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教學設計(實用16篇)

字號:

    寫一份總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勢和劣勢??偨Y幫助我們更好地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內容和“斑紋”的涵義。
    2、探討文中議論性的語句的內涵。
    3、品味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特色。
    重難點:斑紋的涵義和議論性語句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略)。
    二、作者簡介:(見課下注釋)。
    三、讀課文,回答:你認為這是一片什么文體的文章?并說說理由。
    析:科學小品(介紹“斑紋”,展現了動物的生活習性。)。
    隨筆散文(有很強的抒情性和議論成分,語言優(yōu)美。)。
    (兩者皆可,體現了文體上的融合滲透趨勢.)。
    四、從“科學小品”的角度來分析:
    1、斑紋是物之斑紋,斑紋之于物是毛與皮的關系。文章為了介紹斑紋列舉了很多東西,請找出。
    析:蛇蓑鮭魚螺殼鷹隼長頸鹿斑馬老虎豹子奶牛毒蜂文身皰疹妊娠抓痕大地老趼冰花陶瓷蛋卵地球記憶(展示電子圖案)。
    講:文章由植物、大地、人類的勞動、宇宙,直至我們人類的內心世界,從小到大,由內到外,從具體到抽象,斑紋無處不在。依據所列事物的分類,以及所講的詳略程度,可以大致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1---5段6----1011---14。
    2、請概括出第一部分介紹了蛇的哪些生活習性和特征?
    析:簡約的身體迷惑性的斑紋跑動的動作蛇的文化寓意蛇的'尾鱗和牙齒攻擊的速度。
    3、作家引用圣經傳說為我們塑造了什么樣的蛇的形象?
    析:陰鷙詭秘兇險惡毒的蛇的形象。
    析:斑紋產生于對簡單圖案的單一的大量的重復使用,從而量變而產生質變,最終產生斑紋。
    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內涵及作用?
    析:內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對大自然懷有一種敬畏之心,對主宰一切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了禮贊。
    作用:既是一種哲學沉思,也是對主題的升華。
    6、思考:“斑紋”是什么?
    析:a、具體的:指動物皮毛的形與色(圖案與顏色);
    b、抽象的:指其他自然與社會現象,人類內心的精神生活,帶有哲學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五、以散文隨筆的文體角度入手分析:
    1、文章在介紹斑紋時,往往從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自然規(guī)律中引申出一些耐人尋味的議論性語句。請以第二部分為例,找出其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學生小組探討)。
    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b九節(jié)“弱者的抵抗外強中干,必須模仿惡才得以自衛(wèi)。”
    2、文章在描繪動物和自然場景時非常優(yōu)美。請選擇一段文字,作一鑒賞。
    例如:第一節(jié);第八節(jié)中關于虎鹿的描繪。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二
    學會劃分節(jié)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體會與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本詩運用獨創(chuàng)的詩歌形象,表現主題的特點。
    [學習方法]?朗讀法、小組互助合作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導入。
    1972年,臺灣的一個深夜。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窗欞,灑進房間。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滿酒杯。酒入愁腸,雙眼朦朧,思鄉(xiāng)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頭,他再也難以抑制內心的激情,快步走進書房,打開臺燈,攤開稿紙,一首小詩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三、自由朗讀全詩,初步感知詩歌所蘊含的深情,要求第一遍齊讀,讀出節(jié)奏與重音,把握好語速和語調。
    小時候。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四、品味賞析,感受詩歌的內涵美。
    1.簡單點撥意象營造意境這點,詩人借助四個意象所表現的情感是逐層加深的。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
    現在。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母子之情。
    夫妻之愛。
    喪母之哀。
    戀國之思。
    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
    托物寄情。
    逐層推進。
    普遍的`家國之情。
    2.?第二遍齊讀,讀出每一詩節(jié)所表達的不同的感情來。
    五、補充作者相關材料,從中受到感情熏染,并悟出表達感情的方法和技巧。這是第三遍齊讀,要求學生能試著讀出一種人生的滄桑感,讀出詩歌的震撼力。
    形式:小組競賽形式,由小組推薦兩名學生誦讀。
    六、品讀詩歌的精妙之處,小組內討論交流。
    七、聯想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詩節(jié)用文字創(chuàng)作意境。
    八、課外拓展。
    1.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陸》。
    2.汶川臺商捐贈、吳伯雄訪問大陸。
    九、全體起立。想象自己的老人。此刻,正站在海岸上,翹首眺望著無限思念的大陸,那可愛的故鄉(xiāng),深情的吟誦著小詩:《鄉(xiāng)愁》。
    十、總結:
    《鄉(xiāng)愁》是一首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戀歌,更是臺灣同胞和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xiāng)曲。1982年,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開始形成,炎黃子孫渴望統一,海外游子渴望回到母親懷抱,這已不再是難以企及的夢。統一大業(yè)激動人心,人民呼喚統一。詩中說“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tài),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同樣的祖先,同樣的文化,同樣的感受,同樣的愿望,這豈是一小撮別有用心者改變得了的?,香港順利回歸,,澳門也順利回歸,我們堅信,只要海峽兩岸人民息息相通,臺灣和大陸的統一絕不會是遙遙無期的夢!
    十一、作業(yè):背誦《鄉(xiāng)愁》,下節(jié)課課前背誦比賽。
    附板書設計:
    鄉(xiāng)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
    現在。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母子之情。
    夫妻之愛。
    喪母之哀。
    戀國之思。
    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
    托物寄情。
    逐層推進。
    普遍的家國之情。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三
    一、學習目標:
    (一)積累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翻譯全文。
    (二)學習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三)感受和領會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妙神奇。
    二、學習過程。
    (一)學生閱讀課后(口技漫話)了解口技的淵源典故。
    (二)學習了解作者作品。
    (三)朗讀課文。
    (1)小組為單位試讀。
    (2)自讀課文教師予以正音:?吠?????叱???????間????????曳。
    (3)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及停頓;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四)翻譯課文。
    1、自譯課文。以小組為單位一名學生借助注釋串講其他學生隨時指出不足。
    2、學生質疑?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統一意見。
    注意以下字詞的意思。
    3、請一位學生結合注釋翻譯課文。
    (五)復述故事。
    要求反復熟讀課文?同桌互相復述課文故事。
    (六)整體感知。
    1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時用浪線畫出口技人表演時發(fā)出聲音的`句子。
    (七)分析理解正面描寫部分。
    a:討論(1)第二段中模仿四口之家被大聲吵醒的過程中聲音變化的順序是什么?
    (2)?表示救火紛亂的詞語有哪些?
    b:討論文中按時間推移展現了哪三個場面?
    (八)分析理解側面描寫部分。
    討論:表演者是通過哪些道具表演出繁雜聲響的呢?聽眾的反應有哪些?
    (九)學生朗讀課文。
    (十)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四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初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初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保┬新冯y,本是樂府雜曲,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提問:這里的行路難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嗎?
    明確:還指人生道路,具體說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負的政治之路不平。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豪邁。
    可是作者最終的選擇是什么?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面對困境,仍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相信未來可以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同樣是寫懷才不遇,鮑照又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二、《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三、讀詩:
    1、學生自讀,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寫標題)。
    酌酒躑躅。
    2、請同學們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容:
    1、讀過詩作后,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
    ——“愁”
    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安能行嘆復坐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愁”的表現是什么?
    “行、坐”“嘆、愁”(外在行動)。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濃重、無可排解)。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系?
    先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老師介紹),說說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比興,比喻)。
    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個方向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懊敝搁T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4、接下來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嘆復坐愁”是一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自有命,不應該自怨自哀,要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實際上,語言中暗含蘊涵著憤懣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5、齊讀后面四句思考詩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書:酌酒,歌《行路難》(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
    詩人趁著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書:愁———無可排解,壓抑郁悶。
    6、接下來愁的矛盾解決了嗎?
    沒有,對,一句“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個反問句,是詩人情感郁結到了極點。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頭,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感情沸騰,忍無可忍。
    7、最后一句,吞聲躑躅不敢言。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不敢言:無可奈何,詩人精神上極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負重。為什么不敢說呢?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他是寒士,門第等級決定仕途,縱使才高八斗,滿腔報國熱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隱忍吞聲。
    8、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自我寬慰——憤懣不平——無奈壓抑。
    詩人開始平靜的表達了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用比興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中仍然憤懣不平,此時呢情感爆發(fā)到極點,但又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9、師問:結合剛才的分析,那么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達了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個人命運和所處時代是息息相關的,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U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鮑照。
    才子寒士。
    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愁苦。
    平靜壓抑———。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五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文,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如何能在文言教學中更好貫徹新課標?我嘗試通過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方法的引導,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與“詩仙”李白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本堂課的設計從“詩緣情發(fā)”開始,詩歌教學一般情況下,應該抓住情感這樣一個關鍵點。尤其是李白的詩歌,作為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更是感情飽滿激越?!缎新冯y》這首詩,是李白遭受饞毀初離長安南下時所寫,詩中主要表達出了作者李白慨嘆世路艱難,以及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的自信胸懷。對這首詩教學,其指導思想是,根據詩歌教學的特點,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詩,通過“解讀——品讀——悟讀”詩歌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在讀中展開對該詩的探討﹑分析﹑理解;教學理念是教師充分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發(fā)散思維,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參與到課堂中去,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從而達到對《行路難》這首詩的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內涵的把握。
    【教學目標】。
    1、能夠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達到熟讀成誦;
    2、通過賞析感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哀而不傷,悲而能壯”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人的懷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熟悉李白嗎?都知道關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說說嗎?
    預測回答:從他的詩歌,從他的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大的愛好嗎?——喝酒!
    李白嗜酒聞名天下,有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為了能喝酒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也要典邊值錢的東西,有詩為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可是,這樣一個酒仙,也有面對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時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尋找答案?。ɡ蠋煱鍟靶新冯y李白”)。
    (二)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請大家大聲朗讀這首詩,看看能否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可能出現需要集體糾正的讀音:太行山、箸、冰塞川3個讀音為什么?)。
    請大家再讀詩歌:
    1.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2.對文中的疑難處做好標記,然后再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學生自由讀,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協助)。
    大家還有沒有交流以后也沒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難點。
    預測:1、行路難?樂府古題?
    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嗎?(用自己的話說說好嗎?)好像有點難度,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歌的寫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幫助我們?(師讀)。
    那你根據背景現在能說一下了嗎?
    ——就是詩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
    (三)解讀詩歌,感知“難”點。
    這首詩中有幾個“難”字?請你找出來,用筆畫標注一下。
    預測學生回答:詩中2個;加上題目中的“難”字,一共3個。
    我從詩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詞語、句子),讀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難”,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把賞析重點放在前三句上面)。
    學生思考,預測學生回答(各抒己見):
    1、不能吃,是難,一定結合詩句來說明,一說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訓練品味讀,示范,
    指導)。
    2、過不去河是難,登不上山是難;(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3、等伯樂來發(fā)現自己是難(典故要說明白)(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4、直接感嘆:行路難,是難!歧路,是難!今安在,是難!(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5、最后一句的“破”,是難!
    “?!薄巴丁薄鞍巍薄邦櫋薄坝伞薄皩⒌恰?BR>    分析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的關鍵問題提示:
    歧,選擇多,才難,美酒佳肴,不吃才難,在茫然之下,讓人揪心處還體現在動詞??茫然,不知所措,你有過嗎?此處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以評說。
    這是一條什么路?這么難?——預測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說他既沒有當官,也無仕途可以走呢?
    看資料(幻燈:公主引薦、供奉韓林、御手調羹、貴妃捧硯),你得到什么信息?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內心呢?依舊不滿面對奢華和高調,卻是內心郁悶,為何?他的目標沒有實現——擁有自己政治藍天,他的詩中就用黃河和太行來書寫大志向,少有志向,想著成為帝王之師,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決定了李白44歲的時候——:幻燈:“上書玄宗、賜金放還”
    這首詩就是李白在離開長安的路上所作,可見這一路走來心懷多少難以訴說的“難言之隱”??!
    讓我們用聲音——朗讀,來體會難以言說的心情吧。
    (這個過程注重,邊賞析,邊引導朗讀,并且多種朗讀形式交替進行)。
    (四)品讀詩歌,賞析“歧”路。
    這條路越來越難行,詩人在詩中用什么詞來形容這條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歸納: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幾條路呢?
    預測學生回答:學生各抒己見。
    “歧路”還是可以扣住“渡”與“冰塞川”;“登”與“雪滿山”——理想與現實是矛盾的李白想著離開長安。
    總結:
    去——違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違背原則,在詩中有體現:哪一句體現想留下,還是對“仕途”寄予希望?——“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典故)。
    去留兩難,內心糾結。
    有時候,“人心的反復抉擇”才是最難??!
    此時李白的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去時而留,此時的李白真的是——(幻燈:“何處路最難,最難在長安”)。
    把自己當成李白,設身處地的體會作者的心情,齊讀前四句學生會不由得讀到“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老師打斷,大家不由得就發(fā)出了“行路難”的感慨??!
    看看這一句的標點符號,三個字一句,并且是感嘆號,改成都好不行嗎?你讀讀試一試老師有時候喜歡“弄斧到班門”,我在行路難后面加上一個“啊”字,聽讀,你有何感受?添一添,悟感情。
    學生評價,多人試讀,可以加不同的語氣詞,還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讀(多找?guī)讉€學生,不要解釋,只聽朗讀!)。
    (五)悟讀詩歌,共鳴“情”懷。
    總結過渡:(學生加字讀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讀方式,卻有著同一種的心情,那就是:壯志難酬,彷徨無奈!
    內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對生活,對未來徹底絕望了嗎?
    沒有!有詩句為證(齊讀最后兩句)你怎么理解這兩句?
    預測學生回答:
    ——會有時,小時候理想終究化為現實。
    ——化用詩句(結合課下注釋)。
    ——不拘與格式,再難也不彎腰。
    ——掛云帆,濟滄海,乘風破浪,前進。
    ——與前文聯系,要前行,才會難。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六
    寫作題目:以運動會為話題作文。
    寫作目標:1、學會選取典型事例揭示中心,并注意詳略得當。
    2、能夠使用恰當的寫作方法使語言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
    3、提高書面語言表達力。
    寫作過程:
    寫作指導:
    一、整齊優(yōu)美的“段排式”
    “段排式”即段落排比式。這種寫法在書籍報刊中常見,不算特別,不過學生會寫的不多。段排式除開頭結尾外,中間幾段(一般不少于三段)構成并列,結構整齊勻稱,給人一種美感。運用這種寫法要寫好段首語,使每段的首句句式相同相近。段首語的寫法不一:有的運用比喻,寫得生動形象;有的運用沒問,引起讀者注意;有的引用詩詞名句,顯得富有文采;有的是一種特殊說法,讓人感到別有風趣。比如“微笑”這個話題,有篇作文是這樣寫的:
    ……。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春風,它能讓人倍感溫暖。……。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花朵,它能讓人感到生活的美好?!?BR>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陽光,它能讓人心情燦爛?!?。
    多一些微笑吧,微笑如橋梁,它能溝通人們的情感?!?BR>    四個段首語,四個比喻句,從四個方面寫微笑的作用,形象生動,整齊和諧,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有的文章不是用段首語排比,而是用段末語排比,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有的文章不僅用段首語排比,也用段末語排比,使得結構更加整齊優(yōu)美,更有魅力。
    二、令人矚目的“鏡頭式”
    “鏡頭式”即電影文學劇本的鏡頭描寫方式。電影文學劇本是為拍攝影片提供的藍本,語言的表達與組合必須適應拍片的需要。無論寫景、敘事還是人物對話,都強調視覺形象,突出畫面效果。將這種寫法引進作文教學,讓學生寫上幾個“鏡頭”,再配上個“畫外音”,一篇作文就像一個小電影劇本,讓人感到很新鮮。比如下面這篇作文:
    ……。
    鏡頭一:人聲鼎沸的教室里。
    鏡頭二:如畫的塑膠運動場。
    學校正在舉行春季運動會。比賽在緊張進行,吶喊聲此起彼伏?!芭椤?,發(fā)令槍一響,張奇箭一般地飛奔?!詈笠蝗?,他拼命沖刺,連續(xù)超越兩人,闖線。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鏡頭三:擁擠的公交車上。
    畫外音:在學習上,張奇精益求精;體育比賽,張奇奮勇拼搏;在上學路上,張奇見義勇為。張奇是我們班深受歡迎的好男生。
    三個鏡頭,三幅畫面,構成文章的主體。一段“畫外音”,總結收筆,畫龍點睛,渾然天成。讀這樣的文章像欣賞一幅一幅圖畫,讓人感到一種美的享受。這實在是一種不錯的寫法。不過,運用這種寫法要注意交代地點或環(huán)境,語言盡量突出畫面特點,通過“畫面”表現主題。
    三、引人入勝的“劇幕式”
    “劇幕式”與“鏡頭式”不同?!扮R頭式”是仿照電影劇本的寫法寫,而“劇幕式”只是借用戲劇的“外殼”而已,并不是真寫成戲劇。一篇文章可以分成幾幕,每一幕是一部分,每一部分可以寫一件事,表達一個意思。開頭部分可以冠以“序幕”,結尾部分可以冠以“尾聲”,整個文章給人一種看戲似的感覺,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就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序幕”部分可以引述材料,“尾聲”部分可以回扣材料,總結全文。有篇“逆境成才”的話題作文是這樣寫的:
    序幕。
    拉開中外歷史的幕布,一幅幅逆境成才的畫面在我眼前浮現?!?。
    第一幕。
    最令我感動的是范仲淹。他,兩歲而孤,母親改嫁。后遠離家鄉(xiāng)求學,每天只吃一頓粥,五年未曾脫衣就寢?!K于成為一位心憂天下的政治家。
    第二幕。
    最讓我難忘的是王冕。他,家貧不能上學,只好在放牛時到學舍旁聽別人讀書,竟把牛忘在野外,回家受到父親鞭打。后在寺廟里晝夜苦讀,……終于成為一位曠世奇才。
    第三幕。
    最讓我佩服的是海倫.凱勒。她,集盲、聾、啞于一身,成才何其艱難。但是,她戰(zhàn)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尾聲。
    四、耳目一新的“數學證明式”
    “數學證明式”是仿照數學證明題的形式來布局謀篇的寫法。一般分為“已知”、“求證”、“分析”、“證明”、“結論”五個部分。其中,“證明”部分是文章的主體,是主要論證部分,需要列舉典型事例作論據。一篇“目標與成功”的材料作文是這樣寫的:
    ……。
    已知:有目標而且目標清晰的人大都獲得巨大成功,有目標但目標不清晰的人多數也能取得一定成就,沒有目標的人大多處于社會的底層。
    求證:為什么有目標的人能夠取得成功?
    分析:目標是人生之船的航向標,有了目標,就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就有了前進和動力,就會排除萬難,乘風破浪,將人生之船駛向成功的彼岸。此類事例比比皆是。
    證明: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的奮斗目標。李時珍為了解除眾人的痛苦,決心寫一部醫(yī)學著作。為此,他走遍祖國的河山,采集了大量的草藥……終于完成了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是陳景潤的宏偉目標。陳景潤為實現這一目標,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終于登上了世界數學顛峰。
    讓人類用上電燈是愛迪生的堅定目標。愛迪生為了找到燈絲,做了千百次實驗,經歷了千百次失敗?!K于找到了做燈絲的好材料dd鎢。
    用這種方式寫出的作文,就像一道數學證明題,思路清晰,布局巧妙,行文簡潔,極易受人青睞。如果是話題作文或材料作文,“已知”部分可以引述材料,“求證”部分可以揭示中心,“分析”部分可以闡釋議論,“證明”部分可以充分論證,“結論”部分可以回扣材料,歸納全文。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七
    1、了解三首詩詞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
    2、品味字句,研讀賞析,領會詩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及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yǎng)。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暫()。
    2、作者鏈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集有《劉賓客集》。
    3、背景鏈接。
    (1)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2)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BR>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4、文體常識。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體裁之完整,技巧之純熟,風格之遒勁,境界之高遠,都達到了完美與輝煌,堪稱中國傳統詩歌之集大成者。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聲”(燕樂)而創(chuàng)作的歌詞,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脫離按曲拍填詞的束縛,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詩的形式流傳至今。
    學習《行路難》。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賞析。
    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詩歌主旨。
    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聯交代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3、頸聯寫的是什么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4、結合詩題,說說尾聯的用意。
    5、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愛國詩詞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宋陸游《金錯刀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明于謙《立春日感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曹植《白馬篇》。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行路難》教學設計2。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队^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教學過程: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行路難》教學設計2》。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yǎng)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語感的培養(yǎng)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方法:情景導入法、誦讀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對聯: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學生:李白。
    教師:(出示李白畫像)沒錯,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今天讓我們帶著對李白的了解再次走進詩仙李白,一起來學習他的《行路難》。
    天寶元年,42歲的詩人經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供奉翰林。詩人以為可以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業(yè)。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種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無法見容于近宦權臣。因此,李白逗留宮中將近兩年,一直沒有得到正式官職,最后竟被玄宗找了個借口發(fā)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yè)追求化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敗。這首詩是《行路難》三首的第一首,是詩人退出朝廷之后、離開長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體感知。
    (一)讀一讀。
    1、播放配樂詩朗誦。(要求學生注意讀準個別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滄等字并以課件的形式顯示標注拼音。)。
    2、教師范讀。
    3、學生朗讀。(要求讀準、讀順、讀熟)。
    4、個別學生朗讀。
    5、以小組活動形式,爭取短時間內能背誦,小組派代表試著背誦。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極言宴飲的豐富、奢華。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韓晉明好酒縱誕,招飲賓客,一席之費,動至萬錢,猶恨儉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開雙箸,猛地騰身而起,拔出寒光閃閃的長劍,前后左右,茫然回顧,內心無限的寂寥、悵惘——“舉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現的是一派艱險可怖的景象。開元十八年,詩人抱著“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觀國風”,可是得到的卻是“冷落金張館,苦雨終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鮑照《舞鶴賦》中“冰塞長川,雪滿群山”正是李白這兩句詩點化脫胎的所在。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兩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呂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渭水之濱垂釣。
    伊尹受命于商湯之前,夢見乘舟過日月旁邊。
    呂尚和伊尹都是詩人的自況。詩人夢寐以求的就是象兩位先賢那樣,受命輔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濟世拯物的事業(yè)。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詩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壓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閘,一發(fā)而為“行路難”的連聲浩嘆。詩人大聲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達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寫到緊要之處,詩句突然由七言轉為三言,一語重出,反復詠嘆,節(jié)奏急切,適應詩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個豁然開朗的視野。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用典:南朝名將宗愨的典故,《宋書》記載:宗愨少時,叔父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焙笕擞贸孙L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
    三、重點賞析。
    【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二)古人飲酒時,常舞劍以助酒興。在這里也是舞劍助酒興嗎?
    【引導明確】不是,在這里舞劍有激憤的味道。
    (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怎么理解這句話?詩人想做什么呢?
    【引導明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讓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呢?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進行說明。
    (五)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的最后一句齊讀一下。
    【教師總結】這句詩中,我們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己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以及對理想執(zhí)著的追求。
    四、總結。
    這首詩為古風,巧用典故,夸張的描寫,象征的運用,跳躍式的結構,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學生再次讀這首詩歌,背誦。
    五、作業(yè)。
    比較閱讀李白的《將進酒》。
    完成課后習題。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的內容。
    2、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緒的用意。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初中學過的一首詩,李白的《行路難》,初中時我們學習過李白的《行路難》,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保┬新冯y,本是樂府雜曲,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
    提問:這里的行路難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嗎?
    明確:還指人生道路,具體說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負的政治之路不平。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豪邁。
    可是作者最終的選擇是什么?
    明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面對困境,仍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相信未來可以乘風破浪直濟滄海。
    同樣是寫懷才不遇,鮑照又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跟隨詩人的腳步走進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詩情。
    二、《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fā)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擬,摹仿《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
    三、讀詩:
    1、學生自讀,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字音,(寫標題)。
    酌酒躑躅。
    2、請同學們齊讀。
    四、分析詩歌內容:
    1、讀過詩作后,請你找出一個代表詩人情感的詞?
    ——“愁”
    哪句詩直言詩人之“愁”?
    “安能行嘆復坐愁”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讀這個“愁”字。
    “愁”的表現是什么?
    “行、坐”“嘆、愁”(外在行動)。
    通過詩人的外在行為,想象一下詩人愁到了何種程度?(濃重、無可排解)。
    這愁緒如此濃重,令詩人坐臥不寧、寢食難安,卻又揮之不去、排解不開。
    2、詩人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這和愁苦有何聯系?
    先請同學們看一下注釋,聯系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老師介紹),說說他看到了怎樣的“命”。(知人論世)。
    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的高低貴賤直接決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際遇。)。
    明確: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呢?(比興,比喻)。
    運用了比興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個方向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懊敝搁T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4、接下來體會“安能行嘆復坐愁”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嘆復坐愁”是一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自有命,不應該自怨自哀,要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實際上,語言中暗含蘊涵著憤懣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wěn)。
    5、齊讀后面四句思考詩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書:酌酒,歌《行路難》(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斷愁。)。
    (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
    詩人趁著酒意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欲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但是因為太過悲痛連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書:愁———無可排解,壓抑郁悶。
    6、接下來愁的矛盾解決了嗎?
    沒有,對,一句“心非木石豈無感?”這個反問句,是詩人情感郁結到了極點。活著的心靈不同于無知的樹木、石頭,怎么可能沒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感情沸騰,忍無可忍。
    7、最后一句,吞聲躑躅不敢言。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不敢言:無可奈何,詩人精神上極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負重。為什么不敢說呢?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他是寒士,門第等級決定仕途,縱使才高八斗,滿腔報國熱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隱忍吞聲。
    8、請同學畫出詩人情感變化的曲線。
    明確:平靜壓抑——自我寬慰——憤懣不平——無奈壓抑。
    詩人開始平靜的表達了水的流向由地勢決定,用比興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斷愁,心中仍然憤懣不平,此時呢情感爆發(fā)到極點,但又急轉直下,隱忍吞聲。
    9、師問:結合剛才的分析,那么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達了對士族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控訴,抒發(fā)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知道了個人命運和所處時代是息息相關的,千百年來,許多文人雅士,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同樣是行路難,同樣懷才不遇,抱負不能施展,李白卻在行路難中喊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而鮑照卻是“吞聲躑躅不敢言”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原因。
    明確: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經濟繁榮,政治相對開明,士族門閥政治受到抑制,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李白的詩歌中也總會出現愁緒,但是顯示的是強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氣。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體現出了盛唐氣象(雄渾、充沛的活力)。
    (2)詩人為人性格的不同。
    板書設計:擬行路難。
    鮑照。
    才子寒士。
    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愁苦。
    平靜壓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十一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通過學習,體會詩人復雜變化、激蕩起伏的情感及樂觀自信、積極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1、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fā)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你能談談他的有關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fā)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yōu)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論。)。
    3、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
    (5)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yè)的愿望。
    (4)“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寫出了詩人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心獨白,傳達出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xù)探索的復雜心理。
    (5)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構。
    (2)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有感情朗讀。
    這首詩我們要注意一句警句、兩個比喻、三處用典、四句短句。
    詩人以行路難來描寫人生路上的坎坷,運用了“黃河”“太行山”“滄?!边@些壯美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tài)度。
    行路難。
    賞析情感誦讀。
    停、投、拔、顧憂郁悲憤低沉失落。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矛盾痛苦憂傷彷徨。
    兩典故不甘消沉昂揚憧憬。
    三字短句進退失據短促埋怨。
    長風破浪、云帆濟海樂觀豪邁高亢自信。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十二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文題解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chuàng)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頌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1、播放伴奏,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
    四、詩歌鑒賞。
    1、師問: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師問: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3、師問: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師問: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5、師問:詩人為什么是無奈和痛苦的?
    明確:結合作者情況和時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況:;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認命――不認命――認命。
    顎顎。
    抨擊悲憤無奈。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十三
    對這節(jié)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在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開門見山,沒有過多拖沓,直奔主題。由唐詩談到李白,再由李白談到他嗜酒過渡到面對美酒佳肴難以下咽,在此基礎上走入課文探尋原因。由此插入學案中的環(huán)節(jié)一復習李白的相關知識。
    在“朗讀詩歌,初步感知”環(huán)節(jié)遵循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運用個人讀、齊讀、范讀、跟讀、默讀等多種誦讀形式,讓學生通過一遍遍的誦讀去走進文本、理解詩意。我認為只要讓古詩文教學的課堂上書聲瑯瑯,這樣才能使古詩文的理解更加方便。在感知內容時,我通過適時地展示背景,增強學生們對于詩的了解,使得他們慢慢向詩境靠攏。
    在“賞析事情”的環(huán)節(jié),回歸到“難”的主線,李白為什么會感到難?聯系詩歌學生進行解答。這條路如此之難,是一條什么之路,面對這條路,李白是如何做的?自然而然導入詩歌的感情,從而上升到對李白的理解上。最后讓學生在課外的詩詞拓展方面有所收獲!
    當然本節(jié)課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不夠。只是讓學生讀了,對學生讀的怎么樣沒有進行評價,學生的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進行示范,學生感情把握不夠。
    其次,時間把握不夠。整堂課節(jié)奏比較快,一直在講,但是到下課還有一點沒講完,使文章失色不少。
    再次,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都不主動回答問題,知道還是不知道都沒有反應,這可能和老師的鼓勵不夠。
    雖然課已經結束了,但是在教學的路上我還有很多不足,希望我也能學習李白的這種精神——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十四
    學習目標:
    1、了解三首詩詞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
    2、品味字句,研讀賞析,領會詩詞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及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學習重點:
    培養(yǎng)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豐富文化積累,提升文化素養(yǎng)。
    預習導學:
    1、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詞,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暫()。
    2、作者鏈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祖國山河,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他的詩,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靜夜思》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2)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代中期詩人、哲學家。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詞》(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詩集有《劉賓客集》。
    3、背景鏈接。
    (1)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2)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BR>    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4、文體常識。
    唐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體裁之完整,技巧之純熟,風格之遒勁,境界之高遠,都達到了完美與輝煌,堪稱中國傳統詩歌之集大成者。
    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獨立的重要的文學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聲”(燕樂)而創(chuàng)作的歌詞,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漸脫離按曲拍填詞的束縛,成為一種長短句的詩體,以格律詩的形式流傳至今。
    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動作反映了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
    2、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三)名句賞析。
    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詩歌主旨。
    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一)整體感知。
    1、讀準節(jié)奏。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2、讀通詩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聯交代了什么?“凄涼地”和“棄置身”表露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2、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3、頸聯寫的是什么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4、結合詩題,說說尾聯的用意。
    5、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愛國詩詞積累。
    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宋陸游《金錯刀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明于謙《立春日感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魏曹植《白馬篇》)。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十五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1.重點:詩歌情景關系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一、導入。
    湘夫人為我們講了一個苦戀的故事,與佳人相會而不得的煩惱,下面我們來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看看他煩惱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板書標題《擬行路難》。
    二、文題解讀。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chuàng)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歌頌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篇是《擬行路難》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誦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1.播放伴奏,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誦讀并背誦。
    四、詩歌鑒賞。
    1.師問: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師問: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fā)出憤怒的控訴。
    3.師問: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tài)。(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qū)區(qū)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jié)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jié)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師問:第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5.師問:詩人為什么是無奈和痛苦的?
    明確:結合作者情況和時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況:;。
    鮑照,南朝宋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zhàn)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2)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五、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認命——不認命——認命。
    ︱︱︱。
    抨擊悲憤無奈。
    行路難教學設計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
    2、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學習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杜甫的這首借景抒情的詩,從內容到藝術都有很高的成就,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杜甫作為現實主義義詩人的偉大,而且可以從他關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體味本詩和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訓練,因此本節(jié)課我考慮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使學生充分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進學生從基礎性學習到研究性學習的質的飛躍。
    【教學方法】。
    1、朗讀與鑒賞相結合。
    2、交流、合作與探究相結合。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杜甫的詩及資料。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領悟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點字。(見多媒體)。
    2、聽一聽錄音。
    3、教師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等。
    4、學生個人讀,學生對朗讀作簡單評價。
    5、學生齊讀。
    三、比一比(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2、請各用四個字概括每節(jié)詩歌的主要內容。
    3、請各用一個字概括作者當時的心情。
    4、以作者此時的心情為感情基調朗讀,并對朗讀作評價。
    四、品一品。
    學生再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寫好批注,與同學作交流并作匯報。
    五、賽一賽。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實行分組背誦競賽。
    六、議一議(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合全詩內容,談一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像杜甫這樣具有偉大情懷和理想的古仁人還有很多,請列舉兩個。
    七、教師總結,學生再讀全詩。
    八、理一理。
    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已在這節(jié)課的收獲。
    敘事抒情。
    秋風破屋急。
    推已及人。
    頑童抱茅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心憂天下。
    (詩圣杜甫)屋破難眠憂。
    憂國憂民。
    大廈庇寒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