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門教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教案中的教學步驟應該安排得合理有序,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和有效完成。教案的編寫應該結合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條件和氛圍。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一
復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體。
2、鞏固欣賞古代詩詞的方法,提高欣賞力。
3、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4、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復習重點:在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把握詩詞主題及感情?
復習難點:賞析本詩藝術特色,品味詩歌語言的妙處。
復習方法:導學互動。
復習時間:一課時。
復習過程:
一、提綱導學:
(一)、激情導入:
1、導入:我們這次要欣賞的兩首詩或以舊題寫當時戰(zhàn)事,描繪悲壯的戰(zhàn)爭風云;或寫人世間訣別,表達對山河淪喪的無限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依戀和抗戰(zhàn)到底的堅定信念。兩首詩很巧合,作者都是兩個十七歲的少年。看他們在十七歲的年齡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先來學習《雁門太守行》。
(二)出示導綱:
1、說說作者簡介。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3、理解詩歌大意,體會本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展示的畫面。并賞析這兩句話。
(出示復習目標,然后先讓學生根據復習目標自主設綱,然后老師點撥充實導綱)。
(三)、自學設疑:
學生結合師生共同設計的導綱自主復習本首詩,書面回答導綱中的并幾個問題,對導綱中未預設的問題,書面列出來,完善導綱,老師在教室里巡視,督促學生自學,接受個別學生質疑問難。
二、合作互動:
(一)、小組討論:
學生在自主復習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自學難以解決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要求學生站立交流)。
(二)、展示評價:
1、展示評價分工:
題號展示評價123452、展示(主要書面展示)。
在學生小組討論即將結束時將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時,幾名學生同時登臺書面展示。非展示同學繼續(xù)完善導綱,或結合同學的展示內容及時記錄、提問補充。
展示要求:
(1).書面展示要字跡規(guī)范、整潔,書寫迅速。
(2).口頭展示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學要結合展示來點評,迅速記錄,認真的糾錯和補充。
(評分標準:扣住要點,表述簡潔4分、書寫認真,干凈清晰1分)。
3、評價。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二
1、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2、過程與方法:
能夠正確賞析古詩,領會文中的內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誦全文并能理解詩歌的大意。可以通過反復朗誦和小組討論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難點:能夠賞析這兩首詩歌,品味詩歌語言的妙處。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教師啟發(fā)引導點撥來突破這一難點。
教法:情感體驗法、學生自讀法,點撥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討論法、查閱資料法。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能夠正確朗讀這兩首古詩,了解作者,并且寫出自己的疑問以便課上共同討論解決。
教師準備:準備好課文朗讀的錄音,準備好相關習題并制作成幻燈片,留待課上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雁門太守行》的朗讀錄音,讓大家在欣賞錄音中感情朗讀的同時體會詩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由學生給大家介紹,教師作適當?shù)难a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堆汩T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夏完淳,抗清英雄,這首詩是他被捕之后,押解離鄉(xiāng)之前所作。云間,松江的古稱。
〈三〉、檢查預習工作。
1、請學生齊讀課文。
2、請一個同學再范讀一遍,注意指點他的句讀,情感。
〈四〉、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弄請文章的大體含義,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等會共同商榷。
〈五〉、詩歌賞析: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能夠回答的放手給學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師引導點撥:
問題。
1、詩歌的中心主題是什么:
明確:《雁門太守行》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zhàn)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2、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學生學會從賞析的角度回答。
明確:首聯(lián)“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昂谠啤?,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頷聯(lián)“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zhàn)斗精神。
3、頸聯(lián)寫出了戰(zhàn)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
明確:頸聯(lián)“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zhàn)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4、尾聯(lián)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尾聯(lián)“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fā)。這兩句詩運用典故,意思是說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5、請以個同學嘗試著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6、讓學生模仿這一課,自己品味賞析第二首詩歌《別云間》:
本詩通過被捕離鄉(xiāng)時情懷的抒發(fā),表現(xiàn)了作者對即將永別的故鄉(xiāng)的依戀和自己誓死不屈的決心。文章始終圍繞“別”字抒情述懷,是本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一、二句寫再別。作者過去三年別家鄉(xiāng)是為作“羈旅客”而別,即為抗清事業(yè)而奔走。而今天是作為被捕囚犯而別的。三、四句寫別情。因前后“別”時的處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時之別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復。而這次別后則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對破碎河山流不盡自己傷心之淚。五、六句寫死別。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別,和前次別不同。前次離別故鄉(xiāng),是懷著慷慨的心情參加抗清,別還容易,而此次卻難了,此去必當一死,死后家鄉(xiāng)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戀憂慮。七、八句寫別后。作者別后成了鬼魂,也還關心著故鄉(xiāng),與還要歸來在空中看后繼者率領部隊起來抗清。作者將別時的感受層層寫來,絲絲入扣,真摯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它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坝帧弊殖錆M感嘆之情,顯得極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能些大義凜然的正氣之詩?自己也試著寫一首看看能寫出什么韻味來。
例:
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總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李賀。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
別云間。
夏完淳。
感情:悲——壯。
格調:低沉——高亢。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燕脂()羈旅()提攜()。
2、解釋詞語:
2、《別云間》中哪兩句用奇特的想象抒發(fā)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別云間》一詩的題目有何深刻含義?
[答案]:
1、借用樂府問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zhàn)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備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3、從字面上看是別故鄉(xiāng),而詩人內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云間消失了。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三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
(1)搜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雁門太守行》
(2)解題。
(3)簡介作者:師生交流資料(檢查預習,了解作者風格)。
二、朗讀賞析
1、讀詩韻: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解詩意: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疑。
3、悟詩情: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fā)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
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
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3)配樂齊讀
4、品詩言:
(1)教師點撥品析角度,學生用“我喜歡,因為”句式說話。(集體討論;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和獨立見解)
(2)背誦全詩
5、小結過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朗讀詩歌
(2)思考討論:兩首詩的異同點
2、名句欣賞:師生交流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
四、布置作業(yè)
必做:誦讀25課《詩詞五首》。
選做:
1、結合注釋,發(fā)揮想像,把《雁門太守行》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2、搜集、積累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從內容和寫法等方面寫
點賞析文字,與同學交流。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四
我們這次要欣賞的兩首詩或以舊題寫當時戰(zhàn)事,描繪悲壯的戰(zhàn)爭風云;或寫人世間訣別,表達對山河淪喪的無限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依戀和抗戰(zhàn)到底的堅定信念。兩首詩很巧合,作者都是兩個十七歲的少年??此麄冊谑邭q的年齡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先來學習《雁門太守行》。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熟練背誦全詩,正確默寫全詩。
2.品味詩歌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愛國情感。
3、學習賞析詩歌的.方法、技巧。
自學提綱: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熟讀本詩,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2.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跺X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3、理解詩意。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4、以時間為序。
5、描繪了三個軍旅生活畫面:一個在白天,表現(xiàn)官軍戒備森嚴,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在黃昏前,寫戰(zhàn)場的廝殺,血流成河的悲壯畫面;一個在夜晚,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其中“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壯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聯(lián)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
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仿佛戰(zhàn)士的鮮血染成。
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秘。
這是一副壯美的畫卷,作者用濃烈凝重但并不張揚的色彩“黑”、“金”“紫”“紅”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
聽到了,感受到:
“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
小結。
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zhàn)斗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一方面謳歌了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一方面表達了詩人自己誓死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情懷。
1、詩人以()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哪句?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5、背誦全詩。
1、默寫全詩。
2、積累關于描寫戰(zhàn)爭的詩詞名句。
討論補充記錄。
討論補充記錄。
板書。
設計。
首聯(lián):敵軍圍攻,守衛(wèi)森嚴。
頷聯(lián):號角滿天,戰(zhàn)斗殘酷。以色示物。
頸聯(lián):夜半偷襲,戰(zhàn)斗又起。以聲感人。
尾聯(lián):報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五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云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xiàn);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敖锹暆M地”,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zhàn)斗從白晝持續(xù)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zhàn)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點染:鏖戰(zhàn)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zhàn)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六
1、描寫盡管夜晚寒冷,戰(zhàn)鼓不能擂響,但是戰(zhàn)士們仍然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戰(zhàn)斗的詩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詩句:
3、描繪將士們從容赴難,誓死報國,顯示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的詩句是:
4、從“聲”和“色”兩方面勾畫了一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渲染了沉重、緊張、肅殺的氛圍的句子是: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七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2)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3)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跺X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5、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畫面?
通過讀詩,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鞏固新知,當堂訓練。
1、詩人以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
表達詩人的感情。
5、背誦全詩。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八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風慷慨悲壯,不同于李賀詩歌中幽冷詭艷的主流風格,展現(xiàn)了一個壯志滿懷的李賀,極有教育意義。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為漢樂府舊題,本寫漢代洛陽令王煥少年好任俠,晚而折節(jié)讀書的始末,至梁簡文帝時始言邊塞征戍之事。歷來以此題作詩者甚多,而李賀的這首遠邁前人,李賀也因此詩而名震一時。
李賀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后仕途不暢,漂泊無依,志不獲伸,終于在二十七歲的英年郁郁而終。李賀給大多數(shù)人的感覺往往就是一個文弱不遇的書生。但這畢竟不是一個真實的李賀。李賀身為唐諸王孫,希望能為大唐建立不朽功業(yè)。李賀的時代中央與地方藩鎮(zhèn)之間的斗爭連綿不休。李賀時時也躍躍欲試,希望通過建立戰(zhàn)功來改變命運,報效國家。因此,在他的詩集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高唱戰(zhàn)歌、慷慨激昂的李賀?!堆汩T太守行》就是李賀這種詩風的代表。
開篇首句“黑云壓城城欲摧”,讓人感覺到極度的心理壓抑,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那個戰(zhàn)事緊張生死一線的戰(zhàn)場,萬重黑云圍裹著塞上那座孤城。黑云壓城,城不可摧,這黑云似乎還可暗指那漫天遍野前來圍城的外敵,在漢民族關于邊塞作戰(zhàn)的敘事想象中,北方剽悍的強敵往往與北方嚴酷的天氣融為一體,嚴酷的氣候是似乎就是殘酷的外敵的自然憑藉。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中就這樣描寫:“當此苦害,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翦屠?!边@座孤城在這萬重的黑云殺氣中搖搖欲墜,讓人為之緊張,想著這座城的命運。緊接著的一句“甲光向日金鱗開”卻一掃上句的沉重的陰霾,給人以鮮亮明朗的感覺。雖然此時黑云壓城,卻也有陽光,陽光正透過黑云的縫隙照耀著戰(zhàn)士們的鐵甲,鎧甲上的鱗片在日光下熠熠發(fā)亮。此時的陽光正好可以烘托著守城將士沖天的斗志。這兩句連在一起,渲染出戰(zhàn)地緊張的氣氛,“黑云”與“金鱗”的前后對比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也給人以劇烈的心理刺激,正在為孤城守軍不測的命運而擔憂的心靈又被他們高昂的斗志所鼓舞。
三、四兩句“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將讀者的注意從激戰(zhàn)中的孤城轉移到更加遼闊的環(huán)境中。在清涼肅殺的秋色中,鼓角聲正漫天響起,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似乎正在展開。鼓角聲歷來是戰(zhàn)爭的象征,在這里更是戰(zhàn)斗力與意志力的展現(xiàn)。接下來的“塞上燕脂凝夜紫”,詩人實現(xiàn)了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注意力的焦點也從天上轉移到地上,時間也從白天變換到夜晚。這塞上的紫土在夜光中顯得多么的凝重,其中該有多少勇士們的鮮血和壯志啊。
五六句正面描寫大軍行動表現(xiàn)戰(zhàn)事的激烈,按照王琦的.解釋,這是“中夜出兵,乘間夜搗之事”、“冒寒將戰(zhàn)之景”。大軍半卷著紅旗,進臨昔日燕丹送別荊軻的易水,一千年前這里曾經上演著壯士遠去慷慨赴死的大戲,此時大軍的進軍同樣延續(xù)著前人的英勇果敢。簡單的“易水”二字,似乎已經將此時的將士與千年前的荊軻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一起分享著這份悲壯與榮譽,而“霜重鼓寒”寫氣候的嚴寒,此時的天氣越是嚴寒就越能反襯去行軍中將士們的果敢。也是襯托寫天寒地凍中的將士的勇敢。不同與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中的高歌猛進,此時的唐王朝已經走向衰落,盛唐時代的豪邁意氣已經一去不復返。雖然報國的心志與盛唐無異,但衰弱的國力使將士們已不能信心滿懷,惟有盡力而為、以死報國而已。明白了這層意味,以下的兩句也就不難理解。結句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將詩人在上面反復渲染的悲壯氣氛推到了極致,卒章顯志,把將士們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通過詩人之口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前面緊張的戰(zhàn)斗,無畏的進軍的精神動力都來源于這樣的報國情懷。
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氣氛悲壯,眩人心魄,剛健有力,感染力極強,細細去品味,竟有一種親臨戰(zhàn)場,去和詩中的將士們同生共死的感覺。這種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來源于李賀超凡的藝術構思,更來源于蘊藏在李賀本人心中的那種“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壯志豪情。李賀雖然身體羸弱,雖被壓抑,卻有著如鋼鐵一般堅強的生命力?!堆汩T太守行》正是李賀這種堅韌的生命力的劇烈噴發(fā),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李賀。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九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昂谠茐撼浅怯荨?,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xiàn);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敖锹暆M地”,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zhàn)斗從白晝持續(xù)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zhàn)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點染:鏖戰(zhàn)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zhàn)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秉S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
(一)品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題目。(6分)。
(唐)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4、尾聯(lián)作者多次(表現(xiàn)手法),含蓄委婉地表達了的情感。(2分)。
15、“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開”一句中“壓”和“開”字用的好,歷來被人們稱道,請簡要分析兩字好在何處。(4分)。
答案:
14、用典盡忠報國15、“壓”是“逼迫”的意思,敵軍像黑云一樣壓向城頭,想把城摧毀。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開”寫出了守軍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雄姿英發(fā),士氣高昂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一
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藩鎮(zhèn)叛亂此起彼伏,戰(zhàn)爭連綿不斷,百姓不得安居。詩人作為一個守城的將士,自然是要為國捐軀,報效國家的。
在城內時,看見敵軍如烏云一般向城池逼近,浩浩蕩蕩的,不禁讓人心生涼意,心生危機,仿佛這座脆弱的城馬上就要被他們吞噬似的,顯得來勢兇猛。但是敵眾我寡,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下,守軍們能怎么樣呢?他們也只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奮起抗敵。
云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映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像金色的鱗片一樣閃閃的發(fā)著光。這一刻,一個個矮小的身體顯得如此高大。
雙方收兵后,戰(zhàn)地場面異常悲涼,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黑夜中凝為紫色,格外凄異。雖然雙方都有大量傷亡,但畢竟敵軍人數(shù)較多,只能靜待友軍的援救。
在寒風卷動著紅旗之際,救援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高揚不起來。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看那場面,將士們心里想的,應該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了吧。
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上面放著黃金,用來招攬?zhí)煜沦t士。而將士們?yōu)榱藞蟠饑袛堎t才的誠意,手揮舞著利劍,甘愿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底,為百姓、親人的安居樂業(yè)血戰(zhàn)到底。為了讓百姓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于是詩人著成了《雁門太守行》。
作者: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二
2、欣賞詞語和句子;體會語言和寫法。
欣賞詞語和句子;體會語言和寫法。
:1課時
給字注音 城欲摧( ) 金鱗( ) 燕 ( )脂( )
臨易水( ) 提攜( ) 凝夜紫( )( )
2、檢查課文背誦
1、 理解詞義和句意
(1)《雁門太守行》選自 ,作者 ,唐代詩人。
(2)雁門: (3)摧: (4)、甲光:
(5)金鱗: (6) 角: (7)聲不起: (8)玉龍:
2、 劃分朗讀節(jié)奏
3、 理解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感情
首聯(lián)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后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lián)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的悲壯氣氛和戰(zhàn)斗的殘酷。
頸聯(lián)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
尾聯(lián)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4、 欣賞詞語和句子
(1)、“黑云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為名句的原因。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賞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描繪的悲壯的戰(zhàn)斗場面。
戰(zhàn)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鎧甲在陽光照耀下像魚鱗般閃耀著光華?!昂谠啤毕笳鲾城椋凹坠狻睂懳曳杰娗?。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3)、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一景象入詩,要表現(xiàn)什么?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zhàn)況,一方面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zhàn)爭的緊張狀態(tài)突現(xiàn)出來。
5、 達標測評一、默寫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三
我們這次要欣賞的兩首詩或以舊題寫當時戰(zhàn)事,描繪悲壯的戰(zhàn)爭風云;或寫人世間訣別,表達對山河淪喪的無限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依戀和抗戰(zhàn)到底的堅定信念。兩首詩很巧合,作者都是兩個十七歲的少年??此麄冊谑邭q的年齡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先來學習《雁門太守行》。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熟練背誦全詩,正確默寫全詩。
2.品味詩歌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愛國情感。
3、學習賞析詩歌的方法、技巧。
自學提綱: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熟讀本詩,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 ,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2. 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跺X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3、理解詩意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4、以時間為序。
5、描繪了三個軍旅生活畫面:一個在白天,表現(xiàn)官軍戒備森嚴,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在黃昏前,寫戰(zhàn)場的廝殺,血流成河的悲壯畫面;一個在夜晚,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其中“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壯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聯(lián)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
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仿佛戰(zhàn)士的鮮血染成。
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秘。
這是一副壯美的畫卷,作者用濃烈凝重但并不張揚的色彩“黑”、“金”“紫”“紅”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
聽到了,感受到:
“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
小結
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zhàn)斗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一方面謳歌了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一方面表達了詩人自己誓死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情懷。
1、詩人以( )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 )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哪句?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5、背誦全詩。
1、默寫全詩
2、積累關于描寫戰(zhàn)爭的詩詞名句。
討論補充記錄
討論補充記錄
板書
設計
首聯(lián):敵軍圍攻,守衛(wèi)森嚴。
頷聯(lián):號角滿天,戰(zhàn)斗殘酷。 以色示物
頸聯(lián):夜半偷襲,戰(zhàn)斗又起。 以聲感人
尾聯(lián):報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四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戰(zhàn)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響徹秋夜的長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云:此形容戰(zhàn)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fā)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zhàn)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fā)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xiàn)出暗紫色。凝,凝聚?!把嘀?、“夜紫”暗指戰(zhàn)場血跡。
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zhàn)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zhàn)國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中唐時期藩鎮(zhèn)之間和討伐藩鎮(zhèn)的戰(zhàn)火此起彼伏,從未終止。戰(zhàn)爭中的種種傳聞,從烽火漫天的戰(zhàn)場不斷地傳來,其中有失敗的消息,也有勝利的凱歌;有怯懦的敗將,也有奮戰(zhàn)衛(wèi)國的英雄。關心著國家命運的詩人李賀,自然關心各地的戰(zhàn)事,當他離開了京城,離開了風光秀麗的家鄉(xiāng),到潞州一帶,到了雁門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詩的開頭兩句,著意于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zhàn)爭緊張的形勢。首句用“黑云”作為比喻,寫敵人來勢兇猛,再以“壓”這個動詞來加強此種勢態(tài)之描寫,然后以“欲摧”兩詞,來補足這種來勢之猛烈,并直接刻畫了危險的情狀。第二句寫我方軍容整肅,軍威雄偉,有臨危不驚之氣概。這兩句的畫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出擊。詩的一開始通過對照表現(xiàn)了形勢危急,又表現(xiàn)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xiàn)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里回蕩,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里從聲來寫?!叭涎嘀棺稀眲t從色來烘托。此時戰(zhàn)場之上鮮血遍染,在暮靄凝聚下呈現(xiàn)出暗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凄厲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后,詩人才讓自己的主人公出場?!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五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語言美和意境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課時
1、課前預習:(1)搜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舊知導入:(1)我們之前學習過唐代詩人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有一位詩人被稱為唐代詩壇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雁門太守行》(2)解題“行”“雁門關”。
(一):
1.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讀順語句和讀出抑揚頓挫。
2.補充古體詩的文體知識
(二):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答下面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幾幅畫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戰(zhàn)地氣氛?
(三)
感受詩歌形象美,請同學們從關鍵字詞、運用的修辭、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賞析,并用“我喜歡,因為”句式說話。示例:我喜歡“黑云壓城城欲摧”,這一句采用比喻將敵軍鐵騎揚起的灰塵比作黑云,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突出邊塞風云突變。(修辭)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fā)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同時寄托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表達了詩人渴望以才報國的迫切心情。
2.補充作者李賀生平背景。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李賀短暫的一生愁苦多病貧困交加生不逢時,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悲壯的戰(zhàn)歌也是一幅絢美的邊塞圖,通往詩人內心的鑰匙就是充滿浪漫氣息的形象。(板書)
:詩歌是想象的果實,作者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場景,并沒有進行具體的戰(zhàn)爭場面的刻畫,現(xiàn)在請你就“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一段話。
要求:
(1)展開合理的想象,適當加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慘烈
( 2 )100字左右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六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釋。
黑云:厚厚的烏云。這里指攻城敵軍的氣勢。
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zhàn)衣。
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濃艷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種紅色化妝品。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據說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臨:抵達。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叭稀币蛔鳌叭痢?BR>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zhàn)鼓聲沉悶而不響亮。
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zhàn)國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聘人材、招攬隱士。
玉龍:指一種珍貴的寶劍,這里代指劍。
君:君王。
譯文。
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
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七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2)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3)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錢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5、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畫面?
通過讀詩,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鞏固新知,當堂訓練
1、詩人以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
表達詩人的感情。
5、背誦全詩。
1、默寫全詩
2、積累關于描寫戰(zhàn)爭的詩詞名句。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八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三十八曲舊題之一。雁門,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太守,官名。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敵人的大軍家境,就像濃重的烏云壓在城墻上,要把城墻壓塌一樣。守城將士嚴陣以待,他們身上的鎧甲映著陽光,恰似散開的魚群身上的鱗片閃著金光。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滿天的秋色里,傳送著軍號聲聲。歷代犧牲的鮮血凝聚在一起,在晚霞中,變得更加莊重。
半卷紅旗:指輕裝急進的軍隊。
易水:今河北省易縣。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zhàn)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去刺秦王,荊軻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BR> 聲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響了。此句暗示戰(zhàn)事慘烈,乃至戰(zhàn)鼓都喑啞了。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為報答君王招賢任能的心意,寧愿提著寶劍去戰(zhàn)場,位君王獻出生命。黃金臺,《戰(zhàn)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筑高臺,置黃金于其上,廣招天下人才。玉龍,寶劍名,此代指劍。
敵軍大軍壓境,城墻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秋色中,軍號聲聲,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在晚霞中濃艷如紫。寒風卷動著戰(zhàn)旗,輕裝急進的軍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凝住戰(zhàn)鼓,鼓聲低沉。為報答君王招賢任能的心意,寧愿提著寶劍去戰(zhàn)場,位君王獻出生命。
本詩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zhàn)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昂谠啤?,象征敵情?!凹坠狻?,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扒虻睦铩保瑢戇M軍的時令?!敖锹暆M天”,寫進軍的好大場面和悲壯的氣氛。“塞上”,指的是藩鎮(zhèn)作亂的地方?!把嘀?,及即胭脂,指紅色。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zhàn)斗精神。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zhàn)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fā)?!包S金臺”,典故,相傳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曾經在易水東南鑄一高臺,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不惜以重金招攬人才?!坝颀垺保傅氖菍殑?。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是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九
1、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2、 過程與方法:
能夠正確賞析古詩,領會文中的內涵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誦全文并能理解詩歌的大意。可以通過反復朗誦和小組討論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難點:能夠賞析這兩首詩歌,品味詩歌語言的妙處??梢酝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教師啟發(fā)引導點撥來突破這一難點。
教法:情感體驗法、學生自讀法,點撥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討論法、查閱資料法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能夠正確朗讀這兩首古詩,了解作者,并且寫出自己的疑問以便課上共同討論解決。
教師準備:準備好課文朗讀的錄音,準備好相關習題并制作成幻燈片,留待課上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雁門太守行》的朗讀錄音,讓大家在欣賞錄音中感情朗讀的同時體會詩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由學生給大家介紹,教師作適當?shù)难a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堆汩T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夏完淳,抗清英雄,這首詩是他被捕之后,押解離鄉(xiāng)之前所作。云間,松江的古稱。
〈三〉、檢查預習工作
1、 請學生齊讀課文
2、 請一個同學再范讀一遍,注意指點他的句讀,情感。
〈四〉、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弄請文章的大體含義,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等會共同商榷。
〈五〉、詩歌賞析: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能夠回答的放手給學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師引導點撥:
問題
1、 詩歌的中心主題是什么:
明確:《雁門太守行》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zhàn)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2、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學生學會從賞析的角度回答。
明確:首聯(lián)“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昂谠啤?,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頷聯(lián)“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zhàn)斗精神。
3、頸聯(lián)寫出了戰(zhàn)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
明確:頸聯(lián)“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zhàn)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4、尾聯(lián)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尾聯(lián)“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fā)。這兩句詩運用典故,意思是說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5、請以個同學嘗試著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6、讓學生模仿這一課,自己品味賞析第二首詩歌《別云間》:
本詩通過被捕離鄉(xiāng)時情懷的抒發(fā),表現(xiàn)了作者對即將永別的故鄉(xiāng)的依戀和自己誓死不屈的決心。文章始終圍繞“別”字抒情述懷,是本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一、二句寫再別。作者過去三年別家鄉(xiāng)是為作“羈旅客”而別,即為抗清事業(yè)而奔走。而今天是作為被捕囚犯而別的。三、四句寫別情。因前后“別”時的處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時之別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復。而這次別后則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對破碎河山流不盡自己傷心之淚。五、六句寫死別。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別,和前次別不同。前次離別故鄉(xiāng),是懷著慷慨的心情參加抗清,別還容易,而此次卻難了,此去必當一死,死后家鄉(xiāng)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戀憂慮。七、八句寫別后。作者別后成了鬼魂,也還關心著故鄉(xiāng),與還要歸來在空中看后繼者率領部隊起來抗清。作者將別時的感受層層寫來,絲絲入扣,真摯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它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坝帧弊殖錆M感嘆之情,顯得極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能些大義凜然的正氣之詩?自己也試著寫一首看看能寫出什么韻味來。
例:
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總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雁門太守行
李賀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
別 云 間
夏完淳
感情:悲——壯
格調:低沉——高亢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燕脂( ) 羈旅( ) 提攜( )
2、解釋詞語:
1、《雁門太守行》借用樂府問題,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別云間》中哪兩句用奇特的想象抒發(fā)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別云間》一詩的題目有何深刻含義?
[答案]:
1、 借用樂府問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zhàn)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備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3、 從字面上看是別故鄉(xiāng),而詩人內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云間消失了。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二十
介紹作者導入: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殘暴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詩中所述之事,已難以確考。這不是某一次具體戰(zhàn)爭,寫意而非寫實。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找并標注生字字音。
2、聽范讀,學誦詩歌。
3、自讀詩歌。
提問:詩歌為我們描繪了幾幅畫面?
明確:三幅:敵軍壓境圖,戰(zhàn)后慘烈圖,夜襲易水圖。
分小組自主合作賞析三幅畫面,全班交流。
(一)敵軍壓境圖
1、表現(xiàn)哪些內容?
明確:既是繪景,也是寫事,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表現(xiàn)了守城將士的斗志昂揚和嚴陣以待。
2、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
(二)戰(zhàn)后慘烈圖
1、表現(xiàn)哪些內容?
明確:戰(zhàn)斗的規(guī)模大,戰(zhàn)況的慘烈。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表現(xiàn)的?
明確: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去表現(xiàn)。
(三)夜襲易水圖
1、表現(xiàn)哪些內容?
明確:將士的奮勇殺敵,天氣寒冷,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惡劣。
2、和上一聯(lián)有什么共同點?
明確:也是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去表現(xiàn)。
研讀最后一聯(lián),感悟作者情感。
1、詩人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明確: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黃金臺”這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表現(xiàn)忠君報國的決心。
3、最后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點明主旨,抒寫將士們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和愛國情懷。
1、積累李賀詩歌名句。
2、背誦并默寫詩歌。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一
復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體。
2、鞏固欣賞古代詩詞的方法,提高欣賞力。
3、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4、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復習重點:在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把握詩詞主題及感情?
復習難點:賞析本詩藝術特色,品味詩歌語言的妙處。
復習方法:導學互動。
復習時間:一課時。
復習過程:
一、提綱導學:
(一)、激情導入:
1、導入:我們這次要欣賞的兩首詩或以舊題寫當時戰(zhàn)事,描繪悲壯的戰(zhàn)爭風云;或寫人世間訣別,表達對山河淪喪的無限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依戀和抗戰(zhàn)到底的堅定信念。兩首詩很巧合,作者都是兩個十七歲的少年。看他們在十七歲的年齡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先來學習《雁門太守行》。
(二)出示導綱:
1、說說作者簡介。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3、理解詩歌大意,體會本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用生動的語言描繪“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展示的畫面。并賞析這兩句話。
(出示復習目標,然后先讓學生根據復習目標自主設綱,然后老師點撥充實導綱)。
(三)、自學設疑:
學生結合師生共同設計的導綱自主復習本首詩,書面回答導綱中的并幾個問題,對導綱中未預設的問題,書面列出來,完善導綱,老師在教室里巡視,督促學生自學,接受個別學生質疑問難。
二、合作互動:
(一)、小組討論:
學生在自主復習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自學難以解決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要求學生站立交流)。
(二)、展示評價:
1、展示評價分工:
題號展示評價123452、展示(主要書面展示)。
在學生小組討論即將結束時將展示分工列在黑板上,展示時,幾名學生同時登臺書面展示。非展示同學繼續(xù)完善導綱,或結合同學的展示內容及時記錄、提問補充。
展示要求:
(1).書面展示要字跡規(guī)范、整潔,書寫迅速。
(2).口頭展示要聲音洪亮,吐字清晰。
(3).非展示同學要結合展示來點評,迅速記錄,認真的糾錯和補充。
(評分標準:扣住要點,表述簡潔4分、書寫認真,干凈清晰1分)。
3、評價。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二
1、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2、過程與方法:
能夠正確賞析古詩,領會文中的內涵。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誦全文并能理解詩歌的大意。可以通過反復朗誦和小組討論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難點:能夠賞析這兩首詩歌,品味詩歌語言的妙處。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教師啟發(fā)引導點撥來突破這一難點。
教法:情感體驗法、學生自讀法,點撥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討論法、查閱資料法。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能夠正確朗讀這兩首古詩,了解作者,并且寫出自己的疑問以便課上共同討論解決。
教師準備:準備好課文朗讀的錄音,準備好相關習題并制作成幻燈片,留待課上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雁門太守行》的朗讀錄音,讓大家在欣賞錄音中感情朗讀的同時體會詩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由學生給大家介紹,教師作適當?shù)难a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堆汩T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夏完淳,抗清英雄,這首詩是他被捕之后,押解離鄉(xiāng)之前所作。云間,松江的古稱。
〈三〉、檢查預習工作。
1、請學生齊讀課文。
2、請一個同學再范讀一遍,注意指點他的句讀,情感。
〈四〉、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弄請文章的大體含義,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等會共同商榷。
〈五〉、詩歌賞析: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能夠回答的放手給學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師引導點撥:
問題。
1、詩歌的中心主題是什么:
明確:《雁門太守行》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zhàn)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2、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學生學會從賞析的角度回答。
明確:首聯(lián)“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昂谠啤?,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頷聯(lián)“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zhàn)斗精神。
3、頸聯(lián)寫出了戰(zhàn)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
明確:頸聯(lián)“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zhàn)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4、尾聯(lián)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尾聯(lián)“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fā)。這兩句詩運用典故,意思是說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5、請以個同學嘗試著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6、讓學生模仿這一課,自己品味賞析第二首詩歌《別云間》:
本詩通過被捕離鄉(xiāng)時情懷的抒發(fā),表現(xiàn)了作者對即將永別的故鄉(xiāng)的依戀和自己誓死不屈的決心。文章始終圍繞“別”字抒情述懷,是本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一、二句寫再別。作者過去三年別家鄉(xiāng)是為作“羈旅客”而別,即為抗清事業(yè)而奔走。而今天是作為被捕囚犯而別的。三、四句寫別情。因前后“別”時的處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時之別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復。而這次別后則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對破碎河山流不盡自己傷心之淚。五、六句寫死別。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別,和前次別不同。前次離別故鄉(xiāng),是懷著慷慨的心情參加抗清,別還容易,而此次卻難了,此去必當一死,死后家鄉(xiāng)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戀憂慮。七、八句寫別后。作者別后成了鬼魂,也還關心著故鄉(xiāng),與還要歸來在空中看后繼者率領部隊起來抗清。作者將別時的感受層層寫來,絲絲入扣,真摯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它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坝帧弊殖錆M感嘆之情,顯得極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能些大義凜然的正氣之詩?自己也試著寫一首看看能寫出什么韻味來。
例:
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總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李賀。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
別云間。
夏完淳。
感情:悲——壯。
格調:低沉——高亢。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燕脂()羈旅()提攜()。
2、解釋詞語:
2、《別云間》中哪兩句用奇特的想象抒發(fā)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別云間》一詩的題目有何深刻含義?
[答案]:
1、借用樂府問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zhàn)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備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3、從字面上看是別故鄉(xiāng),而詩人內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云間消失了。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三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
(1)搜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導入新課:
(1)播放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雁門太守行》
(2)解題。
(3)簡介作者:師生交流資料(檢查預習,了解作者風格)。
二、朗讀賞析
1、讀詩韻: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解詩意: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疑。
3、悟詩情: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fā)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
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
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3)配樂齊讀
4、品詩言:
(1)教師點撥品析角度,學生用“我喜歡,因為”句式說話。(集體討論;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和獨立見解)
(2)背誦全詩
5、小結過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朗讀詩歌
(2)思考討論:兩首詩的異同點
2、名句欣賞:師生交流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
四、布置作業(yè)
必做:誦讀25課《詩詞五首》。
選做:
1、結合注釋,發(fā)揮想像,把《雁門太守行》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2、搜集、積累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從內容和寫法等方面寫
點賞析文字,與同學交流。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四
我們這次要欣賞的兩首詩或以舊題寫當時戰(zhàn)事,描繪悲壯的戰(zhàn)爭風云;或寫人世間訣別,表達對山河淪喪的無限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依戀和抗戰(zhàn)到底的堅定信念。兩首詩很巧合,作者都是兩個十七歲的少年??此麄冊谑邭q的年齡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先來學習《雁門太守行》。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熟練背誦全詩,正確默寫全詩。
2.品味詩歌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愛國情感。
3、學習賞析詩歌的.方法、技巧。
自學提綱: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熟讀本詩,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2.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跺X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3、理解詩意。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4、以時間為序。
5、描繪了三個軍旅生活畫面:一個在白天,表現(xiàn)官軍戒備森嚴,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在黃昏前,寫戰(zhàn)場的廝殺,血流成河的悲壯畫面;一個在夜晚,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其中“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壯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聯(lián)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
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仿佛戰(zhàn)士的鮮血染成。
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秘。
這是一副壯美的畫卷,作者用濃烈凝重但并不張揚的色彩“黑”、“金”“紫”“紅”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
聽到了,感受到:
“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
小結。
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zhàn)斗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一方面謳歌了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一方面表達了詩人自己誓死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情懷。
1、詩人以()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哪句?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5、背誦全詩。
1、默寫全詩。
2、積累關于描寫戰(zhàn)爭的詩詞名句。
討論補充記錄。
討論補充記錄。
板書。
設計。
首聯(lián):敵軍圍攻,守衛(wèi)森嚴。
頷聯(lián):號角滿天,戰(zhàn)斗殘酷。以色示物。
頸聯(lián):夜半偷襲,戰(zhàn)斗又起。以聲感人。
尾聯(lián):報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五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云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xiàn);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敖锹暆M地”,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zhàn)斗從白晝持續(xù)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zhàn)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點染:鏖戰(zhàn)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zhàn)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六
1、描寫盡管夜晚寒冷,戰(zhàn)鼓不能擂響,但是戰(zhàn)士們仍然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戰(zhàn)斗的詩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詩句:
3、描繪將士們從容赴難,誓死報國,顯示不惜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的詩句是:
4、從“聲”和“色”兩方面勾畫了一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渲染了沉重、緊張、肅殺的氛圍的句子是: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七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2)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3)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跺X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5、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畫面?
通過讀詩,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鞏固新知,當堂訓練。
1、詩人以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
表達詩人的感情。
5、背誦全詩。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八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詩風慷慨悲壯,不同于李賀詩歌中幽冷詭艷的主流風格,展現(xiàn)了一個壯志滿懷的李賀,極有教育意義。
黑云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為漢樂府舊題,本寫漢代洛陽令王煥少年好任俠,晚而折節(jié)讀書的始末,至梁簡文帝時始言邊塞征戍之事。歷來以此題作詩者甚多,而李賀的這首遠邁前人,李賀也因此詩而名震一時。
李賀自幼體弱多病,成年后仕途不暢,漂泊無依,志不獲伸,終于在二十七歲的英年郁郁而終。李賀給大多數(shù)人的感覺往往就是一個文弱不遇的書生。但這畢竟不是一個真實的李賀。李賀身為唐諸王孫,希望能為大唐建立不朽功業(yè)。李賀的時代中央與地方藩鎮(zhèn)之間的斗爭連綿不休。李賀時時也躍躍欲試,希望通過建立戰(zhàn)功來改變命運,報效國家。因此,在他的詩集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高唱戰(zhàn)歌、慷慨激昂的李賀?!堆汩T太守行》就是李賀這種詩風的代表。
開篇首句“黑云壓城城欲摧”,讓人感覺到極度的心理壓抑,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那個戰(zhàn)事緊張生死一線的戰(zhàn)場,萬重黑云圍裹著塞上那座孤城。黑云壓城,城不可摧,這黑云似乎還可暗指那漫天遍野前來圍城的外敵,在漢民族關于邊塞作戰(zhàn)的敘事想象中,北方剽悍的強敵往往與北方嚴酷的天氣融為一體,嚴酷的氣候是似乎就是殘酷的外敵的自然憑藉。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中就這樣描寫:“當此苦害,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翦屠?!边@座孤城在這萬重的黑云殺氣中搖搖欲墜,讓人為之緊張,想著這座城的命運。緊接著的一句“甲光向日金鱗開”卻一掃上句的沉重的陰霾,給人以鮮亮明朗的感覺。雖然此時黑云壓城,卻也有陽光,陽光正透過黑云的縫隙照耀著戰(zhàn)士們的鐵甲,鎧甲上的鱗片在日光下熠熠發(fā)亮。此時的陽光正好可以烘托著守城將士沖天的斗志。這兩句連在一起,渲染出戰(zhàn)地緊張的氣氛,“黑云”與“金鱗”的前后對比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也給人以劇烈的心理刺激,正在為孤城守軍不測的命運而擔憂的心靈又被他們高昂的斗志所鼓舞。
三、四兩句“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將讀者的注意從激戰(zhàn)中的孤城轉移到更加遼闊的環(huán)境中。在清涼肅殺的秋色中,鼓角聲正漫天響起,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似乎正在展開。鼓角聲歷來是戰(zhàn)爭的象征,在這里更是戰(zhàn)斗力與意志力的展現(xiàn)。接下來的“塞上燕脂凝夜紫”,詩人實現(xiàn)了從聽覺到視覺的轉換,注意力的焦點也從天上轉移到地上,時間也從白天變換到夜晚。這塞上的紫土在夜光中顯得多么的凝重,其中該有多少勇士們的鮮血和壯志啊。
五六句正面描寫大軍行動表現(xiàn)戰(zhàn)事的激烈,按照王琦的.解釋,這是“中夜出兵,乘間夜搗之事”、“冒寒將戰(zhàn)之景”。大軍半卷著紅旗,進臨昔日燕丹送別荊軻的易水,一千年前這里曾經上演著壯士遠去慷慨赴死的大戲,此時大軍的進軍同樣延續(xù)著前人的英勇果敢。簡單的“易水”二字,似乎已經將此時的將士與千年前的荊軻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一起分享著這份悲壯與榮譽,而“霜重鼓寒”寫氣候的嚴寒,此時的天氣越是嚴寒就越能反襯去行軍中將士們的果敢。也是襯托寫天寒地凍中的將士的勇敢。不同與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中的高歌猛進,此時的唐王朝已經走向衰落,盛唐時代的豪邁意氣已經一去不復返。雖然報國的心志與盛唐無異,但衰弱的國力使將士們已不能信心滿懷,惟有盡力而為、以死報國而已。明白了這層意味,以下的兩句也就不難理解。結句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將詩人在上面反復渲染的悲壯氣氛推到了極致,卒章顯志,把將士們視死如歸的偉大精神通過詩人之口直接地表現(xiàn)出來。前面緊張的戰(zhàn)斗,無畏的進軍的精神動力都來源于這樣的報國情懷。
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氣氛悲壯,眩人心魄,剛健有力,感染力極強,細細去品味,竟有一種親臨戰(zhàn)場,去和詩中的將士們同生共死的感覺。這種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來源于李賀超凡的藝術構思,更來源于蘊藏在李賀本人心中的那種“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壯志豪情。李賀雖然身體羸弱,雖被壓抑,卻有著如鋼鐵一般堅強的生命力?!堆汩T太守行》正是李賀這種堅韌的生命力的劇烈噴發(fā),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李賀。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九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昂谠茐撼浅怯荨?,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云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云出現(xiàn);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zhàn)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正在進行?!敖锹暆M地”,勾畫出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并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zhàn)斗從白晝持續(xù)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后戰(zhàn)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xiàn)力的點染:鏖戰(zhàn)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zhàn)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zhàn)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于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后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秉S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
(一)品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后面題目。(6分)。
(唐)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4、尾聯(lián)作者多次(表現(xiàn)手法),含蓄委婉地表達了的情感。(2分)。
15、“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開”一句中“壓”和“開”字用的好,歷來被人們稱道,請簡要分析兩字好在何處。(4分)。
答案:
14、用典盡忠報國15、“壓”是“逼迫”的意思,敵軍像黑云一樣壓向城頭,想把城摧毀。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的揭示出來;“開”寫出了守軍披堅執(zhí)銳,嚴陣以待,雄姿英發(fā),士氣高昂和敵軍形成鮮明對比。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一
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藩鎮(zhèn)叛亂此起彼伏,戰(zhàn)爭連綿不斷,百姓不得安居。詩人作為一個守城的將士,自然是要為國捐軀,報效國家的。
在城內時,看見敵軍如烏云一般向城池逼近,浩浩蕩蕩的,不禁讓人心生涼意,心生危機,仿佛這座脆弱的城馬上就要被他們吞噬似的,顯得來勢兇猛。但是敵眾我寡,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下,守軍們能怎么樣呢?他們也只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奮起抗敵。
云縫中射下來的太陽光映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像金色的鱗片一樣閃閃的發(fā)著光。這一刻,一個個矮小的身體顯得如此高大。
雙方收兵后,戰(zhàn)地場面異常悲涼,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黑夜中凝為紫色,格外凄異。雖然雙方都有大量傷亡,但畢竟敵軍人數(shù)較多,只能靜待友軍的援救。
在寒風卷動著紅旗之際,救援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高揚不起來。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看那場面,將士們心里想的,應該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了吧。
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上面放著黃金,用來招攬?zhí)煜沦t士。而將士們?yōu)榱藞蟠饑袛堎t才的誠意,手揮舞著利劍,甘愿誓死殺敵,報效朝廷,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底,為百姓、親人的安居樂業(yè)血戰(zhàn)到底。為了讓百姓知道,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于是詩人著成了《雁門太守行》。
作者: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二
2、欣賞詞語和句子;體會語言和寫法。
欣賞詞語和句子;體會語言和寫法。
:1課時
給字注音 城欲摧( ) 金鱗( ) 燕 ( )脂( )
臨易水( ) 提攜( ) 凝夜紫( )( )
2、檢查課文背誦
1、 理解詞義和句意
(1)《雁門太守行》選自 ,作者 ,唐代詩人。
(2)雁門: (3)摧: (4)、甲光:
(5)金鱗: (6) 角: (7)聲不起: (8)玉龍:
2、 劃分朗讀節(jié)奏
3、 理解詩詞的基本內容和作者表達的感情
首聯(lián)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后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lián)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的悲壯氣氛和戰(zhàn)斗的殘酷。
頸聯(lián)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
尾聯(lián)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4、 欣賞詞語和句子
(1)、“黑云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試分析其成為名句的原因。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zhàn)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2)、賞析“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所描繪的悲壯的戰(zhàn)斗場面。
戰(zhàn)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鎧甲在陽光照耀下像魚鱗般閃耀著光華?!昂谠啤毕笳鲾城椋凹坠狻睂懳曳杰娗?。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3)、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一景象入詩,要表現(xiàn)什么?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zhàn)況,一方面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zhàn)爭的緊張狀態(tài)突現(xiàn)出來。
5、 達標測評一、默寫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三
我們這次要欣賞的兩首詩或以舊題寫當時戰(zhàn)事,描繪悲壯的戰(zhàn)爭風云;或寫人世間訣別,表達對山河淪喪的無限悲憤,對家鄉(xiāng)親人無限依戀和抗戰(zhàn)到底的堅定信念。兩首詩很巧合,作者都是兩個十七歲的少年??此麄冊谑邭q的年齡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先來學習《雁門太守行》。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熟練背誦全詩,正確默寫全詩。
2.品味詩歌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體會詩人抒發(fā)的愛國情感。
3、學習賞析詩歌的方法、技巧。
自學提綱: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熟讀本詩,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 ,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2. 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跺X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3、理解詩意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4、以時間為序。
5、描繪了三個軍旅生活畫面:一個在白天,表現(xiàn)官軍戒備森嚴,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在黃昏前,寫戰(zhàn)場的廝殺,血流成河的悲壯畫面;一個在夜晚,寫官軍出其不意的襲擊敵人,其中“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情壯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聯(lián)想到大敵當前的形勢,形勢緊急;
金鱗——戒備森嚴,顯示出不可侵犯的氣概。
燕脂——更濃的紫色透出肅殺之氣,仿佛戰(zhàn)士的鮮血染成。
紅旗——紅旗半卷,寫出行軍的詭秘。
這是一副壯美的畫卷,作者用濃烈凝重但并不張揚的色彩“黑”、“金”“紫”“紅”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
聽到了,感受到:
“角聲滿天”“鼓寒聲沉”,給人莊嚴壯烈的感覺。
小結
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zhàn)斗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一方面謳歌了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一方面表達了詩人自己誓死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情懷。
1、詩人以( )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 )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哪句?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5、背誦全詩。
1、默寫全詩
2、積累關于描寫戰(zhàn)爭的詩詞名句。
討論補充記錄
討論補充記錄
板書
設計
首聯(lián):敵軍圍攻,守衛(wèi)森嚴。
頷聯(lián):號角滿天,戰(zhàn)斗殘酷。 以色示物
頸聯(lián):夜半偷襲,戰(zhàn)斗又起。 以聲感人
尾聯(lián):報效君王,甘愿身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四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向日一作:向月)。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墻;戰(zhàn)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響徹秋夜的長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黑云:此形容戰(zhàn)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摧:毀。甲光:指鎧甲迎著太陽發(fā)出的閃光。金鱗:是說像金色的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zhàn)衣。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向:向著,對著。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fā)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開:打開,鋪開。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xiàn)出暗紫色。凝,凝聚?!把嘀?、“夜紫”暗指戰(zhàn)場血跡。
臨:逼近,到,臨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不起:是說鼓聲低沉不揚。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zhàn)鼓聲沉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響亮。此句一作“霜重鼓聲寒不起”。
報:報答。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zhàn)國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君:君王。
中唐時期藩鎮(zhèn)之間和討伐藩鎮(zhèn)的戰(zhàn)火此起彼伏,從未終止。戰(zhàn)爭中的種種傳聞,從烽火漫天的戰(zhàn)場不斷地傳來,其中有失敗的消息,也有勝利的凱歌;有怯懦的敗將,也有奮戰(zhàn)衛(wèi)國的英雄。關心著國家命運的詩人李賀,自然關心各地的戰(zhàn)事,當他離開了京城,離開了風光秀麗的家鄉(xiāng),到潞州一帶,到了雁門時,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著名詩篇。
詩的開頭兩句,著意于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zhàn)爭緊張的形勢。首句用“黑云”作為比喻,寫敵人來勢兇猛,再以“壓”這個動詞來加強此種勢態(tài)之描寫,然后以“欲摧”兩詞,來補足這種來勢之猛烈,并直接刻畫了危險的情狀。第二句寫我方軍容整肅,軍威雄偉,有臨危不驚之氣概。這兩句的畫面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滾之下,兇猛的敵軍向我孤城撲來,大有城傾郭摧之勢;然而,我方將士泰然不懼,整裝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閃金光,氣宇軒昂,正準備出擊。詩的一開始通過對照表現(xiàn)了形勢危急,又表現(xiàn)了我軍將士的英雄氣概。
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xiàn)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里回蕩,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里從聲來寫?!叭涎嘀棺稀眲t從色來烘托。此時戰(zhàn)場之上鮮血遍染,在暮靄凝聚下呈現(xiàn)出暗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zhàn)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zhàn)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zhàn)斗。無奈夜寒霜重,連戰(zhàn)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紫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的調子映入人們眼簾。用凄厲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進入人們耳膜。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動人。
在完成氣氛渲染之后,詩人才讓自己的主人公出場?!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筑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zhí)煜率?。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不宜使用表現(xiàn)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于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并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云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fā),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xiàn)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zhàn)爭風云,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chuàng)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五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語言美和意境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課時
1、課前預習:(1)搜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舊知導入:(1)我們之前學習過唐代詩人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有一位詩人被稱為唐代詩壇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雁門太守行》(2)解題“行”“雁門關”。
(一):
1.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讀順語句和讀出抑揚頓挫。
2.補充古體詩的文體知識
(二):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答下面問題。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2.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幾幅畫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戰(zhàn)地氣氛?
(三)
感受詩歌形象美,請同學們從關鍵字詞、運用的修辭、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賞析,并用“我喜歡,因為”句式說話。示例:我喜歡“黑云壓城城欲摧”,這一句采用比喻將敵軍鐵騎揚起的灰塵比作黑云,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突出邊塞風云突變。(修辭)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fā)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同時寄托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表達了詩人渴望以才報國的迫切心情。
2.補充作者李賀生平背景。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中間四句“凝重,悲壯”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李賀短暫的一生愁苦多病貧困交加生不逢時,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雁門太守行》是一首悲壯的戰(zhàn)歌也是一幅絢美的邊塞圖,通往詩人內心的鑰匙就是充滿浪漫氣息的形象。(板書)
:詩歌是想象的果實,作者描寫戰(zhàn)爭的慘烈場景,并沒有進行具體的戰(zhàn)爭場面的刻畫,現(xiàn)在請你就“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一段話。
要求:
(1)展開合理的想象,適當加一些具體的景物描寫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慘烈
( 2 )100字左右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六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釋。
黑云:厚厚的烏云。這里指攻城敵軍的氣勢。
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機形勢。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zhàn)衣。
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濃艷得近似紫色。
燕脂:即胭脂,一種紅色化妝品。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據說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臨:抵達。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叭稀币蛔鳌叭痢?BR>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zhàn)鼓聲沉悶而不響亮。
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zhàn)國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臺上,以招聘人材、招攬隱士。
玉龍:指一種珍貴的寶劍,這里代指劍。
君:君王。
譯文。
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
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zhàn)到死!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七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yǎng)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解題。
(1)、李賀,字長吉,世稱“詩鬼”,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懷才不遇,抑郁不平,27歲去世,存詩240首。
(2)寫作背景: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加劇,李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討伐叛軍最激烈的年代。一個柔弱之軀,雖沒有上過戰(zhàn)場,卻能寫出撼人心魄的詩篇,全憑豐富的想象。
(3)標題中的“行”是標明詩的體裁,樂府的一種。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錢塘湖春行中》的“行”與《雁門太守行》的“行”不一樣,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容。
4、這首詩以什么為順序?
5、作者在詩中給我們描繪了哪些畫面?
通過讀詩,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鞏固新知,當堂訓練
1、詩人以隱喻敵人勢力的強大與猖狂,以隱喻將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zhàn)場悲壯和殘酷的句子是:
3、寫黑夜行軍,投入戰(zhàn)斗的句子是:
4、全詩的主旨句是:
表達詩人的感情。
5、背誦全詩。
1、默寫全詩
2、積累關于描寫戰(zhàn)爭的詩詞名句。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八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三十八曲舊題之一。雁門,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太守,官名。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敵人的大軍家境,就像濃重的烏云壓在城墻上,要把城墻壓塌一樣。守城將士嚴陣以待,他們身上的鎧甲映著陽光,恰似散開的魚群身上的鱗片閃著金光。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在滿天的秋色里,傳送著軍號聲聲。歷代犧牲的鮮血凝聚在一起,在晚霞中,變得更加莊重。
半卷紅旗:指輕裝急進的軍隊。
易水:今河北省易縣。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zhàn)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去刺秦王,荊軻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BR> 聲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都敲不響了。此句暗示戰(zhàn)事慘烈,乃至戰(zhàn)鼓都喑啞了。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為報答君王招賢任能的心意,寧愿提著寶劍去戰(zhàn)場,位君王獻出生命。黃金臺,《戰(zhàn)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筑高臺,置黃金于其上,廣招天下人才。玉龍,寶劍名,此代指劍。
敵軍大軍壓境,城墻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秋色中,軍號聲聲,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在晚霞中濃艷如紫。寒風卷動著戰(zhàn)旗,輕裝急進的軍隊悄悄臨近易水;濃霜凝住戰(zhàn)鼓,鼓聲低沉。為報答君王招賢任能的心意,寧愿提著寶劍去戰(zhàn)場,位君王獻出生命。
本詩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zhàn)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昂谠啤?,象征敵情?!凹坠狻?,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扒虻睦铩保瑢戇M軍的時令?!敖锹暆M天”,寫進軍的好大場面和悲壯的氣氛。“塞上”,指的是藩鎮(zhèn)作亂的地方?!把嘀?,及即胭脂,指紅色。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zhàn)斗精神。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zhàn)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fā)?!包S金臺”,典故,相傳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曾經在易水東南鑄一高臺,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不惜以重金招攬人才?!坝颀垺保傅氖菍殑?。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是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十九
1、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這兩首古詩,
2、 過程與方法:
能夠正確賞析古詩,領會文中的內涵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誦全文并能理解詩歌的大意。可以通過反復朗誦和小組討論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難點:能夠賞析這兩首詩歌,品味詩歌語言的妙處??梢酝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教師啟發(fā)引導點撥來突破這一難點。
教法:情感體驗法、學生自讀法,點撥法
學法:誦讀法、小組討論法、查閱資料法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能夠正確朗讀這兩首古詩,了解作者,并且寫出自己的疑問以便課上共同討論解決。
教師準備:準備好課文朗讀的錄音,準備好相關習題并制作成幻燈片,留待課上學生當堂完成作業(yè)。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雁門太守行》的朗讀錄音,讓大家在欣賞錄音中感情朗讀的同時體會詩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由學生給大家介紹,教師作適當?shù)难a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tǒng),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堆汩T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夏完淳,抗清英雄,這首詩是他被捕之后,押解離鄉(xiāng)之前所作。云間,松江的古稱。
〈三〉、檢查預習工作
1、 請學生齊讀課文
2、 請一個同學再范讀一遍,注意指點他的句讀,情感。
〈四〉、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弄請文章的大體含義,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等會共同商榷。
〈五〉、詩歌賞析: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能夠回答的放手給學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師引導點撥:
問題
1、 詩歌的中心主題是什么:
明確:《雁門太守行》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zhàn)斗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2、首聯(lián)頷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學生學會從賞析的角度回答。
明確:首聯(lián)“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墻似乎要被摧垮?!昂谠啤?,象征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頷聯(lián)“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xiàn)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zhàn)斗精神。
3、頸聯(lián)寫出了戰(zhàn)士們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
明確:頸聯(lián)“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志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zhàn)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xù)作戰(zhàn)的精神,再現(xiàn)了作戰(zhàn)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4、尾聯(lián)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尾聯(lián)“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fā)。這兩句詩運用典故,意思是說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愿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里,詩人交代了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升華了主題。
5、請以個同學嘗試著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征、夸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寫事物,使戰(zhàn)斗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6、讓學生模仿這一課,自己品味賞析第二首詩歌《別云間》:
本詩通過被捕離鄉(xiāng)時情懷的抒發(fā),表現(xiàn)了作者對即將永別的故鄉(xiāng)的依戀和自己誓死不屈的決心。文章始終圍繞“別”字抒情述懷,是本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一、二句寫再別。作者過去三年別家鄉(xiāng)是為作“羈旅客”而別,即為抗清事業(yè)而奔走。而今天是作為被捕囚犯而別的。三、四句寫別情。因前后“別”時的處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時之別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復。而這次別后則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對破碎河山流不盡自己傷心之淚。五、六句寫死別。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別,和前次別不同。前次離別故鄉(xiāng),是懷著慷慨的心情參加抗清,別還容易,而此次卻難了,此去必當一死,死后家鄉(xiāng)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戀憂慮。七、八句寫別后。作者別后成了鬼魂,也還關心著故鄉(xiāng),與還要歸來在空中看后繼者率領部隊起來抗清。作者將別時的感受層層寫來,絲絲入扣,真摯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它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坝帧弊殖錆M感嘆之情,顯得極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能些大義凜然的正氣之詩?自己也試著寫一首看看能寫出什么韻味來。
例:
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總理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雁門太守行
李賀
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
別 云 間
夏完淳
感情:悲——壯
格調:低沉——高亢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燕脂( ) 羈旅( ) 提攜( )
2、解釋詞語:
1、《雁門太守行》借用樂府問題,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別云間》中哪兩句用奇特的想象抒發(fā)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別云間》一詩的題目有何深刻含義?
[答案]:
1、 借用樂府問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zhàn)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備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3、 從字面上看是別故鄉(xiāng),而詩人內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條龍,從此將要從云間消失了。
雁門太守行教案篇二十
介紹作者導入: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tǒng)治者殘暴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fā)生過多次戰(zhàn)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雁門太守行”系樂府舊題。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zhèn)叛亂此伏彼起,發(fā)生過重大的戰(zhàn)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zhèn)叛亂的戰(zhàn)爭。詩中所述之事,已難以確考。這不是某一次具體戰(zhàn)爭,寫意而非寫實。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找并標注生字字音。
2、聽范讀,學誦詩歌。
3、自讀詩歌。
提問:詩歌為我們描繪了幾幅畫面?
明確:三幅:敵軍壓境圖,戰(zhàn)后慘烈圖,夜襲易水圖。
分小組自主合作賞析三幅畫面,全班交流。
(一)敵軍壓境圖
1、表現(xiàn)哪些內容?
明確:既是繪景,也是寫事,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表現(xiàn)了守城將士的斗志昂揚和嚴陣以待。
2、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
(二)戰(zhàn)后慘烈圖
1、表現(xiàn)哪些內容?
明確:戰(zhàn)斗的規(guī)模大,戰(zhàn)況的慘烈。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去表現(xiàn)的?
明確: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去表現(xiàn)。
(三)夜襲易水圖
1、表現(xiàn)哪些內容?
明確:將士的奮勇殺敵,天氣寒冷,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惡劣。
2、和上一聯(lián)有什么共同點?
明確:也是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去表現(xiàn)。
研讀最后一聯(lián),感悟作者情感。
1、詩人是怎樣表達情感的?
明確: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黃金臺”這個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表現(xiàn)忠君報國的決心。
3、最后兩句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點明主旨,抒寫將士們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和愛國情懷。
1、積累李賀詩歌名句。
2、背誦并默寫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