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字號:

    總結(jié)是我們回頭觀察前行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方向。制定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需要我們充分的思考和努力。如果你對總結(jié)寫作感到困惑,不妨參考一下下面這些總結(jié)范文,說不定能找到點啟發(fā)。
    壓強教學設計篇一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眼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壓強。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醫(yī)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二)教具。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zhì)量為200克的破碼2個,細砂、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zhì)量為200克的破碼2個。
    一、新課引入。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xiàn)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jié)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jīng)過事實來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第一節(jié)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借此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啟發(fā)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并講述壓強的概念。
    (1)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xiàn)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并得出結(jié)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實驗后由學生得出結(jié)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保?。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學中引人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jié):壓強等于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頓”。
    寫出“5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舉課文中一張報紙子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
    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并思考,念完題后,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在黑板上,利用公式p=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后進行評講,強調(diào)單位必須使用規(guī)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nèi)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后習題第5題。討論后教師補充、完善。
    四、布置作業(yè)。
    1.對第一節(jié)教材后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旁邊,下節(jié)物理課時準備課內(nèi)回答。
    2.把節(jié)后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米2。計算時,要用科學記數(shù)法。
    (四)說明。
    1.課本中圖10一3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shù)乃芰吓菽?,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于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jié)論比看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于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chǎn)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nèi)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于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可放在章未復習時進行,以免充談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于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么要把受力面積“厘米‘”或“毫米‘”換算成“米‘”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于初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特別是采用科學記數(shù)法和涉及負指數(shù)的問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生自己在課內(nèi)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后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壓強教學設計篇二
    在備《大氣壓強》這堂課時,我力圖體現(xiàn)新教材的理念,通過覆杯及其他的實驗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上,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實驗的原理,拓展學生的思維,真正體會到大氣壓的存在,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在做覆杯實驗時,我將紙片蓋在杯子口,然后倒過來,紙片由于重力掉下。然后在杯中裝滿水,將紙片蓋在杯子上,然后倒過來。學生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紙片居然沒有掉下來。我順勢提問——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有的學生思維很快,說:“紙片被水吸住了!”這個答案令我很意外。我靈機一動,將杯中水倒掉一半,此時,杯中也有水,倒過來為什么紙片掉下來了?看來不是被水吸住了,而是被大氣托住了!這樣結(jié)合理論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容器外存在壓力或壓強,從而認識到大氣也有壓強。
    在講馬德堡半球可利用塑料吸盤,讓它吸在玻璃板上,讓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大小。
    托里拆利實驗對認識大氣壓值很重要。由于水銀有毒不適宜在課堂演示,但通過動畫講解,在動畫設計中一定要有玻璃管豎直和傾斜的對比及玻璃管粗細的對比,讓學生知道水銀柱的高度差與管子的粗細、豎直與否都無關。
    在“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的教學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實驗之外,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說出證明大氣壓存在的有關生活事例。學生們經(jīng)過回憶可以列舉出大量事例,其中僅與“吸盤”有關的常見事例就有:
    (1)把帶有掛鉤的塑料吸盤按在玻璃上,能掛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來;
    (4)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盤,擠壓出空氣后,需要用很大力氣才能向上提起;
    (5)有時可以看到,搬運大塊玻璃板的工人不是直接用手去抬玻璃,而是用兩個橡皮吸盤壓在玻璃上,能很方便、很安全地把玻璃板抬起來。
    這些事例能夠配合課堂上的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切身實際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學生學習起來感到親切,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壓強教學設計篇三
    為了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突出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既要做到講解準確,指導有力,又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物理知識;所以本節(jié)課我將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進行本次說課。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nèi)容開始之前,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壓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jié)的內(nèi)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nèi)容的主線,是對前面學習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續(xù),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奠定基礎知識。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jīng)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奠定一些認知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組織一定的探究實驗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等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知道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式,學習控制變量法,提高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高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并且樂于把理論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根據(jù)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
    重點是壓強的概念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是探求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導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我利用幻燈片展示一組圖片,通過設置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課下到課上身心快速轉(zhuǎn)換,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角色,進而對本節(jié)課課堂知識進行學習。此時我會說:“同學們,咱們來看這組圖片,圖片中小紅踩著雪橇版在雪地上輕松的行走,而小明顯得較為吃力,一步一個深深的腳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請問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學生的回答,我此時并不立馬給予答案,交代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就能解開這個謎底,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
    【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我組織大家進行“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試驗,本著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因此在試驗開始之前,結(jié)合試驗工具“海綿,砝碼,小桌子”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同時說明在設計時我們要控制變量的重要性,此時安排前后左右四人為一小組,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談論如何進行實驗操作,而后根據(jù)不同小組的回答,整理得出統(tǒng)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設計思路,班級以中線右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其中一個小桌上放一砝碼”,班級中線左邊的小組做“在同一海綿上放兩個小桌,一個小桌上放砝碼,另一個小桌倒置放砝碼”。在此過程我會對學生操作進行指導,經(jīng)過十分鐘的小組探究總結(jié),請小組代表發(fā)表意見,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總結(jié)出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壓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積。并再次展示雪地圖片,從而學生很快會理解到受力面積不同,發(fā)現(xiàn)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在此突出強調(diào)這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主題(板書標題)。并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jù)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再次交代根據(jù)比值定義法得出公式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業(yè)名稱: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的環(huán)節(jié),本著對忠于教材,回歸教材的理解,此時我將結(jié)合書上例題,來使學生對壓強的概念和公式進行深化理解。并且結(jié)合生活實例,比如鋪鐵軌要用寬大的枕木,來說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應用。
    【小結(jié)作業(yè)】。
    在小結(jié)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會采用生生總結(jié),師生總結(jié)的方式,來使學生重溫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nèi)容。
    最后結(jié)合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指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實例我們是采用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原理,以此作為小結(jié)作業(yè),來深化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并激發(fā)他們持續(xù)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我的板書本著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在課后我會及時對本節(jié)課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相應反思。
    以上就是我今天全部的說課內(nèi)容,請各位老師指正,感謝各位老師!
    壓強教學設計篇四
    能說出大氣壓產(chǎn)生的原因,能簡單描述托里拆利實驗,知道標準大氣壓的數(shù)值。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托里拆利實驗,知道如何測量大氣壓強以及大氣壓的數(shù)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通過對大氣壓應用的了解,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大氣壓存在的原因和大氣壓的測定。
    【難點】。
    大氣壓的測定。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教師拿出馬德堡半球進行講解:這是兩個半球,將兩個半球靠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氣制成馬德堡半球,在上課之前,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實驗名字叫拔河,請幾位力氣大的同學上臺來與馬德堡半球進行拔河,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如果把半球拉開,則同學們贏,反之則半球贏。
    教師引導,大氣像液體一樣具有流動性,那么它是不是也像液體存在液體壓強一樣也存在大氣壓強呢?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一探究竟。
    環(huán)節(jié)二:建立規(guī)律,生成新知。
    演示:
    1、將塑料掛鉤掛在光滑的墻上;
    2、在玻璃管里盛滿水,用紙片覆蓋,再倒立過來,水不會流出來;
    3、請同學用吸管吸飲料。
    師生總結(jié):大氣壓強確實存在,產(chǎn)生原因是由于重力,且空氣具有流動性,發(fā)生了擠壓。
    環(huán)節(jié)三:深化概念。
    提問:大氣壓強如何測量?
    教師播放演示實驗: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手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手指,管內(nèi)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管內(nèi)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0mm。把管子傾斜,豎直高度差也不發(fā)生變化。
    教師講解:實驗中玻璃管內(nèi)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銀面的上方是大氣,因此,是大氣壓支持管內(nèi)這段水銀柱不會落下,大氣壓的數(shù)值等于這段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這個實驗最早是由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做的,他測得的水銀柱高度為760mm,通常把這樣大小的大氣壓叫做標準大氣壓。
    教師:在粗略計算中,標準大氣壓可以取。
    當學生得出實驗結(jié)論之后,教師對實驗過程進行提問:
    1、以下操作對實驗有無影響:
    a、玻璃管是否傾斜;
    b、玻璃管的粗細;
    c、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距水銀面的位置。學生結(jié)合教材在交流討論后會得出不會影響實驗結(jié)果的結(jié)論。
    2、如果在實驗中玻璃管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測量值與真實值的大小關系。
    生答:測量值比真實值偏小。
    3、這個實驗利用了什么思想?
    生答:等效替換。
    4、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影響大氣壓的因素有哪些?
    生討論得:高度。
    師繼續(xù)補充:還與溫度有關,氣溫升高時,空氣密度變小,大氣壓減小。
    師: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做氣壓計。學生思考大氣壓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應用?
    環(huán)節(jié)四:鞏固提高。
    環(huán)節(jié)五:小結(jié)作業(yè)。
    提問:大氣壓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數(shù)值是什么?課后思考如何用塑料瓶分離蛋黃和蛋清。
    壓強教學設計篇五
    一、知識技能。
    1、了解壓力的概念及壓力與重力的區(qū)別。
    2、理解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4、知道液體壓強;了解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有關。
    二、過程與方法。
    l、通過師生共同理順知識結(jié)構(gòu),使學生對固體壓強、液體壓強、知識理解的系統(tǒng)化、條理化。
    2、通過課堂訓練,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通過師生共同理順知識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jié)能力。
    2、液體壓強是教學難點。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
    一、知識點。
    其次,對于各個知識點,采取邊復習邊練習各個擊破。實驗:“頑強的氣球”。引入課題。
    (一)、復習“壓力”壓力:
    (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壓力的方向是垂直物體表面。思考1:壓力一定等于重力嗎?
    (二),復習固體壓強。
    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實驗。
    課本p143實驗甲、乙說明: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乙、丙說明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概括這兩次實驗結(jié)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本實驗研究問題時,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和對比法,從而引出壓強的概念。
    2、壓強:
    (3)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單位分別是:壓強(p):帕斯卡(pa);壓力(f):牛頓(n),受力面積(s):米2(m2)。注意事項:
    a使用該公式計算壓強時,關鍵是找出壓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積s(受力面積要注意兩物體的接觸部分)。
    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如:縫衣針做得很細、菜刀刀口很薄。
    思考2:受力面積和物體底面積一樣嗎?
    如圖甲所示,將一塊質(zhì)地均勻的長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緩慢推動木板,使其右端漸漸露出桌面,如圖乙所示。在推動木板使其右端逐漸離開桌面邊緣至木板中心到達桌面邊緣的過程中,長木板對桌面的壓力________,壓強________,所受摩擦力__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思考3:壓力大對應的壓強一定大嗎?(計算說明)。
    例坦克40t著地面積5m2。
    女孩體重:50kg高跟鞋著地面積:25cm2。
    教師演示實驗:將保鮮袋裝里放入蘋果,逐漸進入深水中,袋子里的空氣被排出,成為真空。引出液體壓強。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測壁都有壓強,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2)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2、壓強公式:液體壓強公式p=pgh說明:a、公式適用的條件為:液體。
    b、公式中物理量的單位為:液體壓強p:pa;g:n/kg;深度h:mc、從公式中看出:液體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質(zhì)量、體積、重力、容器的底面積、容器形狀均無關。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實驗充分說這一點。
    3、生活實例:
    (1)、人能否在水中無限下潛?
    (2)、深海的魚被捕上來后,放在盛海水的容器中會很快死去,這是為什么?4.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
    (2)、原理:連通器里裝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應用:茶壺、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船閘等都是根據(jù)連通器的原理來工作的。
    思考1:液體內(nèi)深度和高度一樣嗎?
    如圖所示的容器中間用隔板分成左右兩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薄橡皮膜封閉的圓孔,在兩側(cè)倒入不同質(zhì)量的水,a、b兩點距容器底部高度相等,則(填“a”或“b”)點水的壓強較大,橡皮膜會向(填“左”或“右”)邊凸起。
    思考2:當液體中出現(xiàn)物體時......
    )
    如圖,一個重4n,底面積為20cm2的薄壁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將重5n的水倒入杯中,水面到杯底的距離為10cm,則:
    【課堂小結(jié)】。
    1.壓力與壓強的概念及壓強的計算2.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特點及其應用;
    【作業(yè)布置】。
    導學案后的《課后演練》板書設計。
    一,壓力。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的特點:
    2、壓強公式:液體壓強公式p=pgh。
    3、生活實例4.連通器。
    壓強教學設計篇六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
    ·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xiàn)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jīng)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shù)據(jù)、總結(jié)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教學難點】通過探究實驗,學習下定義的科學方法。
    【教法學法】對于壓強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師啟發(fā)式教學;對于壓強的影響因素和定義采用探究式教學;對于壓強的計算采用講授法及講練結(jié)合的方法;對于增大和減小壓強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
    【教具準備】。
    鉛筆,海綿,壓力小桌,砝碼。
    1.觀察圖片并欣賞音樂《腳印》。
    師:用物理的語言描述這些事例,找出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相同之處,都有壓力產(chǎn)生,都產(chǎn)生了作用效果)。
    師:請同學們分析這些現(xiàn)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不同之處,壓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等不同)。
    2.動手體驗。
    如圖,兩手指受壓時的形變和感覺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變化?
    師:誰能夠根據(jù)這些現(xiàn)象提出一個可探究的問題嗎?(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引導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1.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說出你的理由。
    2.設計實驗:
    師:如何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變壓力、受力面積等變量?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小組展示。
    5.師總結(jié):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我們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板書: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
    當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都不同時怎樣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討論并回答。(教師提示: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速度的?)。
    師:總結(jié)比較壓強大小時即不能夠只比較壓力,也不能夠只比較受力面積,應比較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最方便,所以我們用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表示壓強。
    板書: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說明:采用啟發(fā)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體會下定義的研究方法。)。
    例題:計算芭蕾舞演員和大象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通過問題和實例讓學生總結(jié)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減小壓強?我們分別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組交流討論后回答)。
    1.冬天北方的河面結(jié)冰,某同學在結(jié)冰的河面上行走時突然發(fā)現(xiàn)冰面即將破裂,他應采取的措施是()。
    a.原處站立不動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邊爬行。
    4.某工廠要建造一個煙囪,設計總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壓強是5×106pa,則煙囪的基礎面積至少是___________m2。
    (1)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2)我們主要采取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3)在研究問題時,采取了幾種思維程序?
    壓強教學設計篇七
    理解壓強的概念;。
    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通過經(jīng)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總結(jié)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養(yǎng)成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學習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科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壓力作用效果。
    【圖片導入】。
    展示一系列圖片:
    (2)用手指肚按鉛筆的兩端,鉛筆對手指肚有壓力,筆尖的一端覺得很疼,而筆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環(huán)節(jié)二:建立概念。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及受力面積的關系。
    我會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生根據(jù)之前對圖片的分析可以回答出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并在這里我會提問壓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如果我們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在這里復習控制變量的實驗探究方法。
    學生根據(jù)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討論得出結(jié)論: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顯示壓力的作用效果;通過控制放在木塊上砝碼的個數(shù)控制壓力;通過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積。
    在學生分組實驗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指導。
    實驗結(jié)束請同學們說出實驗的過程和得到的結(jié)論。我對學生的結(jié)論進行總結(jié):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提出物理學中用壓強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壓強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三:鞏固提高。
    例1.冬天北方的河面結(jié)冰,某同學在結(jié)冰的河面上行走時突然發(fā)現(xiàn)冰面即將破裂,他應采取的措施是()。
    a.原處站立不動。
    b.立即改成單腳站立。
    c.趕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邊爬行。
    環(huán)節(jié)四:小結(jié)作業(yè)。
    ·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我們主要采取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閱讀課本接下來的內(nèi)容,思考如何增大與減小壓強,下節(jié)課我們來進一步討論。
    略
    壓強教學設計篇八
    備課人:黃明靜。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1)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2)壓強概念的建立和壓強的公式。
    難點:(1)壓力的大小與重力的關系;
    (2)壓強的概念理解和壓強公式的運用。
    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一般在學習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進行。這節(jié)課的設計意圖在于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的理念。
    首先通過生活實例,引發(fā)學生們思考其中的原因,激發(fā)學生們的求知欲。緊接著圖片展示讓學生交流討論找共同點總結(jié)出壓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壓力方向垂直于物體表面指向被壓物體。然后通過重物壓鋼尺和玻璃瓶微小形變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再次讓學生受壓氣球和手壓筆尖感知壓力的作用效果并猜想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通過學生探究實驗,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壓強的概念,最后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與觀察法,實驗法、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器材】。
    多媒體課件、圖釘、氣球、鉛筆,海綿,鉤碼等【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比一比誰先扎開奶茶,展示所用的吸管(一個平口,一個尖端)。
    二、新課學習。
    (一)什么是壓力?[教師引導]:觀察圖片,
    學生思考討論:(1)三幅圖中的力有什么共同點?(方向和作用點方面引導)。
    (2)壓力的大小和重力相等嗎?(演示實驗)。
    [師生總結(jié)]:壓力。
    1、定義:物理學中,把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力叫做壓力。
    2、符號:f,單位:n。
    3、產(chǎn)生條件:相互接觸擠壓。
    4、方向:垂直于受力物的表面且指向受力物。
    5、作用點:受力物的表面處。6.大?。翰灰欢ǖ扔谥亓Α?BR>    感受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實驗。
    1、用鉛筆的兩端分別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壓手心,談感覺。
    2、用手心和手指壓氣球,觀察接觸處的形變程度。
    (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1、提出問題:
    你認為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1)具體談談怎樣控制變量?
    (2)根據(jù)問題引導,明確了設計思路,下面制定實驗方案并選擇合適的器材進行實驗,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完成活動二??茨囊恍〗M設計的精彩,有創(chuàng)意,一會兒給大家展示。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學生分組實驗a.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關系。
    結(jié)論:在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教師總結(jié)]:
    1、壓力作用效果和壓力以及受力面積有關。
    2、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三)壓強。
    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nèi)容,完成下列問題。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2、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3、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1n/m=1nm。
    4、物理意義:每m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三、課堂練習:
    3、下列有關力學知識說法中,正確的是(b)。
    d.站在領獎臺上的運動員,受到的支持力和運動員對領獎臺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四、課堂小結(jié):
    【師生交流】學過本節(jié)課后,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五、作業(yè)布置:自我評價與作業(yè)。
    1、2【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認識壓強。
    一、壓力。
    定義: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方向:與受力物的表面垂直。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壓面積的大小有關。
    二、壓強。
    壓強教學設計篇九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xiàn)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五、教學用具: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
    1/2。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壓力與重力的比較。
    2、活動10.2探究壓力作用的效果。
    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物理上用p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壓強公式:p=f/s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
    4、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5、布置作業(yè)。
    2/2。
    壓強教學設計篇十
    1.了解定量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關系。
    2.了解打氣筒的構(gòu)造和原理。
    3.了解壓縮空氣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定量氣體的壓強跟體積的關系。
    打氣筒的工作過程的敘述。
    一、前言。
    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大氣壓強,即包圍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中的壓強,今天我們介紹某一容器中的氣體的壓強。所謂某一容器內(nèi)的氣體的壓強,例如一個乒乓球內(nèi)的氣體、自行車胎內(nèi)的氣體的壓強。
    二、氣體的壓強跟體積的關系。
    1.實驗。我們先做一個實驗。這是一個注射器,活塞位于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這樣筒內(nèi)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氣,空氣跟外界隔絕。這些氣體就是一定質(zhì)量的氣體?,F(xiàn)在,我們向前推活塞,筒內(nèi)的定量氣體的體積變小,手指有什么感覺?(請幾位同學試試看)。這個實驗說明一定質(zhì)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向后拉活塞,手指有什么感覺,怎樣解釋。
    2.實驗。拿一根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裝有水銀的容器內(nèi)(邊講解邊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內(nèi)封住了一些空氣,而且這部分空氣的質(zhì)量是不變的。請一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這段空氣柱的長。管內(nèi)氣體的壓強等于大氣壓強。將管輕輕上提,下口仍在水銀面下,我們看到管內(nèi)水銀面上升,說明管內(nèi)氣體的壓強變小了。再用刻度測量空氣柱的長度,顯然氣體的體積增大了。
    3.這兩個實驗中的氣體溫度沒有變化??梢姡跍囟炔蛔儠r,一定質(zhì)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4.一定質(zhì)量的氣體,壓強跟體積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得到應用。我們?nèi)梭w的呼吸就是這個道理。
    人吸氣時,胸部擴張,肺泡同時擴散,肺的容積增大,肺內(nèi)的氣體壓強變小,小于外界的大氣壓強,大氣壓將新鮮空氣壓入肺中。呼氣時則相反。胸部收縮,肺容積減小,肺內(nèi)氣體壓強增大,超過了外界大氣壓,肺中的一部分氣體呼出體外。青少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縮和舒張,對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處。
    三、打氣筒。
    定量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關系還應用在打氣筒、抽氣機、空氣壓縮機和噴灑農(nóng)藥的噴霧器上。
    這是一個打氣筒,將它拆開,我們發(fā)現(xiàn)它的構(gòu)造很簡單(邊講邊拆)。在金屬圓筒中有一個活塞,活塞上安裝一個橡皮圓盤,俗稱皮錢。它和金屬筒之間有空隙?;钊聣簳r,活塞下的定量氣體體積變小,壓強增大,橡皮盤緊貼筒壁使氣體不能漏出,較大的壓強沖開輪胎的氣門芯進入輪胎?;钊咸釙r,活塞下邊的氣體體積增大,壓強減小,筒外的空氣順著橡皮盤周圍的縫隙進入活塞下邊。這樣往復運動,可以將大量的空氣打進輪胎(學生敘述)。
    根據(jù)打氣筒的原理和工作過程可知,打氣筒中的關鍵部件是橡皮盤,它必須大小合適、且成凹形。這為我們維修打氣筒提供了線索。
    打氣筒可以使定量氣體的壓強增大到三個大氣壓,要得到壓強更大的壓縮空氣,應使用空氣壓縮機。我們這里只簡單介紹壓縮空氣的應用。
    四、壓縮空氣的應用。
    在很多機器設備上都要使用壓縮空氣,礦山上用壓縮空氣開動風鎬、風鉆,電車和汽車用壓縮空氣開關車門;火車上用壓縮空氣制動等等。
    請大家看課本第137頁的圖。這是利用壓縮空氣制動的示意圖。我們應練習看這種機器的示意圖。能根據(jù)平面圖想象出立體實物,根據(jù)靜止情況想象出工作時的運動情況。
    1.我們先看構(gòu)造。給大家一分鐘,能記住它。(學生回答)。
    2.再看圖,分清哪些部件是靜止的,哪些部件是可動的。(學生回答)。
    3.可運動的部件怎樣動(學生回答)。
    4.誰主動、誰被動(學生回答)。
    請大家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認真閱讀課本第137頁,結(jié)合示意圖填空。
    五、總結(jié)。
    今天我們學習的重點是一定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以及應用這個道理制成了打氣筒。并介紹了壓縮空氣的應用。
    六、作業(yè)。
    1.敘述打氣筒的工作原理及過程。
    2.復習利用壓縮空氣制動的過程。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壓強教學設計篇十一
    學
    設
    計
    學校:古浪縣定寧初級中學科目:物理年級:八年級教師:劉彥文。
    日期:20xx年4月11日
    【課題】第九章第1節(jié)壓強【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2.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問題的常用方法—控制變量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2.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chǎn)中壓強現(xiàn)象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的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生產(chǎn)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壓強概念。教學難點:比值定義法定義壓強。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實驗法、列舉實例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一頭削尖的鉛筆、四角小桌、海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
    和這個實驗類似的情況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再看一個圖片。
    帶領學生分析。
    引導:上面這些現(xiàn)象都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有關。
    二、新課講授。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引導:
    從剛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辦?
    那要是壓力和受力面積都不相同,怎么辦?在前面的學習中有沒有能借鑒的方法。非常好。壓力和受力面積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我們給他起個新名字叫壓強。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壓強。
    1.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
    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根據(jù)壓強的公式,壓強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為了紀念科學家帕斯卡在物理學,特別是壓強知識上的貢獻,我們把n/m2用一個專用名稱代替:帕斯卡。2.壓強的單位:
    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
    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引導學生完成計算,糾正計算過程中錯誤(過程略)提出問題。
    展示各種減小壓強的事例,帶領學生分析。
    (三)減小或增大壓強。
    1.減小壓強可以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提出問題。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坐軟沙發(fā)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展示各種增大壓強的事例,帶領學生分析2.增大壓強可以增大壓力或者減小受力面積。
    三、課堂小結(jié)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進而形成壓強的概念,并討論了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和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
    四、反饋練習。
    壓強自大到小的順序是。
    b.壓力不變,壓強不變。
    c.壓力改變,壓強改變。
    d.壓力改變,壓強不變。
    3.小麗買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沒多遠,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據(jù)我們學過的物理知識,請你幫助她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說明這樣做的道理。
    第一節(jié)壓強。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二、壓強。
    1.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
    pf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s。
    壓強在數(shù)值上等于物體單位面積所受的壓力,壓強越大,壓力產(chǎn)生的效果越明顯。2.壓強的單位:
    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
    三、減小或增大壓強。
    1.減小壓強可以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2.增大壓強可以增大壓力或者減小受力面積。
    六、課后反思:
    壓強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4、了解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主要方法。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壓強現(xiàn)象,理解壓強的概念;
    2、通過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掌握壓強的定義和公式,掌握控制變量法;
    3、通過經(jīng)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問、猜想、實驗和分析數(shù)據(jù)、總結(jié)概括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觀察生活等科學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受力面積的正確理解及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具準備:
    課件、氣球、針、鉛筆、小刀、橡皮泥、勾碼、彈簧測力計、細繩、長方體木條教學過程。
    一、
    二、新課教學。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體表面的;都使物體發(fā)生了形變。
    學生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猜想(運用控制變量法,學生自主實驗,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教師巡回指導,及時反饋,用時十分鐘左右)。
    鼓勵幾個小組上前演示(學生展現(xiàn)個人風采,增強自信),總結(jié)結(jié)論。
    (二)壓強。
    通過數(shù)據(jù)(比值定義法)得出壓強的表達式。
    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牛每平方米表示1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為1牛。
    例題練習ppt(學生通過練習將公式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鞏固知識點)。
    (三)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老師提出問題: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對桌面的壓強減小一半?(學生設計實驗,并到前面演示,通過這個實驗,結(jié)合生活中的經(jīng)驗,學生討論怎樣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用時四分鐘左右)。教師總結(jié):
    這節(jié)課,從壓力的作用效果認識了壓強這個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實驗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義法得出了壓強的定義公式和單位,學生親身驗證了一下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扣題)請同學們解釋一下課前的現(xiàn)象(學生解釋),教師說明,任何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需要增大壓強,而有的時候需要減小壓強,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辨別并說明都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jié):
    1、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
    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
    3、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四、當堂練習。
    設計關于壓力作用效果、壓強、及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方面的練習題,鞏固新知識點,用ppt展示。
    五、
    作業(yè)。
    探究生活中與壓強有關的實例,舉出五個以上實例并說明運用了本節(jié)課的哪部分知識。
    六、
    壓力:物理學中把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公式:
    單位:帕斯卡(pa)增大壓強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壓強教學設計篇十三
    每個教師都應該學會做好教學設計,一起來看看壓強教學設計吧!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xiàn)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jīng)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采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shù)取?BR>    一.引入新課。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河袝r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xiàn)象。
    6.歸納總結(jié)得出規(guī)律或結(jié)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f---壓力---牛頓(n)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1pa=1n/m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tǒng)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生活感受、經(jīng)驗進行討論并總結(jié)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篇十四
    1、知道液體壓強的產(chǎn)生。
    2、理解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能力,會在實驗中記錄必要的數(shù)據(jù),能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兩端開口的玻璃圓筒、側(cè)壁開口的玻璃圓筒、橡皮膜、壓強計、水、鹽水。
    壓強計、200ml的量筒、水、鹽水。
    (一)舊課復習。
    1、什么叫壓強?寫出壓強大小的計算公式。
    2、壓強的單位是什么?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課引入。
    問題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體,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對支承它的物體表面有壓強。液體也受到重力作用,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能流動,盛在容器內(nèi)對容器底部、側(cè)壁和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會有哪些特點呢?(板書課題:第二節(jié)實驗:研究液體的壓強)。
    (三)進行新課。
    1、演示、講述。
    (1)演示實驗:將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開;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筒內(nèi)(倒水前,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筒口相平),請同學們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下凸出);把水倒入側(cè)壁開口處扎有橡皮膜的圓筒(倒水前,也讓學生觀察橡皮膜表面與側(cè)壁筒口相平),又請同學說一說,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橡皮膜向外凸出)。
    (2)講述:根據(jù)以上實驗表明,液體由于受重力作用,對容器底部有壓強;對阻礙液體散開的容器壁也有壓強。(教師板書)。
    2、學生分組實驗:
    (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cè)壁有壓強,液體內(nèi)部有沒有壓強?如果有壓強,這個壓強有什么規(guī)律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自己來研究,找出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
    (2)用手指輕輕按一按金屬盒口的橡皮膜(不宜重按,避免u形管中的水冒出管口),請同學們觀察壓強計u形管中兩管液面出現(xiàn)的高度差,力稍大點,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也增大,表明: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壓強也越大。
    (3)講述實驗步驟:
    一面講述,一面演示。接著請同學們閱讀課文中的“實驗步驟”,弄清楚應當怎樣做實驗,通過實驗要研究什么問題。實驗時,注意金屬盒口朝著什么方向,并要保持橡皮膜在液體(水或鹽水)中的深度相同的同時,觀察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認真做好記錄。
    (4)學生按步驟進行實驗(一部分同學用水做,另一部分同學用鹽水做)。
    實驗中,教師注意指導、檢查,著重檢查橡皮膜所朝的方向、記錄數(shù)據(jù)和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以免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
    3、課堂討論(教師問,學生答)。
    問:當把壓強計連著的扎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放入水中(或鹽水)時,在u形管中觀察到什么?(學生答:u形管的兩管液面出現(xiàn)高度差)。
    問:出現(xiàn)這個高度差,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表明液體內(nèi)部有壓強)。
    問:把橡皮膜朝不同的方向,u形管兩管液面還有沒有高度差?又說明什么問題?(仍有高度差,表明液體內(nèi)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問:將橡皮膜保持在同一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這個高度差是否相等?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這個高度差相等,表明液體內(nèi)同一深度處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問:橡皮膜在3厘米、6厘米、9厘米處時,這個高度差有什么不同?又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答:6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比在3厘米處大,9厘米處這個高度差更大,表明液體內(nèi)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問:用水和鹽水做實驗的u形管兩管液面的高度差,在同一深度為什么鹽水比水大?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答:因為鹽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表明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越大的壓強也越大)。
    4、小結(jié):
    教師根據(jù)剛才的課堂討論、師生對話,簡要進行歸納,表揚同學們認真做實驗的情況,鼓勵同學們對問題的研究精神,然后教師再把剛才討論所得的結(jié)論簡述一遍,分別把各點結(jié)論進行板書。
    1、講述:這節(jié)課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和同學們分組實驗,知道了液體壓強的產(chǎn)生和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同學們很有收獲,今后還要繼續(xù)努力,發(fā)揚這種研究問題的精神,認真學好物理知識。
    2、請同學們整理好自己桌上的器材。
    課堂討論,學生舉手發(fā)言回答對演示實驗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最后由教師進行小結(jié)。
    1、課后把剛才所做的兩個演示實驗(即第三節(jié)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的解釋寫在課本上題目的旁邊。有條件的同學回家可把這兩個實驗做一做。
    2、把第三節(jié)課后練習第2題和習題第8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四)說明。
    1、本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實驗,研究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規(guī)律,關鍵是要學生做好實驗。課內(nèi),老師講解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和要研究的問題非常必要。這個實驗的操作較為困難,學生實驗時教師要多加指導。
    2、實驗中量筒的內(nèi)徑應大一些,否則壓強計的金屬盒不易放入,如果實驗室沒有合適的量筒,可用去頸飲料瓶代替,在飲料瓶外壁貼上帶有刻度的紙條即可。
    3、按教材,是用鹽水和水比較不同液體(即密度不同)在同一深度處壓強不同的實驗,也可以用其他密度比水小的液體,如煤油或酒精(最好是在學生實驗完后,由教師演示來進行驗證),不過用鹽水是最方便的。
    4、實驗中指導學生正確實驗、進行觀察,如實記錄數(shù)據(jù),對正確得出結(jié)論,非常重要,這是實驗成敗的關鍵之所在,也是指導學生學好物理的重要方法。認真實驗,認真觀察,對提高實驗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有好處。
    5、課本第三節(jié)課后練習第1題和習題第9題,演示后由學生舉手發(fā)言進行討論,可加深學生的實感,也可以鞏固練習本課所學知識,課后再把結(jié)果寫出來,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課后,有條件的學生再做一做更好。
    壓強教學設計篇十五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xiàn)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jīng)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采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工具。
    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shù)取?BR>    一.引入新課。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河袝r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圖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
    2.進行假設和猜想。
    3.設計方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
    5.分析現(xiàn)象。
    6.歸納總結(jié)得出規(guī)律或結(jié)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f---壓力---牛頓(n)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1pa=1n/m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tǒng)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生活感受、經(jīng)驗進行討論并總結(jié)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
    (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
    (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
    (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
    (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壓強教學設計篇十六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將科學探究列入內(nèi)容標準,旨在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diào)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zhuǎn)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zhuǎn)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探索精神。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笨梢?,探究性教學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標的取向之一;把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實踐操作、解決生活中與物理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探究性教學的教學設計應主要圍繞學生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環(huán)境這兩方面來展開、本文僅就現(xiàn)行的初中教科書《物理》(第一冊)第十一章中的“大氣的壓強”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淺析探究性教學設計中學習策略和學習環(huán)境的有關問題。
    觀察1將一干燥的玻璃瓶放在酒精燈上均勻加熱一段時間,用一插有長細玻璃管的橡膠塞把玻璃瓶的瓶口塞緊,并倒插入盛水的玻璃槽中,這時玻璃管中的“水往高處走”,如圖1所示。
    觀察2在一玻璃杯中裝滿水,用一蓋玻片將其蓋住,手壓住蓋玻片,將玻璃杯口向下倒置,放開手后蓋玻片并不掉下,如圖2所示。
    觀察3把一個內(nèi)徑比手指肚稍小一點的玻璃管或飲料吸管插入水中,直到全部被水淹沒。用手指堵住管子的一端并將其從水中取出,水依然保留在管中,只有當手指松開被堵塞的管口,水才會流出來,如圖3所示。
    現(xiàn)象的觀察主要是為學生正確理解“大氣具有壓強”提供感性認識,引起學生注意,也就是為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一種學習環(huán)境。同時,這一環(huán)境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物理的良好欲望。
    物理概念的學習是物理學習的基礎,只有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茖W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個構(gòu)建已有事實的邏輯數(shù)學結(jié)構(gòu)的過程,因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做出玻璃管中水、蓋玻璃片的受力示意圖,進一步明確大氣壓的存在,這是把原始問題抽象成物理(或數(shù)學邏輯結(jié)構(gòu))模型,也是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
    現(xiàn)象的觀察與分析為學生建立了“大氣壓”的概念,但是,概念的正確與否卻需要有實驗的驗證。有步驟地進行實驗,不但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機會,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概念的形成提供幫助。這時教師可以在組織學生在認真分析前面三個演示實驗的基礎上,列舉出與大氣壓強有關的自然現(xiàn)象或物理現(xiàn)象,并演示給學生看,或者說,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驗中來。
    教師也可利用物理學史中關于人類對大氣壓強的認識,幫助學生構(gòu)建具有抽象意義上的“大氣的壓強”。如馬德堡半球?qū)嶒灒旱聡锢韺W家奧托?格里克利用自己發(fā)明的抽氣機把兩個直徑只有26.4厘米的鐵球抽成真空。然后用8匹馬來對拉,卻怎么也拉不開兩個鐵球,可見大氣壓強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