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壓強教案大全(17篇)

字號:

    編寫一份好的教案需要教師具備系統(tǒng)、全面的教學知識和經(jīng)驗。為了編寫一份完美的教案,教師應該事先明確教學目標和要求。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掌握一些教案編寫的技巧和方法。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jù)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1、重點:
    (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jù)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jù)。
    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動手動腦學物理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二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shù)據(jù),能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演示用: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第三節(jié)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9題裝置。
    學生用: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以上器材,每兩位學生一組)。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nèi)對容器底部、側壁和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nèi)(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jù)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xiàn)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shù)據(jù)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xiàn)高度差)。
    問:出現(xiàn)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nèi)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nèi)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nèi)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nèi)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
    教師根據(jù)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論進行板書。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chǎn)生和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1.演示第三節(jié)課文后練習第1題和章后習題第9題的實驗。
    2.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fā)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jié)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jié)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三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diào)、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chǎn)與生活中的應用。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jié)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板書:一、音調(diào))
    1、 音調(diào)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diào)低,后者音調(diào)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diào)低而女生的音調(diào)高,那么音調(diào)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diào)高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diào)高低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 物體振動得越快, ,聲音的音調(diào)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 ,音調(diào)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diào)(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 hz
    大家知道我們?nèi)祟惤涣饕埠酶璩埠?,發(fā)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diào)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zhì)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 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板書:
    可以區(qū)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yè)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四
    物理力學注重從微觀到宏觀。以往的技術科學和絕大多數(shù)的基礎科學,都是或從宏觀到宏觀,或從宏觀到微觀,或從微觀到微觀,而物理力學則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學成就之上,運用這些成就,建立起物質(zhì)宏觀性質(zhì)的微觀理論,這也是物理力學建立的主導思想和根本目的。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能確定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舉例說明.
    3.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為了使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力,課本中接著講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動具體的事例和插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力是一種什么作用.
    本節(jié)內(nèi)容是力學知識的入門基礎課,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對學生后續(xù)課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建議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教材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彈簧、鋸條受力形變等事例來講述的,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可向學生展示各種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視頻及動畫,通過討論法引導學生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的結論.
    有關“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教學建議
    可以向學生提問:人在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啟發(fā)學生舉出一些實例.再從回答中篩選出表現(xiàn)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寫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車、人拉鋸、人提水桶等.
    然后對例子進行分析:人推車時,人施力,車受力;人拉鋸時,人施力,鋸受力;人提水桶時,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從而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最后明確指出:一個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
    有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學建議
    教學中應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nèi)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例一:讓學生用力拍桌子,問學生:手有什么感覺?(感到痛)為什么手會感到痛?讓學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同時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讓一個學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問其他學生:為什么這位同學自己會向后退?
    分析:人推墻時,人對墻施力,同時人也受到墻的反作用力.
    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車,人是否也受到車的推力?
    (2)人拉鋸時,鋸是否也拉人?
    (3)拖拉機拉犁時,拖拉機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劃船時,用漿向后劃水,船就向前進,這是為什么?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可用本節(jié)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也可使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
    學生前來拿起鐵塊.
    教師可提問:有什么感覺?
    總結學生的回答: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課: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五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電壓的作用,知道電壓的單位及其換算。了解一些常見電壓及我國家庭電路電壓。
    2、知道電壓表的用途、符號,會正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中,并能正確選擇量程和讀數(shù)。
    二、重難點:
    本節(jié)教材主要學習了電壓的初步概念、電壓的符號、單位名稱及換算關系、幾個常見的電壓值、電壓表的構造、電壓表的使用方法、用電壓表探究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中的電壓的關系。
    三、自學內(nèi)容與指導:
    (一)、電壓。
    1、電荷在電路中定向移動時,形成,此時電路兩端必須有。
    所以電壓的作用是:使電路中形成()的原因。
    2、電壓是加在導體兩端的,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壓。
    3、電壓的字母符號、單位名稱、單位符號、
    4、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1kv=v1v=mv。
    5、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為,一節(jié)蓄電池的電壓為,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安全電壓為。
    (二)、怎樣使用電壓表。
    1、記住電壓表的電路符號:
    2、說出電壓表的構造:標有、、的三個接線柱。
    3、電壓表的兩個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為v,一小格為v,0~15v量程中一大格為v,一小格為v。
    4、請畫出電壓表的表頭,練習讀數(shù)訓練。
    5、對照電流表的使用說出電壓表的使用有哪些異同?
    相同點:不同點:
    四、自學檢測:
    1、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電壓表測量1.5~2.0v的電壓時,選用其中量程,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要用它測量三個蓄電池串聯(lián)成的電源電壓,應選用量程。
    2、使用電壓表時,必須把電壓表聯(lián)在待測電路兩端,并且使電流從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接線柱流出電壓表;和電流表一樣,使用時要注意選擇。
    3、兩盞相同的電燈,每盞電燈在2.5v電壓下才能正常發(fā)光,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接在2.5v的電源上,兩燈的發(fā)光情況將,這是因為。
    4、家庭照明電路的用電器都要聯(lián),因為各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都是v。
    五、訓練提升: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36v。
    b、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蓄電池的電壓每個都是2v。
    c、電壓只能使自由電子發(fā)生定向移動。
    d、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2、用電壓表測得l2兩端的電壓,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連接正確的是()。
    3、如圖2所示,電源電壓是由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當。
    開關閉合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l1燈不亮,v示數(shù)為零。
    b、l1l2兩燈都不亮,v示數(shù)為3v。
    c、l1不亮l2亮,v示數(shù)為3v。
    d、l1亮l2不亮,v示數(shù)為3v。
    4、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斷開時,下列。
    說法中正確的是()。
    a、開關兩端的電壓為零b、電燈兩端的電壓為零。
    c、電源兩端的電壓為零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5、關于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測量電壓時,電壓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b、測量電流時,電流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c、不管是電流表還是電壓表,連接時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
    d、電壓表的量程改變后,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仍保持不變。
    6、某同學用電壓表測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它測出的值為10v,原因是,正確電壓值為v。
    7、如圖4所示,電源電壓為3v,閉合開關后,l1l2都不亮,
    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3v,則電路中出現(xiàn)的故障是。
    七、學生反思:反思本節(jié)的收獲和不足。
    八、作業(yè)內(nèi)容:資源與評價對應的習題。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六
    (1)通過對滾擺實驗的分析,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2)通過引導學生舉例并解釋一些有關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xiàn)象,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能的轉化知識分析有關物理現(xiàn)象的轉化。
    (2)培養(yǎng)學生從能量觀點分析問題的意識。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wèi)星,結合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重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得出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難點:組織、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滾擺實驗并進行分析、歸納,領會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滾擺,棉線,鐵鎖,人造衛(wèi)星掛圖。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圖14.5-1,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想想做做”用鐵鎖做單擺。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
    綜述實驗,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2: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nèi)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jù)。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辉谙陆颠^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4.科學世界。
    1.人造地球衛(wèi)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fā)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wèi)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wèi)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wèi)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wèi)星內(nèi)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wèi)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wèi)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軌道圖)現(xiàn)以我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最大,動能最大;此時離地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wèi)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wèi)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wèi)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2.關于人造衛(wèi)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jié)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wèi)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十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yōu)闄E圓形。人造衛(wèi)星就是根據(jù)這個道理發(fā)射的。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七
    知道液體內(nèi)部和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了解影響液體內(nèi)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nèi)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chǎn)生的壓強。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并積極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關注周圍現(xiàn)象的意識以及密切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液體內(nèi)部有壓強以及液體壓強的特點,影響液體內(nèi)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響液體內(nèi)部壓強大小的因素及實驗。
    【】裝滿水的薄塑料袋,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水等。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潛水艇,提出問題:
    問題:“的里雅斯特”號深潛器在探測馬里亞納海溝后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整個外殼直徑縮小了)
    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引入探究課題
    1.出示一個裝滿水的薄塑料袋。(問題: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
    2.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桶內(nèi)。(問題: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
    3.將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問題: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壓強。
    提問:同學已經(jīng)知道了液體內(nèi)部存在著壓強,那么液體的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二)猜想:
    學生思考:液體的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并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提出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八
    知識鏈接:
    〔帕斯卡是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國克萊蒙費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歲。
    帕斯卡16歲時就參加了巴黎數(shù)學家和物理學家小組的學術活動。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對流體力學、靜力學和大氣壓強的研究。為了紀念帕斯卡,人們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壓強的單位-----帕斯卡。
    實際應用:比較坦克與圖釘所產(chǎn)生的壓強。
    例題:一輛質(zhì)量為50t的坦克,每條履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m2;一顆圖釘尖的面積是0.05mm2,手指對圖釘帽的壓力是20n。試比較坦克對地面的壓強與圖釘尖對墻的壓強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質(zhì)量m=5.0×104kg,每條履帶與地面接觸面積s1=1.5m2,。
    圖釘所受壓力f2=20n,圖釘?shù)拿娣es2=0.05mm2。
    求: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和圖釘尖對墻面的壓強p2,并比較其大小。
    解:坦克對地面的壓力:f1=g=mg=5.0×104kg×9.8n/kg=4.9×10n。
    坦克兩條履帶與地面的接觸的面積:s1′=2s1=2×1.5m2=3m2.
    坦克對地面的壓強:p1==。
    圖釘尖對墻的壓力:f2=f2=20n。
    墻的受力面積:s2=0.05mm2=5×10m2。
    圖釘尖對墻面的壓強:p2===4×10pa。
    交流與討論:
    估算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行走時和站立時的壓強一樣嗎?
    如何估算每只腳的面積?
    采用的方法:割補法測面積。
    根據(jù)質(zhì)量計算重力,得到人對地面的壓力,代入公式p=進行計算。8-85′4.9?105n=3m2≈1.63×105pa。
    3.壓強的增大與減小。
    提出問題:怎樣才能增大壓強?怎樣才能減小壓強?
    分析歸納: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
    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應用:(1)把兩個核桃同時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兩個核桃互相擠壓,其接觸面積非常小,產(chǎn)生的壓強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壓開。
    (2)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它的科學道理是什么?
    答: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的應用:釘子、箭頭、刺刀、長矛等。
    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的應用:建筑物的地基、載重汽車的輪子比普通汽車的輪子多、學生的書包做成雙肩背且背帶做得比較寬。
    【課堂小結】。
    一、基礎知識:
    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相互接觸,并相互擠壓的那部分面積叫受力面積。
    3、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公式:p=,單位:pa。
    二、研究方法:
    通過猜想、分析、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分析論證得出壓強的規(guī)律。
    【課堂反饋】。
    1、推土機對地面的壓力也很大,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過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強。)。
    2、往地里打樁,為什么要把樁的下端削成尖形?
    (答案: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
    3.書包的背帶為什么要做得很寬?
    (答案: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
    【布置作業(yè)】。
    同學們下去把課本后面的五道題做好,交給學習委員,下午交給我。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九
    一、新課引入:
    教師提問:
    2.同學們觀察過自己的書包帶子嗎?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3.請大家拿出你們的三角板,沒三角板的用鉛筆代替,按書中圖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為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1.感受壓力的效果:
    (1)壓力:
    請畫出在下面四種情況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重力與壓力的區(qū)別?
    以放在桌上的物理課本為例。
    分析歸納:課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桌面受到壓力的施力物體是課本。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壓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觸面的。
    (2)、壓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情預設:學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針對實際情況做好引導工作,為引入演示實驗做好鋪墊。)。
    學生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和壓力的大小有關,或猜想還與其他什么因素有關。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兩個因素有關。所以,用控制變量法,控制受力面積相同,研究壓力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再控制壓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積大小對作用效果的影響。
    選用器材:毛巾一塊,木盒一個,一串鑰匙。
    (設計意圖:單個木盒和木盒加鑰匙串分別放在軟毛巾上所產(chǎn)生的壓力大小不同,但把單個木盒和木盒加鑰匙串的受力面積相同,因此,可以比較出壓力的大小對壓力效果的影響;把同一個木盒平放與立放能保證壓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
    參照課本實驗。
    (a)把單個木盒平放在軟毛巾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b)把鑰匙串疊加軟毛巾上面的木盒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c)把單個木盒豎放到軟毛巾上,觀察壓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證據(jù):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b)受到的壓力大,產(chǎn)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圖(c)的受力面積小,產(chǎn)生的形變大,作用效果明顯。
    分析論證: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壓強的計算。
    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大小叫做壓強。
    壓強的計算公式為:
    p=。(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布在1cm2的面積上,所產(chǎn)生的壓強約為1pa。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信息窗”,讓學生對帕斯卡有所了解。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
    2.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我們學習了壓強。固體能產(chǎn)生壓強,液體能產(chǎn)生壓強,那么氣體能不能產(chǎn)生壓強呢?請大家看書第121頁(兩分鐘)。
    1.實驗。我們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氣層包圍,空氣層的厚度有幾千千米。包圍地球的空氣層叫大氣層,我們生活在大氣層的底層。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大氣層里的空氣所產(chǎn)生的壓強。這是一個茶杯,裝滿水,杯子里還有空氣嗎?用一個硬紙片蓋住杯口,輕輕的把茶杯倒過來,大家看,硬紙片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圖)小紙片一定受到了來自大氣層中的空氣對它的壓強。
    2.實驗。這是一個中醫(yī)針灸科用的小瓷罐。這是一個煮熟的去皮雞蛋。把雞蛋放在罐口,將將落不下去。現(xiàn)在把一塊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內(nèi)壁用火柴將棉花點燃后立即把雞蛋放在罐口,注意觀警有什么現(xiàn)象?(配合板圖)雞蛋進入罐內(nèi)。雞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壓強才被壓進去。這個壓強是大氣中的空氣的壓強。
    3.實驗。一個大試管,管內(nèi)裝水。把這個小試管放在大試管的水中,小試管內(nèi)沒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試管,將大試管倒過來,注意觀察小試管如何?小試管上升。(配合板圖)。此實驗說明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
    以上的幾個實驗說明了大氣層中存在著壓強。再做一個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1.馬德堡半球實驗。這是兩個金屬半球,合攏后很容易拉開?,F(xiàn)在把閥門打開,把兩半球內(nèi)的空氣抽出去一部分(抽氣),再將閥門關閉,現(xiàn)在請兩位大力士來拉拉看(學生操作)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它有力地證明了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實驗時,用十六匹馬才把半球拉開。我們這個實驗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開它不必用十六匹馬,但是已經(jīng)足以證明了大氣中存在著壓強。
    2.大氣層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地球周周的萬物無不在大氣層之中,它們都受到大氣壓強。諸如馬德堡半球拉不開,雞蛋進入罐內(nèi),小試管的上升,小紙片的不落都是大氣壓強的作用。
    1.實驗。試管內(nèi)裝滿水,用食指堵住開口,倒立在水銀槽內(nèi)(配合板圖),水不流出。請大家考慮水為什么不流出?(提問,學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為大氣壓強的緣故。但是試管內(nèi)的水也產(chǎn)生壓強,水不流出不僅是由于存在大氣壓強,而且大氣壓強大于管內(nèi)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那么大氣壓強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早在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解決了。
    (操作)。(實際測量結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認為水銀柱的壓強是105帕斯卡)。
    可見,大氣壓強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
    這個實驗就是托里拆利實驗,它是用來測定大氣壓的值。
    3.實驗?,F(xiàn)在將玻璃管稍稍上提,觀察水銀柱的高度,結果是不變的。現(xiàn)在將玻璃傾斜,注意,水銀面上的真空體積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管內(nèi)水銀柱的長度如何變化?(學生回答)。當傾斜時,管內(nèi)水銀面上方的真空體積減小,水銀柱變長,但是水銀柱的高度如何?(測量,并在板圖上畫出)很顯然,管內(nèi)水銀柱的高度不變。
    4.提問,學生討論。請大家討論,如果由于天氣的變化引起了大氣壓強的增大或減小,托里拆利實驗的水銀柱高度怎樣變化?(學生討論后回答)大氣壓強增大,管內(nèi)水銀柱的高度增大;大氣壓強減小,管內(nèi)水銀柱下降。所以這個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隨大氣壓而變,這就為我們測量大氣壓提供了方便。今后學習氣壓計就是這個道理。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內(nèi)容。第一個是通過大量的實驗,尤其是著名的馬德堡半球的實驗充分認識到大氣壓強的存在。第二個是解決了大氣壓強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大氣壓強的值等于實驗中管內(nèi)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
    課后請大家注意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設備是利用大氣壓強的原理,每人舉三個例子。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一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2.掌握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
    3.能運用液體壓強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理解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學會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連通器模型。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及密度的關系。
    教學過程。
    板書。
    1、液體對容器底部、側壁有壓強。
    2、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同一液體內(nèi)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體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二
    (1)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方向。(2)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nèi)。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2)密切聯(lián)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一、課前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側壁和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1、我們可以猜想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
    (1)實驗探究: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nèi)(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外凸出)。(2)講述:根據(jù)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xiàn)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表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份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shù)據(jù)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利用課件進行總結:
    利用壓強公式p=f/s推到液體壓強公式見課件。
    三、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chǎn)生和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四、、課堂練習:
    見課件。
    五、、布置作業(yè):
    六、課后小計: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三
    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側重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式學習過程,但因考慮到學生實際實驗操作能力、基礎程度、認知能力等方面因素,在設計過程中并未能落實好探究式學習的過程,應爭取將演示實驗改進為分組實驗,加強學生親身體驗,從而更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2.教學時間方面。
    本節(jié)課因液體壓強大小的關系式推導環(huán)節(jié)而影響了時間的把控,主要原因是班級學生基礎程度差異性大,兩極差距大,因此導致課堂進度難以達到預料效果。
    二、教學過程反思。
    針對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做得有所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對該視頻導入反應沒有預期熱烈,部分同學認為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涉及的問題過于簡單而不感興趣等。
    三、存在問題反思。
    整節(jié)課應該說是嚴格按照所預想的環(huán)節(jié)順利結束,只是時間把握上有所偏差,學生活動時間偏少,未能充分突出學生自主掌握課堂的特點,課堂效果沒有預期中的好,學生反映沒有預期中的熱烈。對學生積極性的調(diào)動還是有發(fā)展的空間,對整個課程的知識點推進遞進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完善。
    四、改進措施反思。
    1.教學設計應更嚴密、更科學。尤其要預留出學生活動的時間。
    2.應盡量將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寧可將一部分應用知識留于課后學生鞏固過程中掌握,也要使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教師指導而經(jīng)歷充分感知和探究式學習。
    3.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yǎng),提高自己教學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簡潔課堂語言,在設問、提問語言方面多下功夫。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四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有壓強的事例。
    3.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橡皮碗一對,茶杯,硬紙片,大、小試管,水。
    現(xiàn)在我們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先請同學們看兩個實驗。
    演示課本圖11—2、11—3實驗.演示前說明做法。
    讓學生討論:什么原因使兩個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
    什么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
    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chǎn)生的。
    上面的實驗證明,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
    人們很早就對大氣壓強進行研究了.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討論原因。
    講述大氣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
    1.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1.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很大。
    2.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實驗,邊做邊講。
    讓學生思考并試著回答:
    (1)水銀柱上方是真空還是空氣?
    (2)是什么力量支持著水銀柱不落下來?
    教師解釋水銀柱不落下來的原因.這個實驗表明水銀柱的壓強等于大氣壓強。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1.大氣壓強等于760mm高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約為105pa。
    即大氣壓強約等于10m高(三層樓高)的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
    介紹大氣壓發(fā)現(xiàn)的歷史:抽水機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討論:大氣壓為什么沒有把我們壓癟?
    先猜后演示.再討論原因,教師歸納、解釋.。
    1.課本中本節(jié)練習題1、2.。
    2.課本中本章后的習題3.。
    3.閱讀章后的“大氣壓發(fā)現(xiàn)的歷史”.。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五
    觀察實驗儀器:三腳鐵釘小桌、200克砝碼、蒙上白紙的硬紙盒各一個。
    演示先將小桌的桌面放在開口蒙有白紙的硬紙盒上,再壓上200克砝碼,紙不會被壓破;而將小桌翻過來讓桌腿(鐵釘做)立在白紙上,再壓上同一砝碼時,紙即咔喳一下被壓破。
    激疑
    教師:為什么兩個實驗的效果不一樣?(略停,學生不能回答。)
    再激疑
    老師:請同學們每人拿出一支鉛筆,兩手指同時用同樣大小的力壓鉛筆兩端,兩手指感覺(即效果)是否一樣?請同學們談談體會。
    學生:不一樣!頂著筆尖的手指感到痛(效果明顯)。老師:要準確回答上述實驗遇到的問題,就得學習第五章壓力和壓強。
    板書課題:壓力和壓強
    用幻燈投影自讀要求并注意分別給予各層次學生自讀指導。
    自讀要求
    1、記住壓力、壓強的定義、單位、方向。
    2、記住壓強公式p=f/s
    了解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壓強單位的讀法和帕斯卡的規(guī)定。
    探討題
    2、什么叫壓力?
    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板書: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然后老師強調(diào)壓力概念中“垂直”、“表面”等關鍵詞的含義。讓學生記住并理解壓力這個物理概念。示出幻燈片三,引導學生探索。
    探索題
    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獨自或二人一組按燈片三的要求動手實驗,教師巡視觀察,并重點點拔實驗中動手能力差的學生,思考實驗現(xiàn)象,提示、歸納。
    板書實驗結論: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跟壓力的大小有關系,還跟受力面積有關系。
    我們究竟如何(定量)比較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呢?掛出小黑板并向學生提供下列數(shù)據(jù):
    鐵塊重:0.49牛頓
    平放受力面積:4cm2
    豎放受力面積:2cm2
    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填寫上表,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每平方厘米所受壓力的數(shù)據(jù)和壓力效果比較,可知: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越明顯,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壓力就越大。故此,可用單位面積上所受到的壓力的大小來比較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
    板書壓強:物理學上把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計算:p117比較圖10―4中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圖10―5中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引導計算:略。
    (板書)計算公式:
    單位:f(牛);s(米2);p(牛/米2)
    說明:“牛/米2”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帕斯卡,這是為了紀念法國的科學家帕斯卡而特定的。
    同學們經(jīng)過熱烈討論,運用壓強知識提出各種可行搶救措施后,教師小結:同學們既機智又勇敢,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搶救了這位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小孩??梢娕φ莆宅F(xiàn)代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
    壓力、壓強達標檢測a卷
    一、填空
    1、重力為10牛頓的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壓力為______牛頓,方向______。
    2、物體______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某人每只腳所穿鞋的底面積為2分米2,他步行和站立時,地面的受力面積分別是______分米2和______分米2。
    4、由p=f/s可知,增大壓強的方法有______。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六
    1.理解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
    3.理解船閘的工作原理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4.學會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標1.通過多媒體演示及生活中的經(jīng)驗說明液體壓強的存在.
    2.通過學生實驗探究液體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3.通過對生活現(xiàn)象的分析進一步加深對液體壓強的理解.
    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及密度的關系.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題的提出:
    問:橡皮膜向下凸出,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由于水具有流動性,對阻礙它的器壁是否也具有壓強?
    講述:根據(jù)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
    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這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側壁(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xiàn)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教師示范一遍.
    學生實驗后得出結論:液體內(nèi)部是有壓強的.2.連通器。
    (1)連通器的定義。
    問:展示圖片問:這些裝置形狀、大小不同,結構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引導學生回答出:下部相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板書連通器的定義)。
    (2)連通器的規(guī)律設問:連通器內(nèi)盛有液體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提示學生注意觀察連通器的各容器中水面的高低關系后演示:
    三、小結。
    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明確所講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習題。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
    4.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壓強越大5.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2)原理:靜止在連通器中的同一種液體,各部分直接與大氣接觸的液面總在同一水平面上.
    (3)連通器液體相平的原因(4)應用6.船閘。
    教學后記:。
    初二物理壓強教案篇十七
    (1)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方向。(2)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nèi)。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2)密切聯(lián)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一、課前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3.以上問題,由學生回答,回答有錯的請另外的學生糾正或補充,然后由教師評講。
    側壁和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1、我們可以猜想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
    (1)實驗探究: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nèi)(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外凸出)。(2)講述:根據(jù)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2.學生分組實驗:
    (1)講述設問: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液體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
    (2)介紹壓強計:介紹時,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接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xiàn)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表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份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shù)據(jù)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利用課件進行總結:
    利用壓強公式p=f/s推到液體壓強公式見課件。
    三、歸納小結本課學習情況。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chǎn)生和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四、、課堂練習:
    見課件。
    五、、布置作業(yè):
    六、課后小計: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