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圓圈教案(模板15篇)

字號:

    教案是教學的規(guī)劃,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傳達。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實施過程的監(jiān)控和調整,及時反饋和修正教學方案。以下是一些教學設計專家對教案編寫的思考和建議,供大家參考。
    轉圓圈教案篇一
    圓圈舞”是大班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本活動中使用的樂曲選自《從頭到腳玩音樂》(陳蓉,20xx)。我在設計這個活動的時候,思考的是如何改變以往的機械性教學,不僅僅在舞蹈活動中進行隊形等重復練習,而且要凸顯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性,使其通過自己積極的主觀努力來學習舞蹈。整個活動分為兩個部分:圓圈舞的基本舞步、交換舞伴。這兩個部分連在一起教學,對于一個30分鐘的活動而言,內容比較多,因此可在實踐中進行拆分。
    活動的引導設計應該是:念兒歌(語言)的提示——配上音樂,而在本次活動中沒有兒歌,幼兒直接跟著音樂開始學習,在這一點上可以做得更加清晰。另外,沒有把握好提要求的時間。教師提要求應該在幼兒做動作之前,比如,有一種隊形的變化要求幼兒從中間手拉手圍成小圓,再退到大圓,應該事先引導和提示幼兒先放手,然后退到大圓。
    轉圓圈教案篇二
    1、游戲:我說你做(最好有《圓圈舞》的樂曲作伴奏)。老師喊口令,幼兒做動作:
    (1)123|223|站成圓|圈----|;。
    (2)123|223|向中間|走----|。
    323|423|退回原|地----|;。
    (3)123|223|向左旋|轉----|。
    323|423|向右旋|轉----|;。
    (4)123|站成圈|向左旋|轉----|。
    223|唱著歌|向右旋|轉----|。
    323|手拉手|向中間|走----|。
    423|手拉手|退回原|地----|。
    每個動作做二遍,然后完整地做一遍(4)。
    2、在游戲中學習歌曲。
    (1)放錄音,完整欣賞一遍后提問歌名及內容。
    (2)按照節(jié)奏跟著老師念歌詞二遍。
    (3)出示圖譜,邊看圖譜邊念歌詞二遍。
    (4)看圖譜配合音樂學唱歌曲,唱出三拍子"重輕輕"的特點。
    3、集體舞《圓圈舞》。
    (1)老師范唱,幼兒邊看圖譜邊做動作。
    (2)放錄音,幼兒邊看圖譜邊做動作。
    (3)全體幼兒邊唱邊跳。
    (4)分小組邊唱邊跳。
    轉圓圈教案篇三
    一、觀看錄像,引出課題。
    1、師:“小朋友,今天我為你們帶來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舞蹈。你們想不想看?”(“想?!?“好,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2、師:“錄像中的叔叔真厲害,他們用腳踩出的節(jié)奏好聽嗎?(“好聽?!?那你們的小腳能不能踩出這么好聽的節(jié)奏呢?(“能”;“不能”)不管怎么樣,今天我們來試一試,好不好?”
    二、學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組成的節(jié)奏。
    1、出示十六宮格板,教師擺節(jié)奏譜。
    師:“瞧,老師特地請來了這些小腳印幫忙,看看我是怎么擺的?!苯處熝菔?。
    2、引導幼兒討論并學習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休止符三種節(jié)奏。
    (1)教師引導幼兒對三種節(jié)奏逐個學習。
    師:“這么多的小腳印該怎么踩呢?別急,我們一個一個來,好嗎?”(一個即四分音符,踩一下;一個即八分音符,踩兩下;空格即休止符,不踩)。
    (2)教師帶領幼兒邊朗誦語音譜,邊用腳踩相應的節(jié)奏。
    師:“真不錯,那我們就看著這些“小腳印”一邊念一邊踏腳,好嗎?”(嗒嗒嗒嗒嗒)。
    (3)教師帶領幼兒隨樂看圖譜,邊朗誦邊踏腳。
    師:“真好聽!要是來點音樂就更好了。加上音樂試試看,怎么樣?”
    (4)幼兒看圖譜隨樂踏腳,教師用手指著圖譜。
    師:“真棒!那我們站起來踩節(jié)奏,好嗎?不過,有個要求,在踩節(jié)奏時能象錄像里的叔叔一樣就用腳踩出節(jié)奏,嘴巴不發(fā)出聲音,在心里念節(jié)奏,能不能做到?”
    三、啟發(fā)幼兒創(chuàng)編并表現新節(jié)奏。
    1、幼兒分組進行創(chuàng)編節(jié)奏,教師進行指導。
    師:“今天,我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小腳印”和十六宮板,由你們自己來貼“腳印”,編節(jié)奏。幾個人一起合作,看看哪一組編的節(jié)奏最好聽。記住了,編好后,一組的幾個小朋友要看著自己貼的“小腳印”,先來試著踩一踩節(jié)奏,好嗎?”教師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出較為協(xié)調又便于自己踩的節(jié)奏。
    2、請各組的幼兒展示自己新編的節(jié)奏譜,并帶領全體幼兒一起隨樂踩節(jié)奏。
    3、教師帶領幼兒隨樂將四組新編節(jié)奏連起來完整的練習一次。
    師:“看來,你們的小腳也很厲害,也能踩出好聽的節(jié)奏,對不對呀?最后,我們站起來,聽著音樂把我們自己編的節(jié)奏連起來表演一次,好不好?”
    四、結束。
    師:“接下來讓我們帶上這些“小腳印”去找小伙伴們一起玩,好嗎?”(教師帶幼兒出活動室)。
    轉圓圈教案篇四
    1、知識方面:了解扁擔的作用,觀看影像——《可愛的廣西》初步了解壯族人民的生活習俗。
    2、場景布置:壯族人民慶豐收的場景——金黃的玉米和稻穗、火紅的辣椒、飽滿的大蒜、壯族的常見飾物——繡球、壯錦袋和香包。
    3、物質方面:
    (1)扁擔與幼兒人數相當;條凳若干張;。
    (2)錄音機、磁帶《大地飛歌》、《碰蛋歌》;。
    (3)圖譜一張;。
    (4)大鼓一個。
    (5)煮熟的紅蛋與幼兒人數相當。
    轉圓圈教案篇五
    圓圈舞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集體舞,人們手挽著手,圍成一個圓圈,邊歌邊舞邊轉邊跳。對于幼兒園小朋友來說,真正的圓圈舞有點太難了,所以我在圓圈舞的基礎上,找了一首相對簡單的歌曲,并修改部分動作,讓幼兒試著嘗試這種新穎的藝術形式。在開闊他們的眼界的基礎上,激發(fā)他們音樂游戲的興趣。
    此次游戲,我利用拉個圓圈走走的游戲導入圓圈舞,讓幼兒更容易接受這種新穎的舞蹈形式。根據中班年齡階段的特征,我在游戲中加入創(chuàng)編動作,增加圓圈舞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1、通過傾聽理解音樂,感受圓圈舞音樂的歡快輕松,嘗試不一樣的音樂游戲形式。
    2、在游戲中創(chuàng)編不同的舞蹈動作,并跟隨音樂舞動。
    3、遵守圓圈舞游戲規(guī)則,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音樂,兩個小人,圖譜,右手標志
    一、游戲:拉個圓圈走走
    玩圓圈游戲。
    二、分析理解音樂,并嘗試創(chuàng)編舞蹈動作
    我們今天要去跳的舞名字叫圓圈舞,它會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1、播放第一遍音樂
    聽完這個音樂你感覺怎么樣?
    2、第二遍音樂,教師同時畫圖譜。
    這個音樂有幾段?
    那你覺得這個圓圈舞應該怎么跳呢?
    3、第三遍音樂(第一段)
    請幼兒嘗試小人跟著節(jié)奏,圍著圓圈走一走。(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在里圈)
    4、幼兒自己嘗試。我們也來試一試吧!
    這里有兩個圈,圍成兩圈。
    我們先請外圈的小朋友跟著音樂走一走吧!
    再請里圈的小朋友圍著圓圈試一試
    5、小朋友,第一段音樂結束了,它找到了他的好朋友,那你覺得第二段音樂應該干嗎呢?
    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覺得他找到了他的好朋友,會做些什么?(兩人合作做各種動作)
    6、完整嘗試。
    三、參加圓圈舞舞會
    1、接下來我們來參加圓圈舞會了。為了讓小朋友跳的時間長一點,音樂有兩段,小朋友要注意一下。
    2、完整游戲,教師適當提醒。
    3、幼兒自主游戲。
    轉圓圈教案篇六
    引導語:感受歌曲中所描繪的月光下兒童歡樂歌舞的情景,引導學生感知彝族音樂的民族風格,從而激發(fā)他們對生活和我國民族大家庭的熱愛之情。
    1、學唱歌曲,感受三拍子特有的“重輕輕”的`節(jié)奏特點。
    2、在合作表演中,享受集體舞蹈的快樂。
    音樂cd、節(jié)奏圖譜。
    1、游戲:我說你做(最好有《圓圈舞》的樂曲作伴奏)。老師喊口令,幼兒做動作:
    (1)123|223|站成圓|圈————|;
    (2)123|223|向中間|走————|323|423|退回原|地————|;
    (3)123|223|向左旋|轉————|323|423|向右旋|轉————|;
    (4)123|站成圈|向左旋|轉————|223|唱著歌|向右旋|轉————|323|手拉手|向中間|走————|423|手拉手|退回原|地————|每個動作做二遍,然后完整地做一遍(4)。
    (1)放錄音,完整欣賞一遍后提問歌名及內容。
    (2)按照節(jié)奏跟著老師念歌詞二遍。
    (3)出示圖譜,邊看圖譜邊念歌詞二遍。
    (4)看圖譜配合音樂學唱歌曲,唱出三拍子“重輕輕”的特點。
    (1)老師范唱,幼兒邊看圖譜邊做動作。
    (2)放錄音,幼兒邊看圖譜邊做動作。
    (3)全體幼兒邊唱邊跳。
    (4)分小組邊唱邊跳。
    轉圓圈教案篇七
    1、能拉著同伴的手按時針方向圍走成圓圈,能跟歌詞的內容的變化而改變動作。
    2、體驗與同伴教師一起游戲的快樂。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游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游戲。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磁帶及錄音機。
    一、引出課題。
    1、熟悉歌曲,聽歌曲《拉著圓圈走走》,邊聽邊按節(jié)奏拍。
    2、提問:你聽到歌曲里唱了什么?
    3、幼兒唱歌曲2—3遍。
    二、音樂游戲“拉個圓圈走走”
    1、我們來邊唱邊拉個圓圈來做游戲。引導幼兒練習逆時針方向,邊唱歌圍成一個大圓圈,一拍一步有節(jié)奏的走。
    2、改變歌曲中最后一句“看誰先蹲下”的動作,例:站好、彎腰、抱頭“增加幼兒的趣味性。
    3、游戲熟練變換演唱速度進行游戲,按節(jié)奏變換動作。
    這個音樂活動簡明輕快,幼兒非常喜歡參與。第一環(huán)節(jié):先請幼兒傾聽,讓幼兒熟悉旋律,然后在讓幼兒打節(jié)奏,感受歌曲的變化和節(jié)奏感。以提問的.形式問幼兒在歌曲里聽到了什么?讓幼兒回顧歌曲的內容,隨后反復感知,加深幼兒的歌曲印象。
    游戲形式是這次活動的鞏固和延伸,幼兒喜歡直覺行動思維。肢體的結合和游戲式的進行,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教師適當提要求邊唱邊玩,大部分幼兒能進行的很好。不過也需要再次反復感知,多練習幾遍,才能掌握的較好。最后歌詞中是發(fā)揮幼兒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節(jié),本班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需不斷挖深,教師可以先示范變化的部分,一邊結合動作。在請幼兒來說一說,變一變,這里教師該積極引導,讓幼兒大膽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個別幼兒的想法是非常有自己的觀點的。部分幼兒一直以模仿為主,喜歡變化其他小朋友說過的動作,需要進步加強指導這方面的要求。每次的變化也能提升幼兒的思維敏捷度和反應,更有助于游戲的時間性,讓幼兒玩得更有趣。
    轉圓圈教案篇八
    一、游戲:到壯鄉(xiāng)做客——教師扮演壯族“劉三姐”在壯族原生態(tài)音樂《壯鄉(xiāng)春早》中帶領幼兒感受壯鄉(xiāng)豐收的氣息,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二、引導幼兒探討壯族人民慶祝豐收的方式,并大膽地表述。
    指導語:你都知道壯族人民哪些慶祝豐收的方式?
    三、出示扁擔,在《大地飛歌》的音樂中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拿扁擔舞蹈。
    指導語:跳扁擔舞是壯族人民慶祝豐收的一種方式,讓我們一起拿著扁擔舞蹈吧。
    四、請幼兒分組進行自編扁擔舞的表演展示。
    五、欣賞原生態(tài)扁擔舞的vcd,引導幼兒發(fā)現扁擔舞的典型動作特點和節(jié)奏特點。
    1、欣賞vcd中扁擔舞的場面。
    2、將幼兒分為“小阿牛哥”和“小劉三姐”兩隊,通過有趣的搶答游戲,引發(fā)幼兒說出扁擔舞的特點。
    指導語:
    (1)扁擔舞是一個人在舞蹈還是很多人在舞蹈?
    (2)扁擔舞的道具有哪些?
    (3)跳舞時,扁擔都敲打了哪些地方?是怎樣敲打的?
    (4)扁擔敲打時,你感覺它的節(jié)奏是怎樣的?
    (5)扁擔要怎樣拿才不會打到別人或自己?
    六、師生共同學習扁擔舞典型的打法。
    1、討論:我們能夠用身體的哪些部位來表示扁擔敲打的位置?
    2、引導幼兒看圖譜,用拍打身體的各個部位來練習扁擔敲打的位置和節(jié)奏。
    3、教師按照圖譜的節(jié)奏敲擊大鼓,引導幼兒聽鼓聲跳扁擔舞。
    七、鼓勵幼兒自由結伴,在音樂《大地飛歌》中跳起歡快的扁擔舞,并大膽創(chuàng)編出與別人不同的打法與節(jié)奏。
    八、壯族傳統(tǒng)游戲:碰蛋——進一步體驗壯族人民慶豐收的`喜悅心情。
    轉圓圈教案篇九
    設計意圖:
    戶外活動對孩子們有著濃厚的興趣,樂此不疲,為充分發(fā)揮體育活動對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功能,滿足幼兒多種發(fā)展的需要,于是抓住了這一教育契機,設計了此次大班體育《跑圓圈》活動。為全面鍛煉幼兒肌體,均衡發(fā)展幼兒動作。
    活動目標:
    1、學習身體左側向彎道內傾斜快跑的動作技能,提高身體的協(xié)調性。
    2、通過左手臂的彩繩提示、自身探索、同伴學習、競賽游戲,初步練習彎道跑的動作。
    3、增強集體榮譽感,體驗競賽游戲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紅黃藍綠4個火炬,口哨,左臂的標記(紅黃藍綠彩帶),起點箭頭標記,主火炬臺。
    2、背景音樂,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師:今天天氣真好,我們出去郊游吧!(音樂聲中,老師帶著孩子們做矮人走、高人跑的'游戲。)。
    二、基本部分。
    1、請一個能干的幼兒沿著圓圈跑,其他幼兒觀察該幼兒的身體動作。(跑一圈便步走,調整呼吸)。
    2、談談“你在彎道上怎樣跑的?身體和平時直線跑有什么不同?”――幼兒進行討論,教師小結。
    3、教師示范彎道上跑動作,強調身體左側向彎道內傾斜快跑。
    4、按照老師的方法,請幼兒練習體驗在彎道跑的動作。
    5、幼兒集合,教師提出個別幼兒在彎道上跑時會離線的問題,組織幼兒探討。
    6、個別再次幼兒示范。(集體后退兩步,個別幼兒示范)同時教師小結:身體向左傾斜跑,腳靠近線。
    7、幼兒分男女生在圓上進行追逐跑練習,強調外道超越的規(guī)則,激發(fā)幼兒超越意識。
    8、幼兒自己的圓圈上進行練習。
    三、游戲――圓上接力賽。
    1、每組第一個小朋友先跑,跑一圈回到原位,與第二個拍手,站在隊伍的最后。第二個小朋友再跑,直到全部跑完把手舉高向老師示意。
    2、、教師小結游戲情況。導入游戲情境:我們幼兒園即將舉行第二屆運會,我們都是小小火炬手,來傳遞火炬,最后一名火炬手跑完后,將火炬高高舉起。
    3、競賽游戲:“圓上接力跑”,傳遞火炬。(最后一名火炬手將火炬插入主火炬臺上)。
    四、結束部分。
    教師:我們完成了傳遞火炬的任務,一起來放松一下吧!(全體幼兒邊走邊捶臂捶腿,隨樂和同伴一起放松。)。
    教學反思:
    大班幼兒身心發(fā)展比較穩(wěn)定,正是活動能力迅速發(fā)展時期,對各項動作能夠建立很好的條件反射,可以進行較復雜的動作練習,本次活動,讓幼兒自己探索活動的動作,方式比較開放。幼兒們在游戲中不但學到知識,還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同時增加了幼兒之間的友情。這類游戲很受幼兒喜愛,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幼兒既掌握了基本動作,達到了鍛煉效果,又發(fā)展了幼兒動作的想象力。
    轉圓圈教案篇十
    教學內容:
    1.復習歌曲《阿西里西》。
    教學目標:
    1.能較為熟練地、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
    2.感受〈轉圓圈〉所描繪的兒童月下歡樂歌舞的情景,跟著錄音哼唱部分詞句并隨音樂即興表演動作。
    3.能用堂鼓等打擊樂器為歌曲《阿西里西》伴奏。
    教學重點:
    跟著錄音哼唱部分詞句。
    教學重點:
    隨音樂即興表演動作。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具準備:
    錄音機、相應的錄音帶、錄像帶或光盤。
    教學過程:
    1.復習歌曲《阿西里西》。
    2.隨教師學唱歌曲曲譜。
    3.出示“xxx”“xxx”兩張卡片,讓學生能清楚的區(qū)別兩者的不同,再請學生找一找歌曲中共出現了幾次。
    4.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如何能更有表情地唱好歌曲。
    5.師生共同比較、歸納、綜合學生設計節(jié)奏型。
    方案一:方案二:
    木魚:xxxx|xxxx|木魚:xxx|xxxx|。
    小鈸:xxx|xxx|小鈸:0x|0x。
    堂鼓:xx|xx|堂鼓:xxxx|xxx|。
    6.部分學生歌唱、部分學生伴奏,掀起本節(jié)課的第一個高潮。
    7.教師介紹合唱歌曲〈轉圓圈〉的相關資料,并與一欣賞過的〈阿細挑月〉作比較。
    9.聽上幾遍后,引導學生跟著錄音哼唱以下兩個片段。
    10.部分學生用已經學會的`彝族舞蹈動作隨音樂即興表演,不求動作統(tǒng)一,只求音樂合拍,表演自信大方,教師應啟發(fā)、鼓勵更多的學生參加表演,掀起本節(jié)課的第二次高潮。
    教學反思: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可能的利用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各種音響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發(fā)現原來平時那么熟悉的聲音也有那么有趣的變化,能更好得激發(fā)他們探索學習的興趣,其實這種變化一直存在,只不過他們現在才發(fā)現而已。再加上教師的適時引導會更加深了學生想感知音響、探索音響的興趣。
    但要注意的事,二年級學生的小組活動的能力比較差,教師必須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提供及時地幫助和督促,帶領學生一起探索學習,還要增加小組活動的時間,要有意識地讓各種不同水平的學生編排在一起,實現互補。
    還有教師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盡量的仔細的觀察學生,創(chuàng)設課堂交流的氛圍和環(huán)境,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運用各種方法進行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成果,指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
    轉圓圈教案篇十一
    設計思路:
    大班律動活動《圓圈舞》是一種起源與英國的舞蹈,它通過舞蹈中的“問好、握手、交換舞伴”等細節(jié)幫助幼兒成為更好的朋友。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前提,只有滿足了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才能使活動具有生命力,活動才會真正的屬于幼兒,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促進幼兒的主動性學習。音樂教育作為幼兒得以和諧發(fā)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途徑,應激發(fā)起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的主動性?!秷A圈舞》肢體動作并不豐富,動作簡單、規(guī)律、通常都包括交換舞伴的環(huán)節(jié),十分簡單易學,很適合大班年齡階段的幼兒。
    活動目標:
    1、感知3/4拍中的強拍,嘗試跟著音樂節(jié)奏做相應的動作。
    2、體驗與同伴一起跳集體舞的快樂。
    重難點:感知強拍,能跟著音樂節(jié)奏做動作。
    活動準備:自錄集體舞視頻、《圓圈舞》音樂。
    活動過程:
    一、欣賞感知。
    1、觀看視頻,引導幼兒感知圓舞曲的形式。
    2、跟我們看到的舞蹈有什么不一樣呢?
    很多人都整齊的跳著同一個舞蹈動作,這就是集體舞。
    二、學跳集體舞。
    1、傾聽和感知《圓舞曲》樂曲。
    2、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現3/4拍的節(jié)奏。
    重點:關注幼兒強弱拍的表現。
    3、教師示范圓圈曲的整體動作。(播放視頻,教師示范)。
    4、幼兒表現,自由模仿。
    5、幼兒展示,教師提升重點動作和節(jié)奏的把握。
    6、幼兒練習,教師指導。
    三、學習交換舞伴的方式。
    1.教師出示紅手環(huán),一邊講解一邊引導幼兒進行嘗試。
    (1)請幼兒將紅手環(huán)戴在右手上。
    (2)教師運用兒歌的方式幫助幼兒記憶:紅手握,交換背對背。
    (3)重點關注:交換舞伴背對背時,要從握手的一邊走成背對背。要看清楚新的舞伴后再面對圓心站好。
    2.教師念兒歌,幼兒嘗試交換舞伴。
    3.幼兒聽著音樂進行嘗試。
    過渡語:我們看了圖示,學會了圓圈舞的隊形,又帶上了手環(huán),知道了怎樣交換舞伴。這樣,你們就真的學會了圓圈舞。讓我們跟著音樂一起跳起來,看看你能請到哪些舞伴和你一起跳舞!
    四、跟著音樂集體跳圓圈舞。
    教師鼓勵幼兒聽著音樂跳舞,并提示幼兒動作。
    轉圓圈教案篇十二
    1.喜歡和同伴舞蹈,體驗洗澡的樂趣。
    2.能按音樂節(jié)奏,較熟練的做踵止步等動作。
    3.了解并學跳圓圈舞。
    4.對音樂活動感興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樂。
    5.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節(jié)奏感,發(fā)展幼兒的表現力。
    音樂、場地
    1、幼兒隨音樂快樂的進場,引起幼兒舞蹈的情緒。
    2、復習舞蹈。
    1)教師隨音樂,有感情的示范跳一遍舞蹈。引導幼兒重點觀察踵止步等動作。
    2)師幼共同舞蹈。
    注意引導幼兒聽音樂,隨音樂有節(jié)奏的動作;
    指導幼兒舞蹈時要有表情,表現出洗澡的快樂情緒。
    3、學習圓圈舞
    1)幼兒在場地上站好圓圈的隊形,教師引導幼兒在圓上進行舞蹈,并指導幼兒跳舞時注意保持原位置。
    2)學習圓上走隊形。
    教師示范在圓上邊做走步動作,邊走隊形,并指導幼兒按逆時針方向走隊形。
    4、集體表演,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邊做動作邊注意位置(用眼睛的余光,看看是否和同伴保持一定的距離)
    5、幼兒集體完整地進行舞蹈,鼓勵幼兒有表情的表現。
    6、延伸活動:將音樂投放到音樂區(qū),引導幼兒在音樂區(qū)繼續(xù)表現。
    鼓勵幼兒回家為爸爸媽媽表演。
    幼兒注意力的養(yǎng)成,對其形成具有專注品質的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有集中的注意力,促其感知更清晰,理解更深刻,記憶更牢固,在求學做事方面,成功就更有保障。因此,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嘗試在幼兒喜愛的音樂教育活動中,從打擊樂活動入手,培養(yǎng)幼兒的注意力。
    轉圓圈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用圓潤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表現彝族兒童嬉戲的情景。
    教學重難點:
    從歌聲中體驗月下踏歌的意境美。
    教學法:
    聽唱,教唱結合。
    教具:
    幻燈片。
    教學過程:
    1:問好。
    2:復習演唱歌曲《月亮月光光》導入歌曲。
    3:播放歌曲初聽,聽后談談歌曲的意境和前后部分不同的情緒。
    4:介紹撒尼族,并且講解傳說故事“阿詩瑪”
    5:學唱前8小節(jié),體會歌曲的意境之美,并且掌握一些符號和力度記號的應用。
    6:視譜學唱過門旋律。
    7:整體學唱歌曲,體會歡快的情緒,邊唱邊畫出樂句的.旋律線。
    8:按歌曲的力度記號與速度記號來演。
    9:體會歌曲的變換拍子。
    10:用徐緩的速度,柔和的聲音,小快板的速度,輕巧的聲音來表現兩個不同情緒的段落。
    11:擺動雙手律動體驗撒尼族人民月下踏歌的意境。
    轉圓圈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音樂的另一要素—————“速度”與刻劃音樂作品形象的密切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生的'演唱,節(jié)奏拍擊,創(chuàng)編舞蹈等活動,增強學生對速度是音樂表現中一個重要手段的理解。
    課的類型:
    合唱課。
    教學方法:
    直觀法、演示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選用參考:
    《音樂教學目標與課堂教學設計》,《音樂教學參考資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2、師生問好。
    二、練聲:
    三、欣賞:
    1、導入:
    2、作品簡介:
    3、放《一分鐘圓舞曲》音樂(光盤)。
    4、接放《多瑙河之波》同時簡介:
    5、分組討論:
    6、教師總結:
    7、出示節(jié)奏譜,根據規(guī)定的速度記號拍出節(jié)奏。(節(jié)拍器)。
    8、游戲:o、x。
    五、創(chuàng)編舞蹈。
    六、結束。
    轉圓圈教案篇十五
    《轉圓圈》是一首撒尼族民歌,歌曲前兩個樂句節(jié)奏自由、速度緩慢,勾勒了明月初升的寧靜夜色,我讓學生邊聽錄音范唱邊看多媒體播放的畫面,學生很快就被帶進了歌曲的意境中來了,不自覺地跟錄音唱起來,而且學得又快又好;后面的樂句轉為小快板,力度加強,表現了孩子們在皎潔如銀的月光下嬉游玩耍的場面。我放一段孩子在做游戲的畫面給學生看,然后讓學生四人一小組自學歌曲,找出較難唱的樂句反復練唱,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很快就學會了整首歌曲。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歌曲,我讓學生自找伙伴做轉圓圈的游戲,讓他們感受曲中歡快的情緒。
    這節(jié)課通過讓學生感受音樂,自學歌曲,小組做游戲的方法來教唱歌曲,學生不僅在輕松愉快中學好歌曲,又提高了學生的歌唱積極性,還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