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身邊的小細節(jié),體會生活中的點滴滋味。完美的總結需要我們對自己的成長和發(fā)展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總結的寫作方法,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參考。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近代民族資本主義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掌握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壓迫民族資本主義的手段。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相關問題的了解和探究,掌握歷史的看待問題的方法,提高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材料,認識到歷史材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培養(yǎng)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資本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經歷,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fā)愛國情懷,明確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因素。
【難點】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fā)愛國情懷。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展示實業(yè)群英榜:棉紗大王-榮宗敬,面粉大王-榮德生,火柴大王-劉鴻生等,請學生說一說關于他們的故事,并總結:有人說我國近代的這些民族實業(yè)家特別令人敬佩,他們是在寒風冷雨交加中守著那份堅持和執(zhí)著,努力創(chuàng)業(yè),那么這些民族實業(yè)家到底經受了哪些寒風冷雨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外國資本主義的掠奪。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近代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環(huán)境中產生和發(fā)展的,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剝削,后來隨著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官僚資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資本的排擠和打擊。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外國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國機器進口的方法,力圖阻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2)利用特權,大量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民族資本主義在市場和原料供應方面受到巨大壓力。(3)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直接摧毀民族工業(yè)。
(二)本國勢力的壓迫。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回答,最后教師總結:(1)清政府不承認民族工業(yè),認為是異端,驅逐和收取苛捐雜稅。(2)國民政府大舉內債、濫發(fā)紙幣,嚴重影響民族工業(yè)發(fā)展。(3)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以直接投資、加入官股、收買、敲詐、沒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業(yè)。
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可做補充,最后教師總結: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哪怕前路艱辛,仍然不懈斗爭,他們是中國近代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yè):搜集在民族資產階級發(fā)展時期創(chuàng)辦工廠的故事,下節(jié)課與大家分享。
四、板書設計。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二
了解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
知道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培養(yǎng)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認識到理學是對儒學的新發(fā)展以及在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地位。
通過對理學的評價,培養(yǎng)辯證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結合社會背景,認識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存在的反映。
培養(yǎng)辯證地看待歷史事物,學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批判地繼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思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其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感受理學中積極有益的精神價值,提高自身修養(yǎng)。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
難點:宋明理學的影響和評價。
3.教學用具。
幻燈片。圖片。
4.標簽。
宋明理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復習提問,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武帝時代儒學的發(fā)展變化,(展示課件:春秋至漢儒家思想地位變化示意圖),要求學生結合圖片和所學,歸納儒學地位的變化。
生: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戰(zhàn)國時期孟子和荀子發(fā)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書坑儒的打擊,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官方思想。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三
1.了解隋末農民起義和隋朝滅亡的基本史實。
2.通過分析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朝的滅亡,能運用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階級觀點分析歷史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分小組討論探究隋朝滅亡的原因,提高歷史問題探究、分析及表達能力。
2.通過展示電子地圖,學生能更為清楚的把握隋朝滅亡的形勢。
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樣是由于暴政,隋末農民起義戰(zhàn)爭一舉推翻了隋朝的殘暴統(tǒng)治,充分顯示出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的巨大作用,認識到人民才是歷史主人以及培養(yǎng)自身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隋煬帝的暴政。
隋朝滅亡的原因。
小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歸納法等。
多媒體教學課件(ppt演示文稿、電子地圖)。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教師通過一首描寫揚州以及隋煬帝的詩導入:
學生回答:隋朝,隋煬帝。
教師總結:對,是隋煬帝。田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煬帝陵(圖片展示),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擁有平陳偉業(yè)的隋煬帝死后只有半畝田作為葬身之地呢?隋朝的治亂衰亡給后人留下了哪些經驗與教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我們這節(jié)課的第三目,隋朝的滅亡。
(板書:第1課隋朝的滅亡)。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一)隋煬帝的暴政。
學生回答:隋煬帝暴政。
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展示隋煬帝圖片)。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隋煬帝惡暴政主要表現(xiàn)在建東都、開運河、下江都、征高麗。下面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隋末年,去感受那段歷史。按組內異質,組間同的原則把學生質分成四組,讓其模擬修東都的民工、征高麗的士兵、開運河的農民和隋煬帝下江都時拉龍舟的纖夫。發(fā)材料,看完后每組選取一名代表,把所見所聞表述出來。
學生閱讀材料、分析討論、表述,教師點評總結隋朝滅亡的具體原因(隋煬帝的暴政,四個方面)。
剛才我們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歷史,隋煬帝短短幾年,連續(xù)大規(guī)模建設,對內大興土木、對外窮兵黷武,繁重的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大量的勞動力用于非生產上,導致勞動力空前缺乏,嚴重破壞了農業(yè)生產,其結果必然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致使農民揭竿而起,爆發(fā)農民起義。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隋末重要的農民起義。
(二)隋朝的滅亡。
ppt展示《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結合圖片與課本敘述,學生說出幾個比較重要的起義(山東長白山、翟讓李密瓦崗軍)。
教師總結: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舉起大旗,揭開了全國農民起義的序幕,各地紛紛響應;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軍隊伍,在中原消滅了大量隋軍,切斷江都與洛陽的聯(lián)系,隋煬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國,給隋朝以沉重打擊,隋朝的滅亡已不可避免。認識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歷時三十八年的隋朝統(tǒng)治到此便告結束了。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所以,治國必須要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范文,只有穩(wěn)定,社會才能發(fā)展。后來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訓,休養(yǎng)生息,輕徭薄賦,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治世局面,就是我們后面要學習的內容。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四
1.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戰(zhàn)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zhàn)役和黃海戰(zhàn)役;遼東戰(zhàn)役和威海戰(zhàn)役。戰(zhàn)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fā)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tǒng)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yǎng)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zhàn)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fā)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zhàn)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xié)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xiàn)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fā)的中日戰(zhàn)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yōu)榱烁髯缘那致阅康?,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tài)度。他們的態(tài)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zhí)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是重點。《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按蟠蠹由睢睆哪男┓矫娣从吵鰜恚瑢W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fā)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lián)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qū)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fā)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zhàn)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tài)度,分析列強“調?!钡哪康募笆〉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zhàn)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局的發(fā)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zhàn)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jié)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重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tǒng)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yè)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tài)度。并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笔〉脑?。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tǒng)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zhàn)爭爆發(fā)后慈禧的態(tài)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zhàn)局的發(fā)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zhàn)爭的失敗。
二、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qū)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五
本課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組成。是岳麓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7課的內容。本課上承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下接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強化。反映的明朝對外關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個是反侵略的斗爭。通過此課,可以反映出明朝時的經濟、政治及外交狀況,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后期,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及發(fā)展趨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責任心,所以本課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強,有很強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問題時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要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引導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讓生歸納基本史實,培養(yǎng)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讓生分析鄭和下西洋影響和戚繼光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指導學生看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講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記憶知識點。比較中西方航海,讓生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guī)模。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教學方法:
講述、比較、討論、講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圖片等。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六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tǒng)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lián)系的,共同圍繞秦統(tǒng)一中國這一主題。秦滅六國,完成了初步統(tǒng)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都維護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對于一些專業(yè)術語難以理解,需要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專制”“中央集權”“統(tǒng)一”這些術語;學生對歷史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調動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知識與能力】。
知道秦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tǒng)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探討秦歷史意義,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
【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tǒng)一漢字》《統(tǒng)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對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秦的統(tǒng)一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個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統(tǒng)一措施產生的深遠影響。
講授法、互動法、啟發(fā)教學法等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一、秦滅六國。
1、條件(板書)。
(1)民心所向。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也不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交流。因此結束戰(zhàn)爭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
(2)秦國實力雄厚。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經過長平之戰(zhàn),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的進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認錯誤。這些人才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克敵制勝,對秦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做出重大貢獻。
2、過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掃六合”,開始了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按照由近及遠,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各個擊破,用了9年的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秦統(tǒng)一的意義。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zhàn)不已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局面,從此,統(tǒng)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及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秦國疆域很大,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開創(chuàng)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制度創(chuàng)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別取“三皇”、“五帝”中“皇”與“帝”字組成皇帝二字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实圩苑Q“朕”,皇帝的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璽”,其他人都不許用,對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諱。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中央政權機構。丞相掌行政,相當于今天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掌軍事,相當于軍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監(jiān)察,相當于紀委書記。但最后的決斷權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縣制。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權割據,秦始皇沒有實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たh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xiāng)、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chuàng)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對后世影響深遠。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是權利的中心,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過渡: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tǒng)一,但經濟和文化上還存在很多不變,影響統(tǒng)一的鞏固。
2、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
戰(zhàn)國時期七國文字的書寫各有差異,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使頒布的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后來又流行一種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tǒng)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過渡: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過于統(tǒng)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書坑儒。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將全國的歷史、醫(yī)藥、占卜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把在背后議論他的相關儒生全部活埋。
過渡:戰(zhàn)國時期幣制非?;靵y,像是齊國、燕國使用刀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魏國、趙國使用布幣,不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4、經濟上: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為了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guī)定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這都便利了經濟的發(fā)展。
5、交通上:車同軌、修馳道;開靈渠秦始皇下令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從都城咸陽到達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又派人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道路不通時,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并開鑿靈渠;文字不同時,統(tǒng)一文字,將小篆頒行全國;錢幣不同時,統(tǒng)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度量衡不同時,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度量衡。這都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了中央集權。
過渡:當時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不時南下侵擾。
6、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tǒng)越族開靈渠。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征討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區(qū),并且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萬里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開鑿的靈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統(tǒng)一越族。過渡:秦的北進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斷拓展,最終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三、本課感悟。
秦的統(tǒng)一不僅是地域的統(tǒng)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tǒng)一。從此以后,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統(tǒng)一成為主流,而分裂、戰(zhàn)爭僅僅是歷史上簡短的小插曲。
四、本課小結。
五、隨堂練習。
六、板書:
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七
1.列舉鴉片危害,描述林則徐禁煙相關史實,學會正面評價林則徐禁煙作用。
2.通過信息獲取、比較、整理,區(qū)別英國發(fā)起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復述鴉片戰(zhàn)爭的主要史實,了解關天培壯烈殉國事跡,解釋說明清政府戰(zhàn)敗的原因。
4.列出《南京條約》內容,判斷戰(zhàn)爭和條約的性質。通過獲取信息、加工整理,歸納等活動,分析戰(zhàn)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5.通過對此段歷史中華民族面臨深刻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的體驗,初步形成歷史發(fā)展危機意識。認同林則徐和關天培的報國情操,初步樹立國家發(fā)展責任意識。
1.重點:區(qū)別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戰(zhàn)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2.難點:分析戰(zhàn)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1.板塊式教學設計策略。以邏輯順暢的四大板塊緊扣主題,設計教學流程。
2.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呈現(xiàn)直觀、有說服力的史實,設計思辨性、開放性、層次性的系列設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
3.演示講述法。在戰(zhàn)爭概況板塊中運用,省時高效。
4.學習策略:自主閱讀、生生合作、探討學習、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八
1、識記與理解:
記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名稱,建立時間及建立者,了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概況,理解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知道辛亥革命發(fā)生的過程及相關事件,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及概況,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及三民主義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和探討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使學生逐步掌握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分析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重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及三民主義。
新課。
1課時。
教師研讀課標與教材,撰寫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學生了解、收集有關孫中山和武昌起義的故事(包括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啟發(fā)式講課、讀書指導、討論等多種方法相結合。
電腦及多媒體課件。
導入新課:
(用電腦屏幕顯示孫中山像。師問)請看,他是誰?(生答孫中山。師又問)知道他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什么嗎?(生答辛亥革命。師引導)這場革命是怎樣組織發(fā)動的?結果如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顯示或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一、辛亥革命的醞釀。
(師講)“醞釀”是一個組織和準備的過程,包含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組織的建立、革命指導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動的開展等內容。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一個革命團體的建立。
(師講)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清王朝的腐敗,清軍慘敗。在此嚴重危機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志士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救國救民的抗爭。(課件顯示。同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回答。)。
1、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時間、地點、建立人、宗旨、性質。
(師指出)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后,全國各地紛紛建立革命團體,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2、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時間、地點、聯(lián)合的革命團體、領導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性質、意義。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本節(jié)的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共同解讀)在這里,“韃虜”是指滿族統(tǒng)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膀尦^虜,恢復中華”,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民國”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國家通過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傊?,因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這個綱領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過渡)在《民報。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九
結合“說明文閱讀指要”,學會閱讀說明文。
任何一篇說明文都有確定的說明對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確說明對象,有助于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集中閱讀注意力。
1、請問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它屬于事物還是事理?
2、試舉出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說明文,并指出它們的說明對象。
這有助于幫助我們把握作者介紹說明對象時的思路和技巧。
1、請說明整篇文章的說明順序。
2、請說明各個部分的說明順序。
3、試列舉本文的說明方法并舉例。
4、試列舉我們學過的其他說明文,并說出它們的說明順序。
閱讀說明文是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識),說明文中部分語言是為提供信息(知識),另一部分語言則是為了幫助說“明”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找出并提煉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幫助說明信息的語言。
1、請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如前言部分說明了語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請在100字以內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a、精讀文章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1、“單信號”時期和“雙信號”時期是如何劃分的?
2、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還是純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現(xiàn)使人類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b、精讀文章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1、“工業(yè)化”和“農業(yè)化”在語言生活中有什么區(qū)別?
2、根據共同語范圍的大小不同,共同語可分為幾種?分別是什么?
3、工業(yè)化時期為什么要確定和普及共同語,怎么做?
4、漢語的文言文在現(xiàn)代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為什么?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
(1)了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yǎng)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史料史圖分析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一、自學檢測多媒體顯示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相關知識: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舊中國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不獨立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結合史實怎樣理解它?
2、建國初期中國處在怎樣的外交環(huán)境之中?
3、講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響等)
4、講述萬隆會議的情況。
(提示:抓住時間、地點、參加國家、討論主題、意義等)
三、展示提升
各組派代表匯報探究成果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萬隆會議
4、根據“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周恩來為什么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他堅決執(zhí)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5、指導學生綜合“導言框”和“自由閱讀卡”有關日內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示周恩來外交魅力資料(簡略)
四、梳理內化:學生談收獲
五、測評達標:見多媒體
布置作業(yè):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
板書設計:見多媒體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一
了解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和文化的多樣性,熱愛自己生活的家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的歷史和文化有探究興趣,感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感受華夏文明的悠久歷史,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使學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了解家鄉(xiāng)的位置、歷史、名勝等。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分析歷史名勝的資料,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等。
學生活動設計
收集家鄉(xiāng)附近的名勝古跡的圖片、文字資料。
【導入新課】
(讓大家欣賞中國政區(qū)圖)
提問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像一個反著的大問號是哪一個省嗎?
過渡 那么我們這節(jié)課就一起來了解認識一下我們可愛的家鄉(xiāng)————河北。
【講授新課】
板書 一、燕趙大地我的家鄉(xiāng)
教師 現(xiàn)在讓們打開課本第二頁,看看戰(zhàn)國時期是那兩個國家位于我們家鄉(xiāng)的版圖上。
講述 戰(zhàn)國時期,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七國爭奪霸業(yè)。燕國、趙國位于現(xiàn)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后來就將燕趙作為河北省的代稱。
展示 河北政區(qū)圖。
講述 大家看到了現(xiàn)在河北的政區(qū)圖,渤海被攬在我們家鄉(xiāng)的懷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鑲嵌在中部和東部,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介紹 河北省的地理概況:面積19萬平方千米,人口6569萬,有漢、滿、回、蒙古、朝鮮等50多個民族,省會是石家莊。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珍稀動植物眾多,野生動物約有500多種,植物中僅藥用植物就有1000余種。
提問 我們的家鄉(xiāng)資源豐富,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河北省的情況呢?
承接 我們的家鄉(xiāng)不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而且歷史悠久,讓我們來看看家鄉(xiāng)的總體介紹。
教師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家鄉(xiāng)的美麗瑰寶。
板書 二、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
活動 下面大家從課本第3頁開始看,去圖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勝。然后說一說。
學生活動。
過渡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多名勝風景區(qū),現(xiàn)在我們就來詳細的說說他們的歷史吧!
承接 這些只不過是家鄉(xiāng)名勝古跡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們來欣賞更多的家鄉(xiāng)風景和名勝。
活動 請你閱讀教材p.6-7的主要內容,了解這些名勝古跡得概況。
學生活動。
教學反思:
本主題的學習內容,由“燕趙大地我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兩個小主題組成,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位置,家鄉(xiāng)的歷史,家鄉(xiāng)的物產資源和名勝古跡等,主要是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的了解,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附近的名勝古跡。在了解名勝古跡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我們居住的這塊美麗的土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中華民族在創(chuàng)造燦爛文明的過程中,在我們家鄉(xiāng)的這塊土地上,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產。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二
1、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的狀況及特點。
2、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通過本課的學習,熟悉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經濟發(fā)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4、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教學對“青銅文明”概念的理解。
1.講解法:對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內容,主要由教師講解,應注意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和演繹思維的流暢性。
2.講讀法: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投影所示歷史資料和圖片,進一步理解教材。
【獨立試航】(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fā)現(xiàn)的問題)。
1、我國出現(xiàn)青銅器的時間是社會末期,社會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中著名的青銅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3、除青銅制造業(yè)外,商周時期的業(yè)和業(yè)也很發(fā)達。
4、農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形成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化。
5、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業(yè),主要勞動力是。
6、思考:“動腦筋”(第26頁)。
7、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合作探討】(生生互助,師生互動,點撥釋疑,共同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圍繞疑難點討論)。
(二)班內交流展示(師生、生生互動,點撥釋疑,知識深化)。
第一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指名說出自己學到的知識,師適當引導,補充;。
第二子目: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1、通過學習,知道我國奴隸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
第三子目:奴隸的悲慘生活。
1、依據第28頁圖,競答我國奴隸社會中奴隸的生活狀況。
2、解決思考題;動腦筋。
【扣標整合】(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形成網絡)。
青銅器:出現(xiàn)時間,燦爛時期;特點是品種多、水平高、分布廣。
手工業(yè):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業(yè)發(fā)達:玉虎、玉象。
農業(yè):“五谷”齊全;知道、、技術,使用一定量的青銅工具。
畜牧業(yè):現(xiàn)在的主要家禽品種時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專門牧場。
認識: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fā)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之上的。
五、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應屬于下列哪一個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漢。
2、下列四個青銅器中,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代表是()。
a.獸紋扁足鼎b.人面紋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證明我國商周時期()。
a.青銅工藝水平高超b.原始農耕文明出現(xiàn)。
c.畜牧業(yè)發(fā)達d.鐵器開始使用。
4、我國青銅工藝鼎盛時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zhàn)國。
5、我國青銅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紋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紋方鼎。
6、下列青銅器中,屬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銅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與商周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在()。
a.長江三角洲b.華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國夏商周時期使用的主要勞動力是()。
a.奴隸b.農民c.工人d.農奴。
【知識拓展】(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閱讀材料后理解問題:(有興趣同學,優(yōu)先回答問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制的出現(xiàn),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大量的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xié)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的剩余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三
了解俄國的來歷;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質及改革的影響。
通過比較兩場改革,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帶來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俄國兩次改革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客觀評價歷史事件。
通過比較兩場改革,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彼得大帝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及關鍵歷史人物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改革促進了俄國社會發(fā)展,說明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重點:俄國農奴制改革及其歷史影響。
難點:理解改革的影響。
教學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圖導學法、分析推理法、微視頻輔助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法、分析推理法、比較學習法。
課前準備
ppt課件,微視頻等
老師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從俄國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課題《俄國的改革》。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明確目標。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學俄國的來歷完成自學提綱。
2、利用俄國疆域的擴張圖,簡單了解俄羅斯帝國的形成。
3、觀看 “有關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視頻。激發(fā)學生興趣,導入對“彼得一世改革”的學習。
4、通過史料分析,讓學生認識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師補充材料,讓學生直觀認識俄國落后的具體表現(xiàn)。
(2) 教師出示歷史材料:
17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農奴制不斷的強化下,俄國工商業(yè)發(fā)展極其緩慢。
—-《世界近代史資料選》
引導學生初步明確俄國出現(xiàn)落后面貌的原因——農奴制盛行。
5、學生大聲朗讀“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
教師對改革內容進行簡單說明,通過學生朗讀和教師的簡單說明,讓學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內容。
6、學習彼得一世改革的影響。
(1)學生在課本上找出改革給俄國帶來的影響。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帶來的影響”。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廢除農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過微課,讓學生了解19世紀上半期農奴制的弊端。
(1)解說中提到19世紀的俄國遇到了哪些問題?
(2)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BR> ——亞歷山大二世
3、學習改革的內容。讓學生朗讀。
5、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學習方法。
6、從圖片和史料中,體會農奴制殘余的存在,認識改革的不徹底性。
三、合作討論:比較兩次改革的異同
(1)一、二小組討論改革的相同點,老師提供兩個角度。
(2)三、四小組討論改革的不同點,老師提供四個角度。
(3)、小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師引導歸納。
【課堂小結】
依據板書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圖及重點知識,同時,讓學生深化認識,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關鍵人物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課堂檢測】知識搶答
1.沙皇專制統(tǒng)治時期俄國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國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改革是?
5、這兩場改革最本質的不同是?
【板書設計】
第2課:俄國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國崛起
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偉大轉折
三、比較兩場改革 性質不同
結合俄國兩場改革的意義,談談你對“今天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要求多角度思維)
教學反思
我認為本課中的最大的亮點是學習指導:在講解兩場改革的影響是都有學法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課的末尾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去學習兩場改革的異同點,有利于培養(yǎng)了學生比較學習的方法。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四
使學生了解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歷史史實;了解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了解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過程;了解日本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激發(fā)學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精神。
血染盧溝橋
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新授課
多媒體
(出示圖片)1931年日本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偽滿洲國,東北地區(qū)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終目標是整個中國、亞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1、知道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歷史史實。
2、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3、了解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的過程。
4、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過程中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1、迅速默讀課文p74——78頁內容,了解本課所學的兩事件。
2、完成“導學案”中“自求新知”的內容,可以求助于同學和老師。
3、思考、討論、回答:
1)日軍為什么首先進攻盧溝橋?
2)你對“南京大屠殺”有何認識?請同學們一步一步完成,老師相信你能行!時間6分鐘。
先學:
1)學生開始自學,教師巡視,教師指導并初步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2)小組長進行詳細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3)并檢測自學情況。
后教:
1)觀看圖片,回答兩道思考題;
2)學生質疑,學生解答。
3)總結板書
4)教師總結: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中國人民開始全面的抗日戰(zhàn)爭;南京大屠殺,讓我們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兇殘本質,而今日本極力掩蓋、歪曲這一史實,讓我們中國人時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復活,防止它給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災難,我們青年學生更要樹立反對戰(zhàn)爭、爭取和平的信念,為強大中國而奮斗。
當堂訓練:
1)先做多媒體設計的習題;
2)再做導學案中的訓練題。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近代民族資本主義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掌握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壓迫民族資本主義的手段。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相關問題的了解和探究,掌握歷史的看待問題的方法,提高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材料,認識到歷史材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培養(yǎng)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資本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經歷,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fā)愛國情懷,明確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因素。
【難點】感受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的熱情,激發(fā)愛國情懷。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展示實業(yè)群英榜:棉紗大王-榮宗敬,面粉大王-榮德生,火柴大王-劉鴻生等,請學生說一說關于他們的故事,并總結:有人說我國近代的這些民族實業(yè)家特別令人敬佩,他們是在寒風冷雨交加中守著那份堅持和執(zhí)著,努力創(chuàng)業(yè),那么這些民族實業(yè)家到底經受了哪些寒風冷雨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一)外國資本主義的掠奪。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近代中國資本主義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環(huán)境中產生和發(fā)展的,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剝削,后來隨著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官僚資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資本的排擠和打擊。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外國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國機器進口的方法,力圖阻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2)利用特權,大量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使民族資本主義在市場和原料供應方面受到巨大壓力。(3)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直接摧毀民族工業(yè)。
(二)本國勢力的壓迫。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回答,最后教師總結:(1)清政府不承認民族工業(yè),認為是異端,驅逐和收取苛捐雜稅。(2)國民政府大舉內債、濫發(fā)紙幣,嚴重影響民族工業(yè)發(fā)展。(3)國民政府和官僚資本以直接投資、加入官股、收買、敲詐、沒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業(yè)。
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可做補充,最后教師總結:民族資產階級面對國家危機時積極投身救國,哪怕前路艱辛,仍然不懈斗爭,他們是中國近代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yè):搜集在民族資產階級發(fā)展時期創(chuàng)辦工廠的故事,下節(jié)課與大家分享。
四、板書設計。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二
了解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
知道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培養(yǎng)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認識到理學是對儒學的新發(fā)展以及在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地位。
通過對理學的評價,培養(yǎng)辯證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結合社會背景,認識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存在的反映。
培養(yǎng)辯證地看待歷史事物,學會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批判地繼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思想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其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感受理學中積極有益的精神價值,提高自身修養(yǎng)。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觀點。
難點:宋明理學的影響和評價。
3.教學用具。
幻燈片。圖片。
4.標簽。
宋明理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復習提問,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武帝時代儒學的發(fā)展變化,(展示課件:春秋至漢儒家思想地位變化示意圖),要求學生結合圖片和所學,歸納儒學地位的變化。
生: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戰(zhàn)國時期孟子和荀子發(fā)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書坑儒的打擊,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官方思想。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三
1.了解隋末農民起義和隋朝滅亡的基本史實。
2.通過分析隋煬帝的暴政和隋朝的滅亡,能運用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階級觀點分析歷史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分小組討論探究隋朝滅亡的原因,提高歷史問題探究、分析及表達能力。
2.通過展示電子地圖,學生能更為清楚的把握隋朝滅亡的形勢。
隋朝速亡,如秦朝一樣是由于暴政,隋末農民起義戰(zhàn)爭一舉推翻了隋朝的殘暴統(tǒng)治,充分顯示出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的巨大作用,認識到人民才是歷史主人以及培養(yǎng)自身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隋煬帝的暴政。
隋朝滅亡的原因。
小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歸納法等。
多媒體教學課件(ppt演示文稿、電子地圖)。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教師通過一首描寫揚州以及隋煬帝的詩導入:
學生回答:隋朝,隋煬帝。
教師總結:對,是隋煬帝。田中的荒冢就是整修前的隋煬帝陵(圖片展示),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擁有平陳偉業(yè)的隋煬帝死后只有半畝田作為葬身之地呢?隋朝的治亂衰亡給后人留下了哪些經驗與教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我們這節(jié)課的第三目,隋朝的滅亡。
(板書:第1課隋朝的滅亡)。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一)隋煬帝的暴政。
學生回答:隋煬帝暴政。
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展示隋煬帝圖片)。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隋煬帝惡暴政主要表現(xiàn)在建東都、開運河、下江都、征高麗。下面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回到隋末年,去感受那段歷史。按組內異質,組間同的原則把學生質分成四組,讓其模擬修東都的民工、征高麗的士兵、開運河的農民和隋煬帝下江都時拉龍舟的纖夫。發(fā)材料,看完后每組選取一名代表,把所見所聞表述出來。
學生閱讀材料、分析討論、表述,教師點評總結隋朝滅亡的具體原因(隋煬帝的暴政,四個方面)。
剛才我們按照不同的身份,一起感受了那段歷史,隋煬帝短短幾年,連續(xù)大規(guī)模建設,對內大興土木、對外窮兵黷武,繁重的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大量的勞動力用于非生產上,導致勞動力空前缺乏,嚴重破壞了農業(yè)生產,其結果必然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致使農民揭竿而起,爆發(fā)農民起義。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隋末重要的農民起義。
(二)隋朝的滅亡。
ppt展示《隋末農民起義形勢圖》:
結合圖片與課本敘述,學生說出幾個比較重要的起義(山東長白山、翟讓李密瓦崗軍)。
教師總結: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舉起大旗,揭開了全國農民起義的序幕,各地紛紛響應;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最強大的一支農民軍隊伍,在中原消滅了大量隋軍,切斷江都與洛陽的聯(lián)系,隋煬帝被困于江都,不能控制全國,給隋朝以沉重打擊,隋朝的滅亡已不可避免。認識到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朝滅亡,歷時三十八年的隋朝統(tǒng)治到此便告結束了。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所以,治國必須要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范文,只有穩(wěn)定,社會才能發(fā)展。后來的唐太宗接受隋亡教訓,休養(yǎng)生息,輕徭薄賦,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治世局面,就是我們后面要學習的內容。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作業(yè)。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四
1.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戰(zhàn)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zhàn)役和黃海戰(zhàn)役;遼東戰(zhàn)役和威海戰(zhàn)役。戰(zhàn)爭的性質及結果?!恶R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范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fā)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tǒng)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挨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臺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yǎng)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zhàn)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fā)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zhàn)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xié)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xiàn)了對華資本輸出的愿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fā)的中日戰(zhàn)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yōu)榱烁髯缘那致阅康?,對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許或縱容的態(tài)度。他們的態(tài)度與目的不僅有利于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zhí)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是重點。《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按蟠蠹由睢睆哪男┓矫娣从吵鰜恚瑢W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fā)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lián)系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qū)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fā)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zhàn)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采取縱容或默許的態(tài)度,分析列強“調?!钡哪康募笆〉脑?。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zhàn)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政策,預測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局的發(fā)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zhàn)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jié)甲午中日戰(zhàn)爭。
重點: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tǒng)治集團采取的解決方式并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yè)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閱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采取縱容或默許態(tài)度。并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笔〉脑?。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沖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閱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銳的奏折”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tǒng)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zhàn)爭爆發(fā)后慈禧的態(tài)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zhàn)局的發(fā)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zhàn)爭的失敗。
二、戰(zhàn)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
讓學生閱讀文中關于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并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初三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qū)占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占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利用書中《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形勢圖》講解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的經過。讓學生閱讀課文中有關臺灣軍民抗日斗爭的補充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五
本課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組成。是岳麓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7課的內容。本課上承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下接清朝專制統(tǒng)治的強化。反映的明朝對外關系的兩個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個是反侵略的斗爭。通過此課,可以反映出明朝時的經濟、政治及外交狀況,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后期,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及發(fā)展趨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責任心,所以本課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強,有很強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問題時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要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引導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讓生歸納基本史實,培養(yǎng)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讓生分析鄭和下西洋影響和戚繼光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指導學生看圖,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講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記憶知識點。比較中西方航海,讓生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guī)模。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教學方法:
講述、比較、討論、講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圖片等。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六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tǒng)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tǒng)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教材內容】。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三部分內容是密切聯(lián)系的,共同圍繞秦統(tǒng)一中國這一主題。秦滅六國,完成了初步統(tǒng)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都維護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對于一些專業(yè)術語難以理解,需要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通過直觀形象的演示讓學生理解“專制”“中央集權”“統(tǒng)一”這些術語;學生對歷史課非常感興趣,尤其有表演的欲望,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調動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靈動。
【知識與能力】。
知道秦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tǒng)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探討秦歷史意義,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
【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tǒng)一漢字》《統(tǒng)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對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秦的統(tǒng)一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作用。
如何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個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統(tǒng)一措施產生的深遠影響。
講授法、互動法、啟發(fā)教學法等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等。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一、秦滅六國。
1、條件(板書)。
(1)民心所向。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災難,也不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交流。因此結束戰(zhàn)爭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當時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
(2)秦國實力雄厚。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經過長平之戰(zhàn),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的進攻。
(3)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王嬴政在用人上不以出身高低取人,不拘一格,廣招人才;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能;敢于向部下承認錯誤。這些人才文能治國安邦、武能克敵制勝,對秦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做出重大貢獻。
2、過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掃六合”,開始了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按照由近及遠,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各個擊破,用了9年的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秦統(tǒng)一的意義。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zhàn)不已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局面,從此,統(tǒng)一始終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及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秦國疆域很大,為了更好的治理,在政治上要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制度。
1、政治上:開創(chuàng)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制度創(chuàng)新)。
(1)皇帝制。
嬴政分別取“三皇”、“五帝”中“皇”與“帝”字組成皇帝二字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呼,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实圩苑Q“朕”,皇帝的命令稱“制”“詔”,印章稱“璽”,其他人都不許用,對皇帝的名字也有避諱。
(2)三公制。
皇帝之下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組成中央政權機構。丞相掌行政,相當于今天中國的國務院總理;太尉掌軍事,相當于軍委主席;御史大夫掌監(jiān)察,相當于紀委書記。但最后的決斷權都是由皇帝掌控。
(3)郡縣制。
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政權割據,秦始皇沒有實施西周的分封制,而是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郡在今天和省差不多;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たh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xiāng)、亭、里等基層社會組織。影響:郡縣制的實行,開創(chuàng)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對后世影響深遠。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又通過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把權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這樣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就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是權利的中心,這套封建官僚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過渡: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tǒng)一,但經濟和文化上還存在很多不變,影響統(tǒng)一的鞏固。
2、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
戰(zhàn)國時期七國文字的書寫各有差異,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使頒布的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為了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后來又流行一種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tǒng)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過渡:六國新滅,遺民未曾心服,為了使人民不反抗,最根本的,莫過于統(tǒng)一人民的心思。
3、思想上:焚書坑儒。
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將全國的歷史、醫(yī)藥、占卜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把在背后議論他的相關儒生全部活埋。
過渡:戰(zhàn)國時期幣制非?;靵y,像是齊國、燕國使用刀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魏國、趙國使用布幣,不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4、經濟上:統(tǒng)一貨幣;統(tǒng)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為了改變以前各諸侯國使用的長度、容量和重量標準不一的狀況,秦始皇規(guī)定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這都便利了經濟的發(fā)展。
5、交通上:車同軌、修馳道;開靈渠秦始皇下令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從都城咸陽到達各地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又派人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和漓江(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道路不通時,統(tǒng)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并開鑿靈渠;文字不同時,統(tǒng)一文字,將小篆頒行全國;錢幣不同時,統(tǒng)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度量衡不同時,以秦制為基礎統(tǒng)一度量衡。這都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鞏固了中央集權。
過渡:當時北方的匈奴虎視眈眈,不時南下侵擾。
6、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南統(tǒng)越族開靈渠。
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征討匈奴,收取了河套地區(qū),并且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萬里長城。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開鑿的靈渠也便利了秦朝南下統(tǒng)一越族。過渡:秦的北進南下,使得秦朝的疆域不斷拓展,最終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三、本課感悟。
秦的統(tǒng)一不僅是地域的統(tǒng)一,而且是文化和精神上的統(tǒng)一。從此以后,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統(tǒng)一成為主流,而分裂、戰(zhàn)爭僅僅是歷史上簡短的小插曲。
四、本課小結。
五、隨堂練習。
六、板書:
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七
1.列舉鴉片危害,描述林則徐禁煙相關史實,學會正面評價林則徐禁煙作用。
2.通過信息獲取、比較、整理,區(qū)別英國發(fā)起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3.復述鴉片戰(zhàn)爭的主要史實,了解關天培壯烈殉國事跡,解釋說明清政府戰(zhàn)敗的原因。
4.列出《南京條約》內容,判斷戰(zhàn)爭和條約的性質。通過獲取信息、加工整理,歸納等活動,分析戰(zhàn)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5.通過對此段歷史中華民族面臨深刻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的體驗,初步形成歷史發(fā)展危機意識。認同林則徐和關天培的報國情操,初步樹立國家發(fā)展責任意識。
1.重點:區(qū)別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戰(zhàn)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2.難點:分析戰(zhàn)爭失敗和條約簽訂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影響。
1.板塊式教學設計策略。以邏輯順暢的四大板塊緊扣主題,設計教學流程。
2.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呈現(xiàn)直觀、有說服力的史實,設計思辨性、開放性、層次性的系列設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
3.演示講述法。在戰(zhàn)爭概況板塊中運用,省時高效。
4.學習策略:自主閱讀、生生合作、探討學習、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八
1、識記與理解:
記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名稱,建立時間及建立者,了解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概況,理解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知道辛亥革命發(fā)生的過程及相關事件,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及概況,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及三民主義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和探討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使學生逐步掌握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分析方法,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重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及三民主義。
新課。
1課時。
教師研讀課標與教材,撰寫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學生了解、收集有關孫中山和武昌起義的故事(包括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啟發(fā)式講課、讀書指導、討論等多種方法相結合。
電腦及多媒體課件。
導入新課:
(用電腦屏幕顯示孫中山像。師問)請看,他是誰?(生答孫中山。師又問)知道他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是什么嗎?(生答辛亥革命。師引導)這場革命是怎樣組織發(fā)動的?結果如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顯示或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一、辛亥革命的醞釀。
(師講)“醞釀”是一個組織和準備的過程,包含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組織的建立、革命指導思想的形成、早期革命活動的開展等內容。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第一個革命團體的建立。
(師講)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由于清王朝的腐敗,清軍慘敗。在此嚴重危機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愛國志士積極行動起來,開始了救國救民的抗爭。(課件顯示。同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回答。)。
1、興中會-----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時間、地點、建立人、宗旨、性質。
(師指出)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之后,全國各地紛紛建立革命團體,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2、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性的統(tǒng)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時間、地點、聯(lián)合的革命團體、領導人、政治綱領、機關刊物、性質、意義。
(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本節(jié)的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共同解讀)在這里,“韃虜”是指滿族統(tǒng)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膀尦^虜,恢復中華”,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tǒng)治;“建立民國”就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國家通過核定地價征收地租稅,同時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傊?,因為人民痛恨清政府,所以這個綱領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過渡)在《民報。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九
結合“說明文閱讀指要”,學會閱讀說明文。
任何一篇說明文都有確定的說明對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確說明對象,有助于明確目標,抓住重點,集中閱讀注意力。
1、請問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它屬于事物還是事理?
2、試舉出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說明文,并指出它們的說明對象。
這有助于幫助我們把握作者介紹說明對象時的思路和技巧。
1、請說明整篇文章的說明順序。
2、請說明各個部分的說明順序。
3、試列舉本文的說明方法并舉例。
4、試列舉我們學過的其他說明文,并說出它們的說明順序。
閱讀說明文是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知識),說明文中部分語言是為提供信息(知識),另一部分語言則是為了幫助說“明”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信息。所以概括說明對象的特點,其實就是找出并提煉出文中的信息,去除那些幫助說明信息的語言。
1、請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個部分的主要內容。
如前言部分說明了語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請在100字以內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
a、精讀文章第一部分,回答問題:
1、“單信號”時期和“雙信號”時期是如何劃分的?
2、最早達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還是純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現(xiàn)使人類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b、精讀文章第二部分,回答問題:
1、“工業(yè)化”和“農業(yè)化”在語言生活中有什么區(qū)別?
2、根據共同語范圍的大小不同,共同語可分為幾種?分別是什么?
3、工業(yè)化時期為什么要確定和普及共同語,怎么做?
4、漢語的文言文在現(xiàn)代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為什么?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
(1)了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yǎng)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史料史圖分析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一、自學檢測多媒體顯示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相關知識: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舊中國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不獨立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結合史實怎樣理解它?
2、建國初期中國處在怎樣的外交環(huán)境之中?
3、講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響等)
4、講述萬隆會議的情況。
(提示:抓住時間、地點、參加國家、討論主題、意義等)
三、展示提升
各組派代表匯報探究成果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萬隆會議
4、根據“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周恩來為什么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他堅決執(zhí)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5、指導學生綜合“導言框”和“自由閱讀卡”有關日內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示周恩來外交魅力資料(簡略)
四、梳理內化:學生談收獲
五、測評達標:見多媒體
布置作業(yè):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
板書設計:見多媒體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一
了解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和文化的多樣性,熱愛自己生活的家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的歷史和文化有探究興趣,感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感受華夏文明的悠久歷史,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使學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了解家鄉(xiāng)的位置、歷史、名勝等。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分析歷史名勝的資料,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等。
學生活動設計
收集家鄉(xiāng)附近的名勝古跡的圖片、文字資料。
【導入新課】
(讓大家欣賞中國政區(qū)圖)
提問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像一個反著的大問號是哪一個省嗎?
過渡 那么我們這節(jié)課就一起來了解認識一下我們可愛的家鄉(xiāng)————河北。
【講授新課】
板書 一、燕趙大地我的家鄉(xiāng)
教師 現(xiàn)在讓們打開課本第二頁,看看戰(zhàn)國時期是那兩個國家位于我們家鄉(xiāng)的版圖上。
講述 戰(zhàn)國時期,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七國爭奪霸業(yè)。燕國、趙國位于現(xiàn)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后來就將燕趙作為河北省的代稱。
展示 河北政區(qū)圖。
講述 大家看到了現(xiàn)在河北的政區(qū)圖,渤海被攬在我們家鄉(xiāng)的懷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鑲嵌在中部和東部,有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介紹 河北省的地理概況:面積19萬平方千米,人口6569萬,有漢、滿、回、蒙古、朝鮮等50多個民族,省會是石家莊。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珍稀動植物眾多,野生動物約有500多種,植物中僅藥用植物就有1000余種。
提問 我們的家鄉(xiāng)資源豐富,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河北省的情況呢?
承接 我們的家鄉(xiāng)不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而且歷史悠久,讓我們來看看家鄉(xiāng)的總體介紹。
教師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跡。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家鄉(xiāng)的美麗瑰寶。
板書 二、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
活動 下面大家從課本第3頁開始看,去圖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勝。然后說一說。
學生活動。
過渡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多名勝風景區(qū),現(xiàn)在我們就來詳細的說說他們的歷史吧!
承接 這些只不過是家鄉(xiāng)名勝古跡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們來欣賞更多的家鄉(xiāng)風景和名勝。
活動 請你閱讀教材p.6-7的主要內容,了解這些名勝古跡得概況。
學生活動。
教學反思:
本主題的學習內容,由“燕趙大地我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名勝古跡”兩個小主題組成,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位置,家鄉(xiāng)的歷史,家鄉(xiāng)的物產資源和名勝古跡等,主要是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的了解,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附近的名勝古跡。在了解名勝古跡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我們居住的這塊美麗的土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中華民族在創(chuàng)造燦爛文明的過程中,在我們家鄉(xiāng)的這塊土地上,積淀了豐厚的文化遺產。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愛家鄉(xiāng),愛祖國。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二
1、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fā)展的基本史實,包括手工業(yè)、農業(yè)和商業(yè)的狀況及特點。
2、了解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境遇。
3、通過本課的學習,熟悉本課所敘述的夏商、西周經濟發(fā)展的概況,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及概念,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4、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表明我國古代文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重點: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難點:教學對“青銅文明”概念的理解。
1.講解法:對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內容,主要由教師講解,應注意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和演繹思維的流暢性。
2.講讀法: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投影所示歷史資料和圖片,進一步理解教材。
【獨立試航】(預習課文,自主完成基礎知識,記下發(fā)現(xiàn)的問題)。
1、我國出現(xiàn)青銅器的時間是社會末期,社會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其中著名的青銅器代表是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2、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銅神樹等,引起中外人士矚目。
3、除青銅制造業(yè)外,商周時期的業(yè)和業(yè)也很發(fā)達。
4、農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形成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化。
5、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業(yè),主要勞動力是。
6、思考:“動腦筋”(第26頁)。
7、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合作探討】(生生互助,師生互動,點撥釋疑,共同提高)。
(一)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圍繞疑難點討論)。
(二)班內交流展示(師生、生生互動,點撥釋疑,知識深化)。
第一子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指名說出自己學到的知識,師適當引導,補充;。
第二子目: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1、通過學習,知道我國奴隸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和比較先進的生產工具。
第三子目:奴隸的悲慘生活。
1、依據第28頁圖,競答我國奴隸社會中奴隸的生活狀況。
2、解決思考題;動腦筋。
【扣標整合】(圍繞學習目標,梳理知識,形成網絡)。
青銅器:出現(xiàn)時間,燦爛時期;特點是品種多、水平高、分布廣。
手工業(yè):代表、。
成都平原的文化。
商朝業(yè)發(fā)達:玉虎、玉象。
農業(yè):“五谷”齊全;知道、、技術,使用一定量的青銅工具。
畜牧業(yè):現(xiàn)在的主要家禽品種時已有,并建有,商王室有專門牧場。
認識: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fā)達是建立在對奴隸殘酷剝削之上的。
五、達標測評(我達標我快樂)。
1、迄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應屬于下列哪一個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漢。
2、下列四個青銅器中,我國古代青銅工藝的突出代表是()。
a.獸紋扁足鼎b.人面紋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證明我國商周時期()。
a.青銅工藝水平高超b.原始農耕文明出現(xiàn)。
c.畜牧業(yè)發(fā)達d.鐵器開始使用。
4、我國青銅工藝鼎盛時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戰(zhàn)國。
5、我國青銅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紋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紋方鼎。
6、下列青銅器中,屬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銅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與商周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在()。
a.長江三角洲b.華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國夏商周時期使用的主要勞動力是()。
a.奴隸b.農民c.工人d.農奴。
【知識拓展】(知識拓展遷移,開闊視野,提高能力)。
閱讀材料后理解問題:(有興趣同學,優(yōu)先回答問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制的出現(xiàn),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大量的奴隸,就可以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進行簡單協(xié)作和分工,提高生產效率;奴隸社會內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組織大規(guī)模的生產過程,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由于大批奴隸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提供大量的剩余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三
了解俄國的來歷;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農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質及改革的影響。
通過比較兩場改革,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通過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帶來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俄國兩次改革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客觀評價歷史事件。
通過比較兩場改革,培養(yǎng)學生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彼得大帝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及關鍵歷史人物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改革促進了俄國社會發(fā)展,說明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重點:俄國農奴制改革及其歷史影響。
難點:理解改革的影響。
教學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圖導學法、分析推理法、微視頻輔助教學法。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討論法、分析推理法、比較學習法。
課前準備
ppt課件,微視頻等
老師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從俄國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課題《俄國的改革》。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明確目標。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學俄國的來歷完成自學提綱。
2、利用俄國疆域的擴張圖,簡單了解俄羅斯帝國的形成。
3、觀看 “有關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視頻。激發(fā)學生興趣,導入對“彼得一世改革”的學習。
4、通過史料分析,讓學生認識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師補充材料,讓學生直觀認識俄國落后的具體表現(xiàn)。
(2) 教師出示歷史材料:
17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農奴制不斷的強化下,俄國工商業(yè)發(fā)展極其緩慢。
—-《世界近代史資料選》
引導學生初步明確俄國出現(xiàn)落后面貌的原因——農奴制盛行。
5、學生大聲朗讀“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
教師對改革內容進行簡單說明,通過學生朗讀和教師的簡單說明,讓學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內容。
6、學習彼得一世改革的影響。
(1)學生在課本上找出改革給俄國帶來的影響。
(2)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帶來的影響”。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廢除農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過微課,讓學生了解19世紀上半期農奴制的弊端。
(1)解說中提到19世紀的俄國遇到了哪些問題?
(2)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BR> ——亞歷山大二世
3、學習改革的內容。讓學生朗讀。
5、從改革的內容中分析改革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學習方法。
6、從圖片和史料中,體會農奴制殘余的存在,認識改革的不徹底性。
三、合作討論:比較兩次改革的異同
(1)一、二小組討論改革的相同點,老師提供兩個角度。
(2)三、四小組討論改革的不同點,老師提供四個角度。
(3)、小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師引導歸納。
【課堂小結】
依據板書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圖及重點知識,同時,讓學生深化認識,認識到“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關鍵人物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課堂檢測】知識搶答
1.沙皇專制統(tǒng)治時期俄國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國成為歐洲軍事強國,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改革是?
5、這兩場改革最本質的不同是?
【板書設計】
第2課:俄國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國崛起
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偉大轉折
三、比較兩場改革 性質不同
結合俄國兩場改革的意義,談談你對“今天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認識。(要求多角度思維)
教學反思
我認為本課中的最大的亮點是學習指導:在講解兩場改革的影響是都有學法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課的末尾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去學習兩場改革的異同點,有利于培養(yǎng)了學生比較學習的方法。
高一歷史教學設計篇十四
使學生了解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歷史史實;了解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了解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過程;了解日本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激發(fā)學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yè)而奮斗的精神。
血染盧溝橋
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新授課
多媒體
(出示圖片)1931年日本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偽滿洲國,東北地區(qū)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終目標是整個中國、亞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1、知道抗日戰(zhàn)爭初期的歷史史實。
2、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3、了解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的過程。
4、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過程中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1、迅速默讀課文p74——78頁內容,了解本課所學的兩事件。
2、完成“導學案”中“自求新知”的內容,可以求助于同學和老師。
3、思考、討論、回答:
1)日軍為什么首先進攻盧溝橋?
2)你對“南京大屠殺”有何認識?請同學們一步一步完成,老師相信你能行!時間6分鐘。
先學:
1)學生開始自學,教師巡視,教師指導并初步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2)小組長進行詳細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3)并檢測自學情況。
后教:
1)觀看圖片,回答兩道思考題;
2)學生質疑,學生解答。
3)總結板書
4)教師總結: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的侵華戰(zhàn)爭,中國人民開始全面的抗日戰(zhàn)爭;南京大屠殺,讓我們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兇殘本質,而今日本極力掩蓋、歪曲這一史實,讓我們中國人時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復活,防止它給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災難,我們青年學生更要樹立反對戰(zhàn)爭、爭取和平的信念,為強大中國而奮斗。
當堂訓練:
1)先做多媒體設計的習題;
2)再做導學案中的訓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