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優(yōu)秀22篇)

字號: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組織教學內(nèi)容和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要注意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和過渡。范文中展示了合理的教學目標、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一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自主探索出三類物體的滾動路線,并嘗試記錄。
    3、在游戲中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產(chǎn)生進一步探索物體滾動路線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積木等。
    2、小棒8根。(為游戲《趕小豬》而備的趕“豬”棒。)。
    3、大記錄紙一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
    在活動室里散放著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這里有我們平時用過、玩過的東西,請你們把會滾動的東西找出來?!?BR>    2、玩一玩:請你們玩一玩,為什么這些東西會滾動呢?
    3、說一說:為什么這些東西都能滾動?
    二、第二次探索:物體滾動的路線是怎樣的?(活動重點)。
    1、游戲:滾進球門。
    老師介紹游戲玩法:小朋友兩兩一組,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輪流進行。
    2、集體交流,并嘗試記錄物體滾動的路線。
    哪些小朋友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幼兒回答、交流后,請幼兒把這些滾不進球門的東西都送到前面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為什么這些紙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滾不進球門呢?(教師進行演示)。
    出示大記錄紙:誰能來記錄一下它們的滾動路線?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二
    《幼兒大班科學教案《滾動》含反思》這是優(yōu)秀的大班科學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快來看看幼兒大班科學教案《滾動》含反思!
    大班科學活動:滾動。
    在貫徹《規(guī)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并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shè)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活動前讓幼兒初步感知球體、圓柱體能滾動的現(xiàn)象,然后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nèi)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的探索欲望。
    3、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一、引題。
    1、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復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為什么會滾動?
    二、提出問題: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提示:可以改變它們的形狀,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卡紙、小球、vcd光盤、圓形玩具、鉛筆幫忙,讓它們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后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個。看誰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三、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jù)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
    本次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生于幼兒的興趣,設(shè)置游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fā)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yǎng)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gòu)知識與經(jīng)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三
    1、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什么是彈性,知道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有彈性的。
    2、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座位靠背上系一根松緊帶。
    2、教室桌面:彈簧、海綿、彈跳熊、高彈棉絨布玩具、橡皮筋、圓珠筆、軟橡膠玩具等。
    3、室內(nèi):小沙發(fā)、高彈棉靠墊等。
    4、室外:蹦蹦床、跳跳球、橡皮筋、皮球等。
    活動過程。
    (一)探索游戲:
    1、啟發(fā)提問引導幼兒認識彈性。
    請小朋友告訴大家,你是怎么玩的?感覺怎么樣?引導幼兒發(fā)言。(教師)你們按一按、壓一壓后發(fā)現(xiàn)這些東西會彈回來。
    教師小結(jié):一樣東西,用了力氣壓下去和按下去。手松掉后,它又會彈起來,這就叫彈性。
    2、請小朋友回頭找找自己椅子背后有什么東西?(松緊帶)請你們?nèi)ダ?,發(fā)現(xiàn)它會怎樣?什么道理呢?小結(jié):對了,有力拉拉,它變長了,放松后,它又彈回來,所以說松緊帶也是又彈性的東西。
    3、現(xiàn)在小朋友用壓一壓、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那些地方和那些東西也是有彈性的。
    (皮膚、頭發(fā)、毛衣、襪子、松緊袖口等)輔助提問: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和感覺到的?(啟發(fā)幼兒說出自己的感覺)。
    (二)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彈性與自己周圍生活的聯(lián)系。
    剛才,小朋友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許多東西是有彈性的,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有彈性的物品,接下來請小朋友自己想辦法去發(fā)現(xiàn)活動室時還有哪些東西有彈性,然后告訴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發(fā)現(xiàn)的?(去掉遮布,幼兒分散活動尋找,給幼兒一定時間找一找、玩一玩)。
    1、老師請小朋友回到座位上組織大家一一講自己的感受,引導幼兒說出用拉、按、壓、捏、坐、跳、踩等動作感受到的彈性物品。
    2、教師小結(jié):剛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許多有彈性的東西,有的是拉的、有的'是壓的、有的是按的、有的是跳的、有的是坐的,不管哪一種方法,都是用了力氣,所以說都是用了力后,這些東西才會有彈性。
    (三)最后請大家到外面游戲場上去找一找哪些東西也是有彈性的。
    (帶領(lǐng)幼兒到場地上去玩有彈性的運動器具)。
    活動延伸。
    1、把一些小的有彈性的東西放在科學區(qū),讓幼兒進一步探索。
    2、回家后找找還有哪些有彈性的東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們?yōu)楹⒆觽兲峁┝烁鞣N各樣的彈性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幼兒生活中常接觸的,他們很感興趣。通過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實踐,讓他們感知彈性物體的特征,探索彈性的秘密,從而使他們的觀察力、創(chuàng)造力、思維能力等得到發(fā)展。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四
    設(shè)計意圖:
    在貫徹《規(guī)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并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shè)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顒忧白層變撼醪礁兄蝮w、圓柱體能滾動的現(xiàn)象,然后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nèi)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的探索欲望。
    3、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xiàn)象。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chǎn)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jié)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復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為什么會滾動?
    二、提出問題: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提示:可以改變它們的形狀,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卡紙、小球、vcd光盤、圓形玩具、鉛筆幫忙,讓它們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后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個??凑l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三、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jù)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本課的教學從生活實際的情境出發(fā),通過出示幾幅運動圖片讓學生分類并歸納出滑動與滾動的概念。然后,可以讓學生找找身邊相關(guān)的滑動與滾動現(xiàn)象,加深對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理解。為了引出探討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的關(guān)系,我向?qū)W生介紹古人是如何利用滾木將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讓他們猜測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滾動摩擦力較小,但還是存在部分反對的聲音。究竟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過科學實驗得出數(shù)據(jù)來證明。繼而進入本堂課的重點探究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設(shè)計對比實驗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的關(guān)系。在試驗設(shè)計時學生只注意了變量,卻忽視了需要保持不變的因素。提醒學生關(guān)注僅僅通過一個因素的改變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變化。學生很快結(jié)合所學知識進行控制變量。接下來提出問題:怎樣根據(jù)現(xiàn)有的小車進行改變使其分別進行滑動和滾動呢?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討論,很多同學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車的輪子固定住,小車運動時就是滑動摩擦了。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贊成。于是,每個小組都以此方案經(jīng)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得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要結(jié)論:滾動摩擦要比滑動摩擦小得多,從實驗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滑動摩擦大約是滾動摩擦的5倍。實驗得到真知,同時也可以用此結(jié)論解釋生活中的某些常見現(xiàn)象,如:為什么剎車后很快會停下來,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時要在底下墊幾根管子等等。緊接著又給學生介紹自行車上的滾珠軸承,通過演示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因為內(nèi)外圈間有滾珠,這樣只有外圈轉(zhuǎn)動,靈活輕便。在課堂結(jié)尾部分請同學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們都在減少摩擦力,有沒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結(jié)合生活實際進行舉例并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更好地將課堂與生活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學有所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激發(fā)幼兒對滾動現(xiàn)象的好奇心。
    教學難點:
    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xiàn)象。
    課前準備:
    2、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2、幼兒設(shè)想,老師做集體記錄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么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后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為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為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后)咱們來數(shù)數(shù)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幼兒實驗,操作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c:正方形也可以?。。ㄟ@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著正方形,他就認為這是正方形在滾動)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只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5、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t:剛才你實驗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什么?把你的發(fā)現(xiàn)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愿意來告訴老師?c:我發(fā)現(xiàn)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有趣的圓形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并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六
    教學理論依據(jù):
    生活中有許多會滾動的物體。它們給幼兒帶來了驚喜,令幼兒著迷,引起幼兒的遐想!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日常生活中幼兒對滾動現(xiàn)象特別感興趣。本次活動我選擇了會滾動的物體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nèi)容,以奇妙的骨碌碌王國之旅為主線索,引導幼兒自由探索,在玩玩樂樂中探索簡單的科學道理,體驗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樂趣。
    實施策略:
    操作法、觀察法、比較法、游戲法。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滾動玩具,樂意玩滾動玩具。
    2、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體驗玩滾動玩具的樂趣。
    活動準備:
    圓柱形的玩具、輪子玩具、球狀物、玩具車、各種形狀的.積木、鱷魚教具、輪胎、顏料等。
    活動重難點:認識各種滾動玩具,樂意玩滾動玩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們?nèi)ス锹德低鯂?,那里的所有東西都會滾動,孩子們開起我們小汽車出發(fā)吧!
    二、融入情境,認識并樂意玩滾動玩具。
    1.骨碌碌玩具店。
    認識各種滾動玩具,并滾動著玩。
    教師小結(jié):圓形的東西都會滾動。
    2.好吃的骨碌碌。
    引導幼兒找出會滾動的物品,并能近距離滾向目標。
    小結(jié):圓形的東西會滾動,有尖尖角的東西不會滾動。
    3.大家一起骨碌碌。
    讓報紙球在“悠悠床”上滾動,體驗滾動帶來的快樂。
    三、體驗成功,結(jié)束活動。
    大家將合作的作品一起骨碌碌滾動起來,退出活動室。
    教師評課記錄:
    魏**:將教育活動融到情境中,并自始至終全都貫穿此情景,我覺得是這節(jié)課很大的一個亮點,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林**:本節(jié)科學活動符合小班年齡特點,讓孩子們在操作中了解到滾動的現(xiàn)象,符合科學活動“做中學”的理念。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七
    一、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發(fā)生興趣,發(fā)現(xiàn)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guān)系。
    二、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fā)現(xiàn)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小朋友,這是什么?它怎么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幼兒自由發(fā)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jié)實驗結(jié)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為什么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
    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啟發(fā)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為什么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
    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么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guān)系。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么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4、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jié)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guān)系,茶葉筒可以滾直是因為兩頭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八
    1.引導幼兒回憶做過的溶解實驗,引出新的探究問題。
    教師出示一盆水,請幼兒說說自己知道的能溶解在水中的物品。
    2.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物體顆粒大小的關(guān)系。
    (1)出示綿白糖、白砂糖、方糖,請幼兒觀察其不同點,猜猜哪種溶解的速度會快一些。
    (2)請幼兒分組做實驗驗證。
    請幼兒分為三人一組,用小勺取一平勺白糖和砂糖,再取一塊方糖,同時把糖放入對應的三個杯中開始攪拌,看看誰杯子中的糖溶化完。
    (3)交流、討論實驗結(jié)果,并記錄。
    小結(jié):物體的溶解速度與它的顆粒大小有關(guān)??扇苡谒奈锲吩绞穷w粒小的溶解得越快。
    3.通過操作和對比觀察,探究物體的溶解速度與水溫的關(guān)系。
    把全班幼兒分兩組,一組拿冷水杯,一組拿溫水杯。幼兒在老師的指令下,同時放進方糖,并一起輕輕地攪拌,看哪一杯水中的方糖溶解的速度快。
    小結(jié):水溫越高,物體溶解的速度越快。
    4.請幼兒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里,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究的興趣,結(jié)束活動。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九
    1.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jié)果有關(guān),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等。
    2.記錄表:標明測量物體、測量工具與數(shù)據(jù)。
    3.幼兒學習資源。
    活動過程。
    1.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自己的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于工具。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自己多高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你們知道自己有多重嗎?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結(jié):原來,要想知道身高、體重(要想測量)就得借助工具。
    2.請幼兒以組為單位測量桌子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如;小棍、繩子、手掌、腳步、書本等。(可為幼兒提供幼兒學習資源開拓幼兒思路)。
    師: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長?咱們可以怎么辦?(尺子量)。
    師:除了用尺子,還可以用什么?
    (2)幼兒自由選擇用繩、小棒、鉛筆等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師:孩子們,我在每一組投放了一份測量工具,請你們商量一下,一名幼兒記錄,其他的孩子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桌子。
    教師提醒幼兒將測量工具與測量結(jié)果都要記錄好,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3)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方法,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jié)果更準確。
    師:哪位小朋友想來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測量的`?
    師:你們覺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測量結(jié)果準確?
    3.教師示范首尾相接的測量方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lǐng)。
    (2)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強調(diào)幼兒在測量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如:用小棒測量時,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線測量,記住總數(shù)。
    用繩子測量時,要將繩子拉直,做上標記。
    4.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運用正確方法進行二次測量。
    對運用不同測量工具得出的結(jié)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jié)果有關(guān),量具越長(或大)分布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測量的次數(shù)越多。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
    活動意圖:
    讓幼兒感受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活動目標:
    1、區(qū)分物體斜面滾動和滑動狀態(tài)。
    2、對滾動和滑動有積極興趣。
    3、培養(yǎng)尊重事實的態(tài)度。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能夠大膽猜想和驗證,本文通過操作區(qū)分滑動與滾動。
    活動難點:
    用標記記錄猜想。
    活動準備:
    一、經(jīng)驗準備。
    1、有滑滑梯、滾輪胎等游戲經(jīng)驗。
    2、了解斜面,知道物體放在光滑斜面上可以滑下來。
    二、材料準備。
    1、滑動寶寶的家和滾動寶寶的家。
    2、操作的玩具寶寶。
    3、使用姓名標記。
    科學知識: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
    1、以游戲引出滾動和滑動。
    2、運用動作和語言幫幼兒區(qū)分滾動和滑動。
    二、猜一猜、試一試。
    1、集體猜想驗證。
    用標記記錄猜想,感受驗證過程,尊重事實。
    2、個人猜想驗證。
    猜想與驗證是否一致、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尊重事實。
    三、用一用。
    1、滾動寶寶的身體什么樣?滑動寶寶的身體什么樣?
    2、有些寶寶說它既是滾動寶寶又是滑動寶寶,怎么變換?幼兒嘗試。
    活動延伸:
    回家與家長一起發(fā)現(xiàn)屬于“滾動”或“滑動”的生活現(xiàn)象。
    活動反思:
    活動內(nèi)容取材于幼兒日常生活,從幼兒的.游戲中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了滾動和滑動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和保護了幼兒好奇心,設(shè)計重視科學探究過程。通過猜想――記錄――驗證――記錄的過程,培養(yǎng)幼兒尊重事實的態(tài)度,豐富了幼兒經(jīng)驗,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溝通能力。在此基礎(chǔ)上,幼兒獲得的經(jīng)驗得以歸納、提升。為其樹立良好的科學意識和科學態(tài)度奠定基礎(chǔ),充分體現(xiàn)科學活動的價值取向。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一
    讓幼兒主動探索,感知物體會滾動的原因及特征。培養(yǎng)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關(guān)心周圍事物的情感。培養(yǎng)幼兒愿意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1、“小朋友,請你玩一玩籃子里的東西,請你仔細看看這些東西會怎么樣?”
    2、幼兒自由操作。
    3、討論:“剛才玩的時候,這些東西怎么樣啦?”(動起來了),“它是怎么動起來的?”(幼兒講述并上來演示)。幼兒滾動物體,探索會滾動物體的特征及原因。
    1、幼兒討論:這些東西都會滾動嗎?(幼兒討論,教師不做正面回答)。
    2、請幼兒把筐子里每一樣東西都滾動一下,相互交談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師小結(jié);有的東西會滾動,有的東西不會滾動。
    3、幼兒討論;那些物體對滾動,那些物體不會滾動?為什么?(幼兒討論)。
    a、請幼兒分別摸一摸會滾動的物體和不會滾動的物體,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b、師生共同小結(jié):原來圓的東西會滾動,因為它沒有角。
    討論:你是怎么是圓物體滾動起來的?教師小結(jié):我們用力推了一下,圓的物體就滾動起來了。幼兒繼續(xù)操作試驗,探索物體滾動時的特征。
    2、幼兒第二次滾動實驗。探索相同物體同時滾動時的速度差異。請幼兒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體,同時滾動,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幼兒相互交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幼兒自由討論)。
    4、別幼兒講述并操作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幼兒發(fā)言并行操作)。
    5、小結(jié):同時滾動不同物體,它們的速度不一樣;同時滾動相同物體時,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滾動速度越慢。
    探索會滾動物體的其他特征。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二
    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產(chǎn)生興趣,發(fā)現(xiàn)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guān)系。
    3、嘗試運用繪畫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物體滾動的軌跡,發(fā)展學習的自主性。
    活動準備:
    三角形、梯形、方形積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圓臺形的化妝品瓶子;電池、透明膠帶等物體;記錄卡片16份、小筐8個、ppt。
    活動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fā)幼兒興趣。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師:這是什么?
    幼:球師:老師把它輕輕一推,看它怎樣了?
    幼:向前運動、動了、滾動……師小結(jié):像這個球一樣咕嚕咕嚕往前轉(zhuǎn)動我們叫它滾動。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師: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好玩的東西,看看有些什么?(揭密神秘袋,幼兒了解操作的材料)師:請小朋友去玩一玩、試一試,看看哪些會滾動哪些不會滾動?然后給它們分一分家,把它們分別放在相應符號的筐里,并填寫好觀察記錄表(一)。
    個別指導: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個筐里了?為什么?要求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師幼共同總結(jié)實驗結(jié)果。
    師:大家?guī)瓦@些東西分好了家,我們來看看能滾動的筐里放了哪些東西?幼兒說物品,教師在記錄紙上貼上這些物品的標記圖。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為什么這些物體能滾動?這些東西不能滾動?
    小結(jié):這些沒有角的圓圓的東西,只要對它們用點力,它們就能滾動。
    三、幼兒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師:這些圓圓的東西它們滾動時走的路線一樣嗎?請小朋友再次玩一玩。這次要仔細觀察,把它們滾動時走的路線畫在你的記錄紙上。
    個別指導:你玩了什么?它滾動時走的路線是什么樣的?
    幼兒說自己的操作發(fā)現(xiàn),教師征求大家意見后記在大記錄紙上。重點講述球體的滾動路線。
    小結(jié):(邊小結(jié)邊貼上相應的球體標、圓柱體、椎體標記):像皮球、海洋球它們的身體都是圓球體,走的路線是曲線。像透明膠帶、電池它們的身體是圓柱體,走的路是直線。一次性杯子、化妝品瓶子身體一頭大一頭小,走的路是圓圈。也就是說不一樣的形狀它們滾動時走的路也就不一樣。
    我們把這些物體滾動是走的路叫滾動的軌跡。物體運動的軌跡對我們的科學發(fā)明非常有幫助(出示ppt,請幼兒分別說說圖片上可以滾動物體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我們的航天飛船駛?cè)胩斩家O(shè)定好軌跡,這樣才能取得成功。我們小朋友從小學習科學知識,長大了也可以成為一個科學家、發(fā)明家。
    四、活動延伸:
    這個筐里還有一些不能滾動的東西,你能想出好辦法,讓它們也滾動起來嗎?然后再去發(fā)現(xiàn)它們的滾動軌跡。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三
    1、初步了解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自主探索出三類物體的滾動路線,并嘗試記錄。
    3、在游戲中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產(chǎn)生進一步探索物體滾動路線的興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積木等。
    2、小棒8根。(為游戲《趕小豬》而備的趕“豬”棒。)
    3、大記錄紙一張,記號筆一支。
    在活動室里散放著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這里有些我們平時用過、玩過的東西,請你們把會滾動的東西找出來。”
    評析:開放、自由的空間很快調(diào)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玩一玩:請你們玩一玩,為什么這些東西會滾動呢?
    評析:這個時候,幼兒手上拿著自己找到的會滾動的東西,開始有些興奮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滾一滾,玩一玩,那么作為教師,應給予幼兒自由玩的空間,但并不是讓幼兒毫無目的地玩,而是帶著問題去玩。這個問題就是:想一想,為什么它們都能滾動呢?讓幼兒在玩中發(fā)現(xiàn),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滾動物體的特征。
    3、說一說:為什么這些東西都能滾動?
    評析:幼兒帶著問題自由玩,對問題的答案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大家,這時老師及時給予幼兒大膽表達的機會,幼兒自由發(fā)表意見,老師適當引導,總結(jié)出答案:因為它們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所以會滾動。
    1、游戲:滾進球門。
    老師介紹游戲玩法:小朋友兩兩一組,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輪流進行。
    評析:這個游戲的優(yōu)點在于,縮短了幼兒等待游戲的時間,一個人滾動物體時,兩個合作伙伴能同時觀察,共同探究發(fā)現(xiàn)不同物體的滾動路線,有助于發(fā)展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xié)作的機會。在幼兒游戲過程中,老師所做的就是觀察與傾聽,必要時和孩子們一起玩,做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鼓勵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讓幼兒通過親身經(jīng)歷去發(fā)現(xiàn),讓幼兒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成功的快樂。通過這個游戲,幼兒會發(fā)現(xiàn),有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小組的兩個合作伙伴對發(fā)現(xiàn)的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質(zhì)疑、思考、討論。這時,老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有必要帶領(lǐng)全體幼兒對這一發(fā)現(xiàn)作一個總結(jié)和提升。
    2、集體交流,并嘗試記錄物體滾動的路線。
    老師:“哪些小朋友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幼兒回答、交流后,請幼兒把這些滾不進球門的東西都送到前面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師以驚奇的口氣提出疑問:“咦,為什么這些紙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滾不進球門呢?”幼兒思考、討論。
    當幼兒回答出“這些東西都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滾動的時候會轉(zhuǎn)圈”等答案時,老師及時作現(xiàn)場演示,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觀點和想法的接納、重視和贊賞,同時也可以讓全體幼兒對圓錐臺滾動時會轉(zhuǎn)圈這一科學現(xiàn)象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這時再請幼兒上來在大記錄紙上記錄它們滾動的路線,幼兒都躍躍欲試。在記錄出圓錐臺滾動路線的基礎(chǔ)上,再來記錄圓柱體和球體滾進球門的路線對幼兒來說就更容易了。
    評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幼兒學會了記錄,懂得了當自己在科學探究中有了結(jié)論或觀點時,可以通過記錄把他們呈現(xiàn)出來,讓幼兒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學”,培養(yǎng)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1、游戲“趕小豬”。
    老師介紹游戲玩法:這是一個三人合作的游戲,小朋友自愿組合成三人組,其中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在“兩棵小樹”中間繞“8”字型走,三人輪流進行。
    評析:上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已經(jīng)自主探索出三種物體的滾動路線,但對圓柱體和球體滾動路線的異同還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作為教師,有必要為幼兒提供更進一步的觀察、經(jīng)歷、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探究出球體、圓柱體的外型與它們滾動路線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為了解決這一難點,老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設(shè)計了一個三人合作的游戲——趕小豬。這個游戲巧妙之處在于,幼兒在趕這兩種小豬繞“8”字走時,由于圓柱體和球體的不同特性,幼兒趕著它們轉(zhuǎn)彎會有很明顯的差別,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覺,為順利解決活動難點埋下伏筆。教師在游戲中繼續(xù)扮演活動支持者的角色,對幼兒的探究活動盡量不去打擾。
    游戲結(jié)束后,老師提問:
    “剛才,我們趕了‘圓筒小豬’和‘皮球小豬’,你有什么感覺?”
    “為什么‘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
    評析:這一問題給了幼兒較大的發(fā)散思維空間,由于幼兒都分別趕過這兩種“小豬”,有了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所以都有話說,樂于說。根據(jù)幼兒的回答,老師提出第二個問題:“為什么‘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幼兒經(jīng)過思考和觀察發(fā)現(xiàn)圓柱體是一個長長的圓筒,而皮球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很圓,由于它們形狀上的不同,導致它們在滾動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jié)果。教師這時及時演示,同時請幼兒上來說一說,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贊賞幼兒的發(fā)現(xiàn),在此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從上到下一樣大的圓筒,我們把它往哪兒推,它就只能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zhuǎn)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
    得出結(jié)論后,讓幼兒在記錄紙上補充出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任意滾動的路線。
    老師小結(jié)活動情況,對積極參與游戲和探索的幼兒給予表揚,并提出問題和要求:“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找一找、滾一滾,把它們滾動的路線也畫下來,帶到幼兒園來給大家看?!?BR>    評析:會滾動的東西不只局限于課堂上幼兒所看到的,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幼兒對它們依然有好奇和疑問,于是老師順理成章地在活動小結(jié)以后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幼兒課后繼續(xù)進行滾動路線的探究和記錄活動。
    本次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生于幼兒的興趣,設(shè)置游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fā)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yǎng)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gòu)知識與經(jīng)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匯,釋義為轉(zhuǎn)動體沿轉(zhuǎn)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四
    了解幾種常見動物的習性,能根據(jù)他們所吃的食物將動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萌發(fā)對動物的興趣,初步了解大自然奇妙的生物鏈。
    《小朋友的書,動物王國》,師幼事先收集各種動物的圖片。
    1、分享交流幼兒關(guān)于動物食性的資料。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講述,將動物圖片按照是肉食草分類貼在黑板上。
    2、經(jīng)驗,按照動物的食性對動物進行比較。
    引導幼兒對比發(fā)現(xiàn)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身體構(gòu)造的共同點:如:食草動物的腳多有蹄,食肉動物的腳多有爪;食草動物的門牙發(fā)達,食肉動物的犬牙發(fā)達;在習性上食草動物多群居,食肉動物多單獨行動。
    根據(jù)新獲得的經(jīng)驗再次對動物進行分類。
    3、辨析討論,了解雜食動物動物以及特殊食物喜好的動物的相關(guān)知識。
    舉例提問:熊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
    幼兒闡述。
    一、物質(zhì)準備與經(jīng)驗準備。
    活動的預設(shè)部分除了目標、過程,準備也是相當重要的,準備的內(nèi)容需要考慮周全,要密切地為幼兒活動服務,為教師教學服務。這個活動中教師做了較為充分以及貼近活動目標及實施需要的物質(zhì)準備,但是卻忽略了孩子們的經(jīng)驗準備,這個主題都是關(guān)于動物的很多知識,可以在主題開展前讓孩子了解一些的有關(guān)科學知識,既能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做經(jīng)驗的準備,這個活動前也可以有針對性的一些經(jīng)驗準備。
    二、教師的傳授與幼兒的學習。
    活動中教師更多的給予的是直接的知識傳授,和個別幼兒的操作參與,而缺少幼兒的自主探索,對于科學活動來說這是活動的關(guān)鍵,讓孩子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扎實、有效,年輕教師在這方面的考慮比較不夠,可能對操作活動的把控能力不夠,不太敢放手讓孩子去操作,怕收不回來,影響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這需要更完善的預設(shè)和逐漸的鍛煉,才能較好地把握整個教學。
    三、學習重點與難點的把握。
    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學的重點、難點都只有一個,教學的內(nèi)容不能過多,也不能主次顛倒。這里的動物的食性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而難點是生物鏈的初步了解,教師在活動中過多的把重心放在難點上,而重點的內(nèi)容學習的比較膚淺,其實兩者可以結(jié)合進行,在重點學習的基礎(chǔ)上逐漸突破難點,而不是將兩個內(nèi)容孤立開來。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五
    在貫徹《規(guī)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并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fā)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shè)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顒忧白層變撼醪礁兄蝮w、圓柱體能滾動的現(xiàn)象,然后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nèi)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的探索欲望。
    準備: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過程:
    一、引題。
    1、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復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為什么會滾動?
    二、提出問題: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提示:可以改變它們的形狀,也可以用老師提供的卡紙、小球、vcd光盤、圓形玩具、鉛筆幫忙,讓它們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后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個??凑l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三、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jù)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
    本次活動,源于幼兒的生活,生于幼兒的興趣,設(shè)置游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為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為輔線,充分激發(fā)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yǎng)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gòu)知識與經(jīng)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六
    1、了解陽光有不同的顏色組成,知道陽光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青色、藍色、紫色七種顏色。
    2、探索觀察七種顏色的方法,并通過涂色表現(xiàn)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產(chǎn)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1、小鏡子人手一面,多棱鏡每組一面。
    2、裝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個。
    3、畫紙和油畫棒人手一份。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陽光是什么顏色嗎?我們一起看一看窗外的陽光吧!
    師:老師這里有很多的材料,看看它們是誰呀?(幼兒說說材料的名稱)用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幼兒自由交流)
    1、教師引導幼兒利用多種材料親自動手探索發(fā)現(xiàn)七彩的陽光。
    探索一,將水盆放在陽臺上,給每個小朋友一面小鏡子,讓幼兒將小鏡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隨即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探索二,讓幼兒看一看陽光下的玻璃瓶,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幼兒自由交流后在集中交流。
    探索三,引導幼兒利用多棱鏡觀察陽光,看一看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引導幼兒繼續(xù)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2、教師與幼兒一起得出結(jié)論:陽光是有紅色、橙色、黃色、綠色、青色、藍色、紫色七種顏色組成的。
    師: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自己在玩中發(fā)現(xiàn)了太陽的光芒是七彩的,我們一起來畫個七彩的太陽寶寶吧!
    幼兒進行涂色活動,活動完成后,讓幼兒自由交流欣賞。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七
    (1)了解生活中各種靜電現(xiàn)象。
    (2)知道靜電是如何產(chǎn)生的。
    (3)了解常用的三種起電方法。
    (1)讓學生通過討論建立對靜電現(xiàn)象的認識。
    (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三種起電方式。
    :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1.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起電的三種方式:________________起電,______________起電,_______________起電。
    3.電荷守恒定律
    2、討論與探究:以摩擦起電為例,探討起電的本質(zhì)。(靜電現(xiàn)象的解釋)
    3、討論與探究:摩擦起電是使物體帶電的唯一方法嗎?
    1、課堂鞏固:(1)學習與評價p2、1
    (2)學習與評價p2、2
    (3)(雙選)有一帶正電的驗電器,當一帶絕緣柄的金屬球a靠近驗電器的小球(不接觸)時,驗電器的金屬箔張角減小,則金屬球a()
    a、可能不帶電b、可能帶負電c、可能帶正電d、一定帶負電
    (4)學習與評價p2、4
    2、課后提升:(1)書本p5、1——3
    (2)學習與評價p3、5——10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八
    1、對滾動的物體發(fā)生興趣,發(fā)現(xiàn)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guān)系。
    活動準備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fā)現(xiàn)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教師:小朋友,這是什么?它怎么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
    (幼兒自由發(fā)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jié)實驗結(jié)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為什么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
    教師: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啟發(fā)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教師:為什么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么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guān)系。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么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十九
    通過觀察和比較,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及用途;能力目標:嘗試用“印”的方式記錄指紋,通過觀察比較各種指紋,并能說出不同;情感目標: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fā)現(xiàn)的快樂,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1. 材料準備:指紋畫、指紋類型ppt、白紙及印泥若干、放大鏡(人手一個)、抹布。
    2. 知識經(jīng)驗準備:幼兒已經(jīng)使用過染料涂色或發(fā)現(xiàn)過指紋。
    一、導入:欣賞指紋畫,激發(fā)幼兒對指紋的探索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都畫過畫嗎?那平時你們是用什么來畫畫的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指紋、了解指紋的基本特征。
    1.引導幼兒對指紋開展猜想。
    2.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了解指紋的三種不同的類型。
    (1)教師講解示范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紋。
    (2)分發(fā)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3)引導幼兒觀察指紋并進行交流,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并看看每種指紋類型各有幾個。
    我們認識了三種不同的指紋類型,那現(xiàn)在請小朋友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紋,看看你的每個手指紋是哪種類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表示。)數(shù)一數(shù)你有幾個箕形紋,幾個弓形紋,幾個斗形紋。
    三、了解指紋的作用。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有什么用處呢?
    指紋能夠幫助警察破案,因為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征的記號。
    指紋是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這樣拿東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紋還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調(diào)節(jié)溫度。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且一般來說終身不變,指紋會隨年齡增長變大,但形狀不變。
    四、制作指紋畫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們還可以用指紋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張貼在我們“指紋畫展”的畫廊里。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二十
    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數(shù)學與生活是永遠無法剝離的。近階段,"上小學"成了我們大班孩子共同的熱點話題,經(jīng)常會聽到孩子們?nèi)宄扇旱貒谝黄鹩懻撚嘘P(guān)上小學的內(nèi)容,我意識到:上小學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幼兒圍繞上小學展開深入與全面的探究,使幼兒在期待上小學的情況下主動獲得一些有助成長的生活經(jīng)驗?認識鐘表,學會看時間,加強時間觀念,懂得愛惜時間是很有必要的。這類的活動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邏輯性,比較枯燥,因此在設(shè)計時我不斷的思考,怎樣讓孩子們"動起來"。這個"動"包含著兩層意思,讓孩子們的思維"動"起來,讓孩子們的身體也動起來,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探索,發(fā)現(xiàn)時鐘的奧秘,對看時間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終于,一個充滿活力,撥動孩子思維琴弦的活動誕生了。
    1、認識時鐘及它的用途。
    2、初步了解時針與分針的運轉(zhuǎn)關(guān)系,學會看整點。
    3、知道在什么時間應做什么事,培養(yǎng)幼兒的秩序感。
    1、幼兒觀察"鐘表展"上各種各樣的鐘,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點。
    提問:
    (1)你們剛才看到的鐘是什么樣的?(顏色不一樣,形狀、指針的樣子不一樣。)。
    (2)它們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呢?(啟發(fā)幼兒發(fā)現(xiàn)鐘面上都有數(shù)字和指針)。
    2、認識鐘面結(jié)構(gòu),區(qū)分時針、分針提問:這兩根指針長得一樣嗎?它們叫什么名字?
    1、通過觀察動畫,了解時針分針的運行特點。
    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指針是繞著圈跑,順著數(shù)字1、2、3這個方向一直跑到12。
    2、啟發(fā)幼兒尋找時針分針的運轉(zhuǎn)規(guī)律。
    提問:
    (1)它們倆誰跑的快?
    (2)分針從數(shù)字1跑到數(shù)字12,跑了一圈,這個時候時針跑了多少呀?
    (3)時針跑了一格,是多長時間呢?
    1、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三個鐘面的共同點:
    分針都指在數(shù)字12,時針指向的位置不同。
    2、了解用數(shù)字符號的方式記錄整點時間。
    (1)提問:這是8點整,它可以用什么數(shù)字來表示?(出示"8:00")。
    (2)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卡:8點整用數(shù)字8表示,后面兩個點、兩個0。
    (3)出示多張時間記錄卡,請幼兒嘗試找出9點整和3點整的記錄卡。
    3、集體游戲《喜洋洋和灰太狼》,鞏固幼兒對整點的認識。
    (1)介紹玩法和規(guī)則幼兒當喜羊羊,教師當灰太狼。喜羊羊問"灰太狼灰太狼幾點鐘"?;姨鞘帜贸鲆幻骁姡然姨钦f:"喜羊羊喜羊羊幾點鐘"的時候,喜羊羊就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如果看到12點的鐘,喜羊羊要趕快跑回家。
    (2)師幼共同游戲,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12:00鐘面的特點。
    (3)再次游戲,鞏固幼兒對整點的認識在游戲中觀察幼兒撥鐘的情況,以修鐘的形式及時糾錯。
    1、連線:看看每個時間里小朋友該做什么事,把它連起來。
    2、修時鐘:觀察鐘面上顯示的時間和記錄是否一樣,如果不符進行修改。
    3、撥鐘:根據(jù)時間記錄卡撥鐘,是時間相對應。
    4、設(shè)計小學生的一天:記錄下小學生每個時間段的具體安排。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二十一
    隨著神舟五號的順利登空,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關(guān)注目光,楊利偉,這個本來陌生的名字,現(xiàn)已變得耳熟能詳。神秘的太空、美麗的地球,使孩子們發(fā)生了濃烈的興趣。因此,我便萌生了這個活動設(shè)計的念頭。
    1、 鞏固認識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并通過游戲,學習九大行星的排列位置;2、 大膽想象、動手制作飛船,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示并講述句型:我駕著飛船飛到×星上,因為……。
    3、 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造肢體語言,表現(xiàn)各行星的特征。
    4、 培養(yǎng)幼兒從小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
    1、 數(shù)碼相機、電視機;2、 地球照片;3、 太陽系照片;4、 太陽系軌道圖;5、 事先在教室里劃好軌道;6、 各星球字卡及圖片;7、 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圖,圖上畫有行星;8、 收集的紙盒若干(保證每個幼兒有5個盒子)、各顏色吸管、各種小瓶子、雙面膠、透明膠、剪刀。
    一、引起興趣。
    1、 請幼兒觀看地球的照片--美麗的地球。
    楊利偉叔叔還拍了一張很美麗的照片,你們看,這是什么?這是楊利偉叔叔在神舟五號的機艙里拍的,漂亮吧。他還拍下我們廣州在地球上的樣子呢。你們看!好神奇哦!所以,我們要愛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廣州!愛我們的地球,保護它、珍愛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他還告訴我們,地球有一個很美麗、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陽系,地球在這個家里排行第三,她有九個兄弟姐妹。
    哪九個呢?
    2、 提出問題:你想知道這九個兄弟姐妹在太陽系的位置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認識太陽系,并鼓勵幼兒學著扮演行星的特征。
    1、 觀看圖片:太陽系。向幼兒介紹九大行星,并指出它們的所在位置。
    太陽:是這個家的媽媽,是主宰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在太陽系家中的所有天體寶寶都圍繞著它運動,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條軌道上住著水星大哥,他呀,動作最慢,是距離太陽媽媽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條軌道上住著金星姐姐,是最愛干凈的一個。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條軌道上,是宇宙中最為精彩絕倫的一個天體。
    火星:第四條軌道上住著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邊。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條軌道上,是太陽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個,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還不夠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條軌道上,她最喜歡漂亮了,老戴著一個美麗的光環(huán)。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條軌道上,是最乖的一個。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條軌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樣,最不怕冷了。因為他們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攝氏度以下呢。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個子最小,離太陽媽媽最遠的一個,只有一粒米般大。它和海王星哥哥都很勇敢。
    2、 看圖片,玩游戲,找位置,進一步鞏固行星的位置。
    (1)玩游戲。
    a、請小朋友看圖上的圖片,扮演行星找出相應的位置。 b、師:讓我們扮演這些可愛的行星,一起玩游戲吧。先由我來扮演太陽系的天體媽媽--太陽,找到我的位置站好。請其他小朋友分別扮演九大行星,根據(jù)圖片上的行星軌道,找出它們所在的位置,并站到媽媽的周圍。并能大聲地介紹自己:我是××,我站在第×條軌道上。(游戲)c、大膽動手、動腦,設(shè)計出別具特色的飛船或火箭。
    (2)出示火箭、飛船的照片,開發(fā)幼兒的想象。
    利用照片,向幼兒介紹一些科學家發(fā)明設(shè)計的飛船,并引導幼兒想象不同的組成部分。
    (3)請小朋友自由創(chuàng)作,利用各種紙盒粘貼、吸管裝飾、小瓶子組合等等來做成飛船或火箭。作品完成后,和本組老師、同伴共同商量,一起飛到喜歡的行星上,大膽展示給客人老師觀賞,并把準備好的句子講出來,例如:我駕著飛船飛到土星上,因為土星是最美麗的行星,她戴著一個美麗的光環(huán)。
    三、邀請大家架著自己的飛船,一起去遨游太空,結(jié)束活動。
    物品的滾動幼兒園大班科學課教案篇二十二
    1.在操作中感知電動玩具的共同特征——有電源才會動。
    2.初步了解正確使用電池的方法。
    3.進一步激發(fā)對電動玩具的好奇心,發(fā)展探索的興趣。
    孩子自帶一種或兩種電動玩具,各種型號的電池若干,受潮的電池5~6節(jié),廢電池若干,大盤子五個,安裝電路圖一張,電動霸王龍一只,關(guān)于電池污染環(huán)境的報道,廢舊電池回收箱一只,小恐龍粘紙若干。
    (一)、師:教室里有這么多電動玩具,我們來開一個電動玩具運動會吧。
    1.幼兒各自選一個電動玩具,讓它動起來。
    設(shè)問:你的玩具動起來了嗎?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幼兒自由回答)
    3.解決問題:使不動的玩具動起來。
    (1)打開下面的“肚子”看看里面有什么?(有的有兩節(jié)電池,有的只有一節(jié)電池,還有的沒有電池)得出結(jié)論1:有兩節(jié)電池的一打開開關(guān)玩具就動了。
    (2)少了一節(jié)電池怎么辦?(幼:再裝上一節(jié))
    (3)有了兩節(jié)電池還是不會動,為什么呢?(幼:電池的大小不一樣。)得出結(jié)論2:裝上兩節(jié)一樣大小的電池,打開開關(guān)玩具就會動了。
    (二)、師:運動會真熱鬧,吸引了另外一些電動玩具來參加運動會。請小朋友也幫它們動起來。
    1.幼兒分組操作教師投放的玩具。
    2.出現(xiàn)問題:有的會動,有的又不會動了,為什么呢?
    4.比較電池的安裝方法:方向不一樣。
    5.解決問題:學習正確安裝電池的方法。
    (1)幼兒自由發(fā)表意見。
    (2)出示電路圖:平平的尾巴對著彈簧,突出的嘴巴對準平平的尾巴。
    (3)幼兒對不會動的玩具進行改裝,理解正確的安裝方法。
    6.玩具總動員——正確操作電動玩具。
    (三)、師:熱鬧的運動會引來了霸王龍,誰來幫它動起來?
    1.出現(xiàn)問題:裝對了電池,打開了開關(guān)還是不會動,為什么?(幼:電池有皺紋)師:我看見有人把電池掉在地上,拖地時弄濕了。
    2.找到原因:電池受潮,漏電了。
    3.解決的辦法:換新電池,保護電池不受潮。
    4.師:怎樣愛護電池?(幼:不用的時候關(guān)掉,節(jié)約電源;不讓電池受潮;不摔電動玩具……)
    5.師:我還有一個好辦法,不用時拿出電池存放到瓶子里,可以延長電池的壽命。
    1.問題:廢舊的電池怎么處理比較好?(幼兒自由回答,并當場獎勵恐龍粘紙)
    2.請幼兒聽一聽《錢江晚報》上的報道《從身邊做起——收集廢舊電池》。
    3.出示環(huán)?;厥障?,請幼兒把廢舊電池放入回收箱。
    本次活動因為有孩子日常區(qū)域游戲中豐富的零散實踐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只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這其中的針就是貫穿在活動中的一系列設(shè)問,線就是孩子們積極參與的實踐活動和貫穿于其中的區(qū)域?qū)嵺`經(jīng)驗的思維遷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孩子們進發(fā)出來的積極思考和探索的熱情。也正因為有了這些元素的支撐,這次活動才使我和孩子們有了玩中學、學中玩的快樂體驗。同時,我也深刻感到:設(shè)問的由淺入深與解決問題的步步明朗是相輔相成的,活動開展的基礎(chǔ)與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興趣是息息相關(guān)的,活動過程中幼兒興趣的維護與調(diào)動也更多地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和他們喜愛的物質(zhì)獎勵。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好區(qū)域活動這一平臺,關(guān)注孩子的興趣點,延伸、拓展孩子的興趣點,使孩子的科學探索興趣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