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夠提供精確的教學活動步驟和教學資源的選擇。教案應該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觀察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稊?shù)學》教案范文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
2、使學生在繪制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感受統(tǒng)計方法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參與統(tǒng)計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會利用統(tǒng)計圖里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誰來說說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
指名回答。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板書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出示p77第2題。
(1)學生看圖后獨立思考:哪種電話的用戶多?呢?
(2)哪種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斷的?
(從折線的走勢上來判斷;計算每種電話用戶與19的差,進一步檢驗作出的判斷是否正確)。
(3)看這這張統(tǒng)計圖,你還想到什么?學生交流。
(2)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shù)哪兩年增長幅度最快?計算機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方法。
(3)從上面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你還能想到什么?
三、聯(lián)系生活應用統(tǒng)計知識。
1、完成p78第4題。
引導學生看懂統(tǒng)計圖的橫軸和縱軸,學生獨立完成后和同學交流。
(根據(jù)統(tǒng)計圖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長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長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為開始發(fā)芽的時間比較晚。但從第8天起芽的生長速度就和根大體上是相當?shù)模?BR> 我們在農(nóng)學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請你也來做個小科學家,堅持觀察一種植物,并做好記載。
2、完成p78第5題。
逐題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條折線中相應點的關系進行判斷。
3、獨立完成p79第6題,(1)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圖例。
(2)交流,互相評價,進一步掌握繪制的方法和技巧。
(3)討論交流問題。結合“為什么氣溫變化正好相反?”一道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
1、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小結所學的知識。
2、完成練習冊上相關習題。
課題一: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2、使學生在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探索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例1。
1、讀題列式。
2、探究計算。
(2)指導分小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別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據(jù)操作的情況說出1/2加1/4的得數(shù)是多少嗎?
明確:計算1/2+1/4時,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們轉化成同分母的分數(shù)。
(3)按剛才討論的方法,完成例題中的填空。
交流學生填空、計算的情況。
討論:把1/2和1/4轉化成同分母分數(shù)的過程應用了什么知識?(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怎樣應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加法的?(通分)。
二、學習“試一試”
1、提出要求,讓學生獨立進行計算。
2、學生完成計算后,組織討論:
(1)例題學習的是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5/6-1/3是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減法)(在已經(jīng)板書的“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后添上“和減法”,完成課題的板書)。
指出:計算結果如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
(3)你是怎樣計算1-4/9的?怎樣想到把1轉化成9/9的?
指出:計算1減幾分之幾時,先要根據(jù)減數(shù)的分母,把1轉化成與減數(shù)同分母的假分數(shù)。
3、提出:你會驗算上面的兩道題嗎?你打算怎樣驗算?
交流后:讓學生各自驗算,確定上面兩道題的計算結果。
4、引導學生總結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1)提出要求: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明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時,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計算后要自覺進行驗算。
三、做“練一練”
1、學生按要求獨立計算,并驗算。
2、重點討論7/12+1/4的計算過程,提醒學生把計算結果約成最簡分數(shù)。
四、做練習十四的第1-4題。
1、做第1題。
學生按要求涂色,并寫出得數(shù)。
要求學生結合圖形解釋: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確:分數(shù)單位相同的分數(shù)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數(shù)單位不同的分數(shù),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們轉化成相同單位的分數(shù),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題。
明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別按照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
3、做第3、4題。
指名讀題后,要求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學生解答后,指名說說自己思考和計算的過程。其中第4題提醒學生根據(jù)要求的問題正確選擇條件。
五、全課總結。
課題二: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2)。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82頁的練習十四的第5-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正確、靈活地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初步學會估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2、使學生進一步在解決新的計算問題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挑戰(zhàn)性,體驗成功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估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通分練習(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計算練習(指名板演)。
1/5+3/103/5-3/8。
二、探索規(guī)律。
1、出示練習十四第5題,學生自己讀題觀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觀察后發(fā)現(xiàn)。
3、每人選擇兩組題目計算出結果,并校對結果。
4、交流計算后發(fā)現(xiàn)。
5、教師小結:兩個分數(shù)最大公因數(shù)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數(shù)加減,得數(shù)的分母就是原來兩個分母的積,得數(shù)的分子就是原來兩個分子的和或差。
6、根據(jù)規(guī)律,請學生自己寫出幾組這樣的分數(shù)加減法算式,并計算出結果,再交流。
三、估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1、練習十四第6題。
(1)出示題目:下面的分數(shù)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1/108/92/259/2011/137/15。
(2)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師小結: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數(shù)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數(shù)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數(shù)就越接近1。
2、練習十四第7題。
(1)出示題目:先估計哪幾題的結果比較接近1/2,再計算。
4/5+2/31/10+3/72/9+1/3。
5/8-1/53/5-1/21-1/9。
(2)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再每人選擇三個題目計算驗證。
(4)教師指出:先估算再計算,可以提高我們計算的正確率,培養(yǎng)靈活的思維能力。
四、解決實際問題。
1、練習十四第8題。
先說說圖意,再填空,然后計算。
2、練習十四第9題。
先說說圖意,再估計,然后計算。
五、總結延伸。
思考題:請把合適的分數(shù)填入下面括號里。
1/()+1/()+1/()=1。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體會分與合的思想,比較熟練地掌握10以內(nèi)數(shù)的組成,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guī)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共5課時。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第30--31頁的2、3、4、5的分與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體會分與合的思想,比較熟練地掌握數(shù)2、3、4、5的組成,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guī)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掛圖、小黑板、卡片、圓片、盤子、桃子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知識探索。
1、出示掛圖,結合提問:“把4個桃放在兩個盤子里,可以怎樣放?”
2、教學4的組成,可以分這樣幾個步驟進行:
(1)讓學生把4個桃(可以用4個圓片代替)放在兩個盤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現(xiàn)多種放法。
(2);帶領學生選擇其中一種分法抽象出4的一種組成,再讓學生在小組里按照這樣思考,從其他幾種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幾種組成。
(3)讓學生觀察4個桃放在兩個盤子里有多種放法,數(shù)4分成兩部分也有多種分法,體會數(shù)的組成的學習方法。
(4)引導學生對應著4的每種分法,認識幾和幾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幾和幾,也就是幾和幾合起來是4,感受分與合的思想及其辨證統(tǒng)一。
(5)可以用對口令等形式,進行必要的練習。
三、知識應用。
1、組織學生通過學具的操作來學習5的組成??梢园才艑W生兩人一組共同完成“試一試”,從活動中得到5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5。教學重點放在把5朵花分成兩堆后,從一種分法抽象出數(shù)5的兩種組成,從5分成幾和幾能知道幾和幾合成5。
2、“想想做做”的題目要重視組織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四、教學總結。
五、拓展練習。
練習與測試。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三
教學內(nèi)容:完成練習與應用1~6頁。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幫助學生理清本單元的知識脈絡,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收獲。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整理。
問:本單元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小組討論:
1、你是怎樣理解利率、稅率和折扣的?舉例說說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用百分數(shù)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你有哪些體會和收獲?
二、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1題。
(1)先獨立完成。
(2)交流點評。
(3)總結有關百分數(shù)實際問題的特點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題。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確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關系。
(3)填表計算。
3、完成第3、4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總結:當單位“1”已知時,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關的未知量;當單位“1”未知時,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5、6題。
(1)先畫圖。
(2)解答。
(3)強調:單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時的不同處理方法。
三:總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數(shù)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2)。
教學內(nèi)容:第16頁7~11題及“探索和實踐”,第17頁的第12、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綜合練習。進一步鞏固用百分數(shù)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提。
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索和實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百分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百分數(shù)學習。
的意義和價值。
3、通過評價與反思,激勵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7題。
(1)獨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完成第8題。
(1)理解題意,適當解釋“合金”的意思。
明確:一塊黃銅的千克數(shù)由兩部分組成,是一銅的,一是鋅的千克數(shù)。
3、完成第9題。
4、完成第10題。
(1)理解題意。
問:兩個百分數(shù)分別是以什么為單位“1”?
數(shù)量間有怎樣的相等關系?
要算這個月的城市維護建設稅,需先求出什么?
(2)學生解答。
5、完成11題。
(1)讀題。
重點理解“攜帶行李超過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飛機票原價的1.5%購買行李票”這句話的意思。
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討論交流。
明確兩點:一、首先算出超過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價格=飛機票原價*1.5%。
(2)學生解答。
二、探索與實踐。
1、完成12題。
(1)課前收集爸爸媽媽及自己的體重。
(2)根據(jù)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標準體重。
(3)根據(jù)公式算算實際體重是否屬于正常體重。
2、完成13題。
(1)現(xiàn)場調查。
(2)分別算出百分數(shù)。
3、思考題。
引導分析:利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價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價: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斷。
三、總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數(shù)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四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40頁的例3,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3-7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jù)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在學生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學準備:兩張照片。
預習作業(yè):
1、預習課本第40頁例3,
2、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并比較這兩個比的關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課本上完成第40頁練一練。
教學過程:
一、預習效果檢測。
1、昨天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糠糯蠡蚩s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關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希望這些知識能對你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有幫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認識比例。
(1)呈現(xiàn)放大請后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
(2)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求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數(shù)學中規(guī)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4)你能說說什么叫比例嗎?(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比例的意義)。
(5)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2、學以致用。
(1)學習比例的意義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2)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也能組成比例嗎?
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是怎樣想的?由此可以使學生對比例意義的豐富感知。
(3)你能根據(jù)以上照片提供的數(shù)據(jù),再寫出兩個比,并將它們組成比例嗎?
3、交流“練一練”的完成情況。
三、當堂達標檢測。
1、做練習九第3題。
先寫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說清楚相應的兩個比是否能夠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練習九第4題。
獨立審題,說說解題步驟,在獨立完成。同時找兩個同學板演。
3、做練習九第7題。
(1)弄懂什么是“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鐘走的路程,所以240米與4分鐘是相對應的兩個量。
(2)分組完成,同時四人板書,再講評。
完成后反饋、引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及時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問,總結全課。
教學反思: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五
一、教材分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發(fā)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發(fā)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xiàn)象,聯(lián)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這兩首都是哲理詩??梢圆捎谩叭x”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1、會讀。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后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tǒng)一在班級里交流。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沒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
三、教學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1、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xiàn)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陸游一生渴望的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始終沒有實現(xiàn)。他只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他一生辛勤創(chuàng)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詩。在我國歷代詩人中,他的創(chuàng)作是最豐富的。
公元12,這位八十六歲的愛國詩人病重。臨終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fā)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余力。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遺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
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聽老師范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后評價,再練讀。(教師點撥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知與行的關系)。
(4)齊讀。
(5)指導背誦。
三、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查找并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陸游寫的古詩。
教學后記。
采用多種形式的說干朗讀,讀背與評議相結合,以調動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
2.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自學提綱:
a.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聯(lián)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c.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nèi)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而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后練習背誦。
(4)積累憶誦:勸學的詞語或名言其他古詩句。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2.練習正確書寫。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3.收集的成語、名言、古詩。準備張貼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板書設計1:
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學問。
板書設計2:
觀書有感(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池水清澈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教學后記。
本課的兩首詩都是圍繞讀書生發(fā)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讀的過程中,一些學生能大體領悟,還有一些同學生也能由此生發(fā)出新的感悟,如書要多讀,就像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六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2、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能夠根據(jù)物體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計出一些物品大約有多重。
教學構想:
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具準備:
教學時,教師要準備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xiàn)1克有多重的實物。同時還應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2分硬幣及一些到商場里購買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見的秤。
教與學的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l、情境導入,看一看。
2、聯(lián)系實際,掂一掂。
說話:請你拿出你到商店購買的商品。如:一袋紅棗、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較一下自己所買的商品和小組同學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輕。讓學生選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物品。
[簡析:商場里常見食品的輕重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食品,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shù)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二、新課教學,認識質量。
1、認識秤。
提問:怎樣才能更準確的對這些商品的重量進行比較呢?你們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嗎?引導出用秤稱一稱的方法)。
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嗎?
讓學生把提前準備好的各種秤的資料讀一讀,介紹一下它們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師總結:展示課件中的秤。
2、認識千克。
(1)猜一猜。
提問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圖釘)猜一猜你認為哪一包重?(學生間產(chǎn)生爭論)。
(2)稱一稱。
說話:同學們都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稱稱看吧。
學生動手稱,并互相交流稱后的結果。
(3)感受1千克。
說話:這幾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來只憑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斷出它們的重量,應該用秤稱一稱。
學生在通過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驗證結論。
(4)感受幾千克。
學生分小組秤一下所帶商品的準確重量。并指名請演示秤重量的過程。一開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類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讓學生通過“在玩中學”掌握基本知識。
(5)動手操作。
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稱出1千克雞蛋,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數(shù)數(shù)有多少個。
說一說書上37頁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題說出電梯或卡車的載重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幾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數(shù)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時為今后學習“噸”打下基礎。
4、認識重量單位“克”。
(1)稱一稱。
a、用臺秤稱一枚2分硬幣。
b、用臺秤稱1塊橡皮。
c、質疑: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認一認。
秤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做單位。我們常用天平秤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時,需要用砝碼。你知道下面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嗎?教師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出示砝碼。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動手稱出10克黃豆有多重。1個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感受“克”。小組同學通過掂鵝毛和塑料尺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觀念。
練習:稱一稱鉛筆盒里的學習用具的重量。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七
教學要求:
1、仔細觀察課本上的圖或教學掛圖,反復訓練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寫字的習慣。
2、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了解讀書寫字時必須要達到的要求,并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僅自己自覺做到,還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漸形成習慣。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我們現(xiàn)在是小學生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將要學習很多新的知識,這些知識需要通過讀書寫字來獲得。因此,我們從小養(yǎng)成正確的讀寫姿勢十分重要。
二、看圖說話。
了解正確的讀書和寫字姿勢。
1、看第一頁最上面的兩幅圖,說說這兩位同學在干什么。引導學生按“左邊的同學在……”“右邊的同學在……”的句式說。
2、老師講解正確的坐、讀、寫的姿勢。
3、出示人直立的脊柱圖。
(1)引導學生看人的脊柱,讓小朋友在自己的`背上摸一摸,感覺一下健康的脊柱應該像柱子一樣直。
(2)出示彎曲的鐵絲,告戒小朋友,如果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脊柱就容易彎曲,就可能長成駝背,像鐵絲一樣,多難看啊!
4、看下面的一幅圖,先說說圖中有幾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誰,正在干什么。
(1)啟發(fā)小朋友主動說,有條理說。
(2)小結:保護視力,要定期檢查視力。
三、鞏固練習。
有條理地說說幾幅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四、總結。
我們要注意正確的讀寫姿勢,認真做眼保健操,還有定期檢查視力。做到這些,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生活,長大后才能為國家作貢獻。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請小朋友說說為什么要注意正確的讀寫姿勢,再說說不注意正確的讀寫姿勢的后果。
2、說說保護視力要做到哪些。
3、小結。
二、看圖說話,明確正確的讀書姿勢的要求。
1、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說說他們的讀書姿勢是怎樣的。
4、老師巡查,點撥,糾正。
5、鞏固練習。
說說讀書姿勢的要點。
同座位或練習小組練習,互相提示,互相幫助,教師不斷地予以表揚鼓勵。
讀《讀書姿勢歌》。
6、過渡:同學們學習了正確的讀書姿勢還不夠,我們還要學習正確的寫字姿勢。
三、看圖說話,明確正確的寫字姿勢的要求。
1、看圖,討論要點。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講解要點:
2、練習要點:
請一個小朋友到前面來示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然后全班同學學習,擺放好正確的寫字姿勢,教師巡查,逐一點撥糾正。
3、鞏固練習。
說說寫字姿勢的要點。同座位互相幫助,互相糾正。給姿勢正確的同學獎勵小紅花。
四、總結。
1、強調讀寫姿勢要點,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表演學得好的學生。
2、強調不僅在學校要做到這些,回家也要做到這些。
3、要求學生回去后請家長檢查讀寫姿勢。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學生分別說說正確的讀寫姿勢應該是怎樣的。
2、指名學生上講臺示范正確的讀寫姿勢,其他學生評價。
3、學生齊聲讀背《讀書姿勢歌》和《寫字姿勢歌》。
二、看圖說話。
1、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是怎樣做的。
2、明確愛惜學習用品的要求。
(1)課本、練習本和鉛筆盒分類放好。
(2)寫字前要檢查小手是否干凈,如果臟了要擦洗干凈,以免弄臟練習本。
(3)課本、練習本的角卷了,輕輕地將卷起的地方抹平。
3、說說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
4、學習要點。
教師講解:我們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背上了新書包,書包里要擺許多學習用品,如果不學會整理書包的話,我們的書包就會亂七八糟,學習用品放在里面,很容易損壞。
小組互幫互學:整理自己的書包。
大組討論練習的收獲。
三、看圖說話。
1、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2、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削鉛筆的經(jīng)驗,說說怎樣才能把鉛筆削得既美觀又好用。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歸納出以下要點:
(1)用轉筆刀削鉛筆時不能用力過猛。
(2)鉛筆不能削的過細或過粗。
(3)用小刀削鉛筆要注意安全。
4、教師示范削鉛筆的全過程,邊做邊講解要點。
5、學生練習,教師行間巡視,個別幫助。
6、學生討論,鉛筆削好后該怎樣放進鉛筆盒。
7、學生按照正確的做法將削好的鉛筆放進鉛筆盒。
四、鞏固練習。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八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講述這個故事。
2、學會生字,理解新詞意思,并能欣賞有關詞句。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從中接受教育,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
教學重、難點:
1、會認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好、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揣摩薩沙和媽媽的對話。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通課文,講述故事。
1、檢查預習。
(2)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2、講述故事。
誰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愿意來講一講。
(稍作準備后請兩位學生講述并簡評)。
二、細讀品析,積累詞句。
1、說說在這個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詞句比較欣賞。
(1)“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BR> 引導體會花的美:多,嬌嫩,顏色鮮艷,香氣濃。并指導朗讀。
老師讀句子,學生閉眼想象,然后看插圖,再感情朗讀。
(2)“大雨如注”引導從課文中找個近義詞,幫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經(jīng)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BR> 引導體會野薔薇花在大雨中柔弱無援的樣子,并指導朗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么?
2、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薩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點明薩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寫最小的薩莎在家人的影響下,學會了保護弱小者,表明薩莎不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讀第一段。
1、自讀第1自然段,想想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2、討論:時間:假日地點:森林天氣:悶熱人物:一家人。
3、小結。
五、指導寫字。
“薔薇”兩個字上小下大,草字頭占整個字長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嬌、纖”要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垂”的筆順。
六、作業(yè)。
1、鋼筆描紅。
2、抄寫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14課《我不是最弱小的》(讀題),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課文。先來復習一下生字詞。
(1)開火車讀詞語。
(2)導入:這是發(fā)生在一個外國家庭的故事。誰來介紹一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天氣、人物。(指名說)。
二、精讀課文第二小節(jié)。
1、過渡:在一個假日里,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去郊外度假。(放音樂)引讀第二小節(jié)的前兩句話。聽著這么美的音樂,讀著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薩沙一家人分別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詳和的畫面啊,拿好書一起來讀第2小節(jié)的前3句話。
4、突然(放音樂)描述:雷聲大作,先是-,接著-,什么叫大雨如注,你還知道哪些詞是形容雨大的?(傾盆大雨狂風暴雨滂沱大雨)。
5、過渡:一場大雨打亂了一家人的度假計劃,卻也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可貴。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相機板書)。
6、雨下得這么大,爸爸、媽媽卻把雨衣給了薩沙,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學習第3-8小節(jié)。
2、學習第一次對話(3-4小節(jié))。
(1)引讀:薩沙問道-。
(2)理解重點句子(出示: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3)讀讀、想想、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4)聯(lián)系上文說說:薩沙的父母在大雨到來時是怎樣保護弱小者的。
(5)指導朗讀。(肯定的語氣)。
3、學習第二次對話(5-6小節(jié))。
(1)聽了媽媽的話,薩沙的表現(xiàn)怎樣?
(2)媽媽的話應該怎樣讀?
(3)比較句子(知道反問句可以加強語氣,更能表明媽媽的意思)。
(a)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導朗讀出反問的語氣。
5、學習7-8小節(jié)。
6、聽了媽媽的第二次答話:薩沙是怎么做的?
7、看圖想像:薩沙會說些什么?爸爸、媽媽和姐姐會說些什么?
8、書上是怎么說的?(出示小黑板:用筆畫出描寫薩沙動作的詞語;用曲線畫出表示薔薇花弱小的詞語;聯(lián)系上文說說薩沙為什么要這樣做;把這小節(jié)讀好)。
9、討論交流。
10、給薔薇花蓋好雨衣的薩沙,會說些什么呢?(出示:現(xiàn)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
11、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現(xiàn)在我保護了比我弱小的薔薇花,我應該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導讀好反問句(自豪的語氣)。
13、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3-8小節(jié)。
14、討論反饋。
四、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2、指名說說。
3、小結: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應該自覺保護弱小者,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伸出援助之手,同學們之間更應和睦相處,對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動物以及花草樹木應該愛護、關心,這樣世界才會更美好。
五、作業(yè):
1、把自己最想說的話或感受最深處寫下來。
2、抄摘自己欣賞的詞和句,并試著運用其中的一、二個詞語。
3、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或小朋友聽。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九
10的分與合(教材第37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3題。)。
課時。
第五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兩個數(shù)及哪兩個數(shù)能合成10,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guī)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初步體會分與合的思想,更加樂意學習數(shù)學。
教學重點。
掌握10的分與合,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
1、復習數(shù)的組成。
2、對口令,如師:4和4組成幾?生:4和4組成8。
5和幾組成9?生:5和4組成9。
教師可以多說幾個,讓學生進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間進行練習。
二、新授。
1、教學10的組成。
(1)媒體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個被涂上了紅色。
(2)問:這里一共有幾個珠子?有幾個紅色的?幾個沒有涂色的?
(4)看到這個,你馬上想到了什么?
(5)齊讀10的組成。
(6)讓學生涂色,要先引導學生觀察,第一串已經(jīng)涂了一個紅色,思考第二串應該涂幾個紅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應該涂幾個紅色?應該從哪邊涂起?然后獨立有序的涂色,并且按照涂色的結果依次填寫10的組成,再聯(lián)想相應的另一種說法,完整地認識10的組成。如:同學們,到了第2串了,應該涂幾個紅色的?和學生共同完成涂色。(教師媒體演示)。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幾個紅色的?幾個黃色的?10可以分成幾和幾?(讓學生在書上填寫)。再說說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以下按這種方法進行。
2、將10的組成完整地說一便。先說給老師聽,再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三、鞏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題。
(1)教師在黑板上貼上數(shù)字卡片。
(2)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張卡片上的數(shù)字合起來是10。找到以后把兩張卡片舉起來,并且說給小朋友聽:x和x組成10。
(3)請其他小朋友當裁判。
(4)多找?guī)酌∨笥堰M行游戲。
2、完成第2題。
(1)先讓學生想一想:火車頭上面的一個數(shù)和后面的兩個數(shù)是什么關系?
(2)教師進行說明:火車車廂上下兩個數(shù)合起來正好是火車頭上面的數(shù)。
(3)讓學生將數(shù)字填寫在書上。
(4)集體訂正。
(5)讀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3、完成第3題。
(1)這道題目可以用對口令的形式進行練習,如師:誰是3的好朋友?
(2)教師可以多說幾個,讓學生進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間進行練習。
四、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么新的本領?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十
練習三(教材第34頁練習三第1-5題。)。
課時。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有關數(shù)的分與合的理解,幫助學生記憶2-7各數(shù)的分與合。
2、在練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3、在操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有序操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加深理解2-7各數(shù)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1-7的數(shù)字卡片。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1、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了哪些數(shù)的分與合。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2、分別說說這些數(shù)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可以合成這個數(shù)?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分與合的情況。
二、進行練習。
1、完成練習一的第1題。
(1)課件依次出示分草莓的圖,學生說說把草莓分在2個盤里,可以怎樣放?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演示。
(3)根據(jù)演示的情況,讓學生說說幾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幾。
(4)鼓勵學生說說有沒有其它的分法,表揚按順序說的小朋友,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由一種分法想到另一種分法的。
2、完成第2題。
(1)課件出示第2題圖。
(2)請小朋友說一說這道題目是什么意思?(風箏后面的每一節(jié)都要合成7)。
(3)學生在書上填寫。
3、“對口令”游戲,完成第3題。
(1)學生拿出準備的數(shù)字卡片。
(2)組織游戲活動:
師生練習:師說一個數(shù),同桌的兩個學生先后出示卡片,使卡片上的數(shù)合起來是老師說的那個數(shù)。(指名幾組同學進行練習)。
同桌練習:同組兩人先約定一個數(shù),再先后出示卡片,看卡片上的數(shù)合起來是不是等于約定的那個數(shù)。
4、完成第4題。
(1)課件出示第4題圖。
(2)請小朋友說一說這道題目是什么意思?(花上的數(shù)合起來是花盆上的數(shù),花盆上的數(shù)可以分成兩朵花上的數(shù))。
(3)學生在書上獨立填寫。
(4)集體反饋,說說幾可以分成幾和幾或幾和幾合成幾。
5、完成第5題。
(1)出示第5題圖,說說哪幢房子高,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2)獨立填數(shù),看看誰填的最合理。
(3)反饋,表揚按順序填的小朋友,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填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填?
(4)小結:我們在填寫時,左邊的數(shù)要按順序填寫,可是從大到小,也可以從小到大。
三、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jié)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十一
6、7的分與合(教科書第32頁的例題、“試一試”,第33頁“想想做做”第1~5題。)。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jīng)歷6和7的分與合的探索過程,知道6和7各能分成哪兩個數(shù),哪兩個數(shù)能合成6和7。
2、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接受分與合的數(shù)學思想,接受分析和綜合思維方法的熏陶。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6和7各能分成哪兩個數(shù),哪兩個數(shù)能合成6和7。
教學難點。
正確把6和7進行分與合。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我們在研究4和5的分與合時是用什么辦法研究的?
今天我們就用同樣的辦法來研究6和7的分與合。(板書課題)。
二、新授。
1、教學6的分與合。
(1)同學們,老師這里有6個大蘋果,老師想把他們放在兩個籃子里,可以怎么放呢?請同學們用圓片擺擺看。
(2)發(fā)表意見。如:6個蘋果可以分成左邊2個,右邊4個。
(3)教師板書:
也就是說6可以分成2和4。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4)看到這個,你馬上就會想到什么?
(5)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呢?
(6)用同樣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寫出來。
(7)齊讀6的組成。
2、教學7的分與合。
(1)請小朋友將7個圓片分成兩部分,有幾種分法呢?
(2)教學方法同6的分與合的教學方法,只是從實物過度到了點子。
(3)看黑板把7的分成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三、活動游戲,應用鞏固。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題。
(1)教師將點子卡片貼在黑板上。
(2)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張卡片上的點子誰合起來是6。找到以后把兩張卡片舉起來,并且說給小朋友聽:x和x組成6。
(3)請其他小朋友當裁判。
(4)多找?guī)酌∨笥堰M行游戲。
2、完成第2題。
(1)教師將白云卡片貼在黑板上。
(2)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張卡片上的點子誰合起來是7。找到以后把兩張卡片舉起來,并且說給小朋友聽:x和x組成7。
(3)請其他小朋友當裁判。
(4)多找?guī)酌∨笥堰M行游戲。
3、完成第3題。
(1)這道題目可以用對口令的形式進行練習,如師:2和4組成幾?生:2和4組成6。4和幾組成7?生:4和3組成7。
(2)教師可以多說幾個,讓學生進行口答。
(3)也可以小朋友之間進行練習。
4、完成第4題。
(1)先讓學生想一想:螃蟹身上的3個數(shù)是什么關系?
(2)教師進行說明:螃蟹腿上的兩個數(shù)合起來要是螃蟹身上的數(shù)。
(3)讓學生將數(shù)字填寫在書上。
(4)集體訂正。
(5)讀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四、全課小結。
提問:黑板上是你們動手動腦學會的知識,誰能用一句話說說學會了什么?
敘述:今天同學們玩得高興,又學到了知識,茄子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高興,你能用手勢在背后把6、7中的一個數(shù)分成幾和幾,讓你同桌來猜,猜對了你們就可以高高興興地下課休息了。(教師先與學生猜,同桌之間再猜)。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十二
2-5的分與合(教材第30頁例題、“試一試”及第31頁“想想做做”。)。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通過把物體分成兩部分的活動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數(shù)的分與合,進一步加深對2-5各數(shù)的理解。
2、使學生經(jīng)歷由具體到抽象認識數(shù)的分與合的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逐步發(fā)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對分與合的聯(lián)系有初步體會,初步形成對數(shù)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2-5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
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教學具準備、
學具盒。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引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小朋友上課,大家歡迎嗎?小朋友們怎么歡迎呢?來,表示一下。
(學生熱烈鼓掌)。
謝謝你們的掌聲!小朋友們在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誰來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但動作比較快)。
做得很好,就是有點兒快。誰再來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2、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我們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嗎?
生:兩只手先分開來,再合起來,然后又分開來,再合起來。
3、看來兩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響。(板書課題:分與合)。
在數(shù)學王國里呀,也經(jīng)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數(shù)的分與合。
二、展開。
1、(將左手的大拇指彎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對著自己)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豎起你的左手,現(xiàn)在有幾個手指豎著?(齊答4個。)。
你能把自己豎著的4個手指分成兩部分嗎?
(學生在小組內(nèi)嘗試著分一分,再組織全班交流,師根據(jù)學生反饋情況板畫簡筆畫)。
把4個手指分成1和3。
把4個手指分成2和2。
把4個手指分成3和1。
2、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那我們把4的三種分法先按順序排一排,再請大家相互說一說。(師邊說邊在相應的手勢圖下板書)。
3、現(xiàn)在請小朋友將左手反過來,手掌心對著自己再看一看,剛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現(xiàn)在你看到4分成了幾和幾了?(4分成了1和3)。
分法沒有變,怎么看到的結果卻不一樣了呢?
因為手反過來了。
剛才3在左邊1在右邊,現(xiàn)在1在左邊3在右邊。
第二種分法呢?(還是2和2)師:為什么還是2和2?(因為原來左邊是2、右邊是2,所以反過來看是一樣的。)。
(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5、光盤出示例題主題圖,說說4個桃放在兩個盆里,可以怎樣放:
生把結果填在書上,再組織反饋。
6、(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幾個手指?下面就請同桌的兩個人一起來分手指,想5的分與合。交流后組織反饋: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
7、完成“試一試”。
三、拓展。
1、完成第1題。
(1)自己說說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幾和幾?
(2)完成書上練習。
(3)請學生說出分與合。
2、游戲:出圓片。
(1)教師出圓片,讓學生自由出圓片,然后再說出來兩個圓片合起來是幾?如:師:我1,生:我出2,2和1合起來是3。
(2)說一說其他的數(shù)。
(3)同桌玩玩說說。
(4)如果不擺,拍手說。然后同桌之間相互說。
3、完成第3題。
(1)出示玩具卡車:看誰最聰明,在卡車的窗戶上寫出最合適的數(shù)。
(2)學生自己填寫,教師巡視。
(3)請學生將自己填寫的讀給大家聽。
(4)找規(guī)律:
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
4、給太陽花裝葉子。
(1)誰能選一選,說一說?
(2)每個信封里有兩朵太陽花,每朵花兩片葉子,還多一片,放在桌子上,把葉子粘在花柄上。
四、總結全課。
1、學習了什么?
2、說說我們學習的分與合。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
2、使學生在繪制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進一步感受統(tǒng)計方法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價值,增強參與統(tǒng)計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會利用統(tǒng)計圖里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誰來說說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
指名回答。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學習復式折線統(tǒng)計圖。(板書課題)。
二、綜合練習。
1、出示p77第2題。
(1)學生看圖后獨立思考:哪種電話的用戶多?呢?
(2)哪種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斷的?
(從折線的走勢上來判斷;計算每種電話用戶與19的差,進一步檢驗作出的判斷是否正確)。
(3)看這這張統(tǒng)計圖,你還想到什么?學生交流。
(2)擁有電話的家庭戶數(shù)哪兩年增長幅度最快?計算機呢?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方法。
(3)從上面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你還能想到什么?
三、聯(lián)系生活應用統(tǒng)計知識。
1、完成p78第4題。
引導學生看懂統(tǒng)計圖的橫軸和縱軸,學生獨立完成后和同學交流。
(根據(jù)統(tǒng)計圖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長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長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為開始發(fā)芽的時間比較晚。但從第8天起芽的生長速度就和根大體上是相當?shù)模?BR> 我們在農(nóng)學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請你也來做個小科學家,堅持觀察一種植物,并做好記載。
2、完成p78第5題。
逐題討論交流,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兩條折線中相應點的關系進行判斷。
3、獨立完成p79第6題,(1)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圖例。
(2)交流,互相評價,進一步掌握繪制的方法和技巧。
(3)討論交流問題。結合“為什么氣溫變化正好相反?”一道學生自主閱讀“你知道嗎?再交流說說理由。
四、全課總結。
1、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小結所學的知識。
2、完成練習冊上相關習題。
課題一: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探索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2、使學生在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探索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例1。
1、讀題列式。
2、探究計算。
(2)指導分小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別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據(jù)操作的情況說出1/2加1/4的得數(shù)是多少嗎?
明確:計算1/2+1/4時,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們轉化成同分母的分數(shù)。
(3)按剛才討論的方法,完成例題中的填空。
交流學生填空、計算的情況。
討論:把1/2和1/4轉化成同分母分數(shù)的過程應用了什么知識?(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怎樣應用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加法的?(通分)。
二、學習“試一試”
1、提出要求,讓學生獨立進行計算。
2、學生完成計算后,組織討論:
(1)例題學習的是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5/6-1/3是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減法)(在已經(jīng)板書的“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法”后添上“和減法”,完成課題的板書)。
指出:計算結果如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
(3)你是怎樣計算1-4/9的?怎樣想到把1轉化成9/9的?
指出:計算1減幾分之幾時,先要根據(jù)減數(shù)的分母,把1轉化成與減數(shù)同分母的假分數(shù)。
3、提出:你會驗算上面的兩道題嗎?你打算怎樣驗算?
交流后:讓學生各自驗算,確定上面兩道題的計算結果。
4、引導學生總結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1)提出要求: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明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時,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計算后要自覺進行驗算。
三、做“練一練”
1、學生按要求獨立計算,并驗算。
2、重點討論7/12+1/4的計算過程,提醒學生把計算結果約成最簡分數(shù)。
四、做練習十四的第1-4題。
1、做第1題。
學生按要求涂色,并寫出得數(shù)。
要求學生結合圖形解釋: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確:分數(shù)單位相同的分數(shù)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數(shù)單位不同的分數(shù),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們轉化成相同單位的分數(shù),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題。
明確: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別按照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shù)。
3、做第3、4題。
指名讀題后,要求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學生解答后,指名說說自己思考和計算的過程。其中第4題提醒學生根據(jù)要求的問題正確選擇條件。
五、全課總結。
課題二: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2)。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82頁的練習十四的第5-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正確、靈活地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初步學會估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2、使學生進一步在解決新的計算問題中,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挑戰(zhàn)性,體驗成功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估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通分練習(口答)。
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
2、計算練習(指名板演)。
1/5+3/103/5-3/8。
二、探索規(guī)律。
1、出示練習十四第5題,學生自己讀題觀察。
1/2+1/31/9+1/101/4+1/71/5+1/8。
1/2-1/31/9-1/101/4-1/71/5-1/8。
2、交流觀察后發(fā)現(xiàn)。
3、每人選擇兩組題目計算出結果,并校對結果。
4、交流計算后發(fā)現(xiàn)。
5、教師小結:兩個分數(shù)最大公因數(shù)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數(shù)加減,得數(shù)的分母就是原來兩個分母的積,得數(shù)的分子就是原來兩個分子的和或差。
6、根據(jù)規(guī)律,請學生自己寫出幾組這樣的分數(shù)加減法算式,并計算出結果,再交流。
三、估算異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1、練習十四第6題。
(1)出示題目:下面的分數(shù)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1/108/92/259/2011/137/15。
(2)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師小結: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數(shù)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數(shù)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數(shù)就越接近1。
2、練習十四第7題。
(1)出示題目:先估計哪幾題的結果比較接近1/2,再計算。
4/5+2/31/10+3/72/9+1/3。
5/8-1/53/5-1/21-1/9。
(2)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3)再每人選擇三個題目計算驗證。
(4)教師指出:先估算再計算,可以提高我們計算的正確率,培養(yǎng)靈活的思維能力。
四、解決實際問題。
1、練習十四第8題。
先說說圖意,再填空,然后計算。
2、練習十四第9題。
先說說圖意,再估計,然后計算。
五、總結延伸。
思考題:請把合適的分數(shù)填入下面括號里。
1/()+1/()+1/()=1。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體會分與合的思想,比較熟練地掌握10以內(nèi)數(shù)的組成,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guī)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共5課時。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第30--31頁的2、3、4、5的分與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體會分與合的思想,比較熟練地掌握數(shù)2、3、4、5的組成,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guī)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掛圖、小黑板、卡片、圓片、盤子、桃子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知識探索。
1、出示掛圖,結合提問:“把4個桃放在兩個盤子里,可以怎樣放?”
2、教學4的組成,可以分這樣幾個步驟進行:
(1)讓學生把4個桃(可以用4個圓片代替)放在兩個盤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現(xiàn)多種放法。
(2);帶領學生選擇其中一種分法抽象出4的一種組成,再讓學生在小組里按照這樣思考,從其他幾種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幾種組成。
(3)讓學生觀察4個桃放在兩個盤子里有多種放法,數(shù)4分成兩部分也有多種分法,體會數(shù)的組成的學習方法。
(4)引導學生對應著4的每種分法,認識幾和幾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幾和幾,也就是幾和幾合起來是4,感受分與合的思想及其辨證統(tǒng)一。
(5)可以用對口令等形式,進行必要的練習。
三、知識應用。
1、組織學生通過學具的操作來學習5的組成??梢园才艑W生兩人一組共同完成“試一試”,從活動中得到5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5。教學重點放在把5朵花分成兩堆后,從一種分法抽象出數(shù)5的兩種組成,從5分成幾和幾能知道幾和幾合成5。
2、“想想做做”的題目要重視組織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四、教學總結。
五、拓展練習。
練習與測試。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三
教學內(nèi)容:完成練習與應用1~6頁。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幫助學生理清本單元的知識脈絡,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收獲。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整理。
問:本單元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小組討論:
1、你是怎樣理解利率、稅率和折扣的?舉例說說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用百分數(shù)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你有哪些體會和收獲?
二、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1題。
(1)先獨立完成。
(2)交流點評。
(3)總結有關百分數(shù)實際問題的特點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2題。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確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關系。
(3)填表計算。
3、完成第3、4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總結:當單位“1”已知時,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關的未知量;當單位“1”未知時,通常用方程解答。
4、完成第5、6題。
(1)先畫圖。
(2)解答。
(3)強調:單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時的不同處理方法。
三:總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數(shù)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整理和復習(2)。
教學內(nèi)容:第16頁7~11題及“探索和實踐”,第17頁的第12、13題。
教學目的:
1、通過綜合練習。進一步鞏固用百分數(shù)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提。
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索和實踐,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百分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百分數(shù)學習。
的意義和價值。
3、通過評價與反思,激勵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7題。
(1)獨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完成第8題。
(1)理解題意,適當解釋“合金”的意思。
明確:一塊黃銅的千克數(shù)由兩部分組成,是一銅的,一是鋅的千克數(shù)。
3、完成第9題。
4、完成第10題。
(1)理解題意。
問:兩個百分數(shù)分別是以什么為單位“1”?
數(shù)量間有怎樣的相等關系?
要算這個月的城市維護建設稅,需先求出什么?
(2)學生解答。
5、完成11題。
(1)讀題。
重點理解“攜帶行李超過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飛機票原價的1.5%購買行李票”這句話的意思。
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討論交流。
明確兩點:一、首先算出超過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價格=飛機票原價*1.5%。
(2)學生解答。
二、探索與實踐。
1、完成12題。
(1)課前收集爸爸媽媽及自己的體重。
(2)根據(jù)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標準體重。
(3)根據(jù)公式算算實際體重是否屬于正常體重。
2、完成13題。
(1)現(xiàn)場調查。
(2)分別算出百分數(shù)。
3、思考題。
引導分析:利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
先算出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價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價: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斷。
三、總結。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懂得了百分數(shù)的哪些知識?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四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40頁的例3,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3-7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jù)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觀察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在學生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學準備:兩張照片。
預習作業(yè):
1、預習課本第40頁例3,
2、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并比較這兩個比的關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課本上完成第40頁練一練。
教學過程:
一、預習效果檢測。
1、昨天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糠糯蠡蚩s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關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希望這些知識能對你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有幫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認識比例。
(1)呈現(xiàn)放大請后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shù)據(jù)。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
(2)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么關系?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求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數(shù)學中規(guī)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4)你能說說什么叫比例嗎?(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比例的意義)。
(5)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2、學以致用。
(1)學習比例的意義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2)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也能組成比例嗎?
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是怎樣想的?由此可以使學生對比例意義的豐富感知。
(3)你能根據(jù)以上照片提供的數(shù)據(jù),再寫出兩個比,并將它們組成比例嗎?
3、交流“練一練”的完成情況。
三、當堂達標檢測。
1、做練習九第3題。
先寫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說清楚相應的兩個比是否能夠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練習九第4題。
獨立審題,說說解題步驟,在獨立完成。同時找兩個同學板演。
3、做練習九第7題。
(1)弄懂什么是“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鐘走的路程,所以240米與4分鐘是相對應的兩個量。
(2)分組完成,同時四人板書,再講評。
完成后反饋、引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及時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問,總結全課。
教學反思: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五
一、教材分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蘇教版第十一冊古詩兩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寫由讀書而生發(fā)的感想,寫的是詩人陸游用冬夜讀書生發(fā)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做學問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jīng)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xiàn)象,聯(lián)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銳”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這兩首都是哲理詩??梢圆捎谩叭x”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1、會讀。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后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tǒng)一在班級里交流。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沒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
三、教學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1、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xiàn)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呀?陸游一生渴望的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始終沒有實現(xiàn)。他只有用他的詩歌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他一生辛勤創(chuàng)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詩。在我國歷代詩人中,他的創(chuàng)作是最豐富的。
公元12,這位八十六歲的愛國詩人病重。臨終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fā)的感想來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無遺力:不遺余力。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遺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兩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究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通過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
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聽老師范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后評價,再練讀。(教師點撥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知與行的關系)。
(4)齊讀。
(5)指導背誦。
三、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查找并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陸游寫的古詩。
教學后記。
采用多種形式的說干朗讀,讀背與評議相結合,以調動學生朗讀背誦的積極性。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解釋詩句中的關鍵詞語,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
2.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有感情地吟誦古詩。
二、學習《觀書有感》。
1.按自學提綱自學古詩。
出示自學提綱:
a.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聯(lián)系詩句理解詞語“鑒”“徘徊”“渠”“如許”等,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c.記下不懂的問題。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范讀。邊聽邊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學生交流讀懂的內(nèi)容。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而準確理解一些詞語。鑒:鏡子。徘徊: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詩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閃耀浮動。渠:它,指方塘。如許:如此。
理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
邊讀邊理解邊想象。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看圖,聽錄音,進一步感受詩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學生自由練讀。(讀中領悟:正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使池塘變得如些清澈那樣,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3)指名讀后練習背誦。
(4)積累憶誦:勸學的詞語或名言其他古詩句。
三、學習本課生字。
1.記憶字形,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記住“聿”“鑒”“徘徊”這幾個字的。你認為哪個容易寫錯,給大家提示一下。
2.練習正確書寫。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由學生推薦課外自學的古詩。
3.收集的成語、名言、古詩。準備張貼向全班同學推薦古詩。
板書設計1:
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學問。
板書設計2:
觀書有感(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池水清澈讀書。
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不斷地讀書使人__________。
教學后記。
本課的兩首詩都是圍繞讀書生發(fā)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讀的過程中,一些學生能大體領悟,還有一些同學生也能由此生發(fā)出新的感悟,如書要多讀,就像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六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2、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能夠根據(jù)物體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進行表達和交流。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計出一些物品大約有多重。
教學構想:
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l克和1千克的觀念。
教具準備:
教學時,教師要準備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xiàn)1克有多重的實物。同時還應要求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2分硬幣及一些到商場里購買的物品或食品。生活中常見的秤。
教與學的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l、情境導入,看一看。
2、聯(lián)系實際,掂一掂。
說話:請你拿出你到商店購買的商品。如:一袋紅棗、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較一下自己所買的商品和小組同學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輕。讓學生選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物品。
[簡析:商場里常見食品的輕重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食品,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shù)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二、新課教學,認識質量。
1、認識秤。
提問:怎樣才能更準確的對這些商品的重量進行比較呢?你們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嗎?引導出用秤稱一稱的方法)。
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嗎?
讓學生把提前準備好的各種秤的資料讀一讀,介紹一下它們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師總結:展示課件中的秤。
2、認識千克。
(1)猜一猜。
提問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圖釘)猜一猜你認為哪一包重?(學生間產(chǎn)生爭論)。
(2)稱一稱。
說話:同學們都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稱稱看吧。
學生動手稱,并互相交流稱后的結果。
(3)感受1千克。
說話:這幾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來只憑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斷出它們的重量,應該用秤稱一稱。
學生在通過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驗證結論。
(4)感受幾千克。
學生分小組秤一下所帶商品的準確重量。并指名請演示秤重量的過程。一開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類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讓學生通過“在玩中學”掌握基本知識。
(5)動手操作。
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稱出1千克雞蛋,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數(shù)數(shù)有多少個。
說一說書上37頁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題說出電梯或卡車的載重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幾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數(shù)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時為今后學習“噸”打下基礎。
4、認識重量單位“克”。
(1)稱一稱。
a、用臺秤稱一枚2分硬幣。
b、用臺秤稱1塊橡皮。
c、質疑: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認一認。
秤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做單位。我們常用天平秤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時,需要用砝碼。你知道下面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嗎?教師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出示砝碼。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動手稱出10克黃豆有多重。1個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感受“克”。小組同學通過掂鵝毛和塑料尺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觀念。
練習:稱一稱鉛筆盒里的學習用具的重量。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七
教學要求:
1、仔細觀察課本上的圖或教學掛圖,反復訓練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寫字的習慣。
2、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了解讀書寫字時必須要達到的要求,并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僅自己自覺做到,還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漸形成習慣。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我們現(xiàn)在是小學生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將要學習很多新的知識,這些知識需要通過讀書寫字來獲得。因此,我們從小養(yǎng)成正確的讀寫姿勢十分重要。
二、看圖說話。
了解正確的讀書和寫字姿勢。
1、看第一頁最上面的兩幅圖,說說這兩位同學在干什么。引導學生按“左邊的同學在……”“右邊的同學在……”的句式說。
2、老師講解正確的坐、讀、寫的姿勢。
3、出示人直立的脊柱圖。
(1)引導學生看人的脊柱,讓小朋友在自己的`背上摸一摸,感覺一下健康的脊柱應該像柱子一樣直。
(2)出示彎曲的鐵絲,告戒小朋友,如果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脊柱就容易彎曲,就可能長成駝背,像鐵絲一樣,多難看啊!
4、看下面的一幅圖,先說說圖中有幾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誰,正在干什么。
(1)啟發(fā)小朋友主動說,有條理說。
(2)小結:保護視力,要定期檢查視力。
三、鞏固練習。
有條理地說說幾幅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四、總結。
我們要注意正確的讀寫姿勢,認真做眼保健操,還有定期檢查視力。做到這些,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生活,長大后才能為國家作貢獻。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請小朋友說說為什么要注意正確的讀寫姿勢,再說說不注意正確的讀寫姿勢的后果。
2、說說保護視力要做到哪些。
3、小結。
二、看圖說話,明確正確的讀書姿勢的要求。
1、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說說他們的讀書姿勢是怎樣的。
4、老師巡查,點撥,糾正。
5、鞏固練習。
說說讀書姿勢的要點。
同座位或練習小組練習,互相提示,互相幫助,教師不斷地予以表揚鼓勵。
讀《讀書姿勢歌》。
6、過渡:同學們學習了正確的讀書姿勢還不夠,我們還要學習正確的寫字姿勢。
三、看圖說話,明確正確的寫字姿勢的要求。
1、看圖,討論要點。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講解要點:
2、練習要點:
請一個小朋友到前面來示范,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然后全班同學學習,擺放好正確的寫字姿勢,教師巡查,逐一點撥糾正。
3、鞏固練習。
說說寫字姿勢的要點。同座位互相幫助,互相糾正。給姿勢正確的同學獎勵小紅花。
四、總結。
1、強調讀寫姿勢要點,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表演學得好的學生。
2、強調不僅在學校要做到這些,回家也要做到這些。
3、要求學生回去后請家長檢查讀寫姿勢。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學生分別說說正確的讀寫姿勢應該是怎樣的。
2、指名學生上講臺示范正確的讀寫姿勢,其他學生評價。
3、學生齊聲讀背《讀書姿勢歌》和《寫字姿勢歌》。
二、看圖說話。
1、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是怎樣做的。
2、明確愛惜學習用品的要求。
(1)課本、練習本和鉛筆盒分類放好。
(2)寫字前要檢查小手是否干凈,如果臟了要擦洗干凈,以免弄臟練習本。
(3)課本、練習本的角卷了,輕輕地將卷起的地方抹平。
3、說說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
4、學習要點。
教師講解:我們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背上了新書包,書包里要擺許多學習用品,如果不學會整理書包的話,我們的書包就會亂七八糟,學習用品放在里面,很容易損壞。
小組互幫互學:整理自己的書包。
大組討論練習的收獲。
三、看圖說話。
1、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看圖,說說圖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2、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削鉛筆的經(jīng)驗,說說怎樣才能把鉛筆削得既美觀又好用。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歸納出以下要點:
(1)用轉筆刀削鉛筆時不能用力過猛。
(2)鉛筆不能削的過細或過粗。
(3)用小刀削鉛筆要注意安全。
4、教師示范削鉛筆的全過程,邊做邊講解要點。
5、學生練習,教師行間巡視,個別幫助。
6、學生討論,鉛筆削好后該怎樣放進鉛筆盒。
7、學生按照正確的做法將削好的鉛筆放進鉛筆盒。
四、鞏固練習。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八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講述這個故事。
2、學會生字,理解新詞意思,并能欣賞有關詞句。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從中接受教育,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
教學重、難點:
1、會認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好、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揣摩薩沙和媽媽的對話。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通課文,講述故事。
1、檢查預習。
(2)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2、講述故事。
誰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愿意來講一講。
(稍作準備后請兩位學生講述并簡評)。
二、細讀品析,積累詞句。
1、說說在這個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詞句比較欣賞。
(1)“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芳香撲鼻?!?BR> 引導體會花的美:多,嬌嫩,顏色鮮艷,香氣濃。并指導朗讀。
老師讀句子,學生閉眼想象,然后看插圖,再感情朗讀。
(2)“大雨如注”引導從課文中找個近義詞,幫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經(jīng)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BR> 引導體會野薔薇花在大雨中柔弱無援的樣子,并指導朗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么?
2、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薩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點明薩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寫最小的薩莎在家人的影響下,學會了保護弱小者,表明薩莎不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讀第一段。
1、自讀第1自然段,想想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2、討論:時間:假日地點:森林天氣:悶熱人物:一家人。
3、小結。
五、指導寫字。
“薔薇”兩個字上小下大,草字頭占整個字長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嬌、纖”要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垂”的筆順。
六、作業(yè)。
1、鋼筆描紅。
2、抄寫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14課《我不是最弱小的》(讀題),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課文。先來復習一下生字詞。
(1)開火車讀詞語。
(2)導入:這是發(fā)生在一個外國家庭的故事。誰來介紹一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天氣、人物。(指名說)。
二、精讀課文第二小節(jié)。
1、過渡:在一個假日里,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去郊外度假。(放音樂)引讀第二小節(jié)的前兩句話。聽著這么美的音樂,讀著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薩沙一家人分別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詳和的畫面啊,拿好書一起來讀第2小節(jié)的前3句話。
4、突然(放音樂)描述:雷聲大作,先是-,接著-,什么叫大雨如注,你還知道哪些詞是形容雨大的?(傾盆大雨狂風暴雨滂沱大雨)。
5、過渡:一場大雨打亂了一家人的度假計劃,卻也讓我們看到了親情的可貴。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相機板書)。
6、雨下得這么大,爸爸、媽媽卻把雨衣給了薩沙,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學習第3-8小節(jié)。
2、學習第一次對話(3-4小節(jié))。
(1)引讀:薩沙問道-。
(2)理解重點句子(出示: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3)讀讀、想想、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4)聯(lián)系上文說說:薩沙的父母在大雨到來時是怎樣保護弱小者的。
(5)指導朗讀。(肯定的語氣)。
3、學習第二次對話(5-6小節(jié))。
(1)聽了媽媽的話,薩沙的表現(xiàn)怎樣?
(2)媽媽的話應該怎樣讀?
(3)比較句子(知道反問句可以加強語氣,更能表明媽媽的意思)。
(a)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導朗讀出反問的語氣。
5、學習7-8小節(jié)。
6、聽了媽媽的第二次答話:薩沙是怎么做的?
7、看圖想像:薩沙會說些什么?爸爸、媽媽和姐姐會說些什么?
8、書上是怎么說的?(出示小黑板:用筆畫出描寫薩沙動作的詞語;用曲線畫出表示薔薇花弱小的詞語;聯(lián)系上文說說薩沙為什么要這樣做;把這小節(jié)讀好)。
9、討論交流。
10、給薔薇花蓋好雨衣的薩沙,會說些什么呢?(出示:現(xiàn)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
11、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現(xiàn)在我保護了比我弱小的薔薇花,我應該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導讀好反問句(自豪的語氣)。
13、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3-8小節(jié)。
14、討論反饋。
四、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2、指名說說。
3、小結: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應該自覺保護弱小者,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應伸出援助之手,同學們之間更應和睦相處,對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動物以及花草樹木應該愛護、關心,這樣世界才會更美好。
五、作業(yè):
1、把自己最想說的話或感受最深處寫下來。
2、抄摘自己欣賞的詞和句,并試著運用其中的一、二個詞語。
3、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或小朋友聽。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九
10的分與合(教材第37頁例題、“想想做做”第1~3題。)。
課時。
第五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兩個數(shù)及哪兩個數(shù)能合成10,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簡單規(guī)律,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初步體會分與合的思想,更加樂意學習數(shù)學。
教學重點。
掌握10的分與合,加深對10以內(nèi)數(shù)的認識。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復習。
1、復習數(shù)的組成。
2、對口令,如師:4和4組成幾?生:4和4組成8。
5和幾組成9?生:5和4組成9。
教師可以多說幾個,讓學生進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間進行練習。
二、新授。
1、教學10的組成。
(1)媒體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個被涂上了紅色。
(2)問:這里一共有幾個珠子?有幾個紅色的?幾個沒有涂色的?
(4)看到這個,你馬上想到了什么?
(5)齊讀10的組成。
(6)讓學生涂色,要先引導學生觀察,第一串已經(jīng)涂了一個紅色,思考第二串應該涂幾個紅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應該涂幾個紅色?應該從哪邊涂起?然后獨立有序的涂色,并且按照涂色的結果依次填寫10的組成,再聯(lián)想相應的另一種說法,完整地認識10的組成。如:同學們,到了第2串了,應該涂幾個紅色的?和學生共同完成涂色。(教師媒體演示)。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幾個紅色的?幾個黃色的?10可以分成幾和幾?(讓學生在書上填寫)。再說說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以下按這種方法進行。
2、將10的組成完整地說一便。先說給老師聽,再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三、鞏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題。
(1)教師在黑板上貼上數(shù)字卡片。
(2)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張卡片上的數(shù)字合起來是10。找到以后把兩張卡片舉起來,并且說給小朋友聽:x和x組成10。
(3)請其他小朋友當裁判。
(4)多找?guī)酌∨笥堰M行游戲。
2、完成第2題。
(1)先讓學生想一想:火車頭上面的一個數(shù)和后面的兩個數(shù)是什么關系?
(2)教師進行說明:火車車廂上下兩個數(shù)合起來正好是火車頭上面的數(shù)。
(3)讓學生將數(shù)字填寫在書上。
(4)集體訂正。
(5)讀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3、完成第3題。
(1)這道題目可以用對口令的形式進行練習,如師:誰是3的好朋友?
(2)教師可以多說幾個,讓學生進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間進行練習。
四、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又學會了什么新的本領?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十
練習三(教材第34頁練習三第1-5題。)。
課時。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有關數(shù)的分與合的理解,幫助學生記憶2-7各數(shù)的分與合。
2、在練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
3、在操作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有序操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加深理解2-7各數(shù)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1-7的數(shù)字卡片。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1、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了哪些數(shù)的分與合。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2、分別說說這些數(shù)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可以合成這個數(shù)?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分與合的情況。
二、進行練習。
1、完成練習一的第1題。
(1)課件依次出示分草莓的圖,學生說說把草莓分在2個盤里,可以怎樣放?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演示。
(3)根據(jù)演示的情況,讓學生說說幾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合成幾。
(4)鼓勵學生說說有沒有其它的分法,表揚按順序說的小朋友,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由一種分法想到另一種分法的。
2、完成第2題。
(1)課件出示第2題圖。
(2)請小朋友說一說這道題目是什么意思?(風箏后面的每一節(jié)都要合成7)。
(3)學生在書上填寫。
3、“對口令”游戲,完成第3題。
(1)學生拿出準備的數(shù)字卡片。
(2)組織游戲活動:
師生練習:師說一個數(shù),同桌的兩個學生先后出示卡片,使卡片上的數(shù)合起來是老師說的那個數(shù)。(指名幾組同學進行練習)。
同桌練習:同組兩人先約定一個數(shù),再先后出示卡片,看卡片上的數(shù)合起來是不是等于約定的那個數(shù)。
4、完成第4題。
(1)課件出示第4題圖。
(2)請小朋友說一說這道題目是什么意思?(花上的數(shù)合起來是花盆上的數(shù),花盆上的數(shù)可以分成兩朵花上的數(shù))。
(3)學生在書上獨立填寫。
(4)集體反饋,說說幾可以分成幾和幾或幾和幾合成幾。
5、完成第5題。
(1)出示第5題圖,說說哪幢房子高,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2)獨立填數(shù),看看誰填的最合理。
(3)反饋,表揚按順序填的小朋友,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填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填?
(4)小結:我們在填寫時,左邊的數(shù)要按順序填寫,可是從大到小,也可以從小到大。
三、總結評價。
通過這節(jié)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十一
6、7的分與合(教科書第32頁的例題、“試一試”,第33頁“想想做做”第1~5題。)。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jīng)歷6和7的分與合的探索過程,知道6和7各能分成哪兩個數(shù),哪兩個數(shù)能合成6和7。
2、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進一步接受分與合的數(shù)學思想,接受分析和綜合思維方法的熏陶。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6和7各能分成哪兩個數(shù),哪兩個數(shù)能合成6和7。
教學難點。
正確把6和7進行分與合。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我們在研究4和5的分與合時是用什么辦法研究的?
今天我們就用同樣的辦法來研究6和7的分與合。(板書課題)。
二、新授。
1、教學6的分與合。
(1)同學們,老師這里有6個大蘋果,老師想把他們放在兩個籃子里,可以怎么放呢?請同學們用圓片擺擺看。
(2)發(fā)表意見。如:6個蘋果可以分成左邊2個,右邊4個。
(3)教師板書:
也就是說6可以分成2和4。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4)看到這個,你馬上就會想到什么?
(5)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呢?
(6)用同樣的方法把其他的分法寫出來。
(7)齊讀6的組成。
2、教學7的分與合。
(1)請小朋友將7個圓片分成兩部分,有幾種分法呢?
(2)教學方法同6的分與合的教學方法,只是從實物過度到了點子。
(3)看黑板把7的分成說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三、活動游戲,應用鞏固。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題。
(1)教師將點子卡片貼在黑板上。
(2)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張卡片上的點子誰合起來是6。找到以后把兩張卡片舉起來,并且說給小朋友聽:x和x組成6。
(3)請其他小朋友當裁判。
(4)多找?guī)酌∨笥堰M行游戲。
2、完成第2題。
(1)教師將白云卡片貼在黑板上。
(2)讓學生找一找:哪兩張卡片上的點子誰合起來是7。找到以后把兩張卡片舉起來,并且說給小朋友聽:x和x組成7。
(3)請其他小朋友當裁判。
(4)多找?guī)酌∨笥堰M行游戲。
3、完成第3題。
(1)這道題目可以用對口令的形式進行練習,如師:2和4組成幾?生:2和4組成6。4和幾組成7?生:4和3組成7。
(2)教師可以多說幾個,讓學生進行口答。
(3)也可以小朋友之間進行練習。
4、完成第4題。
(1)先讓學生想一想:螃蟹身上的3個數(shù)是什么關系?
(2)教師進行說明:螃蟹腿上的兩個數(shù)合起來要是螃蟹身上的數(shù)。
(3)讓學生將數(shù)字填寫在書上。
(4)集體訂正。
(5)讀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四、全課小結。
提問:黑板上是你們動手動腦學會的知識,誰能用一句話說說學會了什么?
敘述:今天同學們玩得高興,又學到了知識,茄子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高興,你能用手勢在背后把6、7中的一個數(shù)分成幾和幾,讓你同桌來猜,猜對了你們就可以高高興興地下課休息了。(教師先與學生猜,同桌之間再猜)。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國標版四年級篇十二
2-5的分與合(教材第30頁例題、“試一試”及第31頁“想想做做”。)。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通過把物體分成兩部分的活動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數(shù)的分與合,進一步加深對2-5各數(shù)的理解。
2、使學生經(jīng)歷由具體到抽象認識數(shù)的分與合的過程,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逐步發(fā)展合作學習的意識,對分與合的聯(lián)系有初步體會,初步形成對數(shù)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2-5的分與合。
教學難點。
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教學具準備、
學具盒。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引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小朋友上課,大家歡迎嗎?小朋友們怎么歡迎呢?來,表示一下。
(學生熱烈鼓掌)。
謝謝你們的掌聲!小朋友們在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誰來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但動作比較快)。
做得很好,就是有點兒快。誰再來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2、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我們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嗎?
生:兩只手先分開來,再合起來,然后又分開來,再合起來。
3、看來兩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響。(板書課題:分與合)。
在數(shù)學王國里呀,也經(jīng)常用到分與合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數(shù)的分與合。
二、展開。
1、(將左手的大拇指彎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對著自己)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豎起你的左手,現(xiàn)在有幾個手指豎著?(齊答4個。)。
你能把自己豎著的4個手指分成兩部分嗎?
(學生在小組內(nèi)嘗試著分一分,再組織全班交流,師根據(jù)學生反饋情況板畫簡筆畫)。
把4個手指分成1和3。
把4個手指分成2和2。
把4個手指分成3和1。
2、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那我們把4的三種分法先按順序排一排,再請大家相互說一說。(師邊說邊在相應的手勢圖下板書)。
3、現(xiàn)在請小朋友將左手反過來,手掌心對著自己再看一看,剛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現(xiàn)在你看到4分成了幾和幾了?(4分成了1和3)。
分法沒有變,怎么看到的結果卻不一樣了呢?
因為手反過來了。
剛才3在左邊1在右邊,現(xiàn)在1在左邊3在右邊。
第二種分法呢?(還是2和2)師:為什么還是2和2?(因為原來左邊是2、右邊是2,所以反過來看是一樣的。)。
(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5、光盤出示例題主題圖,說說4個桃放在兩個盆里,可以怎樣放:
生把結果填在書上,再組織反饋。
6、(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幾個手指?下面就請同桌的兩個人一起來分手指,想5的分與合。交流后組織反饋: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
7、完成“試一試”。
三、拓展。
1、完成第1題。
(1)自己說說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幾和幾?
(2)完成書上練習。
(3)請學生說出分與合。
2、游戲:出圓片。
(1)教師出圓片,讓學生自由出圓片,然后再說出來兩個圓片合起來是幾?如:師:我1,生:我出2,2和1合起來是3。
(2)說一說其他的數(shù)。
(3)同桌玩玩說說。
(4)如果不擺,拍手說。然后同桌之間相互說。
3、完成第3題。
(1)出示玩具卡車:看誰最聰明,在卡車的窗戶上寫出最合適的數(shù)。
(2)學生自己填寫,教師巡視。
(3)請學生將自己填寫的讀給大家聽。
(4)找規(guī)律:
有沒有什么規(guī)律?
4、給太陽花裝葉子。
(1)誰能選一選,說一說?
(2)每個信封里有兩朵太陽花,每朵花兩片葉子,還多一片,放在桌子上,把葉子粘在花柄上。
四、總結全課。
1、學習了什么?
2、說說我們學習的分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