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通用18篇)

字號:

    讀后感是一個人對自己閱讀體驗的記錄和總結。在讀后感中,可以適當引用書中的片段或段落,以加深讀者對內容的理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無論是對于熱門暢銷書還是經典文學作品,這些讀后感都是作者的獨特見解和感悟,或許能夠幫助你找到與自己的觀點對話的聲音,或者與你產生共鳴。閱讀這些讀后感,希望能夠給你帶來一些啟示和靈感,促使你將自己的閱讀體驗更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或許會遇見心儀已久的作品,或許會發(fā)現新的閱讀靈感,或許會碰撞出火花,一起探索閱讀的樂趣吧!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一
    相信大家對赤壁之戰(zhàn)都不怎么陌生,它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一場戰(zhàn)役,同時也給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zhàn)講述的是曹操想帶領十五萬大軍搶奪東吳江南的地方。龐統的連環(huán)計成功后,周瑜決定用火攻來對付曹操,先讓黃蓋寫信詐降,讓曹操毫無防備。曹操不知有詐,黃蓋的船借著東風飛快地沖進曹軍的水寨。赤壁之戰(zhàn)是靠了團體的智慧戰(zhàn)勝了曹操。因為先是龐統出了連環(huán)計,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諸葛亮前來借東風,最后是黃蓋寫詐降書來攻打曹操。
    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一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從促進孫劉聯盟,還是火燒赤壁。整場戰(zhàn)役,好像都是按照諸葛亮的計劃,步步為營,把曹操趕回老家。
    通過上述一個問題,我們不難看出,搓合孫齊聯盟不是諸葛亮。為什么呢?因為孫權不可能因為諸葛亮的一面之詞,就與劉備聯盟。所以搓和孫劉聯盟的人應該是魯肅。因為魯肅曾經也為孫權規(guī)劃過藍圖霸業(yè),其中就有說到讓劉備強大,令其與曹操爭霸,孫權再坐收魚翁之利。但現在孫權卻猶豫了,如果不和劉備聯盟,魯肅的計劃就泡湯了,所以魯肅很著急。而孫權又為什么猶豫,因為他在算賬,全盤考慮攻打曹的好處與壞處,考慮聯盟的好處與壞處。而兩軍陣前那容得你猶豫,所以魯肅就來勸孫權:“張昭等人主張投降,是求自保,可主公您不一樣?!敝篝斆C把賬給孫權一一算清,孫權才接受了與劉備聯盟。
    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搓合孫劉聯軍的第一功臣,因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在日常生活中團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團體可以互相幫助,把缺點彌補,當然還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難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動腦筋,想出化解困難的好辦法。考卷上有一道難題,我們不能空著不做,得通過腦子的思考來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們也需要勇氣,如果沒有勇氣的話,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么抓住他,可你們沒有勇氣不敢與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赤壁之戰(zhàn)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生活中既要有勇氣,又要有智慧。智勇雙全,方得天下。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二
    “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這個亂世,群雄逐鹿,人才輩出。其中,它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不喜歡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他把曹操寫得那么陰險狡詐,與《三國志》中的曹操截然不同。《三國志》中的'曹操是亂世中的英雄,足智多謀。我覺得他不像《三國演義》中的“寧愿叫我負天下人,也不愿叫天下人負我”。相反,他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關羽最后一次戰(zhàn)敗,不僅與劉備分手,還落在曹操手中。曹操提出了很多關于能歸還他的好處請求,但關羽沒有答應,堅持要去找劉備。幾天后,關羽離開了,只留下一封信。曹操看到后,不僅沒有派兵去追關羽,還讓他去找劉備??梢娝且粋€珍惜才華、講情義的人。
    一個國家的興衰,除了要有一個賢明的國王,其次,一個足智多謀、忠誠的謀士對一個國家也很重要。就像諸葛亮一樣,他一心為劉備出謀,使蜀國的實力日益壯大。燒赤壁,七擒孟獲,他不驕不傲。街亭失守了,他卻自降三級。劉備死了,后主劉禪繼位。但諸葛亮不但沒有篡位。相反,更忠心協助劉禪,才終于穩(wěn)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梢哉f是鞠躬盡力,死而后。他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宣傳和學習。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三
    說到風起云涌的三國,人們都會想起那本著名的《三國演義》,但是,真正的三國歷史其實是被人們所忽視的。翻開《三國志》,那份書香伴著歷史厚重感直入心脾。
    孫權自建立吳以來,更注重他的海上交流,他派人去過臺灣,還為臺灣取名為夷洲,還去過很多地方,不僅到國外促進文化交流,還加強臺灣的管理,實現統一等目標。他的做法到現在看來都是明智之舉。如今的`中國,西方元素無處不在。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國家的不斷發(fā)展與繁榮,更帶來了外國的文化,這些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給人們帶來更加飽滿的文化盛宴。由此可見,孫權也做了一件完美的創(chuàng)舉。中國人,中國夢,文化的夢,這未嘗不是一件文化統一之舉!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表現的奸詐多疑,真實歷史其實不然。他攻下半壁江山,在領土內減輕服役,為民著想;在軍隊中善于任用賢才干將,多計多謀,他的夢想是完成祖國的統一!直到病死,他依舊囑托兒子去好好管理領土,完成霸業(yè)。曹操對于祖國統一的愿望一直埋藏在心里,那是真正的統一!時至今日,香港澳門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已經投入了祖國的懷抱,,現在唯一的遺憾就是我們的寶島臺灣。我們的心里流淌著與他們一樣的熱血,那份祖國統一的中國夢必會在有朝一日實現,寶島臺灣有朝一日必會在中國夢的推動下與大陸手拉手成為一家人。
    可是在如今,我們的中國夢是否超越了他們,他們在追夢的道路上不斷拼搏,我們也在追夢之路上不斷拼搏了嗎?實現中國夢,不僅要在心中樹立一個目標,更要我們像古人一樣在道路上不斷拼搏!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四
    三國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本書,因為它里面既真實也很生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我看完以后就感覺這書,每一個細節(jié)都很詳細、具體。
    里面我發(fā)現了很多歷史上的黑幕,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里面所向披靡,八卦陣、出師表更是輝煌,但是在真實歷史上陳壽沒有過多的去描寫諸葛亮,而且我還發(fā)現諸葛亮是屢戰(zhàn)屢敗,周瑜也沒有想象的笨,而且特別的聰明孫堅、孫權的很多步妙棋都是周瑜幫忙的。
    我最喜歡的角色――曹操,看完三國演義后,再看三國志以后就會對它感到有一種很佩服的感覺。曹操在三國演義里被寫的很兇惡、殘害百姓、一位奸雄,但是他確實如此嗎?百姓們都很愛戴它,曹操是一位很偉大政治家、軍事家、作為一位詩人可以說,也是很有才氣的。七步詩的曹丕是誰教育出來――曹操,他沒有想象的兇惡,反而很友善。為什么三國演義會如此貶低曹操抬高劉備,其實只是因為南宋想找一個借口而已。
    三國志從某些意義角度來說,沒有三國演義那么吸引人。它里面太真實了沒有很大的趣味性,有很多三國演義里虛構的故事或傳說都沒有。赤壁之戰(zhàn)里沒有借東風之類的故事,曹操只不過是輸給了瘟疫和水土不服。三英戰(zhàn)呂布三國志里沒有后來我翻了很多資料最后發(fā)現但是人物實力,距離相差太遠了。
    三國志有點偏向與陳壽個人觀點,但是大部分還是事實,對人物的觀點存在一些偏見,我對三國志還有一點很好奇就是,三國志的精彩程度為什么不進四大名著。三國志有一點比較有意思就是全書沒有一個到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五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是歷朝歷代之必然之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載風云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歌詞寫的是就是三國環(huán)節(jié)的事情。
    東漢末年,皇上連續(xù)昏庸無道。造成天地群英并起,割據天地。
    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它是來源于蜀、魏、晉以外中立方米人員對諸葛亮的客觀性點評!三國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諸葛亮年輕人時耕讀于荊州市武漢市郊,地域上稱其臥龍山、伏龍。受劉備邀約出仕,隨劉備進軍四方,創(chuàng)建蜀漢政權,官封丞相。其為蜀國立已過赫赫戰(zhàn)功,大公無私,鞠躬盡瘁。三國劉備則在三國諸葛亮的輔助下,由原來的拙於用兵之道,每戰(zhàn)則敗,奔亡不暇變成之所向披靡。乃為為一大賢臣,受三國劉備白帝城托孤,致死以統一中華民族還于舊都以民為本,卻壯志未酬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光,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地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人物淚滿襟。
    后《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便是你一生真實的真實寫照,《出師表》幾篇好似陸游贊揚道:出師一表真實姓名世,千載誰堪上下間。你的忠貞不屈,你的一點智慧,歷史更為你寫出了光輝的一筆!
    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一代梟雄,卻被三國演義欺詐變成一個小人,其實要不然。但我卻覺得他不但并不是一個小人反倒應該是真英雄,真豪杰。實際上在為一個頗有做為的帝皇,曾說我心與曹操是互通的。三國曹操他在華北地區(qū)實行囤田對農牧業(yè)修補起了十分大的作用;三國曹操唯才是用,國防安全上發(fā)展戰(zhàn)略戰(zhàn)略定位靈活變幻無常(老話一說三國曹操,曹操就到也是用以敘述三國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三國曹操在文學方面亦大有可為,善于以詩詞描繪政治軍事理性化和理想化,雄心壯志,詩里鋪滿不斷進取的精神。一代梟雄,縱風景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之隕,也是萬般無奈??墒撬麑v史時間的奉獻的確不可忽視的。
    多少人曾罵你奸雄,漢賊,我覺得,你告一段落中國北方近三十年的軍閥割據,使中國北方普通百姓得以平穩(wěn),歷史讓你寫出了光輝的一筆!
    三國君王劉備,孫權,曹丕,哪一位獲得了天地?尤如海市蜃樓,富貴榮華稍縱即逝,功名,名與利,支配權,好似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國,風光一時,名垂千古。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六
    當我看完《三國志》時,我特別佩服司馬懿。他驚人的軍事天賦和政治才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就是他的忍道。
    眾所周知,司馬懿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陰謀家,同時也是魏國的四世之臣,更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也是失敗的教育家。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會認為,司馬懿是個老奸巨猾的亂臣賊子。在這里我想否定一下,《三國演義》中是采用了揚諸葛,貶司馬形式。其實司馬懿并沒有這么壞。那么今天就由我給大家講一講臥虎司馬懿的故事。
    司馬懿在早期收了一個弟子,名叫鐘會。為什么收他呢?因為他的父親是時任廷尉鐘繇,位居九卿,掌管國家監(jiān)獄??梢娝抉R懿之老辣。時曹植回京師,與曹丕喝的爛醉如泥,夜闖司馬門。司馬門是只有皇帝、禁軍、隨臣才能進出的地方,擅闖者死罪。曹植的輔臣,楊修為了捂弊此案,為了扶曹植登上世子之位而聯合崔琰誣告車夫司馬朗,也就是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懿請求鐘會幫助他,鐘會找到了父親鐘繇一起破案,最終查出事情的真相導致曹植勢力全敗,曹丕當上世子。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懿人脈之廣,以及熟悉政權之道。
    司馬懿不僅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他生平中最大的戰(zhàn)功便是祁山會戰(zhàn),他與諸葛亮的較量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諸葛亮三出祁山時,因李嚴策反而轍入巴蜀,他帶領著三郡的百姓撤入益州,為拖延時間而鎮(zhèn)守西縣。司馬懿當時也被這個布局弄得神魂顛倒,這么多個地方到底在哪兒才能抓到諸葛亮呢?他思前想后,最終認為西縣最有可能。因為那里是連接蜀道和司隸的要道。后來,也就是眾所周知的空城計。
    我們不看司馬懿的失敗,而看他軍事敏感度有多么的高。若是你,你能想出諸葛亮藏身之地嗎?后來諸葛亮再出祁山準備激司馬懿進入蜀道。因為在當時魏國的平原作戰(zhàn)能力是三國中最強的,蜀漢只有靠謀略和地形才能贏得魏軍。司馬懿卻按兵不動,諸葛亮派人挑釁司馬懿,各種辱罵。但司馬懿忍下來了。后來諸葛亮無可奈何,因為他知道他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遣蜀使至司馬懿營中送予蜀錦紅裙,想用激將法激司馬懿出兵。要知道當時送一個男人紅裙是個多么大的侮辱。司馬懿不但沒有生氣,還宴請蜀國使者。套上家常問問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如何,最終得知諸葛亮命不久矣。所以選擇穿上紅裙至渭水河畔,沒有出兵,耗死了諸葛亮。最終贏得了祁山會戰(zhàn)的勝利!
    司馬懿是多么善于言辭的人。在面對侮辱之時,他并沒有沖動而怒斬使者。而是深入化思考問題,以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贏得勝利。這樣熟悉心理戰(zhàn)術的司馬懿,成就了臥虎。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司馬懿的教育方面,他的兩個最出名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一個有勇無謀,“一個便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彼抉R昭的兒子司馬炎,也就是后來的西晉開國皇帝,賣官享樂。此三人沒有一個人超過他的父親,反而大大落后,使歷史進程倒退了十幾年。所以司馬家是個教育的失敗典例。
    讓我們來回顧司馬懿的一生。他是一個很能拼,很能干,出類拔萃,空前絕后,又是三國時代最終真實的勝利者。他為自己的后代鋪下了多么好的道路,但結局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他沒有教會他的兒子們生存之道。致使一個比一個差。就好比一個光輝一時的企業(yè)和一個百年企業(yè)相比,肯定是百年企業(yè)比一個光輝一時的企業(yè)強大得多。因為他們懂得教育后代,懂得傳承,而司馬懿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把大部分時間用來勾心斗角,龍爭虎斗,忘記了教育的存在。雖然在他死前一切都是這么完美,但是西晉王朝的衰亡證實了這一點,一個短命的王朝。所以我感悟到:教育至上,傳承精神,才是長久之策。而不是一時光輝。
    “少年強,則國強?!弊鎳奈磥硎俏覀儯鎳南M俏覀?,祖國的強大靠的也是我們!讓我們擔起華夏大地未來的責任,中國夢輝煌的一頁將由我們書寫?。T文灝)。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七
    《三國志》和《易中天品三國》講述了真正的三國歷史。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幾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zhàn)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表、袁紹;可愛的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人;馬騰;小霸王:孫策……他們都有自己的領土,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文臣武將,為什么最終是司馬家族一統九州,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有一個朝代—晉,那是因為能與之爭鋒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還沒世。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天命,而吳國則時間最長,蜀國則最短的,那是因為它失去了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樣,從此一蹶不振,最后沒出息的昏庸無能的君主劉禪直接棄城而降,諾大一個蜀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吳國之所以壽命長是因為第二代君主孫策選好了接班人--孫權,而且為孫權留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yè),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將,所以吳國壽命長要歸功于孫策。魏國則是有一個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還勉強挺了過去,俗話說國不過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時,已是烏煙瘴氣,司馬昭獨攬大權,這時的魏國已是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最終三家全部滅亡,中國又進入另一個朝代的統治:晉朝。
    《三國志》和《易中天品三國》這兩本書讓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國歷史。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八
    我看完《三國志》已經快2個月了,由于一直懶于寫博,因此,篇的事情也就被耽擱下來。
    我家的《三國志》依然是中華書局的版本?!度龂尽酚涊d了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軍閥混戰(zhàn)起,前后共計九十年的歷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斷代史中別創(chuàng)一格。由于陳壽寫的《三國志》,意務簡潔,裁制有余,文采不足。遠沒有現在我正讀的《史記》好看。
    現在回想《三國志》,要屬吳書部分的印象最為深刻。一則,是孫權的雄才大略遠高于劉備,識人用人爐火純青不遜曹操;二則,孫權之后,吳國陷入了“強臣壓君”的'困境。
    其次,對曹操很佩服。《三國志》中的曹操,相比《三國演義》所刻畫的形象簡直是大相徑庭。三國第一人物應屬曹操。
    第三,對劉備很意外,特別意外的是,《三國演義》中張飛鞭打督郵,居然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劉備所為。厲害,不愧為英雄人物。
    看完《三國志》,我很可能就不會再讀《三國演義》了。
    這次讀《三國志》,對于裴松之的作注部分基本沒有看。等我以后對三國有興趣時,再細看。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九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
    近日都在讀三國,看的有點不知所措。記得小時候也讀過,但當時怎么會知道里面的意思,只不過知道里面的一些典故,還有象古代書生一樣的尋章摘句,以求能在寫作文的時候賣弄一下,讓我的老師同學們夸耀自己一番,得到一點欽佩之情。如今,許多年過去了,本來不喜歡看戰(zhàn)爭故事的我,突然由于易中天老師和央視的輪番轟炸,我突然來了興趣,重新捧起讀起來。
    看書的過程也是一個釋疑和解惑的過程,本來我對諸葛亮充滿了偏見,聽信了一句話,諸葛一生謹慎;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但看到大半,我不由的由衷佩服諸葛軍師,他是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軍事上的奇跡,如八卦圖,木牛流馬,還有很多深謀遠慮的軍事戰(zhàn)略,這些對于奉行仁義只會示弱的劉備來說,是諸葛亮讓他能夠三足鼎立而居起一,為什么這樣說,大家只要看看他為了關羽之死,就要大起傾國之兵而伐吳,為一己之私而廢國家大義,不聽任何人的意見,更不用說總結經驗制定戰(zhàn)略,終被陸遜不費吹灰之力而置于死地。由此就可以看出劉備在軍事上與政治上較曹操差的太遠,所以他的勝利可以說大部分是有了諸葛亮。
    讀三國,同時也看到了性格決定了命運,不管你是王侯將相,還是一介草民,張飛真是厲害,有勇有謀,但是他有缺點,而且是致命的缺點,就是視手下如糞土不如,最終他被自己的手下輕割頭顱。關羽也是厲害,諸葛都要捧他敬他,但是他自恃無人能及,最終因為輕敵而敗在陸遜之手。由此可見,一個木桶無論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決于其中最低的那塊木板。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去了解別人。
    為什么諸葛亮可以戰(zhàn)到最后,我想他的謹慎幫助了他,如果打不贏,何苦拿著腦袋去拼?試問曹操出征幾次又勝過幾回?但是他過的比誰差,反而所有大臣都認為這江山都是他打下的,要他稱帝而他自己不干而已!想到現在的人和事,不是以前的刀兵相見,但也是幾番成敗!想當年說過"摸著石頭過河"是讓很多人因此暴富,但是帶來的問題也是接踵不斷,暴富后面帶來的問題是什么,貧困帶來的'又是什么,人們現在不相信政府,安居樂業(yè)的反而比以前少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著迷霧,都感覺不到自己的未來,時刻怕下一個沖擊的是自己,所以現在房地產大盛其道,無予爭鋒!
    其實,現在的人們根本沒必要去做無畏的煩惱,想天生我材必有用,沒必要為現前的煩惱遮住了雙眼,人的一生,成敗只是一瞬,獲得一個好心情,有一個健康美滿的人生也許就是上天賜予的快意。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
    換句話說,世界大勢所趨,分久必合,分久必合。打開這本書的第一句話是整本書的中心句。這本書以《水滸傳》、《紅樓夢》和《西游記》四部著名的三國演義而聞名。每次我讀它,它總是有吸引我的特殊魅力。
    第一次讀《三國演義》,讀《勇敢》,從關羽的五關斬六將,趙云的長坂坡單騎救主,到甘寧百騎劫營,典韋保護曹操,一幕又一幕的英雄氣概,一幅又一幅的勇敢畫卷,這是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時最著迷的內容。
    第二次讀《三國演義》,讀《智慧》。從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世界三分,從草船借箭,到周瑜燒赤壁,再到郭嘉的遺產,遼東,于迅驅虎吞狼。這些是我第二次讀《三國演義》時最佩服的'事情。
    第三次看《三國演義》正義,從劉關張?zhí)覉@,他們的忠誠讓我以來,他們的忠誠讓我震驚。關羽投降了曹操。即使曹操每三天舉行一次小宴會,每五天舉行一次大宴會,關羽仍然沒有忘記他的善良和正義,斬斷了將軍,然后關張被東吳傷害了。劉備沒有聽取大家的建議,開始向全國各地的士兵討伐東吳。這一幕又一幕,讓我感慨萬千。
    《三國演義》不愧為四大名字。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一
    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學史上,有二十四部史書熠熠閃亮,它們取材廣泛,記事詳實,被后人并稱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紀傳體史書,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大量的資料,素材,其功勛不可磨滅。而《三國志》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代表之一。
    《三國志》是由晉代陳壽撰寫,裴松之作注。它分為《魏書》,《蜀書》,《吳書》三個部分,分別記錄了魏、蜀、吳三國在長達一百多年錯綜復雜的政治和軍事斗爭中涌現出的許多杰出人才。其中《魏書。荀彧傳》使我深有感觸。
    《荀彧傳》是陳壽關于荀彧的傳記,荀彧為人雅量高致,有“王佐之才”,曹操稱贊他為“吾之子房”,對他十分器重。然而,這樣一個曠世奇才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在漢末農民起義爆發(fā)后,他先投奔了袁紹,未得到重用,后來投奔曹操,才得以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負。荀彧先后向曹操推薦了經商的戲志才以及自己的好友郭嘉,徹底摒棄了當時的門戶觀念,禮賢下士。事實證明,荀彧和蕭何一樣慧眼識珠,戲志才神機妙算,而郭嘉更是被稱為“鬼才”,算無遺策。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較量中,荀彧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因為有荀彧出謀劃策,曹操得以守甄城,定兗州,降官渡,滅荊州,他的歷史功勛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對于“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來說,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當他的利益受到侵害時,他會毫不猶豫地掃除一切障礙——包括那個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相互信任的朋友,忠心耿耿的屬下,荀文若。雖然荀彧身在曹營,但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漢臣,他一直天真地認為曹操起兵只是為了光復漢室。他一直忠于漢室。所以當曹操意欲加爵魏公,進封九錫時,荀彧表示堅決反對,“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定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兩人之間陷入信任危機,終使得曹操做出最后的決定。之后發(fā)生的事情并不像電視劇中的老套情節(jié)一樣皆大歡喜,而是走向悲劇。
    曹操出兵討伐東吳,荀彧留守壽春。建安十七年的冬夜里,荀彧獨自坐在堆滿公文的清冷房間里,曹操的使臣突然送來了一個食盒。他知道,曹操想要殺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里面會是什么,匕首,還是白綾。荀彧邊想邊打開了食盒。里面竟然空無一物。是啊,曹操給了他權力,給了他名聲,給了他財富,還能再給他什么——除了死亡。荀彧不動聲色地合上盒蓋,批完堆積如山的文書,從桌下摸出一個白玉小瓶。望向窗外泛起魚肚白的天空,他整理好衣冠,向著西方的許昌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而后將瓶中鴆酒一飲而盡。不知道為什么,荀彧想起了西漢的.淮陰侯,韓信。
    確實,荀彧的命運與韓信有太多相似之處,一文一武,都是曠世奇才,都曾身居高位,都為帝王霸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后卻都因為君主的猜忌而慘死,正所謂“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故國破,謀臣亡”?!熬灰娮蠹{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果然,天下已定,我固當烹。更諷刺的是,荀韓二人還都有一個最后得以善終的藍顏知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過,似乎唯一的不同點在于韓信之死有他自身的責任,他總歸是在楚漢相爭時小小的要挾了劉邦一下,而荀彧之死卻是因為他過于忠貞不貳,忠于已經傾頽的東漢王朝?!爸\反”必死,可是忠貞也不得善終,看來當真是伴君如伴虎。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荀彧與韓信的命運固然使人唏噓,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過失,沒有什么是絕對的。即使歷史真相無比殘酷,也不會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牢記歷史,認真學習歷史。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二
    今天,我讀了四個名字:《三國演義》。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蜀漢、東吳、魏三個國家的故事:東漢末年,皇帝無能,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蜀漢的領導人是劉備,東吳的'領導人是孫權,魏的領導人是曹操。如果三個人想統一世界,他們會招募人。蜀漢的英雄有:張飛、關羽、趙云、諸葛亮、黃忠······東吳的英雄有:周瑜、魯肅······魏國的英雄包括司馬懿和司馬昭······經過多年的戰(zhàn)斗,司馬昭最終統一了世界,建立了西晉王朝。
    三國演義定義了魏、蜀、吳三位君主,用三個詞來形容: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英雄。
    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他是一個忠臣,一個忠臣,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死亡中。而且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謹慎,但他是個奇才!他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慧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用木偶退司馬懿,殺魏延。這些都是普通人想不到的,他的智慧是我學習的最好榜樣!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三
    我想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吧,其實《三國演義》里有的故事并不是事實,真正的歷史記錄書是《三國志》!
    其實我決定讀《三國志》是因為我正在玩關于三國的`游戲,就對三國有了興趣,于是就托舅舅買了本《三國志》。
    《三國志》里講的是每一位將士的經歷,每讀到一位我都情不自禁的贊嘆。關羽水淹七軍,張飛義釋嚴顏。雖然本書對每個戰(zhàn)爭沒有詳細介紹,但是介紹東西非常全面,如爵位,食岜等等。
    其實我最喜歡的是對每個將士的評語,每個評語都非常精彩,把將士的習慣,性格和品行說的非常清楚。也把短處和死因說到點上了。讀了《三國志》之后,讓我對歷史又走深了一步,相信我在讀這本是之前肯定說不出蜀國,魏國和吳國的大將各二十個,但是現在我肯定把各國大將說出二十五個!沒有騙你。我相信這對以后肯定有用。在這里,我為這本書做一下廣告,希望大家也來買這本書,全套五本(我全讀了,三本魏書,蜀書吳書各一本)僅售九十二元!只有一個字“值”。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四
    公元184年,張角兄弟三人舉兵數十萬,發(fā)起著名的“黃巾起義”,漢末戰(zhàn)亂的時代就此拉開了序幕。起義軍被消滅之后,漢王朝名存實亡,各地英雄豪杰和官員們都已無心為漢王朝辦事,互相之間展開斗爭,希望在這亂世中統一天下。其中,有三個,他們就是我們熟知的孫權、劉備和曹操。
    有些人看過《三國演義》,便說曹操是奸雄。其實不然,在《三國志》中,曹操可是個十足的英雄。為了國家的統一,為了取得最后的勝利,他竭盡全力,思賢若渴;為了戰(zhàn)勝對手,他博采眾議,擇善而從;為了鞏固實力,他積極號召發(fā)展生產,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縱橫沙場,征戰(zhàn)不休。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減。我們可以看到的曹操是一個胸懷壯志、鞠躬盡瘁的政治家,是英雄而不是奸雄。
    在《三國志》中,我最敬仰的是陸遜,他可能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三國志》中,在劉備失去關羽、張飛以后怒火中燒,率軍伐吳時,是他在這千鈞一發(fā)的時候,冷靜面對,調兵遣將,用“火燒連營”之計,以少勝多,大敗了蜀軍,保住了吳國。他是功不可沒的,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要想讓一個國家強大起來,不僅要一個明智的君主,更要一個好的軍師,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盡心竭力輔佐劉備,不求回報,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三國這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大家都為自己的目標奮斗著,努力著,不曾放棄過。我們應該學習他們這種可貴的精神,不怕困難與挫折,勇往直前,這樣才能最終走向成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泵慨斶@首歌響起時,我的耳邊都會響起浪濤拍石的聲音,眼前會浮現出那個群雄割據的時代——三國。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五
    曹操很有軍事才能。軍事才能不是幾天就能練成的,他的軍事才能之所以那么強,是因為他從小愛讀兵書。曹操讀各種各樣的兵書,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如果只學一種兵法是很片面的,學得多的話就可以相互對照,練習更好的一種。曹操不止讀兵書,他還注解兵書。讀是學別人的,但注解是需要自己思考的。
    曹操一開始當官,做了洛陽北部尉,相當于京城公安局分局的一個頭。當時他制定了一條規(guī)則是人們夜里不得出行,違者會被衙役用五色大棒打死。
    曹操很清楚規(guī)則是什么,而且他也不害怕承擔殺了蹇碩叔父的后果,可以說曹操是一個軍令嚴明,不畏強權的人。由此可見,曹操也不是從小就是一個奸雄,他青年時還是想走能臣路線的。
    曹操不喜歡他的叔父,因為他的叔父喜歡管他。于是曹操裝成中風的樣子,他叔父見了就告訴了曹操的老爸曹嵩。曹嵩問曹操有沒有中風,曹操說自己啥事也沒有。從此以后,曹嵩再也不相信曹操的叔父了。曹操的奸詐手段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來。怪不得他以后會成為一個奸雄,原來從小就有“潛質”啊!
    曹操有一次潛入張讓家想行刺張讓,不料被張讓發(fā)現了。但曹操憑著高超的武藝,逃出了張讓家。不得不說曹操的膽子是真大。張讓是當時的重臣,如果曹操被張讓抓住的話,他就別想見到第二天的太陽了。曹操這種連生命都可以不顧的勇敢可以說是真的勇敢。
    我覺得青年的曹操是不想當一個奸雄的,他的夢想應該是當一個能臣。奸雄帶了點“奸”,也帶點“雄”,而曹操的性格就是如此,有奸詐的一面,也有勇敢無畏的一面。正好他又生于亂世,就成了人們口中的“亂世之奸雄”吧。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六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孔明智退司馬懿》。這篇文章講述了諸葛亮智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的事。
    當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朝西城蜂擁而來,而城中只剩二千五百兵,并且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剩一班文官。但孔明臨危不懼,只令大家謹慎行事,并且大開城門,自己則到城樓焚香操琴。當司馬懿大軍來到城下,司馬懿發(fā)現諸葛亮在城樓上悠然自得得操琴,而且城門大開,十分驚奇,以為早有伏兵,便下令兩路兵盡皆退去。
    諸葛亮用了一個小小的計策“空城計”,竟然能退去司馬懿的十萬大軍,真讓人稱奇。像這樣用計取勝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七擒孟獲》。諸葛亮七次將孟獲放走,又能用計七次將他擒獲,也叫人佩服。
    諸葛亮雖然沒有匹夫之勇,不會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但憑借著機智謹慎、神機妙算,他的軍隊紀律嚴明,所向披靡,最終成就了豐功偉業(yè)。
    我們遇事時也應靈活機智。記得在海南,我和小伙伴在街邊走路,總是有出租車司機叫我們坐車,我便假裝說我們已經有車了,他們只能悻悻地走了。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不要用蠻力去解決問題,我們更可以用智慧、巧妙的方法來解決。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七
    今天看了《三國演義》37遍,題目是:司馬徽再推薦名人,劉玄德三顧草廬。故事的大致內容如下:。
    曹操的顧問試圖欺騙徐舒,因為徐舒幫助劉備取得了勝利。臨行前,徐舒向劉備推薦諸葛孔明。于是,劉備打了一些行李,和關羽、張飛一起來到隆中臥龍崗??酌鞯暮⒆拥谝淮位卮穑嚎酌鞒鋈チ?,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聽了之后,劉備覺得很憂郁。
    幾天后,當劉備再次拜訪時,他只見到了孔明的弟弟諸葛均。劉備別無選擇,只能不高興地離開。新年過后,劉備計劃再次拜訪孔明。這時,張飛、關羽勸劉備不要再浪費時間了,而劉備訓斥了兩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但卻在午睡。當孔明醒來時,他發(fā)現三個人迅速召進了房子。劉備請孔明出山幫忙,孔明拒絕了,劉備熱淚盈眶地說:天下大亂,人民苦難深重??酌鞅粍涞腵真誠所感動,并同意了劉備的邀請。
    我被劉備的毅力深深感動: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追求和思想的人,最終會成功。我認為:無論在我們的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無論道路有多泥濘,無論我們有多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目標最終都會成功。
    三國志讀后感之司馬懿篇十八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集中薈萃,是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典范。它記錄著歷史發(fā)展的軌跡,昭示著傳統文化的底蘊,散發(fā)著人文精神的芳香。多讀文言文,不僅可以增加語言儲備,提高作文布局謀篇的能力,而且還能夠增長歷史文化知識,提升人文素養(yǎng),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愿垂采錄?!庇纱丝梢?《三國志》書成之后,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和稱贊。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復,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三國志》講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悠久歷史。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董卓獨霸朝綱,禍亂朝廷,涿郡劉、關、張?zhí)覉@結義,征戰(zhàn)四方,三顧茅廬、結孫權、破曹操、借荊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業(yè)。江東孫權,兵精糧足,又有三江之固、長江天塹,據江東而虎視天下。典軍校尉曹操,據陳留、討董卓、破呂布、征袁術、敗袁紹、遠征烏桓,一統北方,而后征馬超、破韓遂,拿定西涼,欲征荊州以霸天下,但兵敗于赤壁。此后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三國歸晉。
    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動。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魏、蜀、吳三國鼎立是天命,而吳國則時間最長,蜀國則最短的,那是因為它失去了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樣,從此一蹶不振,最后沒出息的昏庸無能的君主劉禪直接棄城而降,諾大一個蜀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吳國之所以壽命長是因為第二代君主孫策選好了接班人--孫權,而且為孫權留下了一片現成的基業(yè),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將,所以吳國壽命長要歸功于孫策。魏國則是有一個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還勉強挺了過去,俗話說國不過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時,已是烏煙瘴氣,司馬昭獨攬大權,這時的魏國已是名存實亡,搖搖欲墜。最終三家全部滅亡,中國又進入另一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