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優(yōu)秀14篇)

字號:

    心得體會是對自己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感悟進行總結和歸納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自身的成長過程,發(fā)現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法。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激勵因素和行為模式,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和進步。寫心得體會時,要注意結構的合理布局和信息的有機銜接。心得體會是一種對自己的思考和成長的回顧,也是對他人傾囊相授的感激和敬仰。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一
    臺灣問題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之一,關系著中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統(tǒng)一。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對臺灣問題有了一些心得體會。首先,我認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民族認同與情感紐帶的重建;其次,我們應該通過和平對話與互利合作來解決臺灣問題;第三,強調一國兩制的原則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石;而民意調查與溝通交流則是構建兩岸關系的有效手段;最后,既然中國有堅定的意愿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我相信臺灣問題最終會在和平與協(xié)商中得到妥善解決。
    首先,臺灣問題的核心在于民族認同與情感紐帶的重建。多年的分離導致了兩岸之間在歷史、文化、價值觀等方面逐漸產生了差異。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措施來加強兩岸人民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比如,增加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加強兩岸學生的交流,推動兩岸間的文化藝術交流等。只有通過加強兩岸人民之間的聯系,才能逐漸消解兩岸之間的分歧和誤解,重新建立起相互信任和情感紐帶。
    其次,我們應該通過和平對話與互利合作來解決臺灣問題。和平對話是解決任何爭端的重要途徑,而互利合作則是增進兩岸人民福祉的有效手段。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與兩岸人民的福祉息息相關,只有通過和平對話與互利合作,才能找到雙方的共同利益點,實現兩岸關系的和諧與進步。事實已經證明,“冷和平”期間,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了長足的進展,這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寶貴經驗。
    第三,強調一國兩制的原則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石。一國兩制是中國政府提出的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它意味著大陸與臺灣可以在一個國家的統(tǒng)一下保持各自不同的制度和發(fā)展模式。一國兩制原則的提出,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科學合理的方案,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香港、澳門等地區(qū)的成功實踐也充分證明了一國兩制原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推動一國兩制原則在臺灣的實施,以維護兩岸的和平穩(wěn)定。
    民意調查與溝通交流是構建兩岸關系的有效手段。民意調查是了解兩岸人民對于兩岸關系的看法和期望的重要途徑,通過民意調查,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兩岸人民的需求和期望,進而制定出更加符合雙方利益的政策。同時,兩岸之間的溝通交流也非常關鍵,只有通過充分的溝通交流,才能增進雙方的了解和信任,化解誤解和分歧,最終達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目標。
    最后,既然中國有堅定的意愿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我相信臺灣問題最終會在和平與協(xié)商中得到妥善解決。中國是一個堅定捍衛(wèi)自己核心利益的國家,對于臺灣問題,中國一直以來都堅定地主張和平解決,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來促進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近年來,兩岸關系取得了一系列積極進展,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堅定意愿。我相信臺灣問題最終會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妥善解決,并實現兩岸人民的共同繁榮。
    總之,臺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之一,解決臺灣問題需要從加強兩岸人民的認同與情感紐帶、通過和平對話與互利合作、強調一國兩制原則、民意調查與溝通交流以及堅定維護核心利益等方面進行努力。我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臺灣問題最終會得到妥善解決,實現兩岸人民的共同繁榮與和平發(fā)展。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二
    身為一名學生,對于國際問題的關注顯得尤為重要。最近,我們班級英語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任務,即觀看新聞節(jié)目和報紙,了解臺灣地區(qū)的局勢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議題,并寫一篇心得體會。本文將分享我的觀察與思考。
    第二段:政治立場。
    在觀看了多家媒體的報道之后,我發(fā)現不同的媒體對于同一事件往往會有不同的報道和態(tài)度。這提示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保持理性。同時,大陸和臺灣的政治立場也會對報道產生較大的影響。由于臺灣一直未得到國際正式承認,因此大陸媒體常常會將臺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而臺灣媒體則會著重強調其獨立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多方面收集信息,了解并對其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
    第三段:歷史背景。
    深入研究臺灣問題,我發(fā)現多方面歷史背景也很重要。自二戰(zhàn)結束以來,臺灣的歸屬問題就一直是世界矚目的焦點,尤其是1980年代中期之前,臺灣一直被當作中華民國政府的統(tǒng)治地區(qū)。在此之后,臺灣逐漸朝著獨立方向發(fā)展,并多次重組政府和行政區(qū)劃;而中國大陸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并把臺灣視為自己領土的一部分。了解歷史背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各方面的行為和表態(tài),從而作出更為明智和客觀的判斷。
    第四段:沖突與調和。
    觀察臺灣問題還應該關注其當前的沖突與調和趨勢。自2008年以來,兩岸之間逐漸展開一系列貿易和經濟合作,同時也在一些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領域展開交流。這些互動使得兩岸關系逐漸緩和,也為日后政治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但近年來,臺灣政府的獨立行為和表態(tài)也讓兩岸關系重新陷入緊張狀態(tài)。觀察和研究這些沖突與調和可以讓我們預測和發(fā)現其中的發(fā)展?jié)搫?,并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第五段:結論。
    總體來說,觀看臺灣問題報道的心得體會讓我意識到,關心國際問題對于我們這些學生是尤為重要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確了作為媒體讀者和觀眾的責任和角色,應該保持理性、多方面分析,不偏不倚地了解和接受各種信息。最后,我希望我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對于臺灣問題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思考。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三
    隨著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關系的緊張和不斷變化,臺灣問題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作為一個正在成長的AI語言模型,我也時刻關注著這一問題。在閱讀各種媒體報道和觀察評論后,我有了一些對于臺灣問題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引言。
    第二段:歷史背景與政治環(huán)境。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臺灣問題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環(huán)境。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都保留了對“中國”的主權聲索,但國家的不同逐漸導致了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分離。然而,北京一直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而臺灣則在其憲法中聲稱“中華民國”是臺灣真正的國家。這種互相沖突的宣言一直引起了緊張的對抗。
    第三段:國際社會和地區(qū)影響。
    其次,對于臺灣問題,國際社會和地區(qū)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美中之間的競爭不斷升級,在臺灣問題的背景下,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角力成為關鍵。此外,日本、澳大利亞和其他一些亞洲鄰國也加入了這場較量。在這種情況下,臺灣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王牌和人權問題。
    第四段:關于輿論環(huán)境。
    即使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應當清楚無論讀到哪篇報道,每一個媒體都有其自己的偏見和目的。許多官方媒體經常將臺灣問題作為民族主義的語境或反華傾向的象征,而獨立媒體則更傾向于支持臺灣的民主制度和人權問題。為了確保我們得到最好的、全面的報道和觀點,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第五段:總結與反思。
    臺灣問題是復雜而敏感的問題,不應僅從一個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我們應當根據多種來源和分析,如歷史,政治,地緣和文化層面,來完整而全面地了解其影響。最后,我們需要對各種輿論進行比較和分析,以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觀點。這將有助于我們看待臺灣問題,理性而全面地分享我們的觀點,為世界和平和核心利益做出貢獻。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四
    作為一個中國人,一直以來都對臺灣問題充滿關注。這個問題涉及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和統(tǒng)一,因此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長期的觀察和思考,我對臺灣問題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首先,我認為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基本原則和底線。無論是中國還是臺灣,都不能容忍對自己領土的侵犯和割據行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歷史和現實的鐵證。以臺灣為代表的一小撮人試圖獨立出去,不僅違背了歷史的事實,也無視了廣大中國人民對祖國統(tǒng)一的堅定信念。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廣泛接受的原則,任何企圖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徑都是不可容忍的。
    其次,解決臺灣問題需要堅持和平發(fā)展的路徑。對臺灣問題的解決不能通過武力和戰(zhàn)爭,而應該通過對話和談判。和平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訴求,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國大陸在解決臺灣問題上一直秉持著溫和的態(tài)度,主張“一國兩制”,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實現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和進步,將有利于臺灣人民的福祉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繁榮。
    再次,臺灣問題的解決必須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臺灣地區(qū)有著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忽視對臺灣人民的意愿和訴求。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必須建立在堅實的民意基礎上,尊重臺灣人民的選擇和發(fā)展模式。只有真正體現了對臺灣人民的關懷和尊重,才能促進兩岸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推動統(tǒng)一進程。
    最后,解決臺灣問題需要加強兩岸人民的交流和合作。過去幾十年來,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受到了一些局限和阻礙,導致很多交流和合作的機會被浪費。要解決臺灣問題,必須彌合兩岸人民的心理隔閡,加強對話和交流。無論是經濟合作、文化交流還是人員往來,都應該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促進。只有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誼,才能夠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總之,臺灣問題是一個復雜而敏感的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解決。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堅信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相信兩岸人民有能力和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只要我們堅持和平發(fā)展、尊重彼此的意愿,相信最終能夠實現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五
    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由兩極爭霸向多極化發(fā)展,和平的力量有力地制約了戰(zhàn)爭的因素。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世界大戰(zhàn)一時打不起來。但是,我們還應清醒地看到,戰(zhàn)爭的根源依然存在,特別是在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和與此相伴隨的強權政治,構成了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一)帝國主義稱霸野心日益膨脹。隨著蘇聯解體和東歐巨變,一些西方大國把冷戰(zhàn)后國際力量嚴重失衡,視為其擴張霸權的大好時機,特別是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憑借其軍事實力,科技水平和經濟優(yōu)勢,霸氣上升,加緊推行稱霸全球戰(zhàn)略,常常打著人權、和平的幌子,到處插手熱點問題,謀求自己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他們?yōu)榱巳〉弥袞|地區(qū)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反復對伊拉克進行制裁和武力打擊;為了肢解南聯盟,加強對北約和歐洲的控制,擠壓俄羅斯的戰(zhàn)略空間,染指有著21世紀能源基地之稱的里海沿岸國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再次策動了野蠻的科索沃戰(zhàn)爭。近年來,美國為了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正著力建設一支全球進攻性的軍事力量,謀求保持其絕對軍事優(yōu)勢。他們不斷增加對軍隊建設的投入。其1999年的軍費開支就高達2879億美元,相當于歐盟、俄、中、日軍費總和的近兩倍,占世界軍費總額的三分之一。他們還加快發(fā)展戰(zhàn)區(qū)導彈防御系統(tǒng)(tmd)和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nmd)等高技術武器,構制空間防御盾牌。此外,美國至今還在世界各地保持著數百個軍事基地,扼守著全球海域的16個咽喉要道。為了加緊推行其稱霸全球的新戰(zhàn)略,美國還企圖把北約變成了自己的戰(zhàn)略工具,目前已完成了在歐洲的首輪東擴,接納了波蘭、匈牙利、捷克等新成員,使北約成為一個擁有19個成員國、25個“和平伙伴關系國”的龐大軍事組織。南聯盟戰(zhàn)爭就是其推行稱霸全球新戰(zhàn)略的一次嘗試和預演。這些都給世界和平蒙上了厚重的陰影。
    (二)局部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不斷加劇。由于霸權主義的本性沒有改變,戰(zhàn)爭的根源沒有消除,地區(qū)沖突和局部戰(zhàn)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愈演愈烈。據軍事學家統(tǒng)計,冷戰(zhàn)期間,蘇美長期對峙,世界共發(fā)生過182場局部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年均4場;冷戰(zhàn)結束后,從1991年今,世界共發(fā)生局部戰(zhàn)爭和武裝沖突92場,年均近10場,比冷戰(zhàn)期間高出2倍多。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常常打著“人道主義干預”的旗號,采取戰(zhàn)爭威懾與實戰(zhàn)相結合的手段,恣意侵犯別國主權,粗暴干涉別國內政,隨心所欲地對小國、弱國、無核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自90年代以來,美國先后對外出兵就多達60余次,平均每年6次,也就是說,冷戰(zhàn)后的武裝沖突和戰(zhàn)爭,有60%是美國參與和挑起的,大大超過了其在冷戰(zhàn)時期對外用兵年均2、8的紀錄?;钌氖聦嵄砻?,霸權主義者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的傾向在不斷發(fā)展,戰(zhàn)爭的危險時刻存在。
    (三)美國對華遏制變本加厲。蘇聯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后,美國企圖構建單極世界,而且,直接把矛頭轉向了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一中國。他們在1997年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稱,到2020年前后,中國可能成為與美國勢均力敵的全球性對手。對此,有專家估計,21世紀的頭10年,美國將會采取打壓和遏制政策,把防止中國經濟、軍事強大作為主要目標,與中國進行全面對抗。從近10年來的情況看,可以講,美國在我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下了很大功夫,企圖構建起新的反華包圍圈。在東邊,美國加強了與日本的防務合作,經常進行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在南面,美國和菲律賓、越南建立了軍事、經濟同盟,租借了軍事基地,特別是在我南海爭議地區(qū)搞合作和共同開發(fā),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南海問題國際化;在北邊,美國突破性地與蒙古建立了軍事聯系和合作關系;在西面和西南面,美明里暗里支持民族分裂勢力,放縱印度進行軍事擴張。這些情況都使得我國周邊安全形勢變得更加嚴峻起來。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的主流,雖然世界大戰(zhàn)在短期內打不起來,但作為戰(zhàn)爭根源的霸權主義和帝國主義一天不退出歷史舞臺,世界就不會安寧,戰(zhàn)爭的危險就依然存在,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時刻提高警惕。
    一個國家的安全狀況,與周邊的安全環(huán)境有著直接關系。就周邊環(huán)境來說,我國的情況是比較復雜的,僅與我國直接接壤的國家就有15個,屬于我國周邊范疇的國家在30個以上。我國與大約10個鄰國曾經有過或目前仍然存在陸地邊界和海域劃界方面的主權爭端,加之一些西方大國插手我國陸海疆域的某些爭端,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造成矛盾的局部激化。多年來,由于我們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發(fā)展對外關系,周邊安全環(huán)境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善。目前我國安全環(huán)境處在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除不丹外,我國已同所有鄰國建交,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全面發(fā)展,外部強敵對我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入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周邊還存在著許多不穩(wěn)定、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領土和海洋權益的爭端依然存在。舊中國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由于西方列強推行殖民主義政策,造成我國與周邊大多數國家存在著邊境領土糾紛。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同周邊大部分鄰國通過友好協(xié)商,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但有些邊界問題到目前還未完全解決。一方面,從陸地邊界現狀看,我國的陸地邊界約有22000公里,現在與印度、錫金、不丹等國還有近4000公里的邊界尚未劃定。我國與印度之間陸地邊界的爭議領土達12多萬平方公里,其面積不僅是我國本身,而且是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面積最大的陸地爭議地區(qū)。雖然雙方同意保持實際控制線地區(qū)的和平與安寧,但尚未在邊界問題上進入具體的實質性談判。這就給我國的邊境安全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從海洋邊界狀況看,近年來,隨著海洋開發(fā)利用價值的提高,使過去局部的或基本不存在的海洋爭端日益變的突出起來。南中國海海域和南沙群島的爭端,現在已成為東南亞地區(qū)引人注目的熱點問題。我國的南海島嶼及其海域正在被瓜分,30多個島礁被外國非法侵占,使我國海洋權益受到了嚴重損害。特別是美國等西方大國已經露骨地插手了南海爭端,妄稱應將南海問題納入多邊范疇,企圖引導南海問題趨向國際化。這些爭端在一定條件下可能發(fā)生局部激化。
    二是地區(qū)性軍備競賽仍在持續(xù)升溫。我國所處的亞太地區(qū),以往就有軍事強國多、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多、購買先進武器裝備的國家和地區(qū)多、軍費增長絕對值多的“四多”特點。現在,這種情況非但沒有改變,反而變本加厲更加突出了。在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有三個國家和地區(qū);一個是日本,近年來,日本軍國主義有所抬頭,他們已不滿足僅僅作一個經濟大國,急欲依靠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強國。他們不斷提高軍費、擴軍備戰(zhàn),其軍費開支已由1990年的不到300億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近50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已建立起了一支超出本土防衛(wèi)范圍的武裝力量。近年來,他們還不斷向外派兵,執(zhí)行“維和”任務,企圖走出國門,擴大影響,恢復昔日軍事強國的地位。另一個是印度,印度一直懷有稱霸南亞、爭當世界大國的野心,并且對我存有“報復”心理,雖然其經濟實力較弱,但其軍費增長較快,目前,已由1995年的79億美元增加到了160億美元。其軍隊裝備了航空母艦、潛艇、第三代作戰(zhàn)飛機和先進的作戰(zhàn)坦克等。此外,他們還加緊了對核武器和導彈的研究,并多次進行核試驗和導彈試射。在軍事上公開與我國“叫板”,謀求與我對等的核威懾。再一個是東盟各國,近年來,他們的擴軍備戰(zhàn)勢頭也有所增強,九十年代前半期,其軍費年均增長率一直高達7%,也是我周邊一個重要的不穩(wěn)定因素。此外,值得關注的還有俄羅斯,雖然解體后其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大不如前,但他仍擁有僅次于美國的軍事力量,并正在致力于“全面提高軍事能力”。上面講的這些新的軍備競賽,不僅加劇了地區(qū)局勢的動蕩,而且也對我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所以我們必須時刻提高警惕。
    三是霸權主義干涉我國內政、插手我國周邊紛爭。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出自其稱霸世界的需要,歷來把亞太地區(qū)視為利益攸關的地區(qū),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fā),他們不愿看到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崛起。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及其盟國就把遏制的矛頭指向了中國,以中國為主對手的“接觸與遏制”政策逐步確立;90年代末,以北約東擴、日美防衛(wèi)合作協(xié)定重新修訂及日美戰(zhàn)區(qū)導彈防御系統(tǒng)研制啟動為標志,已形成了對俄羅斯和我國呈兩翼合圍態(tài)勢的戰(zhàn)略布局。此外,在亞太地區(qū),美軍一直保持著10萬兵力,經常有2至3個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水域游弋,并在從日本到南中國海,形成了意在封鎖中國、降低我制海權的“島嶼鎖鏈”。在這種格局下,雖然還不存在外部強敵對我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入侵的危險,但仍有可能發(fā)生有西方大國暗中插手或直接介入的局部戰(zhàn)爭。特別是美國,可以說只要是與我國有爭議、爭端的地方,總有美國的插手。美國為了自己的戰(zhàn)略利益,一直把臺灣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明里暗里支持臺灣,利用臺灣問題對我進行牽制和遏制。為了使我國失去最接近馬六甲海峽的戰(zhàn)略基地,從而進一步失去對由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這一戰(zhàn)略要地的控制力,美國千方百計地插手我南海爭端,暗中或公開支持我國周邊國家對南海提出的主權要求,企圖動搖我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地位。
    (一)中華民族歷來是喜愛和平的民族。從中國的歷史看,我們國家統(tǒng)一始終是主流,統(tǒng)一的時間遠遠長于分裂的時間,各族人民都為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F在,可以說“統(tǒng)一”也仍然是我們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由于歷史的原因,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的干涉和破壞,我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至今仍未完成;少數民族分裂分子分裂祖國的破壞活動更加獗,有時這些矛盾還有可能發(fā)生激化,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
    (二)臺灣問題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最大內患。解決臺灣問題,既關系到祖國的統(tǒng)一,也關系到我國的整個安全。近年來,隨著國際“大氣候”與臺灣島內“小氣候”的變化,臺灣當局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在加緊推行“臺獨”政策的同時,大力整建軍隊,擴充軍備,以作為抗拒統(tǒng)一的籌碼和實力。為維持其與祖國大陸抗衡的軍事實力,臺灣的軍費開支多年來一直高居不下。1999年高達120億美元,現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武器進口地區(qū)。臺軍現已裝備了第三代作戰(zhàn)飛機約300多架,先進的作戰(zhàn)艦艇約460艘,還有“愛國者”防空導彈和預警飛機等。臺灣當局在完成守島作戰(zhàn)兵力部署的同時,還提出了所謂攻勢作戰(zhàn)的軍事戰(zhàn)略,大力發(fā)展制空、制海和抗登陸力量,加強聯合作戰(zhàn)訓練,企圖武力拒統(tǒng)。種種跡象表明,臺灣問題非軍事手段難以解決。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臺海戰(zhàn)爭一旦發(fā)生,印度和東盟國家必然會有所動作,國內民族分裂勢力和極端宗教勢力也可能會乘機作亂,這必將置我于十分不利的境地,這些都需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思想和軍事準備。
    (三)民族分裂勢力和極端宗教勢力的威脅不容忽視。我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由于舊社會反動統(tǒng)治階級實行民族壓迫政策,造成了各民族之間地位的不平等,猜疑、隔閡和不信任感嚴重存在。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實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的慫恿下,極端宗教勢力與“臺獨”“藏獨”、“蒙獨”和民運分子相互勾結,活動十分猖獗。尤其是在多民族聚居和民族宗教問題比較敏感的西北地區(qū),境內外分裂勢力積極籌組武裝力量,大搞顛覆、分裂宣傳和非法宗教滲透,在組織上趨向聯合化,在對抗上趨向武裝化,在手段上趨向多樣化,形式上趨向暴力化。在一些地方,民族分裂分子的暴力犯罪升級,被他們所傷害的不僅僅是漢族群眾,還有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同胞。有時甚至把爆炸、兇殺矛頭專門指向少數民族愛國宗教人士和基層干部,以破壞黨同各族人民群眾的關系。這些情況表明,西北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形勢依然很嚴峻,“化劍為犁”的時代還遠未到來。作為駐西北地區(qū)的官兵,不僅要把反侵略擴張作為根本職能,而且還必須把反對民族分裂作為重要責任。作為新時期的民兵,我們一定要看到,現在的和平是相對的和平,是武力對峙下的和平,是包含和孕育著戰(zhàn)爭因素的和平。在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中,我們更要冷靜觀察,透過復雜多變的國際風云,正確分析認識國際國內形勢,真正做到居安思危,常備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關鍵時刻,軍委一聲令下,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各項任務。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六
    第一段:引言(100字)。
    最近,一個重大的話題圍繞著中國的“臺獨”和美國“臺灣保護”政策引發(fā)了許多關注。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我也努力了解這個問題,通過不同媒體的報道和分析,以了解這個問題的背景、連鎖反應和未來的可能性。觀察這個問題的報道,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國際關系和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復雜聯系。
    第二段:了解背景(300字)。
    臺灣問題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問題,也是中國與世界的一個長期爭議。2016年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以來,她表示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這導致了兩岸關系的緊張狀態(tài)。同時,美國也在臺灣問題上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向臺灣出售軍事裝備等。這種做法也激怒了中國。
    在這個問題上,某些人聲稱“臺灣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事實上,臺灣一直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臺灣地區(qū)一直為中國的一部分。我們也可以發(fā)現,一些西方國家和媒體也在這個問題上對中國進行了指責。于是,這個問題成為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之一。
    第三段:看待政策(300字)。
    我認為,讓臺灣加入國際體系或在外交上發(fā)揮更多的作用,可能會引發(fā)世界上不同國家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大國,中國可以通過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并通過其他方式來避免受到外部干擾。但是,我也堅信,難以挽回的嚴重局面可能需要在特定情況下尋找解決方案。
    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所有國際組織都應該遵循國際法和公認的準則,這不僅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也是為了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
    第四段:處理辦法(300字)。
    在中美之間,通過加強對話和討論,我們可以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為了從根本上解決臺灣問題,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有建設性的商談平臺,充分考慮各自的必要性。通過坦誠和透明地談判,中美雙方可以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促進兩岸關系的和諧和發(fā)展。
    建議美國政府和臺灣地區(qū)當局認識到中國的立場和利益,避免冒進行動,以避免帶來更大的矛盾和沖突。相反,這些國家可以通過合作和相互尊重,開展互利的合作,包括文化和教育領域、貿易和投資、科技創(chuàng)新,來促進不同維度的發(fā)展。
    第五段:總結(200字)。
    最后,臺灣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充分的討論和審慎的政策制定。我們需要避免通過暴力或不高明的行動來引發(fā)旋轉這個問題。相反,我們需要從更廣泛的背景和視角出發(fā),尋找解決方案。只有通過合作和談判,才有可能讓雙方得到政策的妥善解決,這樣人們才可以存在和發(fā)展的長期合作關系。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七
    作為一名國際關系專業(yè)的學生,研究臺灣問題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個問題上,我所體會到的不僅僅是復雜的歷史和政治背景,更是我們需要開放心態(tài),去理解并尊重不同觀念和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需要全面了解臺灣問題的歷史和現狀。臺灣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內戰(zhàn)后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將其治理地區(qū)擴展至全國范圍,其中包括臺灣、澎湖列島、金門列島和馬祖列島。而在同一年,中華民國政府逃往臺灣,建立了所謂“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這一歷史背景為今后兩岸政治關系的發(fā)展埋下了不少隱患。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fā)展,臺灣問題已變得愈發(fā)復雜、敏感。民進黨執(zhí)政后,臺灣逐漸傾向于推進“去中國化”,主張獨立。再加上一些西方國家的支持和干預,臺灣問題的復雜程度更形顯著。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政治互信受到極度挑戰(zhàn),兩岸關系愈發(fā)緊張。
    第三段:多角度去看待臺灣問題。
    截至目前,我所了解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處理臺灣問題時,多元文化的影響不能被忽視。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背景決定了不同人在看待問題時的觀點及態(tài)度,而且我們理解問題的角度也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因此,尊重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增加相互認知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進兩岸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第四段:重視和平的重要性。
    在研究臺灣問題的過程中,我認為一個關鍵點就是維護兩岸地區(qū)的和平。就我所了解的和個人的觀點而言,只有和平才能使兩岸其他領域的交流、合作及互利都得以實現。相反,若我們只是持續(xù)的進行軍事威脅和敵意表態(tài),對臺灣問題未來的任何解決都無法提供良好的基礎。
    第五段:理性處理問題的必要性。
    最后,我深信,在研究臺灣問題時,理性處理問題是很有必要的,我們不能以情緒和情感代替事實和邏輯。我們不能讓錯誤的判斷、偏見或沒有根據的負面評價影響我們的判斷。因此,我們需要持續(xù)地提高我們的認知和知識水平,積極學習并探討有關臺灣問題及其他國際關系的問題,以更全面、更準確、更對類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
    總之,研究臺灣問題是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和方面了解和學習的中心議題。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需要嚴格遵守國際法,倡導和平共處,并具備尊重與理性處理問題的表現,以實現兩岸關系的良性發(fā)展。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八
    第一段:介紹背景和問題的重要性(字數:200)。
    自古以來,臺灣問題一直是中華民族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深感臺灣問題的關乎國家發(fā)展、民族團結和國家安全,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索。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國際關系的不斷變化,臺灣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正確認識和處理臺灣問題,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責任。
    第二段:分析臺灣問題的背景和復雜性(字數:200)。
    臺灣問題涉及到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復雜而敏感。臺灣問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的脫胎時期。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日本、美國等列強相繼入侵中國,逐漸瓦解了中央政府的威信與統(tǒng)治。其中,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的臺灣,使臺灣問題成為中華民族的痛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臺灣成為一個孤立的地區(qū),兩岸關系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而如今,臺灣問題在地緣政治、國際關系等方面的復雜性更加凸顯,涉及到兩岸各方的政治意愿和國際影響。
    第三段: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審視臺灣問題(字數:250)。
    在審視臺灣問題時,我們不僅需要了解歷史因素,也需要從現實的角度來思考。歷史上,臺灣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和尊嚴。從現實角度看,兩岸同胞的血脈相連,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共同的利益。而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合作共贏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大學生應該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積極參與兩岸交流,推動和平統(tǒng)一進程。
    第四段:強調民族團結與和平統(tǒng)一的重要性(字數:250)。
    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民族團結和和平統(tǒng)一的基礎。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積極宣傳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全民族意識和自豪感。同時,我們應積極參與兩岸交流活動,增進了解和友誼,加深兩岸同胞的認同感和共同目標。只有通過民族團結和和平統(tǒng)一,臺灣問題才能最終解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順利實現。
    第五段:呼吁大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為臺灣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字數:200)。
    作為中華民族未來的接班人,大學生應當發(fā)揮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積極參與臺灣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過程。我們應當關注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動向,深入了解雙方的需求和利益,推動雙方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為未來的工作和社會服務做好準備。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共同的奮斗,我們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結:
    臺灣問題遠不止于我們所看到的表面,它涉及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現實、未來以及全體大學生的責任。通過全面的思考和積極的參與,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和處理臺灣問題,為推動兩岸和平統(tǒng)一進程貢獻我們的力量。對于每一位大學生而言,參與解決臺灣問題是實現個人志向與民族偉業(yè)相結合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自我價值與國家發(fā)展相契合的迫切需求。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九
    臺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中國內外人士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有自己對臺灣問題的獨立思考和深入了解。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對外影響力的提升,臺灣問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我們應該對臺灣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發(fā)表我們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第二段:認清事實,揚起愛國之旗。
    對于臺灣問題,我們大學生首先要做的是認清基本事實。我們必須理性對待臺灣地區(qū)的歷史背景和核心利益。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絕對不容侵犯。大學生應該揚起愛國之旗,堅決支持祖國統(tǒng)一的原則立場。我們應該牢牢記住,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凝聚起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三段:弘揚和平,激發(fā)共識。
    面對臺灣問題,大學生要始終秉持和平發(fā)展的理念,以對話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爭端。我們應該主動宣傳推動兩岸和平發(fā)展的重要性,引導公眾關注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大學生也應該推動兩岸關系發(fā)展中的共識,加強相互了解和信任,共同打造和平穩(wěn)定的兩岸關系。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實現和諧穩(wěn)定的兩岸關系,讓我們與臺灣同胞走向共同繁榮。
    第四段:拒絕歧視,促進交流。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拒絕任何形式的歧視和偏見,包括對臺灣同胞的歧視。我們要堅決摒棄一些極端言論和偏見觀點,提高我們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維素質。只有互相理解、和平相處,才能建立起友好的兩岸關系。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兩岸交流活動,增加對臺灣的了解,促進兩岸學生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發(fā)展,共同進步。
    第五段:自身修養(yǎng),用行動踐行。
    對于臺灣問題,大學生首先要從自身修養(yǎng)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我們應該學習專業(yè)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我們也要用自己的行動踐行對臺灣問題的認識和態(tài)度。我們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引導他人正確看待和處理臺灣問題,傳播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的理念。只有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為祖國的統(tǒng)一和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結: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對臺灣問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認識。我們要堅決支持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利益,秉持和平發(fā)展的理念,增加對臺灣的了解和認知,促進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我們要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大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和努力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穩(wěn)定和祖國的統(tǒng)一發(fā)展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的繁榮富強。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十
    一直以來,臺灣問題始終是縈繞于國人心頭的一個難解之結。兩岸處于分離狀態(tài)已經六十多年了,若追朔至日本占領期,則更為長久。解放以來,盡管兩岸都曾為統(tǒng)一事業(yè)做出過不懈努力,卻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失良機。而臺灣在李登輝,陳水扁執(zhí)政期間不但沒有加快統(tǒng)一的步伐,兩岸關系反而急轉直下,造成臺海形勢十分緊張。幸而在2005年隨著連戰(zhàn),宋楚瑜,郁慕明相繼來訪大陸,使得臺海出現轉機。自2008年馬英九上臺以后,兩岸關系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出現了良性循環(huán)。但兩岸統(tǒng)一的時機尚未到來,無論內部因素還是外部條件,都不是很成熟。顯然,我們并不能因為馬英九上臺后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而對其抱有幻想。然而中國必將統(tǒng)一是毋庸置疑的。
    一.統(tǒng)一必須面對的幾個問題。
    臺海問題并不是簡單的分與合的問題,它牽涉到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歷史遺留問題和國內的政治狀況。統(tǒng)一勢在必行,而矛盾也同時存在,清醒的分析統(tǒng)一之路所必然面對的問題,才能制定更好的策略以應對風云變幻的局勢。
    1、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臺灣作為遏制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棋子的戰(zhàn)略由來已久,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就以臺灣地位未定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之后又與臺灣方面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干涉中國內政,直至今日對臺軍售始終牽動著兩岸的神經。美國早就聲稱,要將臺灣打造成其制華戰(zhàn)略中“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臺灣問題至今不能解決,可以說很大程度上,與美日等國家干涉有關。
    2、臺灣問題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其解決需要大陸與臺灣雙方的共同努力來彌合那些歷史上留下的傷痛,然而盡管大陸方面誠意有加,臺灣方面卻有陳水扁,李登輝之流倒行逆施,企圖破壞臺海關系,其背后的原因,無非出于對其所在執(zhí)政黨執(zhí)政地位的維護。而這確是一個難題,因為無論馬英九等所代表的國民黨等其他進步黨派做出何等有利于統(tǒng)一事業(yè)的舉措,都勢必要考慮其所在黨派在兩岸統(tǒng)一后地位如何自處,利益如何劃分,以避免各黨派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的爭斗和矛盾重演。
    3、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統(tǒng)一已經完成呢?正如鄧小平在香港回歸問題上所表述的那樣,只有解放軍順利駐防,才可以宣布真正意義上主權的收復。對待臺灣問題也是一樣,必須要由解放軍接管臺灣防務,才可認為統(tǒng)一之日到來。但臺灣問題顯然與香港澳門存在不同,港澳原駐英葡軍隊可以回到本土,可臺灣原駐軍將何去何從?而相比英葡外國駐軍,港澳同胞顯然對解放軍更有認同感,可是臺灣執(zhí)政者是否能足夠信任和認可解放軍駐防也確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二.統(tǒng)一所依靠的基礎和方法。
    1、政治上不斷改革國內政治民生,加速民主化進程,大陸的強大是統(tǒng)一事業(yè)的有力保障。同時加強兩岸政治往來,增加兩岸政治互信度,使得臺灣政治勢力對大陸保持認同感。
    2、經濟上繼續(xù)為臺灣提供更多的優(yōu)惠政策,互相開放市場,遏制美日對臺灣經濟的控制,加強臺灣對大陸在經濟上的依賴關系,以經濟為紐帶化解兩岸政治上的對立,通過商業(yè)上的互利聯合達到政治上的統(tǒng)一,進而達到民族統(tǒng)一的偉大目標。
    3、文化上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兩岸的文化關系是不會因為一道海峽的阻隔亦或是任何個人的阻礙而斷絕的,并將隨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而更加深厚。文化上的認同將加深臺灣同胞期盼臺灣重回祖國懷抱和認祖歸宗的情懷,從而成為兩岸統(tǒng)一的根本保障。因此大陸方面更應反思自身在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上的不足。
    4、軍事上在保持對臺武力威懾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兩岸在軍事上的互信往來,消除兩軍敵對情緒,在涉及民族大義問題如近來的中菲南海爭端上保持一致對外的態(tài)度,將可能成為兩軍融合的契機。
    5、外交上針對美日等反華勢力的無理干涉據理力爭,遏制其以臺制華的陰謀,并尋求國際友好勢力的幫助,孤立臺獨勢力的國際處境。
    三.統(tǒng)一事業(yè)的意義。
    1、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要實現國家的統(tǒng)一,一個核心國家利益都無法實現的國家,更本談不上真正的富強。因而在我看來,兩岸統(tǒng)一之時,才是中國強大之時。固無論對于增加國人民族自信心還是重振大國雄風,在精神層面上,統(tǒng)一都具有巨大的意義。
    2、而在戰(zhàn)略層面上,臺灣的回歸將帶有更為重要的實質意義,臺灣地處東南,進可打破第一島鏈的封鎖,退可保障東南沿海安全,向東可保釣魚島與日本爭鋒,向南可利盡南海獲取廣闊的海洋資源和發(fā)展空間威懾東南亞國家,而臺灣本身所擁有的科技文化資源優(yōu)勢亦將彌補大陸的不足。3.就現在而言,對統(tǒng)一事業(yè)的努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對大陸不斷改革和發(fā)展的促進和鞭策,正如孟子所言: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兩岸分離,非于老一人之殤,實是整個中華民族之殤。但哪怕現在看來統(tǒng)一之日尚遙遙無期,我們也從不曾懷疑中國必將統(tǒng)一的事實,為著這個目標,必將激發(fā)我輩青年,做不懈的努力,這是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游泰山(作者:張宗昌)。
    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笑劉邦。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xiāng)。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達。
    【賞析1】“大明湖,明湖大”雖無動詞,卻動感十足,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有荷花”卻筆鋒一轉,由大轉小,將讀者引入了大湖滿堂紅的遐想空間。就在讀者閉目掩卷滿鼻荷花香時,詩人卻化靜為動,以鮮活的生命力——蛤蟆之動,對比荷花之靜,以靜寫動,以動寫靜,則動靜劇增十倍。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象玉皇要抽煙。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游蓬萊閣。
    趵突泉,泉趵突,三個眼子一般粗,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
    張宗昌有次在大明湖,隨從為他講了劉鶚、杜甫等對濟南風光的評價,張宗昌沒頭沒腦地問:“杜甫是誰?他會打炮么?”在趵突泉,有人向他誦讀和講解了一些詩聯:“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張宗昌聽不懂,不耐煩地說:“什么他娘的狗屁詩!老子一句也聽不懂!看俺張大帥做一首來?!庇谑?,順口胡謅道:“趵突泉,泉趵突,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隨行人等聽了,笑不敢笑,只好敷衍:“好,好,好。”
    你叫我去這樣干,他叫我去那樣干。真是一群大混蛋,全都混你媽的蛋。?求雨。
    看見地上一條縫,灌上涼水就上凍。如果不是凍化了,誰知這里有條縫。
    山東濟南大軍閥韓復渠之世界第一強演講!齊魯大學校慶講話韓復渠諸位、列位、在齊位:女士們、先生們、小姐們、太太們、哥們兒、姐妹兒、老少爺們:大家晚上好!大家知道今天是會么日子嗎?(故作神秘)今天是演講的日子!是開會的日子?。ㄒ鈿飧哧牡臉幼樱┙裉斓綍娜诉€真不少??!都到齊了嗎?看樣子至少也來了五分之八吧!算了,算了(極不耐煩的樣子),來了的就算了,沒來的請舉手吧?。⊕咭暼珗觯]人舉手,好,全部都到齊了啊?。ㄅd高彩烈的)你們來得都很茂盛,敝人也實在感冒?。ㄒ宰饕緺罡兄x)今天兄弟我召集大家來,主要是訓一訓,兄弟我如果有什么說得不對的地方,我們應該相互諒解,因為兄弟我和大家比不了,你們都是文化人,都是大學生、中學生、留學生,你們這群烏合之眾都是科學科出來的,化學化出來的,都懂好幾個國家的英語,兄弟我是粗人,我他媽連中國的英語都不懂。(搖頭,停頓)你們都是從筆桿里爬出來的,而我呢,是從炮筒里鉆出來的,所以跟你們比起來,那真是鶴立雞群?。。▏@息)今天,我能站到這來能大家訓話,真使我蓬蓽生輝,感恩戴德,其實呢,我是沒有資格給你們講話,所以講起話來嘛,就像------就像------對牛談琴!今天我不準備多講,先講三個綱目:蔣委員長的新生活運動,兄弟我是舉雙手稱贊,就是有一條:行人都靠右走,我想了幾天,著實不妥,實在是太胡涂了,大家都是明白人,你們想一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邊留給誰?(非常氣憤)還有一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國人都在中國建了大使館,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們中國人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盤上建一個大使館,說來說去,我認為還是中國人太軟弱,是不是?。ㄒ哉髟兊目跉猓┳蛱煳胰チ舜髮W女校,看見學生正舉行藍球比賽,好家伙,十幾個人穿著褲衩搶一個球,多不雅觀,大家都是文化人,這像什么樣子,如果不是你們的教務處長貪污,學校為什么這樣窮酸?多買幾個球,一人給他們發(fā)一個,省得你爭我搶,不成體統(tǒng)!(想發(fā)半天)好了,今天該講的都講得差不多了,兄弟我也應該告辭了,(做撤離狀,再往回走)哦!記得明天到我公館領一筆錢,給那幾個可憐的丫頭一人買個球?。M懷喜悅的走了)。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十一
    從《灰姑娘》論中美教育一文中,我看見美國教育的確有他的可取之處。但我們也不能一次還否認中國的教育。在我小學的時候我們經歷了很多老師的教育,我很慶幸我的啟蒙老師我的語文老師給我不同教育。她再教育我們的時候就想美國的老師一樣,問我很多問題,去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雖然在應付考試之時,我們也背誦了很基礎性的文學常識,但我覺得這并沒有錯呀!了解一個作品的時代背景知人論世,可以更好的理解當時作者的寫作背景,也更好的理解。我覺得這樣很應該這樣。我也不否認現實中國的也有以考試為目的而忽略了教育的實質性。尤其是當今時代,當有人問我,你喜歡怎樣的老師,是教課刻板還是幽默風趣,愿意與我們分享的人。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懂得分享的老師,才能交出更多樂于分享的人。這么樣能把枯燥的東西講的更有吸引力,是在考驗老師的能力上了。
    其實教育的問題不僅涉及到學校的教育還涉及到家庭的教育,還有個人的自我教育等等。中國在家庭教育的問題比較有嚴重的缺陷。例如,在涉及到心理和性的問題上,中國的家庭教育上是避而不談。還有中國的家庭教育是趨于穩(wěn)定和平衡,不希望有太大格局變化,有一種保守心理。當一個新的想法和理念出來的時候,一般中國人都會拒絕,不愿意去相信新的東西,讓人無法接受。例如我們學校的無臂哥,他大部分的時間去別的學校去演講,去實現他自己的夢想,而在有些人的眼里他是荒廢學業(yè)不務正業(yè)。還說當他美好的光環(huán)失去時,他該何去何從等等。我只能說在那些否定的老師的眼里,他們的角色只是一個觀眾,在看他的學生怎么樣失敗怎么樣去放棄。最后自己洋洋得意說自己猜測是對的。老師你們很了不起,高高在上,享受好工資福利。對待學生只是迎來送往,學生的命運與你們似乎沒有任何的關系。其實說真的跟你們真的沒關系。我們的何去何從還是得看自己。對不起,我不能這么講,即使事實是這樣的我們也不能去抱怨,也不要把話說得這樣直白。這樣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反而會給別人不好的影響,說你的生活只有抱怨。讓抱怨離開我們吧!
    我忽然想到羅伯特清崎寫的《窮爸爸與富爸爸》這本書寫到了一些反常的觀念,老師你是否能夠接受他的觀念和思想呢。他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自己有太多的抱怨去講,為什么大學的教育沒有教會我如何的去創(chuàng)造財富,為什么我們努力的工作卻趕不上物價的飛速上漲,為什么等我們的工資上漲了,卻得到卻沒有以前的那么多,為什么在我們上大學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的財務知識,為什么即使在大學還有同學沒有一些財務知識的常識。還有為什么我們要上大學呀,是因為有太多人都在上大學,所以我們才在上大學嗎?我不知道,我很迷茫,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做為大學生的我們該怎么樣去應對這樣的問題呢?是用時間的等待去看待這樣的問題去寄于希望于別人去解決嗎?還是怎么樣了?我不知道,看見目前的自己我只能說改變好難呀!但必須得去改變自己。我不知道這本書在老師和家長的眼里,它們的價值何在,但我能大志的猜測一般人不會接受這樣的觀點和這樣的思想。曾經有一個學長說過我們??茖W校只是一個原材料加工廠,我們都是原材料被學校加工成產品,三年后我們成形了,有的人被加工成優(yōu)等品,有的人成了次品,企業(yè)就選擇那些優(yōu)等品,次品就自謀生路。但優(yōu)等品的比率是少的可憐的,我們的大學生活該怎么樣度過你們自己心理應該清楚。除了努力和把握機遇我們別無它選擇,去實現曾經的夢想,好好珍惜吧!
    別人晚了三年,你想想三年的時間他又能學到什么而我們又失去什么。
    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缺乏意識的教育,總以考試至上為追求,缺乏人生道路的指引教育,讓學生沒有學會做人,做事更是一團糟。
    在這本書理摘抄過這樣的一句話,不要讓你孩子認為得到任何東西,都是理所應當的,想要玩具就必須有付出,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應該為你做些什么的。想要得到必須就要有付出。這種意識我現在才有,我的優(yōu)越感從此消失。學會卻尊重別人,去愛別人。
    在那本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媽媽,”他又開口了,“這次輪到我演講了,跟上時代吧!”因為時代的確變了,現實的許多例子告訴我們:得到好的教育和好的成績不再能確保成功了,“媽”,兒子還在繼續(xù)他的演講,“我不想將來像你和爸那樣辛苦地工作。你們掙了很多的錢,使我們住在一所有很多玩具的大房子里,但同時你們每個月也要付大量的賬單。如果聽從你們的建議,我將來就會像你們一樣,加倍努力地工作只是為了付更多的稅和欠更多的債務。現在世界根本沒有什么穩(wěn)定的工作了,人生潮起潮落,變化莫測。相信你也知道大學畢業(yè)生在今天已經比你們畢業(yè)時掙的錢少得多,再看看醫(yī)生,他們今天掙的也已經遠不如從前了。我知道我不能再寄希望于社會保障或公司的退休金了,我要尋找新的出路?!背聊似蹋蚁胨菍Φ?,他的確需要新的答案,我也是我父母的忠告也許對1945年出生的人來說是用的,但對出生于當今這個迅速變化的時代的人來說,則可能已經派不上用場了。我不能再只是簡單對孩子們重復:“去上學,爭取拿好成績,然后找到安全,穩(wěn)定的工作,它會供養(yǎng)你一輩子。我知道我必須找一條新路并指引給孩子們。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十二
    還記得余光中老先生的那首《鄉(xiāng)愁》嗎?“。.。.。.。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耳熟而詳的詩歌不知道出了多少華夏兒女期盼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心聲。
    然而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卻任重而道遠。盡管臺灣近在咫尺,只隔一灣淺淺的淺淺的海峽,縱使萬般風情,含情脈脈,臺灣還是立即回歸祖國的懷抱??偸且驗檫@種或那種原因,致使臺灣迄今還與大陸分離狀態(tài)。綜觀中國近代史,我們眼中總是包含著血與淚。那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歷史,也是我們偉大的中國人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而英勇奮斗的歷史我們當然希望把臺灣早日統(tǒng)一起來,但我們也知道臺灣問題又不是一早一夕就能解決得了的,可臺灣問題一天得不到完美的解決,中華民族所蒙受的創(chuàng)傷就一天不能愈合,中華兒女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領土完整的斗爭也一天不會結束。因此解決臺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tǒng)一,已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不過我們的政府所進行不懈的奮斗,我們也是有目共睹的。1979年后,我們政府更是以極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以“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和平統(tǒng)一。自1987年底以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但是,90年代以來,臺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逐步背棄一個中國原則,極力搞臺獨,企圖把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這種卑劣的行徑是每一個愛國的華夏兒女所不齒的!他嚴重損害了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基礎,危害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危害了亞洲太平洋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
    根據歷史考證,在遠古的時候,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緊密相連,由于后來地殼運動的原由,臺灣慢慢與大陸之間出現一道海峽,臺灣才變成四面環(huán)海的大陸島。盡管物是人非,朝代變遷,但對臺灣的管理卻一天都沒有松弛過。雖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臺灣一度被日本人侵占,在1949年,國民政府敗局已定,逃至臺灣,因種種原因,臺灣問題就這樣被擱淺了,一直沒得到有效地解決!
    臺灣問題至今沒解決,并不代表我們的政府放手臺灣。相反,我們會更加努力,以積極的心態(tài)爭取臺灣的和平統(tǒng)一。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統(tǒng)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有神圣的使命。一直以來,我們的政府始終貫徹這一戰(zhàn)略方針。
    事實上,為了推動兩岸關系的良好的發(fā)展,讓臺灣同胞看到我們政府的誠意,我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相應有力的舉措。兩岸關系得到了很大的緩和。比如,我們政府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鼓勵發(fā)展兩岸在諸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并推動直接“三通”,還專門成立得到政府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建立聯系,積極維護兩岸人民的合法權益。推動兩岸關系發(fā)展。我們的努力真的很欣慰,得到了眾多臺灣同胞的理解與支持,廣大臺灣同胞也為此做出了很好的回應。臺灣當局近年來也相應調整了對大陸的政策。諸如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逐步放寬對兩岸民間交流的權限,擴大間接貿易。開放間接投資,簡化兩岸同胞通話,通郵,通匯的手續(xù)。再加上08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對大陸的訪問以及大陸海協(xié)會赴臺北與臺灣?;鶗臅?,是兩岸關系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更可欣可慰的是,在汶川大地震的時候,臺灣同胞以各種方式給災區(qū)同胞深切的關懷和無私的幫助。同樣臺灣突遭特大臺風災侵襲時,大陸人民也及時向臺灣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這足以體現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情。
    但我們也深深感受到,盡管目前兩岸關系出現了一定的緩和,但前景仍令人堪憂。同樣存在種種嚴重阻礙兩岸關系進一步發(fā)展和國家統(tǒng)一的阻力。
    首先,臺獨勢力依舊猖獗。就拿早期的李登輝說吧。在中臺定位上,從“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走上“兩個中國”、“一中一臺”。1995年以后,李登輝的分裂行動進一步升級,公開挑戰(zhàn)一個中國的原則。其最為惡劣的表演主是分裂祖國的訪美活動,大肆向國際社會兜售所謂“中華民國在臺灣”,企圖仗外國之勢,行分裂祖國之實。在民進黨的壓力下,李登輝的大陸政策幾經調整,出現了“民進黨化”的傾向。1999年5月李登輝出版《臺灣的主張》一張,公開鼓吹肢解中國。事隔不久,又拋出“兩國論”,說大陸與臺灣的關系“是國與國的關系,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系”,公開鼓吹“兩個中國”的分裂言論。近年來,臺灣島內臺獨活動日形囂張,無疑給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和國家的統(tǒng)一帶來不少的阻力;但現在國民黨當政的馬英九就表示不獨不統(tǒng)。所以國民黨也是沒那么容易就將臺灣歸還給大陸的。
    其次,外部勢力的蓄意干涉。長期以來,美國和日本為了各自的目的插手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美國從其國家利益和全球戰(zhàn)略尤其是亞太戰(zhàn)略考量,一直把臺灣視為控制亞洲的戰(zhàn)略要塞。就拿美國來說,它妄圖西化、分化中國,鼓吹所謂臺灣“民主化”的成果及“人權”等理念,對中國施加壓力,并試圖以臺灣作為其對大陸實施和平演變戰(zhàn)略的基地。與此同時,美國親臺勢力仍不遺余力地鼓吹臺獨言論,煽動臺獨,給島內外的臺獨勢力以極大的支持,使形形色色的臺獨組織有恃無恐,更加肆無忌憚地開展活動。企圖那臺灣做籌碼來挾持中國,已達到矮化中國,是我國經濟遲滯發(fā)展。
    盡管形勢不容樂觀,但住過統(tǒng)一大業(yè)是不容妥協(xié)的。因為臺灣已不是簡單的中國內政問題,也不只是又關乎中華民族榮辱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中國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所以統(tǒng)一祖國主權勢在必行,而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做到:
    第一,穩(wěn)定國內政局及周邊環(huán)境,做好隨時武力收臺的準備。在國內,大力加強軍隊建設,快速提升軍事實力。只有當中國的軍事實力強大到足以制服臺獨時,態(tài)度才有可能避免。必要時我們只好武力解決政權了。
    第二: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能臺獨勢力縱橫下去,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的核心利益,反對臺獨勢力,兩岸和平發(fā)展才會漸行漸好。總之,我們支持一切有利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和祖國統(tǒng)一的事,堅決反對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與祖國統(tǒng)一的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將臺灣從中國領土中分出去。
    那么將來大陸和臺灣的關系將會怎么樣呢?這個可能會眾說紛紜,但我始終堅信一點,臺灣不僅昨天歸屬于中國,它的明天也將會回歸到祖國的懷抱。收復臺灣是遲早的事,終不過我覺得我們的政府要權衡好兩方面問題。第一:手段問題,如果臺灣仍一意孤行,非弄得魚死網破的話,我們的政府決不會縱容,那是我覺得動用武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了,但如果臺灣還處于徘徊,我們我們也不會輕易動用武器的。因為我們是一家人,血濃于水,不管結果怎么樣,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還有我們的經濟剛步入正軌,一切都還有待于發(fā)展與提高,如果交戰(zhàn),難免美國,日本不會插手進來,世界大戰(zhàn)會不會卷土重來我不能肯定,但這絕對這一定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對東亞地區(qū)的穩(wěn)定造成不小的沖擊力;還有就是時間問題,我覺得關于臺灣問題還是順其自然的好,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總之,對待臺灣問題,我們要深思熟慮,三思而后行。我們和臺灣同胞血脈相連,我們都渴望擁有一個美好和諧穩(wěn)定的家園。因此促進臺灣回歸祖國懷抱,實現兩岸經濟共同發(fā)展,是兩岸繁榮發(fā)展,是兩岸共同的心聲。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強大的政府會給我們海峽兩岸同胞一份滿意的答卷,而中國最終也會實現完全的統(tǒng)一,擁有一個美滿的結局!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十三
    學號:541013100152姓名:喻康。
    正文。
    從蔣經國過世到現在,在超過二十年的時程中,先是國民黨李登輝在朝、民進黨在野,然后是陳水扁僥幸當權主導,李登輝指導的“臺灣團結聯盟”配合,曲折合作推動的“本土化運動”,把臺灣政局從上世紀中葉國共內戰(zhàn)后,兩岸政權互爭“中國法統(tǒng)地位“的格局,逐步走向實質分治、與中國切割的現狀,2006年之后,跛鴨的阿扁再刻意操弄各項臺獨激進作為,沖撞兩岸緊繃的敏感神經,以轉移人民對其家族和親信貪腐弊案積累的民憤。即使國民黨這次再度掌權后,不論喜歡與否,臺灣經過四次總統(tǒng)大選,各個政黨政見競合揚棄后,在可預見的未來,堅持在普選的民主體制和司法獨立基礎上,臺灣人民不接受外來政權統(tǒng)治的政治氛圍,已逐漸大致形成臺灣的主流民意,對未來臺海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有著相當的影響。
    1895年甲午戰(zhàn)爭后,清廷被迫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平民少有識字者,能說北京官話的人絕少,兩大語族和各族原住民間各操不同語言,不能互相溝通。日人殖民政權剿撫臺灣各族反抗勢力的同時,大力推動所謂的“國語化運動“,并進行著眼於將臺灣變成日本南進跳板的強制性小學義務教育、公共醫(yī)療等等各種現代化建設,日語成為所有臺灣人通用語言,臺灣開始具有現代社會的雛形。經過日本數十年殖民統(tǒng)治,1945年臺灣人民已是一個大幅度受日本文化影響,以漢民族為主體、異于中國文化的地區(qū)。
    國民政府1945年來臺灣接收時,面對的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嚴厲搜刮以支援戰(zhàn)事、美國為了摧毀日本有生力量,連番持續(xù)轟炸臺灣各地,造成戰(zhàn)后臺灣民生凋敝、經濟殘破、基礎設施毀壞嚴重,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性面臨嚴峻挑戰(zhàn)。
    1947年三月初蔣介石從大陸緊急派兵來鎮(zhèn)壓**后的臺灣,殺戮株連過廣,造成不少臺灣人到現在還能在法理臺獨基本教義派煽動下,簡單接受”來臺的大陸人就是來欺負臺灣人”,就是“騎在臺灣人頭上外來政權”的深刻印象。當時臺灣農村還是普遍存在地主剝削佃農的情形,地下黨在臺灣農村地區(qū)獲得相當的支援力量。國民黨主張的三民主義明確規(guī)定了“平均地權”土地改革的主張,1927年國共合作北伐有成后,蔣介石下令清黨基本上就是要保護少數富人的既得利益。1949年開始為了消除地下黨的支持力量,退據臺灣的國民黨統(tǒng)治階層,所擁有的土地都在大陸,此時開始進行土改是革臺灣地主的命,不再會傷害自己的利益,逐漸順利地推行了“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政策,地下黨得以獲得支持的基礎不復存在。土改因此在兩岸都得以實施,這是歷史的反諷。
    日據五十年后,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實行國語化運動,清除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影響,是必須執(zhí)行的政策。但是處於剛發(fā)生二二八事件后,國府既不能成功綏撫創(chuàng)傷,還把清理日據時期文化上的作為,刻意擴大到對地方方言的壓制,采取了各種強制性懲罰手段,是國民黨治臺早期的另一敗筆,造成多數現在年齡在五十歲左右和以上年齡層的臺灣在地人,尤其是閩南語族人口,到現在都難以拋棄的心理陰影。
    經濟上采取市場經濟路線的兩蔣時代,確實讓臺灣經濟有飛躍的發(fā)展。不過在經濟翻騰、民生經濟顯著改善的同時,“二二八事件”和延續(xù)近五十年的白色恐怖造成的問題,如同股市快速上漲后,遺留下來需要補上的“跳空缺口”。
    李登輝掌權后,臺灣人首次自己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國民黨本土化運動在李登輝著手解決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遺留的“跳空缺口”后,讓國民黨有脫離被稱為“外來政權”罵名的契機。期間曾經疏解了一部分怨氣,但是2000年李登輝下臺后,這個沒有成功填補的缺口再度現形,讓這八年來臺灣的民主化道路走的格外崎嶇。臺灣當前政局的混沌動蕩,是因為在歷史傷痕沒有適當撫平以前,就全面啟動普選機制。
    臺灣在2000年政黨第一次輪替后,民進黨依靠起家的招牌“清廉,勤政,愛臺灣”,被陳水扁和家人親信輕易踐踏破壞,2006年以來相關丑聞不斷,失去了號召力的民進黨,反向成為賣力填補這個嚴重跳空缺口的鋪墊者。
    煽動起來的龐大慣性力量所碾壓,民進黨先前領導人許信良、施明德或者林義雄都有類似的遭遇。
    血緣或歷史文化的關聯性不是一個國家能否獨立的關鍵。臺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以漢人為主體島嶼的命運。臺灣處於中國船艦自由出入太平洋的關鍵位置,一系列由阿留申群島、日本群島、臺灣和菲律賓群島,形成的島鏈是阻止中國成為海洋大國的障礙。中國為了保有島鏈樞紐地位的重大國家利益,任何領導人都不可能讓臺灣脫離中國而去,這是臺灣人無法回避的現實。
    回顧我們過去沉重的歷史包袱,和當前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在既有的各種制約條件下,新任臺灣總統(tǒng)承載著人民非常高的期望,果真未來四年中,勇腳馬不能滿足人民迫切改善生活的需要,“跛腳馬”怕將是另一次政黨輪替的被犧牲者。
    臺灣是我們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是我們國人都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很好的解決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心得體會臺灣問題心得體會篇十四
    結合中美三個公報,談談你對影響中美關系的臺灣問題的看法。
    臺灣問題作為中國的內政問題,60多年來一直是中美關系最敏感的干擾因素。中美間的三個聯合公報是發(fā)展兩國關系的基石,準確把握其中有關臺灣問題的雙方的立場和觀點,有利于該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兩國關系的維護和發(fā)展。下面分析一下三個公報及其附屬文件:
    1972年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簡稱上海公報。兩國有關臺灣問題的立場分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對一個中國的理解。中方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中國?!倍婪降谋硎鍪牵骸懊绹苏J識到,在臺灣海峽兩地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憋@然這兒美國所提到的一個中國并不一定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二)如何解決臺灣問題。中方堅持“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泵婪絼t“重申它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三)關于美國從臺撤軍問題。中方主張“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臺灣撤走?!泵婪诫m“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但它又表示“將隨著這個地區(qū)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边@顯然是附加了條件,并延長了時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同時在各自首都公布了《中美建交公報》。公報稱: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圍內,美國人民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它非官方關系。公報還重申了《上海公報》中雙方一致同意的各原則,尤其是“美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美國政府要人在公報發(fā)表后就紛紛作出違反公報的表態(tài)??ㄌ卦啻温暦Q“在改善與中國關系的同時,不可放棄我們對臺灣的利益所負的義務。1979年1月,萬斯對美國工商界發(fā)表關于中美關系的演講,全面闡述對臺立場。他說:“根據美國的觀點,由中國人民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是極力重要的;如果北京繼續(xù)以這種煽動性措辭談論和考慮臺灣問題,我們就不可能前進”;“特別是,在關系正?;蟮倪@些關系中必須包括向臺灣出售防御性武器。”可見,美國只是表面上接受了中國的原則立場,實際上行的是另一套,即推行旨在制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的所謂“雙軌政策”。美國一面對中國“海誓山盟”,一面對臺灣異?!瓣P心”。更為惡劣的是,《建交公報》墨跡未干,嚴重違反公報精神的《與臺灣關系法》就出籠了??傊?,美國的所作所為違反了《建交公報》,以致臺灣問題在中美建交后仍沒得到解決。
    1982年8月17日,中美簽署的八一七公報是為解決美國售臺武器問題的。雙方的分歧除美國繼續(xù)干涉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式外,還有以下兩點:(一)對美國關于售臺武器問題的聲明,雙方理解不同。其聲明的主要內容是:“它不尋求執(zhí)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并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后的解決?!泵婪降睦斫馐牵骸瓣P于今后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問題,我們的政策在公報里已說得清楚,同《與臺灣關系法》是完全一致的。出售武器將繼續(xù)按照《與臺灣關系法》進行??。”而中方認為:“本公報以兩國建交公報的原則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為依據,與美國單方面制訂的《與臺灣關系法》毫無關系?!杜c臺灣關系法》嚴重違背了兩國建交公報的原則,是中國政府一貫反對的。任何試圖把本公報同《與臺灣關系法》相聯系的解釋都是違背本公報的精神和實質的,都是不能接受的?!敝蟹秸J為最后的解決的含義應是指“美國售臺武器經過一段時間必須完全停止”,一段時間即是有限的,不應推到遙遠的將來。而美方顯然不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此后美國的售臺武器不僅在性能和數量上超過了中美建交后幾年的水平,而且至今還沒有“最后解決”。(二)里根在聲明中還宣稱,美臺“將以適合于老朋友的莊重體面的方式進行”。這顯然有提升美臺關系的意圖,是與其不干涉中國內政的承諾相矛盾的。
    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三個里程碑,是中美關系健康發(fā)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中美雙方斗爭和妥協(xié)的產物。美國只是利用中美合作遏制蘇聯這個最大和最危險的敵人,把中國當作現實“朋友”和潛在敵人。為了利用這個現實“朋友”,它與中國一起高喊反霸口號,且不得不在臺灣問題上作出有限讓步,即口頭上和法律上基本接受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以此作為與中國建交的基礎。為了遏制潛在的敵人,它先對中蘇“不偏不倚”,后來繼續(xù)在臺灣問題上干涉中國內政,設法間接阻止中國統(tǒng)一。
    正是由于美國右手玩“中國牌”以遏制蘇聯,左手玩“臺灣牌”以遏制中國,所以它既同中國達成協(xié)議又不完全放棄臺灣。蘇聯解體前,美國主要打“中國牌”,蘇聯解體后,“中國牌”失去作用,而“臺灣牌”的價值上升。
    當前,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zhàn)略目標是維持海峽兩岸現狀,即不戰(zhàn)不和,不統(tǒng)不獨。臺灣獨立和與大陸統(tǒng)一都對它不利。若臺灣獨立,臺灣海峽勢必重新燃起戰(zhàn)火,美國將左右為難:直接出兵支援臺灣不僅無法律根據,而且會遭到國內外反對。即使美國作出折中反應,即脅迫盡可能多的國家加入對中國的全面制裁,并向臺灣提供武器,那么中美重新敵對將不可避免。那樣,美國不僅會喪失世界最大的潛在市場,而且將多一個不易對付的敵手。若兩岸統(tǒng)一,則美國不僅會失去臺灣這張對付中國的王牌,且會大大增加中國這個潛在對手的實力,其霸權地位會進一步下降。正是為了這個戰(zhàn)略目標,美國才一直推行對華“雙軌政策”。
    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明顯加劇的沖突后,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在21世紀初期進入相對緩和、敏感程度相對下降的階段。個人認為,隨著中美之間對抗的遞減,以及重大共同利益的形成,美國對臺灣問題插手、干涉的程度將減弱,臺灣問題對中美關系的干擾也將隨之降低。事實也表明,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fā)展新時期,有利于減少臺灣問題對中美關系的干擾,從而有利于中美發(fā)展新型大國關系。2010年以來,奧巴馬政府持續(xù)推進亞太戰(zhàn)略調整,引起人們對該政策對兩岸關系影響的關注。有觀點認為,美國調整亞太戰(zhàn)略,勢將強化臺灣作為防范、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籌碼地位,從而明顯惡化兩岸關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得以緩解,臺灣作為美國防范、遏制中國的戰(zhàn)略籌碼作用大為降低,也降低了美國亞太戰(zhàn)略調整對中美關系可能帶來的損害。
    不容忽視的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仍將是漫長、曲折過程,未來還將面臨一些深層次政治問題的“深水區(qū)”挑戰(zhàn)。受諸多因素影響,馬英九當局對于進一步改善兩岸政治、安全關系始終心存疑慮,“親美”、爭取美國對臺安全保證一直是其政策重點。這就為美國繼續(xù)插手、干涉臺灣問題提供了機會,為美國親臺勢力給予臺灣“實際支持”提供切入點,如美國堅持對臺軍售、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等。此外,臺灣島內政局發(fā)展存在不確定性,迄今尚未放棄“臺獨”立場的民進黨,完全可能重新執(zhí)政。而一旦民進黨上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進程雖不致完全逆轉,卻可能重新陷入停滯、曲折,并將使美國插手、干涉臺灣問題更趨復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