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22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后,根據(jù)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寫下來的一種書面表達。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內(nèi)容,同時也可以促使我們進行深入思考。讀后感是我們對所讀內(nèi)容的一種回顧和總結(jié),讓我們更好地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讀后感是一種對作者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理解和感悟,是我們對書籍和閱讀的一種回應和思考。讀后感的寫作需要我們結(jié)合書中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解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幫助大家寫出更好的讀后感。讀書是一種樂趣,讀后感是一種體驗,通過讀書和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閱讀不僅啟迪智慧,還能培養(yǎng)情感,開拓視野。讀后感是自己與作者的交流和對話,是我們對書中世界的理解和表達。希望大家都能體驗到閱讀的樂趣,通過讀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與感受。下面是一些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與借鑒。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一
    這本書是真正“讀完”的一本書,自己一個人在壓抑的房子里,在喧鬧的城市旁邊,發(fā)出聲音,用錄音機記錄,感受主角的那份不羈放縱。
    城市籠罩在嘲霧氣,燈光在失去,占滿天的星墜落在屋頂,無奈在枝頭上得意的很難聽。
    想起大二寒假在回家的火車上,窗外,一望無際的麥田在黑夜中陷入深淵,高高掛起的殘月倒映著遠處城市霓虹燈的冷光,在嘈雜之中,在節(jié)奏之下,遠離沈陽的陌生與流浪,擁抱家鄉(xiāng)的自由和歸屬。那種感覺大概就是追尋內(nèi)心最向往,用最急切的腳步,不顧世俗與剛認識的朋友,不顧感情或按部就班的生活,回到最渴望的地方,用一天宅,一場球,兩杯酒,幾里路,用最自由的形態(tài)來詮釋對未來的放蕩不羈。當然這與主角的經(jīng)歷相比,太過膚淺,但是沿途的心情大概和那幅畫一樣。
    那畫面荒誕奇幻,是創(chuàng)世圖景,伊甸園、亞當和夏娃什么的吧?是對男女人體美的禮贊,是對大自然的歌頌,崇高而漠然、優(yōu)美而殘忍,似乎讓你在恐懼中感受到空間的無垠、時間的無盡。那些赤身裸體的男女,既屬于大地,又超脫塵寰。他們由泥土捏成,似乎還保留著泥土的氣息,卻有某種神性。人類的原始天性赤裸裸擺在你眼前,讓你不由自主地畏懼,因為你看見了自己。
    自由本已來之不易,而為了自由如此偏執(zhí)的人,是真的勇士!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我們的一生也許都會在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之間徘徊,二者不可得兼。就像書中提到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在去世之后被塑造成了另外一個人,他的畫作因此身價大漲,而當他的家人試圖解釋一些訛傳后,畫作的價格“比九個月前降低了二百三十五磅”。
    當我們選擇入世,身上就會不可避免地沾染一些世俗之氣,此時,是選擇戴上面具順從社會的大浪潮,從而保全自己的名聲地位,還是選擇月亮,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愿望,放棄那些身價大漲的機會?每個選擇都是正確的,然而我們也必將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后悔。
    生在人世,長于斯,不可出世。我們要生存,我們要社交,我們只能用六便士去購買面包。選擇月亮意味著什么?遠離人世,追尋理想,成為別人眼里的瘋子,過著物質(zhì)窮困的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正是一本探討如何選擇的書,書中主要講述的人——查理斯選擇了他心中的月亮,從此被人投以憐憫的目光。把他的故事代入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能切身體會到社會世俗與心靈向往所在之間的矛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者在書中其實并未明確給我們解釋一個正確答案——這個答案顯然是不會有的。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主要取決于我們讀者的價值觀。
    我們不用急著去選擇,最先應做好的,應是樹立好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并且不要因此去試圖改變或批評他人的價值觀。我們向往著天上的月亮,卻仍緊緊攥著手中的便士。丟不掉放不下,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通常的狀態(tài)。我們錯了嗎?沒有。誰都沒法批判誰,心之所向不同而已。如果我選擇月亮,就會受到選擇便士的人們的不理解的目光的注視。那么還是不用改變吧,畢竟沒有對不起自己。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三
    一位親愛的書友,她以辯證的態(tài)度,和我討論這本書,她認為精神是建立在物質(zhì)上的,當然我認為是無可厚非的,感謝她吐露心聲,對我敞開心扉,讓我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月亮與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這樣想的,月亮代表靈魂,六便士代表物質(zhì)。怎樣你才會抬頭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彎腰去撿六便士,當然是精神達到一定高度,物質(zhì)也有一定保障,這才成為可能。有些人滿腦子的指夢為馬,浪跡天涯,用我爸的話來說,就是特么吃飽撐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說我想怎樣怎樣。畢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質(zhì)極其匱乏,追求物質(zhì)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滿腦子都是浪跡天涯,估計我早餓死了。
    這兩個的追求,就像計劃生育一樣,要宏觀的去看待,有些國家鼓勵早生多生,我們國家就是少生優(yōu)生幸福一生。為什么會有差異性,就是目前那種對發(fā)展更有利。
    在這個物質(zhì)充盈的時代,很多人有了所謂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尋找自己,在這個浮躁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鼓勵人們這樣做。倘若社會大都是一堆這樣追求的人,一些讀書人就會倡導追求物質(zhì)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優(yōu)秀作品里去注入倡導超越當時社會狀態(tài)的人。沒有人能說那種好,那種壞,就是作者的觀點去引領(lǐng)我們思考。就像計劃生育,我國是為了降低人口生長,一些國家是提高人口。
    總之缺啥補啥吧!我目前的狀態(tài),會抬頭看看月光,也會彎腰撿起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餓死一樣。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四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說,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兩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yún)s在兩個晚上就看完了。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羅嗦了小半本書,前面還寫得跟論文似的,當你快沒有興趣的時候,突然來了個轉(zhuǎn)變,發(fā)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飛快地看了下去,還激動得不行。
    讀完全書,我也沒發(fā)現(xiàn)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為什么起這么個名,也許只是個名吧。實際上我對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剛才google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又有說法說這本小說是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基礎(chǔ)的,于是我又google了一下高更,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雖然高更確實落魄過,確實跑到過塔希提島,也確實畫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畫。但小說本身確實和高更關(guān)系不是很大,沒有高更這個人也完全沒有關(guān)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語,自得其樂。
    先說一下大概的故事。作家先講了番某畫家如何如何優(yōu)秀,他的畫如何熱賣,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然后就講“我”在倫敦,混一些文學類的日子過,認識一些人,其中一位是個證券經(jīng)紀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寫,但熱愛文學及文學男女青年,于是經(jīng)常請他們吃飯。偶爾遇到她的丈夫,發(fā)現(xiàn)就是個標準的老實的職員類型的中年人,也不說話。然后他們?nèi)ザ燃?。這已經(jīng)是小半本書了。
    當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時候,突然間,這位老實的事業(yè)小成的職業(yè)中年突然跑掉了,拋棄了家庭,金錢,職業(yè),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然后這位妻子就講作家?guī)兔θグ屠枵宜?。這位中年男子已經(jīng)變了個人,完全不講情理,對家庭社會這一套完全失去了興趣,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所為有什么不妥。他全部身心都在畫畫上,自稱感受到了召喚,整個人受到某種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雖然“我”不認為他畫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畫家卻認為他畫得很好,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錢,幫助他,他快病死了還請他到家里去養(yǎng)玻此人養(yǎng)病期間勾搭上人家二流畫家的老婆,二流畫家自己只好離家出走。三個月過去,突然間,二流畫家的老婆自殺了,而他仍然沒有任何表示,只是留下了一幅以這位可憐的女子為模特的畫,二流畫家深為拜服。他還明說,這位女子他根本不愛,只是需要一位模特,畫完了,就沒用了。
    后來他請“我”去看了三十來張畫,“我”感受到他在其中的掙扎。然后數(shù)年間沒有消息。后來他就成了名,死在塔希提島上了。于是“我”就到這個地方,采訪了一些人,了解到他在這個島上的生活。他同土著女子結(jié)婚,生了孩子,住在茂密的叢林里,一直畫畫,后來生了麻風病,于是死掉了。
    從這位畫家,書里叫斯德里克蘭德的,出走巴黎并以一幅毫無人性的態(tài)度出現(xiàn)開始,毛姆實際上已經(jīng)取代了傳說的高更,不管高更自己是否真的經(jīng)歷過這個心靈歷程,我想毛姆是經(jīng)歷過的,他把這些想法全寫了出來。
    一開始的思路是人生沒有意義,你必須盡可能活得有意義些。為此故,你可以犧牲你自己,這許多人可以做到,你可以犧牲其他人,這只有極少數(shù)人可以做到。書中畫家表現(xiàn)得對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概念,他已經(jīng)根本不想這個問題,他自己的身體沒有關(guān)系,別人的身體也一樣沒有關(guān)系,一切只為了他的畫畫。
    其次這個意義到底是什么,一個人怎么去探究它,如果能有所感悟又如何表現(xiàn)它?上面提到的“我”看出他在掙扎,便是在此處掙扎。這位斯德里克蘭德已經(jīng)有所感悟,并且在他的畫上有所表現(xiàn),但畫風仍然不統(tǒng)一,沒有一個完善的思路,也就是他還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這種突破,以及他是否可能去表達這些,以及是否他根本就沒有能力去表達。
    到后來在塔希島上,毛姆開始轉(zhuǎn)向思考如何生活去達成這個意義,以及是否一定要走這種六親不認的道路。他舉了一位正要獲得提升的外科醫(yī)生的例子,他在亞歷山大城突然覺得像回了家,于是放棄一切,住在埃及當一名低下的海關(guān)檢疫員,但也從來不后悔,感覺自己活得很好;又有一位農(nóng)民,他在太平洋小島上開辟了自己的農(nóng)場,蓋了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只等著自己兒子長大接班,他也很快樂。
    在前面,毛姆講究的是突破人性的枷鎖,似乎只要突破這些后天的束縛,人就得獲得生活的自由;但我感覺到在后面毛姆自己突然對這個結(jié)論變得不自信起來,轉(zhuǎn)而描述了其他一些只是聽從內(nèi)心召喚但并不反駁人性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的.巴黎段落里,作家甚至借畫家之口說了許多對女性甚為不恭的話,似乎女性都是在把杰出的男人往人性的火坑里拉,甚至于二流畫家的老婆也是在此舉毫無成功希望的情況下才自殺的。
    實際上毛姆在靠戲劇成名后的第一部小說就叫(人生的枷鎖),這似乎成了他一貫的主題。單就這本小說而言,我不認為他對這個問題解析得很成功,但這仍舊是一本很好的書。
    毛姆確實是講故事的好手,其實挺無聊簡單的事也被他講得高潮迭起,沒有什么曲折的情節(jié)也顯得很有內(nèi)容。說起來大段的內(nèi)容是他自己在說,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夾雜了各種心理哲學社會的描寫,但仍然不失有趣。毛姆生前就極受歡迎,但似乎也因為這個原因,他不受評論家的喜歡,就好像偉大就不能暢銷一樣,而毛姆賣書的錢可以在法國買別墅并住到納粹入侵。但毛姆自己說他是二流作家里的一等人物,也真是謙虛了,他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說是一流應該沒有問題。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五
    《月亮與六便士》問世于1919年,堪稱毛姆最負盛名的作品,這部小說以62種文字風靡全球,發(fā)行了6000多萬冊,還曾兩度改編為電影。在中國,《月亮與六便士》堪稱文藝青年必讀的經(jīng)典。毛姆在這部小說中,以一個旁觀者為第一人稱,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描寫了主人公不管不顧,與家庭斷絕關(guān)系,窮盡一生只為不負內(nèi)心的熱情與理想的故事。
    什么是月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月光是那么皎潔,夢想是那么美好。什么是六便士?六便士是現(xiàn)實,是金錢社會中的蠅頭小利。月亮高掛空中,遙遠而美麗,若要追尋,必然經(jīng)歷一番曲折,最后很可能一無所獲。而我們?nèi)颊驹谕恋刂?,每日面對的都是現(xiàn)實的生活。六便士縱使帶著銅臭味,卻也是我們的生活。斯特里克蘭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變得不可理喻,背棄家庭,因此落魄一生,在一個小島上染病而終。但在最后,他終于完成了畢生的使命,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東西。你可以說他冷酷無情,視道德如糞土,但在另一方面,他對理想的堅持不懈,也值得我們這些終日圍繞六便士生活的人學習。人性是復雜的,內(nèi)心是多變的。
    我們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本是一位證券經(jīng)紀人,生活殷實,家有“賢妻”,有一雙兒女,將來定可開枝散葉,子孫承歡膝下,過著充實、幸福的生活,到時壽終正寢,入土為安?!斑@一定是世界無數(shù)夫妻的劇本,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平淡,但也不啻為恩惠,會讓人想起一條小河緩緩流淌,蜿蜒流過綠草如茵的牧場。
    然而,這樣度過一生,總會讓人覺得心有不甘。有的人喜歡簡簡單單,做平凡的人,過平凡的生活,在平凡中迎來生命的盡頭。梁實秋說:“人生本來如寄”。生命是那么短暫,何不簡簡單單,恬適自在地過活。斯特里克蘭夫人就是這樣的人。她安于家庭,終日相夫教子,生活中唯的起伏便是與藝術(shù)家的交往。她以她熱愛的家庭、丈夫和兒女為傲,現(xiàn)實中這樣的女人并不在少數(shù)。但是,人都有一腔熱血,不愿意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一生,渴望出去闖蕩,經(jīng)歷一番起伏,哪怕會碰得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F(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固然不可多得,卻會讓不甘庸碌的靈魂驚懼不安。人在骨子里都渴望過驚險剌激的生活。他們不喜歡安穩(wěn)的陸地,只想在驚濤駭浪中挑戰(zhàn)自己。他們要的是刺激是轟轟烈烈,盡管前路危險,卻阻止不了一顆喜好冒險的心。
    有人說,這世上最復雜的莫過于人心。斯特里克自利,不顧人的感受,在這一點上,就算對他有再多的批評也不為過。但是,他不顧一切追求藝術(shù),他的那種純粹的精神又值得我們敬佩,這就是人性的復雜和矛盾。理想是美好的,但必須分清理想和幻想。人可以追求理想,但要腳踏實地。月亮雖美,但我們終究是生活在地上。無地上的六便士,我們的夢想只能變成空想。月光灑向大地,籠罩著現(xiàn)實中的一切。我們還需從現(xiàn)實出腳印,實現(xiàn)心中的清明理想是否曾拋開一切,追求心中的理想?你是否曾受到現(xiàn)實的羈絆,終日蠅營狗茍?面對人生的種種選擇,你要天上的月亮,還是要腳下的六便士?如果你想擺脫世俗的束縛,尋找靈魂的家園。那么,《月亮與六便士》便是你的必讀作品。(厲丹)。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六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銀行家司朱蘭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為了追求內(nèi)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可以說他瘋狂,執(zhí)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在異國他鄉(xiāng),他貧病交加,對夢想?yún)s愈發(fā)堅定執(zhí)著。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在經(jīng)歷種種離奇遭遇后,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shù)匾晃还媚锝Y(jié)婚生子,成功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驚世杰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癥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人世漫長得轉(zhuǎn)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司朱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們一看到書名,可能就會感到疑惑:為什么是這個名字,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嗎?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它充滿了神秘感。我對它的書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我看了譯者傅惟慈寫的譯本序,他這樣理解:“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xiàn)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征了崇高。兩者都是圓形、閃閃發(fā)光的,但本質(zhì)卻完全不同,或許它們就分別象征著現(xiàn)實和理想?!?BR>    毛姆說:“世界上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最終達到自己的理想。我們的生活很單純、很簡樸。我們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說我們也有驕傲的話,那是因為在想到通過雙手獲得的勞動成果時的驕傲。我們對別人既不嫉妒,更不懷恨。唉,我親愛的先生,有人認為勞動的幸福是句空話,對我說來可不是這樣。”
    汪國真有詩歌說:“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虜……”繪畫對于主人公來說,就是那個能讓他心甘情愿做俘虜?shù)哪繕伺c理想。
    本書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內(nèi)心世界,讓讀者品味人物的性格與特點。他的筆鋒就像是一把手術(shù)刀,能夠挖掘出人物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活動。他秉持著一種冷靜、公正的態(tài)度,從不指責、抨擊人物的缺點,而是把思考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判斷、理解。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七
    偏執(zhí)孤獨的天才,從人盡皆知的梵高,到本書主角的原型高更,人們談起他們的時候除了他們的作品后,總是避免不了提及他們的瘋狂。藝術(shù)品的美是一種美,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另一種藝術(shù)吧。
    在《月亮與六便士》的熱門書評里,除了劉瑜的那一篇外,還有一篇寫于20xx年,作者那時候在上海當程序員,攢了十幾萬塊,決定辭職用兩年的時間去一窺自己的夢想,寫一本書。“我撿夠了六便士,現(xiàn)在想看看月亮?!彼沁@樣寫的。距今已經(jīng)6年過去,我和很多人一樣好奇寫書的結(jié)果,但點進作者的主頁,發(fā)現(xiàn)他的賬號已經(jīng)被注銷。有人在那篇書評下留言,說作者的書的確出了,但評價一般。雖然不知道真正的結(jié)局如何,不知道作者是重回為六便士埋頭生活的日子,還是繼續(xù)追尋著月光,但那篇書評為《月亮與六便士》留下了一個神秘的注腳,或者可以算是書里的虛擬故事無意中漫延出了一角到現(xiàn)實中,也或者是現(xiàn)實小心翼翼地往書中探了探頭窺望了一下。
    讀過這本書的人,或者根本沒有聽說過這本書的人,大多數(shù)都有想放棄一起去追求夢想的時刻吧。極端的便好像斯特里克蘭德,如同惡靈附身,可以拋妻棄子不吃不喝,卻必須要畫畫,現(xiàn)實一點的就是書評的作者,放手一搏但還是保留了退路,給自己一個犯錯的機會。平凡人如我,能做到后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氣,更多的時候只是做做白日夢,把“夢想”變成“消遣”、“興趣”。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后我在思考,斯特里克蘭德的作品最后有沒有被大眾認可,有沒有售出天價,是不是對故事并沒有太大影響呢。沒錯,他死后的成功為畫家的一生更添了幾分唏噓和悲涼,但斯特里克蘭德從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畫作的評價,當最后一筆落下,畫便成了一個實物,脫離了他的靈魂,再與他無關(guān)了。與其說書里表現(xiàn)繪畫是他的天賦,不如說著重點在表現(xiàn)他的瘋狂。也不知道是他怪異、超前的繪畫天賦促使了他的瘋狂,還是他的瘋狂孕育了他的繪畫。
    世上天才不少,瘋子不少,但人們獨愛瘋狂的天才,仿佛異于常人的表現(xiàn)使得這些天才離平凡更遠一點,離神更近一點。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八
    法國畫家保羅.高更曾經(jīng)是一名證券經(jīng)紀人,生活安逸但又乏味,在他38歲的時候,毅然拋棄了原有的生活,開始了孤獨的創(chuàng)作之路,最終成為與凡高、塞尚齊名的巨匠。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英國作家毛姆,由此誕生了這部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和高更一樣,精神是自足的,誰也無法阻擋他追求夢想的腳步,誰也無法阻止他為高貴的藝術(shù)和崇高的靈魂獻身。
    對于現(xiàn)實和理想,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人生是不能太過安逸的,因為安逸就像是慢性自殺,他會讓你的靈魂不再跳動,會白白耗盡你旺盛的生命力。就好比那個溫水當中的青蛙一樣,還沒來得及反思自己的處境,短暫的一生就結(jié)束了。這也就是孟子所謂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罷。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九
    “月亮是高不可及的,而六便士遍地都是。多少人只抬頭看一眼月亮,又低頭繼續(xù)追逐六便土。”
    初次拿起《月亮與六便士》,領(lǐng)教這句頗耐人尋味的句子后便一頭扎進書中的世界。書中的畫家擁有不俗的收入,可也突然消失在人海里,放棄爵位,放棄穩(wěn)定優(yōu)越的生活,一意追逐他對畫畫的熱愛。
    起初我覺得他是個偏執(zhí)的瘋子,誰會放棄實現(xiàn)的生活去追逐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可又轉(zhuǎn)念一想:月亮是理想,是目標,而六便士是生活。世界上一心只顧著六便士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疲于工作的父母,埋頭苦學的學生,忍辱負重的工人……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樣不顧六便士去追逐散布著皎皎銀光的月亮?想到這便又對畫家肅然起敬了。
    毛姆的文字機智幽默,畫面感極強,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在破落臟亂的房間里,蓬頭垢面的男人拿著廉價顏料畫著不被大多數(shù)人欣賞的畫。
    可是,冷靜下來細細琢磨。滿地都是六便土,只有畫家抬頭,看到了月亮。屈服于生活,一生都低頭苦苦尋找六便士才是大當數(shù)人不可逃脫的宿命。追逐理想固然可敬,但選擇安逸的生活也不可恥。正如書中所說:“成功與否取決于你對生活賦于什么意,取決于你對社會承擔什么責任,對個人有什么要求。”
    想到這里,我合上書本,繼續(xù)解著煩瑣的數(shù)學題,繼續(xù)同千千萬萬的人爭奪著地上的六便士,只是在空閑時間,偶爾抬頭看看月亮。
    我今天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里面有個人物叫施特略夫。你們要是讀了這本書,一定也會認為這是這本書里最倒霉、最懦弱又最善良的人。
    他認為男主思特里克蘭德是一個偉大的畫家,盡管男主當時還沒有出名,但是施特略夫很欣賞他。男主病得快死了,施特略夫就說服妻子,把思特里克蘭德帶回家照顧他。起初他的妻子特別反對,但是在他的一再勸說下答應了。然后施特略夫和他的妻子就無微不至的照顧男主,過了很久,男主終于好了。
    這里你肯定認為男主是不是應該感激施特略夫,錯!他不但沒有感激施特略夫,還拐走了他的妻子。施特略夫的妻子不顧他的乞求和挽留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
    但是施特略夫怕妻子和男主住男主破爛的屋子受苦,就自己離開,把自己的家留給了他們!
    這里就更氣了!一個愛的無私,另外兩個心安理得的接受。他妻子接受也就罷了,男主到底是什么腦回路,不感恩還心安理得地霸占?!
    更可氣的是,男主根本就不喜歡他妻子,只是把她當作畫裸畫的道具。真是個渣男!后來他丟下他妻子跑了!沒錯,他跑了!絲毫沒有愧疚之意!?。『髞硭€言之鑿鑿,他只是恰好需要一個畫畫的工具,而施特略夫的妻子正好身材好!并且說施特略夫和他妻子感情并不好!因為施特略夫見到了他妻子最窘迫的時候,是在那個時候接納她的。
    這個男主實在實在是個渣男鼻祖無疑了,但他確實又是一個追尋月亮的精神境界很高的熱烈之人。啊,我這個時候都不想辯證看待問題了,這個施特略夫是不會看人嗎?一個人再有才華沒有人品只會成為禍害呀!
    這本書雖然是毛姆的代表作,看到這里說實話有點不想看了。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
    原創(chuàng):惠斯安普|劉昶hr人力資源中心。
    在讀《月亮與六便士》時,我的腦海中一直有一種如果自己的英語功底夠好,一定要去讀原著,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心路歷程的想法。畢竟一千個人讀同一本書,會有一千種不同的詮釋、一千種心得,翻譯亦是如此,不管翻譯的多么精準,但終究不是作者自己的原文字,在某些內(nèi)容想法上,經(jīng)過翻譯可能就變了味道。
    《月亮與六便士》吸引我的地方千千萬,但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影射出的.現(xiàn)實與夢想的共鳴感。本書的主角思特里克蘭德本是一位擁有美滿家庭、牢靠事業(yè)的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jīng)紀人,正處于一個讓人艷羨的生活環(huán)境中,但他卻突然迷戀上了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不顧家人反對,世俗的眼光,放棄所擁有的一切,去追尋心中的“藝術(shù)夢”.
    他的行徑,即使是在現(xiàn)在,也是很難讓人理解的,而他卻在經(jīng)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仍然堅守,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最終找到了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shù)氣質(zhì)的氛圍,創(chuàng)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
    如果不細加思量,放空對人性的剖析,這應該是一個勵志偉人誕生的故事。但在我看來,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具有爭議型的人物,他確實是一位追求藝術(shù)的怪才,但在有關(guān)“人品”的一欄,我不敢茍同。
    他放棄現(xiàn)有優(yōu)越而幸福的生活,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這不失為一種勇氣;他承受著在異國他鄉(xiāng)身體病痛和精神病痛的雙重折磨,最終找到方向,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這不失為一種堅持;他毫無征兆的拋棄了妻兒,只為追求自己的藝術(shù)夢,這是“失責”;他對待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的恩人史特洛夫,給予的“回報”也是可恥的,這是“失德”.然而對于“爭議點”,我不想過多的闡述,只想歸于現(xiàn)實與夢想這個話題。
    本書的書名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都是圓形的,都是閃閃發(fā)光的,但本質(zhì)卻完全不同。月亮高潔,代表著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夢想,看似遙不可及卻令我們神往。而六便士,則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著現(xiàn)實和卑微。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不顧世俗的一切追求自己心中的月亮,這種勇氣與毅力,正中我們于夢想的“共鳴”,而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都無法忽視腳下的六便士,終日仰望月亮。
    對于已度過人生近三分一時光的我來說,我覺得追求夢想本沒有錯,但是我們還是要在務(wù)實的基礎(chǔ)上,我們要努力工作,在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以及家庭后,才能放開自我盡情的去追逐夢想。很多時候,夢想看著挺遙遠,但我相信,經(jīng)過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我們一定會觸摸到屬于自己的月亮。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一
    一直知道這本書,包括那句“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也引用過,大致猜測是關(guān)于夢想和現(xiàn)實的故事,但最近才突然開始找來讀。很少一口氣把一本書給讀完,愣是熬夜看完,很是喜歡。
    讀的快就難免囫圇吞棗,沒有那么細致深入的理解。因為是第一主人公的口吻在讀的時候很有代入感,作者筆下的人物也都性格鮮明立體真實,很詭異的是,即便是被描述的如此怪異自私殘忍冷漠無賴的天才畫家斯特里克蘭,也有那些讓人發(fā)笑甚至覺得很可愛的瞬間。看很多評論比較各個人物的性格,如何如何不喜歡斯特里克蘭,而我卻奇怪地透過文字像布蘭奇或是阿塔莫名被這個天才畫家吸引。可能因為極度真實的一面對現(xiàn)實的諷刺,也可能因為那追尋夢想的堅定和超凡意志,也可能只是因為他是天才畫家而自動忽略那些性格和行為上的不足。所以對天才畫家的結(jié)局還是有點唏噓和可惜。那幅人與自然的巨作像是生命最后的挽歌,卻像布蘭奇的畫像那樣對斯特里克蘭來說畫完后就毫無作用,實現(xiàn)精神涅槃后的付之一炬,有點兒悲壯意味。
    嗯,最后,我只能說“紅毛”是天選之人。現(xiàn)實的我們無法做到斯特里克蘭那般放棄一切和無視一切甚至做出有違道德倫理的事,只為心中的夢想而活。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天命,斯特里克蘭的天命就是成為偉大的藝術(shù)畫家,但并不是每個人的天命都是這般遠不可及難以實現(xiàn)的存在,也可能如最后那個醫(yī)生所說某種程度來說他也是某方面的藝術(shù)家——生活,大多數(shù)人的天命可能大多一致,成為一個普通人過好這普通的一生。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二
    花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剛開始跟廣大讀者一樣,讀完前三張內(nèi)容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到底再講什么,后來就馬上豁然開朗。對于斯朱蘭這個主人公的性格與特質(zhì),我想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是反感的,因為他具有我們想擁有卻不敢去擁有的勇敢和果敢。所以我們嫉妒他同時又羨慕他。生活中從來不缺乏仰望月亮之人,但是也僅僅只是仰望而已,看完繼續(xù)去賺我們的六便士。也許很多人會非常不理解斯朱蘭的行為,覺得他傻,放棄舒適安逸的生活,和諧美好的家庭,一心去追逐自己從頭開始的藝術(shù),盡管如此,他做到了,他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和使命,在完成曠世奇作后,安詳?shù)碾x開。就算病痛折磨,死后尸不裹體,但卻人生完滿。這本書對我的人生觀帶來了很大的改觀,以前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工作不如別人,收入不如別人才華不如別人,但人活著不是去為了跟別人攀比,而是活出自我。天下沒有相同的一片葉子,我們也沒必要去復制別人的生活。以前我總在乎別人的看法,總是小心謹慎做事,活的畏畏縮縮。從今以后,我要為自己而活,即便繼續(xù)低頭賺著低微的六便士,也要痛快的活著!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三
    我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三上學期,老師讓我們看央視節(jié)目《一本好書》,當中便有這本書的真人演繹版,看完后念念不忘,所以我立刻買了原版書籍,在高三生活中抽空看,于是,《月亮與六便士》成為了高三時讓我放松和鼓舞我的一股力量,給予我莫大啟示。
    《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他原本在證券交易所工作,在周圍人的眼中是一個無趣、沉悶、乏味、可有可無的人,然而,忽然有一天他毫無征兆的離開了家,去到了巴黎。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因為有了新的人而拋棄現(xiàn)下的生活,然而當“我”受斯特里克蘭夫人所托去巴黎尋找時,發(fā)現(xiàn)其實斯特里克蘭到巴黎只是為了畫畫,而非眾人所猜測。在巴黎,德克·斯特洛夫是斯特里克蘭的忠實擁護者,認為斯特里克蘭是個畫畫的天才,在斯特里克蘭生病命懸一線的時候,把他帶到了自己家里悉心照顧,然而,斯特洛夫夫人竟然愛上了斯特里克蘭,最后,為了成全斯特洛夫夫人和斯特里克蘭,德克·斯特洛夫離開了家回了阿姆斯特丹,后來,斯特里克蘭也離開了,斯特洛夫夫人自殺了。斯特里克蘭離開巴黎到達馬賽,最后到達塔希提島。在塔希提島,斯特里克蘭和阿塔結(jié)了婚,傾盡心血的作了一幅壁畫,但在命懸一線之時,他囑咐阿塔將其燒毀。
    第一次看這個故事時,我感覺非?;奶疲瑹o法理解主人公拋妻棄子去實現(xiàn)個人夢想的行為,但在第二次看的時候,我忽然理解了這一行為,藝術(shù)源于生活,其實在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為了夢想而拋棄平凡、拋棄安逸、拋棄榮華富貴的人,這一類人或許被視為異類,但實際上,如果生活中沒有這類人,每個人都滿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對枯燥乏味的生活環(huán)境安之若素,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沒有一絲波瀾,更無法掀起驚濤駭浪,這是多么可怕啊。
    我想,作者寫下這本書是為了贊揚斯特里克蘭的勇氣,鼓勵大家追求心中所想,追尋更有價值的人生,不要平凡的泯于眾生。“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書中的這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些選擇月亮的勇士在人群中是渺小而孤立的,或許他們會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被他人嘲笑,被認為是特立獨行的,逆著社會的主流前行。盡管如此,但還是有人放棄一切去找尋屬于自己的月亮,這需要的巨大的勇氣。
    在看了此書后,我曾暗自發(fā)誓,我定要成為那個不被六便士牽絆,勇敢追尋月亮的人,即使被視為特立獨行的怪物。但在我填志愿時,我感受到了排除各種牽絆的困難之大,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那樣孤注一擲的行為,背后需要的是莫大的勇氣。我一直想到外省讀大學,希望到達一個全新的城市,認識一些素未謀面的同學,了解許多曾經(jīng)陌生的東西……然而,在各種外界的擔憂和問題面前,我還是屈服于現(xiàn)實,留在了本省,也似乎讀懂了那句“一般人都不是他們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們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但我依舊抱有希望,我相信:普通的生活其實和理想是可以相容的,即使我不出省,我依然可以認識新事物新朋友,這并不妨礙我去追尋我的月亮。大多數(shù)的我們不像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沒有極大的勇氣拋棄一切,沒有極高的天賦去成為一個非常成功且對他人影響深重的人。但我想說:找到一個熱愛的興趣,一份向往的職業(yè),一個喜歡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讓自己的生活充實有趣,這便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月亮,這和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月亮是同樣的崇高而偉大。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nèi)菀妆凰说墓饷㈤W暈、被生活的日常擊昏,忘記了心中的理想,那個屬于自己的月亮,這是可悲的,我不希望在某天夜晚枕在枕頭上思考生活時,對現(xiàn)狀感到恍惚,對未來感到迷茫,而后環(huán)顧四周,心生悲涼,我要不忘我的月亮,我要在滿是六便士的路上矢志不渝的追尋那個屬于我的月亮。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四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感受是:不敢茍同。主人公老思完美詮釋了“存理想,滅人欲”。
    老思是一個英國的中產(chǎn)階級,老婆孩子熱炕頭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但是忽然某一天,留下一張字條奔赴巴黎,潛心畫畫,從此不問家里事,沒有愧疚,毫不猶豫,割斷一切聯(lián)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為了理想放棄一切。老思對于畫畫是不瘋魔不成活的,除了畫畫沒有其他事情能夠被他重視,即使是為他生兒育女的女人,即使是把他拉回鬼門關(guān)的好友,即使是他的血親。甚至是作為人所不能壓抑的欲望,在欲望得到紓解之后,便憎恨上了熱愛他的女人。
    本書的結(jié)尾是,老思的畫作被后人認可,名垂千古,從藝術(shù)的角度上,他確實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但是,天才首先也是人,個人認為“不給他人帶來麻煩”是作為人最低的要求。然而老思竟然在婚內(nèi)和朋友之妻干柴烈火,事后還不負責任,害得朋友家庭破碎,朋友之妻為他殉情。單獨從作為人的角度來看,這簡直是道德淪喪。
    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還是作者特別想突出老思能夠跳出世俗的條條框框,率性而活,敢于追求真我。
    人作為社會人(這里的社會人不是現(xiàn)在的意思,是指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人),不能割舍與他人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也不能漠視本來需要承擔的責任。
    當我們談?wù)撋畈恢寡矍暗钠埱遥€有詩與遠方時,我們在想什么。
    當我們不能生存的時候,夢想什么就是雪地里的火柴,亮一下就沒了。所以,生存是第一要義。
    有人說,我可以為了理想放棄一切,你放p,當你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理想又遙不可及,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實現(xiàn)理想的機會。
    社會似乎總在教育我們,人必須經(jīng)受苦難,才能成為偉人。就連我們的小學課本上,幾乎都是如何經(jīng)歷磨難,如何努力,如何堅持,然后就成為了偉人。(比如司馬遷忍受宮刑著作《史記》,比如蒲松齡落第撰巨著……可能這些例子并不恰當)過分強調(diào)了,忍過苦難的日子,幸??鞓返娜兆泳蜁絹恚秃孟衲ルy和成功是雙胞胎一樣。
    有時候,苦難之后可能是更漫長的黑夜,如果一個人放棄健康去接近理想,可能會跌入深淵(猝死的人那么多,他們沒有機會去接近理想了)。
    其實,有些苦難是沒有必要的。如果理想暫時不能讓自己生存,請慢一點,等我們有一定的力量之后,才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近理想。
    我只是想說,人生雖然挺短的,但是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在道德允許的層面做自己,充實豐富自己,能夠拾起地上的六便士,也能觸天邊的月亮。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五
    終于把書讀完了,我好像很久很久沒有安安靜靜認認真真的讀完一本書了。以前不覺得的自己浮躁,每天瞎忙還覺得挺充實,當我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辦法安靜的思考安靜的看書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如此浮躁。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我很佩服斯特里克蘭德,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最艱苦的環(huán)境下也不曾放棄。親情、友情、愛情、金錢等等都無法束縛住他,他對于藝術(shù)的熱愛凌駕于所有東西之上。
    我最佩服他有勇氣舍棄原本富余安逸的生活,義無反顧的投身自己的熱愛當中。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是做不到放下所擁有的。
    我在這本書里學到了什么呢?我想有以下3點:
    1、追求理想的道路都是孤獨的,學會享受孤獨,學會理解別人的不理解。
    斯特里克蘭德的藝術(shù)生涯相對來說是孤獨的,不被世俗理解。我想到我剛開始做萌煮的時候,身邊的人都無法理解。我解釋過,講過道理,但是沒有什么結(jié)果,他們依然持懷疑態(tài)度。那怎么辦?去做就是了。因為我堅定這件事是我認可、喜歡并且愿意去做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自己愿意自己一個人面對,如果有人支持,就是錦上添花,沒有人支持,我也無所謂,畢竟生活是我的,在乎別人那么多意見干嘛呢。
    2、有利他的目標,目標堅定不移。
    這里的目標是指的大方向,我的目標就是推廣萌煮,讓更多的人了解萌煮,認識到科學育兒的重要性。以前我的目標是自私的,我總是想升級升級升級,反而把最開始樂于分享的路走偏了。
    3、學會放下。
    放下以前可能有的一點點光環(huán),一切重新開始。即使現(xiàn)在是一個小小的社長,也需要有空杯心態(tài),不斷的去向上學,向下幫。
    放下欲望,放下自己的掌控欲,放下自己的金錢欲望,很難啊~。
    放下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一切從零開始,踏踏實實修煉自己的內(nèi)功。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六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边@是《月亮與六便士》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正如書名,月亮是精神物質(zhì),而六便士則是物質(zhì)生活。書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是以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塑造的。講述了斯特里克蘭本是一位擁有六便士的銀行家,但為了自己心中繪畫的夢想,他拋下了與自己原來所擁有的一切,去巴黎學畫畫,度過了窮困潦倒的十多年,直到死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了它的價值,他的畫也因此被拍到天價。
    斯特里科蘭先生的超脫淡然讓我影響深刻,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和追求,所以一切外物都不重要,所以他可以不顧一切離開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穩(wěn)定生活,可以在潮濕簡陋的閣樓發(fā)著40度高燒堅持創(chuàng)作,可以在食不果腹的那段日子有機會賺到一些錢就買顏料畫布然后繼續(xù)尋找新世界,以至于讓我們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審視這位藝術(shù)家的言行,甚至會產(chǎn)生用世俗的標準衡量他是對他及他的理想的褻讀。
    書名是月亮和六便士,我想月亮大概就是這隱秘的理想的隱喻,都是稀有之物,都代表希望,為什么不用太陽而用月亮,我想月亮的光在黑暗中愈顯明亮,如同理想在現(xiàn)實中的閃光、吸引力量。在現(xiàn)在人們總是為了金錢,為了名利,不惜違背自己的本心,做了許多不愿去做的事,然后就這樣一輩子。而我們應該多聽從一下自己的本心,問自己喜歡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輩子成為金錢的奴隸。
    因此,無論我們現(xiàn)在身處何地,愿我們都能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滿希望,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愿我們都能望見星辰,不墜入塵埃。遠我們都能撿起六便士,看見月亮。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七
    毛姆在書中對人性的復雜有著深刻的解析與描述。
    斯特里克蘭那份對藝術(shù)的理想追求的堅毅,以及他那種不在意外界的一切眼光與議論,擯棄遠離文明社會,只追求自己心里想要做的事,尋求靈魂的解脫,他的這種堅毅追求確實讓人敬佩。但是正因如此,他不食人間煙火,殘酷冷心,為了自己內(nèi)心的追求而幾乎傷害每一個人,包括善待他的人,這實在難以讓人喜歡。他的堅毅與那種‘絕世而獨立’(未必合適,差不多那意思)也值得‘擇其善者而存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學習借鑒一些也需丟棄一些。
    這世界需要像斯特里克蘭那般孤獨獨特而又不凡的人,也更需要所謂的“俗人”。我想每個出現(xiàn)在世間的人,都一定都會有他存在的意義吧。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八
    國慶期間,智齒發(fā)炎,消炎拔牙,苦不堪言。也感謝這顆智齒,要我安心窩在床頭讀書。或者要感謝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置身書中,讓我忘卻了牙齒的疼痛。
    故事很簡單,寫了證券經(jīng)紀人斯特里蘭克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為了追求內(nèi)心隱秘的繪畫夢想,拋妻棄子,踏上追求夢想的離經(jīng)之路。他不在乎貧窮、饑餓、疾病、被鄙視,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偉大的作品。當然,這個偉大,是達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最高級別的自我滿足,而非外界的認可,因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評價。當然,他的作品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外界的認可。
    在今天這個年齡,讀了這本書,少了那份網(wǎng)友評論的“讀了這本書的人都辭職追求夢想去了”的沖動。從書的整體故事性和作者的出發(fā)點來看,主旨就如標題,你是要抬頭看月亮,還是低頭撿六便士。人人都有夢想,我們是該追求夢想,還是被現(xiàn)實捆綁??墒菚械乃固乩锾m克,我并不喜歡,不喜歡的原因,是因為我已經(jīng)被現(xiàn)實世界改造徹底呢,還是我不喜歡如此自私、冷酷的人呢?假想我在20歲時讀此書,又會怎樣理解?我也不喜歡斯特里蘭克女士的虛偽,但是現(xiàn)實社會她又成了當今女權(quán)主義歌頌的被拋棄后自強不息的楷模。我喜歡書中最后的老船長,他說:“我不是跟你講了,從某種角度看,我也是一個藝術(shù)家嗎。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著他的那種熱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
    用網(wǎng)友的話說:這兩者其實都是基于同一個出發(fā)點,事實上,他們的境界是一個層次的,后者一點都不高尚。以我自己的通俗腦袋去通俗地說:對普通人來說,charlesstrickland是沒有意義的,你要是讀了這本書受到這個角色感染那還真是一個傻了,就像現(xiàn)在漫天的廉價的“去旅行”、“再不就了”。我覺得真正的超然是坦然接受世俗的一切,既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厭惡,所謂”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作者本身表現(xiàn)出的水平很值得贊揚,尤其贊同他在文中的一句話:作家更關(guān)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十九
    也許這會是一篇“標新立異”的讀后感。
    我花了數(shù)天時間,草草地看了一遍《月亮與六便士》。在讀此書之前,我陸續(xù)看到過許多讀者對此書的夸贊,大家都夸主人公查理斯是一個執(zhí)著的藝術(shù)天才,為了理想可以付出一切的追夢者。
    《月亮與六便士》一書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講述了一位證券經(jīng)濟人——查理斯原本工作穩(wěn)定,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和兩個孩子,可是他在40歲時忽然想去追尋夢想,當一名畫家,于是離開了妻兒去巴黎學畫畫。經(jīng)過病痛、饑餓等各種折磨,最后畫出了驚世之作的故事。
    查理斯病重時,得到了好朋友施特略夫的幫助,為他治病,給他創(chuàng)造條件畫畫。可是,查理斯做了什么?他對施特略夫破口大罵,說他是“滑稽的小丑”,還奪走了斯特略夫夫人。最后施特略夫為了成全他們,選擇了離開。而查理斯呢?他也選擇拋棄施特略夫夫人,導致施特略夫夫人自殺,他依然無動于衷??吹竭@里,我真想找一根大棍子,把這個長著長長的紅胡須的、滿口“去他媽的”的冷血家伙給狠狠地揍一頓。
    后來,他在荒島上得了麻風病,雙目失明……我覺得:活該!
    我真的非常不認同這本書。誠然,我敬佩為了理想而努力的勇士,例如居里夫人為了心愛的科研事業(yè)嘔心瀝血,卻從未不管不顧自己的孩子;文天祥為了民族大義,犧牲了自己妻兒的自由,卻著實讓人敬佩。查理斯呢?我只覺得他是一個自私、冷酷、絕情的家伙!
    讓喜歡他的人為他唱贊歌吧,我只想對他翻一個白眼,再吐一口唾沫,惡狠狠地說一句:“呸!人渣!”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十
    初期讀感覺非常的枯燥,隔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再讀,后來硬著頭皮慢慢讀下來的。到最后讀完仔細思考后才覺得主人公逐夢的代價和魄力!
    理想與現(xiàn)實,是文學作品四大永恒的主題之一,這本書用月亮與六便士做比喻真是極為恰當。第二次讀毛姆的書,開頭真是有點味同嚼蠟,我一度以為第一章是作者寫的序,看到斯特里克蘭不告而別那里,才算開始看到故事情節(jié)了。但全書讀完了,才發(fā)現(xiàn)這就是毛姆寫作的腔調(diào),有點淡淡的漫不經(jīng)心和距離感,有分寸的嘲諷和恰到好處的評議,不著痕跡地融入了作者的價值觀,講故事和寫作的手法實在是高明。
    好的小說讓人看完后掩卷思考,回味無窮,這本書就是如此,雖然是差不多1前完成的小說,但內(nèi)容在今天讀起來依然鮮活,也許這就是此書經(jīng)久不衰成為經(jīng)典的原因吧!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十一
    這是一本探討夢想的書,講述的是一個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實現(xiàn)自己年輕時候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的夢想,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辭掉了工作,拋棄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放棄了優(yōu)裕的物質(zhì)生活,從倫敦出走巴黎,開啟了他的逐夢之旅。
    之后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這段時間,他過的窮困潦倒,從風光體面變得衣衫襤褸,過上了流浪漢的生活。他畫了很多的作品,但都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最終他病逝在了島上。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畫作反而拍賣到了很高的價格,他的才華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雖然他的后半生過的十分的艱苦,但是他卻一點都不后悔當初的出走。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十分的沉默甚至是冷漠,但是他周圍的朋友們都很在他有困難時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這或許是因為他身上的那股子勁感染了周圍的人了吧。雖然他生前貧困交加,碌碌無名,但是他一直都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他一直都肯定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最終成為了一個鼎鼎大名的畫家。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多則一百多年,少的也有幾十年,這日子說長不長,說短也沒那么短。人生的價值到底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是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幸福美滿的家庭,還是為理想而奮斗的活力四射的模樣。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的人,有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有多少人所干的事,所做的事都是自己有興趣的呢?又有多少人為了生計奔波,在日復一日的勞累中丟失了曾經(jīng)的夢想呢?筷子兄弟在《老男孩》里這樣唱道:當初的愿望實現(xiàn)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是啊,歲月帶走了那個真正的我們,只留下了為生活奔波的木頭人。
    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些問題。我在想他這樣做是否值得?他為了曾經(jīng)的夢想,拋下了一切,傷害了家人和朋友。我想假設(shè)一個如果,如果他從二十幾歲就堅定自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的想法,然后立即著手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的話,那結(jié)局會不會好很多。
    人啊,一定要干自己喜歡的并且擅長的事,不要等到年華逝去,才去追求你那虛無縹緲的夢想。追求夢想,承擔責任,關(guān)愛家人都很重要,不能夠顧此失彼。
    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篇二十二
    這本書真的太難讀了!原因有二。
    一是作者毛姆本身的問題。本書頭幾章都十分的枯燥乏味,先介紹“我”的背景和一些心理活動,幾乎都在抒情,看著每段話都很有深意,但我看著很像大段大段的廢話,直到書讀到一半,高更出場了才有點劇情。高潮很有意思,斯特羅夫好心接病重的斯特里克蘭回家照顧,幫助他度過鬼門關(guān),結(jié)果他的妻子斯特羅夫太太決定拋棄丈夫跟著斯特里克蘭過流離顛沛的生活,最后因困不住斯特里克蘭的心而自殺。
    二是翻譯者李繼宏的問題。我讀的版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典藏版,李繼宏翻譯。他最著名的譯本有小王子,還翻譯了動物莊園和老人與海等經(jīng)典著作。當我發(fā)現(xiàn)我買的動物莊園是弘豐翻譯而不是他的時候,頗松了口氣。
    因為他這人有個“賣弄學問”的毛病,也不是說不好,畢竟通過他翻譯的這本書,我接觸了初中學文言文階段才會出現(xiàn)詞語,好幾個都要查詞典理解句子呢,真真讓我漲見識,可不是厲害嗎。
    賣弄學識當然不是他的問題,是我文化程度不夠才認為他賣弄??梢詥栴}在于,一本外文翻譯,大部分是英譯腔,突然冒出幾句現(xiàn)代漢語都很少用到的詞句,實在是怪異,讓我頻頻出戲。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我覺得原作的表達可能是,誰都逃不過上帝/神的制裁,或者,壞人都會下地獄嘞。因為全文誰提到過相信法律啦?天道是中國道家思想吧,太格格不入了!
    有機會去一定要去圖書館借他別的翻譯看看,全方位地批評他!ok,抱怨說在前面,接下來該是讀書筆記的常規(guī)操作—點明主旨,表達感受。讀書筆記這本小說的主旨應該比較清晰,通過小說還原毛姆所了解的高更這類藝術(shù)家追求的“美”,贊揚他們放棄六便士的舒適而去追求月亮的高大人格。文中有大部分模糊的“多余情節(jié)”,比如前文通過斯特里克蘭的妻子引入他描寫了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文章后面描述高更去荒島生活最終慘死也是根據(jù)許多人零零碎碎的描述。
    或許這是毛姆聽說的高更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也或許是他認為通過多個人模糊的表達能讓男主人公這個人物更真實。
    “生活在讓你感到舒適的環(huán)境里。讓你的內(nèi)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
    至于讀后感想嘛,也沒有很深刻,全文似乎在聊些歐式的“大男子主義”。他們尊敬女性,女性也早已開始強調(diào)獨立,可是文中主要出現(xiàn)的三個女人—斯特里克蘭的妻子,被他拐跑到斯特羅夫太太,和最后小島上深愛他照顧起居并為他生兒育女的土著女孩。她們的形象都很扁平,不外乎愛慕虛榮(前者),深愛斯特里克蘭(后二者),和操勞度日。
    我不能理解這些女人,相反,我能稍微理解充滿理想拋棄一切的人生追求,雖然我做不到,但是對這類人充滿敬意!其次,占文墨較多的人還有斯特羅夫,一個同樣對藝術(shù)有著至高追求的人。他是斯特里克蘭的反面,他能懂藝術(shù),能懂斯特里克蘭,但是他流于平庸,最終在太太死后也回歸平淡的生活了。
    高更等人如此高尚的人格和人生追求我很難完全理解,因為長命百歲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才是我等俗人的人生追求—間歇性躊躇滿志,持久性好吃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