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案范文(20篇)

字號: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提供教學資源。教案的內容應該與教材緊密結合,突出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果。這些教案的編寫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
    通過自學、思考、對比、實驗等方法培養(yǎng)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等探究式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原子的核外電子慨排布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在學習堿金屬和鹵素時,已經(jīng)知道一些元素的原子結構相似其性質也相似,人類已經(jīng)了現(xiàn)了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的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之間都有些什么聯(lián)系?這就是本節(jié)要討論的問題。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二
    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
    練習:
    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
    (1)氧化鋁與氫氧化鈉溶液。
    (2)氧化鋁與硝酸。
    (3)氫氧化鋁與鹽酸。
    (4)氫氧化鋁與氫氧化鉀溶液。
    作業(yè):課本p104三。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三
    1.了解的概念和的畫法,掌握的三要素;。
    2.會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shù),會利用比較有理數(shù)的大小;。
    3.使學生初步了解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
    教學建議。
    一、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jié)的重點是初步理解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畫法和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shù),并會比較有理數(shù)的大小.難點是正確理解有理數(shù)與上點的對應關系。的概念包含兩個內容,一是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缺一不可,二是這三個要素都是規(guī)定的。另外應該明確的是,所有的有理數(shù)都可用上的點表示,但上的點所表示的數(shù)并不都是有理數(shù)。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用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今后充分利用“”這個工具打下基礎.
    二、知識結構。
    有了,數(shù)和形得到了初步結合,這有利于對數(shù)學問題的研究,數(shù)形結合是理解數(shù)學、學好數(shù)學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課知識要點如下表:
    定義。
    三要素。
    應用。
    數(shù)形結合。
    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叫。
    原點。
    正方向。
    單位長度。
    幫助理解有理數(shù)的概念,每個有理數(shù)都可用上的點表示,但上的點并非都是有理數(shù)。
    比較有理數(shù)大小,上右邊的數(shù)總比左邊的數(shù)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礎之上,要會畫出,能將已知數(shù)在上表示出來,能說出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shù),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數(shù)都可以用上的點表示,會利用比較有理數(shù)的大小。
    三、教法建議。
    小學里曾學過利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shù),為此我們可引導學生思考:把射線怎樣做些改進就可以用來表示有理數(shù)?伴以溫度計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條具有三個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的直線,這三個要素是判斷一條直線是不是的根本依據(jù)。與它所在的位置無關,但為了教學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規(guī)定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要注意原點位置選擇的任意性。
    關于有理數(shù)與上的點的對應關系,應該明確的是有理數(shù)可以用上的點表示,但上的點與有理數(shù)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根據(jù)幾個有理數(shù)在上所對應的點的相互位置關系,應該能夠判斷它們之間的大小關系。通過點與有理數(shù)的對應關系及其應用,逐步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四、的相關知識點。
    1.的概念。
    (1)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
    (2)能形象地表示數(shù),所有的有理數(shù)都可用上的點表示,但上的點所表示的數(shù)并不都是有理數(shù).
    以是理解有理數(shù)概念與運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數(shù)和形得到初步結合,數(shù)與表示數(shù)的圖形(如)相結合的思想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觀地解釋相反數(shù),幫助理解絕對值的意義,還可以比較有理數(shù)的大小.因此,應重視對的學習.
    2.的畫法。
    (1)畫直線(一般畫成水平的)、定原點,標出原點“o”.
    (2)取原點向右方向為正方向,并標出箭頭.
    (3)選適當?shù)拈L度作為單位長度,并標出…,-3,-2,-1,1,2,3…各點。具體如下圖。
    (4)標注數(shù)字時,負數(shù)的次序不能寫錯,如下圖。
    3.用比較有理數(shù)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兩數(shù),右邊的數(shù)總比左邊的數(shù)大。
    (2)由正、負數(shù)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數(shù)都有大于0,負數(shù)都小于0,正數(shù)大于一切負數(shù)。
    (3)比較大小時,用不等號順次連接三個數(shù)要防止出現(xiàn)“”的寫法,正確應寫成“”。
    五、定義的理解。
    1.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如圖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數(shù),都可以用上的點表示.例如:在上畫出表示下列各數(shù)的點(如圖2).
    a點表示-4;b點表示-1.5;。
    o點表示0;c點表示3.5;。
    d點表示6.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在上表示的兩個數(shù),右邊的數(shù)總比左邊的數(shù)大,又從正數(shù)和負數(shù)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數(shù)都大于0,負數(shù)都小于0,正數(shù)大于一切負數(shù).
    因為正數(shù)都大于0,反過來,大于0的數(shù)都是正數(shù),所以,我們可以用,表示是正數(shù);反之,知道是正數(shù)也可以表示為。
    同理,,表示是負數(shù);反之是負數(shù)也可以表示為。
    3.正常見幾種錯誤。
    1)沒有方向。
    2)沒有原點。
    3)單位長度不統(tǒng)一。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四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本節(jié)內容選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第二節(jié)。教材以1——18號元素為例,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闡述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導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原子結構的教學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論基礎,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將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礎之上。
    本節(jié)教材內容屬于基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堿金屬、鹵素知識;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既能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又能過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學,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此為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后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事實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規(guī)律,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1)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是其他規(guī)律的基礎,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為判斷元素金屬性強弱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知識;初步接觸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這些為學好本節(jié)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但本節(jié)教材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及靈活運用,須加強演練。
    三、教學方法。
    為增強啟發(fā)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
    本節(jié)教材可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
    將質子數(shù)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數(shù)、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三項,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學生提問:從電子層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兩個方面分析,同一橫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同一縱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已學過的堿金屬和鹵素按上述規(guī)律應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并在小結時指出:如果對質子數(shù)大于18的元素繼續(xù)研究,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每隔一定數(shù)目的元素,也會出現(xiàn)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象na到cl一樣從1個遞增到7個,最后到8個電子的現(xiàn)象,從而揭示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原子序數(shù)”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guī)律性。
    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原子半徑依啟發(fā)學生根據(jù)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原子內正負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次減小。然后對照教材表5—5,對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并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性。
    組織學生根據(jù)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價。然后組織學生對照教材表5—5,驗證1~18號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
    (1)借鑒已學堿金屬、鹵素的知識,介紹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組織學生回憶分析,從哪些實驗事實可以說明堿金屬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金屬性逐漸增強;鹵素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從而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
    (2)推測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組織學生討論并指出: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最外層電子數(shù)從1遞增到8(或2),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原子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因而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3)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建議增加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鎂、鋁與鹽酸的反應為邊講邊做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得出按鈉、鎂、鋁的順序,金屬性逐漸減弱的結論與上面的推論是一致的。教學中,通過al2o3,al(oh)3與酸、堿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鋁雖是金屬,但已表現(xiàn)出一定的非金屬性,歸納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質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從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以及跟氫氣反應生成氣態(tài)氫化物的難易程度歸納出表5—10,從而得出從硅到氯非金屬性逐漸增強的結論。
    還應當指出,對其他元素進行研究,如從鉀到溴,從銣到碘,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結論: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而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
    組織學生將本節(jié)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實驗說明和建議。
    [實驗5—1]可以用鎂帶跟水反應,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鎂粉跟水反應。反應前要用砂紙擦去氧化膜,反應時要加熱試管至水沸騰。鎂跟冷水的反應相當緩慢,這是由于鎂的化學性質不如鉀、鈉活潑,并且鎂跟水反應時在鎂的表面會形成一層難溶的氫氧化鎂薄膜,阻礙內部金屬繼續(xù)跟水反應。因此必須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看到反應迅速地進行。
    鎂跟水反應生成的氫氣量較少,不易點燃。為清楚看到氫氣泡,而不是加熱時由于水沸騰而產(chǎn)生的氣泡,應該在停止加熱,水不沸騰是立即觀察。
    [實驗5—3]制取al(oh)3沉淀時,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當。如果naoh的量不足,試管中殘留有alcl3,當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時,將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xiàn)象;如果naoh過量,試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時,也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xiàn)象。上述現(xiàn)象都會影響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因此原則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體積應相等。
    五、布置作業(yè):
    課本第101頁第一、三大題。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五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4、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排布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探索發(fā)現(xiàn)法和遷移類比法。
    ]投影儀、實驗儀器、有關藥品。
    [學生回答]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
    [教師板書]第三節(jié)元素周期律
    [教師引導]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義?
    [學生討論]略。(可以從"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認識。)
    [教師小結]律就是規(guī)律,是關于元素的規(guī)律;所謂周期,首先意味著周而復始的重現(xiàn)。其次,嚴格說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符合哲學上的觀點:螺旋式上升。望大家在這兩節(jié)內容的學習中仔細體會。我們現(xiàn)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發(fā)生周期性變化的規(guī)律。下面,我們就具體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發(fā)生了周期性變化。
    [教師小結]請同學閱讀課本130頁表5—5中原子序數(shù)1~18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一欄。其中原子序數(shù)指的是人們按核電荷數(shù)給元素編的號。閱讀后請同學從這樣幾個角度分析,同時完成表5—6。
    [教師板書]核外電子排布
    橫行
    縱列
    行與行之間
    [學生活動]略。
    [教師板書]核外電子排布
    橫行
    縱列
    行與行之間周期性變化
    [教師引導]核外電子排布的情況我們已經(jīng)清楚了,請同學利用所學知識推測元素原子半徑的變化情況,還是按照剛才我們提出的三個方面討論。
    [學生活動]略。
    [教師引導]再請同學們閱讀表5—5中有關原子半徑的數(shù)據(jù),證實自己的推測是否確切,完成表5—7。
    [學生活動]略。
    [教師板書]原子半徑
    周期性變化
    [相關練習]課本137頁二題3、
    在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徑最小的是()
    a、nb、fc、mgd、cl
    [教師引導]結構如此,元素的性質呢?化合價是元素相互化合時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請同學根據(jù)結構:核外電子的排布,標出1~18號元素的化合價。正、負價都有的,要求同學標出最高正價和最低負價。
    [學生活動]略
    [教師引導]再請同學閱讀表5—5中有關主要化合價,完成表5—8。
    [學生活動]略。
    [教師板書]化合價
    不
    變
    周期性變化
    [相關練習]課本137頁二題6、
    某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化學式是h2xo3,這種元素的氣態(tài)氫化物的化學式為()
    a、hxb、h2xc、xh3d、xh4
    [教師小結]從今天的學習中,我們認識到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既然結構決定性質,那么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是否也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而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呢?留待后續(xù)課解決。
    [布置作業(yè)]課本137頁一題2、3、二題2、3、4、5、三題
    [板書設計]第三節(jié)元素周期律
    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化合價
    橫行
    不
    縱列
    變
    行與行之間周期性變化周期性變化周期性變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六
    (一)教材內容。
    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原子結構的教學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論基礎,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將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礎之上。
    本節(jié)教材內容屬于基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堿金屬、鹵素知識;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既能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又能過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學,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此為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后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事實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規(guī)律,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1)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是其他規(guī)律的基礎,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為判斷元素金屬性強弱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
    二、學情分析。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知識;初步接觸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這些為學好本節(jié)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但本節(jié)教材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及靈活運用,須加強演練。
    三、教學方法。
    為增強啟發(fā)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
    本節(jié)教材可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
    將質子數(shù)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數(shù)、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三項,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學生提問:從電子層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兩個方面分析,同一橫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同一縱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已學過的堿金屬和鹵素按上述規(guī)律應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并在小結時指出:如果對質子數(shù)大于18的元素繼續(xù)研究,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每隔一定數(shù)目的元素,也會出現(xiàn)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象na到cl一樣從1個遞增到7個,最后到8個電子的現(xiàn)象,從而揭示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原子序數(shù)”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guī)律性。
    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原子半徑依啟發(fā)學生根據(jù)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原子內正負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次減小。然后對照教材表5-5,對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并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性。
    組織學生根據(jù)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價。然后組織學生對照教材表5-5,驗證1~18號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
    (1)借鑒已學堿金屬、鹵素的知識,介紹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組織學生回憶分析,從哪些實驗事實可以說明堿金屬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金屬性逐漸增強;鹵素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從而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
    (2)推測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組織學生討論并指出: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最外層電子數(shù)從1遞增到8(或2),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原子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因而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3)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建議增加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鎂、鋁與鹽酸的反應為邊講邊做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得出按鈉、鎂、鋁的順序,金屬性逐漸減弱的結論與上面的.推論是一致的。教學中,通過al2o3,al(oh)3與酸、堿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鋁雖是金屬,但已表現(xiàn)出一定的非金屬性,歸納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質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從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以及跟氫氣反應生成氣態(tài)氫化物的難易程度歸納出表5-10,從而得出從硅到氯非金屬性逐漸增強的結論。
    還應當指出,對其他元素進行研究,如從鉀到溴,從銣到碘,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結論: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而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
    組織學生將本節(jié)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實驗說明和建議。
    [實驗5-1]可以用鎂帶跟水反應,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鎂粉跟水反應。反應前要用砂紙擦去氧化膜,反應時要加熱試管至水沸騰。鎂跟冷水的反應相當緩慢,這是由于鎂的化學性質不如鉀、鈉活潑,并且鎂跟水反應時在鎂的表面會形成一層難溶的氫氧化鎂薄膜,阻礙內部金屬繼續(xù)跟水反應。因此必須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看到反應迅速地進行。
    鎂跟水反應生成的氫氣量較少,不易點燃。為清楚看到氫氣泡,而不是加熱時由于水沸騰而產(chǎn)生的氣泡,應該在停止加熱,水不沸騰是立即觀察。
    [實驗5-3]制取al(oh)3沉淀時,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當。如果naoh的量不足,試管中殘留有alcl3,當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時,將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xiàn)象;如果naoh過量,試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時,也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xiàn)象。上述現(xiàn)象都會影響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因此原則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體積應相等。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第101頁第一、三大題。
    板書設計。
    (一)教材內容: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即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安排在《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之間,承前啟后。
    2、基礎理論的教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1)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2)邏輯推理能力。
    (3)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量變引起質變,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1)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方法: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提問方式。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guī)律性:結合電學知識推測。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性。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
    四、演示實驗說明和建議。
    五、布置作業(yè)。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七
    《元素周期律》屬于高一課本第五章第二節(jié)。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對以往知識的規(guī)律性總結和學習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導,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同時,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xiàn)率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元素周期律屬于知識教學要求的c層次,即懂得“為什么”。該層次要求學生能夠領會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義,能夠解釋和說明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本節(jié)教材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與初中知識有交叉的內容,如核外電子排布、半徑大小的比較雖說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實際教學多數(shù)已達高中時的要求。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歸納,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采取綜合列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并運用初中學過的知識,從中總結出規(guī)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導出以理論為指導,以事實為依據(jù)。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得出,不僅有理論推導,還通過比較同周期元素的性質對理論推導進行了驗證。而且,理論推導也從陳述式改為由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的方式進行。至此為止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
    為了增強啟發(fā)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這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及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對實驗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
    2.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
    本節(jié)教學重點: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1、2兩點為本節(jié)課重點)。
    本節(jié)教學難點: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八
    2. 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核外電子排布與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投影及有關儀器、藥品
    探索發(fā)現(xiàn)和遷移類比。思考討論,分析講解,探索規(guī)律,總結歸納,理解實質。
    (第一課時)引入:介紹門捷列夫,設問:他的最大功績是什么? 答:元素周期律。
    第二節(jié)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九
    (1)國際單位:千克(kg)。
    (2)其他單位:噸(t)、克(g)、毫克(mg)。
    (3)換算關系: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體的質量。
    3.質量的測量——天平。
    (1)介紹常用測質量的器具:案稱;桿稱;臺稱;電子稱;天平。
    (2)托盤天平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構造:底座;橫梁;托盤;平衡螺母;指針;分度盤;游碼;標尺。
    (3)天平的使用。
    a.托盤天平的調節(jié):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調節(jié)橫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b.把被測物體放在左盤,用鑷子向右盤里加減砝碼并調節(jié)游碼在標尺上的位置,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c.這時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上所對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測物體的質量。教師強調:1、調節(jié)平衡螺累母按:指針左偏就向右調;右偏向左調。2、天平調節(jié)平衡后,左右盤不能對調,平衡螺母不能再動。3、取砝碼時一定要用鑷子。4、往盤里加砝碼應先估計被測物的質量,再從大到小加砝碼,當加到最小一個砝碼時太重了,則應改用移游碼。5、游碼的讀數(shù)是讀游碼的左邊所對標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項:。
    a.不能超過稱量(天平的稱量=所配砝碼總質量+游砝最大讀數(shù))。
    b.取砝碼要用鑷子,并輕拿輕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潔。
    小結:(在板書中小結)。
    觀察實物。
    回顧小學學的重量單位。
    查看表中一些物體的質量。
    觀察天平構造,對照書本,指出每一組成部分。
    三、思考與作業(yè)如何用天平測量液體的質量。
    iv.板書。
    第一節(jié)質量。
    一、質量。
    1.什么叫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2.單位:國際單位:千克(kg)。
    其他單位:噸(t)、克(g)、毫克(mg)。
    換算關系:1000進制。
    二、質量的測量。
    1.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線處;。
    (2)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線處,這時橫梁平衡;。
    (3)物體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調節(jié)游碼,直到橫梁恢復平衡;。
    (4)物體質量=砝碼質量+游碼讀數(shù)。
    3.使用天平注意事項:。
    v.課后作業(yè)。
    同步練習冊。
    vi.導學后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物體的質量、質量的國際單位,質量的單位換算.
    2.知道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觀察能力。
    觀察天平的構造,調節(jié)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觀察游碼的初始位置,觀察游碼在標尺上任一位置所對應的質量數(shù).
    2.培養(yǎng)實驗能力。
    通過實驗學會調節(jié)天平,學會使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
    知道使用天平時應注意的問題。
    3.培養(yǎng)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對實例的分析,概括出質量是物體的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tài)、溫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培養(yǎng)思維能力。
    利用實物的對比,通過形象思維抽象出質量的概念.
    德育目標。
    我國遠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稱量質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統(tǒng)一的稱量物體質量的單位,在教學中應通過這些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天平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平衡美、對稱美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包括三部分知識,即質量的概念,質量的單位和用天平測質量.
    教材首先從學生所熟悉的鐵錘和鐵釘、木船和木椅,通過比較組成這些物質的物質的多少,引出質量的概念.接著介紹了質量的單位——千克、克、毫克、噸,列舉了一些物體質量的大小,目的是讓學生對千克形成較具體的觀念.
    質量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又能與能量相聯(lián)系,這些知識將在高中物理中學習.在初中對質量的概念講得很淺顯,只簡單地使學生認識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但這并不是質量的定義,教學中不必過分強調.對于物體的質量不隨位置、狀態(tài)、形狀而變,也是讓學生知道即可.
    教學中可利用掛圖或幻燈片讓學生對照著實物認識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們的作用.天平的調節(jié)和使用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學習后面兩節(jié)課的基礎.
    教法建議質量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可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法學習,質量的測量這部分內容可通過示范、講授、實驗法學習.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知識點闡述。
    本節(jié)內容包括三部分知識,即質量的概念,質量的單位和用天平測質量.質量的概念只作粗淺介紹,重點講質量的單位和用天平測質量.
    (一)質量的概念。
    通過列舉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體引導學生分析、認識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對物體和物。
    質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通過各具體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不同,建立起質量的概念.在質量概念建立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首先通過同種物質組成的兩個不同物體所含物質多少不同得出質量的概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有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才能比較質量的大小,一定注意不要讓學生形成這種錯誤認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向學生闡明這一點.
    (二)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教材中沒有明確指出物體的屬性,但是,教材內容中已涉及到這一點,質量不隨物體形狀、狀態(tài)、溫度以及所在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在教學中應明確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并通過實踐予以說明,這樣有利于后面密度的教學.
    (三)質量的單位。
    學生在小學學習過質量的單位噸、千克、克等,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接觸質量的單位.教學中可先復習學生原有知識,使學生知道噸、千克、毫克之間的關系.然后說明千克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1kg的質量有多大,使學生對千克形成具體觀念.接著介紹噸、克、毫克,這些單位常用在什么情況下.利用課本中給出的“一些物體的質量”,可進一步使學生對質量的單位形成具體觀念.
    講過質量的單位后,可以告訴學生,在生活和貿易中,人們習慣上把質量叫做重量,但是物理學中都統(tǒng)一叫質量.
    (四)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
    測質量的工具有很多,可先向學生介紹幾種秤,使學生知道它們都是用來稱質量的.然后重點講實驗室里用的天平.教師可根據(jù)本校實驗室的具體情況選擇重點講述的對象.如果本校實驗室里托盤天平較多,學生實驗中主要用托盤天平,則可重點講托盤天平.
    天平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比較精密的測量儀器,教師應從1.認識天平2.調節(jié)天平3.使用天平三個方面入手.為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天平,為下幾節(jié)課打基礎,教師應讓學生充分參與,分層次講授.
    二、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組織學生舉例、分析、討論弄清什么是物體、什么是物質.
    (二)組織學生分析、比較同一材料組成的不同物體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進而引出質量的概念.
    (三)組織學生觀察天平,觀察應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局部的層次進行.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具學具準備。
    以下為本教學示例所需的教具和學具,教師可參考本示例和實際情況加以選擇.
    五、教學設計示例。
    (一)新課導入。
    需要的教具與學具:教室內的各種裝備、行星與恒星的幻燈片、講桌和木椅實物、鋁鍋和鋁勺實物、鐵錘和鐵釘實物.
    方案一:觀察教室中的桌椅、黑板、粉筆、黑板擦,教室外的樹木、房屋、汽車、飛機,放映幻燈片“行星、恒星”,向學生介紹物體是由鐵、木頭、水等各種材料組成的,人們叫這些材料為物質,也就是說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
    西有多有少”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一張課桌比一把木椅所含的木材多;一個鋁鍋比一把鋁勺所含的鋁多;一把鐵錘比一個鐵釘含的鐵多.引出“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課桌和木椅雖然都是由木材構成,但是它們的質量不同.
    注意事項:在質量概念建立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首先通過同種物質組成的兩個不同物體所含物質多少不同得出質量的概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只有同種物質才能比較質量,一定注意不要讓學生形成這種錯誤認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向學生闡明這一點.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第二節(jié)《元素周期律》。本節(jié)課采用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
    本節(jié)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上歸納得出的,因此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論基礎。
    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重要的基礎理論。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元素周期律為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后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教育學生保持辨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尊重事實。
    (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
    (1)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
    到目前為此,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為本章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學習中,教師對初中教材大綱的把握不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導致了高一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也深淺不一。
    通過閱讀,了解并歸納1~18號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的周期性變化,導出元素周期律。
    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總結歸納出元素周期律,再與理論推導的進行比較、統(tǒng)一。
    通過一定量的練習訓練,鞏固所學知識。
    本節(jié)課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刹捎谜T思探究法——通過自學、討論、對比、實驗、設疑等方式誘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歸納、推理、探究。通過實驗啟發(fā)討論等方法。
    教學中注意對舊知識的復習,更應注意剖析新舊知識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實現(xiàn)由未知向已知、由淺入深的轉化。
    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啟發(fā)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積極、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以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課時安排為2課時。
    教學過程采用以舊引新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堂,整個課堂的目標完成的設計即是老師組織學生在課堂活動的過程。不斷將學生引入學習新的知識,激發(fā)思考新問題,使學生有課堂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教學過程可分五步進行:
    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將質子數(shù)1~18的元素,從電子層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兩個方面分析,組織學生按同一橫行元素和同一縱行元素兩個方向研究、討論,從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的適當時候,引入“原子序數(shù)”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guī)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樣,先討論、歸納,再比較驗證,最后分析總結。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性。組織學生根據(jù)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f、na—cl的主要化合價。對照表5-5進行驗證,完成表5—8,得出結論。
    研究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先引導學生根據(jù)以前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
    推測在同一周期中,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
    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的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通過al2o3、al(oh)3與酸、堿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組織學生將本節(jié)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周期律。
    讓學生完成一些有關的課堂練習題,以進一步鞏固有關知識。
    略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一
    《元素周期律》屬于高一課本第五章第二節(jié)。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對以往知識的規(guī)律性總結和學習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導,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同時,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重現(xiàn)率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元素周期律屬于知識教學要求的c層次,即懂得“為什么”。該層次要求學生能夠領會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義,能夠解釋和說明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
    本節(jié)教材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與初中知識有交叉的內容,如核外電子排布、半徑大小的比較雖說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實際教學多數(shù)已達高中時的要求。因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歸納,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采取綜合列表、討論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討論并運用初中學過的知識,從中總結出規(guī)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導出以理論為指導,以事實為依據(jù)。元素周期律知識的得出,不僅有理論推導,還通過比較同周期元素的性質對理論推導進行了驗證。而且,理論推導也從陳述式改為由學生自己進行探索的方式進行。至此為止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
    為了增強啟發(fā)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這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
    1、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及邏輯推理能力。
    2、通過對實驗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觀點,量變、質變的觀點。
    2、通過對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化學學科的思維方式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觀點。
    本節(jié)教學重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1、2兩點為本節(jié)課重點)。
    本節(jié)教學難點:
    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本課依教材特點,采用螺旋式發(fā)展,循序漸進,探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具體解決重、難點的方法如下:
    1、“由舊引新,以舊帶新”的方法:學生新知識的獲得,必須由淺入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如果學生對新知識課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就難以理解新知識。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培養(yǎng)目標,我將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采用探究式教學,引出新概念,從而使學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義和本質。
    2、課堂上要有計劃地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規(guī)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一堂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討論、總結為主的新課。既強化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實現(xiàn)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離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的原因。
    原子半徑。
    微觀性質化合價。
    金屬性。
    宏觀性質。
    非金屬性。
    3、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以具體的數(shù)據(jù)為判斷依據(jù),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質疑,并設法探索解決自己的問題,體現(xiàn)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4、重難點突破。
    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實質既是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質的內涵,使學生明白,結構決定性質,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變化是導致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也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質。
    原子結構的決定元素性質的歸納出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變化反映周期性變化反映。
    原子的最外層原子半徑元素性質隨。
    電子數(shù)從1個主要化合價原子序數(shù)的。
    增加到飽和原子得失電子能力遞增而呈現(xiàn)。
    (2個或8個)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周期性變化的穩(wěn)定結構。
    (1)在本節(jié)教學中我著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為指路燈來探尋新知識,層層深入掌握新知識。使學生基礎知識應該扎扎實實鞏固。在學習過程培養(yǎng)了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
    (2)本節(jié)第二課時,我盡可能用實驗來引出問題,解決問題。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
    (3)通過授課過程中一系列發(fā)散性的設問,使學生明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好理論重在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將知識真正靈活地融入腦海之中。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
    從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學習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鹵素、堿金屬2個主族元素族。具備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時,以這些知識為材料,將已學元素化合物知識和新學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論,又能進一步認識元素化合物。例如,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結構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而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如何變化?請看viia族元素鹵素從f到at,原子結構如下:
    隨著原子序數(shù)從9到85,原子核外電子層數(shù)從2層到5層,呈遞增趨勢(原子的半徑逐漸增大),最外層電子數(shù)都為7個。
    作為金屬族的代表物堿金屬族也有相同的規(guī)律。原子結構如下:
    從3號li到55號cs,隨著原子序數(shù)從3到55遞增,原子核外電子層數(shù)遞增,從2層到6層。原子的半徑也逐漸增加,最外層電子數(shù)都相同,是1個電子。
    由此可見,用豐富的實際知識去理解一個新學的理論規(guī)律,便于掌握這一理論,從而也鞏固了已學的實際知識。
    充分利用教材表5—5的相關數(shù)據(jù),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表5—6,引導學生得出規(guī)律。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二
    反思留言記敘文:教學答辯狀教育短句!詩詞陶淵明祝酒詞簡報;褒義詞事業(yè)單位暑假作業(yè)了教學法賞析組織生活會小結,范文愛國春聯(lián)感謝信李清照了自查報告規(guī)定同義詞表態(tài)發(fā)言的三字經(jīng)課外知識的絕句思想?yún)R報課外知識承諾書自我評價的教學計劃心得評價。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三
    鹵族元素在高中化學學習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為是第一次出現(xiàn)元素及其單質和化合物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其特點是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并且會出現(xiàn)很多新的化學性質及化學變化。而在鹵素之后,緊接著還有兩章新的元素及其單質和化合物的學習,分別是氧族和堿金屬。若能在這章的學習中能很好掌握變化規(guī)律及學習方法,并能把這些規(guī)律和方法運用到后面的化學學習中,那么原本瑣碎的知識將會系統(tǒng)化,學習也會輕松很多。
    2、本節(jié)課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jié)課是鹵素的第一節(jié)氯氣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里學生已經(jīng)學習的鹵素原子結構的異同點、氯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氯氣很活潑,能和很多物質反應;知道了氯原子的結構決定了氯氣的性質。而這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從微觀角度來解釋這些化學反應是怎么發(fā)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雖然這些知識很抽象,學生理解時會有些困難,但它將會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化學反應的發(fā)生,從而找出規(guī)律。
    3、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離子鍵和共價鍵;理解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知道化學鍵。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和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事物發(fā)展的本質的哲學思想。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離子鍵和共價鍵都是指相鄰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東西,完全要靠學生的想象力來理解,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都為離子鍵和共價鍵。
    二、說教法。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fā)-掌握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fā)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作為物質組成的重要理論,化學鍵是一個純理論、極其抽象的知識,至今還在不斷的完善之中。對于學生來說,化學鍵沒有實驗、沒有具體感官認知,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所以如何創(chuàng)設一種氛圍,引導學生進入積極思考的最佳學習心理狀態(tài)就很重要了。而啟發(fā)-掌握式教學就重在教師的啟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此調動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另外,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采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這樣一節(jié)完全是理論知識的課,更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原子、分子等微觀世界放大無數(shù)倍,通過動畫、模型等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四、幾點說明。
    1、為了節(jié)約時間,擴大容量,本節(jié)課的板書利用多媒體顯示。
    2、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節(jié)課的課件是從網(wǎng)上下載,結合教學目標進行了選擇利用。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鹵族元素性質變化規(guī)律。
    2.了解鹵化銀的性質、用途及碘與人體健康等知識。
    3.掌握鹵離子的檢驗及其干擾離子的排除。
    4.聯(lián)系生產(chǎn)和生活實際,通過對鹵化物、海水資源及其綜合利用的介紹,了解有關鹵素的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情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鹵素與氯氣性質的比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
    2.了解鹵素性質隨著核電荷數(shù)的增加,原子半徑的.增大而遞變的規(guī)律。
    3.提高對同族元素性質進行類比和遞變的推理、判斷能力。
    4.通過學習氯、溴、碘和鹵化物的鑒別,培養(yǎng)觀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認識量變與質變的關系。
    重點和難點。
    鹵素單質的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鹵素單質化學性質的規(guī)律性及特殊性。
    教學方法。
    1.鹵素的物理性質運用比較的方法。
    2.通過實驗對鹵素單質在不同溶劑中的顏色加以驗證。
    3.注意化學性質和原子結構相互聯(lián)系。
    4.新課前收集氟、碘元素與人類健康的有關材料,課上交流討論。例如:含氟牙膏使用過量好嗎?人缺少碘會得病,碘的攝取是越多越好嗎?最后得出結論:適量對人體有利,過量反而有害。
    5.對于選學內容海水資源的利用發(fā)動學生收集資料,共同探討我國利用海水資源的現(xiàn)狀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方法。
    閱讀,質疑,探究,實驗驗證,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
    引入:前面已經(jīng)學習過金屬鈉,利用由個別到一般的科學方法認識了堿金屬性質的遞變。今天我們將繼續(xù)利用這種方法,學習鹵素的性質。
    展示:氟、氯、溴、碘、砹結構的圖片,讓學生找出鹵素原子結構的異同點。再根據(jù)結構的特點推測性質的特點。
    小結:鹵素原子結構特點。
    板書:第二節(jié)鹵族元素。
    [投影]鹵素的原子結構。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五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第二節(jié)《元素周期律》。本節(jié)課采用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
    本節(jié)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上歸納得出的,因此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論基礎。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學化學教材中重要的基礎理論。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元素周期律為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后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因此,本章是本書乃至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
    知識目標:(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保持辨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尊重事實。
    重點:(1)元素主要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
    (3)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
    難點:(1)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
    到目前為此,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兩個元素族的知識,初步學習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為本章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學習中,教師對初中教材大綱的把握不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導致了高一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也深淺不一。
    學法引導。
    通過閱讀,了解并歸納1~18號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的周期性變化,導出元素周期律。
    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總結歸納出元素周期律,再與理論推導的進行比較、統(tǒng)一。
    通過一定量的練習訓練,鞏固所學知識。
    教法。
    本節(jié)課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可采用誘思探究法——通過自學、討論、對比、實驗、設疑等方式誘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歸納、推理、探究。通過實驗啟發(fā)討論等方法。
    教學中注意對舊知識的復習,更應注意剖析新舊知識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實現(xiàn)由未知向已知、由淺入深的轉化。
    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啟發(fā)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積極、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以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課時安排為2課時。
    教學過程采用以舊引新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堂,整個課堂的目標完成的設計即是老師組織學生在課堂活動的過程。不斷將學生引入學習新的知識,激發(fā)思考新問題,使學生有課堂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教學過程可分五步進行:
    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將質子數(shù)1~18的元素,從電子層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兩個方面分析,組織學生按同一橫行元素和同一縱行元素兩個方向研究、討論,從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的適當時候,引入“原子序數(shù)”的概念。
    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guī)律性。和第一步思路一樣,先討論、歸納,再比較驗證,最后分析總結。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性。組織學生根據(jù)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f、na—cl的主要化合價。對照表5—5進行驗證,完成表5—8,得出結論。
    研究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先引導學生根據(jù)以前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
    推測在同一周期中,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
    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的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通過al2o3、al(oh)3與酸、堿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組織學生將本節(jié)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周期律。
    讓學生完成一些有關的課堂練習題,以進一步鞏固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略。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低位和作用,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教版化學2《必修》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第二節(jié),本節(jié)教學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論基礎,既有利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將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具體表現(xiàn)形式,增強學生對元素周期律學習的探究性。本節(jié)教學內容屬于基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了解了鈉鎂鋁鐵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鹵素知識,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既能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又能鞏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學,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此為理論指導,來探究以后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過程與方法要求:培養(yǎng)學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情感與價值觀要求:認識事物變化過程中量變引起質變的規(guī)律性。
    三、本節(jié)教學難點與重點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意義。
    【課標要求】。
    知識與技能要求:了解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過程與方法要求:培養(yǎng)學學生分析問題,總結歸納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認識事物變化過程中量變引起質變的規(guī)律性。
    【教學方法】討論、比較、歸納。
    【教學過程設計】。
    【復習導入】。
    1、回憶有關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
    2、聽寫1——18號元素符號以及它們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課件(課件出示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
    [歸納與整理]。
    課件(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原子核外電子層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
    原子序數(shù)電子層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
    1~211~2。
    3~1021~8。
    11~1831~8。
    結論1: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
    講述從上表可以看出: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每隔一定數(shù)目的元素,會重復出現(xiàn)原子最外層電子從1個遞增到8個的情況(h、he除外),這種周而復始的重現(xiàn)(但并不是簡單的重復)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周期性。這就如同我們一年四季更替及每天都是24小時一樣。因此,原子核外電子層排布的這種規(guī)律性變化,我們便稱之為周期性變化。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板書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七
    1、相似性:軟可切,銀白色(銫略帶金色光澤)麗光澤、密度小、熔沸點較低,良好的導電導熱性。
    2、遞變規(guī)律:熔點、沸點逐漸降低,密度呈增大趨勢
    1、相同點: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都是一個電子,次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為8電子(li除外)。
    2、不同點:核外電子層數(shù)不同。
    3、遞變規(guī)律:按li、na、k、rb、cs、順序,原子半徑依次增大,離子半徑依次增大。(同種元素的原子半徑大于離子半徑)。
    4、推論性質遞變:隨原子核外電子層數(shù)的增多原子半徑依次增大核對外層電子引力的減弱、失去電子的趨勢增強,無素的金屬性增強,單質的還原性增強。
    它們都能跟鹵素、氧氣、硫等非金屬直接化合,在反應中表現(xiàn)出很強的還原性。單質都能與水劇烈反應,生成相應的堿和氫氣。反應的實質可表示為:
    2r+2h20=2roh+h2↑反應的`現(xiàn)象各不相同。與水反應不熔化;鈉與水反應時熔化;鉀與水反應熔化,且使產(chǎn)生的h2燃燒;銣、銫都與水猛烈反應。堿金屬與鹽溶液反應,都是先與水反應,若符合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則生成的氫氧化物繼續(xù)同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堿金屬均不能在水溶液中置換另外的金屬單質。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八
    第三周期: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那美女桂林留綠牙。
    第四周期:鉀鈣鈧鈦釩鉻錳----嫁改康太反個萌。
    鐵鈷鎳銅鋅鎵鍺----鐵姑捏痛新嫁者。
    砷硒溴氪----生氣休克。
    第五周期:銣鍶釔鋯鈮----如此一告你。
    鉬锝釕----不得了。
    銠鈀銀鎘銦錫銻----老把銀哥印西堤。
    碲碘氙----地點仙。
    第六周期:銫鋇鑭鉿----(彩)色貝(殼)藍(色)河。
    鉭鎢錸鋨----但(見)烏(鴉)(引)來鵝。
    銥鉑金汞砣鉛----一白巾供它牽。
    鉍釙砹氡----必不愛冬(天)。
    第七周期:鈁鐳錒----防雷啊!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十九
    (一)教材內容。
    本節(jié)內容選自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第二節(jié)。教材以1——18號元素為例,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幾個方面,闡述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導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原子結構的教學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的,原子結構知識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論基礎,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學生從本質上認識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將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學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礎之上。
    本節(jié)教材內容屬于基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堿金屬、鹵素知識;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元素性質和原子結構的關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實質。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既能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又能過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學,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概括、綜合,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以此為理論指導,來探索研究以后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和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
    (3)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2、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事實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義,認識事物變化由量變引起質變的規(guī)律,對他們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2)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2、難點: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是其他規(guī)律的基礎,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為判斷元素金屬性強弱提供了理論基礎,因此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氧、氫、碳、鐵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還學習了堿金屬、鹵素知識;初步接觸了原子結構的理論知識,這些為學好本節(jié)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但本節(jié)教材內容較抽象,理論性強,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及靈活運用,須加強演練。
    為增強啟發(fā)性,教材不是直接給出周期律,而是通過課堂討論和邊講邊做實驗,引導學生對大量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周期律。
    本節(jié)教材可分五步進行:
    1、研究核外電子排布變化的規(guī)律性。
    將質子數(shù)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數(shù)、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三項,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學生提問:從電子層數(shù)、最外層電子數(shù)兩個方面分析,同一橫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同一縱行元素的原子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已學過的堿金屬和鹵素按上述規(guī)律應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并在小結時指出:如果對質子數(shù)大于18的元素繼續(xù)研究,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每隔一定數(shù)目的元素,也會出現(xiàn)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象na到cl一樣從1個遞增到7個,最后到8個電子的現(xiàn)象,從而揭示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原子序數(shù)”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徑變化的規(guī)律性。
    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原子半徑依啟發(fā)學生根據(jù)電學知識,推測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原子內正負電荷越多,靜電引力越大,因而次減小。然后對照教材表5—5,對有關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并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價變化的規(guī)律性。
    組織學生根據(jù)原子結構示意圖,推測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價。然后組織學生對照教材表5—5,驗證1~18號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
    (1)借鑒已學堿金屬、鹵素的知識,介紹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組織學生回憶分析,從哪些實驗事實可以說明堿金屬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金屬性逐漸增強;鹵素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非金屬性逐漸減弱,從而歸納總結出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jù)。
    (2)推測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規(guī)律性。組織學生討論并指出:當電子層數(shù)相同時,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最外層電子數(shù)從1遞增到8(或2),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原子核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因而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3)實驗驗證對11~18號元素的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進行實驗驗證及分析。建議增加金屬鈉與水反應的實驗。鎂、鋁與鹽酸的反應為邊講邊做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得出按鈉、鎂、鋁的順序,金屬性逐漸減弱的結論與上面的推論是一致的。教學中,通過al2o3,al(oh)3與酸、堿反應的實驗引入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鋁雖是金屬,但已表現(xiàn)出一定的非金屬性,歸納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質時,教師可和學生一起從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強弱,以及跟氫氣反應生成氣態(tài)氫化物的難易程度歸納出表5—10,從而得出從硅到氯非金屬性逐漸增強的結論。
    還應當指出,對其他元素進行研究,如從鉀到溴,從銣到碘,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結論: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遞增而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
    組織學生將本節(jié)內容歸納,總結得出元素周期律。
    [實驗5—1]可以用鎂帶跟水反應,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鎂粉跟水反應。反應前要用砂紙擦去氧化膜,反應時要加熱試管至水沸騰。鎂跟冷水的反應相當緩慢,這是由于鎂的化學性質不如鉀、鈉活潑,并且鎂跟水反應時在鎂的表面會形成一層難溶的氫氧化鎂薄膜,阻礙內部金屬繼續(xù)跟水反應。因此必須在加熱的條件下才能看到反應迅速地進行。
    鎂跟水反應生成的氫氣量較少,不易點燃。為清楚看到氫氣泡,而不是加熱時由于水沸騰而產(chǎn)生的氣泡,應該在停止加熱,水不沸騰是立即觀察。
    [實驗5—3]制取al(oh)3沉淀時,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當。如果naoh的量不足,試管中殘留有alcl3,當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時,將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xiàn)象;如果naoh過量,試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時,也會看到沉淀先增加后減少的現(xiàn)象。上述現(xiàn)象都會影響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因此原則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體積應相等。
    課本第101頁第一、三大題。
    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二十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堿金屬元素性質的異同,能夠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來理解它們性質上的差異和遞變規(guī)律,為今后學習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礎。
    2、了解焰色反應的操作及應用。
    (二)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總結、推理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培養(yǎng)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在學習完全章后應該指導學生總結出本章內容的知識網(wǎng)絡圖。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金屬元素族,關鍵是熟悉自然族的學習方法。每一族重點掌握代表物質的性質,其他元素的性質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遞變性的規(guī)律加以掌握。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識結構的網(wǎng)絡可以把分散的內容統(tǒng)一起來。為以后學習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族鹵族鋪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水到渠成”。
    本節(jié)主要包含兩個主要內容: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及其單質的性質、焰色反應。其中前一部分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本章的難點。
    第一部分內容中,先由兩張表格切入,讓學生通過表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等信息的分析,總結歸納出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的特點。為后面學習它們的化學性質打好基礎,因為結構決定性質,通過總結結構的相同點和遞變性,完全可以大膽的預測其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然后利用實驗事實驗證推測的正確性,這樣的.學習順序是對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教材在重點介紹了鈉的有關知識之后,由個別到一般,進一步歸納出堿金屬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以及與核外電子排布的關系,從知識基礎、科學方法等方面為介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礎,使將來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夠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內容中,主要介紹了鈉和鉀的焰色反應,以及它的正確操作和應用。
    閱讀材料“金屬鉀的發(fā)現(xiàn)”,意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化學史的教育。
    高一第二章第三節(jié)的編寫,采用了化學學習中使用較多的科學方法模式,即通過實驗和觀察,將實驗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等資料加以分析,找出規(guī)律性的知識,并根據(jù)這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進一步對一些物質的性質作出推論和預測,當這些推論和預測經(jīng)過多次論證后,便可將其中的正確部分上升為理論。這種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因此在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1、堿金屬單質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原子結構的特點,可以讓學生以教材中的兩個表格為主要依據(jù),結合前面學過的鈉的有關性質,運用對比的方法通過自學、討論的方法掌握這部分知識。建議從相同點和遞變性兩方面指導學生總結出規(guī)律。
    2、堿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可以讓學生結合原子結構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去思考,利用規(guī)律大膽推測,然后用實驗加以驗證。此處的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時機。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處的實驗尤為重要。要做好鉀在空氣中燃燒以及鉀和水反應的實驗??梢允孪葟土曗c的有關的實驗現(xiàn)象,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析氧化劑和還原劑,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再通過講解或者閱讀,從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反應的劇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較li、na、k、rb、cs與氧氣反應,與水反應的不同,從而得出結論:“堿金屬的金屬性都很強,是強還原劑,而且隨著核電荷數(shù)的增大而逐漸增強”的結論。從知識基礎、科學方法等方面為介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礎。
    3、堿金屬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結合它們的化學性質讓學生自然地得出結論。此外還應涉及藥品的保存,例如:鈉和鉀應保存在煤油里,鋰保存在石蠟中。
    4、焰色反應的教學,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美麗的煙火、食鹽濺在火焰上呈現(xiàn)黃色。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離子的焰色反應,引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應強調焰色反應的正確操作方法和步驟及其原因,特別指出鉀的焰色反應應透過藍色的鈷玻璃觀察,并解釋原因。講解焰色反應的應用時應明確它可以用來檢驗金屬或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