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動能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字號:

    5.創(chuàng)新是指通過獨特的思考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行動來創(chuàng)造新的想法、方法和解決方案。在寫總結之前,我們應該先梳理出要點,并進行邏輯性的組織。以下是一些成功的總結案例,供您參考。
    動能教學設計篇一
    1.教學預設的科學性是指“程序化問題”的設計上?;趯W生的認知發(fā)展基礎和先驗經驗,緊扣課時目標精心設計。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調動學生發(fā)展的內驅力,基于教材的理解進行有效地學習,實現(xiàn)自主性學習的目的。只有程序性問題切入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務驅動。為此對學生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主要問題都必須是在課前精心設計好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發(fā)展能力、學會學習,要有代表性,能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像推導動能定理的時候,必須設計程序化的問題:如何表征外力?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如何計算恒力功。
    2.提問的目的和方式要隨教學進度靈活變化:復習舊課,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出問題,設疑激趣,導入新課;表演實驗,列舉實例,提出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課后結尾,總結深化,提出問題,承上啟下,使學生回味無窮,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要學生回答,可以是問而不答,也可以是自問自答,要根據(jù)提問的目的靈活處理。若信口開河、隨意提問,就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教師必須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跳一跳能將果子摘到”,提問的過程要由淺入深、溫故知新、循序漸進、逐步深化,提問的重點在于弄清“為什么”,學會怎樣去學習。
    動能教學設計篇二
    1、本節(jié)課盡量挖掘身邊的事物,自始至終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視頻展示,使學生覺得有親切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知道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較抽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認識它比較困難。本節(jié)課比較通俗易懂地從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來認識能量,這實際上是說“能是物體做功的本領”。盡管這種說法不甚嚴謹。
    3、關于動能,應講明運動的物體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并推動物體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為容易講清彈性形變的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并做功,便于學生理解。
    4、勢能應是物體系統(tǒng)(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舉高的重錘能夠做功,應當是重錘和地球組成的系統(tǒng)具有勢能。重力勢能表現(xiàn)它做功本領時,通常一個重力勢能先轉化為動能的過程。但在本節(jié)課中都不宜引入這些內容,只能讓學生粗略地知道,舉起的物體能夠做功。
    5、勢能的大小是相對的,對初中學生來說沒提及系統(tǒng),也不能引入勢能的相對性。只能用地面做為零勢能而來分析問題。
    6、通過探究實驗,學生掌握了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但這些探究實驗應是學生人人動手的分組實驗。
    動能教學設計篇三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節(jié)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匯報: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guī)律:動能定理。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恒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在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于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shù)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guī)律。
    2.內容地位。
    通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jié)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將本節(jié)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并在解釋功能關系上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二、目標分析。
    1、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tài)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shù)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
    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系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三、教法和學法。
    學生的學法采?。喝蝿镇寗雍秃献魈骄?;
    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本節(jié)課為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設計成6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動能教學設計篇四
    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半的時間用在學生實驗探究上,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四、是評估環(huán)節(jié),主要培養(yǎng)學生能注意探究活動中未解決的矛盾,有改進實驗方案的意識。
    看似簡單的一節(jié)課,對老師來說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對于學生來說概念的理解始終是抽象的,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器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樂而不為了,對重力勢能理解為物體本身儲存的能量,不管物體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說物體能夠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說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這節(jié)課利用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這樣做有兩個利處:一是利用最簡單的器材,讓學生參與實驗操作的全過程,有利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簡單器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并不是一種多余,而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
    動能教學設計篇五
    機械能屬于力學的范疇,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初中階段要接觸的能量比較多。本節(jié)主要講機械能的各種類型,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難,但是內容較多較雜。
    在教學中不單純靠學生列舉事例鞏固所學知識,還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實驗探究、看動畫等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不單能從物理角度看待問題,還能從愛護我們的環(huán)境、增強人們的道德水平、提高人們的素質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
    對于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這幾個問題,我本打算讓學生分組實驗和教師相關的演示實驗后通過自己的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好是自己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學生比較好的掌握。由于實驗器材的不足,故改為只做演示實驗,那么學生動手的能力就減小了,另演示實驗的可見度也會影響教學的效果。我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滲透科學的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如果學生只滿足于從課本上找到現(xiàn)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語言總結自己的所得。我想這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課本為本進行教學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確的`觀點,并且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進行嘲笑。
    在訓練方面,我所選的題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討論題,對于學生理解本節(jié)內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據(jù)課程教學標準,要多些關于三種能的增加或減小的題目,物體具體什么能的判斷等。但是我覺得漏掉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在機械能的組成方面沒有設計一道相關的計算題。對于“機械能的組成和單位”的鞏固就顯得不夠。
    動能教學設計篇六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動能教學設計篇七
    (一)知識與技能。
    1.能通過實例從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能說出能量與做功的關系。記住能的單位。
    2.能利用實例或實驗初步認識動能、勢能的概念,并能運用其解釋相關的現(xiàn)象。
    3.能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動能、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2.在了解動能、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活動中,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具有從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問題的意識。
    2.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內容由“動能”“勢能”兩部分構成。其中,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體具有能量的思想為基礎。教科書先簡單介紹功和能的關系,然后通過大量實例讓學生感受到動能、勢能的存在。
    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其中涉及測量量的轉換問題。教科書安排了相應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認識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這個實驗是進一步認識勢能的基礎,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設計實驗,加強他們的實踐體驗。
    三、教學策略。
    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接著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決定勢能大小的因素。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木塊、彈簧、橡皮筋、斜槽、不同質量的鋼球、玻璃球等。
    動能教學設計篇八
    我今天在九年級上班這一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F(xiàn)作反思如下:
    《動能和勢能》這一節(jié)課是初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節(jié)課。機械能屬于力學的范疇,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初中階段要接觸的能量包括機械能、內能、電能、核能等等。本節(jié)主要講機械能的各種類型,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難,但是內容較多較雜。
    在教學方法上我采用了大量選擇網絡資源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課堂語言簡潔化、形象化,學生自主探究和實驗演示探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在新課導入和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分析應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源和圖片,讓學生體會物理情景,這對本課的理解和實踐大有好處。對于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這幾個問題我采用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實驗演示探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培養(yǎng)了學習科學精神和學習方法。本節(jié)課的實驗也可選用動畫展示,但是動畫的效果還是沒有讓學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節(jié)課還應該多增加自主活動的時間,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改正,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動能教學設計篇九
    本節(jié)課是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的第一課時,是整個動能定理教學中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課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動能的表達式,掌握動能定理的內容,學會簡單應用動能定理解決物理問題,體會到應用動能定理研究問題的優(yōu)越性。動能定理主要從功和動能的變化的兩個方面來入手。里面包含了:功、能、質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綜合性很高。并且動能定理幾乎貫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節(jié)、是物理課程的重頭戲。我認為在這次示范課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應加強實驗探究。
    在探究動能的相關因素(定性)時,本節(jié)課只是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及想象,但沒有通過實驗實際操作,如果事先準備好實驗器材,讓學生當堂實驗,效果會更好。
    2、加強鍛煉,提高自身的`素質,駕馭課堂的能力。
    如何引導學生按照我的思路進行思考、探討、交流并得出結論,這是一個突出問題,在教學中問題的創(chuàng)設上還是要多用心,多研究。要不會出現(xiàn)研究問題的盲目性,和無法正確的研究問題。
    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強對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并且充分研究學情,在學案的問題和情景的創(chuàng)設上更加細化,并加強其針對性,打造更高效的課堂。
    動能教學設計篇十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及單位;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
    (4)能用動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理解能量及動能概念。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并能用所學解釋生活常見現(xiàn)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用動能的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現(xiàn)象。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二、教學重點。
    動能概念的建立。
    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四、學習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現(xiàn)代生活離不開汽車,汽車在公路上行駛靠什么提供牽引力?(生:發(fā)動機)。
    師:發(fā)動機工作時涉及機械能和內能,這就是我們第十二章要學習的內容。(板書:第十二章機械能和內能)。
    師:大家在電視劇中看過這樣的場景:古代士兵攻城時用粗大的木頭快速撞擊城門。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學習第十二章第一節(jié)動能勢能機械能(板書)。
    (二)課堂新授。
    能量。
    1、老師示范:用力推黑板、黑板移動一段距離,說明我對黑板做了功,這時就可以說我具有能量。
    2、演示:從斜坡滑下的小車推動水平面上的木塊,小車碰在木塊上對木塊產生推力,木塊兒被推著前進一段距離。小車對木塊兒做了功,我們就可以說小車具有能量。
    3、總結:在物理學中,我們說:一個物體如果能夠對另一個物體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量。能量簡稱為“能”,單位“焦耳”(j)(板書能量概念)。
    4、思考:在定義中把“能夠”換成“正在”意思是否一樣?
    生:不一樣,能夠表示物體可以做功具有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正在做功。
    5、物體做功的本領越大,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6、課堂練習ppt。
    動能。
    1、欣賞視頻:流動的水推動竹筏流動的空氣吹動風車轉運動的子彈擊穿木板。
    生:都在運動。而且它們都對其他物體做了功都具有能量。
    3、總結:我們把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師:運動的汽車也有動能,如果汽車的動能越大,汽車與其他物體相碰產生的后果會越嚴重,那么動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該如何防止汽車動能過大呢?我們一起探究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生:可能與物體質量和物體速度有關。
    3、我們一起設計實驗探究。
    師:這里有兩種可能的影響因素,我們應該用什么實驗方法?
    生:控制變量法。
    師:我為大家選取小車作為研究對象,那該如何使小車運動起來具有動能?生:讓小車從斜坡滑下,當它到達水平面時就具有了動能。
    師:如何比較小車動能大???
    生:讓運動小車對木塊做功,比較木塊被推動的遠近。
    師:在實驗中要怎樣控制不同質量的小車速度相等,又要怎樣使同一小車的速度不同?
    師生共同閱讀p33“信息快遞”
    4、學生六人一小組討論設計自己小組的實驗方案,匯報方案。
    強調注意事項:實驗時要保持斜面與水平面之間銜接平整,斜面傾斜程度要保持不變。
    5、分組實驗,然后小組匯報實驗過程實驗現(xiàn)象及結論。
    生:(1)質量相等時運動物體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2)速度相同時運動物體質量越大,動能越大。(板書)。
    6、總結:物體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和速度有關,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動能越大。(板書)。
    進一步研究表明:物體動能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與物體速度平方成正比,這表明速度對物體動能影響更大。
    7、根據(jù)我們的探究結論,大家就能理解:大貨車限速小是因為它質量大,只有讓它速度小些,才能使它的動能小些更安全。古代士兵用粗大木頭快速撞擊城門,是因為粗大的木頭質量大,再加上它快速運動的速度大則動能更大更容易撞開城門。
    師:生活中還有類似例子,大家積極思考舉些例子吧。
    生:比如操場上飛來的籃球可以輕松接住,如果飛來的是鉛球,大家躲還來不及;用手扔出去的子彈對方可直接接觸,而如果是槍打出的高速運動的子彈,沒人敢接;瘦小的同學碰一下不要緊,但胖高的同學碰一下就會摔倒。這都說明動能大小與質量速度有關。
    課堂練習。
    (1)質量大的燕子與質量小的麻雀動能相等,則誰速度大?
    (2)一輛汽車做加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
    (3)火車進站時做減速運動,它的動能______,停止后,它的動能______。
    (4)一輛灑水車在馬路上勻速前進并正在灑水,它的動能______。
    動能教學設計篇十一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節(jié)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匯報: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guī)律:動能定理。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恒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在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于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shù)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guī)律。
    2.內容地位。
    通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jié)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將本節(jié)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并在解釋功能關系上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1、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yōu)越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tài)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shù)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
    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系的認識。
    學生的學法采?。喝蝿镇寗雍秃献魈骄浚?BR>    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本節(jié)課為一課時。
    設計成6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動能教學設計篇十二
    導學案前置,學生是復習的引領者。通過及時批改導學案,發(fā)現(xiàn)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對知識理解的薄弱之處,對知識應用的欠缺之處。主要存在的問題:對瞬時功率的定義式應用不熟練;書寫動能定理公式不是很熟練,主要表現(xiàn)在對變力做功束手無策。另外,學生剛參加完運動會,興奮之余,學習狀態(tài)還需要調整。
    1.鞏固強化瞬時功率的計算公式,會運用瞬時功率的公式準確解決問題;
    2.鞏固強化摩擦力做功的特點,熟練書寫動能定理公式。
    1.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通過設計問題:物體沿粗糙斜面下滑,求物體下滑過程中摩擦力做的功?讓學生運用功的公式計算出物體下滑過程中摩擦力做的功。教師引導學生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規(guī)律,物體沿斜面下滑摩擦力做的功與物體在相應的水平面上滑動摩擦力做的功是相等的。通過變式訓練題,鞏固這個規(guī)律的應用,學生收獲很大。
    2.精心設計問題,提升學生對新舊知識的辨析能力。
    初中學生學過功率,但是不對功率進行分類,并且力和速度的方向始終同向。高中階段,根據(jù)時間長短,把功率分為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并且力和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因此,計算瞬時功率時,一定要考慮力和速度的方向夾角。學生受已有知識的影響頗深,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由此我精心設計問題:飛行員抓住秋千桿在豎直面內從高處擺下,求飛行員所受重力的瞬時功率的變化情況?要求學生嚴格按照瞬時功率的定義,計算出各個關鍵位置的重力的瞬時功率。通過計算發(fā)現(xiàn)重力的瞬時功率是從零變到不是零,最后再變到零。因此,重力的瞬時功率是先增大后減小,學生感到茅塞頓開。
    1.復習課就要放手,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
    導學案前置,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展示問題,討論問題,最后解決問題。這樣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的學習困惑得到了解決,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更強了。
    2.精益求精,不斷改善。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正確使用瞬時功率的公式,摩擦力做功的計算更加熟練,題目正確率大幅上升。像這種復習課堂怎么設計,怎么上,我和老教師經常交流,老教師的建議是根據(jù)學情,精心設計導學案,調動學生對物理問題的探究欲。響應學校號召,做好導學案,多讓學生講解,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動能教學設計篇十三
    基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基礎和先驗經驗,緊扣課時目標 精心設計。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調動學生發(fā)展的內驅力,基于教材的理解進行有效地學習,實現(xiàn)自主性學習的目的。只有程序性問題切入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務驅動。為此對學生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主要問題都必須是在課前精心設計好的,問題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發(fā)展能力、學會學習,要有代表性,能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像推導動能定理的時候,必須設計程序化的問題:如何表征外力 ?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 如何計算恒力功。
    復習舊課,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出問題,設疑激趣,導入新課;表演實驗,列舉實例,提出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課后結尾,總結深化,提出問題,承上啟下,使學生回味無窮,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所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要學生回答,可以是問而不答,也可以是自問自答,要根據(jù)提問的目的靈活處理。若信口開河、隨意提問,就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教師必須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使學生“跳一跳能將果子摘到”,提問的過程要由淺入深、溫故知新、循序漸進、逐步深化,提問的重點在于弄清“為什么”,學會怎樣去學習。
    動能教學設計篇十四
    質量為2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視為相等.給物體一水平拉力.
    (1)當拉力大小變?yōu)?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2)當拉力大小變?yōu)?2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將拉力又減小為5n(物體仍在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體繼續(xù)滑動的過程中,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n/kg)。
    解析:(1)當拉力f=5n時,f。
    (4)當拉力撤去后,由于物體繼續(xù)在地面上滑動,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為10n.
    答案:(1)5n(2)10n(3)10n(4)10n。
    動能教學設計篇十五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動能和動能定理等兩部分,屬于掌握的范圍,是在學習了“探究功與速度的關系”的基礎上的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動能的概念,可結合初中學習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動能及動能定理的涵義。動能定理貫穿于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課本在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以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人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敘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xiàn)功能關系這一線索。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概念,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通過小組討論,體會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優(yōu)越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學習,學生從中領略到物理等自然學科中所蘊含的嚴謹?shù)倪壿嬯P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實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難點: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將詳講動能和動能定理,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動能定理是本章的重點之一,也是整個力學的重點之一,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的清楚認識,知道不論外力是否為恒力,也不論物體是否做直線運動,動能定理都成立,是本節(jié)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之一,要突破學生思維上的這一難點,設計實驗是關鍵。
    分析例題之后,讓學生做一道題,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應用動能定理解題比較方便、靈活。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一節(jié)時,對動能公式比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義上理解動能定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動能定理,必須要循序漸進,遵循教學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的規(guī)律,從生活中眾多實例出發(fā),通過分析、感受真正體驗動能定理的內涵,此外,可以通過實驗設計、動手操作等環(huán)節(jié),讓每一位同學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有意義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復習回顧,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3、課堂小結。
    4、鞏固練習:教材例題。
    5、作業(yè)設置:課后習題。
    動能教學設計篇十六
    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識點,是用能量解決復雜物理問題的基本工具.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學過動能的簡單知識,此前學生也有一定的關于動能的定性知識,但對于動能的定量確定,以及做功改變動能的關系比較陌生.于是,高中階段動能定理的主要學習內容就有兩點:一是動能的定量確定;二是動能定理的內容.
    1知識分析。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關注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根據(jù)我們的了解,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知道了動能是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知道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就不能滿足于對這些基本知識的重復,而應該立足于這些知識同時又要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在教學引入、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要注意為后面動能定理的學習打下感知基礎.
    從學生的物理思維角度來看,由于前面重力勢能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重力做功與質量、高度變化之間的關系,知道了wg=mgh1-mgh2的關系式.知道這樣的關系及關系表達,可以為動能及動能定理的學習打下思維基礎.不過,這需要根據(jù)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情況,以確定是否需要在本知識學習之初進行一個復習.
    重點一動能概念的強化。
    首先從知識上復習初中物理所學到的知識,但根據(jù)我們以往的經驗,由于時間關系,學生忘記較多,因此這里與其說是重現(xiàn),不如說是教師提醒下的加強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