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種以抒發(fā)個人感情和抒發(fā)思想為主要目的的文學體裁。總結(jié)中要注意客觀、中肯,不夸大、不縮小。閱讀范文可以幫助我們開拓思路,了解總結(jié)寫作的一些新穎和獨特的觀點。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一
1會背誦能默寫。
2理解詩歌大致內(nèi)涵,學會運用名句。
教學重點。
1名句理解:
具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教學難點。
理解李白由曲折變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導語。
你知李白多少?引入學生對李白的介紹。進而引出校本課程dd《走近詩仙感受浪漫》,明確本課學習《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2讀一讀(老師訂正讀音及停頓)。
酣han清發(fā)fa逸興xing扁pian舟。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3說一說(老師糾正字義及句意)。
高樓:即題“謝i樓”,南齊詩人謝i官宣城(即宣州,今屬安徽)太守時所建。蓬萊:指秘書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書校書郎。
清發(fā):清新秀麗。
逸興:超逸的意興。
散發(fā):不戴冠簪子。指散漫無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歸隱江湖。
4議一議(老師重在引導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
調(diào)。
詩中蘊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jié)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完美結(jié)合。
5寫一寫(學習名句的運用)。
運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造一句話。
6作業(yè)。
背誦,隔周默寫。
《登高》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掌握吟誦詩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標:賞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掌握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深深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lián)頷聯(lián)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涼的基調(diào)。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杜甫作為唐代詩壇上的又一顆璀璨的明星,與李白并成為雙子星座,韓。
愈曾推崇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近杜甫,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歌《登高》。(板書課題作者)明朝學者胡應麟曾這樣評價《登高》:“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蹦敲催@首詩歌究竟好在何處,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跟隨著老師的范讀初步體會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斷句。
二、整體感知。
1在導語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跟隨音樂范讀詩歌。
2學生集體誦讀。
找出學生誦讀的差距,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練習誦讀。3學生討論交流,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理解詩句內(nèi)容。4學生概括該詩內(nèi)容,明確前兩聯(lián)以寫景為主,后兩聯(lián)以抒情為主。
三、細讀文本,咀嚼字句,品味感情。
1首聯(lián)中寫猿的叫聲為何用“嘯”而不用“啼”?
引導學生結(jié)合岳飛《滿江紅》中的詩句“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眮砝斫庠娭械谋瘔?、悲憤(板書)之情。并通過誦讀來把握詩人的感情。
2頷聯(lián)中把“落木”換成“落葉”行不行?
比較分析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BR>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之所以冒險用“落木”而不用“落葉”,是因為作者想形成一種空闊、蕭瑟、凄涼的詩境。
該聯(lián)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體會該聯(lián)氣勢恢宏的意境,把握詩人的悲嘆(板書)人生短暫的情感。
引宋人羅大經(jīng)評“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千愁萬緒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層層疊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嘆,情感更趨沉郁,詩意更見悲慨。
如果說“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話,還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習:想為國事盡力而不能,想借酒澆愁而不得――讓杜甫悲愁郁結(jié),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悲”是這首詩的詩眼,這種情感在這聯(lián)詩中得到了集中地體現(xiàn),學生通過品讀、思考、討論把隱藏在該詩中的種種情感統(tǒng)統(tǒng)挖掘了出來。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更深一層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捌D難苦恨”表明了世事的艱難和兩鬢蒼蒼卻功業(yè)無成的遺憾。作者愁社稷,愁蒼生,形象在此得到了升華。
5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九日》)。
作者是喜也喝酒,憂也喝酒。
但是老人現(xiàn)在卻不能喝酒了,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
呢?
作者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季節(jié)之秋、人生之秋、國家只秋,層層郁悶。
無法排解,作者悲咽了(板書),我們悲咽了。
6我把這首七律改寫成一首五律。
風急猿嘯哀,天高鳥飛回。
無邊落木下,不盡長江來。
悲秋常作客,百年獨登臺。
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杯。
學生通過和原詩的比較閱讀,能夠更進一步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和韻味。
五作業(yè)。
1、吟誦這首詩。
2、就你感興趣的方面,如寫景、抒情、對偶、布局謀篇、煉字煉句等,寫一300字左右的鑒賞短文。
《客至》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掌握互文手法。
教學步驟:
一、自讀全詩,劃出不會讀的字詞。
二、教師范讀,糾正讀錯的字音。
三、介紹寫作背景,指出詩中如何體現(xiàn)“家貧”明確:蓬門(蓬門蓽戶生輝)。
四、鑒賞1、解題:“喜崔明府相過”中的“相過”如何理解?
明確:拜訪我。
2、首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寂寞孤獨。
分析:但(只)。人跡罕至,整日與鳥為伴。
3、“不曾緣客掃”是不是說別的客人來不掃花徑?
明確:是說沒人光顧。
4、如何理解頷聯(lián)?
明確:本聯(lián)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例如:
(1)主人下馬客在船。
(2)秦時明月漢時關。
(3)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請寫出此聯(lián)含義蓬篳。
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
蓬門不曾緣客開,今始為客開。
(客人來訪,手忙腳亂,欣喜不已)。
5、頸聯(lián)的正常語序應該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市遠盤飧無兼味,家貧樽酒只舊醅。
歉疚。
明確:肯與臨翁相對飲?
(酒興漸增,邀臨翁對飲,達到興奮的高潮)。
板書。
孤獨――欣喜――興奮(高潮)。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一、概述。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二、教學目標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nèi)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zhàn)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fā)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yè)無成的感慨。結(jié)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nèi)容不再拘于傳統(tǒng)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guī)定的宮調(diào)、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冻啾趹压拧肥呛婪排伤卧~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fā)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習慣于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tǒng)教學,缺乏獨立發(fā)現(xiàn)和自主學習能力。
3.學習交往:多表現(xiàn)為個別化學習,課堂上群體性的小組交流與協(xié)同討論學習機會很少。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采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詞是宋詞中的經(jīng)典,文辭優(yōu)美,感情濃厚,境界開。
闊,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一石二鳥。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資源與工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支持教師教的資源;二是支持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工具,包括學習的環(huán)境、多媒體教學資源、特定的參考資料、參考網(wǎng)址、認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別說明的傳統(tǒng)媒體。
如果是其它專題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課程,可能還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獲得情況。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展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寫弛馬射虎的孫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寫足智多謀的周瑜)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寫能文能武的曹操)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張飛:勇猛豪爽、天真魯莽;趙云:忠肝義膽、武藝超群;黃忠:老當益壯、獻身精神;周瑜:年輕有為、足智多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蘇軾最欣賞的又是誰呢?(周瑜)三國時代涌現(xiàn)出這么多的英雄人物,為什么蘇軾偏偏就對周瑜情有獨鐘呢?(板書:為何獨愛周瑜?)。
現(xiàn)在就讓我們開聲來朗讀,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朗讀環(huán)節(jié)】。
全班齊讀。
朗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稱做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課文第42頁有這么一句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币馑季褪钦f像這類豪放派的文章應該讀得高亢激昂、鏗鏘有力。
名家范讀。
節(jié)奏感很強: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經(jīng)過剛才的朗讀,大家所感受到的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呢?(豪放)。
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是如何體現(xiàn)出這股豪放的,我們后頭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xiàn)豪放的精神?)。
【題目】。
“念奴嬌”為詞牌名,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diào)因此而得名。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游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板書: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nèi)容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文章的寫景片段(上闕)。
2,提問:上闕描寫了赤壁古戰(zhàn)場怎樣的景色?或你腦海中的意境,它的特點是怎樣的?請用一個精煉的詞或詞組來概括。
討論明確:雄渾、壯闊,撼人心魄,氣勢恢宏、磅礴、似有氣吞天下之勢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統(tǒng)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問:我們沒有親眼目睹赤壁的壯觀,但卻能感受到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來,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詞的藝術。你覺得上闕中哪些詞用得很有味道,為什么?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三個詞dd淘、穿、卷。
要載體。
(2)穿。寫出了山巖高聳入云的動勢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寫出了浪花的洶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師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個“卷”字?!芭瓭硭?,天塹無涯?!币粋€“卷”字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可謂有聲有色。
你看這圖片,先來大處的景,大江洶涌奔騰,然后鏡頭往前移,目標慢慢縮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亂地直刺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宣州謝眺樓餞別校叔書云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張圖景明了了,你們看江水奔馬轟雷,十分驚心動魄。而我們?yōu)橹渖吓_詞的話,就可以用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保绠嫷慕酵钢氖侨绱朔欠驳臍鈩?,有種“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臺布置完畢,序幕拉開,背景就是如畫的江山。追光燈亮起來了,照在了哪里?。浚ê澜?。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場了)。
這個周瑜怎么樣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有關周瑜的片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BR> 1、稱呼:公瑾、周郎(稱字,而不是直呼名諱,有著對周瑜的尊敬,親切)。
2、婚姻:小喬初嫁了(我們平常說“出嫁”是哪兩個字呢?――出嫁。問題來了,考慮一下,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出嫁”與這邊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以令人艷羨。藝術嘛,為了表達需要,有時可以虛構的。
3、長相――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這是周瑜的儀容裝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裝儒雅、
風度翩翩,是當時時髦的儒將打扮,更顯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那種瀟灑從容。)。
4、作戰(zhàn)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仗卻還在談笑,顯然不把敵人放在心上,對戰(zhàn)爭有著必勝的把握。赤壁之戰(zhàn)對于東吳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zhàn)爭,3萬對10萬。而作為統(tǒng)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越發(fā)地從容、沉著。談笑間,借著東南風,巧用火攻燒掉了曹操的戰(zhàn)船?!皺{櫓”點出了水戰(zhàn),“灰飛煙滅”點出了火攻的特點,精確地概括整個戰(zhàn)爭的勝利場面。)。
到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由“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塑造了一個青年將領周瑜意氣風發(fā)、春風得意的形象。
【蘇軾內(nèi)心】。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場,卻是蘇軾被貶謫后流連的去處。面對著這樣的周瑜,蘇軾心里自是有個比較,且看二人的對比資料,板書如下:
周瑜――――蘇軾。
年齡:34歲47歲。
生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fā)。
際遇:功成名就壯志未酬。
也難怪蘇軾發(fā)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了。他想到自己年歲已老,卻無法如周瑜般建功立業(yè),可以說是壯志未酬,心中涌動的是一種惆悵與失意。
【人生態(tài)度】。
但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叭松鐗簦蛔疬€酹江月。”
這其實也就是他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蘇軾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著大江而東去,洗滌蕩盡了嗎!那么又何必去執(zhí)著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后來的惆悵失意,最后趨于平靜。
【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詞。
2,預習《定**》,試比較兩首詞在風格上的異同。
七、總結(jié)。
學生參考板書,解決第二個問題: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xiàn)?
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碑嬅娌憠验煟燮鎵衙?。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上,通過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態(tài)。
這就是蘇軾的全詞了,上半闕寫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闋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fā)出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情。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二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賞析:
名為餞別詩,而離情別緒卻并非重點,只因詩人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抱負不能實現(xiàn),于是發(fā)出了深沉的喟嘆。全詩感情。
沉郁,狂放不羈,是太白詩中很有特色的詩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三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惱憂愁。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
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清新,
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致,飛躍的神思像要飛到天上,
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jié)果反倒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
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fā),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四
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與不平,感情回復跌宕,一波三折。語言明朗,似脫口而出,音調(diào)激越高昂。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面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F(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五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注釋:
1、秋雁:喻李云。
2、蓬萊文章:這里指李云供職的秘書省。
譯文:
棄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亂我心緒的今日多叫人煩憂。
長風萬里吹送秋雁南來時候,
對此情景正可開懷酣飲高樓。
你校書蓬萊宮,文有建安風骨,
我好比謝,詩歌亦清發(fā)雋秀。
我倆都懷逸興豪情,壯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攬在手。
抽刀吹斷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舉杯消愁,卻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稱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發(fā),駕舟江湖漂流。
賞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云,以謝清發(fā)自喻。借送別以贊對方,惜其生不稱世。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jié),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zhuǎn)折,從苦悶中轉(zhuǎn)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芭钊R”四句,贊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xiàn)實不可調(diào)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尋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jié)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tǒng)一?!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眾口交贊。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六
故事原文: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鑒賞:
李白,每每想到這個名字,心中總是有一種意氣風發(fā)的感覺。在明代王世貞的中說李白的詩歌“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的確,李白的創(chuàng)作。在感情上總是噴薄而出的,像河流,夾雜著強大的力量,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像這首詩,句式長短不一,沒有太多的形式上的限制,更加體現(xiàn)了詩人思想與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天馬行空。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xiāng),自號青蓮居士。在我看來,李白雖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是一個天才,但是在政治、仕途上來說卻不是一個聰明人。因此,和大多數(shù)失意文人一樣,內(nèi)心也充滿著煩憂之思。這首詩的背景。大約是天寶十二載(753)的秋天,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李白陪他登樓,設宴送行,作此詩。宣州,州治在今安徽宣城市,屬于皖南地區(qū)。這里有一處古跡,稱謝眺樓,又稱北樓,謝工樓。是南齊詩人謝朓擔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多次登臨,還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要送行的李云,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李白稱他為叔,但并不是族親關系。李云又叫李華,所以這首詩還有個題目叫做《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遇朝中故人,自然少不了一些關于時政的談論,以及對于各自近況的詢問。然而,仕途不順的李白,談及時政,談及近況,難免會聯(lián)想自身的實際情況。再加上李白的思維是如此的豐富,自然就會感嘆時間流逝如梭,自己在仕途上蹉跎了那么多歲月,也只是留下無盡的煩憂。遙想十幾年前(742),李白應詔入京的時候,還輕狂的作詩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保ā赌狭陝e兒童入京》)其實那時候,李白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所以說。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jīng)年過半百。詩的開頭寫這樣的感慨時間的句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白742年應詔入京為官,上任之后才發(fā)現(xiàn),所謂待詔翰林不過是皇帝的一個文學侍從,跟自己所想象的根本不一樣。自己是因為負有詩名才被詔入京,除了給皇帝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作之外,并沒有其他作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政事,更別說什么建功立業(yè)了。于是李白在744年又離開長安。之后所做的,我們所熟悉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也表達了他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BR> 像李白這樣的天才詩人,其內(nèi)心的思緒也是極其復雜的。然而盡管心中愁緒萬千,對遠道而來的友人,所說的話也只能點到為止。所以,詩人的思緒又轉(zhuǎn)到眼前的景物上面。“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李白的這一首詩,可謂句句都是名句。記得當初高中的時候,這首詩每一句都要記得很牢固,因為每一句都可能是名句填空的考察對象??梢?,這首詩的價值所在。李白寫詩,講求“氣”。余光中的《尋李白》中這樣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詩作總是一氣呵成,隨意性較強。然而,雖然李白寫詩一氣呵成,文思卻不因此從事的開始到結(jié)尾都沒有變化,相反的`卻是,跳躍性極強。一開始感嘆先前的時光與經(jīng)歷離自己而去。緊接著就跳躍到眼前的景物上,于眼前人物相聯(lián)系,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悲戚。接下來,又有眼前的景物聯(lián)想到與景物有關的先人?!芭隽藖砦恼陆ò补?,中間小謝又情發(fā)?!崩畎缀屠钤?,一個是詩壇巨星,一個是古文大家。兩人登樓賞景,把酒談心,自然少不了要評論詩文。而眼前又是謝朓樓。話題自然少不了謝朓。因此,李白詩歌雖跳躍性強,卻不因此變得雜亂無序。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面對的是秋天晴朗的天空,心里所想?yún)s是登天攬月。足見李白的豪放飄逸?!皦选薄皵垺?,夸張而又貼切,使詩句充滿張力,讀起來便覺得十分豁達。同時,作者此時雖然已年過半百,但對于理想仍有如此豪邁的想法。一掃詩開始的煩憂陰郁,恢復到作者本來的飄逸豪放,清新浪漫。
煩憂--------驚情滿懷------又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鼻懊嬉呀?jīng)說過,李白的詩作,跳躍性非常強。詩人剛才還忘乎所以,豪情滿懷,仿佛現(xiàn)實中的陰霾一掃而光,心頭的煩憂也都拋到九霄云外。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的豪情壯志,也是全市的高潮。,然而,當情緒到達高潮之后,詩人卻仿佛一下子從高處落到了地上,本來詩人還在抬著頭摘月亮,現(xiàn)在卻低眉垂眼,情緒一落千丈。尤其是酒的意向,給人一種頹廢之感。理想雖好,但僅僅存在于想。現(xiàn)實卻是作者一路南下,仕途不暢。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使李白陷入深沉的苦悶之中。詩人將這無形的苦悶具體化:就像抽刀去斬流水,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的更急:舉杯想要喝酒,一醉解千愁,但卻激起更多的愁緒。不禁讓我想起李清照的“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白的這兩句詩,不但生動形象而且還具有思想深度。既有生活氣息,又富有哲學意味。
詩的最后,詩人不在意氣高揚。而是陷入了思考。其實詩人還是蠻會自我排解的:“人生在世,是這樣的不順意,不如披散了頭發(fā),在一葉小舟去泛油江湖”。后人蘇東坡也曾有這樣的詩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樣的想法,雖說有道家的遁世思想,卻也不是豁達。
后人評價李白和杜甫的詩說:“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李白的這首詩基本上每一句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詩歌跳躍性極強,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詩人既有著天才的才能,又有著豐富的經(jīng)歷,既有闊達的胸襟,又有著高度的語言駕馭能力,詩作跳躍性強卻不突兀,自然也就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地和諧統(tǒng)一。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七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賞析。
這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云之作。謝朓樓,是南齊著名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chuàng)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詩題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白蛉罩铡迸c“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F(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鳎e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jīng)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伴L風”二句,“俱懷”二句,更象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diào),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俺榈丁倍洌苍谑銓憦娏铱鄲灥耐瑫r表現(xiàn)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郁絕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xiàn)出豪邁雄放的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于環(huán)境的壓抑,也不屈服于內(nèi)心的重壓。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八
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與不平,感情回復跌宕,一波三折。語言明朗,似脫口而出,音調(diào)激越高昂。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白蛉罩铡迸c“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面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坝稀痹圃?,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7-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九
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坝稀痹圃?,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鳎e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惱憂愁。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
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清新,
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致,飛躍的神思像要飛到天上,
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jié)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
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fā),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一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這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云之作。謝朓樓,系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chuàng)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詩題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白蛉罩铡迸c“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
贊美
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坝稀痹圃?,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我們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F(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綠葹盈高門”(《古風》五十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
生活
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jīng)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長風”二句,“俱懷”二句,更象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diào),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俺榈丁倍?,也在抒寫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xiàn)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郁絕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xiàn)出豪邁雄放的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于環(huán)境的壓抑,也不屈服于內(nèi)心的重壓。
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jié)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在這首詩里被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了。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郁積已久的強烈精神苦悶;緊接著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秋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攬明月”的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后卻又迅即從九霄跌入苦悶的深淵。直起直落,大開大合,沒有任何承轉(zhuǎn)過渡的痕跡。這種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的結(jié)構,最適宜于表現(xiàn)詩人因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而產(chǎn)生的急遽變化的感情。
自然與豪放和諧結(jié)合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里也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必須有李白那樣闊大的胸襟抱負、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才能達到豪放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這首詩開頭兩句,簡直象散文的語言,但其間卻流注著豪放健舉的氣勢。“長風”二句,境界壯闊,氣概豪放,語言則高華明朗,仿佛脫口而出。這種自然豪放的語言風格,也是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的一個原因。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二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賞析:
名為餞別詩,而離情別緒卻并非重點,只因詩人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抱負不能實現(xiàn),于是發(fā)出了深沉的喟嘆。全詩感情。
沉郁,狂放不羈,是太白詩中很有特色的詩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三
清溪清我心, 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 鳥度屏風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遠游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是天寶十二載(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時所作。池州是皖南風景勝地,而風景名勝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臺縣,象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流經(jīng)貴池城,與秋浦河匯合,出池口瀉入長江。李白游清溪寫下了好多有關清溪的詩篇。這首《清溪行》著意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清溪清我心”,詩人一開始就描寫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覽過多少名山秀川,獨有清溪的水色給他以清心的感受,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異之處。
接著,詩人又以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xiàn)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稱。南朝梁沈約就曾寫過一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的詩:“洞徹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毙掳步疅o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將如何呢?“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呢!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群山比作“屏風”。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鳥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边@樣一幅美麗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復齋漫錄》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鏡中行?!衷疲骸缣焐献?,魚似鏡中懸?!蛟魄湓娨??!枰栽魄渲?,原于王逸少《鏡湖》詩所謂‘山陰路上行,如坐鏡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m有所襲,然語益工也?!保ā盾嫦獫O隱叢話》)
最后,詩人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調(diào)凄涼的清寂境界。詩人離開混濁的`帝京,來到這水清如鏡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這對于我們這位胸懷濟世之才的詩人,終不免有一種心靈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為自己遠游他鄉(xiāng)而悲切,流露出詩人內(nèi)心一種落寞悒郁的情緒。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四
清晨,只要不在陽光下,會有一種特殊的涼爽,甚至有些冷。讓人覺得是秋來了,林蔭小道上,樹葉一路。果然,植物比人要敏感得多,它都已感受到秋的來臨。桂花香是聞過了的,桂花也是見過了的,這樣算是見過秋天了嗎?還是我還未見過二零意一四的秋就已經(jīng)告別了?小道旁有許多桂花樹,桂花樹上卻只有稀稀疏疏的桂花,花香也并不濃郁。香飄十里?只是個佳話吧!涼風襲來,它悄悄傾訴著此番旅程的不易,我靜靜的聽著風聲,似哭泣穿透人心,似埋怨讓人心傷。
桂花的落,是否因為不能有一個盛大的秋?寧愿花落故土也不愿茍活火海?
是的,是我們,是我們做錯了。我望著天愁嘆,然而我們的錯卻無人來彌補,以至于影響了自然本該有的美麗和規(guī)律。樹木的砍伐,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車子的普遍性……我們做了,卻又否認。對于不能用語言辯駁的受害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受害者才會變得不同。
而我,作為一個傷害它們的掠奪者,想要彌補,卻做不了什么,只能在這悲嘆,在這用文字抒發(fā)歉意。
見不到的秋,感受得到的憂愁——憂愁之感既為二零一四的秋也為以后的四季,更為生命的碩果。大自然的憤怒才剛剛開始,我們的真正覺悟還未起步,可惜了那美好的秋天,可嘆那無知的人類!也許我無資格批判,但請容許我為此道歉!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五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2)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3)。
蓬萊(4)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5)又清發(fā)。
俱懷(6)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攬)(7)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銷)(8)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9)意,明朝(10)散發(fā)弄扁舟。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六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一章。道:宗旨,綱領。明:第一個明動詞,彰明,顯發(fā)。德:德行。親:更新。止:有達成和維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圓滿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樹根,末:原指樹梢。
【譯文】
大學的宗旨,就在于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風,在于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后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后就能安閑舒適,安閑舒適以后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以后就能有所收獲。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jié),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賞析】
在《大學》的開頭,便闡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爸埂笔情_端,“能得”是結(jié)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xiàn)不遠。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釋】
選自《大學》第二章。齊:管理。修:修養(yǎng)。正:端正。致:推極,獲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譯文】
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賞析】
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怎樣做人的問題,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就是修身的問題。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體表現(xiàn)在行為、節(jié)操之中,可行為節(jié)操由意念志向所決定,如果意念志向夾雜著私情物欲。表現(xiàn)在行為節(jié)操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誠,心靈自然能夠體現(xiàn)在各種行為事物之中,心志不為物欲所誘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實道德的修養(yǎng)前提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這段話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開創(chuàng)一個道德的世界,就必須有一個道德的國家,國家由家組成,家由個體的人組成;最終歸結(jié)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一
1會背誦能默寫。
2理解詩歌大致內(nèi)涵,學會運用名句。
教學重點。
1名句理解:
具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教學難點。
理解李白由曲折變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導語。
你知李白多少?引入學生對李白的介紹。進而引出校本課程dd《走近詩仙感受浪漫》,明確本課學習《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2讀一讀(老師訂正讀音及停頓)。
酣han清發(fā)fa逸興xing扁pian舟。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3說一說(老師糾正字義及句意)。
高樓:即題“謝i樓”,南齊詩人謝i官宣城(即宣州,今屬安徽)太守時所建。蓬萊:指秘書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書校書郎。
清發(fā):清新秀麗。
逸興:超逸的意興。
散發(fā):不戴冠簪子。指散漫無拘束。
扁舟:小船。弄扁舟,指歸隱江湖。
4議一議(老師重在引導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
調(diào)。
詩中蘊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jié)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完美結(jié)合。
5寫一寫(學習名句的運用)。
運用“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造一句話。
6作業(yè)。
背誦,隔周默寫。
《登高》教學設計。
1、知識目標:掌握吟誦詩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標:賞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掌握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深深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lián)頷聯(lián)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涼的基調(diào)。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杜甫作為唐代詩壇上的又一顆璀璨的明星,與李白并成為雙子星座,韓。
愈曾推崇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近杜甫,學習他的另外一首詩歌《登高》。(板書課題作者)明朝學者胡應麟曾這樣評價《登高》:“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蹦敲催@首詩歌究竟好在何處,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跟隨著老師的范讀初步體會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斷句。
二、整體感知。
1在導語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跟隨音樂范讀詩歌。
2學生集體誦讀。
找出學生誦讀的差距,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練習誦讀。3學生討論交流,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理解詩句內(nèi)容。4學生概括該詩內(nèi)容,明確前兩聯(lián)以寫景為主,后兩聯(lián)以抒情為主。
三、細讀文本,咀嚼字句,品味感情。
1首聯(lián)中寫猿的叫聲為何用“嘯”而不用“啼”?
引導學生結(jié)合岳飛《滿江紅》中的詩句“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眮砝斫庠娭械谋瘔?、悲憤(板書)之情。并通過誦讀來把握詩人的感情。
2頷聯(lián)中把“落木”換成“落葉”行不行?
比較分析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BR>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之所以冒險用“落木”而不用“落葉”,是因為作者想形成一種空闊、蕭瑟、凄涼的詩境。
該聯(lián)通過學生的反復誦讀體會該聯(lián)氣勢恢宏的意境,把握詩人的悲嘆(板書)人生短暫的情感。
引宋人羅大經(jīng)評“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千愁萬緒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層層疊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嘆,情感更趨沉郁,詩意更見悲慨。
如果說“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話,還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習:想為國事盡力而不能,想借酒澆愁而不得――讓杜甫悲愁郁結(jié),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悲”是這首詩的詩眼,這種情感在這聯(lián)詩中得到了集中地體現(xiàn),學生通過品讀、思考、討論把隱藏在該詩中的種種情感統(tǒng)統(tǒng)挖掘了出來。
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更深一層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捌D難苦恨”表明了世事的艱難和兩鬢蒼蒼卻功業(yè)無成的遺憾。作者愁社稷,愁蒼生,形象在此得到了升華。
5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九日》)。
作者是喜也喝酒,憂也喝酒。
但是老人現(xiàn)在卻不能喝酒了,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么了卻、怎么疏解。
呢?
作者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季節(jié)之秋、人生之秋、國家只秋,層層郁悶。
無法排解,作者悲咽了(板書),我們悲咽了。
6我把這首七律改寫成一首五律。
風急猿嘯哀,天高鳥飛回。
無邊落木下,不盡長江來。
悲秋常作客,百年獨登臺。
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杯。
學生通過和原詩的比較閱讀,能夠更進一步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和韻味。
五作業(yè)。
1、吟誦這首詩。
2、就你感興趣的方面,如寫景、抒情、對偶、布局謀篇、煉字煉句等,寫一300字左右的鑒賞短文。
《客至》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感。
教學難點:掌握互文手法。
教學步驟:
一、自讀全詩,劃出不會讀的字詞。
二、教師范讀,糾正讀錯的字音。
三、介紹寫作背景,指出詩中如何體現(xiàn)“家貧”明確:蓬門(蓬門蓽戶生輝)。
四、鑒賞1、解題:“喜崔明府相過”中的“相過”如何理解?
明確:拜訪我。
2、首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寂寞孤獨。
分析:但(只)。人跡罕至,整日與鳥為伴。
3、“不曾緣客掃”是不是說別的客人來不掃花徑?
明確:是說沒人光顧。
4、如何理解頷聯(lián)?
明確:本聯(lián)用的是互文的手法。
例如:
(1)主人下馬客在船。
(2)秦時明月漢時關。
(3)左手持刀尺,右手執(zhí)綾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請寫出此聯(lián)含義蓬篳。
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
蓬門不曾緣客開,今始為客開。
(客人來訪,手忙腳亂,欣喜不已)。
5、頸聯(lián)的正常語序應該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市遠盤飧無兼味,家貧樽酒只舊醅。
歉疚。
明確:肯與臨翁相對飲?
(酒興漸增,邀臨翁對飲,達到興奮的高潮)。
板書。
孤獨――欣喜――興奮(高潮)。
《念奴嬌?赤壁懷古》教案。
一、概述。
1、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2、了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
4、誦讀、背誦。
二、教學目標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nèi)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zhàn)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fā)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yè)無成的感慨。結(jié)尾處“人生如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脫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nèi)容不再拘于傳統(tǒng)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guī)定的宮調(diào)、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冻啾趹压拧肥呛婪排伤卧~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fā)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習慣于教師滿堂灌式的被動接受式的傳統(tǒng)教學,缺乏獨立發(fā)現(xiàn)和自主學習能力。
3.學習交往:多表現(xiàn)為個別化學習,課堂上群體性的小組交流與協(xié)同討論學習機會很少。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采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詞是宋詞中的經(jīng)典,文辭優(yōu)美,感情濃厚,境界開。
闊,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感悟意境,特別是抒情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一石二鳥。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資源與工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支持教師教的資源;二是支持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工具,包括學習的環(huán)境、多媒體教學資源、特定的參考資料、參考網(wǎng)址、認知工具以及其它需要特別說明的傳統(tǒng)媒體。
如果是其它專題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課程,可能還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獲得情況。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三分鐘播放《滾滾長江東逝水》。
展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寫弛馬射虎的孫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寫足智多謀的周瑜)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寫能文能武的曹操)你們最欣賞哪一位英雄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張飛:勇猛豪爽、天真魯莽;趙云:忠肝義膽、武藝超群;黃忠:老當益壯、獻身精神;周瑜:年輕有為、足智多謀)。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蘇軾最欣賞的又是誰呢?(周瑜)三國時代涌現(xiàn)出這么多的英雄人物,為什么蘇軾偏偏就對周瑜情有獨鐘呢?(板書:為何獨愛周瑜?)。
現(xiàn)在就讓我們開聲來朗讀,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
【朗讀環(huán)節(jié)】。
全班齊讀。
朗讀提示:這首詞歷來被稱做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課文第42頁有這么一句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币馑季褪钦f像這類豪放派的文章應該讀得高亢激昂、鏗鏘有力。
名家范讀。
節(jié)奏感很強: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經(jīng)過剛才的朗讀,大家所感受到的這首詞的基本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呢?(豪放)。
這就是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感知了。而蘇軾是如何體現(xiàn)出這股豪放的,我們后頭見分曉。(板書:如何體現(xiàn)豪放的精神?)。
【題目】。
“念奴嬌”為詞牌名,念奴是唐代一個很著名的歌妓,調(diào)因此而得名。題目是“赤壁懷古”,告訴我們這首詞的主要內(nèi)容是蘇東坡在赤壁這個地方游覽的時候,觸景生情,進行懷古,緬懷古人。(板書:勾畫美景――――緬懷古人)。
蘇軾是如何安排這兩塊內(nèi)容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寫景片段分析】。
1,學生齊讀文章的寫景片段(上闕)。
2,提問:上闕描寫了赤壁古戰(zhàn)場怎樣的景色?或你腦海中的意境,它的特點是怎樣的?請用一個精煉的詞或詞組來概括。
討論明確:雄渾、壯闊,撼人心魄,氣勢恢宏、磅礴、似有氣吞天下之勢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統(tǒng)一,意思接近即可。)。
3,提問:我們沒有親眼目睹赤壁的壯觀,但卻能感受到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來,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詞的藝術。你覺得上闕中哪些詞用得很有味道,為什么?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三個詞dd淘、穿、卷。
要載體。
(2)穿。寫出了山巖高聳入云的動勢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寫出了浪花的洶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師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個“卷”字?!芭瓭硭?,天塹無涯?!币粋€“卷”字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可謂有聲有色。
你看這圖片,先來大處的景,大江洶涌奔騰,然后鏡頭往前移,目標慢慢縮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亂地直刺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宣州謝眺樓餞別校叔書云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張圖景明了了,你們看江水奔馬轟雷,十分驚心動魄。而我們?yōu)橹渖吓_詞的話,就可以用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保绠嫷慕酵钢氖侨绱朔欠驳臍鈩?,有種“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臺布置完畢,序幕拉開,背景就是如畫的江山。追光燈亮起來了,照在了哪里?。浚ê澜?。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場了)。
這個周瑜怎么樣啊?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有關周瑜的片段。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BR> 1、稱呼:公瑾、周郎(稱字,而不是直呼名諱,有著對周瑜的尊敬,親切)。
2、婚姻:小喬初嫁了(我們平常說“出嫁”是哪兩個字呢?――出嫁。問題來了,考慮一下,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出嫁”與這邊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以令人艷羨。藝術嘛,為了表達需要,有時可以虛構的。
3、長相――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這是周瑜的儀容裝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裝儒雅、
風度翩翩,是當時時髦的儒將打扮,更顯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那種瀟灑從容。)。
4、作戰(zhàn)能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打仗卻還在談笑,顯然不把敵人放在心上,對戰(zhàn)爭有著必勝的把握。赤壁之戰(zhàn)對于東吳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zhàn)爭,3萬對10萬。而作為統(tǒng)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越發(fā)地從容、沉著。談笑間,借著東南風,巧用火攻燒掉了曹操的戰(zhàn)船?!皺{櫓”點出了水戰(zhàn),“灰飛煙滅”點出了火攻的特點,精確地概括整個戰(zhàn)爭的勝利場面。)。
到這邊我們可以看到由“遙想”二字領起的六句,塑造了一個青年將領周瑜意氣風發(fā)、春風得意的形象。
【蘇軾內(nèi)心】。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業(yè)的戰(zhàn)場,卻是蘇軾被貶謫后流連的去處。面對著這樣的周瑜,蘇軾心里自是有個比較,且看二人的對比資料,板書如下:
周瑜――――蘇軾。
年齡:34歲47歲。
生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fā)。
際遇:功成名就壯志未酬。
也難怪蘇軾發(fā)出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了。他想到自己年歲已老,卻無法如周瑜般建功立業(yè),可以說是壯志未酬,心中涌動的是一種惆悵與失意。
【人生態(tài)度】。
但作者沒有被這種惆悵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當中?!叭松鐗簦蛔疬€酹江月。”
這其實也就是他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蘇軾對比周瑜,這落差是極大的,更增添了他壯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極嗎?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特別想得開,“人生如夢”,人生猶如夢一般,所有風流人物不也都隨著大江而東去,洗滌蕩盡了嗎!那么又何必去執(zhí)著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由開始的激昂慷慨,到后來的惆悵失意,最后趨于平靜。
【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詞。
2,預習《定**》,試比較兩首詞在風格上的異同。
七、總結(jié)。
學生參考板書,解決第二個問題: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xiàn)?
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赤壁之景的描寫上:“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碑嬅娌憠验煟燮鎵衙?。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上,通過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心態(tài)。
這就是蘇軾的全詞了,上半闕寫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闋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發(fā)出了自己壯志難酬之情。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二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賞析:
名為餞別詩,而離情別緒卻并非重點,只因詩人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抱負不能實現(xiàn),于是發(fā)出了深沉的喟嘆。全詩感情。
沉郁,狂放不羈,是太白詩中很有特色的詩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三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惱憂愁。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
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清新,
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致,飛躍的神思像要飛到天上,
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jié)果反倒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
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fā),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四
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與不平,感情回復跌宕,一波三折。語言明朗,似脫口而出,音調(diào)激越高昂。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面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F(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五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注釋:
1、秋雁:喻李云。
2、蓬萊文章:這里指李云供職的秘書省。
譯文:
棄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亂我心緒的今日多叫人煩憂。
長風萬里吹送秋雁南來時候,
對此情景正可開懷酣飲高樓。
你校書蓬萊宮,文有建安風骨,
我好比謝,詩歌亦清發(fā)雋秀。
我倆都懷逸興豪情,壯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攬在手。
抽刀吹斷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舉杯消愁,卻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稱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發(fā),駕舟江湖漂流。
賞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云,以謝清發(fā)自喻。借送別以贊對方,惜其生不稱世。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jié),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zhuǎn)折,從苦悶中轉(zhuǎn)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芭钊R”四句,贊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xiàn)實不可調(diào)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尋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jié)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tǒng)一?!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眾口交贊。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六
故事原文: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鑒賞:
李白,每每想到這個名字,心中總是有一種意氣風發(fā)的感覺。在明代王世貞的中說李白的詩歌“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的確,李白的創(chuàng)作。在感情上總是噴薄而出的,像河流,夾雜著強大的力量,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像這首詩,句式長短不一,沒有太多的形式上的限制,更加體現(xiàn)了詩人思想與情感上的跌宕起伏,天馬行空。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xiāng),自號青蓮居士。在我看來,李白雖然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是一個天才,但是在政治、仕途上來說卻不是一個聰明人。因此,和大多數(shù)失意文人一樣,內(nèi)心也充滿著煩憂之思。這首詩的背景。大約是天寶十二載(753)的秋天,李白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李白陪他登樓,設宴送行,作此詩。宣州,州治在今安徽宣城市,屬于皖南地區(qū)。這里有一處古跡,稱謝眺樓,又稱北樓,謝工樓。是南齊詩人謝朓擔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多次登臨,還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要送行的李云,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李白稱他為叔,但并不是族親關系。李云又叫李華,所以這首詩還有個題目叫做《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遇朝中故人,自然少不了一些關于時政的談論,以及對于各自近況的詢問。然而,仕途不順的李白,談及時政,談及近況,難免會聯(lián)想自身的實際情況。再加上李白的思維是如此的豐富,自然就會感嘆時間流逝如梭,自己在仕途上蹉跎了那么多歲月,也只是留下無盡的煩憂。遙想十幾年前(742),李白應詔入京的時候,還輕狂的作詩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保ā赌狭陝e兒童入京》)其實那時候,李白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所以說。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jīng)年過半百。詩的開頭寫這樣的感慨時間的句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白742年應詔入京為官,上任之后才發(fā)現(xiàn),所謂待詔翰林不過是皇帝的一個文學侍從,跟自己所想象的根本不一樣。自己是因為負有詩名才被詔入京,除了給皇帝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作之外,并沒有其他作為。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政事,更別說什么建功立業(yè)了。于是李白在744年又離開長安。之后所做的,我們所熟悉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也表達了他的思想:“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BR> 像李白這樣的天才詩人,其內(nèi)心的思緒也是極其復雜的。然而盡管心中愁緒萬千,對遠道而來的友人,所說的話也只能點到為止。所以,詩人的思緒又轉(zhuǎn)到眼前的景物上面。“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李白的這一首詩,可謂句句都是名句。記得當初高中的時候,這首詩每一句都要記得很牢固,因為每一句都可能是名句填空的考察對象??梢?,這首詩的價值所在。李白寫詩,講求“氣”。余光中的《尋李白》中這樣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詩作總是一氣呵成,隨意性較強。然而,雖然李白寫詩一氣呵成,文思卻不因此從事的開始到結(jié)尾都沒有變化,相反的`卻是,跳躍性極強。一開始感嘆先前的時光與經(jīng)歷離自己而去。緊接著就跳躍到眼前的景物上,于眼前人物相聯(lián)系,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悲戚。接下來,又有眼前的景物聯(lián)想到與景物有關的先人?!芭隽藖砦恼陆ò补?,中間小謝又情發(fā)?!崩畎缀屠钤?,一個是詩壇巨星,一個是古文大家。兩人登樓賞景,把酒談心,自然少不了要評論詩文。而眼前又是謝朓樓。話題自然少不了謝朓。因此,李白詩歌雖跳躍性強,卻不因此變得雜亂無序。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面對的是秋天晴朗的天空,心里所想?yún)s是登天攬月。足見李白的豪放飄逸?!皦选薄皵垺?,夸張而又貼切,使詩句充滿張力,讀起來便覺得十分豁達。同時,作者此時雖然已年過半百,但對于理想仍有如此豪邁的想法。一掃詩開始的煩憂陰郁,恢復到作者本來的飄逸豪放,清新浪漫。
煩憂--------驚情滿懷------又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鼻懊嬉呀?jīng)說過,李白的詩作,跳躍性非常強。詩人剛才還忘乎所以,豪情滿懷,仿佛現(xiàn)實中的陰霾一掃而光,心頭的煩憂也都拋到九霄云外。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的豪情壯志,也是全市的高潮。,然而,當情緒到達高潮之后,詩人卻仿佛一下子從高處落到了地上,本來詩人還在抬著頭摘月亮,現(xiàn)在卻低眉垂眼,情緒一落千丈。尤其是酒的意向,給人一種頹廢之感。理想雖好,但僅僅存在于想。現(xiàn)實卻是作者一路南下,仕途不暢。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使李白陷入深沉的苦悶之中。詩人將這無形的苦悶具體化:就像抽刀去斬流水,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的更急:舉杯想要喝酒,一醉解千愁,但卻激起更多的愁緒。不禁讓我想起李清照的“愁”:“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白的這兩句詩,不但生動形象而且還具有思想深度。既有生活氣息,又富有哲學意味。
詩的最后,詩人不在意氣高揚。而是陷入了思考。其實詩人還是蠻會自我排解的:“人生在世,是這樣的不順意,不如披散了頭發(fā),在一葉小舟去泛油江湖”。后人蘇東坡也曾有這樣的詩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這樣的想法,雖說有道家的遁世思想,卻也不是豁達。
后人評價李白和杜甫的詩說:“杜詩思苦而語奇,李詩思疾而語豪。”李白的這首詩基本上每一句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詩歌跳躍性極強,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詩人既有著天才的才能,又有著豐富的經(jīng)歷,既有闊達的胸襟,又有著高度的語言駕馭能力,詩作跳躍性強卻不突兀,自然也就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地和諧統(tǒng)一。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七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賞析。
這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云之作。謝朓樓,是南齊著名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chuàng)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詩題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白蛉罩铡迸c“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欲上”云云,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F(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鳎e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jīng)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伴L風”二句,“俱懷”二句,更象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diào),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俺榈丁倍洌苍谑銓憦娏铱鄲灥耐瑫r表現(xiàn)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郁絕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xiàn)出豪邁雄放的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于環(huán)境的壓抑,也不屈服于內(nèi)心的重壓。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八
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與不平,感情回復跌宕,一波三折。語言明朗,似脫口而出,音調(diào)激越高昂。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白蛉罩铡迸c“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面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坝稀痹圃?,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7-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更名為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九
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昨日之日”與“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坝稀痹圃?,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讀者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菉葹盈高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俺榈稊嗨鳎e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惱憂愁。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
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清新,
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致,飛躍的神思像要飛到天上,
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jié)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
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fā),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一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這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書郎李云之作。謝朓樓,系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創(chuàng)建,又稱北樓、謝公樓。詩題一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發(fā)端既不寫樓,更不敘別,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結(jié)?!白蛉罩铡迸c“今日之日”,是指許許多多個棄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說,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時光難駐,心煩意亂,憂憤郁悒。這里既蘊含了“功業(yè)莫從就,歲光屢奔迫”的精神苦悶,也融鑄著詩人對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的感受。他的“煩憂”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煩憂”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說,這是對他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個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廣、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趨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愈趨困窘。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所引起的強烈精神苦悶,在這里找到了適合的表現(xiàn)形式。破空而來的發(fā)端,重疊復沓的語言(既說“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言“亂我心”,又稱“多煩憂”),以及一氣鼓蕩、長達十一字的句式,都極生動形象地顯示出詩人郁結(jié)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以及一觸即發(fā)、發(fā)則不可抑止的感情狀態(tài)。
三四兩句突作轉(zhuǎn)折:而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這兩句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展示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從極端苦悶忽然轉(zhuǎn)到朗爽壯闊的境界,仿佛變化無端,不可思議。但這正是李白之所以為李白。正因為他素懷遠大的理想抱負,又長期為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所壓抑,所以時刻都向往著廣大的可以自由馳騁的空間。目接“長風萬里送秋雁”之境,不覺精神為之一爽,煩憂為之一掃,感到一種心、境契合的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東漢時學者稱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為道家蓬萊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閣指秘書省,李云是秘書省校書郎,所以這里用“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剛健遒勁的“建安風骨”.上句
贊美
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小謝”(即謝朓)自指,說自己的詩象謝朓那樣,具有清新秀發(fā)的風格。李白非常推崇謝朓,這里自比小謝,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自然地關合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
七、八兩句就“酣高樓”進一步渲染雙方的意興,說彼此都懷有豪情逸興、雄心壯志,酒酣興發(fā),更是飄然欲飛,想登上青天攬取明月。前面方寫晴晝秋空,這里卻說到“明月”,可見后者當非實景?!坝稀痹圃?,也說明這是詩人酒酣興發(fā)時的豪語。豪放與天真,在這里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攬月,固然是一時興到之語,未必有所寓托,但這飛動健舉的形象卻讓我們分明感覺到詩人對高潔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這兩句筆酣墨飽,淋漓盡致,把面對“長風萬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向最高潮,仿佛現(xiàn)實中一切黑暗污濁都已一掃而光,心頭的一切煩憂都已丟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詩人的精神盡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馳騁,詩人的.身體卻始終被羈束在污濁的現(xiàn)實之中?,F(xiàn)實中并不存在“長風萬里送秋雁”這種可以自由飛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滿中野,綠葹盈高門”(《古風》五十一)這種可憎的局面。因此,當他從幻想中回到實里,就更強烈地感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更加重了內(nèi)心的煩憂苦悶。“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轉(zhuǎn)折,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出現(xiàn)的?!俺榈稊嗨鳌钡谋扔魇瞧嫣囟挥讵殑?chuàng)性的,同時又是自然貼切而富于
生活
氣息的。謝朓樓前,就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不盡的流水與無窮的煩憂之間本就極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fā)出“抽刀斷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聯(lián)系密切,從而使它多少具有“興”的意味,讀來便感到自然天成。盡管內(nèi)心的苦悶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細節(jié)卻生動地顯示出詩人力圖擺脫精神苦悶的要求,這就和沉溺于苦悶而不能自拔者有明顯區(qū)別。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崩畎椎倪M步理想與黑暗現(xiàn)實的矛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fā)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結(jié)論當然不免有些消極,甚至包含著逃避現(xiàn)實的成分。但歷史與他所代表的社會階層都規(guī)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他精神上經(jīng)受著苦悶的重壓,但并沒有因此放棄對進步理想的追求。詩中仍然貫注豪邁慷慨的情懷。“長風”二句,“俱懷”二句,更象是在悲愴的樂曲中奏出高昂樂觀的音調(diào),在黑暗的云層中露出燦爛明麗的霞光?!俺榈丁倍?,也在抒寫強烈苦悶的同時表現(xiàn)出倔強的性格。因此,整首詩給人的感覺不是陰郁絕望,而是憂憤苦悶中顯現(xiàn)出豪邁雄放的氣概。這說明詩人既不屈服于環(huán)境的壓抑,也不屈服于內(nèi)心的重壓。
思想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jié)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在這首詩里被完美地統(tǒng)一起來了。詩一開頭就平地突起波瀾,揭示出郁積已久的強烈精神苦悶;緊接著卻完全撇開“煩憂”,放眼萬里秋空,從“酣高樓”的豪興到“攬明月”的壯舉,扶搖直上九霄,然后卻又迅即從九霄跌入苦悶的深淵。直起直落,大開大合,沒有任何承轉(zhuǎn)過渡的痕跡。這種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的結(jié)構,最適宜于表現(xiàn)詩人因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而產(chǎn)生的急遽變化的感情。
自然與豪放和諧結(jié)合的語言風格,在這首詩里也表現(xiàn)得相當突出。必須有李白那樣闊大的胸襟抱負、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才能達到豪放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這首詩開頭兩句,簡直象散文的語言,但其間卻流注著豪放健舉的氣勢。“長風”二句,境界壯闊,氣概豪放,語言則高華明朗,仿佛脫口而出。這種自然豪放的語言風格,也是這首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的一個原因。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二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賞析:
名為餞別詩,而離情別緒卻并非重點,只因詩人懷才不遇,
壯志難酬,抱負不能實現(xiàn),于是發(fā)出了深沉的喟嘆。全詩感情。
沉郁,狂放不羈,是太白詩中很有特色的詩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三
清溪清我心, 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 鳥度屏風里。
向晚猩猩啼, 空悲遠游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是天寶十二載(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時所作。池州是皖南風景勝地,而風景名勝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臺縣,象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流經(jīng)貴池城,與秋浦河匯合,出池口瀉入長江。李白游清溪寫下了好多有關清溪的詩篇。這首《清溪行》著意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清溪清我心”,詩人一開始就描寫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覽過多少名山秀川,獨有清溪的水色給他以清心的感受,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異之處。
接著,詩人又以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xiàn)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稱。南朝梁沈約就曾寫過一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的詩:“洞徹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毙掳步疅o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將如何呢?“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呢!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群山比作“屏風”。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鳥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边@樣一幅美麗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復齋漫錄》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鏡中行?!衷疲骸缣焐献?,魚似鏡中懸?!蛟魄湓娨??!枰栽魄渲?,原于王逸少《鏡湖》詩所謂‘山陰路上行,如坐鏡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m有所襲,然語益工也?!保ā盾嫦獫O隱叢話》)
最后,詩人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情調(diào)凄涼的清寂境界。詩人離開混濁的`帝京,來到這水清如鏡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這對于我們這位胸懷濟世之才的詩人,終不免有一種心靈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為自己遠游他鄉(xiāng)而悲切,流露出詩人內(nèi)心一種落寞悒郁的情緒。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四
清晨,只要不在陽光下,會有一種特殊的涼爽,甚至有些冷。讓人覺得是秋來了,林蔭小道上,樹葉一路。果然,植物比人要敏感得多,它都已感受到秋的來臨。桂花香是聞過了的,桂花也是見過了的,這樣算是見過秋天了嗎?還是我還未見過二零意一四的秋就已經(jīng)告別了?小道旁有許多桂花樹,桂花樹上卻只有稀稀疏疏的桂花,花香也并不濃郁。香飄十里?只是個佳話吧!涼風襲來,它悄悄傾訴著此番旅程的不易,我靜靜的聽著風聲,似哭泣穿透人心,似埋怨讓人心傷。
桂花的落,是否因為不能有一個盛大的秋?寧愿花落故土也不愿茍活火海?
是的,是我們,是我們做錯了。我望著天愁嘆,然而我們的錯卻無人來彌補,以至于影響了自然本該有的美麗和規(guī)律。樹木的砍伐,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車子的普遍性……我們做了,卻又否認。對于不能用語言辯駁的受害者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受害者才會變得不同。
而我,作為一個傷害它們的掠奪者,想要彌補,卻做不了什么,只能在這悲嘆,在這用文字抒發(fā)歉意。
見不到的秋,感受得到的憂愁——憂愁之感既為二零一四的秋也為以后的四季,更為生命的碩果。大自然的憤怒才剛剛開始,我們的真正覺悟還未起步,可惜了那美好的秋天,可嘆那無知的人類!也許我無資格批判,但請容許我為此道歉!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五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2)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3)。
蓬萊(4)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5)又清發(fā)。
俱懷(6)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攬)(7)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銷)(8)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9)意,明朝(10)散發(fā)弄扁舟。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教學設計篇十六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一章。道:宗旨,綱領。明:第一個明動詞,彰明,顯發(fā)。德:德行。親:更新。止:有達成和維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圓滿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樹根,末:原指樹梢。
【譯文】
大學的宗旨,就在于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風,在于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后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后就能安閑舒適,安閑舒適以后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以后就能有所收獲。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jié),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賞析】
在《大學》的開頭,便闡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爸埂笔情_端,“能得”是結(jié)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xiàn)不遠。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釋】
選自《大學》第二章。齊:管理。修:修養(yǎng)。正:端正。致:推極,獲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譯文】
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fā)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yǎng)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賞析】
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怎樣做人的問題,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就是修身的問題。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體表現(xiàn)在行為、節(jié)操之中,可行為節(jié)操由意念志向所決定,如果意念志向夾雜著私情物欲。表現(xiàn)在行為節(jié)操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誠,心靈自然能夠體現(xiàn)在各種行為事物之中,心志不為物欲所誘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實道德的修養(yǎng)前提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這段話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開創(chuàng)一個道德的世界,就必須有一個道德的國家,國家由家組成,家由個體的人組成;最終歸結(jié)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