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接導游歡迎詞 北京導游詞結束語(四篇)

字號: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地接導游歡迎詞 北京導游詞結束語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參觀故宮博物院,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時故宮的午門前,在進入故宮之前,我先就故宮的情況向大家作個簡單介紹。
    故宮,又稱紫禁城,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建于1406-1420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筑群,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紫禁城這一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恒星分為三恒、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恒是太微恒、紫微恒河天市恒。其中紫微恒居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征為人間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故宮又被叫做紫禁城。
    故宮為北京的城中之城,坐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背靠景山,面南朝陽。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由無數房屋、高大的城墻和寬闊的護城河組成。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相當于兩個標準的足球場那么大。共有宮殿房屋8704間(1973年統(tǒng)計),這上千座房屋由10米高的城墻和52米寬的護城河護衛(wèi)著。
    故宮始建于永樂四年(1406)。為營建這座宏偉的建筑群,明成祖朱棣派遣大臣到全國各地采備上好的建筑材料,明代采用上好的楠木,大都取自云、貴、川及兩廣地區(qū);金磚產自蘇州;漢白玉取于北京的房山。在建造過程中,動用工匠23萬,民夫百萬人。經過十四年的建造,紫禁城終于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永樂十九年元旦,朱棣遷都北京。從此故宮開始成為明清兩朝皇帝的生活之所。明代從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治理國家。清代從清世祖福臨到遜帝溥儀,共有10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起居和治理國家。
    北京地接導游歡迎詞 北京導游詞結束語篇二
    祈谷壇建筑群位于圜丘壇建筑群北側。北出成貞門,便是丹陛橋,又稱海墁大道。丹陛橋是連接天壇南北兩大壇的'通道,其北端高出南端2米。丹陛橋長108丈,路面中間為“神道”,東為“御道”,西為“王道”。而它作為通道為什么又稱為橋呢?有兩種說法:一說大道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為與天相接,故稱橋;二說因橋下建有進牲的通道,故稱橋。丹陛橋北端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券洞,叫走牲道。祭祀用的牲畜從犧牲所趕到宰牲亭,必經走牲道。牲畜一旦經過此通道,再無生還的可能,俗稱“鬼門關”。沿丹陛橋再往北走,東側就是祈谷壇具服臺。祈谷大典前在臺上搭設方形幄次,內設龍椅、取暖和盥洗器具,皇帝在此更衣盥洗。祈谷典禮結束后,皇帝再次來這里更衣后返回紫禁城。過了丹陛橋,就來到了南磚門,南專門的北面是祈年門。在祈年門和南磚門之間東側有燔柴爐、鐵燎爐和瘞坎。燔柴爐用綠琉璃磚砌成,東、西、南三面有臺階9級。典禮開始時,先將一只刮凈的牛犢置于燔柴爐上,掌燎官點燃燔柴爐,以通達天神,稱“燔柴迎帝神”。祀典告成,皇天上帝的神案上所列一應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運到爐內焚化,皇帝也要在燔柴爐西側恭立目視,稱“望燎”。瘞坎位于燔柴爐東側,由綠琉璃磚砌成,像個巨大的盤子埋在地下,直徑約1米,深約0.3米。瘞坎用于瘞埋牛尾、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
    進入祈年門,呈現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祈谷壇分三層,圓形,八出陛,南北各三出陛,東西各一出陛。壇上為祈年殿。祈年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頂為圓形三重檐攢尖頂,頂部為鎏金寶頂。祈年殿建于明永樂年間,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明嘉靖年間改為三重檐圓殿,殿頂覆蓋上青、中黃、下綠三色琉璃瓦,象征天、地、萬物,并更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年間,三色琉璃瓦全部改為藍色以象征天,并將大殿定名為“祈年殿”。“祈”是祈禱,“年”是五谷成熟,意思是祈禱有個好年景,能五谷豐收。
    祈年殿以28根落地柱環(huán)繞支撐,形成內中外三個環(huán)柱網。內圈為4根龍井柱,其東方柱間代表春,南方柱間代表夏,西方柱間代表秋,北方柱間代表冬。中圈為12根金柱分隔的12個位置,代表一年的12個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間隔成的12個空間,代表一年的24個節(jié)氣。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個空間,代表一天的12個時辰。祈年殿內中間北側有一個圓形的高石臺,是安放黃天上帝神版的地方。東西兩側較低的方形石臺是安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
    祈谷壇北側是當時天地壇的天庫,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版。明嘉靖年間改稱皇乾殿,天地分祭后皇乾殿專門存放祈谷大典所需的神版。
    在祈谷壇前東西兩側有兩個配殿,用于供奉從祀神位。東配殿現在辟為祭天樂舞館,展出古代祭天時的樂器。西配殿現在辟為祭天禮儀館,展出古代祭天儀式。
    在祈年殿院落的東磚門外是長廊。長廊共72間,又稱七十二連房。它使祈年殿與神廚、神庫相連,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可以防止祭品被雨雪風沙所污染。
    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石上有人工雕鑿的山形圖案,稱“七星石”。在此放置七星石是因為明嘉靖年間,有道士稱大祀殿(祈年殿)東南方空曠,不利于皇權的鞏固和皇帝的壽數,于是在此設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塊青石。還有一個說法是七星石代表東岳泰山七峰。至于七星石東北方向的小青石,是清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的發(fā)脈地絡,認定泰山發(fā)脈于東北長白山后,乾隆年間增置的。
    北京地接導游歡迎詞 北京導游詞結束語篇三
    天壇位于北京正陽門東南側,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天壇原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壇建筑群。天壇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圓南方,象征天圓地方。天壇分為內、外壇兩部分,每年孟春(農歷正月)祈谷大典在內壇北部祈谷壇建筑群舉行,冬至祭天在內壇南部圜丘壇建筑群舉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這里舉行過祭祀大典654次。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在營建北京城的同時,在北京正陽門外東南側建天地壇。初建時這組建筑為天地合祀,所以稱為天地壇。其中主建筑大祀殿為長方形大殿,十一開間,宏偉壯麗。百余年間有9位明朝皇帝在天地壇合祀天地。直至明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下詔,將天地合祀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地壇的南郊增建了圜丘壇,用于冬至祭天;把大祀殿的規(guī)制改為圓形,并更名為大享殿,專門用于孟春祈谷。并且在北郊建方澤壇,以祭地;東郊建朝日壇,以祭日;西郊建夕月壇,以祭月。到了清乾隆年間,清高宗弘歷對天壇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包括:改造天壇內外壇墻、擴建圜丘壇、改建祈谷壇大享殿并改稱為祈年殿、增辟圜丘壇門、改建皇穹宇。1911年清帝溥儀遜位,祭天制度廢止。
    現在的天壇是通稱,它實際上由兩個壇組成,南部為圜丘壇,北部為祈谷壇。兩壇各成體系,它們之間由丹陛橋連接。天壇的建筑特點可以用“一、三、五、七、九”這樣一組數字來概括。
    一:一條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昭亨門—圜丘壇—皇穹宇—成貞門—丹陛橋—南磚門—祈年門—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門。
    三:三道壇墻。分別為外壇墻、內壇墻和分隔圜丘壇與祈谷壇之間的東西向壇墻。
    五:指五組主要建筑。分別為圜丘壇建筑群、祈谷壇建筑群、齋宮建筑群、神樂署和犧牲所建筑群。
    七:指祈谷壇東側的七星石。
    九:指天壇的9座壇門。天壇西側外壇墻上有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祈谷壇有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圜丘壇有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
    北京地接導游歡迎詞 北京導游詞結束語篇四
    我是今天的導游員小a,很榮幸?guī)ьI大家來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美麗的北京植物園。它是一個集科普、科研、游覽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是國家重點建設的植物園之一。
    首先,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今天的行程安排及注意事項。我們的游覽路線是:首先參觀植物展覽區(qū)的大溫室,然后前往臥佛寺,最后去曹雪芹紀念館。在參觀的過程中,請大家不要采摘植物園中的植物,不要隨便碰、摸植物,有的植物具有劇毒,千萬不要品嘗植物的花、果等。整個參觀過程中,請大家緊跟隊伍,不要走丟,而且要保管好自己的隨身物品。
    在開始游覽之前呢,我先就北京植物園的基本情況向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北京植物園位于海淀區(qū)香山公園和玉泉山之間,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規(guī)劃面積400公頃,現已建成開放游覽區(qū)200公頃,由植物展覽區(qū)、名勝古跡區(qū),科研區(qū)和自然保護區(qū)組成。園內引種栽培植物10000余種近150萬株。收集栽種植物7000余種,是目前我國北方最大的植物園。
    北京植物園由植物展覽區(qū)、名勝古跡人文景觀、自然保護區(qū)和科研區(qū)組成。
    在2000年1月,北京植物園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以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優(yōu)良的秩序、優(yōu)質的服務和優(yōu)秀的文化迎接著國內外賓客。
    好了,現在咱們到達了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植物展覽溫室。
    植物展覽溫室是北京植物園的一個中心展室,動工興建始于1998年3月28日,2000年1月1日開始接待游人,它的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占地5.5公頃,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單體溫室面積最大的展覽溫室。
    它劃分為四個主要展區(qū):熱帶雨林區(qū)、沙漠植物區(qū)、四季花園和專類植物展室。展示植物3100種60000余株,為群眾提供觀賞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學習科學知識、具有較高品位的游覽點。
    下面大家有半個小時的自由參觀時間,里面有導游會對其中的植物進行講解,咱們半個小時后出口見。
    除了展覽溫室以外,植物展覽區(qū)還有很多其他的園,如:觀賞植物區(qū)有牡丹園、月季園、碧桃園、丁香院、海棠園、盆景園、木蘭園、集秀園(竹園)、宿根花卉園、芍藥園和正在籌建中的梅園等11各專類園;樹木園有銀杏松柏區(qū)、槭樹薔薇區(qū)、椴樹楊柳區(qū)、木蘭小檗區(qū)和懸櫟區(qū)、泡桐白蠟區(qū)等。
    現在咱們達到臥佛寺了。
    臥佛寺是一座唐代保存至今的古剎,全寺倚山而立,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和臥佛殿。臥佛殿是全寺的精華,殿內有一尊巨大的銅臥佛。佛身長5米多,重約54噸,作臥睡狀,側身躺在高榻上。由于佛寺內部不允許講解,那么下面大家自由參觀吧!30分鐘后后我們在門口集合,去往下一個景點。
    現在,我們到達今天的最后一站,也就是曹雪芹紀念館了。
    大家都知道曹雪芹是我國偉大的文壇巨匠,而這一組低矮院墻環(huán)繞的長方形院落則被部分專家認為是他撰寫不朽著作《紅樓夢》的地方,后以此為基礎建成了紀念館。紀念館前后兩排共18間房舍,仿清代建筑,前排展室陳列有清代旗人的生活環(huán)境、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模型等。后排6間展室內容為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紅樓夢》的影響兩部分。此外,紀念館還另辟專室展出對曹雪芹研究的成果及各種版本的《紅樓夢》。感興趣的游客朋友可以自由進去參觀,我們半小時后在門口集合。好了,咱們今天的旅行就到這了,感謝大家的配合和支持,如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希望大家旅途愉快,并且期待我還能成為您下一次旅行的導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