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優(yōu)秀13篇)

字號:

    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閱讀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寫讀后感需要我們具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夠提煉和總結作品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和思路。讀后感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和主題,有的感人至深,有的警示人心,有的則給人以啟迪和思考。在閱讀這些讀后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優(yōu)秀的表達方式和觀點,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對同一本書的理解和感悟之間的差異。閱讀這些范文是一種學習和啟發(fā)的過程,希望能夠幫助你寫出一篇更好的讀后感。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一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介紹了周國平的教育理念,讀后感觸很深,在這本書中總結了周國平的七條諫言,下面我就從這七條箴言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1、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2、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xiàn)實。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學應是大師云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熏陶下生長。
    7、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七條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談了,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應該是從教的思想基礎,但身邊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似乎都在違背這些真理。整個社會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說著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為孩子,可事實卻是種種原因使得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世故,情感也越來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寧靜的心態(tài)離我們遠去。教育是慢的藝術,可是怎么就慢不下來呢?我們的孩子到底會成為什么樣?這不禁讓即是父母又是教師的我們心里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閱讀看得很重。周國平寫到“把受教育者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他們了解、熟悉、領悟存在于其中的傳統(tǒng),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名副其實也更有效的素質教育了。”電視和網絡充斥著我們的視野,這似乎也是人們變得浮躁的一個原因,沒有了思考,沒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純享受的機器人。閱讀是一劑良藥,但其中也混雜著無用甚至有毒的東西。周國平給了我們忠告“千萬不要追隨媒體的宣傳只讀一些暢銷書和時尚書,倘若那樣,你絕對成不了真正的讀者,永遠只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而已。”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二
    在今天,目睹弊端叢生的教育現(xiàn)狀,哪個有責任心的中國人不在為教育憂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個心力交瘁的家長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國平以以一個公民的身份發(fā)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國平是學哲學的,在思考教育問題時,就一定會把這個專業(yè)背景帶進來。他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這個信念,構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yōu)秀。優(yōu)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fā)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yōu)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于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fā)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為教育?教育究竟何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fā)表了許多言論。周國平發(fā)現(xiàn),關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說出的話便容易局限于經驗,或拘泥于心理學的細節(jié),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F(xiàn)在他把他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
    可嘆的是,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寧愿相信各種艱深復雜的謬誤,忘掉了簡單的常識。然而,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們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三
    《周國平論教育》的作者周國平是研究哲學的,他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教育,針對當今教育發(fā)出清醒之聲。有幾個教育觀點令我印象深刻:
    一、教育要去功利化。
    現(xiàn)在的學生不僅要學好數理化還要學琴棋書畫,他們承載了太多師長的期望。“教育的理念”中,作者給出了教育的七條箴言,居首的就是“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在高考指揮棒下,學校、家庭聯(lián)手起來,讓孩子學學學,練練練,學生普遍承受著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功課負擔和課業(yè)期待。這句箴言猶如一縷清新之風吹進了浮躁的現(xiàn)實,讓人突然醒悟。教育不要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而應關注培養(yǎng)健康豐富的人,用廣闊的人性尺度和人生尺度衡量。學校教育是暫時的,一個人是否能成才,取決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取決于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fā)展。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xiàn)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xiàn)實?!泵商镎f: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fā)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xiàn)實面前獲得自由。教育就應該促進內在自由,如果只是適應現(xiàn)實,要教育做什么?!所以在中小學的教育中,慢下來,放低姿態(tài),傾聽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從學習知識中感受到學習的愉快,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中國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太實用,什么東西都要問有沒有用。教育應該改變這種實用性品格,形成一種全民尊重精神價值的氛圍,那樣才有希望?!?BR>    二、教育要回歸。
    教育應該“回歸常識,回歸人性”。“回歸常識”,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不能白天上課,回家還要做作業(yè)做到九、十點。孩子不是小皇帝,不能舍不得他做家務,學習料理家務、烹飪菜肴也是教育?!盎貧w人性”,不要讓孩子生活在極端非人性的小環(huán)境中,用各種習題,各種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占得滿滿的,這會讓孩子的身心遭受嚴重摧殘。作者震驚于許多教師和家長做著和常識相反的事情,被體制力量推著往前走。教育體制改革非一日之功,在現(xiàn)行體制下,家長和老師應該創(chuàng)造盡可能好的小環(huán)境,把大環(huán)境對他們的危害縮小到()最低。
    作者認為教育是要培養(yǎng)幸福和優(yōu)秀的人,而成功只是因為優(yōu)秀順帶著成功。新聞中類似于“北大畢業(yè)月薪八千遭父罵”、“研究生畢業(yè)回家種地老父氣絕服毒”之類的不絕于耳。人生的意義是什么?考名校,做高管做高官,得高薪住大房么?這樣的人生就幸福快樂了么?作者認為,思考人生的意義,對指導教育改革有很好的作用。教育應該回歸人性,培養(yǎng)身心健康、內心自由人。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四
    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的品讀一本好書,這段忙碌的時間罅隙里錯過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開《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這么多的`文字敘述,怎么讀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談,豐富的閱歷,不知不覺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無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點深深地打動著我,讓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與生命直接的觸動。
    一,“應該靜下心來,聽一聽你生命的聲音,聽一聽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想是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讓我還沒有調整好自己,讓我忘記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業(yè),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無疑的,需要滿滿的愛,需要和愛的人在一起,做自己愛做的是事,并通過它來養(yǎng)活自己,我覺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當讀到這句話時,我就想到了一個孩子曾給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們正在做課間操,二樓辦公室空調的外機正在滴水,我們班的小朋友指著天空,告訴我“老師,你看,天上有個水龍頭!”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純潔的心思,至今想起來都會開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非常豐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擋他的陽光”。
    記得上初中時,我的老師曾和我們說過,“你們的小學老師把你們送到我的手中,你們都是半成品,是誰扼殺了你們的想象力?”至今這句話我還記憶猶新。
    現(xiàn)在我也是小學老師,還是一年級的老師,對于純潔如白紙的他們,我真心不想給他們抹上任何顏色,我想讓他們像一顆小樹一樣,按照他們的方向,找到屬于自己的陽光,自由地生長。于是,我就遇到了一個問題,我該以一個什么樣的規(guī)矩去圈住他們,才不至于阻擋他們的陽光。我想,這大概需要用盡我畢生的年華去慢慢考證。
    “城市里的孩子沒有童年”,他們每天都奔赴在各個補習班之間,很辛苦,幾乎享受不到童年的樂趣。有時候,我就想,他們還很小,盡管升學壓力很大,但是,我們不應該過早的把這種屬于成人之間的競爭壓倒他們身上,他們該花更多的時間走出房門,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這個時間的美好。“無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我的童年就是玩過來的,沒有書本,沒有壓力,有的是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清澈見底的小溪,樹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們摸蝦捕魚的身影。很快樂,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學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筆很大的財富,是我靈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長送孩子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時,我都很惋惜,現(xiàn)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時的青蔥歲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讀者”
    在讀書節(jié)期間,學校門口掛上了“讀書,是對孩子最智慧的撫養(yǎng)”。每次見到,我都感慨萬千。這句話很美麗,在于它的“智慧”。讀書,可以讓人心靈寧靜,可以讓人精神充沛,對于孩子來說,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學到很多我們大人教不會的東西。不知道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我想想到的,應該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現(xiàn)在的遺憾就是我以一個數學老師的身份帶六班的班主任,我總覺得我在班級的時間太少,孩子們的語文素養(yǎng)太低,孩子們背得古詩太少。我正在慢慢改變這個現(xiàn)象,一有時間,我會帶著他們和我一起讀書,可是往往我讀到入迷處時,會被他們吵鬧的聲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以至于他們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跡》吸引不了他們。可是這些書本,幾乎伴我走過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個時候,養(yǎng)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所有我覺得一本好的啟蒙書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親,我會在他識字之初,每天都手捧書本,讓他在耳濡目染中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
    四,“永恒是一種從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數學老師,她總是面帶微笑,和藹慈祥地看著每一位學生,我從來沒有看過她大聲的發(fā)過一次脾氣。我之所以會選擇數學教師這個職業(yè),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奮斗的目標。
    可是現(xiàn)在想來,我和她之間的距離,總是相差太遠,我總會在不經意間就莫名地大聲地訓斥學生。有時候,我也想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們好好地講道理,可是我總是發(fā)現(xiàn),我說的那些所謂的道理對于他們無關痛癢,他們總是在轉身的下一秒,忘記我講得每一句話。而每當我很生氣的訓斥他們時,他們會哭,會怕,會知道老師生氣了,這樣的行為是錯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輩,總是旁敲側擊的或是直接告訴我,要注意教育學生的方法。這個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學生,適合你溫文爾雅如沐春風的教育,而有的學生,藤條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種從容的心境”。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五
    很早以前聽過周國平的名字,但一直也沒有靜下心來細細的讀過他的書。無意中在圖書室發(fā)現(xiàn)它,如獲至寶。書的封面上有一行小字: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有位智者曾經說過:“經濟決定今天,政治決定明天,教育決定未來?!焙螢榻逃拷逃烤篂楹??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作者的提問,正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已經思考、正在思考的問題。“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教育即生長,而不是灌輸,哲學家用很樸素的話語道出教育的真諦。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現(xiàn)實中是老師、家長、各級領導關注分數大于關注一切,成人世界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人性中最初的守護變得面目全非。我們春節(jié)走親訪友時遇到孩子,問得最多的應該是:期末考試得多少分?作業(yè)寫完了嗎?很少有人會問孩子:這個假期你快樂嗎?這個假期你讀幾本書?有一所高中學校,每年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無數,據說考上北師大的學生都算差生,很多家長把孩子托關系走后門往學校里送,他們靠的是全封閉管理,每月學生只能休息一天。那所學校的校長和周國平教授說:歷史將會證明,我是一個罪人。
    中國現(xiàn)行教育的弊端很多,教育體制問題要靠政府痛下決心解決。但在現(xiàn)行體制下,在小學階段,老師也擁有相對的自由,可以為自己的學生盡可能創(chuàng)造好的小環(huán)境,這要求我們做老師的要站得足夠高,對于現(xiàn)實體制的弊端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對教育的理念有足夠正確的理解。周國平教授說:智育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們在回憶自己的人生歲月時,腦中一定會有許多值得感念的老師。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不是這位教師的專業(yè)知識,而是他的觸及我們靈魂深處的語言或行為。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yōu)秀。優(yōu)秀,就是人之為人的精神稟賦發(fā)育良好,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yōu)秀為前提的。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于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fā)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六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整個封面黑色的主體,周國平老師的眼睛純凈,深邃,還有一些淡淡的憂傷,彰顯著內心思想的深沉、寧靜和純粹,對現(xiàn)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字:“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戀,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BR>    周國平認為:教育的真正靈魂,在于“守護人性”。守護人性,并由此贏得人生的幸福與優(yōu)秀。我認為這就是周國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貫穿本書每個章節(jié)的主線。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周國平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長”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說,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尊重天性、發(fā)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系。
    在中國這個唯分數論的教育現(xiàn)狀實際中,對分數的追求是學生、家長、老師的共同認知,學生被天天的考試壓得透不過氣,老師也是天天絞盡腦汁為學生找習題和講解,家長天天回家就問分數。
    學生、家長、老師從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難道就是這樣嗎,學生沒有了個性的發(fā)展,老師沒有了特色,家長沒有了自由。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兒童期是一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為高考論,唯分數決天下的時代,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讓孩子們在童年就失去了快樂,提前進入了廝殺競爭的階段。
    不應為這樣,這個班,那個班生意如此紅火,天價的幼兒園會也應聲而出。我不敢說現(xiàn)在的教育是在壓制個性的張揚,是在壓制人性,但是現(xiàn)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盡管我們在不斷改革,但是還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說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fā)展。
    “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為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yè)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七
    暑假期間,在家閑讀了幾本書,其中一本是第二次拜讀的《周國平論教育》。再次拜讀,更感此書文字樸實真誠,讀起來輕松親切,像一壺香茗,讓人回味無窮。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边@是周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敖逃瓷L”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說,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尊重天性、發(fā)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系。“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眱和谑且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驅趕孩子去做有違他們個性的事,這些做法其實都是因為無視童年的價值,只希望孩子們快快“長大成人”。
    書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二輯《閱讀與素質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個愛好,或者說是癖好,那就是閱讀,通過閱讀積累知識、生成智慧、涵養(yǎng)品性,閱讀對一個人良好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只有素質教育才配稱教育。若不是著眼于素質,僅僅傳授一些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訓?!弊髡哒J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閱讀經典。“讀者是一個美好的身份。每個人在一生中會有各種其他的身份,例如學生、教師、作家、工程師、企業(yè)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時也是一個讀者,這個人就肯定存在著某種缺陷?!蔽覀兪遣皇强梢詮牧硗庖粋€角度理解:一個高素質的、優(yōu)秀的人才,他必定擁有一定讀者的身份,而且是一個終身讀者的身份。作者又寫道:“一個人并不是隨便讀點什么就可以稱作讀者的(同樣,并不是隨便讀點什么就是閱讀)。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的讀者應該具備以下特征:第一,養(yǎng)成了讀書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讀書趣味;第三,有較高的讀書品位。”有人曾說過,教育是什么,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想,當我們的學生真正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是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所剩下的東西。
    本書中,周國平先生十分強調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的重要性。作者認為人生有兩種好習慣,一旦養(yǎng)成了,就終身受益。這兩種好習慣就是閱讀的習慣和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至少有四種好處:第一,日記的歲月的保險箱;第二,日記是靈魂的密室;第三,日記是忠實的朋友;第四,日記是作家的搖籃。周國平先生結合自己寫日記的經歷,也給我們提了幾點寫日記的建議:一是堅持,每天都寫,來不及就第二天補寫,決不偷懶,決不姑息自己。二是認真,對觸動了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仔細寫,努力尋找確切的表達,決不馬虎,決不敷衍自己。三是私密,排除他人眼光干擾,坦然面對自己,句句都寫真心話。由此想到,作為教師,應該養(yǎng)成寫教學日記的好習慣,除了以上幾種好處外(當然不一定要當作家),教學日記可以記錄我們精彩的教學人生,可以成為我們進行教學反思的載體和依據。
    樹蔭下,手捧著這樣一本書,就像是和一位智者促膝長談,聆聽他對人生、對教育的思考,分享他智慧人生的幸福與快樂,給人以無窮的啟迪和力量。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八
    讀完《妞妞》時準備寫篇讀后感,由于一些原因擱下了,于是在讀完《寶貝寶貝》后一起寫對這兩本書的感想。
    《妞妞》仍然是語文老師介紹給我的,那是在我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后和老師的一次談話中得知的,當時我說我喜歡中國女作家的書,我總覺得譯本失去了原有的味兒,而外國名著再有名,我也沒有能力讀原著,其次,女人的心思比男人細膩,而我作為一個女性讀者,女人的書自然合我的胃口,老師說周國平比女人的心思還細膩?,F(xiàn)在,我表示認同。
    8月23日新都桂湖大街上,中午由于午飯的事我和強哥發(fā)生爭吵,為了避免難堪,我走進一家小書店平緩心情,然后就看見了《妞妞》,我毅然決然的掏了身上所剩不多的錢買了下來。之所以提到買書的過程,因為在后來失戀的那段日子里一直是妞妞陪伴著我,讓我對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提出了質疑,《妞妞》告訴我,沒有任何東西比我還活著,還存在于天地之間更應該感到幸福。妞妞喜歡說:他媽的,我學會了,我愿意和妞妞一起咒罵,罵的是什么?罵一切該罵的。
    《妞妞》后記里周國平提到了和雨兒的離異及現(xiàn)在的女兒啾啾,于是我托姐姐在卓越網買下了《妞妞》的姊妹篇《寶貝寶貝》。
    讀《妞妞》是沉痛惋惜的,讀《寶貝寶貝》是愉悅欣喜的。啾啾是幸運的,擁有著妞妞沒有的健康,有著常人的體質。然而,如若沒有妞妞,啾啾的幸運便不會對比的如此鮮明,所以,其實我們都是幸運的,只是身邊少了如妞妞一樣的參照。
    寫到這兒,我有必要大概介紹下這兩本書:《妞妞》是周國平為先天患有癌癥,只活了一歲半便重新回到天堂的女兒妞妞寫的書,書中記錄了妞妞一歲半生命的璀璨,同時也有大量的篇幅記錄了與妻子雨兒關于妞妞、生命等的談話,另外更有很多對人生思考的哲學。當然,這一切都圍繞著那可愛至極、可憐至極的妞妞?!秾氊悓氊悺肥侵車綖槠渑c紅的女兒啾啾寫的書,書中分類呈現(xiàn)啾啾從出生以來的各類生活趣事,將啾啾鮮活的展現(xiàn)了出來,書中關于人生等高層次的哲學問題談論的相對少一些,第三任妻子紅也主要是以啾啾媽媽的身份出現(xiàn)在書中。
    啾啾的幸運不僅僅相對于妞妞,啾啾的健康也不僅僅是相對于妞妞。啾啾有著一對開明的父母,有著很多孩子沒有的健康心理。昨天我說了一句話:早上七八點起來學習,我會覺得你很認真,早上五六點起來學習,我會覺得你很可憐。我的這個觀點會招來很多人的唾罵,可是我依舊覺得不應該過快節(jié)奏的生活,那樣的高壓只會讓其成為生活的傀儡,享受生活更無從談起。同時生活必定得用有意義的事來充實著,所以我也鄙視整天游手好閑的人,我想說的'就是生活也需要一個度,當然這僅僅是我的觀點。巧的是,和周國平不謀而合了。
    兩本書連著讀下來,將妞妞與啾啾對比起來,我想說的依舊是沒有什么比我還活著更重要。茍活,是可恥的,殉節(jié),是偉大的??墒怯行┨囟ㄇ榫诚拢艺J為茍活并不一定就恥于殉節(jié),活著,是一種戰(zhàn)略性的眼光,沒有了資本,談何貢獻?所以,那段失戀的日子里,我始終將《妞妞》背在包里,我始終將健康放在首位,慚愧的是身體依舊出了些小狀況,不過在妞妞的陪伴里,我挺了過來。挺了過來后的日子里啾啾開始陪我,啾啾的可愛,周國平在對孩子教育上表現(xiàn)出來的文人的淡泊指引著我,我想在接下來考研或考公務員這條艱苦的路上這樣的心態(tài)將使我輕松許多,對結果也會看淡很多。
    所以,最后,我感謝老師介紹給我這本書,感謝周國平寫下這兩本書,感謝家里長輩培養(yǎng)了我讀書的習慣。同時,我也號召大家讀書,書中的黃金屋、顏如玉只有愛書之人才會發(fā)現(xiàn)。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九
    細細想來,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是很短。
    說不長,是因為在帝國興衰、王朝更迭的歷史長河中,在星辰的運轉中,區(qū)區(qū)幾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說不短,是因為和只有數十年甚至更短壽命的動物們比,幾十年又是那樣的漫長。
    如果我們悲觀地看作虛無,也就是將整個人生看作零,那就會毫無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筆下的主人公常說:“只活一次等于未嘗活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沒有活過,直接將一次人生和虛無、零畫上了等號。這種想法也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幾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機會,確實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著會不會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但要是天天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樂嗎?天天傷心,那倒不如不活。
    換個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個幾十年的人生,為何天天要愁眉苦臉呢?為何不將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現(xiàn)實,活在當下,不要每天擔心明天的事,誰會知道明天發(fā)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現(xiàn)在,將每天都過得充分、開心,這不就足夠了嗎?所以我們要執(zhí)著于當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虛無的未來,更不必沉湎于過去。
    執(zhí)著,并不是固執(zhí)。執(zhí)著,亦是超脫。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十
    書海浩翰,知識無窮,古人常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從中可見,古人對書可謂情有獨鐘。自古以來,書本就是人類的好朋友。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擴大眼界,知識會更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更加勇敢,離成功之路越來越近,你敢將會踏著穩(wěn)健步伐走向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名人作家都是在讀書中成長起來的。因為書里有許多哲理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在成長中不迷失自己。
    有一次,我在無意料讀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之后,我久久不能忘懷。寫的真是太好了,下面就讓我和你一起來分享我的讀書這感吧!
    《周國平散文》散發(fā)出的濃郁的“平淡”味道促使我讀了它,它使我在漫漫人生旅途上邂逅了一位初資見面的老友。說初次見面,因為我平生第一次讀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稱老友,由于我向往的人生境界在其中得到了印證,我感到似曾相識,產生一種發(fā)現(xiàn)的喜悅。
    “寄至味于平淡”,蘇東坡的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特色。周國平先生的散文讀起來非常舒暢,他追求的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境界,更是一種胸懷,一種人生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實非易事。在領略了天地的蒼茫和人生的限度后,周國平先生步入了一種散淡的心境,不再匆匆趕往某個目標,也不再擔心錯過什么。因而,他的散文中充滿了“平淡”的氣息。
    除了精神函養(yǎng),周國平先生在文字上下的工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散文最講究味。平淡而要有味道,就很難了。而周國平先生卻做到了這一點,因為他始終奉行三個原則:第一,家無鮮魚,就不要宴客,心中無真感受,就不要作文;第二,有了鮮魚,就得講究烹調,須保持原味,意即不做作,不著意雕琢,不堆積詞藻,不故弄玄虛,不故作高深,以求逐漸接近一種自然的文風;第三,只有一條鮮魚,就不要用它熬一大鍋的魚湯,這樣既而沖淡了原味,即文字要做到凝煉。正因為這樣,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散發(fā)出“平淡”的魅力。
    透過“平淡”,我在書中感受到了周國平先生深邃的思想,那是一種源自生活的哲學家的思考。旅行、等待、書籍、季節(jié)、家庭,“瑣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們的心思,使我們無暇想及死亡。我們還可以用消遣和娛樂來移轉自己的注意力。事業(yè)和理想是我們的又一個救世主,我們把它懸在前方,如同美麗的晚霞一樣一樣遮蓋住我們不得不奔赴那座懸崖,于是放心向深淵走去?!蔽覀冮_始思考我們的歸宿——死亡了,而周先生卻早已將之看透,“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卻不讓他像自己一樣永生。他把人造得一半是神,一半是獸,將渴望不配的靈魂和終有一死的肉體同時放在人身上,再不可能有比這更加惡作劇的構思了。”當我們終于放身一切,為自己的宿命而嘆息悲傷時,周先生卻依然享受著忙碌的生活,有些人忍不住問:“可憐人啊,你在走向死亡!”他卻笑:“我沒有忘記。這又怎么樣呢?生命的害怕單調甚至死亡,僅此就保證它不可戰(zhàn)勝。
    我喜歡周先生的散文,因為他擁有最高的智慧,朋友們,你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呀!書會伴你一生的。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十一
    這次很突然,被安排去出命題,按照往年的經驗,前兩天非常忙碌,最后一天還是有時間可以自己支配。于是我隨意的拿了書架上的這本書,雖然我知道這是著名現(xiàn)代哲學家周國平老師的作品,上次去“親近母語”還親自聆聽了周老師關于教育的看法,也知道這本書是寫他的女兒的,可是我萬萬沒想到,就這么一本看似平凡,隨時都會淹沒在我書架里的一本書,我用了半天的時間就把300多頁的書看完了,而且是一邊流著淚,一邊看完的。它不是小說,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也不是散文,有優(yōu)美華麗的辭藻;更不是議論文,有強烈的邏輯關系。可是我就是被它感動的一塌糊涂,它一次又一次震動著我的心,讓我時時刻刻感覺到我有多么的幸運,因為我擁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寶貝。與不幸的人相比,我們看似平凡的很多東西,都是別人可望而不可求的。我被書中的妞妞感動著,心疼著,對生命有了一種全然不同的想法。看著下午的陽光透過那半透明的窗簾照射進來,灑在我床上,我們習以為常的“亮亮”原來都是幸福的感受。
    其實,沒有手機的日子我發(fā)現(xiàn)是這么的美好,我可以毫無負擔的干任何事情,專心致志,而不用擔心隨時被偶然的鈴聲和震動打破這個小小世界的寧靜。只是,想念孩子的心隨著我對整本書的閱讀越來越濃烈。原來,我家寶貝已經在我生命長河中變得無可替代,讓我這個年輕的媽媽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種意義。
    人的一生,沒有什么事是必然的,除了死亡!包括我們的出生都是偶然的??墒呛⒆拥某霈F(xiàn),讓我們在等待死亡的過程中有了另外的意義,那就是我并沒有在等死,而是在這過程中,我們獲得了世界上最美的天倫之樂,最終安靜的接受生命的凋零。
    我被書中的“妞妞”,那個小小的生命感動著,牽動著,心疼著,想到了自己的寶貝,對于孩子,這個小生命的存在有了別樣的感受。我想等我命題結束回家了,我一定飛奔向他,要好好抱抱他,親親他,再忙也要陪陪他,而不是每次都“言不由衷,不守信用,媽媽很忙……”
    事實是,當我去早教機構里面接小家伙時,看到小家伙在教室里活蹦亂跳時,不聽老師招呼,看到還有那么多小朋友跟他一起活蹦亂跳時,我居然一點生氣的念頭都沒有,突然覺得這就是幸福的模樣,似乎突然看到了生活中從來沒有看到的美好與光亮。
    這本書實在是太讓人傷心了,所以,我馬上買了周老師的另一本書《寶貝,寶貝》,看簡介是記錄他第二個女兒的書,據說甜到爆,我是一個不喜歡悲劇,只喜歡喜劇的人,或許這樣的書,更適合我看。
    內容簡介:一個父親守著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這個場景雖異乎尋常,卻令人心碎的發(fā)生了。妞妞——那個不幸而又幸福的女孩,在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562天后,帶著對生命的依戀和渴望,帶著父母的疼愛和絕望,匆匆的走了。妞妞出生后不久即被診斷患有絕癥:雙眼多發(fā)性視網膜母細胞瘤(后來查明原因是因為母親在懷孕四個月時的一次發(fā)燒,醫(yī)生缺乏常識,使用了x光拍胸片,導致孩子染色體畸變,造成癌癥),帶著這絕癥極其可愛也極其可憐地度過了短促的一生。在這本書中,至情至性的父親周國平寫下了女兒妞妞的可愛和可憐,真實地記錄了他和妻子在死亡陰影籠罩下?lián)嵊畠旱膼郯Ы患拥男木常约八趽u籃旁兼墓畔思考。這是人世間一個美麗而悲慘的故事,但其中貫穿著與每一個有關的兩個重要人生主題:珍惜親情和承擔苦難。
    當看到最后幾天的妞妞因為口腔中大腫瘤無法吞咽和鼻腔中的大腫瘤無法呼吸,在床上奄奄一息等死時,我的內心真的是難過極了,眼淚一下子就下來了,如此可愛的生命,就這樣從此在世界上消失了,這真是人間最慘的悲劇。
    感覺這本書,一下子把我看老了,因為目睹了作者女兒的生與死,對于生命的開始與結束,有了從來沒有過的認識。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十二
    周國平說:新年伊始,我只有一個很簡單的愿望。我希望在離城市很遠的地方有一間自己的屋子,里面只擺幾件必要的家具,絕對不安電話,除了少數很親密又很知趣的朋友外,也不給人留地址,我要在那里重新學會過簡單的生活。
    周國平的話,道出了我的心聲,也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
    雖然,這種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對自己而言不太容易實現(xiàn)。但卻可以隨心所欲的大小變通。譬如,現(xiàn)在正值大年初二,就可以放棄回自己的安樂小家,強烈要求在娘家多值班幾天。利用春節(jié)的幾天大假,過一個簡單安靜的生活。這幾天里,就干脆放棄和朋友一起喝酒聚會,放棄一起去豪情的唱歌,也放棄自己最近最喜歡的呱呱讀書,就這樣專心陪伴最親愛的媽媽,和媽媽說說話聊聊天,陪媽媽看看電視做做家務。待媽媽休息時,自己還可以靜下心,彌補前段沒寫的讀書感想。何樂而不為。
    這會兒,初二晚上九點。白天孩子都回娘家,人的大聚會,整整熱鬧了一天。現(xiàn)在媽媽躺床上休息了。我也可以歡歡喜喜寫讀書感想了。媽媽家好安靜啊!真好。
    我本來就屬于不喜熱鬧的人。有時雖然處在熱鬧的人群中,但人在心不在,思想卻不知游離在何方?心遠地自偏,喜歡安安靜靜做好本職的工作,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閑暇時光去欣賞自己想欣賞的人和事。從不喜歡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不喜歡把人和事復雜化。喜歡簡單的做人,喜歡專一認真的做事和生活。
    此刻,手捧著濃濃的咖啡,呆呆的望著媽媽家的天花板,自己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也認真讀著自己靈魂的這本書,更尋求著心情的寧靜。這時候看起來自己很寂寞,但,其實不!這簡單的生活,即使算是寂寞,那么,這種寂寞的感覺,真好。
    突然想起一首歌:寂寞使我如此美麗……。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篇十三
    在報刊上零星讀過周國平的散文,喜歡他的博學和深刻,知道他是一個熱愛寫作的當代哲學家,著名的尼采研究者。此外還知道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一個至情至性的男人。
    在一個美好的日子里收到了一位遠方的朋友郵寄來的兩本書《周國平散文精遜《周國平人文演講錄》,后一本書比磚頭還厚,所以我選擇先看第一本。本書按時間順序選編了周國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時他在40歲到55歲之間,從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齡。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靈的筆寫出來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散文。
    周國平在《自序》中說:“我給自己(的寫作)建立一個標準:一篇文章,即使不發(fā)表我也要寫;否則就不寫??傊M量只寫自己真正想寫、寫的時候愉快、寫完自己看了喜歡的東西。這樣的東西一旦發(fā)表出來,也一定會有喜歡它的人,即使發(fā)表不出來也沒有什么?!?BR>    周國平在《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中談到讀書時說:“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边@正是我讀《周國平散文精遜時的感覺。
    周國平的散文正如其極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樣,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來,好像是從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一般。他所說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覺,而這應該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討生命、時間、回憶等深刻的哲學命題,但是哲學在他筆下卻如花草一樣清新可愛,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記,因為他已經把對生命的理解融進了自己的體內。
    在精神上,周國平是一個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具有詩人氣質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卻一輩子也成熟不了。他始終保持一顆純樸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習慣和成見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鮮的體驗和獨到的發(fā)現(xiàn)。他用孩子般天真單純的眼光來衡量世俗的事務,在政治場上有時不免顯得不通世故,有時不合時宜。”這是周國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說自己吧。
    最佩服周國平文章中的引經據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來,尼采、蒙田、拜倫、卡夫卡、愛默生、蘇東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蘇格拉底、托爾斯泰、羅曼·羅蘭……仿佛都是周國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說古道今,談笑風生。周國平說:“文人最難戒的是賣弄。”這話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沒有失去自己的聲音。下面就是他關于愛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論述:
    一個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諸如功名之類,都是奢侈品。(《性-愛五題》)。
    對待女人的最恰當態(tài)度是,承認我們不了解女人,永遠保持第一回接觸女人時的那種新鮮和神秘的感覺。(《性-愛五題》)。
    相愛的人給予對方的最好的禮物是自由。兩個自由人之間的愛,擁有必要的張力。這種愛牢固,但不板結;纏綿,但不粘滯。沒有縫隙的愛太可怕了,愛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間,遲早要窒息。(《性-愛五題》)。
    男女之愛往往從藝術境界開始,靠技術境界維持,到維持不下去時,便轉入魔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