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實用14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nèi)容和情感體驗進行總結(jié)表達的一種形式。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書中內(nèi)容的理解,還可以促使我們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反思。讀完一本書后,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讀后感來記錄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讀后感是一種宣泄情感、表達思想的方式,也是對作者和作品的一種致敬和贊美。讀后感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nèi)涵,還可以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書中的內(nèi)容和思想。10.讀后感的寫作不僅僅是對書中情節(jié)的記敘,還要注重對作者觀點的分析和解讀,體現(xiàn)自己的獨特視角。推薦閱讀以下讀后感,或許能給你帶來新的思考啟示。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一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時間,母親與孩子書信交流,構(gòu)成了這本書。
    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皢?、瞭”,是孩子喜歡、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長的往往是“判”。交流變成說教,孩子選擇閉嘴。父母與孩子間,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時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與孩子的代溝不可避免,如何減少因代溝產(chǎn)生的沖突,需要學(xué)習(xí),需要抱著理解、溝通的心態(tài),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歡你的愛好和選擇,但我尊重、理解你的愛好和選擇。對父母,這樣做很難,但有效。
    父母,特別是母親,應(yīng)該早早明白,“孩子”是一個個人、一個“別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讓抱著、奶著、護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學(xué)會“放手”,把孩子當(dāng)某個程度的“別人”,不容易?。?BR>    孩子最初面對這個世界,需要母親。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母親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著孩子離開。對母親來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充滿不舍。但是母親退出,孩子才能成長、獨立。
    雛鷹離開巢穴,方能學(xué)會振翅高飛。父母子女一場,終究是漸行漸遠的旅途。正如泰戈爾所言:“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BR>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二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身處不同國度地域之間的對話,媽媽雖然無法填補四年的空白,她選擇的是這樣的方式去主動了解兒子的十八歲,去參與兒子的成長,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兒子之間那座無形的墻,兒子也通過書信第一次去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信是他們交流的橋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時間,讓他們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自打記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們講他們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樣艱苦,那時候的他們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頭,才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我不是沒有感觸,只是我不了解那個時代,那段屬于父輩的歲月。初讀此書,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樣給安德烈講她的十八歲,她曾經(jīng)的那些過去。想必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也無法領(lǐng)會到那個時期的父母的艱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們也有我們要面對的世界,我們也知道要知足,我們也不想自己依賴著誰來過一輩子,來自外界現(xiàn)實的壓力也是上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guān)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因為父母早在有了你們后,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BR>    這些屬于兩代人之間的疑惑,我想在mm.這位母親與安德烈的對話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們這代人,都能在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的角色轉(zhuǎn)換,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轉(zhuǎn)化為“互相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三
     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主要通過36封電子家書,為我們展現(xiàn)了兩代人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內(nèi)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zé)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yīng)臺這樣成功、這樣睿智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在《親愛的安德烈》中,龍應(yīng)臺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帶去幫助和指導(dǎo)……所以,在我看來,龍應(yīng)臺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坦誠地面對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yán)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讓我收獲頗多。但更讓我感動的龍云臺的良苦用心。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四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薄队H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yīng)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xué)習(xí)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guān)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yīng)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yīng)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深沉的母愛滲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dāng)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dāng)事情過后,當(dāng)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nèi)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dāng)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guān)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五
    第二次讀《親愛的安德烈》感覺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媽媽平時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一起帶入書中,去感受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差別。
    書中安德烈生活極其幸福,豐富,充滿樂趣,他可以喝酒,聊天,開party,旅游……遇到挫折,會有很多人鼓勵他,成功的時候,朋友就會為他慶祝。而身在中國的我們,聊天,開party只會影響我們的學(xué)習(xí),每天都是早早起床,上學(xué),寫作業(yè),復(fù)習(xí)預(yù)習(xí),偶爾的娛樂和放松。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國和他同齡的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渴望。我們也希望有那樣放松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他們之間慢慢出現(xiàn)一座無形的墻,但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下,這座墻,被擊垮了。而我們,極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在爸爸媽媽的身邊,他們之間的代溝無聲無息地變得越來越大,把他們越隔越遠。他們也有尋找解決的方法,但有一些卻只會更加地彼此傷害。中國教育和外國教育相差甚遠,中國孩子從小就要努力讀書,考大學(xué),這段時間里,根本就像與世隔絕。讀大學(xué)就為了張文憑,可以找份工作嗎?為什么現(xiàn)在有那么多大學(xué)生沒有工作?他們沒有社會經(jīng)驗。在外國,他們經(jīng)常讓學(xué)生自己動手,親身經(jīng)驗,他們的適應(yīng)能力才更強。西方國家是那么尊敬小孩,在中國,只要家長聚在一起,就是是講孩子的學(xué)習(xí)成績。他們沒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揚過孩子,而是講他們做事怎么怎么不好,他們以為這是謙虛,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傷害!
    真希望中國的爸爸媽媽們讀讀這本書,體會一下快長大的孩子的內(nèi)心,多給孩子一些放松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事,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為孩子好,幫他們打點一切,可我們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啊。
    真希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六
    剛剛拿這本書就看到“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边@句話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dāng)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奇怪,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后來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擁與一個成人應(yīng)有的自由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有著巨大的差異,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不滿和疑惑。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覺得應(yīng)該不多,畢竟自控能力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認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墒欠催^來想想當(dāng)我們長大成人后,又會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責(zé)任心的人都會說不。
    我自己父母給予我的自由還挺多的。父母該給我們自由的時候會給孩子適當(dāng)?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父母也會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來安德烈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
    這本書或許能為一些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矛盾的家庭有著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七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概括出一個十分精辟的定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紀(jì)的,只需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號學(xué)生??墒?,我國的家長和教師卻通常疏忽孩子的年紀(jì),而是故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論孩子是不是現(xiàn)已長大了,只需站在父親、母親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不能得到尊敬,永久只能挑選遵守。莫非在我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大家隨身攜帶的物件?我國人之所以不愿敬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只是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不幸的體面嗎?順著菲力浦的遭受探求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即是我國的父親母親在夸獎孩子時老是對他的父親母親說:“你的兒子真兇猛!”,“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掠奪他的盡力和成果!“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歷取得尊敬的人,也需求對等的對待,莫非所謂的“人人對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無窮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guān)心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順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關(guān)于高尚日子的神往讓我羨慕??戳怂奈恼拢也艜缘帽緛砀鄞蟮膶W(xué)生也和咱們內(nèi)地的學(xué)生有殊途同歸的當(dāng)?sh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可是底子無法交流??戳怂奈恼拢覍W洲開端神往,神往每間咖啡館的靜寂,神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清閑的日子狀況,和心里的安靜,他們有更多的時刻和精力去關(guān)注更多的東西,比方藝術(shù)比方環(huán)境比方貧困比方真實的日子。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八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主要是作者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6封書信,母子倆分隔兩地,一個在中國臺灣,一個在德國。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guān)系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guān)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她邀請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通信內(nèi)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qū)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讀來耐人尋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guī)缀蹩梢源_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xué)歷,很普通的職業(yè),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BR>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九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yīng)臺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nèi)容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匯呢?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于認同的定義僅僅局限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說是一種感覺。但在閱讀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fā)生自然災(zāi)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于當(dāng)我聽說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zāi)害發(fā)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yīng)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fā)生了災(zāi)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次災(zāi)害發(fā)生之后都會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為什么只有在受災(zāi)之后才開始進行防范?為什么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里,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dǎo)致了現(xiàn)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干什么?我會干什么?這兩個問題誰能準(zhǔn)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龍應(yīng)臺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了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tài)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匯,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清狂”在古人的詩詞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鼻蹇竦娜瞬粫患彝チb絆;不會為責(zé)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當(dāng)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說:“老媽,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么做的!干嘛總是想管著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xiàn)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著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nèi)缛舴艞壗侵鹁蜁簧鐣蕴?,淘汰就意味著被社會拋棄甚至是死亡!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匯。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xiàn)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挨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干二凈,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fā)生旱災(zāi)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xí)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dāng)然了,這些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赖鹿适路浅6?。從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頻繁發(fā)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么,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么。
    《親愛得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里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閱讀,我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十
    《親愛的安德烈》是---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nèi)容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匯呢?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于認同的定義僅僅局限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說是一種感覺。但在閱讀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fā)生自然災(zāi)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于當(dāng)我聽說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zāi)害發(fā)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yīng)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fā)生了災(zāi)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次災(zāi)害發(fā)生之后都會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為什么只有在受災(zāi)之后才開始進行防范?為什么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里,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dǎo)致了現(xiàn)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干什么?我會干什么?這兩個問題誰能準(zhǔn)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了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tài)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匯,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扒蹇瘛痹诠湃说脑娫~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鼻蹇竦娜瞬粫患彝チb絆;不會為責(zé)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當(dāng)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說:“老媽,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么做的!干嘛總是想管著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xiàn)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著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nèi)缛舴艞壗侵鹁蜁簧鐣蕴蕴鸵馕吨簧鐣仐壣踔潦撬劳?!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匯。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xiàn)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挨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干二凈,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fā)生旱災(zāi)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xí)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dāng)然了,這些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赖鹿适路浅6唷那?,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頻繁發(fā)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么,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么。
    《親愛得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里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閱讀,我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十一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可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薄队H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yīng)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齊。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此刻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經(jīng)過書信訴說著自我的生活、學(xué)習(xí)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guān)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yīng)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yīng)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能夠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團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深沉的母愛滲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dāng)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齊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樣。
    并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此刻的我和媽媽,我們每一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異常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dāng)事情過后,當(dāng)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nèi)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期望下次自我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dāng)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忙……趁我們此刻還與母親在一齊,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guān)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十二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huán)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還是那本風(fēng)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xiàn)在被稱為育兒典范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
    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nèi)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
    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yán)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nèi)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不管結(jié)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十三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著名的臺灣女作家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合著的一本書,共收錄36封書信,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透過這些信件相互了解、彼此靠近。
    此書的大意可概括為:在安德烈14歲時,龍應(yīng)臺因工作離開安德烈去了臺灣,母子兩個分離,等她回到兒子身邊時,安德烈已經(jīng)18歲了。他們不但是兩代人,而且是兩國人。龍應(yīng)臺女士發(fā)現(xiàn),雖然兒子長大了,但母子之間卻無形中多了一堵墻,這堵墻隔斷了他們之間的交流,對待同一問題,雙方意見分歧;這堵墻阻礙了他們之間的親情,兒子不愿意向母親傾訴,更不愿意聽母親傾訴。為了融化這塊兒堅冰,母子兩個用了三年時間,以書信的形式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龍應(yīng)臺了解了18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我非常羨慕這種真誠的沒有絲毫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兒女也能敞開心扉,深入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們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傾聽他們喜歡什么,他們希望什么,最后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書信是一種非常樸素的交流方式,運用書信交流沒有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煩惱,甚至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希望他們改變或者達成共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示,讓我學(xué)習(xí)到了育兒知識,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想我會多一些方法,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聆聽,少一些急躁。這真是一本好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做父母的朋友,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篇十四
    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jié)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
    “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
    “嘲笑有加”;--。
    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dāng)然,我覺得--。
    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