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通過閱讀一本書,讓我們能夠開闊視野,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好方法。寫讀后感時應(yīng)該注重情感表達,同時結(jié)合作品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進行討論。讀后感的寫作可以適當(dāng)參考其他讀者的觀點,但要保持獨立思考和表達。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一
不知不覺,書走進了我的生活,我走進了書的世界:我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若有所思地品味著“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捧起書本,整個世界似乎變樣了,所有的事物都那么生機盎然,都是如此新奇。
前段時間,我拜讀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我是貓》,一群知識分子只能像怨婦般哀嘆世道,卻毫無所為,心中不禁倍感無奈。
作者當(dāng)時生活在二十世紀(jì)初的日本中小資產(chǎn)階級,所以整本書都在用“貓”詼諧幽默的語氣揭露那時資產(chǎn)主義社會的不良風(fēng)氣?,F(xiàn)在的我當(dāng)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紀(jì)初的日本,更不會理解那時作者真正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不過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倒是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是貓》這本小說一方面,尋找個性,呼喚自由,自我意識和市場觀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固有的價值觀、文化觀與風(fēng)尚習(xí)俗,包容著陳腐與優(yōu)異,在抗議中沉沒,在沉沒中掙扎……作者正是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產(chǎn)生了厭世情結(jié),他的生厭和悲觀使他成為了時代精神文明的最深刻的揭發(fā)者與批判者,促使他使用“貓”的嘲諷和評斷,用其辛辣的語言來抨擊人類、抨擊社會。
不知,貓公的觀察與評斷,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來說,是否同樣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呢?正如譯者所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得任人評說了?!?BR> 貓的主人若沙彌,迂腐的代言人,思想保守。他雖然極其渴望改革,渴望新世界,但卻看不透社會,落得個貧窮的書生生活。更為人不恥的是,“文人清高”的特質(zhì),深深刻入他的血液之中,嘴里吐出的都是圣賢之道,心里想的卻卑微不堪,猶如市井之徒的雞肚腸子。文人的虛榮心總讓他擺出一副自鳴得意的樣子,少許的知識讓他蔑視平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瑣碎。一心想修煉成賢,卻是十足的俗人。號著“文人”的名,也不過是要與妻子論柴米油鹽的俗人,偶爾還要嘲弄伴侶的無知來襯托讀書人的.高尚,卻從不為自身脫離現(xiàn)實而知恥。甚至連山藥材料也不曉得幾分錢,仍只顧躲在書房底下,擺弄紙墨。
寒月,埋頭實干的老實人,活著似乎不明為何。他不懂男女之事,不解世道之理,連為之爭取苦干的博士稱號也不知緣由。書呆子,說的就是他。寒月就是一根導(dǎo)線,引出金田老爺,引出我們生活的社會,引生出夏目漱石對金錢至上的憤恨!
文人抱怨工資太低,無法維持生計;商人抱怨文人無用,無法創(chuàng)造“財富”。這種抱怨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恰恰出乎意料之外,文人拋棄了尊嚴(yán),攀圖商人的財產(chǎn);商人在攀圖著文人的地位,一除無知庸俗的惡稱。就這樣,金錢估摸了生活的全部,很多事情都變得在意料之外,卻仍在情理之中。
迷亭,好一個逍遙客。他沒有隱士般的孤傲,把朋友與商人們的交會當(dāng)做一出戲劇。他是百般無聊的看客,期待著一場鬧劇來娛樂生活。他跟貓本是同體,局外人就是他該站的位置,可惜的是他畢竟是人,永不能成為一只貓,他終究是文人堆里的一員。
念著念著,我不禁想起北大實行推薦制一事。這件事在教育工作者中,引來了罵聲一片。宛如書中的三人,對于社會盡是怒罵,為的是不能改變周圍,束手無策呀!可是,有一道理是明確的,不能改革周圍,但可以改革自己,只有改革自己才有可能改變周圍。憂心制度的不公正,為何不改變教育工作本身呢?為何不以身立行,培養(yǎng)思想獨立的學(xué)生,讓學(xué)生的思想改變引發(fā)自下而上的變革?一群工作者咒罵這鍋湯不好喝,卻還要硬著頭皮一飲而盡,拉肚子了也不能怪人??!早知如此,便再添上點作料,再下鍋煮煮。與其罵中國教育體系的不合理,也請老師們先把孩子們的素質(zhì)教育搞上去。只有當(dāng)新秀的思想不被腐朽,才能避免他日的社會不陳腐呀!
其實不管處在哪個時期、哪個國家,人們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現(xiàn)代社會也有很多像書中人物一樣迂腐、軟弱、勢力、唯利是圖的人。人性是有弱點的,人類本來就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干得出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本書的作者也曾經(jīng)說過:“比起嘲笑他們,我更嘲笑我自己?!蔽蚁胨谂形闹腥宋锏耐瑫r也在深深地批判著自己。
既然人類本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應(yīng)該努力去改變,去克制自己,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騙自己。我們不可能成為小說、漫畫中那樣完美的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樣被金錢和勢力蒙蔽了雙眼。
我明白長大以后有很多事都是出于無奈,可能必須要自私一點,會與自己希望的偏差一些,但我希望我能夠守住底線,長大以后也能夠活得真正的快樂。也許我以后真的會變得和書中的人物一樣,但至少我現(xiàn)在還是很快樂的。
多一點關(guān)心,多一點理解,對于他人,是生命的復(fù)蘇。最后,我極力推薦大家去閱讀這本小說。
抬眼,輕撫桌邊書卷,陰霾散去后的月光毫不吝嗇的傾瀉于天地之間,“真”的種子在心中播種,“善”的大樹從此生根發(fā)芽,“美”的花蕾枝頭開放??諝庵芯苟嗔诵┰S幽香芬芳。
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里,夾雜著桂花的香味兒,山影也更真了,山兒不動,水兒微響。
朵朵白云飄悠,片片綠葉映出繁星滿天的喜悅,微風(fēng)輕輕,一縷一縷的香,從窗外票進來,在薄薄的空氣里浮動。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二
在這本書里作為一只有文化的貓,它不僅有自己的主意,也有自己的一番原則:“肯定有讀者認(rèn)為,我說的這些事情,都是耍耍嘴皮子隨便看看的東西,但是我要提醒你們,在下絕非如此膚淺的貓輩。且不說一字一句飽含宇宙哲理,這一字一句,如果連起來讀,會發(fā)現(xiàn)是首尾呼應(yīng)、前后連貫的。即使之前當(dāng)做無聊瑣事漫不經(jīng)心掃了幾眼的讀者,再讀也會震驚地發(fā)現(xiàn)如同聆聽高僧指點,因此決不能失敬地躺著讀,或者翹著腳一目十行地讀。柳宗元在讀韓愈的文章之時,總會先用薔薇花泡的水來洗手??次业奈恼拢MT位至少要自掏腰包買正版雜志(小說最初連載于《杜鵑》雜志),而不是挑朋友看過的雜志草草閱讀了事?!蹦闱?,這還要求別人想看它的吐槽必須得買正版書了。所以說,不怕貓傲嬌,就怕貓有文化。
我不禁猜想,如果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對世事冷淡的苦沙彌,以及他的朋友們——玩世不恭、沒事就喜歡胡扯瞎扯的迷亭,怪異有趣的美男理學(xué)士寒月,熱愛新體詩的東風(fēng)和滿嘴頓悟的獨仙看到這只貓對他們的描寫時,會作何想法呢?《我是貓》并不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小說,它描寫了這群人的日常,并且多是以對話呈現(xiàn)——想來,日本人擅長描寫日常場景,就是由夏目漱石開的好頭啊。
一群無所事事的知識分子的日常會是怎樣的啊?你想大概就像中國的古人那樣,沒事就詩詞歌賦,或者大談風(fēng)花雪月之事——這些他們也會,并且不止于此,他們還會穿插著各種身邊發(fā)生的瑣事,還都是經(jīng)過自己的二次創(chuàng)作——于是不免就變成了怪談了。談話中,信手拈來的俳句,時不時講幾句英語,甩幾句希臘語,至于各種心理學(xué)、哲學(xué)家的名字、定理、典故、軼事,全部如數(shù)家珍。跟他們待在一起,你永遠(yuǎn)不會無聊。然而,一群肚中有墨的知識分子,卻終日在這逼仄的屋頂長草的窮酸屋子里聊以自慰,于是連貓兒幽默的吐槽中都透著一股悲涼——“這些人雖然看起來快活,如果叩問他們心底,卻總能聽到悲涼的回響?!?BR> 夏目漱石的文筆俏皮幽默,早前雖已有多個翻譯版本,但最新曹曼譯版的《我是貓》卻真是小貓附體翻譯之作啊,讀時分明也會處在小貓的境況里,一起柔軟好奇……譯者在導(dǎo)讀里提到真的是把自己想象成貓來翻譯的,特別有代入感。而在裝幀排版上也與其他大部頭不同,封面為淡粉色,上面的圖案,遠(yuǎn)看似是“人”字,近看為貓嘴,十分傳神,似乎能感受到貓的靈動。
說句題外話,藤子·f·不二雄大概也是夏目漱石的粉絲,野比大雄的原型沒準(zhǔn)正是苦沙彌呢,而哆啦a夢被老鼠咬掉耳朵的這一段,跟書中貓抓老鼠時被老鼠耍著玩的情景簡直異曲同工。不過,不管如何,閱讀《我是貓》真是一段愉快的神游之旅。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三
不同于多麗絲·萊辛所寫的《特別的貓》,這是一本完完全全以貓的視角來寫的小說。《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也是使其贏得不朽聲名的作品之一。初讀這本書,一時半會兒會找不到感覺,會認(rèn)為這本書是索然無味的。其實不然,這里的每一篇章,都有無盡的笑意。這里的笑,并不是單純的快樂的笑,種種復(fù)雜的笑的要素都滲入其中:有對自己人的調(diào)笑和嘲謔,也有對厭惡對象發(fā)出的冷笑和譏諷。
我鐘愛這本書,是在于這部作品的藝術(shù)構(gòu)想——以窮教師家里的`貓為整個情節(jié)的敘述者。我喜歡這只貓,這是一只被巧妙擬人化了的靈貓,也是一只善思索有見識喜議論好調(diào)侃并且賦予正義感的貓——雖然他不能講話。
從貓的眼中看這些自命清高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會有不同的感覺。這些人在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上各有不同:苦彌殺對現(xiàn)實十分執(zhí)著,遇到事情就打動肝火;迷亭玩世不恭;寒月講究情趣,遇到事情無所沾滯;獨仙十分消極;東風(fēng)喜歡粉紅色的唯美世界…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讓他們走到一起,那就是重視知識,熱愛學(xué)問,厭惡榮華利祿。
對于貓的世界,說不上有多了解。但是,自從看了這本小說,我每次看到奶奶家的那只貓蹲坐在我面前,就會覺得它正在用它那雙閃亮亮的眼睛看著我。我看不懂那種那種眼神,或是鄙夷,或是嘲諷,或是不屑…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切都早已暴露在這只貓的面前。我在猜測,眼前的這只貓會不會也有話對我講。
親身的感受,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我是貓》的意義所在,那種以第三者來看透人心的敘述,更加能走進人心。
最后那只聰慧的貓因為好奇而死去,但它那活靈活現(xiàn)的形象依舊在我心中。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四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發(fā)表于1905年。是日本文學(xué)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作品。講了一只可憐的小貓,好不容易逃出了惡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卻得不到其他人的喜愛,受盡了折磨,最終還是死了,不過它死后反而得到了安息。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窮老師家的貓的視眼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這是一只聰明、有見識、有正義感的貓,還具有文人氣質(zhì)的貓,但它到致死也不會捕捉老鼠。
文章有一句話這樣寫到,“我邊痛苦著邊想,遭到如此煎熬,無非是想要從缸里出去。我雖然迫切希望爬出去,但我又明白腿不盈三寸的自己是爬不出去的。既然無法將爪子搭上缸沿,管你怎么亂撓啊,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明明知道逃不出去,這未免太勉強。勉強硬干,因此才痛苦。無聊,自尋煩惱,真糊涂!”讀到這里,我被震撼了。這只貓死得真悲慘,它不是偉大地死去,而死在這小得不能再小的缸里,可能全世界都沒幾個人知道,真可憐,貓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了,尋找另一個世界的安寧。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五
作者長篇小說書中隱含著,夏目漱石自身的種種痛苦與積郁。作為敘述者的貓,所有的故事都要從背后結(jié)合夏目漱石的個人經(jīng)歷。
以無名無姓的貓講述自己主人及周遭的朋友,較有諷刺幽默的意味,諷刺死板的教師主人迂腐頑固不化,諷刺企業(yè)家金田世故圓滑、貪得無厭,諷刺美學(xué)家迷亭滿口胡言,諷刺裝腔作勢、虛情假意、世態(tài)炎涼;每個角色都被刻畫的那么細(xì)致。
敘述的不僅僅只有諷刺,它對種種世相吐露絕妙評語,甚至對自己的主人也毫不客氣極盡調(diào)侃,又可謂是世間少見的刻薄之貓,因為被知識分子收養(yǎng),它也成了貓中的知識分子,說這只貓博覽群書一點也不過分,學(xué)者貓先后引用過莎士比亞、尼采、雨果、帕拉圖、巴爾扎克等中外人士名言。
起初看并未深入感受,但看完卻有不舍、意猶未盡的感觸。
書摘:嘗遍人生甘心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我懷疑人類是自己說的那樣深情,那樣富于同情的動物,更多還是生成了是個人,流幾滴眼淚或是裝裝同情,不過是一種義務(wù),為了交際才不得不做做樣子罷了。
沒有人比承認(rèn)自己愚蠢更高尚的了,在自知之明前,一切自命不凡的人都要低下頭。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六
貓是迷人的危險,是孤傲的美麗,它們穿梭在黑夜的大街小巷一張張面具下形形色色的靈魂中。
所以,貓,最能看穿世界與人。
——題記
《我是貓》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二十世紀(jì)初,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貓迷路走進作者夏目漱石的家里,當(dāng)時他可沒想到正是這只貓成就了他的處女作。書中強調(diào)用貓的眼睛觀察人類和人類社會,頗具嘲諷的意味。在貓公的眼中,一群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面臨著明治維新后涌出來自西方的嶄新思想,既順應(yīng)也嘲笑,以為用玩世不恭可以掩蓋內(nèi)心的惶惶不安,誰知命運早已被看透:他們時刻嘲諷與玩弄他人,上天也時刻玩弄他們。
這一切都被貓看透。貓的蹤跡難尋,對貓的評論常是來無影去無蹤。我想也許這大大方便了貓觀察人們的靈魂。書中的貓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的知識面涉獵廣泛,它的確是一只神貓。他深邃的眼眸仿佛穿透夜色洞悉世上的一切。他諷刺當(dāng)代社會的教育虛偽且無用,受教育的所謂君子出言不遜,所作所為令人可憎,所以貓在猜想捉弄主人的角色時說“在不清楚對方是人或動物前便稱之為君子,這似乎太莽撞!不過大抵是些君子,本就是個連盜賊都要稱之為‘梁上君子’的社會嘛”,語出驚人道出了當(dāng)時社會的虛偽。許多人隨波逐流,以笑臉迎人卻背地使壞;有些人情愿與世格格不入,也不愿帶上面具,擠出微笑;有些人局促不安,惶恐無知,成天沮喪且悲觀;有些人看似樂觀,卻是盲目追求著來自西方流行的“積極”“完美”,而內(nèi)心驕縱浮躁…只有少數(shù)人與貓一樣明白,世界上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唯有控制自己的內(nèi)心,才可泰然處之于世間。
不過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存在,貓他也有惰性與小聰明之處,他時常也會驕傲,尖酸刻薄,或為自己的失誤、慵懶尋找開脫,若不是他的自作聰明,他的結(jié)局也不會是認(rèn)為“良藥苦口”而舔完了兩杯啤酒,自以為飄飄欲仙,依然自得,實則踉踉蹌蹌,漫無目的的亂走,最終跌入酒桶淹死。但也許這釋放了他一顆不安于平凡的心,博學(xué)卻孤傲的靈魂吧。
通過譯者的前言了解到,書名的“我是貓”不是一個單純的判斷句,也就是說他的主旨并不在于求證主人公“我”是一只貓,而是這只貓面對他眼前的人類盡情夸耀,“咱是貓,不是人”。也難怪,他如此博學(xué),題目也為后文他的看穿一切,傲視人類而埋下伏筆。而書的第一句話我印象尤為深刻,“咱家是貓。名字嘛……還沒有”。自詡博學(xué)的貓不應(yīng)該大名鼎鼎嗎?怎會落得如此下場?正是這種亦諷刺亦幽默的文風(fēng)貫穿這書本,也貫穿了貓的一生。
也許我還是錯了,猜測貓的看法并不完全是愛貓,遵循內(nèi)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隨波逐流,自尊自重,才是愛貓。因為貓,從來不會在乎別人對它們形象的扭曲,它們驕傲的活著,瀟灑且得樂與其中。
“咱是貓,不是人?!?BR>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七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十分精彩的日本名作《我是貓》,它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它是夏目漱石的處女作。
書中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一個窮教師家的貓,這只貓在夏目漱石的筆下變成了一個善于思索、有見識、富于正義感的貓,但是到了最后也沒學(xué)會抓老鼠的貓。
大概內(nèi)容是一只可憐又可愛的小貓,被一個書童玩過了以后,又弄傷了,無家可歸,十分幸運的是被一個“好心人”給留了下來,可是,小貓被主人家的人又打又罵,有的時候還得餓肚子,它的窩就是一個破紙箱,到了冬天又冷又餓,十分的可憐。那個時代有錢的人十分少,沒錢的人很多,有的時候人都吃不飽,生活都沒有保障,別說一只貓了,更是可憐,有的時候二、三天都吃不上飯。最后,它為了喝水一不小心滑到了水缸里淹死了。
我讀了這本書后思緒萬千:在那個黑色的時代,那人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就連一只小貓的生命也無法保障。
如果它生長在現(xiàn)在的我們中國,一定會被好心的人帶回家,天天喂它吃好吃的貓糧,各種各樣的口味都有,還會有溫暖的小窩,冬曖夏涼??措娨暽系膱蟮?有一個老奶奶每天去喂養(yǎng)在她的房子周圍的流浪的貓和狗,現(xiàn)在有愛心的人越來越多了。如果它生活在我們的社會,它一定是幸福的都不想離開。
這篇文章也表達出了20世紀(jì)初的日本的黑暗時代,人們的生活是多么的困苦,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實在是太好了,吃的有營養(yǎng),穿的又暖和又漂亮,還有寬敞的教室,精致的書籍供我們來學(xué)習(xí),我們實在是太幸福了,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好好學(xué)習(xí),為國家貢獻我們的力量。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八
我仍然清晰的記得,這本書是在我抱回麻醬的那個月買的。
去年十二月份的北京,我跑到三聯(lián)在東城區(qū)的總店。那天又晴又冷,因為是第一次去所以繞了好久才找到,凍得我臉生疼,書店外面很舊,但進去里面卻很大很熱鬧,樓梯上都坐滿了捧著書的人。
我爬到二樓之后直奔推理小說的書架,埋頭挑選。正挑得起勁無法抉擇的時候,不經(jīng)意間看到了過道旁擺放的這本《我是貓》,方方正正的一小本并不起眼,但那種想給孩子買繪本的新手母親的心態(tài)突然出現(xiàn),讓我果斷舍棄了推理小說,心甘情愿的拿起了它去結(jié)賬。
然后就再說說為什么買了快四年,現(xiàn)在才看完。
一開始我是抱著能多了解小貓的心理買了它,可看完第一章就知道自己買錯了,它并不能為我養(yǎng)好麻醬起到什么作用,還不如買一本養(yǎng)貓大全。
當(dāng)時的我并體會不到這本書的價值,便把它放置一旁,接著看回推理小說。
但昨天午覺睡醒,泡好咖啡,看著我的小書架想著看點什么呢,鬼使神差的我又拿起了這本,然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的看完了。
我總是為錯過好書的那些日子惋惜,但又確信是命運的決定,四年前的我不一定比現(xiàn)在更適合讀它。
書中以一個個小故事和人物對話描述了當(dāng)時日本社會的現(xiàn)狀,以及傳統(tǒng)思想與西方平等、自由、個性等理念的相互碰撞與交流。
前幾章主要還是以貓為主,以貓的視角講述了它對于生活和人類的觀察,生動有趣。但越到后面人的對話就占了更多篇幅,貓從主角變成了旁觀者。無聲的記錄著發(fā)生的一切。
在書的最后,高談闊論的人們散場,而貓聽完之后卻跑進了廚房,喝酒解愁。
喝醉后的它失足掉進了水缸,本想拼命掙扎但又轉(zhuǎn)念一想,“明知逃不出去,還幻想逃出去,這實在是太勉強了。因為過于勉強,所以才痛苦。我這是自尋煩惱,糊涂啊。”
于是放松全身,不再抵抗,進入了不可思議的永恒世界。
我看到這里的時候一度失言,這里簡直是神來之筆。本來以為這只貓會像人一樣,揚長而去后埋頭大睡。但它卻比人還要寂寥和灑脫,人說不出口的無力,貓卻全都感受到了。它是貓又不僅僅是貓,所以我是貓。
很難相信這是夏目漱石的處女作,它是那么成熟,果然寫作這件事是有天賦的。
說到魯迅棄醫(yī)從文都受此影響我一點也不驚訝,里面確實包含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所有對社會和文化的思考。
“西方文明也許是積極的、進取的,但那畢竟是失落者創(chuàng)造出的文明。另一方面,日本文明的重點在于改變自己,不是改造別人……假如有高山阻擋,不能去鄰村,日本人不考慮如何推到大山,而是選擇不去鄰村,磨煉在本村生活下去的本領(lǐng)。越不過高山,此地足矣!日本人自古以來,培育了這種自我滿足的心境?!敝惖恼勗挄刑岬搅撕芏?。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融合是出路,但這條路又遠(yuǎn)又難。有人站出來,說出來就是一種勇氣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文字的力量卻可以傳承。
認(rèn)真讀起來,想說的很多卻也無法說透。
它們都藏在書中一句句看似平淡的對話中,所以就獨自留在腦中慢慢消化。
里面有很多可愛的句子,比如小貓咪的一些獨白:“除非魚販子登門,否則我不必出迎?!?BR> “貓需要在短暫的歲月里成熟起來”。
還有小貓咪的一些迷惑行為,看的時候非常開心,也算彌補了我當(dāng)時買書的一些缺憾。
最后想說說,這本書里的繪圖,所有的插圖都是色彩濃烈,整個畫面滿滿當(dāng)當(dāng),沒有一絲留白,畫風(fēng)奇奇怪怪甚至有些荒誕可怕,但又莫名適合這本書。
我好喜歡。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九
孩子在暑假期間,向我推薦了一本名著《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日漱石所著。
從創(chuàng)作手法來講,《我是貓》是擬人化作品,是通過教師苦沙彌家一只貓來敘述整個作品,這給作品帶來了趣味感、幽默感,使整個作品生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學(xué)寫作功底。試想如果是作為一普通人來平鋪直敘,會讓人感受干巴巴的枯燥無味,別說孩子,成年人也可能讀不完這本書。
從情感的深化來看,《我是貓》總能做到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師畫畫受挫,車夫家的大黑變成瘸貓以后有這樣一段描述:楓葉曾為松林裝點過二三抹霞紅,如今已經(jīng)謝了,宛如一場亙古的夢。在小溪旁的紅白二色山茶花落英繽紛,花瓣也已飄零殆盡。兩丈多的檐廊雖然朝南,但冬日的陽光轉(zhuǎn)眼西斜。寒風(fēng)漸起的日子多了起來。這是作者發(fā)出的對世態(tài)炎涼的凄涼呻吟,借助于發(fā)生的故事和自然的風(fēng)景得以發(fā)泄。
在發(fā)表觀點時借助一趣事而不是總是直敘,是作品的又一看點。如貓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寫,風(fēng)趣從容地展示了所謂的四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于干出他們并非情愿的事來,是在說人遇到誘惑時總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動物,都能本能地預(yù)測到吉兇禍福,是說人會本能地意識到危機;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是說危險可以激發(fā)人的本能,發(fā)揮超過平時不能發(fā)揮的能量;一切安樂,無不來至困苦,是指人不經(jīng)歷苦難,不會感到什么是幸福。
作者所表達的諸如這些觀點,具備一定的'哲理性,是本作品靈魂閃光的地方。
但在作品的結(jié)尾,表露出作者對生活的迷茫和絕望。作品的核心部分是迷亭、獨仙、寒月、東風(fēng)和主人之間的大爭論,表露了當(dāng)時文人的各種心態(tài),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和迷愛,以古老文化崇拜和拋棄,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不解,對人的刻薄與冷漠,對自我價值的渴望和不可及,使作者的思想處于瘋狂狀態(tài),可謂是尋尋覓覓找不到活著的證據(jù),于是認(rèn)為太平世界只有在死之后——最后以貓被淹死來收尾,給作品的喜劇色彩畫上了悲劇的句號。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
最后出場的是馳名遐邇的貓中美女花子小姐——一只漂亮的戴鈴鐺的母貓?;ㄗ有〗憧此啤霸奂摇睈勰降膶ο?,但是冷峻的“咱家”也沒忘記諷刺一把。花子自稱主人是“是天璋院女道士的秘書官的妹妹出嫁后的婆婆的外甥的女兒……”。八輩子打不著的哪竿子親戚,卻是花子崇拜的對象;何況這么有身份的婦人在花子死后,也沒品地附和著女仆八卦了一下“咱家”,因為“咱家”有個不得體的主人,所以“咱家”成了一只“臟里臟氣的'公貓”。真是世俗的邏輯!
這些貓都是“咱家”的同類,所以“咱家”就算要諷刺一把也顯得有分寸些??墒且坏┥婕暗饺祟悤r,“咱家”——作者的代言“貓”,就變得非常地不客氣起來。那么,一起來看“咱家”眼里的人的群體吧。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一
最近,我們學(xué)了一篇課文,叫《“差生”檔案》讀完后,我深有感觸。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差生”受到同學(xué)們的冷落,自卑起來,新來的一位老師就給了那“差生”一封信,叫“差生檔案”,打開一看,上面都是寫的近代的那些偉人們小時候人們都說他們絕不是成才的料兒,可后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任務(wù),里面有貝多芬、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差生”充滿了自信、大步踏著回家去了。
“差生“,可未必差??!雖然可能那些茶生在學(xué)習(xí)不行,可是在別的方面別有一套。
我們班的一個同學(xué),他的學(xué)習(xí)成績可是倒數(shù)第一,但每次舉行運動會時,我們班還要靠他來爭分呢,他可是主力!可是,因為他學(xué)習(xí)太落后的原因,我們根本瞧不起他,時常捉弄他,每次與他擦肩而過時,我們都用一種傲慢而目中無人的眼神看他。學(xué)了這篇課文后,突然之間,我變成了一個罪人!再回憶起我用那傲慢的眼看他時,哦,天??!我在不經(jīng)意間傷害了一位將來可能是一位天才的心!
我,是一位學(xué)習(xí)還算不錯的學(xué)生,并沒有過錯學(xué)生的經(jīng)歷。但是,請多多得換位思考吧!想想那些差生的心,是怎樣被傷害的!
請大家注意身邊的“差生”吧,他們并非差生,只不過在某一方面不擅長罷了。他們也有一顆值得我們呵護的心,讓我們呵護著可美好的心靈吧!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二
日本文學(xué)我接觸很少,看的最多的要數(shù)村上春樹了,村上描寫的群體比較特殊,而夏目漱石完全是另外一種感覺,這是我看的夏目漱石的第一本書,通過一只貓的視角,完全以旁觀者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普通的中學(xué)老師的家庭生活及他的朋友圈的一些人,敘述詼諧幽默、生動有趣,但不失深刻,通過這樣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思想來表現(xiàn)日本社會的基本情況,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本關(guān)于普通人的書了,雖然角色普通,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看書的目的就是要認(rèn)清社會認(rèn)識自己,然而,許多書籍描寫的所論述的均為高高在上的人物、天賦異稟的各領(lǐng)域精英、極端情況、高深理論,這些對于我來說,有積極的影響但不能促使我取得進步,因為我與這些人和事的距離太過遙遠(yuǎn),所以我更愿意讀《我是貓》這本書,通過貓主人苦沙彌老師的平凡生活,他雖然熱愛知識,討厭教師工作,但是他天資愚鈍,無論怎么努力,卻也始終不得要領(lǐng),不能認(rèn)清形勢,對待工作也是如此,由于知識匱乏,教授英語入門也鬧了笑話,與朋友聊天也不懂裝懂,愛面子。
但是呢,凡是這樣的人,又會很任性、喜怒無常、沒有恒心,卻又附庸風(fēng)雅。遇到一些本不該生氣的小事時,固執(zhí)己見,逞能的很呢,會大發(fā)雷霆且絕不服輸,這就更加愚蠢了,也讓身邊的人所輕視。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而卻不自知的人,或者就如這只主角貓所說,人類真是愚蠢,總是以無所不知自居,實則愚蠢至極。
引文:“再也沒有比承認(rèn)自己愚蠢更加高尚的了”“人只要受習(xí)俗所惑,就會忘卻了根本原理”“秘密這東西真可怕,任憑你怎么遮掩,也說不定會從什么地方暴露的”“正如大自然忌恨真空一樣,人類也是厭惡平等的”“凡世間安樂,皆須經(jīng)由困苦而得“。
書中寫到日俄戰(zhàn)爭,寫到日本對西方思想的推崇,尤其是關(guān)于西方思想中個人主義的論述實在發(fā)人深省,個人主義的優(yōu)點是自由,可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每個人都持個人主義,必將引發(fā)各種矛盾,互不相讓,更有甚者,以強占別人的利益為榮譽,以金錢為成功的唯一要素。所謂的個人主義其實就是貪婪,永不滿足,追求享樂,等到矛盾不可調(diào)和之時,也就是個人主義的終點了。還提到西方思想中提倡的積極,讓人始終抱有信心,讓人進取,這已成了如今全人類奉行的價值觀,可是,一味的強調(diào)積極,就真的好嗎?就真的適用全人類嗎?恐怕也是走了極端了。凡事,多一種聲音,多一個角度總是好的。
書中大量引用典故、著作,涉及中西方諸多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尤其引用了大量的中國古詩詞,可見夏目漱石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了解可謂精深,也可看到中國古文化對日本及亞洲文化的影響之大。
知識是無止境的,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首先要認(rèn)清自己的條件,的確,像苦沙彌老師一樣渾濁的腦袋數(shù)不勝數(shù),雖然善良,卻也看不清問題的本質(zhì),不具備邏輯分析的能力。養(yǎng)成閱讀的習(xí)慣是好事,卻也不能盲目的輕信所有人說的話,只有在大量閱讀的基礎(chǔ)上,加上自己的思考,總會得到一些能夠確認(rèn)的真理。在這之前,還是逐漸積累,虛心請教,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學(xué)知識也是要有風(fēng)險意識的,并不是學(xué)了就一定明白,就能運用。
可惜的是,這只聰明貓,敘述完主人的故事后,自己也醉倒在水缸里,死去了,當(dāng)然,是得道之后的,舒舒服服的死去了。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三
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也許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還要深,《我在天堂遇見貓》便是個經(jīng)典的例子。
讀完小說后的我淚流滿面,五味雜陳,第一次發(fā)現(xiàn)動物的情感也與人類那般相似,給了我不少的啟示。
動物也需要保護,動物也需要關(guān)愛。人類瘋狂的殺戮動物,為的是什么?一張皮毛?一罐膽汁?人類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連狗這樣忠誠的朋友也逃脫不了被吃的命運,這究竟是為什么?動物就不是一個生命嗎?它們不需要被關(guān)愛嗎?難道動物就沒有情感嗎?是的,它們也需要關(guān)愛,它們也有情感!
感謝《我在天堂遇見貓》,給了我那么,那么多的啟示是與感觸。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四
前幾天,我讀了《我在天堂遇見貓》這本書。我整理出兩個道理:
1、保護動物,不要傷害它們,是每一個人類該遵守的自然規(guī)則;
2、幫助和溫暖別人,再冷酷的人都會被你的善良打動。
光光是這兩個道理就能使人受益無窮,當(dāng)然我也帶著好奇去網(wǎng)上搜索了柯簡簡搜過的“熊貓陵陵”和“熊媽媽殺死小熊,自殺”。結(jié)果,百度上真的跳出了“中國贈于日本熊貓陵陵因心力衰竭和腎臟發(fā)生故障而突然死亡,日本希望胡錦濤訪日時再次出借大熊貓給日本”和“親眼所見,熊媽媽殺了孩子并自殺”。
我認(rèn)為,熊媽媽娜娜殺死小熊貝兒后自殺的新聞可以使人類深刻體驗到一些人的兇殘和暴戾,可是我又認(rèn)為應(yīng)該先讓逼娜娜殺死貝兒并撞墻自殺的人領(lǐng)悟到他們這樣做到底還有沒有人性。以至于娜娜去了動物天堂還是對人類有很大的反感和厭惡感。
除了娜娜的事,犀鳥雷蒂嘎嘎的犧牲精神我也覺得不錯。因為一開始的時候,雷蒂嘎嘎很開心又能見到她的孩子們了,但是當(dāng)柯簡簡順著自己的心意告訴雷蒂嘎嘎:她如果送柯簡簡回人類世界,雷蒂嘎嘎自己就有可能灰飛煙滅。于是雷蒂嘎嘎又后悔了。但是當(dāng)雷蒂嘎嘎聽見了柯簡簡和單單的對話時,又同意帶簡簡回家。可是這時的柯簡簡已經(jīng)開始變得透明,娜娜因為貝兒終于肯叫她媽媽,所以不計前嫌抱著柯簡簡和貝兒去小溪邊。最后柯簡簡回到了人類世界,但是雷蒂嘎嘎并沒有灰飛煙滅而是浴火重生,變成了鳳凰。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五
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貓》,是我在武漢一家舊書店買到的,曹曼的譯本。不知道經(jīng)歷了多少波折,書的封皮已經(jīng)滿是黃色的油漬和黑色的指印。
最近網(wǎng)友們都在討論人類的本質(zhì)是什么,我覺得是檸檬。因為我在剛開始讀這本書時,看到譯者是一位年輕的北大畢業(yè)生,心里總有些不舒服,總覺得87年的譯者也就大我五歲,她能把這本書的精髓譯出來嗎?為了證明我并不是在“酸”,我甚至還特意在書中尋找一些措辭上的瑕疵。后來仔細(xì)想了想,這樣的我就是“人類的本質(zhì)是檸檬”的最好佐證啊。
瞧我這酸溜溜的庸俗樣子,真讓人無地自容。
我寫讀后感總是愛說些無聊的閑話,就此打住,說正事吧。
作者從一只沒有名字的貓的角度來寫苦沙彌老師周圍發(fā)生的事。書中有逗趣的貓男貓女,也有庸俗的人類男女;有貓為了生存偷吃年糕,也有人為了解脫希求頓悟。作者通過貓口對人類的某些劣跡進行批判,同時也通過貓偷聽到人類講的.話來表達作者對于社會、人性、平等、自由、愛情、死亡等的思考。
作者說人類都是庸俗的:“大家都穿衣服,人類就變成了服裝動物。服裝動物做久了,突然偶遇一只裸體動物,自然不肯承認(rèn)對方跟自己一樣是人類,只能說人家是獸類。”“如果全體怪物一致同意做怪物,那么怪物這個名字自然也消失了?!薄斑@些庸俗之眼,生來只看表象,從不關(guān)心內(nèi)在?!痹谶@個世界上,仿佛隨大流才是正確,一旦你有點離經(jīng)叛道的想法,就會被群起攻擊。這點我有切身體會。我周圍人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在什么年齡就要做什么事”,他們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我該結(jié)婚生子了,該成家為人婦了。他們總是讓我很厭煩。到底是誰規(guī)定的要在這個年齡要做那件事?當(dāng)然我不會,說不敢更合適,不敢直接將這個疑惑對著這些人把我的不認(rèn)同表達出來,只能暗自以高人之姿睥睨眾人。
就讓愿意做服裝動物的人去做吧,我就要做一只裸體動物,不肯承認(rèn)我是人類也無妨。
作者說:“人類不喜歡平等?!薄熬退愦蠹叶济摰粢路?,以為光溜溜的都平等了,真正的豪杰還是會脫穎而出,艷壓群芳?!碑?dāng)然,作者并不是鼓吹不平等和奴役,他只是在陳述事實。這里的平等是更廣義的平等。我不想臆度作者的想法,只想談?wù)勛x完作者的文字后我的理解。人天生就有勝負(fù)欲和表現(xiàn)欲,就像雄孔雀開屏吸引雌孔雀,人類也要通過標(biāo)新立異或者其他手段方式來標(biāo)榜自己與眾不同的強大,從而使欲望得到滿足,這份滿足或許是與孔雀一樣吸引到心儀的配偶,或許是坐擁黃金萬兩,也或許是自己內(nèi)心深處奢求的認(rèn)同感。于是整個社會中的人都因自己的企圖心,如虎狼般為自己開疆拓土,想讓自己高人一等,忙不迭地站在不平等社會的優(yōu)勢一側(cè),從而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不平等是必然,也是自然,是整個社會的秩序,而通過各種手段使不平等不過度發(fā)展,以免場面失控,從而達到比較和諧持續(xù)的不平等,這是優(yōu)勢一方需要做的事。
關(guān)于生死這個永恒的話題,作者也有一番精彩論述。“說到生,誰都沒有經(jīng)過思考就被生下來了;說到死,誰都覺得痛苦?!薄叭穗y免一死,那么怎么死的開心呢?自殺俱樂部就是伴隨著這個問題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的?!薄八劳纯啵啦涣烁纯??!薄耙运罏榭?,并不是因為死很痛苦,而是苦惱怎么死才好?!彪S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心理疾病,痛苦地活著,有很多人都在奢求死亡。死很容易,如何死得不傷害親人愛人很難,所以不得不艱難地活著。很奇妙,古人都是在思考如何生存,而我們卻在想如何死亡。作者在書中想象,未來的世界里,死亡不再是一件令人談虎色變的事,它變得稀松平常,沒有人會為一個人有想死的念頭而苦口婆心地勸解,選擇死亡就仿佛早餐選擇喝牛奶還是豆?jié){一般。那將是多么美好的意志及行動自由啊。
說到自由,作者這樣說:“個性的發(fā)展意味著個體的自由。”“人類越追求個性的自由,彼此之間就越不自在。”想要自由,就要發(fā)展個性,而發(fā)展個性,必定會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于是每個人都越來越膨脹,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越來越窄??矗@像不像爆炸的過程。所以追求自由還是適可而止才行,否則最終得到的只有滅亡。
再談?wù)劵橐黾凹彝ブ械淖杂膳c束縛:“雖說迄今為止同居的便是夫妻,但是從今往后,即便同居,都沒有做夫妻的資格?!薄罢嬲耐?,需要兩個人的個性非常適合?!薄八篮筮€要合葬,真是野蠻之至。”作者認(rèn)為絕大多數(shù)的人在婚姻關(guān)系中都不自在,都痛苦。所有痛苦都是來源于強求,而強求無意義。放眼現(xiàn)今的整個社會,不光婚姻家庭,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guān)系,都存在痛苦,很多人都在各種關(guān)系中強迫自己去適應(yīng)、去習(xí)慣。仿佛陷入了一個無法逃離的邪惡循環(huán):無法合理死亡,所以必須生存,于是必須適應(yīng)不自在的社會關(guān)系,從而又渴望死亡解脫,但又無法合理死亡。多絕望。
《我是貓》中的這只貓最終死了,掉進水缸淹死的。它說:“我死了。死了才得到這份太平。”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六
作者以貓眼寫人類社會,使小說得以撇開必須的社會成見,以其充滿離奇的想象,鞭撻和嘲諷當(dāng)時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小貓寄居的房屋里住著一個奇怪的主人,他喜歡拿著一堆晦澀難懂的書籍假裝欣賞;嘗試過詩歌、繪畫等高雅藝術(shù)卻失??;社交面極窄,左鄰右里的關(guān)系都處理不好;作為英語初級教師也普普通通;他的性格固執(zhí)、暴躁,卻也有讀書人的迂腐、怯懦??嗌硰浬钍芪覆∷鶖_,與妻兒子女的關(guān)系不慍不火,由于身居陋室而又自命不凡,所以被街坊稱為“本世紀(jì)難得一見的怪人”。
貓兒正是在對主人家為數(shù)不多的訪客的觀察和主人如何處理與外界的沖突中構(gòu)成了對社會的看法。理所當(dāng)然,苦沙彌所交往的都是些知識分子同學(xué):喜愛胡謅八扯但又有必須文學(xué)素養(yǎng)的迷亭先生;文質(zhì)彬彬,癡情藝術(shù)卻糾纏于戀愛的理學(xué)士水島寒月;話語中帶有出家人的迷幻與飄逸,但卻過分關(guān)注自我的八角獨仙:和主人一樣,他們都是在人格中充滿矛盾的讀書人。
放在明治維新的大背景中看,小說反映了在世風(fēng)日下、人人追名逐利的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無奈與彷徨。當(dāng)時日本人的價值觀正經(jīng)受著西方的沖擊:一方面,追求學(xué)問還是追求名利的問題考驗著他們;另一方面,社會上富人的種種現(xiàn)象又刺激和嘲諷著他們。于是,他們各自構(gòu)成了各自的獨特性格:主人鄙視實業(yè)家,在自我的空間里固執(zhí)地過著自我的生活;迷亭先生在不斷地與他人胡扯聊天中得到解脫;寒月想娶實業(yè)家金田先生的女兒,但終究未能如愿;獨仙先生似乎深得東方哲學(xué)觀的深邃,要求自我以“消極”的方式修養(yǎng)心靈。
如果聯(lián)系夏目漱石先生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這幾個在大變革環(huán)境中艱難度日的文人何似他本身呢也許書中諸位的性格正是反映了夏目漱石內(nèi)心微妙的各個方面吧。他本人幼年不幸被生父拋棄,正像小貓一出生就煢煢獨立一樣;而晚年死于胃潰瘍,就如小說中女主人說苦沙彌“終將死于胃病”;而對東方人生觀的理解與向往,他又與獨仙先生有幾番神似。
“必須的社會意識反映著必須的社會存在”。在經(jīng)受西方思想的洗禮中,總有些敏銳的心靈憂慮著他們眼前所見到的,惋惜著他們背后所失去的。夏目漱石先生的早逝是我們的不幸,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文學(xué)瑰寶,卻為一代又一代人所誦讀、贊賞。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七
從創(chuàng)作手法來講,《我是貓》是一篇擬人化作品,是通過教師苦沙彌家一只貓來敘述整個作品,這給作品帶來了趣味感、幽默感,使整個作品生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學(xué)寫作功底。試想如果是作為一普通人來平鋪直敘,會讓人感受干巴巴的枯燥無味,別說孩子,成年人也可能讀不完這本書。
從情感的深化來看,《我是貓》總能做到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師畫畫受挫,車夫家的大黑變成瘸貓以后有這樣一段描述:楓葉曾為松林裝點過二三抹霞紅,如今已經(jīng)謝了,宛如一場亙古的夢。在小溪旁的紅白二色山茶花落英繽紛,花瓣也已飄零殆盡。兩丈多的.檐廊雖然朝南,但冬日的陽光轉(zhuǎn)眼西斜。寒風(fēng)漸起的日子多了起來。這是作者發(fā)出的對世態(tài)炎涼的凄涼呻吟,借助于發(fā)生的故事和自然的風(fēng)景得以發(fā)泄。
在發(fā)表觀點時借助一趣事而不是總是直敘,是作品的又一看點。如貓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寫,風(fēng)趣從容地展示了所謂的四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于干出他們并非情愿的事來,是在說人遇到誘惑時總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動物,都能本能地預(yù)測到吉兇禍福,是說人會本能地意識到危機;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是說危險可以激發(fā)人的本能,發(fā)揮超過平時不能發(fā)揮的能量;一切安樂,無不來至困苦,是指人不經(jīng)歷苦難,不會感到什么是幸福。作者所表達的諸如這些觀點,具備一定的哲理性,是本作品靈魂閃光的地方。
但在作品的結(jié)尾,表露出作者對生活的迷茫和絕望。作品的核心部分是迷亭、獨仙、寒月、東風(fēng)和主人之間的大爭論,表露了當(dāng)時文人的各種心態(tài),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和迷愛,以古老文化崇拜和拋棄,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不解,對人的刻薄與冷漠,對自我價值的渴望和不可及,使作者的思想處于瘋狂狀態(tài),可謂是尋尋覓覓找不到活著的證據(jù),于是認(rèn)為太平世界只有在死之后——最后以貓被淹死來收尾,給作品的喜劇色彩畫上了悲劇的句號。
而且《我是貓》這個作品的主題思想是悲觀厭世的,而不是演奏快樂向上的生命樂章,在與小花短短的愛情和教師夫妻關(guān)系的描述中,也沒有盡甜美之意,這是對生活的漠視;在談到修身養(yǎng)性之時,也沒有找到真正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最后認(rèn)為世人皆瘋子;在迷茫痛苦時,沒有努力追求幸福卻找到酒精來麻醉自我,這些都是作品中不健康的思想觀念,是應(yīng)該予以批判的。
這是作者所處社會環(huán)境所造成的。二十世紀(jì)初的日本是西方文化和古老文化碰撞的年代,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陷入混亂局面,人的思想和行為無所適從,更找不到解決諸多矛盾的途徑和方法,這是《我是貓》描繪的社會背景。
其實我國至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意識領(lǐng)域也是一樣的混亂。封建主義的頑固、共產(chǎn)主義的遙遠(yuǎn)不可及、資本主義的實用拜金,使人們的思想失去準(zhǔn)則而迷惘不知所措,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交織造成了諸多的社會弊病,引起學(xué)術(shù)界,文學(xué)界及各個社會領(lǐng)域的爭論不休。事實上,我們應(yīng)有清醒的認(rèn)識,那些是本民族的思想精華,那些是外來文化的思想糟泊,如何吸取精華,踢除糟泊才是我們面臨民族文化碰撞所應(yīng)做到的,消極、逃避、迷茫都是絕不可取的。
所以我喜歡《我是貓》的文筆和表達手法,而不喜歡他的文章靈魂。
希望我孩子寫一篇《我是狗》,比《我是貓》更加完美。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一
不知不覺,書走進了我的生活,我走進了書的世界:我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若有所思地品味著“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捧起書本,整個世界似乎變樣了,所有的事物都那么生機盎然,都是如此新奇。
前段時間,我拜讀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長篇小說《我是貓》,一群知識分子只能像怨婦般哀嘆世道,卻毫無所為,心中不禁倍感無奈。
作者當(dāng)時生活在二十世紀(jì)初的日本中小資產(chǎn)階級,所以整本書都在用“貓”詼諧幽默的語氣揭露那時資產(chǎn)主義社會的不良風(fēng)氣?,F(xiàn)在的我當(dāng)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紀(jì)初的日本,更不會理解那時作者真正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不過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倒是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我是貓》這本小說一方面,尋找個性,呼喚自由,自我意識和市場觀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固有的價值觀、文化觀與風(fēng)尚習(xí)俗,包容著陳腐與優(yōu)異,在抗議中沉沒,在沉沒中掙扎……作者正是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產(chǎn)生了厭世情結(jié),他的生厭和悲觀使他成為了時代精神文明的最深刻的揭發(fā)者與批判者,促使他使用“貓”的嘲諷和評斷,用其辛辣的語言來抨擊人類、抨擊社會。
不知,貓公的觀察與評斷,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來說,是否同樣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呢?正如譯者所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得任人評說了?!?BR> 貓的主人若沙彌,迂腐的代言人,思想保守。他雖然極其渴望改革,渴望新世界,但卻看不透社會,落得個貧窮的書生生活。更為人不恥的是,“文人清高”的特質(zhì),深深刻入他的血液之中,嘴里吐出的都是圣賢之道,心里想的卻卑微不堪,猶如市井之徒的雞肚腸子。文人的虛榮心總讓他擺出一副自鳴得意的樣子,少許的知識讓他蔑視平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瑣碎。一心想修煉成賢,卻是十足的俗人。號著“文人”的名,也不過是要與妻子論柴米油鹽的俗人,偶爾還要嘲弄伴侶的無知來襯托讀書人的.高尚,卻從不為自身脫離現(xiàn)實而知恥。甚至連山藥材料也不曉得幾分錢,仍只顧躲在書房底下,擺弄紙墨。
寒月,埋頭實干的老實人,活著似乎不明為何。他不懂男女之事,不解世道之理,連為之爭取苦干的博士稱號也不知緣由。書呆子,說的就是他。寒月就是一根導(dǎo)線,引出金田老爺,引出我們生活的社會,引生出夏目漱石對金錢至上的憤恨!
文人抱怨工資太低,無法維持生計;商人抱怨文人無用,無法創(chuàng)造“財富”。這種抱怨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恰恰出乎意料之外,文人拋棄了尊嚴(yán),攀圖商人的財產(chǎn);商人在攀圖著文人的地位,一除無知庸俗的惡稱。就這樣,金錢估摸了生活的全部,很多事情都變得在意料之外,卻仍在情理之中。
迷亭,好一個逍遙客。他沒有隱士般的孤傲,把朋友與商人們的交會當(dāng)做一出戲劇。他是百般無聊的看客,期待著一場鬧劇來娛樂生活。他跟貓本是同體,局外人就是他該站的位置,可惜的是他畢竟是人,永不能成為一只貓,他終究是文人堆里的一員。
念著念著,我不禁想起北大實行推薦制一事。這件事在教育工作者中,引來了罵聲一片。宛如書中的三人,對于社會盡是怒罵,為的是不能改變周圍,束手無策呀!可是,有一道理是明確的,不能改革周圍,但可以改革自己,只有改革自己才有可能改變周圍。憂心制度的不公正,為何不改變教育工作本身呢?為何不以身立行,培養(yǎng)思想獨立的學(xué)生,讓學(xué)生的思想改變引發(fā)自下而上的變革?一群工作者咒罵這鍋湯不好喝,卻還要硬著頭皮一飲而盡,拉肚子了也不能怪人??!早知如此,便再添上點作料,再下鍋煮煮。與其罵中國教育體系的不合理,也請老師們先把孩子們的素質(zhì)教育搞上去。只有當(dāng)新秀的思想不被腐朽,才能避免他日的社會不陳腐呀!
其實不管處在哪個時期、哪個國家,人們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現(xiàn)代社會也有很多像書中人物一樣迂腐、軟弱、勢力、唯利是圖的人。人性是有弱點的,人類本來就自私,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干得出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本書的作者也曾經(jīng)說過:“比起嘲笑他們,我更嘲笑我自己?!蔽蚁胨谂形闹腥宋锏耐瑫r也在深深地批判著自己。
既然人類本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應(yīng)該努力去改變,去克制自己,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騙自己。我們不可能成為小說、漫畫中那樣完美的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樣被金錢和勢力蒙蔽了雙眼。
我明白長大以后有很多事都是出于無奈,可能必須要自私一點,會與自己希望的偏差一些,但我希望我能夠守住底線,長大以后也能夠活得真正的快樂。也許我以后真的會變得和書中的人物一樣,但至少我現(xiàn)在還是很快樂的。
多一點關(guān)心,多一點理解,對于他人,是生命的復(fù)蘇。最后,我極力推薦大家去閱讀這本小說。
抬眼,輕撫桌邊書卷,陰霾散去后的月光毫不吝嗇的傾瀉于天地之間,“真”的種子在心中播種,“善”的大樹從此生根發(fā)芽,“美”的花蕾枝頭開放??諝庵芯苟嗔诵┰S幽香芬芳。
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里,夾雜著桂花的香味兒,山影也更真了,山兒不動,水兒微響。
朵朵白云飄悠,片片綠葉映出繁星滿天的喜悅,微風(fēng)輕輕,一縷一縷的香,從窗外票進來,在薄薄的空氣里浮動。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二
在這本書里作為一只有文化的貓,它不僅有自己的主意,也有自己的一番原則:“肯定有讀者認(rèn)為,我說的這些事情,都是耍耍嘴皮子隨便看看的東西,但是我要提醒你們,在下絕非如此膚淺的貓輩。且不說一字一句飽含宇宙哲理,這一字一句,如果連起來讀,會發(fā)現(xiàn)是首尾呼應(yīng)、前后連貫的。即使之前當(dāng)做無聊瑣事漫不經(jīng)心掃了幾眼的讀者,再讀也會震驚地發(fā)現(xiàn)如同聆聽高僧指點,因此決不能失敬地躺著讀,或者翹著腳一目十行地讀。柳宗元在讀韓愈的文章之時,總會先用薔薇花泡的水來洗手??次业奈恼拢MT位至少要自掏腰包買正版雜志(小說最初連載于《杜鵑》雜志),而不是挑朋友看過的雜志草草閱讀了事?!蹦闱?,這還要求別人想看它的吐槽必須得買正版書了。所以說,不怕貓傲嬌,就怕貓有文化。
我不禁猜想,如果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對世事冷淡的苦沙彌,以及他的朋友們——玩世不恭、沒事就喜歡胡扯瞎扯的迷亭,怪異有趣的美男理學(xué)士寒月,熱愛新體詩的東風(fēng)和滿嘴頓悟的獨仙看到這只貓對他們的描寫時,會作何想法呢?《我是貓》并不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小說,它描寫了這群人的日常,并且多是以對話呈現(xiàn)——想來,日本人擅長描寫日常場景,就是由夏目漱石開的好頭啊。
一群無所事事的知識分子的日常會是怎樣的啊?你想大概就像中國的古人那樣,沒事就詩詞歌賦,或者大談風(fēng)花雪月之事——這些他們也會,并且不止于此,他們還會穿插著各種身邊發(fā)生的瑣事,還都是經(jīng)過自己的二次創(chuàng)作——于是不免就變成了怪談了。談話中,信手拈來的俳句,時不時講幾句英語,甩幾句希臘語,至于各種心理學(xué)、哲學(xué)家的名字、定理、典故、軼事,全部如數(shù)家珍。跟他們待在一起,你永遠(yuǎn)不會無聊。然而,一群肚中有墨的知識分子,卻終日在這逼仄的屋頂長草的窮酸屋子里聊以自慰,于是連貓兒幽默的吐槽中都透著一股悲涼——“這些人雖然看起來快活,如果叩問他們心底,卻總能聽到悲涼的回響?!?BR> 夏目漱石的文筆俏皮幽默,早前雖已有多個翻譯版本,但最新曹曼譯版的《我是貓》卻真是小貓附體翻譯之作啊,讀時分明也會處在小貓的境況里,一起柔軟好奇……譯者在導(dǎo)讀里提到真的是把自己想象成貓來翻譯的,特別有代入感。而在裝幀排版上也與其他大部頭不同,封面為淡粉色,上面的圖案,遠(yuǎn)看似是“人”字,近看為貓嘴,十分傳神,似乎能感受到貓的靈動。
說句題外話,藤子·f·不二雄大概也是夏目漱石的粉絲,野比大雄的原型沒準(zhǔn)正是苦沙彌呢,而哆啦a夢被老鼠咬掉耳朵的這一段,跟書中貓抓老鼠時被老鼠耍著玩的情景簡直異曲同工。不過,不管如何,閱讀《我是貓》真是一段愉快的神游之旅。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三
不同于多麗絲·萊辛所寫的《特別的貓》,這是一本完完全全以貓的視角來寫的小說。《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也是使其贏得不朽聲名的作品之一。初讀這本書,一時半會兒會找不到感覺,會認(rèn)為這本書是索然無味的。其實不然,這里的每一篇章,都有無盡的笑意。這里的笑,并不是單純的快樂的笑,種種復(fù)雜的笑的要素都滲入其中:有對自己人的調(diào)笑和嘲謔,也有對厭惡對象發(fā)出的冷笑和譏諷。
我鐘愛這本書,是在于這部作品的藝術(shù)構(gòu)想——以窮教師家里的`貓為整個情節(jié)的敘述者。我喜歡這只貓,這是一只被巧妙擬人化了的靈貓,也是一只善思索有見識喜議論好調(diào)侃并且賦予正義感的貓——雖然他不能講話。
從貓的眼中看這些自命清高憤世嫉俗的知識分子,會有不同的感覺。這些人在對待現(xiàn)實的態(tài)度上各有不同:苦彌殺對現(xiàn)實十分執(zhí)著,遇到事情就打動肝火;迷亭玩世不恭;寒月講究情趣,遇到事情無所沾滯;獨仙十分消極;東風(fēng)喜歡粉紅色的唯美世界…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讓他們走到一起,那就是重視知識,熱愛學(xué)問,厭惡榮華利祿。
對于貓的世界,說不上有多了解。但是,自從看了這本小說,我每次看到奶奶家的那只貓蹲坐在我面前,就會覺得它正在用它那雙閃亮亮的眼睛看著我。我看不懂那種那種眼神,或是鄙夷,或是嘲諷,或是不屑…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切都早已暴露在這只貓的面前。我在猜測,眼前的這只貓會不會也有話對我講。
親身的感受,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我是貓》的意義所在,那種以第三者來看透人心的敘述,更加能走進人心。
最后那只聰慧的貓因為好奇而死去,但它那活靈活現(xiàn)的形象依舊在我心中。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四
《我是貓》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的處女作,發(fā)表于1905年。是日本文學(xué)史上不朽的經(jīng)典作品。講了一只可憐的小貓,好不容易逃出了惡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卻得不到其他人的喜愛,受盡了折磨,最終還是死了,不過它死后反而得到了安息。
這部作品是以一位窮老師家的貓的視眼來觀察人類的心理,這是一只聰明、有見識、有正義感的貓,還具有文人氣質(zhì)的貓,但它到致死也不會捕捉老鼠。
文章有一句話這樣寫到,“我邊痛苦著邊想,遭到如此煎熬,無非是想要從缸里出去。我雖然迫切希望爬出去,但我又明白腿不盈三寸的自己是爬不出去的。既然無法將爪子搭上缸沿,管你怎么亂撓啊,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明明知道逃不出去,這未免太勉強。勉強硬干,因此才痛苦。無聊,自尋煩惱,真糊涂!”讀到這里,我被震撼了。這只貓死得真悲慘,它不是偉大地死去,而死在這小得不能再小的缸里,可能全世界都沒幾個人知道,真可憐,貓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了,尋找另一個世界的安寧。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五
作者長篇小說書中隱含著,夏目漱石自身的種種痛苦與積郁。作為敘述者的貓,所有的故事都要從背后結(jié)合夏目漱石的個人經(jīng)歷。
以無名無姓的貓講述自己主人及周遭的朋友,較有諷刺幽默的意味,諷刺死板的教師主人迂腐頑固不化,諷刺企業(yè)家金田世故圓滑、貪得無厭,諷刺美學(xué)家迷亭滿口胡言,諷刺裝腔作勢、虛情假意、世態(tài)炎涼;每個角色都被刻畫的那么細(xì)致。
敘述的不僅僅只有諷刺,它對種種世相吐露絕妙評語,甚至對自己的主人也毫不客氣極盡調(diào)侃,又可謂是世間少見的刻薄之貓,因為被知識分子收養(yǎng),它也成了貓中的知識分子,說這只貓博覽群書一點也不過分,學(xué)者貓先后引用過莎士比亞、尼采、雨果、帕拉圖、巴爾扎克等中外人士名言。
起初看并未深入感受,但看完卻有不舍、意猶未盡的感觸。
書摘:嘗遍人生甘心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我懷疑人類是自己說的那樣深情,那樣富于同情的動物,更多還是生成了是個人,流幾滴眼淚或是裝裝同情,不過是一種義務(wù),為了交際才不得不做做樣子罷了。
沒有人比承認(rèn)自己愚蠢更高尚的了,在自知之明前,一切自命不凡的人都要低下頭。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六
貓是迷人的危險,是孤傲的美麗,它們穿梭在黑夜的大街小巷一張張面具下形形色色的靈魂中。
所以,貓,最能看穿世界與人。
——題記
《我是貓》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二十世紀(jì)初,一只剛出生不久的小貓迷路走進作者夏目漱石的家里,當(dāng)時他可沒想到正是這只貓成就了他的處女作。書中強調(diào)用貓的眼睛觀察人類和人類社會,頗具嘲諷的意味。在貓公的眼中,一群窮困潦倒的知識分子面臨著明治維新后涌出來自西方的嶄新思想,既順應(yīng)也嘲笑,以為用玩世不恭可以掩蓋內(nèi)心的惶惶不安,誰知命運早已被看透:他們時刻嘲諷與玩弄他人,上天也時刻玩弄他們。
這一切都被貓看透。貓的蹤跡難尋,對貓的評論常是來無影去無蹤。我想也許這大大方便了貓觀察人們的靈魂。書中的貓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的知識面涉獵廣泛,它的確是一只神貓。他深邃的眼眸仿佛穿透夜色洞悉世上的一切。他諷刺當(dāng)代社會的教育虛偽且無用,受教育的所謂君子出言不遜,所作所為令人可憎,所以貓在猜想捉弄主人的角色時說“在不清楚對方是人或動物前便稱之為君子,這似乎太莽撞!不過大抵是些君子,本就是個連盜賊都要稱之為‘梁上君子’的社會嘛”,語出驚人道出了當(dāng)時社會的虛偽。許多人隨波逐流,以笑臉迎人卻背地使壞;有些人情愿與世格格不入,也不愿帶上面具,擠出微笑;有些人局促不安,惶恐無知,成天沮喪且悲觀;有些人看似樂觀,卻是盲目追求著來自西方流行的“積極”“完美”,而內(nèi)心驕縱浮躁…只有少數(shù)人與貓一樣明白,世界上有太多不可控因素,唯有控制自己的內(nèi)心,才可泰然處之于世間。
不過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存在,貓他也有惰性與小聰明之處,他時常也會驕傲,尖酸刻薄,或為自己的失誤、慵懶尋找開脫,若不是他的自作聰明,他的結(jié)局也不會是認(rèn)為“良藥苦口”而舔完了兩杯啤酒,自以為飄飄欲仙,依然自得,實則踉踉蹌蹌,漫無目的的亂走,最終跌入酒桶淹死。但也許這釋放了他一顆不安于平凡的心,博學(xué)卻孤傲的靈魂吧。
通過譯者的前言了解到,書名的“我是貓”不是一個單純的判斷句,也就是說他的主旨并不在于求證主人公“我”是一只貓,而是這只貓面對他眼前的人類盡情夸耀,“咱是貓,不是人”。也難怪,他如此博學(xué),題目也為后文他的看穿一切,傲視人類而埋下伏筆。而書的第一句話我印象尤為深刻,“咱家是貓。名字嘛……還沒有”。自詡博學(xué)的貓不應(yīng)該大名鼎鼎嗎?怎會落得如此下場?正是這種亦諷刺亦幽默的文風(fēng)貫穿這書本,也貫穿了貓的一生。
也許我還是錯了,猜測貓的看法并不完全是愛貓,遵循內(nèi)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隨波逐流,自尊自重,才是愛貓。因為貓,從來不會在乎別人對它們形象的扭曲,它們驕傲的活著,瀟灑且得樂與其中。
“咱是貓,不是人?!?BR>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七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十分精彩的日本名作《我是貓》,它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夏目漱石,它是夏目漱石的處女作。
書中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一個窮教師家的貓,這只貓在夏目漱石的筆下變成了一個善于思索、有見識、富于正義感的貓,但是到了最后也沒學(xué)會抓老鼠的貓。
大概內(nèi)容是一只可憐又可愛的小貓,被一個書童玩過了以后,又弄傷了,無家可歸,十分幸運的是被一個“好心人”給留了下來,可是,小貓被主人家的人又打又罵,有的時候還得餓肚子,它的窩就是一個破紙箱,到了冬天又冷又餓,十分的可憐。那個時代有錢的人十分少,沒錢的人很多,有的時候人都吃不飽,生活都沒有保障,別說一只貓了,更是可憐,有的時候二、三天都吃不上飯。最后,它為了喝水一不小心滑到了水缸里淹死了。
我讀了這本書后思緒萬千:在那個黑色的時代,那人吃人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就連一只小貓的生命也無法保障。
如果它生長在現(xiàn)在的我們中國,一定會被好心的人帶回家,天天喂它吃好吃的貓糧,各種各樣的口味都有,還會有溫暖的小窩,冬曖夏涼??措娨暽系膱蟮?有一個老奶奶每天去喂養(yǎng)在她的房子周圍的流浪的貓和狗,現(xiàn)在有愛心的人越來越多了。如果它生活在我們的社會,它一定是幸福的都不想離開。
這篇文章也表達出了20世紀(jì)初的日本的黑暗時代,人們的生活是多么的困苦,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實在是太好了,吃的有營養(yǎng),穿的又暖和又漂亮,還有寬敞的教室,精致的書籍供我們來學(xué)習(xí),我們實在是太幸福了,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好好學(xué)習(xí),為國家貢獻我們的力量。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八
我仍然清晰的記得,這本書是在我抱回麻醬的那個月買的。
去年十二月份的北京,我跑到三聯(lián)在東城區(qū)的總店。那天又晴又冷,因為是第一次去所以繞了好久才找到,凍得我臉生疼,書店外面很舊,但進去里面卻很大很熱鬧,樓梯上都坐滿了捧著書的人。
我爬到二樓之后直奔推理小說的書架,埋頭挑選。正挑得起勁無法抉擇的時候,不經(jīng)意間看到了過道旁擺放的這本《我是貓》,方方正正的一小本并不起眼,但那種想給孩子買繪本的新手母親的心態(tài)突然出現(xiàn),讓我果斷舍棄了推理小說,心甘情愿的拿起了它去結(jié)賬。
然后就再說說為什么買了快四年,現(xiàn)在才看完。
一開始我是抱著能多了解小貓的心理買了它,可看完第一章就知道自己買錯了,它并不能為我養(yǎng)好麻醬起到什么作用,還不如買一本養(yǎng)貓大全。
當(dāng)時的我并體會不到這本書的價值,便把它放置一旁,接著看回推理小說。
但昨天午覺睡醒,泡好咖啡,看著我的小書架想著看點什么呢,鬼使神差的我又拿起了這本,然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的看完了。
我總是為錯過好書的那些日子惋惜,但又確信是命運的決定,四年前的我不一定比現(xiàn)在更適合讀它。
書中以一個個小故事和人物對話描述了當(dāng)時日本社會的現(xiàn)狀,以及傳統(tǒng)思想與西方平等、自由、個性等理念的相互碰撞與交流。
前幾章主要還是以貓為主,以貓的視角講述了它對于生活和人類的觀察,生動有趣。但越到后面人的對話就占了更多篇幅,貓從主角變成了旁觀者。無聲的記錄著發(fā)生的一切。
在書的最后,高談闊論的人們散場,而貓聽完之后卻跑進了廚房,喝酒解愁。
喝醉后的它失足掉進了水缸,本想拼命掙扎但又轉(zhuǎn)念一想,“明知逃不出去,還幻想逃出去,這實在是太勉強了。因為過于勉強,所以才痛苦。我這是自尋煩惱,糊涂啊。”
于是放松全身,不再抵抗,進入了不可思議的永恒世界。
我看到這里的時候一度失言,這里簡直是神來之筆。本來以為這只貓會像人一樣,揚長而去后埋頭大睡。但它卻比人還要寂寥和灑脫,人說不出口的無力,貓卻全都感受到了。它是貓又不僅僅是貓,所以我是貓。
很難相信這是夏目漱石的處女作,它是那么成熟,果然寫作這件事是有天賦的。
說到魯迅棄醫(yī)從文都受此影響我一點也不驚訝,里面確實包含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所有對社會和文化的思考。
“西方文明也許是積極的、進取的,但那畢竟是失落者創(chuàng)造出的文明。另一方面,日本文明的重點在于改變自己,不是改造別人……假如有高山阻擋,不能去鄰村,日本人不考慮如何推到大山,而是選擇不去鄰村,磨煉在本村生活下去的本領(lǐng)。越不過高山,此地足矣!日本人自古以來,培育了這種自我滿足的心境?!敝惖恼勗挄刑岬搅撕芏?。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融合是出路,但這條路又遠(yuǎn)又難。有人站出來,說出來就是一種勇氣了,改變不是一朝一夕,文字的力量卻可以傳承。
認(rèn)真讀起來,想說的很多卻也無法說透。
它們都藏在書中一句句看似平淡的對話中,所以就獨自留在腦中慢慢消化。
里面有很多可愛的句子,比如小貓咪的一些獨白:“除非魚販子登門,否則我不必出迎?!?BR> “貓需要在短暫的歲月里成熟起來”。
還有小貓咪的一些迷惑行為,看的時候非常開心,也算彌補了我當(dāng)時買書的一些缺憾。
最后想說說,這本書里的繪圖,所有的插圖都是色彩濃烈,整個畫面滿滿當(dāng)當(dāng),沒有一絲留白,畫風(fēng)奇奇怪怪甚至有些荒誕可怕,但又莫名適合這本書。
我好喜歡。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九
孩子在暑假期間,向我推薦了一本名著《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日漱石所著。
從創(chuàng)作手法來講,《我是貓》是擬人化作品,是通過教師苦沙彌家一只貓來敘述整個作品,這給作品帶來了趣味感、幽默感,使整個作品生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學(xué)寫作功底。試想如果是作為一普通人來平鋪直敘,會讓人感受干巴巴的枯燥無味,別說孩子,成年人也可能讀不完這本書。
從情感的深化來看,《我是貓》總能做到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師畫畫受挫,車夫家的大黑變成瘸貓以后有這樣一段描述:楓葉曾為松林裝點過二三抹霞紅,如今已經(jīng)謝了,宛如一場亙古的夢。在小溪旁的紅白二色山茶花落英繽紛,花瓣也已飄零殆盡。兩丈多的檐廊雖然朝南,但冬日的陽光轉(zhuǎn)眼西斜。寒風(fēng)漸起的日子多了起來。這是作者發(fā)出的對世態(tài)炎涼的凄涼呻吟,借助于發(fā)生的故事和自然的風(fēng)景得以發(fā)泄。
在發(fā)表觀點時借助一趣事而不是總是直敘,是作品的又一看點。如貓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寫,風(fēng)趣從容地展示了所謂的四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于干出他們并非情愿的事來,是在說人遇到誘惑時總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動物,都能本能地預(yù)測到吉兇禍福,是說人會本能地意識到危機;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是說危險可以激發(fā)人的本能,發(fā)揮超過平時不能發(fā)揮的能量;一切安樂,無不來至困苦,是指人不經(jīng)歷苦難,不會感到什么是幸福。
作者所表達的諸如這些觀點,具備一定的'哲理性,是本作品靈魂閃光的地方。
但在作品的結(jié)尾,表露出作者對生活的迷茫和絕望。作品的核心部分是迷亭、獨仙、寒月、東風(fēng)和主人之間的大爭論,表露了當(dāng)時文人的各種心態(tài),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和迷愛,以古老文化崇拜和拋棄,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不解,對人的刻薄與冷漠,對自我價值的渴望和不可及,使作者的思想處于瘋狂狀態(tài),可謂是尋尋覓覓找不到活著的證據(jù),于是認(rèn)為太平世界只有在死之后——最后以貓被淹死來收尾,給作品的喜劇色彩畫上了悲劇的句號。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
最后出場的是馳名遐邇的貓中美女花子小姐——一只漂亮的戴鈴鐺的母貓?;ㄗ有〗憧此啤霸奂摇睈勰降膶ο?,但是冷峻的“咱家”也沒忘記諷刺一把。花子自稱主人是“是天璋院女道士的秘書官的妹妹出嫁后的婆婆的外甥的女兒……”。八輩子打不著的哪竿子親戚,卻是花子崇拜的對象;何況這么有身份的婦人在花子死后,也沒品地附和著女仆八卦了一下“咱家”,因為“咱家”有個不得體的主人,所以“咱家”成了一只“臟里臟氣的'公貓”。真是世俗的邏輯!
這些貓都是“咱家”的同類,所以“咱家”就算要諷刺一把也顯得有分寸些??墒且坏┥婕暗饺祟悤r,“咱家”——作者的代言“貓”,就變得非常地不客氣起來。那么,一起來看“咱家”眼里的人的群體吧。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一
最近,我們學(xué)了一篇課文,叫《“差生”檔案》讀完后,我深有感觸。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差生”受到同學(xué)們的冷落,自卑起來,新來的一位老師就給了那“差生”一封信,叫“差生檔案”,打開一看,上面都是寫的近代的那些偉人們小時候人們都說他們絕不是成才的料兒,可后來卻成了世界著名的任務(wù),里面有貝多芬、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差生”充滿了自信、大步踏著回家去了。
“差生“,可未必差??!雖然可能那些茶生在學(xué)習(xí)不行,可是在別的方面別有一套。
我們班的一個同學(xué),他的學(xué)習(xí)成績可是倒數(shù)第一,但每次舉行運動會時,我們班還要靠他來爭分呢,他可是主力!可是,因為他學(xué)習(xí)太落后的原因,我們根本瞧不起他,時常捉弄他,每次與他擦肩而過時,我們都用一種傲慢而目中無人的眼神看他。學(xué)了這篇課文后,突然之間,我變成了一個罪人!再回憶起我用那傲慢的眼看他時,哦,天??!我在不經(jīng)意間傷害了一位將來可能是一位天才的心!
我,是一位學(xué)習(xí)還算不錯的學(xué)生,并沒有過錯學(xué)生的經(jīng)歷。但是,請多多得換位思考吧!想想那些差生的心,是怎樣被傷害的!
請大家注意身邊的“差生”吧,他們并非差生,只不過在某一方面不擅長罷了。他們也有一顆值得我們呵護的心,讓我們呵護著可美好的心靈吧!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二
日本文學(xué)我接觸很少,看的最多的要數(shù)村上春樹了,村上描寫的群體比較特殊,而夏目漱石完全是另外一種感覺,這是我看的夏目漱石的第一本書,通過一只貓的視角,完全以旁觀者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普通的中學(xué)老師的家庭生活及他的朋友圈的一些人,敘述詼諧幽默、生動有趣,但不失深刻,通過這樣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思想來表現(xiàn)日本社會的基本情況,這也是我看到的第一本關(guān)于普通人的書了,雖然角色普通,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看書的目的就是要認(rèn)清社會認(rèn)識自己,然而,許多書籍描寫的所論述的均為高高在上的人物、天賦異稟的各領(lǐng)域精英、極端情況、高深理論,這些對于我來說,有積極的影響但不能促使我取得進步,因為我與這些人和事的距離太過遙遠(yuǎn),所以我更愿意讀《我是貓》這本書,通過貓主人苦沙彌老師的平凡生活,他雖然熱愛知識,討厭教師工作,但是他天資愚鈍,無論怎么努力,卻也始終不得要領(lǐng),不能認(rèn)清形勢,對待工作也是如此,由于知識匱乏,教授英語入門也鬧了笑話,與朋友聊天也不懂裝懂,愛面子。
但是呢,凡是這樣的人,又會很任性、喜怒無常、沒有恒心,卻又附庸風(fēng)雅。遇到一些本不該生氣的小事時,固執(zhí)己見,逞能的很呢,會大發(fā)雷霆且絕不服輸,這就更加愚蠢了,也讓身邊的人所輕視。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而卻不自知的人,或者就如這只主角貓所說,人類真是愚蠢,總是以無所不知自居,實則愚蠢至極。
引文:“再也沒有比承認(rèn)自己愚蠢更加高尚的了”“人只要受習(xí)俗所惑,就會忘卻了根本原理”“秘密這東西真可怕,任憑你怎么遮掩,也說不定會從什么地方暴露的”“正如大自然忌恨真空一樣,人類也是厭惡平等的”“凡世間安樂,皆須經(jīng)由困苦而得“。
書中寫到日俄戰(zhàn)爭,寫到日本對西方思想的推崇,尤其是關(guān)于西方思想中個人主義的論述實在發(fā)人深省,個人主義的優(yōu)點是自由,可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每個人都持個人主義,必將引發(fā)各種矛盾,互不相讓,更有甚者,以強占別人的利益為榮譽,以金錢為成功的唯一要素。所謂的個人主義其實就是貪婪,永不滿足,追求享樂,等到矛盾不可調(diào)和之時,也就是個人主義的終點了。還提到西方思想中提倡的積極,讓人始終抱有信心,讓人進取,這已成了如今全人類奉行的價值觀,可是,一味的強調(diào)積極,就真的好嗎?就真的適用全人類嗎?恐怕也是走了極端了。凡事,多一種聲音,多一個角度總是好的。
書中大量引用典故、著作,涉及中西方諸多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尤其引用了大量的中國古詩詞,可見夏目漱石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了解可謂精深,也可看到中國古文化對日本及亞洲文化的影響之大。
知識是無止境的,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首先要認(rèn)清自己的條件,的確,像苦沙彌老師一樣渾濁的腦袋數(shù)不勝數(shù),雖然善良,卻也看不清問題的本質(zhì),不具備邏輯分析的能力。養(yǎng)成閱讀的習(xí)慣是好事,卻也不能盲目的輕信所有人說的話,只有在大量閱讀的基礎(chǔ)上,加上自己的思考,總會得到一些能夠確認(rèn)的真理。在這之前,還是逐漸積累,虛心請教,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學(xué)知識也是要有風(fēng)險意識的,并不是學(xué)了就一定明白,就能運用。
可惜的是,這只聰明貓,敘述完主人的故事后,自己也醉倒在水缸里,死去了,當(dāng)然,是得道之后的,舒舒服服的死去了。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三
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也許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還要深,《我在天堂遇見貓》便是個經(jīng)典的例子。
讀完小說后的我淚流滿面,五味雜陳,第一次發(fā)現(xiàn)動物的情感也與人類那般相似,給了我不少的啟示。
動物也需要保護,動物也需要關(guān)愛。人類瘋狂的殺戮動物,為的是什么?一張皮毛?一罐膽汁?人類完全沒有這個必要,連狗這樣忠誠的朋友也逃脫不了被吃的命運,這究竟是為什么?動物就不是一個生命嗎?它們不需要被關(guān)愛嗎?難道動物就沒有情感嗎?是的,它們也需要關(guān)愛,它們也有情感!
感謝《我在天堂遇見貓》,給了我那么,那么多的啟示是與感觸。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四
前幾天,我讀了《我在天堂遇見貓》這本書。我整理出兩個道理:
1、保護動物,不要傷害它們,是每一個人類該遵守的自然規(guī)則;
2、幫助和溫暖別人,再冷酷的人都會被你的善良打動。
光光是這兩個道理就能使人受益無窮,當(dāng)然我也帶著好奇去網(wǎng)上搜索了柯簡簡搜過的“熊貓陵陵”和“熊媽媽殺死小熊,自殺”。結(jié)果,百度上真的跳出了“中國贈于日本熊貓陵陵因心力衰竭和腎臟發(fā)生故障而突然死亡,日本希望胡錦濤訪日時再次出借大熊貓給日本”和“親眼所見,熊媽媽殺了孩子并自殺”。
我認(rèn)為,熊媽媽娜娜殺死小熊貝兒后自殺的新聞可以使人類深刻體驗到一些人的兇殘和暴戾,可是我又認(rèn)為應(yīng)該先讓逼娜娜殺死貝兒并撞墻自殺的人領(lǐng)悟到他們這樣做到底還有沒有人性。以至于娜娜去了動物天堂還是對人類有很大的反感和厭惡感。
除了娜娜的事,犀鳥雷蒂嘎嘎的犧牲精神我也覺得不錯。因為一開始的時候,雷蒂嘎嘎很開心又能見到她的孩子們了,但是當(dāng)柯簡簡順著自己的心意告訴雷蒂嘎嘎:她如果送柯簡簡回人類世界,雷蒂嘎嘎自己就有可能灰飛煙滅。于是雷蒂嘎嘎又后悔了。但是當(dāng)雷蒂嘎嘎聽見了柯簡簡和單單的對話時,又同意帶簡簡回家。可是這時的柯簡簡已經(jīng)開始變得透明,娜娜因為貝兒終于肯叫她媽媽,所以不計前嫌抱著柯簡簡和貝兒去小溪邊。最后柯簡簡回到了人類世界,但是雷蒂嘎嘎并沒有灰飛煙滅而是浴火重生,變成了鳳凰。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五
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貓》,是我在武漢一家舊書店買到的,曹曼的譯本。不知道經(jīng)歷了多少波折,書的封皮已經(jīng)滿是黃色的油漬和黑色的指印。
最近網(wǎng)友們都在討論人類的本質(zhì)是什么,我覺得是檸檬。因為我在剛開始讀這本書時,看到譯者是一位年輕的北大畢業(yè)生,心里總有些不舒服,總覺得87年的譯者也就大我五歲,她能把這本書的精髓譯出來嗎?為了證明我并不是在“酸”,我甚至還特意在書中尋找一些措辭上的瑕疵。后來仔細(xì)想了想,這樣的我就是“人類的本質(zhì)是檸檬”的最好佐證啊。
瞧我這酸溜溜的庸俗樣子,真讓人無地自容。
我寫讀后感總是愛說些無聊的閑話,就此打住,說正事吧。
作者從一只沒有名字的貓的角度來寫苦沙彌老師周圍發(fā)生的事。書中有逗趣的貓男貓女,也有庸俗的人類男女;有貓為了生存偷吃年糕,也有人為了解脫希求頓悟。作者通過貓口對人類的某些劣跡進行批判,同時也通過貓偷聽到人類講的.話來表達作者對于社會、人性、平等、自由、愛情、死亡等的思考。
作者說人類都是庸俗的:“大家都穿衣服,人類就變成了服裝動物。服裝動物做久了,突然偶遇一只裸體動物,自然不肯承認(rèn)對方跟自己一樣是人類,只能說人家是獸類。”“如果全體怪物一致同意做怪物,那么怪物這個名字自然也消失了?!薄斑@些庸俗之眼,生來只看表象,從不關(guān)心內(nèi)在?!痹谶@個世界上,仿佛隨大流才是正確,一旦你有點離經(jīng)叛道的想法,就會被群起攻擊。這點我有切身體會。我周圍人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在什么年齡就要做什么事”,他們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我該結(jié)婚生子了,該成家為人婦了。他們總是讓我很厭煩。到底是誰規(guī)定的要在這個年齡要做那件事?當(dāng)然我不會,說不敢更合適,不敢直接將這個疑惑對著這些人把我的不認(rèn)同表達出來,只能暗自以高人之姿睥睨眾人。
就讓愿意做服裝動物的人去做吧,我就要做一只裸體動物,不肯承認(rèn)我是人類也無妨。
作者說:“人類不喜歡平等?!薄熬退愦蠹叶济摰粢路?,以為光溜溜的都平等了,真正的豪杰還是會脫穎而出,艷壓群芳?!碑?dāng)然,作者并不是鼓吹不平等和奴役,他只是在陳述事實。這里的平等是更廣義的平等。我不想臆度作者的想法,只想談?wù)勛x完作者的文字后我的理解。人天生就有勝負(fù)欲和表現(xiàn)欲,就像雄孔雀開屏吸引雌孔雀,人類也要通過標(biāo)新立異或者其他手段方式來標(biāo)榜自己與眾不同的強大,從而使欲望得到滿足,這份滿足或許是與孔雀一樣吸引到心儀的配偶,或許是坐擁黃金萬兩,也或許是自己內(nèi)心深處奢求的認(rèn)同感。于是整個社會中的人都因自己的企圖心,如虎狼般為自己開疆拓土,想讓自己高人一等,忙不迭地站在不平等社會的優(yōu)勢一側(cè),從而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不平等是必然,也是自然,是整個社會的秩序,而通過各種手段使不平等不過度發(fā)展,以免場面失控,從而達到比較和諧持續(xù)的不平等,這是優(yōu)勢一方需要做的事。
關(guān)于生死這個永恒的話題,作者也有一番精彩論述。“說到生,誰都沒有經(jīng)過思考就被生下來了;說到死,誰都覺得痛苦?!薄叭穗y免一死,那么怎么死的開心呢?自殺俱樂部就是伴隨著這個問題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的?!薄八劳纯啵啦涣烁纯??!薄耙运罏榭?,并不是因為死很痛苦,而是苦惱怎么死才好?!彪S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心理疾病,痛苦地活著,有很多人都在奢求死亡。死很容易,如何死得不傷害親人愛人很難,所以不得不艱難地活著。很奇妙,古人都是在思考如何生存,而我們卻在想如何死亡。作者在書中想象,未來的世界里,死亡不再是一件令人談虎色變的事,它變得稀松平常,沒有人會為一個人有想死的念頭而苦口婆心地勸解,選擇死亡就仿佛早餐選擇喝牛奶還是豆?jié){一般。那將是多么美好的意志及行動自由啊。
說到自由,作者這樣說:“個性的發(fā)展意味著個體的自由。”“人類越追求個性的自由,彼此之間就越不自在。”想要自由,就要發(fā)展個性,而發(fā)展個性,必定會擠壓別人的生存空間,于是每個人都越來越膨脹,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越來越窄??矗@像不像爆炸的過程。所以追求自由還是適可而止才行,否則最終得到的只有滅亡。
再談?wù)劵橐黾凹彝ブ械淖杂膳c束縛:“雖說迄今為止同居的便是夫妻,但是從今往后,即便同居,都沒有做夫妻的資格?!薄罢嬲耐?,需要兩個人的個性非常適合?!薄八篮筮€要合葬,真是野蠻之至。”作者認(rèn)為絕大多數(shù)的人在婚姻關(guān)系中都不自在,都痛苦。所有痛苦都是來源于強求,而強求無意義。放眼現(xiàn)今的整個社會,不光婚姻家庭,人與人之間的所有關(guān)系,都存在痛苦,很多人都在各種關(guān)系中強迫自己去適應(yīng)、去習(xí)慣。仿佛陷入了一個無法逃離的邪惡循環(huán):無法合理死亡,所以必須生存,于是必須適應(yīng)不自在的社會關(guān)系,從而又渴望死亡解脫,但又無法合理死亡。多絕望。
《我是貓》中的這只貓最終死了,掉進水缸淹死的。它說:“我死了。死了才得到這份太平。”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六
作者以貓眼寫人類社會,使小說得以撇開必須的社會成見,以其充滿離奇的想象,鞭撻和嘲諷當(dāng)時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小貓寄居的房屋里住著一個奇怪的主人,他喜歡拿著一堆晦澀難懂的書籍假裝欣賞;嘗試過詩歌、繪畫等高雅藝術(shù)卻失??;社交面極窄,左鄰右里的關(guān)系都處理不好;作為英語初級教師也普普通通;他的性格固執(zhí)、暴躁,卻也有讀書人的迂腐、怯懦??嗌硰浬钍芪覆∷鶖_,與妻兒子女的關(guān)系不慍不火,由于身居陋室而又自命不凡,所以被街坊稱為“本世紀(jì)難得一見的怪人”。
貓兒正是在對主人家為數(shù)不多的訪客的觀察和主人如何處理與外界的沖突中構(gòu)成了對社會的看法。理所當(dāng)然,苦沙彌所交往的都是些知識分子同學(xué):喜愛胡謅八扯但又有必須文學(xué)素養(yǎng)的迷亭先生;文質(zhì)彬彬,癡情藝術(shù)卻糾纏于戀愛的理學(xué)士水島寒月;話語中帶有出家人的迷幻與飄逸,但卻過分關(guān)注自我的八角獨仙:和主人一樣,他們都是在人格中充滿矛盾的讀書人。
放在明治維新的大背景中看,小說反映了在世風(fēng)日下、人人追名逐利的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無奈與彷徨。當(dāng)時日本人的價值觀正經(jīng)受著西方的沖擊:一方面,追求學(xué)問還是追求名利的問題考驗著他們;另一方面,社會上富人的種種現(xiàn)象又刺激和嘲諷著他們。于是,他們各自構(gòu)成了各自的獨特性格:主人鄙視實業(yè)家,在自我的空間里固執(zhí)地過著自我的生活;迷亭先生在不斷地與他人胡扯聊天中得到解脫;寒月想娶實業(yè)家金田先生的女兒,但終究未能如愿;獨仙先生似乎深得東方哲學(xué)觀的深邃,要求自我以“消極”的方式修養(yǎng)心靈。
如果聯(lián)系夏目漱石先生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這幾個在大變革環(huán)境中艱難度日的文人何似他本身呢也許書中諸位的性格正是反映了夏目漱石內(nèi)心微妙的各個方面吧。他本人幼年不幸被生父拋棄,正像小貓一出生就煢煢獨立一樣;而晚年死于胃潰瘍,就如小說中女主人說苦沙彌“終將死于胃病”;而對東方人生觀的理解與向往,他又與獨仙先生有幾番神似。
“必須的社會意識反映著必須的社會存在”。在經(jīng)受西方思想的洗禮中,總有些敏銳的心靈憂慮著他們眼前所見到的,惋惜著他們背后所失去的。夏目漱石先生的早逝是我們的不幸,但他所遺留下來的文學(xué)瑰寶,卻為一代又一代人所誦讀、贊賞。
我是后讀后感字篇十七
從創(chuàng)作手法來講,《我是貓》是一篇擬人化作品,是通過教師苦沙彌家一只貓來敘述整個作品,這給作品帶來了趣味感、幽默感,使整個作品生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學(xué)寫作功底。試想如果是作為一普通人來平鋪直敘,會讓人感受干巴巴的枯燥無味,別說孩子,成年人也可能讀不完這本書。
從情感的深化來看,《我是貓》總能做到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師畫畫受挫,車夫家的大黑變成瘸貓以后有這樣一段描述:楓葉曾為松林裝點過二三抹霞紅,如今已經(jīng)謝了,宛如一場亙古的夢。在小溪旁的紅白二色山茶花落英繽紛,花瓣也已飄零殆盡。兩丈多的.檐廊雖然朝南,但冬日的陽光轉(zhuǎn)眼西斜。寒風(fēng)漸起的日子多了起來。這是作者發(fā)出的對世態(tài)炎涼的凄涼呻吟,借助于發(fā)生的故事和自然的風(fēng)景得以發(fā)泄。
在發(fā)表觀點時借助一趣事而不是總是直敘,是作品的又一看點。如貓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寫,風(fēng)趣從容地展示了所謂的四條真理:難得的機緣,會使所有的動物敢于干出他們并非情愿的事來,是在說人遇到誘惑時總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動物,都能本能地預(yù)測到吉兇禍福,是說人會本能地意識到危機;臨危之際,平時做不到的事,這時也能做到,這是說危險可以激發(fā)人的本能,發(fā)揮超過平時不能發(fā)揮的能量;一切安樂,無不來至困苦,是指人不經(jīng)歷苦難,不會感到什么是幸福。作者所表達的諸如這些觀點,具備一定的哲理性,是本作品靈魂閃光的地方。
但在作品的結(jié)尾,表露出作者對生活的迷茫和絕望。作品的核心部分是迷亭、獨仙、寒月、東風(fēng)和主人之間的大爭論,表露了當(dāng)時文人的各種心態(tài),對外來文化的排斥和迷愛,以古老文化崇拜和拋棄,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不解,對人的刻薄與冷漠,對自我價值的渴望和不可及,使作者的思想處于瘋狂狀態(tài),可謂是尋尋覓覓找不到活著的證據(jù),于是認(rèn)為太平世界只有在死之后——最后以貓被淹死來收尾,給作品的喜劇色彩畫上了悲劇的句號。
而且《我是貓》這個作品的主題思想是悲觀厭世的,而不是演奏快樂向上的生命樂章,在與小花短短的愛情和教師夫妻關(guān)系的描述中,也沒有盡甜美之意,這是對生活的漠視;在談到修身養(yǎng)性之時,也沒有找到真正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最后認(rèn)為世人皆瘋子;在迷茫痛苦時,沒有努力追求幸福卻找到酒精來麻醉自我,這些都是作品中不健康的思想觀念,是應(yīng)該予以批判的。
這是作者所處社會環(huán)境所造成的。二十世紀(jì)初的日本是西方文化和古老文化碰撞的年代,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陷入混亂局面,人的思想和行為無所適從,更找不到解決諸多矛盾的途徑和方法,這是《我是貓》描繪的社會背景。
其實我國至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意識領(lǐng)域也是一樣的混亂。封建主義的頑固、共產(chǎn)主義的遙遠(yuǎn)不可及、資本主義的實用拜金,使人們的思想失去準(zhǔn)則而迷惘不知所措,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交織造成了諸多的社會弊病,引起學(xué)術(shù)界,文學(xué)界及各個社會領(lǐng)域的爭論不休。事實上,我們應(yīng)有清醒的認(rèn)識,那些是本民族的思想精華,那些是外來文化的思想糟泊,如何吸取精華,踢除糟泊才是我們面臨民族文化碰撞所應(yīng)做到的,消極、逃避、迷茫都是絕不可取的。
所以我喜歡《我是貓》的文筆和表達手法,而不喜歡他的文章靈魂。
希望我孩子寫一篇《我是狗》,比《我是貓》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