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熱門19篇)

字號:

    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領導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呢?請閱讀以下相關內容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一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fā)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wèi)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
    愛
    。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
    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
    學習
    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為之感動。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
    怎樣
    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二
    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沉浸在桂花的香氣中,我們聞著它那迷人的花香,感受到了桂子花開香十里。難怪我們的作者會說:讀(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桂花不與繁花斗艷,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讀的內容再斟酌)。
    作者喜歡桂花,僅僅是因為花香嗎?(生簡答:不是)。
    二、感受“搖花樂”
    教師:不是,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細細地默讀課文3-5段,提出和大家深入學習課文的話題。(此話的表達還有待斟酌)。
    學生:默讀3-5段(動筆勾畫、圈點,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預設:(核心話題)。
    1、我喜歡搖桂花嗎?
    “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
    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
    2、搖桂花“樂”在哪里?
    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聽父親口占一絕的吟詩“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BR>    桂花曬干了,收在鐵罐子里,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為什么母親常常說:“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三、拓展延伸。
    1、簡介作者。孩子們,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很出名,知道是誰嗎?很好,懂得看注釋,這是很好的讀書習慣。了解琦君嗎?琦君,她是臺灣著名的散文家,她寫過很多作品,但作品的內容總離不開寫家鄉(xiāng)的景物、家鄉(xiāng)的事情,在她的作品中無不散發(fā)著濃濃的思鄉(xiāng)情。
    2、出示:“故鄉(xiāng),我們哪一天能回去,家鄉(xiāng)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家鄉(xiāng)味》。
    “說實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礦泉水,飲啜起來,在感覺上,在心靈上,比起大陸故鄉(xiāng)的山泉來,能一樣的清冽甘美嗎?--《水是故鄉(xiāng)甜》。
    四、練習。
    1、積累詞語(短語)。
    姿態(tài)笨笨拙拙濕漉漉纏著陰云密布。
    吩咐撮一點爐煙裊裊口占一絕沉浸。
    2、選詞填空。
    撿揀。
    3、給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得鮮盛。
    4、仿寫句子:
    外地的再,還是比不得。(任選一題)。
    小結:看桂花雨又紛紛落下來了,作者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那桂花香,那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板書設計:
    12桂花雨。
    香樂。
    思念家鄉(xiāng)。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三
    ”
    地震時,他選擇了救護學生,卻忘記了自己和女兒,這是他的大公無私。
    地震時,他選擇了死死護住學生,即使后腦勺被砸得深凹下去……這是他的舍己為人。
    地震時,他告訴學生,什么都不要拿,這是他的`臨危不懼。
    地震時,他選擇飛身撲到學生身上,即使他知道這樣做會死,這是他的勇于獻身。
    譚老師,您是在太偉大了!您的才華,您的做法,您的舍生忘死……您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們敬佩。我們贊頌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四
    師:同學們細細的讀一讀,你從哪些詞中能感受到譚老師的高大形象?(學生邊讀邊圈畫)
    生:我從“立即”、“拉到”、“撐”、“護住”這些詞中覺得譚老師很了不起。
    師:你找的很準確。能結合當時的環(huán)境具體的說一說你的理解嗎?
    生:我從“樓房搖晃的厲害”、“吱吱聲”體會到當時情況非常危急,譚老師沒有其他辦法,拉學生到課桌底下是唯一保護學生的辦法。
    生:我覺得譚老師“撐在課桌上”是為了穩(wěn)住課桌,怕它隨著樓房的劇烈搖晃而倒下來。
    師:“撐”表示的是一個動作,同學們可以在下面試一試,感覺一下。(學生做“撐”的動作)
    師:“撐”可以換成“放”、“按”這些詞嗎?(學生演示“放”、“按”的動作。
    生:“不可以。因為人撐在課桌上,全身都繃緊了,充滿著力量,而“放”、“按”不行。
    師:讀讀下文,你覺得“撐”還能起到什么作用?
    生:譚老師可能意識到磚塊、水泥板會重重的砸下。他怕課桌承受不了重力,所以繃緊著身體,使出全身的力撐在那兒擋一擋,好保護課桌下自己的學生。
    生:譚老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護住學生,說明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著學生的.安危,真是一位好老師!
    生:我讀出了一個從容不迫的譚老師。
    生:我讀出了一個鎮(zhèn)定自若的譚老師。
    生:我讀出了一個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譚老師。
    生:我讀出了一個一心為他人著想的譚老師。
    生:我讀出了一個充滿愛與責任的譚老師。
    師:是啊,譚老師對學生始終充滿著愛,即使災難瞬間發(fā)生,他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這一壯舉,這讓我們明白了什么叫責任?。ǔ鍪咀詈蟮淖藙輬D片,音樂響起)
    師:讓我們把鏡頭重新拉回那一刻,一起來看一看譚老師在生死攸關的一刻偉大的壯舉吧?。▽W生齊讀)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五
    1.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從這“一路花香”中,我們不僅能欣賞美麗的鮮花,感受醉人的花香,還能收獲樸素的哲理。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故事中去探尋這“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滿滿地不禁驕傲。
    破損的水罐半罐水慚愧道歉。
    挑水工撒下花種裂縫澆灌。
    二、解讀,品味文本。
    1.談話:是呀,在這個寓言故事中,有三個耐人尋味的角色,走近他們,認識他們,我們就能品悟這“一路花香”的豐富內涵。下面,就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課文的語言文字,從字里行間體會人物形象。
    2、讀了課文,你知道是誰帶來了這一路花香呢?
    破水罐。
    3.破水罐能澆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讀了課文,我們知道它自己一開始卻不這么認為,它的情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變化的詞語嗎?(快速瀏覽全文)。
    (板書:十分慚愧一絲快樂仍然傷心)。
    (一)體會“十分慚愧”找出相關的句子。
    1.問:你在哪里找到的?
    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那只有裂縫的水罐卻感到十分慚愧。(出示課件)。
    (1)“慚愧”兩個字都是豎心旁,說明和(心情)有關。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慚愧”是什么意思?(因為自己有缺點,做錯了事或未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這篇文章里在慚愧之前還加上了十分二字,“十分慚愧”可見程度更深。為什么破水罐十分慚愧呢?讓我們把目光放回到第一自然段,分別找一找好水罐和破水罐的特點。(抓住各自的特點朗讀體會)指名讀,齊讀。課文比較的手法,突出表現(xiàn)了好水罐的長處,壞水灌的短處。
    (2)回過來再讀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而那只有裂縫的水罐卻感到十分慚愧。
    (4)從破水罐的道歉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歉意)它為什么這么抱歉?(找句子,點紅)。
    (5)面對破水罐的道歉,挑水工又是怎么說的呢?(分角色朗讀)。
    (二)體會“一絲快樂”,“仍然傷心”“相當欣慰”
    1.就在他們回家的路上,我們隨著他們的腳步一起來欣賞一下這路邊的美景吧!出示美景,看到這幅美景同學們一定會忍不住想贊美幾句吧?(句式訓練)。
    出示“當他們上山時,那只破水罐看見太陽正照著路旁美麗的鮮花,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絲快樂?!?BR>    2.破水罐被美景所吸引,它不禁有了一絲快樂。為什么只是一絲快樂?(內疚并沒有消除。馬上它的水又要漏掉了,自由發(fā)揮)。
    破水罐的快樂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暫。一絲快樂之后,他的心情仍然是怎樣的?(傷心)誰來讀好這段話?(指導讀好“仍然”“又”“再一次”,說明破水罐依舊沒有從一開始內疚慚愧的情緒中擺脫出來。)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出示:到了小路的盡頭……道歉。)。
    逐句理解。再齊讀。
    挑水工(板書)。誰來說一說挑水工是一個怎樣的人?(聰明,知人善任)。
    三、揭示寓意。
    “一路花香”是一則寓言故事,從剛才的學習中,你明白了什么?(指名說)。
    四.生字指導。
    五、深化主題。
    板書設計:
    15一路花香。
    十分慚愧。
    一絲快樂利用特點創(chuàng)造價值。
    仍然傷心。
    欣慰。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六
    山崩地裂,江河失去了前進的方向。
    大地震顫,花兒折斷了新生的嫩芽。
    殘垣廢墟,生命失去了絢爛的陽光。
    萬眾矚目的,竟充滿了如此多的磨難;冰雪災害,凍壞了美麗的南國;打砸與搶燒,玷污了圣潔的高原;汶川地震,震碎了人們的家園。
    但是,汶川不會倒下,中國也不會倒下!
    廢墟里,四個學生沒有失去生存的信念,因為有永不倒下的譚老師給他們生的力量。老師,折斷了自己的翅膀,讓學生繼續(xù)飛翔。我看老師那寬闊無比的懷抱中,永遠留著那脆弱的生命靈魂,自己卻折斷了翅膀,永遠停棲在了天堂。那永不倒下的力量,讓他以這個姿勢,飛入了天堂。
    地動天不塌,大災有大愛!這句話如今我終于懂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這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這果敢無畏的姿勢,這充滿大愛的姿勢,將永遠定格在汶川大地震中,永遠定格在人們心中!
    廢墟中,發(fā)生了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襁褓里,母親用短信留給幾個月大的孩子最后的禮物,最后的愛,因為母親有永不倒下的力量,讓她匍匐著,呵護著自己的孩子;擔架上,3歲孩童有著永不倒下的力量,因此他向救他的官兵舉起僅能活動的右手敬禮,那震撼,那感動充盈著人們的心;當面對余震來臨的危險,荊利杰跪地哭求“讓我再救一個”,因為他有永不倒下的力量,有一顆跳動的火熱的中國心……一個個有著永不倒下的力量的人,一件件感人的事,數不勝數。
    2008,汶川不會倒下!中國不會倒下!2008,中國人將被自己感動……。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七
     撼
     憾
     撼
     墟
     虛
     噓
     詮
     痊
     全
     騰
     沖向
     搖
     搖晃
     生
     人生
     攸
     所
     繪
     描繪
     妙
     巧妙風趣
     3、信步
     五、1、天空陰沉沉的。
     2、 一瞬間,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
     3、樓房搖晃得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句子的作用:寫出地震越來越嚴重,情況越來越危險;串聯(lián)起全文的內容,以環(huán)境變化作為文章敘述的線索。
     六、(一)
     1、瞬間 塵埃
     2、 立即;拉;弓著背;撐;護
     3、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4、我看到一個奮不顧身保護學生的教師形象。這句話描寫了譚老師生命最后的姿勢,這是一個最美的姿勢,張開的雙臂是護衛(wèi)學生的羽翼、大傘、翅膀,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生命的價值,詮釋了他對學生的愛和責任。
     5、 插
     (二)
     1、舍身救助被大火圍困的6個孩子
     2、 語言;舍生忘死、舍己救人
     3、不好,因為反問句更能體現(xiàn)出王茂華的人性光芒,表達效果更強烈
     4、英雄壯舉所蘊含著的無窮力量 人們對“平民英雄”的無限崇敬。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八
    xx年5月12日下午14點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的大地震是我國人員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大地震。在那次大地震中,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其中,潭千秋老師的英雄事跡最為讓人感動。那天下午,他正在為同學們講課,這堂課他講得是“人生的價值”?!叭松膬r值是什么呢?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同學們在認真地聽著他的講課。突然,課桌、樓房,一切都搖晃起來,譚老師意識到是地震,他離門口最近,最容易逃生,但他沒有那么做,大喊“同學們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一個接一接個地跑了出去,樓房即將坍塌,還有四名同學沒有跑出去,就在這千鈞一發(fā)之刻,他讓同學們鉆到課桌底下,譚老師不顧一切的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把同學護在了課桌底下。當救援人員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一塊水泥板,大家都驚呆了,譚老師的頭被水泥板砸得都深凹下去,可還死死地撐著,同學們獲救了,老師卻永遠的離開了。
    譚老師的這種舉動正是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xiàn),這不僅體現(xiàn)了他那血濃于水的師生之情,而且也體現(xiàn)了他與學生間的父子深情,父愛如山,譚老師就像是一座山一樣,用自己堅強的身軀死死地保護了這四個孩子。他面對死亡毫不懼怕,面對倒下的水泥板,毫不退縮,他這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譚老師走了,講臺上沒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沒有了幽默的聲音??墒?,譚老師沒有死,他曾經的身影,他生動的課堂,他最后的姿勢,永遠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譚老師沒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學身上延續(x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BR>    譚老師做到了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同學們什么才是人生的價值。他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九
    3.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找出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村民對戰(zhàn)象的友好、戰(zhàn)象對村民的感情和對昔日戰(zhàn)友懷念,感受人與動物之間以及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點:掌握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
    教學難點:從課文的相關語句體會人們與戰(zhàn)象以及戰(zhàn)象對戰(zhàn)友之間的深厚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查找作者的相關資料及寫作背景,了解戰(zhàn)象的基本特點;
    3.學生收集其他關于人與動物的故事,與自己的同桌分享。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學生自學生字的效果,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
    教學流程:
    一、情景導入,說說對大象的印象。
    3.對照幻燈片上的圖片與課文的描寫,讓學生描述下戰(zhàn)象的外貌特征。
    二、復習生字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
    1.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們先來學習生字詞,哪位同學自告奮勇來給大家讀讀?v播放生字詞的幻燈片,指名學生拼讀生字,讓其他人留意讀音,并給以糾正w。
    2.全班學生齊讀生字,讓學生簡單說說自己對這些生字的理解,老師及時給以幫助。
    3.出示5個成語,先小組討論,再在班上匯報,老師重點解說“威風凜凜”這個成語v播放幻燈片w,然后讓學生造句,加深理解。
    三、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
    1.剛才同學們的表現(xiàn)非常棒!看來大家回去都有做功課了,值得表揚,給點掌聲自己……那么同學們,當你第一次看到“最后一頭站象”這個題目時,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你的疑問嗎?指名回答。
    2.同學提出的問題都很好,現(xiàn)在我們一起默讀課文,體會體會這些問題。
    4.非常感謝以上的同學為我們復述這個故事!希望同學們回去之后也可以流利地,有感情地把這個故事告訴你的親人或者同學。
    板書:重披象鞍。
    告別村民。
    憑吊戰(zhàn)場。
    莊嚴死去。
    作業(yè)設計:
    1.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并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
    2.抄寫文中的生字和自己喜歡的六個成語。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
    《最后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08年四川發(fā)生的汶川地震而改編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伸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贊揚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思想感情。
    在進行這課的教學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四處教學描寫,感受其預示著什么。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ㄒw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十分的危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千秋老師將要遇難,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
    抓住這四處環(huán)境描寫,分析譚老師是如何做的呢?讓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這就是對譚千秋老師的正面描寫,重點抓住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朗讀和表演反復體會,真正體會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對學生大愛無私的情感。學生也能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了,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
    那到底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撐”組織教學,讓學生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能感受到什么?“撐”看出了譚老師用出了所有的力氣,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水泥板,自己卻被砸的血肉模糊,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這兒時,大家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千秋老師逝世時候的自然姿勢,也正是這個姿勢護住了四個學生,充分看出譚老師這種恪盡職守、舍己為人、大愛無私的情感。我讓學生聯(lián)系上文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探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孩子,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但在鉆研教材的時候沒有太深,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還有就是我上課時候太過注重形式了,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容,要特別注意。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一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去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文章編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我認為非常的好,是歌頌愛崗敬業(yè)偉大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贊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選入結合時代精神,體現(xiàn)蘇教版教材的特點。
    在課的導入上,我覺得學生對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發(fā)生地震后,我要求學生每天看有關救援的報道,譚老師的事跡有些學生也聽說過,于是沒有用有關地震時的圖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聽了郝老師講的第二課時后,我才覺得,用上圖片能更好地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走進課堂。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可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譚老師又是如何做的呢?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讀和演來反復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但在聽了郝老師的課后,經過交流,我發(fā)現(xiàn)我在教學中設計中只抓“詮釋”一詞,而沒有抓“愛與責任”。于是我認為應該這樣設計:要注重了學生的學的指導,首先給學生設下懸念,讓學生說說你認為老師對你的愛表現(xiàn)在哪里?那在譚老師身上所表現(xiàn)的“愛和責任”是什么呢?這再去引導學生學習,最后的效果會更好,學生不僅能明白“詮釋”的意思,更能明白譚老師在學生身上體現(xiàn)的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边@句中的動詞“撐”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就是這樣一位老師,離開了他心愛的女兒和學生時,在坐的學生都被譚老師的精神深深感動,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我讓學生結合前面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研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國家,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總的來說,我的課堂是抓住一字(撐)、一詞(詮釋)、一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組織教學,這樣一來,沒有重點強調“愛與責任”,這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還有就是在教學中對三位人物的側面描寫強調沒有,也抓住人物的話讓學生理解體會譚老師的精神了,但沒有特意強調這就是側面描寫,對習作的指導不夠,對教材的編排意圖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沒有教學用書,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面描寫的學習。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容,要特別注意。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二
    5月12日,和平常一樣,譚千秋老師六點多就起床了。他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好,帶著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天空陰沉沉的。
    下午兩點多,譚老師在教室上課。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叭松膬r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是為集體著想,是為國家著想……”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跑去。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但是那短暫的幾秒鐘,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學生能跑出去?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還有四位同學沖不出去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砸下來,樓房塌陷了……。
    13日22點12分,當人們從廢墟中搬走壓在譚老師身上的最后一塊水泥板時,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拔覀儼l(fā)現(xiàn)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后腦被樓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的說。譚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形象讓他永生難忘!
    “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身上?!鲍@救的同學這樣回憶。
    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xiàn)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
    在學生們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個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
    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課文相關。
    譚千秋(1957-)男,漢族,湖南省祁東縣人,中共黨員。1978年3月,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湖南大學政治專業(yè)學習,1982年1月畢業(yè)后,分配到四川綿竹東方汽輪機廠工作,先后在該廠職工大學和中學任教。從教26年來,譚千秋不僅教學成績卓越,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在擔任中學教導主任以來,他致力于學校的'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為提高教學質量作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他非常疼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教師”。1982年參加工作,生前系東方汽輪機廠所屬東汽中學學生工作處主任,四川省特級教師。
    譚千秋從教26年,教學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獎勵。20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強烈地震,波及綿竹。在地震中,東汽中學一棟教學樓頃刻坍塌。當時,譚千秋正在這棟教學樓的教室里上課,他迅速組織同學們向樓下疏散。當他得知有幾個同學還沒有離開,立即從三樓返回四樓??吹剿嗵旎ò寮磳嬄?,危急時刻他奮不顧身撲了上去,用雙臂將4名高二一班的學生緊緊地掩護在身下。5月13日晚上,當人們從廢墟中將他的遺體扒出來時,他的雙臂還是張開的,趴在講臺上。手臂上傷痕累累,腦袋后部被樓板砸得凹了下去。4名學生在他的保護下成功獲救,可是他就這樣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被追授全國抗震救災優(yōu)秀共產黨員、抗震救災英雄等榮譽稱號。榮獲2008年“感動中國”人物。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三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認識了一位忠于職守、愛生如子的好老師――譚千秋。5.12這個灰色的日子,事情的主人翁譚老師用他并不強健的身軀死死的護住身下的四名學生。學生們獲救了,但是講臺上幽默風趣、繪聲繪色、妙語連珠的他再也不能走上講臺了,他永遠的倒下了。第一個發(fā)現(xiàn)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譚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形象,讓他永生難忘!”
    “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譚老師的同事說:“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等第一個撤離到安全地帶?!钡T千秋老師并沒有這么做,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在災難來臨之時,譚老師不顧自己的安危誓死保護自己的學生的偉大壯舉,令人感動!令人震撼!他不僅在言語上教育學生,更在行動上為我們上了生動的最后一課,他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這種在災難面前臨危不懼、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質,將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中。正如人們所贊頌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讀完之后,我掩卷深思。譚老師為了學生不顧生死,令人感動、令人敬佩。老師能對學生如此,而我們作為學生,應該做些什么呢?我覺得作為學生我們首先要學會感恩,要理解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在學校我們應該認真學習,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踏踏實實學做人。在家里我們要聽父母的話,體貼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孝敬父母和長輩。我們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勞動,我們用努力學知識學做人用實際行動來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國家社會。請永遠銘記: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少了許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四
    二、品讀12小節(jié)。
    全班交流:(隨機)。
    1、嘎羧要走的消息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全寨,男女老少都來為嘎羧送行。許多人泣不成聲。
    a是呀,人們是如此地舍不得,在這龐大的送行隊伍中,有?有?有?
    b而人們的一舉一動中更是飽含著依依不舍,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村長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條潔白的紗巾,四條象腿上綁了四塊黑布。
    老人和孩子捧著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邊。
    人們還可能怎么做呢?
    c淚眼朦朧中,26年前的那場戰(zhàn)斗又仿佛浮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透過嘎羧,人們看到了更多的戰(zhàn)象,更多的已經失去的親人!人們傷心欲絕,泣不成聲。
    2、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水,繞著寨子走了三圈。
    這一切讓它如此不舍,它什么也沒吃——。
    這一切讓它心潮澎湃,它什么也沒吃——。
    這一切更讓它百感交集,它什么也沒吃——。
    3、整節(jié)朗讀。
    三、品讀14小節(jié)。
    請你用心讀讀描寫這一場景的14小節(jié),圈出讓你的心弦為之一動的詞句,仔細體會一下。
    a它站在江灘的卵石上,久久凝望著清波蕩漾的江面。
    在這久久的凝望里,它的思緒不斷地往前、往前:26年前驚天地、泣鬼神。
    的戰(zhàn)斗場面又一幕幕地在它的腦海中盤旋著……。
    孩子們,請拿起筆來,把你想到的記錄在紙上。
    全班交流(層次性,3個左右)。
    b“親了又親”的礁石,
    c還有讓你觸動的詞句嗎?
    你聽,它似乎在訴說什么?
    四、品讀(20—21)。
    嘎羧依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它走啊走,終于找到了戰(zhàn)友們安息的地方。讓我們親眼目睹一下嘎羧挖掘墳墓的場景。認真讀讀20、21小節(jié),用心感受一下。
    你想說?
    五、品讀(22—23)小節(jié)。
    終于,一切都平靜下來,什么聲音都沒有了!
    而你看——嘎羧——(引讀)。
    讀著這句話,哪個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嘎羧去了,但它依然凝望著天空,似乎在?
    它死了——(引讀)。
    因為它忘不了?(學生說)。
    六、段落引讀。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懷著深深的愛,從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自己生命的歸宿??梢哉f,它是一個英雄,過去是、現(xiàn)在是、未來也將是!
    在它的生命軌跡中,它忘不了與人們依依惜別的深情——引片段1。
    而戰(zhàn)場上的一幕幕更讓它難以忘懷——引讀片段2。
    終于,它如愿以償地和戰(zhàn)友們長眠在一起——引讀片段3。
    七、延伸+作業(yè)。
    老師選取了其中的《斑羚飛渡》給大家,回去仔細讀一讀,可以將你的點滴感受記錄在《閱讀——我的生活上》!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五
    《最后的姿勢》是根據205月12日14時28分發(fā)生在汶川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wèi)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是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更是覺得非常感人,題目就有很深的含義。我對這篇文章進行了細細的研讀,認真的備課。在教學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覺得自己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收集資料,激發(fā)情感。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
    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
    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為之感動。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六
    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練習抓住主要情節(jié)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感受戰(zhàn)象嘎羧的情懷,體會作者通過對嘎羧神態(tài)、動作、叫聲的描寫把動物的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方法。
    4.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記筆記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戰(zhàn)象嘎羧的情懷。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通過對神態(tài)、動作、叫聲的描寫把動物的情感寫真實、寫具體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板塊一)。
    1.導入:1943年,日寇侵占我國云南邊陲,抗日戰(zhàn)士奮起反擊。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們破城門、踏敵軍,勇猛無敵,它們就是“戰(zhàn)象”。戰(zhàn)斗結束后,我們的八十頭戰(zhàn)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們清理這些戰(zhàn)象尸體的時候,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頭受了重傷的公象還活著,這就是“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師板書課題,學生同步在筆記本上書寫課題。
    3.提煉主要情節(jié),教師板書。
    4.依據主要情節(jié),概括主要內容。
    5.總結:抓住主要情節(jié)來概括主要內容是一種好方法。
    【設計意圖:根據文本特點,抓主要情節(jié),整體把握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俊?BR>    (二)學習重點情節(jié),走進嘎羧內心(板塊二)。
    1.交代任務:學生默讀課文,找到感動的情節(jié),畫出感動的語句。
    2.學生自學。
    3.交流匯報。
    第一部分:學習“重披象鞍”
    (1)聚焦語句。
    “沒想到,嘎羧見了,一下子安靜下來,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著,眼睛里淚光閃閃,像是見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BR>    (2)讀出畫面。
    自己讀讀,你的眼前浮現(xiàn)出了怎樣的畫面?讀出你想象到的畫面。
    (3)指導讀出情感。
    (4)初步體會寫法,再次指導朗讀。
    嘎羧不會說話,它在用什么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呢?(動作、神態(tài))。
    (5)小結:學習這段話,我們知道嘎羧是用動作和神態(tài)來表達情感的。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七
    近日,我們學習了《最后的姿勢》一課,課文主要講了一位名叫譚千秋的老師,為了救護同學們的生命,自己不幸遇難的故事,他的生命在延續(xù)。隨著趙老師的講解,我仿佛又回到了5月12日,仿佛來到了四川綿陽,仿佛來到了譚老師的教室里……忽然,一陣轟隆隆的巨響打亂了課堂上的寧靜,不好了,地震來了!地震來了,譚老師沒有驚慌,而是拼命大聲的喊道:“同學們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學們飛快的向外跑著,一個又一個出來了,還有四個,譚老師不顧一切的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把同學護在了課桌底下。同學獲救了,老師卻永遠的去了天堂。
    譚老師走了,講臺上沒有了熟悉的身影,教室里沒有了幽默的聲音??墒?,譚老師沒有死,他曾經的身影,他生動的課堂,他最后的姿勢,永遠永遠在我們的心中。譚老師沒有死,他的生命在被救的同學身上延續(x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生命在延續(xù)。
    譚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愛和責任是師德靈魂,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它體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體現(xiàn)在點點滴滴的小事里。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車,剛坐下,上來了一位老奶奶,我讓位給她坐,她看看我沉重的書包,笑著搖了搖頭。我趕緊說:“我就到了,一會下?!崩夏棠套抡f:“謝謝你了!”我不好意思的說:“不用謝”過了一站又一站,老奶奶疑惑的看著我,我趕緊躲到后面去了,免得老奶奶心不安。
    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它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小學生的愛與責任。譚老師在天堂用他那睿智的目光看著我們呢!這篇文章讓我受益匪淺!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八
    5。12這個特別的日子你們還記得嗎?信任大家也都不會忘卻的,那是汶川產生8級地震的日子,在那天的14時28分,屋宇倒塌了,學校倒塌了,工廠也倒塌了,四川同胞們的生命也在剎那間被天災奪去了。在溫總理得悉這新聞后第一時光來到汶川指揮救濟工作,后來,經由中外國民的踴躍捐錢,才使得汶川同胞們渡過這次災害,這就詮釋了天災無情,世間有愛??!
    固然這次劫難使得許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很多家長失去了親生骨肉……然而,在這場從天而降的災害中,讓咱們看見了人間處處都有情,就拿一所中學的一般老師譚千秋老師來說吧,乙肝民間偏方!5月12日下戰(zhàn)書,譚老師在課室上課,忽然課桌動搖起來,譚老師意識到地震,立刻指揮學生撤退,但是最后有四位同窗沖不出去了,譚老師破行將學生拉倒課桌底下,自己雙手撐在課桌上維護學生。當救援職員發(fā)明譚老師時,他自己犧牲了,身下護住的四位同學卻得救了。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可貴生命詮釋了愛與義務的師德靈魂,人們贊揚他“豪杰不逝世,精力千秋”。
    面對危險,譚老師基本不想到自己,二心只想將生的盼望留給學生,無論付出什么樣的代價也不能讓學生受到任何損害。假如當初譚老師站在我眼前,我要對他說:“譚老師,你做得對,我支撐你,你是好樣的,你為了救四位學生,不怕就義自己的生命,我信服你,你是位鐵面無私,忠于職守的老師?!?BR>    譚千秋老師,在他短暫的畢生中,用本人的性命譜寫了一曲愛的頌歌,他的好漢形象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他那種大愛永世長存。
    六年級語文最后的姿勢教學設計篇十九
    最后的姿勢(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3、理解文中重點句子“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的意思。4、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學重點: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說出“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教學難點:能夠體會環(huán)境及其場景描寫對表現(xiàn)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學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一、回憶主要內容,直入中心1、師: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最后的姿勢》,學生齊讀課題。那么這最后的姿勢是一個怎樣的姿勢呢?生回答,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齊讀。2、師:句中的他指得是是誰呢?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指名回答)投影出示: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齊讀。板書:愛與責任二、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過渡:這樣一位用生命詮釋師德靈魂的人,張開雙臂這一最后的姿勢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展現(xiàn)的呢?讓我們懷著對英雄的的無比景仰再次走進那悲壯的一幕。請同學樣拿出筆默讀課文四――七節(jié),畫出描寫地震來臨時房屋變化的句子,并作批注。1、生默讀課文,寫批注。師巡視指導。2、師:請把你畫出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并說說感受。投影出示:(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w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3、師:在這萬分危急的情況下,譚老師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四――七小節(jié),畫出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并認真做批注。投影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1)指名讀,說感受。(兩名)在危急時刻,譚老師首先想到的是同學們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學生快速離開,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2)師評價。(譚老師是來不及多想,大聲喊道)那么譚老師又是怎么做的呢?投影出示: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1)師:從這里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指名說感受,根據感受指導朗讀。突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能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人物形象你真會讀書。)(2)這段細節(jié)描寫連續(xù)用了三個動詞寫出了在危難時刻,譚老師舍己救人的場景,譚老師在短暫的時刻那種以生命來換取學生生存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我們。那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的姿勢將銘刻在我們的腦海里。讓我們把這種情感帶進課文再次深情地朗讀。(副板書:細節(jié)描寫)4、師引讀:是啊,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的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投影再次出現(xiàn))5、師:這段話不僅用細節(jié)描寫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譚老師那恪盡職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關之際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的偉大形象,還用了環(huán)境描寫,(隨即出示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那么這幾處環(huán)境描寫在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作用人物形象)過渡: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間的震蕩,譚老師永遠告別了和風陽光雨露,還有人間的歡笑淚水,永久沉睡在了眾人撕心裂肺的淚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撐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自己的學生,而自己卻永遠地倒下了……當人們在廢墟中發(fā)現(xiàn)他的時候,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第三段。三、學習第三段1.小聲讀課文,想一想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話語?把他們的話多讀幾遍,你讀出了一怎樣的譚老師?2.分角色學習三個側面描寫。師:你想讀誰的話。適時指導朗讀。(抓住“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詞語,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敬意。)3、生讀時,進行這樣的句式訓練: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員,你想對譚老師說: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的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投影再次出現(xiàn))四、比較體會二三兩段不同的描寫方法及不同的作用。師:二三兩段都描寫了譚老師誓死護衛(wèi)學生的形象,但描寫方法不同,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將第三段刪掉可以嗎?(學生自由回答)師:第二段直接描寫譚老師的英雄行為我們說這叫正面描寫。第三段是通過別人的話語來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我們說這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們以后在習作也可以學著運用。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贊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過渡:在學生眼里,譚老師講課繪聲繪色,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補充資料:從教26年來,譚老師不僅教學成績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而且他非常愛學生,在校園里看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生怕學生們在玩耍時受傷,被同事們譽為“最疼愛學生的人”。)然而同學們再也聽不到譚老師的聲音了,講臺上再也見不到那充滿活力的身影了。師生齊讀:投影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勢1、師:同學們,這最后的姿勢是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的姿勢;這最后的姿勢是的姿勢。2、此時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詞語來贊頌譚千秋老師呢?因而人們贊頌他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的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保ㄘQ板書)(師:這怎么理解呢?就像詩人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3、師:譚千秋,讓我們記住他恪盡職守,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記住他令世人永生難忘的――齊讀課題六、布置作業(yè):師: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人在自然災害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堅強和人間的大愛是光彩奪目的。在這國難家難突然降臨之時,可愛可敬的人們演繹了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課后認真閱讀所搜集的資料并作好批注,留待下節(jié)課交流。板書設計6、最后的姿勢愛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