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論語讀后感(熱門20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于書籍內(nèi)容進行思考和探究,深化了讀者對于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認識。讀后感可以從情感、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和表達。以下是一些文化名人對某本書的讀后感,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們的聲音和思考。
    論語讀后感篇一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00年。
    《論語》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00年的寶座。
    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遙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jīng)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
    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
    《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diào)和折衷的態(tài)度”。
    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
    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
    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
    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nèi)寮覍W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zhì)。
    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zhì)沒有君子高罷了。
    《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質(zhì)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
    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zhì)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xiàn)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
    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
    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于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fā)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
    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
    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
    “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
    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
    這也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
    縱然,《論語》經(jīng)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經(jīng)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
    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jīng)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
    根據(jù)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上智”,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一種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么學習都沒有辦法;一種是“中人”,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
    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學而知之”的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種是“困而學之”的人,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才會想起來去學。
    這兩種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論語的經(jīng)典對白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詞“圣人”。
    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個檔次的了。
    孔子特別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卻不希望每個人都參照他的觀點去當圣人。
    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孔子覺得自己就當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堯舜禹那樣的先帝。
    首先,孔子認為,圣人必須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過是祖上發(fā)過跡,到孔子這一輩,已經(jīng)是窮困潦倒四海為家了,更談不上是什么君王。
    其次,圣人必須天資聰慧,不用學習就能明理明德,顯然,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不成圣人。
    因此,一般人的標準到仁人這個檔次就已經(jīng)是成功了,即使不能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了。
    他也是這么教育他學生的。
    論語中一共有105個“仁”字,那何為“仁”呢?學生問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針對性。
    比如他說“巧言令色,鮮仁矣”,對于溜須拍馬的人孔子最討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币酥谱约?,一切按照禮的規(guī)矩辦事;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币拼齽e人,承擔幫助別人的義務。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仞。”孔子告訴他,說話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近,與人忠?!边@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種德性,讓他接物處事待人都要充滿敬意和忠誠。
    此外,孔子還經(jīng)常將仁與智、勇相提并論。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薄叭收弑赜杏拢抡卟槐赜腥??!逼鋵嵲诳鬃友劾铮收咭呀?jīng)具有了智勇兩種品質(zhì)。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比嗜耸紫纫宰鹱詯郏约阂袏^斗目標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
    孔子對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學生輕易夠不著這樣的頭銜。
    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于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闭f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為“仁”。
    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我們現(xiàn)在學習孔子的“仁”學理論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運用到實際。
    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在講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時,總是忘不了自己將大學舍友從國外拉攏到國內(nèi)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經(jīng)歷。
    他說,這全是他在大學期間為他們掃地的功勞。
    當然,這是句俏皮話。
    宿舍衛(wèi)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掃,但是俞就是喜歡一聲不吭自己一個人包攬,留給大家好印象,直到他遠赴大洋彼岸找到當年的舍友時,對方還會忍不住激動地回憶起這樣一個小細節(jié)。
    我把它也定義為“仁”,雖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
    但,正是這份仁義使他
    們義無反顧地跟隨俞敏洪創(chuàng)辦新東方,讓他們堅信能在宿舍里為大家服務的人,自然在事業(yè)中也虧待不了當年的兄弟。
    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論語讀后感篇二
    強調(diào)只有按時溫習(實踐)所學的知識,才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討問題,體現(xiàn)了學習的樂趣和態(tài)度。最后一條非常重要,強調(diào)了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不是為了夸耀,當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時,不應怨恨,這才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應有的態(tài)度。
    闡明學與思的辯證關系。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
    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說明在知識、學問上要坦率,不能帶有虛榮心,應采取極其誠實的態(tài)度,千萬不應該不懂裝懂。
    強調(diào)要以學習為樂。
    強調(diào)了進行自我修養(yǎng)要常思己過,有則改之。
    強調(diào)不因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憂慮,但是應該要努力充實自己的才能。
    強調(diào)要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
    孔子提倡,學習別人時要有所選擇,不但能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且能剔除別人的短處,強調(diào)了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重要性。
    “時習”即是在生活中不斷運用和深入理解所學的過程。學有所得,與知己交流,是學習者熱誠的期待,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學得寂寞,無人喝彩,甚至被否定和批評,還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在學習上自得其樂,這就是真正的君子之風。
    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于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后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于虛無縹緲中?!皩W”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nèi),在于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fā)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承認自己在學習中的疑惑和困難與表現(xiàn)自己在學習上的進益和收獲同樣重要。強不知以為知只能欲蓋彌彰,顯得更加愚蠢和可笑。勇敢地說“沒聽懂”“不明白”才可能得到進一步的點撥和教導,從而化不知為知。不懂時偽裝懂,是耍小聰明;不懂時馬上提問盡快弄懂,才是大智慧。因真誠坦白而不斷進步的好學者,就是真正的智者。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好之”是中級境界,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皹分笔歉呒壘辰纾褜W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論語讀后感篇三
    孔子學生眾多,而且性格各異、年齡參差不齊,因此孔子將學生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nèi)容也因人而異。他將學生按智力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類,按性格分成狂者、中行、狷者三類。學生不同的智力接受能力不同,不同性格學習興趣不同,分類不是為了給學生定性,而是更好的進行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長。我在這想談的是在我教學的這段時間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學生,有調(diào)皮搗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對于這些學生,剛開始對于他們,我可以說是無計可施,但是經(jīng)過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他們總想著做一些事來吸引別人,只不過做的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時我就扮演和他們一樣的角色去和他們交流,在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詞需要我們老師去踐行,一些事需要我們老師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去善待學生的錯誤,要去用關心融化學生的不足。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進內(nèi)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讓學生對本學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樂課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孔子在教學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趙校長也曾說過:“班級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亞于我們老師”。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前段時間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問我老師你會唱《最美的期待》嗎?當時我楞了一下,這不是抖音里面的嗎?看著她充滿渴望的小眼神,感覺她想做我的小老師,就說了句不會??!讀后感·她開心的說那我來教你吧,她唱了幾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這時學生就說,老師你騙人,你不是說你不會唱么,我笑了笑,最后這個小插曲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和這位小女孩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被拉進了,同時她在常態(tài)課上表現(xiàn)的也很積極!
    有友善的朋友在身邊,那是件快樂的事了,這是我在工作這段時間里對這句話的理解。第一,和學校里的老師做朋友,朋友不僅僅只在處室內(nèi),還有在校園內(nèi)相遇時的點頭微笑,彼此之間談談工作,談談學校生活;第二,和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學習增進自己,那會是一種享受;第三,和學生做朋友,做好良師益友這個角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彼此的關系,同時引導他們?nèi)绾稳ド?,去學習,如何快快樂樂的成長!
    萬世師表,三尺講臺,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論語讀后感篇四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ā妒龆罚?BR>    這是一份好學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珍貴的精神。這說明學無常師,我們應該不斷在生活各處發(fā)現(xiàn)可以做為自己老師的人,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它代表了對知識無窮無盡的渴望,代表了對每一個人的認可,就像高山,為什么它如此高大?因為它不拒絕小小的石子;也似大海,為什么大海如此浩瀚?因為它不拒絕小小的浪花。這在我的生活中也有幫助。班上有一個同學,他總在下學前就可完成作業(yè)。我很驚訝,我在下學之后往往要花1到2個小時寫作業(yè)。后來,我有幸和他坐了同桌,發(fā)現(xiàn)他總是一下課就寫作業(yè),上完操早早地跑回來寫作業(yè)。寫完了就復習。而我呢,下了課就和同學說話或是出去玩,當然沒有效率。現(xiàn)在,我也可以很快地寫完作業(yè)了,還可以復習和預習,效果很好??鬃痈嬖V我們,求知要虛心求教。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學習與思考,只有結合,才可達到“學而致用”的效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就像讀一篇文言文,即使背得滾瓜爛熟,不理解意思,又有何用呢?這就是盡信書而不如無書。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是只流于空想,而不進行知識的積累,這同樣沒有任何用處。我們需要學習所帶來的知識,也需要對知識的理解,讓它成為銘刻在我們心中的提醒劑,伴隨我們一生。小學時學奧數(shù),只采用“題海戰(zhàn)術”,所以總學不懂。后來,琢磨出了總結的辦法,果然好,老師都表揚我了,學期末還得了獎品。這就是思考的好處。孔子告訴我們,求知要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
    學過的就要將它牢記在心中,學習起來永不滿足。當今的我們,正是需要這樣一種態(tài)度。默而識之,就像老師上課說的,學習過的要記住,背會,才能學好。學而不厭,不滿足于已有知識,永遠無法停下汲取知識的腳步,“活到老,學到老”正是這樣一種精神??鬃痈嬖V我們,求知要永不滿足,牢記心中。
    圣賢把活潑的人生經(jīng)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了今天,讓我們?nèi)匀挥X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nèi)栽谒麄兊难哉撝惺芤妗?BR>    ----于丹。
    我想,孔子就是這樣一位圣賢,穿過重重迷霧,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微笑??定格在嘴角。他的《論語》,猶如一顆明星,吸引著無數(shù)人的眼光。我就是那無數(shù)人中的一員,但我在用我的方法,理解《論語》,感悟《論語》。
    論語讀后感篇五
    《論語》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論語》教給了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讀《論語》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心靈收獲,現(xiàn)在就結合工作來說一點膚淺的個人感受吧。
    收獲一: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jīng)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這使我想起在學校領導的信任下,所擔任的教科研工作,因為工作地特殊性,肩負著教師專業(yè)化素養(yǎng)的提高。雖然來到學校也兩年多了,但從沒走進教師們的專業(yè)領域,現(xiàn)在為了學校的發(fā)展,我不得不去從多種角度來考慮這些,確實壓力重重。就目前的教科研工作來說,我們做的最多的是常規(guī)教研活動,如何從教師們的課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方面的小課題還沒有實施。在活動中也許會有這樣那樣的考慮的不周,還希望每位老師直接提出,我們接受了你的建議,在你的建議下提高的不止是你個人,還有我們這個團隊的成員。
    《論語》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我們可以做到:幫助別人,提高自己;理解別人,獲取快樂。
    收獲二:讀《論語》我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tài)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tài)度。
    在我們的課堂中,通常會有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包括我在一次有一次的課堂激情的引導下,如果還有學生做小動作,不做作業(yè)造成考試成績不及格,屢教不改的學生,我在課堂上也失去過理智,責罵孩子,結果我發(fā)現(xiàn)孩子疏遠我,躲著我,過后,我不僅在想,我的這種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還讓孩子怕了你,他不敢親近你,還會學么?最近我班里有一名每天上課打瞌睡學習成績一降再降的孩子。我知道,這個孩子的這種情況,是屬于家長管教的問題,于是我就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沒想到周一我看見的是孩子臉上的青腫,問他:怎么了?他說:是爸爸用皮鞭打的??粗⒆拥哪?,我開始自責,為何總找理由說自己忙,不去主動和家長多聯(lián)系,讓家長在教育孩子理念上轉變以后再共同努力來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呢?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進步那么一點點,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著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教育學生做真人,說真話,做真事。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在尊重、寬容之聲響徹云霄的今天,老師應本著理性的眼光,尊重的思想與同事相處,與孩子交流。
    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謙和的態(tài)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孔子那平凡的話語中透著超凡的睿智,閃爍著智慧的哲理。需要我精心拜讀、細細品味。
    論語讀后感篇六
    對于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為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脫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為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后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shù)圍繞“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個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著神圣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xiàn)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為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jīng)世致用的哲學。“子不語”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zhì)則是漠不關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qū)逐出了研討的范圍,也使得在后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jīng)年不絕。
    然而著眼于現(xiàn)世,卻并不意味承認現(xiàn)實。
    東方的讀書人,總是懷有類似“勸世”的情結。所以孔子長久擔當?shù)恼嬲巧墙逃?。在他本人的時代,儒學倡導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應該使自己向一種理想人格趨近??鬃訉⒅x成為“君子”。通過強調(diào)人的修身與自省,孔子宣揚當一個君主的自我修養(yǎng)達到完善,那么他的權力就可以通過最和平高貴的方式來保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天真,因此我們看到后世雖將孔子本人拜為先師,卻沒有幾個強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經(jīng)營他的政權。盡管如此,那些對于理想人格的設定卻并沒有被輕賤。今時今日,中國人的`道德標尺也依然圍繞著它們,謙遜淡定博學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始終被向往,但它一直以來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誰也還沒見過它的完成。那些勸誡簡短如“不遷怒,不二過”,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卻無一不是包含了對于自身情緒與意識的雙重控制,“君子”是一群有著絕對精神力的人,從這種意義上看,孔子相信個人意志的力量勝于環(huán)境的影響力,因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無所謂貧富職業(yè)境遇,他們從不慌張,從不刻意爭取,永遠只是物來則應隨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變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們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悖論。
    儒學的本末,都成為這個悖論之下的一個圈套。這個圈套的根基是一個絕對正確的假設,它決不可能實現(xiàn),同時任何理論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結果就是連它的創(chuàng)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進去。諷刺的是現(xiàn)實之中,孔子并沒有像他所說的那樣應該只是做好全部的準備來等待時機的降臨。眾所周知,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試圖說服那些絕不可能——按照他所說的,去重現(xiàn)一個絕不可能回到的美好過去——的君王的努力中。這是非常悲哀又奇怪的事。我們看到過最標準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樣遁世于飄渺的。因為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現(xiàn)實,就會明白要改變已成規(guī)矩的方圓只能是種妄念。我很難相信孔子真的認為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來,他所留下的形象也從來不是這樣一個野心而自負的人。在他所留下的關于自己理想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和所謂“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向往沐風逐月的清逸閑悠,崇拜老子,直言見老子猶見真龍。但是最終他一天也沒有真正去落實過他的憧憬,他舍棄了清高與優(yōu)雅,以卑微的姿態(tài)投身于時代的洪流中,試圖用老邁的身軀擋住滔滔的江水。而這一切的理由,也許只是出于一種悲憫與責任感。他背負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現(xiàn)實。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來只會是現(xiàn)實的不斷重演,被遺忘的美德從不會被喚醒,就如它們從來不曾真的存在過。帶著這樣的矛盾與感傷,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為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說:巨大的悲憫,超越了善。他注定會失敗。他成為了不可被戰(zhàn)勝的人。
    論語讀后感篇七
    茫茫千余年,悠悠數(shù)代人。多少人的姓名隨歲月的蹉跎而磨滅,多少件事跡因光陰的流逝而隱去,多少觀念被時代的變遷而塵封?;赝^去。有多少人可以名垂青史,又有多少思想可以讓人為之傾倒。而《論語》,這一部語錄體散文,卻能載入千千萬萬有志之士的心中,激起浪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蔽覀兒孟窨吹娇鬃勇暑I著弟子們,正站在寬闊的,奔騰而過的河流邊,在微風吹拂下,指點江山,感慨消逝的時光,就像這喝水一樣,日日夜夜不停地流蕩,一去不復返。這種緊迫的,時不可待的,應當及時努力的感受。有如屈原的“日月忽其不掩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在生活中,他們激勵了我們一代代自強不息,爭分奪秒為事業(yè)而奮斗,像孔子一樣“學而不厭”。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讓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睂ξ覀兊娜松兄氐囊饬x,其一,大的成就,都是從小事做起的,不可半途而廢。做事情開個頭很容易,但卻很少有人能堅持到最后的。其二,人們的學業(yè)乃至事業(yè)成就的大小,全系于個人的努力的多少。雖然乍看這句話比較絕對,但是在很多的時候,主動努力使可以改變客觀環(huán)境的,關鍵在于是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這又如荀子的“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學習中,他們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定會取得理想的成就。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中的松柏,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偉岸挺拔,不折不撓,蒼翠蔥蘢,富有極強的生命力,啟迪了后代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的詩情畫意。就如劉禹錫的“后來富貴以零落,歲寒松柏猶依然?!钡那閼选K麄冞@些有志之士以松柏這些自然界現(xiàn)象為喻,表白自己矢志不渝的節(jié)操,也歌頌那些經(jīng)得住嚴酷考驗的堅貞不屈者。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說,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孔子終身倡導的儒家思想,意在告訴我們什么是怨,什么是仁,也就是孔子所倡導的“推己及人”。就是以人之心推己,以己之心推人。換位思考,很多看似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告訴我們?nèi)送诵?,心同此理。學會善待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個人在尊重別人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別人的尊重,一個人在善待異己的同時也端正了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
    漫漫長河里,《論語》留給我們的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悠悠歲月里,《論語》教會我們的事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們在它的教導下慢慢成長,社會在它的引導下不斷進步。
    《論語》,我們的瑰寶!
    論語讀后感篇八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環(huán)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交什么樣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書,他可以幫助你打開你的世界.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么從朋友身上,讓我終生受益。
    我愛人是當兵的,我們86年結婚到現(xiàn)在,我跟隨幾徑周折,前后調(diào)轉了5個學校,每一處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單無助,從內(nèi)心渴望朋友的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師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識,相知的機會,我在大家的熏陶影響下。我以我的熱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諧共處,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盡自己力量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志,去回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自然多了,當然也交往過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會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鉆牛角尖,要換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長處。來補己之短。這樣無論與誰相處關系都會融洽。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其實,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給你適當?shù)狞c撥與批評。會讓你從內(nèi)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光明。
    多年來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最難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節(jié)剛過,人們還沉醉在與家人團聚幸福的時刻。我愛人胃病突發(fā)。經(jīng)診斷讓我震驚,好似晴天霹靂、天旋地轉。當時兩腿發(fā)軟,不敢面對現(xiàn)實。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長春中日醫(yī)院工作。
    我急忙打電話向她咨詢病情。她首先給我安慰、鼓勵。然后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里醫(yī)治。正確的分析去她那里的利與弊。我在她的誠懇的邀請下,來到了中日醫(yī)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勵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天能面對現(xiàn)實,精心照顧我愛人。每天她倒出的辦公室,讓我愛人在那里面化療醫(yī)治,使我愛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很快讓我們夫妻二人度過了第一個化療階段的難關。
    還有任主任、付利波、金麗敏。好幾位教師給我代課,使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家長反饋十分滿意,給我抽出更多的時間照顧我愛人,再半年時間里,再所有病友中,我愛人恢復最快、最好。這都是朋友給予的勇氣和力量,換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過閱讀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加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我將朋友視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時于丹老師也漸漸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勵讀書的熱情。是書籍讓我受益終生。讓我快樂、讓我充實、讓我更富有。讓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與力量。
    論語讀后感篇九
    說了這么多,不舉例子就全是空談。所以下面我就舉一些例子來說明我讀論語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論語》中記載孔子評詩經(jīng),“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如果要問我,讀了《論語》,如何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讀到了什么呢?我覺得,我讀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幾個以說得詳細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讀后感篇十
    述而篇共三十八章,其中包括了弟子對孔子的評價,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孔子的思想。
    【原文】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安詳。
    【解讀】這是孔子的學生對孔子的贊揚。孔子認為人有各種欲與情,這是順其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感情與欲求,都必須合乎“中和”的原則。在“溫”與“厲”、“威”與“猛”、“恭”與“安”之間,要求一種適度??鬃泳褪沁@樣做的,成為中和的典范,體現(xiàn)儒家中庸思想。
    【原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解讀】這是對孔子行為的描述,表明了孔子對于自然仁愛的態(tài)度。釣魚當適可而止,射鳥當不失人心,仁愛萬物。不強取豪奪、濫殺無辜。在古代什么季節(jié)不能捕殺什么動物,什么季節(jié)應該特殊保護哪些動物都是有明確規(guī)定的,如果違反了,就要受到道德譴責。
    【感悟】。
    這兩章是弟子對孔子的評價,二十字不到的兩章文章體現(xiàn)出了孔子的思想,也發(fā)人深省。
    孔子是“溫”、“厲”、“威”、“不猛”、“恭”、“安”兼具的圣人,真正地體現(xiàn)了“中和位育”。可以想象如果一個教師自己的情緒喜怒無常,態(tài)度都不莊重,就無法去做學生的工作,更無從談起對學生的誘導,那他肯定不會具備善于啟發(fā)誘導的能力。一個教師只有情緒穩(wěn)定了,態(tài)度莊重了,在學生面前才能做到謹慎行事,三思而行,也才能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
    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太快,每天遇到的事紛亂陳雜,“中庸”和“佛系”的心態(tài)能幫助我們穩(wěn)定情緒,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
    “飯疏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贝植璧埡蜎鏊材馨藏殬返?,可富可貴但要取之有道,這就是孔子的境界。在這樣精神境界的指引下自然是情緒穩(wěn)定、態(tài)度莊重的,也自然能做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體現(xiàn)了對待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主張人與自然和諧,這是其普遍性所在和永恒的生命力所系;也是我們確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基礎。
    論語讀后感篇十一
    在我決心在以后的商業(yè)之道上追求大儒精神后,時而閱讀和思考在悠久的歲月前,那些先賢是怎么過完一生的。對于后輩來說,唯有通過歷史文獻來獲得對于他們的認知,達到精神交流的境界。
    在我學習初期,曾致電問一老師,請教儒學的根本以及學習方法,因為以前的時候就在他家里閱讀和學習了很多與文化相關的知識,并得到他的教導,受益匪淺。他說,儒學的基本教義和思想,在中國上下幾千年里,有無數(shù)的大師已經(jīng)對于研究很是深透,這些都可以直接用的。對于儒學,若真正的要學好,做好,其實就是簡單的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通過畢生實踐這五個字對于人是一種莫大的考驗。學得多,不如做得多,化繁為簡,把思想貫徹到人生的每一個點滴,人也都不容易。
    當然我還沒有經(jīng)歷更多的階段,對于以后的事情無從得知,不過通過觀察其他真正的儒商看來,“做”這個儒學的精髓基本被他們貫徹了,比如范蠡,比如澀澤榮一等等。沒有實際行動的支撐,一切都是空談。
    作為一個日本人,能夠把儒學貫徹力行如此好,說明了澀澤榮一是真正的理解到了。當他提出“士魂商才”的時候,就像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原理相同,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礎上,來運用其他優(yōu)秀的文化元素。以日本魂作為根基,用儒學來裝備日本的商業(yè)和經(jīng)營者,培養(yǎng)道德情操和藝術才藝等。只有把算盤運用好了,國家經(jīng)濟命脈才會發(fā)展,人民才會日益富裕起來。
    澀澤榮一能夠極力推薦和貫徹《論語》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他之前,已經(jīng)有日本人通過實踐得出,儒學的基本道德以及內(nèi)部的知識運用,是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的。日本江戶幕府的開創(chuàng)者,德川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其治世之本領,能夠威服諸多英雄豪杰,開拓15代霸業(yè),200年間人們高枕無憂,可謂日本人的偶像。在其《神君遺訓》中,諸多的處世之道和《論語》如初一處,可謂大多都收益于《論語》,這為澀澤榮壹后來深入學習《論語》找到了切入點。
    《論語》內(nèi)容涉及廣泛,萬象森羅又簡單如一。在里面可以學習到實用的方法,如觀察人,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另一個大儒家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睆牡滦泻途駳鈦碛^察一個人,是比較可靠的。若一個人看守很安分守己,外表上看行為動機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安逸飽食,暖衣逸居,無所用心,這種人有時候也是抵擋不住誘惑,做出意想不到的壞事。所以,只有在行為,動機和滿足度都比較端正的人,才算是一個比較正直的人。
    孔子師承周朝,做過圖書館的管理員,和老子同出一脈。周的起源于《易經(jīng)》,《易經(jīng)》是中國哲學的起源總結,經(jīng)過孔子的編訂,后人才看得懂其中的內(nèi)容?!兑捉?jīng)》起于八卦,用卦象來對天地萬物進行整合說明,通過各個組合,形成天地萬物,也就是說八卦源于天地萬物,又是天地萬物的匯總。
    論語讀后感篇十二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墩撜Z》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jīng)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其中許多經(jīng)典的詞句是我們許多人耳熟能祥的,這部曾經(jīng)統(tǒng)治中國社會思想兩千多年的儒家經(jīng)典,今天仍然能為我們現(xiàn)代人構建和諧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一份溫馨的勸導。于丹教授的《論語》分為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交友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個部分。為我們很好的詮釋《論語》的精華。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你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當一個不幸降臨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海鷗無法改變大海的寬度,
    但它改變了自己翅膀的力度;
    雄鷹無法改變天空的高度,
    但它卻改變了自己振翅的強度;
    同樣,我們也無法決定人生的長度,
    但我們可以拓展它的寬度!
    論語讀后感篇十三
    透過“為仁由己”,我們知道人的主動性與負責性是“為仁”之關鍵。依此思考“克己復禮”,則“克己”是“自為主宰或能夠自己做主”,“復禮”是“實踐禮的要求”。合而觀之,一個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此一來,不必擔心“欲望是善是惡”的問題,卻把焦點轉向人的主動及負責態(tài)度,其中要點在于人的主體自覺。若以“克”為“克制”,難免覺得自己處處都是毛??;若以“克”為“能夠做主”,則自我顯示向善動力,可以主動負責安排人生。何者比較符合孔子原意?我想是后者。因為“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其中已經(jīng)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內(nèi)。
    顏淵再問具體做法,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薄岸Y”原是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常以基本的要求為限。如此一來,以“克制欲望以符合禮”來解釋“仁”,未免過于消極,什么都不要做了。反之,“能夠自己做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則在消極的“四勿”之外,還可以積極的“合禮則視、聽、言、動”??鬃迂M是消極之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又豈是“四勿”所能框限的。
    論語讀后感篇十四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艱深,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只知道《論語》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對它一點也不感興趣。
    可是在20xx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看到于丹老師講《論語》。由于于丹老師講的太精彩了,從此我每天中午準時收看“百家講壇”,慢慢地喜歡上了《論語》。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
    于丹老師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夫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脫胎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發(fā)現(xiàn)《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讓人一看就明白。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這則語錄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是啊,《論語》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印?BR>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nèi)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今天也會說,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國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啟迪。
    ……。
    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于《論語》的博大精深,終于有了點滴的感悟。我相信這本書會陪伴我的一生,我愛上了《論語》。
    論語讀后感篇十五
    讀了《論語十則》后,我有所感悟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油然而生出對儒家文化,對孔夫子的敬佩同時更加了解了孔子個人的情況和儒家文化的精髓。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
    《論語十則》主要涉及到學習方法,學習的樂趣及個人修養(yǎng)三個方面的道理。
    學習并且按時復習,這是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復習。作為一名學生,我很有感觸,常常就是因為沒有認真復習而考砸。而我覺得,在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如果你對已經(jīng)擁有的不珍惜,直到失去時才萬分后悔,那就屬于失敗了。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要我們復習的;知識,事業(yè),愛情……而如果只是單純的學,不去思考,分析,就會產(chǎn)生各種迷惑,我們還要在學中多想。
    孔子認為三人行,(讀書筆記)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等等,這也使我明白要多挖掘?qū)W習他人的優(yōu)點,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并且要以贊許的眼光看待別人。比如我們班級體里的每位同學,我們許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甚至說那是缺點,就是把自己看為是中心,有什么雞毛蒜皮的事,就從朋友身上雞蛋里挑骨頭。當然,我們要時刻保持"人不知而不慍的思想,做到寬容對待他人的不理解,并要盡量挖掘(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
    曾子"日三省吾身",為求看看自己是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孔子告訴子貢:"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都反映了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仁","仁"就是要愛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孔子又教導子由,什么是智慧,儒家學派認為智慧就是要理解他人,看透他人。這些解釋起來并不困難的,但在注重"利益,回報"的現(xiàn)今,又有多少個人能做到仁禮待人,民貴君輕?論語十則》講的肯定能使我們有所收獲,《論語十則》讓我感到了幾千年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仁的思想,愛的呼喚?!秾W而》是《論語》第一篇,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這段話的感悟,始自于中學時代;而時隔多年,再一次讀到這段話時,又是另一番滋味。
    當學到的知識增多,讀完的書慢慢堆滿自己的箱子時,卻發(fā)現(xiàn)其實這么多年來,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是很多,讀過很多的書,見過很多的人,但是讀完的書就如同見過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記得一干二凈,所以,為了讓自已快樂,以后一定要“學而時習之”。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學習經(jīng)常地溫習中慢慢成長,而在這不斷中我們也不斷地走向成熟。也許,過了那么些日子,你已功成名就;也許,過了一些時日,你也依然窮困潦倒……但是,不管你活得多好,抑或你過得再差,總會有一些人認識你,也會有很多人不認識你,不了解你,我們,都僅僅只是平凡人生中最平凡的一員,又何必去再乎這些事呢?在自已的角落中當一個開心的人吧!
    《論語》的深澳,有很多東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體會的,但我想,我會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斷地學習,讓《論語》的思想,深入我的內(nèi)心深處。
    論語讀后感篇十六
    讀了《論語十則》后,我有所感悟令我受益非淺,同時也油然而生出對儒家文化,對孔夫子的敬佩同時更加了解了孔子個人的情況和儒家文化的精髓。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本書。
    《論語十則》主要涉及到學習方法,學習的樂趣及個人修養(yǎng)三個方面的道理。
    學習并且按時復習,這是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復習。作為一名學生,我很有感觸,常常就是因為沒有認真復習而考砸。而我覺得,在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如果你對已經(jīng)擁有的不珍惜,直到失去時才萬分后悔,那就屬于失敗了。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要我們復習的;知識,事業(yè),愛情……而如果只是單純的學,不去思考,分析,就會產(chǎn)生各種迷惑,我們還要在學中多想。
    孔子認為三人行,(讀書筆記)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等等,這也使我明白要多挖掘?qū)W習他人的優(yōu)點,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并且要以贊許的眼光看待別人。比如我們班級體里的每位同學,我們許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甚至說那是缺點,就是把自己看為是中心,有什么雞毛蒜皮的事,就從朋友身上雞蛋里挑骨頭。當然,我們要時刻保持"人不知而不慍的思想,做到寬容對待他人的不理解,并要盡量挖掘(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
    曾子"日三省吾身",為求看看自己是否忠誠,守信及溫習了.孔子告訴子貢:"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都反映了儒家學派的主要思想"仁","仁"就是要愛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孔子又教導子由,什么是智慧,儒家學派認為智慧就是要理解他人,看透他人。這些解釋起來并不困難的,但在注重"利益,回報"的現(xiàn)今,又有多少個人能做到仁禮待人,民貴君輕?論語十則》講的肯定能使我們有所收獲,《論語十則》讓我感到了幾千年前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夫子仁的思想,愛的呼喚?!秾W而》是《論語》第一篇,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于這段話的感悟,始自于中學時代;而時隔多年,再一次讀到這段話時,又是另一番滋味。
    當學到的知識增多,讀完的書慢慢堆滿自己的箱子時,卻發(fā)現(xiàn)其實這么多年來,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不是很多,讀過很多的書,見過很多的人,但是讀完的書就如同見過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記得一干二凈,所以,為了讓自已快樂,以后一定要“學而時習之”。
    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學習經(jīng)常地溫習中慢慢成長,而在這不斷中我們也不斷地走向成熟。也許,過了那么些日子,你已功成名就;也許,過了一些時日,你也依然窮困潦倒……但是,不管你活得多好,抑或你過得再差,總會有一些人認識你,也會有很多人不認識你,不了解你,我們,都僅僅只是平凡人生中最平凡的一員,又何必去再乎這些事呢?在自已的角落中當一個開心的人吧!
    《論語》的深澳,有很多東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體會的,但我想,我會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斷地學習,讓《論語》的思想,深入我的內(nèi)心深處。
    論語讀后感篇十七
    我在這一學期有幸學習了《論語》這本書,《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別人,學習也需要經(jīng)常鞏固知識。才能對學習得到有效的幫助。這句話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總是大大咧咧的,一點都不夠穩(wěn)重,引來許多人的指責。玩起來,那可以說連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記得有一次參加趙怡歌組織的“秘密”活動,很晚回家。爸爸媽媽東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們非常擔心、傷心。同時這件事情被同學們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學面前丟的一干二凈,招來同學們的冷眼相待。有時候在課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認真聽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歡和我做朋友了。
    沮喪之余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經(jīng)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為朋友。如果這樣,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便會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難樹立起來。想到這我停止了行動、遠離他們,自己的心也安分下來了。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我會找老師、找同學幫助解決。現(xiàn)在值日中,我是能干的組織者,課間我和大家一起討論難題、分享讀書感受、解決班級問題。
    學習了《論語》的“學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F(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變得懂事多了,當我言辭不當、行為不合學生行為規(guī)范時,我就會想起《論語》中老師教給我們的內(nèi)容。
    “學而篇”不僅講了學習,也講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人。”意思是,說話不要花言巧語,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別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會為人非常忠誠,與朋友叫他也會非常誠實。學習也會非常用心。像這樣時刻啟發(fā)我的句子還有很多,它們像一位不說話的老師時刻提醒著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萬別小瞧《論語》這本書,這本書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們至今還在照著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邊《論語》這本書吧!
    論語讀后感篇十八
    經(jīng)過這一學期的學習,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加上自己對《論語》研讀,對于論語有了更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對其中所滲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用一個個通俗易懂卻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jīng)典的詮釋。還通過觀看電影《孔子》,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這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長輩、平輩、晚輩。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奔聪M约耗茏龅阶尷先说玫桨差D,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這其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孝。
    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及其發(fā)展的前提。就我們個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zhì),體現(xiàn)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論語》中的孝義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道德和意志品質(zhì)的形成。《論語》呼吁天下的兒女尊重父母,及時行孝,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現(xiàn)實意義。下面,讓我們走進《論語》,感受其中的孝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謹記父母的教導,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本褪钦f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來流行過年出去旅游,對于這種做法,大家的觀念也不同。而我認為,過年就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應用更多的時間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本褪钦f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通常,父母會把我們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給我們慶祝,讓我們每年都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生日。然而又有幾個人能記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幾個人能在父母生日這天給他們慶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條短信、一個小禮物、一句問候、回家的一杯水、一個小舉動,就能讓他們非常開心。
    當然,對于父母來說,生日是喜憂摻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xiàn)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憂的則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也許,現(xiàn)在的我們并不能完全體會這句話,我們可以看現(xiàn)在父母給爺爺奶奶過生日的樣子。他們更多地是擔憂,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們再怎么追悔,一切也來不及了。
    在我看來,能讓父母天天開心就是孝。我們盡力做到父母滿意,生活里多關心父母,這些并不是難事,但在父母看來,卻十分欣慰。
    論語讀后感篇十九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
    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
    聚聚散散,身不由己。
    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余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
    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tǒng),無法選擇成長的經(jīng)驗。
    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么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
    人的價值在于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
    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
    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
    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后,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么?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
    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里發(fā)展。
    自我選擇來自于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
    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說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充分實現(xiàn),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系變得更復雜,更混亂。
    故此,人只要活著,就有一個內(nèi)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
    其實,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斷的名利權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于內(nèi)在自我的實現(xiàn)都沒有必然性。
    人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
    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nèi)心世界。
    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系中來衡量。
    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悟儒教思想,也會產(chǎn)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
    論語讀后感篇二十
    所以,我覺得,這話可能有這么兩種理解:。
    1、缺少上下文,這句話孔子可能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嘆。
    2、講“由”釋做“行”,將“知”釋作“識”。這樣該句就成了:可使民眾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讓他們僅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參見《孔子淵源》,韓永賢,國際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經(jīng)作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話: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胺t曰:“何謂耶?”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BR>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無違”二字,很容易將孔子對孝的解釋誤解為盲從。其實,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里的“無違”講的是“無違禮”。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BR>    說到這里,應該把“聯(lián)系整體,聯(lián)系生活地把握”這個原則說得比較清楚了。下面該回到前面沒說完的話題上去。前面講到《論語》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點的特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再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