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我感嘆人類的智慧和勇氣。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借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生動有趣,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選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希望可以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和提升。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一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边@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教師,可是看完孫瑞雪教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本事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么,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笨墒沁@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所以我們處處細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貌,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教師的吧,教師是為你們好,教師愛你們?!蔽蚁嘈?,這是大多數教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80后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僅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應當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很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教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僅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僅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歡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后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所以我們更應當讓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應當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tài)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親愛的教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歡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二
之前自己曾經讀過一本《童年的秘密》,《愛和自由》和《童年的秘密》里的觀念是相同的,包括叔叔和爸爸的例子也源自那本《童年的秘密》。不過因為是中國人寫的,所以更好懂。
我把看完這本書自己感觸深的地方摘出來談自己的感受。紅色為摘錄《愛和自由》的文字。排列順序不是原文順序。
這個我感觸非常深。這里要說起《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因為讀完這本書我經?;叵肫鹱约旱耐?,所幸自己的記憶力還不錯,多年前的事情一直記憶深刻,這個我想《窗邊的小豆豆》作者東徹柳子也一定是對童年的記憶深刻才能完成這本好書吧。我回憶起童年里因為把一群小朋友領到家里把媽媽辛苦曬的一壇子柿餅給分發(fā)了遭到媽媽的責備;回憶起小學時一位女老師把一盒粉筆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粉筆四濺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本來美好的夏天晚上怎樣被表叔用鬼故事嚇的不敢回家;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記起不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所幸我還屬于下面這段話的前者。
自己有心理障礙又知道有心理障礙的人絕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礙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的人太多。
關于這句話我最想說的是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后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xù)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個性跟創(chuàng)造力是畫等號的。因此人的整個培養(yǎng)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yǎng)過程。有個性的人是指在思維上、在整個生存狀態(tài)上跟別人不一樣。
關于個性我的理解是一定不能讓孩子受到束縛,這也就是《愛和自由》這本書里提到的自由。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不然的話也就像下面說的一樣,只能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在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指導,我們甚至沒有在“自己發(fā)展”時得到尊重,我們深深的、獨到的思維能力喪失了。
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說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以及怎么樣去“教”。首先談談我的認識,我認為的教應該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下面的這一條我就非常認同。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都是這樣教的??聪旅妫?BR> 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
這一條我這個媽媽感覺做的還比較好,從來我抱著豆豆很少沉默不語不去關注孩子,即使她很小很小時,我抱出去,看見她在看什么,或者她可能會看到什么,我都會把我的注意力變成她的注意力,然后輕輕的告訴她她在看什么,這個豆豆說話比較早以及現在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我覺得應該和她從小跟她說有關系吧。另外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我真的非常喜歡書中的巴學園,如果我們的學校都像巴學園那樣給孩子自由多好啊!而不是現在這種“普通的教”。
當一個人在樹林里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么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優(yōu)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杰出點就在于,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看完這段話我也有感觸,不只是優(yōu)秀的老師這樣,優(yōu)秀的父母更應該這樣。記得帶豆豆出去玩,有個小男孩比豆豆還要大,她的奶奶帶著,聽她奶奶講孩子只會叫爸爸媽媽,不會說。小區(qū)里有人在放風箏,小男孩看著,奶奶叫他:“看什么呢,看房頂哪”。我抱著豆豆蹲下去,跟豆豆說:“看哥哥在看天空中的風箏呢?!比缓笥指∧泻⒄f:“風箏飛的好高呀?!毙∧泻⒘⒖淌治枳愕概d奮的嘴里啊啊叫著。這時小男孩的奶奶又說:“呦,原來看風箏哪,我說呢,眼睛真尖。”然后就完了。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孩子不會說,完全是因為大人的緣故。想想我們大人真的應該努力的做那個敲響鐘聲的人!
另外關于怎樣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目的,我也有很多想法。以前看過一本書《圖窮對話錄》是新東方的一位老師寫的。里面有一段話給我記憶深刻,核心思想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幸福的生活。我把它作為自己的qq個性簽名(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教育的終極目的)),以提醒自己不要偏離了學習的根本目的,也不要忘記教給孩子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愛和自由》這本書里我覺得也有相同的觀點。
這就是知識的用途。知識應該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當人實施理想和愿望時,它成為一種能力出現而不成為所謂的工具。
另外還想說的是關于童年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一直堅信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如果精心教育,遠比孩子長大了才去單純的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重要的多,這個我一想到中國那么多的留守兒童便心生難過。不過這種現象暫時看不到有什么改變,多數是因為生活所迫吧,但我一直覺得再難也不能難孩子。關于這個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愛和自由》全文貫穿的都應該是這種思想吧。摘下來幾段。
一名兒童如果在零至六歲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內驅力,他一生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給孩子,并通過孩子發(fā)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tài)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童年尤其是0-6歲,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兩極。就像地球南極跟北極一樣。7歲不是6歲的延續(xù)。實際上在6歲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為他整個一生做基礎的,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或者某個學校,或者某種知識的轉化作準備的。
看完《愛和自由》我有個強烈的想法,就是非常非常想去做一名幼兒教師或者小學教師,這個在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就產生了的想法,自己希望像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先生一樣,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看來我要好好想一想了,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應該就是幸福的生活吧,而不只是簡單的工作。
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假如我們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兒童,讓他們符合人的自然發(fā)展法則成長,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是富有創(chuàng)意的。那么這個世界就可能產生巨大的變化。
再來談談看完這本書后自己有疑惑的地方。關于安全感。在豆豆一歲一個月的時候因為短期的無人照看,我們把豆豆送回了山西,讓豆豆姥姥照看,而且因為姥姥腿不好的緣故,家里還雇了個人幫忙。那兩個月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煎熬,尤其是剛送回去的一周,我每天因為想念不能好好睡眠。即使現在我看到當時剛把豆豆從山西接回北京的錄像,我的鼻子都酸酸的,孩子怯怯的眼神,真的讓我心疼!記得剛送回去時媽媽說:“孩子很乖,誰都要抱?!钡浆F在我一直都認為那是我的豆豆缺乏安全感,突然離開了媽媽,孩子到處想看到媽媽,可是怎么也看不到媽媽,她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該信任誰。所以我覺得孩子對某一個人的依戀應該是因為孩子覺得這個人愛她,給了她安全感,在她幼小時還不能理解唯物論還不明白眼前消失的東西還會再現時孩子表現出的就是依戀,而不是表現出了依戀就說明缺乏安全感,而是渴求安全感一直在她身邊。這個孩子長大了理解了消失的還會出現時就會表現的好些,這時應該是一種理性吧。豆豆現在已經能慢慢接受媽媽每天上班了。雖然每次下班我會抱著她說“想媽媽了沒有”,孩子說“媽媽下班了”,我說“那還要媽媽明天上班嗎?”孩子會說“不讓媽媽上班。”依然表現出對媽媽的不舍,我不認為這時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我相信孩子和她爸爸在一起也很快樂,不過她愛著媽媽,她不想媽媽不在身邊。就這么簡單。
另外書中提到關于背古詩說沒有意義。我也很疑惑。讀過一些書看到的都是強調閱讀的重要性。這個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孩子對語言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熏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不能說大人覺得難懂,就覺得念給孩子無意義。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嗎,在我們讀給她聽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難道讀一個大人覺得通俗易懂的句子給孩子聽就是對的,讀一首大人覺得難的優(yōu)美的古詩讓孩子感覺一下語句的韻律就沒有意義了嗎?這個看來還要學習,最好追求一種意境。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三
“當給兒童自由時”是《愛和自由》這本書自序的第一句話,看完全書后,回頭再看這句話有很多感想。
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fā)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種事例充分講解了“愛和自由”對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作者在全書的快結束部分,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傮w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著兒童教育,并總結出一些經驗。但作者沒有對蒙氏思想提出創(chuàng)造和提升,也沒有結合時代和國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實踐,還是停留在對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盡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盡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么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系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著,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么樣的愛,給什么樣的自由。給什么,怎樣給,取決于成人認為怎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這種施舍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并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四
在新時代,女性在職場上實現了男女平等,名副其實支撐著半邊天。然,女性既是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回歸家庭,更是不丟相夫教子的重擔。初為人母的我們,看著哇哇落地的嬰兒,母愛便是一天一天在寵溺中泛濫?!稅酆妥杂伞愤@本書,告訴我們新手媽媽,想要育出優(yōu)秀的兒女,除了細心、愛心、耐心之外,我需要更多的充實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你在長大,我在成熟。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蒙氏幼兒園,我很好奇,是個怎么的幼兒園,慢慢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心發(fā)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原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稅酆妥杂伞方K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它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霸趷酆⒆舆@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是我們成長的結果,那可能是不愛。
對于育兒方面不僅僅是教育小孩,也是把我們成人的不良習性,修正過來。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縮影,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自律和自覺,用自己的言行傳遞孩子知識,給孩子起一個帶頭作用。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五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接著,令人驚愕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么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zhàn)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今年春節(jié)期間看了《愛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過的第三版比較,感覺第四版的實際操作性更強。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實際中作為參考。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兒童的內心世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達到順從的三個階段”中寫道的:“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所有的兒童發(fā)火、發(fā)脾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某種需求、某種發(fā)展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當我們成人聽懂并相信這一切,我們在對待兒童所謂種種執(zhí)拗的行為時不再會感到焦慮和生氣,而會覺得很坦然。這樣我們成人就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的發(fā)展自己的空間。
前些天,我的先生對我說:“我發(fā)現你這段時間對小米越來越有耐心了?!笔堑模覀儽仨氈溃趦和?—6歲發(fā)展自我的階段,不是他們對某件事固執(zhí),往往是我們成人自己太固執(zhí)了。我們固執(zhí)于我們的經驗與需求,而禁錮甚至責怪孩子,這無疑阻礙了兒童的內在發(fā)展。
整本書還有其他很多細節(jié)都讓我頓悟:哦,原來孩子是這樣的。
感謝這本書帶來的一切!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傊纱恕皭酆妥杂伞钡睦砟钜呀浬钌钤谛睦?,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BR>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痹洠乙舱J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六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边@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這幾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么,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但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為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赐辍稅酆妥杂伞?,作為90后老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就應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超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活動中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孫老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七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讀過孫瑞雪的《愛和自由》這本書,如今再重新閱讀還是感受良多。我們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一本現成的教科書教你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孩子不是機器零件可以拿卡尺去衡量,糾偏,批量生產,只能因材施教。孩子很小的時候,這本書是我們教育過程的指引,現在孩子長大了,反過來去看走過的路,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誤的懊悔,時光不能倒流,只有總結經驗,做更好的父母。
一直很接受蒙氏的教育理念,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沒有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但是這種愛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愛,那么愛也會變成溫柔的虐待。我們不能以愛的名義把我們的觀點和做法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做不自己愿意做的事,或是讓他們被迫接受不同的觀點,這實際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綁架和傷害。父母的愛是有原則的,既不能溺愛也不能粗暴,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蹲下身子和孩子一樣的高度去傾聽她的意見,正確的要去鼓勵她,錯誤的要去引導她,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大腦和心靈是空白的和純潔的,父母怎樣去填補這個空白是非常嚴肅和重要的一個課題。父母給與孩子的首先是正確的愛,是在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快樂幸福成長為前提的基礎上的無私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能學會怎樣去愛別人,愛這個世界,把愛和善良傳播給更多的人。
我們看到很多高智商人才的犯罪,這些人的人生軌跡令人痛心和惋惜。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是缺失的或者是扭曲的,那么這些孩子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他們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他們始終渴望彌補童年的缺失,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做一些反人格反社會的事情。所以再高智商的人才如果沒有健全的愛不能稱其為真正的人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一定要給與孩子足夠的,正確的愛。
給孩子自由,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充分的自由,這個范圍,我理解是不會發(fā)生危險,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公德,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孩子做她喜歡的事。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在一定的距離內看管孩子,主要是防止發(fā)生危險,在安全范圍內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滿足她的好奇心。而孩子長大后,隨著孩子心智發(fā)育的成熟,父母更多的是去引導孩子在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框架內盡情的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認為興趣為先,培養(yǎng)能力為主,健全優(yōu)良品德為準繩。通過引起興趣,引導孩子主動去做她喜歡的事情,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再加上適當的鼓勵,會把喜歡的事情深入并持續(xù)下去,越深入,越有興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孩子小的時候學過古箏,圍棋,畫畫,這些課程都是在她學過一段時間后真正的感興趣才確定下來的,我們并沒有用大人的眼光去強迫她選擇和學習,而一旦確定下來就一直堅持,風雨無阻。在學習過程中,會促進孩子性格及習慣的養(yǎng)成,無形中培養(yǎng)她堅強,樂觀,勇敢,毅力,專注,主動探索,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陪伴非常的重要,這種陪伴不是僅僅陪伴在孩子旁邊照顧她的起居,而是完全融入孩子的生活,就像朋友一樣,一起成長,完全體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分享她的喜怒哀樂,溫和而堅定的做她精神世界的朋友。
理論上的道理每一對父母都懂,但是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會有很多偏差?;乜醋哌^的路,感覺有很多失誤的地方,一是太著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心智發(fā)育程度,渴望孩子出成績,超出了她的智力水平,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反而破壞了她的興趣點。二是作為母親,與孩子的距離太近,更偏重于孩子生活上的照顧,患得患失,沒有充分給孩子自由,讓她放手去探索,使孩子過度依賴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
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原生家庭的點點滴滴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很多時候方式和尺度的把握非常的困難,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給孩子做好的榜樣,父母的責任任重道遠,共勉。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八
十一假期回家,發(fā)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圈養(yǎng)在一起的雞鴨,門沒關嚴實,鴨子興致勃勃地魚貫而出,而雞則對此毫不在意。
雞的表現,我并不感新奇,因為我很早就知道,關久的雞,你打開籬笆門,它們會有好一陣子都不敢往外踱步。而鴨子身上,似乎有一種用不完的激情在,不停地伸縮彎曲而修長的脖子,一前一后,“嘎嘎嘎”叫個不停,貌似總要探索新的地盤,那籬笆外的世界。
回家也把一本叫《論自由》的小冊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國19世紀的哲學家約翰·穆勒。在閱讀的過程中,想到一句《馬哲》教科書中的話: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論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論。
人類對自身有多不滿,就意味著人類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殘缺。同時,人類沒有出現比現實更糟糕的情況,意味著人類某種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時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類則通過海量的探索,將這些碎片拼在一起,并通過傳播、共享。這就有了主流與邊緣(異端)的分界,自由意味著讓主流之外的邊緣(異端)存在。這可以算作是一種寬容,但其實際上是對真理的維護。穆勒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證。
異端可能是一種謬誤,可能是一種邪說,也可能是尚未被人們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樣,它要么刺激著現有的主流真理使其盡量不被教條化、概念化,它要么將在未來補充現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類對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話要說,但很多時候又似乎一無所知。如果70億的人類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機器,真理就會收縮;如果這是70億充滿個性、首創(chuàng)精神的鮮活的人,真理才會擴張。人類才有可能邁向終極目的地,如果有的話。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種彰顯個性的態(tài)度與行動,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它的原則是,如果不傷害到他人,可以為所欲為;如果傷害到了別人,就需要遭受處罰,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由此可見,那些看似囚禁人們自由的監(jiān)獄,如果被正當使用,實際上也是維護自由的設施。
這就引出了社會對個人自由控制的限度問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教育。如果一種教育體系,它的存在是為了統(tǒng)治官僚機制輸送人才,它就是一種反自由的,其結果是,最聰明的人被聚集在一起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舉制度,哪怕我承認它是一種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但它的結果必然造成官僚體系之外的,其余國民在自由領域探索活動的萎縮,如此,這個國家不會再有個性,不會再有首創(chuàng)精神,真理因此教條化,社會停滯。如果沒有英國的堅船利炮,今天的中國或許與過去兩千年的中國沒什么差別,當然好與不好,大家自己會有想法。
這本書寫在一個半世紀之前的英國土地上,如今的中國人讀起來,或有許多共鳴。聽我亂說,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萬余字。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九
故事講述了非洲王子阿曼即將成為阿曼斯村的酋長時,突然遭到奴隸販子的襲擊,被賣到了美國。他先被賣到一戶人家做下奴隸,十五年后又轉賣給一個皮匠。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辛、屈辱的歲月。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一直努力獲得自由。
在他的頑強努力下,他遇到了一些好運氣。在皮匠家里,他學到了最好的手藝,為他的自由贏利了條件。他把所有的錢用來贖回自由。他老了,但他終于成了自由人!這一刻,讓人為他感到高興,為自由的`含義感到震憾。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阿曼真是一個堅強的人,一個善于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無論生活多么殘酷、命運多么不公平,他總是那么積極、樂觀。
而我自己呢?哪怕只是一次考試分不高,或者一件很小的不順心的事,我都會倍感挫折,拿爸爸當“出氣筒”,比較之下,真令人慚愧。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
做父母的常遇到這種事,你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然說句“大人”話,或在某一天突然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出色,這是為什么呢?是不是我們孩子真的在某一刻突然開竅了?不是。兒童的心智發(fā)展是自發(fā)的和連續(xù)不斷的,并直接與兒童的心理潛力有關,而不直接與老師或家長的工作有關。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兒童在某一階段喜歡重復做一件事,一套積木反復搭反復拆,一個故事要反復聽也不煩。這個反復做的過程,其實就是兒童心智發(fā)展的過程,兒童的學習是從感覺開始的,當他不斷地觸摸,感知后,他會自己對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后產生一個概念。兒童一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聯系起來。比如,兒童今天知道了“瓶子”,又知道了“圓”,兒童就會自己把瓶子和圓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不用人教。
對于0——6歲的兒童,教師和家長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引導兒童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這本書叫《愛和自由》,倡導兒童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成長,而這種自由并不是排斥教師和家長的介入,而是要求施教者,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感知過程,并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候把相應的概念給他。并在教學中把握住兩點:一是用一種方法隔離孩子的內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感知上。舉個例子:用教具色板解釋顏色,和指著一個人穿的一件某種顏色的衣服來解釋顏色,哪個更好呢?當然是色板。因為前者孩子看到的是單純的顏色,而后者孩子看到的是人、衣服和顏色。二是教學時說的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的聯想,我們拿出一個三角形,就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不要再多說什么。
關于孩子將所學概念一般化的過程,蒙特梭利不主張以教學計劃的'方式約束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不可能按著施教者的計劃走,孩子把概念應用在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中,需要時間,而且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馬上就用,有的孩子則很久以后才用,他們不用并不等于沒掌握。這就是孩子會在某一天突然說出一句“大人”話的原因,其實這句“大人”包含的概念和邏輯,都是孩子已經掌握了的,只是沒有用而已。
兒童的學習應該在他的敏感期到來的時候開始,比如,畫畫,有的孩子4歲到了畫畫的敏感期,有的孩子5歲畫畫的敏感期才到。如果我們在兒童沒有產生畫畫敏感期時強迫兒童學畫畫,將會產生從此扼殺孩子的畫畫天賦的惡果!在這一點上,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女兒四歲半開始學鋼琴,跌跌撞撞彈了兩年,除了給我和女兒留下些痛苦記憶,幾乎沒有什么有益的收獲,后來女兒對我說,媽媽,其實你讓我再大點開始學鋼琴就好了,現在,我明白了我做錯了一件事:在女兒的音樂敏感期沒到時強迫她學鋼琴,不但扼殺了女兒音樂的天賦,也影響了女兒在成長過程中自信心的建立。
總之,0——6歲兒童的心智發(fā)展是內在的,自發(fā)的和連續(xù)的,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一個寬限的環(huán)境,無論是家長和老師都不要強制和干預,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有一天孩子定會起飛,而且越飛越高。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一
以規(guī)則的內化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
以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心靈感悟。
愛表現在。
洞察孩子的行為;。
理解孩子的心理;。
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
協助孩子成長;。
給予孩子能力;。
允許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長、發(fā)展,
而不是服務于成人的目的。
以愛的情感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在這里我們教師是觀察者、協助者、傾聽者,是環(huán)境的維護者,在兒童有需要的時候上前協助。兒童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完成自我創(chuàng)造的歷程。
自由表現在。
自由地活動身體,來代替應該如何活動;
自由地看和聽,來代替應該如何看、如何聽;
白由地說出所感和所想,來代替應該如何說;
自由地表達情緒,來代替被壓抑;
自由地感覺所感的,來代替應該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想要的,來代替總是等待對方允許。
孩子們是自己的主人。孩子們進餐時自主取餐、用餐、歸位餐具,這時我們老師會關注到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在點滴的細節(jié)中協助孩子能夠享受到自己照顧自己的快樂,走向獨立。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fā)展的需求不同,對材料的選擇不同。這種方式讓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需求,并獲得本質的幫助。兒童在自由選擇自己的活動時會高度專注,不被打擾,久而久之,這種專注的品質就會固定在身上?;顒邮依锸俏覀兊恼n堂,而活動室外、大自然中也是我們的課堂。自由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身體,不僅能發(fā)展身體,同時也能發(fā)展兒童的情緒、感覺、心理、認知與精神。在這里,兒童自己選擇自己想要進入的空間,自己選擇自己的伙伴去活動。
規(guī)則表現在。
教師、家長、孩子一起成長。
教師、家長、孩子共同遵守規(guī)則。
教師、家長、孩子共建秩序和平等。
我們要從關系的糾葛和強權中解放出來。
在幼兒園里,我們建構了一個充滿愛的氛圍,規(guī)則維護著秩序,保障著每個人的自由空間,實現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友愛。
平等表現在。
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體;
尊重每個孩子生命成長的需求;
尊重每個孩子個體的獨特性。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社會實踐課,帶孩子走進真實生活中——例如嚴老師帶領他們班的孩子在超市進行采買東西,制作臘八蒜,帶領孩子們進行制作糖葫蘆,我們在消防日進行“消防安全,牢記心中”的消防疏散演練活動……,我們也可以讓家長帶領幼兒走進最尖端的科技領域(科技館、天文館……),也走進最美妙的藝術天地(大劇院、美術展……),我們走出學校,視野延伸向心靈可及和未及的邊緣。我們幼兒園里會舉行“親子迎新年,歡樂中國年”的主題活動,親子運動會等等,我們在各種文化活動中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享受歡慶的時刻。
當兒童在充滿愛,擁有自由,建立了富有人性而清晰規(guī)則的平等環(huán)境中成長,兒童將真正擁有自己的思想、獨立的意志和判斷力,自尊、自愛、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人格特征也隨即自然呈現。
畢業(yè)時刻,孩子們在舞臺上綻放生命。我們依然清晰的記得,愛使我們相聚在一起,愛使我們帶著生命成長的積淀走向未來。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們老師通過更多的主動關心、真誠的愛、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愛孩子——表現在生活點點滴滴中。
愛孩子——讓它成為他自己。
愛孩子——就關心孩子的成長。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泰戈爾。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二
正如題目所言,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fā)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接著,令人驚愕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么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zhàn)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愛與自由》,作者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書中的教育理念,讓我受益良多!
書里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反省自己,引導自己正確地去愛孩子。
愛孩子,就要轉變我們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愛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總是用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但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以為自己也是從孩子過來的,覺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人生該怎么走,就用自己的成長經驗教孩子怎么去做。殊不知,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并非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方式。
愛孩子,應該還給孩子應有的自由。要遵循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孩子的精神存在物,他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fā)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而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應還給屬于他們的自由。
愛孩子,大人要樹立維護尊嚴的好榜樣。僅僅“愛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fā)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背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環(huán)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fā)展,并走向成熟。“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好榜樣”。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四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異常認同,此刻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我,只明白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教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安粍优?、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币酝乙舱J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了解自我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我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齊歡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一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边@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四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教師,可是看完孫瑞雪教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本事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么,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笨墒沁@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所以我們處處細心,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貌,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教師的吧,教師是為你們好,教師愛你們?!蔽蚁嘈?,這是大多數教師都在做的事情。看完《愛和自由》,作為80后教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僅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應當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很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孫教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僅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僅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歡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是在指責中長大的,此刻我們忘記了自我的童年,忘記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記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記自我被束縛后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這是我們的遺憾,所以我們更應當讓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愛、自由與溫情,對寶貝更是應當用心去關愛,彌補我們的遺憾。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tài)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親愛的教師們讓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讓他們充滿歡樂,我們給與孩子愛與自由,孩子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完美的未來。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禮貌之父”。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二
之前自己曾經讀過一本《童年的秘密》,《愛和自由》和《童年的秘密》里的觀念是相同的,包括叔叔和爸爸的例子也源自那本《童年的秘密》。不過因為是中國人寫的,所以更好懂。
我把看完這本書自己感觸深的地方摘出來談自己的感受。紅色為摘錄《愛和自由》的文字。排列順序不是原文順序。
這個我感觸非常深。這里要說起《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因為讀完這本書我經?;叵肫鹱约旱耐?,所幸自己的記憶力還不錯,多年前的事情一直記憶深刻,這個我想《窗邊的小豆豆》作者東徹柳子也一定是對童年的記憶深刻才能完成這本好書吧。我回憶起童年里因為把一群小朋友領到家里把媽媽辛苦曬的一壇子柿餅給分發(fā)了遭到媽媽的責備;回憶起小學時一位女老師把一盒粉筆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學習不好的同學砸過去,粉筆四濺的情形;回憶起童年本來美好的夏天晚上怎樣被表叔用鬼故事嚇的不敢回家;太多太多的故事讓我記起不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所幸我還屬于下面這段話的前者。
自己有心理障礙又知道有心理障礙的人絕少,而自己有心理障礙又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的人太多。
關于這句話我最想說的是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時候,完全忘記了自己的童年,忘記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記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記自己被束縛后慢慢被磨蝕的沒有個性的痛苦!而又繼續(xù)把這種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個性跟創(chuàng)造力是畫等號的。因此人的整個培養(yǎng)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yǎng)過程。有個性的人是指在思維上、在整個生存狀態(tài)上跟別人不一樣。
關于個性我的理解是一定不能讓孩子受到束縛,這也就是《愛和自由》這本書里提到的自由。一定要關注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要學會尊重孩子。不然的話也就像下面說的一樣,只能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在成長中的每個敏感期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指導,我們甚至沒有在“自己發(fā)展”時得到尊重,我們深深的、獨到的思維能力喪失了。
雖然我的父母也愛我們,但是回想這一路的愛,自己還是覺得有缺憾,雖然我也很愛很愛父母,但是我不能說他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給予我自由的愛,寬容的愛和理解的愛!所以對下面的話我要謹記在心,學會怎樣去愛。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以及怎么樣去“教”。首先談談我的認識,我認為的教應該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大量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課堂學習的過程。下面的這一條我就非常認同。
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
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都是這樣教的??聪旅妫?BR> 普通的“教”的本質了:讓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覺,更不是深入的感覺。
這一條我這個媽媽感覺做的還比較好,從來我抱著豆豆很少沉默不語不去關注孩子,即使她很小很小時,我抱出去,看見她在看什么,或者她可能會看到什么,我都會把我的注意力變成她的注意力,然后輕輕的告訴她她在看什么,這個豆豆說話比較早以及現在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我覺得應該和她從小跟她說有關系吧。另外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我真的非常喜歡書中的巴學園,如果我們的學校都像巴學園那樣給孩子自由多好啊!而不是現在這種“普通的教”。
當一個人在樹林里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么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蒙特梭利說,一個優(yōu)秀的蒙特梭利教師,她的杰出點就在于,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看完這段話我也有感觸,不只是優(yōu)秀的老師這樣,優(yōu)秀的父母更應該這樣。記得帶豆豆出去玩,有個小男孩比豆豆還要大,她的奶奶帶著,聽她奶奶講孩子只會叫爸爸媽媽,不會說。小區(qū)里有人在放風箏,小男孩看著,奶奶叫他:“看什么呢,看房頂哪”。我抱著豆豆蹲下去,跟豆豆說:“看哥哥在看天空中的風箏呢?!比缓笥指∧泻⒄f:“風箏飛的好高呀?!毙∧泻⒘⒖淌治枳愕概d奮的嘴里啊啊叫著。這時小男孩的奶奶又說:“呦,原來看風箏哪,我說呢,眼睛真尖。”然后就完了。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孩子不會說,完全是因為大人的緣故。想想我們大人真的應該努力的做那個敲響鐘聲的人!
另外關于怎樣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目的,我也有很多想法。以前看過一本書《圖窮對話錄》是新東方的一位老師寫的。里面有一段話給我記憶深刻,核心思想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幸福的生活。我把它作為自己的qq個性簽名(在生活世界面前,永遠做一個學生,學習如何幸福的生活(教育的終極目的)),以提醒自己不要偏離了學習的根本目的,也不要忘記教給孩子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愛和自由》這本書里我覺得也有相同的觀點。
這就是知識的用途。知識應該同人的生命如水乳般交融,當人實施理想和愿望時,它成為一種能力出現而不成為所謂的工具。
另外還想說的是關于童年教育的重要性。我自己一直堅信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如果精心教育,遠比孩子長大了才去單純的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要重要的多,這個我一想到中國那么多的留守兒童便心生難過。不過這種現象暫時看不到有什么改變,多數是因為生活所迫吧,但我一直覺得再難也不能難孩子。關于這個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愛和自由》全文貫穿的都應該是這種思想吧。摘下來幾段。
一名兒童如果在零至六歲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內驅力,他一生就是為了不斷完善自己。
這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給孩子,并通過孩子發(fā)展自己,是最有價值的。
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他6歲以前能夠成長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進入更高狀態(tài)的人類的思想、人類的情感和人類的一切科學理論,如果我們被某一種東西禁錮的話,我們只能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童年尤其是0-6歲,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兩極。就像地球南極跟北極一樣。7歲不是6歲的延續(xù)。實際上在6歲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為他整個一生做基礎的,而不是為某種文化,或者某個學校,或者某種知識的轉化作準備的。
看完《愛和自由》我有個強烈的想法,就是非常非常想去做一名幼兒教師或者小學教師,這個在看完《窗邊的小豆豆》時就產生了的想法,自己希望像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先生一樣,能夠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熱愛孩子。看來我要好好想一想了,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應該就是幸福的生活吧,而不只是簡單的工作。
如果你愛孩子,讓他的精神愉快,你給了他們美好,兒童就能給我們帶來一個金色的未來。這個希望寄托在兒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為可靠。因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人類之父,兒童是文明之父”。
假如我們今天都能做到尊重兒童,讓他們符合人的自然發(fā)展法則成長,他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是富有創(chuàng)意的。那么這個世界就可能產生巨大的變化。
再來談談看完這本書后自己有疑惑的地方。關于安全感。在豆豆一歲一個月的時候因為短期的無人照看,我們把豆豆送回了山西,讓豆豆姥姥照看,而且因為姥姥腿不好的緣故,家里還雇了個人幫忙。那兩個月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煎熬,尤其是剛送回去的一周,我每天因為想念不能好好睡眠。即使現在我看到當時剛把豆豆從山西接回北京的錄像,我的鼻子都酸酸的,孩子怯怯的眼神,真的讓我心疼!記得剛送回去時媽媽說:“孩子很乖,誰都要抱?!钡浆F在我一直都認為那是我的豆豆缺乏安全感,突然離開了媽媽,孩子到處想看到媽媽,可是怎么也看不到媽媽,她不知道如何是好,不知道該信任誰。所以我覺得孩子對某一個人的依戀應該是因為孩子覺得這個人愛她,給了她安全感,在她幼小時還不能理解唯物論還不明白眼前消失的東西還會再現時孩子表現出的就是依戀,而不是表現出了依戀就說明缺乏安全感,而是渴求安全感一直在她身邊。這個孩子長大了理解了消失的還會出現時就會表現的好些,這時應該是一種理性吧。豆豆現在已經能慢慢接受媽媽每天上班了。雖然每次下班我會抱著她說“想媽媽了沒有”,孩子說“媽媽下班了”,我說“那還要媽媽明天上班嗎?”孩子會說“不讓媽媽上班。”依然表現出對媽媽的不舍,我不認為這時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我相信孩子和她爸爸在一起也很快樂,不過她愛著媽媽,她不想媽媽不在身邊。就這么簡單。
另外書中提到關于背古詩說沒有意義。我也很疑惑。讀過一些書看到的都是強調閱讀的重要性。這個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孩子對語言的熱愛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是一種熏陶,我們不強迫,但是我們不能不讓她接觸,不能說大人覺得難懂,就覺得念給孩子無意義。孩子對周圍的一切不都是從她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感知到的嗎,在我們讀給她聽的時候,不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嗎,不是聽覺的一種享受嗎?難道讀一個大人覺得通俗易懂的句子給孩子聽就是對的,讀一首大人覺得難的優(yōu)美的古詩讓孩子感覺一下語句的韻律就沒有意義了嗎?這個看來還要學習,最好追求一種意境。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三
“當給兒童自由時”是《愛和自由》這本書自序的第一句話,看完全書后,回頭再看這句話有很多感想。
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fā)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種事例充分講解了“愛和自由”對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作者在全書的快結束部分,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傮w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著兒童教育,并總結出一些經驗。但作者沒有對蒙氏思想提出創(chuàng)造和提升,也沒有結合時代和國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實踐,還是停留在對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句話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書的立意。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盡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盡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么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系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著,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么樣的愛,給什么樣的自由。給什么,怎樣給,取決于成人認為怎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這種施舍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并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和放棄。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四
在新時代,女性在職場上實現了男女平等,名副其實支撐著半邊天。然,女性既是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回歸家庭,更是不丟相夫教子的重擔。初為人母的我們,看著哇哇落地的嬰兒,母愛便是一天一天在寵溺中泛濫?!稅酆妥杂伞愤@本書,告訴我們新手媽媽,想要育出優(yōu)秀的兒女,除了細心、愛心、耐心之外,我需要更多的充實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你在長大,我在成熟。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后,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歡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蒙氏幼兒園,我很好奇,是個怎么的幼兒園,慢慢的園長孫瑞雪透過超多的實例來論述自我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我的內心發(fā)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原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孩子的世界?!稅酆妥杂伞方K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它能看到兒童的渴求,知道兒童的想法,了解兒童的心情,感知兒童的苦難?!霸趷酆⒆舆@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是我們成長的結果,那可能是不愛。
對于育兒方面不僅僅是教育小孩,也是把我們成人的不良習性,修正過來。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縮影,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自律和自覺,用自己的言行傳遞孩子知識,給孩子起一個帶頭作用。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五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接著,令人驚愕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么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zhàn)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今年春節(jié)期間看了《愛和自由》第四版,和以前看過的第三版比較,感覺第四版的實際操作性更強。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育機構工作人員,第四版里面都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在實際中作為參考。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兒童的內心世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八章“孩子達到順從的三個階段”中寫道的:“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所有的兒童發(fā)火、發(fā)脾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某種需求、某種發(fā)展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當我們成人聽懂并相信這一切,我們在對待兒童所謂種種執(zhí)拗的行為時不再會感到焦慮和生氣,而會覺得很坦然。這樣我們成人就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的發(fā)展自己的空間。
前些天,我的先生對我說:“我發(fā)現你這段時間對小米越來越有耐心了?!笔堑模覀儽仨氈溃趦和?—6歲發(fā)展自我的階段,不是他們對某件事固執(zhí),往往是我們成人自己太固執(zhí)了。我們固執(zhí)于我們的經驗與需求,而禁錮甚至責怪孩子,這無疑阻礙了兒童的內在發(fā)展。
整本書還有其他很多細節(jié)都讓我頓悟:哦,原來孩子是這樣的。
感謝這本書帶來的一切!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傊纱恕皭酆妥杂伞钡睦砟钜呀浬钌钤谛睦?,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BR>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痹洠乙舱J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了解自己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六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边@是看《愛和自由》最初打動我的地方,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別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從事幼兒教育這幾年來,自認為是位充滿活力與愛心的老師,但是看完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我突然領悟我們的愛對于我們的寶貝來說是一種“虐待”。我們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夠,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潛力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我們的安排,孩子總是問為什么,而我們的理由就是:“因為我愛你們。”但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成長規(guī)律。
幼兒教師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發(fā)生事故,哪怕是小擦傷也好也會讓我們覺得無法向家長交代,因此我們處處留意,時時留意,這個不許,那個不讓,始終讓孩子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們整天對寶貝們說:“孩子們不能這個樣子,不能碰那個東西會劃傷你的手,你們就聽老師的吧,老師是為你們好,老師愛你們。”我相信,這是大多數老師都在做的事情??赐辍稅酆妥杂伞?,作為90后老師必須要改變自我想要駕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認為是有原因的行為,要做一個有心人,去仔細觀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一個在愛和自由里健康成長的孩子。同時,我們在自我改變的同時,也要把這種思想傳遞給我們身邊的每一位家長,我們的'教育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園密切合作,我們才能給予我們的寶貝真正的愛與自由。
看完《愛和自由》還有的一個感觸就是關于知識,我們是引領幼兒前行的教師,我們怎樣去“教授”知識呢。我認為我們就應改變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帶著孩子去認識,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超多從生活中學習而不是活動中學習的過程。認識事物的過程好比吃飯,經過消化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這種東西是智力。孫老師說愛與自由并重,我們要把愛帶給身邊的每個孩子,同時,也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只有愛沒有自由,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沒有愛,孩子便會冷漠。愛與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導和體恤,讓孩子們要學會相信,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七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讀過孫瑞雪的《愛和自由》這本書,如今再重新閱讀還是感受良多。我們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一本現成的教科書教你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孩子不是機器零件可以拿卡尺去衡量,糾偏,批量生產,只能因材施教。孩子很小的時候,這本書是我們教育過程的指引,現在孩子長大了,反過來去看走過的路,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誤的懊悔,時光不能倒流,只有總結經驗,做更好的父母。
一直很接受蒙氏的教育理念,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沒有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但是這種愛如果不能做到真正的愛,那么愛也會變成溫柔的虐待。我們不能以愛的名義把我們的觀點和做法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做不自己愿意做的事,或是讓他們被迫接受不同的觀點,這實際是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綁架和傷害。父母的愛是有原則的,既不能溺愛也不能粗暴,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蹲下身子和孩子一樣的高度去傾聽她的意見,正確的要去鼓勵她,錯誤的要去引導她,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大腦和心靈是空白的和純潔的,父母怎樣去填補這個空白是非常嚴肅和重要的一個課題。父母給與孩子的首先是正確的愛,是在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快樂幸福成長為前提的基礎上的無私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能學會怎樣去愛別人,愛這個世界,把愛和善良傳播給更多的人。
我們看到很多高智商人才的犯罪,這些人的人生軌跡令人痛心和惋惜。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愛是缺失的或者是扭曲的,那么這些孩子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他們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他們始終渴望彌補童年的缺失,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做一些反人格反社會的事情。所以再高智商的人才如果沒有健全的愛不能稱其為真正的人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一定要給與孩子足夠的,正確的愛。
給孩子自由,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充分的自由,這個范圍,我理解是不會發(fā)生危險,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公德,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孩子做她喜歡的事。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在一定的距離內看管孩子,主要是防止發(fā)生危險,在安全范圍內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滿足她的好奇心。而孩子長大后,隨著孩子心智發(fā)育的成熟,父母更多的是去引導孩子在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框架內盡情的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認為興趣為先,培養(yǎng)能力為主,健全優(yōu)良品德為準繩。通過引起興趣,引導孩子主動去做她喜歡的事情,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再加上適當的鼓勵,會把喜歡的事情深入并持續(xù)下去,越深入,越有興趣,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孩子小的時候學過古箏,圍棋,畫畫,這些課程都是在她學過一段時間后真正的感興趣才確定下來的,我們并沒有用大人的眼光去強迫她選擇和學習,而一旦確定下來就一直堅持,風雨無阻。在學習過程中,會促進孩子性格及習慣的養(yǎng)成,無形中培養(yǎng)她堅強,樂觀,勇敢,毅力,專注,主動探索,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陪伴非常的重要,這種陪伴不是僅僅陪伴在孩子旁邊照顧她的起居,而是完全融入孩子的生活,就像朋友一樣,一起成長,完全體會孩子的快樂與悲傷,分享她的喜怒哀樂,溫和而堅定的做她精神世界的朋友。
理論上的道理每一對父母都懂,但是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就會有很多偏差?;乜醋哌^的路,感覺有很多失誤的地方,一是太著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充分了解孩子的心智發(fā)育程度,渴望孩子出成績,超出了她的智力水平,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反而破壞了她的興趣點。二是作為母親,與孩子的距離太近,更偏重于孩子生活上的照顧,患得患失,沒有充分給孩子自由,讓她放手去探索,使孩子過度依賴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
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原生家庭的點點滴滴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很多時候方式和尺度的把握非常的困難,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給孩子做好的榜樣,父母的責任任重道遠,共勉。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八
十一假期回家,發(fā)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圈養(yǎng)在一起的雞鴨,門沒關嚴實,鴨子興致勃勃地魚貫而出,而雞則對此毫不在意。
雞的表現,我并不感新奇,因為我很早就知道,關久的雞,你打開籬笆門,它們會有好一陣子都不敢往外踱步。而鴨子身上,似乎有一種用不完的激情在,不停地伸縮彎曲而修長的脖子,一前一后,“嘎嘎嘎”叫個不停,貌似總要探索新的地盤,那籬笆外的世界。
回家也把一本叫《論自由》的小冊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國19世紀的哲學家約翰·穆勒。在閱讀的過程中,想到一句《馬哲》教科書中的話: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論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論。
人類對自身有多不滿,就意味著人類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殘缺。同時,人類沒有出現比現實更糟糕的情況,意味著人類某種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時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類則通過海量的探索,將這些碎片拼在一起,并通過傳播、共享。這就有了主流與邊緣(異端)的分界,自由意味著讓主流之外的邊緣(異端)存在。這可以算作是一種寬容,但其實際上是對真理的維護。穆勒對此作了詳細的論證。
異端可能是一種謬誤,可能是一種邪說,也可能是尚未被人們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樣,它要么刺激著現有的主流真理使其盡量不被教條化、概念化,它要么將在未來補充現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類對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話要說,但很多時候又似乎一無所知。如果70億的人類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機器,真理就會收縮;如果這是70億充滿個性、首創(chuàng)精神的鮮活的人,真理才會擴張。人類才有可能邁向終極目的地,如果有的話。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種彰顯個性的態(tài)度與行動,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它的原則是,如果不傷害到他人,可以為所欲為;如果傷害到了別人,就需要遭受處罰,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由此可見,那些看似囚禁人們自由的監(jiān)獄,如果被正當使用,實際上也是維護自由的設施。
這就引出了社會對個人自由控制的限度問題。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教育。如果一種教育體系,它的存在是為了統(tǒng)治官僚機制輸送人才,它就是一種反自由的,其結果是,最聰明的人被聚集在一起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舉制度,哪怕我承認它是一種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性,但它的結果必然造成官僚體系之外的,其余國民在自由領域探索活動的萎縮,如此,這個國家不會再有個性,不會再有首創(chuàng)精神,真理因此教條化,社會停滯。如果沒有英國的堅船利炮,今天的中國或許與過去兩千年的中國沒什么差別,當然好與不好,大家自己會有想法。
這本書寫在一個半世紀之前的英國土地上,如今的中國人讀起來,或有許多共鳴。聽我亂說,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萬余字。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九
故事講述了非洲王子阿曼即將成為阿曼斯村的酋長時,突然遭到奴隸販子的襲擊,被賣到了美國。他先被賣到一戶人家做下奴隸,十五年后又轉賣給一個皮匠。這是一段漫長而艱辛、屈辱的歲月。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一直努力獲得自由。
在他的頑強努力下,他遇到了一些好運氣。在皮匠家里,他學到了最好的手藝,為他的自由贏利了條件。他把所有的錢用來贖回自由。他老了,但他終于成了自由人!這一刻,讓人為他感到高興,為自由的`含義感到震憾。
讀了這個故事,我覺得阿曼真是一個堅強的人,一個善于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無論生活多么殘酷、命運多么不公平,他總是那么積極、樂觀。
而我自己呢?哪怕只是一次考試分不高,或者一件很小的不順心的事,我都會倍感挫折,拿爸爸當“出氣筒”,比較之下,真令人慚愧。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
做父母的常遇到這種事,你的孩子在某一天突然說句“大人”話,或在某一天突然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出色,這是為什么呢?是不是我們孩子真的在某一刻突然開竅了?不是。兒童的心智發(fā)展是自發(fā)的和連續(xù)不斷的,并直接與兒童的心理潛力有關,而不直接與老師或家長的工作有關。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兒童在某一階段喜歡重復做一件事,一套積木反復搭反復拆,一個故事要反復聽也不煩。這個反復做的過程,其實就是兒童心智發(fā)展的過程,兒童的學習是從感覺開始的,當他不斷地觸摸,感知后,他會自己對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后產生一個概念。兒童一旦掌握了某個概念,就會使這個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聯系起來。比如,兒童今天知道了“瓶子”,又知道了“圓”,兒童就會自己把瓶子和圓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不用人教。
對于0——6歲的兒童,教師和家長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引導兒童從感覺走向概念表達。這本書叫《愛和自由》,倡導兒童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成長,而這種自由并不是排斥教師和家長的介入,而是要求施教者,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感知過程,并在孩子有感覺的時候把相應的概念給他。并在教學中把握住兩點:一是用一種方法隔離孩子的內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感知上。舉個例子:用教具色板解釋顏色,和指著一個人穿的一件某種顏色的衣服來解釋顏色,哪個更好呢?當然是色板。因為前者孩子看到的是單純的顏色,而后者孩子看到的是人、衣服和顏色。二是教學時說的話必須要簡單,只引起名稱和它代表的物體或抽象概念的聯想,我們拿出一個三角形,就告訴孩子這是三角形,不要再多說什么。
關于孩子將所學概念一般化的過程,蒙特梭利不主張以教學計劃的'方式約束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事實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不可能按著施教者的計劃走,孩子把概念應用在他所處的環(huán)境中,需要時間,而且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孩子馬上就用,有的孩子則很久以后才用,他們不用并不等于沒掌握。這就是孩子會在某一天突然說出一句“大人”話的原因,其實這句“大人”包含的概念和邏輯,都是孩子已經掌握了的,只是沒有用而已。
兒童的學習應該在他的敏感期到來的時候開始,比如,畫畫,有的孩子4歲到了畫畫的敏感期,有的孩子5歲畫畫的敏感期才到。如果我們在兒童沒有產生畫畫敏感期時強迫兒童學畫畫,將會產生從此扼殺孩子的畫畫天賦的惡果!在這一點上,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女兒四歲半開始學鋼琴,跌跌撞撞彈了兩年,除了給我和女兒留下些痛苦記憶,幾乎沒有什么有益的收獲,后來女兒對我說,媽媽,其實你讓我再大點開始學鋼琴就好了,現在,我明白了我做錯了一件事:在女兒的音樂敏感期沒到時強迫她學鋼琴,不但扼殺了女兒音樂的天賦,也影響了女兒在成長過程中自信心的建立。
總之,0——6歲兒童的心智發(fā)展是內在的,自發(fā)的和連續(xù)的,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一個寬限的環(huán)境,無論是家長和老師都不要強制和干預,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有一天孩子定會起飛,而且越飛越高。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一
以規(guī)則的內化形成兒童的社會秩序和內在智慧;
以平等的關系引導未來社會的和諧和文明。
心靈感悟。
愛表現在。
洞察孩子的行為;。
理解孩子的心理;。
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
協助孩子成長;。
給予孩子能力;。
允許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長、發(fā)展,
而不是服務于成人的目的。
以愛的情感喚醒兒童成長的積極性。在這里我們教師是觀察者、協助者、傾聽者,是環(huán)境的維護者,在兒童有需要的時候上前協助。兒童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完成自我創(chuàng)造的歷程。
自由表現在。
自由地活動身體,來代替應該如何活動;
自由地看和聽,來代替應該如何看、如何聽;
白由地說出所感和所想,來代替應該如何說;
自由地表達情緒,來代替被壓抑;
自由地感覺所感的,來代替應該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想要的,來代替總是等待對方允許。
孩子們是自己的主人。孩子們進餐時自主取餐、用餐、歸位餐具,這時我們老師會關注到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在點滴的細節(jié)中協助孩子能夠享受到自己照顧自己的快樂,走向獨立。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fā)展的需求不同,對材料的選擇不同。這種方式讓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需求,并獲得本質的幫助。兒童在自由選擇自己的活動時會高度專注,不被打擾,久而久之,這種專注的品質就會固定在身上?;顒邮依锸俏覀兊恼n堂,而活動室外、大自然中也是我們的課堂。自由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身體,不僅能發(fā)展身體,同時也能發(fā)展兒童的情緒、感覺、心理、認知與精神。在這里,兒童自己選擇自己想要進入的空間,自己選擇自己的伙伴去活動。
規(guī)則表現在。
教師、家長、孩子一起成長。
教師、家長、孩子共同遵守規(guī)則。
教師、家長、孩子共建秩序和平等。
我們要從關系的糾葛和強權中解放出來。
在幼兒園里,我們建構了一個充滿愛的氛圍,規(guī)則維護著秩序,保障著每個人的自由空間,實現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友愛。
平等表現在。
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體;
尊重每個孩子生命成長的需求;
尊重每個孩子個體的獨特性。
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社會實踐課,帶孩子走進真實生活中——例如嚴老師帶領他們班的孩子在超市進行采買東西,制作臘八蒜,帶領孩子們進行制作糖葫蘆,我們在消防日進行“消防安全,牢記心中”的消防疏散演練活動……,我們也可以讓家長帶領幼兒走進最尖端的科技領域(科技館、天文館……),也走進最美妙的藝術天地(大劇院、美術展……),我們走出學校,視野延伸向心靈可及和未及的邊緣。我們幼兒園里會舉行“親子迎新年,歡樂中國年”的主題活動,親子運動會等等,我們在各種文化活動中享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享受歡慶的時刻。
當兒童在充滿愛,擁有自由,建立了富有人性而清晰規(guī)則的平等環(huán)境中成長,兒童將真正擁有自己的思想、獨立的意志和判斷力,自尊、自愛、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人格特征也隨即自然呈現。
畢業(yè)時刻,孩子們在舞臺上綻放生命。我們依然清晰的記得,愛使我們相聚在一起,愛使我們帶著生命成長的積淀走向未來。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們老師通過更多的主動關心、真誠的愛、堅持不懈的努力去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愛孩子——表現在生活點點滴滴中。
愛孩子——讓它成為他自己。
愛孩子——就關心孩子的成長。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泰戈爾。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二
正如題目所言,在這本書中,蒙氏幼兒園的園長孫瑞雪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兒童按照自己的內心發(fā)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驗欠缺,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接著,令人驚愕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么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zhàn)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愛與自由》,作者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書中的教育理念,讓我受益良多!
書里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了自己的過去,反省自己,引導自己正確地去愛孩子。
愛孩子,就要轉變我們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愛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總是用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但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以為自己也是從孩子過來的,覺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人生該怎么走,就用自己的成長經驗教孩子怎么去做。殊不知,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并非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方式。
愛孩子,應該還給孩子應有的自由。要遵循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孩子的精神存在物,他的內在蘊藏著一種強大的精神能量和潛能,他的發(fā)展不需要成人給他增加什么新的內容,只需提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而我們成人有太多的“專制”和“越權”,總感覺孩子就是孩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我們總是讓孩子事事聽從成人的安排,可這樣恰恰違背了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應還給屬于他們的自由。
愛孩子,大人要樹立維護尊嚴的好榜樣。僅僅“愛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fā)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背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環(huán)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fā)展,并走向成熟。“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好榜樣”。
愛和自由教師讀后感篇十四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里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
都說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異常認同,此刻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里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我,只明白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里,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扎根在心里,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教師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里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
愛是什么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睍惺沁@樣的定義“愛”的?!安粍优?、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币酝乙舱J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zhèn)”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于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
我們了解自我開始,了解生命的意義,了解成長的規(guī)律,認識到并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我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齊歡樂、自由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