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字號:

    總結是對自己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的一種總結和概括??偨Y的語言要準確、清晰,力求表達精準,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達??偨Y范文的風格和內(nèi)容因人而異,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模板。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一
    《李憑箜篌引》是中唐詩人李賀的一首運用古樂府的體裁描寫音樂的著名詩歌。詩人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馳騁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新奇詭異的語言,極力描摹和渲染李憑彈奏箜篌驚天地、泣鬼神、動人心的音樂效果,創(chuàng)造出奇異而美麗的幻覺世界,產(chǎn)生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我們讀李賀此詩,可采用精講點撥法和鑒賞分析法,通過賞析詩的內(nèi)容,領悟李賀怎樣用妙手彩筆,描繪了千年前李憑箜篌發(fā)出的絕響;通過品味詩的意境,感受李賀怎樣把外在的物象和內(nèi)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賞心悅目的藝術境界的。進一步體會李賀善于獨辟蹊徑的藝術特色。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鑒賞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關文學常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賞析詩的內(nèi)容,領悟詩中運用不同手法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3、品味詩的意境,體會李憑演奏的高超技藝。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把握意象,感悟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箜篌曲的特點與變化。
    3.學習掌握詩中描寫音樂的手法。
    【教學方法】。
    精講點撥法鑒賞分析法。
    【學法指導】。
    誦讀法討論法互評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課件)。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或是在電視上,都見過那些樂器?(學生暢所欲言)你見過這樣的樂器嗎?(出示課件)(生搖頭)這就是箜篌,現(xiàn)在這種樂器已很少見了,可在一千年前的唐朝,有一位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可見他技藝之精湛,身價之高,他就是李憑。一流的樂師李憑用最好的樂器,彈奏美妙的樂曲之時,巧遇了才華橫溢的詩人李賀,高山流水心有靈犀,這位詩人浮想聯(lián)翩,妙筆生輝,造就了《李憑箜篌引》這首千古不朽的詩篇,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賀的這首描摹音樂的著名詩篇,去聆聽李憑演奏箜篌發(fā)出的千古絕唱。
    二、聽讀感悟(出示課件)。
    三、自讀賞析(出示課件)。
    2、整體上詩歌通過這一系列意象,表現(xiàn)了箜篌曲怎樣的變化過程?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意象樂曲特點及變化手法效果。
    總結提升品讀鞏固。
    師:音樂形象比較抽象,難以捉摸,詩人卻是如何描寫箜篌演奏出來的音樂的?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教師引導分析:
    吳絲蜀桐:“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樂之美,先說樂器之精。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突出音樂的高雅。
    高秋:秋高氣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來格外高遠。既點明了演奏的時間,又寫出了演奏的環(huán)境。
    張高秋:不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更易引起聯(lián)想:音樂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霄――像禮花一樣,起于弦上一點然后發(fā)散到長空去。
    優(yōu)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jīng)傳出,飄散在寂寞山間的閑云都為之動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諦聽。
    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xiàn)力。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
    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教師引導分析:
    從側(cè)面寫出了音樂聲的感人肺腑。它和上面的“空山”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面對這樣出神入化的音樂,人們不僅要問,這是誰呀?能夠彈奏也這么感人的音樂?原來這是李憑在國都之中彈奏箜篌。
    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
    師:為什么先交代樂聲后寫人物呢?(生朗讀,思考)。
    生: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教師引導分析:
    這兩句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
    a、“昆山”句是以聲寫聲。
    “昆山玉碎鳳凰叫”,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xiàn)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傍P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袄ド接袼椤焙螅瑮悠渖系镍P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zhuǎn),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xiàn)樂聲的起伏多變。
    b、“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xiàn)方法,真有形神兼?zhèn)渲瞑D―刻意渲染樂聲的優(yōu)美動聽。
    師:“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這樣寫具有怎樣的藝術效果?(生思考,討論)。
    生:“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耙月曨惵暋辈皇峭ǜ?,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教師引導分析:
    寫樂聲由歡快轉(zhuǎn)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jié)的寒冷也感覺不到了。
    紫皇: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絲弦彈奏出的妙音,連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間的皇帝都為之感動。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間擴大到仙府。
    師小結: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以下六句,詩人就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教師引導分析:
    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
    石破天驚、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xiàn)。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教師引導分析:
    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對樂師的高度評價,更是對樂曲的無比贊賞,就是譽之為仙樂了。
    老、瘦:匪夷所思,極平常的字用得極生動。魚之愈老,活動意識愈淡,而今這沉穩(wěn)的老魚居然跳起波來,可見音樂感染力之大。蛟乃龍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見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見音樂己使之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教師引導分析:
    舞蹈完成,樂曲結束。但是,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還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地灑落在身上,把毛浸濕,也不肯離去。聽眾聽得入了迷,曲已終而意猶未盡。
    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tài),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所用藝術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終收拔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樣,都是側(cè)面描寫,表現(xiàn)音樂終結后,聽眾卻沉浸在音樂所帶來的情緒中久久不能脫出。
    四、聽音樂,寫句子(出示課件)。
    這音樂,讓我仿佛聽到;
    這音樂,讓我有如看到。
    五、寫一寫,感受文學魅力。
    生活中,總有那么一曲旋律或一首歌曲,撥動過你的心弦,引起過你的共鳴……。
    請你用動情的語言抒寫出來。
    要求:。
    (1)要有側(cè)面描寫;
    (2)至少要運用兩種修辭方法;
    (3)結構相對完整,語言簡明、準確、生動;
    (4)不少于200字。
    六、課堂總結。
    “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BR>    ――清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
    僅僅活了二十七歲的李賀,竟然與白居易,韓愈相提并論,可見他在中國詩壇上的地位。他們都描摹了一段美妙的音樂,都神奇地再現(xiàn)了一種藝術境界,但李賀主要不是使用描寫的手法去精雕細刻音樂的形象,而是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地、泣鬼神。請同學們齊讀全詩,再一次領悟李賀的妙手彩筆。(下課)。
    李賀。
    描摹樂聲形象鮮明。
    演奏技藝高超。
    借樂想象新奇瑰麗。
    一抹紅。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
    2、賞析該詩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作者簡介。
    李賀,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
    他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jīng)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tǒng),馳騁想象,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chuàng)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811-8,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2、解題。
    歷來寫樂曲的詩,大都利用人類五官通感的生理機能,致力于把比較難于捕捉的聲音轉(zhuǎn)化為比較容易感受的視覺形象。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
    二、具體分析。
    1、這是一首描寫音樂的絕妙好詩。詩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將抽象的音樂轉(zhuǎn)化為具體的物象,贊揚了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
    首詩共十四行,用了十四個比喻性意象來贊美李憑彈箜篌時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彈技美。這些意象中,有現(xiàn)實的,有幻覺的,有神話的。詩的一連串意象撲面而來,不免使人眼花繚亂,加上語言晦澀,初讀讓人覺得不知所云,細細品味,逐漸清晰:
    開頭首先寫李憑所彈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謂極品,襯托樂音之美;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彈奏,可以想見天高云淡秋風涼爽的天氣,正是人意氣風發(fā)之時;由于空氣清徹,樂音也能憑風傳向很遠,這一句寫出了彈奏時的情景美。接下來,寫空山浮云被音樂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動得愁怨涕流,而出現(xiàn)這種情況,都只因為李憑在彈箜篌。我們形容一個人美,說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這里的音樂,卻有使浮云凝止,美女傷心之效。
    從第五句起,寫彈奏的旋律之美妙和產(chǎn)生的感染力:彈到清脆之處,似聽到昆侖山玉石破碎和鳳凰的鳴聲;彈到婉轉(zhuǎn)之處,仿佛蓮花上的露珠滴落,幽蘭也發(fā)出笑聲;彈到凄清之處,長安十二個城門的氣溫都變冷,宮中的皇帝也為之動情,整個長安籠罩在寒光之中;彈到悲傷之處,致使女媧補的天也再度破漏,秋雨也愴然而下,似乎看到李憑在教善于彈箜篌的成夫人,技藝精湛的神仙也要向他學習,那音樂感動得老魚也躍出波濤,淵中的瘦蛟也舞動起來;月宮里的吳剛也聽得難以入眠,依著樹發(fā)呆,就連玉兔也不知寒露已打濕了皮毛。這一連串的描寫,從動物寫到植物,從人間寫到仙界,從水中寫到天上,大膽夸張,浪漫新奇。這十四個意象,有的喻聲,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擬人、通感、夸張等各種修辭手法,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表現(xiàn)了聽李憑彈箜篌所引起的反應和情思。
    這首詩的構思也很巧妙:開頭一句先寫琴,第二三句寫音,先聲奪人,然后才說到演奏者;寫演奏時,先寫情景,為下文寫旋律作鋪墊;寫旋律,又寫它蘊含的悲喜憂思。詩人充分調(diào)動各種感官,寫箜篌演奏的音質(zhì)美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飽含著對李憑技藝的贊美感嘆,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描寫音樂的絕唱。
    2、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案咔铩币徽Z,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huán)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張”字不僅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lián)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xiàn)力。
    優(yōu)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jīng)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袄ド健本涫且月晫懧暎欢败饺亍本鋭t是以形寫聲。
    “昆山玉碎鳳凰叫”,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xiàn)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傍P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袄ド接袼椤焙螅瑮悠渖系镍P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zhuǎn),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xiàn)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xiàn)方法,真有形神兼?zhèn)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yōu)美動聽。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耙月曨惵暋辈皇峭ǜ?,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zhuǎn)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xiàn)。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tài),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zhì)。
    三、細節(jié)把握。
    1、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箜篌”演奏出來的優(yōu)美音樂的?
    (1)主要運用側(cè)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象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世界。
    2、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cè)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cè)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yōu)槊枘∫魳?,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三
    1、知識目標。
    (1)了解李賀的生平及詩歌特點。
    (2)理解詩歌內(nèi)容。
    2、能力目標。
    (1)鑒賞本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穎詭奇的語言特點。
    (2)鑒賞詩歌側(cè)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3、情感目標。反復誦讀詩歌,品味本詩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詩歌創(chuàng)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賞析詩的內(nèi)容,鑒賞詩歌側(cè)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養(yǎng)成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一、導入新課。
    在唐代詩壇上有五大高手,他們是“詩仙、詩圣、詩佛、詩鬼”。“詩鬼”指的是誰呢?(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二、走進作者。
    1、不幸詩人李賀。
    (1)苦命詩人:少年天才卻與功名無緣,要怪只能怪他的父親。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但是就是這三年,他把握了機遇:和當時樂師李憑結為知音,寫出了李賀最得意的一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2)短命詩人:夭折的年輕詩人。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但是天妒英才,李賀27歲就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之文。
    三、解題。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箜篌:從西域傳來的大型弦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豎箜篌、臥箜篌四種。李憑善彈的是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三弦,彈時如琵琶豎抱在懷,用兩手齊奏。
    引: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內(nèi)容。
    五、賞析詩歌(略)。
    六、寫作手法探討。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來無蹤,去無影。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果用文字將其再現(xiàn)出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要描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詩人李賀是如何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呢?用了哪些方法?舉例說明:
    1、主要運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襯托手法是從側(cè)面落筆,通過渲染演奏的環(huán)境氣氛,聽眾的情緒變化來突出箜篌的音樂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正面描寫(以聲寫聲或以形寫聲)。
    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崩ド接袼椋后眢舐曈袝r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zhuǎn);“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把聽覺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運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業(yè)。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qū)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diào)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1、《李憑箜篌引》是描寫音樂的名篇。教學容量很大,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扎實的預習,否則一課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作者介紹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介紹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類介紹的方式。
    3、通過設計幾個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來完成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鑒賞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
    4、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很自然。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四
    1、知識目標。(1)了解李賀的生平及詩歌特點。(2)理解詩歌內(nèi)容。
    2、能力目標。(1)鑒賞本詩豐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穎詭奇的語言特點。(2)鑒賞詩歌側(cè)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3、情感目標。反復誦讀詩歌,品味本詩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詩歌創(chuàng)造的想象瑰麗的審美境界,提高審美感受能力。
    教學重點:賞析詩的內(nèi)容,鑒賞詩歌側(cè)面描寫音樂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閱讀《琵琶行》《李憑箜篌引》,養(yǎng)成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一、導入新課
    在唐代詩壇上有五大高手,他們是“詩仙、詩圣、詩佛、詩鬼” ?!霸姽怼敝傅氖钦l呢?(李賀)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代表作《李憑箜篌引》。
    二、走進作者
    1、不幸詩人李賀。
    (1)苦命詩人:少年天才卻與功名無緣,要怪只能怪他的父親。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李賀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但是就是這三年,他把握了機遇:和當時樂師李憑結為知音,寫出了李賀最得意的一首描寫音樂的《李憑箜篌引》。(2)短命詩人:夭折的年輕詩人。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但是天妒英才,李賀27歲就與世長辭,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皆摹寫聲音之文。
    三、解題
    李憑是梨園弟子,也是紅極一時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姡鹾顚⑾嗔ⅠR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箜篌:從西域傳來的大型弦樂器,有大箜篌、小箜篌、豎箜篌、臥箜篌四種。李憑善彈的是豎箜篌,體曲而長,二十三弦,彈時如琵琶豎抱在懷,用兩手齊奏。
    引: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知內(nèi)容。
    五、賞析詩歌(略)
    六、寫作手法探討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來無蹤,去無影。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果用文字將其再現(xiàn)出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要描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詩人李賀是如何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呢?用了哪些方法?舉例說明:
    1、主要運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通過描述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襯托手法是從側(cè)面落筆,通過渲染演奏的環(huán)境氣氛,聽眾的情緒變化來突出箜篌的音樂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2、運用正面描寫(以聲寫聲或以形寫聲)。
    如:“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昆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zhuǎn);“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把聽覺轉(zhuǎn)化為視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運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李憑箜篌引》。
    2、比較閱讀《李憑箜篌引》和《聽穎師彈琴》。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qū)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diào)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1、《李憑箜篌引》是描寫音樂的名篇。教學容量很大,需要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扎實的預習,否則一課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2、作者介紹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介紹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類介紹的方式。
    3、通過設計幾個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來完成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鑒賞寫作手法的教學任務。
    4、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很自然。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五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2、賞析詩歌描摹聲音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詩的內(nèi)容,理解詩人想象中的形象。
    2、學習描摹聲音的方法,還原音樂旋律。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一、導課:聽音樂,必然產(chǎn)生聯(lián)想,這是音樂為聽眾提供的自由空間,滄海桑田應有盡有,喜怒哀樂說來就來,在音樂的世界里,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讓靈魂得到洗滌。一唱三嘆,回腸蕩氣,余音裊裊,繞梁三日。這就是音樂的魔力,而描繪音樂則需要文學家的如花妙筆。
    二、有關作者:宋代以來,不少學者、詩人常用“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來形容唐朝兩位著名詩人。長吉是李賀的字,“鬼才”,并非只說他喜歡寫神仙鬼魅的題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詩想象豐富奇特,意境新穎詭異,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可見,李賀詩歌在唐朝詩壇上占有獨特的位置。
    李賀(790-816)是唐朝宗室的后裔,但早已沒落破敗,家境貧困。他才華出眾,少年時就獲詩名,但一生只作了一個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郁郁不得志,窮困潦倒,死時年僅27歲。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zhuǎn)變期的一個代表者。
    傳說他每次出門,跟隨的書僮身上總背一只錦囊,他邊走邊吟詩,每得佳句就寫下來放進囊中,歸來時再補足成篇。他的詩歌繼承《楚辭》和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而有所創(chuàng)新,在詩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語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優(yōu)秀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桃花亂落如紅雨”等,為后世所傳頌。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全詩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四、詩歌賞析:
    第一段: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案咔铩币徽Z,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huán)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皬垺弊植粌H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lián)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云”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xiàn)力。
    優(yōu)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jīng)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正面寫樂聲,又各具特色?!袄ド健本涫且月晫懧?;而“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
    “昆山玉碎鳳凰叫”,用“昆山玉碎”來相容樂聲,表現(xiàn)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傍P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昆山玉碎”后,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zhuǎn),憂傷的情緒在其中綿延--著重表現(xiàn)樂聲的起伏多變。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以哭泣的聲音摹寫樂聲的悲慘,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還能給人“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xiàn)方法,真有形神兼?zhèn)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yōu)美動聽。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耙月曨惵暋辈皇峭ǜ?,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寫樂聲由歡快轉(zhuǎn)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
    下句承接“十二門”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第三段: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寫樂聲傳到天上,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秋雨”又能夠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q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xiàn)。
    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象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tài),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這首詩用瑰麗的辭采、天上人間的想象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zhì)。
    五、課堂討論: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箜篌”演奏出來的優(yōu)美音樂的?
    要點提示:
    (1)主要運用側(cè)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2)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3)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像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xiàn)音樂的世界。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詩的唐朝也是音樂的唐朝,詩與音樂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樁姻緣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它們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稱為“摹寫聲音的至文”的三首詩: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中唐詩人李賀的這篇浪漫主義珍品《李憑箜篌引》。
    (二)作者介紹:
    李賀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jīng)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
    李賀年少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其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tǒng),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chuàng)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傳說他每次出門,跟隨的書僮身上總背一只錦囊,他邊走邊吟詩,每得佳句就寫下來放進囊中,歸來時再補足成篇。他的詩歌繼承《楚辭》和樂府民歌的傳統(tǒng)而有所創(chuàng)新,在詩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語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優(yōu)秀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桃花亂落如紅雨”等,為后世所傳頌。
    (三)朗讀。
    (四)鑒賞詩歌。
    1、我們先替李憑設計一張演奏會海報,畫面上應有什么?
    時間:高秋(高秋”一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寫出了演奏環(huán)境),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
    地點:中國晚唐(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樂器:箜篌(“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
    演奏者:李憑: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關于她當時的身價與聲名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她精湛的技藝受到了詩人們的熱情贊賞,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所以李賀才用他的如花妙筆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
    2、參加這場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請分別介紹一下他們的身份,并描繪一下他們聽李憑演奏時的神態(tài)(討論)。
    (1)江娥,就是湘妃,傳說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灑淚,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絕。
    (2)素女,是神話中的月宮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3)紫皇,“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被音樂打動。
    (5)神嫗,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樂,能彈箜篌。虛心向李憑學習箜篌技藝。
    (6)老魚、瘦蛟,潛在神秘深山的幽澗中。隨音樂在水波中上下跳躍,翩翩起舞。
    (7)吳質(zhì),吳剛,月宮中神仙,整天伐桂。徹夜不眠,倚著桂樹,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宮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也不肯離開。
    (9)云,優(yōu)美悅耳的弦歌聲一經(jīng)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10)十二門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長安方圓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人們陶醉在美妙的弦樂聲中,連深秋時節(jié)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
    昆山玉碎(壯其聲之清脆)有時激越得像昆侖美玉碎裂的聲音,
    鳳凰叫(壯其聲之和緩)有時又柔和得像鳳凰對舞唱和的聲音,
    芙蓉泣露(壯其聲之慘淡)有時凄傷哀怨,像是帶露荷花在哭泣。
    香蘭笑(壯其聲之冶麗)有時又明快歡樂,像是盛開的蘭花在微笑。
    5、這里詩人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摹聲音。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兩句詩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耙月曨惵暋辈皇峭ǜ?,但這兩句詩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喚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的壯觀;
    “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凄涼;
    “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
    6、舉出運用擬聲手法描摹音樂得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讓我們回顧《琵琶行》中以聲喻聲的形象化描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難,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四弦一聲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寫凸現(xiàn)了音樂的什么特點?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聲勢;小弦切切如私語--輕幽的音韻;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而和諧;間關螢語花底滑--悠揚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而冷澀;銀瓶乍破水漿進--突發(fā)而激烈;
    鐵騎突出刀槍鳴--清脆而尖銳;四弦一聲如裂帛--剛勁而激越。
    (五)、比較鑒賞:。
    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cè)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cè)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yōu)槊枘∫魳?,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七
    課前預習:
    1、讀熟詩歌。
    2、收集相關的文學常識。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薄皩φn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BR>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賞析詩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評價任務: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讀懂詩意。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詩歌的寫法。
    4、通過比較閱讀,了解《李憑箜篌引》《琵琶行》在寫法上的不同。
    5、用學過的手法表現(xiàn)樂曲《賽馬》,鞏固提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朝方扶南有過這樣一段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卑拙右椎摹杜眯小肺覀円呀?jīng)領略過,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泣鬼”的。
    二、自主學習。
    1、收集關于作者的資料。
    李賀,唐代詩人,字長吉,家境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
    其作品繼承前代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xiàn)出新奇瑰麗的意境。故后人稱其為“詩鬼”。
    2、了解作者李憑。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3、認識“行”這種文體。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4、了解箜篌這種樂器。
    “箜篌”,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有豎箜篌、臥箜篌等多種樣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讀一讀,賞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讀,了解預習情況。糾錯。
    2、聆聽錄音,感受朗讀的魅力,學一學。
    3、自由朗讀,體會詩歌朗讀的樂趣。
    4、風采展示,比一比,誰的朗讀最精彩: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參賽。
    四、交流研討。
    (一)說一說,感意境之美。
    1、要求:選取你喜歡的詩句,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
    (本題設計意圖:李賀的詩是很難懂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明確:
    例如:我喜歡“芙蓉泣露香蘭笑”。
    這句詩的意境是:那曲盡妙處的箜篌聲,其凄婉動人,猶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嗎?忽而,樂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陣陣歡愉的笑聲,這大概是秋之驕子――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悅,那么美好,笑得張開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猶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學生各抒己見后,總結:
    (二)議一議,明手法之妙。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箜篌曲之美的?
    明確:
    a、側(cè)面烘托,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b、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c、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xiàn)音樂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異。
    明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是直接描寫,只有“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側(cè)面烘托?!独顟{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本身著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正面寫音樂,其余全為側(cè)面烘托手法。
    五、學一學,寫樂曲之美。
    聽笛子獨奏《賽馬》,請大家試著用學過的手法把這段樂曲表現(xiàn)出來。
    六、各抒己見,盤點收獲。
    七、布置作業(yè):
    1、默寫詩句。
    2、把課上描摹聲音的語段整理成篇。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緊扣目標設計,“讀熟詩句―理解詩意―分析寫法―比較閱讀”各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完成比較順利。其中“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學生聽到《賽馬》全都活躍起來,寫作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這讓我很驚喜。
    2、不足:因為時間關系,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少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八
    2.感受李賀的浪漫主義風采。
    1.通過鑒賞詩歌的美掌握側(cè)面描寫的方法。
    2.通過比較三首同題材詩歌的寫作手法,擁有對同題材文學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的習慣。
    多媒體。
    一課時。
    師:唐朝,是詩的天堂,更是李氏詩人獨放異彩的黃金時代:“詩仙”李白,(幻燈)飄逸;“詩鬼”李賀,怪異;詩人李商隱,憂郁,可以說是風格迥異,姹紫嫣紅。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賀,因為他少年時便才華橫溢,名滿天下,獨領一代風騷。他以大膽的夸張和瑰麗的想象贏得了很多人的青睞。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欣賞他的描寫音樂的佳作——《李憑箜篌引》。題目中的“引”是古體詩的標志。李憑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樂師,人氣直追盛唐李龜年,有詩為證“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2分鐘)。
    說到音樂,我們知道,它來無蹤,去無影,如果用文字將它再現(xiàn)出來,絕非易事,何況是寫得神采飛揚呢?可是李賀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讓我們共同領略李賀的別樣風采吧!
    師:請同學們聽我范讀這首詩,注意字詞的讀音。(原詩幻燈)(1分鐘)。
    正字音:嫗。
    (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難問題。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瀏覽課下注釋,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讓我們開始吧?。?分鐘左右)。
    (生讀)。
    師:如果你們在剛才自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你就把它提出來,看看我們大家能不能幫助你。(2分鐘左右)(發(fā)動大家相互解決,誰能幫他?)。
    (二)鑒賞詩句。
    (師點撥聯(lián)系林黛玉進賈府,王熙鳳出場時的笑聲——先聲奪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師:那么接下來李賀怎么描寫音樂呢?好全體女生一同來讀下面描寫音樂的句子。
    那么下面描寫音樂的句子觸動你的是哪一句?它怎么打動了你?
    生:“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師:為什么用玉碎摹寫音樂?
    (點撥:我們?nèi)粘I钪泻茈y聽到玉碎的聲音,但通過玉給我們留下的美好印象,我們猜測它破碎的聲音也一定很美。)。
    師:你聽過鳳凰的叫聲嗎?
    生1:沒有,因為現(xiàn)實世界本沒有鳳凰,它只存活在神話傳說中。
    師:詩人為什么要拿這種存在于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來寫音樂呢?
    生2:雖然沒有這種鳥,自然也沒有這種鳥叫的聲音,但它是百鳥之王啊,我們就可以把所有鳥叫的美好的聲音添加到它身上,讓它無與倫比。
    師:這一句是以聲寫聲。(板書)。
    生:靜,安適。
    師:現(xiàn)在呢?它也繃不住了,粲然一笑,聯(lián)想一下,很像蘭花的花瓣綻開的樣子。
    師:還有讓你動情的句子嗎?
    生:“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師:我們聽過音樂,聽《梁?!罚瑸橹磸匦撵?,聽《命運》,為之斗志昂揚,悲傷,天晴也是雨,振奮,則天雨也是晴。可見音樂先改變?nèi)说男那?,而且“境由心造”,再由心情去改變環(huán)境,那么縱使晴空萬里也能風雨凄凄,即使彤云密布也會化為艷陽當空!
    師:還有嗎?
    生:“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師:“石破天驚逗秋雨”,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
    (師點撥連秋雨都逗引下來了,應該是不由自主,其實是心甘情愿,音樂太迷人。)。
    師:還有呢?
    生:“夢入神山教神嫗”。
    生:因為李憑的技藝太嫻熟了,引仙人競折腰,音樂太美了,那簡直就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讓神嫗甘愿向李學習。
    生:我覺得“老魚跳波瘦蛟舞”也不錯?。?BR>    師:“老”讓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生3:行動遲緩。
    師:“瘦”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
    生4:羸弱。
    師:為什么這些老弱病殘居然也跳啊舞???
    生5:音樂的力量。
    師:呵呵,音樂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
    生:還有“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生6:沒有誰,自己。
    師:為什么他不要自由了?
    生7:我化用裴多菲的詩句來回答“若為音樂故,自由也可拋”。
    師:真不錯!
    師:有個成語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其中“動如脫兔”是用兔子來形容人的動作迅速。其實也是在說兔子反應敏捷,動作迅速。而今露水斜飛而來卻忘記躲避!可見音樂的魅力!
    師:剛才我們一同品味了詩中的精彩,讓我們再一起聽配樂朗誦,重溫音樂的魅力。
    師:李賀描寫音樂的時候重在從音樂效果來展示音樂別具一格的美,正是因為音樂無形,難于捕捉,李賀才劍走偏鋒,這是智慧。就像清代學者劉熙載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草樹寫之。”劉熙載說的就是側(cè)面描寫的方法。當我們在寫作時正面無路可走的時候,不妨轉(zhuǎn)到側(cè)面,換個角度,就柳暗花明了?。ㄒ陨?5分鐘)。
    師:提到描寫音樂的佳作,我們便不能不說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有一精彩描寫音樂的片斷,咱們一起來背誦那一段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兩首詩描寫音樂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8:《琵琶行》:以正面描寫為主?!独顟{箜篌引》:以側(cè)面描寫為主。
    師:剛才我們進行同題材詩歌寫法的比較也可以作為我們?nèi)蘸筮M行同題材文學作品鑒賞的一個角度。通過比較閱讀,可以加深我們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人物形象、結構層次、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的理解,從而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分鐘)。
    師:既然說到了比較閱讀,我們就做個練習,看看我們有沒有掌握這一比較的方法,咱們一同來賞析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配樂讀)。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1.既然是《聽穎師彈琴》,那么正面描寫音樂的是哪幾句?
    生: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2.詩的后面幾句寫了什么內(nèi)容?它們和音樂有什么關系?
    生:詩人的感受,側(cè)面描寫音樂。
    生:比較三首詩:李詩——側(cè)面描寫為主,兼有正面描寫(昆山玉碎鳳凰叫)。
    白詩——正面描寫為主,兼有側(cè)面描寫(東船西肪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韓詩——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平分秋色。
    師:請看大屏幕,上面是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的概念(幻燈)。
    師:即使是側(cè)面描寫也各不相同:
    宋朝時候,有一次畫院招考??荚囀敲}作畫,題目是一句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考場上安靜極了,應考者都在認真思索。有的認為詩句的重點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畫了一些花瓣,讓一青年騎著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這不正是踏花么?表現(xiàn)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覺得重點是在“馬”上。踏花也好,歸去也好,馬蹄也好,都離不開“馬”。于是就精心地畫了一匹駿馬,一青年騎在馬上從花叢中疾馳,顯得很有氣勢。
    也有的人琢磨“馬蹄”應是重點,因此在畫紙上突出那騰空的馬蹄,并在“馬蹄”旁畫著紛飛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揚了起來,馬蹄還不會“香”么!
    眾多的應考者中,只有一位畫得很特別。他的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之時,一位英俊少年騎在一匹駿馬上。馬在奔騰著,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張張評選。當他看到那張蝴蝶紛飛的畫卷時,就會心地笑了。這張畫被評為最佳。
    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評說,應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這考生的成功,關鍵在于他仔細地分析了題目,全面領會了詩句的含義,并找到了體現(xiàn)題意的巧妙的方法。
    畫題中的“踏花、歸去、馬蹄”都是具體的事物,容易用圖形表現(xiàn),所以一般人都在這表面上下功夫。而題中的'重點在“香”字上。這“香”是一種感覺,憑嗅覺所得,而繪畫是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如何在畫面上體現(xiàn)出“馬蹄香”來就很不容易了。讓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難突出那“香”味。用蝴蝶來烘托真是想法新穎。蝴蝶為什么追逐馬蹄呢?不正是體現(xiàn)“馬蹄”的香么。這“香”不是直接畫出來的,而是觀畫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還有“深山藏古寺”“竹索橋邊賣酒家”。
    以上是藝術領域的“側(cè)面描寫”。
    文學領域的側(cè)面描寫是這樣的:(展示幻燈)。
    通過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的失態(tài)來表現(xiàn)羅敷的絕世美貌。
    師:正面描寫直觀,側(cè)面描含蓄,鑒賞時耐咀嚼、耐回味。寫作時我們根據(jù)寫作對象靈活選擇,有形的人或事物可以用正面描寫,無形的事物我們可以側(cè)面描寫,當然也可以學習白居易迎難而上的精神,選擇正面描寫。目的是使我們的作文由直白變?yōu)樘N藉,有單一變?yōu)樨S富,由呆板變?yōu)樯鷦樱鼓愎P下的景物更鮮活,人物更豐滿,從而提高你的寫作質(zhì)量!
    師:綜觀這三首描寫音樂的詩歌,在寫法上各樹一幟,自有風貌,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李憑箜篌引》,以其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將李憑箜篌描寫得精警感人,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的風采。清代方扶南這樣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長吉《李憑箜篌》,韓退之《穎琴師》,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運用側(cè)面描寫的方法寫一個人生氣的樣子。
    附:教學設計。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
    本單元涉及兩首描寫音樂的佳作,但手法和風格不同,依據(jù)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鑒賞和比較。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nèi)容的時候,適當?shù)仃P照生活,以達到以此作為觸發(fā)點帶動對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李賀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因為學習語文的關鍵在于積累,積累語言,積累情感,積累思維方式,積累知識,所以主要采用講解、涵詠、感染、討論法。讓學生在講解中積累知識,在涵詠中積累語言,在感染中積累情感,在討論中積累思維方式。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九
    吳絲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彈奏,靈徹的琴聲,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動淚灑斑竹,素女聆聽滿懷哀愁。這是樂師李憑,在京城演奏箜篌。
    樂聲時而像昆山玉碎,時而像鳳凰悠鳴,時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時而使香蘭含笑開口。
    長安城十二門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響驚動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樂聲沖上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驚得五色石破,引來秋雨啾啾。
    夢幻中進入神山教神嫗彈奏,樂聲使老魚躍波傾聽,瘦蛟翻江跳舞。
    月宮里吳剛徹夜不眠倚著桂樹,寒露斜飛,打濕了凝神靜聽的玉兔。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十
    1、感受音樂,把音樂和形象結合起來。
    2、鑒賞詩歌是如何表現(xiàn)音樂之美的,了解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3、分析比較本詩和《琵琶行》描摹音樂的區(qū)別。
    學生討論回答。
    示例:
    (1)、播放《運動員進行曲》,教師臺詞:“下面有請獲獎者上臺領獎”
    (2)、播放《二泉映月》,教師臺詞:“小強,你死的好慘啊!”
    2、總結明確:音樂和形象密切聯(lián)系,而且互通,音樂和形象一致,則會和形象相得益彰。反之,會是什么情況呢?(將剛才的音樂和臺詞交叉搭配,產(chǎn)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3、提問:如何將聽覺的音樂轉(zhuǎn)化為視覺的形象?我們以前在《琵琶行》中已經(jīng)對此有了了解。
    4、復習《琵琶行》中的相關語句。(學生集體背誦“忽聞水上琵琶聲”至“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段)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的《李憑箜篌引》也是這樣的一首詩歌。(板書詩題)。
    1、釋題。
    李憑:元和年間著名的宮廷樂師,善彈箜篌。箜篌:古代的一種弦樂。引:詩歌體裁。
    2、配樂朗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個別讀)。
    3、思考討論:詩歌是如何描繪聲音的?
    明確:
    (1)、從描寫角度看: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屬正面描寫,“吳絲蜀桐張高秋”和“李憑中國彈箜篌”兩句交代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和樂器特點,其余均屬側(cè)面描寫音樂。
    (2)、從修辭角度看:通感和夸張。
    通感:“芙蓉泣露”(樂聲慘淡)。
    夸張:“空山凝云頹不流”、“動紫皇”、“石破天驚”等。
    (3)、從內(nèi)容風格:浪漫主義,通過深神話表現(xiàn)音樂世界,聽到音樂就如同恍到仙境,更顯音樂之神奇和感染力。
    4、難點討論:“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為什么選取并不漂亮的物來入詩?
    明確:老魚、瘦蛟本已年邁體弱,應在水下靜養(yǎng),可聽到樂音,竟跳出水面,翩翩起舞,音樂之感召力更加突出。
    比較本詩和《琵琶行》在表現(xiàn)音樂上的區(qū)別。
    學生討論后明確:
    從描寫角度看,《琵琶行》多為對音樂的正面描寫,而《李憑箜篌引》多為側(cè)面描寫。
    從內(nèi)容看,《李憑箜篌引》為純描摹聲音,而《琵琶行》在描摹聲音時也在敘事和抒情,風格感傷。
    四、再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意境。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十一
    1、讀熟詩歌。
    2、收集相關的文學常識。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薄皩φn文的內(nèi)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賞析詩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讀懂詩意。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詩歌的寫法。
    4、通過比較閱讀,了解《李憑箜篌引》《琵琶行》在寫法上的不同。
    5、用學過的手法表現(xiàn)樂曲《賽馬》,鞏固提高。
    一、導入新課:
    清朝方扶南有過這樣一段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們已經(jīng)領略過,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泣鬼”的。
    二、自主學習。
    1、收集關于作者的資料。
    李賀,唐代詩人,字長吉,家境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
    其作品繼承前代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xiàn)出新奇瑰麗的意境。故后人稱其為“詩鬼”。
    2、了解作者李憑。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疤熳右蝗找换匾?,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3、認識“行”這種文體。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4、了解箜篌這種樂器。
    “箜篌”,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有豎箜篌、臥箜篌等多種樣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讀一讀,賞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讀,了解預習情況。糾錯。
    2、聆聽錄音,感受朗讀的魅力,學一學。
    3、自由朗讀,體會詩歌朗讀的'樂趣。
    4、風采展示,比一比,誰的朗讀最精彩: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參賽。
    四、交流研討。
    (一)、說一說,感意境之美。
    1、要求:選取你喜歡的詩句,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
    (本題設計意圖:李賀的詩是很難懂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明確:
    例如:我喜歡“芙蓉泣露香蘭笑”
    這句詩的意境是:那曲盡妙處的箜篌聲,其凄婉動人,猶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嗎?忽而,樂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陣陣歡愉的笑聲,這大概是秋之驕子——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吧?你看,它笑得那么欣悅,那么美好,笑得張開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猶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學生各抒己見后,總結:
    (二)、議一議,明手法之妙。
    詩人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箜篌曲之美的?
    明確:
    a.側(cè)面烘托,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b.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
    c.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xiàn)音樂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異。
    明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是直接描寫,只有“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側(cè)面烘托?!独顟{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本身著墨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正面寫音樂,其余全為側(cè)面烘托手法。
    五、學一學,寫樂曲之美。
    聽笛子獨奏《賽馬》,請大家試著用學過的手法把這段樂曲表現(xiàn)出來。
    六、各抒己見,盤點收獲。
    七、布置作業(yè):
    1、默寫詩句。
    2、把課上描摹聲音的語段整理成篇。
    1、本節(jié)課緊扣目標設計,“讀熟詩句—理解詩意—分析寫法—比較閱讀”各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完成比較順利。其中“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學生聽到《賽馬》全都活躍起來,寫作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這讓我很驚喜。
    2、不足:因為時間關系,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少了。
    李憑箜篌引教學設計篇十二
    語文:
    學科。
    語文。
    教材名稱。
    古代詩歌散文。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題。
    年級。
    高二語文a層次。
    學期。
    下期。
    學段。
    第2學段。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品味總結寫音樂的手法,感受音樂美。
    過程與方法:誦讀、比較。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誦讀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教學。
    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賞析詩的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教學。
    難點。
    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學以致用。
    教學。
    思路雖是語文a層次的學生,因是據(jù)一次成績劃分的班級,語文素養(yǎng)相差很大。本課描寫音樂充滿了浪漫主義手法,對于a層次絕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要充分調(diào)動所有學生的知識積累,使快速進入文本。重視學生原汁原味的品味過程,使學生曲徑尋幽,逐步深入。避免揠苗助長,專家的誦讀,優(yōu)秀學生的誦讀,放在后面,并引導學生評論。為調(diào)動所有學生,讀寫結合,采用不同探索文本模式,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
    主要。
    教學。
    方法。
    讀寫結合:通過寫把思路顯性化,盡可能調(diào)動所有的學生。
    教學。
    資源。
    2.剪輯《青藏高原》的第二節(jié)。
    教學過程。
    課時。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
    共
    一
    課
    時
    一、
    導入新課。
    1.學生讀典故,其他學生思考。
    2.同桌間交流思考的成果,然后學生展示成果。
    1.導入自然,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2.引出本課的主要話題——寫音樂的手法。
    3.為學習新課奠定廣闊的知識背景,讓學生便于知識遷移,很快地進入作品。
    二、
    整體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初讀全詩,掌握字詞句含義,據(jù)題目,找出直接寫“李憑彈箜篌”這件事的句子。并找出兩個過渡句(關鍵句)。
    成果展示:“吳絲蜀桐張高秋”“李憑中國彈箜篌”直接寫事件,其他都是描寫音樂?!爸袊敝搁L安,“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與之照應;“紫皇”既可指“皇帝,也可指”天帝天神“,下文”女媧補天神嫗瘦蛟吳質(zhì)寒兔“與之照應。
    (ppt展示)。
    2.想想前四句正常的語序是什么?李賀為什么這么安排?
    (ppt展示)。
    1.學生朗讀整體感知。
    2.同桌交流。
    3.優(yōu)秀學生點撥字詞句。
    4.學生交流展示對詩歌的整體把握。
    1.學生能自己探究解決的教師不講。
    2.優(yōu)秀學生能幫助全班解決,教師不講,充分發(fā)揮主動性。
    3.對作品的理解要有整體意識,語境意識。
    三、
    自主探究,再次朗讀作品,品味手法。
    1.再次朗讀作品,看看都用了什么手法寫音樂?《琵琶行》主要以直接描寫主,這首哪些句子是?其他的用了什么手法?賞析你喜歡的詩句。
    2.教師肯定學生賞析的精彩之處。
    3.總結歸納:
    琵琶行: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主要為直接描寫(以聲寫聲)。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琢磨不多,主要為側(cè)面烘托。直接描寫主要是“昆侖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以聲寫聲,以形寫神)(ppt展示)。
    1.學生再次朗讀。
    2.學生以寫的方式賞析自己都喜歡的詩句。
    3.學生自由交流。
    這個環(huán)節(jié)關鍵是讓學生自己品味,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背景,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每個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學生可以自由談,教師沒必要給過多的限定和否定性的評價。
    四、
    與“大家”(cctv10)的朗讀,作比較,再次品味。
    1.與“大家”(cctv10)的朗讀,作比較,再次品味,你認為朗誦者哪個地方特別值得你學習?播放朗讀,學生品味,再次朗讀,感受美感。
    (ppt展示)。
    2.播放視頻。
    3.請學生談看視頻的感想。
    4.請優(yōu)秀的學生范讀。
    1.學生欣賞視頻,談感受。
    2.朗讀好的學生范讀。
    3.所有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1.故意說“大家”的朗讀有不足,讓學生不迷信權威。
    2.在學生充分地品味之后,再展示大家的作品,是避免學生的思路受到壓制。鼓勵學生的個性。
    共
    一
    課
    時
    五、拓展延伸。
    1.初中我們學過劉鶚的《明湖居聽書》,里面的音樂描寫用了怎樣的手法。
    2.我們模仿學過的詩文,也聽一段音樂,用學過的手法寫你品味到的音樂美。任選角度,三言兩語即可。
    小試牛刀:《青藏高原》的風格是遼闊、綿遠、高亢、跌宕起伏,富有藏族風味。試著描寫音樂。(ppt展示)。
    3.播放音頻。
    4.下水作:仿佛是從那遙遠的藍天白云深處飄來一股清新的帶有陽光味道的風,讓我們感受到豪邁、純樸和清爽,頃刻間,聲音拔了一個尖兒,像直沖云霄的雪山,白云繚繞,透露出神秘與純凈。正在暗中叫好,突然聲音趨于平緩,穩(wěn)穩(wěn)送出,入耳有說不出的舒暢,如同山澗清泉石上奔流,又如一匹駿馬在那遼闊的草原上盡情馳騁,節(jié)奏平穩(wěn)而明快。唱了幾句后,又稍有回環(huán),接著又趨于平緩,那舒緩而悠揚的歌聲,又像是撐著一葉扁舟出沒在起伏的波浪中。接近尾聲時,聲音又直線揚起,卻又極力千回百折,節(jié)節(jié)高起,大有”一行白鷺上青天”之狀;又如一只大鵬扶搖直上,向那高空沖去。在那極高的地方,又盤旋了數(shù)匝,像排云而上的鷹隼直沖云的深處。這一聲唱得四座屏氣寧神,正不曉得還會有什么變化,突然一個“原”字唱出后,似遏止的流水暢出,讓人有仿佛在溫泉湖沐浴完之后一樣,有說不出的舒坦。(ppt展示)。
    1.集體回答《明湖居聽書》的手法:通感?以有形寫無形??偨Y寫音樂的手法。
    2.一分鐘寫作。
    3.學生展示成果。
    2.給學生極可能少的限定,充分調(diào)動學生。
    3.創(chuàng)作可以促使更有效的閱讀,促進更深入地思考。
    六作業(yè)。
    1.看課后韓愈《聽穎師彈琴》,總結描寫音樂的手法,寫一篇音樂評論。
    2.看朱自清的《歌聲》,品味其中寫音樂的手法。
    課后完成。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與
    創(chuàng)新之處。
    1.誦讀有利于學生走入作品,這毋庸置疑。傳統(tǒng)的做法是一上來名家和教師范讀,然后讓學生去品味,這無異于揠苗助長。因為好的朗讀都是基于對作品主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本堂課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循序漸進地逐步品味,重在學生自己的感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一遍遍品味中,逐步提高。這一點個人感到比較成功。
    2.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背景,使這首單獨欣賞比較難的作品,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3.如何調(diào)動起所有學生,對于語文教學來講,寫,無異于最有效的手段,蘇東坡就說過“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難遇一也,況了然于口與手者”。本堂課讓學生寫四次:一次是回憶學過的寫音樂的作品,評論手法,一次是給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寫鑒賞,一次是聽音樂當場選角度寫鑒賞,一次是課后總結寫音樂的手法。尤其是當場聽音樂寫鑒賞,提升了學生的水平,學生也很感興趣。
    4.重視每位學生的思考和個性化的感受。不管是朗讀還是交流,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品味思考。合作交流根據(jù)題目的難易,采取同桌之間交流,和四人小組交流兩種模式。讓合作交流盡可能的高效。
    存在的問題。
    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