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優(yōu)質(zhì)14篇)

字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瑣碎的小事,而總結(jié)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思緒的重要方法。寫總結(jié)不僅要客觀評價,還需要主觀思考,找到問題的根源。下面是一些我們平時不容易總結(jié)出的經(jīng)驗和感悟,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尽?BR>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一
    每當(dāng)我來到人民廣場,我就會想起那位好心的大伯。雖然他只是一個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但是他樂于助人的美好心靈已經(jīng)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7歲那年,我和哥哥一起去人民廣場玩。走著走著,哥哥說要去買一根冰棍,我就在原地等。等了很久,哥哥還沒回來,我就到處去找,可是找了很久,我才發(fā)現(xiàn)我迷路了!
    我怎么也找不回原來的地方,害怕極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
    很多人來圍觀我,卻沒有一個人伸出援助之手??吹侥切┠吧难劬?,我哭得更大聲了。
    終于,一位大伯走過來,把我扶了起來,并安慰著我。我漸漸地安靜下來,人群慢慢地散開了。
    大伯問我:“小朋友,你媽媽的電話是多少?”我說忘了,只記得我家在金雞橋56號。大伯說他認(rèn)識那里,正好順路回家,也好把我送回去。
    大伯把我抱上他的自行車,陽光照在他的身上,古銅色的臉上出現(xiàn)了豆大的汗珠。
    過了很久,我終于被送回了家,哥哥欣喜若狂,歡喜地?fù)肀Я宋?。大伯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BR>    我和哥哥與大伯道謝,大伯只是搖搖頭,然后坐上了他的自行車。
    ???!我驚奇地瞪大了眼睛。大伯坐上自行車后,往相反的地方駛?cè)?.....我的淚水將眼睛填滿了。原來大伯不是因為順路,而只是因為要把我送回家啊......
    大伯,您樂于助人的心使我十分感動。謝謝您!我永遠(yuǎn)都不會忘了您的!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二
    帶著這些幻想與疑問,我踏上了通往公園的汽車,因為風(fēng)箏節(jié)在公園舉行。剛一下車,我就被一個巨大的風(fēng)車吸引了。這個大風(fēng)車足足有三米多高,我需要把頭仰得很高才能夠看到。它巨大的風(fēng)葉就像是一把扇子,好像要幫我把燥熱趕跑??墒?,就在我陶醉在這個巨大的風(fēng)車中時,一陣唰唰的聲音吸引了我。我沿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頓時驚得目瞪口呆。眼前簡直就是一片風(fēng)車的'海洋,各式各樣的風(fēng)車在風(fēng)的幫助下快樂地旋轉(zhuǎn)著,仿佛在向我表示歡迎。
    一下子看到這么多風(fēng)車,對于我來說還是頭一次。媽媽不停地為我拍照,可是我哪有心情拍照呢?我的精力都用在了和風(fēng)車的嬉戲中。我拿起其中的一個迎風(fēng)舉起,風(fēng)車立刻轉(zhuǎn)了起來。它旋轉(zhuǎn)的樣子十分可愛,就像是一個高速運轉(zhuǎn)的車輪,不知要奔向哪里?我從這片風(fēng)車的花叢中走到另一片花叢中,又從那片花叢走到另一片花叢,那一刻,我自己仿佛也成了風(fēng)車叢中的一員。
    我快樂地奔跑著,高興地歡呼著,真想把所有的風(fēng)車都帶走??墒牵瑓s不能,因為還有其他人要欣賞。我只能借助媽媽的手機將它們都拍了下來,這樣回家之后就可以慢慢欣賞啦。一上午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可是留給我的快樂卻一直都不會忘記。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三
    過年了,哪個字和年字組成一個詞都顯得吉祥喜慶,顯得有傳統(tǒng)佳節(jié)的特殊氣氛、非常的有年味兒。年貨,年面,年糕,年畫,年飯,年餃,年豬……。少年時代,我在一年當(dāng)中最盼望的是過年,過年最盼望的是宰年豬、吃豬肉。這最樸實最原始的一盼一吃就是365天。
    年豬,顧名思義就是用于過年而宰殺的豬。
    年豬從集上買來到育肥出欄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為什么叫出欄而不叫宰殺呢?那個年代,養(yǎng)豬戶和個人絕不準(zhǔn)許私自宰殺生豬,只有育肥出欄交到供銷社,再由供銷社按豬的肥瘦級別發(fā)給豬肉票,養(yǎng)豬戶憑肉票才能買到豬肉。這一程序現(xiàn)如今看起來有些難以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喂養(yǎng)的豬沒有一點自主權(quán),是何道理?那個年月就是這么個理兒!
    正月里來是新年,家家戶戶買豬仔兒。年豬在正月里買到家,看著圈門上貼的紅春聯(lián)“肥豬滿圈”,童年的心里就充滿了無限希望。我趴在豬圈墻上,看著搖頭擺尾的小豬崽,心里頭美得屁顛屁顛的,嘴上還念念有詞,小豬小豬你快長大,長大長肥就過年啦。過年好哇,過年賣年豬就能吃上豬肉啦。這就是一位少年當(dāng)時最真最純的美好心愿。
    越是沒糧越要養(yǎng),這是當(dāng)時的硬道理。因為豬就是工分,豬就是糧食,豬就是零錢湊成的整錢,豬就是孩子大人一年所盼的豬肉、新衣和鞭炮!那時候養(yǎng)一頭豬就相當(dāng)于一個勞動力在掙工分。生產(chǎn)隊根據(jù)每家豬的大小輕重和肥瘦程度,由社員代表評定工分。人多勞動力少的家庭哭著喊著挨冷受餓也得養(yǎng)豬,我們家就是這樣的戶。
    喂養(yǎng)年豬最難熬的是春天。人都吃不飽,豬又不能喝西北風(fēng),怎么辦?窮則思變,那就得鉆窟窿盜洞。凡是豬能吃的都磨成粉沫,象玉米的秸稈,曬干的紅薯秧子和青草,還有樹皮樹葉,只要是粉碎機能粉碎豬又能吃的東西,通通都是喂豬的好飼料。每天的刷鍋洗碗水燒開后,沏開粉沫,再撒一把糧食,一把麥麩,或是一把紅薯干粉兒,也就算是豬的美味佳肴了。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每天中午和晚上放學(xué)后,一項重要的活兒就是給豬挖野菜,剜綠葉兒。豬是雜食動物,只要是青綠的東西都能啃上一口,絕不挑肥揀瘦。
    夏秋是年豬最能填飽肚子的季節(jié),也是年豬生長發(fā)育的最佳階段。夏日里,我和小伙伴們就能到山溝里山坡上放豬了。豬到了這地方就是到了極樂世界,見什么吃什么,一會的工夫就能吃飽啃足。吃飽肚子的年豬也會享福,搖頭甩尾的跑到山泉水里,或是繞到溪水灣中,洗個涼水澡,泡個冷水泉。秋天則是年豬的最美季節(jié)。每天放學(xu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秋收后的地里去放豬。放豬這活兒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最合適。把豬趕到秋收后的田野里,你只管瘋跑野玩,不用擔(dān)心豬到了地里吃的好不好,或是啃得飽不飽。豬的嗅覺比人靈,哪有糧食粒兒,哪有埋著的紅薯、花生和山藥,它都能用嘴頭拱開一道溝,或是掀開一個坑,把它要找的東西拱出來,然后像個勝利的將軍一樣扇耳搖尾地嚼起來。年豬嚼完了野味,還能自己找到菜地里,不管白菜幫子蘿卜皮,只要能填飽肚子都能來上一口。
    冬日里喂豬絕不能虛情,寧可自己餓著也不能讓豬受委屈。這個季節(jié),豬最能長大上膘,要從全家的口糧里多擠出一些食物,就是從人的牙縫里摳出糧食來喂豬,百計千方地把年豬養(yǎng)成。為什么是養(yǎng)成而不是喂肥呢?因為當(dāng)時人都缺吃少喝,把豬喂肥是相當(dāng)困難的,所以,當(dāng)年的供銷社就制定一個標(biāo)準(zhǔn),年豬喂到121斤就達到收購標(biāo)準(zhǔn),按豬的肥瘦評定等級,分特級、一級至四級和等外六個級別。在當(dāng)年,能達到特級和一級的肥豬屈指可數(shù),大部分都在二級以下。養(yǎng)豬戶最怕的是把豬評定為等外級,要知道,這個級別的豬價錢最低,獎勵飼料糧最少,況且不給肉票。賣成豬不給肉票,也就是說,孩子大人過年了沒有肉吃!
    所以說,養(yǎng)豬戶賣年豬最怕兩件事,成豬不夠標(biāo)準(zhǔn),夠了標(biāo)準(zhǔn)評個等外級!
    最難忘的是上世紀(jì)的一九七二年,那是臘月二十七的清晨,天剛麻麻亮,母親就將我叫起來,讓我?guī)椭赣H逮年豬。我的母親從后半夜到這會兒已經(jīng)喂過三遍豬了,黑豬瘦瘦的挺著個大肚子臥在豬圈里酣睡著。為了防止逮豬亂跑拉屎尿尿,我們用愛撫的方法將豬綁牢。我和母親跟豬非常熟,我是放豬的,母親是喂豬的,豬不怕我們娘倆。我給豬的肚子撓癢癢,母親給豬撓耳朵根子,黑豬舒舒服服的就被我們捆到了小拉車上。
    供銷社離我們村有八里路,都是山腳下的坑洼路面,我和父親頂著寒星冒著刺骨的寒風(fēng)吃力的走著。父親在前邊拉,我在后邊推,我們爺倆累得滿頭大汗才來到蠻子營供銷社的收豬站。收豬站座落在一個小山坡的南側(cè),面朝東邊馬路的大鐵門外,黑壓壓的賣年豬的長隊排了足有半里地。此時,寒星仍在閃耀,天光已放亮,豬的嚎叫聲,人的吵嚷聲,亂糟糟的挺煩人,讓賣年豬的人更加焦操不安。
    太陽都升起老高了,收豬站的大門才慢悠悠的打開,賣年豬的人群開始躁動起來,緊接著就是寒風(fēng)中的焦急等待。排在前面的人賣完了年豬,賣的級別高的,獎勵糧食和豬肉票多的,樂得合不攏嘴,車把上掛著大嘟嚕小嘟嚕的肥豬肉,臉上笑成了一朵花。可有相當(dāng)多的一部分人都是垂著頭喪著氣,嘴里不干不凈地嘟嘟囔囔,或是高聲大嗓的罵罵咧咧。從他們的言談話語中我感悟到,今天的收豬員是一個矮胖子,愣頭青,即壓級又壓價,稱頭上還挺黑。
    哎呀一聲,父親癱坐在地上,我急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急忙上前拉著他的衣袖懇求他:“師傅,您再給好好看看,您再給仔細(xì)瞧瞧,這可是一頭挺肥的年豬呀!”他不屑一顧的用鼻子哼了一聲:“老子收豬成千上萬,常吃白薯眼就是稱,蒙上眼睛都差不了。
    老天啊,老天!一年辛辛苦苦喂養(yǎng)的年豬成了等外;一年到頭望眼欲穿的希望化成泡影;一年饞延欲滴的豬肉化成了滴滴淚水!
    年豬哇,年豬!一生永遠(yuǎn)抹不去的心靈記憶……。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四
    漸行漸遠(yuǎn)的記憶里,一簾大白布,一部放映機,一張大方桌,一臺汽油發(fā)電機。這大約就是七八十年代小村電影的全部家什了。那一幀幀膠片從鏡頭前滑過,串成一個個喜怒哀樂的故事,它曾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歡笑與淚水,如今早已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之中了。
    那時,習(xí)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人,天黑不到一會,就會躺下休息,很快就進入了夢鄉(xiāng)。四周復(fù)歸于天然的靜寂。我做夢都盼望著,那一高一矮的放映員拉著平板車,車輪碾著高低不平的小路,吱呀吱呀的一路欸乃。電影來了,那猶如一塊石子投入平靜的水潭,夜晚的小村頓時鮮活起來。
    饑腸轆轆的歲月里,我們這些孩子們整天沒精打采,可一聽到有電影,準(zhǔn)會全身來勁,眼巴巴地等待著天黑。夕陽下,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傍晚,早早約好,搬著小板凳,一路歡笑著去看電影。有時徒步三五里去鄰村看電影,也是件絕妙的事兒,不會感到一絲疲倦。那抵擋不住的激情,遠(yuǎn)比吃上一碗山芋干米飯,或者一個白面饅頭帶勁多了。
    幼童看電影是無法安心的。電影開場了,他們在忽明或暗的光圈里,伸手晃動,絲毫不理會大人們的呵斥,津津有味地欣賞著那斑斑駁駁的光影。倘是秋夏之際,就更有興致了,那些不知名兒的小蟲在光圈里撲棱著,追逐著,會引來他們更熱烈的嬉鬧和歡呼。可這快樂是短暫的,鬧夠了的他們漸漸乏了,便隨意找個地兒,躺下就睡,墻角處,或草剁邊。散場時,找尋孩子的叫喊聲此起彼伏,恰似終場之后的又一場交響樂。伴著回家的碎步,平素沉寂的小村,突然一下子喧囂熱鬧起來,到處是雞鳴犬吠。
    漸漸的,電影由窄變寬,從黑白走向彩色。我讀初中時,為了不影響學(xué)習(xí),只好忍痛割愛,但心里還時刻惦記著電影。不久就開了“戒”。那是夏季的一天放晚學(xué),學(xué)校門口正放電影,我堅不可摧的信念瞬間被擊成碎片——我決定看完電影再回家。電影散場時,望著婆娑的樹影才突然害怕起來,家距離學(xué)校還有五里路的光景,中間有很長的偏僻小道。聽著風(fēng)吹樹葉的唰唰聲,一股涼意涌向心頭。我哼著不成調(diào)的歌兒自我安慰。偶有螢火蟲飛過,忽想起戲里說那是鬼拎著燈籠在散步,我就愈加恐懼。耳邊忽聽一聲猛喝,臭小子,別再鬼哭狼嚎了,你想把我們嚇?biāo)绬??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是一個村上的。
    2.理發(fā)那些事兒。
    理發(fā),現(xiàn)在在我家鄉(xiāng)的小村還叫它“剃頭”,顧名思義,但除了老人外,年輕人很少會把頭發(fā)剃光。
    卅多年前,那些挑著擔(dān)子走村串巷的剃頭匠,手里搖著撥浪鼓,吆喝著“誰來剃頭了哦”,韻味十足。有人應(yīng)聲,讓等會,手里還忙著活兒呢。那剃頭匠便會放下挑兒,拿出擋刀布系于樹干,或一固定所在,將剃刀在其上來回磨十?dāng)?shù)次,專等那人來。
    不到一會的功夫,便會聚集一大圈人,等理發(fā)的,無需理發(fā)的,大人們圍坐在一起東拉西扯,農(nóng)情、趣事、天氣,無所不談。那剃頭匠一邊遵循著“先剪后推再剃”的順序,忙著活計,一邊還不時地插上幾句。
    小孩子們在邊上跑跳嬉戲,見有剃了光頭的老頭兒,就會拍掌尖聲大叫,引來家長的笑罵和叱責(zé)。光頭老人絲毫不會生氣,呵呵笑著,任由孩子們說去鬧去,自己盡情享受著耙耳朵的樂趣,通體舒泰,身心放松,看他瞇著眼睛的樣兒,那感覺定是妙極了。
    偶爾,還會看到哭惱著不讓剃頭的孩童。那時,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個。聽媽媽講,我小時第一次剃頭,死活不讓剃,害得為我剃頭的本家大哥手忙腳亂,整整折騰了一頓飯功夫,我的嗓子都哭啞了,最后,生姜還是老的辣,他一個熟雞蛋的計謀便降服了我。如今,大哥偶爾看到我,還會善意取笑我。
    如今在城里,剃頭有著許多名號,就像古人的名字一樣,高貴典雅,雖然店鋪只是為人理發(fā),并非名門望族和社會名流的社交場所,卻美其名曰美發(fā)沙龍,讓人頗生一番聯(lián)想。俗一點的也稱剪頭修發(fā),甚至有的干脆叫洗頭,這也比土著的剃頭好聽多了。至于后來有的演變成別的營生,掛著羊頭賣著狗肉,失卻了原味,恐是當(dāng)初理發(fā)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始料未及的,不說也罷。
    曾看過一理發(fā)店門口貼著這樣一副對聯(lián),“進去烏發(fā)宰相,出來白面書生。”有意思得很。頭發(fā)蓬亂的男人理發(fā)過后,精神抖擻,女人也會容光煥發(fā),這全靠了理發(fā)師的手藝。想改變原生態(tài)很容易,白發(fā)的變黑發(fā),黑發(fā)的變紅發(fā),只消一袋煙的功夫,帥男靚女就可以渲染出來。想要五彩繽紛也不難,美國nba明星羅德曼的頭發(fā)呈彩色條帶狀,倘加幾粒星,就可與星條旗媲美了。不知他的發(fā)型,會不會影響對方的球技與配合,但我想,第一次和他交手的一定會。這也許是理發(fā)史上的計謀趣事了。
    “剪不斷,理還亂。”理發(fā)師的命運和待剪的發(fā)一樣,曾蓬亂多舛,他們被稱作剃頭匠,被人瞧不起??沙颂焐忸^,我們誰又能離得了他們?忽想起“干天下頭等大事,做人間頂上功夫”的自詡,我不禁莞爾。那第一個理發(fā)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我們是該好好紀(jì)念他。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五
    周圍的事物。
    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們的記憶里。
    我們?nèi)松拈_始。
    就是混沌記憶的開篇。
    混沌,且朦朧。
    卻又真實地存在著。
    作為人生的記載。
    (二)絢麗前的序幕。
    人生的絢麗。
    應(yīng)該從求學(xué)之路開始吧?
    我,一直這樣認(rèn)為。
    這絢麗的道路之前。
    是蓄勢待發(fā)。
    呀呀學(xué)語,吱吱學(xué)步。
    哭得暢快,笑的釋懷。
    在溫暖的懷抱。
    在和諧的港灣。
    逐漸成長。
    (三)絢麗之門。
    絢麗的路上。
    既長著美麗的花。
    又長著刺人的荊棘。
    因為這些荊棘。
    道路才顯得坎坷。
    也同樣因為這坎坷。
    這條路才更顯得絢麗多彩。
    才更體現(xiàn)。
    我們成長的歷程。
    (四)秋天的旋律。
    秋,豐收之時也。
    當(dāng)我們?nèi)〉弥卮蟪晒r。
    這就是我們?nèi)松胸S收的季節(jié)。
    碩果累累的秋。
    激情洋溢的秋。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的秋!
    待到成功時。
    共用演繹秋天的旋律。
    這成功的音調(diào)。
    (五)心弦跳躍。
    生活中,總會有一個人。
    讓你怦然心動。
    總會有一個人。
    讓你成為他(她)心中的最美。
    請勿,盲目追尋人海中的他(她)。
    在秋天來臨之前。
    請,相信人生。
    相信緣分。
    相遇那一天,遲早降臨。
    不要太在意沿途的風(fēng)景。
    待到風(fēng)景過后。
    有人會陪你看細(xì)水長流。
    (六)靜靜地。
    細(xì)水長流。
    靜靜的。
    無聲無息般的恬靜。
    平凡中的不平凡。
    油然而生的默契。
    靜靜地。
    恬然地,在一起。
    (七)如雪如霜。
    他,發(fā)如雪。
    她,鬢如霜。
    兩個人。
    相守,直到白發(fā)蒼蒼。
    相守到老。
    那樣的寧靜。
    攜手同行,人生之路。
    足跡滿天涯。
    發(fā)如雪,鬢如霜。
    便是最好的愛情見證。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六
    斜陽的最后一絲余光,從西山腳下溜走,城市迫不及待地點起華燈,讓每一條街區(qū)都流光溢彩。燈!主宰了都市黑夜。說起燈自然就想到白熾燈、熒光燈、節(jié)能燈等,這并非是我想說的燈,它們不過是電力發(fā)光器而已。
    燈,還得從我有記憶的六十年代說起,那時物質(zhì)相對的匱乏,一家?guī)卓诙紨D在兩間草房里,也沒什么家俱,一盞鐵燈,也是重要的物件了,被掛在頭碰不到、且里屋和外屋都能分享光明的梁下的土墻上,晚上,母親點亮油燈,黑黢黢的草屋瞬間就溢滿了昏黃色的光芒,晃動的人影被投射到對面的墻上,上演著原始版的動畫。鐵燈的下面依然黢黑一片,沒有一絲光亮,典故里的“燈下黑”說的興許是這個吧。
    鐵燈,也叫古燈。有著幾千的歷史,凝聚著古人的智慧,延續(xù)著遠(yuǎn)古的光明,傳承著中華的農(nóng)耕文化,不過短短的幾十年中,卻被社會發(fā)展的快車,擠進了偏僻的角落,估計七零后認(rèn)得的也不會太多了。鐵燈的模樣不會在我記憶里丟失,依然記得,用鐵鑄成的碟形小盞,直立的鑄把上有一小孔方便掛起來。棉線搓成的捻子,須沒入注油(食用油),使得盞邊捻子出油面有豆粒大小,不得淹沒燈捻,淹沒了不能點燃,出油面太過則耗油。更早的時候多用燈草,為了省油一般只用一根,節(jié)慶年關(guān)才放兩根,以增加光亮度。記得一則故事里,吝嗇鬼為點兩根燈草而不肯閉眼,也就是這個道理。點油燈還是挺費事的,燈惗吸油的同時也會燒燃自己,灰燼就成了暗紅的燈花,就要時不時的將其剪去,燈惗相應(yīng)也短了些,快縮進油面時,母親就用簪子撥一下,就不會熄滅也更亮些,這叫挑燈。古詞中“醉里挑燈看劍”就是這意思。
    曾記得,母親很多個夜晚,都會在如豆的昏燈下,納著千層底,唱著:“小老鼠兒,沿?zé)襞_,偷吃油,下不來”的民謠哄我入睡,有時會被母親的紡棉聲擾醒,就忍不住問:“娘,你咋還不睡”?母親會說:“你睡吧,等熬完這燈油”,是的,油這么貴,讓老鼠偷吃了多可惜啊,心里枯燥的這樣想著,不奈煩的聽著鄉(xiāng)村的不夜曲,單調(diào)的“吱……嗡嗡……吱”聲伴我再入夢鄉(xiāng)。
    遠(yuǎn)古的先祖發(fā)現(xiàn)并使用了火,從此改善了原始的生存條件,火種不易保存性和采集的困難性,迫使先祖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與此同時代的西方,普羅米俢斯也盜得了火種,經(jīng)過幾千的演變與進步,火鐮、火石、與火紙這三件套成取火與保存火種的工具。一直延用至上世紀(jì)六十年代。西方在火種進化方面,比我們早了一步使用先進的火柴,讓我們在痛苦中接受了這一變革的現(xiàn)實?;痃牎⒒鹗?、火紙雖然原始,但也很有趣,讓童年的我好奇地曾偷出過家門,與小伙伴們也嘗試了一平番取火的樂趣,燃著枯葉、烤了幾株毛豆,結(jié)果母親上工回來做飯時,找不到這幾樣寶貝,自然是著急,無奈之下才去了鄰居家“借火”。為此付出了幾巴掌的代價。記得母親取火時,將火鐮刮蹭火石的棱,璀璨的火花落在小指夾著的火紙上,先燃起一角,慢慢用嘴輕吹,直到暗火躥燃成明火,順勢點著油燈,或引燒柴草生火做飯。需要臨時保存火種時,就用細(xì)膩的火紙搓成紙繩,點燃一端熄掉明火,讓其慢慢的熰,用時猛吹幾下,紅籃色的火苗可以很方便的焚紙燒香,引柴做飯。
    七十年代初期,火柴開始普及,生產(chǎn)隊每個月都按人發(fā),節(jié)約使用足以點燈、生火做飯,那原始而笨拙的取火工具也隨之被遺棄,以至于到現(xiàn)在只有火紙可見。隨著煤油的供應(yīng)量增加,那原始的鐵燈也成了古董,代之以藥瓶,鐵盒,裝上鐵皮芯,以多股棉線作捻的油燈,顯然亮度更大也更方便,記得上中學(xué)時就用這個照明,再后來用了玻璃罩的煤油燈,其優(yōu)越性就更明顯了。
    六十年代也中國農(nóng)耕文化與化石文化的分水嶺,化石文化在西方捷足先登,工業(yè)革命為它野蠻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古希臘神話中,西方的火種是普羅米修斯偷得的,這一英雄般的壯舉,經(jīng)過幾千年的精心調(diào)教,終于演化成強盜邏輯,掠奪成了西方人的天性。而我們卻始終在燧人氏的教誨下,發(fā)展延續(xù)著農(nóng)耕文明。化石能源的廣泛應(yīng)用,為化肥生產(chǎn)提供了保障,糧食開始增產(chǎn),同時化纖成了與棉花對決的紡織材料,解決了穿衣難題,也騰出了大面積的土地,生產(chǎn)更多的糧食緩解食物匱乏的現(xiàn)實,更可喜的是電力也走進了尋常百性家,電燈成了家中的照明工具,一度讓我疑惑和好奇的明光,更讓油燈不敢同日而語,最終成了搏物館的收藏,成了永久的記憶。原始的燈與火在我們這代人的親歷之中慢慢演化成過往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幾千年中一直未能變更的燈與火,我們有幸目睹了它的變革的全過程,領(lǐng)略過農(nóng)耕文明原始的古樸,也感受到化石時代的便捷與時尚。從燈與火變革中,我們體會到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終結(jié)了原始的落后,滿足了人們的貪欲,也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回望近幾十年的發(fā)展之路,掠奪式向大自然索取,結(jié)果是塵煙茫茫污水橫流,顯然已走上了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歸路!也許,在變革發(fā)展,也許在變革中毀滅!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七
    都說人上了歲數(shù),眼前的事過眼就想不起來了??墒怯腥さ氖?,越久遠(yuǎn)的事情卻越記得清清楚楚。我現(xiàn)在就是這個狀態(tài)。
    一
    我家胡同口住著一個啞巴老頭,很兇,如果有人稍稍對他不敬,他就會大吼大叫,所以,這片兒的居民都躲著他遠(yuǎn)遠(yuǎn)的。啞巴老頭喜歡拿個馬扎子坐在太陽地兒,一邊抽著煙袋鍋,一邊曬太陽。
    有一天放學(xué)經(jīng)過他身邊,看到他沒有抽煙袋鍋,而是用廢紙卷的煙,我就拿出我用過的廢本給了他。當(dāng)我走近把本子遞給他時,他先是一楞,我說給你卷煙,懂了我意思后,他裂開嘴笑了,滿臉的皺紋擠到了一起,哇哇地說著我聽不懂的話。從那以后,每次經(jīng)過他身邊,他都哇哇地沖我喊,沖我笑。
    有一天,一個鄰居找到我讓我管啞巴老頭要煙袋油子,說他家孩子漲肚子,用煙袋油貼肚臍就能好。抽煙袋的很少了,而且啞巴老頭很倔誰要也不給,所以找我給他要。我跟啞巴老人說了我要煙袋油,他趕緊拿出煙袋,裝上煙,狠狠地吸著,年紀(jì)大了老人也很少吸煙袋鍋了。過了一會兒,老人就給我摳了一塊,鄰居很感激。我時不時地管他要煙袋油送人,每要必給,啞巴老人也樂得睜只眼閉只眼。
    后來啞巴老人被兒子接回老家了,他家親戚給我媽媽一個小瓶,里面裝滿了煙袋油子,說是給我的。啞巴老頭是一個心存感恩的人,我只是給了他我不用的東西,他卻還給我厚重的回報!
    二
    我家對面住著一對老夫妻,我叫他們黃大爺和黃大娘。
    那個時候大人們的娛樂就是玩撲克,還有就是聽廣播匣子里的節(jié)目,沒有電視,沒有麻將,四個人湊在一起打撲克,是人們閑暇時最快樂的活動。
    黃大爺特別愛玩撲克,玩到興奮的時候就站起來了。那天在我家玩,我剛好放學(xué),進屋的時候看到黃大爺站著呢,可能是快贏了,正好我要拿箱子里的本子寫作業(yè),就想也沒想搬走了黃大爺?shù)囊巫?,這下可出大事,贏牌了的黃大爺,得意萬分,往下一坐,摔得結(jié)結(jié)實實,大人們笑成一團,黃大爺這一摔好幾天不敢走路。我也得到了教訓(xùn),做什么事不敢毛毛草草,不記后果了!
    三
    女兒約我看電影,她要帶我重返電影院!票是在網(wǎng)上買的。走進影院,仿佛進了星級酒店,紅地毯,皮沙發(fā)。我選了《蝙蝠俠》,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吃著玉米花,思緒回到童年。
    那時候電影院特火,買票得排好長好長的隊,還不時地有夾塞的。售票口很高,還只能伸進一只手,來了一場好電影,連站票都得找人買。查票員那個牛啊,拿個手電筒晃這個晃那個的,追得沒買票的人到處躲。
    小時的我特別愛看電影,有一次我央求媽媽領(lǐng)我看電影,媽媽不去,我就一個人去了,來到影院門口,只見人頭攢動,吵吵嚷嚷,賣瓜子的小販一份挨著一份,用來量瓜子的杯子外面看很大,里面卻用紙厚厚地糊了一層又一層,這樣就可以少裝瓜子了,真是奸商!
    電影快開演了,我跟著檢票的人流擠進電影院,個子小,目標(biāo)小,沒人攔,順利過關(guān)。我找到一個偏點的位置坐下,一會兒,我兩邊的座位都來人了,我就不聲不響地坐在兩個座位中間。左邊的人以為我是右邊人的孩子,右邊人以為我是左邊人的孩子,安然無事。
    電影結(jié)束了,我走出影院大門,看到媽媽:“就猜到你來看電影!再這么野,打折你腿!”夜空一輪月亮寧靜皎潔,星星詼諧地眨著眼似乎笑我頑皮。我拉著媽媽的手滿足地回家了。
    四
    小時候家里經(jīng)常停電,所以像油燈,嘎石燈,蠟燭家家必備,蠟燭頭我就攢著。紅的放在一起,白的放在一起,一攢就攢到過年。過年了姐姐們刷墻糊棚,剪窗花,貼年畫,干干凈凈,漂漂亮亮迎接新年!
    我到外面折回幾根樣子好看的干樹枝。把積攢的蠟燭頭拿出來,放到鐵茶缸子里,然后在爐子上把它們?nèi)诨??;灎T液可是得有耐心的,蠟燭液太熱了燙手,冷了又會凝固,好費心思呢??粗t紅白白的蠟燭液漸漸地融化,我趕緊左手拿樹枝,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插入蠟燭液里,等手指沾上了蠟燭液飛快地捏在樹枝上,直到蠟燭液涼了再輕輕地抽出手指,一朵紅里透著白的蠟燭花就在枝頭開放了,做好了幾支插在花瓶里,放在窗臺,陽光照射下,晶瑩透亮,別有一番情趣!
    我樂此不疲,年年做蠟花,還送給別人家。贈人蠟燭花手有燙傷,為添新年樂燙傷又何妨!
    歲月悠悠,每每想起童年的小事,仿佛昨日,時光帶走了黑發(fā),帶走了身邊的親人,帶不走的童年記憶,深深地烙印在了心底。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八
    行走紅塵,時光流逝,當(dāng)我夢醒回眸時,才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成了遠(yuǎn)離的記憶,親情卻是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前言。
    (一)童年里的焦焦饃。
    在我生活的記憶里,最好吃的饃餅之類莫過于烙饃。
    烙饃的鍋是用鐵水鑄的圓形的一片,直徑約一尺大小,中間凸起,下方均勻的留著三個小爪,它有一個名字叫鏊子。而烙饃則是中原百姓家最普遍的面食吃法。我一直以為它是起源于我的家鄉(xiāng)。但看了張煒的《九月寓言》,傳奇般的對鏊子的描述,我有些不確定了。
    但這與我的內(nèi)心情感無關(guān),烙饃已離我遠(yuǎn)逝,它成了我對童年的懷想,對親情的思念。
    烙饃費時在和面,面一旦和好,分成雞蛋大小的劑子,用小搟面杖搟時一分鐘能搟三四張,面劑在搟面杖下神奇的轉(zhuǎn)眼間薄如紙樣的透明。放到燒熱的鏊子上一挑一翻即熟,幾分鐘就是一大摞。這活需要的是麻利嫻熟的技巧,不然就會是一張薄面片,一挑非破即皺。動作稍緩眨眼間黑糊過火。一大家子人吃一頓的烙饃,只要開火,也就是十來分鐘的事。烙出的饃軟筋耐嚼,面香可口。夾了適季的拌涼菜,更是爽口開胃,五六歲的少年,每頓也得三四張方能過食欲之癮。
    家里烙饃,是由姥姥和母親操作。到了姐姐長到七八歲時,搟饃翻饃的手藝嫻熟的程度已和母親相當(dāng),與母親配合默契,絲毫不亂。
    每當(dāng)烙完最后幾張,趁著鏊子未涼的溫度,母親就會拿出三四張饃抹上油,撒上一些鹽,然后對折成長條,放到未涼的鏊子上焙烤。等鏊子涼透,長條的饃上散布者點點焦花,成了烙油饃。為了方便拿著吃,母親把饃一切兩半,遞到等在一邊垂涎欲滴的我的手里。油饃吃到嘴里焦軟酥筋香的美味層次分明,回味無窮。
    另一種衍生烙饃,就是焦焦饃了。焦焦饃與烙饃的不同之處就是里面放了鹽和芝麻。烙熟后晾干,吃的時候在火上烘烤一下,就成焦焦饃了。焦焦饃最主要的一樣添加成分,是從雞胗上揭下的焙干的雞食皮粉,它的功能是對小孩積食消化有奇效。但過去的我不太知道它其實是為了哄小孩吃雞食皮克食,卻以為焦焦饃放雞食皮是為了增加饃的焦脆酥香。
    烙焦焦饃不是為了吃饃,而是為了給孩子克食,它已不是為了吃饃充饑,把它當(dāng)成了哄孩子的糖塊一樣的零食。不管是兒童那時還是現(xiàn)在,糖塊和焦焦饃相比,糖塊都處于劣勢,可口美味的程度無法與焦焦饃相比。如果不知道它的克食功效,我依然相信,因為加了雞食皮而香酥美味。
    至今想起,卻知道了,這香酥美味,其實是一種母愛在心的濃濃親情。
    烙饃、烙焦焦饃成了我童年記憶里最美味的零食,成了我對童年最美好的見證。
    烙焦焦饃成了我最難忘的母愛親情!
    (二)糖角里的雪花。
    現(xiàn)在的食品店里,已看不到一種小餃子形狀一樣的稱作糖角的食品了。然而,糖角卻是充滿了我對這種食品甜蜜美好的記憶。
    在一個雪花飄飄的黃昏,我遠(yuǎn)在故鄉(xiāng)的、長相和媽媽一樣的姨帶著滿面倦容的笑臉走進了我們的家門。
    姐姐興奮地迎了上去,激動地喊了一聲;媽!
    我也跟著喊了一聲;媽媽。
    姨隨意把包袱扔到了一邊,抱起我說;哎。小星都這么大了,會叫媽了。好孩子,我不是媽,我是姨,叫一聲姨!
    媽媽。我第二聲叫出,依然是媽媽。她長得和媽媽一樣,還和媽媽一樣親切,有同樣的氣息。
    姐姐說;他就知道看臉,等媽回來了,他就會叫姨了。
    姨放下我,打開包袱,拿出了一個紙包,說;小星,看姨給小星買了好吃的點心,糖角。
    我拿著一個糖角,咬了一半,看到糖角里藏著白色的雪花。
    姨的到來,帶來了故鄉(xiāng)的甜蜜,飄著潔白的雪花。
    我童年里吃的糖角,是從故鄉(xiāng)帶來的,它有一個我起的獨特名字,叫糖角雪花。
    以后的日子里,我依然愛吃一種叫糖角的點心,但都沒有那次的好吃。到了最后剩下的碎渣,也留給了記憶里的甜蜜!
    (三)魂兮歸來。
    在我幼年的記憶里,最溫情和神秘美好的事情,莫過于母親為我叫魂。也許,這一刻神圣莊嚴(yán)的儀式在我呀呀學(xué)語時就已開始,一直伴我度過我的少年時代。但這美好溫情的記憶,將會伴我一生。直到我有一天又開始回到母親身邊,成為她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開始享受它溫存的愛撫,從新感受她對我的愛的呼喚。
    小的時候,每逢摔倒,被母親扶起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撣土看傷,而是就地用手掌虛空抓著,嘴里輕柔溫存的呼喚著;星兒不怕了,星兒回來了,星兒一起跟媽媽回家了。然后,才是撣土和擦鼻子抹淚的勸哄。那時候只要不是有太大的身體摔傷和意外,我的哭聲總會在母親的呼喚聲中戛然而止破涕為笑,等母親叫完后,幸福的跟著母親或是被母親抱在懷里回家。
    這種簡單的儀式就是叫魂,如果不做及時的呼叫,魂就會離開軀體,遺落到當(dāng)?shù)亍6?,會因為驚嚇產(chǎn)生疾病,發(fā)燒或是厭食等其他癥狀。小孩兒失魂最明顯的癥狀是,半夜睡不踏實,一次次產(chǎn)生驚悸的顫抖。
    病癥出現(xiàn)時的叫魂,要比當(dāng)時的叫魂要鄭重復(fù)雜得多,那一刻也充滿了母愛的溫情和詩意。
    夜晚,萬籟俱寂,明月當(dāng)空,星光燦爛。母親牽著我幼稚的小手,走出離家門十步遠(yuǎn)的地方蹲下身,然后在地下畫出一個十字,讓我蹲在中間。等我蹲好后,母親的手開始由外向里虛抓。每抓一次,輕拍一下我的胸口。抓過三遍后,第二輪再抓時,輕聲地呼喚著我的小名;星兒,回來了。星兒,回來了。星兒,回來了。然后,又是三次虛抓、呼喚。到第三輪虛抓完后,呼喚就充滿了溫情和歡欣,似乎看到了她寶貝兒子的回歸。星兒,回來了,不害怕了,跟媽媽回家吃飯了。星兒,回來了,不害怕了,跟媽媽回家睡覺了。星兒,回來了,不害怕了,回家看爸爸了看姥姥了。
    星兒不害怕了,星兒回家了,星兒回家吃雞蛋吃大蘋果了!
    第二天,一切癥狀消失了,我真的比平時能多吃一小碗飯了。沒有了不適,多了一些跑動和歡樂!
    而那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卻一次次刻在了心間;一次又一次溫情莊嚴(yán)的場面,印在了我的眼前;一聲又一聲輕柔的愛的呼喚,讓我重溫時淚流滿面!
    如今的一次次魂飛天國,卻不希望盡快返還,只愿看到您慈祥的笑臉!
    月亮升起,星斗滿天的記憶,你一次次依然在呼喚著;
    星兒,回來了。星兒,回來了。星兒,回來了。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九
    進了自己的空間,今天又自動換了一副背景,意外的讓我很喜歡:
    白衣藍褲子的少年和藍色長裙長發(fā)飄飄帶著花環(huán)的少女,一起靠在路邊的欄桿上看櫻花樹,飄落的櫻花一片片,護欄上的鴿子自在的走來走去,毫不顧忌地從少女提著的籃子里啄食。他們的身邊挺著他們的單車,一切安靜安詳美好,我還能想象他們之后少年騎車帶著少女回家的樣子,少年努力揮灑汗水騎車,少女高興地唱著歌為他加油鼓勁,讓他高興,讓他開心。
    我能記得那時候帶你回家的樣子,一路上的`桂花飄香,我騎車帶你回家,一路上只有我們,我要你教我唱了一首歌,心語心愿:我要控制我自己,不會讓誰看到我哭泣.......
    一句一句地教我唱,你是小燕子,愛唱歌的小燕子,一定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爸爸的寶貝疙瘩,否則怎么會那么快樂呢。那時候我們都不懂愛,也許你懂,但是我不懂,到現(xiàn)在還是不懂。
    那時候騎單車帶你回家只是覺得辛苦,現(xiàn)在想起來,原來我也有過和少女那么浪漫的時候,會覺得特別的美好,特別的幸福,也許我早就忘了,那首歌還在我的腦海里回響。
    不懂愛的一直是我,固執(zhí)的只顧自己的,我向往一切美好浪漫的事情,卻一件也做不到,害怕錯誤,害怕瑕疵,直到某一天明白,我要的美好這世界上不會有了。
    聽說你現(xiàn)在變得非常漂亮了,我雖然沒有看到,但我相信,你和我一樣的有著大眼睛,否則怎么會叫做小燕子呢。我不會再見到你,你也不會再見到我了,就讓一切記憶模糊,曾經(jīng)共同經(jīng)過的風(fēng)景,一起唱過的歌,就做一個記憶中的插曲,偶爾想起,微微一笑,卻什么也不會在意,這樣挺好。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十
    是秋吧,記不得了,只是一個金色的早晨,小女孩迷糊著眼躺在床上,手習(xí)慣性地在軟軟的枕頭下摸來摸去,直到碰到那個東西——一袋雪餅——她的早餐,她才滿意地睜開眼。瞧著餅干,眼兒彎成了月牙,跳下床,頭上的羊角辮睡得歪歪的,她鞋地穿反了,跑到大門口,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那個在打掃院子的女人——她的母親,身著白色的長裙,頭發(fā)柔順地披在戶頭,手里拿著掃帚,聽到聲音,她回過頭,小女孩笑著搖動著手里的餅干,仿佛那是她的戰(zhàn)利品一般,臉蛋兒紅撲撲的,門牙掉了,一笑顯得甚是滑稽可愛。女人也笑了,她用手從肩頭滑下的壯舉發(fā)撥到耳后,露出潔白的面容,金色的陽光俏皮地落在院子里,女孩幸福的笑臉更是燦爛。
    分不清那是夢是現(xiàn)實,十幾年間的一切,都在悄悄改變……。
    小女孩也不再是那個會因一塊餅干而開懷的小丫頭了,她長高了,長長的馬尾,厚厚的眼鏡,嘴角幸福的笑,仿佛長了翅膀,輕輕飛走了。
    她不會再頂著睡得亂七八糟的頭發(fā)到處跑,沒有會認(rèn)為那叫天真;她不會再笨笨地將鞋子穿反,因為那種童稚已蕩然無存。
    不止是可笑的童年,連現(xiàn)在,也如夢一般。
    如一場戲劇般,女孩慢慢地走著,身邊的人聚了散了。前一刻還和你有說有笑的人,下一刻也許就會在背后捅你一刀,不斷地接觸著各式各樣的人,不斷與各式各樣的人分道揚鑣。每個人都在笑,笑得虛偽到惡心,朋友們一個個都離席,最后只剩下滿地的殘渣廢墟。
    可是?。o論這個世界有多么絢爛,女孩只想傾盡所有,僅用畫筆將黑白漫畫的記憶上色編框,讓那日清晨的燦爛,定格于記憶中,永不流逝。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十一
    你若問我最喜歡的花是什么?我一定會回答:“指甲花!”在寒冷的冬天,我仍忘不了,指甲花那粗壯的莖,那有些透明的,能看到深綠色莖絲的,粗壯的莖;我仍忘不了,指甲花那濃烈的花,那有些薄弱的,紅的要刺著人眼的,汁水飽滿的花;我更忘不了,指甲花后站立著的那個人,那個笑意滿滿的,和藹可親的“孩子王”?!业膯⒚衫蠋煟B老師。
    還在我初懂人事,還在我不停的問“十萬個為什么”的時候。父母把我?guī)У搅巳松械谝蛔R的殿堂——幼兒園。不知為什么,站在幼兒園的門口,聽到同齡孩子的朗朗讀書聲時,我卻恐懼了,如臨大敵般望而卻步,死活不肯步入這啟蒙的殿堂。似乎這就是“閻羅殿”,進去便出不來了。
    就在那消極情緒還沒有平復(fù)的時候,我的心中又有了一種異樣的感覺,抬頭望去,一位面帶笑容的大姐姐從幼兒園里走了出來。大姐姐臉上的笑容像是最美的花般綻放著,讓人不由的沉迷于中,如瀉瀉清泉流入了我那幼小的心田,溫馨而甜蜜,一種無憂無慮而又輕輕愉悅的感覺讓我牽起了姐姐的手,釋懷地走向了讓我竟認(rèn)為“恐懼”的幼兒園。
    哦,其它的我都早已忘了,只記得那里滿園的指甲花盛開著。淡淡的綠色中夾雜著火紅的花朵,瞬時便吸引了我的眼,正在我發(fā)呆時,大姐姐用她那雙染著純自然紅的指甲的手,撫摸著我的臉頰,并告訴我她今后就是我的老師。見我一直盯著她的指甲,笑了。對我說:“以后只要你天天來上幼兒園,我也給你染指甲!”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從此以后,我風(fēng)雨無阻,每天都準(zhǔn)時去幼兒園。在接觸中,我深深地被她——連老師吸引了。
    那天放學(xué),連老師把我叫了出來,給我洗了手,摘了一把小花瓣,拿一個小碟子,放在里面砸了一會,隨后用牙簽把一個個“小紅包”按在我的指甲上,又去窗外拽了一把大葉子。我還記得,在連老師給我包時,我冷不防將鼻涕滴在了她的手上,我的臉立刻紅了。她笑笑,用手捐給我擦擦鼻涕,又用手指輕輕刮了一下,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終于,最后一個手指包好了,她輕輕拭去了額頭上的汗珠,像完成了一項重大的任務(wù)。而接著又抬起頭來,與我相視而笑。從那時起,我的心里便好像有什么東西在萌芽。我呆呆的望著被夕陽照射的指甲花,那發(fā)亮的莖稈,那嬌艷的花朵,讓我又癡了。
    從那時起,我喜歡上幼兒園了,因為幼兒園里有連老師,有指甲花,有小朋友……也正是從那時起,連老師教會了我許多知識,給我打開了那扇學(xué)習(xí)的大門。我開始學(xué)會學(xué)習(xí),學(xué)會寫字,學(xué)會做人……連老師把我從懵懂帶向成熟,從不知道什么是禮貌變?yōu)榱恕岸Y貌小標(biāo)兵”……連老師帶給我無數(shù)的第一次與無數(shù)的快樂。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十二
    當(dāng)年麥?zhǔn)湛墒潜狈睫r(nóng)村一年里最繁忙、最熱鬧的日子,稱為“火麥天氣”,一切都為麥?zhǔn)兆屄罚屠咸鞝敔帟r間搶速度,只有把麥子全部收進糧倉,人們臉上才會露出舒心的笑容。那些經(jīng)典的最具夏收特色的標(biāo)語口號“龍口奪食,分秒必爭”,“搶收搶種,人人出動”,“細(xì)收細(xì)打,顆粒歸倉”,“麥場重地,禁煙禁火”等等,幾乎在每個村的墻壁上、麥場邊都能看到。參加工作后,每年的麥?zhǔn)占竟?jié),廠里都會組織我們到工廠附近的村子里支援夏收,我們帶上自備的磨得鋒利的鐮刀,奔赴麥田,參加這場大會戰(zhàn)。一般三人一組,占九壟麥子,每人三壟,身手快、技術(shù)好的割麥能手擔(dān)當(dāng)中間“拱洞”重任,左手?jǐn)堊∪龎披溩樱沂值溺牭堆刂溄崭?,均勻清脆的刷、刷、刷三聲,三壟麥子變戲法般順入懷中,隨即將一攬麥子放在身體左后方,五六步放一堆,整齊有序,一路率先前行,拱開一個麥洞,相隨的左右兩人叫“挎翅”,緊跟上來,競相追逐!大家比誰割的麥茬低,誰掉的麥穗少,開始還精力充沛干的熱火朝天,互相打趣、說笑話,不時還吹吹牛,說他們是“慢三畝”,意思就是一天最慢都能割三畝麥子。不一會,一些吹牛者開始累的氣喘吁吁,汗流浹背,耷拉著頭也不說“慢三畝”了。也有一些割麥“把式”不太好的人,鋒利的鐮刀常常和皮膚親密接觸,不是胳膊上劃了口子,就是腿上挨了一鐮,但嘻嘻哈哈都不當(dāng)回事。我們一些女同志、老同志做捆麥子的活計,我就是在這個時候?qū)W會了好幾種捆麥子的方法,我特別喜歡使用一種“懶鑰子”捆麥子,用這種方法捆麥子比平常的那種捆法速度要快,只是沒有那種捆的麥個子式樣美觀,但為了速度,我們大都采用這種辦法。麥?zhǔn)諘r節(jié)村里會開一段時間的食堂供群眾吃飯,我們也就享受幾天不掏飯票的美餐,下午的晌長,村里每天到黃昏時還給我們送一趟“貼晌飯”,大家吃的那叫一個香!這種記憶至今難忘!
    八十年代初,家家都分了責(zé)任田,每年六月初小麥即陸續(xù)開鐮,廠里會放幾天假讓工人回家收麥子,我們就到集市上買幾把鐮刀、幾頂草帽,還會買一些白糖、橘子粉等防暑用品,趕回家和家人一起參加歷時十來天的麥?zhǔn)展詰?zhàn)。每天早上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就會聽到院子里霍霍的磨鐮聲,我們便趕快起床,公公腳邊已放了好幾把磨得鋒利的鐮刀,它們放著幽幽的青光,在等著去施展身手。我們拿上鐮刀和婆婆準(zhǔn)備好的開水、饅頭和黃瓜來到麥地里,已有不少人趁早上的涼爽開始干活了,一頂頂草帽在麥浪里交錯起伏,揮舞的鐮刀在寧靜的田野上鏗鏘激越,讓人萌生一種出征前的萬丈豪情!我知道自己割麥不在行,便自告奮勇的去捆麥子,開始公公對我的那種“懶鑰子”捆法很不以為然,把我捆好的麥子拿起來在地下摔打幾次,看會不會散伙,試過后覺得還算結(jié)實,也就認(rèn)可了這種捆法。其實捆麥子的活計一點都不輕松的,幾天下來,胳膊上全是麥芒劃的一道道紅印子,汗水一漬,生疼生疼的,胳膊經(jīng)過幾天的暴曬,通紅通紅的還伴有灼燒感,幾天之后會脫層皮,每年都是如此。
    干到七八點鐘,太陽已升的很高了,慢慢開始施展它的神威,我們渾身都是汗淋淋的,感到肚子也餓了,這時公公拿出婆婆給我們準(zhǔn)備的食物,饃饃和黃瓜,坐在地頭,一口饃饃一口黃瓜,覺得真是好吃極了,吃喝完畢,頓覺神清氣爽,渾身來勁。多少年過去了,經(jīng)常想起那個情景,卻似乎再也沒有吃過那樣香甜的饃饃!
    麥子割完后,還得一車車運回打麥場,有牲口的人家用膠皮轱轆車,一車能裝將近一畝麥子,我們家沒牲口,就用小平車?yán)划€地要拉好幾車。一般是丈夫在前面拉,借助平車的背帶,彎腰蹬腿使出全身力氣往前行,公公在后面也是貓腰用力推,那真真是一滴汗水摔八瓣!運完麥子,丈夫的肩膀會被平車的背帶勒出一道滲血的紅印子,好多天才會消失。運回麥場后,為防變天下雨,得拿準(zhǔn)備好的帳篷把麥垛子蓋住,等待碾麥子,要是逢上連陰雨,長時間不能碾打,那麥子就會有些變質(zhì),蒸出來的饃饃有一種很難吃的霉味,所以每家都想用最快速度把麥子碾完,把麥顆收回家,懸著的心才會踏實。最初幾年是用牲口拉石碌碡碾麥子,這是一道繁重冗長的工序,碾場這天,要提早把麥個子散開均勻的攤在打麥場,讓太陽曬一會,碾的中間還要用木杈翻幾次場,往往需要幾天時間才能把麥子碾好,家里人手少的還得叫上主要親戚來幫忙碾場。我們家沒牲口,得等別人家的牲口閑下來才能借用,已出嫁的兩個妹妹和妹夫也都趕過來幫忙。
    碾完后還得“揚場”,就是把糠秕從麥顆中分離開,這不僅是個力氣活,更是個技術(shù)活,需要借助風(fēng)力用木掀一掀一掀撮起上揚,還要固定在一個落點,下面有人專門用掃帚捋去麥粒上的麥糠和碎屑。揚場者那一招一式,就像一個舞姿優(yōu)美的舞者,每次揚起來的麥子,宛如劃過一道彩虹,令人賞心悅目,一家?guī)浊Ы锏柠溩?,就這樣一掀掀揚了出來。后來有的家置辦了扇車,就互相借著使用,不再費力氣揚場了。再后來有了大型脫粒機,更是減輕了人們的勞動強度,效率也大大提高,像我們家七八畝麥子,幾個小時就好了,而且脫出來的麥粒干干凈凈,不需再揚場了。一般是幾家合伙使用一臺脫粒機,輪到脫粒這幾天,幾家人老少齊上陣,白天黑夜連軸干,累了就在麥垛旁邊打個盹。麥場上,機器轟鳴,人聲鼎沸,有一個公認(rèn)的主事人,像個戰(zhàn)場上的指揮員,指揮大家各司其職,年輕力壯的,負(fù)責(zé)將麥子均勻的喂入高速運轉(zhuǎn)的脫粒機內(nèi),有幾個人專門往脫粒機前轉(zhuǎn)送麥個,并將捆麥子的“鑰子”解開,脫粒出來的麥秸稈要旋成一個很結(jié)實的圓形的麥秸垛,這也是個技術(shù)活,一般人拿不下來,都是由經(jīng)驗豐富的莊稼把式完成這個杰作。有人在機器出口把脫粒出來的麥顆裝進口袋。機器不停的轟隆隆響著,說話需要很大聲別人才能聽得見,每個人的臉上都落滿了麥秸稈的碎屑,鼻孔和耳朵眼幾乎都堵塞了,眉毛和眼睫毛也成了灰白色。雖然很累,但大伙興致都不減,很大聲的說著笑著。有鄰家大哥很有才,四六句張口就來,大家都很喜歡聽他說,每次聽到他流暢的順口溜,就讓人聯(lián)想到趙樹理筆下的李有才。不時有人喊,來一段,解解乏!鄰家大哥一句“好咧”,“張家媳婦李家婆,故事能有幾大籮……”幽默詼諧的段子不假思索的就從那滿是灰塵的嘴邊流淌出來,大家開懷的笑聲淹沒在轟隆隆的機聲里,疲憊也似乎飛到了九霄云外。
    不久,麥地里出現(xiàn)一種簡易收割機,是安裝在手扶拖拉機上的,一塊地不到一晌就割完了,效率比鐮刀快多了,讓我們羨慕不已,心想我們要能用這個收割麥子多好啊!但沒等我們用上它,便有聯(lián)合收割機進村了,用它收麥子,主家只需要拿上口袋站在地頭,等它把一塊地收完,將車斗里的麥顆裝進口袋就算完成麥?zhǔn)樟?。家家都想用這個龐然大物收麥子,但村里只有一兩臺,好多年輕人就跟在它屁股后面跑來跑去,丈夫也在其中,有時好幾天都輪不到自家,眼看地里的麥子都熟透了,還沒等到收割機,公公背后就埋怨兒子:有等這幾天功夫,麥子都割完了。但丈夫依然執(zhí)著的跟著收割機,終于將收割機開進了我們家地里,片刻功夫那黃橙橙的麥顆就裝了十幾口袋,公公不停的感嘆:這大家伙太快了,就是快!言語間眉梢眼角全是笑意,看得出他也認(rèn)可了這個新鮮玩意。
    轉(zhuǎn)眼幾十年過去了,昔日“收火麥”的情景已不復(fù)存在,人們不再為收麥子而著急上火,輕輕松松幾小時就搞定了,科技的發(fā)展和進步讓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還在不斷的變化中,曾經(jīng)的麥?zhǔn)找殉蔀橐欢坞y忘的記憶鐫刻在我們心中,凝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永遠(yuǎn)都不會褪色!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十三
    炎熱的八月,約即將離開樂山的高中同學(xué)玉英見面,來到沃爾瑪,我們碰頭了,也許都不喜歡熱鬧的緣故,不約而同想到婺嫣街的“小屋里”。當(dāng)然于我而言,這地方還有另外一種情結(jié)。
    這是一家樂山特別的小書店,僅有十幾平米,處在背街一個極不起眼的臺階上,因為她的主人,因為經(jīng)營的內(nèi)涵和宗旨與古嘉州深沉的文化那么和諧,所以大凡樂山愛書之人都知道這個地方。
    十幾年前,兒子在少年宮胡建老師那練毛筆字,經(jīng)他推介,為兒子買練習(xí)毛筆書法的書籍來過,僅此一次,卻印象頗深:小、舊、靜、雅、墨。
    記得這書店名取得充滿文化:“文翰書店”。邁上臺階,一位五十多歲留著長發(fā)的男子(后來得知他是樂山的書法界人士王曉莊先生,這家書店的老板)正和幾位年齡不一的人在悠閑地交談著,看到有顧客到來,他慈祥地看我一眼,然后問:需要什么?報了書名后,他又緩緩站起身,從有點雜亂擁擠的書架上取下那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來遞給我說:“36元”。以為聽錯了,我愣了一下,這里面有八本呢!我重復(fù)問一遍“多少呢?”,他還是輕聲說:“36元?!?BR>    環(huán)顧四周書籍,發(fā)現(xiàn)其它書店買不到的文學(xué)、藝術(shù)、人文、歷史、樂山軼事稀奇書,這里好像能尋到,只是書的陳色不好,沒有新華書店書那樣嶄新光潔??赡苁敲娣e不夠,不光書架上擠滿了書,而且桌子上、凳子上、平臺上也歪斜地躺著一堆一堆的書,墻上掛著幾幅書法作品,字跡瀟灑剛勁、古樸自在,落款:王曉莊(那時不知道作者是誰)。側(cè)耳一聽,這幾個人可不是隨便在閑聊,而是談?wù)摷沃莓嬇傻囊恍┊嫾?、書法家、畫作、書法作品,由此可以推測這些人肯定是愛書法繪畫藝術(shù)者。自然這老板也在我的心里提升了形象,不是一般的書商,這書店定有來頭和自身的存在價值。
    十幾年前匆匆?guī)追昼娪谛甑鸟v足,十幾年后的今天留在心底的感覺還是那樣清晰醇厚,就像一位載著嘉州文化的老者在召喚你的記憶。
    帶著昔日印象,再次走近這家書店,臺階還是從左右兩邊上去;招牌還是那樣不顯眼,只是沒有了“文翰”而變成“小屋里,獨立書店”,店名字跡清秀,沒有灑脫古樸味,像一位小家碧玉的姑娘,登不上大雅之堂;店門還是兩扇舊門,上半部兩塊玻璃,下半部兩塊木板,四周再加上兩個門框,斑斑點點,緊閉雙門,要不是門上掛了一塊小木牌寫著:營業(yè)中,open,我還以為今天不營業(yè);門面墻還是灰色的水泥,深淺不一;推開門進去,隨便一看,桌子、凳子、書架、陳設(shè)還是那樣陳舊,沒有原先的老板,只有一位戴著黑框眼鏡大學(xué)生模樣的文靜妹妹坐在桌前,我們的進來沒有沒有引起她多大的興趣,還是那樣坐著,看了我們幾眼沒有招呼我們。同學(xué)有興致,拿出手機說照幾張照片,我這才慢慢發(fā)現(xiàn)這里原來增添了許多與以前不一樣的小主題:回到樂山、舊時光、愛書的人終會相遇、明信片、低語,姑娘桌上擺著一則用紅筆寫的廣告:七夕節(jié)買書優(yōu)惠,送六張明信片。一一照下這些,感覺她似乎變了,從一個充滿書卷藝術(shù)味的大家閨秀變成一個缺少城府的俗家少女,既沒有文更沒有翰。再看擺放的書籍,有當(dāng)今小說、雜志、關(guān)于樂山各類書籍、文史資料,大部門是賣的。有幾個書架上翻卷的書是供大家免費閱讀的,咋一瀏覽,內(nèi)容更適合年輕人,對于五十歲的我來說,興致不大。兩旁的兩間屋子掩著,偶爾傳出幾聲微弱的說話聲,這里就是喝水看書與友獨處閑聊之處。屋子還是這屋子,那種大雅和文翰卻消失了,一陣失落的遺憾包裹著自己。
    不過,轉(zhuǎn)而一想,既然受同學(xué)提議來了,況且我們本身就不是來看書的,還是坐坐吧。
    于是我們問看店妹妹是否有位置,她的回答讓我們有點失望,我們兩個無奈對望一眼說:只有離開另尋他處了。正當(dāng)我準(zhǔn)備離開時,屋里出來三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說要離開了,趁機趕緊進去占領(lǐng)這間屋子。我們分別喝了兩杯檸檬冰水,三十五元??赡艿曛飨肜^續(xù)保持這份舊,沒有桌吧,我們的杯子就在三根老舊的長條木凳上,兩張三人沙發(fā)凹凹凸不平,年代長久,坐下去軟軟的,可能要塌地的感覺,屋子里的書啊、雜物啊凌亂擺著。還好,她確實安靜的出奇,是個會友、閑談之處,安靜中能讓你輕松愜意,坐在這里你不會擔(dān)心有人來打擾。接下來我們就從同學(xué)的學(xué)術(shù)談起,然后跨到工作、家庭、子女、自己見聞等??赡芪覀兊恼勗捄芡度?,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走出小屋,失落減輕了些,可能記憶中的小、舊、靜還依然留著吧。
    第二天,恰巧遇到教過的一位學(xué)生,她正好一直住在小屋旁,和她說起現(xiàn)在的小屋,我們都有同感。后來,她說:這小屋是王曉莊先生的住家屋,因為他生病忙不過來,暫時轉(zhuǎn)給一個在商業(yè)銀行上班的叫武葉的年輕人,轉(zhuǎn)讓時曉莊先生要求保存原來的風(fēng)格,可后來年輕人自己沒時間,就廉價請高校的學(xué)生幫看書店,自然書店的內(nèi)容和經(jīng)營目的就改變了,這令曉莊先生大為不滿,準(zhǔn)備到期還收回來繼續(xù)經(jīng)營。
    這番話讓我欣慰,又充滿了期待。
    某一天,我一定還會再來,但愿能找回最初的記憶。
    風(fēng)箏的記憶風(fēng)箏的記憶隨筆篇十四
    1958年3月,我轉(zhuǎn)業(yè)來到北大荒,參加了勤得利農(nóng)場的建場工作。5月初,我正在山里伐木,突然接到隊部的命令,調(diào)我們伐木小隊回去燒荒。
    燒荒那天是南風(fēng),指導(dǎo)員曾憲榮叫我們每人準(zhǔn)備一把樺樹枝,如果火燒出防火道,趕快打滅。早晨7點鐘,下達了點火命令,看吧,一根根火柴點燃起星星之火,轉(zhuǎn)瞬間便烈焰騰空,濃煙像烏云翻滾,火苗一竄一竄猶如一條火龍,翻、轉(zhuǎn)、騰、挪,噼噼叭叭作響。有時風(fēng)勢一猛,火頭便竄起丈把高,實為熱烈壯觀,使人不禁想起《三國演義》里火燒赤壁的故事。
    我們正癡迷地看著燒荒的奇異景象,突然大風(fēng)驟起,真是風(fēng)助火勢,火借風(fēng)威,烈火騰空而走,不一會兒就燒出好遠(yuǎn)。
    突然聽到有人喊:“不好啦!跑荒啦!”指導(dǎo)員趕緊命令打火。于是我們展開了追趕火頭的戰(zhàn)斗!
    燒過的草原一片烏黑,枯樹朽木還在冒著黑煙。那時我們轉(zhuǎn)業(yè)官兵,只知道服從命令,大家爭先恐后深一腳,淺一腳,拼命往前追??娠L(fēng)越來越猛,火越燒越大,越跑越快,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滿頭大汗,追了好幾個小時,還是追不到火頭。追到下午兩點多鐘,連累帶餓,實在走不動了,我們便在一棵大樺樹下歇息。
    我們坐下后,發(fā)現(xiàn)兩只大鷹在頭頂盤旋,一看,樹上還有個老鷹窩。有人說,窩里一定有鷹蛋,何不掏下來燒著吃。于是有人來了情緒,開始爬樹了??蓜偱赖桨虢?,兩只大鷹怪叫著猛撲下來,嚇得那人再不敢爬了。我來了虎勁,說你下來,看我的!于是,我戴好帽子,踩著戰(zhàn)友楊長業(yè)的肩膀上樹了。兩只大鷹又俯沖下來,樹下的`人一邊吶喊一邊扔棍棒,大鷹飛走了,如此三番五次,大鷹終于再不俯沖了。爬到大窩底部,我夠不到窩里面,只好將窩底部的樹枝一根根抽出,露出一個孔隙,我伸手一摸,濕乎乎的,掏出一看,是四、五斤重的大狗魚,一共三條。窩里根本沒有蛋,有兩只家雞大的幼鷹。我把幼鷹掏出來,扔給下邊的人接住,后來拿回隊里飼養(yǎng),可惜都沒養(yǎng)活。
    那天晚上5點多鐘,我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隊部,剛吃過晚飯指導(dǎo)員命令,要繼續(xù)打火。指尋員老曾是汽車兵出身,他親自開拖拉機拉著大爬犁,帶領(lǐng)我們?nèi)プ坊痤^??勺妨舜蟀胍?,也末能追上火頭。
    次日清晨3點左右,返回的拖拉機不慎開進了一個水泡子里,坐在爬犁上睡著了的人可倒了霉,棉褲全灌飽了,寒風(fēng)一吹,一會兒又凍硬了,我們坐在爬犁上直打哆嗦。又過了兩個多小時,我們才回到居住點。當(dāng)爬犁離我們居住的帳棚只有五、六米遠(yuǎn)停下時,可有的人凍得不會走了,只好由別人背進了帳棚。我咬咬牙,硬是自己爬進了帳棚。
    那次燒荒跑了荒,我們沒有受到處分,聽說別的隊要開墾的荒原,也被我們這次跑荒給燒著了,省了他們的事兒。后來三分場的大部分耕地,都是在我們這次跑荒的范圍內(nèi)開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