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通過寫讀后感,可以讓思考更為深入,對書中內容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刻。那么怎樣寫一篇有價值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應該全面理解書中的內容,包括主題、情節(jié)、人物和背景等。其次,要抓住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感受和思考,結合書中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進行分析和總結。在寫作過程中,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語句和段落,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力。另外,讀后感應該包括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觀點,不僅僅是對作者的贊賞或批評,更要展示自己的思考與思路。此外,讀后感還可以通過對類似題材或相似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與對照,以擴展文章的深度與廣度。最后,在寫作結尾時,可以適當給出一些個人對該書的推薦與評價,為讀者提供選擇與參考。8.在下面的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風格和角度的讀后感,希望能給大家?guī)硇碌膯l(fā)。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讀了梁實秋。
散文。
集,大家有何感悟?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唐詩。
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范。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嘩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么細致,闡述觀點是那么獨到,引經據典不雅于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梁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里,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huán)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yǎng),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臺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后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臺燈、書桌,甚至書柜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么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快樂》一文是寫作者認為皇帝最快樂,但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稱他自己統(tǒng)治全國約五十年,國王每天公務繁忙,而真正快樂才十四天。在《一個快樂人的襯衫》里,一位農夫自食其力,獲得豐收,便很快樂?!翱鞓肥窃谛睦?,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鞓纺讼麡O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后?!本拖裎覀兠刻炫Φ膶W習,雖然學習很辛苦,很單調,但要是考試時取得了好成績,就會很快樂。就像那歌里唱得一樣:“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梁實秋的散文選材自然隨性,筆觸生活的點滴,文筆風趣幽默、將大道理蘊藏在簡單中,將真性情歸于平淡。是我讀過的散文中讓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當你讀到飽滿的性情之文字時,給人一種優(yōu)雅自在的感覺。喜歡讀梁實秋的散文,想寫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币苍S,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長短并無關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了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了《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颍心甑难輪T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作者稱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梁實秋的散文選材自然隨性,筆觸生活的點滴,文筆風趣幽默、將大道理蘊藏在簡單中,將真性情歸于平淡。是我讀過的散文中讓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當你讀到飽滿的性情之文字時,給人一種優(yōu)雅自在的感覺。喜歡讀梁實秋的散文,想寫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也許,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使我頓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梁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弊髡叻Q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昨日于舊書攤上發(fā)現了此書,愛不釋手,書不釋卷,一口氣將它讀完了。
此書出版于1988年,有些年頭了,算起來比我還大上幾歲。
初讀此書時,書前的序言讓人很是驚艷。區(qū)別于如今動不動就是一通夸獎贊譽之詞的書本序言,徐靜波老師的序言堪稱良心之作。
一篇好的序言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私以為,它應當像是初識一位朋友一樣,君子的做法是坦坦蕩蕩說明自己的喜好樂趣,志同道合者則結交,情趣各異者則分道揚鑣;好的序也應當在一開始就像讀者講清楚書的價值、優(yōu)劣所在,愿意讀的讀者就讀下去,不愿意讀的讀者就不要在此浪費時間,而不是像如今的書序一般一味地哄騙讀者購書。一篇好的書評亦當如此。
徐靜波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示范。
再說到書本身。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看各種散文、雜文的,原因嘛——大抵是因為我這個人讀書功利心比較重吧,總是想從看的書里學到一些東西,沒學到就感覺是虧了。而讀散文、雜文能夠窺見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人對事的生活態(tài)度,讀起來實在是十分有趣。
從本書中,我似乎能窺見一位意適情閑、悠然自得地觀察著人世,卻不輕易批判。他活得通透而自在,有著孩童般的好奇與直率,也充滿著老人的睿智與善良。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六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梁實秋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xù)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卑炎约褐蒙碛谑劳?,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毖派岚。温?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因此,當我們居于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匱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幾,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贊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yōu)雅地縈繞著,隨著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里。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七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使我頓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他如是說,也如是這樣做的。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梁實秋,當時接觸的是他的小語箴言。遺憾的是沒有看過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上小學了,不過那時我都上中專了。
巧是不巧?尋思著"書非借不能讀也。"突發(fā)奇想,想從此后沉下心來慢慢地讀些向往已久的大家之書,好好膜拜膜拜呢。昨天始借得一本書,也是散文,豐子愷的,計劃囫圇吞棗一天一篇,簡單作些筆記,摘抄摘抄,最好再有大家伙兒跟跟帖,一起談論談論讀后的感受,級別呢,就和我這零起點的差不離兒。
建議想法很好。一個殘疾人能夠跨世紀,需要歷經多少坎坷多少辛酸啊,往事不堪回首,都堅強的活過來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八
所謂雅舍在重慶的北碚,據作者蕭宜在《與趙清閣談文史往事》一文中說,趙清閣女士回憶當年她住北碚與雅舍比鄰。1940年梁實秋同吳景超,龔業(yè)雅夫婦在重慶郊區(qū)由青木關通向北碚市區(qū)一條公路北側的土坡上購置一處平頂灰房,(今北碚梨園村47--51號為雅舍舊址)。當年因為這里沒有門牌,通郵不便,梁實秋便以龔業(yè)雅之名命名其為‘雅舍’。并做了一塊木牌插在路邊。梁實秋先生在他的《雅舍小品》序中說他的雅舍是竹篾抹泥做墻,沿山坡高低建的棚屋,里外兩間由高向低,發(fā)揮想象吧,好似現在的躍層。梁實秋在此雅舍住了七年(1939--1946),恰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他在此完成了《雅舍小品》。梁實秋說:并非某些人之所誤以為是自命風雅。其實如果我沒看他的書,也是這樣認為的。
《雅舍談吃》里,篇篇美文,懷古,論今,憶舊。所憶小吃大餐,美輪美奐。大多出自老北京,來自故土,拳拳愛國心,窺一斑而見全貌。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按照老先生文字的描述,能做出一道菜品來,很是快活。比如《醋溜魚》一篇,我按照老先生的指教總結出做法,記在卡片上:西湖醋魚,選青魚或草魚,長不過尺,半斤大小。1先用開水煮,熟即起鍋。2調汁,醋醬油少許,姜末少許。3汁中勾芡,澆魚上。4注意:調汁要清淡,色淺,透明,不加糖,不用油。另外醬黃瓜炒雞丁,雪里蕻炒筍,水晶蝦餅……都可如法炮制,豈不快哉!《雅舍談吃》是最形象的菜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情境與味道交融,仿佛看見老北京舊街巷老朋友觥籌交錯。其間早已物是人非了。
《韭菜簍》里,寫到一群石匠中午吃韭菜餡兒半尺大的包子,掀開籠屜一陣微風吹來韭菜味兒那個香,狼吞虎咽,吃得淋漓盡致,半尺大的包子啊!《吃相》一篇,寫到車夫吃大餅卷肉,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一張餅即刻下肚,又一張還是如此吃法,風卷殘云一般。吃飯的人這勁頭這魄力,看書的我如身臨其境,于我現在這吃勁兒還有嗎?記得約三十多年前,我家老院子還沒被拆掉,我的侄甥男女還小,暑假時候都齊聚小院里,媽媽命令我燒茄子,需四個大茄子,還要幾個土豆炒辣子,還要西紅柿做一鍋湯米飯要蒸一大盆,一頓飯都能吃光。盛上一大碗飯,舀幾勺燒茄子,撒上芫荽再來瓣蒜,痛痛快快的吃一通,那種令人振奮的吃勁,早已風光不再了。看著后輩們圍著桌子狼吞虎咽,心中倍感欣慰,那就是老人活著的希望所在?,F在燒茄子只需一個小的,還吃不完。不僅是因為我老了,現在的年輕人還用大碗盛飯嗎?現在的人們到了飯時,端起碗絕不像《韭菜簍》里的老石匠,《吃相》里的車夫,那樣饑餓難耐,對食物充滿了期待和敬畏。那時候的小孩子,淘氣大發(fā)了,媽媽就會說:再鬧不給你飯吃。馬上就老實極了,最怕不給飯吃。現在不給飯吃正好,我還減肥吶。飯口上端起碗來,肚里沒饑餓感,連吃飯都懶懶的。一個家族一個民族頹了衰了,難道是從吃相上開始的嗎!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九
我讀完梁實秋散文集以后愛不釋手,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征博引,內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境界,文調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呀。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我覺得梁實秋的散文不僅詼諧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大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感覺,很通俗易懂。梁實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我對他那篇關于養(yǎng)狗的散文感觸頗深,實打實的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說是發(fā)自肺腑的共鳴。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了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了《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靦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fā)現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可惜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尚短,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的語言雅致,作品格調高雅。高雅主要表現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閑逸灑脫的風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致文化。而“雅致”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里狀態(tài),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閑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于消閑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級趣味;錢鐘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于思辯,比喻豐富,但構思偏于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于進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閑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致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閑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閑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閑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yè),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梁實秋融恬淡、細膩、幽默于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恒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一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使我頓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梁實秋,當時接觸的是他的小語箴言。遺憾的是沒有看過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上小學了,不過那時我都上中專了。
巧是不巧?尋思著“書非借不能讀也?!蓖话l(fā)奇想,想從此后沉下心來慢慢地讀些向往已久的大家之書,好好膜拜膜拜呢。昨天始借得一本書,也是散文,豐子愷的,計劃囫圇吞棗一天一篇,簡單作些筆記,摘抄摘抄,最好再有大家伙兒跟跟帖,一起談論談論讀后的感受,級別呢,就和我這零起點的差不離兒。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二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颍心甑难輪T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的是達士情懷。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三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作者稱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四
一九六八年六月九日《中央日報》方塊文章井心先生記載著:“以寫作手法新穎,自成一格……的作者沈從文,不久以前,在大陸因受不了迫害而死。聽說他喝過一次煤油,割過一次靜脈,終于帶著不屈服的靈魂而死去了?!?BR> 接著又說:“他出身行伍,而以文章聞名;自稱小兵,而面目姣好如女子,說話、態(tài)度爾雅、溫文……。”“他寫得一手娟秀的《靈飛經》……。”這幾句話描寫得確切而生動,使我想起沈從文其人。
我現在先發(fā)表他一封信,大概是民國十九年間他在上海時候寫給我的。信的內容沒有什么可注意的,但是幾個字寫得很挺拔而俏麗。他最初以“休蕓蕓”的筆名向《晨報副鐫》投稿時,用細尖鋼筆寫的稿子就非常的出色,徐志摩因此到處揄揚他。后來他寫《阿麗絲中國游記》分期刊登《新月》,我才有機會看到他的筆跡,果然是秀勁不凡。
從文雖然筆下洋洋灑灑,卻不健談,見了人總是低著頭羞答答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關于他“出身行伍”的事他從不多談。他在十九年三月寫過一篇《從文自序》,關于此點有清楚的交代,他說:“因為生長地方為清時屯戍重鎮(zhèn),綠營制度到近年尚依然存在,故于過去祖父曾入軍籍,作過一次鎮(zhèn)守使,現在兄弟及父親皆仍在軍籍中做中級軍管。因地方極其偏僻,與苗民雜處聚居,教育文化皆極低落,故長于其環(huán)境中的我,幼小時顯出生命的那一面,是放蕩與詭詐。十二歲我曾受過關于軍事的基本訓練,十五歲時隨軍外出曾作上士。后到沅州,為一城區(qū)屠宰收稅員,不久又以書記名義,隨某剿匪隊在川、湘、鄂、黔四省邊上過放縱野蠻約三年。因身體衰弱,年齡漸長,從各種生活中養(yǎng)成了默想與體會人生趣味的習慣,對于過去生活有所懷疑,漸覺有努力位置自己在一陌生事業(yè)上之必要。因這憧憬的要求,胡胡涂涂的到了北京?!边@便是他早年從軍經過的自白。
由于徐志摩的吹噓,胡適之先生請他到中國公學教國文,這是一件極不尋常的事,因為一個沒有正常的適當的學歷資歷的青年而能被人賞識于牝牡驪黃之外,是很不容易的。從文初登講壇,怯場是意中事,據他自己說,上課之前作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余,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的就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要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一位教師不善言詞,不算是太大的短處,若是沒有足夠的學識便難獲得大家的敬服。因此之故,從文雖然不是頂會說話的人,仍不失為成功的受歡迎的教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需要有啟發(fā)別人的力量才不愧為人師,在這一點上從文有他獨到之處,因為他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好學深思的性格。
在中國公學一段時間,他最大的收獲大概是他的婚姻問題的解決。英語系的女生張兆和女士是一個聰明用功而且秉性端莊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藝的張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姊。從文因授課的關系認識了她,而且一見鐘情。凡是沉默寡言笑的人,一旦墮入情網,時常是一往情深,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從文盡管顛倒,但是沒有得到對方青睞。他有一次急得想要跳樓。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幾番挫折之后蒼白的面孔愈發(fā)蒼白了。他會寫信,以紙筆代喉舌。張小姐實在被纏不過,而且?guī)熒鷳賽勐晱堥_來也是令人很窘的,于是有一天她帶著一大包從文寫給她的信去謁見胡校長,請他作主制止這一擾人舉動的發(fā)展。她指出了信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她認為這是侮辱。胡先生皺著眉頭,板著面孔,細心聽她陳述,然后綻出一絲笑容,溫和的對她說:“我勸你嫁給他?!睆埮砍粤艘惑@,但是禁不住胡先生誠懇的解說,居然急轉直下默不做聲的去了。胡先生曾自詡善于為人作伐,從文的婚事得諧便是他常常樂道的一例。
在青島大學從文教國文,大約一年多就隨楊振聲(今甫)先生離開青島到北平居住。今甫到了夏季就搬到頤和園賃屋消暑,和他作伴的一位干女兒,自稱過的是帝王生活,優(yōu)哉游哉的享受那園中的風光湖色。此時從文給今甫做幫手,編中學國文教科書,所以也常常在頤和園出出進進。書編得很精彩,偏重于趣味,可惜不久抗戰(zhàn)軍興,書甫編竣,已不合時代需要,故從未印行。
從文一方面很有修養(yǎng),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像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他的作品有四十幾種,可謂多產,文筆略帶歐化語氣,大約是受了閱讀翻譯文學作品的影響。
此文寫過,又不敢相信報紙的消息,故未發(fā)表。讀聶華苓女士作《沈從文評傳》(英文本,一九七二年紐約twaynepublishers出版),果然好像從文尚在人間。人的生死可以隨便傳來傳去,真是人間何世!
〖htk〗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日西雅圖。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五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讀了梁實秋。
散文。
集,大家有何感悟?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唐詩。
宋詞之類。不知何時梁實秋的散文,也跑到書架上來湊熱鬧,也許是被魯迅罵得無處藏身了吧!也好,使我大飽眼福,一睹大家的風范。說來,敢和魯迅對陣的梁先生也真算不簡單,文章寫的樸實無華,既無嘩眾取寵之意,又無刀削斧斫之痕;諷刺詼諧、妙趣橫生,家常小事,娓娓道來,令人耳目一新;觀察人物是那么細致,闡述觀點是那么獨到,引經據典不雅于魯迅,真可謂是博學多才。
他的《雅舍》讓我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何陋之有?比之,似乎有點不“雅”,況且,“雅舍”還并非梁先生所有,他只是客居而已。請看他的雅舍:“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如此說來,還不如劉禹錫的“陋室”。說梁先生不簡單,還因為,就憑寄居在這雅舍幾日,竟然寫出那么多膾炙人口的大作。
今天,恐怕無處尋覓雅舍了,難怪很多人住在舒適的高樓大廈里,寫不出好的文章來,是因為再也沒有雅舍那樣“好”的環(huán)境了。雖然,我也有意識想多讀點好的文章、好的散文,來補充點先天不足的文學素養(yǎng),遺憾的是,再也找不到雅舍似的理想處所,怪哉?說怪,是因為自己曾幾何時,自嘆條件不好,而影響了寫作的興趣。那時,幾點熱血,幾點激情,怦然心動,理想憧憧,大有作為之勢,參加過“春風”函授文學講作學習班,學過作詩、寫文章,但是,嘆息沒有舒適的書房,感慨沒有像樣的書桌,甚至,沒有臺燈都能成為放棄的理由,還時時告誡自己,將來有了!一定能寫出幾部,不,幾篇、幾首像樣的文章、小詩。后來,一切都有了,又沒有時間了,等等吧,一等就是幾十年,隨著時光的流失,已到中年,半百已過,人的年輪一圈一圈地在增加,時間有了,臺燈、書桌,甚至書柜都有了,可稱得上書房了吧!為什么單單又沒有了雅舍呢?真是見怪不怪。
《快樂》一文是寫作者認為皇帝最快樂,但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稱他自己統(tǒng)治全國約五十年,國王每天公務繁忙,而真正快樂才十四天。在《一個快樂人的襯衫》里,一位農夫自食其力,獲得豐收,便很快樂?!翱鞓肥窃谛睦?,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叔本華的哲學是:苦痛乃積極的實在的東西,幸??鞓纺讼麡O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謂快樂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謂。沒有苦痛便是幸福。再進一步看,沒有苦痛在先,便沒有幸福在后?!本拖裎覀兠刻炫Φ膶W習,雖然學習很辛苦,很單調,但要是考試時取得了好成績,就會很快樂。就像那歌里唱得一樣:“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梁實秋的散文選材自然隨性,筆觸生活的點滴,文筆風趣幽默、將大道理蘊藏在簡單中,將真性情歸于平淡。是我讀過的散文中讓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當你讀到飽滿的性情之文字時,給人一種優(yōu)雅自在的感覺。喜歡讀梁實秋的散文,想寫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币苍S,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長短并無關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了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了《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颍心甑难輪T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作者稱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梁實秋的散文選材自然隨性,筆觸生活的點滴,文筆風趣幽默、將大道理蘊藏在簡單中,將真性情歸于平淡。是我讀過的散文中讓我最愉快的文章之一。當你讀到飽滿的性情之文字時,給人一種優(yōu)雅自在的感覺。喜歡讀梁實秋的散文,想寫的感受也很多。正如梁實秋本人所說:“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也許,正是他這種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的風格,才造就了它雋永的藝術魅力。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看了《梁實秋散文集》,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使我頓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梁先生的散文,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弊髡叻Q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昨日于舊書攤上發(fā)現了此書,愛不釋手,書不釋卷,一口氣將它讀完了。
此書出版于1988年,有些年頭了,算起來比我還大上幾歲。
初讀此書時,書前的序言讓人很是驚艷。區(qū)別于如今動不動就是一通夸獎贊譽之詞的書本序言,徐靜波老師的序言堪稱良心之作。
一篇好的序言應該是什么樣的呢?私以為,它應當像是初識一位朋友一樣,君子的做法是坦坦蕩蕩說明自己的喜好樂趣,志同道合者則結交,情趣各異者則分道揚鑣;好的序也應當在一開始就像讀者講清楚書的價值、優(yōu)劣所在,愿意讀的讀者就讀下去,不愿意讀的讀者就不要在此浪費時間,而不是像如今的書序一般一味地哄騙讀者購書。一篇好的書評亦當如此。
徐靜波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極好的示范。
再說到書本身。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看各種散文、雜文的,原因嘛——大抵是因為我這個人讀書功利心比較重吧,總是想從看的書里學到一些東西,沒學到就感覺是虧了。而讀散文、雜文能夠窺見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人對事的生活態(tài)度,讀起來實在是十分有趣。
從本書中,我似乎能窺見一位意適情閑、悠然自得地觀察著人世,卻不輕易批判。他活得通透而自在,有著孩童般的好奇與直率,也充滿著老人的睿智與善良。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六
拜讀梁實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暫且不看《雅舍》,我們先看看劉禹錫要想表達什么思想。
劉禹錫通過《陋室銘》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淡泊明志、不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梁實秋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懷著這樣的崇敬之情我繼續(xù)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講“雅舍”的特征:簡陋,不能避風避雨,風雨來往無阻。此段作者在介紹木頭架子時,用了一個擬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使得雅舍的簡陋形象化、具體化。第二段主要講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邊的風景,還有客人來的話要上幾級階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詼諧的口吻訴說了雅舍的簡陋,可以與鄰居互通聲訊,特別是講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個生性樂觀之人。如果說前幾段都是講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話,這段講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細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練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細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圖,又通過雅舍陳設之簡,表達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卑炎约褐蒙碛谑劳?,人便超然脫俗了,不為世事所累,這不是陶潛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雅趣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毖派岚。温?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當今時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現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質上的東西,精神上的東西也越來越物質化,利益化。再難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安”的雅致,靈靜致遠、志存高遠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因此,當我們居于陋室,當我們身處困境,不要埋怨,不要浮躁,我們要懂得享受生活,享受上天給予我們的一切苦難和幸運。不管幸福,不管困難;不論貧窮,不論富有;不在乎你身在何處,我們都懂得這是上天給我們生存的恩賜。我們再窮也不能窮到思想匱乏,再累不能累到只認識錢,再困難也不能難到泯滅了人性。
當我們不能感恩生活時,就想到一盞香茗,一副茶幾,一棟陋室。念天地之悠悠,唱一支贊歌給生活。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我們不論出生,不論富貧,只要有愛,我們就要淡泊明志,讓思想在陋室上優(yōu)雅地縈繞著,隨著香茗飄到陽光的笑容里。
那陽光下的陋室和雅舍,笑得好甜,好甜!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七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買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晕恼逻^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文章的好壞與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使我頓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他如是說,也如是這樣做的。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梁實秋,當時接觸的是他的小語箴言。遺憾的是沒有看過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上小學了,不過那時我都上中專了。
巧是不巧?尋思著"書非借不能讀也。"突發(fā)奇想,想從此后沉下心來慢慢地讀些向往已久的大家之書,好好膜拜膜拜呢。昨天始借得一本書,也是散文,豐子愷的,計劃囫圇吞棗一天一篇,簡單作些筆記,摘抄摘抄,最好再有大家伙兒跟跟帖,一起談論談論讀后的感受,級別呢,就和我這零起點的差不離兒。
建議想法很好。一個殘疾人能夠跨世紀,需要歷經多少坎坷多少辛酸啊,往事不堪回首,都堅強的活過來了!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八
所謂雅舍在重慶的北碚,據作者蕭宜在《與趙清閣談文史往事》一文中說,趙清閣女士回憶當年她住北碚與雅舍比鄰。1940年梁實秋同吳景超,龔業(yè)雅夫婦在重慶郊區(qū)由青木關通向北碚市區(qū)一條公路北側的土坡上購置一處平頂灰房,(今北碚梨園村47--51號為雅舍舊址)。當年因為這里沒有門牌,通郵不便,梁實秋便以龔業(yè)雅之名命名其為‘雅舍’。并做了一塊木牌插在路邊。梁實秋先生在他的《雅舍小品》序中說他的雅舍是竹篾抹泥做墻,沿山坡高低建的棚屋,里外兩間由高向低,發(fā)揮想象吧,好似現在的躍層。梁實秋在此雅舍住了七年(1939--1946),恰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他在此完成了《雅舍小品》。梁實秋說:并非某些人之所誤以為是自命風雅。其實如果我沒看他的書,也是這樣認為的。
《雅舍談吃》里,篇篇美文,懷古,論今,憶舊。所憶小吃大餐,美輪美奐。大多出自老北京,來自故土,拳拳愛國心,窺一斑而見全貌。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按照老先生文字的描述,能做出一道菜品來,很是快活。比如《醋溜魚》一篇,我按照老先生的指教總結出做法,記在卡片上:西湖醋魚,選青魚或草魚,長不過尺,半斤大小。1先用開水煮,熟即起鍋。2調汁,醋醬油少許,姜末少許。3汁中勾芡,澆魚上。4注意:調汁要清淡,色淺,透明,不加糖,不用油。另外醬黃瓜炒雞丁,雪里蕻炒筍,水晶蝦餅……都可如法炮制,豈不快哉!《雅舍談吃》是最形象的菜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情境與味道交融,仿佛看見老北京舊街巷老朋友觥籌交錯。其間早已物是人非了。
《韭菜簍》里,寫到一群石匠中午吃韭菜餡兒半尺大的包子,掀開籠屜一陣微風吹來韭菜味兒那個香,狼吞虎咽,吃得淋漓盡致,半尺大的包子啊!《吃相》一篇,寫到車夫吃大餅卷肉,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一張餅即刻下肚,又一張還是如此吃法,風卷殘云一般。吃飯的人這勁頭這魄力,看書的我如身臨其境,于我現在這吃勁兒還有嗎?記得約三十多年前,我家老院子還沒被拆掉,我的侄甥男女還小,暑假時候都齊聚小院里,媽媽命令我燒茄子,需四個大茄子,還要幾個土豆炒辣子,還要西紅柿做一鍋湯米飯要蒸一大盆,一頓飯都能吃光。盛上一大碗飯,舀幾勺燒茄子,撒上芫荽再來瓣蒜,痛痛快快的吃一通,那種令人振奮的吃勁,早已風光不再了。看著后輩們圍著桌子狼吞虎咽,心中倍感欣慰,那就是老人活著的希望所在?,F在燒茄子只需一個小的,還吃不完。不僅是因為我老了,現在的年輕人還用大碗盛飯嗎?現在的人們到了飯時,端起碗絕不像《韭菜簍》里的老石匠,《吃相》里的車夫,那樣饑餓難耐,對食物充滿了期待和敬畏。那時候的小孩子,淘氣大發(fā)了,媽媽就會說:再鬧不給你飯吃。馬上就老實極了,最怕不給飯吃。現在不給飯吃正好,我還減肥吶。飯口上端起碗來,肚里沒饑餓感,連吃飯都懶懶的。一個家族一個民族頹了衰了,難道是從吃相上開始的嗎!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九
我讀完梁實秋散文集以后愛不釋手,梁實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與學者散文的特點于一體,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旁征博引,內蘊豐盈,行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境界,文調雅潔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tǒng)一體。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態(tài),文筆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呀。晚年的懷念故人、思戀故土的散文更寫得深沉濃郁,感人至深。我覺得梁實秋的散文不僅詼諧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東西,大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感覺,很通俗易懂。梁實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種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我對他那篇關于養(yǎng)狗的散文感觸頗深,實打實的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說是發(fā)自肺腑的共鳴。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了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了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了《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靦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因此我發(fā)現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員之心理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可惜我們人類的文明史尚短,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的語言雅致,作品格調高雅。高雅主要表現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閑逸灑脫的風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致文化。而“雅致”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里狀態(tài),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閑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于消閑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級趣味;錢鐘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于思辯,比喻豐富,但構思偏于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于進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閑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致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閑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閑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閑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yè),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梁實秋融恬淡、細膩、幽默于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恒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一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使我頓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
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
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了梁實秋,當時接觸的是他的小語箴言。遺憾的是沒有看過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上小學了,不過那時我都上中專了。
巧是不巧?尋思著“書非借不能讀也?!蓖话l(fā)奇想,想從此后沉下心來慢慢地讀些向往已久的大家之書,好好膜拜膜拜呢。昨天始借得一本書,也是散文,豐子愷的,計劃囫圇吞棗一天一篇,簡單作些筆記,摘抄摘抄,最好再有大家伙兒跟跟帖,一起談論談論讀后的感受,級別呢,就和我這零起點的差不離兒。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二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毯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颍心甑难輪T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
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
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的是達士情懷。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三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一點什么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作者稱自己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四
一九六八年六月九日《中央日報》方塊文章井心先生記載著:“以寫作手法新穎,自成一格……的作者沈從文,不久以前,在大陸因受不了迫害而死。聽說他喝過一次煤油,割過一次靜脈,終于帶著不屈服的靈魂而死去了?!?BR> 接著又說:“他出身行伍,而以文章聞名;自稱小兵,而面目姣好如女子,說話、態(tài)度爾雅、溫文……。”“他寫得一手娟秀的《靈飛經》……。”這幾句話描寫得確切而生動,使我想起沈從文其人。
我現在先發(fā)表他一封信,大概是民國十九年間他在上海時候寫給我的。信的內容沒有什么可注意的,但是幾個字寫得很挺拔而俏麗。他最初以“休蕓蕓”的筆名向《晨報副鐫》投稿時,用細尖鋼筆寫的稿子就非常的出色,徐志摩因此到處揄揚他。后來他寫《阿麗絲中國游記》分期刊登《新月》,我才有機會看到他的筆跡,果然是秀勁不凡。
從文雖然筆下洋洋灑灑,卻不健談,見了人總是低著頭羞答答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關于他“出身行伍”的事他從不多談。他在十九年三月寫過一篇《從文自序》,關于此點有清楚的交代,他說:“因為生長地方為清時屯戍重鎮(zhèn),綠營制度到近年尚依然存在,故于過去祖父曾入軍籍,作過一次鎮(zhèn)守使,現在兄弟及父親皆仍在軍籍中做中級軍管。因地方極其偏僻,與苗民雜處聚居,教育文化皆極低落,故長于其環(huán)境中的我,幼小時顯出生命的那一面,是放蕩與詭詐。十二歲我曾受過關于軍事的基本訓練,十五歲時隨軍外出曾作上士。后到沅州,為一城區(qū)屠宰收稅員,不久又以書記名義,隨某剿匪隊在川、湘、鄂、黔四省邊上過放縱野蠻約三年。因身體衰弱,年齡漸長,從各種生活中養(yǎng)成了默想與體會人生趣味的習慣,對于過去生活有所懷疑,漸覺有努力位置自己在一陌生事業(yè)上之必要。因這憧憬的要求,胡胡涂涂的到了北京?!边@便是他早年從軍經過的自白。
由于徐志摩的吹噓,胡適之先生請他到中國公學教國文,這是一件極不尋常的事,因為一個沒有正常的適當的學歷資歷的青年而能被人賞識于牝牡驪黃之外,是很不容易的。從文初登講壇,怯場是意中事,據他自己說,上課之前作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余,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的就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要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一位教師不善言詞,不算是太大的短處,若是沒有足夠的學識便難獲得大家的敬服。因此之故,從文雖然不是頂會說話的人,仍不失為成功的受歡迎的教師。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需要有啟發(fā)別人的力量才不愧為人師,在這一點上從文有他獨到之處,因為他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好學深思的性格。
在中國公學一段時間,他最大的收獲大概是他的婚姻問題的解決。英語系的女生張兆和女士是一個聰明用功而且秉性端莊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藝的張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姊。從文因授課的關系認識了她,而且一見鐘情。凡是沉默寡言笑的人,一旦墮入情網,時常是一往情深,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從文盡管顛倒,但是沒有得到對方青睞。他有一次急得想要跳樓。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幾番挫折之后蒼白的面孔愈發(fā)蒼白了。他會寫信,以紙筆代喉舌。張小姐實在被纏不過,而且?guī)熒鷳賽勐晱堥_來也是令人很窘的,于是有一天她帶著一大包從文寫給她的信去謁見胡校長,請他作主制止這一擾人舉動的發(fā)展。她指出了信中這樣的一句話:“我不僅愛你的靈魂,我也要你的肉體,”她認為這是侮辱。胡先生皺著眉頭,板著面孔,細心聽她陳述,然后綻出一絲笑容,溫和的對她說:“我勸你嫁給他?!睆埮砍粤艘惑@,但是禁不住胡先生誠懇的解說,居然急轉直下默不做聲的去了。胡先生曾自詡善于為人作伐,從文的婚事得諧便是他常常樂道的一例。
在青島大學從文教國文,大約一年多就隨楊振聲(今甫)先生離開青島到北平居住。今甫到了夏季就搬到頤和園賃屋消暑,和他作伴的一位干女兒,自稱過的是帝王生活,優(yōu)哉游哉的享受那園中的風光湖色。此時從文給今甫做幫手,編中學國文教科書,所以也常常在頤和園出出進進。書編得很精彩,偏重于趣味,可惜不久抗戰(zhàn)軍興,書甫編竣,已不合時代需要,故從未印行。
從文一方面很有修養(yǎng),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像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他的作品有四十幾種,可謂多產,文筆略帶歐化語氣,大約是受了閱讀翻譯文學作品的影響。
此文寫過,又不敢相信報紙的消息,故未發(fā)表。讀聶華苓女士作《沈從文評傳》(英文本,一九七二年紐約twaynepublishers出版),果然好像從文尚在人間。人的生死可以隨便傳來傳去,真是人間何世!
〖htk〗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日西雅圖。
梁實秋散文集讀后感篇十五
前幾日,從新華書店讀者俱樂部借得好書一本—《梁實秋散文集》。讀后,真有“繞梁之音,三日不絕”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覽群書,常從古文中引經論據如信手拈來,讀罷卻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燈下談話,看似稀疏平常,去蘊涵著人生的哲學,余味無窮,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風趣見長的“閑適小品”聞名于世,我尤其愛看他的“隨想篇”中的文章,題目很簡練,通常都是兩個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飲酒”等等,包羅萬象,說的都是些身邊的`人或事,可以透過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氣息。今天看來,依然覺得趣味橫生.從中還了解很多名詞其實都由來以久了,例如“代溝”,梁先生就寫的非常詳細,博古論今。代溝雖是翻譯過來的新名詞,但是我們古而有之了,《尚書·遠逸》中就記載了我們最古的代溝之說。再例如“女人”,他刻畫的簡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愛說謊,“若是能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的小小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分?!焙芏嗳硕寂闩速I過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詞,或是式樣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評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無非是價格太貴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常歸于不喜歡。哈哈,真可謂精辟。還如他描寫的女人的嘴,說“女孩子從小就口齒伶俐,…,等到長大以后,三五成群,說長道短,聲音脆,嗓門高,如蟬噪,如蛙鳴,真當得好幾部鼓吹!”。他還歸納了兩種類型,“長舌”型和“噴壺嘴”型.他在文章中雖都是論些小事,但卻把一些陋習批評的體無完膚,看后甚感快意。他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也寫道,“文章的好壞與長短無關,文章講究氣勢的寬闊、意思的深入,長短并無關系.…所以文章過長過的短,不以字數計,應以起內容之需要為準?!恼碌暮脡呐c寫作的快慢無關.頃刻之間成數千言,未必斐然可誦,吟得一個字捻斷數根須,亦未必字字珠璣?!笔刮翌D時矛塞頓開,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敘述惟恐不盡,使看者不解,現在看來,可能廢話也有不少。我素有摘抄的習慣,常把一些覺得甚好的描寫、敘述記于抄本中,可讀梁先生的散文,覺得字字如珠璣,無一處經不起推敲,讓我無從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隨意而為,與小處卻見大家風范,他的描寫惟妙惟肖,他的敘述平淡、樸實,正如同他所說的“絢爛之極歸與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彼缡钦f,也如是這樣做的。讀一本好書,如交一位良師,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