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瑣碎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們也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建立和諧社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總結范文,希望能夠給我們帶來一些靈感和思考。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一
1、學會“礴、崖、丸、岷”四個生字,理解“遠征、等閑、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盡開顏、萬水千山”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紅軍長征路線圖。《長征》朗誦錄音。長征行軍圖片。電影《飛奪瀘定橋》片段。電視劇《長征》片段。
一課時。
同學們,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國民黨*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第五次圍剿。(出示長征路線示意圖)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為粉碎敵人的進攻,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沖過四道封鎖線,翻過逶迤的五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主席在回首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不禁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出示幻燈片,播放詩歌朗誦錄音)。
1、指名讀詩歌,糾正字音。
師:但是詩歌有其自身的特點,只有讀出了詩歌的節(jié)奏,才能把詩讀的更好。
2、齊讀詩歌,讀出詩歌的味道。
生齊讀。
3、質疑問難,感知詩歌的大意。
師: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那么通過自學,你還有哪些詞語不能理解?
(1)學生質疑:可能會提出“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等詞語。
(2)教師質疑:“三軍”。
(3)學生試說詩歌大意。
4、總結詩歌的學習方法: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詩意的?
生:查字詞典。
生:先查字詞典,再參考相關的資料。
師:如果還不能理解,我們還可以向別人請教。這些都是理解詩意的好方法,綜合起來使用效果會更好。
1、學生暢談初讀感受,體會長征的艱難:
師:那么讀了這首詩之后,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對長征的感受,你覺得是什么?
生:難、長、險……。
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細讀詩句,品味紅軍的不怕與等閑。
a“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體會長征的遙遠:抓“遠征”一詞,學生體會,教師補充。
2)體會長征的艱難:抓“萬水千山”一詞。
3)情境引讀,感受紅軍的精神。
師:那么紅軍知不知道長征途中會遇到艱難險阻,(知道)明知困難重重,仍然義無反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氣呀!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
師:縱然是千山萬水,哪怕是千難萬險,紅軍戰(zhàn)士仍然是等閑視之,勇往直前,這是何等的樂觀呀!讓我們一起讀。
生讀。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紅軍身上的一種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難、無所畏懼、無比樂觀……(教師板書)。
師:其實這種精神我們從下面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通過“逶迤”和“磅礴”體會“千山”的險峻。
2)補充資料體會體會“千山”的險峻,學生補充資料,教師補充資料。
生:山路崎嶇、非常難走。
生:荊棘叢生,野獸出沒。
生:饑渴難耐,體力不支。
……。
4)通過“騰細浪”和“走泥丸”體會紅軍的不怕與等閑。
師:長征難,難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嶺就像——(生:騰起的細小波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就像——(生:腳下滾過的泥丸),多么強烈的對比呀,讓我們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對困難的藐視。
生:紅軍戰(zhàn)士很樂觀。
……。
5)情境引讀,深化感受: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師引發(fā)學生質疑“暖”,理解“暖”。
師:這句話的哪一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生:紅軍渡過金沙江為什么會感到“暖”?
生:因為當時正值夏天,氣溫較高。
生:因為紅軍戰(zhàn)士……渡江得到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幫助,所以心里感到溫暖。
生:(介紹橋渡金沙江的故事)沒有浪費一顆子彈,沒有一個士兵受傷,心里非常高興,所以感到溫暖。
2)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暖”,讀出“暖”。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師:從這個暖字當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師:讓我們一起讀,讀出這種樂觀。
生齊讀。
d:“大渡橋橫鐵索寒”
1)觀看視頻片段,體會“寒”:
師:很快紅軍戰(zhàn)士來到了天險大渡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惡戰(zhàn)。(播放《飛奪瀘定橋》片段)。
師:(出示帶有畫面的詩句:大渡橋橫鐵索寒)現(xiàn)在,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詩,我想此刻你對“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勢險要,河面寬300多米,瀘定橋的13根鐵鏈寒光閃閃,看了讓人心寒。
生讀。
生:這場戰(zhàn)斗非常激烈,在戰(zhàn)斗中死傷了很多紅軍戰(zhàn)士,使紅軍戰(zhàn)士心里非常難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讀。
生:這場戰(zhàn)斗是紅軍和國民黨*打仗,而國民黨也是中國人,卻對紅軍戰(zhàn)士趕盡殺絕,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讓我們一起讀出這種感受。
生齊讀。
師:這可是沾滿紅軍戰(zhàn)士鮮血的一句詩呀!再讀。
生讀。
師:這可是融入紅軍戰(zhàn)士生命的一句詩呀!再讀。
生讀。
師: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zhàn),兩場戰(zhàn)斗、兩種心情,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兩種不同的感受。
生齊讀:金沙水拍云崖暖(高興地),大渡橋橫鐵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1)體會“喜”的。
師:雄關慢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險,只要再翻過岷山,長征就要勝利結束了,戰(zhàn)士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個個笑逐顏開,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欣喜。
生齊讀。
師:紅軍戰(zhàn)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讀出紅軍的欣喜。
師: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喜悅。
生齊讀。
生:不是。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條大河……。
師: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萬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紅軍的足跡,24條大河記載了英雄的歷史。除了詩中所說的自然界的困難之外,紅軍在長征的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讓我們看看*主席對長征的評價(播放電視劇《長征》片段)。
師:在*主席的心中,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那么在你的心中,長征是什么?請拿出你的紙和筆,寫下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書寫,教師指導,然后交流:
生:長征是一首詩……。
生:長征是一幅畫……。
生:長征是一段歷史……。
生:長征是一種精神……。
7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卻在世代相傳。氣壯山河的長征,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功垂千秋的紅軍,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最后讓我們齊背這首詩。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二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意思,能聯(lián)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課前準備。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準備有關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巧渡瀘定橋的錄像。
3.準備“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fā),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陜北,行程二萬五千余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xù)不絕的樣子。
烏蒙:云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jīng)此。
1.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初步滲透與本詩歌相關的知識。
指導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在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三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體會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準備“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
1、我們已經(jīng)學習第七單元的課文,說一說,這單元主要寫了什么?
2、出示毛澤東主席的相關圖片:
你認識畫面上的這個人嗎?你都知道哪些有關他的事跡?
學生結合“資料袋”和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簡單匯報已有知識。
過渡:
學習,來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吧!
1、了解時代背景: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
介紹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qū)根據(jù)地,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在長征的途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錯誤路線的統(tǒng)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集體交流。
3、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1、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在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作業(yè)本1~4題。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四
按課標精神,我把朗讀作為這堂課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誦讀”,提倡教師的指導應重在引導學生深入地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對文章內容的具體體驗,學生才可能得到一種整體的語感把握,從而選擇恰當?shù)淖x法表現(xiàn)出來。在入情的誦讀中,學生不僅深入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
(一)情景導入。
這篇文章是關于紅軍長征時的故事,因此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他們根本沒辦法去親身體會,更有些學生不能想像長征時的情景,因此我選擇了用視頻的方法去導入,讓學生看一段關于長征時期的片段,使他們直觀地去感受這長征帶來的沖激。這樣有利于下面的讓學生體會課文。
(二)導學。
1、品讀課文,在讀中加強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寫道:“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痹凇敖虒W建議”的“閱讀”部分又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jù)這種精神,我在這一課中花很多時間在學生的朗誦上,從讀中體會到毛澤東及其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
2、采用各種形式增加學生對朗誦的興趣。[+本站。
讀對于很多同學來說都是比較無聊的事,更不用說要他們花很多時間來讀,來體會。因此需要設計多種方式去讓學生誦讀。我還是用老辦法,引導學生深入地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整體把握語感,選擇恰當?shù)淖x法。誦讀需要強調的是對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的內心體驗,而不是讀得輕重緩急的表面形式。我讓學生個別讀、小組讀、接力讀,讀的次數(shù)雖多,但卻不讓學生感到乏味,我引導學生品詩始終結合著誦讀進行,把學生從賞析古詩得到的感受理解通過朗讀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來,在頭腦中積淀起豐富而鮮活的語言模塊,積淀起一種深刻而強烈的語感圖式。
3、對比學習,增加理解。
這一課是通過寫長征的艱難來突出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對比的方法。每一聯(lián)都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先寫長征的難,我同時也會讓學生充分體會這長征的難,再讓學生轉變思想,讓他們知道,紅軍戰(zhàn)士在面對這些艱苦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無畏精神。
3、視頻觀賞,升華感情。
現(xiàn)代的孩子多數(shù)都生活無憂,根本就不可能去體現(xiàn)長征時的艱辛,所以我以視頻這種較為直接的方式來讓學生體驗。特別是“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部分,如果直接說過這鐵索有多艱巨,學生們也是只能從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紅軍過這短短的鐵索卻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時,肯定讓他們的心為之一擅,這樣的體會會更真實更直觀。
4、感情回歸,完整體會。
這古詩我都是采用一聯(lián)一聯(lián)的去體會,因此到最后應該有一個感情的回歸,去完完整整體會整首詩的思想。這時學生都會有一個適應期,就是分開朗誦時還可以,但一旦整體去朗誦時就又會變得亂且沒感情,因此必須一邊讀一邊重點提示,這樣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現(xiàn)出來。
(三)作業(yè)強化,課外延伸。
學生通過學習了《七律?長征》,對毛澤東的詩有了一定的認識,由此希望他們能夠更進一步去了解和體會毛澤東的詩詞。對此我安排了抄錄毛澤東的詩詞的題目,假如學生對此有困難的話,老師可以適當指點和提示。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五
1、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一課時。
1、預習要求:通過書本、網(wǎng)絡等資源查找有關長征的資料(長征的起止時間、路線、經(jīng)過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經(jīng)歷等,搜集有關長征的小故事)。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一周年,長征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有著講述不完的故事,讓我們走進長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長征路吧。
誰能說一說你知道的發(fā)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由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有關長征的小故事(如《飛奪瀘淀橋》《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等)。
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二萬五千里長征,譜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二萬五千里長征,造就了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萬五千里長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豐富深厚的歷史內涵,又是如何濃縮到一篇只有56字的詩歌中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賞析這首詩——《七律長征》,詩人就是三軍的統(tǒng)帥、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教師簡要介紹此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仡櫼荒陙砑t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1、學生自由朗讀,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2、再讀思考:全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洋溢著一種怎樣的感情?該如何讀?
討論本詩的內容、感情(全詩再現(xiàn)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洋溢著自豪、喜悅的感情),指導學生從重音、語調等方面讀出感情。
朗讀提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3、播放朗讀錄音(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長征》)。
4、學生齊讀課文。
(一)、理清思路與結構,思考幾個問題:
1、這首詩的詩眼在哪里?表現(xiàn)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義;“更喜”——革命樂觀主義。)。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3、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頸聯(lián)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關系?首聯(lián)與尾聯(lián)在結構上又是怎樣的關系?
(總分關系,頷聯(lián)承“千山”,頸聯(lián)承“萬水”)(總起與總收,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的統(tǒng)一)。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了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正確理解下列詞語:只等閑、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
2、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毛澤東和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一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學生查找有關長征的資料并自學生字詞。
[課前預習]: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走近長征。
1、了解“單元導讀”。
(1)師:(出示毛澤東圖)認識他嗎?沒錯,他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這單元,我們將要隨著課文的學習,走近毛澤東,去感受他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
(2)生讀“單元導讀”。了解怎么學?
2、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先通過一首長征詩來走近毛澤東。關于“長征”,你們知道的內容有多少?(出示長征示意圖和閱讀“資料袋”幫助大致了解長征。要點: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了北上抗日,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翻山越嶺,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行軍二萬五千里。1935年10月,紅軍主力終于勝利到達陜北,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師:因此,可以說,長征是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光輝歷史,齊讀課題——。
也可以說,長征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一段歷史。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感知大意,質疑問難。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1、師:當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在望,毛主席回顧長征走過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動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而且還親自向紅軍戰(zhàn)士朗讀了這首詩。(師范讀:背誦全詩)。
3、朗讀詩歌,把詩讀通順,生字讀準確,找出韻腳。
(生自由朗讀詩歌)。
師:看看同學們課文讀得怎樣了?其他的同學仔細聽,從正確和流利兩方面進行評價。(課件出示詩歌《長征》)。
指名讀—全班齊讀。(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打著節(jié)拍讀)。
4、再讀課文,思考:
全詩圍繞哪句寫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導朗讀這一總領句。
(二)讀書思考,查資料批注。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一下子就抓住了這首詩的總領句。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句來學習?!斑h征難”詩人是怎么體現(xiàn)的?而“紅軍不怕”又從何看出?請你們再讀詩,畫出相關詞句,借助課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關知識,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學,師巡視輔導。
三、作業(yè)。
1、讀詩,思考,批注。
2、抄寫生字新詞。
3、《叢書》一到五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這首詩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
二、再讀詩歌,讀悟結合,理解詩意,指導背誦。
(一)體會“遠征難”。
1、你是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長征中的“難”?
生答,師板書: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鐵索。
2、從這些詞句中怎么看出紅軍“遠征難”的?
(1)逶迤、磅礴:師板畫并出示課件體會五嶺的長與烏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豐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鐵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難渡。
3、師小結:五嶺、烏蒙山、雪山只是紅軍過“千山”的代表,像這樣難越的高山總共有18座。長征難不難?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紅軍過“萬水”的代表,像這樣難渡的天險有24條。長征難不難?(難!)。
4、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萬水千山的“遠征難”。
(二)體會“紅軍不怕”。
1、長征這么難,紅軍怕不怕?(不怕?。暮慰闯??
(1)師板畫引導學生比較:逶迤——細浪,磅礴——泥丸。
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領導的紅軍會這樣看待?(革命樂觀主義)。
(2)請生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飛奪瀘定橋》,理解“寒”(心驚膽寒)。
(4)請生談對“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讀,讀出紅軍的“不怕”。
(三)體會感情。
1、師:長征這么難,但在紅軍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紅軍均不怕。此時,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帶領的紅軍的什么精神?請用一個詞來概括。(英勇無畏……)。
2、師:是啊,正因為紅軍英勇無畏,所以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了!毛主席說:
三軍過后盡開顏。
從這名詩中,你又體會到什么?(毛主席和紅軍勝利后的喜悅)。
3、再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三、情感升華,背誦全詩。
1、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你們愿意聽一聽《七律.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嗎?(播放歌曲)。
2、你覺得自己有沒有走近毛澤東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樂觀的、英勇無畏的)。
3、讓我們滿懷激情,齊背《七律.長征》來表達自己對毛澤東主席的緬懷及敬佩。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七
1、以生為本,關注學情:由于學生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缺少感性認識,所以在課前要求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同時針對有些字詞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學生在課前加強預習。
2、抓住關鍵,研讀感悟:在品讀詩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上,抓住”不怕“這個看似平淡實則擲地有聲的詞來作為研讀的主題,使自主感悟的空間盡量地最大化,最優(yōu)化。
二、教材理解:。
1、新課標對本文的教學要求:。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長征“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2、文本解讀:本課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首聯(lián)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總領全詩,高度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頷聯(lián)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張手法極言山勢雄險,用的是”揚“的手法,而后用”細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這抑揚之間更顯出紅軍的偉大。頸聯(lián)承接”萬水“。一”暖“一”寒“,既寫出了天氣情況,又寫出了心理感受。尾聯(lián)描述了長征的最后歷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這時由于勝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風雪交加路也就變得美不勝收了。最后以”開顏“收篇,寫出了紅軍翻過雪山后一片歡騰的喜悅之態(tài),同時預示了長征的徹底勝利。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jié)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
三、學情分析:學生比較喜歡學習古詩(近現(xiàn)代詩),但這些詩的內容和寫作手法確實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一段距離,學生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長征“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五、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感受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學生自讀自悟和教師引導感悟相結合,適時補充相關影像或其他資料,以豐富學生感性認識。
七、課前準備。
1.學生:查找長征有關資料,通過借助工具書,預習詩文。
2.教師:查找長征相關資料,準備飛奪瀘定橋的視頻或畫面,準備歌曲《長征》。
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與布置:無特殊要求。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詞語手冊、字典等。
縣級備課設想鄉(xiāng)鎮(zhèn)交流意見教師使用體會。
1、談話導入(師板書”長征“)讀!同學們知道長征嗎?關于長征你們了解到哪些內容?例如:你知道的長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題:聽了同學們的介紹這兩個字應該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讀”長征“!(再書”七律“,簡介七律)。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我們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為歌頌長征而作的,毛澤東雄才大略,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走進他的詩,走進那一段不平常的歲月。
2、出示詩文,師范讀。
3、生自學,三讀詩文。
一讀,讀通詩句,讀準生字。
二讀,讀出節(jié)奏,理解詞語。
三讀,借助工具書,嘗試理解詩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詞: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導讀詞,讀出每個詞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導讀詩,讀出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指名交流,共同評議。
5、品讀詩句,深入感悟。
(1)長征這段硝煙彌漫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今天的你我對長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詩中有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詞卻像一聲驚雷,豪情萬丈。你能體會出來嗎?(師生交流,板書”不怕“)讀讀這個詞所在的句子。(指導讀首聯(lián)。)。
(3)交流。重點指導:”大渡橋橫鐵索寒“的畫面。知道這句詩背后的故事嗎?指名介紹或師生共同介紹(出示相關視頻片段或圖片)當時大渡河上只有13根鐵鏈,橋下水流湍急,對岸敵人利用天險瘋狂掃射,紅軍為了爭取時間,以身擋彈,強渡鐵索橋。當時的場面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墒羌t軍有沒有懼怕過?這個”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這句你該怎么讀?(指導朗讀)。
(交流并指導朗讀)。
(5)紅軍長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這些困難?你還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難萬險又算什么?紅軍正是憑著藐視一切困難,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來再讀第一句。(指導讀好”不怕“”只等閑")。
師引生讀:(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更開顏。
6、欣賞歌曲《七律o長征》。
聽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們的感想融入我們的聲音吧!來!師引--紅軍----(有感情地背誦)。
小結:通過這首詩,長征這一段輝煌而又壯烈的歲月又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同學們,此時的你想對參加過25000里長征的先輩們說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們是不會忘記這一段崢嶸歲月的,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不怕萬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嶺。
大渡橋橫烏蒙。
岷山。
……。
十、作業(yè)設計:。
1、完成課堂作業(yè)。哪道題覺得有困難,允許你們提一道。
十一、探討的問題:怎樣盡快拉近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合作解決問題,讀懂詩意。
2、通過朗讀,讀出詩的畫面、內容,并能夠為提供的畫面配詩。
3、能通過朗讀,形成自己的誦讀觀,從而去評價別人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在此基礎上讀出詩的感情。
4、能通過書寫對聯(lián)、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發(fā)內心的情懷。
5、初步理解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朗讀。
教學難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課前準備:
1五圖幻燈片。
2長征的資料收集與交流。
3巧渡金沙江視頻?飛奪瀘定橋視頻?朗讀聲音文件?歌曲聲音文件。
4詞語卡片:逶迤??磅礴?岷山???等閑??泥丸云崖。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在長征即將結束的前夕,一代偉人毛澤東寫下了詩史上這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風云歷史,濃縮成一首詩。今天我們就順著偉人的筆跡,去觸摸長征的風景。
一讀:讀出問題,理解詩意。
2請同學們將生詞帶到詩歌里面去讀。自由的將這首詩大聲朗讀兩遍然后停下來。
3我們學習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請同學們默讀詩句,將字詞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個記號。先查閱資料,同桌或臨近同學解決,解決不了的,等會兒我們集體討論。
1)學生質疑問難(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
2)師生交流:逶迤??磅礴?岷山?三軍?等閑?等詞語的意思。
3)指名說詩意。
二讀:讀懂內容。
一讀,我們解決了詩的字詞句的意思。但我們還需要理解詩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再讀。理解詩的內容。
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七律:(齊讀)。
a.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個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第2、4、6、8句最后一個字需押韻。
c.它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請同學們看著老師在黑板上板書)。
首聯(lián)高屋建瓴,總領全詩。它是全詩的中心。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理解遠征:課前我們交流了關于長征的大量資料,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倔強的小紅軍》那個故事里,12歲的小紅軍為什么會犧牲?在大雪彌漫的冬天,軍需處長為什么會變成一座晶瑩的豐碑?除此外,紅軍還遇到了哪些困難?(自然方面的風雨雪?人為的:敵人的圍追堵截?生活條件的艱苦)。
2)?這些困難紅軍怕不怕?不怕。再讀:紅軍不怕遠征難。
3)?紅軍25000里長征,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條河?指名讀資料袋。萬水千山在紅軍眼里看來:只等閑。
4)?再次齊讀第一句。
出示5幅圖在一起的燈片。學生逐一配詩。
打出燈片烏蒙山:烏蒙山怎么樣?可是在紅軍的眼里不過是滾動的小小泥丸。分組讀這兩句。男生讀。女生讀。齊讀。同學們,讀了這兩句詩,你有什么體會?這兩句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還有?夸張的修辭手法,毛主席運用豐富的想象將五嶺,烏蒙山極度縮小,將他們想象成浪花,泥丸。夸張手法的運用,是毛澤東詩的藝術特色之一。這兩句是寫山,接下來寫水。
紅軍翻越五嶺和烏蒙,又來到金沙江畔,大渡河邊。
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是長征途中的兩次著名戰(zhàn)役。請大家看大屏幕。打出視頻。
而我想到了贊美毛主席的一句詩詞:揮豪且用兵,古今無人敵。
千里岷山,白雪皚皚。困難比前面更大。但長征即將結束,革命勝利在望。戰(zhàn)士們無限喜悅。請同學們齊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理解三軍。這是對首聯(lián)的回應,開始說不怕,這里是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意旨。這句要讀出欣喜的語氣。讀。
而25000里行程,對張牙舞爪,窮兇惡極的敵人不置一詞,這是何等的胸懷,何等的傲視山川!
三讀,讀出感情。
我們除了讀懂詩的內容,還要讀出感情。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詩,在詩歌史上永遠璀璨。有人將它譜作了一首歌。請聽歌曲。
聽完后再談感受。歌氣度恢弘,氣勢磅礴。詩也如此。試著讀一讀。
要將這首詩讀的更好,我們還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出示范文,在上個世紀末,有一個人的誦讀就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他誦讀的節(jié)奏和重音是這樣的:
老師朗誦,學生評價。出示原版錄音。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
學生展示讀。毛澤東以長征為題材寫過四首著名的詩。齊讀。
四讀:讀出內涵。
讀了這些詩,你覺得長征精神是什么?你可以說一句話,也可以說一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在中國作家魏巍的筆下,長征是“地球的紅飄帶”。
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筆下,長征是“前所未聞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諾的筆下,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
在毛澤東的筆下,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五:結束語。
七十載彈指一揮間。當年的中國歷程已經(jīng)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先輩們也都成為我們記憶長河里永恒的群星。但歷史并未終結,今天當我們品讀這首詩的時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聽到蒼涼的水,摸到虛浮的云,觸到漫天的雪,嗅到戰(zhàn)場的硝煙。當思想的野馬任意馳騁的時候,我深深感覺到,長征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今后仍將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前進。送大家兩句話:勇攀書山萬仞峰,奮擊學海千層浪!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九
學情分析:
從教材內容來看,本課相對于當代的孩子,應該來說離得比較遙遠了。特別是蘇教版的孩子們,翻閱一到五年級的教材,沒有任何與長征有關的故事內容,所以,要如何讓學生在課前能更多更好地對長征有一個較好的理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就在課前布置孩子們每人必須通過各種手段,讀過至少一篇與長征有關的故事。
從文章體裁來分析,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文體,所以,這就必須先讓孩子們對這種文體有所了解,區(qū)分清楚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閱讀面的拓展。同時,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七律詩,就必須上出詩的韻味來。如何把詩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廣度,又成為了本堂課至關重要的因素。
教學思路:
由于是借班上課,就必須達到入課即與學生達成最好的默契,這樣才能讓后面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更加有效、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因此,課前,我讓學生抄背《聲律啟蒙》中的一些語段,課前就以“對對子”的方式,進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關的術語:對偶、對仗、七律、五律等,實現(xiàn)解題的導入,既讓學生對這些新名詞有所感知,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學活動的開展。
接著,我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教學規(guī)律,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得正確、讀得有節(jié)奏,進而再讀出詩句的味道,為后面的教學開展做好堅實的鋪墊。這是屬于“初讀感知”的階段。
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結合查閱的資料,去試著理解每句話的大意,最后匯報、交流,邀請個別同學接受大家的補充、質疑等,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內容,并在潛意識里養(yǎng)成一種學習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個語句,能經(jīng)得起別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當然,最后都必須將這種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讀中去表現(xiàn)出來。
然后,遵循小學生注意力不能夠太持久的原理,我適時讓他們放松,聽《長征之歌》,同時展開想象,練習寫作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更在無意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一舉兩得。緊接著,我又把他們的這種情感遷移到文章的誦讀中去,實現(xiàn)“讀”的性質的飛躍。
最后,再引用毛澤東一些著名的詩句作為結束語,進行抄寫、背誦,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詩詞的興趣,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拓展。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詩的學習,體會紅軍長征途中越過千難萬險的情景,學習紅軍戰(zhàn)士藐視圍難,戰(zhàn)勝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詩中"等閑、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暖、寒、開顏"等主要詞語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全詩。
教學流程:
一、激趣、解題導入(5分鐘)。
1、對對子,感知何謂“對偶”。
同學們,上新課前,我們先來玩一個“對對子”的游戲,會吧?比如,我說云,你們對雨;我說雪,你們對風。
預設1):誰愿意先來試試。
我說“春”,我對“夏”。
我說“晨鐘”,我對“暮鼓”。
預設2):接著到誰了呢?
我說“兩只黃鸝鳴翠柳”,我對“一行白鷺上青天”
我再說“兩只黃鸝”,我再對“一行白鷺”
預設3):最后一位,誰來呢?
我說“天上廣寒宮”,我對“人間清暑殿”。
我說“大渡橋橫鐵索寒”,我對“金沙水拍云崖暖”。
語法滲透:同學們,其實像剛才的對子,一般叫對偶。而古詩詞中的對偶,又叫對仗。
2、解題,何謂“七律”、“五律”?
這對仗啊,可是我們今天所學的一種文體“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學特別厲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數(shù)句押韻,中間四句話要對仗。)。
學法滲透: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位同學能舉一反三,來說說“五律”的特征?
3、好,來,一起來讀讀課題。(七律長征毛澤東)。
二、講讀結合,初讀感知(10分鐘)。
1、讀通讀順。
a背景介紹:
同學們,《長征》這首詩是這樣寫成的。1934年10月,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他們一方面要抵抗幾十萬的敵軍瘋狂的圍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斷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時間里,整整跨越了11個省哪!其間他們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生死考驗,由開始時的八萬多人到長征勝利時,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終于,1935年10月,長征即將要勝利了,毛主席回顧踏過的征程,激動地寫下了這首一起讀出來——“長—征—”!
b細讀三遍詩:
學法滲透:有一句老話:“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輩。”請同學一定要好好地讀讀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詩中的生字詞,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聽明白要求了嗎?請認真讀。
c指名讀詩,正音:
好,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你來。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當中的4個生字,看他有沒有念錯。
來,誰來給他一些建議。請你舉個例子讀給他聽聽,好嗎?
請你再綜合同學們的建議,能更好地把這首詩再讀一次給我們聽嗎?
d齊讀。
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讀出來。
2、讀出韻味。
a課題的味道。
學法滲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讀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誰也來讀一讀這題目。
b詩的味道。
還有讀得更好的嗎?
對,帶著這種感覺請你再讀讀這首詩。慢一些。
c范讀。
下面老師也來讀讀,當然,我讀的是自己的感覺和味道。僅供參考!
d再次齊讀,讀出味道。
謝謝同學們。來,我們一起讀,相信大家也能讀得非常好!坐直了,讀慢些,讀到詩的字里行間去,讀出詩的感覺和味道來。
三、讀懂詩的大意(15分鐘)。
1、默讀,靜思大意。
讀得好!同學們,書讀到這兒,老師有個要求了:請同學們聯(lián)系書上的插圖以及查閱過的各種資料,再次默讀《長征》,想一想,這首詩每句話大概在講什么意思。呆會與同學們交流,你讀懂了哪些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拿起筆,邊默讀邊思考邊做一些簡單的筆記。(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2、研讀,我讀懂了什么?
預設重點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丸。
(1)學生匯報、補充。
知識點:a“逶迤”與“磅礴”的理解。b“騰細浪”與“走泥丸”的理解。
c“大無畏”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表達。
假如學生未講明,可通過質疑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
(2)老師要考驗你是否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其他同學對這句話還有疑問的可以請教他。
學生質疑,“小老師”作答,教師適時補充。
(理解“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時,相機用簡筆畫勾勒幫助理解。)。
b能給大家說說理由嗎?
c讓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讀這兩句話。
預設重點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知識點:“云崖暖”和“鐵索寒”不是指氣侯變化,而是講述了兩場戰(zhàn)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這樣的。金沙江兩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敵人更是戒備森嚴。我們的紅軍一面假裝攻打這頭,吸引敵軍的主力部隊;而另一面我軍主力隊悄悄到另一面奇襲,繳獲渡船,成功渡江,不費一槍一彈,等敵人發(fā)覺趕來時,我軍已安然離開,敵人只能望江興嘆了。
a所以,每當想起這場戰(zhàn)役,就讓我們感到?(喜悅等)用文的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暖”。那么應當用什么的語氣讀?(高興、歡快)來,請你把這種語氣送到句子中讀出來!
(2)“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是這樣的。(幻燈出示瀘定橋照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橋面上只有九根鐵索,對岸的敵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橋上隨時都有失足的危險,更不要說還要面對敵人猛烈的攻擊了!所以,這場戰(zhàn)役不知道犧牲了我們多少的紅軍戰(zhàn)士?。?BR> b因此,每當想起這場戰(zhàn)役,就讓我們感到——(悲傷等)用文的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寒),那么應當用什么語氣讀(深沉)。來,請你把這種語氣送到句子中讀出來!
c讓我們一起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讀,讀出一喜一悲的味道來!
預設3):講到其他語句的,點評其中的關鍵字詞,如“只等閑”“盡開顏”等,一筆帶過。
四、情境體悟練寫,感情引讀,升華情感。(8分鐘)。
1、聽歌感悟情境。
a同學們,其實剛才我們所講的都是長征之難,(板書)但這“難”用只言片語是道不盡,說不完的。下面讓我們在長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這樣的:
(出示幻燈片)。
聽歌曲,展開想象,呈現(xiàn)畫面,完成創(chuàng)作。
在……。
b學生匯報、點評。
2、情境引讀。
同學們,縱有千難萬難,縱有萬水千山,縱有數(shù)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毛主席回望萬里征途,血戰(zhàn)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為了文中的那句話,“紅—軍—”一起讀出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對,只—等—閑——?。ò鍟?。
“只等閑”的是“五嶺逶迤”一起來——騰細浪。
“只等閑”的是“烏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閑”中歷經(jīng)過歡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閑”中也歷經(jīng)了悲壯,“大渡橋橫”——鐵索寒。
所以,這“只等閑”里體現(xiàn)了哪些精神?。?BR> 學生匯報。
對,這些就是革命大無畏的精神,就是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這就是長征精神哪!(板書)。
終于,這一切的即將過去了,“更喜”的是一起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五、延伸閱讀,聯(lián)系實際(2分鐘)。
a從此,紅軍在長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為艱苦也更為光輝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憶秦娥婁山關》中寫到的:(幻燈出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長征才完,“雄關漫道真如鐵”,前路是漫長的,因為“蒼山如海”,前路更是艱辛的,因為“殘陽如血”。一起把這兩句話讀出來!
同學們,“天若有情天老,人間正道是滄?!?。而今,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已成過去,“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愿同學們能繼承長征精神,戰(zhàn)勝生活與學習中的種種困難,發(fā)奮學習,為祖國富強盡一分心力!請同學抄寫下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誦下來。
(幻燈出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憶秦娥?婁山關》)。
天若有情天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沁園春?雪》)。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水調歌頭?重上井崗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到韶山》)。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為女民兵題照》)。
難
(逶迤與細浪的簡筆畫)。
七律長征?????????精神。
(磅礴與泥丸的簡筆畫)。
只等閑。
教學反思:
眨眼之間,四十分鐘時間飛逝而去。學生在這堂課中能學到什么?這是我最為關注的問題。所以,今后一定要更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一些相關知識、相應學法的滲透,讓學生的“學”變得更為有效。細思這堂課,在師生的關系上,覺得自己處理得還是較為不錯的。只有真正地關愛學生,才能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而我通過自己較為恰當而幽默的評價語,初步建立起了一種較為民主的氛圍。在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上,我覺得自己在中間的環(huán)節(jié)上,確實還不能夠更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說,充分地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想完成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擔心萬一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上浪費時間卻見效不大,那不是很不理想嗎?畢竟只有四十分鐘??!所以,在今后還值得我更進一步去探索:如何促使預設與生成完美結合,以便生成的內容更有效!而自我的特色——激情,有所表現(xiàn),給學生極大的震憾力,讓極大部分學生一節(jié)課都能神采奕奕地認真聽課。同時,我也在“寫”的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認識到了,只有讓學生對文本有充分的理解,有充足的時間寫,才能最為有效地表達,真正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
《長征》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5課(需2課時)。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共八行,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主義精神。
五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讀課文后對這段歷史有一定了解,讓學生學習和繼承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背誦全詩。
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再現(xiàn)紅軍長征的困難和艱險,讓學生增強民族使命感,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感情。
1、弄懂詩中所有詞語的意思,從中領會全詩表達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
2、讀出全詩的節(jié)奏和韻腳,增加對詩這種體裁特點的感性認識。
二課時。
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發(fā)動了五次“圍剿”。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qū)根據(jù)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在貴州省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對黨的統(tǒng)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黨中央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經(jīng)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現(xiàn)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陜西等11個省,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紅軍戰(zhàn)士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xù)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jù)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陜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
毛澤東同志寫了《長征》這首詩,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所遇到種種困難和紅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勝這些困難時所表現(xiàn)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1、老師先范讀課文,明顯暗示出詩句停頓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2、學生按節(jié)奏試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的程度。
1、讀每一句詩,先理解句中詞語的意思:
遠征:指二萬五千里長征。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shù),而是說無數(shù)的山、無數(shù)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絕的樣子。
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烏蒙:即烏蒙山,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泥丸:
泥團子,小泥球。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2、再讀詩句,說說每一句話的意思: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戰(zhàn)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給人以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上的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更讓紅軍戰(zhàn)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xiàn)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
1、朗讀這首詩。
2、寫課后練習讀讀寫寫的詞語。
3、解釋:
“只等閑”、“盡開顏”、“萬水千山”這三個詞語的意思。
讓學生讀一句講一句,先說說詩句中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這兩句詩是說,五嶺山脈是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戰(zhàn)士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這是實際上的山;“細浪”、“泥丸”形容山的小,這是紅軍戰(zhàn)士眼里的山。這樣對比來寫,寫山的大,表現(xiàn)出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面對的艱難困境;寫山的小,表現(xiàn)出紅軍把這些艱難困苦當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紅軍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著兩岸,給人一種暖的感覺。當紅軍來到大渡河時,河上的瀘定橋上只有十三根鐵索。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暖”字表達了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歡快心情。滬定橋橫空高懸在大渡河上,當時橋上的木板已被敵軍抽掉,渡河的勇士們手攀鐵索,冒著對岸守敵密集的彈雨前進,不惜流血犧牲,終于奪下了瀘定橋?!昂弊直憩F(xiàn)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意境和自己讀后的感受。
請注意不要把“大意”說成“譯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內容”相混淆?!按笠狻睉撌牵?BR> 1、以詩句所述及的內容為主,但可適當?shù)卦黾右恍嶋H存在而詩句沒有提到的內容。
2、能夠反映詩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較直接具體。
3、敘述次序不必和詩序一樣。
全詩共八句,每兩句一聯(lián)。第一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統(tǒng)領全篇。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的詩句承接上聯(lián)展開,使“難”、“萬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閑”有了具體事例。第二聯(lián)寫山,第三聯(lián)寫水。第四聯(lián)“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總結全詩。
1、主要內容:
這首詩描述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長征途中所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
2、中心思想:
這首詩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長征”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二、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感受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學生自讀自悟和教師引導感悟相結合,適時補充相關影像或其他資料,以豐富學生感性認識。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查找長征有關資料,通過借助工具書,預習詩文。
2.教師:查找長征相關資料,準備飛奪瀘定橋的視頻畫面,準備歌曲《長征》。
五、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師板書“長征”)讀!同學們知道長征嗎?關于長征你們了解到哪些內容?例如:你知道的長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題:聽了同學們的介紹,這兩個字應該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讀“長征”!(板書“七律”,簡介七律)。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我們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為歌頌長征而作的,毛澤東雄才大略,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走進他的詩,走進那一段不平常的歲月。
2、出示詩文,師范讀。
3、生自學,三讀詩文。
一讀,讀通詩句,讀準生字。
二讀,讀出節(jié)奏,理解詞語。
三讀,借助工具書,嘗試理解詩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詞: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導讀詞,讀出每個詞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導讀詩,讀出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指名交流,共同評議。
5、品讀詩句,深入感悟。
(1)長征這段硝煙彌漫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今天的你我對長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詩中有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詞卻像一聲驚雷,豪情萬丈。你能體會出來嗎?(師生交流,板書“不怕”)讀讀這個詞所在的句子。(指導讀首聯(lián)。)。
(3)交流。重點指導:“大渡橋橫鐵索寒”的畫面。知道這句詩背后的故事嗎?指名介紹或師生共同介紹(出示相關視頻片段)當時大渡河上只有13根鐵鏈,橋下水流湍急,對岸敵人利用天險瘋狂掃射,紅軍為了爭取時間,以身擋彈,強渡鐵索橋。當時的場面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可是紅軍有沒有懼怕過?這個“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這句你該怎么讀?(指導朗讀)。
(交流并指導朗讀)。
(5)紅軍長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這些困難?你還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難萬險又算什么?紅軍正是憑著藐視一切困難,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來再讀第一句。(指導讀好“不怕”“只等閑”)。
師引生讀:(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更開顏。
聽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們的感想融入我們的聲音吧!來!師引……紅軍……(有感情地背誦)。
小結:通過這首詩,長征這一段輝煌而又壯烈的歲月又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同學們,此時的你想對參加過25000里長征的先輩們說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們是不會忘記這一段崢嶸歲月的,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九、板書設計:
不怕萬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嶺。
大渡橋橫烏蒙。
岷山。
十、作業(yè)設計:。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二
董亞君,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先后任職于濟南市高新區(qū)鳳凰路學校,濟南市北坦小學。曾獲得濟南市高新區(qū)鳳凰路學校教師演講比賽一等獎,校優(yōu)秀班主任等榮譽。愛語文,愛閱讀,堅信教育的本質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學為主體細讀品味。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三
〈〈七律長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它是毛澤東在1935年10月寫的紅軍戰(zhàn)勝長征艱險而滿懷戰(zhàn)斗豪情的詩篇。
(1)知識目標。
a、理清本詩結構。
b、揣摩關鍵字詞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領會紅軍長征在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以及領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來謳歌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難點是藝術的概括寫法。
二、教學方法。
1、根據(jù)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jù)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jù)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再老師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fā)表各自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議,激發(fā)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健康情感。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詩文不長,但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教學上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及層次劃分。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本課按“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
1、引入新課:放有關長征的歌曲引入。
2、師生互動。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使學生感知課文。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3)同學合作,正音釋義。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釋義——等閑:平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翻騰,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開顏:歡悅。
(4)師生互動。
a、理解全詩內容及層次劃分理解本詩內容,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學生提問,師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詩結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
3、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講授,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探究練習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歸納總結。
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朗讀七律詩的要求:注意音節(jié)停頓、重音及韻腳,還要領會作者寫此詩的目的及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精神。
5、布置作業(yè)。
(1)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
(2)給本詩作畫。
附:板書設計:
首聯(lián):全詩總綱,提出中心。
頷聯(lián):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lián):承“萬水”以金沙、大渡河為代表。
尾聯(lián):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后的喜悅。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一
1、學會“礴、崖、丸、岷”四個生字,理解“遠征、等閑、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盡開顏、萬水千山”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的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紅軍長征路線圖。《長征》朗誦錄音。長征行軍圖片。電影《飛奪瀘定橋》片段。電視劇《長征》片段。
一課時。
同學們,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國民黨*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第五次圍剿。(出示長征路線示意圖)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為粉碎敵人的進攻,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他們一路上跋山涉水,沖過四道封鎖線,翻過逶迤的五嶺、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主席在回首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時,不禁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出示幻燈片,播放詩歌朗誦錄音)。
1、指名讀詩歌,糾正字音。
師:但是詩歌有其自身的特點,只有讀出了詩歌的節(jié)奏,才能把詩讀的更好。
2、齊讀詩歌,讀出詩歌的味道。
生齊讀。
3、質疑問難,感知詩歌的大意。
師: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那么通過自學,你還有哪些詞語不能理解?
(1)學生質疑:可能會提出“騰細浪”、“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等詞語。
(2)教師質疑:“三軍”。
(3)學生試說詩歌大意。
4、總結詩歌的學習方法: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詩意的?
生:查字詞典。
生:先查字詞典,再參考相關的資料。
師:如果還不能理解,我們還可以向別人請教。這些都是理解詩意的好方法,綜合起來使用效果會更好。
1、學生暢談初讀感受,體會長征的艱難:
師:那么讀了這首詩之后,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對長征的感受,你覺得是什么?
生:難、長、險……。
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細讀詩句,品味紅軍的不怕與等閑。
a“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體會長征的遙遠:抓“遠征”一詞,學生體會,教師補充。
2)體會長征的艱難:抓“萬水千山”一詞。
3)情境引讀,感受紅軍的精神。
師:那么紅軍知不知道長征途中會遇到艱難險阻,(知道)明知困難重重,仍然義無反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氣呀!來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
師:縱然是千山萬水,哪怕是千難萬險,紅軍戰(zhàn)士仍然是等閑視之,勇往直前,這是何等的樂觀呀!讓我們一起讀。
生讀。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紅軍身上的一種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難、無所畏懼、無比樂觀……(教師板書)。
師:其實這種精神我們從下面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通過“逶迤”和“磅礴”體會“千山”的險峻。
2)補充資料體會體會“千山”的險峻,學生補充資料,教師補充資料。
生:山路崎嶇、非常難走。
生:荊棘叢生,野獸出沒。
生:饑渴難耐,體力不支。
……。
4)通過“騰細浪”和“走泥丸”體會紅軍的不怕與等閑。
師:長征難,難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嶺就像——(生:騰起的細小波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就像——(生:腳下滾過的泥丸),多么強烈的對比呀,讓我們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生讀。
師: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對困難的藐視。
生:紅軍戰(zhàn)士很樂觀。
……。
5)情境引讀,深化感受: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生讀: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師引發(fā)學生質疑“暖”,理解“暖”。
師:這句話的哪一個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生:紅軍渡過金沙江為什么會感到“暖”?
生:因為當時正值夏天,氣溫較高。
生:因為紅軍戰(zhàn)士……渡江得到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幫助,所以心里感到溫暖。
生:(介紹橋渡金沙江的故事)沒有浪費一顆子彈,沒有一個士兵受傷,心里非常高興,所以感到溫暖。
2)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暖”,讀出“暖”。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師:從這個暖字當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師:讓我們一起讀,讀出這種樂觀。
生齊讀。
d:“大渡橋橫鐵索寒”
1)觀看視頻片段,體會“寒”:
師:很快紅軍戰(zhàn)士來到了天險大渡河,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惡戰(zhàn)。(播放《飛奪瀘定橋》片段)。
師:(出示帶有畫面的詩句:大渡橋橫鐵索寒)現(xiàn)在,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詩,我想此刻你對“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勢險要,河面寬300多米,瀘定橋的13根鐵鏈寒光閃閃,看了讓人心寒。
生讀。
生:這場戰(zhàn)斗非常激烈,在戰(zhàn)斗中死傷了很多紅軍戰(zhàn)士,使紅軍戰(zhàn)士心里非常難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讀。
生:這場戰(zhàn)斗是紅軍和國民黨*打仗,而國民黨也是中國人,卻對紅軍戰(zhàn)士趕盡殺絕,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讓我們一起讀出這種感受。
生齊讀。
師:這可是沾滿紅軍戰(zhàn)士鮮血的一句詩呀!再讀。
生讀。
師:這可是融入紅軍戰(zhàn)士生命的一句詩呀!再讀。
生讀。
師: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zhàn),兩場戰(zhàn)斗、兩種心情,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兩種不同的感受。
生齊讀:金沙水拍云崖暖(高興地),大渡橋橫鐵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1)體會“喜”的。
師:雄關慢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險,只要再翻過岷山,長征就要勝利結束了,戰(zhàn)士們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個個笑逐顏開,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欣喜。
生齊讀。
師:紅軍戰(zhàn)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讀出紅軍的欣喜。
師: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喜悅。
生齊讀。
生:不是。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條大河……。
師: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萬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紅軍的足跡,24條大河記載了英雄的歷史。除了詩中所說的自然界的困難之外,紅軍在長征的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呢?讓我們看看*主席對長征的評價(播放電視劇《長征》片段)。
師:在*主席的心中,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那么在你的心中,長征是什么?請拿出你的紙和筆,寫下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書寫,教師指導,然后交流:
生:長征是一首詩……。
生:長征是一幅畫……。
生:長征是一段歷史……。
生:長征是一種精神……。
70多年過去了,遠征者的足跡早已被歲月的流水磨平,但長征的精神卻在世代相傳。氣壯山河的長征,永遠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功垂千秋的紅軍,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最后讓我們齊背這首詩。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二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意思,能聯(lián)系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詩歌具有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課前準備。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準備有關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巧渡瀘定橋的錄像。
3.準備“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
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fā),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陜北,行程二萬五千余里。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延續(xù)不絕的樣子。
烏蒙:云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jīng)此。
1.聽一聽《長征組歌》中的段落,談一談你所了解的長征。
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初步滲透與本詩歌相關的知識。
指導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播放長征歌曲,以唱配誦,以唱帶誦。
在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三
1、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體會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搜集有關紅軍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相關資料。
2、準備“長征組歌”中的歌曲《七律·長征》。
1、我們已經(jīng)學習第七單元的課文,說一說,這單元主要寫了什么?
2、出示毛澤東主席的相關圖片:
你認識畫面上的這個人嗎?你都知道哪些有關他的事跡?
學生結合“資料袋”和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簡單匯報已有知識。
過渡:
學習,來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吧!
1、了解時代背景: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
介紹有關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資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qū)根據(jù)地,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在長征的途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錯誤路線的統(tǒng)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集體交流。
3、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1、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考慮: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在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學習和發(fā)揚長征精神,磨煉意志,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作業(yè)本1~4題。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四
按課標精神,我把朗讀作為這堂課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誦讀”,提倡教師的指導應重在引導學生深入地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上。只有立足于對文章內容的具體體驗,學生才可能得到一種整體的語感把握,從而選擇恰當?shù)淖x法表現(xiàn)出來。在入情的誦讀中,學生不僅深入領悟了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
(一)情景導入。
這篇文章是關于紅軍長征時的故事,因此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他們根本沒辦法去親身體會,更有些學生不能想像長征時的情景,因此我選擇了用視頻的方法去導入,讓學生看一段關于長征時期的片段,使他們直觀地去感受這長征帶來的沖激。這樣有利于下面的讓學生體會課文。
(二)導學。
1、品讀課文,在讀中加強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寫道:“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痹凇敖虒W建議”的“閱讀”部分又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jù)這種精神,我在這一課中花很多時間在學生的朗誦上,從讀中體會到毛澤東及其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
2、采用各種形式增加學生對朗誦的興趣。[+本站。
讀對于很多同學來說都是比較無聊的事,更不用說要他們花很多時間來讀,來體會。因此需要設計多種方式去讓學生誦讀。我還是用老辦法,引導學生深入地去領會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整體把握語感,選擇恰當?shù)淖x法。誦讀需要強調的是對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的內心體驗,而不是讀得輕重緩急的表面形式。我讓學生個別讀、小組讀、接力讀,讀的次數(shù)雖多,但卻不讓學生感到乏味,我引導學生品詩始終結合著誦讀進行,把學生從賞析古詩得到的感受理解通過朗讀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來,在頭腦中積淀起豐富而鮮活的語言模塊,積淀起一種深刻而強烈的語感圖式。
3、對比學習,增加理解。
這一課是通過寫長征的艱難來突出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對比的方法。每一聯(lián)都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先寫長征的難,我同時也會讓學生充分體會這長征的難,再讓學生轉變思想,讓他們知道,紅軍戰(zhàn)士在面對這些艱苦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無畏精神。
3、視頻觀賞,升華感情。
現(xiàn)代的孩子多數(shù)都生活無憂,根本就不可能去體現(xiàn)長征時的艱辛,所以我以視頻這種較為直接的方式來讓學生體驗。特別是“大渡橋橫鐵索寒”這一部分,如果直接說過這鐵索有多艱巨,學生們也是只能從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紅軍過這短短的鐵索卻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時,肯定讓他們的心為之一擅,這樣的體會會更真實更直觀。
4、感情回歸,完整體會。
這古詩我都是采用一聯(lián)一聯(lián)的去體會,因此到最后應該有一個感情的回歸,去完完整整體會整首詩的思想。這時學生都會有一個適應期,就是分開朗誦時還可以,但一旦整體去朗誦時就又會變得亂且沒感情,因此必須一邊讀一邊重點提示,這樣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現(xiàn)出來。
(三)作業(yè)強化,課外延伸。
學生通過學習了《七律?長征》,對毛澤東的詩有了一定的認識,由此希望他們能夠更進一步去了解和體會毛澤東的詩詞。對此我安排了抄錄毛澤東的詩詞的題目,假如學生對此有困難的話,老師可以適當指點和提示。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五
1、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一課時。
1、預習要求:通過書本、網(wǎng)絡等資源查找有關長征的資料(長征的起止時間、路線、經(jīng)過了哪些省,行程多少里、主要經(jīng)歷等,搜集有關長征的小故事)。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一周年,長征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有著講述不完的故事,讓我們走進長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長征路吧。
誰能說一說你知道的發(fā)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由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有關長征的小故事(如《飛奪瀘淀橋》《倔強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等)。
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二萬五千里長征,譜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跡;二萬五千里長征,造就了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萬五千里長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豐富深厚的歷史內涵,又是如何濃縮到一篇只有56字的詩歌中的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賞析這首詩——《七律長征》,詩人就是三軍的統(tǒng)帥、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教師簡要介紹此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仡櫼荒陙砑t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1、學生自由朗讀,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
2、再讀思考:全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洋溢著一種怎樣的感情?該如何讀?
討論本詩的內容、感情(全詩再現(xiàn)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洋溢著自豪、喜悅的感情),指導學生從重音、語調等方面讀出感情。
朗讀提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3、播放朗讀錄音(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長征》)。
4、學生齊讀課文。
(一)、理清思路與結構,思考幾個問題:
1、這首詩的詩眼在哪里?表現(xiàn)了紅軍的什么精神?
(“不怕”——革命英雄主義;“更喜”——革命樂觀主義。)。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3、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頸聯(lián)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關系?首聯(lián)與尾聯(lián)在結構上又是怎樣的關系?
(總分關系,頷聯(lián)承“千山”,頸聯(lián)承“萬水”)(總起與總收,革命英雄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的統(tǒng)一)。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了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正確理解下列詞語:只等閑、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鐵索寒。
2、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通過重點詞句體會毛澤東和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一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學生查找有關長征的資料并自學生字詞。
[課前預習]: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走近長征。
1、了解“單元導讀”。
(1)師:(出示毛澤東圖)認識他嗎?沒錯,他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這單元,我們將要隨著課文的學習,走近毛澤東,去感受他偉人的風采和凡人的情懷。
(2)生讀“單元導讀”。了解怎么學?
2、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先通過一首長征詩來走近毛澤東。關于“長征”,你們知道的內容有多少?(出示長征示意圖和閱讀“資料袋”幫助大致了解長征。要點: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了北上抗日,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fā),一路跋山涉水,披荊斬棘,翻山越嶺,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行軍二萬五千里。1935年10月,紅軍主力終于勝利到達陜北,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師:因此,可以說,長征是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光輝歷史,齊讀課題——。
也可以說,長征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一段歷史。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感知大意,質疑問難。
(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
1、師:當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在望,毛主席回顧長征走過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動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而且還親自向紅軍戰(zhàn)士朗讀了這首詩。(師范讀:背誦全詩)。
3、朗讀詩歌,把詩讀通順,生字讀準確,找出韻腳。
(生自由朗讀詩歌)。
師:看看同學們課文讀得怎樣了?其他的同學仔細聽,從正確和流利兩方面進行評價。(課件出示詩歌《長征》)。
指名讀—全班齊讀。(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打著節(jié)拍讀)。
4、再讀課文,思考:
全詩圍繞哪句寫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導朗讀這一總領句。
(二)讀書思考,查資料批注。
師:同學們真會讀書,一下子就抓住了這首詩的總領句。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句來學習?!斑h征難”詩人是怎么體現(xiàn)的?而“紅軍不怕”又從何看出?請你們再讀詩,畫出相關詞句,借助課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關知識,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學,師巡視輔導。
三、作業(yè)。
1、讀詩,思考,批注。
2、抄寫生字新詞。
3、《叢書》一到五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這首詩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
二、再讀詩歌,讀悟結合,理解詩意,指導背誦。
(一)體會“遠征難”。
1、你是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長征中的“難”?
生答,師板書: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鐵索。
2、從這些詞句中怎么看出紅軍“遠征難”的?
(1)逶迤、磅礴:師板畫并出示課件體會五嶺的長與烏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豐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鐵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難渡。
3、師小結:五嶺、烏蒙山、雪山只是紅軍過“千山”的代表,像這樣難越的高山總共有18座。長征難不難?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紅軍過“萬水”的代表,像這樣難渡的天險有24條。長征難不難?(難!)。
4、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萬水千山的“遠征難”。
(二)體會“紅軍不怕”。
1、長征這么難,紅軍怕不怕?(不怕?。暮慰闯??
(1)師板畫引導學生比較:逶迤——細浪,磅礴——泥丸。
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領導的紅軍會這樣看待?(革命樂觀主義)。
(2)請生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飛奪瀘定橋》,理解“寒”(心驚膽寒)。
(4)請生談對“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讀,讀出紅軍的“不怕”。
(三)體會感情。
1、師:長征這么難,但在紅軍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紅軍均不怕。此時,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帶領的紅軍的什么精神?請用一個詞來概括。(英勇無畏……)。
2、師:是啊,正因為紅軍英勇無畏,所以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了!毛主席說:
三軍過后盡開顏。
從這名詩中,你又體會到什么?(毛主席和紅軍勝利后的喜悅)。
3、再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三、情感升華,背誦全詩。
1、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你們愿意聽一聽《七律.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嗎?(播放歌曲)。
2、你覺得自己有沒有走近毛澤東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樂觀的、英勇無畏的)。
3、讓我們滿懷激情,齊背《七律.長征》來表達自己對毛澤東主席的緬懷及敬佩。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七
1、以生為本,關注學情:由于學生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缺少感性認識,所以在課前要求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同時針對有些字詞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學生在課前加強預習。
2、抓住關鍵,研讀感悟:在品讀詩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上,抓住”不怕“這個看似平淡實則擲地有聲的詞來作為研讀的主題,使自主感悟的空間盡量地最大化,最優(yōu)化。
二、教材理解:。
1、新課標對本文的教學要求:。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長征“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2、文本解讀:本課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首聯(lián)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總領全詩,高度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頷聯(lián)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張手法極言山勢雄險,用的是”揚“的手法,而后用”細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這抑揚之間更顯出紅軍的偉大。頸聯(lián)承接”萬水“。一”暖“一”寒“,既寫出了天氣情況,又寫出了心理感受。尾聯(lián)描述了長征的最后歷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這時由于勝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風雪交加路也就變得美不勝收了。最后以”開顏“收篇,寫出了紅軍翻過雪山后一片歡騰的喜悅之態(tài),同時預示了長征的徹底勝利。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jié)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
三、學情分析:學生比較喜歡學習古詩(近現(xiàn)代詩),但這些詩的內容和寫作手法確實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有一段距離,學生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長征“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五、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感受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學生自讀自悟和教師引導感悟相結合,適時補充相關影像或其他資料,以豐富學生感性認識。
七、課前準備。
1.學生:查找長征有關資料,通過借助工具書,預習詩文。
2.教師:查找長征相關資料,準備飛奪瀘定橋的視頻或畫面,準備歌曲《長征》。
3.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與布置:無特殊要求。
4.教學用具的設計和準備:詞語手冊、字典等。
縣級備課設想鄉(xiāng)鎮(zhèn)交流意見教師使用體會。
1、談話導入(師板書”長征“)讀!同學們知道長征嗎?關于長征你們了解到哪些內容?例如:你知道的長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題:聽了同學們的介紹這兩個字應該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讀”長征“!(再書”七律“,簡介七律)。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我們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為歌頌長征而作的,毛澤東雄才大略,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走進他的詩,走進那一段不平常的歲月。
2、出示詩文,師范讀。
3、生自學,三讀詩文。
一讀,讀通詩句,讀準生字。
二讀,讀出節(jié)奏,理解詞語。
三讀,借助工具書,嘗試理解詩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詞: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導讀詞,讀出每個詞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導讀詩,讀出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指名交流,共同評議。
5、品讀詩句,深入感悟。
(1)長征這段硝煙彌漫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今天的你我對長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詩中有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詞卻像一聲驚雷,豪情萬丈。你能體會出來嗎?(師生交流,板書”不怕“)讀讀這個詞所在的句子。(指導讀首聯(lián)。)。
(3)交流。重點指導:”大渡橋橫鐵索寒“的畫面。知道這句詩背后的故事嗎?指名介紹或師生共同介紹(出示相關視頻片段或圖片)當時大渡河上只有13根鐵鏈,橋下水流湍急,對岸敵人利用天險瘋狂掃射,紅軍為了爭取時間,以身擋彈,強渡鐵索橋。當時的場面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墒羌t軍有沒有懼怕過?這個”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這句你該怎么讀?(指導朗讀)。
(交流并指導朗讀)。
(5)紅軍長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這些困難?你還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難萬險又算什么?紅軍正是憑著藐視一切困難,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來再讀第一句。(指導讀好”不怕“”只等閑")。
師引生讀:(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更開顏。
6、欣賞歌曲《七律o長征》。
聽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們的感想融入我們的聲音吧!來!師引--紅軍----(有感情地背誦)。
小結:通過這首詩,長征這一段輝煌而又壯烈的歲月又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同學們,此時的你想對參加過25000里長征的先輩們說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們是不會忘記這一段崢嶸歲月的,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不怕萬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嶺。
大渡橋橫烏蒙。
岷山。
……。
十、作業(yè)設計:。
1、完成課堂作業(yè)。哪道題覺得有困難,允許你們提一道。
十一、探討的問題:怎樣盡快拉近學生與古詩詞之間的距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合作解決問題,讀懂詩意。
2、通過朗讀,讀出詩的畫面、內容,并能夠為提供的畫面配詩。
3、能通過朗讀,形成自己的誦讀觀,從而去評價別人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在此基礎上讀出詩的感情。
4、能通過書寫對聯(lián)、排比句或其他方式,抒發(fā)內心的情懷。
5、初步理解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朗讀。
教學難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課前準備:
1五圖幻燈片。
2長征的資料收集與交流。
3巧渡金沙江視頻?飛奪瀘定橋視頻?朗讀聲音文件?歌曲聲音文件。
4詞語卡片:逶迤??磅礴?岷山???等閑??泥丸云崖。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在長征即將結束的前夕,一代偉人毛澤東寫下了詩史上這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風云歷史,濃縮成一首詩。今天我們就順著偉人的筆跡,去觸摸長征的風景。
一讀:讀出問題,理解詩意。
2請同學們將生詞帶到詩歌里面去讀。自由的將這首詩大聲朗讀兩遍然后停下來。
3我們學習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請同學們默讀詩句,將字詞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個記號。先查閱資料,同桌或臨近同學解決,解決不了的,等會兒我們集體討論。
1)學生質疑問難(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
2)師生交流:逶迤??磅礴?岷山?三軍?等閑?等詞語的意思。
3)指名說詩意。
二讀:讀懂內容。
一讀,我們解決了詩的字詞句的意思。但我們還需要理解詩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再讀。理解詩的內容。
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七律:(齊讀)。
a.每首限定八行,每行7個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第2、4、6、8句最后一個字需押韻。
c.它分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請同學們看著老師在黑板上板書)。
首聯(lián)高屋建瓴,總領全詩。它是全詩的中心。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理解遠征:課前我們交流了關于長征的大量資料,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倔強的小紅軍》那個故事里,12歲的小紅軍為什么會犧牲?在大雪彌漫的冬天,軍需處長為什么會變成一座晶瑩的豐碑?除此外,紅軍還遇到了哪些困難?(自然方面的風雨雪?人為的:敵人的圍追堵截?生活條件的艱苦)。
2)?這些困難紅軍怕不怕?不怕。再讀:紅軍不怕遠征難。
3)?紅軍25000里長征,翻了多少座山?趟了多少條河?指名讀資料袋。萬水千山在紅軍眼里看來:只等閑。
4)?再次齊讀第一句。
出示5幅圖在一起的燈片。學生逐一配詩。
打出燈片烏蒙山:烏蒙山怎么樣?可是在紅軍的眼里不過是滾動的小小泥丸。分組讀這兩句。男生讀。女生讀。齊讀。同學們,讀了這兩句詩,你有什么體會?這兩句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還有?夸張的修辭手法,毛主席運用豐富的想象將五嶺,烏蒙山極度縮小,將他們想象成浪花,泥丸。夸張手法的運用,是毛澤東詩的藝術特色之一。這兩句是寫山,接下來寫水。
紅軍翻越五嶺和烏蒙,又來到金沙江畔,大渡河邊。
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是長征途中的兩次著名戰(zhàn)役。請大家看大屏幕。打出視頻。
而我想到了贊美毛主席的一句詩詞:揮豪且用兵,古今無人敵。
千里岷山,白雪皚皚。困難比前面更大。但長征即將結束,革命勝利在望。戰(zhàn)士們無限喜悅。請同學們齊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理解三軍。這是對首聯(lián)的回應,開始說不怕,這里是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意旨。這句要讀出欣喜的語氣。讀。
而25000里行程,對張牙舞爪,窮兇惡極的敵人不置一詞,這是何等的胸懷,何等的傲視山川!
三讀,讀出感情。
我們除了讀懂詩的內容,還要讀出感情。這是一首氣勢磅礴的詩,在詩歌史上永遠璀璨。有人將它譜作了一首歌。請聽歌曲。
聽完后再談感受。歌氣度恢弘,氣勢磅礴。詩也如此。試著讀一讀。
要將這首詩讀的更好,我們還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出示范文,在上個世紀末,有一個人的誦讀就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他誦讀的節(jié)奏和重音是這樣的:
老師朗誦,學生評價。出示原版錄音。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
學生展示讀。毛澤東以長征為題材寫過四首著名的詩。齊讀。
四讀:讀出內涵。
讀了這些詩,你覺得長征精神是什么?你可以說一句話,也可以說一組排比句,也可以是一句歌。
在中國作家魏巍的筆下,長征是“地球的紅飄帶”。
在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筆下,長征是“前所未聞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諾的筆下,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
在毛澤東的筆下,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五:結束語。
七十載彈指一揮間。當年的中國歷程已經(jīng)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先輩們也都成為我們記憶長河里永恒的群星。但歷史并未終結,今天當我們品讀這首詩的時候,仿佛仍看到神竣的山,聽到蒼涼的水,摸到虛浮的云,觸到漫天的雪,嗅到戰(zhàn)場的硝煙。當思想的野馬任意馳騁的時候,我深深感覺到,長征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今后仍將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前進。送大家兩句話:勇攀書山萬仞峰,奮擊學海千層浪!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九
學情分析:
從教材內容來看,本課相對于當代的孩子,應該來說離得比較遙遠了。特別是蘇教版的孩子們,翻閱一到五年級的教材,沒有任何與長征有關的故事內容,所以,要如何讓學生在課前能更多更好地對長征有一個較好的理解,是上好這堂課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就在課前布置孩子們每人必須通過各種手段,讀過至少一篇與長征有關的故事。
從文章體裁來分析,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文體,所以,這就必須先讓孩子們對這種文體有所了解,區(qū)分清楚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閱讀面的拓展。同時,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七律詩,就必須上出詩的韻味來。如何把詩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廣度,又成為了本堂課至關重要的因素。
教學思路:
由于是借班上課,就必須達到入課即與學生達成最好的默契,這樣才能讓后面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更加有效、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因此,課前,我讓學生抄背《聲律啟蒙》中的一些語段,課前就以“對對子”的方式,進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關的術語:對偶、對仗、七律、五律等,實現(xiàn)解題的導入,既讓學生對這些新名詞有所感知,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學活動的開展。
接著,我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教學規(guī)律,讓學生充分地讀,讀得正確、讀得有節(jié)奏,進而再讀出詩句的味道,為后面的教學開展做好堅實的鋪墊。這是屬于“初讀感知”的階段。
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結合查閱的資料,去試著理解每句話的大意,最后匯報、交流,邀請個別同學接受大家的補充、質疑等,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內容,并在潛意識里養(yǎng)成一種學習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個語句,能經(jīng)得起別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當然,最后都必須將這種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讀中去表現(xiàn)出來。
然后,遵循小學生注意力不能夠太持久的原理,我適時讓他們放松,聽《長征之歌》,同時展開想象,練習寫作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更在無意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一舉兩得。緊接著,我又把他們的這種情感遷移到文章的誦讀中去,實現(xiàn)“讀”的性質的飛躍。
最后,再引用毛澤東一些著名的詩句作為結束語,進行抄寫、背誦,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詩詞的興趣,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拓展。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詩的學習,體會紅軍長征途中越過千難萬險的情景,學習紅軍戰(zhàn)士藐視圍難,戰(zhàn)勝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詩中"等閑、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暖、寒、開顏"等主要詞語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全詩。
教學流程:
一、激趣、解題導入(5分鐘)。
1、對對子,感知何謂“對偶”。
同學們,上新課前,我們先來玩一個“對對子”的游戲,會吧?比如,我說云,你們對雨;我說雪,你們對風。
預設1):誰愿意先來試試。
我說“春”,我對“夏”。
我說“晨鐘”,我對“暮鼓”。
預設2):接著到誰了呢?
我說“兩只黃鸝鳴翠柳”,我對“一行白鷺上青天”
我再說“兩只黃鸝”,我再對“一行白鷺”
預設3):最后一位,誰來呢?
我說“天上廣寒宮”,我對“人間清暑殿”。
我說“大渡橋橫鐵索寒”,我對“金沙水拍云崖暖”。
語法滲透:同學們,其實像剛才的對子,一般叫對偶。而古詩詞中的對偶,又叫對仗。
2、解題,何謂“七律”、“五律”?
這對仗啊,可是我們今天所學的一種文體“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學特別厲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數(shù)句押韻,中間四句話要對仗。)。
學法滲透: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位同學能舉一反三,來說說“五律”的特征?
3、好,來,一起來讀讀課題。(七律長征毛澤東)。
二、講讀結合,初讀感知(10分鐘)。
1、讀通讀順。
a背景介紹:
同學們,《長征》這首詩是這樣寫成的。1934年10月,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他們一方面要抵抗幾十萬的敵軍瘋狂的圍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斷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時間里,整整跨越了11個省哪!其間他們歷經(jīng)無數(shù)次的生死考驗,由開始時的八萬多人到長征勝利時,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終于,1935年10月,長征即將要勝利了,毛主席回顧踏過的征程,激動地寫下了這首一起讀出來——“長—征—”!
b細讀三遍詩:
學法滲透:有一句老話:“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輩。”請同學一定要好好地讀讀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詩中的生字詞,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聽明白要求了嗎?請認真讀。
c指名讀詩,正音:
好,誰愿意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你來。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當中的4個生字,看他有沒有念錯。
來,誰來給他一些建議。請你舉個例子讀給他聽聽,好嗎?
請你再綜合同學們的建議,能更好地把這首詩再讀一次給我們聽嗎?
d齊讀。
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讀出來。
2、讀出韻味。
a課題的味道。
學法滲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讀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誰也來讀一讀這題目。
b詩的味道。
還有讀得更好的嗎?
對,帶著這種感覺請你再讀讀這首詩。慢一些。
c范讀。
下面老師也來讀讀,當然,我讀的是自己的感覺和味道。僅供參考!
d再次齊讀,讀出味道。
謝謝同學們。來,我們一起讀,相信大家也能讀得非常好!坐直了,讀慢些,讀到詩的字里行間去,讀出詩的感覺和味道來。
三、讀懂詩的大意(15分鐘)。
1、默讀,靜思大意。
讀得好!同學們,書讀到這兒,老師有個要求了:請同學們聯(lián)系書上的插圖以及查閱過的各種資料,再次默讀《長征》,想一想,這首詩每句話大概在講什么意思。呆會與同學們交流,你讀懂了哪些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拿起筆,邊默讀邊思考邊做一些簡單的筆記。(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2、研讀,我讀懂了什么?
預設重點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丸。
(1)學生匯報、補充。
知識點:a“逶迤”與“磅礴”的理解。b“騰細浪”與“走泥丸”的理解。
c“大無畏”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表達。
假如學生未講明,可通過質疑交流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
(2)老師要考驗你是否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其他同學對這句話還有疑問的可以請教他。
學生質疑,“小老師”作答,教師適時補充。
(理解“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時,相機用簡筆畫勾勒幫助理解。)。
b能給大家說說理由嗎?
c讓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讀這兩句話。
預設重點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知識點:“云崖暖”和“鐵索寒”不是指氣侯變化,而是講述了兩場戰(zhàn)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這樣的。金沙江兩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敵人更是戒備森嚴。我們的紅軍一面假裝攻打這頭,吸引敵軍的主力部隊;而另一面我軍主力隊悄悄到另一面奇襲,繳獲渡船,成功渡江,不費一槍一彈,等敵人發(fā)覺趕來時,我軍已安然離開,敵人只能望江興嘆了。
a所以,每當想起這場戰(zhàn)役,就讓我們感到?(喜悅等)用文的一個字來形容,就是——“暖”。那么應當用什么的語氣讀?(高興、歡快)來,請你把這種語氣送到句子中讀出來!
(2)“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是這樣的。(幻燈出示瀘定橋照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橋面上只有九根鐵索,對岸的敵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橋上隨時都有失足的危險,更不要說還要面對敵人猛烈的攻擊了!所以,這場戰(zhàn)役不知道犧牲了我們多少的紅軍戰(zhàn)士?。?BR> b因此,每當想起這場戰(zhàn)役,就讓我們感到——(悲傷等)用文的一個字來形容就是——(寒),那么應當用什么語氣讀(深沉)。來,請你把這種語氣送到句子中讀出來!
c讓我們一起把這兩句話連起來讀,讀出一喜一悲的味道來!
預設3):講到其他語句的,點評其中的關鍵字詞,如“只等閑”“盡開顏”等,一筆帶過。
四、情境體悟練寫,感情引讀,升華情感。(8分鐘)。
1、聽歌感悟情境。
a同學們,其實剛才我們所講的都是長征之難,(板書)但這“難”用只言片語是道不盡,說不完的。下面讓我們在長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這樣的:
(出示幻燈片)。
聽歌曲,展開想象,呈現(xiàn)畫面,完成創(chuàng)作。
在……。
b學生匯報、點評。
2、情境引讀。
同學們,縱有千難萬難,縱有萬水千山,縱有數(shù)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毛主席回望萬里征途,血戰(zhàn)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為了文中的那句話,“紅—軍—”一起讀出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對,只—等—閑——?。ò鍟?。
“只等閑”的是“五嶺逶迤”一起來——騰細浪。
“只等閑”的是“烏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閑”中歷經(jīng)過歡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閑”中也歷經(jīng)了悲壯,“大渡橋橫”——鐵索寒。
所以,這“只等閑”里體現(xiàn)了哪些精神?。?BR> 學生匯報。
對,這些就是革命大無畏的精神,就是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這就是長征精神哪!(板書)。
終于,這一切的即將過去了,“更喜”的是一起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五、延伸閱讀,聯(lián)系實際(2分鐘)。
a從此,紅軍在長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為艱苦也更為光輝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憶秦娥婁山關》中寫到的:(幻燈出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長征才完,“雄關漫道真如鐵”,前路是漫長的,因為“蒼山如海”,前路更是艱辛的,因為“殘陽如血”。一起把這兩句話讀出來!
同學們,“天若有情天老,人間正道是滄?!?。而今,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已成過去,“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愿同學們能繼承長征精神,戰(zhàn)勝生活與學習中的種種困難,發(fā)奮學習,為祖國富強盡一分心力!請同學抄寫下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誦下來。
(幻燈出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憶秦娥?婁山關》)。
天若有情天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沁園春?雪》)。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水調歌頭?重上井崗山》)。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到韶山》)。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為女民兵題照》)。
難
(逶迤與細浪的簡筆畫)。
七律長征?????????精神。
(磅礴與泥丸的簡筆畫)。
只等閑。
教學反思:
眨眼之間,四十分鐘時間飛逝而去。學生在這堂課中能學到什么?這是我最為關注的問題。所以,今后一定要更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一些相關知識、相應學法的滲透,讓學生的“學”變得更為有效。細思這堂課,在師生的關系上,覺得自己處理得還是較為不錯的。只有真正地關愛學生,才能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而我通過自己較為恰當而幽默的評價語,初步建立起了一種較為民主的氛圍。在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上,我覺得自己在中間的環(huán)節(jié)上,確實還不能夠更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說,充分地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想完成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擔心萬一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上浪費時間卻見效不大,那不是很不理想嗎?畢竟只有四十分鐘??!所以,在今后還值得我更進一步去探索:如何促使預設與生成完美結合,以便生成的內容更有效!而自我的特色——激情,有所表現(xiàn),給學生極大的震憾力,讓極大部分學生一節(jié)課都能神采奕奕地認真聽課。同時,我也在“寫”的環(huán)節(jié)中,充分認識到了,只有讓學生對文本有充分的理解,有充足的時間寫,才能最為有效地表達,真正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
《長征》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5課(需2課時)。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共八行,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主義精神。
五年級的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讀課文后對這段歷史有一定了解,讓學生學習和繼承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戰(zhàn)勝種種艱難險阻,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背誦全詩。
引導學生把閱讀、感悟、想象結合起來,再現(xiàn)紅軍長征的困難和艱險,讓學生增強民族使命感,激發(fā)熱愛祖國的感情。
1、弄懂詩中所有詞語的意思,從中領會全詩表達的大無畏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
2、讀出全詩的節(jié)奏和韻腳,增加對詩這種體裁特點的感性認識。
二課時。
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發(fā)動了五次“圍剿”。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qū)根據(jù)地,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在貴州省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對黨的統(tǒng)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黨中央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經(jīng)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西康(現(xiàn)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陜西等11個省,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紅軍戰(zhàn)士擊潰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xù)行軍二萬五千里,終于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陜北根據(jù)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陜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
毛澤東同志寫了《長征》這首詩,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所遇到種種困難和紅軍戰(zhàn)士在戰(zhàn)勝這些困難時所表現(xiàn)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1、老師先范讀課文,明顯暗示出詩句停頓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2、學生按節(jié)奏試讀,達到能讀上口,會停頓的程度。
1、讀每一句詩,先理解句中詞語的意思:
遠征:指二萬五千里長征。
萬水千山:“萬”和“千”都不是實數(shù),而是說無數(shù)的山、無數(shù)的水,實指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絕的樣子。
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烏蒙:即烏蒙山,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泥丸:
泥團子,小泥球。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橋上只剩下13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綿延四川、甘肅兩省邊境,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2、再讀詩句,說說每一句話的意思: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戰(zhàn)士不害怕在長征中遇到的無數(shù)艱難困苦,這些艱難困苦在紅軍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給人以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上的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更讓紅軍戰(zhàn)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過了岷山,心情豁然開朗,個個笑逐顏開,表現(xiàn)了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的喜悅心情。
1、朗讀這首詩。
2、寫課后練習讀讀寫寫的詞語。
3、解釋:
“只等閑”、“盡開顏”、“萬水千山”這三個詞語的意思。
讓學生讀一句講一句,先說說詩句中詞語的意思,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這兩句詩是說,五嶺山脈是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在紅軍戰(zhàn)士看來,不過像泥丸一樣在腳下滾過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這是實際上的山;“細浪”、“泥丸”形容山的小,這是紅軍戰(zhàn)士眼里的山。這樣對比來寫,寫山的大,表現(xiàn)出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面對的艱難困境;寫山的小,表現(xiàn)出紅軍把這些艱難困苦當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紅軍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金沙江兩岸是懸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著兩岸,給人一種暖的感覺。當紅軍來到大渡河時,河上的瀘定橋上只有十三根鐵索。鐵索懸掛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氣逼人的感覺。“暖”字表達了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歡快心情。滬定橋橫空高懸在大渡河上,當時橋上的木板已被敵軍抽掉,渡河的勇士們手攀鐵索,冒著對岸守敵密集的彈雨前進,不惜流血犧牲,終于奪下了瀘定橋?!昂弊直憩F(xiàn)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意境和自己讀后的感受。
請注意不要把“大意”說成“譯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內容”相混淆?!按笠狻睉撌牵?BR> 1、以詩句所述及的內容為主,但可適當?shù)卦黾右恍嶋H存在而詩句沒有提到的內容。
2、能夠反映詩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較直接具體。
3、敘述次序不必和詩序一樣。
全詩共八句,每兩句一聯(lián)。第一聯(lián)“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統(tǒng)領全篇。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的詩句承接上聯(lián)展開,使“難”、“萬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閑”有了具體事例。第二聯(lián)寫山,第三聯(lián)寫水。第四聯(lián)“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總結全詩。
1、主要內容:
這首詩描述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長征途中所經(jīng)歷的艱難險阻。
2、中心思想:
這首詩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藐視困難,一往無前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長征”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nóng)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二、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感受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學生自讀自悟和教師引導感悟相結合,適時補充相關影像或其他資料,以豐富學生感性認識。
四、課前準備:
1.學生:查找長征有關資料,通過借助工具書,預習詩文。
2.教師:查找長征相關資料,準備飛奪瀘定橋的視頻畫面,準備歌曲《長征》。
五、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師板書“長征”)讀!同學們知道長征嗎?關于長征你們了解到哪些內容?例如:你知道的長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題:聽了同學們的介紹,這兩個字應該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讀“長征”!(板書“七律”,簡介七律)。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是我們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為歌頌長征而作的,毛澤東雄才大略,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現(xiàn)在就一起走進他的詩,走進那一段不平常的歲月。
2、出示詩文,師范讀。
3、生自學,三讀詩文。
一讀,讀通詩句,讀準生字。
二讀,讀出節(jié)奏,理解詞語。
三讀,借助工具書,嘗試理解詩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詞: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導讀詞,讀出每個詞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詞的意思?還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導讀詩,讀出節(jié)奏。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指名交流,共同評議。
5、品讀詩句,深入感悟。
(1)長征這段硝煙彌漫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今天的你我對長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詩中有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詞卻像一聲驚雷,豪情萬丈。你能體會出來嗎?(師生交流,板書“不怕”)讀讀這個詞所在的句子。(指導讀首聯(lián)。)。
(3)交流。重點指導:“大渡橋橫鐵索寒”的畫面。知道這句詩背后的故事嗎?指名介紹或師生共同介紹(出示相關視頻片段)當時大渡河上只有13根鐵鏈,橋下水流湍急,對岸敵人利用天險瘋狂掃射,紅軍為了爭取時間,以身擋彈,強渡鐵索橋。當時的場面是那樣的驚心動魄。可是紅軍有沒有懼怕過?這個“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這句你該怎么讀?(指導朗讀)。
(交流并指導朗讀)。
(5)紅軍長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這些困難?你還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難萬險又算什么?紅軍正是憑著藐視一切困難,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來再讀第一句。(指導讀好“不怕”“只等閑”)。
師引生讀:(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更開顏。
聽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們的感想融入我們的聲音吧!來!師引……紅軍……(有感情地背誦)。
小結:通過這首詩,長征這一段輝煌而又壯烈的歲月又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同學們,此時的你想對參加過25000里長征的先輩們說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們是不會忘記這一段崢嶸歲月的,讓我們銘記歷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九、板書設計:
不怕萬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嶺。
大渡橋橫烏蒙。
岷山。
十、作業(yè)設計:。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二
董亞君,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先后任職于濟南市高新區(qū)鳳凰路學校,濟南市北坦小學。曾獲得濟南市高新區(qū)鳳凰路學校教師演講比賽一等獎,校優(yōu)秀班主任等榮譽。愛語文,愛閱讀,堅信教育的本質是一場自我的修行。
學為主體細讀品味。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篇十三
〈〈七律長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它是毛澤東在1935年10月寫的紅軍戰(zhàn)勝長征艱險而滿懷戰(zhàn)斗豪情的詩篇。
(1)知識目標。
a、理清本詩結構。
b、揣摩關鍵字詞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領會紅軍長征在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以及領會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來謳歌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難點是藝術的概括寫法。
二、教學方法。
1、根據(jù)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據(jù)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jù)本課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主動性,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再老師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fā)表各自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議,激發(fā)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健康情感。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詩文不長,但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掌握的東西較多,因此,教學上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及層次劃分。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藝術的概括和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本課按“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進行教學。
1、引入新課:放有關長征的歌曲引入。
2、師生互動。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使學生感知課文。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3)同學合作,正音釋義。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釋義——等閑:平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翻騰,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開顏:歡悅。
(4)師生互動。
a、理解全詩內容及層次劃分理解本詩內容,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學生提問,師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詩結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
3、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講授,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探究練習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4、歸納總結。
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朗讀七律詩的要求:注意音節(jié)停頓、重音及韻腳,還要領會作者寫此詩的目的及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精神。
5、布置作業(yè)。
(1)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
(2)給本詩作畫。
附:板書設計:
首聯(lián):全詩總綱,提出中心。
頷聯(lián):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lián):承“萬水”以金沙、大渡河為代表。
尾聯(lián):總結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后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