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總是與艱辛和努力相伴。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在思路上清晰,表達上具有個性和獨特性,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總結范文的精華,供您參考,希望能夠?qū)δ目偨Y寫作有所幫助。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一
1、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默寫。
4、用復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一教時。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nèi)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么?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nèi)展示。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二
1、都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個字就是一幅畫??蠢蠋煂憽坝辍?,注意看這四點,你的腦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機:一個雨字,讓我們產(chǎn)生了這么多聯(lián)想)。
2、今天,我們來學習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看:這首詩中的雨又是怎樣的一場雨呢?
1、請大家打開課本,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順口為止。
2、誰想讀一讀?(相機:詩要慢慢讀才有味道,誰再試一試)。
3、老師和大家合作,我讀前面的,你們讀后面的。題目一起來,可以嗎?師生合作讀,讀出節(jié)奏。
4、讀詩不僅要讀得順口、讀出節(jié)奏,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那怎樣才能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呢?(生:弄懂詩句的意思)。
5、下面就請同學們默讀詩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釋,再聯(lián)系書上插圖,了解一下詩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學你說給我聽,我說給你聽。
7、誰能說一說詩句大致的意思。
1、從詩中,你感受到這是一場怎樣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詞語形容一下。
相機:(傾盆大雨)你是從詩中的哪個地方體會到的?這句中最能表現(xiàn)雨大的是——(漲)。
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句。聽出來了,是傾盆大雨。
相機:(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積滿了雨水)那池塘邊的樹木會怎樣?(落葉滿地)這情景讓人感到——(冷、寒意)。
3、這樣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詩人在哪兒?(巴山)。
5、請看大屏幕,自由讀一讀,記住那句話: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順口為止。再看看注釋。
6、讀了這段文字,你們知道了什么?
相機:(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能具體描述一下嗎?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用詩中的句子。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由此可見,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還有誰能說一說,也可以讀一讀(連峰去天不盈尺……)這可見,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巴山蜀地路途險惡。所以,——(君問歸期未有期)。
7、你體會到這句包含著什么情緒?(無奈)請讀出你的感受(苦悶)請讀出你的理解。
8、詩人的親人在哪兒?(北方長安)。
相機:因為苦悶,他會覺得這雨——(特別大)。
因為苦悶,他會覺得這雨——(特別冷)誰能讀出這種感覺?我們一起來。
10、此刻,詩人會想些什么?
11、詩中的哪些語句,讓你產(chǎn)生了這樣的聯(lián)想?
12、是啊,詩人想念親人,親人又何嘗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詩人呢?
14、溫庭筠是李商隱的好朋友,誰來讀一讀他的《憶江南》。
相機: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干嘛?(盼親人回來)這時,江上駛來一帆,是親人回來了嗎?(不是)望呀望呀,過盡十帆,是親人回來了嗎?望呀望呀,過盡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過盡千帆(皆不是),只看見(斜暉脈脈水悠悠)。這樣從早盼到(太陽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腸斷白蘋洲)這就叫柔腸寸斷(板書)。
師生共同:長安的親人如此,遠在巴山的詩人也是一樣。
15、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請一位同學讀一讀,你們想聽誰讀?(聽你的朗讀真是享受)。
16、這首詞中給你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相機:(獨上蘭舟、望月……)可望著望著,看到大雁又想起了(親人)讓人忍不住輕輕吟道:(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獨倚望江樓……)江水悠悠,望著望著,(又想起了親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綿綿細雨的春天,(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落葉飄零的秋天,(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雪紛飛的冬季,(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8、這是怎樣的思念?(刻骨銘心……)。
19、“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樣的相思纏繞在分開兩地的人兒心頭。同學們,請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個秋夜,漲滿秋池的僅僅是滂沱大雨,還有什么呢?(思念)漲滿了詩人的心湖。
20、那漫天飄飛的僅僅是秋雨嗎?還是(思念)。
那滿天飛灑的僅僅是雨嗎?還是(眼淚)相思的眼淚(板書)。
21、這樣的一場夜雨,怎能不留在我們的口邊呢?(齊讀)。
這樣的一場夜雨,怎能不刻在我們的記憶里呢?
這樣的一場夜雨,怎能不烙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呢?
22、如果有一天,使人能與親人團聚,他會和親人說起什么呢?
1、同學們,雨總會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嗎?
2、請看李商隱的名句,讓我們深情齊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3、此刻,我覺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場夜雨正穿越時空,飄灑在你我的心中……同學們,讓我們再次深情朗讀!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三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1、寄北:寄贈給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說是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說是友人。
3、問:詢問。
4、歸期:回歸的日期。
5、未有期:意思是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日子。未,沒。
6、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泛指四川東部一帶的山,巴蜀之地)。
7、夜雨:晚上下雨。
8、漲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滿了水。漲,水位升高。
9、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10、共剪西窗燭:在西窗下共剪燭芯.剪:剪去燭花,使燭光更加明亮。西窗,西窗之下。這里指親友聚談指所。燭:燭花。
11、卻:副詞。還,再,且。表示小小的轉(zhuǎn)折。
12、話:談論。
13、巴山夜雨時:意思指巴山夜雨時的心情。
參考翻譯:
你經(jīng)常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巴蜀地區(qū)秋夜里下著大雨,池塘里漲滿了水。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賞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qū)懡o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jīng)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xiàn)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zhì)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現(xiàn)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xiàn)自己對妻子的思念?!熬龁枤w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huán)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huán)境,但絕不單單是環(huán)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四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啦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啦“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保ê螘r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啦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啦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shù)更多。但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xiàn)于章法結構的獨創(chuàng)性?!捌凇弊謨梢?,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鞍蜕揭褂辍敝爻?,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啦音調(diào)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啦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啦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五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勺g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拔鞔霸捰辍薄拔鞔凹魻T”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后”,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xiàn)時間的回環(huán)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边@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边@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huán)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shù)更多。但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xiàn)于章法結構的獨創(chuàng)性?!捌凇弊謨梢姡粸槠迒?,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鞍蜕揭褂辍敝爻觯粸榭椭袑嵕?,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diào)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fā),也是顯而易見的。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六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授秘書省校書郎,補弘農(nóng)縣尉。因卷入牛李黨爭,長期遭人排擠,潦倒失意。其詩構思細密,想象綺麗,語辭精美,韻調(diào)和諧,七律、絕成就極高。好用典,意旨晦澀,有“詩謎”之稱。對晚唐、宋初詩壇頗有影響。有《李義山集》。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就是“內(nèi)人”—妻子: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七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注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可譯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寫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nèi)》,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八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勺g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拔鞔霸捰辍薄拔鞔凹魻T”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后”,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xiàn)時間的回環(huán)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边@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边@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huán)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shù)更多。但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xiàn)于章法結構的獨創(chuàng)性?!捌凇弊謨梢姡粸槠迒?,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鞍蜕揭褂辍敝爻?,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diào)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边@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fā),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九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是作者在巴山寫給北方的妻子的詩,體現(xiàn)了兩地夫妻相思之情和對團聚的期盼和向往,前兩句寫北方的妻子思念、問詢丈夫的歸期和巴蜀的丈夫思念答復北方妻子。表達了相互思念及客居的無奈。后兩句寫想象回到家中團聚時幸福的情景?!鞍蜕揭褂辍痹谠娭谐霈F(xiàn)兩次,第一次是當時思念妻子時的實際感受,第二次則是想象團聚后與妻子相擁挑燭并傾述在巴山那個雨夜對她的思念。此詩把現(xiàn)實與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空間和時間、現(xiàn)實和向往結合起來,表達出人的悲歡離合,更好地展現(xiàn)了彼此濃濃的相思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注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勺g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寫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nèi)》,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一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作品注釋: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共剪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卻話:重頭談起。
作品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余味無窮。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反復對照,又體現(xiàn)時間的回環(huán)跳躍?!昂萎敗睘樵O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xiàn)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huán)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
此詩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jié)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作。
作者簡介: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人。他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于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nóng)尉、佐幕府、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以上這篇夜雨寄北李商隱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唐詩,詩詞盡在:詩句大全望大家多支持本網(wǎng)站,謝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二
1、參看注釋,了解詩句意思,大致理解詩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詞想像,深入感悟詩人當時的離愁和對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熟讀成誦。
4、聯(lián)系比較,領悟?qū)懛ā?BR> 通過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詩人的思想感情。
1、寫夜雨及歡聚的情景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對比寫法的巧妙運用。
1、指名背《憶山東兄弟》,說說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來學習一首寫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唐詩,看看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課前板書全詩)。
1、詩題怎樣理解?看注釋,思考,講通題意。(點擊注釋)。
2、補充背景:這首詩是李商隱在一個雨夜寫給他妻子的一封信。當時李商隱在巴蜀的一個州府(今四川三臺縣)做幕僚,妻子卻在北方的長安居住,兩地分居,長期不能相聚。
1、在那個雨夜,詩人李商隱在信中給妻子講了些什么呢?先聽老師來讀讀。
2、學生們學著讀上兩三遍,將詩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
3、指名讀,齊讀。
4、李商隱在信中究竟對妻子說了些什么呢?表達了個什么意思?請看看注釋,爭取自己弄明白。
5、質(zhì)疑討論,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難處嗎?——梳通大意。并補充:你知道當時詩人與家人分別多久了嗎?(一年多了。)。
(3)再看三、四句,釋疑。補充:“共剪西窗燭”意味著什么?“話”這里當“聊天”、“傾聽”講。話什么?(詩人的感受,心情,對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讀這首詩,看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感情,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團聚——第三、四句)。
那么,詩人的思念有多濃,盼望有多深呢?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走進這個雨夜,走進詩人內(nèi)心,去深入品讀。
1、先來感受一下這場夜雨。誰來讀一下寫夜雨的句子。
2、閉眼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怎樣的聲音?
3、這樣的夜雨會帶給游子怎樣的感受?誰有過雨夜里獨處的經(jīng)歷?感受如何?獨在異鄉(xiāng)無人陪伴的李商隱當時在哪里?心情會如何?——讀出感受。
4、詩人是怎樣讓我們看到這么豐富的東西,聽到這么豐富的聲音,體會到他內(nèi)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僅用7個字,太凝練了!
1、在這個孤寂的雨夜,詩人望著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詩句是詩人的所想?
2、扣“問”:
(1)(讀第一句)誰在問誰?妻子在哪里問?(在詩人的想象里)。
(2)當詩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詢問自己的歸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時,詩人心中會涌起怎樣的情緒?(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樂讀詩——這焦急、愁苦、悲涼……都是怎樣表達出來的?——畫“問歸期”、“未有期”:是將這兩組詞這六個字排放在一起迸發(fā)出來的!這是一個什么手法?(對比),這樣一對比,讓人感到這現(xiàn)實是怎樣的呀?(殘酷)。
3、品讀幻想團聚的細節(jié)。
(1)再讀后兩句。這兩句寫的是什么情景?(想像與妻子團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
(3)你仿佛聽到詩人在話什么?(小練筆)。
(4)情境匯報:
a、在跳躍的火焰中,詩人一邊剪著燭花,一邊深情地對妻子說:……。
b、詩人握著妻子的手,感慨地說:與你在一塊的日子多溫馨啊!可那個雨夜……。
(5)在詩人幻想團聚的夜晚,詩人話點別的什么不行嗎?為何偏要“話巴山夜雨時”?(它和“共剪西窗燭”再次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對比,今夜的孤寂顯得更加難以排遣)。
4、配樂讀整首詩,問:在這雨夜寫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緒?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遠在他鄉(xiāng)與親人分離的游子都會產(chǎn)生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別的時刻。——再讀《憶山東兄弟》。
(同:都選取了典型的時刻來寫,都用了對比的手法,都通過寫所想來抒情。異:《夜》詩選取了更典型的細節(jié),且表達更含蓄。)。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三
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nèi)》,內(nèi)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今河南滎陽人,唐末著名詩人,進士,因受當時政治波及,被排擠,一生不得志。因他的詩追求唯美動人而廣為流傳。
詩大意:你問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去,我無法定下日期,巴山秋夜連綿的雨水漲滿了湖池,什么時候才能與你相互依偎同坐窗前剪那蠟燭的燈花(也可以理解為燭光映在窗戶上兩人互相依偎的剪影),述說我在巴山時的那個雨夜對你的思念。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一
1、了解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通過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同樣的夜晚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默寫。
4、用復述、改寫、表演等方式把對詩意的理解表達出來。
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感受詩中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
一教時。
二、初讀理解詩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收獲和疑問。
2、小組討論:在小組內(nèi)交流,你讀懂了什么,說給同學聽聽。你還有什么不懂的,討論討論,看能解決嗎?不能解決的留下來。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學生說說詩的意思。
三、品讀詩歌。
1、誰愿意讀讀?讀后評議,你覺得怎么樣?你也讀讀。
2、小組品讀。在小組中互讀,邊讀邊品議。
3、比讀。愿意讀的同學,我們來比一比。
四、深讀感悟。
輕輕的讀這首詩,在心中體會一下詩人當時在想什么?詩中的哪些詞使你有了這種感覺?
五、小結學法,布置學生按照學法自學《楓橋夜泊》。
六、分組匯報自學情況。
七、對比體會兩首詩的情感。
八、課外延展。
選一首詩,自己賞析,把賞析的情況在班內(nèi)展示。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二
1、都說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個字就是一幅畫??蠢蠋煂憽坝辍?,注意看這四點,你的腦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機:一個雨字,讓我們產(chǎn)生了這么多聯(lián)想)。
2、今天,我們來學習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看看:這首詩中的雨又是怎樣的一場雨呢?
1、請大家打開課本,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順口為止。
2、誰想讀一讀?(相機:詩要慢慢讀才有味道,誰再試一試)。
3、老師和大家合作,我讀前面的,你們讀后面的。題目一起來,可以嗎?師生合作讀,讀出節(jié)奏。
4、讀詩不僅要讀得順口、讀出節(jié)奏,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那怎樣才能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呢?(生:弄懂詩句的意思)。
5、下面就請同學們默讀詩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釋,再聯(lián)系書上插圖,了解一下詩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學你說給我聽,我說給你聽。
7、誰能說一說詩句大致的意思。
1、從詩中,你感受到這是一場怎樣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詞語形容一下。
相機:(傾盆大雨)你是從詩中的哪個地方體會到的?這句中最能表現(xiàn)雨大的是——(漲)。
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句。聽出來了,是傾盆大雨。
相機:(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積滿了雨水)那池塘邊的樹木會怎樣?(落葉滿地)這情景讓人感到——(冷、寒意)。
3、這樣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詩人在哪兒?(巴山)。
5、請看大屏幕,自由讀一讀,記住那句話: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順口為止。再看看注釋。
6、讀了這段文字,你們知道了什么?
相機:(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能具體描述一下嗎?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用詩中的句子。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由此可見,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還有誰能說一說,也可以讀一讀(連峰去天不盈尺……)這可見,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巴山蜀地路途險惡。所以,——(君問歸期未有期)。
7、你體會到這句包含著什么情緒?(無奈)請讀出你的感受(苦悶)請讀出你的理解。
8、詩人的親人在哪兒?(北方長安)。
相機:因為苦悶,他會覺得這雨——(特別大)。
因為苦悶,他會覺得這雨——(特別冷)誰能讀出這種感覺?我們一起來。
10、此刻,詩人會想些什么?
11、詩中的哪些語句,讓你產(chǎn)生了這樣的聯(lián)想?
12、是啊,詩人想念親人,親人又何嘗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詩人呢?
14、溫庭筠是李商隱的好朋友,誰來讀一讀他的《憶江南》。
相機:梳洗罷,獨倚望江樓,干嘛?(盼親人回來)這時,江上駛來一帆,是親人回來了嗎?(不是)望呀望呀,過盡十帆,是親人回來了嗎?望呀望呀,過盡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過盡千帆(皆不是),只看見(斜暉脈脈水悠悠)。這樣從早盼到(太陽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真是令人(腸斷白蘋洲)這就叫柔腸寸斷(板書)。
師生共同:長安的親人如此,遠在巴山的詩人也是一樣。
15、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請一位同學讀一讀,你們想聽誰讀?(聽你的朗讀真是享受)。
16、這首詞中給你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相機:(獨上蘭舟、望月……)可望著望著,看到大雁又想起了(親人)讓人忍不住輕輕吟道:(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獨倚望江樓……)江水悠悠,望著望著,(又想起了親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綿綿細雨的春天,(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落葉飄零的秋天,(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雪紛飛的冬季,(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8、這是怎樣的思念?(刻骨銘心……)。
19、“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一樣的相思纏繞在分開兩地的人兒心頭。同學們,請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個秋夜,漲滿秋池的僅僅是滂沱大雨,還有什么呢?(思念)漲滿了詩人的心湖。
20、那漫天飄飛的僅僅是秋雨嗎?還是(思念)。
那滿天飛灑的僅僅是雨嗎?還是(眼淚)相思的眼淚(板書)。
21、這樣的一場夜雨,怎能不留在我們的口邊呢?(齊讀)。
這樣的一場夜雨,怎能不刻在我們的記憶里呢?
這樣的一場夜雨,怎能不烙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呢?
22、如果有一天,使人能與親人團聚,他會和親人說起什么呢?
1、同學們,雨總會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嗎?
2、請看李商隱的名句,讓我們深情齊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3、此刻,我覺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場夜雨正穿越時空,飄灑在你我的心中……同學們,讓我們再次深情朗讀!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三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1、寄北:寄贈給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說是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說是友人。
3、問:詢問。
4、歸期:回歸的日期。
5、未有期:意思是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日子。未,沒。
6、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泛指四川東部一帶的山,巴蜀之地)。
7、夜雨:晚上下雨。
8、漲秋池:秋雨使池塘注滿了水。漲,水位升高。
9、何當:什么時候才能夠。
10、共剪西窗燭:在西窗下共剪燭芯.剪:剪去燭花,使燭光更加明亮。西窗,西窗之下。這里指親友聚談指所。燭:燭花。
11、卻:副詞。還,再,且。表示小小的轉(zhuǎn)折。
12、話:談論。
13、巴山夜雨時:意思指巴山夜雨時的心情。
參考翻譯:
你經(jīng)常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巴蜀地區(qū)秋夜里下著大雨,池塘里漲滿了水。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賞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xiāng)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qū)懡o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jīng)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xiàn)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zhì)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現(xiàn)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xiàn)自己對妻子的思念?!熬龁枤w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huán)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huán)境,但絕不單單是環(huán)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四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啦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啦“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保ê螘r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啦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啦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shù)更多。但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xiàn)于章法結構的獨創(chuàng)性?!捌凇弊謨梢?,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鞍蜕揭褂辍敝爻?,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啦音調(diào)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啦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啦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五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勺g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拔鞔霸捰辍薄拔鞔凹魻T”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后”,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xiàn)時間的回環(huán)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边@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边@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huán)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shù)更多。但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xiàn)于章法結構的獨創(chuàng)性?!捌凇弊謨梢姡粸槠迒?,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鞍蜕揭褂辍敝爻觯粸榭椭袑嵕?,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diào)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fā),也是顯而易見的。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六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授秘書省校書郎,補弘農(nóng)縣尉。因卷入牛李黨爭,長期遭人排擠,潦倒失意。其詩構思細密,想象綺麗,語辭精美,韻調(diào)和諧,七律、絕成就極高。好用典,意旨晦澀,有“詩謎”之稱。對晚唐、宋初詩壇頗有影響。有《李義山集》。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昂萎敗本o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就是“內(nèi)人”—妻子: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七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注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可譯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寫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nèi)》,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八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勺g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拔鞔霸捰辍薄拔鞔凹魻T”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zhuǎn)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xiàn)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時間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jīng)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xiàn);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fā)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昂萎敗?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xiàn)實中迸發(fā)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fā)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里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后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后”,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xiàn)時間的回環(huán)對比。桂馥在《札樸》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后日懷想,此意更深?!边@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边@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huán)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shù)更多。但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于李商隱既善于借鑒前人的藝術經(jīng)驗,又勇于進行新的探索,發(fā)揮獨創(chuàng)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chuàng)性又體現(xiàn)于章法結構的獨創(chuàng)性?!捌凇弊謨梢姡粸槠迒?,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準?!鞍蜕揭褂辍敝爻?,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后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后,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huán)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guī),“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diào)與章法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回環(huán)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云:“與公京口水云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鐘山?'”楊萬里《聽雨》云:“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边@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fā),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nèi)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nèi)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九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是作者在巴山寫給北方的妻子的詩,體現(xiàn)了兩地夫妻相思之情和對團聚的期盼和向往,前兩句寫北方的妻子思念、問詢丈夫的歸期和巴蜀的丈夫思念答復北方妻子。表達了相互思念及客居的無奈。后兩句寫想象回到家中團聚時幸福的情景?!鞍蜕揭褂辍痹谠娭谐霈F(xiàn)兩次,第一次是當時思念妻子時的實際感受,第二次則是想象團聚后與妻子相擁挑燭并傾述在巴山那個雨夜對她的思念。此詩把現(xiàn)實與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空間和時間、現(xiàn)實和向往結合起來,表達出人的悲歡離合,更好地展現(xiàn)了彼此濃濃的相思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翻譯。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注釋。
1.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xiàn)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2.君:對對方的尊稱,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
3.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陜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當:什么時候。
7.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fā)生的??勺g為“一起”。
8.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于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9.卻話:回頭說,追述。
寫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nèi)》,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xiàn)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jīng)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nèi)”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nèi)容看,按“寄內(nèi)”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作者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nèi)(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xiāng)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一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作品注釋: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共剪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卻話:重頭談起。
作品譯文: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抒情。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huán)境的抒寫,闡發(fā)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后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語淺情深,含蓄雋永,膾炙人口,余味無窮。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反復對照,又體現(xiàn)時間的回環(huán)跳躍?!昂萎敗睘樵O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為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為“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么,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xiàn)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huán)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
此詩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jié)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時作。
作者簡介:
李商隱,男,漢族,字義山,故又稱李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人。他祖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于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nóng)尉、佐幕府、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等職。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有著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杜牧與他齊名。兩人并稱“小李杜”,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有《李義山詩集》。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以上這篇夜雨寄北李商隱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唐詩,詩詞盡在:詩句大全望大家多支持本網(wǎng)站,謝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二
1、參看注釋,了解詩句意思,大致理解詩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詞想像,深入感悟詩人當時的離愁和對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熟讀成誦。
4、聯(lián)系比較,領悟?qū)懛ā?BR> 通過想像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詩人的思想感情。
1、寫夜雨及歡聚的情景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對比寫法的巧妙運用。
1、指名背《憶山東兄弟》,說說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來學習一首寫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唐詩,看看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課前板書全詩)。
1、詩題怎樣理解?看注釋,思考,講通題意。(點擊注釋)。
2、補充背景:這首詩是李商隱在一個雨夜寫給他妻子的一封信。當時李商隱在巴蜀的一個州府(今四川三臺縣)做幕僚,妻子卻在北方的長安居住,兩地分居,長期不能相聚。
1、在那個雨夜,詩人李商隱在信中給妻子講了些什么呢?先聽老師來讀讀。
2、學生們學著讀上兩三遍,將詩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
3、指名讀,齊讀。
4、李商隱在信中究竟對妻子說了些什么呢?表達了個什么意思?請看看注釋,爭取自己弄明白。
5、質(zhì)疑討論,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難處嗎?——梳通大意。并補充:你知道當時詩人與家人分別多久了嗎?(一年多了。)。
(3)再看三、四句,釋疑。補充:“共剪西窗燭”意味著什么?“話”這里當“聊天”、“傾聽”講。話什么?(詩人的感受,心情,對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
6、再讀這首詩,看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感情,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團聚——第三、四句)。
那么,詩人的思念有多濃,盼望有多深呢?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走進這個雨夜,走進詩人內(nèi)心,去深入品讀。
1、先來感受一下這場夜雨。誰來讀一下寫夜雨的句子。
2、閉眼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怎樣的聲音?
3、這樣的夜雨會帶給游子怎樣的感受?誰有過雨夜里獨處的經(jīng)歷?感受如何?獨在異鄉(xiāng)無人陪伴的李商隱當時在哪里?心情會如何?——讀出感受。
4、詩人是怎樣讓我們看到這么豐富的東西,聽到這么豐富的聲音,體會到他內(nèi)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僅用7個字,太凝練了!
1、在這個孤寂的雨夜,詩人望著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詩句是詩人的所想?
2、扣“問”:
(1)(讀第一句)誰在問誰?妻子在哪里問?(在詩人的想象里)。
(2)當詩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詢問自己的歸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時,詩人心中會涌起怎樣的情緒?(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樂讀詩——這焦急、愁苦、悲涼……都是怎樣表達出來的?——畫“問歸期”、“未有期”:是將這兩組詞這六個字排放在一起迸發(fā)出來的!這是一個什么手法?(對比),這樣一對比,讓人感到這現(xiàn)實是怎樣的呀?(殘酷)。
3、品讀幻想團聚的細節(jié)。
(1)再讀后兩句。這兩句寫的是什么情景?(想像與妻子團聚的情景)。
(2)你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
(3)你仿佛聽到詩人在話什么?(小練筆)。
(4)情境匯報:
a、在跳躍的火焰中,詩人一邊剪著燭花,一邊深情地對妻子說:……。
b、詩人握著妻子的手,感慨地說:與你在一塊的日子多溫馨啊!可那個雨夜……。
(5)在詩人幻想團聚的夜晚,詩人話點別的什么不行嗎?為何偏要“話巴山夜雨時”?(它和“共剪西窗燭”再次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對比,今夜的孤寂顯得更加難以排遣)。
4、配樂讀整首詩,問:在這雨夜寫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緒?
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遠在他鄉(xiāng)與親人分離的游子都會產(chǎn)生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別的時刻。——再讀《憶山東兄弟》。
(同:都選取了典型的時刻來寫,都用了對比的手法,都通過寫所想來抒情。異:《夜》詩選取了更典型的細節(jié),且表達更含蓄。)。
夜雨寄北李商隱教學設計篇十三
這首詩又名《夜雨寄內(nèi)》,內(nèi)就是古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nèi)人,是作者在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今河南滎陽人,唐末著名詩人,進士,因受當時政治波及,被排擠,一生不得志。因他的詩追求唯美動人而廣為流傳。
詩大意:你問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去,我無法定下日期,巴山秋夜連綿的雨水漲滿了湖池,什么時候才能與你相互依偎同坐窗前剪那蠟燭的燈花(也可以理解為燭光映在窗戶上兩人互相依偎的剪影),述說我在巴山時的那個雨夜對你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