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字號:

    短篇小說是一種以敘述事件為主線,通過情節(jié)的展開和沖突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人物形象和情感的一種文學作品??偨Y應該緊扣主題,結構清晰,邏輯有序,語言簡練。以下范文內容全面、形式多樣,希望能為您的總結寫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有條理的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獲得問題的答案。
    2、溝通“一一列舉”和“列表”兩種策略的聯(lián)系,通過列表,幫助學生養(yǎng)成有序列舉的習慣。3、在學生感受這一策略的特點和價值的同時,進一步發(fā)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以前我們曾學過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地解決問題,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策略,這種策略和以前學習的策略還有很大的關系呢!
    二、教學例1。
    1、導語: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
    出示:園藝工人用6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他是怎樣圍的?
    (1)師: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畫一畫。寫好后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匯報板書:長(m)2,寬(m)1。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和他想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
    小結:看來這個花圃只有一種圍法。
    2、導語: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花圃:
    (1)師:長和寬都有哪些情況?請你思考之后寫在作業(yè)紙上。
    (2)學生匯報板書:長(m)43,寬(m)12。
    師:你有幾種圍法?你呢?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圍法?看來我們已經找全了答案。(板書:全)。
    小結:第一個花圃,我們找到了1種圍法,第二個花圃,我們找到兩種不同的圍法,像這樣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來,這種方法叫做一一列舉,(板書:一一列舉),“一一列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策略。
    3、導語:下面請同學們用這個策略來解決一個問題。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幾種不同的圍法?
    (1)請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圍法一一列舉到第一張表格上。
    (2)學生匯報(投影展示三張作業(yè)紙:不全、全而無序、全而有序)。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二
    【設計意圖】通過即時練習鞏固,增強學生對具體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斷和解釋的能力,能有條理地解釋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同學們,誰來說說,上了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
    【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引導學生反思每節(jié)課的收獲,整理一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起總結提升的作用。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a.創(chuàng)設情境,會在生活中使用乘法。
    c.對比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具學具課件。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教學板塊一(實現(xiàn)教學目標a類)15min。
    設境征問(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出示課件,ppt展示,
    2:學習新知,掌握方法,動手操作。
    教師巡視各組畫法。
    自學悟道。
    3:學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畫法,并說說自己對題意的理解,兩題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教師演示,擴寬孩子解題及操作方法,掌握一題的多解。
    (1)有四排桌子,每排5張,一共有多少張?
    (2)有兩排桌子,一排5張,另一排4張,一共有多少張?
    教學板塊二:(實現(xiàn)教學目標b、c類)20min。
    聚智求解(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1:基本問題(出示課件)。
    劉奶奶家養(yǎng)了兩種不同的雞,一種有3只,另一種有6只。
    還養(yǎng)了3種不同的鴨子,每種有6只。
    (1)劉奶奶家養(yǎng)了多少只雞?
    (2)劉奶奶家養(yǎng)了多少只鴨子?
    2:變化問題(出示課件)。
    3位雜技演員表演“頂碗”,每個人都要頂6個碗。
    (1)3人一共要頂多少個碗?
    (2)現(xiàn)在她們各頂了4個碗,
    一個人還要頂幾個碗?
    (3)3人一共還要頂幾個碗?
    分享驗證,形學成問。
    本課小結。
    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和的運算,當發(fā)現(xiàn)幾個加數(shù)相同時,我們可以用乘法來解決。
    加法是求幾個數(shù)和的運算,求幾個數(shù)和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想想我們以后該怎么解決問題?
    學習板塊一(實現(xiàn)教學目標a類)。
    1:各抒已見,舉手發(fā)言,師生互動。
    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2:動手畫一畫座位的安排順序,小組合作。
    3:學生推薦學生發(fā)言。
    4:列出解題過程,對比方法,完善步驟。
    (1)5×4=20(張)。
    (2)5+4=9(張)。
    學習板塊二:(實現(xiàn)教學目標b、c類)。
    鞏固應用,加深乘法算式的理解。
    1: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小組pk展示。
    2:自主完成,展示課堂。
    說說本節(jié)課你都學到了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發(fā)言。
    板書設計。
    (1)5×4=20(張)答:一共有20張。
    (2)5+4=9(張)答:一共有9張。
    教學反思。
    優(yōu)點:
    1:小組之內的合作,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使問題的解決更加明朗化。
    2:鞏固試題的設置符合本課新知特點,有助于深化新知學習。
    3:情境的設置來源于日常學習生活,能夠很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013年10月25日。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級下用正比例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更多教學設計盡在我們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fā)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師: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參天大樹的高度。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用正比例方法解決問題,學完后,我們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計算參天大樹的大概高度??凑l學得最棒。(板書:用正比例方法解決問題)
    
     師: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出示例5題(電腦出示)
     2、分析解答應用題。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已知什么條件?這道題要求什么?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如下)
     8噸水 10噸水
     水費12.8元 水費?元
     (3)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讓學生自己解答,邊訂正邊板書:
     3、激勵引新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1、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教科書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題目中相關聯(lián)的兩種量是( )和( ) 。
     (2)()一定,()和()成()比例關系。
     2、學生自學例題后小組討論、思考:
     (1)問題中有兩種量?
     (2)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jù)什么判斷的?
     (3)根據(jù)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4)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學生嘗試解答后評價。(指明學生板演)
     5、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概括總結。
     (1)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均可,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采用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確解題步驟。(板書)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jù)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分析判斷、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設未知數(shù)列等式、求解、檢驗寫答語。
    
     1、基本練習
     (1)例題改編。
     讓學生解答改編后的題,集體訂正。
     小結:比較一下改編后的題和例5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例5的條件和問題改編以后,題中成正比例的關系仍沒有改變,解答的方法也沒有改變,只是要用的水數(shù)為噸,列出等式是:12.8∶8=16∶。
     2、變式練習
     (1)下面各題中哪兩種量成正比例?為什么?
     筆記本單價一定,數(shù)量和總價。
     汽車行駛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
     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實踐運用
     匯報數(shù)據(jù):剛才我們上課時提到怎樣測量和計算參天大樹的大概高度,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去測量參天大樹的一些數(shù)據(jù)?,F(xiàn)在請這些同學跟我們匯報一下。
     能用這些數(shù)據(jù)編一道正比例應用題嗎?
     小組合作編題。
    
     本節(jié)課只是教學《用比例解決問題》中的例5,學習“用正比例解決問題”。
     本節(jié)課的設計在以下三個方面比較突出:
     1、聯(lián)系生活,舊知遷移。
     出示情境圖引出問題“李奶奶家的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后,我要求學生用以往學過的方法解決例題,有助于從舊知跳躍到新知的學習,同時為幫助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檢驗”埋下伏筆。
     2、注重策略,解決問題。
     這節(jié)課,我先是調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用“歸一法”解決問題。之后,我激勵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嘗試利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同一問題。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策略去解決問題,體現(xiàn)了算法的多樣化。
     3、精心設計,學以致用。
     在題型設計上,我盡心設計了“王大爺家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的變式練習和“測量樹高”等問題,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生活問題的同時不斷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這樣的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強了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感受到了數(shù)學本身的價值,深刻體驗到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回顧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課堂的學習氣氛并沒有調動起來,學生發(fā)言不積極,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語言還要不斷推敲,還有質疑問難不夠充分。每次反思總有不足,可是每次還是很有收獲。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五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能依據(jù)正比例的意義間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一、復習鋪墊
    1、說出下列每組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shù)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shù)量關系,每組數(shù)量中,數(shù)量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guī)律。今天,我們先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出示例1。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
    讓學生觀察表里兩種量變化的數(shù)據(jù),思考。
    (1)表里有哪兩種數(shù)量,這兩種數(shù)量是怎樣變化的?
    (2)路程和時間相對應數(shù)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這兩種量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提問:這里比值50是什么數(shù)量?(誰能說出它的數(shù)量關系式?)
    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學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學生按剛才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例2,然后把你學習中的發(fā)現(xiàn)綜合起來告訴大家。
    比值1.6是什么數(shù)量,你能用數(shù)量關系式表示出來嗎?
    誰來說說這個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像例1、例2里這樣的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樣看課本第40頁最后一節(jié)。
    4、具體認識
    (1)提問:例1里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這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例2里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2)做練習八第1題。
    5、教學例3
    出示例3,讓學生思考
    提問:怎樣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請同學們看一看例3,書上怎樣判斷的,我們說得對不對。
    強調:關鍵是列出關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指名學生口答,說明理由。
    2、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口答,并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八第2題(小黑板)
    讓學生把成正比例關系的先勾出來。
    指名口答,選擇幾題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五、家庭作業(yè)。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第1課時,教材第68頁—69頁例2和練一練。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數(shù)量關系,初步學會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含有兩個未知數(shù)的實際問題。
    2、能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等能力。
    3、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難點:
    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問題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單、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出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個同樣的小杯子里,正好倒?jié)M。平均每個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數(shù)量關系:個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頭列式解答。
    提問:和第1題相比,這道題難在哪里?(第1題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種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計,這一道題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兩種杯子里,題中有兩個未知數(shù)量。)。
    3、揭示課題:這道題可以怎樣解答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的策略。(板書課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學例1。
    (1)理解題意。
    談話:請同學們先觀察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想一想,根據(jù)題意,你。
    能找到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和小組里的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些數(shù)量關系的。
    揭示:6個小杯的容量+1個大杯的容證=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確定思路。
    談話:我們知道,在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時,要想辦法把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你有辦法把這個問題變得簡單嗎?請先聯(lián)系剛才理解數(shù)量關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學說說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反饋:請把你的解題思路分享給大家。
    學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幾種,結合學生的交流,分別作如下引導:
    思路一:假設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問:把720毫升果計全部倒入小杯,1個大杯要換成幾個小杯?把大杯換成小杯后,正好倒?jié)M多少個小杯?先畫線段圖分析。
    思路二:假設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個小杯換成幾個大杯?把小杯換成大杯后,正好倒?jié)M多少個大杯?先畫線段圖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結:根據(jù)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同學們想到了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幾種思路都是抓住哪一個數(shù)量關系展開思考的?像這樣通過假設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板書:假設)。
    (3)列式解答并檢驗。
    談話:選擇一種方法完成解答,并檢驗解題的過程和結果。
    完成解答后,讓學生說說列式、檢驗的方法和結果。
    (4)回顧反思。
    (5)教學第二種思路。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計算,教師巡視。
    指名交流解題時的思考過程,以及列式計算的過程和結果。
    (6)比較和回顧。
    提回:通過解答上面的問題,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讓學生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組織全班交流。
    2、完成“練一練”。
    (1)出示題目,提問: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單價、可以怎樣進行假設?讓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師巡視。
    (2)讓不同思路的學生展示自己解題的過程。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習十一第1—3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還有什么疑問?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七
    十教學。
    反思。
    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往教學本內容都是上兩個例,沒有及時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和梳理。結果發(fā)現(xiàn):內容過多,學生學習較為困難,沒有較好地理清運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思路;不能準確地對具體情境中成比例的量作出解釋與判斷;不能有條理地解釋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
    因此,本節(jié)課我只教學了例5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策略:
    1、通過比較和判斷,讓學生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為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做好輔墊。
    2、通過解比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3、利用學生學習的原點,運用算術法和方程解兩種方法,讓學生獨立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作答4、采取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嘗試等數(shù)學活動,自覺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獲得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
    5、通過比較用方程解與解比例解兩種方法的異同點。讓學生加深對方程與比例的理解和正確使用。
    6、通過“檢驗反思”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7、通過思考與概括解題策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8、通過即時練習鞏固,加深學生對具體情境中成正比例的量作出判斷和解釋,能有條理地解釋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
    縱觀這節(jié)課的教學,本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1、例5是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決基本的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我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算術法和用方程解)解答,然后過渡到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決問題的教學。通過問答式幫助學生梳理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
    2、通過進行比較,加深方程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正確使用。
    3、通過對比分析用方程解和用比例解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概括出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提高學生運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參與知識結構的建構意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造成課堂的懈怠。
    5、時間分配把握不準,復習階段占用時間過多,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6、由于過度關注課堂的生成和對知識結構的重視,忽略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造成沒有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沒有時間進行即時練習對新知識的鞏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5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八
    1、知識技能方面:使學生在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用畫直觀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所畫的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確定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能正確解答與長(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有關實際問題。
    2、數(shù)學思考和解決問題方面:使學生經歷畫示意圖描述和分析問題的'過程,積累一些整理條件和問題、借助圖形直觀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經驗,感受畫示意圖對理解題意和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作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幾何直觀。
    3、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體驗經過克服困難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升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學會用畫圖的方法表示圖形面積增加或減少的情況,幫助理解題意,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多媒體課件,
    一、引入新課。
    1、出示復習題。
    師:觀察這三幅示意圖,你能說說每一題的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么嗎?
    誰能口答算式?(數(shù)量關系式)。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九
    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89——90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有關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畫直觀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能借助所畫的示意圖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確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信息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體會畫圖整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學會用畫示意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分析數(shù)量關系,確定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教學難點。
    掌握畫示意圖整理信息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策略的能力。
    設計理念。
    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反思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1、提問:
    你能畫一幅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的示意圖嗎?畫畫看。
    說一說畫圖時要注意什么?
    你會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嗎?
    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有什么關系?你會用哪些關系式來表達這三者的關系?
    2、談話:剛才你們畫出了長方形的示意圖,也解答了簡單的求長方形面積的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運用畫圖的策略來解決稍復雜的面積計算問題。(板書課題)。
    學生獨立解決、匯報。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例題。
    2、根據(jù)示意圖分析、解決問題。
    3、反思解題過程。
    使學生明確:這是一個有關圖形面積計算的問題,如果畫個圖就可以將題意表達的更清楚了。
    (2)自主嘗試畫圖。
    要求畫出的圖能讓人更清楚地看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
    組織交流:展示自己畫的示意圖,說說是怎么畫出來的,結合示意圖說說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
    引導學生比較展示出來的示意圖,觀察這些示意圖,你覺得哪些畫的好?哪些需要改進?
    重點引導學生關注:a。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是否都作了準確的標注;b。畫的圖是否美觀清晰,有關長方形的長與寬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根據(jù)剛才的討論,修正自己畫的圖。
    看示意圖分析:要求原來花圃的面積要先求什么?根據(jù)什么條件可以求出原來花圃的寬?
    你認為解決這一類實際問題一般怎樣做?
    明確:
    理解題意畫示意圖整理信息。
    根據(jù)示意圖分析數(shù)量關系。
    學生自主閱讀。
    獨立思考、交流。
    學生嘗試畫圖、交流匯報。
    比較、改進自己的示意圖。
    學生嘗試列式計算解決問題,交流反饋解題的情況。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完成試一試。
    出示題目,提問:你準備用什么樣的策略解決問題?
    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圖上畫出減少的部分。
    2、想想做做第1題。
    3、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自主閱讀,
    獨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學生獨立畫圖,同桌檢查。
    學生嘗試列式計算解決問題并結合所列式子再說說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讓學生展示自己所畫的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先讓學生從自己所畫的示意圖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讓學生結合示意圖或所列的表格說明自己的解題思路。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四、全課總結。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業(yè)設計。
    六、教后反思。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十
    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p4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學會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初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多角度觀察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觀察主題圖問:圖上有誰,他們在干什么,還有想去做什么的,數(shù)一數(shù)分別有多少人?這幅主題圖將告訴我們什么數(shù)學知識呢?我們具體來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引導學生觀察木偶戲的情景圖。
    (1)說一說,圖上給我們提供了那些信息?(文字信息:原來有22人在看戲,又來了13人,圖中信息:走了6人)。
    (2)要解決什么問題?(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
    2、小組交流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試著用文字說說每道算式的意思。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原來的人數(shù)+又來的人數(shù)=總人數(shù)總人數(shù)—走了的人數(shù)=現(xiàn)在看戲的人數(shù))。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原來的人數(shù)—走了的`人數(shù)=還剩下的人數(shù)還剩下的人數(shù)+又來的人數(shù)=現(xiàn)在看戲的人數(shù))。
    方法三、13-6=7(人)7+22=29(人)。
    (又來的人數(shù)—走了的人數(shù)=多來的人數(shù)多來的人數(shù)+原來的人數(shù)=現(xiàn)在看戲的人數(shù))。
    5、比較以上方法的異同。明確這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xiàn)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只是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讓學生體會對于一個實際的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解答方法。
    6、你能把每種計算方法的兩個小算式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2)22-6+13(3)13-6+22。
    再次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1)學生嘗試自己說。
    (2)小組內互相說。
    (3)全班交流說,老師適時糾正說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如何去掉中間量,把分步計算變成綜合算式。
    三、指導學生脫式計算。
    =35-6(先算加)=16+13(先算減)=7+22(先算減)。
    =29(再算減)=29(再算加)=29(再算加)。
    比較計算的方法,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在一個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
    四、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給得數(shù)相等的兩個算式連線.。
    2、p6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fā)。
    3、p7第4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五、課堂總結。
    你能用我們今天學會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嗎?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十一
    1、讓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能根據(jù)問題的特點確合理的解題步驟,學會正確解答這類問題。
    2、讓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fā)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shù)學信心。
    教學重、難點:
    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課前欣賞:播放《曹沖稱象》錄像,感受策略。
    一、引入。
    1、剛才課前我們一起看了《曹沖稱象》的故事。最后是誰幫曹操解決了問題。
    (曹沖)曹沖真了不起?。〔軟_是用什么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的?(生答)。
    2、師:石塊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替換了石塊,這樣就可以很容易地稱出來了。
    3、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用“替換”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替換)。
    二、展開。
    1、出示例1。
    2、那老師把剛才題目中的條件換一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4倍。
    (1)師: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每個同學有作業(yè)紙,請同學們自己先畫一畫,畫出替換過程,并計算出來。
    (2)指名上臺展示并講述。
    過渡:同學們都很棒!老師再把題目換一下,好嗎?
    3、出示“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1)師:現(xiàn)在我們可不可以用替換的方法了?(上課時有的說可以,也有人說不可以)。
    (2)請小組討論一下怎樣替換?小組討論時注意這幾個問題(手指屏幕)生讀。
    (3)小組匯報。(生答時演示過程)。
    三、課堂練習。
    1、過渡:我們班的洪老師遇到了一個問題,請同學們用剛才學過的知識來幫忙解決。
    (1)出示題目。
    (2)師:同學們先再作業(yè)紙上自己做做看。
    (3)指名匯報。(找不同做法的學生匯報)。
    (1)出示題目。
    他們進了公園,來到水上樂園,其中有40人去劃船。
    每只大船比每只小船多坐2人,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坐幾人?
    (2)左邊三組完成第一個問,右邊三組完成第二個問。
    (3)指名匯報。
    3、過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種替換的現(xiàn)象。
    (1)播放視頻。(生活的替換現(xiàn)象)。
    (2)老師真心希望同學們能用智慧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并能靈活運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
    [在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視頻,是讓學生了解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替換現(xiàn)象。]。
    四、全課總結師:那么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綜合實踐。
    過渡:最后老師留給同學們一個綜合實踐題,課后想一想。
    蘇果超市用3個空啤酒瓶可以換一瓶啤酒。
    王叔叔買了12瓶啤酒,他最多能喝到多少瓶啤酒?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十二
    1、使學生經歷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能有條理的分析數(shù)量關系,并獲得問題的答案。
    2、溝通"一一列舉"和"列表"兩種策略的聯(lián)系,通過列表,幫助學生養(yǎng)成有序列舉的習慣。3、在學生感受這一策略的特點和價值的同時,進一步發(fā)展思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
    同學們,以前我們曾學過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順利地解決問題,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策略,這種策略和以前學習的策略還有很大的關系呢!
    1、導語: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
    出示:園藝工人用6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花圃,他是怎樣圍的?
    (1)師: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畫一畫。寫好后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匯報板書:長(m)2,寬(m)1。
    師: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和他想得一樣的同學請舉手。
    小結:看來這個花圃只有一種圍法。
    2、導語: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花圃:
    (1)師:長和寬都有哪些情況?請你思考之后寫在作業(yè)紙上。
    (2)學生匯報板書:長(m)43,寬(m)12。
    師:你有幾種圍法?你呢?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圍法?看來我們已經找全了答案。(板書:全)。
    小結:第一個花圃,我們找到了1種圍法,第二個花圃,我們找到兩種不同的圍法,像這樣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來,這種方法叫做一一列舉,(板書:一一列舉),"一一列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策略。
    3、導語:下面請同學們用這個策略來解決一個問題。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幾種不同的圍法?
    (1)請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圍法一一列舉到第一張表格上。
    (2)學生匯報(投影展示三張作業(yè)紙:不全、全而無序、全而有序)。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十三
    班級??????姓名????????小組???????小組評價。
    學習目標:
    1、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應用題。會分析除法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學習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shù)量關系的方法。
    2、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展示質疑,在學習過程中,感悟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推理能力。
    3、極度熱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點: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實際問題。
    難點:根據(jù)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找到等量關系,正確列出方程。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先由學生自學課本,經歷自主探索總結的過程,并獨立完成自主學習部分,通過獨立思考及小組合作,能夠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應用題。會分析除法應用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學習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shù)量關系的方法。并獨立完成導學案,然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讓同學們進行展示,小組間互相點評,對于有疑問的題目教師點撥、拓展。
    一、自主學習:
    1、自學課本p37-p39頁。
    思考: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
    2)、用算術法解除法應用題的關鍵。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當于(???????)米???。
    2)、自行車的速度是汽車的???,把(?????????????)看作單位“1”。
    3)、一個數(shù)的???是????,這個數(shù)是(???????????)。
    4)、一根卅繩長54米,剪去???,還剩(?????????)米,把(?????????)看作單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據(jù)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小明體內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體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兩種方法解答。
    (2)、畫出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新課標第一網。
    小結:(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
    (2)、用算術法解分數(shù)除法應用題的關鍵:
    要求:1)、用兩種方法解答。
    2)、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小結:1)、分數(shù)連除應用題的解題關鍵:
    2)、分數(shù)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方程解法:
    算術解法:
    三、學以致用:
    1、畫線段圖表示下面各數(shù)量關系。
    1)、雞的只數(shù)是鴨的???。
    2)、女生人數(shù)占全班的???。
    2、列式計算新課?標?第?一?網。
    1)、一個數(shù)的???是64,求這個數(shù)。
    2)、12的???與什么數(shù)的2倍相等?
    3)、???加上一個數(shù)的???,和是1,求這個數(shù)。
    1、小紅看一本書,已看了76頁,是未看頁數(shù)的???,這本書小紅還有多少頁未看?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十四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探索和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并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
    2、能根據(jù)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shù)學信息,發(fā)展初步的分數(shù)乘法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分數(shù)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整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并能證確計算。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2/3×2表示的意思是()。
    2、計算分數(shù)乘整數(shù)時,用分數(shù)的()和整數(shù)相乘的積作(),分母()。
    3、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shù)乘法運算題。
    1/8×3。
    3/10×4。
    7/24×12。
    二、情境創(chuàng)設。
    1、教師讓學生思考這個題,并對學生進行提問。
    3、教師提問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4、學生自己動手填完課本例題上的方格。
    5、怎樣表示笑笑的蘋果數(shù)?
    6、教師板書(笑笑:6×1/3=2)。
    7、總結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8怎么計算呢?6×1/2=6×1/2=36×1/3=6×1/3=2教師和學生對比這兩個題目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學生初步理解整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計算8×3/10。
    4×3/10。
    24×3/8。
    2、做課本5頁試一試1題,36的1/4和1/6分別是多少?
    注意讓學生體驗求一個整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數(shù)學意義。
    3、試一試2,學生說說:“打折”的意思?八折、九折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學生計算。
    四、課堂小結:同學們,這一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分數(shù)乘法(二)。
    整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就是求整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整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計算方法:用整數(shù)與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能約分的要先約分。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有以下優(yōu)點:
    1、針對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理解整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通過課堂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分數(shù)乘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生對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2、抓住了圖形語言的直觀性,借助圖形理解整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是自己的小課題研究落到了實處。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十五
    班級??????姓名????????小組???????小組評價。
    學習目標:
    1、掌握用方程和算術方法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實際問題。學會運用線段圖幫助分析數(shù)量關系。
    2、在分析數(shù)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極度熱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點:掌握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難點:學會分析題中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
    先由學生自學課本,經歷自主探索總結的過程,并獨立完成自主學習部分,通過獨立思考及小組合作,能夠掌握用方程和算術方法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實際問題。學會運用線段圖幫助分析數(shù)量關系。
    并獨立完成導學案,然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讓同學們進行展示,小組間互相點評,補充之后由老師進行點撥,最后鞏固知識。
    一、自主學習:
    1、自學課本p39-p40頁。
    2、直接寫出得數(shù)。
    3、畫線段圖表示下面各數(shù)量關系,并寫出等量關系式。
    1)、楊樹比柳樹少???。
    2)、柳樹比楊樹多???。
    二、合作探究:
    例1、美術小組有25人,美術小組的人比航模小組多???,航模小組有多少人?
    要求:1)、畫線段圖表示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2)、用方程和算術方法兩種方法解答。
    小結:解決稍復雜的“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的實際問題的解題關鍵是:
    要點提示: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在找準單位“1”的同時,還要看清所要求的問題與單位“1”的關系。
    三、學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空調比彩電少??,列式是(????????????????????????)。
    2)、150除以(1?-????),條件是(????????????????????????)。
    3)、空調比彩電多???,列式是(????????????????????????)。
    4)、彩電比空調多???,列式是(????????????????????????)。
    2、列式計算。
    1)、一個數(shù)的???是???的???,求這個數(shù)。
    2)、???與????的積再除以????,商是多少?
    3)、???的倒數(shù)的3倍減去???,差是多少?
    四、解決問題:新課標第一網。
    3)、一筐蘋果的???是16千克,吃去這筐蘋果的???,還剩多少千克?
    用正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從條件出發(fā)展開思考,分析并解決相關問題。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價值,發(fā)展分析、歸納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用從條件想起的策略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策略的體驗和理解。
    教學過程:
    分了五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部分是導入,先出示一個條件,讓學生初步體驗只有一個條件無法求出問題,接著提供兩個條件,讓學生選擇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條件,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只有兩個相關聯(lián)的條件才能解決問題。
    第二部分是教學例題,感悟策略。出示例題后重點讓學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從兩個角度提煉出了數(shù)量關系,然后說解題思路,主要講清楚根據(jù)哪兩個條件求出什么,再根據(jù)哪兩個條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溝通了兩者的關系,最后總結得出解決問題時我們緊緊抓住條件在思考。揭示課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變式溝通,形成策略。通過兩個變式的教學,讓學生加深對策略的感知。接著安排了皮球那道題目,學生對條件的理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安排了一個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四個題目結束后,安排了回顧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新教材比較強調的,讓學生在回顧反思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經驗。
    第四環(huán)節(jié)是練習鞏固,運用策略。選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題的第一小題,讓學生根據(jù)條件提出不同的問題,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的第三個小竅門。緊接著請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第5題。第5題的設計主要考慮到一是學生對游戲比較感興趣,二是國際象棋是我們學校的特色,三是培養(yǎng)學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
    第五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總結,交流收獲。回顧學習了什么內容,以及解決問題時是怎樣一步步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