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jié),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并提出改進(jìn)的方案。總結(jié)應(yīng)著重突出自己的觀點(diǎn)和見解,可以適當(dāng)給出建議和展望??偨Y(jié)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對學(xué)習(xí)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jié)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jié)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ji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jié)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一
別后相思。這是真閨情,寫得情真意切,直訴衷情。與男人的代閨言,不可同日而語!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dāng)作于婚后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gòu)钟洝芬锻鈧鳌吩疲骸耙装步Y(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fù)笈遠(yuǎn)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xí)兑患裘贰吩~以送之。”而現(xiàn)代詞學(xué)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xué)生,無負(fù)笈遠(yuǎn)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瑯?gòu)钟洝纺藗螘?,不足?jù)。”
根據(jù)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后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xiāng),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整體賞析。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后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與其他詞人一些詞句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溫庭筠《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馮延巳《三臺令》“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李煜《相見歡》“無言獨(dú)上西樓,月如鉤”,晏殊《訴衷情》“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秦觀《減字木蘭花》“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以及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此外還有唐人李益的一首七絕詩與此詞也很相似,詩題為《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痹娕c詞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dá)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是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diǎn)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diǎn)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diǎn)化總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diǎn)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rèn)為,相對于范句,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dāng)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此詞的藝術(shù)魅力,也主要在于此。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二
無論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dá)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李清照改寫作文(精彩6篇),希望可以啟發(fā)、幫助到大家。
——題記。
昨夜的雪下得十分突然,只記得剎那間點(diǎn)點(diǎn)白雪伴隨狂風(fēng)飄灑在大地上,那樣圣潔,那樣無暇。朦朧中,我看到茫茫白雪中傲然挺立著一抹嫣紅,是梅。
一剪寒梅立在皚皚白雪之中,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一陣北風(fēng)刮過,她傲然挺立著,身處寒風(fēng)中的她,早已磨練出了堅韌的品格。我想,白雪映照下的寒梅,會不會有一些無奈呢?如果可以,誰不愿像牡丹、月季、玫瑰一樣,在溫暖的季節(jié)燦爛地開放,非要在天寒地凍之中,凌寒獨(dú)自開呢?可是,命運(yùn)就給了它這樣的安排。既然生活在這樣的境遇中不可改變,不如挺直腰板,坦然接受風(fēng)雪的洗禮,否則就無法生存下去。與其抱怨嚴(yán)冬的刺骨寒風(fēng),不如迎風(fēng)開出最美的花朵。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焙芏鄠ゴ蟮娜?,都曾經(jīng)歷過磨難。像高爾基,幼年時就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經(jīng)常被外祖父毒打,撿過破爛,做過跑堂的、搬運(yùn)工……生活的苦難沒有讓高爾基退卻,他依然保持著善良的心,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最終成為著名的作家。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dú)自開?!泵?,一身傲骨,讓我想到了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李白有著遠(yuǎn)大的抱負(fù),卻懷才不遇。后來終于有機(jī)會去到皇帝李隆基身邊,看到的卻是官場的黑暗腐敗。他不愿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彼缤芬话?,一身傲骨。雖最終被貶離長安,但那又如何,“詩仙”依然瀟灑豪邁地走過一生,留下千古美名。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處,不能選擇自己的境遇,但是可以選擇像梅一般堅強(qiáng)的、一身傲骨地生存下去,最終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梅,美得讓人心醉,因此,在所有嬌艷的花朵中,我唯獨(dú)鐘愛于梅,我只是深深地愛著她幽然的清香與獨(dú)特的風(fēng)雅。我喜愛她那弱瓣掩香的蕊,團(tuán)玉嬌羞的朵,和那蒼勁的瓊枝。一剪梅撩動我心。
雪落紅塵,我禁不住一路走進(jìn)那幽靜的梅園。
雪輕輕撩動梅枝,顫動的梅越發(fā)多了幾分嫵媚艷麗,美得舞動心弦,顫動人心。皚皚的雪襯著傲然的梅,她那殷紅的顏如點(diǎn)點(diǎn)星火搬綻放在學(xué)間。我立在梅影飛雪中,梅給我一種徹骨的俏,幽,雅,褐色的枝被風(fēng)吹得花枝亂顫,梅瓣如舞蝶般飄飄而落,落進(jìn)清澈的溪面,那層層柔和的波紋,仿佛浮現(xiàn)出一位女子恬靜的面容。
她,就是一朵盛開在大唐的紅梅,梅妃,江采萍。
她早年入宮,一入宮就受盛寵。她愛梅如癡,玄宗為她種植滿園梅樹,修建梅閣,作梅賦。而后來楊玉環(huán)進(jìn)宮,她漸漸失寵,而一章《樓東賦》只換得皇帝一斛珍珠,她揮筆寫下《謝賜珍珠》,而這一次,她也是真正的醒悟了,我寧愿在宮中賞萬千紅梅,也不愿奈何那凡塵瑣事,乞求春光。梅妃氣質(zhì)若梅,高雅恬靜,而楊妃與他相比,只不過是妖冶女子。安使之亂,梅妃香消玉損于梅樹下,真實生與梅,死亦梅。她那清瑩的冰骨與傲然的氣節(jié),令我永生難忘。
梅具有高潔的品質(zhì),她在其他花朵黯然失色時,迎著風(fēng)雪,頂著徹骨的冰冷,在雪中傲然地綻放,頂天立地在風(fēng)雪之中。一個人在彷徨時,在惆悵時,梅往往能給予你心靈的寧靜,洗清內(nèi)心的愁苦。
梅美得不俗,卻美得冷艷,宛如跳驚鴻舞時的梅妃,超凡脫俗,我愛那一剪梅,正如隱世才女白落梅所說:今生,我愿意做一剪清逸的梅花,在風(fēng)雪中傲然的綻放,帶著今生的夙愿,帶著隔世的梅香,靜守住心靈的寧靜。
穿梭在荷花中,微風(fēng)輕拂,花枝搖曳。她忽然回想起了當(dāng)年好像也是這樣一個日暮,她與女伴們在滿塘的荷香中嬉笑玩鬧,沉醉不知?dú)w路。而如今煢煢孑立,映入眼簾的只有這一片藕花殘敗之景。落花隨流水逝去,像她的青春,無法追及。
不知在荷塘里徘徊了多久,再抬頭仰望時,晚霞早已被星辰取代。有秋雁從云中掠過,卻沒有將遠(yuǎn)方的錦書捎回。惟有那寂寞凄冷的月光靜靜地籠罩著西樓,與她相對無言。
月色幽幽,心亦幽幽。
面對這番慘淡的景象,她不禁流淚嘆息,君可知容貌似這藕花,容易凋零;青春像那流水,一去不返?但奈何她身處的是這表面繁華、實則危機(jī)四伏的時代呢?男子的志向應(yīng)該是學(xué)成安邦之道,為朝廷獻(xiàn)力獻(xiàn)策,而不是牽絆于兒女私情,無所作為。她的夫君不正是如此?她有什么理由去怨怪他呢?不過是默默地將相思和著淚水咽下,再笑著對他說,為國盡忠便好,無需多加牽掛。嘆一聲最是相思無計,剛剛寬慰了自己將眉頭舒展,卻不料,這相思又如藤蔓一般層層蜿蜒上了心房。無藥可醫(yī),無法可解。可她,卻是甘之如飴的。
寒梅素露冬渫擷,一盞清荈,微散清陽。涼風(fēng)金華秋衣篅,幾米余輝,燃影焚腸。
畫不了踟羸歲月,淡霞濃輝,天乾地坤,包羅萬象畫晨昏,心剪一梅,苦入衰腸。
金秋的日子陽光普照,寒風(fēng)毫不遜色,夾著陽光濾出沸騰的氣息。一慣急促的步伐變得更加急促了。沉淀出的沸騰氣息被急促的步伐踢得一干二凈。
金秋的日子又是個懷舊的日子。陽光總是昏黃昏黃的,像褪了色的照片褪去了昔日的光彩。這人哪每當(dāng)長期處于郁郁當(dāng)中就容易懷舊。我也不想過分懷舊,回憶已經(jīng)沒有意義,無論你是將它塵封或是將它攤開都得面對未來,你就將它作為你的慰問品吧!
“等”,是一種期待。我們在等明天,卻又不舍得放棄昨天。當(dāng)你期待的事物沒有來時,“等”就會隨著時間升值。當(dāng)別人的期待放在你身上,隨著時間增值的“等”就是你身上的壓力。因為我們有希望,所以就會心甘情愿的等,承擔(dān)著壓力,希望的破滅就是郁悶的源頭。我們就變得不愿等了,人就會變得懷舊。
金秋從未有過梅花的盛開,有人為一睹她冰清玉潔的身姿卻不惜等到寒冬。她的`嬌美正如清真居士所言:“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疏枝,略點(diǎn)梅梢?!笨墒俏覅s覺得造物主讓梅花在冬天開放是個錯誤。梅花的暗香正如李易安的“花自飄零水自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迸c金秋給人的情調(diào)相似。周邦彥有一句“夜?jié)u寒深酒漸消,袖里時聞,玉釧輕敲?!比缛裘坊ㄊ窃谑捝那锛鹃_放,“夜?jié)u寒深”也并無不可,只是“酒漸消”,愁漸濃。
其實何為“剪梅”?就是將內(nèi)心憂愁的情感訴說出來,就像剪成梅花一樣。梅經(jīng)寒冬才開放,就像人的情感在經(jīng)過挫折失敗后渲泄出,然后仔細(xì)一想梅在冬天開放而不在金秋開放的緣由了。秋只是會給人以內(nèi)心的悲傷,而冬天已經(jīng)將你內(nèi)心的傷感像梅花一樣釋放開來,層次更深了。
那又何為“一剪梅”呢?從詩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敝械弥懊坊ā彼坪醮碇晒Α!耙患裘贰钡暮x也就不得而知了。
朝春朝輝暮秋衰,朝朝暮暮,春輝秋衰。沉夕塵埃浮月虧,沉沉浮浮,夕哀月虧。
剪不出暗香寒梅,頹唐歲月,朝花夕拾,賞梅難是一剪梅,踏雪尋梅,心映雪輝。
池塘里,昔日燦爛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葉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頭,默默地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風(fēng)吹過,屋內(nèi)精美的枕席也頓生冰涼。
輕輕地撩起我的羅裙,獨(dú)自一人靜靜地來到湖邊,登上同樣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著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種悲涼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襲來,揮之不去。
寂寞的聲音在空氣里蒼白地飄搖著。沒有人回答我。心在剎那間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僅有惆悵和無助緊緊地糾纏著我。陰陰冷冷的月光灑落寂靜的西樓,只覺一團(tuán)濃濃的愁霧圍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開。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dú)自開?!泵坊ㄔ谖倚哪恐幸恢笔菆皂g不拔,有毅力的象征。沒有什么花能在嚴(yán)寒中盛開,沒有什么花能在茫茫白雪中傲然挺立,沒有什么花能在困難中展現(xiàn)自己的錚錚鐵骨,只有梅花可以。
臘梅開在一年中最嚴(yán)寒的時候,它全身被黃色浸染,甚至還帶點(diǎn)嫩綠,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出春天的氣息。臘梅四周的枝干更加襯托出它的鮮艷。似乎如朝陽般閃閃發(fā)光的花朵讓人不敢相信那是在春節(jié)期間開的,而正因為開得早,所以在早春期間好像快要凋謝。臘梅花香并不濃郁,正如它本身一樣并不引人注目,它沒有桂花的香氣撲鼻,沒有牡丹的雍華富貴,也沒有荷花的秀美可愛,卻有著那在困難中不屈服的精神與品格,但它依舊默默無聞,留下自己的香氣令人們贊頌。用“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紅梅的模樣就比較可愛,色彩也比較討喜,是由深到淺的顏色漸變。它樹形矮小,在一邊的雪松旁顯得嬌小可愛。淡黃色的花蕊也是點(diǎn)睛之筆,讓紅梅顯得神采奕奕。紅梅的花朵從不往上開,而是向下開,顯得十分謙卑,如一個個守規(guī)矩的孩子列著隊。紅梅的香味比較濃郁,觸摸后也會留有余香,聞起來似乎還有一股酒釀丸子的味道。紅梅同臘梅一般,枝干上沒有葉子,只有等花枯萎后才會長出葉片,等到那時,春天就已經(jīng)來了,一片綠油油的,顯示出勃勃生機(jī),也許這就是梅花留給春天和人們的禮物吧。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奔偃缈梢?,我也愿化作一只蝴蝶,流連于梅花間,聞這梅花香,看這梅花形,學(xué)這梅花魂。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三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dú)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yuǎn)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dú)倚的亭樓.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元伊世珍《瑯?gòu)钟洝肪碇休d:“易安結(jié)婚未久,明誠即負(fù)笈遠(yuǎn)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xí)兑患裘贰吩~以送之?!币栽~來抒寫相思之情,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題材,但李清照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調(diào),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xiàn)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fā)難能可貴。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席,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jīng)意地道出自己滯后的節(jié)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對環(huán)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凹t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此外,首句的語淡情深,如渾然天成,不經(jīng)意道來。故前人評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jīng)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贝螌懺陂|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詞人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一次她乘舟盡興游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diào)歡快?,F(xiàn)如今卻是“獨(dú)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郁?!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迸~人獨(dú)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dāng)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頗有李商隱“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詩句的意境。另外,“月滿”也蘊(yùn)含夫妻團(tuán)圓之意。這三句,女詞人的思維與想象大大超越現(xiàn)實,與首句恰形成鮮明對照。表明了詞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盎ㄗ燥h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xiàn)實,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yùn)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xiàn)狀的無奈?!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shè)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chǔ)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dāng)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xiàn)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yùn)用的藝術(shù)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四
流年似水,經(jīng)不起跌蕩的年華。歲月輕愁,抵不過耳鬢的白絲??傇谙﹃枆嬄涞陌?,眺望失落江山;總在滴答漫長的雨夜,輾轉(zhuǎn)無眠軀體;總在秋風(fēng)蕭瑟的落葉中,彳亍待人歸。在無才是德的摧朽年代,情之所獲浮動于世;在戰(zhàn)亂國破的流離年代,心之所向愁苦滿腸。
秋似乎來的太快,雖未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窘境,卻也滿心的凄凄慘慘兮兮??戳T,湖上的荷花已然凋謝,芬芳早已破敗,夏末的風(fēng)迎面吹來,增添多少的凄涼;一個人待的久了身心疲憊,而隨著秋意逼近,竹席小憩不禁有些涼意。心中的哀怨不由言表,暗暗思來,自己妄為一代宦家才女,妄讀了圣賢的諄諄教誨,煩悶神傷何苦來哉,君子立于世而不倒,女子諳于俗而情牽。
不想太多,輕輕解開衣服,拿上一壺好酒,獨(dú)自劃上小船,暢游在稍顯落寞的湖面上,小船輕輕波動清水,喝著好酒,好不痛快自在。舉頭向天,明月圓圓;低頭觀水,明月盈盈。中間卻只立著一個貪戀凡塵的女子,無人相伴。不知不覺已然昏睡,可恨自己文不能千杯不醉,武不能馳騁沙場。后知后覺間被一群鷗鷺的飛鳴驚醒,雙雙逃離巢穴,不禁酒醒一半,覺得自己甚是可憐。月影雙雙照,鷗鷺齊齊飛,而自己孤獨(dú)一人放逐湖上,與破敗的小船相擁,冷笑一番,不知又增添多少白發(fā)。
回去吧,很快回到岸邊,湖上豁的靜了許多。突然家奴跑來,攜帶一封家書,是誰從遠(yuǎn)方稍來的書信?大雁迎著風(fēng),結(jié)隊的飛過晴朗夜空,此刻月光撒滿西樓,空氣中增添了怎樣的落寞,想到夢里的“人月兩團(tuán)圓”,這種心境何人能懂?是那皎皎的明月,還是那排排的大雁,不知良人何時回,空許佳人待閨中。
急迫的打開停留在手中的書信,知曉良人筆跡,滿心的歡喜,細(xì)細(xì)瀏覽,良人此刻定是牽掛著我,信中寫道:“落花飄零卷入泥塵,水自東流無留意,一樣的相思帶來的卻是兩地愁苦?!崩汕殒獠幌嘭?fù),待到他日,這樣的愛情定會成為佳話而流傳千古。
寒意刺骨般灼痛,似乎是從月亮上照射出來的,來到樓上,關(guān)上閨門。信還拿在手中,久久不肯放下。安臥在床上,想到良心寫信的樣子,不禁舒展開緊鎖的眉頭。可是看看空蕩蕩碩大的屋子,滿屋的珠光寶氣,榮華富貴系一身那又怎樣,一股濃濃的別愁卻又涌上心頭。席子的涼意與心中的不快相互交織,酒喝的也好不痛快,愁沒澆滅,反而徒增許多,還有這及時的家書。睡意全無,此刻的心境冰到了極點(diǎn)。
來到桌案前,想給良人寫封回信,思忖良久。提筆寫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睌R筆細(xì)觀,四韻懼成,心中之情無遮無掩,盡吐詞中。待到他日月滿之夜,再讓這歸來的大雁,捎去我對良人的思戀和牽掛吧!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五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diǎn)明時間已進(jìn)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dāng)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diǎn)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dá)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yùn)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yùn)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lǐng)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xì)膩的風(fēng)格。(意對即可)。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六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話譯文。
已是秋天了,粉紅色的荷花已經(jīng)凋謝,仍散發(fā)著殘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涼意。輕輕地提著絲裙,獨(dú)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長空,白云悠悠,誰會將書信寄來?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來時,清亮的月光,已經(jīng)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dú)自地飄零著,水獨(dú)自地流淌著。我們兩個人呀,患著一樣的相思,卻兩地分離,牽動著各自的憂愁。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涌上了心頭。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七
梅,美得讓人心醉,因此,在所有嬌艷的花朵中,我唯獨(dú)鐘愛于梅,我只是深深地愛著她幽然的清香與獨(dú)特的風(fēng)雅。我喜愛她那弱瓣掩香的蕊,團(tuán)玉嬌羞的朵,和那蒼勁的瓊枝。一剪梅撩動我心。
雪落紅塵,我禁不住一路走進(jìn)那幽靜的梅園。
雪輕輕撩動梅枝,顫動的梅越發(fā)多了幾分嫵媚艷麗,美得舞動心弦,顫動人心。皚皚的雪襯著傲然的梅,她那殷紅的顏如點(diǎn)點(diǎn)星火搬綻放在學(xué)間。我立在梅影飛雪中,梅給我一種徹骨的俏,幽,雅,褐色的枝被風(fēng)吹得花枝亂顫,梅瓣如舞蝶般飄飄而落,落進(jìn)清澈的溪面,那層層柔和的波紋,仿佛浮現(xiàn)出一位女子恬靜的面容。
她,就是一朵盛開在大唐的紅梅,梅妃,江采萍。
她早年入宮,一入宮就受盛寵。她愛梅如癡,玄宗為她種植滿園梅樹,修建梅閣,作梅賦。而后來楊玉環(huán)進(jìn)宮,她漸漸失寵,而一章《樓東賦》只換得皇帝一斛珍珠,她揮筆寫下《謝賜珍珠》,而這一次,她也是真正的醒悟了,我寧愿在宮中賞萬千紅梅,也不愿奈何那凡塵瑣事,乞求春光。梅妃氣質(zhì)若梅,高雅恬靜,而楊妃與他相比,只不過是妖冶女子。安使之亂,梅妃香消玉損于梅樹下,真實生與梅,死亦梅。她那清瑩的冰骨與傲然的氣節(jié),令我永生難忘。
梅具有高潔的品質(zhì),她在其他花朵黯然失色時,迎著風(fēng)雪,頂著徹骨的冰冷,在雪中傲然地綻放,頂天立地在風(fēng)雪之中。一個人在彷徨時,在惆悵時,梅往往能給予你心靈的寧靜,洗清內(nèi)心的愁苦。
梅美得不俗,卻美得冷艷,宛如跳驚鴻舞時的梅妃,超凡脫俗,我愛那一剪梅,正如隱世才女白落梅所說:今生,我愿意做一剪清逸的梅花,在風(fēng)雪中傲然的綻放,帶著今生的夙愿,帶著隔世的梅香,靜守住心靈的寧靜。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八
池塘里,昔日燦爛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葉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頭,默默地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風(fēng)吹過,屋內(nèi)精美的枕席也頓生冰涼.
輕輕地撩起我的羅裙,獨(dú)自一人靜靜地來到湖邊,登上同樣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著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種悲涼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襲來,揮之不去.
寂寞的聲音在空氣里蒼白地飄搖著.沒有人回答我.心在剎那間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僅有惆悵和無助緊緊地糾纏著我.陰陰冷冷的月光灑落寂靜的.西樓,只覺一團(tuán)濃濃的愁霧圍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開.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九
紅藕香殘玉簟(dian)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流浪茫茫塵世中,多了一分喧鬧,少了一分寧靜,淡泊了心中那抹絢麗,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繪不出任何色彩,春時已過,夢里多愁。心緒,總在眉頭輕蹙,纏繞著百年不醒的夢。前世今生,難以言恨,難以言傷。滴落一世的淚,斷痕不斷傷,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憂傷。永遠(yuǎn)到底有多遠(yuǎn),現(xiàn)實,真的很善變。
花飛花落,殘夢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斷思念,生生死死,不過紅塵一瞬。塵土相依,風(fēng)起云揚(yáng),終躲不開塵歸塵,土歸土,三世情緣,也逃不離背叛。風(fēng)吹云散,灑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淚,無聲的滴落,隨夢遠(yuǎn)逝。飄到尋也尋不到的.方向。
寒風(fēng)乍起,涼透了心中僅存的那絲溫暖,昨日憂,今日愁。滑落了唇邊濕濕的冰淚,記憶開始了殘酷的折磨。躲在窗內(nèi)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劍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溫和,變得無情了。
一場云夢一場空,一絲花落紅塵中,終是夢,終成空,沒有永遠(yuǎn)的永遠(yuǎn),只有從前的從前,彈指紅顏,易逝易遠(yuǎn),輕撫一曲心弦音,淡遠(yuǎn)往日清影舊夢情。誰也終不是誰的永遠(yuǎn),誰也終不是誰的依戀,花自飄零,飄遠(yuǎn)輕輕愁,零落淡淡憂。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傷。
生生死死,緣聚緣散,只不過紅塵夢一場,來世一碗孟婆湯,奈河橋上莫回頭,今生無怨,來世無憂......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yuǎn)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fēng)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dú)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qiáng)的`吸引力。當(dāng)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一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寫作背景。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dāng)作于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盎ㄗ燥h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yù)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那樣,其應(yīng)驗之靈之準(zhǔn),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yùn),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后的第三年?;幽耆A,新婚燕爾,應(yīng)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yùn),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yùn)不濟(jì)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jié)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zhǔn)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故事得從1100年(元符三年)說起,這年正月,哲宗駕崩,趙佶嗣位,是為徽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得著的昏君,一上臺,便倒行逆施起來。
1102年(崇寧元年)夏5月,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被藉為“元v奸黨”。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宋史》),為蘇門后四學(xué)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黨”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罷官。
9月,宋徽宗御書奸黨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師端禮門,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軍廣西象郡。
1103年(崇寧二年)4月,毀司馬光、呂公著等繪像,及三蘇、秦、黃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監(jiān)司長吏廳各立“元v奸黨碑”。黨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04年(崇寧三年)詔御書所書寫之奸黨,不得在汴梁居住,凡親屬,無論親疏,遣返原籍。
1106年(崇寧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晝見,沼求直言,方有毀碑之舉。
1108年(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箋注》)。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二
閱讀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1~3題。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diǎn)明時間已進(jìn)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dāng)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diǎn)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dá)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參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yùn)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yùn)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lǐng)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xì)膩的風(fēng)格。(意對即可)。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三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凹t藕”,即紅色荷花?!坝耵 ?,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diǎn)明了時節(jié),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dú)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xiàn)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xiàn)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dá)秋的到來。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贊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并非過譽(yù)。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dú)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dá)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diǎn)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diǎn)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diǎn)化總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diǎn)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rèn)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dāng)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jī)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shù)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四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dú)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yuǎn)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dú)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她思念他。已經(jīng)是秋天了她還渾然不覺的樣子,秋水天長的一天,她輕解羅衫,獨(dú)上蘭舟。望著天邊飛來的雙燕,她的心里填滿了相思,耿耿于懷——你可寄了書信來?在蕭蕭的落葉中,攀登高樓,望著他遠(yuǎn)去的方向,思念如月光流溢。郎啊,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那種納人心肝的.疼痛?日日盼望,日日失望。日日登高望歸雁,直到月亮爬山了西樓還不見你的影子。相思如水,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xué)藝術(shù)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xué)生趙明誠結(jié)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dú)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xié)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diǎn),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五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思念。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dú)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痹~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dá)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diǎn)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六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了全篇。上半句的“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的“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的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了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不但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后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的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
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了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舟中所望、所思;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的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了雁足傳書的遐想。
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
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七
這首詞是寫閨情的。這首詞筆調(diào)清新,風(fēng)格細(xì)膩,耐人尋味。
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dú)居生活?!凹t藕香殘”是以點(diǎn)代面的寫法,因為荷花既已凋謝,其它草之花就更難見到了,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再深一層說,季節(jié)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chǎn)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獨(dú)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說天氣變涼,跟她獨(dú)守空房關(guān)系倒更為密切,也是表現(xiàn)她的孤獨(dú)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個排遣寂寞的方法:“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這個“獨(dú)”字用的很妙,這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劃船該多么快樂啊。
正因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卻仍然想著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該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會告訴她歸來的日期,這又給予她很大的安慰。這樣一想,她仿佛覺得自己身處西樓上,望著天上的月兒,在計算著丈夫離家的日子。
忽然間,女詞人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是寫她在舟中所見?;h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詞中“自”字也很妙,女詞人移情于物又轉(zhuǎn)過來借物抒情而煉字,表達(dá)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轉(zhuǎn)入直白:“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边@是把夫妻雙方合在一起寫,表明女詞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細(xì)膩處。
但這不過是一種鋪墊,詞的主旨其實落在最后兩句上:“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這是女詞人特有的深婉細(xì)膩的風(fēng)格的具體表現(xiàn)。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兩句表現(xiàn)了李清照特有的語言風(fēng)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懊碱^”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別人看得見的,而藏在“心頭“的感情別人卻看不見。按常理來說,愁鎖眉間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發(fā)而為形,才有愁鎖眉間之態(tài)。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八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dāng)作于11(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盎ㄗ燥h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yù)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那樣,其應(yīng)驗之靈之準(zhǔn),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yùn),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后的第三年?;幽耆A,新婚燕爾,應(yīng)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yùn),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yùn)不濟(jì)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jié)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zhǔn)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故事得從11(元符三年)說起,這年正月,哲宗駕崩,趙佶嗣位,是為徽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得著的昏君,一上臺,便倒行逆施起來。
11(崇寧元年)夏5月,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被藉為“元v奸黨”。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宋史》),為蘇門后四學(xué)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黨”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罷官。
9月,宋徽宗御書奸黨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師端禮門,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軍廣西象郡。
1103年(崇寧二年)4月,毀司馬光、呂公著等繪像,及三蘇、秦、黃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監(jiān)司長吏廳各立“元v奸黨碑”。黨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崇寧三年)詔御書所書寫之奸黨,不得在汴梁居住,凡親屬,無論親疏,遣返原籍。
11(崇寧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晝見,沼求直言,方有毀碑之舉。
11(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箋注》)。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九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dú)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yuǎn)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fēng)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dú)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渥顬槭廊怂Q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qiáng)的吸引力。當(dāng)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一
別后相思。這是真閨情,寫得情真意切,直訴衷情。與男人的代閨言,不可同日而語!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dāng)作于婚后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gòu)钟洝芬锻鈧鳌吩疲骸耙装步Y(jié)縭未久,明誠即負(fù)笈遠(yuǎn)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xí)兑患裘贰吩~以送之。”而現(xiàn)代詞學(xué)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xué)生,無負(fù)笈遠(yuǎn)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瑯?gòu)钟洝纺藗螘?,不足?jù)。”
根據(jù)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后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xiāng),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整體賞析。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后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與其他詞人一些詞句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溫庭筠《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馮延巳《三臺令》“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李煜《相見歡》“無言獨(dú)上西樓,月如鉤”,晏殊《訴衷情》“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秦觀《減字木蘭花》“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以及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此外還有唐人李益的一首七絕詩與此詞也很相似,詩題為《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痹娕c詞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dá)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是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diǎn)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diǎn)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diǎn)化總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diǎn)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rèn)為,相對于范句,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dāng)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此詞的藝術(shù)魅力,也主要在于此。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二
無論在學(xué)習(xí)、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dá)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李清照改寫作文(精彩6篇),希望可以啟發(fā)、幫助到大家。
——題記。
昨夜的雪下得十分突然,只記得剎那間點(diǎn)點(diǎn)白雪伴隨狂風(fēng)飄灑在大地上,那樣圣潔,那樣無暇。朦朧中,我看到茫茫白雪中傲然挺立著一抹嫣紅,是梅。
一剪寒梅立在皚皚白雪之中,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一陣北風(fēng)刮過,她傲然挺立著,身處寒風(fēng)中的她,早已磨練出了堅韌的品格。我想,白雪映照下的寒梅,會不會有一些無奈呢?如果可以,誰不愿像牡丹、月季、玫瑰一樣,在溫暖的季節(jié)燦爛地開放,非要在天寒地凍之中,凌寒獨(dú)自開呢?可是,命運(yùn)就給了它這樣的安排。既然生活在這樣的境遇中不可改變,不如挺直腰板,坦然接受風(fēng)雪的洗禮,否則就無法生存下去。與其抱怨嚴(yán)冬的刺骨寒風(fēng),不如迎風(fēng)開出最美的花朵。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焙芏鄠ゴ蟮娜?,都曾經(jīng)歷過磨難。像高爾基,幼年時就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經(jīng)常被外祖父毒打,撿過破爛,做過跑堂的、搬運(yùn)工……生活的苦難沒有讓高爾基退卻,他依然保持著善良的心,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最終成為著名的作家。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dú)自開?!泵?,一身傲骨,讓我想到了唐朝著名詩人李白。李白有著遠(yuǎn)大的抱負(fù),卻懷才不遇。后來終于有機(jī)會去到皇帝李隆基身邊,看到的卻是官場的黑暗腐敗。他不愿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彼缤芬话?,一身傲骨。雖最終被貶離長安,但那又如何,“詩仙”依然瀟灑豪邁地走過一生,留下千古美名。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處,不能選擇自己的境遇,但是可以選擇像梅一般堅強(qiáng)的、一身傲骨地生存下去,最終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梅,美得讓人心醉,因此,在所有嬌艷的花朵中,我唯獨(dú)鐘愛于梅,我只是深深地愛著她幽然的清香與獨(dú)特的風(fēng)雅。我喜愛她那弱瓣掩香的蕊,團(tuán)玉嬌羞的朵,和那蒼勁的瓊枝。一剪梅撩動我心。
雪落紅塵,我禁不住一路走進(jìn)那幽靜的梅園。
雪輕輕撩動梅枝,顫動的梅越發(fā)多了幾分嫵媚艷麗,美得舞動心弦,顫動人心。皚皚的雪襯著傲然的梅,她那殷紅的顏如點(diǎn)點(diǎn)星火搬綻放在學(xué)間。我立在梅影飛雪中,梅給我一種徹骨的俏,幽,雅,褐色的枝被風(fēng)吹得花枝亂顫,梅瓣如舞蝶般飄飄而落,落進(jìn)清澈的溪面,那層層柔和的波紋,仿佛浮現(xiàn)出一位女子恬靜的面容。
她,就是一朵盛開在大唐的紅梅,梅妃,江采萍。
她早年入宮,一入宮就受盛寵。她愛梅如癡,玄宗為她種植滿園梅樹,修建梅閣,作梅賦。而后來楊玉環(huán)進(jìn)宮,她漸漸失寵,而一章《樓東賦》只換得皇帝一斛珍珠,她揮筆寫下《謝賜珍珠》,而這一次,她也是真正的醒悟了,我寧愿在宮中賞萬千紅梅,也不愿奈何那凡塵瑣事,乞求春光。梅妃氣質(zhì)若梅,高雅恬靜,而楊妃與他相比,只不過是妖冶女子。安使之亂,梅妃香消玉損于梅樹下,真實生與梅,死亦梅。她那清瑩的冰骨與傲然的氣節(jié),令我永生難忘。
梅具有高潔的品質(zhì),她在其他花朵黯然失色時,迎著風(fēng)雪,頂著徹骨的冰冷,在雪中傲然地綻放,頂天立地在風(fēng)雪之中。一個人在彷徨時,在惆悵時,梅往往能給予你心靈的寧靜,洗清內(nèi)心的愁苦。
梅美得不俗,卻美得冷艷,宛如跳驚鴻舞時的梅妃,超凡脫俗,我愛那一剪梅,正如隱世才女白落梅所說:今生,我愿意做一剪清逸的梅花,在風(fēng)雪中傲然的綻放,帶著今生的夙愿,帶著隔世的梅香,靜守住心靈的寧靜。
穿梭在荷花中,微風(fēng)輕拂,花枝搖曳。她忽然回想起了當(dāng)年好像也是這樣一個日暮,她與女伴們在滿塘的荷香中嬉笑玩鬧,沉醉不知?dú)w路。而如今煢煢孑立,映入眼簾的只有這一片藕花殘敗之景。落花隨流水逝去,像她的青春,無法追及。
不知在荷塘里徘徊了多久,再抬頭仰望時,晚霞早已被星辰取代。有秋雁從云中掠過,卻沒有將遠(yuǎn)方的錦書捎回。惟有那寂寞凄冷的月光靜靜地籠罩著西樓,與她相對無言。
月色幽幽,心亦幽幽。
面對這番慘淡的景象,她不禁流淚嘆息,君可知容貌似這藕花,容易凋零;青春像那流水,一去不返?但奈何她身處的是這表面繁華、實則危機(jī)四伏的時代呢?男子的志向應(yīng)該是學(xué)成安邦之道,為朝廷獻(xiàn)力獻(xiàn)策,而不是牽絆于兒女私情,無所作為。她的夫君不正是如此?她有什么理由去怨怪他呢?不過是默默地將相思和著淚水咽下,再笑著對他說,為國盡忠便好,無需多加牽掛。嘆一聲最是相思無計,剛剛寬慰了自己將眉頭舒展,卻不料,這相思又如藤蔓一般層層蜿蜒上了心房。無藥可醫(yī),無法可解。可她,卻是甘之如飴的。
寒梅素露冬渫擷,一盞清荈,微散清陽。涼風(fēng)金華秋衣篅,幾米余輝,燃影焚腸。
畫不了踟羸歲月,淡霞濃輝,天乾地坤,包羅萬象畫晨昏,心剪一梅,苦入衰腸。
金秋的日子陽光普照,寒風(fēng)毫不遜色,夾著陽光濾出沸騰的氣息。一慣急促的步伐變得更加急促了。沉淀出的沸騰氣息被急促的步伐踢得一干二凈。
金秋的日子又是個懷舊的日子。陽光總是昏黃昏黃的,像褪了色的照片褪去了昔日的光彩。這人哪每當(dāng)長期處于郁郁當(dāng)中就容易懷舊。我也不想過分懷舊,回憶已經(jīng)沒有意義,無論你是將它塵封或是將它攤開都得面對未來,你就將它作為你的慰問品吧!
“等”,是一種期待。我們在等明天,卻又不舍得放棄昨天。當(dāng)你期待的事物沒有來時,“等”就會隨著時間升值。當(dāng)別人的期待放在你身上,隨著時間增值的“等”就是你身上的壓力。因為我們有希望,所以就會心甘情愿的等,承擔(dān)著壓力,希望的破滅就是郁悶的源頭。我們就變得不愿等了,人就會變得懷舊。
金秋從未有過梅花的盛開,有人為一睹她冰清玉潔的身姿卻不惜等到寒冬。她的`嬌美正如清真居士所言:“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疏枝,略點(diǎn)梅梢?!笨墒俏覅s覺得造物主讓梅花在冬天開放是個錯誤。梅花的暗香正如李易安的“花自飄零水自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迸c金秋給人的情調(diào)相似。周邦彥有一句“夜?jié)u寒深酒漸消,袖里時聞,玉釧輕敲?!比缛裘坊ㄊ窃谑捝那锛鹃_放,“夜?jié)u寒深”也并無不可,只是“酒漸消”,愁漸濃。
其實何為“剪梅”?就是將內(nèi)心憂愁的情感訴說出來,就像剪成梅花一樣。梅經(jīng)寒冬才開放,就像人的情感在經(jīng)過挫折失敗后渲泄出,然后仔細(xì)一想梅在冬天開放而不在金秋開放的緣由了。秋只是會給人以內(nèi)心的悲傷,而冬天已經(jīng)將你內(nèi)心的傷感像梅花一樣釋放開來,層次更深了。
那又何為“一剪梅”呢?從詩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敝械弥懊坊ā彼坪醮碇晒Α!耙患裘贰钡暮x也就不得而知了。
朝春朝輝暮秋衰,朝朝暮暮,春輝秋衰。沉夕塵埃浮月虧,沉沉浮浮,夕哀月虧。
剪不出暗香寒梅,頹唐歲月,朝花夕拾,賞梅難是一剪梅,踏雪尋梅,心映雪輝。
池塘里,昔日燦爛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葉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頭,默默地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風(fēng)吹過,屋內(nèi)精美的枕席也頓生冰涼。
輕輕地撩起我的羅裙,獨(dú)自一人靜靜地來到湖邊,登上同樣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著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種悲涼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襲來,揮之不去。
寂寞的聲音在空氣里蒼白地飄搖著。沒有人回答我。心在剎那間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僅有惆悵和無助緊緊地糾纏著我。陰陰冷冷的月光灑落寂靜的西樓,只覺一團(tuán)濃濃的愁霧圍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開。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dú)自開?!泵坊ㄔ谖倚哪恐幸恢笔菆皂g不拔,有毅力的象征。沒有什么花能在嚴(yán)寒中盛開,沒有什么花能在茫茫白雪中傲然挺立,沒有什么花能在困難中展現(xiàn)自己的錚錚鐵骨,只有梅花可以。
臘梅開在一年中最嚴(yán)寒的時候,它全身被黃色浸染,甚至還帶點(diǎn)嫩綠,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出春天的氣息。臘梅四周的枝干更加襯托出它的鮮艷。似乎如朝陽般閃閃發(fā)光的花朵讓人不敢相信那是在春節(jié)期間開的,而正因為開得早,所以在早春期間好像快要凋謝。臘梅花香并不濃郁,正如它本身一樣并不引人注目,它沒有桂花的香氣撲鼻,沒有牡丹的雍華富貴,也沒有荷花的秀美可愛,卻有著那在困難中不屈服的精神與品格,但它依舊默默無聞,留下自己的香氣令人們贊頌。用“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紅梅的模樣就比較可愛,色彩也比較討喜,是由深到淺的顏色漸變。它樹形矮小,在一邊的雪松旁顯得嬌小可愛。淡黃色的花蕊也是點(diǎn)睛之筆,讓紅梅顯得神采奕奕。紅梅的花朵從不往上開,而是向下開,顯得十分謙卑,如一個個守規(guī)矩的孩子列著隊。紅梅的香味比較濃郁,觸摸后也會留有余香,聞起來似乎還有一股酒釀丸子的味道。紅梅同臘梅一般,枝干上沒有葉子,只有等花枯萎后才會長出葉片,等到那時,春天就已經(jīng)來了,一片綠油油的,顯示出勃勃生機(jī),也許這就是梅花留給春天和人們的禮物吧。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奔偃缈梢?,我也愿化作一只蝴蝶,流連于梅花間,聞這梅花香,看這梅花形,學(xué)這梅花魂。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content_2();。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三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dú)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yuǎn)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dú)倚的亭樓.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賞析:
元伊世珍《瑯?gòu)钟洝肪碇休d:“易安結(jié)婚未久,明誠即負(fù)笈遠(yuǎn)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xí)兑患裘贰吩~以送之?!币栽~來抒寫相思之情,這并不是什么新鮮的題材,但李清照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調(diào),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xiàn)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fā)難能可貴。
“紅藕香殘玉簟秋”,首句詞人描述與夫君別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回房欹靠竹席,頗有涼意,原來秋天已至。詞人不經(jīng)意地道出自己滯后的節(jié)令意識,實是寫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對環(huán)境變化渾然無覺的情形?!凹t藕香殘”的意境,“玉簟”的涼意,也襯托出女詞人的冷清與孤寂。此外,首句的語淡情深,如渾然天成,不經(jīng)意道來。故前人評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jīng)意語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贝螌懺陂|中無法排遣愁悶與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悶。詞人在一首《如夢令》中曾生動地記述一次她乘舟盡興游玩的情景,不僅歸舟晚,還誤入藕花深處,驚起一灘鷗鷺,情調(diào)歡快?,F(xiàn)如今卻是“獨(dú)上蘭舟”,不僅無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顯悵惘和憂郁?!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迸~人獨(dú)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陣南翔,捎回夫君的書信。而“月滿西樓”,則當(dāng)理解為他日夫妻相聚之時,臨窗望月,共話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頗有李商隱“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詩句的意境。另外,“月滿”也蘊(yùn)含夫妻團(tuán)圓之意。這三句,女詞人的思維與想象大大超越現(xiàn)實,與首句恰形成鮮明對照。表明了詞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盎ㄗ燥h零水自流”,詞人的思緒又由想象回到現(xiàn)實,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飄零,流水自去。由盼望書信的到來,到眼前的抒寫流水落花,詞人的無可奈何的傷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兩個“自”字的運(yùn)用,更表露了詞人對現(xiàn)狀的無奈?!耙环N相思,兩處閑愁”,次寫詞人自己思念丈夫趙明誠,也設(shè)想趙明誠同樣在思念自己。這樣的斷語,這樣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愛的基礎(chǔ)上的。末三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人以逼近口語的詞句,描述自己不僅無法暫時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兩個副詞“才”、“卻”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詞人揮之又來、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這是一首相當(dāng)富有詩情畫意的詞作。詞人越是把她的.別情抒寫得淋漓盡致,就越能顯出她的夫妻恩愛的甜蜜,也越能表現(xiàn)出她對生活的熱愛。此外,這首詞在意境的刻畫,真摯、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語言運(yùn)用的藝術(shù)上,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四
流年似水,經(jīng)不起跌蕩的年華。歲月輕愁,抵不過耳鬢的白絲??傇谙﹃枆嬄涞陌?,眺望失落江山;總在滴答漫長的雨夜,輾轉(zhuǎn)無眠軀體;總在秋風(fēng)蕭瑟的落葉中,彳亍待人歸。在無才是德的摧朽年代,情之所獲浮動于世;在戰(zhàn)亂國破的流離年代,心之所向愁苦滿腸。
秋似乎來的太快,雖未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窘境,卻也滿心的凄凄慘慘兮兮??戳T,湖上的荷花已然凋謝,芬芳早已破敗,夏末的風(fēng)迎面吹來,增添多少的凄涼;一個人待的久了身心疲憊,而隨著秋意逼近,竹席小憩不禁有些涼意。心中的哀怨不由言表,暗暗思來,自己妄為一代宦家才女,妄讀了圣賢的諄諄教誨,煩悶神傷何苦來哉,君子立于世而不倒,女子諳于俗而情牽。
不想太多,輕輕解開衣服,拿上一壺好酒,獨(dú)自劃上小船,暢游在稍顯落寞的湖面上,小船輕輕波動清水,喝著好酒,好不痛快自在。舉頭向天,明月圓圓;低頭觀水,明月盈盈。中間卻只立著一個貪戀凡塵的女子,無人相伴。不知不覺已然昏睡,可恨自己文不能千杯不醉,武不能馳騁沙場。后知后覺間被一群鷗鷺的飛鳴驚醒,雙雙逃離巢穴,不禁酒醒一半,覺得自己甚是可憐。月影雙雙照,鷗鷺齊齊飛,而自己孤獨(dú)一人放逐湖上,與破敗的小船相擁,冷笑一番,不知又增添多少白發(fā)。
回去吧,很快回到岸邊,湖上豁的靜了許多。突然家奴跑來,攜帶一封家書,是誰從遠(yuǎn)方稍來的書信?大雁迎著風(fēng),結(jié)隊的飛過晴朗夜空,此刻月光撒滿西樓,空氣中增添了怎樣的落寞,想到夢里的“人月兩團(tuán)圓”,這種心境何人能懂?是那皎皎的明月,還是那排排的大雁,不知良人何時回,空許佳人待閨中。
急迫的打開停留在手中的書信,知曉良人筆跡,滿心的歡喜,細(xì)細(xì)瀏覽,良人此刻定是牽掛著我,信中寫道:“落花飄零卷入泥塵,水自東流無留意,一樣的相思帶來的卻是兩地愁苦?!崩汕殒獠幌嘭?fù),待到他日,這樣的愛情定會成為佳話而流傳千古。
寒意刺骨般灼痛,似乎是從月亮上照射出來的,來到樓上,關(guān)上閨門。信還拿在手中,久久不肯放下。安臥在床上,想到良心寫信的樣子,不禁舒展開緊鎖的眉頭。可是看看空蕩蕩碩大的屋子,滿屋的珠光寶氣,榮華富貴系一身那又怎樣,一股濃濃的別愁卻又涌上心頭。席子的涼意與心中的不快相互交織,酒喝的也好不痛快,愁沒澆滅,反而徒增許多,還有這及時的家書。睡意全無,此刻的心境冰到了極點(diǎn)。
來到桌案前,想給良人寫封回信,思忖良久。提筆寫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睌R筆細(xì)觀,四韻懼成,心中之情無遮無掩,盡吐詞中。待到他日月滿之夜,再讓這歸來的大雁,捎去我對良人的思戀和牽掛吧!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五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diǎn)明時間已進(jìn)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dāng)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diǎn)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dá)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yùn)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yùn)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lǐng)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xì)膩的風(fēng)格。(意對即可)。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六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白話譯文。
已是秋天了,粉紅色的荷花已經(jīng)凋謝,仍散發(fā)著殘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涼意。輕輕地提著絲裙,獨(dú)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長空,白云悠悠,誰會將書信寄來?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來時,清亮的月光,已經(jīng)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dú)自地飄零著,水獨(dú)自地流淌著。我們兩個人呀,患著一樣的相思,卻兩地分離,牽動著各自的憂愁。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涌上了心頭。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七
梅,美得讓人心醉,因此,在所有嬌艷的花朵中,我唯獨(dú)鐘愛于梅,我只是深深地愛著她幽然的清香與獨(dú)特的風(fēng)雅。我喜愛她那弱瓣掩香的蕊,團(tuán)玉嬌羞的朵,和那蒼勁的瓊枝。一剪梅撩動我心。
雪落紅塵,我禁不住一路走進(jìn)那幽靜的梅園。
雪輕輕撩動梅枝,顫動的梅越發(fā)多了幾分嫵媚艷麗,美得舞動心弦,顫動人心。皚皚的雪襯著傲然的梅,她那殷紅的顏如點(diǎn)點(diǎn)星火搬綻放在學(xué)間。我立在梅影飛雪中,梅給我一種徹骨的俏,幽,雅,褐色的枝被風(fēng)吹得花枝亂顫,梅瓣如舞蝶般飄飄而落,落進(jìn)清澈的溪面,那層層柔和的波紋,仿佛浮現(xiàn)出一位女子恬靜的面容。
她,就是一朵盛開在大唐的紅梅,梅妃,江采萍。
她早年入宮,一入宮就受盛寵。她愛梅如癡,玄宗為她種植滿園梅樹,修建梅閣,作梅賦。而后來楊玉環(huán)進(jìn)宮,她漸漸失寵,而一章《樓東賦》只換得皇帝一斛珍珠,她揮筆寫下《謝賜珍珠》,而這一次,她也是真正的醒悟了,我寧愿在宮中賞萬千紅梅,也不愿奈何那凡塵瑣事,乞求春光。梅妃氣質(zhì)若梅,高雅恬靜,而楊妃與他相比,只不過是妖冶女子。安使之亂,梅妃香消玉損于梅樹下,真實生與梅,死亦梅。她那清瑩的冰骨與傲然的氣節(jié),令我永生難忘。
梅具有高潔的品質(zhì),她在其他花朵黯然失色時,迎著風(fēng)雪,頂著徹骨的冰冷,在雪中傲然地綻放,頂天立地在風(fēng)雪之中。一個人在彷徨時,在惆悵時,梅往往能給予你心靈的寧靜,洗清內(nèi)心的愁苦。
梅美得不俗,卻美得冷艷,宛如跳驚鴻舞時的梅妃,超凡脫俗,我愛那一剪梅,正如隱世才女白落梅所說:今生,我愿意做一剪清逸的梅花,在風(fēng)雪中傲然的綻放,帶著今生的夙愿,帶著隔世的梅香,靜守住心靈的寧靜。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八
池塘里,昔日燦爛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葉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頭,默默地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風(fēng)吹過,屋內(nèi)精美的枕席也頓生冰涼.
輕輕地撩起我的羅裙,獨(dú)自一人靜靜地來到湖邊,登上同樣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著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種悲涼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襲來,揮之不去.
寂寞的聲音在空氣里蒼白地飄搖著.沒有人回答我.心在剎那間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僅有惆悵和無助緊緊地糾纏著我.陰陰冷冷的月光灑落寂靜的.西樓,只覺一團(tuán)濃濃的愁霧圍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開.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九
紅藕香殘玉簟(dian)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流浪茫茫塵世中,多了一分喧鬧,少了一分寧靜,淡泊了心中那抹絢麗,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繪不出任何色彩,春時已過,夢里多愁。心緒,總在眉頭輕蹙,纏繞著百年不醒的夢。前世今生,難以言恨,難以言傷。滴落一世的淚,斷痕不斷傷,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憂傷。永遠(yuǎn)到底有多遠(yuǎn),現(xiàn)實,真的很善變。
花飛花落,殘夢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斷思念,生生死死,不過紅塵一瞬。塵土相依,風(fēng)起云揚(yáng),終躲不開塵歸塵,土歸土,三世情緣,也逃不離背叛。風(fēng)吹云散,灑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淚,無聲的滴落,隨夢遠(yuǎn)逝。飄到尋也尋不到的.方向。
寒風(fēng)乍起,涼透了心中僅存的那絲溫暖,昨日憂,今日愁。滑落了唇邊濕濕的冰淚,記憶開始了殘酷的折磨。躲在窗內(nèi)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劍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溫和,變得無情了。
一場云夢一場空,一絲花落紅塵中,終是夢,終成空,沒有永遠(yuǎn)的永遠(yuǎn),只有從前的從前,彈指紅顏,易逝易遠(yuǎn),輕撫一曲心弦音,淡遠(yuǎn)往日清影舊夢情。誰也終不是誰的永遠(yuǎn),誰也終不是誰的依戀,花自飄零,飄遠(yuǎn)輕輕愁,零落淡淡憂。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傷。
生生死死,緣聚緣散,只不過紅塵夢一場,來世一碗孟婆湯,奈河橋上莫回頭,今生無怨,來世無憂......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yuǎn)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fēng)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罢l”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dú)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qiáng)的`吸引力。當(dāng)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一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寫作背景。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dāng)作于1103年(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盎ㄗ燥h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yù)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那樣,其應(yīng)驗之靈之準(zhǔn),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yùn),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后的第三年?;幽耆A,新婚燕爾,應(yīng)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yùn),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yùn)不濟(jì)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jié)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zhǔn)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故事得從1100年(元符三年)說起,這年正月,哲宗駕崩,趙佶嗣位,是為徽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得著的昏君,一上臺,便倒行逆施起來。
1102年(崇寧元年)夏5月,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被藉為“元v奸黨”。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宋史》),為蘇門后四學(xué)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黨”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罷官。
9月,宋徽宗御書奸黨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師端禮門,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軍廣西象郡。
1103年(崇寧二年)4月,毀司馬光、呂公著等繪像,及三蘇、秦、黃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監(jiān)司長吏廳各立“元v奸黨碑”。黨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04年(崇寧三年)詔御書所書寫之奸黨,不得在汴梁居住,凡親屬,無論親疏,遣返原籍。
1106年(崇寧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晝見,沼求直言,方有毀碑之舉。
1108年(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箋注》)。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二
閱讀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1~3題。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對這首詞的理解,不完全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a.上片首句通過視覺、觸覺的感受,點(diǎn)明時間已進(jìn)入深秋,接下兩句寫詞人輕輕解開絲羅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態(tài)。
b.“云中”三句是說,當(dāng)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說,自己與丈夫分居兩地,“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接點(diǎn)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充分體現(xiàn)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說,這種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樣,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
2、對這首詞的分析,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詞人思念其丈夫趙明誠,下片寫離愁無法排遣。
b.上片寫相思,雖無一字道出,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c.“云中”句雖是詞人的'主觀臆想,卻表達(dá)了對丈夫的深切懷念。
d.后三句新穎別致,以淺近樸實的語言,生動地寫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歷來為人稱道,請試作分析。
參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更可貴的是,李清照將“情”說成是一種能運(yùn)動的有形之物,“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現(xiàn)其“情”運(yùn)動之速。詞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而且從一“下”一“上”之中還可領(lǐng)略到她的萬般愁緒,給人以無盡的遐想,表現(xiàn)出詞人深婉細(xì)膩的風(fēng)格。(意對即可)。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三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凹t藕”,即紅色荷花?!坝耵 ?,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diǎn)明了時節(jié),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dú)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xiàn)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xiàn)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dá)秋的到來。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贊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并非過譽(yù)。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dú)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dá)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diǎn)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jié)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diǎn)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xiàn)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diǎn)化總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diǎn)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rèn)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shù)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shù)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dāng)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jī)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shù)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四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dú)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yuǎn)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dú)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她思念他。已經(jīng)是秋天了她還渾然不覺的樣子,秋水天長的一天,她輕解羅衫,獨(dú)上蘭舟。望著天邊飛來的雙燕,她的心里填滿了相思,耿耿于懷——你可寄了書信來?在蕭蕭的落葉中,攀登高樓,望著他遠(yuǎn)去的方向,思念如月光流溢。郎啊,你可知道思念的滋味?那種納人心肝的.疼痛?日日盼望,日日失望。日日登高望歸雁,直到月亮爬山了西樓還不見你的影子。相思如水,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xué)藝術(shù)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xué)生趙明誠結(jié)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dú)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xié)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diǎn),并批評了從柳永、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五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思念。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dú)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lián)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痹~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dá)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jīng)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diǎn)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六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了全篇。上半句的“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的“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說明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的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了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不但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nèi)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后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的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
詞人獨(dú)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了懷遠(yuǎn)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舟中所望、所思;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姡~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的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了雁足傳書的遐想。
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
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zhuǎn)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dú)白。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七
這首詞是寫閨情的。這首詞筆調(diào)清新,風(fēng)格細(xì)膩,耐人尋味。
上片主要寫女詞人的獨(dú)居生活?!凹t藕香殘”是以點(diǎn)代面的寫法,因為荷花既已凋謝,其它草之花就更難見到了,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再深一層說,季節(jié)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chǎn)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獨(dú)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說天氣變涼,跟她獨(dú)守空房關(guān)系倒更為密切,也是表現(xiàn)她的孤獨(dú)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個排遣寂寞的方法:“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這個“獨(dú)”字用的很妙,這是背面敷粉的寫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劃船該多么快樂啊。
正因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卻仍然想著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該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會告訴她歸來的日期,這又給予她很大的安慰。這樣一想,她仿佛覺得自己身處西樓上,望著天上的月兒,在計算著丈夫離家的日子。
忽然間,女詞人又回到現(xiàn)實中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是寫她在舟中所見?;h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詞中“自”字也很妙,女詞人移情于物又轉(zhuǎn)過來借物抒情而煉字,表達(dá)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轉(zhuǎn)入直白:“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边@是把夫妻雙方合在一起寫,表明女詞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細(xì)膩處。
但這不過是一種鋪墊,詞的主旨其實落在最后兩句上:“情”至于要用“計”來“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無計可消除”,其深可見。這是女詞人特有的深婉細(xì)膩的風(fēng)格的具體表現(xiàn)。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兩句表現(xiàn)了李清照特有的語言風(fēng)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現(xiàn)新奇的意境?!懊碱^”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別人看得見的,而藏在“心頭“的感情別人卻看不見。按常理來說,愁鎖眉間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發(fā)而為形,才有愁鎖眉間之態(tài)。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八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當(dāng)作于11(北宋崇寧二年)的秋天?!盎ㄗ燥h零水自流”這一句,實在是條極不吉祥的預(yù)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條法老的詛咒,“誰要觸動了我,誰就”那樣,其應(yīng)驗之靈之準(zhǔn),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際遇,那難以自主的命運(yùn),果然脫不開“花自飄零”四字讖語。
李清照作此詞時,正芳齡二十,是與趙明誠婚后的第三年?;幽耆A,新婚燕爾,應(yīng)該是女人最好的歲月、然而,正是從這首詞開始,被流水不知帶往何方的飄零命運(yùn),也就開始了。這位才女,其命運(yùn)不濟(jì)的一生,其不知所終的結(jié)局,既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也是一個文人的悲劇,更準(zhǔn)確地說,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無辜女詩人的悲劇。
故事得從11(元符三年)說起,這年正月,哲宗駕崩,趙佶嗣位,是為徽宗。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得著的昏君,一上臺,便倒行逆施起來。
11(崇寧元年)夏5月,司馬光、文彥博、蘇軾等人,被藉為“元v奸黨”。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宋史》),為蘇門后四學(xué)士之一,順藤摸瓜,在劫難逃。7月乙酉,定案“元v奸黨”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罷官。
9月,宋徽宗御書奸黨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師端禮門,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軍廣西象郡。
1103年(崇寧二年)4月,毀司馬光、呂公著等繪像,及三蘇、秦、黃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監(jiān)司長吏廳各立“元v奸黨碑”。黨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崇寧三年)詔御書所書寫之奸黨,不得在汴梁居住,凡親屬,無論親疏,遣返原籍。
11(崇寧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晝見,沼求直言,方有毀碑之舉。
11(大觀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箋注》)。
一剪梅李清照改寫篇十九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dú)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yuǎn)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lǐng)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nèi)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diǎn)染作用。全句設(shè)色清麗,意象蘊(yùn)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fēng)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xiàn)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dú)處的內(nèi)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diào)。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qū)懺~人從晝到夜一天內(nèi)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dú)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dú)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gòu)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yīng)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dá),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dú)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zhuǎn)為直接抒情,用內(nèi)心獨(dú)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bǔ)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yuǎn),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dāng)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比渥顬槭廊怂Q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yīng),“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jié)構(gòu)既十分工整,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shù)上具有很強(qiáng)的吸引力。當(dāng)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dú)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