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個反思和總結的過程,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選的相關范文,供大家參考。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一
.學習并積累文言詞句。
2.把握的主要內容,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體會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的方法。
4.反復朗讀并背誦這篇文。
學習重點。
.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分析三條建議之間的關系。
2.體會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三條建議的良苦用心,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背誦文。
學習方式: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習時:三到四時。
學習步驟。
一、前準備。
》。
2.文體:表是的一種文體。
3.你了解的諸葛亮:
二、預習文:
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親賢遠小——親賢臣,遠小人。
其中“親賢遠小”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因為只有做到親賢遠小、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只有做到親賢遠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納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4作者圍繞“出師”二字,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閱讀本文應著眼于“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后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后國內政局不穩(wěn),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后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圣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并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wěn)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后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tài)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shù)恼f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3第六段和第七段作者回顧了哪兩大事?全文最能概括諸葛亮感情的六個字是什么?
一是三顧茅廬;二是白帝城托孤?!皥笙鹊壑冶菹隆?。
寫作特點:
(1)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具體地說,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chuàng)業(yè)”,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fā)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chuàng)業(yè)經過和“受命已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fā)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xiàn)。
(2)質樸、懇切而精練的語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yè)。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請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體現(xiàn)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chuàng),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評價: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說“至于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并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备腥酥?,于此可見。
7出自本文的成語:三顧茅廬: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計日而待:可以數(shù)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指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xiàn)。
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說得是些什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不毛之地:形容荒涼、貧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淚。形容極度。
危急存亡: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危急存亡之秋:危險至極的緊急關頭。
臨危受命:形容在緊急關頭勇于獻出生命。
親賢遠佞:親近賢臣疏遠奸邪小人。
斟酌損益: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五、延伸拓展:
《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相關的重要情節(jié)。
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
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揮淚斬馬謖。
2從網(wǎng)絡和其它資料中收集有關諸葛亮的資料,以“我看諸葛亮”為題目寫一篇。要求中心明確,語句流暢,不少于00字。
3、附錄:先主敕后主遺詔全文。
(1)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傳末評語: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扶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裴松之《三國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兩點說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人名)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二
1.第6段,自敘生平,表達感恩圖報之情。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忱,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fā)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惟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來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這一段是向劉禪表明報國的決心。諸葛亮對劉備想報知遇之恩。劉備既死,他又受劉備之托輔佐劉禪。諸葛亮一生奮斗的目標是興復漢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領兵北征。這就是他報答劉備的具體行動。他又擔心出師以后劉禪無人輔佐,所以一方面推薦賢臣;一方面始終在激勵劉禪,要他依靠賢臣。
3.第8段表達伐魏興漢的堅定決心。
(1)為堅定劉禪支持北伐,完成父業(yè)的志向,諸葛亮率先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北憩F(xiàn)了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2)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在即將“遠離”之際,仍不放心,于是從對自己、對群臣、對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詞懇切,真是語重心長。
(3)這一段起到總覽全篇的作用,把進諫與出師兩部分內容合攏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內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結束語。
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chuàng)業(yè)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fā)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
(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托付給他,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并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chuàng)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劉禪是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托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對受托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冻鰩煴怼分杂羞@么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系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qū)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施。其他如開發(fā)生產、發(fā)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yǎng)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鑒。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tǒng),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xiàn)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三、重讀《出師表》與《隆中對》,試比較兩文的異同點。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指導閱讀、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閱讀、分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__。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1.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tǒng)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xiàn)?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xiàn)---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yōu)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yōu)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chuàng)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__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jù)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fā)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fā)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fā)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業(yè)。
a:課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yǎng)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chuàng)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后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fā)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布置作業(yè)。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受申奧成功的喜悅,激發(fā)愛國熱情,弘揚奧運精神。
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年齡特征,他們對奧運會的了解是比較膚淺的,申奧的深遠意義更是無法理解。在課前有目的地讓學生了解了有關奧運會的情況,對課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調。課文主要描寫的是申奧成功后,北京人民欣喜若狂,聚集到天安門廣場熱烈慶祝的歡樂場面。雖然了解沸騰的原因,但是學生對當時的一些場景的感受還是比較模糊的,學生要感受當時的群情激奮,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感受那沸騰的情景后,利用課文學習再現(xiàn)沸騰。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感受沸騰。
上課前,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一段錄像,想看嗎?
(播放“申奧宣傳片”和“北京申奧成功的錄像片段”)隨著錄像的播放,老師在一旁進行有關奧運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奧運進一步了解。
(錄像定格在群情沸騰的天安門廣場上)小朋友們,此時的天安門廣場上熱鬧非凡,人們跳躍著、歡呼著……你能用上一些詞語說說此時的情景嗎?(學生交流,老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板書:沸騰)。
此時的天安門廣場——沸騰了!
二、揭示課題了解沸騰。
小朋友,此時此刻,天安門廣場為什么會沸騰起來?(小朋友交流老師板書課題:2008,北京)。
歡慶申奧成功,人們是多么的激動,讓我們一起歡呼——(齊讀課題)。
北京勝利了!當這個好消息從莫斯科傳出,中華大地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共同慶祝,讓我們隨著課文,再次回到那激動人心的夜晚!
三、初讀課文感悟沸騰。
請小朋友們打開書,讀讀課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他讀正確,把課文讀流利?。ㄐ∨笥炎杂衫首x課文)。
讀了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四、細讀課文展現(xiàn)沸騰。
(一)是呀,申奧終于成功了,炎黃子孫怎能不激動萬分呢!讓我們再回到那難忘的激動人心的時刻。(出示畫面以及“中國贏啦!中國贏啦!”)。
1、個別讀。
2、中國什么勝利了?(交流)。
是呀,多少年的努力,多少年的夢想,今天終于實現(xiàn)了,讓我們隨著歡呼的人群一起吶喊——(齊讀第一小節(jié))。
(二)早已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們都在關注著,等待著!當人們期盼已久的申奧成功的好消息傳來時——(出示第二小節(jié),讀——北京就沸騰了)。
這里的哪個詞語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好消息?(理解:喜訊)。
北京申奧成功了,多好的消息呀!北京沸騰了!讓我們也動起來,讀好這一小節(jié)?。▽W生朗讀第二小節(jié))。
喜訊是什么時候傳來的?北京是什么時候沸騰的?(突出:剛剛,就。再讀這一小節(jié))。
(三)為什么喜訊剛剛傳來,北京就沸騰了呢?(出示第三小節(jié)自由朗讀)。
交流:人們早已等候在那里;而且等候的人很多。
你從哪里感受到人多的?(理解詞語:人山人海四面八方涌來讀好地一句話)。
人們聚集在一起歡慶申奧成功,天安門廣場沸騰了!這么多的人是怎樣歡慶的呢?(自主選擇交流,老師相機指導體會與朗讀)。
假如你在廣場上,你回歡呼些什么呢?可以加上一些動作表示你的興奮。(學生交流、朗讀)。
大家都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悅,盡情地將自己手中的東西拋向天空,他們——(引導朗讀)。
人們高興得不停地蹦呀、跳呀,奔跑著……人們因為開心而奔跑(朗讀第三句話)。
早有準備的人們用中國最喜慶的方式來慶賀申奧的成功,看——聽——(朗讀好四、五句話)。
(練習說話,幫助朗讀背誦)。
(配上錄像朗讀這一小節(jié))。
此情此景,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嗎?(交流:欣喜若狂歡聲雷動燈火輝煌載歌載舞)此時的天安門廣場成了——(讀最后一句)。
此時此刻,北京沸騰了,首都人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中國沸騰了,全國人民共同歡慶這偉大的勝利。大家盡情地唱啊、跳啊,奔相告知……如果你就在歡慶的人群中,你想說什么?(交流說話)。
(四)引讀最后一小節(jié)。
從這一刻開始,大家都在盼望著的到來!相信20的北京會更加漂亮,2008年的北京人的素質會更高……2008年的北京會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ㄗx最后一小節(jié))。
2008年我們相約北京,共同期盼,共同祝愿——北京的奧運會獲得圓滿成功!讓我們再來讀課題(個別、齊讀課題)。
五、課外延伸群情沸騰。
中國有句俗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離2008還有4年的時間,首都人民都在為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做準備了,我們能為北京奧運會做些什么呢?(交流,引導;相機展示北京奧運會會館等建筑的圖片和北京人學外語的情景)。
你能把你的想法寫下來,落實到行動中去嗎?
板書設計:
2008,北京。
沸騰。
(教學反思)。
透過文章明亮的眼睛藍色百合。
《2008,北京》講述了申奧成功的喜訊傳來,天安門廣場上首都人民盡情歡慶的壯觀場面。備課的時候,我抓住了“沸騰”這個詞,透過這閃爍著激動、喜悅之光的眼睛,引導著孩子們深入地體會,那包含在字里行間的人們自豪之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沸騰”。
這時候我講述了親身的經歷,以我自己的感受拉近那一時刻與學生的距離:孩子們,207月13日晚上,中國大地上可以說是萬人空巷。人們都去哪兒了?都在家里電視機前面守著呢!魏老師、和你們的爸爸、媽媽,很多很多人端端正正坐在電視機前面,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當時,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走上了宣講臺,拿出了一個信封,開始讀起來:
好,孩子們,現(xiàn)在你們就是當時的魏老師,或者是你的爸爸媽媽,魏老師現(xiàn)在來當薩馬蘭奇。同學們聽我宣布,世界聽我宣布:
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是——。
說到這,我突然停了下來,小聲地說:這時候啊,對,所有的人都像你們一樣,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了。
這時候,全班的孩子竟然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熱烈的歡呼聲,教室里,沸騰了!
孩子們體會到了當時場面的緊張、體會到了由我國申辦的`快樂,體會到了那是一種光榮與夢想。在這種情緒中,再讀一二自然段,孩子們讀得激情飽滿、神采飛揚。
二、抓住詞語,品讀“沸騰”。
第三自然段中,妙詞連連,勾畫出了歡騰的畫面。在孩子們自由讀的基礎上,我請學生們談談從哪些詞里能夠感受到“沸騰”。孩子們紛紛發(fā)言:人山人海、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樣涌來——寫出了人數(shù)之眾,寫出了人群蔚為壯觀的情景;歡呼著、跳躍著、一次又一次、拋向——勾畫出了人們歡欣雀躍著,好像是不管多少次拋起鮮花,都不足以表達自己喜悅的勁頭;不知疲倦的飛奔——多么傳神,奔走相告,沒有人覺得累。長龍舞、鑼鼓敲、禮花放——真是歡樂的海洋!
暢所欲言后,我請孩子們再次練讀,尤其要讀出剛剛自己從詞語中體會到的情感。齊讀的時候,我感覺,教室里也成了歡樂的海洋。
之后又進行了引讀背誦,不少孩子當堂完成了背誦任務,而且做到了聲情并茂。
三、暢想奧運,“沸騰”心靈。
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2008,北京!”這里面,都有哪些心里話呢?我和學生們一起參看著插圖,一起想象,請孩子們談談他們此刻的心聲。
有的學生說:希臘雅典奧運會上,我們得了32塊金牌。2008年奧運會,我們要贏得的更多金牌!
有的學生說:我國以前在奧運會上,曾經得過第三名、第二名,這一次,我們要往第一名的目標上努力!
有的學生說:奧運會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我們一定會做到的!
有的學生說:我國舉辦的這一屆奧運會,一定會非常成功,全世界的人都會覺得我們中國人了不起!
孩子們的話感染了我,我由衷地說:2008年,在中國,在北京,全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運動員,不分民族、不分膚色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站在同一個評分標準上,進行公平的競爭,實力的較量。這是體育的盛會,更是民族精神的盛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為這一天而努力,會為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國形象而努力!
我們一起努力,加油!
這時,我們又一次讀起全文,透過文章澄澈的眼睛,我們和作者一樣,胸膛中沸騰了一顆火熱的中國心!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五
1.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語文教案-《出師表》。
2.掃除文字障礙,熟練掌握表中的內容。
3.了解《三國演義》中的有關情節(jié)。
1.安排三課時。
2.第一課時主要掃除文字障礙,聽錄音及了解有關情節(jié),體會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機動)段。
3.第二課時繼續(xù)學習剩余的內容,主要是3、4、5、7段,明確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議及政治愿望。
4.第三課時結束課文內容講解,總結“以”字用法,并小測本文知識。
1.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議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詞懇切的特點。
第一課時。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必知的東西:例如書法家不能不知道《蘭亭序》;軍事家不能不知道《孫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諸葛亮的《出師表》。蘇軾曾經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這催人淚下的《出師表》。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人稱“臥龍”,漢末為避戰(zhàn)亂,隱居隆中。后扶佐劉備統(tǒng)一了我國西南地區(qū),使全國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主陳述作者的請求和愿望。我國古代臣民給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稱為“書”,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在內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此外還有一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晉南北朝時,此類文章又稱為“表”。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諫陟罰臧否昭攸祎以遺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闕猥夙庶竭駑鈍菲彰咎。
zuzho。
咨諏遺詔。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六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4、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5、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七
1.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3.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項建議的借鑒意義。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九年級學生已有兩年的學習古文的歷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古文的經驗,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學的重點,針對這篇表文情辭懇切的、感人至深的特點,特制定出的教學重點是有條有理地將此名篇讀出深度,讀出情味。而蜀漢發(fā)展和出師北伐的歷史背景學生知之甚少,可這一點利于激趣學習,二者可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認識諸葛亮兩朝老臣的忠誠形象,所以有必要適當介紹。
課時安排一課時。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三組被打亂的詩句,想請同學們把他們重新組合完整。(出示打亂了的對聯(lián)):
出師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師一表通今古,遠比管樂蓋有余。
出師一表千載無,千載誰堪伯仲間?
2.諸葛亮的情況,你能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嗎?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青年時隱居鄉(xiāng)間耕種,后來,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yè)。他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六出祁山,一生辛勞,萬古流芳,成為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智慧的確是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誠報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稱道。這三句詩中提到的《出師表》就是力證。
1.默讀課文(1~5自然段)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學回答問題,大致梳理文意。教師適時落實字詞并板書要點。
教師引導學生:課文中摘引原句,說清楚諸葛亮所言的主要內容,語言要簡潔明了。
要點:宜開張圣聽;昭平明之理;宮中之事,悉以咨之;營中之事,悉以咨之;親賢臣,遠小人。
2.請把這幾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
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三個方面的建議:
1.廣開言路;2.賞罰公平;3.親賢遠佞。
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比較昏庸、容易受身邊佞臣蠱惑的君主,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zhí)行。其中“親賢”更重要,“開張圣聽”是不能只聽身邊小人的讒言,對賢臣更是要“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這些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3.給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針對以上總結的內容,諸葛亮為什么會涕零?
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小組內、班級內討論。
再讀課文,聯(lián)系補充背景素材,思考、討論、交流。
1.分析原文語句: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義)。
2.分析原文語句: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補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劉備建漢;公元222年,孫權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云等人的勸阻,與吳國在猇亭一戰(zhàn)(即《三國演義》“火燒連營三百里”),兵力大損,敗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吳國奪取了荊州大部分地區(qū)。
當時三國的局勢:
益州豪強及南方夷族發(fā)動叛亂。
魏國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黃河流域,政治、軍事、經濟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
吳國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濟力量比較雄厚。
3.追問:在此種危急情況下可不可以不出師北伐?
給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劉備:“朕自得丞相,成其帝業(yè),何期智術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羞回成都與丞相相見。今日病已危篤,不得不請丞相托以大事也。”
劉備:“‘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與卿等中道而別也。”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BR> 劉備(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BR> 劉備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聯(lián)系原文語句分析: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小結:以上內容和背景可以總結出“出師難”。
4.諸葛亮的勸諫之難。
前文我們分析過,蜀漢當時處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師,先不說伐魏能否勝利,大本營的安定就夠讓諸葛亮擔心的,因此在出師之前反復叮嚀。此時此刻的諸葛亮內心多么焦慮艱難??!
小結:
以上內容可以總結出“勸諫難”,再和前面的“出師難”結合起來看,不難體會到諸葛亮在表文結束之時為何會“臨表涕零”了?!度龂萘x》中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們在《出師表》中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處境艱難,在矛盾中掙扎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對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揮檣櫓就灰飛煙滅的神。
5.帶著對作者諸葛亮情感的體會,再讀課文。
請結合文章的內容,或《三國演義》中的情節(jié),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諸葛亮?
結束語:
一個個后來者,讀《出師表》時扼腕嘆息、仰天長嘆或沉默思考。他們中有岳飛,有杜甫,有陸游,有文天祥,他們讀《出師表》就像受到一種莊嚴的召喚。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凈化,帶著這些人以及你對諸葛亮《出師表》的理解,讀熟并齊誦《出師表》。(課件出示:岳飛手書《出師表》和杜甫、陸游、文天祥的詩句)。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八
1、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1、諸葛亮出師前給劉禪提出哪些建議?
諸葛亮首先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然后根據(jù)劉禪的弱點提出三項建議:
(1)宜開張圣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2)提出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當一體,賞罰不宜偏私。
(3)親賢臣、遠小人,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復興漢室的必備條件。
2、表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本篇具有什么特點?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遞的公文的一種名稱。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本篇是諸葛亮要出師北定中原前上給后主的表章,但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卻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點是:
(1)內容上沒有陳述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點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為了完成先帝統(tǒng)一天下的未竟之業(yè),又是為了扭轉危急處境。全文有理有據(jù)、合情合理。
(2)表達方式運用議論、記敘,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細致的說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勸戒劉禪說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飽含著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誠摯之情。
3、易錯易混分析。
注意詞義的古今義不同:
(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現(xiàn)代漢語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結果,一般用在復句內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則是因果倒裝句,表示這是先漢所以能興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惡劣不道德,可古代則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此句就是用的古義: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見識淺陋。
4、難句例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盼遂先生《中國文法復詞偏義例續(xù)舉》說“存亡”偏于“亡”義。因此有人認為“存亡”是偏義復詞,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說這類偏義復詞是出于修辭的需要。我們以為這里的“存亡”是一對反義詞,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時刻就是“危急”?!按嫱觥备拔<薄笔峭x詞語復用,從而產生修辭上的強調。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為用就說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下文的“親賢臣,遠小人”等一系列建議就無從解釋。文言并列中具有選擇關系的詞兒之間不用“或”字。又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保ā肚袀鳌罚坝拗恰笔恰坝蕖被颉爸恰?,“賢不肖”是“賢”或“不肖”。有時候選擇關系里的兩個詞兒之間用“與”字連接,例如:“遇與不遇,命也。”(《后漢書·傅燮傳》)因此“存”和“亡”之間也能加上“與”字;這只是從語法角度說,修辭上卻是不能加的?!扒铩?,《說文》:“禾轂孰(熟)也?!惫糯荒暌郧锾鞛槭斋@期,引申為關鍵的時刻。一說,“秋,愁也?!保ā稄V雅·釋詁》)《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秋之為言猶湫湫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睔W陽修《秋聲賦》:“悲哉,此秋聲也?!?BR> 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引喻失義。
“引喻”實在是兩個詞,同義并列。“引”的本義是“開弓”,引申為“疏證”,亦即援引事實加以證明。《爾雅序疏》:“事有隱奧滯泥者,則援引經據(jù)以證成之。”“喻”是曉喻,開導,熟語有“家喻戶曉”。
譯文:稱引比喻失去時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靶小痹诮鹞南袼耐ò诉_的街衢,引申為“所作所為”。《商君書·更法》有“疑行無成”。而且,這句里有“合敘”(參閱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內容上的交錯?!靶孕惺缇笔恰靶允缧芯?。
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茍”,可以作“姑且”講,《廣雅·釋詁》:“茍,且也。”或作“只”講,揚雄《法言》:
同。三說可以共解本句。“聞”,本義是“知聲”,《大學》有“聽而不聞”。這里是被動式,亦即被聞,高誘注《淮南子·主術訓》:“‘聞’猶‘達’也?!睂嵲谝彩恰氨宦劇钡囊馑?。“聞”與“達”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先“聞(名)”而后“達”;《論語,顏淵》有一段精辟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聞”與“達”:“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BR> 譯文:只希望亂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諸侯里聞名,飛黃騰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為,認為。“卑鄙”,同義的并列結構的復合詞,這里是中性詞?,F(xiàn)代漢語里“卑鄙”是貶義詞了。語言愈發(fā)達,詞兒所含褒貶義就愈多,中性詞就愈少,這是語言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扳?,《說文》:“犬吠聲也”。王筠《說文句讀》:“《廣韻》:‘猥,鄙也。’別義?!崩蠲堋蛾惽楸怼罚骸扳晕①v,當侍東宮?!薄扳本褪恰氨伞?,自謙之詞,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鄙人”?!扳酝髑?,劉備自鄙趨訪,當是“自我卑下,枉駕屈就”?!扳浴?,使自猥,“猥”是形容詞增加使動用法。或說:“猥,頓也?!薄稄V雅·釋言》王念孫疏證:“‘頓’猶‘突’也?!瘪R融《長笛賦》:“山水猥至。”“猥”,突然。
譯文:先帝并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讓自己降低身份,枉駕相顧。
深入不毛。
不毛者有里布?!编嵭⒁嵥巨r曰:“宅不毛者,謂不樹桑麻也?!奔催B生長桑、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九
課文中得到啟發(fā),便于閱讀新課文,又可以用新課文中的內容來加深對已經讀過的舊課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對聯(lián)導入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簡要復述《隆中對》一文的內容,注意以下要點。
1.三國形成前的概況。
2.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3.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
三、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1.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
《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lián)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zhàn)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叛亂,穩(wěn)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yè)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tǒng)一中國,復興漢室。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十
適用年級:九年紀(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表這種文體。
b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能力目標:
a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
b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理解字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2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a講解法使用這一方法,引導學生解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b提問法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伴隨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c創(chuàng)設情景法通過對文本寫作背景的梳理,為學生盡可能的還原作者當時的心境,讓學生從對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理解出發(fā),來對課文進行解讀,體悟文中所展現(xiàn)出的愛國情懷。
2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抱負與志趣”,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們先后學習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張為道義舍棄他寶貴的生命。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他的文中這樣寫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著也?!?BR> 而墨子,提倡為和平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今天,我們將要去了解一個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介紹作者,解題,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
1提問:關于諸葛亮,大家對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學起來說一下?
(學生答完之后,適當進行補充)。
2指出“表”這種文體。
表: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3解題,介紹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我們將要學的也是《前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三朗讀課文,梳理字詞讀音。
1教師范讀課文,讀得要感情,使學生產生共鳴。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
a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
1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學生答問,師生共評(需板書)。
請學生說出他的個人劃分觀點,如有不足,請學生進行補充,在一起歸納段意。
板書: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師學生結合注釋共同翻譯課文,并重點注意一下詞語的意思: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異同:偏義復詞,偏向異。
及:以及。
為:做。
2在譯讀課文的同時,思考討論完成以下問題。(可以抽學生回答,不足之處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a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3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a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b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
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4指導背誦:
a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xiàn)---兩條建議。
b學生試著自己背。
c抽優(yōu)生背。
5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質:知恩圖報、忠誠堅貞、盡心盡職。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1—2自然段。
2預習3—7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全班分三組,每組個讀一段。
2教師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是以:因此。
志慮:志,志向;慮,理想,心思。
愚:諸葛亮的謙稱。
良實:善良,誠實。
所以:“之所以”的簡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遺憾。
計日:計算著天數(shù),指時間不遠了。
3思考:
a第3、4兩段寫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又是如何提出的。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小結第一部分:
第2題問題: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
b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
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chuàng)設情境:
之前5段,講的都是諸葛亮對朝廷的忠貞,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什么呢?
(可學生回答,也可教師講述,視情況而定)。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學生齊讀課文6—7自然段。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講解。
躬耕:親自耕種.。
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xiàn)在。
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思考問題:
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這兩段主要是追述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fā)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fā)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4結合這兩段,講解“寓情于敘”的特點。
5討論:“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6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fā)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背誦課文3-7段。
2預習翻譯8、9段。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抽兩名學生分別背誦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以老師講解為主。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受恩感激。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表達效果會怎樣?
自由發(fā)言,有道理就行。
(更換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四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全文。
2盡可能的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十一
2、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了解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很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著重體會。
2.教學目標1、2。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兩副對聯(lián):這里的老臣是誰?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明確:老臣是三國時期蜀國名相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師表》。
2、歷史背景介紹: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zhàn)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于文苑。
諸葛亮自劉備于公元2“三顧茅廬”后,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經過長期奮戰(zhàn),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zhàn)后,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睂χT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眲⒍U繼位,即后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茍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于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jié)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摘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
二、聽錄音范讀,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課文,齊讀,理清文章結構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3、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機,提出建議。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的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三、學習1-2節(jié)。
1、朗讀語段,根據(jù)課下注解自譯課文。
2、分段質疑(從語言和內容兩個方面)。
【明確】學生可能質疑的詞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時刻啊。
不懈于內:在朝廷內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在戰(zhàn)場上奮不顧身。
不宜異同:不應該有所不同。異同,偏義復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師前的國內形式是怎樣的?明確: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內,忘身于外??傊俏<贝嫱鲋?,倘不奮發(fā)圖強,國必亡。
2、如何看待諸葛亮的這兩點建議?明確:這兩點都是從正反兩方面加以申述的,極具針對性。廣開言路,主要是廣開賢者的言論,聽進忠言,拋棄偏言;賞罰分明,是要執(zhí)法如一,忠有所賞,奸有所罰。這兩點都是要劉禪弘揚先帝遺德,不要傷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們能繼續(xù)為國竭盡忠心。也只有這樣,國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亂。而這兩點恰恰是劉禪沒有做好的,也是諸葛亮最為擔心的。
五、當堂練習反饋。
完成《拓展強化》p92語段一。
六、作業(yè):
復習1-2節(jié),自譯3-5節(jié)。思考:你認為三條建議中哪條是最重要的?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十二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同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2)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崩殂(cu2)疲弊bi4陛下(bi4)恢弘(hong2)。
妄自菲?。╢ei3bo2)以塞(se4)駑鈍(nu3)。
陟罰(zhi4臧否(zang1pi3)裨補闕漏(bi4que1)。
郭攸之(you1)費祎yi1行陣和睦(hang2)長史(zhang3)。
猥自(wei3)夙夜憂嘆(su4)以彰其咎(jiu4)。
咨諏(zou1)以遺陛下(wei4)斟酌損益(zhen1zhuo2)。
2.查字典,參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
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
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
山輔助劉備,聯(lián)吳抗曹,敗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后,他受遺詔輔助后主劉禪。
2.關于“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諸葛。
亮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后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
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xiàn)在湖北宜都)戰(zhàn)役的慘敗中恢復。
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采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
治修明,有一個穩(wěn)定的戰(zhàn)略后方,以實現(xiàn)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
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語氣流暢,感情充沛。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勞,物力缺乏。
【誠]實在,確實。
【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蓋]發(fā)語詞,有“因為是”“原來是”的意思。
【殊遇】特別厚待。
【遺德】遺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
【一體]指國家的官員。
【為忠善者]盡忠做好事的人。
【昭]顯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嚴明的治理。
4.請學生翻譯第3段。
【良實]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是以]以是,因此?!居蓿莨艜r自稱,我。
【廣益]更多的益處、成效。
5.請學生翻譯第4段。
【曉暢]通曉,精通。
【行陣]隊伍,指軍隊。
【優(yōu)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6.請學生翻譯第5段。
【親]親近。形容詞用作動詞。
【遠]疏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所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興隆]興旺發(fā)達。
[傾頹]傾覆衰敗。
【未嘗]沒有一次。
【痛恨]痛心遺憾。
[計日而待]計算著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
7.請學生翻譯第6段。
【躬]親自。
【茍全]茍且保全。
【聞達]聞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激動。
[驅馳]快跑,喻奔走效勞。
[有]通“又”,表余數(shù)。
8.請學生翻譯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辦到。
【三軍]指全軍。【庶】差不多。
【職分]職責。
9.請學生翻譯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實現(xiàn)。
【興德]發(fā)揚美德。
【察納]觀察采納。
【不勝】不盡。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讀課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實現(xiàn)、完成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感謝。臣不勝受恩感激。
3.詞性活用。
光名詞用為動詞發(fā)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形容詞用為動詞發(fā)揚擴大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形容詞用為名詞善良誠實的人。此皆良實。
優(yōu)劣形容詞用為名詞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優(yōu)劣得所。
親形容詞用為動詞親近親賢臣。
遠形容詞用為動詞疏遠遠小人。
奸兇形容詞用為名詞奸邪兇頑的人攘除奸兇。
慢形容詞用為動詞怠慢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缺點稗補闕漏。
有通又表余數(shù)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虛詞。
以
介詞把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詞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連詞表目的來,用來以光先帝遺德。
連詞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連詞表時間以受命以來。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諫之路)。
3.行。
(行陣)。
(性行淑均)。
4.否。
(陟罰臧否)。
5.遺。
(以遺陛下)。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益州疲弊2.蓋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氣4.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駕鈍,攘除奸兇。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誦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對課文內容和寫作特色質疑。
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翻譯了課文,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探究。
課文主要內容和主要寫作特色。
三、正課。
1.朗誦課文,盡量背誦。
2.提問: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是“北定中原”“恢復漢。
室”的根據(jù)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xiàn)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后主要奮發(fā)有為,繼承先輩遺。
志。為后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3.提問: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
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
4.提問:第1段提到“侍衛(wèi)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
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后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討論并歸納:提出了三條建議。
1)廣開言路?!罢\宜開張圣聽”;
2)嚴明賞罰?!皩m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親賢遠佞?!坝H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希望后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
“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
穩(wěn)定的后方。
7、提問: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并歸納: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
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
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
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以報答先帝。
8.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這是他。
“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并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薄捌咔苊汐@”安撫夷人,“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zhàn)備。
10.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
室,還于舊都”。
11.提問: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
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偉、董允等。
2)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
3)其他:推薦貞良死節(jié)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并歸納:
1)以出師為己任。“此臣報先帝面忠陛下之職分也”;
2)定下軍名狀?!霸副菹峦谐家杂戀\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可聯(lián)系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
虛語)。
13.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并歸納:
o)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書后主:“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
14.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
的是哪一條?
討論并歸納: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
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lián)系。
“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
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
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zhí)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
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
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
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15.提問:本文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表以陳情”,意思是表的敘事和議論都帶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方針、政策和歷史經驗教訓之中。
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
帝未竟的大業(yè)。第二部分寓情于敘,字字句句都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
知遇之思和無限感激之情,也表達了作者盡心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
愿。最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之效”自許,并且說“不效則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靈”,更是情詞懇切,催人淚下,集中表現(xiàn)了他感恩圖報的心。
情。
四、小結。
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
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
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作業(yè)?二、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文后的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存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與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
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鳳夜憂嘆,恐托。
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報先帝而忘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神。
九之任也。
1.選出于“故五月渡滬”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桓侯故使人問之b.而兩狼之并趨如故。
c.既克,公問其故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選出加點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
遂許先帝以驅馳。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這。
句話。
答: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師”的戰(zhàn)略目標是。
a.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此臣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附譯文:
先帝創(chuàng)建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F(xiàn)在。
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
關頭啊。可是,侍衛(wèi)大臣們在宮廷里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土們在邊境上。
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來報答。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
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而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shù)脑?,以?BR> 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宮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提升\懲罰、表揚、批評,(標準)。
不應當有差別。如果有做壞事j犯律令以及盡忠辦好事的人,應當交。
給各主管部門決定對他們的懲罰和獎賞,來顯示陛下公平嚴明的治理,
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宮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都善良誠實,志向和心思都忠。
貞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使用人我以為宮中的事。
情,不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后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
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對軍事精通熟練,從前試用他的時。
候,先帝曾稱贊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
隊中的事情,都可以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部隊團結一心,把才能。
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當。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
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間,每逢跟我談論這些,
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
軍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
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就為期不遠了。
我本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
在諸侯那里揚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
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
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嚴重挫折,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
難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
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實現(xiàn),以致?lián)p傷先帝的。
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滬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現(xiàn)在南方已。
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
中原,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恢復漢家的。
基業(yè),回到舊日的都城。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
于權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無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
之、費偉、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責成我實現(xiàn)討伐曹魏、復興漢朝的大業(yè),如果不能實現(xiàn)就。
冶我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fā)揚美德的建議,就應當責。
的追念先帝的遺命。(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xiàn)在我就要遠離陛下,面對著這篇表章,我涕淚交流,不知說了些。
什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一lbo24sai1。
堵塞2xing24、pi3fou3是否4yi4。
遺失二1.貧困衰弱2.特殊待遇3,發(fā)揚光大4.
痛心遺憾5.地位低微,見識淺陋6.感動激動三1.希望竭。
盡我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
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3.現(xiàn)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
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1.d.2.d3.先帝不因為我地位。
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今。
的大事。4.c。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一
.學習并積累文言詞句。
2.把握的主要內容,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體會以議論為主,兼用敘事、抒情的方法。
4.反復朗讀并背誦這篇文。
學習重點。
.明確諸葛亮的三條建議,分析三條建議之間的關系。
2.體會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三條建議的良苦用心,體會諸葛亮知恩圖報的思想感情。
3.背誦文。
學習方式: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習時:三到四時。
學習步驟。
一、前準備。
》。
2.文體:表是的一種文體。
3.你了解的諸葛亮:
二、預習文:
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親賢遠小——親賢臣,遠小人。
其中“親賢遠小”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因為只有做到親賢遠小、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只有做到親賢遠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納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賞罰不明。
4作者圍繞“出師”二字,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閱讀本文應著眼于“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后國內政事的安排。諸葛亮跟后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系,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系(劉備臨終托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后國內政局不穩(wěn),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后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里一面勸勉劉禪開張圣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并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wěn)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后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tài)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里,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shù)恼f明。這種說明沒有反復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于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3第六段和第七段作者回顧了哪兩大事?全文最能概括諸葛亮感情的六個字是什么?
一是三顧茅廬;二是白帝城托孤?!皥笙鹊壑冶菹隆?。
寫作特點:
(1)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具體地說,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chuàng)業(yè)”,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fā)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chuàng)業(yè)經過和“受命已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fā)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xiàn)。
(2)質樸、懇切而精練的語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劉禪著想,殷切期望他繼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復漢室”之大業(yè)。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請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體現(xiàn)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chuàng),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茍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評價: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并論,說“至于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并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备腥酥?,于此可見。
7出自本文的成語:三顧茅廬: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計日而待:可以數(shù)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指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xiàn)。
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說得是些什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
不毛之地:形容荒涼、貧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淚。形容極度。
危急存亡: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危急存亡之秋:危險至極的緊急關頭。
臨危受命:形容在緊急關頭勇于獻出生命。
親賢遠佞:親近賢臣疏遠奸邪小人。
斟酌損益:處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五、延伸拓展:
《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相關的重要情節(jié)。
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
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揮淚斬馬謖。
2從網(wǎng)絡和其它資料中收集有關諸葛亮的資料,以“我看諸葛亮”為題目寫一篇。要求中心明確,語句流暢,不少于00字。
3、附錄:先主敕后主遺詔全文。
(1)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傳末評語: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扶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2)裴松之《三國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兩點說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人名)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二
1.第6段,自敘生平,表達感恩圖報之情。
明確:這樣寫,首先是表白自己對蜀漢的一片忠忱,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當“報之于陛下”。這樣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動劉禪,取得信任,以防遠離之際,小人妄進讒言,離間君臣而壞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顧”之舉,也是啟發(fā)劉禪能像其父一樣任人惟賢,知人善任。由諫君突然轉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徑,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來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這一段是向劉禪表明報國的決心。諸葛亮對劉備想報知遇之恩。劉備既死,他又受劉備之托輔佐劉禪。諸葛亮一生奮斗的目標是興復漢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領兵北征。這就是他報答劉備的具體行動。他又擔心出師以后劉禪無人輔佐,所以一方面推薦賢臣;一方面始終在激勵劉禪,要他依靠賢臣。
3.第8段表達伐魏興漢的堅定決心。
(1)為堅定劉禪支持北伐,完成父業(yè)的志向,諸葛亮率先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北憩F(xiàn)了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2)一生謹慎的諸葛亮,在即將“遠離”之際,仍不放心,于是從對自己、對群臣、對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詞懇切,真是語重心長。
(3)這一段起到總覽全篇的作用,把進諫與出師兩部分內容合攏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內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結束語。
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chuàng)業(yè)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fā)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
(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于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托付給他,并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并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chuàng)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正因為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并且作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劉禪是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托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對受托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為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冻鰩煴怼分杂羞@么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系與眾不同所決定的。
(3)區(qū)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施。其他如開發(fā)生產、發(fā)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yǎng)德,志向高遠,這些精神,多可借鑒。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4)小結。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tǒng),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新的內容。例如《后出師表》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xiàn)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義。
三、重讀《出師表》與《隆中對》,試比較兩文的異同點。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解題、背景、作者、表。
2.指導閱讀、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導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材分析。
重點難點:閱讀、分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叭櫭]”、“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為后人所欽仰。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能背誦),讀得要有抑揚頓挫,感情充沛,使學生產生__。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畫出生字詞。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三、檢查預習:
1.要求一生簡介“表”的有關常識。
2.一人簡述本文的寫作背景。
3.一人簡介諸葛亮。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1.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同組交流,取長補短(段意不要求統(tǒng)一)。
3.抽樣提問,師生共評(同時板書)。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學生結合注釋自譯課文1、2段(問題2、3),教師補充以下詞語: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秋:關鍵時刻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蓋:原來。
2.提問四人各對譯課文1、2段,學生進行評價更正,教師肯定小結。
3.思考問題:
(1)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當時蜀國的形勢如何?內外大臣如何表現(xiàn)?內外大臣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國君的應如何做?作者提出的兩條建議是什么?(問題4-9)。
教師抽個別中下生提問,再請中下生補充,不行再請中上生小結。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4.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1)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2)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5.指導背誦:
(1)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xiàn)---兩條建議。
(2)學生試著自己背。
(3)抽優(yōu)生背。
(4)全班齊背。
6.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
a.熟練習背誦1-2段,準備默寫。
a.預習翻譯3-7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課文3-5段,歸結第一部分內容;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
3.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4.學習諸葛亮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重點難點:了解作者親賢臣遠小人的進步主張教具;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
教學過程:
一、檢查默寫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寫。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二優(yōu)生分別讀第3第4段后齊讀第5段。
2.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問題1)。
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提出幾個問題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計日而待:良實:親賢臣,遠小人。
3.思考:第3、4兩段寫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問題2、3)。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小結第一部分:
(1)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2)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chuàng)設情境: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師補充幾__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
3.復述諸葛亮的經歷(根據(jù)課文內容)。
要求一位表達能力強一點的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補充。
4.獨立思考問題:兩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5.講解“寓情于敘”
如下所述,這兩主要是追述21年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fā)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fā)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7.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fā)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業(yè)。
a:課后背誦課文3-7段;預習翻譯8、9段。
b:默寫課文3-7段。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理解8、9段。培養(yǎng)說話藝術(委婉)。
2.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
3.背誦,練習鞏固。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抽一中等生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創(chuàng)設情境,進入新課。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老師要多做些點撥。
學生先獨立翻譯,教師給予指點,后集體討論解決。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表達感激之情。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好不好?
明確: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自由發(fā)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四、布置作業(yè)。
a、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b、熟練背誦全文。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受申奧成功的喜悅,激發(fā)愛國熱情,弘揚奧運精神。
學情分析:
由于學生年齡特征,他們對奧運會的了解是比較膚淺的,申奧的深遠意義更是無法理解。在課前有目的地讓學生了解了有關奧運會的情況,對課文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調。課文主要描寫的是申奧成功后,北京人民欣喜若狂,聚集到天安門廣場熱烈慶祝的歡樂場面。雖然了解沸騰的原因,但是學生對當時的一些場景的感受還是比較模糊的,學生要感受當時的群情激奮,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感受那沸騰的情景后,利用課文學習再現(xiàn)沸騰。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感受沸騰。
上課前,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一段錄像,想看嗎?
(播放“申奧宣傳片”和“北京申奧成功的錄像片段”)隨著錄像的播放,老師在一旁進行有關奧運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奧運進一步了解。
(錄像定格在群情沸騰的天安門廣場上)小朋友們,此時的天安門廣場上熱鬧非凡,人們跳躍著、歡呼著……你能用上一些詞語說說此時的情景嗎?(學生交流,老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板書:沸騰)。
此時的天安門廣場——沸騰了!
二、揭示課題了解沸騰。
小朋友,此時此刻,天安門廣場為什么會沸騰起來?(小朋友交流老師板書課題:2008,北京)。
歡慶申奧成功,人們是多么的激動,讓我們一起歡呼——(齊讀課題)。
北京勝利了!當這個好消息從莫斯科傳出,中華大地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共同慶祝,讓我們隨著課文,再次回到那激動人心的夜晚!
三、初讀課文感悟沸騰。
請小朋友們打開書,讀讀課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他讀正確,把課文讀流利?。ㄐ∨笥炎杂衫首x課文)。
讀了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四、細讀課文展現(xiàn)沸騰。
(一)是呀,申奧終于成功了,炎黃子孫怎能不激動萬分呢!讓我們再回到那難忘的激動人心的時刻。(出示畫面以及“中國贏啦!中國贏啦!”)。
1、個別讀。
2、中國什么勝利了?(交流)。
是呀,多少年的努力,多少年的夢想,今天終于實現(xiàn)了,讓我們隨著歡呼的人群一起吶喊——(齊讀第一小節(jié))。
(二)早已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們都在關注著,等待著!當人們期盼已久的申奧成功的好消息傳來時——(出示第二小節(jié),讀——北京就沸騰了)。
這里的哪個詞語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好消息?(理解:喜訊)。
北京申奧成功了,多好的消息呀!北京沸騰了!讓我們也動起來,讀好這一小節(jié)?。▽W生朗讀第二小節(jié))。
喜訊是什么時候傳來的?北京是什么時候沸騰的?(突出:剛剛,就。再讀這一小節(jié))。
(三)為什么喜訊剛剛傳來,北京就沸騰了呢?(出示第三小節(jié)自由朗讀)。
交流:人們早已等候在那里;而且等候的人很多。
你從哪里感受到人多的?(理解詞語:人山人海四面八方涌來讀好地一句話)。
人們聚集在一起歡慶申奧成功,天安門廣場沸騰了!這么多的人是怎樣歡慶的呢?(自主選擇交流,老師相機指導體會與朗讀)。
假如你在廣場上,你回歡呼些什么呢?可以加上一些動作表示你的興奮。(學生交流、朗讀)。
大家都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悅,盡情地將自己手中的東西拋向天空,他們——(引導朗讀)。
人們高興得不停地蹦呀、跳呀,奔跑著……人們因為開心而奔跑(朗讀第三句話)。
早有準備的人們用中國最喜慶的方式來慶賀申奧的成功,看——聽——(朗讀好四、五句話)。
(練習說話,幫助朗讀背誦)。
(配上錄像朗讀這一小節(jié))。
此情此景,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成語來形容嗎?(交流:欣喜若狂歡聲雷動燈火輝煌載歌載舞)此時的天安門廣場成了——(讀最后一句)。
此時此刻,北京沸騰了,首都人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中國沸騰了,全國人民共同歡慶這偉大的勝利。大家盡情地唱啊、跳啊,奔相告知……如果你就在歡慶的人群中,你想說什么?(交流說話)。
(四)引讀最后一小節(jié)。
從這一刻開始,大家都在盼望著的到來!相信20的北京會更加漂亮,2008年的北京人的素質會更高……2008年的北京會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ㄗx最后一小節(jié))。
2008年我們相約北京,共同期盼,共同祝愿——北京的奧運會獲得圓滿成功!讓我們再來讀課題(個別、齊讀課題)。
五、課外延伸群情沸騰。
中國有句俗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離2008還有4年的時間,首都人民都在為奧運會的順利召開做準備了,我們能為北京奧運會做些什么呢?(交流,引導;相機展示北京奧運會會館等建筑的圖片和北京人學外語的情景)。
你能把你的想法寫下來,落實到行動中去嗎?
板書設計:
2008,北京。
沸騰。
(教學反思)。
透過文章明亮的眼睛藍色百合。
《2008,北京》講述了申奧成功的喜訊傳來,天安門廣場上首都人民盡情歡慶的壯觀場面。備課的時候,我抓住了“沸騰”這個詞,透過這閃爍著激動、喜悅之光的眼睛,引導著孩子們深入地體會,那包含在字里行間的人們自豪之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沸騰”。
這時候我講述了親身的經歷,以我自己的感受拉近那一時刻與學生的距離:孩子們,207月13日晚上,中國大地上可以說是萬人空巷。人們都去哪兒了?都在家里電視機前面守著呢!魏老師、和你們的爸爸、媽媽,很多很多人端端正正坐在電視機前面,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機。當時,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走上了宣講臺,拿出了一個信封,開始讀起來:
好,孩子們,現(xiàn)在你們就是當時的魏老師,或者是你的爸爸媽媽,魏老師現(xiàn)在來當薩馬蘭奇。同學們聽我宣布,世界聽我宣布:
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是——。
說到這,我突然停了下來,小聲地說:這時候啊,對,所有的人都像你們一樣,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了。
這時候,全班的孩子竟然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熱烈的歡呼聲,教室里,沸騰了!
孩子們體會到了當時場面的緊張、體會到了由我國申辦的`快樂,體會到了那是一種光榮與夢想。在這種情緒中,再讀一二自然段,孩子們讀得激情飽滿、神采飛揚。
二、抓住詞語,品讀“沸騰”。
第三自然段中,妙詞連連,勾畫出了歡騰的畫面。在孩子們自由讀的基礎上,我請學生們談談從哪些詞里能夠感受到“沸騰”。孩子們紛紛發(fā)言:人山人海、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樣涌來——寫出了人數(shù)之眾,寫出了人群蔚為壯觀的情景;歡呼著、跳躍著、一次又一次、拋向——勾畫出了人們歡欣雀躍著,好像是不管多少次拋起鮮花,都不足以表達自己喜悅的勁頭;不知疲倦的飛奔——多么傳神,奔走相告,沒有人覺得累。長龍舞、鑼鼓敲、禮花放——真是歡樂的海洋!
暢所欲言后,我請孩子們再次練讀,尤其要讀出剛剛自己從詞語中體會到的情感。齊讀的時候,我感覺,教室里也成了歡樂的海洋。
之后又進行了引讀背誦,不少孩子當堂完成了背誦任務,而且做到了聲情并茂。
三、暢想奧運,“沸騰”心靈。
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2008,北京!”這里面,都有哪些心里話呢?我和學生們一起參看著插圖,一起想象,請孩子們談談他們此刻的心聲。
有的學生說:希臘雅典奧運會上,我們得了32塊金牌。2008年奧運會,我們要贏得的更多金牌!
有的學生說:我國以前在奧運會上,曾經得過第三名、第二名,這一次,我們要往第一名的目標上努力!
有的學生說:奧運會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我們一定會做到的!
有的學生說:我國舉辦的這一屆奧運會,一定會非常成功,全世界的人都會覺得我們中國人了不起!
孩子們的話感染了我,我由衷地說:2008年,在中國,在北京,全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運動員,不分民族、不分膚色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站在同一個評分標準上,進行公平的競爭,實力的較量。這是體育的盛會,更是民族精神的盛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為這一天而努力,會為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國形象而努力!
我們一起努力,加油!
這時,我們又一次讀起全文,透過文章澄澈的眼睛,我們和作者一樣,胸膛中沸騰了一顆火熱的中國心!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五
1.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語文教案-《出師表》。
2.掃除文字障礙,熟練掌握表中的內容。
3.了解《三國演義》中的有關情節(jié)。
1.安排三課時。
2.第一課時主要掃除文字障礙,聽錄音及了解有關情節(jié),體會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機動)段。
3.第二課時繼續(xù)學習剩余的內容,主要是3、4、5、7段,明確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議及政治愿望。
4.第三課時結束課文內容講解,總結“以”字用法,并小測本文知識。
1.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議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體會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詞懇切的特點。
第一課時。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必知的東西:例如書法家不能不知道《蘭亭序》;軍事家不能不知道《孫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諸葛亮的《出師表》。蘇軾曾經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這催人淚下的《出師表》。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人稱“臥龍”,漢末為避戰(zhàn)亂,隱居隆中。后扶佐劉備統(tǒng)一了我國西南地區(qū),使全國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主陳述作者的請求和愿望。我國古代臣民給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稱為“書”,漢代則分為“章”、“奏”、“表”、“議”四類,在內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此外還有一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晉南北朝時,此類文章又稱為“表”。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諫陟罰臧否昭攸祎以遺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闕猥夙庶竭駑鈍菲彰咎。
zuzho。
咨諏遺詔。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六
1、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課文中的幾種判斷句式。
4、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5、了解本文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七
1.學習本文融情于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3.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三項建議的借鑒意義。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九年級學生已有兩年的學習古文的歷史,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古文的經驗,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學的重點,針對這篇表文情辭懇切的、感人至深的特點,特制定出的教學重點是有條有理地將此名篇讀出深度,讀出情味。而蜀漢發(fā)展和出師北伐的歷史背景學生知之甚少,可這一點利于激趣學習,二者可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認識諸葛亮兩朝老臣的忠誠形象,所以有必要適當介紹。
課時安排一課時。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三組被打亂的詩句,想請同學們把他們重新組合完整。(出示打亂了的對聯(lián)):
出師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師一表通今古,遠比管樂蓋有余。
出師一表千載無,千載誰堪伯仲間?
2.諸葛亮的情況,你能給大家做一個介紹嗎?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青年時隱居鄉(xiāng)間耕種,后來,受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yè)。他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六出祁山,一生辛勞,萬古流芳,成為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智慧的確是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誠報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稱道。這三句詩中提到的《出師表》就是力證。
1.默讀課文(1~5自然段)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學回答問題,大致梳理文意。教師適時落實字詞并板書要點。
教師引導學生:課文中摘引原句,說清楚諸葛亮所言的主要內容,語言要簡潔明了。
要點:宜開張圣聽;昭平明之理;宮中之事,悉以咨之;營中之事,悉以咨之;親賢臣,遠小人。
2.請把這幾條意見進一步綜合歸納,思考:
諸葛亮是從哪幾個方面提出建議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三個方面的建議:
1.廣開言路;2.賞罰公平;3.親賢遠佞。
其中最關鍵的是親賢遠佞。因為劉禪是個比較昏庸、容易受身邊佞臣蠱惑的君主,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zhí)行。其中“親賢”更重要,“開張圣聽”是不能只聽身邊小人的讒言,對賢臣更是要“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這些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3.給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針對以上總結的內容,諸葛亮為什么會涕零?
教師出示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小組內、班級內討論。
再讀課文,聯(lián)系補充背景素材,思考、討論、交流。
1.分析原文語句: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義)。
2.分析原文語句: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補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劉備建漢;公元222年,孫權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云等人的勸阻,與吳國在猇亭一戰(zhàn)(即《三國演義》“火燒連營三百里”),兵力大損,敗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吳國奪取了荊州大部分地區(qū)。
當時三國的局勢:
益州豪強及南方夷族發(fā)動叛亂。
魏國牢固地控制著全國的中心地區(qū)黃河流域,政治、軍事、經濟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
吳國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經濟力量比較雄厚。
3.追問:在此種危急情況下可不可以不出師北伐?
給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劉備:“朕自得丞相,成其帝業(yè),何期智術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羞回成都與丞相相見。今日病已危篤,不得不請丞相托以大事也。”
劉備:“‘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與卿等中道而別也。”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BR> 劉備(對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BR> 劉備遺詔: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聯(lián)系原文語句分析: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小結:以上內容和背景可以總結出“出師難”。
4.諸葛亮的勸諫之難。
前文我們分析過,蜀漢當時處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師,先不說伐魏能否勝利,大本營的安定就夠讓諸葛亮擔心的,因此在出師之前反復叮嚀。此時此刻的諸葛亮內心多么焦慮艱難??!
小結:
以上內容可以總結出“勸諫難”,再和前面的“出師難”結合起來看,不難體會到諸葛亮在表文結束之時為何會“臨表涕零”了?!度龂萘x》中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們在《出師表》中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處境艱難,在矛盾中掙扎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對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揮檣櫓就灰飛煙滅的神。
5.帶著對作者諸葛亮情感的體會,再讀課文。
請結合文章的內容,或《三國演義》中的情節(jié),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諸葛亮?
結束語:
一個個后來者,讀《出師表》時扼腕嘆息、仰天長嘆或沉默思考。他們中有岳飛,有杜甫,有陸游,有文天祥,他們讀《出師表》就像受到一種莊嚴的召喚。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感召,為他的忠義之舉而激動,為他的淡泊之志所凈化,帶著這些人以及你對諸葛亮《出師表》的理解,讀熟并齊誦《出師表》。(課件出示:岳飛手書《出師表》和杜甫、陸游、文天祥的詩句)。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八
1、背誦全文,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領會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代的期望與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學習本文融議論、敘述、抒情于一體的寫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識以及“以”的用法。
1、諸葛亮出師前給劉禪提出哪些建議?
諸葛亮首先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然后根據(jù)劉禪的弱點提出三項建議:
(1)宜開張圣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2)提出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當一體,賞罰不宜偏私。
(3)親賢臣、遠小人,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復興漢室的必備條件。
2、表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本篇具有什么特點?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遞的公文的一種名稱。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本篇是諸葛亮要出師北定中原前上給后主的表章,但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卻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點是:
(1)內容上沒有陳述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迫念先帝殊遇之恩,點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為了完成先帝統(tǒng)一天下的未竟之業(yè),又是為了扭轉危急處境。全文有理有據(jù)、合情合理。
(2)表達方式運用議論、記敘,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細致的說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勸戒劉禪說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飽含著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誠摯之情。
3、易錯易混分析。
注意詞義的古今義不同:
(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現(xiàn)代漢語的“所以”都用在因果句中表結果,一般用在復句內的第二分句里,此句則是因果倒裝句,表示這是先漢所以能興隆的原因。
(2)先帝不以臣卑鄙。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卑鄙常指人的品行不端,惡劣不道德,可古代則表示地位低,見識短,此句就是用的古義:先帝不嫌我地位低下,見識淺陋。
4、難句例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劉盼遂先生《中國文法復詞偏義例續(xù)舉》說“存亡”偏于“亡”義。因此有人認為“存亡”是偏義復詞,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說這類偏義復詞是出于修辭的需要。我們以為這里的“存亡”是一對反義詞,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時刻就是“危急”?!按嫱觥备拔<薄笔峭x詞語復用,從而產生修辭上的強調。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為用就說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義,那么下文的“親賢臣,遠小人”等一系列建議就無從解釋。文言并列中具有選擇關系的詞兒之間不用“或”字。又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保ā肚袀鳌罚坝拗恰笔恰坝蕖被颉爸恰?,“賢不肖”是“賢”或“不肖”。有時候選擇關系里的兩個詞兒之間用“與”字連接,例如:“遇與不遇,命也。”(《后漢書·傅燮傳》)因此“存”和“亡”之間也能加上“與”字;這只是從語法角度說,修辭上卻是不能加的?!扒铩?,《說文》:“禾轂孰(熟)也?!惫糯荒暌郧锾鞛槭斋@期,引申為關鍵的時刻。一說,“秋,愁也?!保ā稄V雅·釋詁》)《春秋繁露·陽尊陰卑》:“秋之為言猶湫湫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睔W陽修《秋聲賦》:“悲哉,此秋聲也?!?BR> 譯文: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關鍵時刻啊。(或:這實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擔憂的艱難時刻啊。)。
引喻失義。
“引喻”實在是兩個詞,同義并列。“引”的本義是“開弓”,引申為“疏證”,亦即援引事實加以證明。《爾雅序疏》:“事有隱奧滯泥者,則援引經據(jù)以證成之。”“喻”是曉喻,開導,熟語有“家喻戶曉”。
譯文:稱引比喻失去時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為”?!靶小痹诮鹞南袼耐ò诉_的街衢,引申為“所作所為”。《商君書·更法》有“疑行無成”。而且,這句里有“合敘”(參閱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內容上的交錯?!靶孕惺缇笔恰靶允缧芯?。
譯文:性情善良,行為公正。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茍”,可以作“姑且”講,《廣雅·釋詁》:“茍,且也。”或作“只”講,揚雄《法言》:
同。三說可以共解本句。“聞”,本義是“知聲”,《大學》有“聽而不聞”。這里是被動式,亦即被聞,高誘注《淮南子·主術訓》:“‘聞’猶‘達’也?!睂嵲谝彩恰氨宦劇钡囊馑?。“聞”與“達”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先“聞(名)”而后“達”;《論語,顏淵》有一段精辟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聞”與“達”:“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BR> 譯文:只希望亂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諸侯里聞名,飛黃騰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為,認為。“卑鄙”,同義的并列結構的復合詞,這里是中性詞?,F(xiàn)代漢語里“卑鄙”是貶義詞了。語言愈發(fā)達,詞兒所含褒貶義就愈多,中性詞就愈少,這是語言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扳?,《說文》:“犬吠聲也”。王筠《說文句讀》:“《廣韻》:‘猥,鄙也。’別義?!崩蠲堋蛾惽楸怼罚骸扳晕①v,當侍東宮?!薄扳本褪恰氨伞?,自謙之詞,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鄙人”?!扳酝髑?,劉備自鄙趨訪,當是“自我卑下,枉駕屈就”?!扳浴?,使自猥,“猥”是形容詞增加使動用法。或說:“猥,頓也?!薄稄V雅·釋言》王念孫疏證:“‘頓’猶‘突’也?!瘪R融《長笛賦》:“山水猥至。”“猥”,突然。
譯文:先帝并不認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聞,卻讓自己降低身份,枉駕相顧。
深入不毛。
不毛者有里布?!编嵭⒁嵥巨r曰:“宅不毛者,謂不樹桑麻也?!奔催B生長桑、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九
課文中得到啟發(fā),便于閱讀新課文,又可以用新課文中的內容來加深對已經讀過的舊課文的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對聯(lián)導入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簡要復述《隆中對》一文的內容,注意以下要點。
1.三國形成前的概況。
2.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3.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
三、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1.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臣子寫給皇帝的奏章。
《出師表》的時代背景:這篇《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漢后主劉禪建興五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當時劉備已經死了四年(223年),蜀國和吳國的聯(lián)盟已經破裂,荊州已經失守,蜀國實際只占有益州,實力本來不厚,再加上連年戰(zhàn)爭,國力更加困乏。于是諸葛亮派人和吳國修好,又親自領兵平定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叛亂,穩(wěn)定了后方(即“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國君主曹丕身死、魏國大將司馬懿被貶的機會,抱著“不伐賊,王業(yè)亦亡;帷坐而待亡,孰與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圖鞏固蜀漢政權、消滅魏國進而統(tǒng)一中國,復興漢室。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十
適用年級:九年紀(上)。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表這種文體。
b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能力目標:
a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b理解字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情感目標:
b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背誦,積累文言常識。
2理解字句,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寓情于議”和“寓情于敘”的寫作方法。
2理解諸葛亮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批判地繼承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a講解法使用這一方法,引導學生解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b提問法讓學生在整個課堂中伴隨著“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c創(chuàng)設情景法通過對文本寫作背景的梳理,為學生盡可能的還原作者當時的心境,讓學生從對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理解出發(fā),來對課文進行解讀,體悟文中所展現(xiàn)出的愛國情懷。
2教學時數(shù);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抱負與志趣”,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們先后學習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張為道義舍棄他寶貴的生命。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他的文中這樣寫道“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著也?!?BR> 而墨子,提倡為和平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今天,我們將要去了解一個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
他就是——諸葛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出師表》。
二介紹作者,解題,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
1提問:關于諸葛亮,大家對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學起來說一下?
(學生答完之后,適當進行補充)。
2指出“表”這種文體。
表:封建社會臣下對皇帝有所陳述、請求、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
3解題,介紹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我們將要學的也是《前出師表》。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三朗讀課文,梳理字詞讀音。
1教師范讀課文,讀得要感情,使學生產生共鳴。要求學生注意體會老師的讀法,并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
2指導學生朗讀(片斷),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引導學生圍繞“出師”二字來分段,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參考:
a在國家危急的形勢下,作者出師前向后主提出哪幾條治國建議?
b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劉禪陳述他出師的理由的?
1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示獨立思考,擬出初步答案。
2學生答問,師生共評(需板書)。
請學生說出他的個人劃分觀點,如有不足,請學生進行補充,在一起歸納段意。
板書:第一部分(1-5)指明危機,提出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教師學生結合注釋共同翻譯課文,并重點注意一下詞語的意思:
疲弊:指國家貧窮衰弱。
秋:關鍵時刻。
妄自菲?。哼^分看輕自己。
蓋:原來。
異同:偏義復詞,偏向異。
及:以及。
為:做。
2在譯讀課文的同時,思考討論完成以下問題。(可以抽學生回答,不足之處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a為什么說當時是“危急存亡之秋”?
板書:開張圣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
3指導分析“以”的連接用法。
a教師復習“以”的介詞用法---“用、把、拿、憑”等。
b分析“以”連詞的用法。
學生思考這兩段中的“以”哪些表達目的,哪些表達結果。
教師提問,學生不同意見可補充。
板書:
以:表目的(用來)---以光先帝遺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4指導背誦:
a要求學生理清每一段內的意義層次,順著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記憶、背誦。
如:形勢危急---大臣表現(xiàn)---兩條建議。
b學生試著自己背。
c抽優(yōu)生背。
5老師總結,引導學生學生諸葛亮的愛國精神。
從文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質:知恩圖報、忠誠堅貞、盡心盡職。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1—2自然段。
2預習3—7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3-5段。
1指導朗讀,要求有層次感。
全班分三組,每組個讀一段。
2教師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是以:因此。
志慮:志,志向;慮,理想,心思。
愚:諸葛亮的謙稱。
良實:善良,誠實。
所以:“之所以”的簡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遺憾。
計日:計算著天數(shù),指時間不遠了。
3思考:
a第3、4兩段寫什么?
b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議?又是如何提出的。
師生共同分析,邊分析邊板書:
薦賢臣:宮中之事---先帝簡拔之臣---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營中之事---先帝稱能之臣---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提建議:親賢遠佞(正反教訓)。
4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小結第一部分:
第2題問題: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復強調的。
b講解“寓情于議”的特點:
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于議”。作者之所以采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guī)勸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創(chuàng)設情境:
之前5段,講的都是諸葛亮對朝廷的忠貞,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什么呢?
(可學生回答,也可教師講述,視情況而定)。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萬分感激,平時又言聽計從,臨終時也曾把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試圖為劉備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下面我們再學習6、7兩段,看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學生齊讀課文6—7自然段。
2教師補充幾下注釋,學生思考自譯課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講解。
躬耕:親自耕種.。
聞達:聲名遠揚。
庶竭:希望竭盡。
爾來:從那時到現(xiàn)在。
托付不效:交給的任務沒有完成。
3思考問題:
兩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敘述的對象以及敘述的內容是什么?(要求扣課文中句子回答)。
這兩段主要是追述來的經歷,陳述出師的理由,抒發(fā)報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達方式是寓情于敘。例如第6段在敘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這句充滿感情的話,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隨先帝、為之奔走的艱難歷程,又抒發(fā)了他感恩報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感激原因廿年經歷報先帝忠陛下。
當今:出師理由。
4結合這兩段,講解“寓情于敘”的特點。
5討論:“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6小結第三部分層次:回顧歷程,抒發(fā)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決心,報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背誦課文3-7段。
2預習翻譯8、9段。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抽兩名學生分別背誦第一、二部分。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8、9段,要求讀出作者感情及誠意。
2指導翻譯第8段:這一段翻譯較難,以老師講解為主。
3分析第8段層次:師生共析:
第1句是自請“出師”,表達“討賊興復”的決心,意志堅定。
第2句是兩個分句,是分清責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達感激之情。
板書:請命出師----表決心。
叮囑陛下:用賢臣---興德之言。
宜自謀---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遺詔。
受恩感激。
4討論:如果第1句話后面用分號,“以彰其咎”后面用句號,表達效果會怎樣?
自由發(fā)言,有道理就行。
(更換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內外責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請命出師的決心,三是內外大臣“興德之言”順勢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謀”,不致使劉禪反感)。
四朗讀指導,進行背誦:
同樣要求注意層次性,采用多種方式背誦相結合。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全文。
2盡可能的默寫全文(可分段進行)。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十一
2、學習并掌握文言詞語和重要語句。
3、了解本文從容不迫、條分縷析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表”這種文體的抒情色彩很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著重體會。
2.教學目標1、2。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兩副對聯(lián):這里的老臣是誰?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明確:老臣是三國時期蜀國名相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師表》。
2、歷史背景介紹:
《出師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帥給君主上的奏章。這種表,或表明報國之心,或呈獻攻城掠地之策。歷來以戰(zhàn)名世者甚眾,以表傳后者頗少。惟獨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存之典冊,而且粲然于文苑。
諸葛亮自劉備于公元2“三顧茅廬”后,即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以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經過長期奮戰(zhàn),使寄寓荊州的劉備,一躍而為與魏、吳對峙的蜀漢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劉備即帝位。公元222年吳蜀彝陵之戰(zhàn)后,劉備敗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劉備“白帝托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業(yè)。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睂χT葛亮無比信賴。諸葛亮回答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劉備吩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眲⒍U繼位,即后主。劉禪黯弱昏庸,親信宦者,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茍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主張出兵擊魏,侃侃陳詞,力排眾疑,申明大義以拯其愚,吐露忠愛以藥其頑,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軍事家的頭腦,且嚴守人臣下屬的身份。
《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臨行時的進諫,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劉禪雖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敗,實系于諸葛亮之身,因而率眾出征時,當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證前方順利進軍;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死節(jié)之心,既是自勉自勵,也是預防小人惑主。
摘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
二、聽錄音范讀,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課文,齊讀,理清文章結構指導劃分層次結構。
3、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機,提出建議。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的建議。
第二部分(6-7)追憶往事,陳述理由。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責任,表明決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三、學習1-2節(jié)。
1、朗讀語段,根據(jù)課下注解自譯課文。
2、分段質疑(從語言和內容兩個方面)。
【明確】學生可能質疑的詞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實在是形勢危急、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時刻啊。
不懈于內:在朝廷內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在戰(zhàn)場上奮不顧身。
不宜異同:不應該有所不同。異同,偏義復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師前的國內形式是怎樣的?明確: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內,忘身于外??傊俏<贝嫱鲋?,倘不奮發(fā)圖強,國必亡。
2、如何看待諸葛亮的這兩點建議?明確:這兩點都是從正反兩方面加以申述的,極具針對性。廣開言路,主要是廣開賢者的言論,聽進忠言,拋棄偏言;賞罰分明,是要執(zhí)法如一,忠有所賞,奸有所罰。這兩點都是要劉禪弘揚先帝遺德,不要傷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們能繼續(xù)為國竭盡忠心。也只有這樣,國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亂。而這兩點恰恰是劉禪沒有做好的,也是諸葛亮最為擔心的。
五、當堂練習反饋。
完成《拓展強化》p92語段一。
六、作業(yè):
復習1-2節(jié),自譯3-5節(jié)。思考:你認為三條建議中哪條是最重要的?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篇十二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重點難點。
1.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一些文言實同和虛詞,學會翻譯文言文。
2難點。
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愿望。
2)理解并學習本文議論、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崩殂(cu2)疲弊bi4陛下(bi4)恢弘(hong2)。
妄自菲?。╢ei3bo2)以塞(se4)駑鈍(nu3)。
陟罰(zhi4臧否(zang1pi3)裨補闕漏(bi4que1)。
郭攸之(you1)費祎yi1行陣和睦(hang2)長史(zhang3)。
猥自(wei3)夙夜憂嘆(su4)以彰其咎(jiu4)。
咨諏(zou1)以遺陛下(wei4)斟酌損益(zhen1zhuo2)。
2.查字典,參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是三。
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年輕時躬耕隴畝,隱居隆中,刻苦攻讀。
史書,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為其真情所動,出。
山輔助劉備,聯(lián)吳抗曹,敗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后,他受遺詔輔助后主劉禪。
2.關于“表”。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君王陳說作者的請求和愿望。諸葛。
亮這篇表文寫于蜀漢建興(后主劉禪年號)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師伐。
魏之前。當時蜀漢已從猇亭(現(xiàn)在湖北宜都)戰(zhàn)役的慘敗中恢復。
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亂,所以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
寫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劉禪任用賢臣,采納忠言,賞罰分明,國內政。
治修明,有一個穩(wěn)定的戰(zhàn)略后方,以實現(xiàn)先帝的‘叫匕定中原”,“興復漢。
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語氣流暢,感情充沛。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勞,物力缺乏。
【誠]實在,確實。
【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蓋]發(fā)語詞,有“因為是”“原來是”的意思。
【殊遇】特別厚待。
【遺德】遺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過分地看輕自己。
3。請學生翻譯第2段。
【一體]指國家的官員。
【為忠善者]盡忠做好事的人。
【昭]顯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嚴明的治理。
4.請學生翻譯第3段。
【良實]善良的人,誠實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是以]以是,因此?!居蓿莨艜r自稱,我。
【廣益]更多的益處、成效。
5.請學生翻譯第4段。
【曉暢]通曉,精通。
【行陣]隊伍,指軍隊。
【優(yōu)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詞用作名詞。
6.請學生翻譯第5段。
【親]親近。形容詞用作動詞。
【遠]疏遠。形容詞用作動詞。
【所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興隆]興旺發(fā)達。
[傾頹]傾覆衰敗。
【未嘗]沒有一次。
【痛恨]痛心遺憾。
[計日而待]計算著時間而到來。指為期不遠。
7.請學生翻譯第6段。
【躬]親自。
【茍全]茍且保全。
【聞達]聞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激動。
[驅馳]快跑,喻奔走效勞。
[有]通“又”,表余數(shù)。
8.請學生翻譯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辦到。
【三軍]指全軍。【庶】差不多。
【職分]職責。
9.請學生翻譯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實現(xiàn)。
【興德]發(fā)揚美德。
【察納]觀察采納。
【不勝】不盡。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讀課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痛恨。
古義:痛心遺憾。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今義:非常恨。
布衣。
古義:貧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義:布的衣服。
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感激。
古義: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生好感。
2.一詞多義。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實現(xiàn)、完成不效則治臣之罪。
感激。
感動,激動由是感激。
感謝。臣不勝受恩感激。
3.詞性活用。
光名詞用為動詞發(fā)揚光大以光先帝遺德。
恢弘形容詞用為動詞發(fā)揚擴大恢弘志士之氣。
良實形容詞用為名詞善良誠實的人。此皆良實。
優(yōu)劣形容詞用為名詞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優(yōu)劣得所。
親形容詞用為動詞親近親賢臣。
遠形容詞用為動詞疏遠遠小人。
奸兇形容詞用為名詞奸邪兇頑的人攘除奸兇。
慢形容詞用為動詞怠慢則責攸之。諱、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闕通缺缺點稗補闕漏。
有通又表余數(shù)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5.虛詞。
以
介詞把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詞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連詞表目的來,用來以光先帝遺德。
連詞表結果以致以塞忠諫之路也。
連詞表時間以受命以來。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一、給下列多音多義字注音或組詞。
1.薄。
(妄自菲薄)。
2.塞。
(以塞忠諫之路)。
3.行。
(行陣)。
(性行淑均)。
4.否。
(陟罰臧否)。
5.遺。
(以遺陛下)。
二、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益州疲弊2.蓋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氣4.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
三、翻譯下列文言句子。
l,庶竭駕鈍,攘除奸兇。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二課時。
一、預習。
1.朗誦課文,熟讀成誦。
2.思考課后練習,對課文內容和寫作特色質疑。
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已翻譯了課文,疏通了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探究。
課文主要內容和主要寫作特色。
三、正課。
1.朗誦課文,盡量背誦。
2.提問:文章開句就提到“先帝”劉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因為蜀國是先帝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是“北定中原”“恢復漢。
室”的根據(jù)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實現(xiàn)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擔子之沉重。同時警示后主要奮發(fā)有為,繼承先輩遺。
志。為后文提出建議定下基調。
3.提問:第1段分析天下大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分析形勢不利的客觀條件,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
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
4.提問:第1段提到“侍衛(wèi)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這是蜀國“人和”的主觀條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觀條件雖然堪憂,主觀努力尚且可為。在這樣的形象下,做為蜀。
國的國君應當如何做,文章開頭從三個方面使后主認識到應當有所為。
5.提問:諸葛亮在文中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
討論并歸納:提出了三條建議。
1)廣開言路?!罢\宜開張圣聽”;
2)嚴明賞罰?!皩m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親賢遠佞?!坝H賢臣,遠小人”。
6.提問:提出這三條建議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3)希望后主能“親賢臣,遠小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國家。
“興隆”
總之,作者希望蜀國能夠有一個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強大。
穩(wěn)定的后方。
7、提問: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討論并歸納:作者自敘本志,說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無意于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敘述先帝“三顧茅廬”之恩,稱贊先帝寬。
宏氣度和不恥下問的品德,也表達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
敘述跟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效。
忠劉備父子的心愿,以陳情的方式為“出師”作鋪墊。
作者自敘本志,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師伐魏,“北定中。
原”,正是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以報答先帝。
8.提問:第七段追憶“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說明“出師”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這是他。
“報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問;出師之前作者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討論并歸納;“五月渡滬,深入不毛?!薄捌咔苊汐@”安撫夷人,“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戰(zhàn)備。
10.提問:出師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駕鈍,攘除奸兇,興復漢。
室,還于舊都”。
11.提問:作者出師后的國內政事如何安排?推賢了哪些賢臣?目。
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1)宮中:推薦良實,志慮忠純的郭攸之、費偉、董允等。
2)營中:推薦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將軍向寵。
3)其他:推薦貞良死節(jié)之臣侍中、尚書、長史、參軍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顧之憂,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問:作者如何表達了出師的決心?
討論并歸納:
1)以出師為己任。“此臣報先帝面忠陛下之職分也”;
2)定下軍名狀?!霸副菹峦谐家杂戀\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可聯(lián)系北伐失敗,自貶三等,去丞相號,說明此絕非。
虛語)。
13.提問:作者對他所推薦的賢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討論并歸納:
o)對賢臣:“斟酌損益,進盡忠言”,要有“興德之言”。
*書后主:“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
詔”。
14.提問: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
的是哪一條?
討論并歸納: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
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lián)系。
“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
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
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zhí)行。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
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
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
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15.提問:本文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表以陳情”,意思是表的敘事和議論都帶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議,在談論形勢、方針、政策和歷史經驗教訓之中。
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繼承先帝的遺志,完成先。
帝未竟的大業(yè)。第二部分寓情于敘,字字句句都蘊含著作者對先帝的。
知遇之思和無限感激之情,也表達了作者盡心竭力效忠劉備父子的心。
愿。最后,諸葛亮以“討賊興復之效”自許,并且說“不效則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靈”,更是情詞懇切,催人淚下,集中表現(xiàn)了他感恩圖報的心。
情。
四、小結。
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
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后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
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作業(yè)?二、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文后的問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存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顧臣與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
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鳳夜憂嘆,恐托。
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波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此臣報先帝而忘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神。
九之任也。
1.選出于“故五月渡滬”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桓侯故使人問之b.而兩狼之并趨如故。
c.既克,公問其故d.彼竭我盈,故克之。
2.選出加點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
遂許先帝以驅馳。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3.上文中‘由是感激”的“是”是指代是什么?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這。
句話。
答:
4.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出師”的戰(zhàn)略目標是。
a.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b.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
c.北定中原,庶竭努鈍,攘除奸雄,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此臣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附譯文:
先帝創(chuàng)建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F(xiàn)在。
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
關頭啊。可是,侍衛(wèi)大臣們在宮廷里毫不懈怠,忠誠的將土們在邊境上。
奮不顧身,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特殊恩典,想要在陛下身上來報答。
(陛下)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
有抱負的人們的志氣,而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shù)脑?,以?BR> 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宮廷和相府的人,都是國家的官員,提升\懲罰、表揚、批評,(標準)。
不應當有差別。如果有做壞事j犯律令以及盡忠辦好事的人,應當交。
給各主管部門決定對他們的懲罰和獎賞,來顯示陛下公平嚴明的治理,
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造成宮廷和相府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偉、董允等人,都善良誠實,志向和心思都忠。
貞純正,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使用人我以為宮中的事。
情,不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然后實行,就一定能夠補救缺點,防。
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做事公正,對軍事精通熟練,從前試用他的時。
候,先帝曾稱贊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
隊中的事情,都可以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部隊團結一心,把才能。
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安排得當。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fā)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
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間,每逢跟我談論這些,
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
軍這些人都是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報國的臣子,希望陛下親近他。
們,信任他們,這樣漢朝的興隆就為期不遠了。
我本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田,只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不謀求。
在諸侯那里揚名做官。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
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代的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就答。
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嚴重挫折,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
難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有21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
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唯恐先帝的托付不能實現(xiàn),以致?lián)p傷先帝的。
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滬水,深入到寸草不生的地方。現(xiàn)在南方已。
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
中原,讓我能用盡自己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恢復漢家的。
基業(yè),回到舊日的都城。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
于權衡事情的得失利弊,毫無保留的向您提出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
之、費偉、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責成我實現(xiàn)討伐曹魏、復興漢朝的大業(yè),如果不能實現(xiàn)就。
冶我的罪,來稟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fā)揚美德的建議,就應當責。
的追念先帝的遺命。(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現(xiàn)在我就要遠離陛下,面對著這篇表章,我涕淚交流,不知說了些。
什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一lbo24sai1。
堵塞2xing24、pi3fou3是否4yi4。
遺失二1.貧困衰弱2.特殊待遇3,發(fā)揚光大4.
痛心遺憾5.地位低微,見識淺陋6.感動激動三1.希望竭。
盡我平庸的才智,鏟除奸邪兇頑的敵人。2.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
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3.現(xiàn)在天下分裂成三國,我們蜀國貧。
困衰弱,這真正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頭啊。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1.d.2.d3.先帝不因為我地位。
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茅廬來探望我,向我詢問當今。
的大事。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