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律心得(優(yōu)質(zhì)17篇)

字號:

    故事是用來敘述或揭示某個事件或某些人物經(jīng)歷的一種文學作品。怎樣寫一篇引人入勝、富有啟發(fā)性的總結?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寫總結的技巧和注意事項,請大家參考。
    中國法律心得篇一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其法律文化作為其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認知。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國法律文化,筆者在學習中積極探索,特此分享心得。
    中國法律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重要的法律文化事件和法律思想家,如《禮記》中的“禮法思想”、唐代的“律令體系”和宋代的“科舉制度”等。這些法律文化的傳承對中國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法律文化有其獨特的特點,首先是注重“德治”,即通過道德教育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種傳統(tǒng)強調(diào)了人們的社會責任和道德操守;其次是宗族文化的影響,即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宗族和家族觀念很濃,這也影響到對法律的理解和應用;最后是強調(diào)社會和諧、尊重個人和集體利益的思想,這為解決當代各種涉法矛盾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和法治建設的重要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法律文化在我國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同時,隨著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法律文化也在不斷地與國際法律文化相互融合和交流。
    第五段:總結與展望。
    通過了解中國法律文化的歷史演變、獨特特點和現(xiàn)狀發(fā)展,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法治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向。未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中國法律文化也將在國內(nèi)外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珍惜和傳承中國法律文化,不斷踐行“法治中國”的口號,共同推動中國法律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中國法律心得篇二
    1.加強法制教育,培養(yǎng)守法小公民。
    2.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4.做誠信之人,鑄法治之國。
    5.增強青少年的法律意識,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質(zhì)!
    6.做人要誠信,做事要守法。
    7.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質(zhì)!
    8.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9.誠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諧人間。
    10.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
    11.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事關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
    12.堅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
    13.用誠信美化心靈,用法治規(guī)范社會。
    14.普及法律知識,倡導法治精神,彰顯法律權威。
    15.學法用法,做遵紀守法好少年!
    16.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
    17.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8.高舉憲法旗幟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zhì)。
    19.全面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推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深入開展;。
    20.努力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
    中國法律心得篇三
    古人云“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作為規(guī)矩的法律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法律是“鐵面無私”的,它守護著人們的利益,最近我看了一部法治微電影《陽光路上》,讓我對法律有了新的了解。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叫黎初的中學生的錢包丟了,后來班長告訴老師,錢包有失而復得。原來偷錢包的人叫李小凡,她父親臥病在床,沒錢醫(yī)治,老師讓黎初不要把事說出去。幾天后,校園里同學們相繼損失財物,有流言說是李小凡手又忍不住了。大家以為黎初把事說了出去,變疏遠她。后來黎初無意間聽到偷同學們錢的“幕后黑手”的對話,便報了警,將不法分子送入了冰冷的牢房,也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這部微電影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比如在學校丟了東西要跟老師說;被人冤枉要努力證明自己的清白;發(fā)現(xiàn)有壞蛋作惡要勇于報警。其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是的是要努力證明自己的清白這個道理。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受到別人的冤枉,如果對這種冤枉視而不見,忍氣吞聲,只會讓別人更加疏遠自己。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極力證明自己的清白,要抱有一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精神。有一次我家里丟了10塊錢,而當天我又拿了些零食回家。后來大家準備查找,我感覺有點像偵探破案的情境,就沒忍住笑了出來。結果全家人就以為是我偷的,再加上上述嫌疑,我便首當其沖成了“1”號嫌疑犯,我是百口莫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啊!我是東翻西找,“上刀山,下火?!?,終于發(fā)現(xiàn)床底下有一張10元鈔票,我欣喜若狂,急忙帶它去見爸爸媽媽,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不能從小就做些違法的事,不然大時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被冤枉,不能坐以待斃,要努力證明自己的清白。我們是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一直都在陽光路上邁向未來。
    中國法律心得篇四
    1.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2.依法治校.法育未來!
    3.知法明理,做“四有”新人!
    4.樹立法治權威,構建和諧社會。
    5.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
    6.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8.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治觀念。
    9.學法.懂法.用法.守法。
    10.沒有誠信的堅強基石,法制便猶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層建筑。
    11.維護憲法權威,增強權利義務觀念。
    12.開創(chuàng)農(nóng)村普法新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
    13.經(jīng)常用誠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堅持以誠信的言行對待別人。
    14.學習憲法,宣傳憲法,遵守憲法。
    15.學法.用法.守法.護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質(zhì);。
    16.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
    17.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18.以誠取信心靈美,依法循規(guī)事業(yè)興。
    19.堅持依法辦事,推進依法治校。
    20.弘揚民主法制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21.把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工作抓緊抓好!
    22.推進依法治市努力建設法治城市。
    23.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優(yōu)化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
    中國法律心得篇五
    作為一個人民法院工作多年的法官,我深刻感受到中國的法律文化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中。在這個國家,法律文化已經(jīng)滲透到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國家和社會都產(chǎn)生著深刻的影響。在不斷的實踐中,我體會到了中國法律文化的多方面和復雜性,也意識到了不斷完善中國法律文化的緊迫性。
    第一段:中國法律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基本特點。
    中國法律文化淵源流長,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紀的商朝時期。其基本特點是,注重人文精神、依法治國、注重社會和諧等。中國法律文化注重人文精神,重視文化修養(yǎng),強調(diào)對法律的履行要有道德責任感;依法治國的概念也非常重要,這意味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通過法律來平衡社會利益;注重社會和諧是中國法律文化的文化內(nèi)核,這意味著法律的作用不僅是制定規(guī)則和判決,而且還要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當前,中國法律文化的面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再是保守的、僵化的死規(guī)矩,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目前,中國在不斷推進法治建設的過程中,注重法律文化建設,通過提高人們的法律素質(zhì)和法治觀念來推動法治發(fā)展。中國法律文化的發(fā)展趨勢是,越來越趨向于人性化,國際化和專業(yè)化。這一點在判例制度的建立和引進國際先進法律標準和理念方面都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
    當前,中國法律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是多樣化和復雜化的。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文化焦慮”,即文化與法律相互作用導致的文化矛盾,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以來,文化的碎片化和多元化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而加之民眾對法律維權認知上的差距和法律意識不足,這些問題都給中國法律文化的建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
    為了科學完善中國法律文化,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法治化建設,增強人民的法律意識;二是加強法律教育,提高民眾的法律素質(zhì),引導人們逐漸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三是引入社會力量,擴大法律產(chǎn)業(yè)等多元化發(fā)展,提高法律服務質(zhì)量;四是增強科技創(chuàng)新,推進法律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發(fā)展,進一步提升中國法律文化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第五段:結論。
    中國法律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深刻影響到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目前,中國法律文化發(fā)展的趨向是多樣化、復雜化、時代化的,與此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zhàn)。但是通過推動完善法律文化建設和措施的實施,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法律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維護自身權益和社會的公平正義,全面加快推動中國法律文化的建設。
    中國法律心得篇六
    3.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依法履行法定義務。
    4.宣傳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
    5.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6.“遵紀守法,做對社會有益的人”
    7.“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學校.家庭責無旁貸”
    8.實行依法治國堅持執(zhí)政為民。
    9.學習宣傳憲法推進民主法制建設。
    10.增強憲法觀念推進依法治國。
    11.不斷深化學校法制教育,積極開展“法治校園”創(chuàng)建。
    12.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讓青少年遠離犯罪!
    13.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zhì)。
    14.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
    15.青少年學生要從小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品德!
    16.加強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17.堅持不懈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18.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規(guī)范化!
    19.“遵紀守法,從我做起”
    20.增強全民憲法觀念和憲法意識,保證憲法的正確貫徹實施。
    21.凈化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22.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
    23.“學法用法,爭做遵紀守法的青少年”
    24.學習憲法.掌握憲法.運用憲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5.加強政府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中國法律心得篇七
    張之洞曾經(jīng)說過:世運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是時,國運頹危,列強環(huán)伺,傳統(tǒng)頻遭質(zhì)疑,西學新知亟亟而入,中華現(xiàn)代學術的轉型完成于該混沌時期,于切磋琢磨、交鋒碰撞中不斷前行。學術與思想的新變,帶動了社會各領域的全面轉型,為中華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瞿同祖老先生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正是懷著這樣一種精神,將漢代至清代二千余年的法律作為整體進行剖析,加以討論與比較,以達到闡釋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的目的。除此之外,本書還討論了中國古代法律自漢至清的重大變化,介紹了巫術與宗教,儒家與法家思想,使中國現(xiàn)代學術的成功轉型向前邁了一大步。中國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期,封建等級制度森嚴,“親親尊尊”、“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等儒家理念深入到法律條文中。正如本書第一章所闡述的有關“家族”的相關法律。中國古代歷代法律關于不孝罪的處置幾乎都是以加重主義為原則。不分故意過過失,不分違犯的性質(zhì)如何,也不考慮出發(fā)點如何,只要有了傷害長輩的行為,一律以重罪論處。甚至長輩的自殺只要與晚輩有關,晚輩都逃不了同樣嚴重殘酷的刑事責任,都屬于背禮違法、罪有應得。儒家思想對“孝”的重視與強調(diào),在本章關于親屬的刑罰制度中有了很好的體現(xiàn)。我們不難看出,古代的刑罰制度與儒家思想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人治化,是與封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統(tǒng)治階級對自我權力的肯定和擴張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這種不平等表現(xiàn)在政治、社會、生活等各方面。本書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關于妻子地位的`描述?!墩f文》中寫到,“妻與己齊者也”,名義上,夫妻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古人的傳統(tǒng)思想是“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女子始終受男子的意志和權力支配,自生至死可謂都處于“從”的地位。在夫妻之間傷害對方的刑罰制度中,妻子傷害丈夫受到的處罰比傷害常人所應受的處罰更為嚴重。甚至強調(diào)了:不論是否有理由,妻皆不能行使自衛(wèi),即使在情勢危急之下也不例外。然而夫過失殺妻例得不問,即使夫故意致妻死亡都有“妻命為輕,祖宗嗣續(xù)為重”為理由而俱入可矜。由此,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當今社會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而且并不是一時之間便可磨滅的理念,這種思想不是一時興起的,而是已經(jīng)傳承了上千年,要使整個中國都改變這種觀念,是一場仍將要延續(xù)很長時間的持久戰(zhàn)。我認為,所謂的“禮”,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固化于社會秩序之中。雖然,這種社會結構可以保證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但是也扼殺了社會應有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這也是中國落后的原因之一。
    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生活方式的差異是至關重要的??梢哉f,衣履器物無一不異,“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人們的社會地位從外表上便可一目了然。這種差異包括了:飲食的的限制,衣飾的材料、顏色,房屋的大小、裝飾、材料,馬匹使用的限制等各方面。甚至還在婚姻方面加以強制規(guī)定。婚姻的選擇不僅受到父母的限制,也受階級之間的貧富貴賤的封建思想制約著。士族必須自愛自重,不能與庶族通婚,為了保持家世血統(tǒng)的崇高,避免低門血統(tǒng)混入,階級之間必須內(nèi)婚,否則家世變不可永久維護了。在關于階級內(nèi)婚的規(guī)定,法律不但立有良賤為婚的專條,對于違犯者加以刑事制裁,更重要的是根本否認這種婚姻的法律效力,而予以撤銷的處分。這些強制性的規(guī)定同樣也與儒家關于“貴賤尊卑”的思想掛鉤,可以看出中國封建思想的進一步嚴重化。
    罪”的說法。然而,“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觀念根深蒂固,士大夫仍然會有關于刑罰的特權,他們總是設法壟斷法律。處于當時的社會,絕對的平等主義始終不能徹底實行。因此,我們只能說法律在秦、漢之后有進一步的平等,貴族不再能置身法外,卻斷不能說秦、漢以后的法律已由不平等進入絕對的平等,不能武斷地說貴族和平民處于同等法律地位。
    中國古代“視父權法律化為常理,夫為妻綱,妻受到丈夫的統(tǒng)治,階級間的差異”等這些方面,與當今民主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格格不入。閱讀本書之后,了解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禮法結合,以及封建社會的強烈階級性。與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主義社會相比,封建社會的法律特點是強調(diào)貴賤不同、良賤不同,在于一個“異”字。而當代法律強調(diào)人人平等,在于一個“同”字。兩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社會制度的天壤之別。古代法律是統(tǒng)治者意志的體現(xiàn),是一種荒唐的霸道!
    中國古代的不平等,是荒唐到不能再荒唐、霸道到不能再霸道的。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就是個人,對于古代對個人權利的漠視,當今社會是斷然不可接受的。
    中國法律心得篇八
    由市關工委聯(lián)合多部門指導拍攝的法治教育微電影《盲夏》正式發(fā)布,這是我市在探索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方面一種全新嘗試。
    今天上午,由市關工委聯(lián)合多部門指導拍攝的法治教育微電影《盲夏》正式發(fā)布,這是我市在探索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方面一種全新嘗試。
    微電影《盲夏》是根據(jù)發(fā)生在我市的真實案例改編,影片講述了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高中生因為年少沖動、缺乏法律意識,引發(fā)了一起校園暴力犯罪案件。
    據(jù)市關工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校園犯罪案件日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此次拍攝的這部微電影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新的藝術形式,讓青少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熏陶,告誡青少年學生遠離犯罪,熱愛生活,積極向上。
    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楊正律告訴記者,:我們的初衷是想改變關工委曾經(jīng)使用講法制課的方式,對青少年進行法治宣傳教育,能夠用另外的方式,把法治宣傳教育做好,讓我們的青少年入心入腦。
    據(jù)悉,目前,微電影《盲夏》已經(jīng)可以通過網(wǎng)絡下載觀看。近期,各區(qū)縣關工委還將在各學校、社區(qū)組織開展集中放映活動。
    本次放映重點在于《失控的陪審團》,《阿甘正傳》作為入場電影,在使同學們由西方文化的感悟認知進而過渡到西方法律認識上起很大作用。此次放映收到了良好效果,廣大同學尤其是法學會的會員積極響應,法會各職能部門能夠認真協(xié)調(diào)。為前來觀看的人員提供一個良好的放映環(huán)境。放映結束后,觀眾紛紛表示對中西法律制度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其中的會員觀眾作了進一步總結,他們認為中西審判制度的差異最為明顯,在法制觀念更為普及、法治文明更為悠久的西方國家,施行的以陪審團為主導的審判制度與中國實行的以法官為主導的審判制度似乎更能提現(xiàn)審判的公正,而中國的法治極有可能沿著這個方向發(fā)展,會員們感悟頗大,所以本次法制電影收到了積極效果。
    中國法律心得篇九
    1.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2.依法治校.法育未來!
    3.知法明理,做“四有”新人!
    4.樹立法治權威,構建和諧社會。
    5.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
    6.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提高全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
    7.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8.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法治觀念。
    9.學法.懂法.用法.守法。
    10.沒有誠信的堅強基石,法制便猶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層建筑。
    11.維護憲法權威,增強權利義務觀念。
    12.開創(chuàng)農(nóng)村普法新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
    13.經(jīng)常用誠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堅持以誠信的言行對待別人。
    14.學習憲法,宣傳憲法,遵守憲法。
    15.學法.用法.守法.護法,努力提高全民法律素質(zhì);。
    16.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
    17.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18.以誠取信心靈美,依法循規(guī)事業(yè)興。
    19.堅持依法辦事,推進依法治校。
    20.弘揚民主法制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21.把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工作抓緊抓好!
    22.推進依法治市努力建設法治城市。
    23.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優(yōu)化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
    今天,我看了一部關于法制的微電影—《一字之差》,其實,我認為與其說是一字之差,還不如說成一念之差。
    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不乏有黑心老板為了省錢而在背后動手動腳,或者直接耍賴皮,不承認,導致很多來外地打工的人付出的汗水卻得不到相應的勞動報酬,這樣的話,不僅會讓個人的信譽受損,也會讓一個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范受到影響。
    同學們,讓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告誡自己,也告誡自己身邊的人,千萬不要為了一念之差,蒙蔽自己的心,從此走上犯罪的道路,把整個青春都給了那個冰冷冷的監(jiān)獄。誠信是金,我們千萬不能為了貪小便宜而失去了做人應有的誠信。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一
    5)水者火之備,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寬(漢)《鹽鐵論·申韓》。
    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獨W陽修《縱惡論》。
    7)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俄n非子·有度》。
    8)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短啤W陽詢·藝文類聚》。
    9)憲律制度必法道?!豆茏印の榉ā?。
    10)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独献印?。
    11)太平之世不立刑?!涤袨椤?BR>    12)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T葛亮《論斬馬謖》。
    13)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guī)矩之正方圓也。故巧者能生規(guī)矩,不能廢規(guī)矩。
    14)私情行而公法毀。——《管子·八觀》。
    15)守一而制萬物者,法也?!遏斯谧印ざ纫弧?。
    17)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废逶铡吨腥A諺?!?。
    18)視時而立儀?!豆茏印y》。
    19)事斷于法。——鄧析。
    20)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劉禹錫《砥石賦》。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二
    該書打破了我對中國法制史學習的固有印象,以往的中國法制史學習都是側重于對歷朝歷代法律修訂及刑罰變化的講述,很少涉及結合社會歷史背景和社會發(fā)展,對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等法律表述也未做過多解釋和釋義,在接觸到本書之前我只是單純停留在對古代法律“八議”、“容隱”、“十惡”等古代法律制度的模糊概念中,對于中國法律總體發(fā)展趨勢及其基本精神、主要特征等問題,特別是關于儒家思想對中國法律的具體影響也是含糊不清。
    反觀本書對社會學、歷史學、法學都有涉獵,從社會學研究方法出發(fā),將研究對象確定在古代社會中,力圖對中國古代的法律提供一些社會學解釋。瞿同祖先生運用家族、婚姻、階級、巫術宗教、儒家思想等社會史的范疇,將中國古代自漢至清近兩千年間的法律作為一個整體加以分析,廣泛列舉案牘、個案等文獻資料,對中國古代法律的精神和特征的變化軌跡提供了一種全新解釋,通過本書,我對于瞿同祖先生提出的家族和階級是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古代法律是社會制度與秩序的重要工具以及儒家思想所反映的道德倫理、綱常名教在古代法律中的具體體現(xiàn)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以血緣和親疏遠近、年齡為基礎形成了親疏、長幼、尊卑的個人義務和秩序區(qū)別,再由一個個穩(wěn)定秩序緊密相連的小家族組成的社會,在社會中基于身份、出生存在于不同階層,享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貴賤的區(qū)別。這兩種區(qū)別對于維護社會秩序至關重要,因此禮便應運而生,以“進退有度,尊卑有別,謂之禮”的社會功能來調(diào)整人的行為規(guī)范,同時儒家也將禮這一行為規(guī)范不斷糅雜在法律條文中,鼓勵統(tǒng)治者用禮為主,用刑為輔維護社會秩序,從而使社會達成古代封建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中的穩(wěn)態(tài)效果。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和傳統(tǒng)中國法律之間,律禮相應,互為表里,家族和階級成為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并構成儒家思想中社會秩序的支柱,即禮制的核心。浸染了數(shù)千年儒家禮教倫常的古代法律,在法律適用及刑罰中也無不顯現(xiàn)其儒家化的一面,如在夫為妻綱的綱常下,在家庭地位上妻子從屬于丈夫,在法律上也是偏重于維護丈夫的權益及地位,若面對毆傷妻子或丈夫的情形,法律對丈夫的處罰總是輕于妻子。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三
    3)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渡袝?。
    4)執(zhí)法如山,守身如玉?!鹄t《格言聯(lián)壁·從政》。
    5)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桓寬(漢)《鹽鐵論·疾貪》。
    6)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諸葛亮(三國·蜀)《便宜十六策·賞罰》。
    7)宥過無大,刑故無小?!渡袝ご笥碇儭?。
    8)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鞯?。
    9)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沈家本。
    11)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沒其實。——歐陽修《魏梁解》。
    12)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俄n非子·飾邪》。
    13)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豆茏印しǚā?。
    14)用賞貴信,用刑貴正。——《鬼谷子·符言》。
    15)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渡叹龝贰?BR>    16)圣人立法以導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無德,死者無怨?!段淖印ぷ匀弧贰?BR>    17)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18)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尚書·大禹謨》。
    19)誅禁不當,反受其央?!恶R王堆漢墓帛書·國次》。
    20)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仇。——《漢書》。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四
    2.搞好平安創(chuàng)建,服務經(jīng)濟建設。
    3.沒有誠信的堅強基石,法制便猶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層建筑。
    4.誠信走遍天下,法治和諧人間。
    5.經(jīng)常用誠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堅持以誠信的言行對待別人。
    6.做人要誠信,做事要守法。
    7.用誠信美化心靈,用法治規(guī)范社會。
    8.以誠取信心靈美,依法循規(guī)事業(yè)興。
    9.國不可無法,有法而不善與無法等?!蚣冶?清)。
    10.以道為常,以法為本?!俄n非子·飾邪》。
    1.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國語·晉語七》。
    2.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稘h書·王尊傳》。
    4.先王以明罰敕法?!兑讉鳌は髠鳌な舌尽贰?BR>    5.執(zhí)法如山,守身如玉?!鹄t《。
    格言。
    聯(lián)壁·從政》。
    6.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孟子。
    7.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8.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
    9.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三國演義》。
    10.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豆茏印ば男g上》。
    11.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國志·魏書·鐘會傳》。
    12.設若上無道栓,則下無守法?!鸷椤侗阕印づ凶印?。
    13.如平直必以準繩?!秴问洗呵铩し致殹?。
    14.法不阿貴,繩不繞曲?!n非《韓非子有度》。
    15.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n非《韓非子有度》。
    16.寧正以逆眾意執(zhí)法而違私志。——桓范《政要論·為君難》。
    17.禁勝于身,則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則民不從彼?!豆茏印しǚā贰?BR>    18.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19.功同賞異則勞臣疑,罪鈞刑殊則百姓惑,信賞必罰,綜核名實?!稘h書》。
    20.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墩撜Z·為政》。
    1.憲律制度必法道?!豆茏印の榉ā贰?BR>    2.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變?!俄n非子·解老》。
    3.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史記·循吏列傳》。
    4.圣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商君書·算地》。
    5.宥過無大,刑故無小?!渡袝ご笥碇儭?。
    6.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獎⒂礤a《天論》。
    7.法者,天下之儀也?!豆茏印そ亍?。
    8.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仇?!稘h書》。
    9.立法設禁而無刑以待之,則令而不行。——蘇轍。
    10.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丘。
    11.有法而不循法,法雖善與無法等?!蚣冶尽?BR>    12.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兑佰牌匮浴?。
    13.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則民苦之?!俄n非子·解老》。
    14.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無。——《三國志》。
    15.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獎⒂礤a《天論》。
    1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17.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亂也?!饵S帝經(jīng)·經(jīng)法·君正》。
    18.法出于儀,威于義?!K軾《王振大理少卿》。
    19.法行于賤而屈于貴,天下將不服?!K轍《上皇帝書》。
    20.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獎⒑?。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五
    中山大學法學院02級4班蔡惠燕。
    任何社會的法律都是為了維護并鞏固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而制定的,中國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與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維護當時的制度和道德、倫理等價值觀念,反映了一定時期、一定社會的社會結構,竭力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國法律和中國社會》中詳細地闡述了產(chǎn)生這一法律的社會背景,研究并分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揭示了法律的意義和作用。通過他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法律的發(fā)展脈絡,了解其演變的規(guī)律和不同階段的基本特色,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深入了解其實質(zhì)。
    西周時期就確定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制血緣關系網(wǎng)并根據(jù)了尊卑、親疏、遠近程度不同,確定了“五服”制度,因此喪服不僅是簡單的服喪衣飾,更主要是確定親屬之間關系和等級的標志。中國家族主義的主要特點體現(xiàn)在其父權本位上?!案笧樽泳V”,父對子孫擁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對子孫有支配和懲罰的權力,不僅對子孫的日常生活加以嚴格限制(如婚姻等大事也要由父所決定),甚至對子孫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正所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法律對此種行為一般都會網(wǎng)開一面,從輕甚至不用追究責任。子孫對父母要絕對服從,不許忤逆、違背父母,不然會被法律、社會當成罪人。“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五刑之屬三千,最莫大于不孝”,對于父母等至親尊長的不孝行為,歷來被當作罪大惡極的事情,法律都要對其加以嚴厲懲罰,隋朝確立的“十惡”中有一類是被認為嚴重侵犯家長權的,如惡逆、不孝、不睦、不義(部分),內(nèi)亂等,這些罪行都要受到嚴厲打擊,一律不得被普通的大赦所赦免,所謂“常赦所不原”。而且貴族官員犯有這些罪行,也不得援引八議、收贖之類的特權來逃避刑罰,從中可以看出父的絕對權威?!盀橛H者諱”,儒家認為父子之間應該互相隱瞞犯罪,不應互相告發(fā),這才算“直”,這種“直”當然是超乎法律之上,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原則為準繩的。不過,在法律上,父告子是可以從輕甚至不用承擔責任的,而子一般是不能告父的,不然會受到嚴厲懲罰,就算所告是實情,也要接受懲罰?!v到家族,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婚姻,因為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礎,“婚禮者,禮之本也?!倍橐龅哪康膭t被認為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婚姻主要是被作為可以祭祀祖先、延續(xù)后代的手段?;橐鲆话闶恰案改钢?,媒妁之言”,而且基于血緣、等級和特殊事件等設定了許多限制,如同姓不婚等,婚姻的締結一般都要經(jīng)過繁縟的程序?!胺驗槠蘧V”,夫就如同是妻的家長,對其行為負責,要求妻對夫百依百從,決不能有半點怠慢,夫也可以納妾,甚至可以以“七出”單方面解除婚姻,休棄妻子(雖然有“三不去”對夫單方面休妻的限制,但是夫休妻的權利還是很大)。妻對夫的毆打等侵害行為,只能默默忍受,不能付諸訴訟,更不能加以反抗,否則會受到嚴厲懲罰,就算侵害嚴重甚至造成死亡等,夫也會照凡人有所減罪;而妻對夫的侵害行為卻要受到更為嚴厲的懲罰,妾則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懲罰。總之,妻妾對夫要絕對服從,勤懇祭祀祖先,延續(xù)后代,才可以免遭被休棄的命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律的健全,父子、夫妻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有了一步一步的改變,當代社會不會再強調(diào)父權、夫權的絕對權威,也不會在法律里規(guī)定“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子、夫妻更多是平等、互相扶助。但是,家族主義、父權夫權思想在當代還是有一定影響。在許多農(nóng)村,重男輕女、暴力干涉婚姻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些都是幾千年來家族主義、父權夫權思想的痕跡。為此,有關法律規(guī)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條文,以次來削弱家族主義、父權夫權思想的勢力。
    歐洲社會早期國家權力的形成主要是循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路徑,而中國的國家權力是通過政治性的集權方式得以形成的,所以統(tǒng)治階級更加注重王權的鞏固,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儒家便是維護這一制度的“忠實奴仆”,儒家向往禮制,“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禮記?曲禮》)“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左傳》莊公十八年)荀子說得更明白:“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得其宜?!保ā盾髯?禮論》),禮成為早期國家劃分并確定社會成員尊卑貴賤地位及其相應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依據(jù)?!靶蛏舷?,正人道也”(《白虎通德論》卷一,《禮樂》)統(tǒng)治階級通過法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一切重要領域建構了一套貴賤有等、上下有序,極具嚴肅性和威嚴性的規(guī)范體系。統(tǒng)治者將社會成員劃分為天子、諸侯、各級貴族、平民以至賤民等階級,不同階級在社會中有不同的地位,各異的權利義務,權利從天子遞減,義務則是從天子遞增,權利義務并不對等。不同等級的人應遵循不同的生活方式規(guī)定,服裝、飲食、房舍、輿馬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見其物而知貴賤?!保ā缎聲肪硪唬斗伞?。君主在整個社會中處于最高地位,對臣民擁有根本性權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對臣民生殺予奪的權利是毋庸質(zhì)疑的。臣民對君主要絕對服從,任何時候都要為君主著想,不得侵犯君主的權威,否則會成為“十惡不赦”的罪人,逃不了嚴厲的刑罰。地位高的階級一般都能享受特權(如“八議”制度等),而且能支配、統(tǒng)治地位低的階級,對地位低的階級的侵害行為一般也能較凡人減等,而且可以以贖官法、官當法等逃避法律的懲罰,而地位低的階級承擔了大量的義務,對地位高的階級惟命是從,不得侵害他們的權利,不然等待他們的只能是嚴刑竣法。不同階級一般也不允許通婚,所謂“門當戶對”是基本準則,特別是地位高的女方不得嫁給地位低的男方,不然會受到社會的唾棄。等級一般是世襲的,特權階級永遠是特權階級,而賤民階級只能世世代代做牛做馬,不可能成為特權階級,而且,不同種族中也有不平等,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時,這種不平等的情形異常顯著,人民都被劃分為層次井然的階級,無論政治、法律及社會各種待遇都依其順序而定其高低……幾千年過去了,中國法律得到了健全和完善,許多不合時宜的法律制度都已剔除,法律向著平等、公平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國還是根深蒂固,階級觀念還是在不少人心目中存在,有些官員自以為是特權階級,整天魚肉百姓,凌駕于百姓之上,而且官官相衛(wèi),形成了新時期的官僚集團,而百姓竟以為自己是弱者,不敢加以反抗,更不用說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且,“世襲制”也沒有完全消失,市長的兒子再差也能當個官,而百姓想當官卻要費勁周折,這樣,真正的英雄只能無用武之地。悲哀!法律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平之如水”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執(zhí)法過程中和社會活動中都要剔除階級觀念,真正做到法律、社會面前人人平等,給以公平的機會,則真正的平等指日可待。
    儒家成功地將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統(tǒng)一起來,在儒家心目中,家族和社會身份是禮的核心,也是儒家所鼓吹的社會秩序的基礎。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建立了以“親親”、“尊尊”為中心的不平等但有序列的社會格局,強調(diào)了君父的絕對權威,構建了家國一體的牢固格局,這種格局維系了幾千年,成為各個朝代的社會基礎。直到現(xiàn)在,我們似乎還可以窺見其痕跡,國人的家國觀念還是很濃重,這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法律反映著社會,也深刻影響著社會??梢哉f,法律和社會的發(fā)展腳步是一致的。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部中國法律史,便是一部中國社會史!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六
    任何社會的法律都是為了維護并鞏固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而制定的,中國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與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維護當時的制度和道德、倫理等價值觀念,反映了一定時期、一定社會的社會結構,竭力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國法律和中國社會》中詳細地闡述了產(chǎn)生這一法律的社會背景,研究并分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揭示了法律的意義和作用。通過他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法律的發(fā)展脈絡,了解其演變的規(guī)律和不同階段的基本特色,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深入了解其實質(zhì)。
    與歐洲社會早期國家產(chǎn)生不同,在中國國家的形成過程中,血緣的聯(lián)系非但沒有被打破,反而愈加緊密,宗族成為政治結構的主要單位,穩(wěn)固宗族關系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早在西周時期就確定了以男性為中心的宗法制血緣關系網(wǎng)并根據(jù)了尊卑、親疏、遠近程度不同,確定了“五服”制度,因此喪服不僅是簡單的服喪衣飾,更主要是確定親屬之間關系和等級的標志。中國家族主義的主要特點體現(xiàn)在其父權本位上。“父為子綱”,父對子孫擁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對子孫有支配和懲罰的權力,不僅對子孫的日常生活加以嚴格限制(如婚姻等大事也要由父所決定),甚至對子孫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正所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法律對此種行為一般都會網(wǎng)開一面,從輕甚至不用追究責任。子孫對父母要絕對服從,不許忤逆、違背父母,不然會被法律、社會當成罪人?!靶倘?,罪莫重于不孝”、“五刑之屬三千,最莫大于不孝”,對于父母等至親尊長的不孝行為,歷來被當作罪大惡極的事情,法律都要對其加以嚴厲懲罰,隋朝確立的“十惡”中有一類是被認為嚴重侵犯家長權的,如惡逆、不孝、不睦、不義(部分),內(nèi)亂等,這些罪行都要受到嚴厲打擊,一律不得被普通的大赦所赦免,所謂“常赦所不原”。而且貴族官員犯有這些罪行,也不得援引八議、收贖之類的特權來逃避刑罰,從中可以看出父的絕對權威。“為親者諱”,儒家認為父子之間應該互相隱瞞犯罪,不應互相告發(fā),這才算“直”,這種“直”當然是超乎法律之上,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原則為準繩的。不過,在法律上,父告子是可以從輕甚至不用承擔責任的,而子一般是不能告父的,不然會受到嚴厲懲罰,就算所告是實情,也要接受懲罰?!v到家族,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婚姻,因為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礎,“婚禮者,禮之本也?!倍橐龅哪康膭t被認為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婚姻主要是被作為可以祭祀祖先、延續(xù)后代的手段?;橐鲆话闶恰案改钢藉浴?,而且基于血緣、等級和特殊事件等設定了許多限制,如同姓不婚等,婚姻的締結一般都要經(jīng)過繁縟的程序?!胺驗槠蘧V”,夫就如同是妻的家長,對其行為負責,要求妻對夫百依百從,決不能有半點怠慢,夫也可以納妾,甚至可以以“七出”單方面解除婚姻,休棄妻子(雖然有“三不去”對夫單方面休妻的限制,但是夫休妻的權利還是很大)。妻對夫的毆打等侵害行為,只能默默忍受,不能付諸訴訟,更不能加以反抗,否則會受到嚴厲懲罰,就算侵害嚴重甚至造成死亡等,夫也會照凡人有所減罪;而妻對夫的侵害行為卻要受到更為嚴厲的懲罰,妾則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懲罰??傊?,妻妾對夫要絕對服從,勤懇祭祀祖先,延續(xù)后代,才可以免遭被休棄的命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法律的健全,父子、夫妻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有了一步一步的改變,當代社會不會再強調(diào)父權、夫權的絕對權威,也不會在法律里規(guī)定“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子、夫妻更多是平等、互相扶助。但是,家族主義、父權夫權思想在當代還是有一定影響。在許多農(nóng)村,重男輕女、暴力干涉婚姻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些都是幾千年來家族主義、父權夫權思想的痕跡。為此,有關法律規(guī)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條文,以次來削弱家族主義、父權夫權思想的.勢力。
    歐洲社會早期國家權力的形成主要是循著經(jīng)濟發(fā)展的路徑,而中國的國家權力是通過政治性的集權方式得以形成的,所以統(tǒng)治階級更加注重王權的鞏固,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儒家便是維護這一制度的“忠實奴仆”,儒家向往禮制,“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也?!保ā抖Y記曲禮》)“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左傳》莊公十八年)荀子說得更明白:“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貴賤之等、長幼之差、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得其宜。”(《荀子禮論》),禮成為早期國家劃分并確定社會成員尊卑貴賤地位及其相應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依據(jù)。“序上下,正人道也”(《白虎通德論》卷一,《禮樂》)統(tǒng)治階級通過法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宗教、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一切重要領域建構了一套貴賤有等、上下有序,極具嚴肅性和威嚴性的規(guī)范體系。統(tǒng)治者將社會成員劃分為天子、諸侯、各級貴族、平民以至賤民等階級,不同階級在社會中有不同的地位,各異的權利義務,權利從天子遞減,義務則是從天子遞增,權利義務并不對等。不同等級的人應遵循不同的生活方式規(guī)定,服裝、飲食、房舍、輿馬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見其物而知貴賤。"(《新書》卷一,《服疑》。君主在整個社會中處于最高地位,對臣民擁有根本性權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對臣民生殺予奪的權利是毋庸質(zhì)疑的。臣民對君主要絕對服從,任何時候都要為君主著想,不得侵犯君主的權威,否則會成為“十惡不赦”的罪人,逃不了嚴厲的刑罰。地位高的階級一般都能享受特權(如“八議”制度等),而且能支配、統(tǒng)治地位低的階級,對地位低的階級的侵害行為一般也能較凡人減等,而且可以以贖官法、官當法等逃避法律的懲罰,而地位低的階級承擔了大量的義務,對地位高的階級惟命是從,不得侵害他們的權利,不然等待他們的只能是嚴刑竣法。不同階級一般也不允許通婚,所謂“門當戶對”是基本準則,特別是地位高的女方不得嫁給地位低的男方,不然會受到社會的唾棄。等級一般是世襲的,特權階級永遠是特權階級,而賤民階級只能世世代代做牛做馬,不可能成為特權階級,而且,不同種族中也有不平等,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中國時,這種不平等的情形異常顯著,人民都被劃分為層次井然的階級,無論政治、法律及社會各種待遇都依其順序而定其高低……幾千年過去了,中國法律得到了健全和完善,許多不合時宜的法律制度都已剔除,法律向著平等、公平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國還是根深蒂固,階級觀念還是在不少人心目中存在,有些官員自以為是特權階級,整天魚肉百姓,凌駕于百姓之上,而且官官相衛(wèi),形成了新時期的官僚集團,而百姓竟以為自己是弱者,不敢加以反抗,更不用說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且,“世襲制”也沒有完全消失,市長的兒子再差也能當個官,而百姓想當官卻要費勁周折,這樣,真正的英雄只能無用武之地。悲哀!法律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平之如水”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在執(zhí)法過程中和社會活動中都要剔除階級觀念,真正做到法律、社會面前人人平等,給以公平的機會,則真正的平等指日可待。
    儒家成功地將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統(tǒng)一起來,在儒家心目中,家族和社會身份是禮的核心,也是儒家所鼓吹的社會秩序的基礎。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建立了以“親親”、“尊尊”為中心的不平等但有序列的社會格局,強調(diào)了君父的絕對權威,構建了家國一體的牢固格局,這種格局維系了幾千年,成為各個朝代的社會基礎。直到現(xiàn)在,我們似乎還可以窺見其痕跡,國人的家國觀念還是很濃重,這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法律反映著社會,也深刻影響著社會。可以說,法律和社會的發(fā)展腳步是一致的。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一部中國法律史,便是一部中國社會史!
    中國法律心得篇十七
    大約兩年前,一位考上政法系統(tǒng)公務員的朋友推薦了這本書,雖然看得費勁,但終究還是看完,沒有半途而費。他推薦的理由也很特別:好玩,而這個理由已足夠吸引我看下去。
    確實,書里很多案例用今人眼光看,足夠新奇,有的甚至可以說足夠怪誕。不過,可能這才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本來面目吧,而且通過一些最日常真實卻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來表現(xiàn),既反映社會日常運行的規(guī)繩,也反映這種運行的微觀面目。如此,以前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了解,似乎有大而化之之嫌,了解的是作為整體的人們在當時如何怎樣,但這個整體形象卻往往缺少個體際遇作為支撐,缺少現(xiàn)場感和真實感。再對照這本書,理論的探討和描述是建立在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案例之上,顯然說服力更強、論據(jù)更充分,讀者也更容易形成概念。于是想到,所有研究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人其實都應該重視法制史方面的史料,而不僅僅局限治法制史的人,著名學者黃忠智先生早年幾本著作在這方面其實就已經(jīng)做了很好表率。
    讀這本書,形成的'概念有幾個方面,其實從前也從理論上有所了解,但顯然還沒成為腦海中的“概念”:
    其一,父權、夫權的權威,以及士大夫與庶人貴賤之別超過想象;其二,容隱是一種原則;其三,復仇是一種責任;其四,妾的地位如此之低;其五,官吏與官吏家屬的特殊地位原來古今同一;其六,法律對行巫蠱之術者處之極重;其七,儒家以禮治世,法家以法治世,西漢之后儒法爭辯已無形消失,儒家思想支配古代法典是中國法系的一大特色;其八,德治衍為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