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傳讀后感(優(yōu)秀19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產(chǎn)生的個人感受與體會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內(nèi)容,我覺得寫一篇讀后感能夠加深對書籍的理解和記憶。我們需要注意哪些錯誤和陷阱在寫讀后感時避免?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其中包括了對不同文學(xué)作品的評價和思考,希望可以給你帶來靈感。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一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節(jié)弄得昏昏欲睡。于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老師說下周一律收齊。為了屆時的作業(yè),硬著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一目十行到后來廢寢忘食的細細去讀,才發(fā)現(xiàn)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他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diào),讓這種魅力在字里行間濃烈的發(fā)散著。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里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這是蘇軾用來自勉的詩句,有這樣的詩句作鋪墊,但在我們領(lǐng)教了蘇軾的天才和博學(xué)后,還是免不了的驚訝,隨即就是無法言喻的崇拜。官場上的蘇軾仍是一個智者,但卻不是一個勝者。在那個黨羽之爭那個膨脹的年代,兩黨之爭,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圓滑,多的是沖動和嫉惡如仇的正直,當然,為了這種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沒有使他逃過一些牢獄之災(zāi)。對于這些所謂“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這樣一個樂天派而言總是嗤之以鼻“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過多少蒼蠅之后,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格除了讓他自己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之外,也不免讓人察覺他的可愛。蘇軾是幸運的,有一個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處處幫助他的皇太后。這種幸運或許也是他晚年悲涼不幸命運的導(dǎo)火線。蘇軾的晚年是寂寞的,“夜涼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種花。棋罷不知人橫世?!奔词惯@樣,或許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懂得知足常樂,他是滿足的。而喜歡他的卻為他暗暗不平,為官清廉,為百姓謀福謀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貧如洗。這是他的不幸?還是上天的一種公平。他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別人耗盡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蘇東坡在宋詞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沒有人否認過,大家都對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李清照說蘇軾的詞不成調(diào),也沒有律。可這些都不影響他的地位。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是一個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的天才。引用別人對于蘇軾的評價結(jié)束我想說的話。 “每每讀到有關(guān)東坡的文字,心是凈的,也是靜的。東坡給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一首詩正好作為寫照: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東坡這樣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遠。在浩瀚史卷中,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擁有豐富的一生?為人處世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曠達超然?領(lǐng)悟生命有幾個能有他的心智和性靈?檢索命運有幾個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是一個偉人,留下了曠世奇才,體現(xiàn)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個凡人,任憑世俗塵埃掩蓋;他是現(xiàn)時的石,后世的玉。”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二
    今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去年遺留了一半的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一定不是因為小時候背了很多他的詩詞,所以對他一直抱有好感。是因為愛慕他骨子里的豪放豁達,灑脫不羈。
    過去對蘇東坡的印象,停留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細膩情感,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在“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豪邁。
    通讀全書后,他的形象更立體了一些。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三
    天縱奇才,這點毋庸置疑,在我心中,蘇東坡是繼李白之后中國第二位天賦卓絕的詩人。早上刷帖子看到一篇問為什么寫詩很多人學(xué)杜甫不學(xué)李白,這簡直無需提問,因為形制好模仿,才氣難以復(fù)制。但是才華不僅僅是老天爺給的靈光一閃,更是博古通今后智慧的貫通。書中有兩處讓我震撼于蘇東坡的厚重積累。一為蘇東坡起復(fù)之后一度負責(zé)草擬圣旨,由他手中所出圣旨不少于七八百道,他用典嫻熟,辭藻優(yōu)美,一時為人稱道。后又一官員任此職,自負也是才華橫溢,便詢問草擬處伺候過蘇東坡的老仆人,我比之蘇軾如何?老仆答曰,內(nèi)容可能相去不大,但是蘇軾從不用翻書。高下立判。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四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小學(xué)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xué)時期更多的詩詞,說起來人人會唱的《但愿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老師的講述了吧。老師非常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后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沒有什么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為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為東坡人生之坎坷而嘆息,為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為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五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蘇東坡傳》讀完了,原諒我的才疏學(xué)淺,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也才是這幾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夸夸其談,只是在不斷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公司的讀書會上,會議的章程中有一項是每人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公司的一位領(lǐng)導(dǎo)為我們推薦的就是林語堂所寫的《蘇東坡傳》,通過他的推薦,讓我了解了蘇軾不是我之前認為的那個蘇軾——只是一個詩人,小時候?qū)υ娙诉@個概念很模糊,認為詩人就是喝喝酒、寫寫詩,然后平時也沒什么特別的事情,我完全忽視了當時的科舉,他們也是為政一方的政治人物。第二次接觸到《蘇東坡傳》是在看余秋雨寫的《山居筆記》——蘇東坡的突圍,字里行間秋雨先生對東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沖出重重圍擋后坦然自若、淡泊靜定。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六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一首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讓我認識了蘇東坡,但確切的說,是在看完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之后,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fēng)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蘇東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曠古無今的文學(xué)造詣,敢做敢為的正直作風(fēng),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造就了一個浩然不朽的偉大生命。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七
    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經(jīng)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么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回蕩。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為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蘇東坡永遠是一個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文豪,一個月夜徘徊者……而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八
    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zhí),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quán)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zé)新政,結(jié)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zhí)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師終于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笔堑?,蘇東坡為文人留下了千古標桿,他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九
    64年人生,稍順即逝,為官44年,對于蘇東坡來說,這一路卻是坎坷的,3次貶官,心態(tài)依舊,這是難得可貴的。
    22歲的蘇東坡,懷揣著滿腔的熱血進京應(yīng)試,受到了考官歐陽修的青睞,對于蘇東坡來說,這是他為官生活的開端,蘇東坡信佛教,同時保持著“服膺儒家,經(jīng)世濟民”的思想。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寫到“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明則復(fù)為人矣。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這句話是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的,在我看來這表現(xiàn)的是蘇東坡對于人格的一種看法,“浩然正氣”說的就是一種心胸的寬廣。蘇東坡認為,氣是獨立的,不會隨著世事的變化而改變,正如人的初心,對于一個人來說倘若他有怎么樣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無不體現(xiàn)著。而這正是蘇東坡,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著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jié)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fā)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著動蕩和災(zāi)難。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一
    不知道為什么,我其實不怎么會看傳記,因為我覺得了解完一個人的一生之后,會突然感到惆悵和不舍。就仿佛自己參與了他的一生,結(jié)局就是送他離開一樣的難過。
    今天聽的《蘇東坡傳》,發(fā)現(xiàn)難過的感覺少了,可能是因為“東坡肉”能讓我感受到那個“吃貨”還在吧。
    蘇軾,從小就是個天才,傳說他是文曲星下凡,帶動了全家的讀書氛圍。有才的人,到哪里都是吃得開的,蘇東坡年少時受到了大文豪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甚至說三十年后無人記得歐陽修都會在聊蘇東坡,可見蘇東坡的魅力之大,還有歐陽修的眼光獨到和愛人好士。
    蘇東坡,仕途坎坷,可以說不是在去當官的路上就是被貶的路上。他為人豪放,愛結(jié)交朋友,這個性格有利有弊,他的妻子王弗經(jīng)常提醒他要防小人,他還是依舊“放蕩不羈愛自由”,君子坦蕩蕩啊。我想每個人都會喜歡平等尊重他人的人吧。想想,他還是個十足的深情boy,“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他妻子十周年祭誕的時候作的詞,不難感受到他的悲痛之情。
    蘇東坡,除了留下了許多千古詩篇,還給我們這些吃貨留下了東坡肉,他真的是很能吃,很會吃。換成一般人被貶到蠻荒之地,估計要愁死,他卻開荒種田,每日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的苦難。像他這么熱愛生活的人,真的很讓人佩服。晚年的他流放到海南島,作為吃貨的他發(fā)現(xiàn)烤生蠔鮮美,寫信給弟弟子由說千萬不要跟北方人說,有趣的老小孩。
    蘇東坡這個“寶藏男孩”,真的聊不完,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林語堂先生寫的這本《蘇東坡傳》,不了解他的會了解他并且喜愛上他。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二
    蘇東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學(xué)者,他在多個領(lǐng)域都是文藝上的佼佼者,例如書法、詩詞、散文等,都成為了大家,并且他還是一個美食家,善于品嘗和烹煮,他也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是個天性樂觀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擠時,他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樂觀堅持的做學(xué)問和生活著,這種精神值得我學(xué)習(xí)!
    蘇東坡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也是舉國聞名的散文家蘇洵,但蘇洵在科舉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順利,名聲大卻不善于科考,因此父親對兩個兒子給予了很高的期望。結(jié)果蘇軾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據(jù)歷史記載,考官歐陽詢害怕實際上第一名的蘇軾是自己弟子曾鞏,從而引起學(xué)子門的質(zhì)疑,于是就改判為榜眼,結(jié)果發(fā)榜出來居然是蘇軾,也就是說蘇軾是實際上的狀元。
    蘇軾在政治上頭腦清醒,既不屬于鷹派,也不屬于鴿派,因此遭到了兩派的打壓和排擠,不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認為他是政敵,因此他曾經(jīng)也遭遇過著名的烏臺詩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這些遭遇不過是政敵的攻擊罷了。
    蘇軾在朝廷樹敵很多,因此一再被貶,并且被貶到當是稱之為九死一生的蠻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海南島,但蘇軾不僅沒有就此頹廢和失望,更加堅強的活著,為當?shù)氐陌傩辙k學(xué)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進士和舉人,這都是蘇軾的學(xué)生,可見文化的影響力之大。
    我要像蘇東坡學(xué)習(xí),成為一個樂觀的人,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三
    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fēng)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于《蘇東坡傳》。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zhì)上,林語堂與蘇東坡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東坡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豁達如《赤壁賦》,閑雅如《記承天寺夜游》……從文字而想見其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的文學(xué)造詣固然是驚采絕艷,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里,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為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chǎn)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東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jīng)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lǐng)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著對蘇東坡的留戀。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xué)士,奔走于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fēng)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jīng)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制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復(fù)被啟用的以蘇東坡為首的一批官員,污蔑為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為“元佑黨人碑”也。其后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后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yī)之藥,他仍保持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xí)r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于精神上的擊節(jié)和共鳴。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贊譽。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于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fā)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于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jié)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成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做。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指意志堅決或倔強固執(zhí)如:茅盾《從風(fēng)洞山傳奇說起》:“在明末諸忠臣中,我對于瞿式耜的評價,比史可法還高些……因為瞿比史更富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BR>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四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shù)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就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短故事。
    他的笑就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后賞景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蘇東坡常對著風(fēng)景寫詩,寫完之后總會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著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為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xiàn)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里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就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潛質(zhì)。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因此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談?wù)撋辖?jīng)久不衰,多半就是因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正正因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喜愛他毫不恭維、仗義執(zhí)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沖動、做事不經(jīng)過“大腦”思考,但正正因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里面說過:“不好以為你就是大學(xué)教授,因此作研究比較重要;不好以為你就是殺豬的,因此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好以為你就是個大學(xué)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這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后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xù)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務(wù)必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就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正因“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盡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罩。他有十分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眾多好官。那里面最讓人感動得便就是皇上和皇后,皇后十分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后皇后總會為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愛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為親人、朋友或者就是同學(xué),我會十分珍惜!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五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采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后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了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贊嘆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xiàn)。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xué)”時,引用《詩經(jīng)》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后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奔词乖诒毁H至缺醫(yī)少藥的海南之后,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guān)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yī)藥,京師國醫(yī)手里,死漢尤多?!币源藖砀嬷笥巡槐負?dān)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余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shù)樁。他自我研究烹飪之法、自我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保瑢ζ渫銎藜囊郧樗?,與其“大江東去”風(fēng)格迥異,凄婉哀傷。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fēng)。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后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后,即寫詩兩首,隨后自我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shù),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guān)愛有加。盡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歡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fēng)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六
    子瞻,蘇子瞻不知一千年前的大宋可否有人會像我這樣輕柔地呼喚先生的名字。
    翻一翻語文書,原來從小就在學(xué)習(xí)先生的詩詞了。只恨那時只會死背古詩不管作者、朝代和題目,真真忽略了許多好詩詞和作者。那時覺得詩人都是枯燥乏味矯情做作的,錢花不完酒喝不光哪有那么多愁可以訴說呢,而且作的詩詞又要我們后人背誦,這都是超級難背的啊。
    蘇軾啊,這個一生被流放好多好多地方的人啊,這個政治上不得意卻能另辟蹊徑,在美食、烹飪、書法、繪畫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記的人啊,把苦與樂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遺憾稚嫩的自己從未懂過詩人的深遠意境思想,初中之后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詩人絕對沒有教科書上寫得那么單調(diào),寫下來的詩怎么可能只是為了后人背誦徒增煩惱?他們有情有味,每一首詩里都是敘述不盡的深情。
    所以在中考結(jié)束后的那個空閑暑假,我就想嘗試了解一個古人,機緣之下認識了蘇先生,由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讓我深深著迷。
    蘇軾帶著一身傷痕被貶謫到凄涼的赤壁,還能在小舟上與客人飲酒暢談。也行那位客人只是假象,只是他心中的另一個蘇軾,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他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墒窃谒麑懲赀@句后繼續(xù)睡覺去了,何來把余生寄往江海呢。還有,張先年已八十高齡,娶了一位十八歲的小姑娘,婚禮上他還能取笑一首一樹梨花壓海棠呢。蘇先生的內(nèi)心永遠那么明亮,可愛,大概這就是我喜歡上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作為第二個家,綠楊陰里的白沙堤,青磚黛瓦的江南水鄉(xiāng),最能治愈一顆疲憊的心了。
    書中說道: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總是不容易理解的。他多才多藝,生活艱苦也能活出多姿多彩這樣挑出使人敬愛的特點,倒是輕而易舉。他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畫家,是書法家,是詩人總之一雙手也數(shù)不完他的功績。
    蘇先生活得宛如一陣清風(fēng),一輪明月,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死了,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不朽的、所有人都會看到的。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七
    一提到蘇軾,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仿佛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蘇軾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達觀,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楚,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還有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
    他在文學(xué)方面的造詣,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畫作,在當時也是無人能比。就這么一個天才級的人物卻是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樂。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quán)貴;他敢于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彼覍μ熳诱f:“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殺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萬余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順,反而讓他的才氣顯露出來,上天將他的一扇窗緊閉,也必將把他的才氣之門流傳千古,他即使被貶官,但是他依舊會用他的精神感動世間萬物,王安石的變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沒有將整個宋朝有一個轉(zhuǎn)變,縱使蘇軾奮力反抗,遭到迫害,歷史也會還給他一個光明的春天。
    周國平評價蘇軾說:“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蘇軾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
    同時他也把這種豪放之風(fēng)吹入了詞中,大大擴寬了詞的題材。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人生之中難免會有些風(fēng)風(fēng)雨雨,當他遇到暗礁時,早已用闊達的胸襟將其粉碎,好一個曠古奇才。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八
    曾花費很長時間,終于在一個安靜的午后,合上這本書。那時,心里竟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感動。是,感動。
    也不知道這是怎么了。
    對于蘇東坡的了解,從一開始的“奧,有這么一個詞人?!钡胶髞怼拔易x過背過他很多的作品。”,而現(xiàn)在的敬佩、敬仰,以及感嘆。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豪放的。倘若他不豪放,又怎能寫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闊意境,又怎會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情壯志。
    然而蘇東坡也有婉約的一面。正如在《水龍吟》中所抒發(fā)的離別之情。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fēng)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就是蘇東坡,也許已成為一個永恒的謎。但是,我們依舊愿意去嘗試著猜透。
    正如《蘇東坡傳》中所說,他似乎是天生的樂天派。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著小調(diào),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為妓女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游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里,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也許他的仕途多坎坷,命運并沒有過多地垂青,他依然如此的樂觀,笑對生活。
    蘇東坡做官一生,還一直在和同為大文豪的王安石博弈。不難看出,當時的王安石位高權(quán)重。我常常會想,蘇東坡竟有如此大的勇氣,才能戰(zhàn)勝權(quán)力、戰(zhàn)勝地位,不惜一次次與人結(jié)仇、不惜遭遇一次次貶官。榮華富貴,安寵榮辱,在他眼里,不過只是過眼云煙。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兩個字——“崇高”。
    東坡已去,留下浩然正氣,必將長存。
    蘇東坡傳傳讀后感篇十九
    每個人骨子里都有這樣的情結(jié):想擁有一兩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領(lǐng)域里,一個可以說心里話,心靈取暖的人。正如魯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當以同懷視之。所以俞伯牙得鐘子期、管仲得鮑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這世間,他們的精神不再孤苦無助,反倒多了一絲只知己間獨有的默契與快樂。然知己于當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歷史悠悠,待洗盡鉛華之后,總有一人會在彼岸,席于天地,凈水烹茶,靜候斯人。正如陶潛靜候蘇東坡、而蘇東波則靜候林語堂般,明明縱跨千年,面色陌生,卻在茶色儼儼,霧氣迷蒙中,似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友。這樣的隔世知己,一顰一笑間熟悉又默契,讓人心神頓時舒坦。
    為死人立傳,寫“死”容易寫“活”難。泛讀歷史上的人物傳記,大都生硬乏味,評述公式化。為名利而書者,自然粗糙造作,他們硬生生的將人寫“死”了。而另一波立傳者,似乎看到了將人寫“死”后的無趣,于是更重傳記的情趣表達,乃至文學(xué)趣味全面壓倒了史實精神。這樣做的后果,確實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活靈活現(xiàn)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這名人早已是立傳者筆下精雕細刻后的文學(xué)人物,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號的。
    能將文學(xué)趣味與史實完美結(jié)合,不失偏頗的傳記文,古有司馬遷的《史記》、今有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國藩》。司馬遷撰寫《史記》,在查閱大量史料的基礎(chǔ)上又“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故所著之書兼具史學(xué)與文學(xué)價值。今人要寫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還需立傳者對人物興趣頗濃,至少在精神上,兩者有共鳴,甚至是知己。唯此,立傳者才會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華、作品、喜怒哀樂。并為其憂樂,傷懷,真真寫出金圣嘆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的境界。
    《中國文學(xué)史》獨有一章記敘蘇東坡,且多數(shù)是頌揚他的文學(xué)功績。然史學(xué)上的蘇東坡是單調(diào)片面的,稍微認真鉆研,就會發(fā)現(xiàn),蘇東坡這個人的內(nèi)涵實在太豐富了。林語堂在記中說:他是一個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還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還是一個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僅僅這些仍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為了寫活蘇東坡,他讀過蘇東坡的札記、七百首詩及八百通私人書簡,參閱了的書籍資料多達一百二十四種。是的,林語堂可以說是今人最了解蘇東坡的,這種了解是孜孜不倦,饒有興趣的。如同熱戀之人,總會想盡辦法在對方身上極力的探尋與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對癥下藥,達到心靈與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為林語堂對蘇東坡的了解,所以他筆下的東坡,擁有著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這些品質(zhì)之薈萃于一身,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不可數(shù)見的。
    東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釋道嫻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體現(xiàn)。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勵他對功名孜孜追求,引導(dǎo)他熱愛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莊哲學(xué)、佛理禪趣是他的“寬心藥”。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爭中不可避免的陰暗,卑瑣和險惡,感受到人生的無奈。道家的無為特別是莊子的齊物論,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顯得從容自如;佛家的靜達圓通,又啟迪他走向圓融和通達。正是儒釋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風(fēng)光霽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茍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
    東坡喜作畫、好書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詩詞,嬉笑怒罵,喜怒哀樂皆可入墨。不論是“奮厲有當世志”的希冀,還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向往,無不體現(xiàn)了崇高的事業(yè)追求與家國情懷。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離奇凄艷,充滿令人迷惘的音樂之美,對亡妻的一片柔情與厚意盡顯。
    林語堂先生評價蘇東坡屬于“不忙不快樂”的那一類人,我分外贊同,尤其體現(xiàn)在為官期間。他恪盡職守,愛民如子;關(guān)愛囚犯,幫助窘迫書生;替百姓治理河道,興水利工程。時逢大旱,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齋戒沐浴,親寫祈雨文,虔誠備至。任職潁州八月有余,時值荒年,東坡親眼目睹了難民流離,遍野哀嚎。夜不能寐,總想著對那些難民得幫助他們一點。他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社會“豐兇皆病”的罪惡本質(zhì),甚至寧愿冒著再次被貶謫的風(fēng)險,仍要站出來指摘王安石變法的惡果,多方努力,一番作為除疾救民。這樣的蘇東坡雖飽經(jīng)憂患拂逆,顛沛之苦,卻更趨曠達灑脫,心憂黎民。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蘇東坡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擁有一顆別樣的禪心。
    林語堂先生不愧為東坡的鐵桿粉,對東坡最為了解。他得了東坡精神之髓,故《蘇東坡傳》一書寫的深情飽滿,評價獨到簡練,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璣的背后,必定是他對東坡的欽佩與鐘愛。蘇東坡生前能活得盡才盡氣,死后亦有林語堂這樣的知己寫書立傳,何其有幸!
    傳記文妙筆生花如此,也就無怪乎本書被評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