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籍的讀后感(模板17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基于個人的心情、經(jīng)歷和觀點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讀后感的寫作要盡量避免主觀性過強,要注重客觀評價和實事求是的觀點。對于如何寫讀后感,以下的范文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和技巧。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一
    《開啟智慧的歷史故事》就是一本好書,它像一個無聲的老師,給我講述了許多歷史上有教育意義的名人故事;它又像一個熟悉的伙伴,伴隨著我度過了許多愉快的日子。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叫《海倫·凱勒的聾啞世界》。它講述了美國女孩海倫·凱勒,由于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失去了看、聽、說的能力,使她的世界變成了一片黑暗。但是她沒有被這一切所打倒,在莎莉文老師的耐心教導幫助下,她克服種種困難,憑著自己頑強的意志,終于學會了用嘴“說話”、用手指“聽話”,而且還完成了大學學業(yè),成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
    讀完海倫的故事,我非常震動,她讓我明白了:困境是檢驗一個人耐力的試金石,困境鑄就人的才能。在困境中學會改變自己,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要想一步登天或急于求成,只有點點滴滴地努力和堅持不斷地前進,才能走向成功。
    再看看自己,不知要比海倫幸福多少倍,可是我又做的怎么樣呢?在學習中,我總是缺少恒心,三天打漁,兩天曬網(wǎng);在生活中,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止步不前,輕易放棄。今后,我一定要向海倫學習,學習她擁有一顆積極、樂觀、向上的心;學習她頑強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好書伴我成長,我在書海中汲取知識,我在知識中快樂成長。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二
    初聞此書我便對其印象深刻,緣由是在古代漢語課上老師力薦此書,囑咐我們作為歷史專業(yè)的學生應當拜讀才好。恰逢我的指導老師也鼓勵我看看,我便認真讀了一番,果然大有裨益。如果說未讀這本書的我對史學研究無所適從,模模糊糊的話,那么讀完以后也可以說是醍醐灌頂,掌握了些許史學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識。
    此書作者是嚴耕望,師從史學四大家之一的錢穆賓四先生。作者是一個堅強純凈的學術人,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如余英時先生所說,嚴耕望是將全副生命獻給學問的人。正是因為這樣,嚴耕望先生才能在史學方面取得讓人望其項背的成就,如作者的《唐代交通圖考》和《唐仆尚丞郎表》都是規(guī)模宏大且功力深厚的著作。鑒于嚴耕望先生嚴謹負責的治學態(tài)度,這本《治史三書》才能成為最佳史學入門書之一,為我們歷史專業(yè)的學生指點了道路。
    《治史三書》全書由《知識經(jīng)驗談》、《治史答問》、《錢穆賓四先生與我》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各有側重,從不同方面向我們講述了想要成功治史應具備的一些條件與方法。在《治史經(jīng)驗談》中,作者分九個板塊從原則性的基本方法到生活修養(yǎng)與治學之關系,把他這么多年來所積累的經(jīng)驗傾囊相授。其中的每一個板塊對史學研究缺一不可,可謂面面俱到。如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一條原則性的基本方法:要專精也要相當博通。專不一定能精,能精則有相當?shù)膶?;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當?shù)牟?。我突然感受到歷史研究不同于其他社會科學,它龐大而復雜,微小而零碎。龐大而復雜指它的范圍時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羅萬象;微小而零碎指史料多如牛毛,又各有不同,想要從中找出新而優(yōu)的史料實屬不易。
    想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史學家,不僅要博通史學本身,而且要旁通各種社會科學,互相結合才可做到盡善盡美。這也糾正了我一直存在的錯誤觀點,讀后感認為與史學無關的書看了就是在浪費時間,當然嚴耕望先生指的是有價值的好書。還有一點讓我很敬佩嚴耕望先生的地方是他的生活與修養(yǎng)。概括起來可以說是人生箴言;“健強身體、健康心理;一心力、惜時光;淡名利,避權位;堅定力、戒浮躁;開闊胸襟;慎戒執(zhí)著?!睘榱嗣u而治史必不成氣候。而甘坐冷板凳,為了史學的發(fā)展而不懈努力才是做出成就的正確的心態(tài)。這也告誡了我要戒驕戒躁,不可稍有成就便夜郎自大,喪失初心。與此同時,在《治史問答》與《錢穆賓四先生與我》中,前者就讀者看完本書后所產(chǎn)生的疑問進行了回答,后者以錢穆先生為主,兩位王校長和傅斯年先生為輔的類似于回憶錄的方式記敘了他們對作者的影響以及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尤其后者以事實驗證了好的學術環(huán)境與優(yōu)秀的老師前輩對史學研究是有大作用的。
    縱觀整本書,作者的治史方法不是泛泛而談空構框架,而是有血有肉結合實例。作者充分運用了三類案例,一是個人治史實踐個例,二是前人成果案例,三是所教學生犯錯實例。作者所提出的每一個觀點,都具有實用性,并且作者通過案例向我們充分論證了其合理性,也告誡我們?nèi)缛舨宦爩改男╁e誤。這里面犯錯的人不乏有那些經(jīng)驗豐富的老學者,由此我們更應謹小慎微。
    同時,作者語言詳實不浮夸,對人評價中肯客觀,體現(xiàn)其人格高尚。如作者對自己的老師錢穆先生也不包庇,稱錢穆先生50歲之后述作“多講錄散論之類,視前期之書遠有遜色?!弊髡咴u價現(xiàn)代學術的人與事,有自己的一方見解,是否妥當另當別論,但肯定是實事求是毫無私心的。再者,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上個世紀學界情況與課程設置提供了史料,同時實例舉例中也有不少涉及各個方面的史料,也不失為一本具有現(xiàn)代學術史料價值的書。當然,作者在書中提及到了許多史書,相當于為我們列了一個書籍清單,還評價了一番,讓我們知道這些書有哪些缺點讀書時要注意,不可一味迷信,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讀完此書以后,我不論是在史學研究方面有了了解,在為人處世上也有一定的感悟。嚴耕望先生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將他所思所想所做娓娓道來讓我清晰地感受到史學研究的不易,也激勵了我要多讀些書,少些浮躁。望自己能做到今日所言。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三
    假期里,我讀完了史記。通過它,我看到了臥薪嘗膽的勾踐,善于用兵的孫武,圍魏救趙的孫臏,知錯就改的廉頗……仿佛真的看到了魏惠王的十顆夜明珠,趙惠王的和氏璧;秦始皇焚書抗儒,商鞅立木取信也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項羽的故事最使我受教。
    在“鴻門宴”之前,項羽的謀士范增早就看出劉邦是日后與項羽爭奪天下之人,請求項羽在宴會上將其刺殺,以除后患。但項羽沒能聽從他的建議。范增又派項莊在宴會上舞劍刺殺,可時機太晚,被劉邦看出,刺殺失敗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要聽得進勸告,不要自以為是,一意孤行。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有一次,門口有個蟹在搞抽獎游戲。正好我兜里帶了五元錢,看著那些“獎品”,不禁心動了。于是,我拿出一塊錢。這時,一個同學走過來,說:“不要抽啊!那是騙人的!”我卻聽不進去,把所有的錢都買成獎券。結果,我一個也沒中。直到現(xiàn)在,我還十分后悔,五元錢,就這么裝進了蟹的腰包。這都是因為我沒有聽那個同學的勸告,一意孤行。
    之后,項羽和秦軍展開了一場戰(zhàn)斗,項羽憑著勇氣,破釜沉舟,把所有的船只鑿沉,又把所有做飯的鍋砸碎,每個人身上只帶三天的干糧。軍隊由于沒有了退路,個個視死如歸,以一當十,贏得了戰(zhàn)斗的勝利。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不能知難而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有一個周末,爸爸帶我去“跳跳虎”游樂園玩。其中有一個項目是走鋼絲。開始,我很害怕,有爸爸拉著我的手才敢走。可是剛走了一會,爸爸突然把手松開,自己先走了。我很害怕,心想:怎么辦?鋼絲這么危險,我一個人怎么走啊!這時,我看到一個比我小的男孩在我后面,一步一步地走著,旁邊沒有一個大人。我心想:他那么屑敢走,我為什么不能呢?于是,我也開始走。走了幾步,我找到了竅門,走得越來越快,終于到達了終點。
    史記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非常喜歡它。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四
    看了這本書之后,我感慨萬分,清朝帶著盛世,悲痛走到了最后。
    我最敬仰的皇帝就是康熙皇帝了。從康熙皇帝的一生:8歲登基,14歲親政。16歲智擒了鰲拜,23歲平定了三藩叛亂,統(tǒng)一臺灣,平定葛爾丹叛亂,簽訂“尼布楚條約”……等等,我崇拜他,不是因為他的榮華富貴,而是崇拜他的軍事才能,我只會和別人硬干,說硬干,其實膽小如鼠。他還慎用人才,我呢,只會看別人臉色,說的話。我發(fā)現(xiàn)我有時很自私。有人在求助,我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滴跛貏e關心民生。想到這我終于知道康熙為何能創(chuàng)造盛世了。
    當然,我認為這本書是很經(jīng)典,這本書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向我們傾訴著他的喜,怒,哀和樂。向我們傾訴著這三百年他是如何走來的。他告訴后人大清三百年的歷史不可輕視,任何一個朝代都要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他不可輕視,中國歷史更不能輕視!
    你認為我說的說對嗎?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五
    《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xiàn)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nèi)容,分析中國歷朝發(fā)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到經(jīng)濟學都有利用。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提起中國歷史,對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個很膚淺的層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歷史重大事件,有的還對不上時間,總的來說都是零零碎碎的。讀了此書才系統(tǒng)的了解中國歷史的獨特與輝煌,這些使我受益匪淺。
    很多關于中國歷史方面的書籍,大都是以歷史朝代為時間順序,以史料為借鑒內(nèi)容。但從《中國大歷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與總體性。書中著眼于歷史大局、中國,從宏觀角度闡述中國歷史,將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進行對比。中國歷史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自己的獨特性。我深深體會到歷史中蘊含的價值。
    一般的歷史著作將中國歷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shù)理論上是無限的,直到更朝換代活占據(jù)這個爵位、官職的家族在政治斗爭中失敗為止。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中國古代歷史,是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然依著道德軌跡,否則便得不到萬民的支持,俗話說“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經(jīng)濟上,書中闡述了中國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從古至今中國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社會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經(jīng)濟體制的變化往往對應著社會體制的改革,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歷史的作用下中國逐漸找到適合我國國情的經(jīng)濟制度。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六
    在我們初中學語文的時候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給我們強調,史書一般分為兩類一類叫通史,即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另一類叫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chuàng)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余都屬斷代史。這段話被我奉為真理,為此形成了我基本的歷史觀。直到我看到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
    在書中描繪了以萬歷在他的即為的第十五年為起點描繪了萬歷、張居正(雖然張首輔已經(jīng)駕鶴西游5年有余了)、申時行、戚繼光和海瑞在這一年前前后后的人生變化,描繪了一幅帝國黃昏的眾生相。如果說以往的史書都是宏觀歷史的化,那么這本書應該可以叫微觀歷史了。
    在萬歷十五年年發(fā)生了以下事件。這些事情之間究竟有沒有什么因果關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歷史大輪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這一切吧。事件一:戚繼光死了。就像黃仁宇先生的評價,戚繼光的死,我們失去了使軍事在世界上保持領先的機會,而軍備的張弛,立即影響一國的國運。32年后,大明的軍隊與努爾哈赤所部交鋒,沒有戚將軍所強調的紀律及苦心擬定的戰(zhàn)術的明軍眾不敵寡,一舉喪失了明金對峙時期大明的優(yōu)勢,而后八旗軍作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最終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時間問題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個人民的偶像,中華民族的門神走了,雖然海瑞不是一個會辦事能辦事的官員,但我認為他的存在是一種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終大明王朝也沒有出現(xiàn)過這樣的高級官員;事件三:一直勤政的萬歷突然在這一年開始了長達32年的怠政工,我認為這是三件事里最嚴重的一件,從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時行撐著,大明的國力還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說明白人都死光了,從此大明一步步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看完此書我不經(jīng)想,假如戚繼光多活幾年,能和孫承宗并肩剿滅大明的內(nèi)憂外患嗎?如果海瑞多活幾年,那么一個清廉的偶像,一個頑固的斗士依舊會同官場上的黑戰(zhàn)斗到底,大明還會死魚內(nèi)憂外患的國庫空虛嗎?假如萬歷依舊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那么萬歷年間中華大地的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還會迅速發(fā)展,中國會是世界第一強國嗎?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有很多缺憾,沒有假如。所以我說,自755年繁榮的中華謝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華又一次凋謝!這一年是萬歷十五年!這一年可以說是中帝國由盛及衰的一個標志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無關系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便注定了歷史的滾滾洪流。
    歷史就是一個滾雪球的進程,好的積累就能及盛,反之則衰。結合我們工作,我們有了這么多的基礎數(shù)據(jù),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析好缺陷發(fā)生的設備類型,部件類型,發(fā)生的條件等等運行人員能分析出缺陷是怎么來的,而檢修人員能研究出缺陷應該怎么送走,通過一點一點的數(shù)據(jù)積累,那么我們的缺陷率肯定會降低,缺陷消除率也會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們的工作質量?當然說比做來得容易。企業(yè)的興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樣,匹夫有責!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七
    在閱讀《愛的教育》時,雖然沒有流,但卻有種流淚的沖動,整個過程就伴隨著這種酸酸的感覺。但我知道,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戀……使我默然,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tài)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無論殘疾、貧窮、富貴,亦或者是成績差的。他——恩里科都能與他們不分你我的玩耍,那么開心,那么快樂。所以,他有這么多好朋友。或許我能找借口說:“他,一個4年紀的學生,當然能這樣,當他慢慢長大后,可就不一定咯!”真是一個可笑的借口,在我4年紀時,我能如此做嗎?或許,我又能找出個借口說:“你瞧啊,他的爸爸媽媽是如何教育他的,而我的父母呢?!焙牵@更令我無地自容了,父母何時教我這樣要分階級來交朋友了啊?”
    曾經(jīng)有人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在我心中已有一個答案,然這卻不是那唯一的答案,就讓我們將這個答案永遠留在心中吧,讓我們永遠都記住這個“愛”。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八
    歷史,仿佛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面明鏡,讓我們看到前輩的豐功偉績,看到當時社會風云的種種變幻以及給人的種種教誨??纯礆v史,使人明智;看看歷史,令人奮發(fā)。其實歷史并非離我們那么遙遠,它可以與當今社會融會貫通,讓我們后人少走彎路,指導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前行。
    作者吳涵碧女士花了21年的心血,憑著21年的執(zhí)著,終于完成了這項如英雄事跡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為了我們小讀者的特殊需求,吳姐姐對那些就連大人也要抓耳撓腮的古代文化知識,以講故事的口吻做出簡潔易懂甚至是生動有趣的講述。為了吸引我們小讀者,吳姐姐精心策劃,描繪事物時,氣勢豪邁;發(fā)揮議論時,一針見血。還記得我剛從爸爸手里拿到這本書時的不情不愿,但現(xiàn)在早已被愛不釋手所取代了。
    吳姐姐在書中一再展示了專制社會所造就的苦難,指了受迫害者固然失去生命,但最高權力者皇帝,也不能成為其中的勝者;當秦檜狡計得逞時,吳姐姐教誨讀者,歷史的評判從來都是公正公平的,壞人終將被釘在恥辱柱上;當岳飛含冤負屈,死于風波亭時,吳姐姐更是充滿感情地告誡讀者,中國人不以最終的成敗論英雄,而是重視他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奮斗精神與節(jié)操。這樣的論言,穿行于文中,皆自然流露,不但見解鮮明而且親切可感,更給我們以人格的指引。
    一睹為快之余,我們更要記住吳姐姐的話:讓我們“認認真真、死心塌地”地愛中國,讓我們牢牢相信,“作為中國人是頂頂光榮的事”,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是中國的孩子,我們要為中國爭氣!”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九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書中的故事也是久久流傳,不僅是這樣,它的每一個故事中如果你細細的讀,你會發(fā)現(xiàn)好多的道理。那么《三國演義》一書中到底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呢?在這個寒假,我就借著這個理由,勾起了我對三國演義的興趣。
    三顧茅廬不僅是個成語,還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劉備便帶上張飛、關羽去請諸葛亮出山協(xié)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遇見;第二次不顧張、關二人的阻攔冒著大雪去的,還是沒見著;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了才見到。故事的過程,說明了劉備是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來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而且第二次還下著大雪,張飛還阻攔道:“現(xiàn)在就是軍隊在打仗,這時也會停下來的?!钡谌侮P羽等人見劉備又要去拜見諸葛亮,怒氣沖沖聲稱要用一條麻麻繩把諸葛亮捆過來,劉備狠狠地斥責他們,這表明劉備以誠待人。
    三顧茅廬的故事告訴我們:管理者要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比如:商湯任用伊尹等人作為大臣,商朝很快強大起來。還有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國力才逐步強大。這都是禮賢下士、知人善用的表現(xiàn)。
    不僅是這個道理,三顧茅廬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劉備就是這樣,一次去了沒有找到諸葛亮,第二次去還是沒有,可他的心向著國家富強,又第三次去了諸葛亮家,在第三次終于請到了。這種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一心想著蜀國的未來的精神,不就是我們在學習上所缺少的嗎?如果我們在學習上再用一點耐心和努力,我相信沒有我們不能面對的學習難關,就沒有在學習上的那一聲聲嘆氣。
    在這個寒假,讀的歷史書籍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有了讀書的興趣,我會繼續(xù)從書籍中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不了的東西。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由我國知名的教育家和語言文字家林漢達編寫的《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是從年齡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共講了五個系列:《年齡故事》、《戰(zhàn)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韓信拜將、三顧茅廬、含沙射影、完璧回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別人望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鉆過往?!表n信望了他一會兒,就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往了。四周的人都取笑他,還得了個外號,鳴“鉆褲襠的”。韓信當時雖當眾受辱,可心懷大志,同心專心成就末來。后多虧碰到了承相蕭何,因為蕭何三番五次的向漢王劉邦推薦韓信,漢王同意重用,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智勇雙全后來他就成為了大英雄。
    本書的內(nèi)收留雖是講述歷史,但故事情節(jié)卻深深的吸引著我,閱讀時一點也不覺得枯燥。通過閱讀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一些歷史典故,豐碩了我的文化知識。書里的每一個成語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特推薦大家都往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一
    去年暑假我走進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今年暑假我又閱讀了《外國歷史故事精選》,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段段波瀾壯闊的場景;一句句蕩氣回腸的文字讓我回味無窮,受益匪淺。
    《外國歷史故事精選》主要講了一些重大的外國歷史事件,例如:馬拉松的.由來,大流士改革、斯巴達克起義、羅馬帝國的滅亡、十字軍東侵、君士坦丁的陷落、文藝復興等。
    看完書后,我的第二個感受就是:與其打打殺殺,還不如和平相處。要知道現(xiàn)在的戰(zhàn)爭武器比過去厲害的多,殺傷力也比過去要大的多呀!更何況我們都是同類,都是人?。『伪刈韵鄽垰⒛??我多么希望那些戰(zhàn)爭狂們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屛覀儌€個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那該多好?。?BR>    我喜愛讀歷史書,更希望大人們也讀讀這些書,并以史為鑒,創(chuàng)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二
    讀了《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我的讀后感是: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有文字的時代,可以把發(fā)生的事情一件件記錄的清清楚楚。
    沒有文字的時代怎么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張開嘴巴把歷史講給后代聽。人們把這種傳遞方式叫做“口頭歷史”。但是“口頭歷史”不能完全相信,講故事的人總是會添醬油,黑說成白,五根指頭說成六根指頭,信不信就由你啦!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開天辟地的盤古,據(jù)說,盤古的身體有九里長,盤古以自己的軀體改天換地,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巨人。盤古天天死死地撐著天和地,不讓它們重新合攏,可以這么說,盤古為整個宇宙做得奉獻非常大。
    大禹去世后,他的兒子夏啟登臺,拉開了——“家天下”的揭幕式。
    禹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部落大首領,也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卻總是平平常常的死去。常言道,國一日不可無君。大禹的兒子夏啟登上臺后,就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撲朔迷離的王朝。
    夏啟是一個殘暴的'暴君,整天在宮中吃喝玩樂,大臣們勸告他也不聽,弄得很多大臣都憤憤不平。
    我們不能像夏啟這么殘暴,要做一個謙虛的人。
    最后,通過閱讀《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的內(nèi)容,深深感到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是悠久和曲折的。作為中國人的我將奮發(fā)圖強,努力學習,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三
    確實,科學的普及,不是坐等能等來的,必需要付出汗水與努力,而對于我們這樣一群學生,顯然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研究科學,去了解科學,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接近科學了解科學呢?我把汗水撒給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 “思維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燦爛的一枝。千百年來,人類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斷擴展著對神氣大自然,對奇妙的科學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認識。在永不停頓的對未知領域的探究中,人類建構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嗎?動物為什么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回事?我們能不能跨越時空?這些問題一直伴隨著我,為了解開這些我不懂的“迷”我選擇了《學生探索百科全書》,我希望它可以給我?guī)磉@些我不懂得的問題的答案。 首先我在第一章的自然探索中,我了解了來自宇宙深處的信息、漫長的生命之旅在第二章的科學探索中,我了解了無處不在的黃金分割、四色之迷、尋找“幽靈粒子”、我們能不能穿越時空……等等等等,這些知識又是我了解到了科學,學會了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科學的發(fā)展,科學的分析這些重要的東西,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奇聞異事我也可以通過科學說法來解答他,這些知識都豐富了我的生活經(jīng)驗,讓我不斷的健康成長。 在第三章的歷史探索中,我了解到了絲綢之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埃及艷后、金字塔工程……等等等等。歷史使人明智,因為了解歷史,可以學習前人的正確做法,并且改到自己的錯誤作風,這樣可以使人們在成功的路上少一些坎坷,為自己鑄造一條平平的道路 看吧!一本知識讀物給我們帶來了多么大的益處,在這個講究科學的時代,如果我們不多學習一些有關科學的知識的話,我們肯定會被這個時代所漸漸的遺忘,我們只會一點一點的落后,選擇一本好的科普類讀物吧,相信它會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獲!
    《童年》這本書,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想了許多許多。高爾基那悲慘、令人憐憫的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生動地再現(xiàn)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這時,我的腦子里也隨著產(chǎn)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市長,那該多好啊!要是真的能實現(xiàn)理想,我必定救人們于水深火熱之中!
    能把幻想變成現(xiàn)實,那一定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自己忽然長大成人,當上了江門市市長,我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領導各階層人民,把江門市建設成為第一的城市。要江門市舍棄以前的舊面目,不再希望有高爾基那童年般的生活。當我一上任,會執(zhí)行任務:第一: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抓好社會治安管理。因為只有這樣做,社會才會進步,才不再有“貪污”的現(xiàn)象,人們才不再過上被壓迫的生活。第二:抓好教育事業(yè)。要多設一些專門學校,讓失學兒童讀上書,使學生能茁壯地成長成為國之棟梁。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無依的兒童,還可以為國家培育人才。其次,還要多設兒童場所,發(fā)展兒童的智力,鍛煉兒童的身體,做到勞逸結合。第三:設老人福利院。無論是孤寡老人,還是退休職工、干部,都可以搬進去休養(yǎng),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并且特意派出專門人員為老人服務。這樣便能夠減少孤苦無依的老人。待到所有設施都實行后,我相信乞丐必定由多變少,由少變無,那時侯的江門市一定更好、更美、更繁榮。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四
    他詳細告訴我們?nèi)绾纬浞掷梦覀兊囊惶欤珪L格詼諧有趣,讓人讀的時候一點都不會感到無聊,引人入勝的同時,卻又發(fā)人深省。
    時間就是一把殺豬刀,很無情,很公平。不管你是個窮光蛋,還是億萬富翁,它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一視同仁。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人生,有限的生命里面,我們怎么做才能讓我們這一生過得有意義。喝酒打牌打游戲注定是無意義的頹廢人生,看書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愛人和親人的相伴才會是圓滿而且有意義的人生。人人都會變老,想到這里我心里一緊。
    我有一個朋友前幾天跟我說,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老了,每次團隊聚餐結束后,其他人都三三兩兩的去小聚,只落下他一人孤零零的回家。所以我就勸我那個朋友,若想和年輕人相處就得學會閉上嘴,少嘮叨,不要開口閉口說教。年輕是最美好的時光,是追逐夢想的最美時光,然而時間在一點點流逝。時間就像跟你做游戲,你盯著它時,它就會變慢,你一不注意,它就飛快的流逝。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五
    很喜歡讀黃仁宇先生的書,他是一位歷史學家,但他寫的書與一般的歷史書不一樣,視角不同,語言非常風趣,讓你讀過后,有過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歷史可以這么寫。
    《中國大歷史》共有二十一章,從有中華民族開始寫起,當然由于史料記載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秦代之后的寫的較為詳細,黃先生對唐、宋、元、明、清每一個朝代都畫了一副疆域圖,元代的版圖最大,但元代的歷史最短,只有90年。元代的歷史之短,一是蒙古人人數(shù)過少,文化程度又低,二是他們沒有很好的'融入到漢族人民中,他們較崇尚武力,當他們打下如此廣闊的江山,但卻沒有能力很好的統(tǒng)治。說明管理一個國家非常不易。
    漢代被作者稱為“第一帝國”,這個朝代被中國作家極度的恭維,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所創(chuàng)造的功業(yè)。漢武帝繼承了漢高祖以來,數(shù)十年休養(yǎng)生息所累積的國家資源,對內(nèi)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對外則連年發(fā)兵征討匈奴,開拓四裔,使大漢聲威遠播,國勢達于頂峰。時事造英雄,漢武帝能使中國的名聲遠揚,一是因為他的上輩們留下了豐厚的財富,二是因為他15歲登極,享國54年,執(zhí)政時間較長,他的想法可以很好的執(zhí)行。但他在公元前87年去世時,他的匈奴戰(zhàn)爭使國庫大為虧損,這也是西漢衰退之一大主因。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六
    讀了《世界歷史5》后,我知道了世界上有一個叫亞歷山大的人。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人,腓力普的兒子。腓力普想要去征服波斯,但還末出征,就被一位懷恨他的部下出其不意地刺殺了。當時,亞歷山大才二十歲,人們開始懷疑還有沒有能力去攻打波斯。
    但亞歷山大異于常人,從小接受斯巴達式訓練,所以非常勇猛。
    亞歷山大進軍到一個叫做哥丁的城市,這座城里有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被人稱為“哥丁結”?!案缍〗Y”遠近馳名,傳說誰能打開這個結,誰就能擊敗波斯,成為亞洲王。亞歷山大來到廟前,看出那個結根本解不開,于是抽出寶劍,手一揮,繩結便一分為二,然后,他對眾人大喊:“死結已開,我將成為亞洲之王?!惫唬瑏啔v山大把波斯打得一敗涂地。
    擊敗波斯后,亞歷山大還是一直向東方進軍。亞歷山大并不信什么鬼神,但他從善如流,不管走到哪個地方,他都會信那個地方的神靈,例如他在耶路撒冷時,就祭拜耶和華,于是亞歷山大被視為尊貴的客人。
    他一直打到了印度,便不再攻打了,因為戰(zhàn)士們想念故鄉(xiāng)了,不得已,亞歷山大只能收手,帶領著大軍返回故鄉(xiāng)。回程中,大軍走到了巴比倫,亞歷山大得了熱病,突然去世了。那時他才三十三歲,真是可惜呀。
    我喜歡亞歷山大,喜歡他的天資聰慧,喜歡他的英勇無畏。
    歷史書籍的讀后感篇十七
    一部大部頭作品或許真的是一場災難。對于讀者來說,大部頭會讓他的頭腦混亂已極,會使他的心靈受到海嘯地震的危害。希羅多德的作品對于現(xiàn)今被手機媒體娛樂沖擊戕害的我們來說更是如此,讀者或許會再次感受到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關于起名的迷宮所帶來的苦惱。但這也許還不是最大的阻礙。《百年孤獨》中的人名或許會讓一些讀者放棄它,《歷史》卻能讓人全部讀完。因為《歷史》更像是許多條微博或者博客文章的集合——既然許多人說它瑣碎、硬湊——那么就沒理由不會讀完他的博客,如果讀者喜愛故事的話。
    如今我們更愛刷刷新聞或者段子,但那不是生活必需,只是娛樂的一種,因此盡管看了很多新聞,聳人聽聞的事情卻往往能夠喧囂輿論。人們早上看下午忘使得他們很難在腦子里對類似事件進行歸納整理,思考發(fā)現(xiàn)事情背后的規(guī)律。這樣的能力并不使人人成為思想家哲學家,不一定要能說出來寫出來,但能使人在滑進危言聳聽的泥沼之前穩(wěn)住陣腳。
    這樣的能力卻恰恰是閱讀《歷史》所必需的,一個博客作者往往有他自己一以貫之和發(fā)展的觀念和“哲學”,對《歷史》中的許多故事進行對應觀照我們也能揣摩到希氏的哲學教育。
    通用的“希波戰(zhàn)爭史”這個副題有相當大的誤導,會令讀者以為書里所寫的不過是波斯帝國與希臘地區(qū)的戰(zhàn)爭經(jīng)過和結局。但這不過是希氏著作藍圖中的一部分,甚至是無足輕重的一部分。盡管這部分占了全書一半篇章,但我們應該發(fā)現(xiàn)在這部分里軍事的描述并不為重,且有含糊和斷層的地方,在這部分,他也總是不失時機地穿插許多故事。
    許多經(jīng)典作品的開頭總是不容忽視,在開頭作者總是概括、暗示了他所要寫的所有:“其所以要發(fā)表這些研究成果,是為了保存人類過去的所作所為,使之不至于隨時光流逝而被人淡忘,為了使希臘人和異族人的那些值得贊嘆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榮光,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相互爭斗的原因記載下來。”
    讓我們這段話精簡一下,他所要寫的,首先是人類能夠永久流傳的“東西”,其次是希波戰(zhàn)爭的原因。
    《歷史》表面上是以時間順序敘事寫作,但他穿插的故事卻破壞了時間順序,這些故事互相呼應,像滿是鏡子的房間,像一幅撲克,無窮無盡,做到了真正能夠永久流傳?!栋倌旯陋殹放c它在深層次上不無聯(lián)系。正因如此,閱讀過一遍之后,這本書可以在任意地方打開,找到一個線頭,盡情地去閱讀。所謂思想是可以說清楚的,但故事的美并不只在思想,它有它的結構和形式,從結構和形式里它有說不盡的盡頭。
    吉本的贊譽是“《歷史》有時候是給兒童看的,有時候是給哲學家看的?!?BR>    寫給兒童看的,已經(jīng)從許多“怨言”中得到了部分回答:故事性太強,甚至過于瑣碎,且不太可靠。而兒童是愛聽故事的,《歷史》中許多故事和后來的經(jīng)典民間傳說和童話都有相似之處,如果單把其中的故事拿來講給兒童,相比兒童一定會喜歡。
    不能否認故事是兒童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事情,是最先對兒童進行教育環(huán)節(jié)。這就牽扯到如何為兒童選擇故事、以怎么樣的標準去選擇的問題。又要回到作品開始的那段話了,而這問題也就被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