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歐陽修采桑子教案大全(15篇)

字號: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課堂時間,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教案設計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閱讀這些教案范例不僅可以啟迪我們的教學思路,還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分享。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一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縣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簾櫳】窗簾。櫳,窗欞。
    【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去】離開,離去。
    【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
    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jié)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氐骄邮?,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簡析。
    落英繽紛、柳絮紛飛的暮春景色,常常會引起人們的惋惜之情。但是歐陽修面對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卻別有會心發(fā)出了贊美的聲音。往日湖上游人不斷、笙歌相隨盛況也已經(jīng)不復存在,詞人由此頓悟春天已經(jīng)消逝?!笆加X春空”四字既表達了若有所失的空虛感,又有一種繁華喧鬧過后的清醒感。
    賞析。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袄墙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tài)。以上數(shù)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叭悍歼^后”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贊美說“好”,并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傷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過片表現(xiàn)出環(huán)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绑细枭⒈M游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游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游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chǎn)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復雜微妙的心境?!笆加X”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chǎn)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睂懯覂染埃匀宋飫討B(tài)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xiàn)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二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譯文:
    清明上巳節(jié),西湖風光都很好,滿眼是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道旁從柳樹行中奔馳而過。
    游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嘩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寫作背景:
    這組詞是歐陽修晚年退居安徽潁州西湖時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chǎn)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于文字也”《思潁詩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終于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愿歸居潁州。從43歲至潁州到65歲歸潁定居,歐陽修在潁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對潁州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結伴同游,或乘興獨往,經(jīng)常徜徉于畫船洲渚,充分領略了潁州的山水風光,把西湖風物之美和對西湖的喜愛之情訴諸筆端,寫下了紀游寫景的組詞《采桑子十首》。
    寫作手法:
    此詞是作者宋神宗熙寧四年退居潁州后所作,詞中以慷慨悲壯的感情發(fā)身世之慨,讀來沉郁頓挫,蕩氣回腸,極一唱三嘆之致,《六一詞》中屬豪放一路。全詞以情語勝,寫情疏雋深婉,自然真切。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以前,是一個概數(shù),泛指他五十三歲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后來移守楊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仁宗嘉祐中,很順利地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月白風清”四字概括?!霸掳罪L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征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象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xiàn)十年以后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來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這對他個人來說,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來。種種不幸,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樸質無華,斬截有力。“速可驚”三字,直似從肺腑中發(fā)出。
    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于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郁。這里,詞人久經(jīng)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以縱酒尋歡來慰藉余年,其中滲透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对?。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這里,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于是便構成了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象帶到十年以前的環(huán)境里。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后的景況,也是抒發(fā)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郁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三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二)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wěn)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何人解賞西湖好,佳景無時,飛蓋相追,貪向花間醉玉卮。
    誰知閑憑闌干處,芳草斜暉,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四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jié)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氐骄邮?,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袄墙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tài)。以上數(shù)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叭悍歼^后”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贊美說“好”,并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過片表現(xiàn)出環(huán)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绑细枭⒈M游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游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游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chǎn)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chǎn)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詞的最后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睂懯覂染?,以人物動態(tài)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在結句中“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整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表現(xiàn)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而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平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整首詞取境典型,敘事抒情結合。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五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有關詞的一些知識。
    2、了解兩首詞的寫作背景。
    3、掌握重點字詞。
    4、學習以生動精煉的語言表達感情的寫作特點。
    5、認真領會兩首詞的意境。
    (二)能力目標。
    1、訓練誦讀能力。
    2、品味關鍵詞語,體會詞中的意象,理解情景交融的特點。
    (三)德育目標。
    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奮發(fā)向上,樹立遠大理想。
    (四)美育目標。
    1、欣賞詞作的語言美。
    2、領會詞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教學重、難點】。
    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領會詩歌宏闊的意境,感受毛澤東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重、難點)。
    二、了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重點)。
    三、指導學生掌握鑒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難點)。
    【教學設想】。
    詩詞的品位在于意境的高下,每首詞的意境都客觀地存在于詩詞的本身,所以詩詞的教學過程,就是教者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體會其意境美而又把它具體描述出來的過程,亦即要求把詩詞的意境從概念變成一種可望、可即、可感、可述的境界。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詩詞的鑒賞能力。
    基于上述考慮,本節(jié)課教學力求將側重理解、分析的閱讀活動同側重領悟的意境描述練習相結合。
    具體操作上,引導學生將作者筆下的景物畫出來,幫助閱讀欣賞,突出重點;經(jīng)過分析理解,要求學生表達出作品的意境,突破難點。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沁園春長沙》。
    一、由作者導入新課:
    毛澤東,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不但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學家。其詩詞氣勢磅礴,雄渾瑰麗,富有極高的思想價值、藝術品位和審美魅力。
    二、簡介回顧詞的有關知識:
    詞一片稱為一闕或一片?!扒邎@春”是詞牌名,與詞的內容無關?!伴L沙”是詞的題目,和詞的內容有一定的關系。
    三、為何以“長沙”為題?(引入時代背影簡介):
    長沙是毛澤東青年時期學習生活、革命活動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長達十三年之久。這首詞寫于1925年。這一年的2月,毛澤東在韶山領導農(nóng)民運動,幾個月內就組織了二十多個農(nóng)民協(xié)會,軍閥趙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廣州接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懷求學、革命斗爭生活,因有此作。
    四、展示詞的放大掛圖,檢查預習:
    讀準字音并解釋:百舸悵廖廓崢嶸遏。
    五、播放朗讀錄音,幫助學生初步領會詞的內容和意境。
    六、教讀詞的上闕:
    (一)、指點詞的章法結構;導入對詞上闕的分析:
    這首詞和我們初中學過的沁園春.雪一樣,同屬“雙調”。上闕開頭三句為“起句”,中間七句叫“鋪敘”,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結”;下闕開頭兩句稱“過變”或“換頭”,下七句是“鋪敘”,最后三句是“煞尾”。
    這首詞以“長沙”為題,不妨看成一篇記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記游的呢?
    (二)、教師范讀前三句——“起句”:
    1、問:作者在這里向我們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況?
    答:時間:深秋;
    地點:橘子洲頭;
    游者:獨。
    2、教師點撥:詞的語句多倒裝。學生調整語序,說出大意。
    (三)、教讀中間七句——鋪敘。
    1、學生默讀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繪的圖景,以簡筆畫的形式將其畫出來。
    2、具體分析:
    a、從觀察角度上看,這幾句有何不同?
    學生齊答;教師板書,明確:
    作者寫景時,由遠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總,既有空間順序,又有邏輯順序,繪成了一幅層次分明的立體圖。
    b、精當?shù)挠迷~:這七句中作者對數(shù)目、色彩、動靜都有精當?shù)拿枥L,指出作者用詞精當之處。
    學生指出后,師生共同分析“萬、百、紅、碧、擊、翔”等詞的精當之處,如:
    “紅”與“碧”:一個熱情奔放,一個明凈可愛,對比鮮明;
    “擊”:飛鷹雄姿,矯健有力,更覺天空秋高氣爽;
    “翔”:游魚從容,輕快自如,更顯江水清澈見底。
    c、教師小結鋪敘部分寫法:對比映襯,點面結合。
    d、通過對本段所寫秋景和古人筆下秋景不同情調的對比,使學生了解毛澤東博大的胸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
    比較:古人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秋景描寫,蕭瑟慘淡,情調悲涼低沉。毛澤東筆下的秋景則生機盎然。
    小結:“景語皆情語”,作者筆下的秋景,實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揚樂觀的革命精神的體現(xiàn)。
    (四)、教讀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說出大意:
    面對廣闊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蒼茫的大地發(fā)問,這一切升沉究竟由誰主宰呢?
    2、教師小結:
    這是作者由觀覽景物進入理性的思考,是“獨立”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個滿懷革命理想,充滿必勝信念的革命家向舊社會,舊秩序的挑戰(zhàn)!
    七、教讀詞的下闕。
    (一)、總結上闕,導入對詞下闕的分析。
    上片中,作者記游、寫景、思索,面對生機盎然的秋景生發(fā)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作者則回憶了往昔的“崢嶸歲月”,并含蓄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二)、閱讀“起句”:
    1、指名朗讀;
    2、將這兩句恢復成正常的語序。(提示: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曾攜百侶來游。)。
    3、小結:這兩句是作者總寫過去的日子。
    (三)、閱讀鋪敘:
    2、學生閱讀思考;提示:
    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將往事化為觸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將過去的歲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出來。如將同學們的精神風貌化為“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形象,將評論國事的意思化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形象,將蔑視權貴的意思化為“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形象。
    朗讀,體會在這些詩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提示:這些詩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為已任,充滿革命的豪情壯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已任的革命豪情。)。
    3、總結:這七句是作者對往昔歲月的分寫。
    (四)、閱讀煞尾:
    1、指名說出結尾三句的意思:還記得嗎?我們當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頭阻止了飛快行駛的船只?。ㄟ€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浪頭阻止了飛快行駛的船只的時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BR>    2、這三句中,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感情?(這里作者運用了大膽的夸張和神奇的想象,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反襯了當年他們的矯健奮發(fā),豪邁氣概,有力地表現(xiàn)了他們的豪情壯志。同時,這也是對上片中“誰主沉浮問題的含蓄回答。)。
    (五)、總結全詞:這首詞的上片記今游、獨游、以寫景為主,借景抒情;下片則憶昔游、群游,以敘事為主,融情入景。
    八、比較拓展:比較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體會“景語皆情語”以及寫作賞析文章的方法。
    (1、毛澤東筆下的梅花是樂觀、無私的,而陸游筆下的梅花則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賞,至死不渝。2、為什么會表現(xiàn)出這種不同呢?因為毛澤東是一個具有寬廣胸懷的革命家,樂觀而又無私,陸游則是一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一生以抗金收復失地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卻一生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直到將死還寫下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所以他筆下的梅花就呈現(xiàn)出雖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賞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寫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內心世界。)。
    第二課時。
    《采桑子重陽》。
    一、由上節(jié)課導入新課: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毛澤東眼中的一種秋景。其實,在詩人的眼中,秋天還有另一番景象,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毛澤東的另一首詞《采桑子重陽》。
    二、本詞的寫作背景: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閩西龍巖召開了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被朱德、陳毅等批評搞“家長制”,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隨即離開b隊,到上杭指導地方工作,差點死于瘧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澤東才在上海中央(當時由周恩來主持)“九月來信”的支持下恢復職務?!恫缮W又仃枴愤@首詩反映了毛澤東病中的心情。
    三、學生自讀全詞,了解大意,走進詞作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領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全詞:自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tǒng)主題。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退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五、課堂練習:
    1、根據(jù)有關詞的知識,從選項中選出恰當?shù)囊豁棧?BR>    沁園春蘇軾。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克⒐?;云山離錦,朝露溥溥;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qū)區(qū)長鮮歡。微呤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
    a、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b、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c、漸月華收練;此事何難。
    d、漸月華收練;此事有何難。
    2、閱讀以下兩首詩,請說一說哪一首是毛澤東作品。
    詠蛙。
    果然生就大肚樣,會有人來下池塘。人靜夜寂叫荷葉,“不是膽小是謙讓?!?BR>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詠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獨臥地上似虎形。春來我不先張嘴,哪個魚鱉敢吭聲?”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兩首詞。
    2、課外選讀一首毛澤東的詞作,并寫一篇賞析性文章。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六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
    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
    賞析:
    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甚愛潁州西湖風光?;蚪Y伴同游,或乘興獨往,經(jīng)常徜徉于畫船洲渚,寫下了十三首紀游寫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語》作為組詞的序言。本篇是組詞中的一首。它寫湖面飲酒賞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別有天地。本詞描寫了暮春西湖迷離的美,語言清麗,風格空靈淡遠,全詞充溢著悠然閑怡之趣。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七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1殘紅。飛絮濛濛2。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3。垂下簾櫳4。雙燕歸來細雨中。
    1、群芳:百花。謝朓《酬德賦》:“覽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動植。”狼藉:縱橫散亂。
    2、濛濛:雨點細小的樣子。這里形容柳絮漫天飛揚如細雨。
    3、春空:春意消失。
    4、簾櫳:即窗簾。窗欞為櫳。謝惠連《七月七日夜詠牛女》詩:“升月照簾櫳?!?BR>    本篇通過描寫潁州西湖暮春景物,表現(xiàn)作者晚年退休之后恬淡自適的生活情趣。古詩詞中春游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喜歡描寫群芳正盛時的美景與樂事,本篇卻偏偏選取萬花凋零的時刻來進行描繪,從中覓取寂靜之境,體驗恬淡之趣,可謂別具一格。作者采用虛實相生的章法來構建全篇:上片寫暮春湖上“花謝花飛飛滿天”的景致,是實寫;下片寫游人散盡之后自己體驗到的無邊安靜與幾分寂寞,是虛寫。此詞通體皆佳,然以首句“群芳過后西湖好”最受詞論家稱賞,它好就好在突兀而起,籠罩全篇,是寫景抒情之關紐,以后的優(yōu)美情景都由此句生發(fā)出來。清代詞話家譚獻評論說:“‘群芳過后’句,掃處即生。”又:“‘笙歌散盡游人去’句,悟語是戀語?!保ㄗT評《詞辨》卷一)近人俞陛云則評論此詞全篇之美曰:“西湖在宋時堤上香車,湖中畫舸,極游觀之盛。此詞獨寫靜景,別有意味?!保ā短莆宕鷥伤卧~選釋》)。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八
    【內容】:
    群芳過后西湖好,
    狼藉殘紅,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創(chuàng)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他的詞主要寫戀情游宴,傷春怨別,表現(xiàn)出深婉而清麗的風格。詞集有《六一詞》、《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編》。
    【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謝。
    西湖:此指安徽穎州之西湖。
    狼籍:散亂樣子。
    春空:春意消失。
    【賞析】:
    這首詞別具一格,寫殘春而不傷春,反而寫了殘春景色之美,字面亦疏雋可喜。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九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明上巳節(jié),西湖風光都很好,滿眼是繁華景象。誰家的車馬在搶道爭先?一輛有著紅色輪子和金色花朵的車子,為了超前,繞道旁從柳樹行中奔馳而過。
    游人在日暮時分相隨歸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嘩不已。從西湖彎斜的堤岸一直到城頭,沿途都是開放的鮮花。
    這組詞是歐陽修晚年退居安徽潁州西湖時所作。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chǎn)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于文字也”《思潁詩后序》。二十二年之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終于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愿歸居潁州。從43歲至潁州到65歲歸潁定居,歐陽修在潁州居住的日子共有3年多,也因此對潁州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晚年致仕后,他或結伴同游,或乘興獨往,經(jīng)常徜徉于畫船洲渚,充分領略了潁州的山水風光,把西湖風物之美和對西湖的喜愛之情訴諸筆端,寫下了紀游寫景的組詞《采桑子十首》。
    此詞是作者宋神宗熙寧四年退居潁州后所作,詞中以慷慨悲壯的感情發(fā)身世之慨,讀來沉郁頓挫,蕩氣回腸,極一唱三嘆之致,《六一詞》中屬豪放一路。全詞以情語勝,寫情疏雋深婉,自然真切。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以前,是一個概數(shù),泛指他五十三歲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后來移守楊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仁宗嘉祐中,很順利地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月白風清”四字概括?!霸掳罪L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征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象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xiàn)十年以后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來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這對他個人來說,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來。種種不幸,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樸質無華,斬截有力?!八倏审@”三字,直似從肺腑中發(fā)出。
    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于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郁。這里,詞人久經(jīng)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以縱酒尋歡來慰藉余年,其中滲透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对姟V苣?。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這里,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于是便構成了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象帶到十年以前的環(huán)境里。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后的景況,也是抒發(fā)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郁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十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
    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移動,云也移動,似乎人和船天上飄飛?!翱账熙r”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水”,綰合上句的“云”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xiàn)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而自己行舟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一
    此詞是作者宋神宗熙寧四年退居潁州后所作,詞中以慷慨悲壯的感情發(fā)身世之慨,讀來沉郁頓挫,蕩氣回腸,極一唱三嘆之致,《六一詞》中屬豪放一路。全詞以情語勝,寫情疏雋深婉,自然真切。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以前,是一個概數(shù),泛指他五十三歲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后來移守楊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仁宗嘉祐中,很順利地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最后又加了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月白風清”四字概括。“月白風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征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象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xiàn)十年以后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后來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這對他個人來說,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來。種種不幸,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樸質無華,斬截有力?!八倏审@”三字,直似從肺腑中發(fā)出。
    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于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郁。這里,詞人久經(jīng)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以縱酒尋歡來慰藉余年,其中滲透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对?。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這里,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于是便構成了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象帶到十年以前的環(huán)境里。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后的景況,也是抒發(fā)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郁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二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注】西湖:指潁州(今安徽阜陽)西北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天然湖泊。
    8.詞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5分)。
    9.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fā)了詩人的什么感情?(6分)。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三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練習題目:
    【注】西湖:指潁州(今安徽阜陽)西北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天然湖泊。
    8.詞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5分)。
    9.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fā)了詩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參考答案:
    8.答案:這首詞的`上闕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贊美之情。(2分)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3分)。
    9.答案: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2分)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凈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發(fā)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十四
    8.答案:上闕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贊美之情。(2分)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3分)。
    9.答案: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2分)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凈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發(fā)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二:
    8.這首詞上片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4分)。
    9.首詞下片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請簡要分析(4分)。
    歐陽修采桑子教案篇十五
    畫船載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盞催傳,穩(wěn)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流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8、詞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詞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5分)。
    9、詞的下闕主要是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描寫西湖春色的?抒發(fā)了詩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參考答案:
    8、答案:上闕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直抒贊美之情。(2分)上闕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描繪了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3分)。
    9、答案:動靜結合的手法或以動襯靜(2分)一、二句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凈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其幽靜。動靜相襯,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發(fā)了詩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