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傳教案(熱門21篇)

字號:

    教案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在編寫教案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下面是一些編寫教案的注意事項和方法,希望對大家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方山子傳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文文言實詞、虛詞意思,歸納文言知識點。了解作者。
    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教學重點: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教學難點: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教學方法:自讀法、分析法、引導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常規(guī)教具。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
    課前給大家講個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學家蘇軾,又叫蘇東坡。他擅長詩詞,文章也寫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十分看重他。但是有一次,有人參奏他寫詩譏刺朝政,皇帝很生氣,就把他從朝中貶到黃州,也就是此刻的湖北黃岡。
    蘇東坡在黃岡有個好友陳v,字季常,號方山子。他們兩人的愛好差不多,都喜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喜歡研究佛教的道理,還喜歡在一齊飲酒。他們飲酒的時候,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請來一些美女,在一邊歌舞助興。但是陳v的夫人柳月娥很愛吃醋,很不滿意陳v的行為,尤其不滿意的就是陳v喝酒時找美女來斟酒夾菜,跳舞唱歌。有時,美女們正唱著歌、跳著舞,柳氏就來了,把美女們?nèi)稼s走,之后,陳v跟蘇東坡兩人在喝酒的時候,就不敢找美女來陪酒了。
    一天晚上,蘇東坡又到陳v家來。兩個人一邊喝著酒,一邊談佛論道。兩人講來講去,越講越泄氣。陳v說:“我們兩個講來講去,把情緒搞壞了。我明白有兩個美女唱得十分好,今晚干脆請她們給咱們唱兩首歌。咱們邊聽邊喝,不是挺好嗎?”陳v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兩個歌女找來,和蘇東坡端著酒杯,聽著兩位歌女給他們唱歌,又覺得人世也有完美的東西。沒料到夫人的丫鬟聽見了,趕緊向夫人稟報,夫人從屋里出來怒火中燒。兩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蘇東坡寫了首詩,送給陳v。這首詩是:“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币馑际钦f,您這位居士真是挺可憐哪,又說空又說有,晚上不睡覺。說了半天,護法的獅子來了,這么一叫喚,嚇得您連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蕩蕩的。說河東獅子,是因為柳月娥老家是河東人。這就是成語“河東獅吼”的來歷。比喻婦人妒悍,大吵大鬧。同時,又因為陳v字季常,之后人們就把怕老婆的人稱為“季常癖”。
    這個陳v是誰呢?他有著怎樣的家世和人生經(jīng)歷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他。
    【作者介紹】。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詩人、散文家、詞人、書法家、畫家、高級廚師,是一個對中國文學史、藝術史有著巨大貢獻的全能型作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在文學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v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w,稱之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蘇軾如此全才,與他同時代的四位詩人甘心做他學生,構(gòu)成“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現(xiàn)代女作家方方以前說過:“我要是生活在蘇軾那個年代,我必須要想方設法嫁他”。同時,民間傳說蘇軾還有個妹妹叫蘇小妹,是個才貌雙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給了秦觀,其實這是民間傳說的,是民間杜撰的,不是事實。
    散文家:與北宋古文運動領導歐陽修并稱“歐蘇”,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如《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
    詞人: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詞作豪放高曠,情濃意遠,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書法家: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繪畫家:善畫竹,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高級廚師: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
    【文言知識點】。
    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xiàn)”。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
    2、古今異義詞:
    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像,古義,流傳下來的樣貌。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人的配偶。
    3、詞類活用:
    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4、特殊句式: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陳v季常也:決定句。鵲起于前:狀語后置。
    【資料解析】。
    1、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寫了什么資料?用了怎樣的敘述方法?
    明確:第一段,直接敘述,簡介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第二段,細節(jié)描述,寫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第三段,倒敘,細節(jié)描述,寫方山子少年時的豪俠之氣。第四段,補敘,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對方山子的贊頌。
    2、第一段從哪句話能夠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比較,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因與余立刻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明確:(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2)生活態(tài)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4)家庭狀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表彰陳v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xiāng)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懸念,急于明白此人究竟是誰。之后,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作業(yè)布置:預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方山子傳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用意。
    2、認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3、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二、寫作動機:
    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著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jié)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三、研讀課文;
    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二)是生活態(tài)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
    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4、思考: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xiàn)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tài)?
    明確:這既表現(xiàn)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xiàn)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倒敘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
    6、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五、關于本文的構(gòu)思見教參p68。
    六、參考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v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七、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方山子傳教案篇三
    學習唐宋傳記散文單元的《方山子傳》,掌握傳記的寫作特點。積累文學常識,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翻譯文中重要的句子。讓學生透過朗誦理解課文資料,體會蘇軾高超的語言駕馭潛力和方山子鮮明的人物個性。領悟作者身遭貶謫之后的憤懣之情和對方山子超然達觀的處事風格的頌揚。
    二、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山子傳》選自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2第二單元,這個單元的屬于唐宋傳記散文,唐宋傳記散文善于在敘事中刻畫人物,巧妙穿插議論和抒情,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人生的見解和體悟。
    本單元的教學須針對文體特點,注意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手法,在尋找故事發(fā)展線索和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同時,進一步探索和體會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蘇軾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創(chuàng)作才能的大家。這篇《方山子傳》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的特點。大家手筆,明白曉暢。
    三、學情分析。
    高二(14)班是理科普通班,班上絕大部分學生的文言基礎薄弱,對文言文的感知和學習潛力較差。針對這種狀況,課堂需要照顧絕大部分學生的需要,重點講解基礎文言知識。在這個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體會傳主的人物形象特點和作者寫作意圖。
    四、教學設想(教學方法、學法指導)。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文中重要的重要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能夠疏通文意。2.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探究,感受文章資料,了解傳主形象特點,進而體會作者對方山子超然生活態(tài)度的欣賞和自悲不遇之情。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方山子雖身處逆境但仍超然物外的曠達精神。從而認識到寫作是排遣憂愁、抒發(fā)情志的重要工具。
    六、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重要的重要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2.體會傳主的獨特個性和人物形象特點。
    3.探索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七、教學準備。
    1.教學資源:《金版學案語文選修2》。
    2.教具準備:ppt。
    3.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前閱讀本文,查找字典掌握生字詞。并參考教輔資料《金版學案》提前預習本文。
    八、課時安排。
    一課時。
    九、教學程序設計。
    1.教學問題(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熟悉課文資料,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
    問題(活動)一:
    透過朗讀探討文本。
    (1)找出文中的重難點字詞和難以理解的句子。
    (2)點出本文重點實詞的好處。
    設計的意圖: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問題(活動)二:
    細讀全文,分析討論。
    (3)找出方山子生平簡介和名字的由來。
    (4)方山子最突出的形象特點是什么表此刻幾個方面。
    (5)蘇軾對方山子有著怎樣的感情傾向。
    問題(活動)三:拓展延伸。
    (6)學生談談自己對方山子的評價和歸隱山林的看法。
    42.布置課后作業(yè)。
    完成《金版學案》練習。
    十一、板書設計。
    少年:血氣方剛好義任俠成年:折節(jié)讀書立志有為晚年:然終不遇遁于光黃間仰而笑蕭然而自得(安貧樂道)異自謂一世豪士精悍猶存(精明強干)。
    世有勛閥,皆棄不取(超然達觀)方山子傳。
    方山子傳教案篇四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文文言實詞、虛詞意思,歸納文言知識點。了解作者。
    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自讀法、分析法、引導法。
    多媒體課件、常規(guī)教具。
    2課時。
    課前給大家講個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學家蘇軾,又叫蘇東坡。他擅長詩詞,文章也寫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粗厮?。不過有一次,有人參奏他寫詩譏刺朝政,皇帝很生氣,就把他從朝中貶到黃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
    蘇東坡在黃岡有個好友陳慥,字季常,號方山子。他們兩人的愛好差不多,都喜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喜歡研究佛教的道理,還喜歡在一起飲酒。他們飲酒的時候,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請來一些美女,在一邊歌舞助興。可是陳慥的夫人柳月娥很愛吃醋,很不滿意陳慥的行為,尤其不滿意的就是陳慥喝酒時找美女來斟酒夾菜,跳舞唱歌。有時,美女們正唱著歌、跳著舞,柳氏就來了,把美女們?nèi)稼s走,后來,陳慥跟蘇東坡兩人在喝酒的時候,就不敢找美女來陪酒了。
    一天晚上,蘇東坡又到陳慥家來。兩個人一邊喝著酒,一邊談佛論道。兩人講來講去,越講越泄氣。陳慥說:"我們兩個講來講去,把情緒搞壞了。我知道有兩個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請她們給咱們唱兩首歌。咱們邊聽邊喝,不是挺好嗎?"陳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兩個歌女找來,和蘇東坡端著酒杯,聽著兩位歌女給他們唱歌,又覺得人世也有美好的東西。沒料到夫人的丫鬟聽見了,趕緊向夫人稟報,夫人從屋里出來怒火中燒。兩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蘇東坡寫了首詩,送給陳慥。這首詩是:"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說,您這位居士真是挺可憐哪,又說空又說有,晚上不睡覺。說了半天,護法的獅子來了,這么一叫喚,嚇得您連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蕩蕩的。說河東獅子,是因為柳月娥老家是河東人。這就是成語“河東獅吼”的來歷。比喻婦人妒悍,大吵大鬧。同時,又因為陳慥字季常,后來人們就把怕老婆的人稱為“季常癖”。
    這個陳慥是誰呢?他有著怎樣的家世和人生經(jīng)歷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他。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詩人、散文家、詞人、書法家、畫家、高級廚師,是一個對中國文學史、藝術史有著巨大貢獻的全能型作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在文學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稱之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蘇軾如此全才,與他同時代的四位詩人甘心做他學生,形成“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F(xiàn)代女作家方方曾經(jīng)說過:“我要是生活在蘇軾那個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設法嫁他”。同時,民間傳說蘇軾還有個妹妹叫蘇小妹,是個才貌雙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給了秦觀,其實這是民間傳說的,是民間杜撰的,不是事實。
    散文家:與北宋古文運動領導歐陽修并稱“歐蘇”,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如《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
    詞人: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詞作豪放高曠,情濃意遠,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書法家: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繪畫家:善畫竹,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高級廚師: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
    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xiàn)”。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
    2、古今異義詞:
    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像,古義,流傳下來的樣子。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人的配偶。
    3、詞類活用:
    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4、特殊句式: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鵲起于前:狀語后置。
    1、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了怎樣的敘述方法?
    明確:第一段,直接敘述,簡介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第二段,細節(jié)描寫,寫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第三段,倒敘,細節(jié)描寫,寫方山子少年時的豪俠之氣。第四段,補敘,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對方山子的贊頌。
    2、第一段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明確:(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2)生活態(tài)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4)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xiāng)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作業(yè)布置:預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方山子傳教案篇五
    原文: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象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倘見之歟?
    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品行,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在山里來往,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哎,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在這里呢?”方山子也很驚訝,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回答,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子兒女奴仆都顯出怡然自得的樣子。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異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注釋。
    1、光、黃:即光州和黃州。光州和黃州鄰接,宋時同屬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漢時的游俠,喜替人排憂解難。
    3、閭里:鄉(xiāng)里。
    4、宗:尊奉。
    5、折節(jié):改變以往的志向行為。
    6、方山冠:漢代祭祀宗廟時樂舞者所戴的一種帽子。唐宋時,隱者常喜戴之。
    7、矍然:驚奇注視的樣子。
    8、謫:降職。蘇軾是在元豐三年(1080年)貶到黃州的'。黃:今湖北黃岡。
    9、使酒:酗酒任性。
    10、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鳳翔府簽判。
    11、怒馬:使馬怒,即縱馬向前。
    12、歧山:地名,指鳳翔。
    13、方山子:即宋陳慥,字季常。晚年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下,蘇軾在任鳳翔簽判時,與其相識。
    14、岐下:地名,指鳳翔。
    15、岐亭:鎮(zhèn)名,在今湖北麻城。
    16、屋:帽頂。
    17、精悍:精明強干。
    18、世有勛閥:世代有功勛,屬世襲門閥。
    19、等:等同,相類似。
    20、陽狂:假裝瘋癲。陽,通“佯”,假裝。
    21遁:隱居。
    賞析:
    重點寫隱居時的生活和思想態(tài)度(隨物賦形)。主旨:說明方山子為棄顯聞富樂,獨來窮山中的異人。文體:形式為應用文(傳記:他傳);內(nèi)容為記敘文。用字準確而含蓄,字里行間飽受感情。寫出作者想見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悅之情。渲染了隱士的特征。。
    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貧賤,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實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有志于用世,卻不得賞識任用,仕進無門,退隱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為“懷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作者結(jié)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方山子傳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用意。
    2、認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3、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二、寫作動機:
    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著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jié)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三、研讀課文;
    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二)是生活態(tài)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
    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4、思考: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xiàn)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tài)?
    明確:這既表現(xiàn)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xiàn)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倒敘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
    6、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原文: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v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伲箯氖掠谄溟g,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
    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v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第一個學生上臺,仿照我的模式,開始報聽寫,聲音比較小,語速比較快,學生們有點不適應,不過課堂紀律還好。第二個學生開始講課文,她先介紹了一下作者,又介紹了一下陳v,還講了寫作背景,明顯是在模仿初中老師的上課程序,重點不夠突出。因為文學常識已經(jīng)不是高中語文的教學重點,可她還是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來介紹??磥韺W生們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還有待提高。然后,她開始串講課文,由于比較緊張,她老是用課本或教參擋住自己的臉,教態(tài)非常不自然。而且過分拘泥于教參,有些錯誤的地方也沒有校正??磥?,學生們自主備課,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今后,在指導學生備課方面,我還要多做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參考書和相關資料。學生在講時,聲音普遍偏小,底下的學生還覺得很新奇,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一些講課者沒有講清楚的地方,學生們就會自行在下面議論,聲音較大,時間較久就會影響講臺上的學生講課,也會影響自己的聽課。這些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傮w來說,這節(jié)課差強人意,但效率太低。
    第二節(jié)課,第三位學生繼續(xù)串講課文,聲音小,拖宕,準備不充分,效果很差。最后五分鐘,我實在忍不住了,對他講得不清楚的地方作了一些補充,講錯的地方作了糾正。看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確實有待提高。
    第三節(jié)課,還是第一位學生講課,因為她是組長。其他組員有的負責教案的撰寫和資料的搜集,結(jié)果就是能者多勞了。看來任務分配機制上也存在問題。一定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這節(jié)課她先講完了剩下的內(nèi)容,還是存在知識點不清楚,聲音小,重點不突出的情況。學生們的反應也是不太好,我?guī)缀醵枷敕艞夁@次實驗了。不過三思過后,我還是決定繼續(xù)下去。出現(xiàn)問題應該努力去解決而不去消極逃避,否則問題還是問題。
    針對這次學生自主講課出現(xiàn)的問題,我決定以后幾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加強對學生小組集體備課的指導,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
    2、鼓勵學生們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
    3、對學生撰寫的教案進行審閱,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4、課堂上允許學生向老師求助三次,以應對學生們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
    5、讓全班學生對各小組的表現(xiàn)進行評比,激發(fā)學生們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方山子傳教案篇七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
    方山子傳教案篇八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shù)霉伲箯氖掠谄溟g,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與!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蘇軾選集》。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方山子傳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用意。
    2、認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3、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二、寫作動機:
    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著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jié)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三、研讀課文;
    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二)是生活態(tài)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
    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4、思考: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xiàn)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tài)?
    明確:這既表現(xiàn)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xiàn)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倒敘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
    6、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五、關于本文的構(gòu)思見教參p68。
    六、參考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v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七、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
    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xiàn)”。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
    2、古今異義詞:
    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像,古義,流傳下來的樣子。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人的配偶。
    3、詞類活用:
    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
    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4、特殊句式: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鵲起于前:狀語后置。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一
    2、認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3、學習本文的寫作技。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作者選擇某人作為傳主,一定是對方的身上有著某些令他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貧賤的行動,對大難不死的蘇軾有不少的觸動,作者結(jié)合自己當時被貶黃州的處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寫方山子未嘗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說是作者在黃州心態(tài)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明確:(一)是他與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
    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
    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二)是生活態(tài)度的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四)是其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
    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
    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第一自然段簡介方山了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4、思考:為什么方山子聽了蘇軾的遭遇后,表現(xiàn)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態(tài)?
    明確:這既表現(xiàn)了方山子對于黑暗腐敗的世道的熟悉,因為他是過來的,所以見怪不驚。又極含蓄地表現(xiàn)了他對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對打擊誣蔑蘇軾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視。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達方式?(倒敘方山子少年時豪俠之氣)。
    6、第四自然段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確:為了突出其“異”于常人之處,甘心放棄顯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處。作者在此極度贊頌方山子超脫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贊語僅最后“此豈無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黃其他“陽狂垢污“的異人來反襯方山子,表達了作者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向往。所謂異人的“陽狂”之行乃是一種掩飾,是為了壓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嗎?作者以疑似的口吻問他是否見過“陽狂垢污”的異人,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異人。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借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游俠朱家、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的游俠之士都尊奉他。年歲稍長,就改變志趣,發(fā)奮讀書,想以此來馳名當代,但是一直沒有交上好運。到了晚年才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社會各界來往。放棄坐車騎馬,毀壞書生衣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
    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jīng)過岐亭時,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請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對此感到十分驚異。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裝瘋顛、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課后練習二。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二
    明確:第一段,直接敘述,簡介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第二段,細節(jié)描寫,寫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第三段,倒敘,細節(jié)描寫,寫方山子少年時的豪俠之氣。第四段,補敘,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對方山子的贊頌。
    2、第一段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明確:(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2)生活態(tài)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4)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xiāng)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作業(yè)布置:預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識記本文文言實詞、虛詞意思,歸納文言知識點。了解作者。過程與方法:體會本文構(gòu)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與奇特。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實質(zhì)。
    課前給大家講個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學家蘇軾,又叫蘇東坡。他擅長詩詞,文章也寫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粗厮?。不過有一次,有人參奏他寫詩譏刺朝政,皇帝很生氣,就把他從朝中貶到黃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
    蘇東坡在黃岡有個好友陳慥,字季常,號方山子。他們兩人的愛好差不多,都喜歡游山玩水,寫詩作賦,喜歡研究佛教的道理,還喜歡在一起飲酒。他們飲酒的時候,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請來一些美女,在一邊歌舞助興??墒顷悜V的夫人柳月娥很愛吃醋,很不滿意陳慥的行為,尤其不滿意的就是陳慥喝酒時找美女來斟酒夾菜,跳舞唱歌。有時,美女們正唱著歌、跳著舞,柳氏就來了,把美女們?nèi)稼s走,后來,陳慥跟蘇東坡兩人在喝酒的時候,就不敢找美女來陪酒了。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詩人、散文家、詞人、書法家、畫家、高級廚師,是一個對中國文學史、藝術史有著巨大貢獻的全能型作家。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在文學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稱之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蘇軾如此全才,與他同時代的四位詩人甘心做他學生,形成“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F(xiàn)代女作家方方曾經(jīng)說過:“我要是生活在蘇軾那個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設法嫁他”。同時,民間傳說蘇軾還有個妹妹叫蘇小妹,是個才貌雙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給了秦觀,其實這是民間傳說的,是民間杜撰的,不是事實。詩人:與江西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黃庭堅并稱“蘇黃”,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題西林壁》﹚;“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暴v《飲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海棠》﹚散文家:與北宋古文運動領導歐陽修并稱“歐蘇”,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如《喜雨亭記》、《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詞人:與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并稱“蘇辛”,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詞作豪放高曠,情濃意遠,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
    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xiàn)”。
    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
    2、古今異義詞:
    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遺像,古義,流傳下來的樣子。今義:人死后留下的畫像。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義,妻子和孩子。今義:男人的配偶。
    3、詞類活用:
    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
    4、特殊句式: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
    鵲起于前:狀語后置?!緝?nèi)容解析】。
    1、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寫了什么內(nèi)容?用了怎樣的敘述方法?
    明確:第一段,直接敘述,簡介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第二段,細節(jié)描寫,寫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第三段,倒敘,細節(jié)描寫,寫方山子少年時的豪俠之氣。第四段,補敘,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對方山子的贊頌。
    2、第一段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與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確: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兩次邂逅作對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尋常的隱逸之輩,兩次邂逅所見有何不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
    明確:俯而不答,仰而笑。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時豪士。
    4、鑒賞提示說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蘇軾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傾向?明確:(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
    (2)生活態(tài)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3)待人接物的方式與常人不同: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
    (4)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xiāng)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作業(yè)布置:預習《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板書設計: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四
    (一)傳記寫作的要點。
    (幻燈展示:范曾《蘇武牧羊圖》)。
    幻燈片中對于蘇武只有一個解釋:前140—前60,同學們,你能從中讀出什么信息呢?
    而本文,作為一篇傳記,寫了蘇武多少年?有沒有寫80年?
    寫了。
    這19年每年都寫了嗎?
    沒有。
    問一個寫人物傳記怎么寫的問題。寫人物傳記,要不要把這個人物的一生列成一個大事年表?要針對人物身份抓住關鍵情節(jié)來寫。寫蘇武,他是一個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時遇到特殊變故所表現(xiàn)出來的言、行、舉、止,通過這些突出的事情來表現(xiàn)一個人。這是一種傳記寫作的方法。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二)歸納主要故事情節(jié)。
    班固雖然是個史學家,但他在寫蘇武時花盡了心思,80年,沒有寫太多,對蘇武的身世,只有一處交代,只在文章開頭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
    整篇文章側(cè)重寫他出使匈奴這19年的艱辛歷程。
    在這19年當中,沒有一年一年地寫,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樣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變的時候,面對勸降時他是如何表現(xiàn)出的。因此,整個傳記的重心在哪里呢?發(fā)生叛亂是個意外之變,在這時,蘇武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自殺反勸降北海牧羊。
    (板書:自殺反勸降北海牧羊)。
    這三個情節(jié)構(gòu)成了蘇武人生當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過問題歸納蘇武形象及精神特質(zhì)。
    a.講解“自殺”情節(jié)。
    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1)欲自殺(2)引佩刀自刺。
    問一個問題:他在知道這個事情之后,馬上就要自殺,那在他自殺之前,留下了什么話?也就是他自殺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
    (2)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在他自殺的理由中,找出最核心的兩個詞,是哪兩個詞?
    重負國、屈節(jié)辱命。
    蘇武的身份是什么?
    出使匈奴的漢使。
    作為一個使臣,此時遇到意外的變故,他為什么說是“負國”呢?
    (1)手下人勾結(jié)匈奴叛亂。
    (2)作為漢使,任務未完成,有愧于國家(蘇武作為代表團的團長,副團長出現(xiàn)問題了,這是他嚴重失職。)。
    (3)處理不好會引發(fā)兩國的矛盾。(很有可能漢匈的戰(zhàn)爭就會因此而起)。
    “重負國”再加之“屈節(jié)辱命”,哪一個能顯示他自殺有為自己的成分?
    (對漢朝忠貞不渝,事事為維護國家利益的品格。)國家利益至上。
    衛(wèi)律驚,惠等哭,單于壯其節(jié)。他的行為讓叛徒感到驚訝,讓敵人感到震憾,進而感佩。
    所以,我們歸結(jié)這樣幾個字,在自殺過程當中,有一驚,一哭,一壯。
    他要自殺,他的同行者放聲大哭,他的敵手都大驚失色,連敵方的君主都被他的氣節(jié)所打動了。這個行為突出的是一個人格魅力。這是他對國家不渝的忠貞。(板書:忠貞)。
    既然講到了衛(wèi)律吃驚,我們自然就過渡到了衛(wèi)律這個人,大家想一想,衛(wèi)律為何會吃驚?要聯(lián)想一下他是什么身份。
    因為他自己首先是一個叛將,他認為蘇武可以和自己一樣選擇投降,而蘇武卻為了保護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利益去自殺,所以對蘇武自殺十分不解。
    按照衛(wèi)律的邏輯應該是什么?
    從這個叛徒的吃驚里面,可以看出在同一個場面上,同一個事件上,比較出人格的不同,選擇之不同。因此,當衛(wèi)律代表著單于這一方來勸降的時候,他的話語就有所不同了,他是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勸說的?找兩個同學分角色朗讀。只讀二人對話,讀出勸降的語氣和反駁的情態(tài)。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五
    1、知識與技能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與寫作用意。
    2、過程與方法:學習文章變化多端、曲折不平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構(gòu)思。
    1、認識方山子始俠后隱的行徑與神情風貌。
    2、理解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對方山子及其同類人生活的贊賞、向往之情。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變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構(gòu)思。
    一、復習小鞏固:課堂小檢測: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猶見于眉間:“見”通“現(xiàn)”。往往陽狂垢污:“陽”通“佯”。方山子儻見之與:“儻”通“倘”
    2、詞類活用:
    余既聳然異之:異,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異。歲得帛千匹:歲,名詞作狀語,每一年。見方山子從兩騎:從:使動,使......跟隨。
    3、特殊句式:
    徒步往來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判斷句。鵲起于前:狀語后置。
    二、導入:《方山子傳》是方山子要求故友蘇軾為他寫的呢,還是蘇軾主動為故有方山子寫的呢?如果是后者,則說明方山子這個人值得蘇軾這位大文豪去寫,那么方山子身上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或引起了作者的興趣?如果用一個字概括,你認為可以選用哪一個字?結(jié)合文本。
    三、閱讀全文并思考。
    原名:
    陳慥zao4:
    字:季常。
    號:龍邱居士別名的來歷: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情況:山中之家:環(huán)堵蕭然(窮),有妻子奴婢;洛陽之家:園宅壯麗,與公侯等。(富)生平簡歷: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
    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晚年:遁于光、黃間曰岐亭。
    愛好:少時,使酒好劍,壯舉:用財如糞土,騎馬打獵。
    2、鑒賞提示說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動蘇軾的是他的“異”,那么方山子的“異”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傾向?明確:
    (1)他與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氣方剛,一身俠氣。成年——折節(jié)讀書,有志用世。晚年——無所遇合,遁于光、黃間。(人生有三變:文武雙全)。
    (2)行為方式或生活態(tài)度獨特:庵居蔬食,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家庭情況及其大氣、大方的行為作風:世有勛閥,歲得帛千匹。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拋棄富貴過著清貧的生活,卻還有奴婢,別且妻兒奴婢都能自得其樂)一個人富而有錢,妻兒跟你始終走在一起而其樂融融,這不叫真正的本事,一個貧而無錢,妻兒始終跟你走在一起而其樂融融,這才叫高明的境界。)。
    表彰陳慥淡泊自守的高潔品德,藉此流露出同為“不遇”的感慨。(換句話說:對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這也是本文主旨。)。
    俠:騎馬打獵(英姿颯爽,百步穿楊)。與蘇軾馬上論兵及古今成敗之道。隱:稍壯,折節(jié)讀書。予以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有志于世,卻不得賞識、任用,不是因為被貶而隱,而是不遇而隱?!汲紦裰鞫?,良禽擇木而棲。)。
    借他人之酒杯澆一己胸中之磊塊。他們之間同病相憐,同是天涯淪落人,惺惺相惜。方山子——不遇:
    蘇軾被貶也是一種不遇。
    贊賞其淡泊自守的高尚的品德。借此流露出懷才不遇的感慨。
    四、探究:
    1、得知作者被貶的原因,方山子的反應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這個背后的豐富內(nèi)。
    涵。
    表現(xiàn)了對于黑暗腐敗世道的熟悉,見怪不驚。(伴君如伴虎,朝在君側(cè),夕在江湖,官場原本如此,你今日才知道嗎)。
    含蓄地表達了對作者的理解,同情,同時對打擊誣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視。(設想一下作者會怎么和故有方山子說或說什么?!朗虏ㄉ现?,沿洄安得住。宦海浮沉,真的是身不由己,想我文采風華一世,卻在仕途上屢屢碰壁。唉,老季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啊,眾女嫉余以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呢。)(這種笑是什么樣的一種笑。是一種諷刺的笑?還是一種理解、同情的笑?還是一種釋然和超然的笑?是一種微笑還是一種大笑?——何必對人生的得與失、榮與辱、悲與歡如此執(zhí)著呢。學會坦然,淡然,超然。得志莫驕,失意勿悲。曾經(jīng)佛祖的拈花微笑是一種彼此心靈默契的理解之笑。曾經(jīng)蘇軾的多情應笑我是一種自我解嘲式的笑。而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笑是一種狂妄而得意的笑。
    方山子笑的是什么呢?笑作者還未看到清官場宦海的起伏,或嘲笑那些打擊誣陷作者的奸邪小人。)。
    2、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為什么強調(diào)光黃間有那么多的異人,且陽狂垢污?
    他們真的是怪人嗎?——佯:假裝:為什么要這么做?你們是怎么理解的?(可能是為了避免政治上的迫害,或政治上的應召?!缛罴癫慌c司馬氏合作。假裝瘋子:并不是真正的歸隱,可能還希望有朝一日仕途。
    他們和方山子是同一類的人的,但是這些人其實和方山子一樣是有才能的,如方山子文武雙全。少時任俠,稍壯讀書。說明當時的社會黑暗,政治不清明,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散落在山林草澤之間默默無聞,而小人卻站在了歷史舞臺的中心耀武揚威。這本身就是時代的悲哀。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請問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豐滿形象的?
    明確:本文沒有像一般傳記那樣,平鋪直敘地介紹人物的姓氏、鄉(xiāng)里、家世、生平等。開始,只是粗略地介紹了方山子生平,并說明得此稱號的緣由。但其人真實姓名、家世、籍貫等均未介紹,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懸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誰。接著,記敘自己在黃州跟他的一次巧遇,點明人物姓氏。隨后追溯此隱士曾有過的年少氣盛,最后說明其擁有的顯赫家世。這樣,由隱而顯,由略而詳,層層設疑,層層呼應,愈深愈見方山子的不同尋常和卓立無匹。
    五、總結(jié):
    同樣面對不遇,有人選擇楚江沉魂,以死明志——屈原;有人選擇忍辱偷生以活言志——司馬遷。有人選擇寄情山林,以隱見志——方山子。寫方山子之隱能說明三點:
    1、是身隱而心不隱,他們的佯裝表明他們的內(nèi)心還是有渴望的存在。中國的知識分子(士):有兩個家,一個是世俗的紅塵之家,在這里不得志,失意時往往回到隱逸的山林之家。在這里得到心里的棲息或者始終渴望著像臥龍諸葛亮一樣待時而動。
    2、他們是小隱而非大隱,人說“大隱隱于朝,中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
    3、表明當時的社會黑暗,政治不夠清明,而采取的一種無奈而又痛苦的明哲保身的舉措。
    4、作者向往他們這種瀟灑的人生生活,和他們同病相憐,惺惺相惜。同時也內(nèi)心充滿著矛盾,對仕途依然有所眷戀。
    要的地位。
    課外預留:課后第三題:見課本第90頁。
    板書設計:
    少時:慕俠(武):豪放的笑。
    不遇:社會混濁,政治黑暗——蘇軾被貶:惺惺相惜。
    晚年:歸道(隱):超然的笑。
    怪者。
    ————————————。
    不怪。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六
    本文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他是如何愛上讀《水滸傳》,怎樣讀《水滸傳》及讀了《水滸傳》后的收獲。文章層次清晰,語言平實自然。課前我一直在思考,怎樣引導學生和作者一起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魅力,讀懂課文,后來我再次認真琢磨教參,制定整個教學思路,備好課。備課中,我抓住課文第2部分寫好簡潔的導學案供學生自學群學。教學時,我以“一個問題為統(tǒng)帥”輻射到全文,“說說你從課文中的`哪些句段體會出“我”愛讀《水滸傳》?”為全文的切入點,啟發(fā)學生思考、交流、探究、想象、朗讀,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語言文字中體會出“我”愛看《水滸傳》,從讀書中感受到快樂。抓住“迫不及待”“早上在晨曦中看,晚上在煤油燈下看,放學回來的路上還坐在草地上看過沒完”“這一段,反復啟發(fā)學生讀中感悟,體會“我”的癡迷。讓學生想象“我”讀書時的情景,讀到興起處會怎么樣?特別是“武松打虎”部分,老師先讓學生品讀水滸傳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原文的細致精彩,讓學生明白“武松打虎”的精彩也是“我”愛讀《水滸傳》的原因之一?!拔摇比绾螑凵献x《水滸傳》,讀了《水滸傳》后的收獲也是“我”愛讀《水滸傳》的一種表現(xiàn)。一篇課文的教學能讓學生掌握一種知識與方法,訓練一種能力,體驗一種情感,領悟一種人生智慧,就是大大的成功。放手取舍,清晰的教學設計思路,科學有效的實施方法,調(diào)動學生研討、探究、對話的熱情,從而最終達到了教學的根本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認識10個字。注意多音字“傳、供”的讀音。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nèi)容,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查找資料,了解水滸人物故事與同學交流,感受閱讀的快樂。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感,并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驗閱讀樂趣。練習復述課文。
    2課時。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七
    一、播放《好漢歌》,先聲奪人造氣氛。
    2.你知道什么樣的人叫好漢嗎?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水滸傳》一百零八將中較早出場的好漢林沖的故事。
    二、揭題審題,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看到這題目,你有什么問題想問老師和同學?
    三、自讀課文,書聲瑯瑯初感知。
    1.自己獨立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
    2.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相機教學生字新詞。
    (1)撥草尋蛇:可讓學生上臺表演“撥”和“拔”的動作,用動作表演法教學。
    (2)依草附木:可用移序法,變成“依附草木”用語境解詞法教學,補充“驚天動地”等動賓式詞語。
    (3)踉蹌:可根據(jù)形聲字的特點,據(jù)形旁以動作演示來解詞。
    四、質(zhì)疑問難,掃清障礙學白話。
    1.《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名著,《林沖棒打洪教頭》是經(jīng)過改編選入教材的,仍有一些文白相雜的語言,請默讀課文,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
    2.同桌交流。如果同桌的問題你能解答就解答,如果兩人都不會,那就待會兒提出來,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疑難問題。
    五、聽寫詞語。
    依草附木撥草尋蛇滿面羞慚殺雞宰羊劈頭打來流配惱恨踉蹌廳堂理睬。
    一、聚焦重點,七嘴八舌話人物。
    1.讀了這篇文章后,你覺得林沖是怎樣的一個人?
    板書:()的林沖。
    請你在括號內(nèi)填上有關詞語。能填一個詞,不錯;能填兩個詞語,不簡單;能填三個詞語,了不起。
    (學生可能填:謙虛、禮讓、機智、勇敢、武藝高強、含而不露、剛正不阿、鎮(zhèn)定自若)。
    學生每填一個詞后,即讓學生講出填這個詞的原因,然后通過感情朗讀相關的句子來強化印象。
    板書:()的洪教頭。
    (學生可能填:目中無人、心胸狹窄、傲慢、自不量力、自以為是、小雞肚腸、見錢眼開、有眼不識泰山)。
    教學“洪教頭”一處,可相對略一些,以便集中時間研究林沖,一詳一略,一正一反,形成鮮明的對照。
    二、練習朗讀,有滋有味品文章。
    1.全文寫得最精彩的是第七自然段,這一段集中表現(xiàn)了林沖武藝高強、武德高尚的好漢形象,我們一起來朗讀欣賞。
    方法:
    (1)學生練讀;
    (2)指名朗讀;
    (3)師生評點;
    (4)教師示范;
    (5)全體朗讀。
    2.名學生上臺演一演這場戲。
    方法:一生旁白,一生演林沖,一生演洪教頭,眾人演觀眾。
    三、延伸拓展,激發(fā)興趣讀《水滸傳》。
    [評點]。
    熬設計集中體現(xiàn)了兩點:一是多元理解,緊扣文本,突出學科特性。這是本教學最大的特點,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孫老師非常巧妙地提出“什么樣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具有可多元理解林沖”“什么樣的洪教頭”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八
    顯而易見,龍女婚姻的不幸,是由于她沒有自主選擇婚姻的權(quán)利。她依從父母之命,媒約之言嫁與涇水龍君次子,備受戕害而又無力反抗,只有默默等待娘家人來解救。從涇川返洞庭后,父母還打算讓她再嫁濯錦江(今四川成都浣花溪)龍君之子。即使是后來她已嫁人柳家,并為他生下一子,還說自己身世微賤,“不足,以確厚永心”,因而“愁懼兼心”,懇求柳毅看在愛子分上,能“以托相生”,白頭偕老。
    貴為龍女,且又有能為她主持公道的叔父和頗為開明的父親,再加上一個行俠好義的柳毅,她的命運還如此乖蹇多舛;而民間有多少孤弱無助的普通女子,是世世代代被侮辱、被踐踏、遭蹂躪;這正是小龍女悲劇故事的典型意義。證之以《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牡丹亭》中的杜麗娘,乃至莎士比亞筆下的朱麗葉,都能說明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婚姻專制,是造成無數(shù)婦女人生悲劇的罪惡根源。
    犃女是作品中著意描寫的另一個人物。作品寫龍女,著墨不多,但對她的性格特征,卻刻畫得還是很充分。這主要是由于作者善于抓住某些細節(jié),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使人物形象飽滿、生動。
    犃女是作品中一個敢于反抗壓迫、追求幸福的形象。她美麗、善良而又性格堅強。父母的包辦,造成她婚姻生活的不幸,但她不屈從于命運,力求改變命運。她將丈夫的“樂逸”行為訴諸舅姑,而愛其子的舅姑,不但不聽,反將她“毀黜”。而面對丈夫公婆的迫害,她不是逆來順受,而是迫切希望跳出苦海,想法返回洞庭。當她在荒野牧羊時,和柳毅相遇,雖然素昧平生,但看出柳毅正直可信,于是向柳毅傾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托柳毅傳書洞庭。龍女在涇川公婆家的遭遇,實際是封建制度下無數(shù)婦女命運的寫照,她的反抗則表現(xiàn)了她們對婚姻自主的追求。這一形象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也給被壓迫的婦女以獲取自由幸福的啟示。
    1.對比、反襯等表現(xiàn)手法。如,把洞庭君、錢塘君、龍女和柳毅對比,將柳毅自身前后不同時期的行為作對比。以柳毅的落魄心境,反襯出他的正直高義;以其謙遜懦弱,襯托出他的大義凜然;以錢塘君的粗暴魯莽,反襯出柳毅的沉穩(wěn)謙恭。
    2.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例如柳毅看到錢塘君沖出宮去救人的那一段,通過柳毅的失色表現(xiàn)當時驚心動魄的情景。
    3.肖像神態(tài)的描寫與場景的鋪敘來加深讀者的印象。如柳毅初遇龍女的一段情節(jié)。
    4.人物對話非常生動形象,極富表現(xiàn)力。如洞庭君問戰(zhàn)罷歸來的錢塘君一段話,兩人的性格表現(xiàn)得都很鮮明。
    牨疚那榻誄銎媯構(gòu)成曲折。故事一開始,“鳥起馬驚,疾逸道左”,現(xiàn)象奇特,似有征兆。然后,見“殊色”牧羊,且“蛾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這更使人滿腹狐疑。結(jié)果弄清身份,牧羊美女不是凡人,而是龍神之女,她牧的并非真羊,竟是雨工雷霆之類的神物。龍王的女兒遭遇不幸,竟托凡人傳書,傳書的方式很奇特,按照這奇特的傳書方式,果真進了水府龍宮,見到人世間沒有的奇景,還見到神龍世界的奇特的人,以及他的奇特的壯舉。真是一奇未了,一奇又生,作者大膽的馳騁想象,使文中龍宮的種種物象、人情,有一種神幻而美好的色彩。
    犘形鈉鴟,盡其曲折,絕不平鋪,也產(chǎn)生了引人的力量。像柳毅入龍宮一般,始寫柳毅隨武士入水至宮門伺立,按理立即就可會見到龍君了,但“王久不至”,武夫甚至介紹起水火之理來。行文至此略微停頓,文氣下伏。但此時龍君走出宮門來,行文隨起,稍上揚,敘龍君讀信后悲傷,“哀咤良久”,氣氛轉(zhuǎn)而低沉。但一個“驚”“謂”,文章的氣氛突然緊張,文氣又上揚,直到赤龍騰躍,驚倒柳毅,上揚到頂點。之后寫龍君勸慰柳毅,寫龍女回歸洞庭的悲喜場面,慢慢地松弛,遣散了那緊張的氣氛,又使文氣下伏。最后在錢塘君與柳毅的禮接中,在洞庭君與錢塘君的問答中小起小伏,微興波瀾,完成了故事的結(jié)尾。
    本文語言精練,極富表現(xiàn)力,文辭華艷,凝練生動,語句在散行中夾有駢偶文句和韻語,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犠髡呱樸諉櫳慈宋锏男は瘛@如龍女剛出場時,“峨臉不舒,巾袖無光,凝神翔立,若有所伺”,就已經(jīng)說明了她的凄楚心情,然而她并不感到絕望,而是在尋求援助;在被救回洞庭以后,生動地表現(xiàn)了龍女處境的變化。又如錢塘君,初現(xiàn)本相時,是一條“長千余尺,電目血舌,朱鱗火鬣”的赤龍,形象十分可怖;待到幻化為人形時,卻是“披紫裳,執(zhí)青玉,貌聳神溢”,給人以可敬可愛的感覺。所以這些細節(ji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作者又善于描寫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如龍女在回答柳毅的詢問時,“始楚而謝,終泣而對”,顯然,這是柳毅的“自辱如是”一語觸動了她的思緒,各種痛苦一時涌上心頭的緣故。又如洞庭君覽書后的“以袖掩面而泣”,表現(xiàn)了一位慈父憐愛女兒的深情,他所說的“不能鑒聽,坐貽聾瞽,使閨窗孺弱,遠罹構(gòu)害”,則是誠懇的自責,把女兒的痛苦遭遇歸因于自己的不明,悔恨之情躍然紙上。這些細節(jié)也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在柳毅和錢塘君身上寄托的理想
    這個傳奇故事對包辦婚姻作了憤怒的批判,表達了婚姻自由的理想,在這個意義上,具有反封建的意義。故事中寫龍女的不幸婚姻是由“父母配嫁”,這就暗示出龍女夫婦失和是由于婚姻不出于自由的選擇,而柳毅不肯在龍女叔父威逼下娶龍女,龍女不愿違背“心誓”改嫁給由父母擇定的“濯錦小兒”,也都表明男女婚姻應該自主自愿的意思。在柳毅身上,寄托著完美人格的理想,為人急人所難,正直無私,這樣的人格,才是女性ai慕的對象,女子理想的歸宿。在錢塘君的身上,寄托著徹底摧毀惡勢力的理想。
    1.本文通過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個性的.寫作技巧。
    2.傳奇通過幻想反映現(xiàn)實的特點,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辦婚姻和封建家長制度迫害婦女的罪惡。
    :分析人物個性和體現(xiàn)的思想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具體內(nèi)容見課文)
    介紹傳奇特點:唐傳奇是一種文言短篇小說,是在六朝志怪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兩者有很大的區(qū)別,對此魯迅曾有論述: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zhuǎn)、文辭華艷,與六朗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胡應麟(《筆叢》36)云,“變異之談,盛于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盡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其云“作意”、云“幻設”者,則即意識之創(chuàng)造矣。(《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
    唐傳奇構(gòu)思精巧,情節(jié)曲折,結(jié)構(gòu)完整。如《柳毅傳》寫柳毅為龍女完成傳書使命,錢塘君殺了涇河小龍,救回龍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錢塘君逼婚,柳毅嚴詞拒絕一節(jié)。柳毅回家后連娶兩妻皆亡,似與龍女無緣,不料三娶的盧氏竟是龍女的化身。作者圍繞龍女爭取婚姻自主這一主線安排情節(jié),展開矛盾,波瀾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構(gòu)思極巧妙,體現(xiàn)了“作意好奇”的特點。
    唐傳奇的語言生動流楊,簡潔而富于表現(xiàn)力。這與作者不少是詩文高手,講究修辭造句,注意汲取駢文和口語之長有關。如錢塘君救回龍女后,“洞庭君曰:‘所殺幾何?’曰:‘六十萬?!畟诤??’曰:‘八百里’。‘無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數(shù)語,盡顯錢塘君的性格。
    ,
    1.全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
    書信。請求傳書,允諾傳書,洞庭傳書,傳書的結(jié)果,組成了完整的故事。
    2.情節(jié)曲折是傳奇的鮮明特點,請結(jié)合課文說說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情節(jié)之奇?
    柳毅入龍宮一段,傳書的方式奇特,按照這種方式,果真見到了水府龍宮,見到了人世間沒有的奇景,還見到了神龍世界的奇人。(具體見課文)
    3.思考作者這樣構(gòu)思情節(jié)有什么作用?
    以書信為線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龍女托書柳毅,說明龍女不屈服于命運,想方設法要跳出苦海,尋求幸福;柳毅傳書,表現(xiàn)了急人之難的俠膽義;錢塘君聞訊而怒,食婿除惡,表現(xiàn)了正直剛烈的特點。
    4.課文以后的情節(jié)是這樣的: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設宴款待。錢塘君提出將龍女許配給柳毅,但因出語傲慢,遭到柳毅的嚴辭拒絕。柳毅辭歸,娶妻屢亡,乃遷居金陵。而龍女于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報”,她閉戶剪 發(fā),斷然拒絕父母欲她許配給濯錦江的小兒子。
    方山子傳教案篇十九
    1、積累文中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書讀懂內(nèi)容;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
    3、學習蘇武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
    積累文中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在對比中分析蘇武的人物形象。
    一、預習準備: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背景。
    2、預習課文,大致疏通文意。
    二、課堂教學:
    1、學生簡介背景:
    教師掌握:漢武帝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的討伐戰(zhàn)爭,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時間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勢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與漢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卻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蘇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跡,熱烈頌揚了他在敵人面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饑寒壓不倒,私情無所動的浩然正氣,充分肯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
    2、作者介紹:
    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人。東漢著名的史學家。《后漢書班固傳》稱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其父班彪曾續(xù)司馬遷《史記》作《史記后傳》,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繼承父業(yè),在《后傳》基礎上,進一步廣搜材料,編寫《漢書》。后因有人向漢明帝誣告他篡改國史,被捕入獄。其弟班超上書解釋,始得獲釋,被命為蘭臺令史,經(jīng)過二十多年努力,寫成了《漢書》。漢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隨竇憲出征匈奴,不久竇憲因謀反案被誅,班固也受牽連被捕,死于獄中?!稘h書》中的八“表”與“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馬續(xù)續(xù)成的。
    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體例模仿《史記》,但略有變更。全書有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漢高祖,止于王莽,記西漢一代二百三十年間史實?!稘h書》評價歷史人物往往從封建正統(tǒng)觀念出發(fā),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標準,如對陳涉、項羽加以貶抑,即是顯例。歷來《漢書》與《史記》并稱,史學家劉知幾說《漢書》“言皆精煉,事甚該密”(《史通六家》),則是其特色。
    3、生讀課文,標注重點實詞虛詞。
    4、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自己不懂的內(nèi)容。
    5、合作討論。
    班固是怎樣用對照、映襯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在出使匈奴之初,與副使張勝的對照。
    在威逼利誘之時,與叛徒衛(wèi)律的對照。
    在以情相勸之時,與降將李陵的對照。
    6、以班級為單位,交流補充。
    四、布置作業(yè):賞析《蘇武傳》中的人物形象。
    方山子傳教案篇二十
    學生整體配合比較好,能夠隨著我的教學節(jié)奏走。朗讀、翻譯環(huán)節(jié)都做得比較到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要求。
    學生對理解打動作者蘇軾的方山子之“異”的內(nèi)涵這一點比我認為的要好。這可能與他們高一學習《赤壁賦》時,我給他們講過的蘇軾的生平有關。
    我所認為的激發(fā)學生興趣這一點在12班落實得比較好,這個班的學生基礎雖然差,但比較活躍,在教師的鼓勵下很快能夠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6班是文科重點班,但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夠,大部分需要老師點名才行,雖然站起來后回答問題比12班好,所以怎樣激發(fā)絕大部分同學主動參與教學還需要努力。
    第六周,根據(jù)計劃,我讓學生自己講文言文,第一課就是《方山子傳》,學生上了三節(jié)課,效果不佳。
    第一個學生上臺,仿照我的模式,開始報聽寫,聲音比較小,語速比較快,學生們有點不適應,不過課堂紀律還好。第二個學生開始講課文,她先介紹了一下作者,又介紹了一下陳v,還講了寫作背景,明顯是在模仿初中老師的上課程序,重點不夠突出。因為文學常識已經(jīng)不是高中語文的教學重點,可她還是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來介紹??磥韺W生們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還有待提高。然后,她開始串講課文,由于比較緊張,她老是用課本或教參擋住自己的臉,教態(tài)非常不自然。而且過分拘泥于教參,有些錯誤的地方也沒有校正。看來,學生們自主備課,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今后,在指導學生備課方面,我還要多做一些工作。提供必要的參考書和相關資料。學生在講時,聲音普遍偏小,底下的學生還覺得很新奇,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一些講課者沒有講清楚的地方,學生們就會自行在下面議論,聲音較大,時間較久就會影響講臺上的學生講課,也會影響自己的聽課。這些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傮w來說,這節(jié)課差強人意,但效率太低。
    第二節(jié)課,第三位學生繼續(xù)串講課文,聲音小,拖宕,準備不充分,效果很差。最后五分鐘,我實在忍不住了,對他講得不清楚的地方作了一些補充,講錯的地方作了糾正。看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確實有待提高。
    第三節(jié)課,還是第一位學生講課,因為她是組長。其他組員有的負責教案的撰寫和資料的搜集,結(jié)果就是能者多勞了。看來任務分配機制上也存在問題。一定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這節(jié)課她先講完了剩下的`內(nèi)容,還是存在知識點不清楚,聲音小,重點不突出的情況。學生們的反應也是不太好,我?guī)缀醵枷敕艞夁@次實驗了。不過三思過后,我還是決定繼續(xù)下去。出現(xiàn)問題應該努力去解決而不去消極逃避,否則問題還是問題。
    針對這次學生自主講課出現(xiàn)的問題,我決定以后幾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加強對學生小組集體備課的指導,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
    2、鼓勵學生們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
    3、對學生撰寫的教案進行審閱,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4、課堂上允許學生向老師求助三次,以應對學生們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
    5、讓全班學生對各小組的表現(xiàn)進行評比,激發(fā)學生們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
    方山子傳教案篇二十一
    1.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默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對《水滸傳》的喜愛。
    4.學習作者通過具體情節(jié)、事例描寫來反映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方法。
    1.查閱工具書,理解字詞。
    2.通過朗讀、默讀、了解課文大致內(nèi)容。
    3.通過默讀、感悟作者童年時對水滸傳的喜愛之情。
    4.通過品讀具體情節(jié)、事例、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
    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作者童年時對《水滸傳》的喜愛之情。
    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錄音、燈片。
    引導學生朗讀、默讀,適當點撥,在讀中體會、領悟、理解。
    一、揭題導入。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詞。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讀。
    4.用較快的速度再次默讀全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幾件事?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
    2.默讀課文,畫出足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注。
    3.自己讀一讀所畫的句子。
    4.與小組內(nèi)的同學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
    四、熟讀課文。
    五、課堂小結(jié)。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交流讀書感受。
    1.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體會到作者喜歡讀《水滸傳》?
    (1)學生交流。
    (2)出示重點語段。
    “九歲時,我讀四年級了,……我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BR>    “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盡管有些字還不認識,……看下去?!?BR>    “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從“盡管…仍然…”這兩個分句中體會到了什么?
    “早上在晨曦中……看個沒完?!?BR>    從中得到的體會。
    (3)自由讀這些重點語段。
    二、質(zhì)疑探究。
    1.質(zhì)疑:文中的第1、2、3、6自然段,與文章中心有什么關系?
    2.學生交流。
    3.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圍繞一個中心選材,有條理地組織材料,敘事結(jié)構(gòu)完整,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三、指名口述作者的寫作思路。
    四、小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