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可以促進教學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和規(guī)范性。教案應該包含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和教具。在這里我們?yōu)榇蠹姨峁┝硕鄠€教案示例,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一
知識與能力:了解秦兼并六國的史實;掌握秦始皇加強統(tǒng)一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歷史校本教材和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提高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
【學習重點】。
秦朝加強統(tǒng)一的措施及意義。
【學習難點】。
探討統(tǒng)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學習過程】。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閱讀材料:嬴政登基始末!(材料附后)。
在學習中,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這樣的方法把有關秦皇的重要知識標出來。
(學生依據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巡視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
(約10分鐘后)師:好,現在大家已自學完了秦皇的偉業(yè),下面請同學們來列舉一下秦皇的豐功偉績。
師:出示幻燈片: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師:為什么?
生回答。
師:是的,正是由于秦皇親眼目睹了分封制帶來的戰(zhàn)亂紛爭,他不想噩夢重演,他創(chuàng)立了一套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制度。(老師展示幻燈片)(提問)哪位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
生回答。
師展示幻燈片:奏折:各地官員反映治理困難重重,各地民眾看不懂下發(fā)的詔書,收上的賦稅錢幣各色各樣、糧食多寡不等。
閱讀材料:(材料內容附后)。
生:大聲閱讀,并同桌交流材料后面的習題。
師(提問):秦皇該怎么解決呢?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的官吏,這種做法對你有什么好處?假如你是商人或是百姓呢?
生回答。
師:總結:可見這種措施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而且還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千年不變。
師:解決了這個難題之后,我們來繼續(xù)拆閱下一封奏折。(展示幻燈片學生讀:現在國內很多儒生到處散布謠言,抨擊我朝的制度,很多百姓起來反抗,嚴重影響國家穩(wěn)定)。
師(提問):秦皇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生回答。
師:你贊同他的做法嗎?為什么?
生回答。
師總結:我們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秦皇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為加強思想統(tǒng)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極端殘暴的手段嚴重牽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對此事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出示幻燈片)。可見,秦皇這種統(tǒng)一全國思想的方法是做的很不漂亮的。咱們一定要吸取這種教訓。下面我們來繼續(xù)拆閱下一封奏折。
師出示幻燈片:奏折:現在北方匈奴不斷進犯,殺我人民,掠我土地。
師(提問)面對這種形式,秦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生活北方邊境不斷遭受匈奴侵擾的百姓,你贊同這種做法嗎?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被征發(fā)修長城的百姓,你又是何種態(tài)度?
師總結:是的,萬里長城雖然對安定邊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墻底下卻掩埋著層層白骨,這不得不發(fā)人深省?,F在我們是不可能再看到雄偉的秦長城了,但長城卻深深地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心中。在國歌中我們會唱(生: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災難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四個字(生:“眾志成城”)??梢姡L城經過幾千年的風雨,它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我們來查閱大臣的最后一個奏折。
師出示幻燈片:奏折: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秦軍運輸補給供應不上,秦軍在嶺南地區(qū)已苦戰(zhàn)三年仍無建樹。
師:(提問)面對這種情況,秦皇做了什么決定?
生回答。
師: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靈渠一通,南北交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
生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是的,沒有這種經濟、文化上的統(tǒng)一,沒有幾千年統(tǒng)一文明的延續(xù)和積淀,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不可能是這樣一個團結統(tǒng)一的大家庭。它可能會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也可能會像阿拉伯國家那樣的不斷爭斗。所以,秦皇為國家的統(tǒng)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被譽為偉大帝王也是名之所歸?,F在請同學們?yōu)檫@樣一位帝王寫上合適的頒獎詞。
用最簡短的語言來概括秦皇為中華民族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學生寫,展示。老師點評。
師:老師的頒獎詞是這樣的:“幼年即位,青年掌權,壯年一統(tǒng)大業(yè)。廢舊制,創(chuàng)新章。奠萬世之基業(yè),定中華之根骨”。當然人無完人,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應一分為二的看待,秦皇也有很多不足稱道的地方,他的殘暴、他的好大喜功等等,這些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中繼續(xù)學習。但瑕不掩瑜,這些都無法掩蓋秦皇對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下面就讓我們再次回味一下秦皇的偉業(yè)。請同學們來為秦皇的貢獻進行簡單的知識建構。教師出示幻燈片:知識結構。(附:板書設計)。
師:學完了本課后,我們來對秦皇的偉業(yè)進行一下知識檢測,看看同學們從這個偉大帝王身上學到了什么。
生做題,展示,老師點評。
生回答。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二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zhàn)國這段錯綜復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jié)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yǎng)。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閱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于鄉(xiāng)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yǎng)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yōu)、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思想,從而引發(fā)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zhàn)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zhàn)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布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zhàn)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zhàn)國七雄,說明了什么問題?并聯(lián)系現實說明有什么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鑒今”的功能。
9.小節(jié)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zhàn)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說明什么問題,感想是什么?”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于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fā)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fā)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zhàn)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lián)系記憶。
3.春秋爭霸戰(zhàn)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說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于讓學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剛接觸初一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后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后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總之,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臺,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三
知識方面: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確立,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能力方面:
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
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
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思想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tǒng)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教學難點:
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一的關系。
3.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導入:
戰(zhàn)國時期,七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不利于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交流。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步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統(tǒng)一六國。
二、新課講授:?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前230--前2)。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處嗎?
(學生回答:略)。
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年兼并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齊國,十年間,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tǒng)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提問:秦的統(tǒng)一有什么歷史意義?(學生討論回答:略)。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四
知識方面:東周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zhàn)國七雄”;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和長平之戰(zhàn)。
能力方面: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tǒng)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
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
難點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學資。
源準備。
課件。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fā)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fā)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的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掌握春秋和戰(zhàn)國的歷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zhàn)國七雄兼并戰(zhàn)爭的情況及其作用。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大國間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的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國強兵。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觀察分析爭霸戰(zhàn)爭這種歷史現象,比較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確立霸主地位的過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分析爭霸戰(zhàn)爭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興人是興國的關鍵,做人做事要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養(yǎng)他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烽火戲諸侯》的相關視頻,提出問題:思考:
問題一:諸侯與天子之間這樣說明了什么?烽火戲諸侯之后政局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教師總結:此后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諸侯紛爭的局面,不久西周滅亡,東周建立。
問題二:你知道東周是如何建立的嗎?分那兩個階段呢?他們的名稱是怎么得來的?
教師: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各個方面都出現急劇的變化,被稱為大變革時代,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巨變之一------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
課件展示課題:
講授新課: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六
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苯酉聛硎切【帪榇蠹艺淼某踔?。
【教材分析】。
《華夏之祖》是六年級歷史上冊的第3。它講述了起源于遠古。
傳說。
時代中華文明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演進奠定了基礎,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獲取歷史知識、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及以古鑒今的學科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炎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
教學。
方法。
】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設計理念】。
歷史是一門充滿人類懷舊情緒的程,對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學生走進歷史的最大興趣支點,而它以古鑒今的學科思想又成為指導自己規(guī)劃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論起點。歷史堂應該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在撫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發(fā),不斷地豐富知識,達到深邃思想、升華情感的目的。這就是本節(jié)設計的基本理念。
【前準備】。
前根據預習學案,自主先學,分組探究。
分組:全班分成9個大組——1-3組是戰(zhàn)地記者組,4-6組是部落采訪組,7-9組是會議報道組。
2、分組探究題目:
-3組。
說說。
有關炎黃戰(zhàn)蚩尤的相關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交戰(zhàn)雙方、過程、結果。
2、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分別有哪些貢獻?
2、你如何評價炎帝和黃帝呢?
選出演員,排練本劇《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產生》。
2、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什么是禪讓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3分)。
在背景音樂《黃帝頌》中播放《祭黃大典》的視頻。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戰(zhàn)地記者組。
學生。
首先請從涿鹿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歸來的戰(zhàn)地記者組的中心發(fā)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有關『炎黃戰(zhàn)蚩尤』的戰(zhàn)況。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1-3小組內補充、及4-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與黃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的概況。
教師。
點撥或強調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一個因素——“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lián)盟,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二)部落采訪組。
學生。
首先請炎黃部落聯(lián)盟歸來的采訪組的中心發(fā)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討論爭辯有關他們探究到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4-6小組內補充、及1-3、7-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教師。
看《黃帝介紹》的視頻,更深化學生理解黃帝的貢獻對后世源遠流長的影響及后人對其的敬仰。
2、教師點撥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二個因素——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重大貢獻。
(三)會議報道組。
學生。
從部落聯(lián)盟會議上歸來的部落會議組,以本劇的形式展他們的探究成果:
學生表演本劇——《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產生》。
2、采取組內同學、全班同學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歷史的表現、人物的刻畫等方面進行評價。
一、根據新課標要求,突出教學目標設計的多層次要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完成預定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在僅僅局限在以往的認知性目標,更要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對每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作認真分析和解讀,尤其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等,力求確立有深度、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學目標。如《華夏之祖》一課,按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應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及相關遠古傳說,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全面、系統(tǒng)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fā)展線索的能力,并通過課文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發(fā)展觀。為達到上述不同層次的目標,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
渠道。
搜集、獲取遠古文明的知識,在課堂上將所搜集信息加以匯總,并與課本內容相互補充,在上述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使學生對中華文明起源產生初步認識。然后,讓學生觀察課本中黃帝像、嫘祖紡織等插圖,并要求以。
故事。
小品等形式表現出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想象黃帝對中華民族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各種貢獻,從而達到培養(yǎng)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并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生產技術和。
文化。
方面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選擇活動與探究的第一題,即讓學生分組分析、討論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最后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全面、系統(tǒng)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材是為了有效反映和傳遞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及所傳遞的信息。新課程理念強調“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教材的性質。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資源(而非唯一資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僅是依據),是“教學的工具”和教學的抓手。因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開始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必須確立新的教材觀,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資源。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通過一個多學期以來的探索,我覺得在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下面幾點:
1、重視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華夏之祖》一課,黃帝——“人文之祖”是全課的重點子目,如何讓學生對這一點產生深刻認同呢?第一,通過介紹炎、黃戰(zhàn)勝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課文中提供的“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使學生很直觀的認識到黃帝發(fā)明了衣裳、舟車、宮室、挖井等,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后人認為他對中華早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締造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故稱之為華夏的“人文初祖”。第三,還可以利用人們祭拜、憑吊黃帝嶺的圖片資料,說明黃帝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如學習《華夏之祖》一課,不僅要使學生認知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適當提升高度,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培養(yǎng)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這一點,我是選擇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的搜集有關黃帝和遠古文明的故事、資料,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對黃帝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產生直觀、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上,同學們分別敘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資料之后,再反過來思考、想象如果沒有上述發(fā)明,人們的生活會是怎么一幅狀況?這樣通過正反強烈對比進一步突出中華民族遠古祖先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所做的偉大貢獻。
3、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調整教材結構體系。教材體系的構建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fā)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fā)展上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使教學設計最大程度的適應最多的學生。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所面對的是初一年級,學生多數還帶著孩童心理,喜歡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的上課方式。所以,我決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課題“華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問題:誰是華夏之祖?(學生由于預習過,故能順利答出黃帝是華夏之祖)緊接著提問: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學生用所搜集的或課本中的史實來說明)學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種小故事,有的是根據課本中“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進行回答。這樣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實際上是將第二子目錄“黃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錄“炎黃戰(zhàn)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處是:一、配合了學生的。
課前預習。
在課堂一開始便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二、把炎黃戰(zhàn)勝蚩尤放在后面講通過分析說明黃帝此舉促進了氏族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將其作為黃帝為中華民族進步作出貢獻的一個例證便水到渠成成了不會出現學生不易理解的情況。
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作為引導者,任務是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應該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在三個方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課前預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應該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第一環(huán)節(jié)當然是預習工作。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預習任務,往往能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便引發(fā)出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為隨后的課堂教學、課后研討作出很好的鋪墊。如《華夏之祖》一課,涉及的重點知識有兩個,“黃帝——人文之祖”以及“禪讓制”。圍繞這兩個重點,我設計的預習任務也是兩個:搜集有關黃帝的各種傳說和查找有關禪讓制的有關知識。這兩個任務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自由選擇。實踐的結果,第一個任務選擇的人比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這充分反映了初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個預習任務,雖然選擇的學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只是在課堂上由預習這個問題的同學解釋“禪讓制”時,出現其余學生很難理解的情況。我認為這并不能說明解釋的同學預習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個班級中,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對這種理解、接受的差異,就需要教師進行平衡。因此,通過預習,我們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很快的發(fā)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訓練。
2、課堂參與。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把教材搬進教案,把教案搬進課堂、黑板;同時讓學生搬進筆記,搬進作業(yè),作為標準搬進答案、搬進考卷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話、同共探究、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而不是聽教師滿堂灌。如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我通過投影儀展示《黃帝》圖、《炎黃戰(zhàn)蚩尤示意圖》,然后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上來,根據圖示為其他同學解釋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qū)域。這樣不僅使學生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zhàn)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訓練。
過程。
重點。
黃帝——人文初祖。
難點。
堯舜禹。
“禪讓”的含義。
教學方法。
1.利用地圖冊,使學生了解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qū)域,使他們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zhàn)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2.對于“涿鹿之戰(zhàn)”,直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征戰(zhàn)的部落雙方、過程、結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礎上,得出涿鹿之戰(zhàn)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認識。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都出現了。)。
引導過渡:與大汶口考古發(fā)現可以互相印證的傳說很多,本課將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內容。
資料:黃帝為什么叫“黃”帝呢?這在古書里是有解釋的?!痘茨献印芬粫f:“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后土(管土的神),執(zhí)繩(法)而制四方”。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黃帝為什么又名軒轅氏呢?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fā)明一種車戰(zhàn)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zhàn)車上;停戰(zhàn)休息時,將戰(zhàn)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只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zhàn)車叫“軒”,把兩輛戰(zhàn)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zhàn)法的發(fā)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一、炎黃戰(zhàn)蚩尤。
黃帝是原始社會末期一個氏族部落的首領,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區(qū)呢?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領呢?大家把地圖冊打開翻到《涿鹿之戰(zhàn)》和《炎黃戰(zhàn)蚩尤》,在地圖上找到黃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動區(qū)域,他們共同生活在我國的黃河流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12頁上面小字部分,在當時,氏族部落為了爭奪食物和地盤,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大家參照課文講述一下當時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爭“涿鹿之戰(zhàn)”(講述的內容征戰(zhàn)雙方、征戰(zhàn)過程、征戰(zhàn)結果等方面進行啟發(fā))。黃帝戰(zhàn)勝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為共同的領袖。后來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統(tǒng)稱為華夏族。華夏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黃子孫”。古書記載,黃帝以后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堯、舜、禹,和后來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黃的后代。不僅中原的漢民族這樣說,北方的匈奴、西邊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自稱是炎黃的子孫。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習,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并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3)歸納線索,為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基礎。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炎黃子孫”的源頭和由來,加深民族認同和自豪感。
(2)通過比較思考傳說與史實的區(qū)別,提高分辨是非、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內容。
(1)教學重點:一是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禪讓制,要注意引導學生禪讓制與世襲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標志性結果以及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初一學生來說,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2、教學方式。
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學生在教師講述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加深認識,教師及時指導,提綱挈領并適時歸納升華。
三、教學過程。
1、引入。
自學導入框,為什么祭拜黃帝陵那么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里呢?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黃戰(zhàn)蚩尤。
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并且結成部落聯(lián)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杰出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在長期的發(fā)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么呢?
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么后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說他發(fā)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fā)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yǎng)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著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堯舜禹的“禪讓”
文章。
1.
2.
3.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實錄(3)。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掌握春秋和戰(zhàn)國的歷史時期,了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zhàn)國七雄兼并戰(zhàn)爭的情況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大國爭霸戰(zhàn)爭的進程,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大國間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的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國強兵。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yè)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春秋時期齊、晉爭霸。
難點: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不同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三)基本教學思路:
1、通過學生快速跳讀課文,對課文零散的信息進行整合,然后由學生自己歸納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零散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概括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啟發(fā)、討論、競賽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與教師合作、與其它同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新課程提出的三個維度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四)教學過程:
學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統(tǒng)治天下,是對周天子的挑戰(zhàn)。
生:衰弱。
一春秋爭霸。
1東周的建立。
師:楚莊王生活的那個時代被稱為什么時期?
生看書回答:春秋戰(zhàn)國。
師:在這之前,中原處于那個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內容)。
生:西周。
生:烽火戲諸侯。
師:這最終導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滅亡。在滅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東周。為什么要這樣稱呼?(引導學生觀察西周與東周都城的位置,加深兩個朝代的印象和區(qū)別)。
生:西周的都城鎬在西邊,東周的都城洛在東邊,所以稱東周。
師:春秋時期,時代特征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諸侯師不是像以前那樣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生: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師:所以春秋時期的最大特點就是諸侯爭霸。周天子名義上是最高統(tǒng)治者,但是力量嚴重衰弱,反而要看強國的臉色。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在西周建立時,諸侯不爭做霸主,而是到了東周才爭霸?(引導學生從分封制的內容展開分析)。
生:諸侯被分給了土地、平民、奴隸。在領地里有權設置官員、征稅、設立軍隊。
學生很可能只答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生:齊桓公。
2春秋首霸——齊桓公。
生:通過觀察地圖發(fā)現位于現在的山東,東邊是廣闊的大海。
師引導:海洋盛產哪些資源?
生:有魚、鹽。
生:只有吳、越靠海。其他國家要吃鹽就從產鹽的地方進口,通過購買的方式。
生:財富。
生: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fā)展盛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
師:同時,齊桓公通過什么手段來擴充疆域,打出了一個什么口號?
生:尊王攘夷。
師: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學生閱讀課本注釋,加強了解。
學生通過角色互換,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實現了國富兵強。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八
能夠說出一五計劃的典型成就,知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過程,并理解新中國初期經濟政治建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材料,提高信息獲取與整合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就,認識到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激發(fā)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一五計劃的成就;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難點】。
一五計劃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20__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吉林長春分會場圖片,并提問:分會場設在哪里呢?
學生觀察圖片結合經驗后回答:長春一汽門前。
教師總結并引入新課:20__央視春晚分會場首次設在吉林長春一汽,在節(jié)目直播中,濃縮和展示了冰雪、汽車、高鐵、文化等極具特色的東北元素,集中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項輝煌成就,那么這一系列成就是從何起步的?對于中國建設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一五計劃背景。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50年代初,我國的經濟建設面臨怎樣的情況?
學生分析后回答:有一定的工業(yè)基礎,但是難以生產大型機械。
教師總結并講述:沒錯,經過國民經濟恢復,我們的輕工業(yè)有一定發(fā)展,但是重工業(yè)缺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
教師提問: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如何結局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制定了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講述:自1953年起,我國以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相應地培養(yǎng)建設人才等為基本任務,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二)一五計劃成就及意義。
學生觀察地圖,回答問題: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寶成、鷹廈等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教師總結: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lián)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在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fā)展,捷報頻傳,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推動了祖國各地區(qū)間的聯(lián)系。
教師安排同桌之間進行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深遠意義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講解: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過渡:在我國經濟建設如火如荼時,政治建設也與之并駕齊驅。
教師展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現場圖片并講述: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小組代表回答后教師補充講解: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的特點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成就。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
2、作業(yè):收集我國政治制度的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基本政治制度。
四、板書設計。
__。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九
2、年級:七年級。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的章節(jié):第三單元第10課。
5、學時數:1課時(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掌握秦朝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建立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作用。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歸納并試評秦完成統(tǒng)一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培養(yǎng)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啟發(fā)學生認識到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的統(tǒng)一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進步作用。
2、內容分析:
《秦王掃六合》是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課文介紹了秦滅六國,秦朝為了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秦朝的疆域。秦的統(tǒng)一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諸侯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王朝,同時秦開創(chuàng)了對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央集權制度。課文的重點是秦的統(tǒng)一及作用。難點是焚書坑儒及相關知識的空間概念。
3、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有著旺盛的求知欲望,但理解抽象的歷史與社會問題心力與智力相對欠缺;認識問題的能力存在缺乏辨證與全面看問題的不足,個性化與絕對性認識問題的傾向比較突出;在電影電視以及其他媒體已經接觸了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已經對他有了初步的表象,能夠相對比較容易地進入課程但概念化與系統(tǒng)的認識還沒有建立起來。
4、設計思路:
《秦王掃六合》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中的第一篇課文,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開創(chuàng)了中華統(tǒng)一的先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課以秦始皇統(tǒng)一為核心安排和展開,滅六國是實現統(tǒng)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是為鞏固統(tǒng)一,以此為主線,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是上好本課的關鍵。教師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動態(tài)圖示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手段,動靜相長,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討論法、講解法、圖示法、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等。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考查及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3’師:戰(zhàn)國有哪幾個主要的諸侯國?
教師用鼠標點擊屏幕,隨學生回答。
師: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是誰?有什么史實能證明你自己的結論?
師:于是,有人想用刺殺秦王的辦法來阻擋秦國的進攻。請看教材第56頁“導入框”。答:“齊、楚、秦、燕、韓、趙、魏”
生:實力最強的應該是秦國。因為在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自長平之戰(zhàn)以后,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要求學生在《秦統(tǒng)一六國》圖上填出七國的大體方位。
鞏固所學知識,為秦滅六國作鋪墊。
探究新課。
一、秦統(tǒng)一六國。
師:不管怎樣,歷史事實是:秦王嬴政滅了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
1、統(tǒng)一條件。
師:秦王是怎樣完成統(tǒng)一的?
2、秦滅六國。
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師:秦為鞏固統(tǒng)一,制定和推行了哪些影響深遠的措施?這些措施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學生回答:略。
生:一是變法影響:略。二是秦王本身素質:秦王嬴政自身雄才大略,善于重用人才,所制定的統(tǒng)一策略正確有效。三是民心所向:秦的統(tǒng)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吐蕃的統(tǒng)一及其與唐朝的聯(lián)姻,并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fā)展及其與唐朝的關系;回紇的發(fā)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系。理解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fā)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由于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二、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和、觀點的理解。
2、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講解、閱讀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導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tǒng)治時間長、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fā)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系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布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布。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tǒng)治,把戰(zhàn)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y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向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系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后,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愿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qū)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zhàn),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fā)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著乳娘、宮女、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著華貴而豐富的妝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yī)藥、歷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著香花和彩帶,祝愿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里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xù)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唐與南詔的關系。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tǒng)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圖。
(三)、唐與回紇的關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丶v興起于色楞格河一帶,和突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后,首領骨力裴羅統(tǒng)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丶v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于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系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在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
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多數是友好的。由于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lián)系?
五、課堂作業(yè):學習輔導該節(jié)作業(yè)。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一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yǎng)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tǒng)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fā)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xiāng),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_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xù)戰(zhàn)斗,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二
春秋。
戰(zhàn)國。
政治。
諸侯爭霸: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吳越爭霸。
七雄爭霸;
公元前4世紀中期,齊魏強盛;
公元前3世紀以后,秦國稱雄。
戰(zhàn)爭。
晉楚的城濮之戰(zhàn)。
齊魏的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
秦趙的長平之戰(zhàn)。
民族。
周邊民族:北有匈奴、東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
教學建議。
復習課設計。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三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zhàn)斗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初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后,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于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fā),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趯W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并根據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fā)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采用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說本節(jié)課由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教學準備導學案、教學課件.
第2頁共5頁。
教學流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設疑激趣,導入。
新課。
第6課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一、披上黃袍得天下】。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zhàn),國家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fā)現了什么不同?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部分地區(qū)。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qū)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與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三史料閱讀,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第3頁共5頁。
普曰:“&b&b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BR> 閱讀史料獲取信息,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鎮(zhèn)割據,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方面措施內容。
補充材料:
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根據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宋朝科舉制使得文風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國時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舊五代史》。
個別回答。
請學生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個別回答做好筆記。
學生先小組交流,后全班展評。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根據材料回。
答
閱讀材料。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
第4頁共5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纬{。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薄纬V語。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重文輕武是北宋政治最明顯的特征。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zhèn)跋扈,盡收天下勁兵&b&b是以天下晏然(安寧),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內亂),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提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埋下禍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
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滅亡的標志),虜騎(少數民族騎兵)。
所過,莫不潰散。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伙伴們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連線題鞏固。個別回答。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學生個別回。
答
學生先小組。
交流,后全班。
展評。
派代表上臺。
練習。
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淺談感悟,拓展提升。
你辯我論】。
材料四:“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云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BR> ——《如果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反方:北宋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提示:可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證據。)。
完成板書,排列順序。(陳橋兵變北宋建立吸取教訓加強皇權重文輕武積貧積弱)。
總結: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辯論的,宋朝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前行。
思考并個別。
發(fā)??
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的能力。
第5頁共5頁。
板書設計第6課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二、加強中央集權。
三、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四
一、識記與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鑒賞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藝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通過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歷史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杰出的藝術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陶冶情趣,養(yǎng)成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通過對杰出藝術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認識到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是歷史文明和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
難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學過美術、音樂、書法?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樂器、書法作品?而引入本課。
二、戰(zhàn)國編鐘。
指導學生閱讀、觀察編鐘圖,談談發(fā)現。
抽學生講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
先閱讀教材、觀察書上的圖,談談有什么感想。
教師將知識要點落實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書法。
閱讀教材,落實知識點。
仔細觀察書上的字帖,讓學生暢所欲言。
抽兩個學生來講王羲之的故事。
談王羲之的品格。
五、顧愷之的繪畫。
閱讀教材,找出要點。
教師講解,指導學生觀察兩幅名畫,體會之。
補充講“三絕”。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五
初一在整個初中階段很重要,有扎實的基礎,會使學習更加輕松。下面就為您推薦內容秦王掃六合同步練習。希望您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一、填空題。
1.從年到年,秦王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
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
秦朝統(tǒng)一后,派將軍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東到的長城。
3.秦始皇派人開鑿了,溝通了水系和水系。
二、選擇題。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崩畎椎脑姼桧灹饲厥蓟誓姆矫娴墓?)。
a統(tǒng)一文字b統(tǒng)一中國c修筑長城d設置郡縣。
3.針對秦建立時“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秦始皇下令實行的政策是()。
a統(tǒng)一文字b統(tǒng)一度量衡c統(tǒng)一貨幣d焚書坑儒。
4.秦始皇確立中央機構中,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5.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秦朝實行了()。
a分封制b縣制c郡縣制d頒布“推恩令”
6.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后,全國流行的標準文字是()。
a.大篆b.隸書c.小篆d.古文。
7.下列有關秦朝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贏政。
b從公元前260到公元前2,贏政陸續(xù)滅掉六國。
c秦朝定都咸陽d秦的統(tǒng)一對歷史起了促進作用。
8.下列有關秦朝歷史的評述,哪一項不正確的。
a秦朝是我國歷史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c秦朝開始使用的圓形方孔錢成為歷代鑄幣制造樣式。
d開鑿的靈渠第一次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流域。
9.“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一事件發(fā)生在。
a公元前841年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
a秦始皇b漢武帝c隋文帝d唐高祖。
a實行分封制b推行郡縣制c實行科舉制d推行行省制。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一
知識與能力:了解秦兼并六國的史實;掌握秦始皇加強統(tǒng)一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歷史校本教材和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提高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
【學習重點】。
秦朝加強統(tǒng)一的措施及意義。
【學習難點】。
探討統(tǒng)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學習過程】。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閱讀材料:嬴政登基始末!(材料附后)。
在學習中,請同學們用“圈點勾畫”這樣的方法把有關秦皇的重要知識標出來。
(學生依據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巡視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
(約10分鐘后)師:好,現在大家已自學完了秦皇的偉業(yè),下面請同學們來列舉一下秦皇的豐功偉績。
師:出示幻燈片: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生回答。
師:為什么?
生回答。
師:是的,正是由于秦皇親眼目睹了分封制帶來的戰(zhàn)亂紛爭,他不想噩夢重演,他創(chuàng)立了一套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制度。(老師展示幻燈片)(提問)哪位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
生回答。
師展示幻燈片:奏折:各地官員反映治理困難重重,各地民眾看不懂下發(fā)的詔書,收上的賦稅錢幣各色各樣、糧食多寡不等。
閱讀材料:(材料內容附后)。
生:大聲閱讀,并同桌交流材料后面的習題。
師(提問):秦皇該怎么解決呢?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的官吏,這種做法對你有什么好處?假如你是商人或是百姓呢?
生回答。
師:總結:可見這種措施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而且還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千年不變。
師:解決了這個難題之后,我們來繼續(xù)拆閱下一封奏折。(展示幻燈片學生讀:現在國內很多儒生到處散布謠言,抨擊我朝的制度,很多百姓起來反抗,嚴重影響國家穩(wěn)定)。
師(提問):秦皇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生回答。
師:你贊同他的做法嗎?為什么?
生回答。
師總結:我們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客觀地看待歷史事件,秦皇的這種做法在當時為加強思想統(tǒng)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極端殘暴的手段嚴重牽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對此事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出示幻燈片)。可見,秦皇這種統(tǒng)一全國思想的方法是做的很不漂亮的。咱們一定要吸取這種教訓。下面我們來繼續(xù)拆閱下一封奏折。
師出示幻燈片:奏折:現在北方匈奴不斷進犯,殺我人民,掠我土地。
師(提問)面對這種形式,秦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生活北方邊境不斷遭受匈奴侵擾的百姓,你贊同這種做法嗎?
生回答。
師:假如你是當時被征發(fā)修長城的百姓,你又是何種態(tài)度?
師總結:是的,萬里長城雖然對安定邊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墻底下卻掩埋著層層白骨,這不得不發(fā)人深省?,F在我們是不可能再看到雄偉的秦長城了,但長城卻深深地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心中。在國歌中我們會唱(生: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新的長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災難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四個字(生:“眾志成城”)??梢姡L城經過幾千年的風雨,它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我們來查閱大臣的最后一個奏折。
師出示幻燈片:奏折: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秦軍運輸補給供應不上,秦軍在嶺南地區(qū)已苦戰(zhàn)三年仍無建樹。
師:(提問)面對這種情況,秦皇做了什么決定?
生回答。
師: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靈渠一通,南北交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
生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是的,沒有這種經濟、文化上的統(tǒng)一,沒有幾千年統(tǒng)一文明的延續(xù)和積淀,我們現在的中華民族不可能是這樣一個團結統(tǒng)一的大家庭。它可能會像歐洲那樣小國林立,也可能會像阿拉伯國家那樣的不斷爭斗。所以,秦皇為國家的統(tǒng)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被譽為偉大帝王也是名之所歸?,F在請同學們?yōu)檫@樣一位帝王寫上合適的頒獎詞。
用最簡短的語言來概括秦皇為中華民族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學生寫,展示。老師點評。
師:老師的頒獎詞是這樣的:“幼年即位,青年掌權,壯年一統(tǒng)大業(yè)。廢舊制,創(chuàng)新章。奠萬世之基業(yè),定中華之根骨”。當然人無完人,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應一分為二的看待,秦皇也有很多不足稱道的地方,他的殘暴、他的好大喜功等等,這些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中繼續(xù)學習。但瑕不掩瑜,這些都無法掩蓋秦皇對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下面就讓我們再次回味一下秦皇的偉業(yè)。請同學們來為秦皇的貢獻進行簡單的知識建構。教師出示幻燈片:知識結構。(附:板書設計)。
師:學完了本課后,我們來對秦皇的偉業(yè)進行一下知識檢測,看看同學們從這個偉大帝王身上學到了什么。
生做題,展示,老師點評。
生回答。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二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zhàn)國這段錯綜復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jié)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yǎng)。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閱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于鄉(xiāng)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yǎng)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yōu)、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思想,從而引發(fā)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zhàn)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zhàn)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布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zhàn)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zhàn)國七雄,說明了什么問題?并聯(lián)系現實說明有什么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鑒今”的功能。
9.小節(jié)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zhàn)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說明什么問題,感想是什么?”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于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fā)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fā)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jié)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zhàn)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lián)系記憶。
3.春秋爭霸戰(zhàn)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說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于讓學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剛接觸初一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后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后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總之,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臺,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三
知識方面: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確立,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能力方面:
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
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
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思想方面: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符合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tǒng)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教學難點:
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一的關系。
3.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導入:
戰(zhàn)國時期,七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不利于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交流。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步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統(tǒng)一六國。
二、新課講授:?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前230--前2)。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處嗎?
(學生回答:略)。
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年兼并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齊國,十年間,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tǒng)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提問:秦的統(tǒng)一有什么歷史意義?(學生討論回答:略)。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四
知識方面:東周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zhàn);戰(zhàn)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zhàn)國七雄”;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和長平之戰(zhàn)。
能力方面: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zhàn)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tǒng)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
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
難點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學資。
源準備。
課件。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首先復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fā)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并導入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fā)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fā)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的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掌握春秋和戰(zhàn)國的歷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zhàn)國七雄兼并戰(zhàn)爭的情況及其作用。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大國間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的較量,革故鼑新,才能富國強兵。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觀察分析爭霸戰(zhàn)爭這種歷史現象,比較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確立霸主地位的過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分析爭霸戰(zhàn)爭對中國的深遠影響。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興人是興國的關鍵,做人做事要有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功,培養(yǎng)他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意識。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烽火戲諸侯》的相關視頻,提出問題:思考:
問題一:諸侯與天子之間這樣說明了什么?烽火戲諸侯之后政局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教師總結:此后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諸侯紛爭的局面,不久西周滅亡,東周建立。
問題二:你知道東周是如何建立的嗎?分那兩個階段呢?他們的名稱是怎么得來的?
教師: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各個方面都出現急劇的變化,被稱為大變革時代,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巨變之一------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
課件展示課題:
講授新課: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六
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苯酉聛硎切【帪榇蠹艺淼某踔?。
【教材分析】。
《華夏之祖》是六年級歷史上冊的第3。它講述了起源于遠古。
傳說。
時代中華文明的基本概況,包括黃帝其人及他對華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貢獻、堯舜禹的“禪讓”和原始社會走向終結的有關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遠古傳說時代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演進奠定了基礎,并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獲取歷史知識、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及以古鑒今的學科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炎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么說黃帝、炎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
教學。
方法。
】
合作交流、探究分析。
【設計理念】。
歷史是一門充滿人類懷舊情緒的程,對古史的探秘欲望是學生走進歷史的最大興趣支點,而它以古鑒今的學科思想又成為指導自己規(guī)劃人生、探索生命的理論起點。歷史堂應該給予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能在撫古追今中相互碰撞,相互激發(fā),不斷地豐富知識,達到深邃思想、升華情感的目的。這就是本節(jié)設計的基本理念。
【前準備】。
前根據預習學案,自主先學,分組探究。
分組:全班分成9個大組——1-3組是戰(zhàn)地記者組,4-6組是部落采訪組,7-9組是會議報道組。
2、分組探究題目:
-3組。
說說。
有關炎黃戰(zhàn)蚩尤的相關情況,包括時間、地點、交戰(zhàn)雙方、過程、結果。
2、華夏族是怎樣形成的?
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分別有哪些貢獻?
2、你如何評價炎帝和黃帝呢?
選出演員,排練本劇《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產生》。
2、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什么是禪讓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3分)。
在背景音樂《黃帝頌》中播放《祭黃大典》的視頻。
2、展示交流(20分)。
(一)戰(zhàn)地記者組。
學生。
首先請從涿鹿大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歸來的戰(zhàn)地記者組的中心發(fā)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有關『炎黃戰(zhàn)蚩尤』的戰(zhàn)況。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1-3小組內補充、及4-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與黃帝在涿鹿大敗蚩尤的概況。
教師。
點撥或強調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一個因素——“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lián)盟,經過長期發(fā)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二)部落采訪組。
學生。
首先請炎黃部落聯(lián)盟歸來的采訪組的中心發(fā)言人,擔任小老師,借助其小組,報道討論爭辯有關他們探究到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2、然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在4-6小組內補充、及1-3、7-9組的組外補充相結合下,逐步明晰、完善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貢獻。
教師。
看《黃帝介紹》的視頻,更深化學生理解黃帝的貢獻對后世源遠流長的影響及后人對其的敬仰。
2、教師點撥炎帝與黃帝被稱為“華夏之祖”的第二個因素——炎帝和黃帝對后世的重大貢獻。
(三)會議報道組。
學生。
從部落聯(lián)盟會議上歸來的部落會議組,以本劇的形式展他們的探究成果:
學生表演本劇——《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產生》。
2、采取組內同學、全班同學及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從歷史的表現、人物的刻畫等方面進行評價。
一、根據新課標要求,突出教學目標設計的多層次要求,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完成預定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在僅僅局限在以往的認知性目標,更要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對每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作認真分析和解讀,尤其是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等,力求確立有深度、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學目標。如《華夏之祖》一課,按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應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及相關遠古傳說,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初步培養(yǎng)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全面、系統(tǒng)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fā)展線索的能力,并通過課文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發(fā)展觀。為達到上述不同層次的目標,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
渠道。
搜集、獲取遠古文明的知識,在課堂上將所搜集信息加以匯總,并與課本內容相互補充,在上述自己動手的過程中使學生對中華文明起源產生初步認識。然后,讓學生觀察課本中黃帝像、嫘祖紡織等插圖,并要求以。
故事。
小品等形式表現出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情況,想象黃帝對中華民族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各種貢獻,從而達到培養(yǎng)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目的,并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生產技術和。
文化。
方面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選擇活動與探究的第一題,即讓學生分組分析、討論遠古傳說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最后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全面、系統(tǒng)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材是為了有效反映和傳遞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及所傳遞的信息。新課程理念強調“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教材的性質。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資源(而非唯一資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僅是依據),是“教學的工具”和教學的抓手。因此,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開始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時,必須確立新的教材觀,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為一種動態(tài)的、生成性的資源。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通過一個多學期以來的探索,我覺得在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下面幾點:
1、重視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華夏之祖》一課,黃帝——“人文之祖”是全課的重點子目,如何讓學生對這一點產生深刻認同呢?第一,通過介紹炎、黃戰(zhàn)勝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間狹隘的界限,促進了相互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而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課文中提供的“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使學生很直觀的認識到黃帝發(fā)明了衣裳、舟車、宮室、挖井等,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后人認為他對中華早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締造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故稱之為華夏的“人文初祖”。第三,還可以利用人們祭拜、憑吊黃帝嶺的圖片資料,說明黃帝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如學習《華夏之祖》一課,不僅要使學生認知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適當提升高度,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培養(yǎng)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這一點,我是選擇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通過各種途徑盡可能多的搜集有關黃帝和遠古文明的故事、資料,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對黃帝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產生直觀、深刻的印象。在課堂上,同學們分別敘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資料之后,再反過來思考、想象如果沒有上述發(fā)明,人們的生活會是怎么一幅狀況?這樣通過正反強烈對比進一步突出中華民族遠古祖先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所做的偉大貢獻。
3、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調整教材結構體系。教材體系的構建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fā)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難以充分體現特定群體和個體在認知和心理發(fā)展上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所教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使教學設計最大程度的適應最多的學生。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考慮到所面對的是初一年級,學生多數還帶著孩童心理,喜歡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的上課方式。所以,我決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課題“華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問題:誰是華夏之祖?(學生由于預習過,故能順利答出黃帝是華夏之祖)緊接著提問:為什么說黃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學生用所搜集的或課本中的史實來說明)學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種小故事,有的是根據課本中“傳說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這副插圖進行回答。這樣在整個教學流程中,實際上是將第二子目錄“黃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錄“炎黃戰(zhàn)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處是:一、配合了學生的。
課前預習。
在課堂一開始便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二、把炎黃戰(zhàn)勝蚩尤放在后面講通過分析說明黃帝此舉促進了氏族間的交流和融合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將其作為黃帝為中華民族進步作出貢獻的一個例證便水到渠成成了不會出現學生不易理解的情況。
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作為引導者,任務是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景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應該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在三個方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課前預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應該落實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去,第一環(huán)節(jié)當然是預習工作。一個富有吸引力的預習任務,往往能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便引發(fā)出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為隨后的課堂教學、課后研討作出很好的鋪墊。如《華夏之祖》一課,涉及的重點知識有兩個,“黃帝——人文之祖”以及“禪讓制”。圍繞這兩個重點,我設計的預習任務也是兩個:搜集有關黃帝的各種傳說和查找有關禪讓制的有關知識。這兩個任務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自由選擇。實踐的結果,第一個任務選擇的人比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這充分反映了初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個預習任務,雖然選擇的學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只是在課堂上由預習這個問題的同學解釋“禪讓制”時,出現其余學生很難理解的情況。我認為這并不能說明解釋的同學預習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個班級中,學生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對這種理解、接受的差異,就需要教師進行平衡。因此,通過預習,我們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很快的發(fā)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訓練。
2、課堂參與。課堂教學不是簡單地把教材搬進教案,把教案搬進課堂、黑板;同時讓學生搬進筆記,搬進作業(yè),作為標準搬進答案、搬進考卷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對話、同共探究、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自主的學習,而不是聽教師滿堂灌。如在《華夏之祖》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我通過投影儀展示《黃帝》圖、《炎黃戰(zhàn)蚩尤示意圖》,然后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上來,根據圖示為其他同學解釋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qū)域。這樣不僅使學生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zhàn)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而且也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訓練。
過程。
重點。
黃帝——人文初祖。
難點。
堯舜禹。
“禪讓”的含義。
教學方法。
1.利用地圖冊,使學生了解黃河流域的空間位置以及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動區(qū)域,使他們對炎帝、黃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間的征戰(zhàn)有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2.對于“涿鹿之戰(zhàn)”,直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征戰(zhàn)的部落雙方、過程、結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礎上,得出涿鹿之戰(zhàn)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礎的認識。
教學結構和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農耕經濟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私有財產、貧富分化和階級都出現了。)。
引導過渡:與大汶口考古發(fā)現可以互相印證的傳說很多,本課將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內容。
資料:黃帝為什么叫“黃”帝呢?這在古書里是有解釋的?!痘茨献印芬粫f:“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幫助)后土(管土的神),執(zhí)繩(法)而制四方”。這是說因為黃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領,他專管土地,而土是黃色,故名“黃帝”。黃帝為什么又名軒轅氏呢?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曾發(fā)明一種車戰(zhàn)法,打仗的時候,將士都站在戰(zhàn)車上;停戰(zhàn)休息時,將戰(zhàn)車連接起來,圍成一圈,指揮員在中間,只留一個空當作為出入的門,起到了保護指揮員的作用。古人把帶有布幕的戰(zhàn)車叫“軒”,把兩輛戰(zhàn)車中間的空當叫做“轅”,因為黃帝是這種車戰(zhàn)法的發(fā)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黃帝叫做軒轅氏。
一、炎黃戰(zhàn)蚩尤。
黃帝是原始社會末期一個氏族部落的首領,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區(qū)呢?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領呢?大家把地圖冊打開翻到《涿鹿之戰(zhàn)》和《炎黃戰(zhàn)蚩尤》,在地圖上找到黃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動區(qū)域,他們共同生活在我國的黃河流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12頁上面小字部分,在當時,氏族部落為了爭奪食物和地盤,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大家參照課文講述一下當時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爭“涿鹿之戰(zhàn)”(講述的內容征戰(zhàn)雙方、征戰(zhàn)過程、征戰(zhàn)結果等方面進行啟發(fā))。黃帝戰(zhàn)勝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為共同的領袖。后來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統(tǒng)稱為華夏族。華夏族就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黃子孫”。古書記載,黃帝以后我國歷史上出現的堯、舜、禹,和后來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黃的后代。不僅中原的漢民族這樣說,北方的匈奴、西邊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也都自稱是炎黃的子孫。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2)能力目標: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合作學習,歸納共同點,尋找歷史線索,提高抽象歸納能力,逐步學會從歷史表象看實質。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共同參與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并進一步探索新的問題。
(2)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尋找答案的方式,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
(3)歸納線索,為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基礎。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炎黃子孫”的源頭和由來,加深民族認同和自豪感。
(2)通過比較思考傳說與史實的區(qū)別,提高分辨是非、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設計。
1、教學內容。
(1)教學重點:一是黃帝被稱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禪讓制,要注意引導學生禪讓制與世襲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標志性結果以及評價。
(2)教學難點: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等歷史名詞在本課出現很多。作為剛接觸歷史的初一學生來說,正確理解非常困難。
2、教學方式。
教師引導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學生在教師講述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自主學習加深認識,教師及時指導,提綱挈領并適時歸納升華。
三、教學過程。
1、引入。
自學導入框,為什么祭拜黃帝陵那么受重視?我們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根又在哪里呢?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
2、炎黃戰(zhàn)蚩尤。
炎帝和黃帝部落打敗了蚩尤部落,并且結成部落聯(lián)盟。而在炎帝和黃帝之后,又相繼出現了堯、舜、禹三個杰出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在長期的發(fā)展中,華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祖先,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更是被稱為“人文初祖”,這又是為什么呢?
看完了黃帝的貢獻,請大家回答剛才的問題,為什么后人稱黃帝為“人文初祖”呢?
黃帝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為傳說他發(fā)明了許多跟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如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fā)明舟車,同時他生活的時代還出現了文字、音樂、養(yǎng)蠶等,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締造者和中華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著整個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堯舜禹的“禪讓”
文章。
1.
2.
3.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實錄(3)。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掌握春秋和戰(zhàn)國的歷史時期,了解春秋大國爭霸和戰(zhàn)國七雄兼并戰(zhàn)爭的情況及其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大國爭霸戰(zhàn)爭的進程,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大國間軍事力量的較量,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實力的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國強兵。通過比較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所體現的不同時代特征,培養(yǎng)學生在比較中認識歷史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建立霸業(yè)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春秋時期齊、晉爭霸。
難點:春秋爭霸戰(zhàn)爭和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不同特點及其歷史影響。
(三)基本教學思路:
1、通過學生快速跳讀課文,對課文零散的信息進行整合,然后由學生自己歸納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零散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概括能力以及發(fā)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啟發(fā)、討論、競賽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與教師合作、與其它同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新課程提出的三個維度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四)教學過程:
學生可能答出:想代替周天子統(tǒng)治天下,是對周天子的挑戰(zhàn)。
生:衰弱。
一春秋爭霸。
1東周的建立。
師:楚莊王生活的那個時代被稱為什么時期?
生看書回答:春秋戰(zhàn)國。
師:在這之前,中原處于那個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引導學生復習學過的內容)。
生:西周。
生:烽火戲諸侯。
師:這最終導致西周在公元前771年滅亡。在滅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又建立了東周。為什么要這樣稱呼?(引導學生觀察西周與東周都城的位置,加深兩個朝代的印象和區(qū)別)。
生:西周的都城鎬在西邊,東周的都城洛在東邊,所以稱東周。
師:春秋時期,時代特征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諸侯師不是像以前那樣服從周天子的命令?
生: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師:所以春秋時期的最大特點就是諸侯爭霸。周天子名義上是最高統(tǒng)治者,但是力量嚴重衰弱,反而要看強國的臉色。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在西周建立時,諸侯不爭做霸主,而是到了東周才爭霸?(引導學生從分封制的內容展開分析)。
生:諸侯被分給了土地、平民、奴隸。在領地里有權設置官員、征稅、設立軍隊。
學生很可能只答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生:齊桓公。
2春秋首霸——齊桓公。
生:通過觀察地圖發(fā)現位于現在的山東,東邊是廣闊的大海。
師引導:海洋盛產哪些資源?
生:有魚、鹽。
生:只有吳、越靠海。其他國家要吃鹽就從產鹽的地方進口,通過購買的方式。
生:財富。
生: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fā)展盛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
師:同時,齊桓公通過什么手段來擴充疆域,打出了一個什么口號?
生:尊王攘夷。
師: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學生閱讀課本注釋,加強了解。
學生通過角色互換,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實現了國富兵強。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八
能夠說出一五計劃的典型成就,知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過程,并理解新中國初期經濟政治建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材料,提高信息獲取與整合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就,認識到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激發(fā)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一五計劃的成就;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難點】。
一五計劃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20__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吉林長春分會場圖片,并提問:分會場設在哪里呢?
學生觀察圖片結合經驗后回答:長春一汽門前。
教師總結并引入新課:20__央視春晚分會場首次設在吉林長春一汽,在節(jié)目直播中,濃縮和展示了冰雪、汽車、高鐵、文化等極具特色的東北元素,集中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項輝煌成就,那么這一系列成就是從何起步的?對于中國建設有著怎樣的意義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一五計劃背景。
教師展示史料并提問:50年代初,我國的經濟建設面臨怎樣的情況?
學生分析后回答:有一定的工業(yè)基礎,但是難以生產大型機械。
教師總結并講述:沒錯,經過國民經濟恢復,我們的輕工業(yè)有一定發(fā)展,但是重工業(yè)缺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國。
教師提問: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是如何結局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制定了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教師講述:自1953年起,我國以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fā)展交通運輸業(yè)、輕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相應地培養(yǎng)建設人才等為基本任務,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二)一五計劃成就及意義。
學生觀察地圖,回答問題: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寶成、鷹廈等鐵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教師總結:一五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lián)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在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fā)展,捷報頻傳,交通運輸建設也取得很大成就,推動了祖國各地區(qū)間的聯(lián)系。
教師安排同桌之間進行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深遠意義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講解: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yè)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邁進。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過渡:在我國經濟建設如火如荼時,政治建設也與之并駕齊驅。
教師展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現場圖片并講述: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小組代表回答后教師補充講解: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的特點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成就。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內容。
2、作業(yè):收集我國政治制度的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基本政治制度。
四、板書設計。
__。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九
2、年級:七年級。
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的章節(jié):第三單元第10課。
5、學時數:1課時(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掌握秦朝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建立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作用。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歸納并試評秦完成統(tǒng)一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培養(yǎng)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啟發(fā)學生認識到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的統(tǒng)一在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進步作用。
2、內容分析:
《秦王掃六合》是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課文介紹了秦滅六國,秦朝為了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秦朝的疆域。秦的統(tǒng)一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諸侯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王朝,同時秦開創(chuàng)了對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央集權制度。課文的重點是秦的統(tǒng)一及作用。難點是焚書坑儒及相關知識的空間概念。
3、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有著旺盛的求知欲望,但理解抽象的歷史與社會問題心力與智力相對欠缺;認識問題的能力存在缺乏辨證與全面看問題的不足,個性化與絕對性認識問題的傾向比較突出;在電影電視以及其他媒體已經接觸了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已經對他有了初步的表象,能夠相對比較容易地進入課程但概念化與系統(tǒng)的認識還沒有建立起來。
4、設計思路:
《秦王掃六合》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中的第一篇課文,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開創(chuàng)了中華統(tǒng)一的先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課以秦始皇統(tǒng)一為核心安排和展開,滅六國是實現統(tǒng)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是為鞏固統(tǒng)一,以此為主線,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并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是上好本課的關鍵。教師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動態(tài)圖示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手段,動靜相長,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討論法、講解法、圖示法、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等。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及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考查及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3’師:戰(zhàn)國有哪幾個主要的諸侯國?
教師用鼠標點擊屏幕,隨學生回答。
師: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是誰?有什么史實能證明你自己的結論?
師:于是,有人想用刺殺秦王的辦法來阻擋秦國的進攻。請看教材第56頁“導入框”。答:“齊、楚、秦、燕、韓、趙、魏”
生:實力最強的應該是秦國。因為在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自長平之戰(zhàn)以后,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要求學生在《秦統(tǒng)一六國》圖上填出七國的大體方位。
鞏固所學知識,為秦滅六國作鋪墊。
探究新課。
一、秦統(tǒng)一六國。
師:不管怎樣,歷史事實是:秦王嬴政滅了六國,完成了統(tǒng)一。
1、統(tǒng)一條件。
師:秦王是怎樣完成統(tǒng)一的?
2、秦滅六國。
引導學生討論回答。
師:秦為鞏固統(tǒng)一,制定和推行了哪些影響深遠的措施?這些措施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學生回答:略。
生:一是變法影響:略。二是秦王本身素質:秦王嬴政自身雄才大略,善于重用人才,所制定的統(tǒng)一策略正確有效。三是民心所向:秦的統(tǒng)一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吐蕃的統(tǒng)一及其與唐朝的聯(lián)姻,并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fā)展及其與唐朝的關系;回紇的發(fā)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系。理解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
二、能力與方法: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fā)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由于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二、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和、觀點的理解。
2、唐朝時漢族與少數民族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講解、閱讀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導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tǒng)治時間長、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fā)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系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布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布。
(一)、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tǒng)治,把戰(zhàn)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y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向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系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后,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愿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qū)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zhàn),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fā)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著乳娘、宮女、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著華貴而豐富的妝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yī)藥、歷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著香花和彩帶,祝愿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里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xù)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唐與南詔的關系。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tǒng)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圖。
(三)、唐與回紇的關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丶v興起于色楞格河一帶,和突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后,首領骨力裴羅統(tǒng)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丶v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于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系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在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
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多數是友好的。由于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lián)系?
五、課堂作業(yè):學習輔導該節(jié)作業(yè)。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一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yǎng)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zhàn)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tǒng)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fā)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xiāng),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_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xù)戰(zhàn)斗,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二
春秋。
戰(zhàn)國。
政治。
諸侯爭霸: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吳越爭霸。
七雄爭霸;
公元前4世紀中期,齊魏強盛;
公元前3世紀以后,秦國稱雄。
戰(zhàn)爭。
晉楚的城濮之戰(zhàn)。
齊魏的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
秦趙的長平之戰(zhàn)。
民族。
周邊民族:北有匈奴、東胡,西有戎,南有越。
各民族逐步融合。
教學建議。
復習課設計。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三
本課選自人教新版七下第二單元“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北宋的建立以及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zhàn)斗力弱等社會弊端。
學情分析。
初中生在進入青春期后,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以及行為的內容和方向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同時也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能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初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由于辨證思維剛開始萌發(fā),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趯W生心理年齡和思維特點,并根據他們已習得的歷史知識,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習者和被學習者,拓寬學習的空間,給予更多的表達機會,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辨證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舉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識讀相關地圖,從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自主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講述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等歷史故事或表演課堂劇等形式再現歷史,多渠道感悟歷史。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教學策略。
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fā)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采用自主展評式生態(tài)課堂的教學模式。具體說本節(jié)課由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前端學習;探究展評;暢談心得.
教學重點。
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影響教學準備導學案、教學課件.
第2頁共5頁。
教學流程。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
設疑激趣,導入。
新課。
第6課北宋的政治。
回憶以往朝代建立的方式并回答。
個別回答。
歷史知識的縱向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前端學習,讀圖識史。
一、披上黃袍得天下】。
前端學習展示: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預習檢測。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和他的繼任者開始南征北戰(zhàn),國家形勢出現了巨大變化。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從圖中讀歷史。(展示:五代十國(前期、后期)和北宋形勢圖)。
觀察比較五代十國和北宋的形勢圖,你發(fā)現了什么不同?
歸納:北宋的確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部分地區(qū)。但在宋朝的北方、西北、西南等地區(qū)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政權與之并立,北宋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了全中國的王朝。
小組核對答案,展示評價。
個別回答。
七嘴八舌。
師生歸納,共同得出結論。
鞏固探索知識的過程,形成自己的方法。
通過比較地圖,得出歷史結論三史料閱讀,合作探究。
二、扛起江山治天下】。
一日(太祖)召趙普問曰:“自唐季(唐朝末年)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第3頁共5頁。
普曰:“&b&b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BR> 閱讀史料獲取信息,趙普分析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唐末藩鎮(zhèn)割據,武將飛揚跋扈,最終導致唐朝覆滅。太祖擔心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也會如此。因而擔心傷神。權衡之下,太祖宴請了自己的手下武將們來喝酒,于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請一個學生講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方面措施內容。
補充材料:
科舉對于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于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于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
根據材料,思考宋朝改革科舉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宋朝科舉制使得文風得到了提高,五代十國時期是否。
如此呢?
出示材料:
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毛筆,
代指士人),焉足用哉!——《舊五代史》。
個別回答。
請學生講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個別回答做好筆記。
學生先小組交流,后全班展評。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根據材料回。
答
閱讀材料。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提。
第4頁共5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纬{。
“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薄纬V語。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重文輕武是北宋政治最明顯的特征。
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有沒有取得成效呢?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zhèn)跋扈,盡收天下勁兵&b&b是以天下晏然(安寧),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內亂),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
提問: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埋下禍根危天下】。
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
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北宋滅亡的標志),虜騎(少數民族騎兵)。
所過,莫不潰散。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
合作探究2:和你的小伙伴們一起找找,哪些政策出。
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連線題鞏固。個別回答。
個別回答。
閱讀材料。
學生個別回。
答
學生先小組。
交流,后全班。
展評。
派代表上臺。
練習。
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淺談感悟,拓展提升。
你辯我論】。
材料四:“賢相輩出,卻無力改變官場的腐敗昏庸;名將咸聚,卻無法抵擋小國的進攻;才子云集,卻熱衷無休無止的內耗;經濟富裕,卻用于購買和平;文化昌盛,卻不能扭轉頹敗的國運。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BR> ——《如果這是宋史3》。
正方:北宋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反方:北宋是一個最糟糕的時代。
(提示:可以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文化、科技等方面。
找證據。)。
完成板書,排列順序。(陳橋兵變北宋建立吸取教訓加強皇權重文輕武積貧積弱)。
總結:正如同學們剛才所辯論的,宋朝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jié)課讓我們繼續(xù)前行。
思考并個別。
發(fā)??
培養(yǎng)學生正確評價歷史的能力。
第5頁共5頁。
板書設計第6課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二、加強中央集權。
三、北宋政治的特點:重文輕武。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四
一、識記與理解: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藝術成就: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王羲之與《蘭亭序》,顧愷之與《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二、能力和方法:通過指導學生鑒賞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藝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通過對歷史文物價值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歷史分析、評價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杰出的藝術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陶冶情趣,養(yǎng)成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追求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通過對杰出藝術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認識到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是歷史文明和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zhàn)國編鐘、秦始皇陵兵馬俑。
難點:王羲之、顧愷之的書畫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問學生,有哪些同學學過美術、音樂、書法?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重要的美術作品、樂器、書法作品?而引入本課。
二、戰(zhàn)國編鐘。
指導學生閱讀、觀察編鐘圖,談談發(fā)現。
抽學生講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音樂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
先閱讀教材、觀察書上的圖,談談有什么感想。
教師將知識要點落實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書法。
閱讀教材,落實知識點。
仔細觀察書上的字帖,讓學生暢所欲言。
抽兩個學生來講王羲之的故事。
談王羲之的品格。
五、顧愷之的繪畫。
閱讀教材,找出要點。
教師講解,指導學生觀察兩幅名畫,體會之。
補充講“三絕”。
初中七年級歷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教案設計篇十五
初一在整個初中階段很重要,有扎實的基礎,會使學習更加輕松。下面就為您推薦內容秦王掃六合同步練習。希望您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一、填空題。
1.從年到年,秦王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
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
秦朝統(tǒng)一后,派將軍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東到的長城。
3.秦始皇派人開鑿了,溝通了水系和水系。
二、選擇題。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崩畎椎脑姼桧灹饲厥蓟誓姆矫娴墓?)。
a統(tǒng)一文字b統(tǒng)一中國c修筑長城d設置郡縣。
3.針對秦建立時“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秦始皇下令實行的政策是()。
a統(tǒng)一文字b統(tǒng)一度量衡c統(tǒng)一貨幣d焚書坑儒。
4.秦始皇確立中央機構中,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5.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秦朝實行了()。
a分封制b縣制c郡縣制d頒布“推恩令”
6.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后,全國流行的標準文字是()。
a.大篆b.隸書c.小篆d.古文。
7.下列有關秦朝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贏政。
b從公元前260到公元前2,贏政陸續(xù)滅掉六國。
c秦朝定都咸陽d秦的統(tǒng)一對歷史起了促進作用。
8.下列有關秦朝歷史的評述,哪一項不正確的。
a秦朝是我國歷史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b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度。
c秦朝開始使用的圓形方孔錢成為歷代鑄幣制造樣式。
d開鑿的靈渠第一次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流域。
9.“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一事件發(fā)生在。
a公元前841年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
a秦始皇b漢武帝c隋文帝d唐高祖。
a實行分封制b推行郡縣制c實行科舉制d推行行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