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學教案范文(17篇)

字號:

    一個好的教案需要經過反復修改和完善,與實際教學相結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如何合理編寫教案是每位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和時間分配,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高效性;同時,要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為了實現特定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它可以使教學更加有條理。教案的編寫需要注意哪些要點呢?教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自己將要學到什么。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一
    1、了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其價值,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2、熟悉本課的語言特點,積累有關詞匯。
    1、欣賞《失街亭》中的戰(zhàn)爭描寫技巧。
    2、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的形象。
    通過學習課文,明確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道理。
    1、復雜的戰(zhàn)爭描寫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一、導語
    中國明代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僅以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和《牡丹亭》等杰出劇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矚目。今天我們要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窺全豹?,F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情況。
    教師在必要時補充以下幾點:
    1、《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2、該書成書之后,不僅國內流傳很廣,而且流傳到國外,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不僅對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學藝術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幾年,世界一些著名企業(yè)的廠長經理都讀這本書,有的還把它作為廠長經理必讀書。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情故事情節(jié)。
    【明確】全文以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fā)展,以雙方激戰(zhàn),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其間錯綜復雜,多線交互,波瀾曲折。行文思路:細作急報(引子)——孔明調兵{開端:馬謖爭先(咽喉)——王平輔佐(謹慎)——高翔備救(謹慎)——魏延據要(周密)——趙鄧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馬謖拒諫(發(fā)展)——司馬探營(發(fā)展)——雙方激戰(zhàn)(高潮:司馬探營,調遣軍馬;司馬進兵,蜀兵喪膽;王平救援,張郃迎擋;馬謖敗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馳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獲救;敗逃陽平關)——揮淚執(zhí)法(結局)。
    三、研習課文
    【明確】寫雙方的形勢分析,主要是通過雙方主帥的語言來寫。諸葛亮聞聽司馬懿兵馬將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令司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諸葛亮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并囑“下寨必當要道之處”。司馬懿聞聽“街亭有兵把守”即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當聽說守兵“軍皆屯于山上”時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張郃阻擊;蜀方擔心王平不是張郃對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應,魏方兩面夾擊,三面包抄圍困魏延。以上雙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趙云、鄧芝和諸葛亮本人這兩路兵馬未被魏方料想徹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曉。真是同中有異,各有短長??梢?,雙方形勢分析都看準了街亭為首要戰(zhàn)略重地,雙方的布兵都以街亭為重心,通盤考慮。這是一場旗鼓相當,高手相逢的惡戰(zhàn),任何一方的一丁點失誤,都將導致成為整個戰(zhàn)役的失敗一方。這種寫法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風范。他把戰(zhàn)役放在了整個政治形勢和戰(zhàn)爭形勢中予以通盤考慮,為蜀國的國運將江河日下鋪下了基石,也為馬謖的必死蓄足了形勢。作者沒有孤立地寫街亭之戰(zhàn),而是在不動聲色中作了鳥瞰式繪畫,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之戰(zhàn)與整個戰(zhàn)局溝通起來,如此更能突出馬謖的錯誤,增強對“死守教條”教訓的認識。
    2、為什么戰(zhàn)役雙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確】街亭是蜀兵進軍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崗在第95回總評中說:“前卷方寫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寫馬設不聽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边@在諸葛亮叮囑馬謖時也說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找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為必爭之地。正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雙方拉鋸式的爭奪戰(zhàn)方如此激烈。
    3、課文寫戰(zhàn)爭過程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圍山,馬謖兵??;王平欲增援,卻有張郃打援;馬謖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沖殺,眼看就要奪回街亭,卻受三面夾擊之危;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魏、王、高會合后計議夜襲劫營,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卻見城已被占。魏方設計,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疊嶂層巒。令人忽喜,讓人陡驚。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撲面,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表現了《三國演義》高超的戰(zhàn)爭描寫藝術。
    4、課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樣處理的?
    【明確】是站在蜀方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題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節(jié)推進中來寫的。整個情節(jié)以司馬懿與諸葛亮為矛盾主線,穿插諸葛亮與馬謖、王平與馬謖等矛盾,各線相互牽制,烘云托月,交錯起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錯綜展開。課題著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寫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戰(zhàn)機,失了已奪之地,失了將得的勝利,失了銳氣,最終失了滅魏興漢大業(yè)。諸葛亮失察,誤用了馬謖;馬謖失謀,誤扎了營盤;馬謖失謀、失隨機應變,導致失了戰(zhàn)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業(yè);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確尺度,失了正確的決策,失了軍事家、政治家應有的明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導語
    《失街亭》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95、96回,描寫的是諸葛亮實現“伐魏復漢”大業(yè)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的.失敗過程。它不僅僅留給人們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啟示,而且讓人深深領悟到準確識人、恰當用人的重要性;同時,這一節(jié)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寫戰(zhàn)爭的技巧,都達到了極高的品位,讓我們在獲得獨特的藝術美感的同時,又學習了高超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突破
    以本課為例,分析《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技巧。
    【明確】
    1、言行互補,繪形傳神。諸葛亮、馬謖等人物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寫這些人物時不是靜止地交代,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具體表現。用的是中國傳統的“略貌取神”法。諸葛亮點將時對馬謖說的話,既見精細小心,又顯見解清明;他對馬謖既有疑慮,又由于有一慣的好感,在馬謖主動請纓又信誓旦旦的情況下,終于抹不開面子,委以大任;面對馬謖的狂言不休,他已經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著又派王平相助,盡管表現了他謹慎的一面,但是,豈不知馬謖哪肯聽王平之言,又表現了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敗之后,諸葛亮一再自責。先是迎接趙云,言“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后是殺了馬謖,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現了不掩過,不飾非,不推倭的品質。他對馬謖家屬的顧惜,又決非念舊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責在內: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馬謖呀!文章從點將、布兵、執(zhí)法、痛哭等行動和貫穿于這些行動之中的語言,使諸葛亮形象真實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讀者面前。馬謖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應了先帝“言過其實”的評價;后是不聽勸告,表現固執(zhí)已見的性格;滿口“名言警句”,恰是讀書不化的典型;臨陣缺乏應變之法,可見缺少實干才能。然而,馬謖也是條“漢子”,兵敗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縛請罪,甘愿就死,并不以與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當的硬氣。馬謖的悲劇是“食書不化”的悲劇,是理論不聯系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數筆,便形象畢現,足見作者寫人藝術之高明。
    三、欣賞品味
    1、欣賞課文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特色。
    精細謹慎,又直露暢快,表現了明顯的被孔明威壓之感。馬謖、魏延等人寥寥數語,也情態(tài)畢現,非他人所有。
    2、有人認為諸葛亮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他也是人,在三國爭戰(zhàn)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錯誤,請談談各自的看法。
    始終未能攻下等,也都顯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說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評諸葛亮挾個人私見,高傲固執(zhí),不聽先帝告誡,以個人好惡和憑關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陰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則有偏激不實之弊。綜觀諸葛亮一生,其光輝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錯誤也是不可回避的,這就是真人。
    四、小結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國演義》“據正史,采小說,征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述百年,該據萬事”,結構宏大,善寫戰(zhàn)爭,人物傳神,影響深遠,值得深入研讀。今天,在《三國演義》這條大河里,我們只取了一瓢甘漿,就已經領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們可以繼續(xù)自己鉆研,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寫出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或專著,為我們的文學寶庫再增一點亮色。
    討論:失街亭,誰之過?由此引發(fā)你什么感想呢?
    1、街亭之失,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
    2、街亭之失,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3、是情之錯:其一,憐措之情。諸馬之間,兩代情,馬謖是孤兒,是孔明的晚輩。其二,部屬之情??酌魇侵鲙?,馬謖是參軍,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愛才之情。諸馬共事間,馬曾多次出謀劃策,被諸葛亮采納,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并使諸葛亮改變了對馬的看法。再當時蜀國缺才士情況下,諸葛亮認為馬有才,愛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諸葛提議馬謖時,謀士們有不同看法,但主帥既提,就將就吧。情,人世間永恒的主題。但情用得不好,小則害人,大則為禍天下。愿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帥諸葛之錯,這是肯定的,只是錯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只是過錯有大小,小則害人害己,大則為禍天下。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世人對諸葛最高的評價。但諸葛錯用馬俊,痛失衡亭,既影響了蜀國統一天下的偉業(yè),也影響了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為之嘆息。此錯則莫大焉。想當今,不少為政者,其德不能不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齊,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違紀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絕大多數因感情用事,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人善于偽裝自己。
    4、關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zhàn)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zhàn)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zhàn)?。┙^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爸T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二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高四冊第11課失街亭。它以三國時代的歷史為背景,描述了自東漢靈武帝劉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將近一百年的政治、軍事以及外交的斗爭故事?!妒Ы滞ぁ饭?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95回和96回。它通過對魏、蜀兩國對街亭的爭奪戰(zhàn)役的描述,贊揚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深謀遠慮,以及嚴肅執(zhí)法、勇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批判了馬謖狂妄自大、脫離實際、言過其實、違反軍令的嚴重錯誤。
    指導學生自讀《失街亭》,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過哪些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來表現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性格的。
    【資料顯示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羅貫中在寫這本書時的歷史依據,就是晉朝史學家陳壽的史書《三國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國演義》首次雕刻印刷的時候,它的扉頁上題著兩行字:“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碑斎?,他們之所以這樣說,其另個目的是想讓人們相信,《三國演義》是用一個生動的故事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歷史。
    全部故事的基本輪廊和基本線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大體上同歷史記載相去不遠。但三國歷史只是一個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則主要是創(chuàng)作者(其中包括長期以來特別是宋元時期人民群眾、民間藝人、下層文人)所創(chuàng)作、虛構的,概括了更廣闊更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
    包圍在山上,斷了水道,蜀軍不戰(zhàn)自亂,失了街亭。
    【教學設計abc】。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三
    知識目標。
    1.了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其價值,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2.熟悉本課的語言特點,積累有關詞匯。
    能力目標。
    1.欣賞《失街亭》中的戰(zhàn)爭描寫技巧。
    2.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明確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道理。
    重點難點。
    1.復雜的戰(zhàn)爭描寫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中國明代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僅以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和《牡丹亭》等杰出劇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矚目。今天我們要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窺全豹。現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情況。
    教師在必要時補充以下幾點:
    1.《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2.該書成書之后,不僅國內流傳很廣,而且流傳到國外,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不僅對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學藝術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幾年,世界一些著名企業(yè)的廠長經理都讀這本書,有的還把它作為廠長經理必讀書。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情故事情節(jié)。
    【明確】全文以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fā)展,以雙方激戰(zhàn),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其間錯綜復雜,多線交互,波瀾曲折。行文思路:細作急報(引子)――孔明調兵{開端:馬謖爭先(咽喉)――王平輔佐(謹慎)――高翔備救(謹慎)――魏延據要(周密)――趙鄧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馬謖拒諫(發(fā)展)――司馬探營(發(fā)展)――雙方激戰(zhàn)(高潮:司馬探營,調遣軍馬;司馬進兵,蜀兵喪膽;王平救援,張a迎擋;馬謖敗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馳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獲救;敗逃陽平關)――揮淚執(zhí)法(結局)。
    三、研習課文。
    【明確】寫雙方的形勢分析,主要是通過雙方主帥的語言來寫。諸葛亮聞聽司馬懿兵馬將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令司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諸葛亮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并囑“下寨必當要道之處”。司馬懿聞聽“街亭有兵把守”即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當聽說守兵“軍皆屯于山上”時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張a阻擊;蜀方擔心王平不是張a對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應,魏方兩面夾擊,三面包抄圍困魏延。以上雙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趙云、鄧芝和諸葛亮本人這兩路兵馬未被魏方料想徹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曉。真是同中有異,各有短長??梢?,雙方形勢分析都看準了街亭為首要戰(zhàn)略重地,雙方的布兵都以街亭為重心,通盤考慮。這是一場旗鼓相當,高手相逢的惡戰(zhàn),任何一方的一丁點失誤,都將導致成為整個戰(zhàn)役的失敗一方。這種寫法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風范。他把戰(zhàn)役放在了整個政治形勢和戰(zhàn)爭形勢中予以通盤考慮,為蜀國的國運將江河日下鋪下了基石,也為馬謖的必死蓄足了形勢。作者沒有孤立地寫街亭之戰(zhàn),而是在不動聲色中作了鳥瞰式繪畫,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之戰(zhàn)與整個戰(zhàn)局溝通起來,如此更能突出馬謖的錯誤,增強對“死守教條”教訓的認識。
    2.為什么戰(zhàn)役雙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確】街亭是蜀兵進軍退。
    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崗在第95回總評中說:“前卷方寫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寫馬設不聽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边@在諸葛亮叮囑馬謖時也說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找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為必爭之地。正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雙方拉鋸式的爭奪戰(zhàn)方如此激烈。
    3.課文寫戰(zhàn)爭過程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圍山,馬謖兵敗;王平欲增援,卻有張a打援;馬謖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沖殺,眼看就要奪回街亭,卻受三面夾擊之危;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魏、王、高會合后計議夜襲劫營,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卻見城已被占。魏方設計,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疊嶂層巒。令人忽喜,讓人陡驚。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撲面,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表現了《三國演義》高超的戰(zhàn)爭描寫藝術。
    4.課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樣處理的?
    【明確】是站在蜀方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題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節(jié)推進中來寫的。整個情節(jié)以司馬懿與諸葛亮為矛盾主線,穿插諸葛亮與馬謖、王平與馬謖等矛盾,各線相互牽制,烘云托月,交錯起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錯綜展開。課題著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寫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戰(zhàn)機,失了已奪之地,失了將得的勝利,失了銳氣,最終失了滅魏興漢大業(yè)。諸葛亮失察,誤用了馬謖;馬謖失謀,誤扎了營盤;馬謖失謀、失隨機應變,導致失了戰(zhàn)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業(yè);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確尺度,失了正確的決策,失了軍事家、政治家應有的明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課時。
    一、導語。
    《失街亭》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95、96回,描寫的是諸葛亮實現“伐魏復漢”大業(yè)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的失敗過程。它不僅僅留給人們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啟示,而且讓人深深領悟到準確識人、恰當用人的重要性;同時,這一節(jié)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寫戰(zhàn)爭的技巧,都達到了極高的品位,讓我們在獲得獨特的藝術美感的同時,又學習了高超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突破。
    以本課為例,分析《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技巧。
    【明確】。
    1.言行互補,繪形傳神。諸葛亮、馬謖等人物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寫這些人物時不是靜止地交代,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具體表現。用的`是中國傳統的“略貌取神”法。諸葛亮點將時對馬謖說的話,既見精細小心,又顯見解清明;他對馬謖既有疑慮,又由于有一慣的好感,在馬謖主動請纓又信誓旦旦的情況下,終于抹不開面子,委以大任;面對馬謖的狂言不休,他已經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著又派王平相助,盡管表現了他謹慎的一面,但是,豈不知馬謖哪肯聽王平之言,又表現了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敗之后,諸葛亮一再自責。先是迎接趙云,言“是吾不識賢愚,以致如此”,后是殺了馬謖,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現了不掩過,不飾非,不推倭的品質。他對馬謖家屬的顧惜,又決非念舊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責在內: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馬謖呀!文章從點將、布兵、執(zhí)法、痛哭等行動和貫穿于這些行動之中的語言,使諸葛亮形象真實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讀者面前。馬謖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應了先帝“言過其實”的評價;后是不聽勸告,表現固執(zhí)已見的性格;滿口“名言警句”,恰是讀書不化的典型;臨陣缺乏應變之法,可見缺少實干才能。然而,馬謖也是條“漢子”,兵敗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縛請罪,甘愿就死,并不以與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當的硬氣。馬謖的悲劇是“食書不化”的悲劇,是理論不聯系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數筆,便形象畢現,足見作者寫人藝術之高明。
    三、欣賞品味。
    1.欣賞課文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特色。
    精細謹慎,又直露暢快,表現了明顯的被孔明威壓之感。馬謖、魏延等人寥寥數語,也情態(tài)畢現,非他人所有。
    2.有人認為諸葛亮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他也是人,在三國爭戰(zhàn)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錯誤,請談談各自的看法。
    始終未能攻下等,也都顯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說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評諸葛亮挾個人私見,高傲固執(zhí),不聽先帝告誡,以個人好惡和憑關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陰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則有偏激不實之弊。綜觀諸葛亮一生,其光輝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錯誤也是不可回避的,這就是真人。
    四、小結。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國演義》“據正史,采小說,征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述百年,該據萬事”,結構宏大,善寫戰(zhàn)爭,人物傳神,影響深遠,值得深入研讀。今天,在《三國演義》這條大河里,我們只取了一瓢甘漿,就已經領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們可以繼續(xù)自己鉆研,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寫出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或專著,為我們的文學寶庫再增一點亮色。
    探究活動。
    討論:失街亭,誰之過?由此引發(fā)你什么感想呢?
    參考:
    1.街亭之失,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
    2.街亭之失,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3.是情之錯:其一,憐措之情。諸馬之間,兩代情,馬謖是孤兒,是孔明的晚輩。其二,部屬之情??酌魇侵鲙?,馬謖是參軍,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愛才之情。諸馬共事間,馬曾多次出謀劃策,被諸葛亮采納,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并使諸葛亮改變了對馬的看法。再當時蜀國缺才士情況下,諸葛亮認為馬有才,愛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諸葛提議馬謖時,謀士們有不同看法,但主帥既提,就將就吧。情,人世間永恒的主題。但情用得不好,小則害人,大則為禍天下。愿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帥諸葛之錯,這是肯定的,只是錯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只是過錯有大小,小則害人害己,大則為禍天下。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世人對諸葛最高的評價。但諸葛錯用馬俊,痛失衡亭,既影響了蜀國統一天下的偉業(yè),也影響了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為之嘆息。此錯則莫大焉。想當今,不少為政者,其德不能不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齊,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違紀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絕大多數因感情用事,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人善于偽裝自己。
    4.關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zhàn)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zhàn)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zhàn)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倍銎钌降氖∫沧C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爸T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
    2、分析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的形象。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人物語言分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边@是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歌詞里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回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弦的爭霸故事。節(jié)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京劇里就有《失空斬》(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的經典曲目。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謖睿偏裨椅角垓心文幾殛鯀干系疑兵須哨見鼓噪。
    2、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物,弄清相互間的關系。
    3、指明學生翻譯課后練習二中出自《三國志》中的兩則史料。
    明確:譯文1.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張郃特進的官職,派他統領各路軍馬,到街亭抵御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依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據守城寨。切斷了馬謖部隊的取水道路,發(fā)動進攻,將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祈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zhàn),命令張郃抵御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郃在街亭交戰(zhàn)。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郃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余戶,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4、討論:課文與史料相比,有何區(qū)別?
    明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說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jié),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做了細致描繪(揮淚斬馬謖)等。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導入:小說不同與史事,藝術的虛構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作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一些情節(jié)、故事乃至人物與史實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學虛構,并不影響其文學、歷史價值。唯其形象、生動,人物的性格更鮮明,一些故事情節(jié)才深入人心,為人們津津樂道,使三國往事家喻戶曉。
    2、分組討論:小說中虛構的“妙處”?
    3、虛構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
    明確: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協助馬謖,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勢、小心謹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戰(zhàn)略上對于蜀軍的重要性,反襯出下文馬謖的狂妄、輕率。
    4、虛構二、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
    明確:小說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zhàn)經驗,絕非等閑之輩。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的謹慎、知己知彼,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多次設伏的善于用兵,反襯出馬謖的狂妄輕敵、紙上談兵。
    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確誠心地贊嘆諸葛亮(司馬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還從側面襯托了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5、虛構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
    提問:賞析馬謖的語言,找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確: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
    三笑(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小結: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驕傲蠻橫,對馬謖語言的直接描寫,充分展示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夸夸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6、虛構四、人物細致的神態(tài)——諸葛亮“三哭”
    明確: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后,感情錯綜復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態(tài),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他當時豐富的內心世界。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fā)。
    第一次,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zhí)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第二次,當蔣琬勸阻他時,打動了他的心,但馬謖既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所以忍心“流涕”說:“合當斬之?!薄傲魈椤北取皳]淚”悲傷程度又深一層,可見諸葛亮內心的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
    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的時候,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痛恨、悔恨、內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是個大智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真實情態(tài)。
    小結: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諸葛亮的復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zhí)法嚴明、忠于蜀漢、嚴于自責、有情有義等多方面的性格。
    7、總結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a.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間接描寫)。
    b.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情態(tài)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馬謖“三笑”、諸葛亮“三哭”)。(直接描寫)。
    四、探討:街亭之失,誰之過?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zhàn)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zhàn)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zhàn)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倍銎钌降氖∫沧C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爸T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五、布置作業(yè)。
    小作文:結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什么會任用馬謖為將。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五
    分析諸葛亮、馬謖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重點。
    了解三國時相關的歷史背景,熟悉故事情節(jié)。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我國古典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方法。
    討論、解析。
    教學過程。
    人物形象分析。
    明確。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塑造得比較成功的人物藝術形象之一。作者把這個人物作為理想中的“賢相”而加以盡情地美化和頌揚?!妒Ы滞ぁ分校髡邲]有像其他章回那樣神化他,而是把他寫成有血有肉的人,展示了人物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文中通過街亭爭奪戰(zhàn),雙方統帥反復較量,優(yōu)勢、劣勢的互相轉換,突出地刻畫了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他的突出特點是謹慎、大膽果斷、知彼知己、料事如神、嚴以律己、賞罰分明。
    謹慎,在街亭防守問題上表現得極為充分,一再指出街亭的戰(zhàn)略意義,并指出司馬懿、張之能以引起馬謖的警惕,當馬謖接受任務后,不僅調了精銳部隊,而且特選老成持重的王平去作馬謖的助手,對防守作了具體交代,惟恐兩人有失,又繼派高翔;當考慮到張翔非張邰對手,又再派魏延到街亭,加固防線,將謹慎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膽果斷,集中表現在“空城計”這一場面里。當時西城空虛,重兵壓境,眾官失色,實力懸殊,打、守、退都勢在必敗。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諸葛亮鎮(zhèn)定自若,當機立斷,大開四門,登樓焚香操琴,嚇退司馬懿,化險為夷。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敢于出奇制勝,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知彼,更重要的還是他的膽識過人,從而取得成功。文章一開頭,他就斷定司馬懿必取街亭,街亭失守后,又保證了蜀兵安全后撒??粘怯嫊r,不僅預計對方會錯斷,而且料定敵人必走山北小路,事先讓關興和張苞在武功山埋伏疑兵,同時估計中計后的司馬氏必再來西城。這都有力地表明了諸葛亮知彼知己,料事如神。文章第七節(jié)當孔明接到街亭、列柳城失守的戰(zhàn)報時,跌足長嘆“此吾之過”,在斬馬謖這一情節(jié)中,對全師而還的趙云,親引諸將出迎,并厚加賞賜。對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的馬謖,并不因為義同兄弟而徇情,照樣明正軍法,并深恨已之不明,用人不當,請自貶丞相之職。
    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勁敵,諸葛亮稱許他為“非等閑之輩”,能分析敵情,調度有方,老謀深算。但他知人深而不透,只知諸葛亮“謹慎,多計”,而不了解諸葛亮在特殊情況下會行險,設空城計來出奇制勝,這正是他不及諸葛亮的地方。
    馬謖,是守街亭的主將,他驕傲輕敵,麻痹自滿,甚至狂妄;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只知死背兵書,主觀地布置和命令,拒不接受王平的正確意見,辜負了孔明的期望和重托,破壞了全局的戰(zhàn)略部署,是一個十足的軍事教條主義者,給蜀兵造成極大的威脅,“徒有虛名,乃庸才耳”。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六
    1、理順故事情節(jié),了解作者構思。
    2、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
    【教學設想】:
    1、課時安排:一課時。
    2、重點難點:文章重點在于分析故事情節(jié)和品評人物,難點在于如何在情節(jié)中抓人物及如何正確的看待人物形象。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幻燈〕《三國演義》開篇詞。
    二、簡介街亭戰(zhàn)略地位。
    街亭的失守使得諸葛亮此次一出祁山以失敗而告終。街亭失守則戰(zhàn)敗,街亭何以如此重要呢?〔提問〕它是漢中的咽喉。我們來看這幅圖〔出示街亭戰(zhàn)略簡圖并分析〕諸葛亮由漢中奔斜谷打算攻取郿城從而直逼長安;而司馬懿則由長安攻取街亭,打算攻打陽平關從而繞道蜀軍背后斷其糧草,蜀軍自然不戰(zhàn)自亂。所以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可以說街亭關系到北伐的成敗。
    三、理清情節(jié)。
    這么重要的街亭卻失守了,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它是怎么失的'。課前已經布置大家用簡潔精煉的語言,也模仿《三國演義》章回體回目的樣式給我們總結概括一下課文的四大部分,每一小組完成一部分。看看大家完成的怎么樣了〔提問:一學生主答,請一二學生補充修改〕:
    第一部分:拒司馬孔明遣將,守街亭馬謖請纓(學生:“請命”,哪個更好?我們講對聯時強調除了要對仗還要講究平仄,要“仄起平落”,所以用“請纓”更好。)。
    第二部分:失街亭馬謖逃跑,中埋伏諸將突圍(學生:丟列柳三將中伏)。
    哪三將呢?王平、魏延、高翔,他們在這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zhàn),我們看他們是怎么你來我往的〔提問〕:先是馬謖被圍王平救,被打回;再是魏延來援,奪回街亭,但中了埋伏;最后是王魏二人共投列柳城,與高翔三人一起又來奪街亭,最后被郭淮偷襲丟了列柳城。一來一往共三次,可謂“街亭三奪”〔板書〕。
    這是一處場面描寫,在這個場面描寫中涉及到千軍萬馬,可謂一波三折、一唱三嘆,可卻只用了短短的兩節(jié)文字,可見作者用筆之精妙,清代毛宗崗品評說有“斗轉星移、云翻雨覆之妙”。這種手法頗有我國史傳文學的特色,這也是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歷史小說的共同特點。
    第三部分:觀圖本諸葛換將,聞敗訊孔明退軍。
    第四部分:賞趙云諸葛稱敬,斬馬謖孔明揮淚(學生:賞趙云丞相致敬)。
    四、分析人物形象。
    唉,街亭無可挽回的失守了,那么誰要對失街亭負主要責任呢?〔幻燈〕〔討論并提問〕學生分為兩派:孔明用人不當或是馬謖傲慢輕狂。
    1、戰(zhàn)前的驕傲情緒(可留后講或簡單帶過)。
    2、三笑:馬謖在街亭時有一個表情:笑。
    (1)笑諸葛:
    馬謖先笑誰?笑丞相,笑他多心〔幻燈〕,孔明多的什么心???〔提問〕諸葛亮得知孟達被殺司馬懿兼程而來后認為魏軍必取街亭;馬謖則認為街亭為山僻之所,一定不來。然而頃刻之后事實便證明他的目光之短淺,而孔明料事如神。
    (2)笑王平。
    接著他大笑王平,不聽王平的建議,王平的建議是什么?屯兵當道。王平的主張實際上是誰的主意?孔明的。為什么這么說?〔提問〕諸葛亮即吩咐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眹诟浪麄円斏餍⌒摹H欢R謖置若罔聞,他用以反駁王平的依據是什么?兵法!兵法云、孫子云,但事實證明他的兵法有沒有起到作用?沒有,“置之死地而后死了”,活脫脫一個趙括!所以說啊同學們,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要不得,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他笑王平無能?!不脽簟场?BR>    (3)笑司馬:
    他還笑了誰?笑司馬。他笑司馬懿膽怯,〔幻燈〕他根本沒有將司馬懿放在心上。而孔明是怎么囑咐他的?〔提問〕司馬懿非等閑之輩,豈可小覷!不能知己知彼。
    馬謖三笑,一笑孔明,二笑王平,三笑司馬,共三笑。而諸葛亮在他出發(fā)前叮囑了他幾次?分別是什么?〔提問〕〔幻燈〕一囑地形,守之極難;二囑對手,并非等閑;三囑戰(zhàn)略,扎營要道。而馬謖三笑將這三囑一一地給推翻了。他不聽將令所以戰(zhàn)?。?!
    哦,既然如此,那么錯在馬謖咯?請先前認為諸葛錯的學生:你怎么看?
    1、錯誤依據:
    (1)馬謖戰(zhàn)前的驕傲情緒和錯誤判斷,諸葛未能注意。
    (2)戰(zhàn)前的布置。
    諸葛亮對馬謖是不是完全放心呢?不是,表現在哪里?〔提問〕戰(zhàn)前的一系列安排:派高翔駐守列柳城,命魏延把守陽平關關口要道,命趙云鄧芝箕谷出疑兵。這說明他對馬謖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謂用人不疑啊,同志們!
    (3)他也未能明白一個優(yōu)秀的運籌帷幄的參軍不一定是一個杰出的領兵打仗的能手。
    所以盡管他進行了細致的安排還是出差錯了,真是百密而一疏啊。
    如果他這一疏遇到的是個等閑之輩也就罷了,可偏偏他遇上的是誰啊?司馬懿--一個老奸巨猾老謀深算的老頭,也是位多智之士,他抓住這一疏將其他百密都給化解了。
    總評:那么到底是誰的錯呢?其實這是一個千古以來都在爭論的話題,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能有個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你能自圓其說就可以。我認為:正如毛主席所說領導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諸葛亮在這場戰(zhàn)爭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此觀點只是我個人的意見,僅供參考。
    2、戰(zhàn)后措施。
    當諸葛亮發(fā)現他這一疏時是在什么時候?〔提問〕看到王平送過來的圖本時,他拍案大驚;當得知街亭失守后他跌足長嘆。當然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領導者,他立刻作出了補救措施,都有哪些安排?〔提問〕派關張二人援救陽平關守住門戶;派張翼修理劍閣準備歸路;令大軍撤退馬姜斷后;撤退三軍軍民,派誰去的?心腹人,說明很重視,他為什么這么做,這不是累贅嗎?〔提問〕愛民如子,一個真正仁愛的集團,也是羅貫中“尊劉”思想的體現;后派心腹人搬取姜維老母。
    那你們知道他自己干什么去了嗎?到西城搬糧??粘怯嬋チ?。
    這一系列措施使得他能夠從容不迫的回到漢中。
    3、三哭。
    他回到漢中之后主要做了兩件事:賞趙云、斬馬謖。為何賞趙云?敗軍中立功。為何斬馬謖?失守街亭??梢娝裁雌焚|?賞罰分明。
    他斬馬謖時也有一個面部動作--哭。他哭了幾次,三次,馬謖笑過了他哭,真是“花花世界原來像夢一樣,有人哭有人笑”?。?BR>    (1)一哭:
    他為什么哭呢?〔提問〕馬謖的話讓他想起了往日情同父子的深厚情義,在個人感情上同情不舍。用“揮淚”而不用“抹淚”可見痛苦深、決心大〔幻燈〕:這種痛苦是用人不當、北伐失敗,一招不慎、滿盤皆輸的深深的自責。
    (2)二哭:
    此次他是在什么情況下哭的?〔提問〕當蔣琬勸阻他時,他動了不殺之念,但馬謖又立了軍令狀,所謂軍中無戲言,言必行行必果,為治軍嚴明不得不殺,是情與法的矛盾〔幻燈〕。
    (3)三哭:
    當武士獻頭于階下時,他大哭不已,悲痛之情無法控制了,為什么?〔提問〕他覺得自己有負先帝之托,愧對先帝〔幻燈〕。
    總結:孔明是什么樣的人呢?〔提問并幻燈〕機智多謀、小心謹慎、賞罰分明、勇于自責、有情有義。不愧千古奇相第一人的稱號。
    五、總評。
    那我們不是說他此次失敗中要負起一定的責任嗎,怎么還是英雄呢?你怎么理解?〔提問〕。
    (1)失敗不影響他的出色表現:街亭布防可見其精心謹慎,初見圖本可見其料事如神,回軍漢中可見其從容不迫,斬將賞將可見其賞罰分明。眾將就如眾星捧月一般襯托的他更加高大。
    (2)而且我還說他的敗敗得好,為什么?〔提問〕。
    魯迅曾經說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失敗使他由妖升華為人了,失敗的悲愴感將諸葛亮從神壇上請了下來,使他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感情也會悲傷的人,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我們平??吹降氖且粋€神,但我們說那個神遠不如這個人來得真切可感。
    六、總結。
    七、布置作業(yè)。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目標1、3。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時間:
    2課時。
    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學習《智取生辰綱》,我們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藝術構思,也欣賞了梁山好漢們的智勇雙全的氣概,相對于施耐庵的《水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又向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和歷史風云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三國古戰(zhàn)場看看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大約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之間,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還有廬陵、錢培、東原等不同說法)。曾經充當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幕僚。他寫過詞曲,雜劇,以小說的`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他“與人寡合”,而“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個用全力作小說的作家,其作品包羅萬象,著有小說《隋唐志傳》《殘?zhí)莆宕费萘x》《三遂平妖傳》,雜劇《趙太祖龍虎風云會》等,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教師簡要介紹《三國演義》的成書和故事要點,街亭之戰(zhàn)的戰(zhàn)前情況。詳細見教師用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三、預習檢測: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c)。
    a馬謖(shu)曹叡(rui)寨柵(zha)。
    b偏裨(bi)文幾(ji)咽喉(yin)。
    c張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長史(chang)輜重(zi)。
    2、下列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b)。
    a司馬懿非等閑之輩(平常的人)男親自哨見(探見)。
    b彼若有命,不來圍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長嘆(跺腳)。
    c把魏延圍在垓心(戰(zhàn)場的中心)又命馬岱、姜維斷后(在后面掩護軍隊后退)。
    d只鼓噪吶喊(擊鼓喧嘩)思舜帝殛鯀思禹之義(殺死)。
    四、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即: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fā)號施令別打算。
    趙云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理解靈活運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說如何寫馬謖失街亭的。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jié)。
    2、學生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自驕自傲、目中無人、死守教條等,只要符合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寫馬謖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tài)描寫: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但在它那明白如話的歌詞里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回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弦的爭霸故事。節(jié)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2.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物,弄清相互間的關系。
    3.介紹《三國演義》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節(jié),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馬謖立下軍令狀,自告奮勇去守街亭。司馬懿指揮大軍把馬謖的軍營圍困在一座土山上,蜀軍不戰(zhàn)自亂,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頻頻失利。司馬懿兵到西城,諸葛亮臨危不懼,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
    第96回梗概:馬謖自縛后前來請罪,為了嚴明軍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后又上表劉禪,自貶三級。曹休準備進攻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到曹營詐降,以自刎、斷發(fā)之舉騙取了曹休的信任,結果曹休中計大敗。
    這一過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捕捉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1.節(jié)選部分人物眾多,矛盾復雜。有蜀魏之間的矛盾。在蜀漢內部,有諸葛亮和馬謖、馬謖與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內部,有司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達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趨向激化,有的逐漸緩和。
    2.圍繞這些矛盾開展的情節(jié)更加錯綜復雜。作者以蜀漢為主要方面,以諸葛亮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情節(jié),前后反復照應,因此故事情節(jié)組織得井井有條。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為線索。第一部分寫馬謖立狀守街亭和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馬謖“謹守”,當道下寨;而馬謖卻違令拒諫,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寫司馬懿采取“圍山斷水”的戰(zhàn)術,奪取了街亭;諸葛亮布置退卻。第三部分主要寫因街亭失守而斬馬謖。這三部分始終不離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應,主要集中在說明街亭的重要、“當道下寨”和“圍山斷水”這幾個問題上。如“圍山斷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復照應,使得文章脈絡分明,結構緊湊。
    再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失街亭》,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等五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1.了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其價值,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2.熟悉本課的語言特點,積累有關詞匯。
    2.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的形象。
    通過學習課文,明確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道理。
    1.復雜的戰(zhàn)爭描寫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中國明代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僅以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和《牡丹亭》等杰出劇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矚目。今天我們要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窺全豹?,F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情況。
    1.《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2.該書成書之后,不僅國內流傳很廣,而且流傳到國外,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不僅對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學藝術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幾年,世界一些著名企業(yè)的廠長經理都讀這本書,有的還把它作為廠長經理必讀書。
    【明確】全文以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fā)展,以雙方激戰(zhàn),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其間錯綜復雜,多線交互,波瀾曲折。行文思路:細作急報(引子)——孔明調兵{開端:馬謖爭先(咽喉)——王平輔佐(謹慎)——高翔備救(謹慎)——魏延據要(周密)——趙鄧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馬謖拒諫(發(fā)展)——司馬探營(發(fā)展)——雙方激戰(zhàn)(高潮:司馬探營,調遣軍馬;司馬進兵,蜀兵喪膽;王平救援,張郃迎擋;馬謖敗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馳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獲救;敗逃陽平關)——揮淚執(zhí)法(結局)。
    【明確】寫雙方的形勢分析,主要是通過雙方主帥的語言來寫。諸葛亮聞聽司馬懿兵馬將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令司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諸葛亮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并囑“下寨必當要道之處”。司馬懿聞聽“街亭有兵把守”即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當聽說守兵“軍皆屯于山上”時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張郃阻擊;蜀方擔心王平不是張郃對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應,魏方兩面夾擊,三面包抄圍困魏延。以上雙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趙云、鄧芝和諸葛亮本人這兩路兵馬未被魏方料想徹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曉。真是同中有異,各有短長??梢?,雙方形勢分析都看準了街亭為首要戰(zhàn)略重地,雙方的布兵都以街亭為重心,通盤考慮。這是一場旗鼓相當,高手相逢的惡戰(zhàn),任何一方的一丁點失誤,都將導致成為整個戰(zhàn)役的失敗一方。這種寫法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風范。他把戰(zhàn)役放在了整個政治形勢和戰(zhàn)爭形勢中予以通盤考慮,為蜀國的國運將江河日下鋪下了基石,也為馬謖的必死蓄足了形勢。作者沒有孤立地寫街亭之戰(zhàn),而是在不動聲色中作了鳥瞰式繪畫,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之戰(zhàn)與整個戰(zhàn)局溝通起來,如此更能突出馬謖的錯誤,增強對“死守教條”教訓的認識。
    2.為什么戰(zhàn)役雙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確】街亭是蜀兵進軍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崗在第95回總評中說:“前卷方寫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寫馬設不聽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边@在諸葛亮叮囑馬謖時也說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找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為必爭之地。正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雙方拉鋸式的爭奪戰(zhàn)方如此激烈。
    3.課文寫戰(zhàn)爭過程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圍山,馬謖兵敗;王平欲增援,卻有張郃打援;馬謖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沖殺,眼看就要奪回街亭,卻受三面夾擊之危;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魏、王、高會合后計議夜襲劫營,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卻見城已被占。魏方設計,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疊嶂層巒。令人忽喜,讓人陡驚。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撲面,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表現了《三國演義》高超的戰(zhàn)爭描寫藝術。
    4.課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樣處理的?
    【明確】是站在蜀方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題目“失街亭”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節(jié)推進中來寫的。整個情節(jié)以司馬懿與諸葛亮為矛盾主線,穿插諸葛亮與馬謖、王平與馬謖等矛盾,各線相互牽制,烘云托月,交錯起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錯綜展開。課題著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寫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戰(zhàn)機,失了已奪之地,失了將得的勝利,失了銳氣,最終失了滅魏興漢大業(yè)。諸葛亮失察,誤用了馬謖;馬謖失謀,誤扎了營盤;馬謖失謀、失隨機應變,導致失了戰(zhàn)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業(yè);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確尺度,失了正確的決策,失了軍事家、政治家應有的明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難點突破。
    以本課為例,分析《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技巧。
    【明確】。
    悲劇,是理論不聯系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數筆,便形象畢現,足見作者寫人藝術之高明。
    1.欣賞課文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特色。
    精細謹慎,又直露暢快,表現了明顯的被孔明威壓之感。馬謖、魏延等人寥寥數語,也情態(tài)畢現,非他人所有。
    2.有人認為諸葛亮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他也是人,在三國爭戰(zhàn)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錯誤,請談談各自的看法。
    始終未能攻下等,也都顯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說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評諸葛亮挾個人私見,高傲固執(zhí),不聽先帝告誡,以個人好惡和憑關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陰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則有偏激不實之弊。綜觀諸葛亮一生,其光輝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錯誤也是不可回避的,這就是真人。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國演義》“據正史,采小說,征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述百年,該據萬事”,結構宏大,善寫戰(zhàn)爭,人物傳神,影響深遠,值得深入研讀。今天,在《三國演義》這條大河里,我們只取了一瓢甘漿,就已經領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們可以繼續(xù)自己鉆研,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寫出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或專著,為我們的文學寶庫再增一點亮色。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
    1.了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其價值,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2.熟悉本課的語言特點,積累有關詞匯。
    1.欣賞《》中的戰(zhàn)爭描寫技巧。
    2.欣賞《》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的形象。
    通過學習課文,明確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道理。
    1.復雜的戰(zhàn)爭描寫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中國明代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僅以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和《牡丹亭》等杰出劇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矚目。今天我們要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窺全豹?,F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情況。
    在必要時補充以下幾點:
    1.《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2.該書成書之后,不僅國內流傳很廣,而且流傳到國外,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不僅對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學藝術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幾年,世界一些著名企業(yè)的廠長經理都讀這本書,有的還把它作為廠長經理必讀書。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情故事情節(jié)。
    【明確】全文以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fā)展,以雙方激戰(zhàn),蜀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其間錯綜復雜,多線交互,波瀾曲折。行文思路:細作急報(引子)——孔明調兵{開端:馬謖爭先(咽喉)——王平輔佐(謹慎)——高翔備救(謹慎)——魏延據要(周密)——趙鄧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馬謖拒諫(發(fā)展)——司馬探營(發(fā)展)——雙方激戰(zhàn)(高潮:司馬探營,調遣軍馬;司馬進兵,蜀兵喪膽;王平救援,張郃迎擋;馬謖敗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馳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獲救;敗逃陽平關)——揮淚執(zhí)法(結局)。
    三、研習課文。
    【明確】寫雙方的形勢分析,主要是通過雙方主帥的語言來寫。諸葛亮聞聽司馬懿兵馬將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令司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諸葛亮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并囑“下寨必當要道之處”。司馬懿聞聽“街亭有兵把守”即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當聽說守兵“軍皆屯于山上”時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張郃阻擊;蜀方擔心王平不是張郃對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應,魏方兩面夾擊,三面包抄圍困魏延。以上雙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趙云、鄧芝和諸葛亮本人這兩路兵馬未被魏方料想徹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曉。真是同中有異,各有短長??梢?,雙方形勢分析都看準了街亭為首要戰(zhàn)略重地,雙方的布兵都以街亭為重心,通盤考慮。這是一場旗鼓相當,高手相逢的惡戰(zhàn),任何一方的一丁點失誤,都將導致成為整個戰(zhàn)役的失敗一方。這種寫法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風范。他把戰(zhàn)役放在了整個政治形勢和戰(zhàn)爭形勢中予以通盤考慮,為蜀國的國運將江河日下鋪下了基石,也為馬謖的必死蓄足了形勢。作者沒有孤立地寫街亭之戰(zhàn),而是在不動聲色中作了鳥瞰式繪畫,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之戰(zhàn)與整個戰(zhàn)局溝通起來,如此更能突出馬謖的錯誤,增強對“死守教條”教訓的認識。
    2.為什么戰(zhàn)役雙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確】街亭是蜀兵進軍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崗在第95回總評中說:“前卷方寫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寫馬設不聽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边@在諸葛亮叮囑馬謖時也說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找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為必爭之地。正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雙方拉鋸式的爭奪戰(zhàn)方如此激烈。
    3.課文寫戰(zhàn)爭過程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圍山,馬謖兵??;王平欲增援,卻有張郃打援;馬謖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沖殺,眼看就要奪回街亭,卻受三面夾擊之危;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魏、王、高會合后計議夜襲劫營,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卻見城已被占。魏方設計,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疊嶂層巒。令人忽喜,讓人陡驚。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撲面,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表現了《三國演義》高超的戰(zhàn)爭描寫藝術。
    4.課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樣處理的?
    【明確】是站在蜀方來寫這一戰(zhàn)役的。從題目“”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節(jié)推進中來寫的。整個情節(jié)以司馬懿與諸葛亮為矛盾主線,穿插諸葛亮與馬謖、王平與馬謖等矛盾,各線相互牽制,烘云托月,交錯起落,圍繞街亭這一中心錯綜展開。課題著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寫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戰(zhàn)機,失了已奪之地,失了將得的勝利,失了銳氣,最終失了滅魏興漢大業(yè)。諸葛亮失察,誤用了馬謖;馬謖失謀,誤扎了營盤;馬謖失謀、失隨機應變,導致失了戰(zhàn)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業(yè);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確尺度,失了正確的決策,失了軍事家、政治家應有的明智。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課時。
    一、導語。
    《》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95、96回,描寫的是諸葛亮實現“伐魏復漢”大業(yè)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的失敗過程。它不僅僅留給人們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啟示,而且讓人深深領悟到準確識人、恰當用人的重要性;同時,這一節(jié)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寫戰(zhàn)爭的技巧,都達到了極高的品位,讓我們在獲得獨特的藝術美感的同時,又學習了高超的寫作方法。
    二、難點突破。
    以本課為例,分析《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技巧。
    【明確】。
    悲劇,是理論不聯系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數筆,便形象畢現,足見作者寫人藝術之高明。
    三、欣賞品味。
    1.欣賞課文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特色。
    精細謹慎,又直露暢快,表現了明顯的被孔明威壓之感。馬謖、魏延等人寥寥數語,也情態(tài)畢現,非他人所有。
    2.有人認為諸葛亮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他也是人,在三國爭戰(zhàn)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錯誤,請談談各自的看法。
    始終未能攻下等,也都顯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說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評諸葛亮挾個人私見,高傲固執(zhí),不聽先帝告誡,以個人好惡和憑關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陰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則有偏激不實之弊。綜觀諸葛亮一生,其光輝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錯誤也是不可回避的,這就是真人。
    四、小結。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國演義》“據正史,采小說,征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述百年,該據萬事”,結構宏大,善寫戰(zhàn)爭,人物傳神,影響深遠,值得深入研讀。今天,在《三國演義》這條大河里,我們只取了一瓢甘漿,就已經領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們可以繼續(xù)自己鉆研,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寫出有價值的研究或專著,為我們的文學寶庫再增一點亮色。
    探究活動。
    討論:,誰之過?由此引發(fā)你什么感想呢?
    參考:
    1.街亭之失,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
    2.街亭之失,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3.是情之錯:其一,憐措之情。諸馬之間,兩代情,馬謖是孤兒,是孔明的晚輩。其二,部屬之情??酌魇侵鲙洠R謖是參軍,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愛才之情。諸馬共事間,馬曾多次出謀劃策,被諸葛亮采納,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并使諸葛亮改變了對馬的看法。再當時蜀國缺才士情況下,諸葛亮認為馬有才,愛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諸葛提議馬謖時,謀士們有不同看法,但主帥既提,就將就吧。情,人世間永恒的主題。但情用得不好,小則害人,大則為禍天下。愿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帥諸葛之錯,這是肯定的,只是錯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只是過錯有大小,小則害人害己,大則為禍天下。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是世人對諸葛最高的評價。但諸葛錯用馬俊,痛失衡亭,既影響了蜀國統一天下的偉業(yè),也影響了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為之嘆息。此錯則莫大焉。想當今,不少為政者,其德不能不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齊,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違紀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絕大多數因感情用事,當然也不排除少數人善于偽裝自己。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一
    知識目標。
    1.了解《三國演義》的內容、地位及其價值,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2.熟悉本課的語言特點,積累有關詞匯。
    能力目標。
    1.欣賞《失街亭》中的戰(zhàn)爭描寫技巧。
    2.欣賞《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進而理解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明確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死搬教條必然失敗的道理。
    重點難點。
    1.復雜的戰(zhàn)爭描寫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中國明代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過不朽的貢獻,僅以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和《牡丹亭》等杰出劇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矚目。今天我們要欣賞《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窺全豹。現在,請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情況。
    教師在必要時補充以下幾點:
    1.《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有人認為它是我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
    2.該書成書之后,不僅國內流傳很廣,而且流傳到國外,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國都有不同版本流傳。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十分巨大,不僅對政治、軍事、思想和文學藝術有著明顯的影響,而且在經濟領域也表現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幾年,世界一些著名企業(yè)的廠長經理都讀這本書,有的還把它作為廠長經理必讀書。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理情故事情節(jié)。
    【明確】全文以孔明派將點兵為故事開端,以馬謖拒諫為故事發(fā)展,以雙方激戰(zhàn),蜀失街亭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揮淚斬馬謖為故事結局。其間錯綜復雜,多線交互,波瀾曲折。行文思路:細作急報(引子)——孔明調兵{開端:馬謖爭先(咽喉)——王平輔佐(謹慎)——高翔備救(謹慎)——魏延據要(周密)——趙鄧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馬謖拒諫(發(fā)展)——司馬探營(發(fā)展)——雙方激戰(zhàn)(高潮:司馬探營,調遣軍馬;司馬進兵,蜀兵喪膽;王平救援,張郃迎擋;馬謖敗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馳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獲救;敗逃陽平關)——揮淚執(zhí)法(結局)。
    三、研習課文。
    【明確】寫雙方的形勢分析,主要是通過雙方主帥的語言來寫。諸葛亮聞聽司馬懿兵馬將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司馬懿令司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諸葛亮囑馬謖“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并囑“下寨必當要道之處”。司馬懿聞聽“街亭有兵把守”即嘆“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當聽說守兵“軍皆屯于山上”時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張郃阻擊;蜀方擔心王平不是張郃對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應,魏方兩面夾擊,三面包抄圍困魏延。以上雙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趙云、鄧芝和諸葛亮本人這兩路兵馬未被魏方料想徹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曉。真是同中有異,各有短長??梢?,雙方形勢分析都看準了街亭為首要戰(zhàn)略重地,雙方的布兵都以街亭為重心,通盤考慮。這是一場旗鼓相當,高手相逢的惡戰(zhàn),任何一方的一丁點失誤,都將導致成為整個戰(zhàn)役的失敗一方。這種寫法表現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風范。他把戰(zhàn)役放在了整個政治形勢和戰(zhàn)爭形勢中予以通盤考慮,為蜀國的國運將江河日下鋪下了基石,也為馬謖的必死蓄足了形勢。作者沒有孤立地寫街亭之戰(zhàn),而是在不動聲色中作了鳥瞰式繪畫,把具體的特定的街亭之戰(zhàn)與整個戰(zhàn)局溝通起來,如此更能突出馬謖的錯誤,增強對“死守教條”教訓的認識。
    2.為什么戰(zhàn)役雙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確】街亭是蜀兵進軍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崗在第95回總評中說:“前卷方寫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寫馬設不聽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危,陽平關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边@在諸葛亮叮囑馬謖時也說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證,魏方死奪街亭是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魏國要打退蜀軍,必然要找其要害,斷其“咽喉”。故雙方均以街亭作為必爭之地。正因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雙方拉鋸式的爭奪戰(zhàn)方如此激烈。
    3.課文寫戰(zhàn)爭過程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圍山,馬謖兵敗;王平欲增援,卻有張郃打援;馬謖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沖殺,眼看就要奪回街亭,卻受三面夾擊之危;在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魏、王、高會合后計議夜襲劫營,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卻見城已被占。魏方設計,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疊嶂層巒。令人忽喜,讓人陡驚。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撲面,于尺幅之中,盡龍騰虎躍之勢,扣人心弦,引人入勝,表現了《三國演義》高超的戰(zhàn)爭描寫藝術。
    二、難點突破。
    以本課為例,分析《三國演義》描寫人物的技巧。
    【明確】。
    悲劇,是理論不聯系實際的悲劇,是剛愎自用的悲劇。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數筆,便形象畢現,足見作者寫人藝術之高明。
    三、欣賞品味。
    1.欣賞課文敘事語言和人物語言特色。
    精細謹慎,又直露暢快,表現了明顯的被孔明威壓之感。馬謖、魏延等人寥寥數語,也情態(tài)畢現,非他人所有。
    2.有人認為諸葛亮被人為地神化了,其實他也是人,在三國爭戰(zhàn)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錯誤,請談談各自的看法。
    始終未能攻下等,也都顯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說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評諸葛亮挾個人私見,高傲固執(zhí),不聽先帝告誡,以個人好惡和憑關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陰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則有偏激不實之弊。綜觀諸葛亮一生,其光輝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錯誤也是不可回避的,這就是真人。
    四、小結。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國演義》“據正史,采小說,征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述百年,該據萬事”,結構宏大,善寫戰(zhàn)爭,人物傳神,影響深遠,值得深入研讀。今天,在《三國演義》這條大河里,我們只取了一瓢甘漿,就已經領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們可以繼續(xù)自己鉆研,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寫出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或專著,為我們的文學寶庫再增一點亮色。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二
    1、了解小說《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學習本文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
    4、了解諸葛亮深謀遠略、賞罰分明、嚴于自責的優(yōu)良作風和馬謖狂妄輕敵、剛愎自用、死守教條的錯誤。
    1、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
    2、分析諸葛亮和馬謖兩個主要人物。
    1、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性格。
    2、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
    3、如何正確評價諸葛亮任用馬謖守街亭。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1、介紹《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2、整體感知,梳理課文結構。
    3、分析馬謖人物形象。
    一、導入新課(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進入新課)。
    二、介紹《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
    三、與本文相關的內容簡介。
    四、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1、生速讀全文,理清思路。
    2、生簡要復述情節(jié)。
    3、揣摩文意,概括要點。要求學生運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例: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fā)號施令別打算。
    趙云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五、研習課文。
    1。教師介紹馬謖其人如何深受諸葛亮重用的相關情節(jié)。
    2。學生概括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狂妄自大、麻痹輕敵、紙上談兵、脫離實際、剛愎自用、拒不納諫、違反軍令、承擔責任。
    3。作者寫馬謖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主要運用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方式)。
    4。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jié)?(由學生自行討論,要求講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5.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把《失街亭》中的馬謖與“紙上談兵”(選自《史記》中的趙括作對比??稍O計以下表格,讓學生在填寫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白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
    馬謖趙括。
    理論學習的經過,對自我的評價。
    空談理論、死守教條的表現。
    導致失敗的`最主要的做法。
    結果。
    六、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分析諸葛亮人物形象。
    2、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體會本文通過對比手法和襯托的手法描寫人物。
    4、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
    5、課外延伸。
    導入學習。
    一、由詩歌導入課文學習。
    研習課文。
    二、讀課文,思考: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3)通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斬馬謖”一段,以諸葛亮的“三哭”(“揮淚”“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諸葛亮的復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zhí)法嚴明、忠于蜀漢、嚴于自責、體恤部屬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街亭失守、責任在誰?聯系實際,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何啟示?(學生自行解說,答案不必統一)。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1、建議閱讀中國古典長篇名著《三國演義》。
    2、聯系課文內容,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聯系現實生活對《失街亭》談些新的看法,寫一篇讀后感。
    六、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結束本節(jié)課,讓學生再次感受磅礴大氣的《三國演義》。
    失街亭。
    羅貫中。
    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街亭失守、責任在誰。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三
    2、通過鑒賞細節(jié)來概括人物的個性。
    3、歸納小說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
    4、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教學設想。
    本文為自讀課文,教學中以指導學生自學討論為主。
    一課時完成,重點分析馬謖的個性和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然后再運用此方法分析諸葛亮的形象。其余知識可在課前預習中通過布置完成“自讀提示”加以解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音樂結束后開始上課。要求學生說說聽歌時想到些什么?然后教師引導進入新課。
    二、結合“自讀提示”,整體感知相關內容。
    1、教師簡介《三國演義》,然后利用課件展示相關知識。
    三、指導學習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大屏幕展示)。
    (二)依據目標1、2,分析馬謖的形象,品味馬謖的個性化的語言、神情和動作。
    2、師:你覺得馬謖這個人有些什么樣的個性?能在課文中找出證據嗎?
    3、師:作品中直接描寫馬謖語言情態(tài)的內容有哪些?
    4、除了這些直接描寫之外,節(jié)選部分的內容中有沒有間接描寫馬謖的地方?
    (三)細節(jié)賞析:
    1、馬謖的個性最集中的體現在了哪一個動作神態(tài)上?
    2、文中寫了馬謖的幾次笑?組織齊讀這三句話。
    3、你覺得這三次笑的內容有何區(qū)別?
    4、馬謖一笑再笑的結果是什么?你如何看待馬謖的“自縛請罪”?
    5、換個角度想一想,馬謖有沒有可取之處?
    (四)分析諸葛亮的形象。
    1、《失街亭》中的諸葛亮和你在別的文學作品中看到的諸葛亮有什么不同之處?
    2、本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3、通過本課,你覺得諸葛亮有哪些個性?
    (五)小結:
    1、課文寫諸葛亮和寫馬謖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何寫的?
    2、你是如何理解諸葛亮的“哭”的?有沒有做戲的成分?
    四、拓展訓練。
    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五、課文總結。
    1、簡單回顧教學目標?。
    2、提出從本課中應該汲取的經驗教訓。
    六、布置作業(yè)?。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四
    《失街亭》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妒Ы滞ぁ芬晃牡木€索是街亭的攻與守,作者是以事件發(fā)展時間為順序記敘的。
    內容:
    卻說魏主曹睿令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征進;一面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fā)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來不可出戰(zhàn);令孫禮、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编A曰:“今將軍當于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于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睆堗A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雖然如此,諸葛亮不比孟達。將軍為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睆堗A受計引軍而行。
    卻說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酌骷眴救雴栔?,細作告曰:“司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為內應:孟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guī)熞?。”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北銌枺骸罢l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愿往?!笨酌髟唬骸敖滞るm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敝q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敝q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笨酌髟唬骸败娭袩o戲言?!敝q曰:“愿立軍令狀?!笨酌鲝闹?,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酌髟唬骸拔崤c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奔磫就跗椒指对唬骸拔崴刂昶缴斏?,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备呦枰?。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于安閑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沖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喚趙云、鄧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zhàn)、或不戰(zhàn),以驚其心。吾自統大軍,由斜谷徑取郿城;若得郿城,長安可破矣?!倍耸苊ァ?酌髁罱S作先鋒,兵出斜谷。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敝q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逼皆唬骸皡④姴钜?。若屯兵當道,筑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矣?!敝q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zhàn)?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瘪R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于山上下寨。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
    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避矄栐唬骸叭臧哺页龃舜笱?”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并無寨柵,軍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避泊笙苍唬骸叭舯谏缴?,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余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BR>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貓笤唬骸澳笋R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避材嗣鼜堗A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后乘勢擊之。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沖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zhàn)有數十余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后張郃引兵追來。趕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余里,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沖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碑敃r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色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輕進,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然一聲炮響,火光沖天,鼓起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往來沖突,不得脫身。忽聽得山坡后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徑奔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五
    教學難點:人物語言分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歌詞里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回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弦的爭霸故事。節(jié)選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京劇里就有《失空斬》(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孔明揮淚斬馬謖)的經典曲目。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三國演義》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謖睿偏裨 椅角垓心文幾殛鯀干系疑兵須哨見鼓噪
    2、弄清眾多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物,弄清相互間的關系。
    3、指明學生翻譯課后練習二中出自《三國志》中的兩則史料。
    明確:譯文1.諸葛亮出兵祈山。魏主曹睿加封張郃特進的官職,派他統領各路軍馬,到街亭抵御諸葛亮的將領馬謖。馬謖依仗南山的險要,不到山下據守城寨。切斷了馬謖部隊的取水道路,發(fā)動進攻,將馬謖打得大敗。
    2.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祈山,軍隊陣容整齊,賞罰嚴肅,號令明確,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離曹魏而響應諸葛亮,關中一帶,訇然震動。魏明帝親自西臨長安督戰(zhàn),命令張郃抵御諸葛亮,諸葛亮派馬謖率領軍隊為前鋒,與張郃在街亭交戰(zhàn)。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動不當,被張郃打得大敗。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余戶,回到漢中,斬馬謖而向大眾謝罪。
    4、討論:課文與史料相比,有何區(qū)別?
    明確:史料所記只是一個梗概,而小說則進行了虛構和加工,加進了一些虛構的細節(jié),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添進了許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對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做了細致描繪(揮淚斬馬謖)等。
    1、導入:小說不同與史事,藝術的虛構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作為“七分事實,三分虛構”的《三國演義》,一些情節(jié)、故事乃至人物與史實有出入,或者全系文學虛構,并不影響其文學、歷史價值。唯其形象、生動,人物的性格更鮮明,一些故事情節(jié)才深入人心,為人們津津樂道,使三國往事家喻戶曉。
    2、分組討論:小說中虛構的 “妙處”?
    3、虛構一、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員
    明確:諸葛亮為了確保街亭的安全,派王平協助馬謖,再派高翔、魏延屯兵列柳城和街亭之右,作為援軍。突出孔明善于分析形勢、小心謹慎的特征,烘托出街亭在戰(zhàn)略上對于蜀軍的重要性,反襯出下文馬謖的狂妄、輕率。
    4、虛構二、將魏軍主將設為司馬懿
    明確:小說中的司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實戰(zhàn)經驗,絕非等閑之輩。派子偵察、親自巡哨、摸清守將的謹慎、知己知彼,斷絕水道、圍而不攻、放火燒山、多次設伏的善于用兵,反襯出馬謖的狂妄輕敵、紙上談兵。
    多謀善斷的司馬懿確誠心地贊嘆諸葛亮 (司馬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還從側面襯托了諸葛亮的指揮若定、用兵如神。
    5、虛構三、符合人物性格的對話——馬謖拒諫
    提問:賞析馬謖的語言,找出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語言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
    明確: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 (一意孤行,公然違令,目無“丞相”)
    二笑:“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死守“兵法”,剛愎自用,看輕同僚)
    三笑(大笑司馬懿):“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覷勁敵)
    小結: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驕傲蠻橫,對馬謖語言的直接描寫,充分展示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夸夸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
    6、虛構四、人物細致的神態(tài)——諸葛亮“三哭”
    明確: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后,感情錯綜復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次哭態(tài),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他當時豐富的內心世界。諸葛亮涕淚縱橫,一為北伐失敗痛惜,一為馬謖違令遺憾,一為識人不深悔恨。種種情感,積累良久。斬將之時,難以自抑,猛然噴發(fā)。
    第一次,想起馬謖亦為人才,相處日久,“義同兄弟”,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有情而不枉法,執(zhí)法又不忘情,諸葛亮淚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揮”字,一見諸葛亮痛苦之深,一見諸葛亮決心之大。
    第二次,當蔣琬勸阻他時,打動了他的心,但馬謖既立了軍令狀,“軍中無戲言”,所以忍心“流涕”說:“合當斬之。”“流涕”比“揮淚”悲傷程度又深一層,可見諸葛亮內心的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
    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的時候,諸葛亮又“大哭不已”。想到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痛恨、悔恨、內疚、自責,各種感情交織在一起。諸葛亮是個大智者,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大哭不已”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真實情態(tài)。
    小結:諸葛亮的"三哭",揭示出諸葛亮的復雜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他執(zhí)法嚴明、忠于蜀漢、嚴于自責、有情有義等多方面的性格。
    7、總結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
    a.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對比,用次要襯托主要是本文描寫人物的一個重要手法。如將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謹慎,同馬謖的紙上談兵、狂妄自大對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確建議,襯托主要人物諸葛亮部署的正確。(間接描寫)
    b.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語言、情態(tài)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馬謖“三笑”、諸葛亮“三哭”)。(直接描寫)
    第一種觀點,街亭之敗,馬謖應負主要責任。馬謖狂妄自大公然違令,蜀軍咽喉之地迅速丟失,造成全局被動。諸葛亮對馬的缺點并非全無認識,對街亭布防十分細致周密,如馬謖屯兵當道抵擋司馬懿大軍,戰(zhàn)局會朝著有利于蜀方的方向發(fā)展。
    第二種觀點,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動。司馬懿評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誤事?"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見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敗主要原因。
    第三種觀點,關鍵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諸葛亮此次北伐的戰(zhàn)略錯誤。蜀漢勢弱,曹魏勢強,諸葛亮戰(zhàn)略上處于劣勢,非用奇謀不能取勢。如從魏延之議,以奇兵經子午谷突襲長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將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為諸葛亮戰(zhàn)敗)絕非諸葛亮對手(時司馬懿賦閑苑城),則長安指日可下。司馬懿的評論可證這一觀點:"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二出祁山的失敗也證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諸葛一生惟謹慎",不使險招坐失良機,也只有"長使英雄淚滿襟"了。
    小作文:結合史事、人物性格、心理,分析諸葛亮一生謹慎,為什么會任用馬謖為將。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2.?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歸納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失街亭,誰之過”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全面把握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教學導入??:(播放音樂背景)?。
    二.??、復習回顧:
    1、??街亭的重要意義。?。
    師:錯綜復雜的矛盾有哪些??。
    四、分析人物形象:?。
    師:不錯,還有嗎??。
    生:還有間接描寫。?。
    師:找出依據來??。
    生:課本97—98頁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
    生: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匆r馬謖的無能。?。
    師: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jié)?(討論)?。
    生:馬謖后悔了,勇于承擔責任。?。
    生: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嘲諷,不聽良言相勸導致如此。?。
    生:或者還可以看作是馬謖還想以此博得諸葛亮的憐憫,借以逃脫罪責。?。
    師:大家分析的很好,我們分析諸葛亮其人,看作者寫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生:由馬謖的笑想到諸葛的三哭:“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直接描寫。
    四、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生:本文是根據歷史事實寫的,不能改變歷史事實,是馬謖的過錯。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劇,象關云長死于義氣,張飛死于急噪,那么馬謖死于驕傲。
    生:諸葛亮想鍛煉馬謖,對他比較偏愛,諸葛亮想賭一把。
    生:馬謖沒打過仗,只是個謀士,諸葛忽視了這一點。?。
    生:正如關羽大意失荊州一樣,難道說是諸葛亮是用人不當嗎?是馬謖本身使然。?。
    生:我認為失街亭非個人之過,是形勢使然。
    原因是:1、諸葛亮此舉并非全因不識人,更重要的是帳下無人。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奪長安,抽不得大將。而馬謖在歷次戰(zhàn)爭中表現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懸殊。雖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頂尖的謀臣良將,可后備人才培養(yǎng)都近乎零。以至“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反觀魏,后備人才培養(yǎng)層出不窮,直到后期還出現了鄧艾、鐘會等人物。而蜀一出祁山,無論人才、物力、兵力的補充皆無法與魏相比,單憑近乎妖人的諸葛亮,可創(chuàng)一時神話,卻無法定萬代之祚業(yè)?。ü恼疲?。
    師:大家分析不錯,很精彩。從諸葛亮和馬謖身上,我們能找到一些借鑒的地方嗎?(討論)。
    生:凡事要從實際出發(fā),不可死搬教條。?。
    生:處理事務要善于納言,不可狂妄自大。?。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慮。?生:出了問題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責。?。
    生:賞罰要嚴明,執(zhí)法要嚴肅。
    生:認識事物、選用人才都應盡可能的全面而準確。?師:直面現實,反思歷史,我們能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古為今用就是我們的目的。
    三、作業(yè)?布置:
    四、創(chuàng)設音樂背景。?。
    失街亭教學教案篇十七
    目標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及作者羅貫中。通過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諸葛亮、馬謖)。
    能力。
    目標整體閱讀,快速把握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并能復述文章中的主要情節(jié)。分析歸納人物性格特點。通過“失街亭,誰之過”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全面掌握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及情感滲透通過馬謖這一反面教材,教育學生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言過其實、重視實踐、不死教條。
    目標。
    設計。
    記事《三國演義》構筑情節(jié)的特點是整體相連而又各自相對獨立,自稱格局,既便于展示戰(zhàn)爭全貌,又利于集中統一地刻畫人物形象。本文著力展現了諸葛亮和馬謖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為知識目標。
    教材內容分析及處理。
    一、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語言明白易懂。教師不必串講,讓學生自己閱讀分析,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
    二、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教學生學習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要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分析本篇的這種藝術特色。
    三、《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古典小說,可向學生作些介紹,還可以建議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教學。
    重點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學。
    難點失街亭,誰之過?
    導學過程學習過程訓練方法。
    課前部分。
    1.在多媒體中打開片頭,播放古箏曲子。
    2.以歌曲導入。
    進入課文。
    1.請各小組展示搜集的有關街亭的資料。
    2.下面開始關注街亭、關注馬謖、關注一代名相諸葛亮。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的人物。
    3.分析故事情節(jié)。
    4.通過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
    學生走入教室,預習課文,靜聽。
    (1)介紹羅貫中。
    (2)介紹街亭遺址。
    (3)介紹三個主要人物。
    蜀國:諸葛亮、馬謖、王平、魏延、
    趙云。
    魏國:司馬懿、司馬昭、申耽、申儀。
    蜀國: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
    魏國: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圍、占。
    (1)通過人物的言行、情態(tài)來表現的。
    (2)通過揭示人物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性格。
    由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主題曲中包含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引入課文。
    通過網上搜集同學們對街亭有了初步了解。
    有助于理解故事情節(jié)。
    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閱讀分析能力。
    突出教學重點。
    通過此訓練讓學生學習刻畫人物的寫作方法。
    5.辯論:失街亭,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