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初三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議論文(五篇)

字號:

    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初三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議論文篇一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志向,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接到滕子京的《求記信》,正值他被貶鄧州(今河南南陽),陷入人生最低谷的時候。
    這天是公元1046年9月14日。吃過晚飯,范仲淹令人將《洞庭晚秋圖》高高掛起,他要仔細品讀一番,好好構(gòu)思這篇文章。秋風習習,月光如水。凝神壯美的畫圖,他仿佛神游物外,越長江,入洞庭,登臨送目,心與景匯。
    神游物外,他想了些什么呢?
    也許是那一碗米粥分為四塊果腹兩餐的艱辛童年?或許是長達五年和衣而臥的求學歲月?抑或是眼下仕途坎坷、一貶再貶的屈辱處境?
    應該不會。因為這不合他的性格,而且書有佐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他終身奉行的操守。
    登臨送目,他看到些什么?
    是先秦諸子或乘車、或騎驢為濟世救民奔走呼號的忙碌?或是屈原策杖行吟、抱屈投江的悲壯?還是杜甫徒喚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無奈?
    都有可能。因為見賢思齊是他的行為準則。記中所說“余嘗求古仁人之心”就是確證。
    心與景匯,他或許聽到了什么?
    是孔夫子執(zhí)著不悔的“君子憂道不憂貧”信念?或者是孟子矢志不渝的“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理念?還是屈原“哀民生之多艱”,至死都不放棄的“民生各有所樂”追求?抑或是杜甫“窮年憂黎元”,但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開顏”,自己縱使“受凍死亦足”的誓言?
    一定是這樣的`。因為“仁者”的濟世情懷,一直是他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記中不是清楚記述了他對“異于二者之為”高尚行為的苦苦追尋嗎?
    但是,更可能的實際情況是,他也許什么也沒見,什么也沒想,什么也沒聽見。此刻他的心中,只有憂樂兩字關(guān)情。融入血脈的信念,埋藏日久,體念日深,筆走龍蛇,不過一吐為快而已。但見他,身微傾,輕拈筆,伏案疾書,疊彩華章在筆端涌流,躍然紙上。
    凝望著重彩塑金的雕屏,我仿佛聽到自己的心跳聲,一種敬意,一股激情在胸中搏動。
    《岳陽樓記》區(qū)區(qū)368字,開篇先敘重修岳陽樓的背景、盛狀,交代作《岳陽樓記》的緣由。繼而由岳陽樓大觀過渡到覽物之情,濃筆重彩描繪洞庭湖陰晴變幻的不同景色,分寫覽物而悲、覽物而喜的不同心境。最后通過與“古仁人之心”相比照,正面抒發(f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表達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千百年來,《岳陽樓記》以其立意高遠、寫景雄奇、抒情真切而傳誦千古。它所闡述的人文理想,幾乎升華為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成為激勵歷代志士仁人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臨勝境讀華章,滋味果然大不相同。沉吟間,忽聽身旁輕聲嘆言:“讀《岳陽樓記》,人人爭說憂樂觀,依我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值得探求?!?BR>    這話讓我砰然心動:“這是誰呀?說我哩!”抬頭循聲望去,是校長。只見他兩眼笑得瞇成一條縫,意味深長地望著我,那神情明明白白是傳遞著一個問號。
    對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之所屬唯有天下蒼生。這是無我的境界,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前提。我茅塞頓開,忽然悟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摒個人成敗得失、榮辱毀譽于度外,以天下為己任,濟蒼生、安社稷的胸懷;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一種憂民、憂國、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濟世情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居安思危、樂在其中的憂患意識。
    多情的中國文人,千百年來,滲入你骨髓的憂患意識、濟世情懷,是穿越時空涓涓流淌的一股清流,凌風怒放永不凋謝的一枝奇葩,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注入了無限的活力,附麗了壯美的生命。它發(fā)端于商周,發(fā)達于唐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書寫了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長卷。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初三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議論文篇二
    《岳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說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已身困厄而悲。這反映出多少文客騷人因環(huán)境而懷憂喪志,喪失豪情。作者通過寫環(huán)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情:當春光明媚的時候,人們心情是喜悅的;當烏云密布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是悲傷的。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文客騷人多會于岳陽樓。我們無法在現(xiàn)當年的景象,但可以用心去體會。人們只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讓心情改變,絲毫沒有把國家的安危放在眼里。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么由誰來保家衛(wèi)國,一個國家沒有了民眾,還有什么意義。就如我們學習一樣,如果只學習而不努力還不是無意義。學習也是一樣。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人是感性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的事而怨天尤人。歐陽修曾經(jīng)說過“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一直努力,不怨天尤人的結(jié)果。
    一般人確實難以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至少對于“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官”和“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志士們不妨有這樣的要求。
    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能處之泰然,不為眼前的富貴而有所動搖,要不要因為身處逆境而有所改變。
    圣人和我們凡人就是不一樣。如果當我面對“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景象時,我肯定會像“遷客騷人”一樣情緒低落,面對“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則肯定會像他們一樣心曠神怡。我無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異于“二者之為”,修煉不成“古人人”。
    《岳陽樓記》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該心系國家,從而折射出應該如何學習。我們也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努力學習,把學習放在首位,先把學習搞好,在說其他,只有先把學習搞好,才能玩的開心。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初三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議論文篇三
    假期里閑來無事,便在書桌旁看書。偶然發(fā)現(xiàn)一篇古文《岳陽樓記讀》。讀完后我感慨萬千,便把讀完后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第一感受是美: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盛譽。特別是從“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边@一段,因為只要登上岳陽樓,就有心懷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對著風,那心情真是快樂極了,這充分體現(xiàn)了岳陽樓美的神奇。
    第二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憂愁:
    從這一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段,因為它的意思是: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看來是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范仲淹的憂愁。
    《岳陽樓記》讓我知道了岳陽樓的美,也讓我懂得了“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初三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議論文篇四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guān)。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歷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郁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于是便借題發(fā)揮,抒發(fā)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并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由于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xiàn)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家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后,作家通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chǎn)生的兩種迥異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家又與“古仁人”的不同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們卻積極入世,在他們心里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由于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勛之后還能后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家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初三 岳陽樓記讀后感600字議論文篇五
    伴隨一篇文章成長,這也許是很不容易的。自然讀書時要讀這篇文章,那是因為這篇文章被選入了課文,考試要考,非得要讀。后來從學校出來又走上講臺,巧的是自己還教中學《語文》,這樣這篇《岳陽樓記》便伴隨我一生了,甚至教著教著就老了。早年教書的時候,用的《語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有《醉翁記》和《岳陽樓記》,后來改用了語文出版社編的教材,以為這兩篇“記”文不一定選入了,結(jié)果還是被選入了課本,這樣與《岳陽樓記》,便結(jié)下了“深仇大恨”,差不多每一年都要教上一遍《岳陽樓記》。這不現(xiàn)在還要寫點《岳陽樓記》的文字,真是“冤家路窄”啊!
    甲、中學時讀《岳陽樓記》,“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BR>    少年的時候有遠大的理想,自然這樣一篇古代的“記”文是不在話下的。那時候自己就想說不定我長大了,能寫比這好的“記”文呢。開始交待了作者寫記文的原因,是因為朋友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請范仲淹寫點歌功頌德的文字,這位范老先生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的,便寫了陰雨天在岳陽樓上的心情:“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睂懬缋实臅r候:“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結(jié)尾還教我們要有自己的憂樂觀,這點內(nèi)容還千古文章呢,這只能說明古人的文化素養(yǎng)不高,寫不出好文章而已。將來的好文章要靠我輩來創(chuàng)作了。
    那時的我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是古人水平差,是自己人生閱歷少,對古人認識不到位,不深刻,而犯了狂妄癥的毛病。
    乙、而立之年讀《岳陽縷記》,“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BR>    后來為了實現(xiàn)自己要超越古人的夙愿,自己就拚老命地寫一些東西。因為那時候正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文學突然吃香起來。文學青年是一個最熱眼,最被追捧的年代,我便在滇西北深山谷里一面教《岳陽樓記》,一面拿起手中的筆,要像范老先生一樣,留下點東西。然而一篇篇拙劣的文字寄出去,大部份都是泥牛入海,少部份有了那時候所謂的鉛字退稿信:“謝謝您的來稿,還未達到發(fā)表水平,請繼續(xù)給我們惠寄新作!”
    有時候?qū)嵲趯懙锰?,還是不能發(fā)表,便在心底埋怨那些編輯的有眼無珠。后來再教學《岳陽樓記》時,才感悟到范老先生對人生的透徹理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老先生曠達心胸確實令人敬佩得不得了,人生的得失是不要去計較的,也不為了某個目的而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地去實現(xiàn)。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行。
    丙、不惑之年讀《岳陽樓記》,“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BR>    后來也沒有強求自己去寫像范老先生那樣偉大的作品,而是切合自己工作實際地抒發(fā)點感想也就行了。慢慢地有的編輯便主動跟我聯(lián)系,說某篇東西有點價值了,再怎么處理一下就會更完美,慢慢地我的一些蹩腳的東西也就堂而皇之地登在某個報紙和期刊上了。
    這時再重讀《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是的人生不計較一時身份地位,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要我們不論在那里,心里都想著為人類做點事情,都想著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不說推動人類向前發(fā)展,也想著盡上自己的一份能力。就像滕子京一樣,能夠重修一下岳陽樓也是可以的。不要非去逼迫自己要有多大作為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我對范老先生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地方了,他不僅規(guī)勸了當時心情苦悶的滕子京,也將后世所有的來人都規(guī)勸下來了。文學的精要就是在不經(jīng)意間,勸化了所有的世人。
    丁、知天命之年讀《岳陽樓記》,“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覺得什么都將過去,只有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tài)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才知道人生確實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笔遣蝗菀椎?,但做到了這一點,說明人生也就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凹矣腥f間,一夜僅睡一床而已;家有萬擔糧,一日僅三餐罷了?!边^多的追求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古諺曰:“生不帶來,死不帶去?!?BR>    還是讓我們像范老先生說的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吧,有了這樣的一種豁達和追求,人生沒有愈越不過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