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上海市政府一直關注住宅工程的建設質量,1999年頒布的滬建建(99)第0037號“關于提高本市住宅工程質量的若干暫行規(guī)定”中第四條第4款明確規(guī)定:多層住宅樓面板、屋面板必須采取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業(yè)界據此積極貫徹執(zhí)行,其結果顧此失彼,現(xiàn)澆樓面板裂縫像溫疫般在全市多層住宅施工后期大量出現(xiàn)。由于樓板裂縫引發(fā)的投訴比例占工程質量總投訴率的50%左右,而引發(fā)的報修、返修、糾紛,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社會上引起嚴重的負面影響,形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為此建筑業(yè)內的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開發(fā)單位、承建單位及政府行管部門傾心關注。各種觀點、各種推斷蜂涌而出,諸如粉煤灰摻量問題、溫度應力問題、混凝土塌落度問題、結構設計欠佳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同時,各種措施與手段紛紛出臺:提高混凝土強度、提高配筋率、增加板厚、改變配合比等等。幾年來,人們忙的不亦樂乎。多層住宅樓板裂縫依舊肆行,沒有得到根本地遏制。時至今日,客觀地講還是沒有找出解決癥結的準確答案,以致對策。也可能由于某些推論或臆斷,使之走進了誤區(qū),多層住宅樓板裂縫已成為住宅建設質量通病中的頑疾。
筆者供職的大華集團是滬上大型房地產企業(yè),始終以業(yè)主利益至上,非常注重施工質量的管理和企業(yè)品牌的建設。早在1998年即滬建建(99)第0037號文件出臺的前一年,就自身要求由預制空心樓板改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當時施工的文華苑三期、四期、五期共二、三十萬平方米的住宅出現(xiàn)了同類大量的裂縫。
歷經幾年的努力,通過觀察、分析、推論、試驗,在解決樓板裂縫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效。裂縫的發(fā)生率與試驗前的同類建筑相比,降低了70-90%,直觀地反映了推論和試驗的正確性及措施的有效性。
那么,多層住宅樓板裂縫的癥結究竟在哪里?筆者把大華集團這幾年防治裂縫的成果與業(yè)內人士交流探討,以求拋磚引玉,推進社會進步。
論點我們將裂縫成因大致分為設計、地基、材料、溫度、施工五大類。幾年來,人們把樓板裂縫成因聚焦在上述一至四類因素上。而客觀上講一至四類因素從技術或采取某些措施,是可以解決的。在實際施工中,針對前四類因素,曾采取了很多相應的措施,但事實上收效甚微。
不論從設計改進方面(如樓板加厚了、配筋率提高了、構造要求也加強了等),還是材料品質的可控性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客觀上都提高了。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裂縫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得呢?主流何在?我們自然把視線放在了第五類因素,即施工因素上。
施工操作基本以人為主、機械設備為輔。而建筑企業(yè)的工人基本由農民工取代,基本素質差,從業(yè)經驗少,施工行為無視規(guī)范,因此施工因素離散性大、可控性差。我們在施工中觀察發(fā)現(xiàn):同期的建筑,同樣地段,地基狀況基本一致,同一個設計單位、同一家混凝土供應商,但不同的施工隊伍施工出現(xiàn)裂縫的機率不同:鋼管支撐比木桿少,施工周期長的比短的少,養(yǎng)護好的比養(yǎng)護差的少,施工文明程度高的比低的少等等,裂縫的發(fā)生隨施工因素的不同呈現(xiàn)多寡。比較的結果給了我們的提示和啟發(fā)是:要把視線聚焦于現(xiàn)場施工管理方面。對施
工因素的研究,其主體歸納為三個方面。
1、樓面的抵抗強度的驗算與支撐系統(tǒng)(套數、密度、剛度、支撐周期)。
2、樓面施工的質量控制(負彎矩筋的保護、板厚的控制、砼的振搗、管線預埋的位置等)。
3、養(yǎng)護及上層施工動靜荷載的控制(水平運輸、材料吊裝、砌塊堆放)。
論據理論驗算:多層樓板的支撐體系與施工荷載關系驗算。力學概念模型:當
樓板受到損傷。
應該使增長的疊加強度=Ri-1+......+Ri-n>qi+qi-1+......+qi-n從而保證樓板不受損傷。
上圖qi......qi-n為各層樓板及上面的動靜荷載。
qi......qi-n=(p+g)=(動荷載+靜荷載)其中Ri-n為各支撐層樓板砼齡期增長疊加的(抵抗)強度值,n為支撐層數。
驗算公式:強度ξ=As*fy/(bh0fcm)M1=as*b*h02*fcm撓度ωf=(5/384)×[(p+g)l4/EJ]注:1、在實際施工過程使用二套模板支撐,當i層開始砌墻,i-1的底模與支撐開始拆除備模,承受上部荷載的僅有i-1層的結構層,以此類推。當使用三套模板支撐,當i層開始砌墻,i-2的底模與支撐開始拆除備模,承受上部荷載的僅有i-1、i-2層的結構層,以此類推。 2、計算施工荷載時,多孔磚塊為主要荷載,我們以較小堆積二行四皮為不利線荷載計取,施工中實際發(fā)生遠大于此數,多則三、四行十二皮不等(約750×1500)。
試驗工程實例一(三套支撐)工程簡介:嘉華苑位于新村路789弄,占地面積約140畝,容積率1.2,總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其中高層5.1萬平方米,多層6.4萬平方米。高層為短肢剪力墻結構、平屋頂,多層為混合結構、方樁條形基礎復合地基、坡屋頂。
建設周期:開工時間2001年10月,竣工時間2002年12月,交付時間2003年2月。
試驗原理:利用支撐的傳遞,把層i-1層i-2層i-3樓面結構形成一個整體,把它們的富余強度疊加,共同抵抗上
層i的施工動靜荷載。并且利用形成整體后剛度的提高,抵抗其撓度變形。
試驗控制:整個小區(qū)所有的在建棟號進行統(tǒng)一的施工控制
A、每層的主體施工周期為10-12天,其中2天為混凝土澆注后,樓面閑置待早期強度形成,此時不得上料。
B、三套模板,層i-3下模板支撐待層i-1墻體砌至圈梁下方可拆除翻上。
C、每層樓面必須有卸料平臺,或卸料應放置在下有開間較小的承重墻,或跨度較小的梁的軸線上,并及時搬運分散。
D、樓面充許堆磚限額為二行三皮多孔磚。
E、負彎鋼筋由園鋼改為螺紋鋼,保護層用鋼筋馬鮇固定,并保證一定的密度。
F、預埋線管不允許三支交疊,并保證在砼的中間位置(非受壓非拉區(qū))。
G、確保砼澆注后7天內澆水養(yǎng)護,始終為濕潤狀態(tài)。
筆者供職的大華集團是滬上大型房地產企業(yè),始終以業(yè)主利益至上,非常注重施工質量的管理和企業(yè)品牌的建設。早在1998年即滬建建(99)第0037號文件出臺的前一年,就自身要求由預制空心樓板改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板。當時施工的文華苑三期、四期、五期共二、三十萬平方米的住宅出現(xiàn)了同類大量的裂縫。
歷經幾年的努力,通過觀察、分析、推論、試驗,在解決樓板裂縫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效。裂縫的發(fā)生率與試驗前的同類建筑相比,降低了70-90%,直觀地反映了推論和試驗的正確性及措施的有效性。
那么,多層住宅樓板裂縫的癥結究竟在哪里?筆者把大華集團這幾年防治裂縫的成果與業(yè)內人士交流探討,以求拋磚引玉,推進社會進步。
論點我們將裂縫成因大致分為設計、地基、材料、溫度、施工五大類。幾年來,人們把樓板裂縫成因聚焦在上述一至四類因素上。而客觀上講一至四類因素從技術或采取某些措施,是可以解決的。在實際施工中,針對前四類因素,曾采取了很多相應的措施,但事實上收效甚微。
不論從設計改進方面(如樓板加厚了、配筋率提高了、構造要求也加強了等),還是材料品質的可控性方面,隨著時代的進步客觀上都提高了。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裂縫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得呢?主流何在?我們自然把視線放在了第五類因素,即施工因素上。
施工操作基本以人為主、機械設備為輔。而建筑企業(yè)的工人基本由農民工取代,基本素質差,從業(yè)經驗少,施工行為無視規(guī)范,因此施工因素離散性大、可控性差。我們在施工中觀察發(fā)現(xiàn):同期的建筑,同樣地段,地基狀況基本一致,同一個設計單位、同一家混凝土供應商,但不同的施工隊伍施工出現(xiàn)裂縫的機率不同:鋼管支撐比木桿少,施工周期長的比短的少,養(yǎng)護好的比養(yǎng)護差的少,施工文明程度高的比低的少等等,裂縫的發(fā)生隨施工因素的不同呈現(xiàn)多寡。比較的結果給了我們的提示和啟發(fā)是:要把視線聚焦于現(xiàn)場施工管理方面。對施
工因素的研究,其主體歸納為三個方面。
1、樓面的抵抗強度的驗算與支撐系統(tǒng)(套數、密度、剛度、支撐周期)。
2、樓面施工的質量控制(負彎矩筋的保護、板厚的控制、砼的振搗、管線預埋的位置等)。
3、養(yǎng)護及上層施工動靜荷載的控制(水平運輸、材料吊裝、砌塊堆放)。
論據理論驗算:多層樓板的支撐體系與施工荷載關系驗算。力學概念模型:當
樓板受到損傷。
應該使增長的疊加強度=Ri-1+......+Ri-n>qi+qi-1+......+qi-n從而保證樓板不受損傷。
上圖qi......qi-n為各層樓板及上面的動靜荷載。
qi......qi-n=(p+g)=(動荷載+靜荷載)其中Ri-n為各支撐層樓板砼齡期增長疊加的(抵抗)強度值,n為支撐層數。
驗算公式:強度ξ=As*fy/(bh0fcm)M1=as*b*h02*fcm撓度ωf=(5/384)×[(p+g)l4/EJ]注:1、在實際施工過程使用二套模板支撐,當i層開始砌墻,i-1的底模與支撐開始拆除備模,承受上部荷載的僅有i-1層的結構層,以此類推。當使用三套模板支撐,當i層開始砌墻,i-2的底模與支撐開始拆除備模,承受上部荷載的僅有i-1、i-2層的結構層,以此類推。 2、計算施工荷載時,多孔磚塊為主要荷載,我們以較小堆積二行四皮為不利線荷載計取,施工中實際發(fā)生遠大于此數,多則三、四行十二皮不等(約750×1500)。
試驗工程實例一(三套支撐)工程簡介:嘉華苑位于新村路789弄,占地面積約140畝,容積率1.2,總建筑面積11.5萬平方米,其中高層5.1萬平方米,多層6.4萬平方米。高層為短肢剪力墻結構、平屋頂,多層為混合結構、方樁條形基礎復合地基、坡屋頂。
建設周期:開工時間2001年10月,竣工時間2002年12月,交付時間2003年2月。
試驗原理:利用支撐的傳遞,把層i-1層i-2層i-3樓面結構形成一個整體,把它們的富余強度疊加,共同抵抗上
層i的施工動靜荷載。并且利用形成整體后剛度的提高,抵抗其撓度變形。
試驗控制:整個小區(qū)所有的在建棟號進行統(tǒng)一的施工控制
A、每層的主體施工周期為10-12天,其中2天為混凝土澆注后,樓面閑置待早期強度形成,此時不得上料。
B、三套模板,層i-3下模板支撐待層i-1墻體砌至圈梁下方可拆除翻上。
C、每層樓面必須有卸料平臺,或卸料應放置在下有開間較小的承重墻,或跨度較小的梁的軸線上,并及時搬運分散。
D、樓面充許堆磚限額為二行三皮多孔磚。
E、負彎鋼筋由園鋼改為螺紋鋼,保護層用鋼筋馬鮇固定,并保證一定的密度。
F、預埋線管不允許三支交疊,并保證在砼的中間位置(非受壓非拉區(qū))。
G、確保砼澆注后7天內澆水養(yǎng)護,始終為濕潤狀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