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精選13篇)

字號:

    適時更新和改進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如何編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以下是一些經過實踐驗證的教案樣本,希望對您的教學工作有所裨益。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一
    教學內容:
    課本p13~14頁,例1、例2及練習三中相應的習題。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準備:
    各種食物若干、實物投影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shù)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探究例1。
    1、各小組動手操作。
    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合適的名稱嗎?
    (4)學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板書課題)。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三)教學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匯報分法。
    a把15個橘子先每個盤子放1個,又在每個盤子放1個,再在每個盤子放1個,也就是一個一個地分,每份分得3個橘子。
    b先每個盤子放2個,又在每個盤子放放1個,每份分得3個橘子。這樣分快些。
    c在每個盤子放3個,剛好分得每份3個橘子,這樣分更快些。
    d剛才同學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個橘子。這就是把15個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個。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2、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3、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4、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5、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二
    1、培養(yǎng)學生小組學習的能力。
    3、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5、初步認識“平均分”
    6、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7、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各種食物若干。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小禮物。老師要送給你們。請動手把糖果分給小組里的每一位同學,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組的糖果的數(shù)量不相同)。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二)、觀察問題。
    (1)、請小朋友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4)、學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課題。
    (1)、小朋友取的名稱都很好,這些在數(shù)學上我們把每份分的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2)、小朋友再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組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發(fā)現(xiàn)平均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通過問題的引申幫助學生認識平均分。
    1、教學例2:把10個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
    (1)、論分配方案。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
    (3)、學生匯報分法。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讓學生圈一圈,并說出自己的分法。)。
    (設計意圖):體現(xiàn)分法的多樣化;開放題拓展知識,開拓學生思維。
    (五)、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怎樣做?
    (3)、學生交流討論匯報。
    2、實踐活動:插花活動。
    3、列舉生活中平均分的實例。
    (設計意圖):從多方面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開放性的活動使學生多角度認識平均分,為以后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打下基礎。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獲?請同學們寫出來。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三
    猴爸爸也想請大家?guī)蛡€忙?。ㄕn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樣想的?(交流)。
    用8個圓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平均分的?。ò鍟?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個。)。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學生演示。教師指導語言完整表達。
    總結:他們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結果呢?(都是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個。)。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四
    通過教學“認識平均分”這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還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沒有認真去鉆研教材,導致課堂上沒有很好地去把握學生,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從表面上看,雖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師生互動情況都較活躍,但是有很多問題在本節(jié)課都沒有落到實處。下面我就本節(jié)課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作認真反思。
    首先,我給同學們創(chuàng)設“猴子分桃子”的問題情境時,大家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都表現(xiàn)得很不錯。先是讓學生說圖意,然后讓學生用圓片代替桃子,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解決問題,最后交流分的結果,感受答案的多樣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樣多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其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它能讓學生懂得對隨意分和平均分的區(qū)別。
    接下來讓學生給小貓分魚時,雖然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地在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但是缺乏了讓學生們交流分魚的過程,所以從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就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從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發(fā)展的過程。
    在練習題上,特別是“分筷子、分鉛筆”,我總是規(guī)定學生用統(tǒng)一的方法(畫圈)去完成,沒有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可以放手讓學生借助學具擺一擺,還可以通過連線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方法都可以。
    通過分氣球的活動,學生體會在每個人分到氣球一樣多的情況下,會有一個氣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這道題時,我都沒有問學生剩下的1個氣球還能不能再分,很顯然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平均分時還有剩余的現(xiàn)象。
    雖然這一節(jié)課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過我課前認真的準備,課上認真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shù)分成2份到多份,從認識“分”到“分到同樣多”,使大部分學生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為后面學習除法知識夯實基礎。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學,多鉆研教材,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在平時的工作中,多學習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理論知識來充實自己的教學課堂,做一名勤勤懇懇、教學工作扎實的好教師。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五
    一、說課內容。
    二、教材簡析。
    除法是本冊教學的重點內容,它的含義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因此平均分這部分知識就充分顯示出它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兩教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包括以下幾層內容:(1)例1通過主題圖創(chuàng)設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樣多”引出平均分的含義。(2)通過例2、例3,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進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總數(shù)和份數(shù)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總數(shù)和每份數(shù)的包含除。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例1、例2。通過平均分的學習,為學生學習除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從而順利地理解除法含義。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和以上教學內容的特點,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鐘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實踐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平等意識、體驗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含義的基礎上,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出“平均分”的含義,形成表象。而兩年級學生的思維完整性還不夠,因此本課的教學難點讓學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種方法,為除法的認識和計算作準備。而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讓學生始終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探究,并通過動手操作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從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學設想。
    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時我意圖體現(xiàn)如下教法:
    2、通過多次的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shù)學的建模過程。
    3、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設計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
    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即:
    1、讓學生始終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在各種形式與內容的分一分活動中體驗平均分的特點和方法。
    3、練習的設計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基礎的問題解決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綜合的實踐應用放在課尾,以開放生動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
    鑒于以上教學法的設想,我在備課時對教材內容做了自己適當?shù)奶幚恚⒃噲D用以下一個教學流程來展示我的教學:
    1、通過分配獎品的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時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含義。
    2、通過小組合作平均分配禮物,在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會用簡潔而完整的話敘述平均分的結果。
    3、通過判斷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引導學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
    4、再次小組合作,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匯報交流時,進行分法的優(yōu)化,滲透除法的計算。
    5、開放創(chuàng)新的綜合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為演出服選擇紐扣式樣和數(shù)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的平均分知識靈活創(chuàng)新地解決實際問題,并為下節(jié)課包含除作準備;同時,能在最后的結果中發(fā)現(xiàn)“被除數(shù)不變,除數(shù)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規(guī)律,并注重學生審美意識和統(tǒng)籌安排能力的培養(yǎng)。
    四、教學實施。
    備課時的教學理念、教學意圖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通過學生動態(tài)表現(xiàn)的綜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開展對本課教學時我分以下幾個步驟努力實施我的備課精神: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談話創(chuàng)設情境:小朋友,我們莊市小學的活動可豐富啦,在剛剛結束的語文知識競賽當中,xx班的、分別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學校準備了6本精美的筆記本獎勵給這三個小朋友,你覺得怎么分比較好呢?(學生自由發(fā)言)。
    (3)比較這兩種不同的分法,你發(fā)現(xiàn)什么?到小組里說一說吧。
    (4)小結:是呀,像第二次每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們?yōu)槭裁雌骄帜?(因為他們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嗎?為什么這樣分?
    (6)師:是的,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平均分,有時卻不需要平均分。
    現(xiàn)在這三個小朋友想把6要筆記本送給結對的兩個小伙伴,怎么分比較好?
    (每個小朋友都分3本)。
    (7)這種分法叫什么?那么我們可以這么說:把6本筆記本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3本。
    誰能這樣說一說?自己說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2個)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我們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3本)可以說每份都是3本。說明每份分得怎么樣?(同樣多)。
    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1、創(chuàng)設情境。
    新學期,xx小學的愛心小火苗行動開始了!每個小組也把準備好的獎品送給你。
    2、小組合作,分一分,說一說,并把結果填在紙上。
    匯報;媒體任意出示下面幾句話:
    把4個鉛筆盒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12塊橡皮平均分給6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個。
    把8把尺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練習,鞏固平均分的特點。
    (1)10個香蕉:4、6。
    (2)12個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塊巧克力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誰分的對呢?(書上16面第二題。用手勢表示)。
    師:第三種第份分得的同樣多,為什么不對呢?
    (要求是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份數(shù)和份數(shù)搞錯了。)。
    那你覺得在平均分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數(shù),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樣多)。
    (三)進一步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探究多種方法。
    1、師:我們學校也準備了一些圖書要送給手拉手兄弟班級呢。15本書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到幾本?你們會怎么分?小組合作分一分吧。
    2、匯報結果(學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聰明的學生就會在平均分的時候,用上乘法口訣來幫忙,為學習除法作了準備)。
    3、每人動手分一分。
    低年級的小朋友制作了許多賀卡,一共有九張,平均分給三個手拉手班級,每個班分到幾張,選你喜歡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說一說分的結果。
    你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么分?
    4、想一想,說出分的結果。
    大隊部還準備了12個書包,平均分給希望小學4個班,每班分到個。
    (四)全課總結。
    (五)再次體驗,拓展思維。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活動要求。
    六一節(jié)的時候,我們要和結對的小朋友同臺表演呢。學校設計了一些演出服(出現(xiàn)5種式樣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小組合作為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紐扣吧。
    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每組都有12粒紐扣,平均釘在一種式樣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們想平均釘在幾件衣服上,試一試擺一擺,并把結果填在練習紙上。
    2、學生匯報,媒體出示結果。
    12釘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2)粒。
    12釘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6)粒。
    12釘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4)粒。
    12釘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3)粒。
    12釘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2)粒。
    12釘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釘(1)粒。
    問:仔細觀察結果記錄,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你們知道為什么釘?shù)募?shù)越多,平均每件的紐扣數(shù)就越少呢?(總數(shù)不變)。
    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種方案,選出你們覺得最適合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將紐扣粘在真正的樣品上。完成的小組,就一來將你們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吧!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六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節(jié)“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的第一課時,教材第12頁至14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內容屬數(shù)與代數(shù)領域,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分類知識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分數(shù)的基礎,是較難理解的數(shù)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了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并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fā)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tǒng)的理念體系,這節(jié)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升華。
    1、通過觀察情境圖,能舉例說明“每份同樣多”,并能說出平均分的含義。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將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學生能比較規(guī)范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3、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教學資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題情境,借助多媒體電子白板、實物學具,在真實的數(shù)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二)主要教學方法。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這樣規(guī)定:“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shù)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被诖?,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積淀經驗。
    本節(jié)課主要設計四個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課總結。下面就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流程及設計意圖進行說明。
    (一)創(chuàng)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從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學具圖形代替實物,按照小組人數(shù)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后集體交流,匯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3、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實物展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4、在滲透份數(shù),每份數(shù)中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課件出示練習三第2題:小紅把8塊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她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是對的?先由同桌互相說說自己想法,再指名匯報并說出理由。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教學例2。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獲取數(shù)學信息,引發(fā)思考:可以怎樣平均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將問題稍加改動:如果把這15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分,展示分法。
    (三)應用拓展,理解“平均分”。這個環(huán)節(jié)從以下兩個步驟進行:
    1、聯(lián)系實際,練習體驗。完成13頁、14頁“做一做”,根據(jù)學生差異,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操作,再讓學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結果。
    (四)全課總結。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獲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讓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現(xiàn)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爸爸媽媽。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七
    談話:看到大家?guī)托『镒臃趾昧?個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輕輕一吹,又變出了2個桃。小朋友們,現(xiàn)在一共有幾個桃?(板書:8個桃)美猴王說:“在小朋友的幫助下,大家明白了分東西時應該平均分,要讓每只小猴分得同樣多。現(xiàn)在要把8個桃平均分,可以怎樣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們,把8個桃平均分,你準備怎么分呢?你能根據(jù)這句話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嗎?(板書:8個桃,每只小猴()個,可以分給()只小猴。)。
    擺一擺:小朋友們,拿出8個圓片代表8個桃,把你們平均分的方法用圓片擺出來。
    說一說:學生說擺法,教師形成板書:
    8個桃,每只小猴(4)個,可以分給(2)只小猴。
    8個桃,每只小猴(2)個,可以分給(4)只小猴。
    8個桃,每只小猴(1)個,可以分給(8)只小猴。
    提問:為什么這3種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問:這8個桃,每只小猴分2個,可以分給幾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個、分1個呢?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八
    教學過程:
    1、判斷是不是平均分。
    (1)、課件出示3份糖果,每份3顆,
    (2)、4個圈,每個圈內2個機器貓。
    (3)天線寶寶1個、4個、7個。
    是不是平均分?有什么辦法可以變成平均分?
    生1:將7個里拿3個到1個中去。
    2、觀察課本主題圖,用平均分的定義說一說圖中的.分法。
    匯報:
    生1:把10瓶礦泉水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瓶。
    生2:
    生3:把15個橘子分成5份,每份是3個。
    師糾正,生重說。
    生4:把30顆糖平均分成5份,每份6顆糖。
    3、實踐活動:分學習用品。
    師說要求,將已經準備好的18個鉛筆、橡皮、尺子等東西平均分成3份。
    小組合作開始分。
    展示分法,指名現(xiàn)場演示。
    指名4個學生上臺,其中1人演示分尺子。1根1根地分。
    再指名3個學生上臺分鉛筆,6只6只地分。
    2只2只地分。
    師小結:分的東西不同、方法不一樣,但3名小朋友分到的東西都是6份。這樣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4、練習。
    (1)、圈一圈,連一連,填一填。
    小組討論,匯報,全班交流。
    師小結:生活中,我們有時要平均分,有時不需要平均分。
    5、總結。
    說說有什么收獲。
    6、練習:我是小小設計師(開放題)。
    16盒花擺在一個四邊形的邊上,怎樣擺同樣多?
    展示3種不同的擺法。
    7、下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九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掌握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體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十
    獨立完成,校對。
    看看猴王是怎樣分的呢?看課件。
    獨立完成,(拿小朋友的書)校對。
    2、出示第二題。我們來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組有6個胡蘿卜,請三人扮演小兔,小組長把6根胡蘿卜平均分給三只小兔。
    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你能完成填空嗎?校對!
    3、小松鼠們在做什么呢?(課件)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完成,校對!你是怎樣分的?(課件)。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和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感受平均分。
    1、導入,操作。
    (1)請把你組內的東西分給每一個人,要一樣。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
    (1)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名稱嗎?
    (4)學生取名。
    3、出示課題。
    (1)平均分。
    (2)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學,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
    二、動手操作。
    1、學習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討論。
    (2)動手操作。
    (3)學生匯報。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三、應用拓展。
    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如何做?
    (3)學生討論交流。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十二
    根據(jù)教學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和講練法,讓學生在情景中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并讓他們通過觀察、討論,形成知識,然后運用學習成果,把數(shù)學知識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培養(yǎng)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平均分教案篇十三
    談話:小朋友們,無錫是水蜜桃之鄉(xiāng),你們肯定吃過桃吧?花果山的小猴們最喜歡吃桃,你看,美猴王從無錫帶回6個桃,小猴子們蜂擁而上,想去吃那誘人的桃。美猴王說:“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學會分桃。孩子們,你們說說,要把這6個桃分成幾堆,可以怎樣分?”聽了美猴王的話,小猴們急得抓耳撓腮,想不出辦法了。小朋友們,我們來幫幫小猴的忙,好嗎?請大家拿出6個圓片,代表6個桃,自己動手來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分圓片,教師巡視,注意引導學生不要把思維局限在分成兩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樣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來,有目的地展示3個不是平均分、3個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較:小朋友們,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細觀察一下,你覺得哪些分法你比較喜歡?為什么呢?(根據(jù)學生的見解將展示的分法分成兩類)。
    評價:是呀,我們都比較喜歡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這樣,每個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樣多,肯定會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興。
    指出:在數(shù)學上,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書:平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