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優(yōu)秀15篇)

字號:

    編寫教案時,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差異性和個體差異進行靈活調(diào)整。教案的書寫要規(guī)范、清晰,方便他人查閱和理解。面對教案編寫的挑戰(zhàn),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一
    本文作者吳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學家。本文選自后人所編輯的《藝文類聚》。他的散文以寫景見長,有人仿效他的文體,稱吳均體。
    二、解釋加點的字。
    1.風煙俱凈:都消散干凈2.天山共色:同樣的顏色。3.從流飄蕩:順、隨4.任意東西:向東,向西5.一百許里:表約數(shù),相當于左右。6.天下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7.水皆縹碧:青白色。8.直視無礙:阻礙9.急湍甚箭:急流的水;甚于、超過10.猛浪若奔:飛奔的馬12.負勢競上:憑借13.互相軒邈:軒,高,這里是向高處伸展;邈,遠,這里是向遠處伸展。14.泠泠作響:形容水聲的清越。15.好鳥相鳴:互相鳴叫16.嚶嚶成韻:和諧聲音。17.蟬則千轉不窮:表示多;窮盡18.鳶飛戾天者:到天上;戾,至19.望峰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20.經(jīng)綸世務者:籌劃、治理。21.窺欲忘反:流連忘返;22.橫柯上蔽:樹枝23.在晝猶昏:白天;好像。24.疏條交映:互相掩映。
    三、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全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呈現(xiàn)出同樣的顏色。
    2.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江兩岸的山上,全都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
    3.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流水比箭還快,兇猛的浪好像飛奔的馬。
    5.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在長久不斷地叫,從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鳴。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熱衷功名利祿的心那些忙于世俗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四、理解性默寫。
    1.富陽至桐廬之間的山光水色的總特征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3.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tài)的: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4.寫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5.寫江流氣勢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6.寫聽覺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7.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五、簡答。
    1.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寫了從富陽至桐廬一百多里富春江沿岸的奇山異水,在對山水景物描寫中表達了熱愛美好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2.說說你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币痪渖顚右馑嫉睦斫?。
    這兩句主要寫人們在這高山、泉水和草木鳥獸的奇景中的感受。這兒是一個和諧、美好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使人意志奮發(fā),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個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務纏得暈頭轉向的人,到這里來看一看這雄奇的景象,也會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靜一下頭腦,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暫時的休息,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凈化。作者自然地流露出對追求功名利祿之徒的蔑視,含蓄表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二
    1、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簡單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
    2、弄清課文中出現(xiàn)的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讀通大意。
    3、通過反復誦讀,熟讀成誦,體會本文的語言美。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體味清新精美的語言,體驗富春江的美麗風光,學習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寫法。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把握關鍵句子,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體悟作者高潔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關鍵詞匯,把握景物特點。
    2、學習本文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整體誦讀的基礎上,通過圈點批注重點詞匯,完成“誦讀一一感悟―一品析”的學習過程,把握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通過美讀,品析本文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人法:積極地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氣氛,激發(fā)學習趣味。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賞語言美、體會作者的高潔情趣。
    3、語文活動式教學法: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結合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對比閱讀,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美,并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感悟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設計(一)。
    有一首贊美富春江的詩歌:
    自錢塘至桐廬舟中雜詩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
    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這首小詩短短明句28字,寫盡了桐廬風景,寫活了富春江的風韻。
    而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儀用144字也極其生動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風光,這篇如詩的短文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著名駢文家吳均的這篇《與朱元思書》。
    設計(二)、―。
    我國有無數(shù)名山大川,讓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歌唱。浙江富春江一帶讓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前來游歷,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中杰作,后來人們把它叫做“唐詩之路”。
    唐代詩人憧憬著這一帶的山水,不僅因為富春江一頭連著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有“歸來不看岳”之譽的安徽黃山,恐怕還得益―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的淋漓盡致的描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領略富春江的無限風光。
    設計(三)。
    利用多媒體出示富春江的視頻或者圖片,來領略富春江的迷人風光,現(xiàn)在富春江沿途被譽為“黃金旅游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均一千多年前給我們描繪的富春江美麗風光。
    二、嘗試句讀,初讀課文。
    1、嘗試給本文加標點斷句。
    多媒體展示: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2)嘗試給原文加標點。
    加標點的過程,就是初步理解的過程。
    自主合作,探究原文的標點。
    看課本,明確標點答案。
    (3)認識駢文,了解作者。
    加標點的過程里,我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該文的句式特點?
    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如下列句子: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所以本文讀起來音節(jié)和諧鏗鏘有韻。
    多媒體出示吳均簡介:
    (4)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注釋疏通文意。不明白的,討論探究,師生交流明確?!?。
    三、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jù)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tǒng)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1段!孑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山水總的印象?!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xiàn)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皬牧黠h蕩,任意東西。自寓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弊髡叱舜S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diào)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
    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全文)學生齊讀第1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2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坝昔~細石,直視無礙。”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笔钦f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tài)的色和動態(tài)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
    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千丈見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學生齊讀第2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3段寫山,突出“奇”?!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商直指,千百成峰?!眱砂陡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shù)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竟上”
    “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叭な鲢鲎黜?;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睂懬逶降腵泉聲、悅耳的鳥聲、延宥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傍S1s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本哂幸灰伙w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皺M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中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
    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高山寒樹樹之奇負勢軒邈山之勢泉鳥蟬猿山之音息心忘反山之力橫柯疏條林之密學生齊讀第3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四、學生根據(jù)板書所顯示的詞語提綱,嘗試背誦課文(多媒體顯示)。
    五、布置作業(yè)。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三
    “書”:指書信,本文是吳均寫給好友的書信的一部分。駢體文: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特點:講求對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關于六朝駢體文:
    唐:稱時文(與古文相對)晚唐:稱四六文(四、六言為主)清:稱駢體文(兩馬并列駕車為駢)。
    吳均體:六朝駢體文往往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許多作品徒有華麗的外表。
    吳均的作品卻能揚其長避其短,不堆砌辭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暢,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內(nèi)容充實,時人效之,號為“吳均體”。
    二、簡介作者。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之作。其文工于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吳均體”。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jié)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他的駢文成就很高,《與朱元思書》是傳誦很廣的名作。
    吳均當史官時,實寫歷史,帝不喜,燒其書,罷其官,吳均被免官后于山水中尋找真趣。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并能流利地背誦,掌握字音、字形。
    2疏通文意,能準確翻譯重點句子。3積累重點實詞含義。
    自學指導一(5分鐘)。
    聽錄音,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縹碧急湍軒邈泠泠嚶嚶成韻鳶飛戾天窺柯。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第一段: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俱:完全/都;凈:消散;共色:一樣的顏色;從:順著)(東西:名作動:向東向西)(許:表約數(shù),左右;獨絕:獨一無二;絕,到極點)。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四
    1、熟讀課文,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句。
    2、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了解課文內(nèi)容。
    3、體會本文的寫景文字,賞析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難詞、句,掌握寫景文字內(nèi)容。
    教學難點:1、對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教具: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祖國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黃金周時,若想乘船賞山水之景,你準備去哪里呢?
    (學生自由回答:長江三峽、桂林漓江,……)
    還有一個好去處,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儀,投影出:
    這個去處就是錢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F(xiàn)在讓我們隨著吳均到那里去游覽一番。
    (板書作者,課題)
    二、釋題:
    學生解釋:“與……書”是什么意思?
    教師補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體的原因。(語言要簡潔)
    三、檢查預習效果:
    (重點查文言字詞、句等內(nèi)容的理解)
    學生之間互動:
    1、預習時,你遇到了什么障礙?請你提出來,讓我們大家來幫你解決。
    (學生提出自己的疑難字句,由其它同學解決)
    2、一個同學自己設計一個問題,自己指名讓另一個同學來回答,看是否能難住對方。
    教師小結。
    四、初步感知課文:
    1、放錄音,先欣賞課文。
    (學生閉目聆聽,初步感知、體會課文的優(yōu)美寫景)
    2、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個字進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個字呢?
    (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教師指名回答,同時明確,且板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教師進一步提問:文中寫水,體現(xiàn)了水什么特點?
    (學生概括,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清澈、急猛)
    聯(lián)系——(四人一組討論后回答:(1)《小石潭記》是如何寫水清的?
    (2)《三峽》是如何寫水急的?
    (每組可以寫在題板上,看哪一組寫的準確又快)
    4、再分組討論(仍四人一組):文中又是如何寫山的呢?具體都寫了什么內(nèi)容?又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或各寫出了景物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后,讓一組中的一個代表來回答。
    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明確后板書:
    樹——競上、爭、直指
    泉水:
    鳥:
    猿:
    5、置身于這樣的環(huán)境,作者有什么感悟?
    (學生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
    明確后,教師板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然后要求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進一步感知課文:
    1、(品味語言)
    教師提問:你認為作者什么地方寫得最好?簡要說明你自己的理由。
    (給學生留思考余地,然后回答,過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一學生扮演朱元思,一學生扮演吳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吳均的信后,來到此地,吳均作為導游,兩人一同乘船,邊走,邊看,邊介紹。
    (學生準備2分鐘)
    (注意:學生表演時,重在表現(xiàn)人物在船上的神態(tài)、動作等)
    (學生準備5分鐘)
    (讓大家推薦二至三名同學到前面作宣傳介紹,同時,可以播放風光片作背景)
    (都介紹完之后,由大家進行評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魷魚的。)
    六、 總結:
    祖國如此美麗,請熱愛她吧!請欣賞她吧!
    七、作業(yè):
    寫一篇游記,記自己的一次旅游活動。
    教后記:
    (1)學生課前必須充分的預習課文。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與其說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還不如看作一篇景色優(yōu)美的游記散文。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文中描摹了優(yōu)美的山水,并且課文的結構十分鮮明,句式非常工整。以下我們就以這三點來具體分析一下課文的藝術特色。
    一、奇異的山水體現(xiàn)景色美
    課文寫的是富春江的水和兩岸的山?!捌嫔疆愃?,天下獨絕”總寫了它們的特點。
    寫水時抓住“清”這一特點從靜態(tài)的角度來寫,結合具體的事物來表現(xiàn);而寫“急”這一特點時則從動態(tài)的畫面來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反映了江水的變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從而突出了水的異。
    寫山時作者先通過視覺的角度、運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靜態(tài)美轉化為動態(tài)美,不僅賦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著寫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鳥、鳴蟬、山猿,從聽覺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響曲,使得整個山林變成了美妙的音樂世界,使人心曠神怡。最后補寫的山峰上的叢樹枝繁葉茂、長勢蔥蘢,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又照應前文的“寒”字。這里從不同角度寫出了山的“奇”。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比喻的修辭結合豐富的想象給我們描摹了一幅優(yōu)美的富春江山水圖。
    二、總分的結構體現(xiàn)層次美
    作者在文章開頭部分首先用“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兩句點明了自己游覽的去向和路程,接著突出了課文的文眼——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另外從“奇”和“絕”二字上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作者用了十分精練的語言高度概括了富陽至桐廬一帶山水的總體特點,從結構上看屬于總寫。
    從文眼中我們可以看出富春江上吸引作者的是異水和奇山,于是在概括了山水總的特點之后,作者分兩段來具體向我們描繪美麗的景色。第二段作者抓住江水“清”“急”的特點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方面來描寫。第三段先從視覺和聽覺連方面的感受來寫兩岸的高山,然后是作者由此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抒發(fā)的心志,最后補寫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文章雖短,但思路清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從全文來看,屬于總分的結構;從段落來看,屬于并列的結構。
    三、工整的句式體現(xiàn)語言美
    作者所處的時代駢文盛行,這篇文章也不例外,但沒有一般駢文的弊病。文中句式整齊富有變化,多用四言,間以六言并時而加上一些副詞,使行文靈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諧婉的節(jié)奏。如開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就以對句開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氣勢。又如在寫動態(tài)水時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兩個整齊的比喻句來形容水的急。在刻畫山的特點時更是選用了“泠泠作響,嚶嚶成韻”“鳶飛戾天者,望蜂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疏條交映”等講究對仗、聲律的句子來寫神奇的山峰。
    這種句式的運用讓課文顯得更加清新流暢,也體現(xiàn)了作者善于錘煉語言的功力。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范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于衷。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xiàn)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了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啰。于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jié)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后,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五
    1、學習先總后分的描述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3、培養(yǎng)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學步驟。
    一、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xiàn)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本文見于《藝術類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分析課文。
    (一)、朗讀課文。
    1、明確讀音和句讀。
    輕聲朗讀課文,標出不明白的讀音、句讀。學生提出。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diào):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fā)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fā)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L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xiàn)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螒{(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璧男渲豢椀牡胤?,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二)、分析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xiàn)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本文寫作手法上采用了先總后分的手法。
    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diào)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nèi),“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nèi)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shù)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nèi)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負勢爭高,息心忘反)突破束縛同時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輕松自如。
    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于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xiàn)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xù)齊諧記》。
    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fā)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3、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xiàn)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三、作業(yè)。
    1、比較閱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吳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動。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動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動的,人是景的有機組成成分。
    吳文句式井然,有韻律。柳文語言活潑,形式自由。
    2、探究活動: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為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為四六體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為此,可要求學生“用現(xiàn)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diào),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xiàn)代書信”。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于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六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從流飄蕩2縹碧3直視無礙。
    4急湍5甚箭6猛浪若奔。
    7負勢競上8軒9邈。
    10爭高直指11嚶嚶成韻12千轉不窮。
    13鳶飛戾天者14經(jīng)綸世務15窺谷忘反。
    16橫柯上蔽17疏條交映。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4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七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結構,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2.領會作者熱愛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自主、合作與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學重點】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學法指導】讀、研討結合語境,積累詞句;抓關鍵句子,理解主旨。
    【教學安排】兩節(jié)課。
    第一節(jié)課。
    【教學要點】1、朗讀熟讀課文2、劃分節(jié)奏3、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吳均(469年-5),字叔庠。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時官吳興主簿。明人輯有《吳朝清集》。
    二、學生試讀課文,給15分鐘熟讀課文。
    三、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jié)拍。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四、翻譯課文:學生先口頭翻譯,再落實到書面上。
    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shù)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fā)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四、布置作業(yè):
    1.讀課文20遍,準備下節(jié)課默寫全文。
    2.完成課測試題:
    (一)作者:吳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時官吳興主簿。明人輯有《吳朝清集》。
    (二)生字正音:
    縹碧軒邈()泠泠()作響。
    鳶飛戾天()有時見()日。
    (三)文言知識:
    1、通假字。
    (1)“轉”通“囀”,鳥叫聲。原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2)“反”通“返”,返回。原句: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古今異義。
    (1)東西:古義:向東向西。例句:任意東西。
    今義:指物品。
    (2)許:古義:附在整數(shù)詞之后表示約數(shù),左右。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3)奔:古義:本文指飛奔的馬。例句: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奔。
    (4)窮:古義:窮盡。例句:蟬則千轉不窮。
    今義:貧窮。
    (5)戾:古義:至.例句:鳶飛戾天者。
    今義:罪惡。
    (6)經(jīng)綸:古義:籌劃、治理。例句:經(jīng)綸世務者。
    今義: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
    (7)窺:古義:看,觀察,偵查。例句:窺谷忘反。
    今義: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3、一詞多義。
    (1)[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沒有第二個)。
    猿則百叫無絕(斷,停止)。
    (2)[上]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邊)。
    (3)[無]直視無礙(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不)。
    (4)[百]一百許里(確數(shù),十的倍數(shù))。
    猿則百叫無絕(概數(shù),表示多)。
    (5)[直]直視無礙(直接)。
    爭高直指(筆直)。
    (6)[負]負勢競上(憑借)。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背)--《愚公移山》。
    (7)[窮]蟬則千轉不窮(窮盡)。
    窮冬烈風(深)--《送東陽馬生序》。
    窮則獨善其身(不得志,不顯貴)--《孟子盡心上》。
    (8)[見]有時見日(見到)。
    才美不外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馬說》。
    五、【教學反思】。
    第二節(jié)課。
    【教學要點】1、檢查背誦,當堂默寫。2、理解全文寫作意圖(主旨)3、復習文言知識重點部分,小測:請學生到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寫在本上,然后講評。4、學生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二和練習三。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默寫全文。
    二、理解文章主旨:
    三、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意思是:“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BR>    四、考查掌握課文主要知識點:
    色、凈、絕、奔、負、指、窮、息、反、見。
    五、文言知識歸納:
    4、詞類活用。
    (1)風煙俱凈(“凈”:形容詞作動詞,消凈、散凈)。
    (2)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4)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停止)。
    (6)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7)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語的意思)。
    (8)負勢競上(“上”:方位名詞,,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向上生長”)。
    (9)皆生寒樹(“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5、翻譯重點。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波浪像飛奔的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都在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這些山)爭著伸得更高,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shù)山峰。
    (3)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也長久不停地啼著。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5)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6)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
    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8)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奇峭的山和奇異的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六、課后練習二:
    水之澄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七、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第三題,把課文改寫成散文,不受作者語句的拘束,可寫成你自己的一篇山水游記,允許大量補充想象的內(nèi)容。
    八、板書設計:
    1、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意思是:“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BR>    2、課文重點實詞積累:
    色:顏色凈:潔凈絕:獨一無二奔:飛奔的馬負:憑借。
    直:筆直地向上;指:直插云天;窮:窮盡;息:停止;反:同“返,返回:
    見:同“現(xiàn)”,出現(xiàn)。
    3、詞類活用。
    (1)風煙俱凈(“凈”:形容詞作動詞,消凈、散凈)。
    (2)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4)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停止)。
    (6)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7)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語的意思)。
    (8)負勢競上(“上”:方位名詞,,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向上生長”)。
    (9)皆生寒樹(“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4、翻譯重點。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波浪像飛奔的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都在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這些山)爭著伸得更高,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shù)山峰。
    (3)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也長久不停地啼著。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5)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6)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
    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九【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八
    (一)知識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nèi)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疏通文意并且熟練的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觸。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感。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致,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闻臄z于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游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后,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杜c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jié)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九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2.理清文章結構,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3.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2.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教學方法:讀、研討。
    教學手段:小黑板。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寫過信吧?
    那么大家寫信有沒有題目呢?
    今天我告訴大家一種比較簡單的書信題目“與……書”(板書),意思就是“給……的信”。比如我給張三寫信,題目就可以是“與張三書”。從前有一個叫吳均的人游歷了奇特秀麗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給好友朱元思寫了封信“與朱元思書”(補充板書)。下面就請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趕快讀一下友人給你寫的信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
    2.指定一生讀課文,其他同學糾錯。明確讀音和句讀。
    3.全體齊誦。
    這封信寫得美不美?和你平時收到的信有沒有不同?(生答)。
    師:這封書信和一般書信不同,沒有問候的套語和日常事務的敘述,是一篇由清詞麗句構成的寫景小品文。
    4.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下面由老師給大家范讀一下。“風煙俱凈......天下獨絕?!?BR>    點撥:開頭兩句,應當顯得特別大氣,眼界非常宏觀;中間兩句,要顯得特別自在;而“自富陽到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應當帶著欣賞的態(tài)度,非常陶醉。
    5.小組為單位參照課下注釋翻譯。一位同學起來翻譯,老師訂正。
    三、分析賞析課文。
    我們再來誦讀,這次大家要扮演吳均的角色,在腦中想象一下。天空中萬里無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顏色。我吳均坐在船上,跟隨流水飄蕩,任憑它把我?guī)驏|帶向西。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來里,全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全體齊背第一段)。
    1.結構分析:總分。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的特點,同學們用八個字概括“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別來寫的水和山。
    2.提出問題: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異在哪?
    a.先賞析異水。
    水的特點:清、急。
    原文對應的詩句是什么?(生答)。
    運用了什么修辭?夸張、比喻。表現(xiàn)手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動靜結合。
    當堂背誦第二段。生齊背或讀。
    b.再賞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靜態(tài)的山寫活了,充滿生機與活力。
    聽——泉水、鳥、蟬、猿之聲。
    天籟之音,和諧悅耳。它們發(fā)出聲音,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利,作者是懷著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贊美之情來寫的。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了解到這些,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下面兩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為了功名利祿而極力攀高的人,他們看到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熱衷功名利祿的心?;I劃世俗事物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但有沒有結束?
    接著看——山之色。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找一位學生翻譯。
    四、明辨文章主旨。
    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生討論回答,師點撥指導)。
    五、小結。
    根據(jù)板書回顧課堂內(nèi)容,引導學生嘗試背誦。
    六、作業(yè)。
    背誦全文。
    用現(xiàn)代文介紹“從富陽至桐廬”的景色。
    板書設計:
    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分: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夸張。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張、比喻。
    奇山——看——形。
    聽——音(泉水、鳥、蟬、猿)。
    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看——色。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
    1.自學尋找資料,了解吳均的創(chuàng)作和寫作特色。
    2.通過課堂競賽、導游、演講把握文中的字詞解釋,解讀作者對山水的喜悅之情。
    3.體味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逸的高潔志向。
    4.培養(yǎng)學生想象與聯(lián)想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1、根據(jù)以下論題搜集資料。
    1)吳均的生平。
    2)吳均的主要文學創(chuàng)作及代表作品。
    3)吳均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
    2、根據(jù)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yōu)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一)新課導入。
    1、美景圖片情景導入。
    2、你去過的景色最優(yōu)美的地方是哪里?
    (二)賽一賽:吳均知多少。
    1、以大組為單位接力介紹吳均的文學常識,每組每次一人,每人只說一句話,選出說得最多的優(yōu)勝組進行表揚。
    2、學生接力競賽時教師擇要在黑板上板書。
    3、學生在接力比賽后筆記加橫線的內(nèi)容:
    吳均,字叔癢,梁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還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三)說一說: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齊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2)邊讀邊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體內(nèi)容。
    2、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學生根據(jù)工具書或資料口頭翻譯課文一遍,同桌之間相互指正。
    3)15分鐘時間寫出導游詞。
    要求:a、緊扣課文大意,然后大膽加入想象。
    b、盡量學習課文優(yōu)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又要適宜口語敘述。
    c、選擇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之內(nèi)。
    4)導游技能比賽。
    學生自愿舉手參加導游技能比賽,教師作為評委從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語表達流暢三個方面給小導游打分,評出最五星級導游一名、三星級導游兩名,給予象征性的物質(zhì)獎勵。
    3、教師小結,點評導游詞,學生明確這些句子的大意: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顯現(xiàn)著共同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著江流往東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5)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著山勢,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想一想;我對課文最理解。
    1、教師出示思考題。
    2、學生根據(jù)對課文的解讀獨立完成思考題。
    3、班級討論校對,看看哪一位同學對課文最理解,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4、提示:允許多元理解,鼓勵新的、合理的創(chuàng)見。
    思考題。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例如。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
    其中以“”句最傳神。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
    使文章。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
    從“”可以看出來。
    明確: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語言優(yōu)美、細膩,多用修辭,駢散結合,例句自選。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通過細致的描寫表現(xiàn)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兩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選。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采用總分,使文章開篇點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寫,條理清晰。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表心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從“鳶鳥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可以看出來。
    三、課后活動。
    1、完成同步和課后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參考課文從“水”“山”對富春山水的描寫,仿寫西湖的“雨”或“霧”。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一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diào)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nèi),“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下文,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處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山?!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并且爭著往高處伸展。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與勃勃生機。不僅如此,作者還加入了聽覺的效果,把山之情韻交代得神趣盎然。
    2.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信,可寫的卻是富春江的秋景,寫信的用意何在?
    六朝文人在往還書信中好用景語做點綴,其作用大概是用景物打動對方,烘托寫信人的心情,寫景最終是服務于書信的。至于吳均此書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的全文,難以臆斷。但從“先是均將著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其《春秋》,奏之。書稱帝為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已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shù)十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等文字可以看出,吳均雖有俊才,但帝王昏惡,志不能發(fā),不免心中郁結橫生。這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竟讓作者流連忘返,于是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事務者,窺谷忘反?!贝朔鈺庞删吧?、因景而明志,既表現(xiàn)了富春江的魅力,更表現(xiàn)了作者鄙棄名利的思想。
    〔典型問題例析〕。
    〔例一〕下面的加點詞均為詞類活用,請解釋:
    a.從流飄蕩,任意東西。b.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c.橫柯上蔽,在晝猶昏。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a.東西,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往東、往西;b.競,動詞作狀語,譯為爭著上,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向上;c.上,名詞作狀語,譯為在上面d.湍,形容詞作名詞,譯為江流。奔,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奔馬。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5單元學會讀書5中的第3篇課文。它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fā),著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fā)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薄罢b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jù)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后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注釋后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后,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yǎng)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后,做口語復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二、說學情。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學生,學生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于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
    三、說教法。
    本文教學我采用誦讀法、質(zhì)疑法、辯論法、復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jù)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jīng)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币簿褪钦f,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fā)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對字詞的疏通,采用質(zhì)疑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zhì)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四、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溫故知新,激趣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fā)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第二步: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主要掌握: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大多數(shù)學生。
    第三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內(nèi)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jié)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
    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相互質(zhì)疑解答。
    c、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d、繼續(xù)朗讀課文,以至成誦。
    這一步是完成學習重點,我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實現(xiàn)和諧的生生、師生互動。
    第四步:理解內(nèi)容,欣賞課文。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jīng)有了大概的了解。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nèi)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背誦課文,然后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篇小品文嗎?能說出你的理由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說出自己的感悟。我適當引導學生從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課文,去欣賞課文的美。
    我設計下面問題加以引導:
    1、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五步:探究描寫,口語復述。
    拋出問題: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導游,我們應該怎樣向游客介紹“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的山水風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點,突出“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qū)懀簭牧黠h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5、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
    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nèi)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聯(lián)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會復述,是學會寫作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我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從內(nèi)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我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溫故知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六、說板書。
    我的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認認真真地讀,深深入入地想(討論),扎扎實實地練的閱讀教學規(guī)律。力求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讀、想(討論)、練,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三
    1.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簡單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
    2.弄清課文中出現(xiàn)的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讀通大意。
    3.通過反復誦讀,熟讀成誦,體會本文的語言美。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體味清新精美的語言,體驗富春江的美麗風光,學習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寫法。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把握關鍵句子,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體悟作者高潔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關鍵詞匯,把握景物特點。
    2.學習本文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整體誦讀的基礎上,通過圈點批注重點詞匯,完成“誦讀一一感悟—一品析”的學習過程,把握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通過美讀,品析本文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人法:積極地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nèi)容相關聯(lián)的氣氛,激發(fā)學習趣味。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賞語言美、體會作者的高潔情趣。
    3.語文活動式教學法: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結合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對比閱讀,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美,并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感悟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設計(一)。
    有一首贊美富春江的詩歌:
    自錢塘至桐廬舟中雜詩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
    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這首小詩短短明句28字,寫盡了桐廬風景,寫活了富春江的風韻。
    而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儀用144字也極其生動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風光,這篇如詩的短文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著名駢文家吳均的這篇《與朱元思書》。
    設計(二).-。
    我國有無數(shù)名山大川,讓無數(sh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歌唱。浙江富春江一帶讓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前來游歷,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中杰作,后來人們把它叫做“唐詩之路”。
    唐代詩人憧憬著這一帶的山水,不僅因為富春江一頭連著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有“歸來不看岳”之譽的安徽黃山,恐怕還得益-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的淋漓盡致的描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領略富春江的無限風光。
    設計(三)。
    利用多媒體出示富春江的視頻或者圖片,來領略富春江的迷人風光,現(xiàn)在富春江沿途被譽為“黃金旅游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均一千多年前給我們描繪的富春江美麗風光。
    二、嘗試句讀,初讀課文。
    1.嘗試給本文加標點斷句。
    多媒體展示:
    1.嘗試給原文加標點。
    加標點的過程,就是初步理解的過程。
    自主合作,探究原文的標點。
    看課本,明確標點答案。
    2.認識駢文,了解作者。
    加標點的過程里,我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該文的句式特點?
    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如下列句子: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所以本文讀起來音節(jié)和諧鏗鏘有韻。
    多媒體出示吳均簡介:
    (4)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注釋疏通文意。不明白的,討論探究,師生交流明確?!?BR>    三、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jù)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tǒng)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1段!孑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山水總的印象?!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xiàn)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寓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弊髡叱舜S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奇山異水”表明這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diào)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
    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全文)學生齊讀第1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2段寫水,突出“異”。“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說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坝昔~細石,直視無礙?!彼椎挠昔~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凹蓖纳跫屠巳舯??!笔钦f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tài)的色和動態(tài)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
    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千丈見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學生齊讀第2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3段寫山,突出“奇”?!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商直指,千百成峰?!眱砂陡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shù)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竟上”
    “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睂懬逶降娜?、悅耳的鳥聲、延宥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傍S1s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本哂幸灰伙w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皺M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睒渲v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中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
    根據(jù)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高山寒樹樹之奇負勢軒邈山之勢泉鳥蟬猿山之音息心忘反山之力橫柯疏條林之密學生齊讀第3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與朱元思書》,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清新明麗而又短小精悍的駢體文。文章清晰地描繪了富春山水的自然景色,在字里行間呈現(xiàn)給讀者一幅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富春山水圖。
    八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文言知識,能夠讀懂簡單的文言語句,但仍需積累文言知識,同時學生的認讀能力較強但理解能力較弱,仍需老師進一步培養(yǎng)。
    基于以上教材、學情分析,參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1.梳理文章大意;。
    2.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學重難點定為:
    1.講授文中的文言知識;。
    2.概括文章“異水”、“奇山”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提問法、點撥法等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作為現(xiàn)代教育媒體,具有多樣性、形聲性的特點,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問法能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點撥法能引導學生自學,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引導采用的學法是朗讀法,朗讀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熟悉理解課文。
    我采用問題式導入法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隨后,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兩幅畫面,即學生眼中看到的畫面、課文文字中呈現(xiàn)的畫面。在播放范讀時,我給血紅色呢個展示了富春江的圖片,讓學生對富春山水有了較為形象、直觀的認識,這就是眼中畫面;在走進文本后,梳理文章大意,同時概括異水、奇山的特點,這樣,在理清文章脈絡、落實重點字詞的同時,讓學生看到一幅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富春山水圖。然后,采用歸納總結的方式結束本課。最后是作業(yè)布置。
    我采用的是詞語式板書,這種板書能夠簡明概括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能夠促進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記憶。
    附《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材分析】。
    《與朱元思書》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清新明麗而又短小精悍的駢體文。本單元所選詩文,或?qū)懢?,或狀物,或詠史,或抒寫人生志趣,或表現(xiàn)親朋情誼,無不浸透著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與朱元思書》清晰地描繪了富春山水的自然景色,在字里行間呈現(xiàn)給讀者一幅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富春山水圖,浸透著作者對自然、人生的感悟與思考。
    【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期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文言知識,能夠讀懂簡單的文言語句,但仍需積累文言知識,同時學生的認讀能力較強但理解能力較弱,仍需老師進一步培養(yǎng)。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大意;。
    2.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講授文中的文言知識;。
    2.概括文章“異水”、“奇山”的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點撥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5~17分鐘。
    【教學過程】。
    初中語文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五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與朱元思書》。根據(jù)新課標的理念,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該單元所選文章均為寫景抒情的散文,感受我國山水之美,激發(fā)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本文是作者寫給好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文章既描寫了山水之美,也抒發(fā)了對世俗官場和追名逐利之輩的藐視之情,蘊含了對好友的規(guī)勸。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八年級的學生處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階段,他們好奇心重,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欲望。在文言文的閱讀上也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诖?,按照新課標對教學目標的三大維度的倡導,我結合本文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的特點,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并達到誦讀成誦。感知、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將重點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積累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精讀文章寫景部分,深入領會關鍵詞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理解作者避世退隱的理想,感受與好友的友情。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放在精讀文章精彩的寫景部分,學會文章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難點則是感受自然山水之美,體會作者退隱避世、寄情山水的理想。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教學過程,無論是教還是學,方法得當,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秉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教育理念,具體采用朗讀法、討論法、啟發(fā)法進行教學。
    愛因斯坦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fā)出來,那么學校所規(guī)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我們常說,興趣是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樂學”、“善學”。我會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課前預習法。
    首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疏文意,解決文章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能流利正確的朗讀課文,并背誦。
    2、體驗感悟法。
    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山水之美,理解作者避世退隱、寄情山水之情,啟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接下來,談談我對這節(jié)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采用圖片導入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播放一組祖國山水圖片,讓學生欣賞感受祖國山水的美好。再播放富春江上的美景,以此引入課文,“歷史變遷,那么一千多年前的富春江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跟著吳均一起游覽富。春江之美吧”,導入本文,并解題“與”是“書”,朱元思是作者的好友,書是寫信的意思。并借此讓學生將課前搜集的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進行分享和交流,全班合作了解作者生平、課文寫作背景,為后面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應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圖片形象直觀的展示祖國山河的美,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向往之情,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氛圍。
    接著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檢查課前預習情況,重點解決文章的生字詞,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然后,讓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時注意語速、停頓、重音、節(jié)奏。在學生朗讀以后,播放朗讀示范音,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之后,再次朗讀課文,體驗效果,教師鼓勵學生,作必要的點評。
    其次,由于課前我已經(jīng)讓學生自疏文意,但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有些疑難問題難以解決。此時,我讓學生前后桌合作討論,解決疑難。小組討論后讓學生逐段翻譯,采用生生互評、教師點撥的方式將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解決掉。如“風煙俱凈”的“凈”不是干凈,而是消散。乘此讓學生積累相關的文言詞匯。教師對一些文言現(xiàn)象進行重點指導,如通假字反――返。古今異義詞――評,詞類活用――東西等。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足”?;诖耍以O計了以上環(huán)節(jié),并且由于課前準備充分,此環(huán)節(jié)占用時間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