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一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雖然平日里,我們學校也有升旗儀式,但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yōu)勢,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可惜的時候在播放課件時,進行曲和國歌沒能播放成功,以至于學生沒能真正融入其中,對那種迫切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也有所影響。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課上,我讓學生緊跟我的教學腳步,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文情。具體做法如下:從有感情地讀課題入手,到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對這句話進行反復導讀,最后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不足之處就是課上,我沒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與試教相比相差甚遠。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xù)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篇課文的教學只停留在讓學生學習課文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因此,我還收集了一些圖片,引領學生感受雄偉的“萬里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宮”,世界聞名的“北京大學”等。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如果我能在課后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并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想會更好。另外,我發(fā)現(xiàn)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采用集中識字比較理想。這節(jié)課,我采用了分散識字的教學方法,不僅學生的識字效果沒能如愿,反而使課文教學顯得有些脫節(jié)。
通過這節(jié)課,讓我更加明確了:
1、課不僅是備教案,更是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
2、課堂任務安排很重要,難重點一定要明確。
3、一個環(huán)節(jié)與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連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二
本課采用對韻歌的形式識字,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這種形式識字。這首對韻歌以對子的形式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由三個小節(jié)組成,每小節(jié)四行,且結構相同。三段韻文或同義組對,或反義相對,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想象四季美景,進行理解、誦讀、欣賞和積累,在識字中了解常識,獲得知識,感受生活的美好。
首先在識字方面,為了讓孩子們學習識字的方法,有興趣的去學枯燥無味的生字,我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在寫字方面我進行“李、香”兩個字的寫字指導,重點強調了結構和占位,通過希沃白板的一些功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到部件的長短寬窄布局,以便于正確書寫生字。并在指導寫字時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寫字姿勢。
在理解課文和指導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借助圖片或實際理解重點詞語,喚醒學生對詞語內(nèi)容的感知,在對韻歌的朗讀指導時,采用了學生自由讀,同桌合作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孩子們在朗讀時興趣盎然。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鏤空關鍵字、圖片引導回憶等方式,使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基本背誦出課文第一小節(jié)。
本節(jié)課的亮點在于電子白板的運用,配樂朗誦,視頻拓展,寫字魔法棒運用等,充分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把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作為內(nèi)容、方法與手段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本節(jié)課還設計了這節(jié)課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需要及時反思,今后改正。
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識字環(huán)節(jié)應該多向外拓展,例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或者給生字組詞等方法識字。
第二是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到位。這節(jié)課對課文的處理過于細碎,應該加以整合。并且前面環(huán)節(jié)處理過慢,最后的朗讀部分時間不夠充分,應該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更加從容。
第三是應設計讓學生參與電子白板操作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上臺拖動電子白板上的圖片和線條,給學生以新奇的感受,極大地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這節(jié)課朗讀時間充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并通過及時、豐富、有針對性的點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機制建設,讓每位同學都成為合作學習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學中,發(fā)揚優(yōu)點,改進不足,力求讓每一次課堂都精益求精。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三
在本次一年級家校課活動中,我執(zhí)教的《古對今》是一首對韻歌,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中,我依據(jù)文本特點,以“智慧課堂”的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對子”這一傳統(tǒng)文化,同時將識字與學文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一、朗讀上傳,數(shù)據(jù)顯示
課前,學生們認真預習了這一課,并把自己的朗讀錄下來,上傳到了平臺上。上課伊始,我利用平臺的“統(tǒng)計分析”展示了全班同學的朗讀情況。大數(shù)據(jù)的呈現(xiàn),讓學生們對自己的朗讀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有著明確的指導作用。
二、隨文識字,誦讀韻文
1、本文,我設計的是隨文識字。我利用電子課本的“聚焦功能”聚焦每一小節(jié),而后分小節(jié)巧妙地創(chuàng)設出新奇有趣的情境,讓孩子學習生字。其間,平板中畫筆和本地資源的使用,都使得課堂更加生動、鮮活。
2、三小節(jié)的韻文朗讀,我也精心設計了多種形式:范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男女生比賽讀、師生合作讀、和家長合作讀……指名讀全文時,我還播放了一位同學課前上傳的課文錄音,并和她的現(xiàn)場朗讀作比較,其課堂的進步顯而易見,凸顯了智慧課堂的實效性。
3、緊接著,學生誦讀課文時,我還利用了電子課本的“白板功能”,學生在積極的誦讀中加深對文本韻律的體會與理解,并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現(xiàn)場測試,實現(xiàn)精準
學完全文后,我針對本課內(nèi)容設置了五道測試題,利用電子課本中的“互動功能”對學生平板進行現(xiàn)場發(fā)送,讓學生現(xiàn)場完成、提交。全班共50人,50人提交,體現(xiàn)了全員參與。全部做對的同學和個別題選錯的同學,平臺都精準地顯現(xiàn)。接著,我針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對錯題進行講解,使其快速地掌握文本內(nèi)容,實現(xiàn)了“智慧課堂”的精準性。
四、學寫生字、拍照評議
我先通過“聚焦功能”讓學生觀察“涼”字的結構及每一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的長短。然后,我讓學生自由練寫、平板拍照上傳。最后,我又在平臺里隨機抽取兩位同學的字進行生生評議、師生評議,并相機正字。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別人書寫中的優(yōu)點,更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書寫中存在的問題,使得“智慧課堂”真正達到高效。
當然,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我難免有不足之處。以后,我會繼續(xù)向周圍有經(jīng)驗的老師們學習、請教,并在“智慧課堂”的道路上積極探索,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四
1、為了從一開始就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我一開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課文有關的動畫短片,同學們看了動畫中驚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問:“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動畫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們都活躍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看來,他們真的非常想學習這篇課文呢,興趣被調動起來。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在教學時我希望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jīng)驗和體驗出發(fā),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系,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這堂課也體現(xiàn)出許多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對以后的教學起到借鑒作用。注重課堂朗讀,但形式不夠豐富,在課堂上分角色、分層次的朗讀比較多,但是相對缺乏集體朗讀,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之時,因為新課之前的導入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有趣,而進入課文分析之后,要讓學生從剛才的熱烈中投入另外一個冷靜思考的氛圍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課堂不能永遠熱鬧喧天,安靜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現(xiàn)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而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積極引導,還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繼續(xù)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xiàn)有趣、高效的課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jié)曲折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兔子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逃跑,只有獅子問“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原來“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發(fā)出的聲音。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征,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播放事先錄制的各種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么聲音。接著再故做神秘地發(fā)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為了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課文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課文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在教學時我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jīng)驗和體驗出發(fā),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課文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系,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內(nèi)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么,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水桶里,發(fā)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聲音,你想知道嗎?接著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nèi)容
根據(jù)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lián)系,并能看著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貍、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么?接著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伙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xiàn)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復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nèi)化和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演后,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并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fā)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五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感受美麗的景色。
3、在誦讀和學習中體會漢語的對稱和音韻之美,提升學生的語感。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檢查導入
1、師生利用課文內(nèi)容對對子。如:師說“古”,生對“今”,師說“嚴寒”,生對“酷暑”等。
2、師隨機出示詞語卡片,指名生認讀。
3、師談話: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初步感受到了這課文的有趣之處。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課文,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二、理解內(nèi)容,體會對稱之美
1、學習第1小節(jié)。
(1)指名學生朗讀第1小節(jié)。
(2)鼓勵學生找出這一小節(jié)中對稱的詞語,指名生交流,師適時板書:古—今,圓—方,嚴寒—酷暑,春暖—秋涼。
(3)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這幾組詞語的意思,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教師適時出示圖片(冰天雪地、烈日當空、春暖花開、秋高氣爽的圖片),以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師適當補充資料,向學生解釋在古人的眼中,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像一口倒扣的大鍋扣在地上,從而理解“圓對方”指的是古人對世界的認識。
(4)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相對詞語的特點:“古、今”都是表示時間的;“圓、方”表示的都是形狀;“嚴寒、酷暑、春暖、秋涼”都是描寫春夏秋冬季節(jié)特點的。從字數(shù)上來說,一個字對一個字,兩個字對兩個字。
(5)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這一小節(jié)主要寫的是什么(主要寫的是四季特點)。
(6)生有節(jié)奏地朗讀第1小節(jié)。
2、學習第2小節(jié)。
(1)生自由朗讀第2小節(jié),交流第2小節(ji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根據(jù)省的交流師板書:晨—暮;雪—霜;和風—細雨;朝霞—夕陽。
(2)鼓勵學生在學習第1小節(jié)對稱詞語的基礎上,說說這些詞語是如何對稱的。
(3)指名生交流,師適當:“晨、暮”指的是早晨和傍晚,描寫的是時間;“雪、霜”是同一類的自然現(xiàn)象;“和風、細雨”描寫的是天氣現(xiàn)象,“朝霞”和“夕陽”分別是早晨和傍晚的自然景觀,都是一類事物。
(4)在交流的過程中,師相機出示“雪、霜、和風、細雨、朝霞、夕陽”的圖片,給予學生直觀感受,使其進一步體會同類詞語的相關性。
(5)生齊讀第2小節(jié),說說這一小節(jié)描寫的是什么(主要描寫的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
3、學習第3小節(jié)。
(1)生自主朗讀第3小節(jié),與同位輕聲交流哪些詞語是對稱的。
(2)指名生交流匯報,師出示“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圖片,使學生可以直觀感受美麗的景色,體會詞語的對稱性。
(3)指名生朗讀第3小節(jié),讀出句式的對稱節(jié)奏。引導學生說說這一小節(jié)主要描寫的是什么(主要描寫的是美麗的自然景色)。
4、回顧全文,游戲鞏固。
(1)生再次自由朗讀全文,并與同位合作練習朗讀,讀出句式的對稱和節(jié)奏的變化。
(2)指名生朗讀,師生共同點評。
(3)游戲鞏固:找朋友。教師把“古”“今”“圓”“方”“嚴寒”“酷暑”等文本中出現(xiàn)的24個詞語卡片分發(fā)到學生手中,一生手持詞語卡片說:“我是‘古’,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卡片“今”的同學站起來回答:“我是‘今’,你的朋友在這里。”以此類推。
5、全班有節(jié)奏地齊讀兒歌、練習背誦。
三、自主創(chuàng)編,拓展提升
1、師過渡: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無論是詞語的意思還是字數(shù)都具有對稱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其實漢語中這樣的詞語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也來學著課文的樣子,自己編一段兒歌吧!
2、出示創(chuàng)編要求:
(1)第一句是一字詞對一字詞,第二句是二字詞語對二字詞語。
(2)所編的這段小兒歌是圍繞同一類事物的。
3、生自主創(chuàng)編,輕聲朗讀,并與同位交流自己的作品。師巡視了解創(chuàng)編情況。
4、指名生交流自己創(chuàng)編的小兒歌,師生共同,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對于學生創(chuàng)編的作品,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只要能體會到對偶的手法即可,不宜要求過高。
5、師:同學們,其實古代的小朋友在上學的時候也要學習對對子,從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到四、五、六、七字對,越對越長,而且對子的內(nèi)容也是豐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位叫李漁的大學問家,還編了一本專門對對子的書,叫《笠翁對韻》(出示《笠翁對韻》書本圖片),大家課后閱讀。
四、課堂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對對子不僅好玩有趣,而且還能學到很多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能更多地關注到這種對稱的詞語和句子,在朗讀中感受語文學習的神奇和有趣。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一
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雖然平日里,我們學校也有升旗儀式,但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yōu)勢,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可惜的時候在播放課件時,進行曲和國歌沒能播放成功,以至于學生沒能真正融入其中,對那種迫切想去北京看看的情感也有所影響。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課上,我讓學生緊跟我的教學腳步,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文情。具體做法如下:從有感情地讀課題入手,到重點指導朗讀課文分句,到找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再對這句話進行反復導讀,最后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不足之處就是課上,我沒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與試教相比相差甚遠。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xù)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篇課文的教學只停留在讓學生學習課文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因此,我還收集了一些圖片,引領學生感受雄偉的“萬里長城”,紅葉似火的“香山”,古老的“故宮”,世界聞名的“北京大學”等。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如果我能在課后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并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想會更好。另外,我發(fā)現(xiàn)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采用集中識字比較理想。這節(jié)課,我采用了分散識字的教學方法,不僅學生的識字效果沒能如愿,反而使課文教學顯得有些脫節(jié)。
通過這節(jié)課,讓我更加明確了:
1、課不僅是備教案,更是備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
2、課堂任務安排很重要,難重點一定要明確。
3、一個環(huán)節(jié)與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連接一定要有目的性。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二
本課采用對韻歌的形式識字,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這種形式識字。這首對韻歌以對子的形式描繪了四季氣候及景物特點。課文由三個小節(jié)組成,每小節(jié)四行,且結構相同。三段韻文或同義組對,或反義相對,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想象四季美景,進行理解、誦讀、欣賞和積累,在識字中了解常識,獲得知識,感受生活的美好。
首先在識字方面,為了讓孩子們學習識字的方法,有興趣的去學枯燥無味的生字,我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在寫字方面我進行“李、香”兩個字的寫字指導,重點強調了結構和占位,通過希沃白板的一些功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觀察到部件的長短寬窄布局,以便于正確書寫生字。并在指導寫字時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寫字姿勢。
在理解課文和指導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中,我借助圖片或實際理解重點詞語,喚醒學生對詞語內(nèi)容的感知,在對韻歌的朗讀指導時,采用了學生自由讀,同桌合作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孩子們在朗讀時興趣盎然。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鏤空關鍵字、圖片引導回憶等方式,使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基本背誦出課文第一小節(jié)。
本節(jié)課的亮點在于電子白板的運用,配樂朗誦,視頻拓展,寫字魔法棒運用等,充分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把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作為內(nèi)容、方法與手段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本節(jié)課還設計了這節(jié)課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需要及時反思,今后改正。
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識字環(huán)節(jié)應該多向外拓展,例如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或者給生字組詞等方法識字。
第二是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到位。這節(jié)課對課文的處理過于細碎,應該加以整合。并且前面環(huán)節(jié)處理過慢,最后的朗讀部分時間不夠充分,應該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更加從容。
第三是應設計讓學生參與電子白板操作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上臺拖動電子白板上的圖片和線條,給學生以新奇的感受,極大地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這節(jié)課朗讀時間充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并通過及時、豐富、有針對性的點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機制建設,讓每位同學都成為合作學習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學中,發(fā)揚優(yōu)點,改進不足,力求讓每一次課堂都精益求精。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三
在本次一年級家校課活動中,我執(zhí)教的《古對今》是一首對韻歌,描繪了四季輪回,冬去春來,晝夜交替,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
教學中,我依據(jù)文本特點,以“智慧課堂”的形式,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對子”這一傳統(tǒng)文化,同時將識字與學文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一、朗讀上傳,數(shù)據(jù)顯示
課前,學生們認真預習了這一課,并把自己的朗讀錄下來,上傳到了平臺上。上課伊始,我利用平臺的“統(tǒng)計分析”展示了全班同學的朗讀情況。大數(shù)據(jù)的呈現(xiàn),讓學生們對自己的朗讀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有著明確的指導作用。
二、隨文識字,誦讀韻文
1、本文,我設計的是隨文識字。我利用電子課本的“聚焦功能”聚焦每一小節(jié),而后分小節(jié)巧妙地創(chuàng)設出新奇有趣的情境,讓孩子學習生字。其間,平板中畫筆和本地資源的使用,都使得課堂更加生動、鮮活。
2、三小節(jié)的韻文朗讀,我也精心設計了多種形式:范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互讀、男女生比賽讀、師生合作讀、和家長合作讀……指名讀全文時,我還播放了一位同學課前上傳的課文錄音,并和她的現(xiàn)場朗讀作比較,其課堂的進步顯而易見,凸顯了智慧課堂的實效性。
3、緊接著,學生誦讀課文時,我還利用了電子課本的“白板功能”,學生在積極的誦讀中加深對文本韻律的體會與理解,并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三、現(xiàn)場測試,實現(xiàn)精準
學完全文后,我針對本課內(nèi)容設置了五道測試題,利用電子課本中的“互動功能”對學生平板進行現(xiàn)場發(fā)送,讓學生現(xiàn)場完成、提交。全班共50人,50人提交,體現(xiàn)了全員參與。全部做對的同學和個別題選錯的同學,平臺都精準地顯現(xiàn)。接著,我針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對錯題進行講解,使其快速地掌握文本內(nèi)容,實現(xiàn)了“智慧課堂”的精準性。
四、學寫生字、拍照評議
我先通過“聚焦功能”讓學生觀察“涼”字的結構及每一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的長短。然后,我讓學生自由練寫、平板拍照上傳。最后,我又在平臺里隨機抽取兩位同學的字進行生生評議、師生評議,并相機正字。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別人書寫中的優(yōu)點,更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書寫中存在的問題,使得“智慧課堂”真正達到高效。
當然,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我難免有不足之處。以后,我會繼續(xù)向周圍有經(jīng)驗的老師們學習、請教,并在“智慧課堂”的道路上積極探索,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四
1、為了從一開始就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我一開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課文有關的動畫短片,同學們看了動畫中驚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問:“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動畫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們都活躍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看來,他們真的非常想學習這篇課文呢,興趣被調動起來。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在教學時我希望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jīng)驗和體驗出發(fā),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系,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這堂課也體現(xiàn)出許多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對以后的教學起到借鑒作用。注重課堂朗讀,但形式不夠豐富,在課堂上分角色、分層次的朗讀比較多,但是相對缺乏集體朗讀,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之時,因為新課之前的導入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有趣,而進入課文分析之后,要讓學生從剛才的熱烈中投入另外一個冷靜思考的氛圍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課堂不能永遠熱鬧喧天,安靜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現(xiàn)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而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積極引導,還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繼續(xù)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xiàn)有趣、高效的課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jié)曲折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兔子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逃跑,只有獅子問“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原來“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發(fā)出的聲音。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征,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播放事先錄制的各種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么聲音。接著再故做神秘地發(fā)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為了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課文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課文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在教學時我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jīng)驗和體驗出發(fā),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課文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系,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內(nèi)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么,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水桶里,發(fā)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聲音,你想知道嗎?接著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nèi)容
根據(jù)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lián)系,并能看著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貍、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么?接著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伙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xiàn)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復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nèi)化和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表演后,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并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fā)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上冊篇五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感受美麗的景色。
3、在誦讀和學習中體會漢語的對稱和音韻之美,提升學生的語感。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檢查導入
1、師生利用課文內(nèi)容對對子。如:師說“古”,生對“今”,師說“嚴寒”,生對“酷暑”等。
2、師隨機出示詞語卡片,指名生認讀。
3、師談話: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初步感受到了這課文的有趣之處。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課文,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二、理解內(nèi)容,體會對稱之美
1、學習第1小節(jié)。
(1)指名學生朗讀第1小節(jié)。
(2)鼓勵學生找出這一小節(jié)中對稱的詞語,指名生交流,師適時板書:古—今,圓—方,嚴寒—酷暑,春暖—秋涼。
(3)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這幾組詞語的意思,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教師適時出示圖片(冰天雪地、烈日當空、春暖花開、秋高氣爽的圖片),以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師適當補充資料,向學生解釋在古人的眼中,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像一口倒扣的大鍋扣在地上,從而理解“圓對方”指的是古人對世界的認識。
(4)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相對詞語的特點:“古、今”都是表示時間的;“圓、方”表示的都是形狀;“嚴寒、酷暑、春暖、秋涼”都是描寫春夏秋冬季節(jié)特點的。從字數(shù)上來說,一個字對一個字,兩個字對兩個字。
(5)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這一小節(jié)主要寫的是什么(主要寫的是四季特點)。
(6)生有節(jié)奏地朗讀第1小節(jié)。
2、學習第2小節(jié)。
(1)生自由朗讀第2小節(jié),交流第2小節(ji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根據(jù)省的交流師板書:晨—暮;雪—霜;和風—細雨;朝霞—夕陽。
(2)鼓勵學生在學習第1小節(jié)對稱詞語的基礎上,說說這些詞語是如何對稱的。
(3)指名生交流,師適當:“晨、暮”指的是早晨和傍晚,描寫的是時間;“雪、霜”是同一類的自然現(xiàn)象;“和風、細雨”描寫的是天氣現(xiàn)象,“朝霞”和“夕陽”分別是早晨和傍晚的自然景觀,都是一類事物。
(4)在交流的過程中,師相機出示“雪、霜、和風、細雨、朝霞、夕陽”的圖片,給予學生直觀感受,使其進一步體會同類詞語的相關性。
(5)生齊讀第2小節(jié),說說這一小節(jié)描寫的是什么(主要描寫的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
3、學習第3小節(jié)。
(1)生自主朗讀第3小節(jié),與同位輕聲交流哪些詞語是對稱的。
(2)指名生交流匯報,師出示“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圖片,使學生可以直觀感受美麗的景色,體會詞語的對稱性。
(3)指名生朗讀第3小節(jié),讀出句式的對稱節(jié)奏。引導學生說說這一小節(jié)主要描寫的是什么(主要描寫的是美麗的自然景色)。
4、回顧全文,游戲鞏固。
(1)生再次自由朗讀全文,并與同位合作練習朗讀,讀出句式的對稱和節(jié)奏的變化。
(2)指名生朗讀,師生共同點評。
(3)游戲鞏固:找朋友。教師把“古”“今”“圓”“方”“嚴寒”“酷暑”等文本中出現(xiàn)的24個詞語卡片分發(fā)到學生手中,一生手持詞語卡片說:“我是‘古’,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卡片“今”的同學站起來回答:“我是‘今’,你的朋友在這里。”以此類推。
5、全班有節(jié)奏地齊讀兒歌、練習背誦。
三、自主創(chuàng)編,拓展提升
1、師過渡: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無論是詞語的意思還是字數(shù)都具有對稱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其實漢語中這樣的詞語還有許許多多,我們也來學著課文的樣子,自己編一段兒歌吧!
2、出示創(chuàng)編要求:
(1)第一句是一字詞對一字詞,第二句是二字詞語對二字詞語。
(2)所編的這段小兒歌是圍繞同一類事物的。
3、生自主創(chuàng)編,輕聲朗讀,并與同位交流自己的作品。師巡視了解創(chuàng)編情況。
4、指名生交流自己創(chuàng)編的小兒歌,師生共同,引導學生進一步完善。對于學生創(chuàng)編的作品,要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只要能體會到對偶的手法即可,不宜要求過高。
5、師:同學們,其實古代的小朋友在上學的時候也要學習對對子,從一字對、二字對、三字對到四、五、六、七字對,越對越長,而且對子的內(nèi)容也是豐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一位叫李漁的大學問家,還編了一本專門對對子的書,叫《笠翁對韻》(出示《笠翁對韻》書本圖片),大家課后閱讀。
四、課堂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對對子不僅好玩有趣,而且還能學到很多的知識。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語文學習中,能更多地關注到這種對稱的詞語和句子,在朗讀中感受語文學習的神奇和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