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種思考和反思的方式,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偨Y不僅僅是對成果的總結,也是對過程的總結,我們應該注重思考和自省。在這里匯總了一些寫作中常見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一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qū)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jié),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F(xiàn)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fā)為著名旅游景區(qū),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二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君主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君主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君主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行字,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君主晉文公下令將這一日定為寒食節(jié)。
第二年君主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日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三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護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有一天,他們到了衛(wèi)國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許諾將來繼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后報答,只求你關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國人內應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車子快進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當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了介子推。經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當官,便攜母一起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巖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
晉文公一行到了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于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結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后有人從半山巖的巖洞中找到了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愿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后,晉文公感到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晉文公焚綿山之日,正值“清明節(jié)”。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并把清明節(jié)這天也稱為“寒食節(jié)”。后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舉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漸減至三日?!昂彻?jié)”從此便流傳下來。
第二年清明節(jié),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fā)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后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jié)不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huán)。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BR>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四
在中國傳統(tǒng)歷法中,清明節(jié)雖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其實溯源歸宗,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那么你了解有關清明節(jié)的那些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傳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
生活
情趣。 清明節(jié)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fā)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全國清明假期是2013年4月4日—6日。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jié)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tǒng)。臺灣的清明節(jié)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jié)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清明節(jié)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jié)過后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
雨
、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同時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五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jié)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tǒng)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jié)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jié)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由于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晉國,重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jié)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每家每戶只能夠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六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jié)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fā)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钡玫焦俜降目隙?,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jié)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xiàn),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jié)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jié)日。清明節(jié)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xiàn)在,清明節(jié)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推的風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風俗了。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七
相傳,古時候,嶺南梅山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劉婆婆,她和孫兒慶明以染布為生。十五歲的慶明有些癡呆,常被人捉弄。
這天,慶明和劉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時,在半山腰差點和一個中年男人撞個滿懷。那人行色匆匆,滿身塵土,卻臉色紅潤,步履輕盈。那人一抬頭,看見慶明,驚呼起來:“哎呀呀,原來你在這里啊!”慶明傻傻地看著他,半晌才叫了聲:“大哥哥……”劉婆婆趕緊對那人說:“先生認錯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說:“對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闭f著指了指遠處。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山邊不知何時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圍還滿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們祖孫生活困難,想幫你們一下?!币νf著,拿出一塊灰白的石頭遞給劉婆婆,“你回去把這石頭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來的布顏色會更加鮮艷漂亮?!眲⑵牌烹m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接過石頭揣進懷里,拉上慶明就走。慶明幾步一回頭,有些依依不舍。
還別說,姚望給的石頭還真管用,染出來的布藍汪汪的,人見人愛,姑娘小伙都喜歡得不行,連外鄉(xiāng)的人也特意趕來買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來。為感謝姚望,劉婆婆經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慶明對姚望特別親,沒事總是向他問這問那,姚望也不嫌麻煩,有問必答。
這天,慶明又去找姚望,姚望問:“慶明,你的后腦勺是不是有個拳頭大的疤?”慶明茫然地點點頭,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擺擺手,低聲道:“因緣已至,時機未到。”慶明不知道他在說什么,自己玩去了。
轉眼到了春天,一連半月的陰雨天氣,村里有人開始莫名其妙地發(fā)燒、咳嗽。大夫們開的藥無濟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已經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風傳這個村子染了瘟疫,紛紛避開他們。劉婆婆和慶明不幸也染了病,慶明還好點,只是發(fā)低燒,劉婆婆則咳得沒了人形。慶明都快急瘋了,整天守著劉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門來。
一見姚望,慶明撲到他懷里大哭起來,求他想辦法救救村里人。姚望問明情況后,不慌不忙地說:“慶明,你們兩個到我那里住一段時間,我保證你倆沒事?!睉c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無表情地說:“那不關我的事?!睉c明的倔勁上來了,咬著牙說:“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辦法也不是沒有,除非……”
慶明焦急地問:“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慶明一聽,二話沒說,“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滿了染料,墨藍一片。劉婆婆沙啞著嗓子叫道:“別喝染料啊,會死人的……”慶明犟勁一上來,哪里顧得上聽劉婆婆的話。只見他如頭水牛,一頓海喝??伤吘故莻€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慶明打了幾個飽嗝,突然吐出一口水,兩眼一閉,身體一挺倒在地上。
劉婆婆見狀,傷心地哭起來。姚望走過來,彎下身問道:“慶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從山腳撿回來的?當時他通體棕紅,臉有胡須,后腦勺還有個拳頭大的疤……”
劉婆婆止住哭聲,吃驚地看著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劉婆婆在山腳看見一個長相怪異的嬰兒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惡遺棄的,不由得心生惻隱,便抱了回來。這件事劉婆婆從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難道慶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帶走不成?慶明可是劉婆婆的心頭肉啊。
姚望看出劉婆婆的心思,大笑起來。霎時間彩霞繚繞,金光四射,只見一位菩薩端坐在祥云中,哪里還有姚望的影子?劉婆婆連忙跪地參拜。菩薩微笑著說:“我是藥王菩薩,以施藥救人為天職。十五年前,我?guī)Я藟K千年首烏去給觀音祝壽。行至梅山時,首烏掉落摔到巖石上,擦破了點皮,我就把它埋起來,想過幾日長好再挖不遲。豈料,幾日后,我卻再也尋它不著,原來它已遁走化為人形。”
劉婆婆聽得目瞪口呆。
藥王菩薩接著說:“慶明人雖癡,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間罕見。我非常喜歡他,本想把他帶走,但見他俗緣未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待他醒來,讓他從醫(yī)吧?!?BR> 話音剛落,祥云、菩薩倏地不見了。再看地上,有幾筒竹簡,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字。
劉婆婆急忙去看慶明,死勁拍打他的'臉,好半天,他才醒來。似乎剛剛美美睡了一覺,慶明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一骨碌爬起來。醒來的慶明就像脫胎換骨般,沒有了絲毫的傻勁。
劉婆婆摸摸他的額頭,燒竟然退了,不禁喜極而泣。慶明雙目炯炯有神地說:“我明白了,咱們用來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現(xiàn)在就去煮!”說罷,當即用那種草燒了一鍋水,讓劉婆婆服用。劉婆婆閉著眼睛連喝三碗,當晚已經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傳開,村里人爭相來討水喝。慶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樂此不疲。喝了慶明煮的水,村民們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慶明。
從此,慶明整天埋頭研究醫(yī)書,后來才知道,那種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菌的作用。慶明聽從藥王菩薩的囑咐,果真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良醫(yī)。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區(qū)爆發(fā)了一場罕見的鼠疫。慶明帶著幾名徒弟每天馬不停蹄地為村民施診,終于累病了,久臥不起。有個晚上,他叫徒弟們將他抬到山腳一僻靜處,并趕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當人們放心不下去看望時,發(fā)現(xiàn)床和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時,人們發(fā)現(xiàn),漫山遍野長滿了板藍根,根莖還比平常的粗壯。大家都說,是藥王菩薩帶走了慶明。慶明本來就是首烏托世,首烏的靈魂在根部,是他讓板藍根的根變得粗壯起來,這是他留給人間最后的禮物啊。
從那以后,人們就有了嚼板藍根的風俗。每當嚼著甘甜的板藍根,人們就會想起慶明。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名醫(yī),人們把慶明走的那天定為一個節(jié)日,叫慶明節(jié),板藍根叫慶明根。再后來,人們覺得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療效,就改為清明根,這個節(jié)日也就變成清明節(jié)并沿襲至今。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八
在我的家鄉(xiāng)對傳統(tǒng)清明節(jié)有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跟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國做了君主。就是后來傳說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向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晉文公親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背著老母躲進了山里。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想讓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第二年傳統(tǒng)清明節(jié)這天,晉文公率眾臣到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九
中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遣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钱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晶通旗艦店(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十
清明節(jié)實際是紀念介子推的.清明前一天叫做寒食.介子推歸隱山林后晉文王為逼其出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被燒死,晉文王傷心,作為紀念,規(guī)定以后每年那天全國都不許生火,只吃不用火燒的食物,那天就是清明,食物沒有用火,自然為寒食.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十一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qū)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yōu)槿A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jié)前后可延續(xù)十天左右。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歷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兩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清明時節(jié),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凈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里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jié)”之稱?!稓q時百問》一書也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梢?,清明節(jié)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為節(jié)日,與純粹的節(jié)氣又有所不同。節(jié)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jié)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所以,國家通過立法,將清明節(jié)納入法定的節(jié)假日。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十二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蘇,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每年清明節(jié)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今年又逢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一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qū)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jié),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F(xiàn)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fā)為著名旅游景區(qū),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二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君主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君主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君主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行字,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君主晉文公下令將這一日定為寒食節(jié)。
第二年君主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日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三
公元前636年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寵妾驪姬心懷歹意,企圖謀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齊繼位。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護著重耳離開晉國避難。有一天,他們到了衛(wèi)國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就在重耳斷糧待斃之時,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非常感動,流著淚說:“永遠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許諾將來繼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說:“我不求你日后報答,只求你關心百姓,做個清明的國君。”
介子推與眾大臣忠心耿耿隨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國人內應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回國即位。當車子快進國都時,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過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縣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重耳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當了國君,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zhí)政后,在封賞大臣時,跟隨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祿,卻忘了介子推。經有的大臣提醒,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覺得對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當官,便攜母一起到風景秀麗的綿山巖洞中隱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知道,立即親自率眾大臣到綿山訪求。
晉文公一行到了綿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喚,只有山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晉文公要急于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綿山,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出山。結果大火燒了多日,還不見介子推的蹤跡。晉文公又率人進山尋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遺骸及物品,后有人從半山巖的巖洞中找到了半張破席子。晉文公接過席子細看,只見上面寫到:“割肉奉君盡忠心,但愿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復清明”。看后,晉文公感到很內疚,悲痛萬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綿山為介山,將一山崗定為他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他還下令讓隨從人員把焚燒林的殘木拾上幾塊,給自己做了一雙木鞋。他每天上朝時都要穿上木鞋在宮廳行走,呱嗒呱嗒地聲音提醒自己看著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來人們將最忠誠的最尊敬的朋友稱作“足下”。
晉文公焚綿山之日,正值“清明節(jié)”。晉文公十分感傷,令全國上下不得舉火炊煙,并把清明節(jié)這天也稱為“寒食節(jié)”。后人為懷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舉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漸減至三日?!昂彻?jié)”從此便流傳下來。
第二年清明節(jié),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抒發(fā)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棗泥做成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后用柳條串起掛在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每年清明節(jié)不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柳環(huán)。當時有民謠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BR>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四
在中國傳統(tǒng)歷法中,清明節(jié)雖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其實溯源歸宗,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jié)”之說,那么你了解有關清明節(jié)的那些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傳奇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jié)。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
生活
情趣。 清明節(jié)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jié)前一天寒食節(jié)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fā)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全國清明假期是2013年4月4日—6日。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jié)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tǒng)。臺灣的清明節(jié)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jié)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清明節(jié)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jié)過后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
雨
、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同時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五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jié)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tǒng)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jié)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jié)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由于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晉國,重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jié)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每家每戶只能夠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六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jié)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fā)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钡玫焦俜降目隙?,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jié)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xiàn),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jié)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jié)日。清明節(jié)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xiàn)在,清明節(jié)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推的風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風俗了。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七
相傳,古時候,嶺南梅山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劉婆婆,她和孫兒慶明以染布為生。十五歲的慶明有些癡呆,常被人捉弄。
這天,慶明和劉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時,在半山腰差點和一個中年男人撞個滿懷。那人行色匆匆,滿身塵土,卻臉色紅潤,步履輕盈。那人一抬頭,看見慶明,驚呼起來:“哎呀呀,原來你在這里啊!”慶明傻傻地看著他,半晌才叫了聲:“大哥哥……”劉婆婆趕緊對那人說:“先生認錯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說:“對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闭f著指了指遠處。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山邊不知何時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圍還滿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們祖孫生活困難,想幫你們一下?!币νf著,拿出一塊灰白的石頭遞給劉婆婆,“你回去把這石頭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來的布顏色會更加鮮艷漂亮?!眲⑵牌烹m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接過石頭揣進懷里,拉上慶明就走。慶明幾步一回頭,有些依依不舍。
還別說,姚望給的石頭還真管用,染出來的布藍汪汪的,人見人愛,姑娘小伙都喜歡得不行,連外鄉(xiāng)的人也特意趕來買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來。為感謝姚望,劉婆婆經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慶明對姚望特別親,沒事總是向他問這問那,姚望也不嫌麻煩,有問必答。
這天,慶明又去找姚望,姚望問:“慶明,你的后腦勺是不是有個拳頭大的疤?”慶明茫然地點點頭,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擺擺手,低聲道:“因緣已至,時機未到。”慶明不知道他在說什么,自己玩去了。
轉眼到了春天,一連半月的陰雨天氣,村里有人開始莫名其妙地發(fā)燒、咳嗽。大夫們開的藥無濟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已經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風傳這個村子染了瘟疫,紛紛避開他們。劉婆婆和慶明不幸也染了病,慶明還好點,只是發(fā)低燒,劉婆婆則咳得沒了人形。慶明都快急瘋了,整天守著劉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門來。
一見姚望,慶明撲到他懷里大哭起來,求他想辦法救救村里人。姚望問明情況后,不慌不忙地說:“慶明,你們兩個到我那里住一段時間,我保證你倆沒事?!睉c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無表情地說:“那不關我的事?!睉c明的倔勁上來了,咬著牙說:“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辦法也不是沒有,除非……”
慶明焦急地問:“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慶明一聽,二話沒說,“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滿了染料,墨藍一片。劉婆婆沙啞著嗓子叫道:“別喝染料啊,會死人的……”慶明犟勁一上來,哪里顧得上聽劉婆婆的話。只見他如頭水牛,一頓海喝??伤吘故莻€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慶明打了幾個飽嗝,突然吐出一口水,兩眼一閉,身體一挺倒在地上。
劉婆婆見狀,傷心地哭起來。姚望走過來,彎下身問道:“慶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從山腳撿回來的?當時他通體棕紅,臉有胡須,后腦勺還有個拳頭大的疤……”
劉婆婆止住哭聲,吃驚地看著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劉婆婆在山腳看見一個長相怪異的嬰兒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惡遺棄的,不由得心生惻隱,便抱了回來。這件事劉婆婆從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難道慶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帶走不成?慶明可是劉婆婆的心頭肉啊。
姚望看出劉婆婆的心思,大笑起來。霎時間彩霞繚繞,金光四射,只見一位菩薩端坐在祥云中,哪里還有姚望的影子?劉婆婆連忙跪地參拜。菩薩微笑著說:“我是藥王菩薩,以施藥救人為天職。十五年前,我?guī)Я藟K千年首烏去給觀音祝壽。行至梅山時,首烏掉落摔到巖石上,擦破了點皮,我就把它埋起來,想過幾日長好再挖不遲。豈料,幾日后,我卻再也尋它不著,原來它已遁走化為人形。”
劉婆婆聽得目瞪口呆。
藥王菩薩接著說:“慶明人雖癡,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間罕見。我非常喜歡他,本想把他帶走,但見他俗緣未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待他醒來,讓他從醫(yī)吧?!?BR> 話音剛落,祥云、菩薩倏地不見了。再看地上,有幾筒竹簡,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字。
劉婆婆急忙去看慶明,死勁拍打他的'臉,好半天,他才醒來。似乎剛剛美美睡了一覺,慶明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一骨碌爬起來。醒來的慶明就像脫胎換骨般,沒有了絲毫的傻勁。
劉婆婆摸摸他的額頭,燒竟然退了,不禁喜極而泣。慶明雙目炯炯有神地說:“我明白了,咱們用來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現(xiàn)在就去煮!”說罷,當即用那種草燒了一鍋水,讓劉婆婆服用。劉婆婆閉著眼睛連喝三碗,當晚已經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傳開,村里人爭相來討水喝。慶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樂此不疲。喝了慶明煮的水,村民們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慶明。
從此,慶明整天埋頭研究醫(yī)書,后來才知道,那種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菌的作用。慶明聽從藥王菩薩的囑咐,果真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良醫(yī)。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區(qū)爆發(fā)了一場罕見的鼠疫。慶明帶著幾名徒弟每天馬不停蹄地為村民施診,終于累病了,久臥不起。有個晚上,他叫徒弟們將他抬到山腳一僻靜處,并趕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當人們放心不下去看望時,發(fā)現(xiàn)床和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時,人們發(fā)現(xiàn),漫山遍野長滿了板藍根,根莖還比平常的粗壯。大家都說,是藥王菩薩帶走了慶明。慶明本來就是首烏托世,首烏的靈魂在根部,是他讓板藍根的根變得粗壯起來,這是他留給人間最后的禮物啊。
從那以后,人們就有了嚼板藍根的風俗。每當嚼著甘甜的板藍根,人們就會想起慶明。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名醫(yī),人們把慶明走的那天定為一個節(jié)日,叫慶明節(jié),板藍根叫慶明根。再后來,人們覺得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療效,就改為清明根,這個節(jié)日也就變成清明節(jié)并沿襲至今。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八
在我的家鄉(xiāng)對傳統(tǒng)清明節(jié)有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跟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國做了君主。就是后來傳說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向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晉文公親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背著老母躲進了山里。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想讓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第二年傳統(tǒng)清明節(jié)這天,晉文公率眾臣到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九
中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遣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钱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晶通旗艦店(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十
清明節(jié)實際是紀念介子推的.清明前一天叫做寒食.介子推歸隱山林后晉文王為逼其出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被燒死,晉文王傷心,作為紀念,規(guī)定以后每年那天全國都不許生火,只吃不用火燒的食物,那天就是清明,食物沒有用火,自然為寒食.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十一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qū)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yōu)槿A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jié)前后可延續(xù)十天左右。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清明如果按農歷計算,沒有確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過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陽歷計算則在4月4日或5日(以當年二月平或閏而差異),太陽到達了黃經15度時,清明就開始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暖,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草木茂盛,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兩字,根據宋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所說:“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清明時節(jié),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大地一片清凈明潔。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中寫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這里說的“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所以有“三月節(jié)”之稱?!稓q時百問》一書也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梢?,清明節(jié)是由它所處的時令,在氣溫、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但是,清明作為節(jié)日,與純粹的節(jié)氣又有所不同。節(jié)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jié)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所以,國家通過立法,將清明節(jié)納入法定的節(jié)假日。
清明節(jié)的故事篇十二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蘇,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每年清明節(jié)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今年又逢清明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