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模板18篇)

字號:

    社會是我們奮斗的舞臺,每個人都應該為社會做出貢獻。在寫總結(jié)時,我們可以引用一些權(quán)威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增強總結(jié)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下面是一些總結(jié)范文的精華摘錄,希望能給您的總結(jié)寫作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一
    《北京的春天》教學設(shè)計。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jié)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shù)膶懛ā?BR>    學習重點。
    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tǒng)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學習難點。
    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shù)膶懽鞣椒ā?BR>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關(guān)于童謠的課件;歌曲《恭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提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jié)嗎?說說理由。(喚起學生對春節(jié)時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
    2.讓我們來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jié)的。(播放動漫童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說說你的感受。
    3.現(xiàn)在,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jié),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luò)。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同桌間互讀檢查。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作者寫了春節(jié)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匯報,老師相機板書: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確老北京的春節(jié)從臘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jié)束)。
    4.說說老北京的春節(jié)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jié)合閱讀說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討,感受年味。
    1.春節(jié)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北京人過得是這樣熱鬧、開心,字里行間都彌漫著濃濃的年味。選擇春節(jié)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日子,反復讀一讀,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組內(nèi)交流。
    3.全班交流匯報。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聲音,是春節(jié)特有的聲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寫到?(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二件大事就是買爆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響起來;除夕鞭炮聲日夜不絕;正月初一,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正月初一元宵節(jié),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在家有聲有光地玩耍。)。
    b.整個春節(jié)都彌漫著爆竹的味道、煙火的味道,過年的熱鬧、火爆氣氛盡在其中,已經(jīng)與傳說中恐嚇叫“年”的怪獸無關(guān)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讀文中描寫有關(guān)飲食的語句(臘八粥、臘八蒜;雜攔兒;二十三,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準備充足;除夕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過年時都吃餃子;正月十五,這一天,大家必須吃元宵啊。),說說體會(充足、豐盛)。
    b.人們一年辛苦勞動之后,對自己勞動所得的展示與享用,洋溢著幸福感與滿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將年過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廟會,元宵節(jié)的燈會。體會人們的輕閑、娛樂、高興的心態(tài)。
    b.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文中大人、小孩的快樂。
    (4)總結(jié),在整個春節(jié)的系列活動中,雖然有些繁文縟節(jié),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雜陳,蘊涵著最豐富的傳統(tǒng),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讀體味,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jié)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lián)系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是一種普天同慶的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了紅紅的對聯(lián),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是一種通宵達旦的熱鬧--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在外邊的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
    3.除夕夜可以說是春節(jié)中的高潮,在熱鬧、喜慶、團圓的氣氛中,有多少人今夜無眠。試著用你的朗讀來把它表現(xiàn)出來。
    4.配《恭喜》樂曲朗讀,體現(xiàn)“除夕真熱鬧”。
    五、作業(yè):抄寫詞語。
    色味雙美零七八碎萬象更新男女老少燈火通宵。
    日夜不絕萬不得已截然不同張燈結(jié)彩各形各色。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重溫過年的熱鬧氣氛。
    1.聽歌曲《恭喜》,回顧除夕。
    2.除夕過后,春節(jié)的又一個高潮元宵節(jié)到了。元宵節(jié)最主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正如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
    二、走進元宵節(jié),賞萬家燈火。
    1.如果說除夕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熱鬧,那么元宵節(jié)的燈會則是全民同慶的狂歡。認真默讀第11.12自然段,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燈特別的多。
    (燈的數(shù)量多:處處張燈結(jié)彩,整條大街像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要掛出幾百盞燈來。
    燈的種類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還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進了老北京的元宵燈市,都會看到什么燈。(請學生結(jié)合已有經(jīng)驗,盡可能展開想像,如牛角燈、紗燈、玻璃燈、彩繪燈、走馬燈、紙燈、冰燈等,來體會老北京處處張燈結(jié)彩,燈市如晝的熱鬧景象。)。
    3.通過朗讀,把燈的多和人的高興表現(xiàn)出來。
    三、領(lǐng)悟表達特點。
    1.快速瀏覽課文,從哪兒能體會到作者對年文化的熱愛。
    (引導學生從具體語句中,感受老舍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簡約而又頗有些幽默的“口語化”語言之中,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整條大街都像辦喜事”“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等。)。
    2.作者是怎樣使春節(jié)這一民俗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時間順序來有條理地寫春節(jié),二是有詳有略,對于春節(jié)中的高潮部分進行詳細描寫,而其他部分則簡略介紹,使我們對通宵達旦的除夕和張燈結(jié)彩的元宵節(jié),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對比寫法。
    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中兩段關(guān)于春節(jié)習俗的描寫,與課文的相關(guān)部分比較一下,看看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對你的習作有什么啟發(fā)。(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話的寫法,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年的忙碌與熱鬧,將各種風俗習慣融于其中。第二段則以較濃的抒情色彩寫出的喜慶與熱鬧的氣氛。)。
    四、拓展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1.拓展閱讀。
    春節(jié)各地的習俗。
    春節(jié)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tǒng)飲食,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東北地區(qū)的人進入臘月后會先殺一頭豬,請村里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搟出來的,而是將面搟成一個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為發(fā)財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萬事如意,吃發(fā)芽菜(用蠶豆泡發(fā)的)寓意發(fā)財。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只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
    2.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祥和。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吃團圓飯、守歲、拜年,帶著美好的心愿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正在變成電視機前對一場春節(jié)晚會的觀看。請你結(jié)合《北京的春節(jié)》和自己所過的春節(jié),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板書設(shè)計:
    北京的春節(jié)-獨特的民俗文化。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熱鬧喜慶團圓祥和。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征、妖魔、恐怖、一無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贊嘆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tǒng)戲劇藝術(shù)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lǐng)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tǒng)戲劇藝術(shù)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lǐng)悟表達方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
    搜集關(guān)于藏戲的圖片、音樂集文字資料;搜集感興趣的其他劇種的資料。
    整體設(shè)計意圖:
    《藏戲》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了藏戲的形成和藏戲的特色。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生動傳神,富有文學色彩。教學本課,我采用先“明確學習任務,再學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明確了學習任務,將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學習任務。
    1、不同的地方不僅有不同的節(jié)日風俗,還有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樣式,比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東北的二人轉(zhuǎn)。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講的是藏族的傳統(tǒng)劇種--藏戲。(板書課題)。
    2、默讀“文前提示”,看看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戲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設(shè)計意圖】。
    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完成學習任務。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讀文,相機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理解“咆哮、吞噬、雄渾、開山鼻祖”等詞語。
    【設(shè)計意圖】。
    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理解詞語,更容易掌握。
    三、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藏戲與其它劇種相比,獨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畫出相關(guān)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討論。
    (1~3概括藏戲的特點;4~7開山鼻祖唐東杰布開創(chuàng)藏戲的傳奇故事;8~20介紹藏戲的特點;21總結(jié)全文。)。
    【設(shè)計意圖】。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二
    1.認識“曾、蒙”等13個生字,會寫“鋒、昨”等9個字,會寫“叔叔、足跡”等7個詞語。
    2.能用多種方法猜測“泥濘、年邁”等詞語的意思,能說出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
    3.朗讀課文,能讀出問答的語氣。
    4.讀句子,想畫面,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出雷鋒的事跡。
    5.拓展雷鋒關(guān)愛他人的事跡,并用講故事的方式與同學分享。
    6.學習關(guān)愛他人的俗語。
    7.爭當小小雷鋒,學習雷鋒精神,初步形成關(guān)愛他人的意識。
    1.認識“曾、蒙”等13個生字,會寫“鋒、昨”等9個字,會寫“叔叔、足跡”等7個詞語。
    2.讀句子,想畫面,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出雷鋒的事跡。
    1.視頻播放雷鋒事跡,導入新課。
    雷鋒叔叔是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解放軍戰(zhàn)士,一生做了許多好事。今天,我們就跟隨課文的腳步,一起去尋找雷鋒叔叔,感受雷鋒精神。
    2.板書課題,指導書寫“鋒”字。
    3.指導朗讀課題,讀出呼喚的口吻。
    1.借助拼音初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字音讀準確。
    2.朗讀重點生詞,交流識字方法。
    1.自由讀詩歌,說一說:“我們”都去了哪里尋找雷鋒叔叔的足跡?
    預設(shè)1:沿著長長的小溪,尋找雷鋒的足跡。
    預設(shè)2:順著彎彎的小路,尋找雷鋒的足跡。
    3.指導朗讀1、3小節(jié),讀好問句。
    兩句你在哪里,體現(xiàn)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語氣上揚,語調(diào)延長。
    4.引導學生關(guān)注2、4小節(jié)分別是對1、3小節(jié)的回答,發(fā)現(xiàn)課文有問有答的特點。同桌合作朗讀課文,讀出問答語氣。
    5.朗讀展示:女生讀1、3小節(jié),男生讀2、4小節(jié),齊讀第5小節(jié)。
    1、通過小游戲復習本課生字,檢查學生認讀。
    2、指導書寫生字“冒、留、彎、背”。
    (1)引導學生觀察四個生字共同的結(jié)構(gòu)特點,上寬下窄。
    (2)教師強調(diào)易錯點,范寫難點,學生描紅練寫。
    教師介紹雷鋒日記,雷鋒叔叔一生做過許多好事,人們從他生前的日記中讀到了許多塵封已久的感人畫面,我們學習的這首小詩,就記錄了其中的兩件,今天,我們一起去到雷鋒叔叔獻出愛心的現(xiàn)場,分享這份感動吧。
    1.預設(shè)一:我看到了雷鋒叔叔抱著迷路的`孩子。
    師:雷鋒叔叔怎樣抱著迷路的孩子?
    生:溫柔的、緊緊地......
    師:天上下著蒙蒙的細雨,雷鋒叔叔肯定會怕孩子淋著雨,他會
    生:幫孩子擋雨......
    預設(shè)二:我看到了天空下著蒙蒙的細雨。
    師:你淋過雨嗎?猜猜雷鋒叔叔在細雨中,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生:感到很冷、衣服都被淋濕了、被雨水模糊了視線看不清路......
    預設(shè)三:我看到了泥濘路上的腳窩。
    師:泥濘的路是什么樣子的?
    生:下雨的時候,路上都是泥。
    師:雷鋒叔叔走在這樣的路上,懷里還抱著孩子,很艱難,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雷鋒叔叔的腳上占滿了泥 ,褲子也濕了......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自己想象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你看到的畫面。
    沿著長長的小溪,冒著蒙蒙的細雨,雷鋒叔叔......
    3.結(jié)合自己想象的畫面,朗讀1、2小節(jié),教師指導。
    1.小組合作討論想象的畫面。
    2.小組派代表匯報成果,教師相機引導理解:年邁、荊棘等詞語的意思。
    1.朗讀第五自然段,讀出對雷鋒叔叔的敬愛,對雷鋒事跡的感動之情。
    2.說一說:你從雷鋒叔叔身上學到了什么?
    1.引導學生觀察四個生字共同的結(jié)構(gòu)特點,左窄右寬。
    2.教師強調(diào)易錯點,范寫難點,學生描紅練寫。
    1.小組內(nèi)分享課外雷鋒故事。
    2.小組代表講一講課下收集的雷鋒故事。
    3.教師拓展雷鋒日記,感受雷鋒精神
    1、學生自主朗讀。
    2、討論分享諺語的含義。
    號召學生學習雷鋒精神,幫助他人,關(guān)愛同學,為學校做出奉獻,爭當校園的螺絲釘,大家相互監(jiān)督,單元結(jié)束后評選出“小小雷鋒”。
    (一)活動框架
    (二)教學設(shè)計
    1.認識“糕、特”等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的”,會寫“能、桌”等9個字,會寫“也許、桌子”等14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借助插圖和重點詞說出米糕是經(jīng)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
    3.讀句子,能發(fā)現(xiàn)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4.理解千人糕的甜來自于千人的愛,聯(lián)系生活,明白日常吃穿住行都包含著許許多多勞動人民傾注的汗水和熱愛。
    5.認讀表示職業(yè)名稱的詞語,認識更多職業(yè),能發(fā)現(xiàn)這類詞語的特點。會選擇詞語說句子。
    6.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一株紫丁香》,感受師生間的關(guān)愛之情。激發(fā)對教師職業(yè)的了解和愛。
    7.知道無論做什么工作,每一份職業(yè)都能為社會做出充滿愛的奉獻,貢獻自己的力量。
    8.結(jié)合本單元所學所感,說說自己長大以后想要做什么,怎樣為社會獻出愛。
    1.認識“糕、特”等1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的”,會寫“能、桌”等9個字,會寫“也許、桌子”等14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借助插圖和重點詞說出米糕是經(jīng)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
    3.結(jié)合本單元所學所感,說說自己長大以后想要做什么,怎樣為社會獻出愛。
    1.討論生活中吃過的糕點,導入新課千人糕,千人糕的原材料是大米磨成的粉和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糕、粉、糖”都是米字旁,糖又是甘蔗甜菜汁熬成的,形聲字識記“蔗、菜、熬”。
    2.買千人糕、銷售千人糕,在情境中理解詞語意思。
    3.朗讀帶有“特別、才能、經(jīng)過”的句子,發(fā)現(xiàn)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里有不同的意思,區(qū)分“嗎”和“嘛”。
    4.認讀多音字“的”。
    5.朗讀詞語,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6.識字游戲。
    任務二:默讀第6-9自然段,借助課文插圖,畫出千人糕制作需要那些勞動?
    任務三:借助插圖,說說米糕是經(jīng)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感受千人糕的甜來自于千人的愛。
    任務四: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經(jīng)過了很多人的勞動,舉個例子說一說。
    明白日常吃穿住行都包含著許許多多勞動人民傾注的汗水和熱愛。
    【板書設(shè)計】
    1.學生朗讀職業(yè)名稱,借助拼音把不認識的字讀準確!
    2.討論:不同職業(yè)能為社會帶來怎樣的奉獻和愛。討論不同職業(yè)對社會的奉獻。
    2.感受師生之間的關(guān)愛,激發(fā)學生對教師的愛。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三
    一、單元學習目標:
    1、能通暢地閱讀課文,通過圖書館、網(wǎng)絡(luò)等渠道汲取營養(yǎng),讓心靈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覺追求道德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
    2、品味議論文語言概括有力的特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議論文結(jié)構(gòu)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見形式。
    3、能正確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錯的標點符號,寫作簡單的'議論文,學會夾敘夾議,以議為主的表達方式,作到敘議有機結(jié)合。
    4、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領(lǐng)域內(nèi)容,開展有意義的口語交際活動,開展交流,學會傾聽、應答,能夠在討論中抓住問題的焦點,針對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5、能就單元主題“道德修養(yǎng)”設(shè)計方案開展活動,或確定主題進行探究,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單元課時安排:共13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1課時。
    《紀念白求恩》2課時。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1課時。
    《陋室銘》1課時。
    《多一些寬容》1課時。
    《敬業(yè)與樂業(yè)》2課時。
    誦讀欣賞1課時。
    寫作2課時。
    口語交際&nb。
    [4][5][6]。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四
    3、能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發(fā)愛國主義激情;
    4、能根據(jù)文章中心選取材料,分清主次,寫作中做到詳略得當;
    5、能根據(jù)文意,使用正確的符號修改作文,養(yǎng)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6、能就本單元感興趣的問題確立主題進行專題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開展訪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活動,從中汲取愛國主義養(yǎng)分。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棗核》 (1課時)
    《最后一課》 (2課時)
    《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 (1課時)
    《古詩四首》 (2課時)
    《晏子使楚》 (2課時)
    誦讀欣賞 (1課時)
    寫作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 (1課時)
    單元專題總結(jié) (1課時)
    本單元的主題是“愛國情懷”。本單元課文中的人物,既有風燭殘年的老人;又有貪玩幼稚的孩子;還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對于他們,同學們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興趣。我們教師要竭力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通過閱讀認識、熟悉、接受這些人物,從而理解這些人物的愛國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學習本單元,決不能僅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學會從人物身上感受到愛國的情懷,激發(fā)學生愛國的激情,并能將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上。
    第1課時:單元整體學習
    學習目標:1、了解單元大概內(nèi)容;2、確定單元學習目標;3、制定單元專題探究活動方案。
    課前學習:翻看本單元課文,選出最感興趣的一篇。
    第一塊:了解單元大概內(nèi)容,確定單元學習目標。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談談自己印象最深的課文。暢談
    2情境1:瀏覽單元內(nèi)容,以“親愛的同學們,當你學完本單元,你將會……”為開頭,為本單元寫一段結(jié)束語,讓同學們感受到學完單元后的收獲。巡視。瀏覽單元內(nèi)容,寫一段結(jié)束語。
    教學反思
    第二塊:制定單元專題探究活動方案。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 自由組合,選擇感興趣的問題確立單元探究專題,制定探究活動方案。 巡視,參與討論。自由組合,討論制定方案。
    教學反思
    第2課時:《棗核》
    學習目標:1、了解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2、理解用棗核設(shè)置懸念的方法;
    3、體味包含深情的語言。
    課前學習: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設(shè)置懸念的方法。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欣賞歌曲《我的中國心》,由“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币觥皸椇恕?。欣賞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棗核與“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比真是微乎其微,為什么以“棗核”為題呢?組織交流評價。思考,交流。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 情境2:棗核長成棗樹需要許多時間,友人試種棗核的想法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嗎?組織交流評價。閱讀,勾畫。 交流。
    教學反思
    第三塊:語文活動:尋找寄托思鄉(xiāng)愛國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 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過布置家鄉(xiāng)味道的環(huán)境來寄托愛國思鄉(xiāng)之情外,海外游子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寄托愛國思鄉(xiāng)之情呢?組織,參與活動。討論交流。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給文中的.“友人”寫封信,告訴她《除棗核之外……》
    第3課時:《最后一課》(一)
    學習目標:能復述課文故事,感受人物的愛國之情。
    課前學習:查找有關(guān)最后一課的背景資料;回憶自己曾上過的“最后一課”,準備講給同學聽。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小學升入初中;升年級換老師,你有沒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課呢?講給同學和老師聽聽。思考后交流。
    2情境1:課文最后一課與同學們的有什么不同呢?組織交流評價。討論交流。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課與平日上課的不同嗎?比一比,誰找得多?。ㄒ员砀裥问剑┭惨暎瑓⑴c討論,組織交流評價。閱讀勾畫,討論交流。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把《最后一課》的故事復述給家長聽,讓親人們也說說他們所經(jīng)歷的“最后一課”。
    第4課時:《最后一課》(二)
    學習目標: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感受人物的愛國之情。
    課前學習:把聽來的親人們的“最后一課”的故事講給小組同學聽。
    第一塊:回憶上課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你對我應,回憶課文內(nèi)容。 分兩大組一組說出最后一課的表現(xiàn),一組回答平日上課的表現(xiàn)。組織競賽?;貞洝R粏栆淮?。
    教學反思
    第二塊:精讀課文內(nèi)容。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1:我當導演: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角色分析。組織討論,參與交流。小組討論,集體評議。
    教學反思
    第三塊:語文活動:《最后一課》表演秀。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2:《最后一課》現(xiàn)場再現(xiàn)。組織交流,參與演出。全班參與,討論,表演。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合理想像,給《最后一課》續(xù)個尾。
    第5課時:《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
    學習目標:能大致說出錢學森的事跡,了解錢學森愛國報國的深情。
    課前學習:收集有關(guān)錢學森的圖片、文字等資料。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導入:學生介紹錢學森情況。介紹收集的資料。
    2情境1:結(jié)合課文,填寫錢學森個人簡歷表。(簡歷表主要包含“個人簡歷”和“個人小結(jié)”兩部分。)巡視,參與討論交流。閱讀,勾畫,填表。 小組討論交流。
    教學反思
    第二塊:語文活動:我也出國留學……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1情境2:討論交流:錢學森在美國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為了報效祖國,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回國了。如果將來你也出國留學了,你會怎樣呢?組織交流評價。討論交流。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上網(wǎng)查閱其他海外學子歸來報效祖國的資料,講給同學和家長聽。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五
    教學反思:《上下前后》這節(jié)課我精心設(shè)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活動,一、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對于他們理解數(shù)學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同時,正是通過生活經(jīng)驗,學生經(jīng)歷一個從具體到逐步抽象的過程。在教學這節(jié)課時,由于學生對“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設(shè)計了“我說你做”、“說反話,做動作”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認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認知個性,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為學生主動學習打下基礎(chǔ);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課堂教學中,在設(shè)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xiàn)探索的.內(nèi)容和方法,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活生生的數(shù)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為數(shù)學活動的舞臺,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找出自己身邊上下前后的物體位置,讓學生在自由、活躍的氛圍中學習,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得有趣。
    教學《左右》時,左右的相對性是本單元學生最容易困惑的地方,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課中我運用設(shè)疑的方法讓學生判斷老師舉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學生注意,引發(fā)思考;讓學生舉起右手與老師對照,促使學生去體驗感悟;最后教師轉(zhuǎn)身驗證讓學生明白: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如:議一議:上下樓梯怎樣走。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學生的學習存在認知上的差異性,本節(jié)課基本上能讓學生學會判斷左右,知識的鞏固與應用,還需要一個在實際中練習加深探索的過程。本單元仍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開始沒有引導學生怎樣來分清“左右”導致學生在玩游戲時部分孩子反應不過來。在體驗左右的相對性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創(chuàng)設(shè)的活動太少,有的孩子還是沒明白左右的相對性,應當有所加強。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六
    教學內(nèi)容:探索與實踐,第104頁12——13題,評價與反思。
    教學要求:1、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教學探索與實踐。
    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調(diào)查,再把調(diào)查結(jié)果課內(nèi)交流。
    小組活動:把實踐活動中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和同學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
    2、第13題: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到當?shù)貣|湖塘電信局了解國內(nèi)長途電話分時段收費標準。
    小組活動:讓學生根據(jù)所了解到的信息,計算100頁表格中3位同學打國內(nèi)長途電話應付的電話費。
    二、評價與反思。
    圍繞三個方面的評價指標回自己在學習小數(shù)乘小數(shù)和一個數(shù)除以小數(shù)的計算時的學習情況。
    1、讓學生對照表中指標說一說,涂一涂;
    2、組內(nèi)交流,以促進互相啟發(fā)和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
    作業(yè)設(shè)計復習本單元知識。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七
    教學內(nèi)容:
    課本p21、22頁練習四第7、8、9、10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xiàn)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八
    課題2、3、4的乘法口決練習課。
    1、教學目標:使學生熟記2、3、4的乘法口決,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4以內(nèi)的兩個數(shù)相乘。
    2、教學重點、難點:比較熟練地口算4以內(nèi)的兩個數(shù)相乘。
    3、教具、學具準備:
    4、教學過程():小黑板、投影機。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復習。
    1、教師出示學過的乘法口決表,指名橫背豎背、拐彎背。
    2、教師板書:“二四得八”要求全班學生用小棒擺出這句口決的實物圖,學生可能有多種擺法。
    提問:這是幾個幾?相同的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相同的加數(shù)?加法算式和乘算式應怎樣列?讓學生一一回答。
    練習。
    做練習十一的`第2――5題背誦1-4的乘法口決。
    (1)讓學生用8個小圓片擺兩行啟發(fā)學生。
    邊擺圓片邊想要算一共有多少個圓片,有幾種算法。
    (2)引導學生先橫看再豎看,然后讓學生自己將結(jié)果填上。
    (3)讓學生兩個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
    小結(jié):交換被乘數(shù)和乘數(shù)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
    2、教師讓學生用8個小圓片擺2行,先橫看,再豎看,各有什么結(jié)果?
    小結(jié):兩個一位數(shù)相乘都可以用一句口決。
    做練習十二的1-3題。
    三、作業(yè)、熟記口訣。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九
    圖形的拼組(二)。
    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加深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感性認識。
    初步認識這些圖形之間的關(guān)系,同時通過對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初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認識到圖形之間的美。
    通過各種方法弄清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并能進行判斷。
    圖形的分解與組合。
    動手實踐法。
    一、復習。
    1、把下列圖形的題號填入相應的括號內(nèi)。
    長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圓()。
    2、用小棒分別擺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個。
    二、新授。
    學生動手操作發(fā)現(xiàn)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拼成一個正方形,也可拼成一個長方形。
    2、出事先準備好的四個小正方形,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擺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擺出幾種圖形。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手畫)。
    4、完成教科書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個圓剪成一個正方形嗎?(通過對圓的折剪,進一步加深對正方形邊的特征的了解)。
    5、請學生拿出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分組合作,自由拼擺圖形,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29練習六第1題。
    學生獨立拼擺,再進行匯報,教師應對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給予肯定。
    2、完成教科書p29練習六第1題。
    先引導學生想象拼組后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再讓學生動手操作。
    圖形的拼組。
    在本節(jié)課中通過學生自由拼擺,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和交流,讓學生發(fā)現(xiàn)各種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出示隨堂練習題進行鞏固練習,對學生解答不全面的地方給予幫助。
    本節(jié)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是否要限制學生用基本圖形的個數(shù)還值得探討。
    2.要將“圖形”和“圖案”的概念分清楚。學生在拼圖形的時候,一部分學生拼出的是圖案,一部分學生是用小圖形拼出了大的圖形。如果在這個時候,我適當?shù)募右砸龑?,可能學生能很快的被引導過來。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
    本課是五年級下冊《環(huán)境與我們》單元的第1課。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為我們提供的生存環(huán)境,感知地球是一個獨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跡。以“地球有什么獨特之處?”“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條件?”問題的討論聚焦話題,讓學生列舉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通過繪圖梳理地球為我們提供的生存條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處地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學生通過思考“我們要為宇航員保證哪些生存條件”,進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跡,培養(yǎng)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五年級學生對環(huán)境與人類的關(guān)系有一定的認識,這些認識來自于平時的生活經(jīng)驗或其他的書籍資料。他們了解地球環(huán)境的某一方面為人類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條件,但是他們還不能整體地認識地球的四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處地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對于海洋也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物、礦產(chǎn)、能源等資源,海洋植物還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jīng)學習過《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為學習本課打下了一定的知識基礎(chǔ)。
    科學概念目標
    1.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2.地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3.海洋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多種資源。
    科學探究目標
    1.交流、討論地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條件。
    2.探討宇宙空間站要為宇航員提供哪些生存條件。
    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環(huán)境的珍貴。
    科學、技術(shù)、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人類對環(huán)境的依存關(guān)系。
    重點:探索、記錄、交流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難點:通過繪圖梳理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為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地球圈層圖、海洋資源示意圖、《神奇的地球家園》視頻。
    一、聚焦
    教師引導:同學們,你聽說過“外星文明”嗎?說一說你們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學生列舉“外星文明”故事,看過的有關(guān)“外星人”的影視作品。
    教師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虛構(gòu)的,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視頻:《神奇的地球家園》。
    教師提問:“地球有什么獨特之處?”“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設(shè)計意圖:有關(guān)“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非常多,這也是小學生十分喜愛的題材。讓學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明確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給生命足夠的生存條件,凸顯地球是宇宙的一個奇跡,引導學生關(guān)注地球提供給我們的生存條件。
    二、探索
    (一)討論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預設(shè)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離不開水。
    2.生命都必須在適宜的溫度下生存。
    3.動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養(yǎng)分。
    學生列舉人類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相互補充。生命存在的條件十分苛刻,學生可能會注意到水、空氣、溫度等,但容易忽視能源、大氣層等。
    教師補充并匯總,利用班級記錄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二)畫一畫我們的地球
    學生畫圖:給學生下發(fā)無地球圈層輪廓圖,請學生標出與生命活動有關(guān)系的部分,填寫以下內(nèi)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氣層為動植物呼吸提供空氣。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養(yǎng)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巖石、土壤為動物提供棲息地。
    5.地球與太陽適宜的距離,使地球表面的溫度適宜生命存在。
    6.大氣圈使地球表面的溫度適宜,大氣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輻射。
    實際上,繪畫的主要內(nèi)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還可以包括陽光、臭氧層等與生命緊密相關(guān)的事物。把地球的環(huán)境條件和生命活動關(guān)聯(lián)起來,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條件進行形象化表達。
    閱讀資料:
    閱讀太陽系圖和地球與太陽系其他行星情況對比資料,主要包括大氣、水、氣候等條件。某一項條件不符,就意味著這顆星球不適合人類生存,進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顆獨特的星球。
    這個活動進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顆非常獨特的行星。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條件與地球比較接近,與太陽的距離也比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還完全不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設(shè)計意圖:整個活動層層深入,首先討論、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然后繪畫、標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條件,再閱讀太陽系圖和地球與太陽系其他行星情況對比資料,進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顆獨特的星球,它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條件。
    三、研討
    1.學生利用自己關(guān)于“地球的環(huán)境條件和生命”的畫稿匯報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條件。
    2.對探索部分內(nèi)容進行概括和梳理,再說一說為什么要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
    3.討論:其中某一項條件缺失或改變,會帶來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項條件的缺失和改變,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臨滅頂之災。
    (二)學生討論:如果我們設(shè)計一個宇宙空間站,我們要為宇航員保證哪些生存條件?
    1.有關(guān)溫度的`條件。
    2.有關(guān)呼吸的條件。
    3.有關(guān)飲食的條件。
    4.有關(guān)重力的條件。
    5.有關(guān)避免過度輻射的條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條件。
    與前面交流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學生會發(fā)覺宇宙空間站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極為復雜,類似于地球的環(huán)境條件都必不可少,進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跡。
    設(shè)計意圖:對探索部分內(nèi)容進行匯報、交流。通過設(shè)計宇宙空間站,學生會發(fā)覺宇宙空間站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極為復雜。反過來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條件,并且自我調(diào)節(jié)平衡。進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跡,培養(yǎng)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四、拓展
    閱讀“豐富的海洋資源”圖文資料,交流海洋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條件,討論哪些是我們原先沒有想到的。
    設(shè)計意圖:學生對“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認識更加完整。學生通常忽視海洋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更容易忽視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圖文資料很好地補充了學生認識的不足。
    【板書設(shè)計】
    地球——宇宙的奇跡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條件
    水
    空氣
    適宜的溫度
    食物
    能源
    棲息地
    ……
    獨特的條件,唯一的星球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這節(jié)課的活動記錄是畫一畫我們的地球,標出與生命活動有關(guān)系的部分。因為空白框比較小,可以畫地球的一部分,建議教師先示范畫一部分。要求學生主要畫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標注出地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的條件。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人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四單元82、83頁內(nèi)容。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chǔ),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nèi)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24時計時法學生在生活中有廣泛的運用,這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但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24時計時法”還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課堂上,我為學生精心選取了大量的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習素材,通過讓學生比一比、撥一撥,說一說、辨一辨等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時間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體會時間與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鐘面等直觀教具,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探索“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獲得成功的體驗。
    《24時計時法》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guān)知識的基礎(chǔ)上學習的。教材充分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素材進行教學,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從而主動探索24時計時法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理解和發(fā)現(xiàn)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能在兩者之間進行互換。通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通過展示時間軸,將一日的時間展開,將抽象的、不斷流逝的時間與直觀的數(shù)軸聯(lián)系起來,借助幾何直觀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24時計時法;注重課內(nèi)與課外的結(jié)合,真正體現(xiàn)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1.結(jié)合具體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時,了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并能對兩種計時方法進行熟練的轉(zhuǎn)換。
    2.學生經(jīng)歷動手操作、體驗感悟,理解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以及24時計時法和12時計時法之間的關(guān)系。
    3.感受24時計時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價值,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養(yǎng)成合理安排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能夠正確的將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轉(zhuǎn)換。
    理解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以及24時計時法和12時計時法之間的關(guān)系。
    鐘面模型,課件。
    一、激趣導入
    1.(小視頻)播放兩個好朋友相約明天7點見面的場景。
    2.小結(jié)。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討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的播出時間。
    2.19時?這是一種什么計時法?他跟我們說的晚上7時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種計時法。
    (二)探究24時計時法
    1.了解1日是24時:
    (1)觀察鐘面,看看和我們平時見到的鐘面有什么不同?
    (2)介紹:1日為什么是24時。
    (3)揭示什么是24時。計時法
    2.體驗感知24時計時法:
    撥一撥,嘗試解決三個問題:
    a.從0時到中午12時,經(jīng)過了()小時。
    b.從中午12時再到0時,又經(jīng)過()小時。
    c.一天是()小時,經(jīng)過一天,鐘表上的時針轉(zhuǎn)了()圈。
    3.經(jīng)歷過程,體驗感知:
    (1)探究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迎新年視頻)
    新的一天就是從晚上12時開始的,因為是一天的開始,所以我們也叫作0時。
    (2)邊解說邊用課件演示時針轉(zhuǎn)第一圈。
    (3)邊解說邊用課件演示時針轉(zhuǎn)第二圈。
    (4)小結(jié)。
    (5)完成表格:兩種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4.撥一撥:
    同桌合作,撥出一天的作息時間,并說說這個時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學時間軸,探討今天、昨天、明天的關(guān)系。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寫一寫:
    師描述,學生用不同的計時法記在練習本上。
    2.同桌互出一題,同桌完成。
    3.辨一辨:
    兩種計時法,你喜歡哪種?為什么?
    總結(jié)兩種計時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用24時計時法來計時的?生說一說,教師課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車輛禁行標志:看到這個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師今天早上開車在7點20準時到校,可以通過嗎?
    下午18點回家,可以從這條路上通過嗎?
    四、拓展延伸
    1.介紹古代的計時方法。
    2.探討24時計時手表。
    五、課堂小結(jié)
    板書設(shè)計:
    24時計時法
    1日=24時
    24時計時法:(根據(jù)課堂生成板書)
    12時計時法: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應用“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計算十幾減8。
    2、使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計算退位減法的思考方法。
    3、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掌握應用“破十法”和“想加算減法”計算十幾減8。
    教學難點;學生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計算退位減法的思考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2、看卡片,說出()里應填多少。
    3、12—9=3,說一說想的過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觀察畫面,理解圖意,復述畫面內(nèi)容。
    (2)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3)學生匯報討論結(jié)果,列出算式。
    12—8=4。
    談一談你是怎樣想的:
    (4)小結(jié):剛才大家動腦筋想出了四種不同的思考方法,這幾種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種方法比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減”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也可以采用這種思考方法。
    2、補充練習:擺一擺,算一算。
    讓學生在書桌上擺出8個紅圓片,再擺出5個黃圓片,然后再擺上大圓圈。
    提問:
    (1)這種擺法表示什么意思?(8個紅圓片,5個黃圓片,一共有13個圓片。)。
    (2)再用虛線套住7個紅圓片,這種擺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該怎樣列式?(13—8=5或13—5=8)計算時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說一說思考過程。)。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13頁的“做一做”第1題。
    讓學生口算,全班集體訂正,個別題目讓學生說說思考過程。
    2、完成p15頁“做一做”的第二題。計算并說出上下兩行之間的關(guān)系?
    3、布置作業(yè)。
    反思:
    有了“十幾減9”的學習基礎(chǔ),在學習“十幾減8”這部分知識時,我先讓同學們回顧“十幾減9”的口算方法,然后反問:這些方法能不能解決“十幾減8”的題呢?同學們自己嘗試,互相交流,發(fā)現(xiàn)口算方法,然后利用方法口算更多的十幾減8的題目,這節(jié)課的題目便得很輕松。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三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0個漢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并用喜歡的方法自主識字。
    3.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媽媽平日的愛,懂得要尊重關(guān)心父母不讓父母操心。
    教學重點:體會詩的感情,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并用喜歡的方法自主識字。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第一課時。
    1、通過學習課文《媽媽的愛》,了解媽媽對我們愛的各種各樣的方式。
    2、能夠正確地朗讀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能夠運用學過的方法自己學會10個生字,并且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生字卡、教學課件。
    教學流程:
    生:自由發(fā)言,講一講自己身邊的故事。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一篇課文,題目是《媽媽的愛》。
    生:齊讀課題。
    學生:
    1、說一說什么叫默讀,有哪些要求?(當學生說不全面時,教師及時補充)。
    2、默讀一遍課文,并且在不認識的字下面做上標記。
    3、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
    教師:剛才,老師看到同學們學得特別認真,老師相信,如果同學們兩人一起學生字,一定會認更多的字。
    學生:
    1、小組的同學互幫互學,一起讀課文,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
    2、指名讀課文,其他同學做小老師評讀。
    3、師生一起讀課文,互相評讀。
    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不懂的問題,并且生生之間互相解答。
    1、教師進行生字檢測,會認的生字進行組詞。
    2、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討論難記字的記字方法。
    (2)、學生當小老師教認生字。
    (3)、小游戲:看誰搶的快。
    第二課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學文,理解有關(guān)媽媽的愛的句子,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有關(guān)媽媽的愛的句子。
    教學難點:體會感受媽媽的愛,教育學生也要像媽媽那樣,去愛我們的媽媽。
    課前準備:課文錄音帶、歌曲碟、
    教學流程:
    一、抓住字眼談話揭題。
    二、理解課文培養(yǎng)情感。
    (一)初步感知激發(fā)情感。
    1.播放課文配樂錄音,激發(fā)情感,讓學生初步體會書中從哪幾件事描寫了媽媽的愛。
    2.學生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新詞和長句子要多讀幾遍。
    3.劃出課文中的生字,并連著詞讀一讀。
    (二)檢查學情及時反饋。
    1.開火車認讀生字并組詞帶讀。
    2.自由讀全文,分小組討論:課文把媽媽的愛比作什么?
    5.指名說一說,引出并板書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甜甜的吻。
    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2〉、你們從小長這么大,你覺得那件事使你親身感受到媽媽的愛。指名回答,學生選哪一節(jié),就從哪一節(jié)開始學,重點指導讀好一節(jié)。
    指名讀,學生評讀。再自讀自悟后四人小組討論:讀了這一節(jié)還有沒有不懂的詞、句。指名回答后再討論:每一句詩應怎樣讀才能充分表達出感(教師先范讀、然后學生試著體會讀,再指名讀,評一評(讓學生懂得媽媽的愛是無私的)。
    1.學習第一節(jié)。
    (1)指名讀第一節(jié)。想一想:在這一節(jié)里,媽媽的愛指的什么?(媽媽的愛指的是清涼的風)。
    (2)提問:媽媽拿著扇子,汗水怎么會濕透了她的衣裳?(在一個很熱很熱的夜晚,是媽媽坐在床邊為孩子扇扇子,盡管天氣炎熱,她不顧自己,一心想著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濕透了媽媽的衣裳。)。
    理解“濕透”、“衣衫”的意思。
    (3)告訴學生:啊,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這是孩子親身感受到的清涼的風就是媽媽的愛。
    讀時讓學生體會出享受媽媽的愛的這種幸福溫馨的感情。
    (4)教師范讀、指名讀、齊讀。
    2.采取以上學習方式,讀好另外二節(jié)。
    (1)指名讀。想一想:在這一節(jié)里,媽媽的愛指的'什么?(媽媽的愛指的是遮雨的傘,媽媽的愛指的是滴落的淚)。
    (3)理解“遮雨”“很燙”“額頭”的意思。
    (4)要求學生讀出一定的語氣,感受媽媽的愛是那樣真摯。讀第三節(jié)的最后一句要讀得慢些,教師范讀。
    男生讀第二節(jié),女生讀第三節(jié)。
    師:學到這里,我們知道了夏天媽媽給我扇風,雨天媽媽為我遮傘,生病了,媽媽為我著急。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師問:你能再說說生活中媽媽對你的愛嗎?(四人小組討論,相互說說)體會媽媽的愛在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無私,多么的偉大。
    3.學習第四節(jié)。
    (1)指名讀這一節(jié)。想一想:讀了這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讀了這一節(jié),我知道書上說的小姐姐懂得:“三八”婦女節(jié)是媽媽的節(jié)日,她為媽媽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她對媽媽的愛,并祝媽媽節(jié)日快樂。我還知道媽媽的愛指的是媽媽對孩子甜甜的吻。)。
    理解“親吻”“臉頰”“獻”的意思。
    (2)齊讀最后一句并回答:讀了最后一句,你是怎樣想的?
    (我想:最后一句是書上的小姐姐,其實也包括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媽媽的愛里一天天地長大,沒有媽媽的愛就沒有我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三、總結(jié)全文激發(fā)情感。
    同學們想的、說的都很好。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愛里成長起來的,夏天,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雨天,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我們生病的時候,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當我們懂事了,或者有一點進步的時候,媽媽的愛是甜甜的吻,是幸福的微笑。媽媽給了我們許多許多的愛,我們也要用愛回報媽媽,我們永遠永遠地愛我們的媽媽。
    四、深化朗讀熏陶情感。
    要求學生有感情地品讀課文。
    五、齊唱歌曲表達情感。
    (播放歌碟)師生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板書:
    媽清涼的風愛。
    媽遮雨的傘媽。
    的滴落的淚媽。
    愛甜甜的吻。
    教后反思: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四
    教學內(nèi)容:
    課本p35、3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復習,進一步體驗除法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促使學生加深對除法含義的認識。
    3、鞏固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4、鞏固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讓學生對自己在本階段所學的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jié)與反思。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準備:主題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請小朋友回憶一下本單元我們學習了有關(guān)什么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
    2、板書課題:整理和復習。
    【設(shè)計意圖】:明確學習目標。
    二、探索學習。
    1、單元知識整理。
    (1)、通過這些新朋友,我們又學到了什么新知識呢?
    (2)、學生回憶在“表內(nèi)除法”這一單元中結(jié)識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問題。
    2、單元復習。
    (1)、復習除法的意義。
    出示第一題主題圖:比較這三道算式,說明乘法與除法的關(guān)系。
    指名回答,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chǔ)上進行小結(jié)、板書。
    (2)、復習除法計算。
    出示口算卡片,學生分組進行口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說一說你是根據(jù)什么進行口算的。
    總結(jié):我們可以用乘法口訣來求商,這樣可以算得又對又快。
    (3)、復習除法應用題。
    每位學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說說自己是怎么分的。
    誰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說給大家聽一聽。
    引導學生觀察這幾種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分的過程和除法算式。
    (4)、小結(jié):這幾種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計算。
    【設(shè)計意圖】: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總結(jié)與反思,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jié)的能力。動手分一分進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義。比較和分析,進一步理解除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三、拓展應用。
    1、引導學生完成p35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2)、匯報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2、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
    先獨立完成后匯報交流,訂正。
    3、引導學生完成第3題。
    (1)、出示情境圖,學生看圖并在小組中提出問題進行解答。
    (2)、全班交流匯報,評價。
    4、游戲。
    【設(shè)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用游戲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
    四、課堂總結(jié)。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五
    1、鞏固識字,明白偏旁與字的意思有聯(lián)系,初步感知形聲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
    2、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自覺積累詞語。
    3、區(qū)分前、后鼻音和平、翹舌音,說好普通話。
    4、熟讀兒童詩,背誦漢語拼音字母表。
    生字卡片
    一、溫故知新
    1、出示帶有三點水的漢字,讓學生認讀。仔細觀察這些漢字,說說有什么特點?(都與水流的意思有關(guān))
    2、出示帶有女字旁的漢字,讓學生認讀。仔細觀察這些漢字,說說有什么特點?(都指女性)
    3、出示帶有口字旁的漢字,讓學生認讀。仔細觀察這些漢字,說說有什么特點?(都與嘴巴有關(guān))
    4、小結(jié)歸納偏旁表示意義,形聲字的形旁都與它的意義相關(guān)。
    二、你還認識我嗎
    1、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人人動口。
    2、圈出反義詞,多讀幾遍。
    3、多種方式讀,鞏固生字,積累詞語。
    三、讀讀想想
    1、自由讀這六組字,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同桌互讀,正音。
    3、分小組讀,注意區(qū)分前后鼻音、平翹舌音。
    四、讀讀玩玩
    1、讀題目,猜猜這首詩會圍繞題目鞋鞋什么。
    2、自由讀文,驗證猜想。
    3、邊讀邊玩(學蝴蝶飛的動作)。
    4、指名4個學生到講臺上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表演,去他學生朗讀。
    五、讀讀背背
    1、出示“漢語拼音字母表”,繼續(xù)教讀音。
    2、找出大小不一樣的字母(紅色),多讀幾遍,加強記憶。
    3、教師教“漢語拼音字母表”,幫助學生記憶。
    六、自主識字園地
    1、學生自讀,同桌讀。
    2、交流。
    七、安全教育一分鐘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六
    主題單元標題作者姓名學科領(lǐng)域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歷史。
    適用年級所需時間。
    20世紀以來的中國發(fā)生了三次歷史巨變:
    (1)孫中山:辛亥革命,推翻千年帝制,宣揚民主共和。
    (2)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3)鄧小平:改革開放,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2、內(nèi)容概述初中二年級。
    共用2課時,每周2課時。
    1978年,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了歷史性偉大轉(zhuǎn)折,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開道路,創(chuàng)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學習重點。
    (1)關(guān)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民主法治建設(shè)。
    (2)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對外開放、國企改革。
    4、學習難點。
    (1)關(guān)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之間的關(guān)系。
    (2)理解“偉大的歷史轉(zhuǎn)折”的主要含義。
    (3)農(nóng)村改革的必要性,農(nóng)村和城市改革的核心。
    5、學習方式。
    知識與技能:掌握關(guān)于整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歷史意義;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深圳等經(jīng)濟特區(qū)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聯(lián)系歷史時代事實,從普通中國人命運改變的視角,認識偉大的歷史轉(zhuǎn)折和改革開放對中國人生活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到今天強大的繁榮的中國,主要的源動力是來自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對應課標。
    1、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農(nóng)村改革和深圳特區(qū)的發(fā)展,2、認識鄧小平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3、認識改革對于中國發(fā)展的重大意義。
    1、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偉大的歷史轉(zhuǎn)折?
    2、對內(nèi)改革和對外開放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專題一:破冰之旅—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課時)。
    專題劃分專題二: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之行(1課時)。
    其中,專題二中的活動“改革開放中的家鄉(xiāng)美”作為研究性學習。
    專題一破冰之旅: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所需課時1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通過一位老教授的日記,感受他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生活的變化,理解掌握: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如何完成“撥亂反正”、民主法治建設(shè)一步步加強。
    人物故事情境導學要點:
    專題問題設(shè)計。
    1、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背景、意義。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nèi)容、意義;民主法治建設(shè)的成就。
    所需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
    1、學生學習小組:自主思考、合作及競爭。
    2、多媒體運用:老教授日記演示、“真理標準討論”視頻、“撥亂反正”圖示。
    以此探討:
    1、“文革”結(jié)束了,中國為何還在“徘徊不前”?
    2、“兩個凡是”的實質(zhì)是怎樣的?
    活動二:舉例說一下你印象中的真理?你為什么覺得那就是真理呢?以此探討:
    1、真理的“面貌”應該是怎樣的?真理為什么會經(jīng)得起考驗?
    2、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有何重要意義?活動三: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怎樣完成“撥亂反正”的?以此探討:
    1、何謂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
    2、“偉大轉(zhuǎn)折”的主要含義?
    以此探討:
    1、“文革”最主要的經(jīng)驗教訓是什么?
    2、民主和法制建設(shè)為什么都要同時加強?
    活動五:小組間文字游戲競賽--“心有靈犀”:相互配合來猜猜本課中的“熱詞”。
    1、學生是否能根據(jù)歷史時代背景,來認識人物生活變化與時代變遷的關(guān)系。
    評價要點。
    2、學生是否能理解前后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及類似事件之間的關(guān)系。
    3、學生的小組探究及合作競爭精神的肯定。
    專題二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之行。
    所需課時1課時。
    專題學習目標。
    通過報道普通農(nóng)民梁滿囤、著名企業(yè)海爾集團的故事,走進改革開放的波瀾畫卷: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國企改革及對外開放的逐步進行。
    人物、企業(yè)故事情境導學要點:
    專題問題設(shè)。
    1、農(nóng)村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影響計。
    2、國企改革的措施。
    3、對外開放格局的逐漸形成所需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
    1、學生學習小組調(diào)動:自主思考、合作探討。
    2、多媒體的合理運用:人物、企業(yè)的故事情節(jié)演示,輔以改革開放的畫面和視頻、音頻。
    活動二:農(nóng)民梁滿囤的故事:生活改善后有了“新煩惱”--果園豐收后,果子銷路不理想。
    以此探討:
    1、農(nóng)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尊重農(nóng)民的自主權(quán)和積極性)。
    以此探討:什么原因束縛企業(yè)發(fā)展?
    活動四:學生扮演企業(yè)、政府、職工代表,各抒己見:怎么幫助企業(yè)和自己走出困境?
    以此認識:逐漸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研究性學習:
    1、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你的家鄉(xiāng)還有哪些方面亟需改善和提高?
    2、家鄉(xiāng)有哪些方面還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你為家鄉(xiāng)想到哪些獨到的發(fā)展策略?
    評價要點。
    1、能否正確認識時代與具體人物、企業(yè)發(fā)展的關(guān)聯(lián)。
    2、學生個體參與的積極性是否得到充分發(fā)揮,個體發(fā)言的獨到性是否值得肯定。
    3、能否理解農(nóng)村和城市改革共同的核心。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七
    流暢地朗讀并背誦全文。
    揣摩欣賞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進行生動描述的方法。
    1.誦讀;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表達效果,體會語言表達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寫景注意層次。
    1.誦讀教學法。本文是篇美文,語言簡潔明快,形象生動,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在聲情并茂的涵詠中創(chuàng)設(shè)欣賞氛圍,讓學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點撥法。課堂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比如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guān)鍵詞語的妙處和所抒發(fā)的情感,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
    3.課堂討論、評述課文精彩片斷的基礎(chǔ)上,借鑒語言表達技巧。
    多媒體課件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本節(jié)課在充分誦讀感知的基礎(chǔ)上,揣摩品析精彩詞句,體味文章樸實雋永的語言美。理清盼春——繪春——頌春的行文思路。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shè)計
    (多媒體課件展示冬春對比動態(tài)畫面,以《藍色多瑙河》作背景音樂)
    同學們,正如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的經(jīng)典名曲《藍色多瑙河》所表達的,人們在飽受了寒冷的嚴冬之后對春天到來的`企盼、歡悅,春天在人們心目中不僅是一個明媚艷麗、鳥語花香的季節(jié)概念,更是有著感知和生命的歌詠對象,許多名句廣為傳誦。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以聲寫春,表達喜愛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則以色寫春,朱熹的“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則描寫了春游踏青的樂趣。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盡享詩情畫意中去探訪作者是怎樣用他的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這江南春景圖的。(板書文題)
    二、根據(jù)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
    這是一個普通的中學國文教員的永恒記憶: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門,就看見一群小學生在爭著搶著地看一張當天的報紙,其中一個驚慌地喊道:“老師,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們那種愴惶悲戚的神情,不禁無言地流下淚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人。我國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他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shù)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麗樸素、真摯質(zhì)樸、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BR>    ——《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引》(郁達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處是,善于通過精確的觀察,細膩地抒發(fā)他對自然景色的內(nèi)心感受?!?BR>    ——《現(xiàn)代六十家散文札記》(林非)
    《春》大致寫于1928年至1937年,此時創(chuàng)作風格鮮明地表現(xiàn)出新鮮的格調(diào)和歡樂的情緒。
    三、感知樸實雋永的語言美
    1.學生自由認知閱讀,要求讀準字音。
    (1)正音正字。(查閱字詞典,注意辨識)
    (2)釋義。(結(jié)合注解,理解詞義)
    欣欣然:歡歡喜喜的樣子。
    朗潤:明朗潤澤。
    賣弄:炫耀。
    醞釀:文中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fā)酵似的,越來越濃。
    舒活:舒展,活動。
    趕趟兒:文中是各種果樹爭先恐后地開花。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宛轉(zhuǎn):同“婉轉(zhuǎn)”。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第二單元教學設(shè)計篇十八
    《微小世界》單元是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共7課。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發(fā)展和觀察視野的不斷擴大這條主線,引導學生利用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身邊的微小物體,從而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fā)展和進步歷程,以及在探索微觀世界進程中出現(xiàn)的卓越人物和研究成果。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微小物體、查閱微小世界相關(guān)資料等形式,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認知,同時體會到觀察工具的重要作用。
    第1課,了解放大鏡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第2課,學生在經(jīng)歷組合凸透鏡觀察微小物體的過程中了解顯微鏡的來龍去脈;第3課,學生用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對比觀察微小物體;第4課,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結(jié)構(gòu),認識洋蔥表皮細胞;第5課,利用顯微鏡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標本,知道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第6課,利用顯微鏡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了解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第7課,了解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guān)系,以及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諸多成果,本課還對本單元的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jié)。
    六年級學生對身邊常見的微小物體有所耳聞,但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利用顯微鏡等工具觀察過這些物體的微小結(jié)構(gòu)。他們對身邊微小物體的探索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并且已經(jīng)通過大量的觀察活動認識了許多生物的特征。本單元的教學活動將再次擴大學生的視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繼續(xù)認識生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建立“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這一概念,并認識到微生物與健康之間的關(guān)系。
    科學概念目標
    學生通過梳理單元知識,進一步鞏固關(guān)于微小世界的科學概念。
    科學探究目標
    學生通過系統(tǒng)地整理單元主線,學會單元復習的一般方法,會從單元中提取關(guān)鍵科學概念,并能用所學解決相關(guān)科學問題。
    科學態(tài)度目標
    學生通過單元整理,養(yǎng)成自覺復習、溫故知新的學習習慣。
    重點:進一步鞏固關(guān)于微小世界的相關(guān)科學概念。
    難點:從單元中提取關(guān)鍵科學概念,并能用所學解決相關(guān)科學問題。
    教師:多媒體課件
    梳理單元內(nèi)容,主要分為三部分:認識放大鏡,認識顯微鏡和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微小世界,認識微生物與健康的密切關(guān)系。
    1、第1課:放大鏡有什么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和它的什么特點有關(guān)?(透明、中央厚、邊緣薄)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和什么有關(guān)?(凸度)生活中哪些物品也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作用?(葉片上的水滴、盛滿水的.圓玻璃杯)
    2、第2課: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兩個凸透鏡組合)顯微鏡有哪幾部分組成?(目鏡、調(diào)節(jié)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
    3、第3課:用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昆蟲器官,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觀察到的圖形大小不一樣,顯微鏡下更清晰)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怎樣的?(安放、對光、上片、調(diào)焦、觀察)
    4、第4課:玻片標本怎么制作?(1、切開洋蔥取內(nèi)表皮;2、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水;3、把洋蔥表皮放在水滴中央;4、放蓋玻片;5、在蓋玻片一側(cè)滴碘酒;6、吸取多余水分)細胞有什么結(jié)構(gòu)?(細胞膜、細胞質(zhì)、細胞核,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
    5、第5課:其他生物體是不是也是由細胞組成的?(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其他生物的細胞又是什么樣的呢?(單細胞、多細胞)
    6、第6課:怎么觀察水中的微生物?(培養(yǎng)微生物,制作玻片標本,再用顯微鏡觀察)用顯微鏡觀察到的微小生物是怎么樣的?(具有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會運動,能繁殖等特征)
    7、第7課:微生物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作用?(醫(yī)療、食品、污水和垃圾處理、培育優(yōu)良品種)與我們的健康有什么關(guān)系?(微生物是某些疾病的病因)
    本單元的知識內(nèi)容緊緊圍繞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發(fā)展和觀察視野的不斷擴大這條線索。用肉眼、放大鏡、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能看到不同的微小世界。
    【板書設(shè)計】
    微小世界
    放大鏡
    特點:透明,中央厚、邊緣薄
    放大倍數(shù):凸度越大,放大倍數(shù)就越大。
    結(jié)構(gòu):目鏡、調(diào)節(jié)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
    顯微鏡
    使用方法:安放、對光、上片、調(diào)焦、觀察
    制作玻片標本:六個步驟
    觀察微小世界:各種生物細胞、水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與健康:
    醫(yī)藥、食品、污水和垃圾處理、動植物品種改良
    【作業(yè)設(shè)計】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和()有關(guān)。
    a、鏡片的大小
    b、鏡片的凸度
    c、鏡片的厚度
    d、鏡片的透明度
    2、下列儀器中,適合用來觀察細菌的是()。
    a、放大鏡
    b、顯微鏡
    c、望遠鏡
    d、老花鏡
    3、正確使用光學顯微鏡的順序是()。
    a、安放—上片—對光—調(diào)焦—觀察
    b、上片—安放—對光—調(diào)焦—觀察
    c、安放—對光—上片—調(diào)焦—觀察
    d、安放—對光—調(diào)焦—上片—觀察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視野就()。
    a、越大
    b、越小
    c、不變
    d、無法判斷
    5、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微生物對人類的健康都是有害的。
    b、很多傳染病是因為微生物引起的。
    c、微生物在食品工業(yè)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d、地球的垃圾很多都是依靠微生物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