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一
《金陵十三釵》曾經(jīng)被張藝謀拍成電影,嚴歌苓和劉恒共同給《金陵十三釵》做編劇。視覺化的電影作品和文字化的《金陵十三釵》各有各的優(yōu)點。電影表現(xiàn)直觀,文字表現(xiàn)內(nèi)在心理活動。
嚴歌苓原著的《金陵十三釵》給我最大的啟發(fā)就是故事的高潮可以在只言片語中結(jié)束?!督鹆晔O》講的是秦淮河上十三名娼妓代替教堂里的十三名未成年女學生去做日本人的慰安婦。整本書前半部分講娼妓和女學生們在南京大屠殺這個時間節(jié)點相遇,后半部分講撤退的三名中國軍人藏身教堂后的故事。在娼妓、神甫、教堂工作人員、女學生和身負重傷的中國軍人的磨合里,道出了故事想要表達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她是一名娼妓。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二
現(xiàn)在的時間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覺得今天與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靜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圍的場景,我獨自坐在電腦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燈,發(fā)出暗暗的暖的光澤,從一個點暈染開來,在我的身旁定住。這是屋子里的一半溫暖又暗沉的格調(diào)。而我的左肩,洋洋灑灑的則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簾,冰冰的擲在地上。這兩種格調(diào)互相掙扎,又默默的調(diào)和著,在這個時分總是顯得格外的寂寞。這樣寂寞的時刻,總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釵》中的別樣風情的趙玉墨。我覺得晚上在一個人的屋子里,讀這本小說,是一件有點恐怖的事。描寫的逼真的戰(zhàn)爭中的廢墟、硝煙好像就在眼前,無數(shù)人的悲慘哭聲好像就在耳邊,一個個沒有掙扎也不能掙扎的生命好像就剛剛失去的力量。一次次的翻動書頁,即使我已經(jīng)知道結(jié)局還是不希望結(jié)局像原定的情節(jié)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彈不停轟炸這個只??諝さ哪暇┏?,只有里糾葛的情感的藤蔓還在塵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長著。盡管我勸說自己這只是一本小說,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但我的潛意識仍舊愿意相信姨媽孟書娟陳述是真的,不樂意見到生命悲慘的結(jié)局,卻希望戰(zhàn)爭之花的輝煌是真實的。我是一個糾結(jié)的讀者,這也是一個糾結(jié)的故事。幾條情感的線索秘密的,緊湊的編織著威爾遜堂的歷史。我是欣賞趙玉墨的,她外而知書達理,又不使張揚和風情。最重要的,在這16個女學生的小糾葛和爭吵中,趙玉墨的識大體就顯得特別的突出了。她隨身帶著一把精巧的小剪刀,當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轉(zhuǎn)是她緊緊地握著這把代表著她最后的小剪刀;當戴濤應(yīng)聲倒地的時候,她的心里發(fā)出一絲一絲的悲痛蔓延了每一絲凌亂的發(fā)梢,教父做完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墳?zāi)怪埃盟苎b下許多人的心,做一個癡情的女子;當她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時,真誠而有,卻依舊把身世講的那么動人,那么讓人憐惜,使法比不斷聯(lián)想20多年前那場不存在的錯過。小說的好處就是它能夠不省篇幅的細致的描寫,這和電影的出入還是很大的,人物的關(guān)系更加復(fù)雜,情節(jié)也更加復(fù)雜,歷史感就越發(fā)的顯得濃厚了,重要的是這樣的有缺點的趙玉墨更加豐滿了,整容后的趙玉墨也更加耐人尋味了。
與這些老成和世故的風塵女子相比,女學生們的稚嫩和孩子氣證明了她們的確是十六個地地道道的女學生,不容懷疑。甚至她們的身上還有著,大城市中小地女的驕傲氣息。她們,交出女人們的兩顆麻將,是最初的表明她們下定決心要劃定界限。后來她們她們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們才想起曾經(jīng)與她爭執(zhí)的一碗湯,可是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這一切已經(jīng)隨著豆蔻和那四根握著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書娟厭惡喝了泡阿顧的水,厭惡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濤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厭惡徐小愚的善變和莫名的驕傲,甚至在小愚幾乎要帶她和父親離開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書娟仍用冷冷眼睛對視不肯透出絲毫的,表現(xiàn)出小女孩之間最頑強的倔強,不顧生命的倔強,她甚至厭惡自己的父母對妹妹的偏愛把自己獨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著這里毫無生氣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運的,她記錄了從1937年12月13日開始發(fā)生的所有事,記錄了南京的災(zāi)難。
如果說女人們的柔情使一直彌漫著脂粉的香氣,那么軍人們的鐵血和堅強就是這里最后的圍墻,著所有的嬌慣和小脾氣。李全有和王蒲生是兩個不死的戰(zhàn)俘,被埋尸隊的搭救了下來,和秦淮河的女人們一起躲在狹小的地窖里。他們也曾經(jīng)著,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書娟的目光里看見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終生,的是厄運并沒有因為這樣而逃離,因為有人秘密將他們的情況泄露給日本軍官,浦生和李全有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經(jīng)歷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這樣一前一后的離開了人。戴濤,曾經(jīng)讓書娟過,那是在他和趙玉墨跳舞之前??墒乾F(xiàn)在的戴濤早就成了趙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書娟不再期望反而開始唾棄。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趙玉墨登上了房梁頂,堅定的說為了玉墨的邀請一定會活下去,也許是同阿顧和紅菱說的賴活著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這是最后的告別,她失望了,也許她并沒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歷史是一種擁有時間的厚重感的東西,歲月使它和當代產(chǎn)生不同。中國人的歷史大概只有中國人能懂,而威爾遜堂的歷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里生活過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書娟,而我這個局外人只售望而已。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三
提起這部小說,是由于張藝謀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我當時第一時間趕去影院欣賞了這部影片,觀后使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個番外篇,通過一座小小教堂里發(fā)生的悲壯事跡,以微入深的反映了發(fā)生在南京歷史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屠殺慘狀。使人從導演描繪的細膩畫面中,體會到了人性的美麗與丑惡,民族的團結(jié)與仇恨,不禁讓人感慨至深,潸然淚下。
相比電影來而言,小說的內(nèi)容就要更加復(fù)雜許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守城的中國全線崩潰和撤退,第二天,像野獸一樣的日軍就占領(lǐng)了南京,從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大奸淫、大劫掠,慘絕人寰的一幕幕從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國人乃至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嚴歌苓借“姨媽”書娟的眼睛感受了這場浩劫殘暴黑暗的事實,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十三個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憫又令人感動的英勇獻身的故事?!耙虌尅睍晔羌膶W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里的學生,這時的美國處在中立國位置,所以美國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難所。12月12日這天清晨,神圣莊嚴的圣瑪麗教堂后院的墻頭上冒出了幾個打扮俗艷的女人,她們懇請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義立場,神父通過艱難的決定,最終收留了她們13個躲避戰(zhàn)火的秦淮河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他貌同面對了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于沖進了這里。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圣誕慶祝會,毅然身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電影到了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留給觀眾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說的結(jié)局卻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zhàn)犯的審判大會。那時書娟已經(jīng)長大,當時代替書娟的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證人席上,指正了日軍高級軍官的一次有預(yù)謀、大規(guī)模的。書娟通過聲音辨認出了玉墨,但她的臉已不是書娟當年記憶中的容顏,最后玉墨并未與書娟相認,悄悄走掉了。
小說的主要故事便是發(fā)生在那個小小的教堂之中。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學生,官兵和妓女,他貌同面對著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這樣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難之前卻也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親情,有忠誠,有愛情。即便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故事的主角,這13位秦淮河女人,卻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但是畢竟關(guān)于抗戰(zhàn)時期,悲壯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太多太多,可這部小說卻倍受張藝謀導演的青睞,也倍受讀者的好評。究其原因,我覺得它的出眾之處便是大量運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間的反差與對比,體現(xiàn)在故事場景的設(shè)定,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對各種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極真實的描寫之中,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責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對戰(zhàn)爭,對慘象的繁瑣冗長的描寫,而是將主要場景放在了“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這樣一個仿佛與戰(zhàn)場毫不相干,莊嚴神圣的地方。并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以十三個秦淮河妓女為主人公,起先通過描寫她們的風情萬種,花天酒地,鮮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亂形勢形成巨大的反差;通過描寫她們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爭吵,潑辣蠻橫,又反映了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們不過也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一心期盼著那個假神父能夠幫助她們逃離南京。但是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直到最后為了十三個女學生,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們犧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對比,更襯出危難當頭中國人人性的偉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死亡的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偉大的行為,不是面對迫害無視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偉大的靈魂,是甘愿為了他人,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讓年輕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換的勇敢與堅決!
作者借小說反映出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描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脆弱與無奈。但是又刻畫了危難關(guān)頭人們的睿智與勇敢,堅毅與鎮(zhèn)定。強烈的對比,也強烈的抨擊著我們的內(nèi)心。這讓我覺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時刻,依然會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惡的世界,依然會開出人性的花朵!
張藝謀導演在拍攝結(jié)束后的采訪中被問到,為何如此喜歡這部小說?
他說:“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很像戰(zhàn)爭中一抹粉紅,很有特點?!?BR> 而正是這一抹粉紅,點綴了這一片狼藉的戰(zhàn)場,才使得中國人在這樣的絕望之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光芒。生于當代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強大我們的國家,同時壯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遠照亮在充滿希望的中國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遠圍繞著全人類共同的家園!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四
看完《金陵十三釵》整本書,我想不僅僅是我,每一個讀過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憤怒的沉痛,為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而在心中吶喊命運的不公和戰(zhàn)爭的丑惡。對于我來說,讀的過程中,內(nèi)心的想法總的來說就是一句: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史為鑒,不重蹈歷史的覆轍。這句話看起來有些空泛,但是我們改變不了歷史,仇恨容易讓人迷失本性,自強才是中國人的必須途徑。
對書中的人物,我比較欣賞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秦淮河的頭牌、出淤泥而脫俗的趙玉墨,還有就是有時刻板卻博愛的英格曼教父。他們都身處在幾乎完全被控制,無依無靠的失陷的南京城中,每時每刻都提防著日軍的來襲??謶终紦?jù)著他們的心靈。他們也曾有過墮落,有過幻想,但是在所有的幻想憧憬都破滅時,災(zāi)難的降臨卻使他們的人性爆發(fā)出更盛的光輝。書娟和趙玉墨的恩怨也是本文的環(huán)境,其實,趙玉墨的性格不同于其他窯姐,她雖是窯姐,卻不甘于做窯姐,于是面對書娟那樣淡漠的目光,趙玉墨回到了現(xiàn)實,知道自己的身份,她或許害怕書娟,也或許討厭她,只是,當最后日軍又想繼續(xù)糟蹋那些純真的女孩的時候,她卻選擇和十三釵姐妹們抱著必死之心,替尚在稚齡中的女孩赴這場死亡之約。這時“我彈琵琶,你拉個棍,要飯,給你媽吃”這種的普通不過愿望也終究成為她心中永遠的遺憾。
英格曼神父是一位慈祥,有責任感卻也保守的一位老人,而不再是簡單的美國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人的基本準則。然而他也曾深信,日本人絕對不會侵犯美國的地盤,可是日軍一次次的來襲讓他漸漸失望,他深信基督教堂,可是卻不斷地為他的上帝找了許多的借口,這位老人,愛護教堂里的四十四位女學生,不讓她們知道外面世界是多么的血腥殘忍可怕,可是后來,神父完全改變了對女孩的教育方針,他要她們看清楚,并且永遠記住,讓他們學會災(zāi)難中,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正視這些災(zāi)難,才會有勇氣去戰(zhàn)勝它們。
在這里引用一下作者嚴歌苓的對小說描述:“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達觀,不記仇。我想我還會寫南京*的故事。假如我們不那么好說話,不在令人不快的歷史邊上繞行,由強迫性失憶變?yōu)閺娖刃杂洃?,記住那些不忍回顧的歷史,我們的民族才是健康的?!?BR> 的確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承受了很多我們這代人難以想象的痛苦。現(xiàn)實面前,我們是一定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為了要從中得到多少的教訓,或者對另一個民族懷有多少的仇恨,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自己,正視歷史。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五
商女不知亡國恨,此恨無關(guān)風和月。
昨天趕了一天的火車,最長的一趟車六小時。在車上分別看完了一部電影和一本書,都是預(yù)期之上的佳作,一掃舟車勞頓的疲乏感。在火車上看完的書,就是《金陵十三釵》原著。這是我看過的嚴歌苓第一部小說,我是通過各位大導的電影知道她的名字。上星期第二次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后,心想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拿來原著讀一下。
慢行的綠皮火車,穿過綠野山莊,駛向我心中的秦淮河畔。我是先看過電影,再讀的原著,最后了解的史實。這似乎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因為原著小說對史實已經(jīng)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編,而電影又在其之上進行了類型化處理,這讓我不斷地產(chǎn)生落差感。比如我在原著小說中看到“十三釵救女學生”這一段時,覺得大為不過癮。這一情節(jié)在電影中被處理為高潮部分,極盡視聽手法渲染,篇幅接近總片長的四分之一。而原著中只用十頁就完成了,也并沒有電影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臺詞,甚至女學生們沒有對妓女們表示感謝,更不要提她們之間的和解。
但當我從另一篇書評中看到歷史上當時的真實情況時,便覺得自己要求太多了。說五雷轟頂可能顯得有些夸張,但對每一位看過《金陵十三釵》(無論電影還是原著)的人來說,都是有些殘酷的。
當時的情境很清楚:妓女們并沒有主動站出來替代良家婦女,而是被魏特琳(英格曼神父原型)鼓勵,或是要求,甚至有可能被是勒令出列的。而這里的“良家婦女”,根據(jù)常識,應(yīng)該是指普通的未婚或已婚女性。風塵女子從小飽受凌辱,以她們歷經(jīng)滄桑的面孔混在十二三歲的少女隊伍里,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致有三個原因:一是良家婦女對妓女有強烈的鄙視和排斥,認為她們已經(jīng)“失身”,是骯臟的,沒資格與“良家婦女”同站一個隊伍;二是妓女本人自慚形穢,自覺無資格混同良家婦女;最后,才有可能是魏特琳的宗教勸說起了效,她或許告訴妓女們:你們?yōu)樗藸奚瑢碇鲿饷饽銈円郧八赶碌牟粷嵵?,接你們進天堂。
在威逼與利誘之下,妓女們別無選擇,踏上了這樣一條令她們心碎的地獄之路。她們知道,她們身后被留下來的那些“良家婦女”其實并不感激她們,甚至覺得她們命該如此,或許還為著良家婦女的隊伍終于干凈了而長舒一口氣。
主動獻身是“假”,威逼利誘是“真”;女學生是“假”,良家婦女是“真”;情誼真切是“假”,歧視唾棄是“真”。真真假假堆砌出我內(nèi)心的落差感,重新填入的是所謂真實的人性。反回頭去再看電影中妓女們在教堂外的初次登場,迎著戰(zhàn)火而來卻依舊笑靨如花,美的更像一場泡影。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六
《金陵十三釵》這本書的作者是嚴歌苓。在《金陵十三釵》被拍成了電影之后,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這個嚴肅的歷史性問題的書籍又吸引人們重新用另一種視角來審視一次屠殺給人們的心靈帶來的傷害。相對于電影版的《金陵十三釵》,我更喜歡原版書籍《金陵十三釵》。
誠然《金陵十三衩》的電影并沒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釵》這本書原有的倒敘模式表達,也對書中的出現(xiàn)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編和衍生。當然對于電影這么一個感官的傳播媒介,它的導演肯定要讓自己拍的電影更符合自己的設(shè)計思路。但是對于書籍《金陵十三釵》,我真是想說贊贊贊贊贊。
接下來書籍版《金陵十三釵》進入了以孟書娟這么一個十歲剛出頭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視野正敘。孟書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國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齡相仿的女孩連上她一共有13個。她們在南京應(yīng)該算是中上收入階層家的孩子。在她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誠的唱詩禱告,那就是保持一種高貴的生活狀態(tài)。可是打破這寧靜的是日本侵略軍無情的戰(zhàn)火。孩子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死亡的恐懼里。
如果說第一次真正給這些循規(guī)蹈矩的女孩子們心靈沖擊的當然還要算硬從伙夫和喬治的棍棒下香艷艷地闖進來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準的13名艷妓。讀后感.她們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時,仍然不忘抽煙喝酒打牌搽脂抹粉。當然教堂里原來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歡這種另類。小女孩們甚至也不讓秦淮河花魁們進入教堂的衛(wèi)生間如廁。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煙味、香粉味還有屎尿味。曾經(jīng)有一次孟書娟誤會秦淮河花魁們中的一個姐姐偷東西。身為秦淮河花魁們當之無愧的魁首的玉墨說了下面這段話“就憑人家賞你個老鼠洞待著。就憑人家要忍受我們這樣的人,就憑我們不識相、不知趣、給臉不要臉。就憑我們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庇衲谟觅H低自己的方法在拐著彎地訓斥這些書生氣息的小妹妹,當然還有教堂里教父的副手、伙夫以及世人。
書籍版《金陵十三釵》中確實出現(xiàn)了三個中國軍人出現(xiàn)在教堂里。不過書中并沒有他們?nèi)藨?zhàn)斗的描寫。唯一讓我記憶深刻地是豆蔻動情地對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彈的小兵說:“你快好起來吧。好起來以后,我們一起去鄉(xiāng)下種田去?!敝豢上”€是離開人世。
當然故事的轉(zhuǎn)折在花魁們甘愿代替這些小妹妹去參加日本軍人慶祝勝利進入南京的晚宴。當然這是鴻門宴。其實故事中這些小妹妹到底怎樣從戰(zhàn)爭中活了下來,故事并沒有詳細描述,只是一筆帶過。故事也在花魁們勇敢赴宴時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書娟的意味深長的話“法比哪里會曉得,那對我們是一次大解放,我們從這些被賣為奴的低賤女人身上,學到了解放自己。”孟書娟的意思是說原先懦弱的循規(guī)蹈矩的唱詩班姑娘在跟這群窯姐接觸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尋找本真,尋找快樂。孟書娟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玉墨和她的同伴們。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至少在孟書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們拯救了13個姑娘年輕的生命,無比偉大。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七
前幾天看了《八佰》看《八佰》之前的幾天讀完了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順便重溫了一遍張藝謀拍的同名電影。自然而然地,三者免不了被比較一番。當然,張藝謀從女性的角度來描寫抗日戰(zhàn)爭的殘酷,在我看來,是比管虎導演用真槍實彈來表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的激烈來的要另辟蹊徑得多?!栋税邸啡珗鲎盍钗腋袆拥?,是各個地區(qū)的士兵報自己的籍貫和姓名,然后從容的跳進敵軍中充當人肉炸彈。在橋上那位公子哥拼了命也要把電話線甩過橋也讓我淚流滿面。往往最打動人的不是真槍實彈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做出的事情。
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真的絕了。張導演善用女性的角色去講述故事,通過這些名妓我們恐怕很難說出“商女不知亡國恨”的話來。玉墨當然是最吸引人的。我最鐘愛她。電影里面戲劇性地玉墨與洋人發(fā)生了感情與關(guān)系。但在作家的筆下與玉墨有感情線的是那位姓戴的軍官。我和朋友討論過,朋友認為玉墨和洋人的關(guān)系有點過于為了戲劇而發(fā)生了,而在原版中玉墨與中國戰(zhàn)士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似乎更有說服力。
在小兵王浦生被日本人刺死過后,書中寫到過一段話:
“雨玉墨嗚嗚地哭起來,她是愛戴少校的,她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一顆心能愛好多男人。這三個軍人,她個個愛,愛得斷腸。
這時是凌晨兩點?!?BR> 這一段話讀得我渾身冒雞皮疙瘩,但又覺得好自然好生動。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玉墨上翹的眼線。作者巧妙地將玉墨本來的身份與國難當頭她自己心里的感受聯(lián)系在一起,我真的對于這種水性楊花的女人討厭不起來。
書中還描寫了一個片段,說的是中國的士兵們失去了聯(lián)絡(luò),誰也不知道該配合誰、增援誰。有的部隊只差一步就能阻止敵人破城了,但是傷亡過重,彈藥耗盡,而就在他們附近的友軍因為毫不了解情況,把增援的機會錯過了。好在天色暗下來,他們和敵人稀里糊涂的交錯過去,夜里他們被自己的長官出賣了,上尉以上的軍官都在天黑之后跑光了,清晨來了一家日本直升機,還有個漢奸在大喇叭里喊話,要他們投降。直升機還在散發(fā)傳單,白紙張,黃紙張,粉紅紙張。中國士兵撿起那些紙張,有個別認字的人說這是日本人撒的傳單,要咱投降,保證不殺不打,保證有吃有住,還說只要抵抗就剿盡殺絕。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趁天黑逃出去,另一條是投降。他們開始思考,一思考就開始抽煙。他們不知道正在此刻比他們少十倍的日本兵在山坡下看著密密麻麻的煙頭上的心火,感到有些畏懼,這畢竟是一個壯大的軍事集體,萬一傳單散步的詐降失敗是很難對付的...最后,中國軍人們選擇了投降。
這些赤手空拳的中國士兵最終還是被日本人集中拉到一個坑里槍殺了。在死之前這群中國士兵也沒吃到饅頭也沒有喝到水,他們甚至還想起那晚,埋怨著怎么不突圍。后來,他們就死掉了??吹竭@里我不免心疼,為他們的喪生感到抱歉。同時也為我們在作戰(zhàn)過程中缺乏聯(lián)系,缺乏偵查能力判斷力而感到心酸。有多少士兵就此喪命又有多少個家庭就此支離破碎呢?
嚴歌苓在書的最后回到現(xiàn)在的生活中:
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顯然是喚起民眾心底的種子如同《八佰》,那群壯士明知渡橋就是赴死但仍然前赴后繼毅然前往,為的也是喚醒夜夜笙歌的群眾。
但是很多時候民眾到底醒沒醒是個嚴肅的問題。裝睡的人叫不醒。但歷史總會告訴我們有多少人醒來了。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八
提起這部小說,是由于張藝謀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我當時第一時間趕去影院欣賞了這部影片,觀后使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個番外篇,通過一座小小教堂里發(fā)生的悲壯事跡,以微入深的反映了發(fā)生在南京歷史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屠殺慘狀。使人從導演描繪的細膩畫面中,體會到了人性的美麗與丑惡,民族的團結(jié)與仇恨,不禁讓人感慨至深,潸然淚下。
相比電影來而言,小說的內(nèi)容就要更加復(fù)雜許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守城的中國全線崩潰和撤退,第二天,像野獸一樣的日軍就占領(lǐng)了南京,從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大奸淫、大劫掠,慘絕人寰的一幕幕從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國人乃至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嚴歌苓借“姨媽”書娟的眼睛感受了這場浩劫殘暴黑暗的事實,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十三個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憫又令人感動的英勇獻身的故事?!耙虌尅睍晔羌膶W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里的學生,這時的美國處在中立國位置,所以美國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難所。12月12日這天清晨,神圣莊嚴的圣瑪麗教堂后院的墻頭上冒出了幾個打扮俗艷的女人,她們懇請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義立場,神父通過艱難的決定,最終收留了她們13個躲避戰(zhàn)火的秦淮河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他貌同面對了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于沖進了這里。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卑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圣誕慶祝會,毅然身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電影到了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留給觀眾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說的結(jié)局卻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zhàn)犯的審判大會。那時書娟已經(jīng)長大,當時代替書娟的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人。書娟通過聲音辨認出了玉墨,但她的臉已不是書娟當年記憶中的容顏,最后玉墨并未與書娟相認,悄悄走掉了。
小說的主要故事便是發(fā)生在那個小小的教堂之中。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學生,官兵和妓女,他貌同面對著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這樣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難之前卻也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親情,有忠誠,有愛情。即便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故事的主角,這13位秦淮河女人,卻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但是畢竟關(guān)于抗戰(zhàn)時期,悲壯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太多太多,可這部小說卻倍受張藝謀導演的青睞,也倍受讀者的好評。究其原因,我覺得它的出眾之處便是大量運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間的反差與對比,體現(xiàn)在故事場景的設(shè)定,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對各種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極真實的描寫之中,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責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對戰(zhàn)爭,對慘象的繁瑣冗長的描寫,而是將主要場景放在了“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這樣一個仿佛與戰(zhàn)場毫不相干,莊嚴神圣的地方。并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以十三個秦淮河妓女為主人公,起先通過描寫她們的風情萬種,花天酒地,鮮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亂形勢形成巨大的反差;通過描寫她們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爭吵,潑辣蠻橫,又反映了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們不過也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一心期盼著那個假神父能夠幫助她們逃離南京。但是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直到最后為了十三個女學生,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們犧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對比,更襯出危難當頭中國人人性的.偉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死亡的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偉大的行為,不是面對迫害無視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偉大的靈魂,是甘愿為了他人,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讓年輕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換的勇敢與堅決!
作者借小說反映出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描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脆弱與無奈。但是又刻畫了危難關(guān)頭人們的睿智與勇敢,堅毅與鎮(zhèn)定。強烈的對比,也強烈的抨擊著我們的內(nèi)心。這讓我覺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時刻,依然會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惡的世界,依然會開出人性的花朵!
張藝謀導演在拍攝結(jié)束后的采訪中被問到,為何如此喜歡這部小說?
他說:“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很像戰(zhàn)爭中一抹粉紅,很有特點。”
而正是這一抹粉紅,點綴了這一片狼藉的戰(zhàn)場,才使得中國人在這樣的絕望之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光芒。生于當代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強大我們的國家,同時壯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遠照亮在充滿希望的中國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遠圍繞著全人類共同的家園!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一
《金陵十三釵》曾經(jīng)被張藝謀拍成電影,嚴歌苓和劉恒共同給《金陵十三釵》做編劇。視覺化的電影作品和文字化的《金陵十三釵》各有各的優(yōu)點。電影表現(xiàn)直觀,文字表現(xiàn)內(nèi)在心理活動。
嚴歌苓原著的《金陵十三釵》給我最大的啟發(fā)就是故事的高潮可以在只言片語中結(jié)束?!督鹆晔O》講的是秦淮河上十三名娼妓代替教堂里的十三名未成年女學生去做日本人的慰安婦。整本書前半部分講娼妓和女學生們在南京大屠殺這個時間節(jié)點相遇,后半部分講撤退的三名中國軍人藏身教堂后的故事。在娼妓、神甫、教堂工作人員、女學生和身負重傷的中國軍人的磨合里,道出了故事想要表達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她是一名娼妓。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二
現(xiàn)在的時間接近明日了,我第一次覺得今天與明天那么的接近,相差只有一秒或者一秒都不到,深夜的寂靜使我很想描述一下我周圍的場景,我獨自坐在電腦桌前,背后是我床前的小燈,發(fā)出暗暗的暖的光澤,從一個點暈染開來,在我的身旁定住。這是屋子里的一半溫暖又暗沉的格調(diào)。而我的左肩,洋洋灑灑的則是半夜的清冷的月光,毫不留情的穿透窗簾,冰冰的擲在地上。這兩種格調(diào)互相掙扎,又默默的調(diào)和著,在這個時分總是顯得格外的寂寞。這樣寂寞的時刻,總使我想起,《金陵十三釵》中的別樣風情的趙玉墨。我覺得晚上在一個人的屋子里,讀這本小說,是一件有點恐怖的事。描寫的逼真的戰(zhàn)爭中的廢墟、硝煙好像就在眼前,無數(shù)人的悲慘哭聲好像就在耳邊,一個個沒有掙扎也不能掙扎的生命好像就剛剛失去的力量。一次次的翻動書頁,即使我已經(jīng)知道結(jié)局還是不希望結(jié)局像原定的情節(jié)一般上演,刺刀和炮彈不停轟炸這個只??諝さ哪暇┏?,只有里糾葛的情感的藤蔓還在塵土中掩人耳目的生長著。盡管我勸說自己這只是一本小說,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但我的潛意識仍舊愿意相信姨媽孟書娟陳述是真的,不樂意見到生命悲慘的結(jié)局,卻希望戰(zhàn)爭之花的輝煌是真實的。我是一個糾結(jié)的讀者,這也是一個糾結(jié)的故事。幾條情感的線索秘密的,緊湊的編織著威爾遜堂的歷史。我是欣賞趙玉墨的,她外而知書達理,又不使張揚和風情。最重要的,在這16個女學生的小糾葛和爭吵中,趙玉墨的識大體就顯得特別的突出了。她隨身帶著一把精巧的小剪刀,當日本人在地窖上打轉(zhuǎn)是她緊緊地握著這把代表著她最后的小剪刀;當戴濤應(yīng)聲倒地的時候,她的心里發(fā)出一絲一絲的悲痛蔓延了每一絲凌亂的發(fā)梢,教父做完后她默默的留在了墳?zāi)怪埃盟苎b下許多人的心,做一個癡情的女子;當她利用法比*阿多那多時,真誠而有,卻依舊把身世講的那么動人,那么讓人憐惜,使法比不斷聯(lián)想20多年前那場不存在的錯過。小說的好處就是它能夠不省篇幅的細致的描寫,這和電影的出入還是很大的,人物的關(guān)系更加復(fù)雜,情節(jié)也更加復(fù)雜,歷史感就越發(fā)的顯得濃厚了,重要的是這樣的有缺點的趙玉墨更加豐滿了,整容后的趙玉墨也更加耐人尋味了。
與這些老成和世故的風塵女子相比,女學生們的稚嫩和孩子氣證明了她們的確是十六個地地道道的女學生,不容懷疑。甚至她們的身上還有著,大城市中小地女的驕傲氣息。她們,交出女人們的兩顆麻將,是最初的表明她們下定決心要劃定界限。后來她們她們的太晚了,在豆蔻死后,她們才想起曾經(jīng)與她爭執(zhí)的一碗湯,可是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這一切已經(jīng)隨著豆蔻和那四根握著的琴弦一同消失在南京城的上空了,書娟厭惡喝了泡阿顧的水,厭惡那些女人在李全有、戴濤和王蒲生面前搔首弄姿,厭惡徐小愚的善變和莫名的驕傲,甚至在小愚幾乎要帶她和父親離開南京城的最后的眼光里,書娟仍用冷冷眼睛對視不肯透出絲毫的,表現(xiàn)出小女孩之間最頑強的倔強,不顧生命的倔強,她甚至厭惡自己的父母對妹妹的偏愛把自己獨自一人留在南京城里,每天呼吸著這里毫無生氣的味道。但是他又是幸運的,她記錄了從1937年12月13日開始發(fā)生的所有事,記錄了南京的災(zāi)難。
如果說女人們的柔情使一直彌漫著脂粉的香氣,那么軍人們的鐵血和堅強就是這里最后的圍墻,著所有的嬌慣和小脾氣。李全有和王蒲生是兩個不死的戰(zhàn)俘,被埋尸隊的搭救了下來,和秦淮河的女人們一起躲在狹小的地窖里。他們也曾經(jīng)著,地窖里歌舞升平的那天晚上,書娟的目光里看見了豆蔻和浦生私定終生,的是厄運并沒有因為這樣而逃離,因為有人秘密將他們的情況泄露給日本軍官,浦生和李全有不死的生命又一次不出意外的經(jīng)歷了死亡,浦生和豆蔻就這樣一前一后的離開了人。戴濤,曾經(jīng)讓書娟過,那是在他和趙玉墨跳舞之前??墒乾F(xiàn)在的戴濤早就成了趙玉墨的囊中之物,于是書娟不再期望反而開始唾棄。一天月光很清冷的晚上他和趙玉墨登上了房梁頂,堅定的說為了玉墨的邀請一定會活下去,也許是同阿顧和紅菱說的賴活著很相似,可是玉墨并不知道這是最后的告別,她失望了,也許她并沒有失望,她一直一直的活了下去。
歷史是一種擁有時間的厚重感的東西,歲月使它和當代產(chǎn)生不同。中國人的歷史大概只有中國人能懂,而威爾遜堂的歷史大概也只有真正在里生活過的人才能懂,或是玉墨,或是書娟,而我這個局外人只售望而已。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三
提起這部小說,是由于張藝謀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我當時第一時間趕去影院欣賞了這部影片,觀后使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個番外篇,通過一座小小教堂里發(fā)生的悲壯事跡,以微入深的反映了發(fā)生在南京歷史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屠殺慘狀。使人從導演描繪的細膩畫面中,體會到了人性的美麗與丑惡,民族的團結(jié)與仇恨,不禁讓人感慨至深,潸然淚下。
相比電影來而言,小說的內(nèi)容就要更加復(fù)雜許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守城的中國全線崩潰和撤退,第二天,像野獸一樣的日軍就占領(lǐng)了南京,從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大奸淫、大劫掠,慘絕人寰的一幕幕從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國人乃至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嚴歌苓借“姨媽”書娟的眼睛感受了這場浩劫殘暴黑暗的事實,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十三個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憫又令人感動的英勇獻身的故事?!耙虌尅睍晔羌膶W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里的學生,這時的美國處在中立國位置,所以美國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難所。12月12日這天清晨,神圣莊嚴的圣瑪麗教堂后院的墻頭上冒出了幾個打扮俗艷的女人,她們懇請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義立場,神父通過艱難的決定,最終收留了她們13個躲避戰(zhàn)火的秦淮河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他貌同面對了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于沖進了這里。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圣誕慶祝會,毅然身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電影到了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留給觀眾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說的結(jié)局卻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zhàn)犯的審判大會。那時書娟已經(jīng)長大,當時代替書娟的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人,此刻的她坐在證人席上,指正了日軍高級軍官的一次有預(yù)謀、大規(guī)模的。書娟通過聲音辨認出了玉墨,但她的臉已不是書娟當年記憶中的容顏,最后玉墨并未與書娟相認,悄悄走掉了。
小說的主要故事便是發(fā)生在那個小小的教堂之中。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學生,官兵和妓女,他貌同面對著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這樣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難之前卻也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親情,有忠誠,有愛情。即便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故事的主角,這13位秦淮河女人,卻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但是畢竟關(guān)于抗戰(zhàn)時期,悲壯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太多太多,可這部小說卻倍受張藝謀導演的青睞,也倍受讀者的好評。究其原因,我覺得它的出眾之處便是大量運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間的反差與對比,體現(xiàn)在故事場景的設(shè)定,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對各種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極真實的描寫之中,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責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對戰(zhàn)爭,對慘象的繁瑣冗長的描寫,而是將主要場景放在了“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這樣一個仿佛與戰(zhàn)場毫不相干,莊嚴神圣的地方。并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以十三個秦淮河妓女為主人公,起先通過描寫她們的風情萬種,花天酒地,鮮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亂形勢形成巨大的反差;通過描寫她們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爭吵,潑辣蠻橫,又反映了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們不過也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一心期盼著那個假神父能夠幫助她們逃離南京。但是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直到最后為了十三個女學生,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們犧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對比,更襯出危難當頭中國人人性的偉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死亡的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偉大的行為,不是面對迫害無視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偉大的靈魂,是甘愿為了他人,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讓年輕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換的勇敢與堅決!
作者借小說反映出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描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脆弱與無奈。但是又刻畫了危難關(guān)頭人們的睿智與勇敢,堅毅與鎮(zhèn)定。強烈的對比,也強烈的抨擊著我們的內(nèi)心。這讓我覺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時刻,依然會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惡的世界,依然會開出人性的花朵!
張藝謀導演在拍攝結(jié)束后的采訪中被問到,為何如此喜歡這部小說?
他說:“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很像戰(zhàn)爭中一抹粉紅,很有特點?!?BR> 而正是這一抹粉紅,點綴了這一片狼藉的戰(zhàn)場,才使得中國人在這樣的絕望之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光芒。生于當代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強大我們的國家,同時壯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遠照亮在充滿希望的中國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遠圍繞著全人類共同的家園!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四
看完《金陵十三釵》整本書,我想不僅僅是我,每一個讀過的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憤怒的沉痛,為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而在心中吶喊命運的不公和戰(zhàn)爭的丑惡。對于我來說,讀的過程中,內(nèi)心的想法總的來說就是一句:歷史終究是歷史,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以史為鑒,不重蹈歷史的覆轍。這句話看起來有些空泛,但是我們改變不了歷史,仇恨容易讓人迷失本性,自強才是中國人的必須途徑。
對書中的人物,我比較欣賞的有兩個。第一個就是秦淮河的頭牌、出淤泥而脫俗的趙玉墨,還有就是有時刻板卻博愛的英格曼教父。他們都身處在幾乎完全被控制,無依無靠的失陷的南京城中,每時每刻都提防著日軍的來襲??謶终紦?jù)著他們的心靈。他們也曾有過墮落,有過幻想,但是在所有的幻想憧憬都破滅時,災(zāi)難的降臨卻使他們的人性爆發(fā)出更盛的光輝。書娟和趙玉墨的恩怨也是本文的環(huán)境,其實,趙玉墨的性格不同于其他窯姐,她雖是窯姐,卻不甘于做窯姐,于是面對書娟那樣淡漠的目光,趙玉墨回到了現(xiàn)實,知道自己的身份,她或許害怕書娟,也或許討厭她,只是,當最后日軍又想繼續(xù)糟蹋那些純真的女孩的時候,她卻選擇和十三釵姐妹們抱著必死之心,替尚在稚齡中的女孩赴這場死亡之約。這時“我彈琵琶,你拉個棍,要飯,給你媽吃”這種的普通不過愿望也終究成為她心中永遠的遺憾。
英格曼神父是一位慈祥,有責任感卻也保守的一位老人,而不再是簡單的美國公民。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人的基本準則。然而他也曾深信,日本人絕對不會侵犯美國的地盤,可是日軍一次次的來襲讓他漸漸失望,他深信基督教堂,可是卻不斷地為他的上帝找了許多的借口,這位老人,愛護教堂里的四十四位女學生,不讓她們知道外面世界是多么的血腥殘忍可怕,可是后來,神父完全改變了對女孩的教育方針,他要她們看清楚,并且永遠記住,讓他們學會災(zāi)難中,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正視這些災(zāi)難,才會有勇氣去戰(zhàn)勝它們。
在這里引用一下作者嚴歌苓的對小說描述:“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達觀,不記仇。我想我還會寫南京*的故事。假如我們不那么好說話,不在令人不快的歷史邊上繞行,由強迫性失憶變?yōu)閺娖刃杂洃?,記住那些不忍回顧的歷史,我們的民族才是健康的?!?BR> 的確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承受了很多我們這代人難以想象的痛苦。現(xiàn)實面前,我們是一定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為了要從中得到多少的教訓,或者對另一個民族懷有多少的仇恨,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自己,正視歷史。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五
商女不知亡國恨,此恨無關(guān)風和月。
昨天趕了一天的火車,最長的一趟車六小時。在車上分別看完了一部電影和一本書,都是預(yù)期之上的佳作,一掃舟車勞頓的疲乏感。在火車上看完的書,就是《金陵十三釵》原著。這是我看過的嚴歌苓第一部小說,我是通過各位大導的電影知道她的名字。上星期第二次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后,心想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拿來原著讀一下。
慢行的綠皮火車,穿過綠野山莊,駛向我心中的秦淮河畔。我是先看過電影,再讀的原著,最后了解的史實。這似乎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因為原著小說對史實已經(jīng)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編,而電影又在其之上進行了類型化處理,這讓我不斷地產(chǎn)生落差感。比如我在原著小說中看到“十三釵救女學生”這一段時,覺得大為不過癮。這一情節(jié)在電影中被處理為高潮部分,極盡視聽手法渲染,篇幅接近總片長的四分之一。而原著中只用十頁就完成了,也并沒有電影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臺詞,甚至女學生們沒有對妓女們表示感謝,更不要提她們之間的和解。
但當我從另一篇書評中看到歷史上當時的真實情況時,便覺得自己要求太多了。說五雷轟頂可能顯得有些夸張,但對每一位看過《金陵十三釵》(無論電影還是原著)的人來說,都是有些殘酷的。
當時的情境很清楚:妓女們并沒有主動站出來替代良家婦女,而是被魏特琳(英格曼神父原型)鼓勵,或是要求,甚至有可能被是勒令出列的。而這里的“良家婦女”,根據(jù)常識,應(yīng)該是指普通的未婚或已婚女性。風塵女子從小飽受凌辱,以她們歷經(jīng)滄桑的面孔混在十二三歲的少女隊伍里,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致有三個原因:一是良家婦女對妓女有強烈的鄙視和排斥,認為她們已經(jīng)“失身”,是骯臟的,沒資格與“良家婦女”同站一個隊伍;二是妓女本人自慚形穢,自覺無資格混同良家婦女;最后,才有可能是魏特琳的宗教勸說起了效,她或許告訴妓女們:你們?yōu)樗藸奚瑢碇鲿饷饽銈円郧八赶碌牟粷嵵?,接你們進天堂。
在威逼與利誘之下,妓女們別無選擇,踏上了這樣一條令她們心碎的地獄之路。她們知道,她們身后被留下來的那些“良家婦女”其實并不感激她們,甚至覺得她們命該如此,或許還為著良家婦女的隊伍終于干凈了而長舒一口氣。
主動獻身是“假”,威逼利誘是“真”;女學生是“假”,良家婦女是“真”;情誼真切是“假”,歧視唾棄是“真”。真真假假堆砌出我內(nèi)心的落差感,重新填入的是所謂真實的人性。反回頭去再看電影中妓女們在教堂外的初次登場,迎著戰(zhàn)火而來卻依舊笑靨如花,美的更像一場泡影。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六
《金陵十三釵》這本書的作者是嚴歌苓。在《金陵十三釵》被拍成了電影之后,這么一本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這個嚴肅的歷史性問題的書籍又吸引人們重新用另一種視角來審視一次屠殺給人們的心靈帶來的傷害。相對于電影版的《金陵十三釵》,我更喜歡原版書籍《金陵十三釵》。
誠然《金陵十三衩》的電影并沒有完全按照《金陵十三釵》這本書原有的倒敘模式表達,也對書中的出現(xiàn)的神父和士兵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編和衍生。當然對于電影這么一個感官的傳播媒介,它的導演肯定要讓自己拍的電影更符合自己的設(shè)計思路。但是對于書籍《金陵十三釵》,我真是想說贊贊贊贊贊。
接下來書籍版《金陵十三釵》進入了以孟書娟這么一個十歲剛出頭的教堂寄居客的第一視野正敘。孟書娟的父母和妹妹在國外,在教堂里一起的年齡相仿的女孩連上她一共有13個。她們在南京應(yīng)該算是中上收入階層家的孩子。在她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虔誠的唱詩禱告,那就是保持一種高貴的生活狀態(tài)。可是打破這寧靜的是日本侵略軍無情的戰(zhàn)火。孩子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死亡的恐懼里。
如果說第一次真正給這些循規(guī)蹈矩的女孩子們心靈沖擊的當然還要算硬從伙夫和喬治的棍棒下香艷艷地闖進來的那代表了秦淮河最高水準的13名艷妓。讀后感.她們即使藏在教堂的地下室時,仍然不忘抽煙喝酒打牌搽脂抹粉。當然教堂里原來的女孩子肯定不喜歡這種另類。小女孩們甚至也不讓秦淮河花魁們進入教堂的衛(wèi)生間如廁。所以呀,教堂的地下室除了有煙味、香粉味還有屎尿味。曾經(jīng)有一次孟書娟誤會秦淮河花魁們中的一個姐姐偷東西。身為秦淮河花魁們當之無愧的魁首的玉墨說了下面這段話“就憑人家賞你個老鼠洞待著。就憑人家要忍受我們這樣的人,就憑我們不識相、不知趣、給臉不要臉。就憑我們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槽蹋?!庇衲谟觅H低自己的方法在拐著彎地訓斥這些書生氣息的小妹妹,當然還有教堂里教父的副手、伙夫以及世人。
書籍版《金陵十三釵》中確實出現(xiàn)了三個中國軍人出現(xiàn)在教堂里。不過書中并沒有他們?nèi)藨?zhàn)斗的描寫。唯一讓我記憶深刻地是豆蔻動情地對已經(jīng)奄奄一息的腹部中彈的小兵說:“你快好起來吧。好起來以后,我們一起去鄉(xiāng)下種田去?!敝豢上”€是離開人世。
當然故事的轉(zhuǎn)折在花魁們甘愿代替這些小妹妹去參加日本軍人慶祝勝利進入南京的晚宴。當然這是鴻門宴。其實故事中這些小妹妹到底怎樣從戰(zhàn)爭中活了下來,故事并沒有詳細描述,只是一筆帶過。故事也在花魁們勇敢赴宴時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有孟書娟的意味深長的話“法比哪里會曉得,那對我們是一次大解放,我們從這些被賣為奴的低賤女人身上,學到了解放自己。”孟書娟的意思是說原先懦弱的循規(guī)蹈矩的唱詩班姑娘在跟這群窯姐接觸以后才真正懂得了要尋找本真,尋找快樂。孟書娟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玉墨和她的同伴們。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至少在孟書娟眼里,玉墨和她的同伴們拯救了13個姑娘年輕的生命,無比偉大。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七
前幾天看了《八佰》看《八佰》之前的幾天讀完了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順便重溫了一遍張藝謀拍的同名電影。自然而然地,三者免不了被比較一番。當然,張藝謀從女性的角度來描寫抗日戰(zhàn)爭的殘酷,在我看來,是比管虎導演用真槍實彈來表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的激烈來的要另辟蹊徑得多?!栋税邸啡珗鲎盍钗腋袆拥?,是各個地區(qū)的士兵報自己的籍貫和姓名,然后從容的跳進敵軍中充當人肉炸彈。在橋上那位公子哥拼了命也要把電話線甩過橋也讓我淚流滿面。往往最打動人的不是真槍實彈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做出的事情。
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真的絕了。張導演善用女性的角色去講述故事,通過這些名妓我們恐怕很難說出“商女不知亡國恨”的話來。玉墨當然是最吸引人的。我最鐘愛她。電影里面戲劇性地玉墨與洋人發(fā)生了感情與關(guān)系。但在作家的筆下與玉墨有感情線的是那位姓戴的軍官。我和朋友討論過,朋友認為玉墨和洋人的關(guān)系有點過于為了戲劇而發(fā)生了,而在原版中玉墨與中國戰(zhàn)士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似乎更有說服力。
在小兵王浦生被日本人刺死過后,書中寫到過一段話:
“雨玉墨嗚嗚地哭起來,她是愛戴少校的,她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一顆心能愛好多男人。這三個軍人,她個個愛,愛得斷腸。
這時是凌晨兩點?!?BR> 這一段話讀得我渾身冒雞皮疙瘩,但又覺得好自然好生動。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玉墨上翹的眼線。作者巧妙地將玉墨本來的身份與國難當頭她自己心里的感受聯(lián)系在一起,我真的對于這種水性楊花的女人討厭不起來。
書中還描寫了一個片段,說的是中國的士兵們失去了聯(lián)絡(luò),誰也不知道該配合誰、增援誰。有的部隊只差一步就能阻止敵人破城了,但是傷亡過重,彈藥耗盡,而就在他們附近的友軍因為毫不了解情況,把增援的機會錯過了。好在天色暗下來,他們和敵人稀里糊涂的交錯過去,夜里他們被自己的長官出賣了,上尉以上的軍官都在天黑之后跑光了,清晨來了一家日本直升機,還有個漢奸在大喇叭里喊話,要他們投降。直升機還在散發(fā)傳單,白紙張,黃紙張,粉紅紙張。中國士兵撿起那些紙張,有個別認字的人說這是日本人撒的傳單,要咱投降,保證不殺不打,保證有吃有住,還說只要抵抗就剿盡殺絕。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趁天黑逃出去,另一條是投降。他們開始思考,一思考就開始抽煙。他們不知道正在此刻比他們少十倍的日本兵在山坡下看著密密麻麻的煙頭上的心火,感到有些畏懼,這畢竟是一個壯大的軍事集體,萬一傳單散步的詐降失敗是很難對付的...最后,中國軍人們選擇了投降。
這些赤手空拳的中國士兵最終還是被日本人集中拉到一個坑里槍殺了。在死之前這群中國士兵也沒吃到饅頭也沒有喝到水,他們甚至還想起那晚,埋怨著怎么不突圍。后來,他們就死掉了??吹竭@里我不免心疼,為他們的喪生感到抱歉。同時也為我們在作戰(zhàn)過程中缺乏聯(lián)系,缺乏偵查能力判斷力而感到心酸。有多少士兵就此喪命又有多少個家庭就此支離破碎呢?
嚴歌苓在書的最后回到現(xiàn)在的生活中:
作者寫這本書的用意顯然是喚起民眾心底的種子如同《八佰》,那群壯士明知渡橋就是赴死但仍然前赴后繼毅然前往,為的也是喚醒夜夜笙歌的群眾。
但是很多時候民眾到底醒沒醒是個嚴肅的問題。裝睡的人叫不醒。但歷史總會告訴我們有多少人醒來了。
金陵十三釵讀后感篇八
提起這部小說,是由于張藝謀導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上映。我當時第一時間趕去影院欣賞了這部影片,觀后使我感觸頗深。這部影片就像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個番外篇,通過一座小小教堂里發(fā)生的悲壯事跡,以微入深的反映了發(fā)生在南京歷史上,震驚中外,慘絕人寰的屠殺慘狀。使人從導演描繪的細膩畫面中,體會到了人性的美麗與丑惡,民族的團結(jié)與仇恨,不禁讓人感慨至深,潸然淚下。
相比電影來而言,小說的內(nèi)容就要更加復(fù)雜許多。背景是1937年的南京。1937年12月12日這一天,守城的中國全線崩潰和撤退,第二天,像野獸一樣的日軍就占領(lǐng)了南京,從此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對中國人民的大屠殺、大奸淫、大劫掠,慘絕人寰的一幕幕從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國人乃至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里。作者嚴歌苓借“姨媽”書娟的眼睛感受了這場浩劫殘暴黑暗的事實,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十三個秦淮河女人可憎可憫又令人感動的英勇獻身的故事?!耙虌尅睍晔羌膶W在金陵城中一座名叫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里的學生,這時的美國處在中立國位置,所以美國的教堂自然成了避難所。12月12日這天清晨,神圣莊嚴的圣瑪麗教堂后院的墻頭上冒出了幾個打扮俗艷的女人,她們懇請英格曼神父收留,基于人道主義立場,神父通過艱難的決定,最終收留了她們13個躲避戰(zhàn)火的秦淮河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國軍傷兵。他貌同面對了有史以來最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然而,教堂也不是永遠的凈土,日軍終于沖進了這里。傷兵被殺,女大學生則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在這個時刻,這13個平日里被視為卑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參加日本人的圣誕慶祝會,毅然身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電影到了這里也就結(jié)束了,留給觀眾的更多是思考和惋惜。小說的結(jié)局卻是直到1946年8月,在南京舉行的對日本戰(zhàn)犯的審判大會。那時書娟已經(jīng)長大,當時代替書娟的玉墨是13個女人中唯一活下來的人。書娟通過聲音辨認出了玉墨,但她的臉已不是書娟當年記憶中的容顏,最后玉墨并未與書娟相認,悄悄走掉了。
小說的主要故事便是發(fā)生在那個小小的教堂之中。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學生,官兵和妓女,他貌同面對著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這樣毫不相干的一群人,在民族危難之前卻也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有仇恨,有親情,有忠誠,有愛情。即便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而故事的主角,這13位秦淮河女人,卻做出了最偉大的犧牲。但是畢竟關(guān)于抗戰(zhàn)時期,悲壯的故事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太多太多,可這部小說卻倍受張藝謀導演的青睞,也倍受讀者的好評。究其原因,我覺得它的出眾之處便是大量運用事物和人物情感間的反差與對比,體現(xiàn)在故事場景的設(shè)定,主人公的選擇,以及作者對各種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極真實的描寫之中,深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悲劇,在歷史上已被人批判斥責的太多太多。作者于是免去了那些對戰(zhàn)爭,對慘象的繁瑣冗長的描寫,而是將主要場景放在了“圣瑪麗美國天主教堂”這樣一個仿佛與戰(zhàn)場毫不相干,莊嚴神圣的地方。并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以十三個秦淮河妓女為主人公,起先通過描寫她們的風情萬種,花天酒地,鮮明的和南京被攻陷后的混亂形勢形成巨大的反差;通過描寫她們與女學生之間的矛盾爭吵,潑辣蠻橫,又反映了這些人物的卑微和平凡。她們不過也是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一心期盼著那個假神父能夠幫助她們逃離南京。但是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直到最后為了十三個女學生,這些秦淮河女人甘愿代替她們犧牲赴宴,前后性格的對比,更襯出危難當頭中國人人性的.偉大。即使再勇敢的人,面對死亡的膽怯也是情理之中。真正偉大的行為,不是面對迫害無視自己的性命,一了百了。真正偉大的靈魂,是甘愿為了他人,為了同胞而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只要能讓年輕的生命活下去,便甘愿以性命交換的勇敢與堅決!
作者借小說反映出生命的卑微與渺小,描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脆弱與無奈。但是又刻畫了危難關(guān)頭人們的睿智與勇敢,堅毅與鎮(zhèn)定。強烈的對比,也強烈的抨擊著我們的內(nèi)心。這讓我覺得,即使是再黑暗的時刻,依然會有光亮的存在;即使是再丑惡的世界,依然會開出人性的花朵!
張藝謀導演在拍攝結(jié)束后的采訪中被問到,為何如此喜歡這部小說?
他說:“我喜歡它,是因為它很像戰(zhàn)爭中一抹粉紅,很有特點。”
而正是這一抹粉紅,點綴了這一片狼藉的戰(zhàn)場,才使得中國人在這樣的絕望之中,看到了一絲希望的光芒。生于當代的我們,要倍加珍惜前輩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強大我們的國家,同時壯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遠照亮在充滿希望的中國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遠圍繞著全人類共同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