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方式,讓我們對自己的成長有更清晰的認識。在進行分類時,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各種不同的因素,而不僅僅是情景本身。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秋思教學設計篇一
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
2、通過借助注釋、反復誦讀、查閱資料等方法,感知詩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
2、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制作《秋思》的多媒體課件。
2、搜集拓展的古詩:《歸信吟》、《天凈沙·秋思》、《秋風引》。
一、導入新課,誦讀入境。
1、以學過的思鄉(xiāng)詩句引出新課。板題,讀題。
2、理解課題。
二、初讀詩句,讀懂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讀古詩,要求讀順。
3、三讀古詩,要求讀出詩的節(jié)奏。
4、引導學生回顧讀懂詩意的方法,借助注釋,讀懂詩意。
三、展開想象,讀通詩心。
(一)品析“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BR> 1、抓住“見秋風”,通過移情體驗,穿插詩人簡介,理解詩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萬重”,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BR> 1、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又開封”這一行動細節(jié)。
2、從《歸信吟》一詩中更深層次地體會“又開封”包含的深切思鄉(xiāng)情。
四、整體感受,領悟詩情。
1、配樂讀,讀出詩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對張籍《秋思》的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3、創(chuàng)設情境,背誦詩句。
五、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以《天凈沙·秋思》、《秋風引》豐富學生的積累,激發(fā)探究思鄉(xiāng)詩句的興趣。
2、總結升華。
六、作業(yè)(任選一題)。
1、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把它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搜集思鄉(xiāng)的詩詞。
秋思教學設計篇二
師:同學們學過歷史,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嗎?(《詩經(jīng)》)。
師:請參照注釋大致了解詩歌的內容。(正音,釋義:君子:曷:棲:塒:)。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師: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農(nóng)村晚景圖,畫中充滿恬靜的氣氛)。
師: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妻子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之情)。
師:此詩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是什么?(情景交融)。
師:如果我們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為所有盼望在外親人歸來的家人,如果我們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們沒想到啊,家人的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過去了,那個游子啊,他還在外面流浪。不信,請看這首曲——《天凈沙·秋思》。(投影《天凈沙·秋思》)。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注意節(jié)奏、重音、情感。)。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輕聲讀,將曲中描繪的所有的景象組成一幅畫。
師:聽完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
師:你認為畫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羈旅之情或思鄉(xiāng)之情)。
師: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學生研讀賞析。)。
師:我們現(xiàn)在讀到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達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過“斷腸人”的經(jīng)歷或者你看過、聽過其他“斷腸人”的故事嗎?(用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或間接經(jīng)驗強化這種感情。)。
(明確:由于曲中沒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現(xiàn),于是,那位“斷腸人”便可以看作是一個不定代詞,指代“你”、“我”、“他”都行。讀過這此曲的人常常會沉浸于作者描寫的情境之中,有時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無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喚起的并不是讀者的同情心和共鳴,而是對漂泊的切身感受。雖然我們未必都是浪跡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誰又不是一個流浪者呢?)。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毒佑谝邸放c《天凈沙·秋思》為了表達“思”之情,各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現(xiàn)某種“情”,你將選擇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師: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聲。這里,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此曲的作者?(簡介馬致遠,元曲以及前人對此曲的評價)。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首詩(曲),一個望歸,一個思回。讓我們在音樂的伴隨下再來深情地再現(xiàn)離我們遙遠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樂,學生讀詩、曲)。
師:幾千年來,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說那海水又苦又咸,誰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滿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腳印啊,血跡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來吧(音頻:費翔《故鄉(xiāng)的云》)。
秋思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感悟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
2、通過與《天凈沙·秋》的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3、完成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借助品讀、想象,領會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與悲秋思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難點: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通過兩首小令描寫的景物上的異同等方面的比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學技術與學習資源應用。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教學設施。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激發(fā)興趣。
1、課前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
2、詩句接龍:回顧學過的關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詩句。
1、欣賞歌曲。
2、自由發(fā)言。
以游戲的方式,從學生學過的詩句入手,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
1、作者馬致遠簡介。
2、播放課文視頻。
3、范讀課文。
1、認真聆聽,自由朗讀課文。
2、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全班齊讀。
讀課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有助于把握文本。
研讀課文。
深入理解。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令內容:
1、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2、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你品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縱觀這首小令,請你用簡潔的語言來給這幅圖畫擬一個恰當?shù)拿Q。
4、作者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詞句體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情感?
5、介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閱讀課文,思考品味,交流讀后感受。
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作者描繪的景色。
通過秋景的描寫,表現(xiàn)羈旅游子的悲秋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斷腸人在天涯”表現(xiàn)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以及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思鄉(xiāng)悲秋之情。
引導學生抓住小令中的關鍵詞,細細品味,領悟意境,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比較閱讀。
賞析領悟。
1、出示表格。
2、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對兩首小令進行比較。
3、課堂小結。
4、播放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
1、全班齊背《天凈沙·秋》。
2、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各組選派組員交流發(fā)言。
4、背誦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合作的能力。通過與《天凈沙·秋》的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作業(yè)布置。
基礎題:朗讀背誦。
提高題:把小令改寫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拓展題:閱讀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體會詩的意境。
學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業(yè)。
分層作業(yè)的布置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作業(yè)的多元化設計意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訓練與評價(見附頁)。
附:學生學習工具紙。
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凈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凈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
3.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xiàn)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fā)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xiàn)“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xiāng)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fā)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并無思鄉(xiāng)之情。
6.比較《天凈沙·秋》與《天凈沙·秋思》的異同,填寫下表。
《天凈沙·秋》白樸。
作者描寫的景物。
畫面呈現(xiàn)的色彩。
給畫面配一名稱。
作者表達的情感。
兩首曲的相同點。
秋思教學設計篇四
在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1課時。
課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我們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瑰寶之一。在華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們聽到了遠古傳來的關關雎鳩在水一方唱響,我們聽到了那三百首唐詩和宋詞的余韻至今傳唱,我們聽到了梧桐深院漢宮之秋的旋律蕩漾耳畔。這是中國的詩歌華夏的精華,這是聞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詩宋詞元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帶給我們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教師對學生進行抽讀檢測。
3.讓我們節(jié)奏分明的齊讀一遍,一詞一頓,一句三頓。
1.聽老師讀,然后說說這首曲子帶給我們什么感覺?
凄婉、哀傷、悲涼。
2.要讀出“凄婉、哀傷、悲涼”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樣的語調呢?
引導學生用“舒緩、低沉”的語調來讀出這種凝重、哀傷的感情。
3.讀著讀著,這秋的悲涼就滲透出來了,可是這全篇曲子中除標題并無一字為秋,無
一字為悲,我們又是從哪里讀到的呢?誰來說說看?
枯藤老樹。
4.這樣的景有什么特點?
5.它容易勾起我們怎樣的情?
枯藤老樹: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它營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氣氛容易讓我們的心變得憂郁,沉重。
6.還有哪些景物也給我們帶來了類似的感受?
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小橋、流水、人家(共10種意象)
7.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動我們心弦的十種意象。(孩子們,讓我們閉上雙眼,用心去想象這些撥動詩人心弦的十種意象,有枯藤、有老樹、昏鴉,有小橋、有流水還有人家,古道上,吹著西風,一匹瘦馬夕陽漸漸西沉入山,一個又一個的鏡頭的交疊,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8.這是一副怎樣的圖畫?
秋日黃昏圖,深秋夕照圖
9.引導學生逐句品析上述10種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別帶給我們什么感受。
枯藤老樹昏鴉
樹老藤枯而顯蕭條無生氣,勾起人哀傷心緒,鴉歸巢加重思鄉(xiāng)愁緒。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表現(xiàn)出的是靜雅、安適、溫暖的境界。
這句的基調是否與全曲的悲愁基調不和諧呢?這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這樣的景和作者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襯托(反襯)。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氣盎然而又恬美、安適的景象,襯托出游子還在“古道西風“中騎著瘦馬飄零無歸的悲涼。人貴直,文貴曲。樂景寫愁使愁更愁,使情更傷!
古道西風瘦馬。
瘦馬古道行走增加孤獨悲涼之感;西風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倍添回鄉(xiāng)無望之感傷。
10.我現(xiàn)在想問問我們的同學,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11.深情的誦讀最后兩句。
12.再次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背誦詩文,要求,讀出每一個詞的重音。
請學生談談為何要這樣處理重音。
13.老師總結:
季有春、秋,而選其秋;藤有榮、枯,而選其枯;樹有老、幼,而選其老;時有晨、昏,而選其昏;鳥有鴉、鵲,而選其鴉;馬有肥、瘦,而選其瘦;風有東、西,而選其西;道有新、古,而選其古;陽有朝、夕,而選其夕。全篇既無“秋”字,也無“思”字。但在靜水深流的外表下我們卻能深深體會到了作者傳遞出來的強大輻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場。這都歸功于詩人苦心孤詣精選出來的10個典型的意象。無需濃墨重彩的大肆渲染,無需動詞介詞的連接,只需讓這些意象疊加出一個一個的鏡頭,我們便能觸景生情,感同身受。
1.對比閱讀白樸《天凈沙秋》
相同點:同為昏,同有鴉,同取老樹村落
不同點:馬詩暗淡,凄涼白詩色彩絢爛清新
2.在情感的抒發(fā)上是否一致?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也曾想要積極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賞識,可以說,他一生窮困潦倒,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寫下《天凈沙秋思》。
白樸簡介:
白樸,出身于金的一個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薦他為官,他對當時的朝廷充滿著厭惡的情緒。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從此寄情于山水之間。
總結:景隨情生,情隨情起。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化讀,繪秋景
1.這些景物都是我們在秋天里常見的景物,可是它們在詩人的眼中,卻這般不同。請根據(jù)我們剛才所說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詩畫般的語言,把這個蕭瑟的深秋夕照圖勾勒出來吧。(100字左右)
2.選取10種意象來表達你的憂傷(喜悅)心情,按照《天凈沙》的曲調填寫一首小令參考場景:在操場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鄉(xiāng)間小路上,公園里。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眷戀。
孩子們,也許現(xiàn)在的大家對故鄉(xiāng)還沒有特別的感悟,但有一天,你們背上了行囊,走向了遠方,尋找屬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這世間多么繁華,都比不上家人歡聚時刻的熱鬧;無論走過的旅途有多么美麗,你,最喜愛的還是那條歸家的小路。所以,孩子們,請珍視我們現(xiàn)在的點點滴滴。因為,若干年后,在那個秋風拂過瞬間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這些往事都將成為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傷痛與甜蜜。
秋思教學設計篇五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3、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盡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jié)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三)了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匯報。
(一)探究“見”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薄?BR> 3、秋風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么人呢?
4、創(chuàng)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著,望著,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xiāng)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里,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xiāng)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chuàng)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xiāng)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三個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xiāng)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么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回歸全詩,整體朗讀。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xiāng)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秋思教學設計篇六
這首古詩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本教學設計,在學習方式上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達成上,力求通過讀、思、議,營造出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氛圍,使學者、教者、作者融為一體。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學生吸納、積淀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
1、會正確讀寫生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秋思》,默寫《秋思》。
3、通過應用課后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背誦積累。
3、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1、教師準備:制作課件,反復朗讀并背誦古詩,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準備:初讀古詩,搜集諸如作者等方面的資料。
1、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fā)了一種什么感情嗎?
(思鄉(xiāng)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1、誰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教師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綠色也沒有了。秋風蕭蕭,落葉紛紛,使人平添了無數(shù)惆悵。身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常常會生出思鄉(xiāng)的情思。
2、誰能告訴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1、出示課件,進行配樂情景范讀,根據(jù)范讀的情況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著重號。
秋思
〔宋〕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
2、學生試著讀一讀。(試讀2~3遍,也可以互相讀,互相聽)
3、指名讀,要求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來。
1、熟讀成誦。
可采用互讀和小范圍齊讀的方式,豐富閱讀的形式,提高閱讀的效率。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秋思》。
(1)學生獨自邊讀、邊批、邊查、邊悟,試說每句詩的意思。
(2)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獨自理解上的收獲或疑惑。
(3)全班性交流。
3、教師對學生交流中的難點、疑點進行點撥。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交流詩意。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秋天來了,身處洛陽城,只見秋風乍起,倍感孤獨寂寞,決定提筆給家鄉(xiāng)的親人寫封信,將自己的千愁萬緒告訴家鄉(xiāng)的親人。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書信寫好了,但又擔心由于匆忙該說的話沒有說完,就在送信人即將出發(fā)的時候,又打開了已封好的家書。
(3)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么?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圍繞詩中所表達出的強烈的思念之情進行讀、議,豐富學生的想象,深層次地體會詩的內在情感,努力使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1)你是怎樣理解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2)讀完此詩,你被什么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老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感受,并適度進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讀。
1、把這首詩背給自己的父母聽,順便把你的理解、感悟與父母進行交流。
2、試著獨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樣的?
秋思
〔唐〕張籍
秋思教學設計篇七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xiāng)的詩詞。
重點: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難點: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設計理念:
“思鄉(xiāng)”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思鄉(xiāng)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xiāng)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借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于年齡和生活經(jīng)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xiāng)情卻很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為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透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xiāng)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忙學生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到達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jīng)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后讀情,讓思鄉(xiāng)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于幫忙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著“秋”字,你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畫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悅,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此刻讓我們透過古詩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寫秋的詩句: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海上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生讀。
問:這些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幅景象?(生答)。
蕭瑟的秋風,枯敗的草木,飄飛的落葉……構成的一幅秋景圖給你怎樣的感覺?
這蕭條肅殺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這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游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jié)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們此刻說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說說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品味秋韻,感秋愁。
是什么讓張籍產(chǎn)生了思鄉(xiāng)的情懷?(見秋風)。
秋風是見得著的嗎?
那么詩人見到了什么?(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里,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著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呀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樣的思緒呀?(指名說說)。
這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呀!讓我們走進另一位詩人馬致遠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別樣的愁緒。
出示馬致遠的《秋思》,師讀生想畫面。
蕭條的秋景,瘦弱的老馬,浪跡天涯孤獨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請你用朗讀把這一份別樣的憂愁表達出來吧!(自由讀,指名讀,)。
離愁漸遠漸無窮,逢秋向晚腸寸斷,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齊讀馬致遠的《秋思》)。
2、讀寫結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此時此刻,應對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張籍應對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來問問詩人。
看著學生,問:秋風乍起,你——生答:欲作家書意萬重。(2—3人)。
你想要家書中說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在家書中盡情傾述吧!
指名說說家書的資料。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說那也想問,想說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一封家書承載了游子幾多思念幾多牽掛,這實在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3、說不盡,又開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必須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為什么?(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讀,你讀懂了什么?此刻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么?
情境導讀:
這悠悠的思鄉(xiāng)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那悠悠的思鄉(xiāng)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這說不盡的是什么?輕輕一開開出的又是什么?
這首詩,抓住寫信寄信這么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游子濃濃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四、想像畫面,拓展升華。
1、《秋思》寥寥數(shù)字,卻字字飽含一個游子對家鄉(xiāng)對親人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品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畫面,去體味那份游子情懷。
師生合作讀,然后說畫面。
2、讀著古詩你心中產(chǎn)生的什么疑問?
又一年過去了,秋風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誦起——生讀全詩。
思鄉(xiāng)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自古以來有多少游子抒發(fā)過對家鄉(xiāng)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薛道衡)。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
家在夢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盧綸)。
江南幾度梅花發(fā),人在天涯鬢已斑。(劉著)。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生讀積累。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它古詩。
2、繼續(xù)積累其他表達思鄉(xiāng)情懷的詩句,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發(fā)揮想象,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教學反思:
課堂上動靜結合,書聲瑯瑯,淡淡的思鄉(xiāng)情隨著朗誦讀聲在教室里飄散彌漫。讀寫結合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在理解“欲作家書意萬重?!睍r讓學生提筆寫家書,很自然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幫忙學生更好地感悟了詩人的情感。詩人資料的使用也恰到好處,在學生體會了詩人思鄉(xiāng)情感的基礎上,拓展詩人的生平資料,使本詩的情感由個人情感上升至愛國愛民的情感高度,把詩人高大形像在學生的心中,提高了本課的情感格調。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本課亦如此。本課拓展學習了馬致遠的《秋思》,本意是用意境相似此詩來幫忙學生理解張繼的《秋思》,但是馬致遠的《秋思》難度過大,并沒有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以詩解詩,以詩悟詩,在選取詩的時候要注意用以輔助的詩的難度不能太大。
秋思教學設計篇八
語文教師身具傳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光榮使命。時代發(fā)展,古詩詞雖被視為文化瑰寶,卻漸被塵封,今天的學生對詩之意、詩之境、詩之美鮮有所感。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裉煳覀冞€可以說“不如授人以漁場?!币驗?,身入寶山,豈可空手而歸?因此,《秋思》教學設計力求引領學生走向、走近、走進詩歌這一獨特的文化中,入詩境,知詩意,品詩味,悟詩情,從而使本課教學收獲實效。
1、以“讀”為主線,通過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讀懂詩意、讀出感情四個層次的朗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走進文本,理解作者的思鄉(xiāng)情。
2、以“思”為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句意蘊,體會作者情感。
3、以“思鄉(xiāng)”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張籍的思鄉(xiāng)情,古人的思鄉(xiāng)情,今人的思鄉(xiāng)情。
以“讀”為主線,讀出層次,讀出效果。
以“思”為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句背后蘊藏的作者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xiāng)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xiāng)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齊讀)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所以思要讀得長一些。(生再讀一遍詩題)。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師: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jié)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師:我看同學們都會讀了,現(xiàn)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愿意當一個最勇敢的孩子。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還有誰也想來試一試。生讀。
真棒!老師聽出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
(講解字音)同學們讀得真好,老師也想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么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師:讀得真好,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吧,我讀題,你們讀詩句。(學生讀)。
師:對,就是這樣讀,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同學們,靜靜讀讀,邊讀邊看插圖,能不能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生:這首詩寫了作者在洛陽城里看見了秋風,就想給家人寫封信,他想要寫的東西太多了,把信交給捎信人的時候,又把信拆開添上幾句話。
師:說得真好,誰再來說一說。
師:是呀,這首詩主要敘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誰能用三個字概括?
生:寄家書。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生:秋風。
師:哪句詩告訴我們。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點擊課件出示詩句)。
師:你來讀一讀。(生讀)。
師:秋風無影無蹤,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從這句詩中,你能想像到詩人在秋風蕭瑟的洛陽城里見到一副怎樣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陽城飄飛的落葉……。
師:那么,當時的洛陽城是怎么樣的呢?請看資料:
在唐代,洛陽商業(yè)非常繁榮,盛況空前。由于洛陽交通便利,是唐朝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外國商人經(jīng)廣州、揚州,抵達洛陽,然后去長安。被稱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東都。
師:從這段資料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當時的洛陽城很繁華……。
師:然而這一切繁華的景象,詩人卻視而不見,見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風,南歸的大雁,飄零的樹葉。此情此景,詩人不禁吟道———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秋在我們的眼中是喜悅的,為什么在張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涼呢?請大家讀下面的文字。
出示資料:張籍祖籍吳郡(現(xiàn)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開始四處游歷做官,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yè)等職,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客居洛陽為官,又是一年秋風至,望著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
師:你從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遠離家鄉(xiāng)。
師:洛陽到蘇州有870多公里,在當時,交通不便,這算是遙遠的路程了。
生:他10歲離家,游歷做官也許很多年沒有回家了。
生:家鄉(xiāng)的親人,家鄉(xiāng)的景色,家鄉(xiāng)的一切……。
師:但這些他現(xiàn)在見得到嗎?
生:見不到。
師:秋風瑟瑟,詩人難以回鄉(xiāng),不免引起了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在那個年代,只能寫封信回家,寫給親人的信就叫——生:家書。
師:而這一封家書,要到達親人的手上,少則幾個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幾年,因此,古人特別看重這一封家書,詩圣杜甫就曾經(jīng)這樣寫道(出示句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生:家書的重要,比萬兩黃金還貴重。
師:正是因為家書的意義非凡,詩人才會——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意萬重就是——。
生:想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師:是呀,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心里,同學們,假如你就是張籍,此時你會想起家鄉(xiāng)的什么人,什么地方,會說些什么呢?拿起筆,寫一寫(課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發(fā)蒼蒼的父母,在翹首遠望……2、楊柳依依的斷橋邊,淚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腳遠眺……3、夜深人靜的小院里,形單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嘆……)。
1、我想對年邁的父母說……。
2、我想對勞累的妻子說……。
3、我想對幼小的兒女說……。
4、我想對我的兄弟姐妹說……。
5、我想起了家門口的小樹林……。
6、我想起了小時候讀書的屋子……。
7、我想……。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信總算寫完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課件出示詩句)。
同學們張籍寄信時,他心情如何?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擔心什么?當捎信的人馬上就要出發(fā)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師:可臨行為什么又開封?“開封”是什么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開,又合上又打開……。
師:詩人把信打開幾次?
生:一次,兩次,三次……。
師:把你的理解帶進你的讀中(讀后兩句)。
師:一個小小的開字,一個平常而又細微的動作,卻飽含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我們從這平淡之處可見作者構思的艱辛,這也是本詩的獨特之處。
四、配樂誦讀,深化情感。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游子濃濃的鄉(xiāng)愁呢!請讀《秋思》。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
那他還帶走了什么?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魂去也,空一身哪!現(xiàn)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里的秋風。于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讀詩;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張籍身在洛陽,心在故鄉(xiāng)。這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請讀《秋思》。秋風乍起,思鄉(xiāng)涌起,寫不完的思念,說不盡的鄉(xiāng)愁,此刻,你是否把張籍那悠長而又濃郁的秋思學深深地記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華,總結全詩。
師:同學們這思鄉(xiāng)懷親又何止張籍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xiāng)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里。
(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唐.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唐.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清.袁枚。
師:多么動人的詩篇,多么真摯的感情,他們表現(xiàn)了一個共同的心聲——思鄉(xiāng)情。同學們,當你們長大后,當你們遠離家鄉(xiāng)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之時,你們會覺得故鄉(xiāng)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溫馨、最不能割舍、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秋思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3、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引起對風的興趣。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初步感知,了解詩意。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盡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jié)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三)了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匯報。
三、探究詩詞,體會詩情。
(一)探究“見”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
3、秋風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么人呢?
4、創(chuàng)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著,望著,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xiāng)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里,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xiāng)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chuàng)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xiāng)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ㄈ齻€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xiāng)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么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回歸全詩,整體朗讀。
四、回應前文,探究寫法。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xiāng)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喚起想象。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
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xiāng)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xiāng)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師: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jié)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生:自由讀詩。
師:我看同學們都會讀了,現(xiàn)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愿意來當一個最勇敢的孩子。
生:讀詩。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還有誰也想來試一試。生讀。
真棒!老師聽出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課件出示古詩)。
(講解字音)生再讀。
師:很好。來咱們全班一齊讀《秋思》。起。
師:這首詩同學們都讀得字正腔圓了。老師也想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么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師:老師讀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準備起。
現(xiàn)在老師想調換一下,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后半句,敢嗎?好準備起。
師:真不錯??蓡螁螘x還不夠,還要理解詩意?,F(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書中的插圖、注釋,也可以借助工具書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讀詩意。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讀懂了詞語的意思。
生:2.我知道這是詩的意思。
師:真厲害知道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見秋風刮起就想家了。
師: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鄉(xiāng)情呢?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點擊課件出示詩句)。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那作者看見的是什么?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師: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見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師:站在凄涼的秋風中,作者想——家。
生:交流張籍資料。(課件出示)。
生:寫家書。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你能從詩中找出句子嗎?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板書:意萬重)(課件出示詩句)。
師:意萬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換個詞嗎?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領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信寫好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課件出示詩句)。
同學們張籍寄信時,他心情如何?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擔心什么?
師:可臨行為什么又開封?“開封”是什么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開,又合上又打開……。
師:詩人把信打開幾次?
生:一次,兩次,三次……。
師:第一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第二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第三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呀張籍你已經(jīng)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游子濃濃的鄉(xiāng)愁呢!請讀《秋思》。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
那他還帶走了什么?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張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稓w信吟》(點擊課件呈現(xiàn))讀詩。
生交流思鄉(xiāng)的古詩,進一步感受鄉(xiāng)愁。
師:我看同學們手中還有很多思鄉(xiāng)的古詩,課后咱們班來辦個思鄉(xiāng)的古詩大會好嗎?
師:老師這里也有思鄉(xiāng)詩句。(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唐。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唐。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清。袁枚。
師:這思鄉(xiāng)懷親從唐至清源源流傳,他流呀流,流進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心中,請看課件出示:余光中《鄉(xiāng)愁》)(音樂響起)。
師:同學們,張籍的鄉(xiāng)愁是思念家中的親人,那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
(比較鄉(xiāng)愁,提升愛國情懷)。
師:同學們家鄉(xiāng)的山水總讓游子們魂牽夢繞,家鄉(xiāng)的親人更讓游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舍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向往。
《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游子們的心,讓我們再一次吟詠這首傳世之作吧!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chuàng)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和學生一起在讀中感悟詩情。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jié)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二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再師生配合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xiāng)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耙馊f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xiāng)愁生于秋風里”、“鄉(xiāng)思寄寓家書中”、“鄉(xiāng)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通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于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了解后,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么?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耙娗镲L”“意萬重”是聯(lián)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xiàn)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chuàng)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fā)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xiāng)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jié)課采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xiāng)愁后,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么?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xiāng)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孟郊的《歸信吟》:書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讓學生再一次走進了張籍的心中。接著我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鄉(xiāng)古詩,進一步感受鄉(xiāng)愁,最后把學生帶進來現(xiàn)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在凄婉的音樂背景下,聽教師范讀,學生自己讀,把鄉(xiāng)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時間的掌握,詩中的挖掘都還欠火候,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一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jié)奏感把握不強,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jié)發(fā)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chǎn)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xiàn)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xiāng)之情。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fā)詩人思鄉(xiāng)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xiàn)詩人抒發(fā)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們知道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并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jié)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jù)詩句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窘涣鼽c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xiàn)出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游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凄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游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lián)語作連綴,只是分別并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xiàn),使人聯(lián)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窘涣鼽c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后兩句為抒情?!皵嗄c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跋﹃枴比缪梢韵胍娝赵诶蠘浠桫f,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凈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游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xiāng)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xiàn)“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二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把握詩歌大意,在讀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語言,體會其情味,感悟曲中創(chuàng)設的意境,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揣摩古詩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3、通過對比閱讀,拓展延伸,體驗鑒賞詩詞的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體會小令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在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通過朗讀、品味,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鑒賞表現(xiàn)秋景的意象,體會曲中的意境,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生平資料、古箏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相關資料。
采用品味、誦讀、交流、研討的教學方法。
一、交流導入,理解課題。
1、學生用一至兩個詞語表達對秋天的印象。
2、溫故知新,學生重溫與秋有關的古詩詞。
3、導入新課,解題,簡介元曲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疏言,感悟詩意。
1、學生自由讀讀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個字的讀音,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讀通,讀順。
2、指名學生朗讀、齊讀,教師相機評價指導讀出曲的節(jié)奏、韻味。
3、借助注釋或查閱工具書,同桌合作學習理解詩歌大意。
4、發(fā)揮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大意。
教師隨機提問:對“殘霞、輕煙、寒鴉、飛鴻影下”等詞的理解。
這首曲寫的是秋天什么時候的景色?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5。有感情地朗讀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圖景用朗誦表達出來。
三、細讀悟象,把握詩境。
1、找一找作者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2、朗讀第一句中的景物。
(1)這些景物讓你感到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
(暗淡、蕭瑟、冷清)。
(特別注意:孤、落、殘、輕、老、寒六個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鴉”這些景物容易讓我們產(chǎn)生哪些情感?為什么?)。
(3)請同學們把這種凄涼、冷清、孤寂的情感讀出來,聲音要輕、緩。
(4)引入一組寫秋的古詩詞,進一步感受“悲秋”。
3、朗讀最后兩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這些景物又讓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秋天?(燦爛的、明朗的、絢麗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讀展示出最后兩句一個多彩絢麗的世界,聲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選擇“青山??黃花”寫來寫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青山綠水:充滿生機;白草紅葉黃花:色彩艷麗、多變。這些景物不僅美麗,而且象征著生命鮮活明亮。表達作者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希望)。
4、此曲描繪的秋景圖由兩部分構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對比)。
5、兩者是如何連接起來的?“一點飛鴻影下。”
(1)鴻雁有什么特點?(一點:說明遠,高;影下:說明速度快。)從大雁的這些特點你體會到了什么?(充滿活力)。
(2)讀出作者看到飛鴻打破凄涼、冷清、孤寂后的驚喜,讀出飛鴻速度之疾。
6、小結,引讀。
(1)小結: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構成,前二句呈現(xiàn)出一片蕭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圖,鮮明活躍起來。最后,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結束,增添了五彩繽紛的亮麗色澤。
四、研讀悟意,體察詩蘊。
作者將秋日傍晚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我們還要考慮到作者寫這首散曲時的背景和作者生平這個因素。(滲透“了解背景,知人論詩”的學習詩詞方法)。
(1)學生閱讀白樸的生平資料。
(2)本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fā)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達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
五、誦讀頓悟,表達詩情。
朗讀全曲,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情感。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滲透吟誦的技法“平長仄短,依字行腔”讀出詩文的聲韻之美。
六、拓讀積累,賞析延情。
(一)總結欣賞古詩詞的方法。
(反復朗讀,了解詩意;品味語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體會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論詩。
(二)出示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對比閱讀。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第九冊第二組教材中的一首詩。唐朝詩人張籍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十分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能讓學生在短短28字中感受到思鄉(xiāng)懷人詩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學習祖國語言文化的精髓。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能夠做到當堂背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資料,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3、透過適當?shù)幕仡櫯c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深入主題,理解資料,透過多層次地朗讀,探索詩的內涵,感悟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作者的表達手法。
表達方法的歸納與應用。
從分析情感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思鄉(xiāng)詩的寫法,學習思鄉(xiāng)詩的鑒賞方法。
聯(lián)系實際,體會古詩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分析:
學生已步入小學高年級階段,透過四年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感悟詩的內涵和情境方面有些淺顯。又由于年齡的原因,學生對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不了解,都會造成和詩人情感上的隔閡,這些也將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因此,品讀過程中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交代作者及寫作背景,是很必要的。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生:明月。(齊答)。
師:借一種景物來表達一種思想感情,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就應是——。
生:借景抒情。
師:《泊船瓜洲》表達的是思鄉(xiāng)情,所以它是古詩中的一種——思鄉(xiāng)詩。好,我們這天再來學習一首思鄉(xiāng)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
(板書課題)。
二.反復誦讀,切入主題。
師:請大家齊讀題目——。
生:秋思。
師:誰能解釋詩題的意思?
生1:秋天里的思念。
生2:在秋天思念家鄉(xiāng)。
師:“思”是思念家鄉(xiāng),“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誰能把題目的意思再說一下。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
生:明白。(齊答)。
(生自由讀課文《秋思》。)。
(課件出示《秋思》這首詩。)。
師:好,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讀準了。
生:(朗讀)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意萬重”里的“重”是多音字,他念得很準確。來,我們讀一讀,洛陽城里見秋風,預備起。
(生齊讀)。
師:再來一遍,預備起。
(生齊讀)。
師:很好!誰再來讀一讀《秋思》?請同學們注意聽,他在讀詩句的時候是怎樣停頓的。
(生朗讀)。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生1:他在“洛陽城里”后面停頓了。
生2:他在“見”后面停頓了一下。
生3:在每一句第二個、第四個、第五個字后面都有停頓。
師:總結的真好(出示有停頓符號的古詩),我們一齊來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很好,大家在讀古詩時,不但要讀準確,有節(jié)奏感,還要讀出詩的韻味。你們試著讀一讀,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
(生自由讀《秋思》。)。
師:同學們,詩讀到這兒為止。那大家看看,詩人是借什么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呢?
生1:(猶豫)是洛陽城。
生2:不對,是秋風!
師:哦,作者是因為“見秋風”,而表達了“思鄉(xiāng)情”。
(板書‘見秋風’‘思鄉(xiāng)情’)。
師:請大家再默讀古詩,看看作者到底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讀)。
生:我覺得作者是因為看到了秋風才引起了思鄉(xiāng)之情,并不是把思鄉(xiāng)之情寄托在秋風上。
師:那他寄托在哪里了?
生1:寄托在信里。
生2:寄托在家書里。
(師板書“作家書”)。
師: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都寄托在家書之中。作者寫家書,這是寫景還是講述一件——。
生:事。
師:用事來抒發(fā)感情,就不是借景抒情,而是——。
生:借事抒情。
師:我們也能夠稱為——敘事抒情。(板書)。
三、深化體會,品悟詩情。
1.理解“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剛才有同學說,作者是因為看到了秋風才勾起了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原句是——。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嗯,“見秋風”,那老師就有疑問了,秋風無形,他怎樣能看得見呢?
生:我想是風吹落了樹上的黃葉,被作者看見了。
師:深秋已至,黃葉紛飛。落葉尚且要歸根,人卻——。
生:不能回家。
師:對。作者還看見了什么?
生1:還看見風吹翻了野草。
生2:風吹動了屋檐下的燈籠。
生3:風吹動了作者頭上的頭巾。
生4:還吹動了他的長袍。
生:右邊穿藍長袍的。
師:大家仔細看圖,猜猜詩人有多大年紀了?
生:就應五六十歲了。
師:是啊,他須發(fā)花白,背已經(jīng)駝了。明白詩人在外漂泊了多少年嗎?
(生搖頭)。
2.理解“欲作家書意萬重”
(課件出示張籍資料。)。
生1:他必須很孤獨。
生2:很孤單。
生3:就像王維一樣,“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彼芗拍?。
生4:心里空蕩蕩的,因為不能回家。
生5:肯定很難受。
師:這么多的愁苦,他最想向誰傾訴?
生:家人。(齊答)。
師:不能直接對面傾訴,就只好選取——。
生:寫信。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請從詩中找出原句。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板書:意萬重)(課件出示詩句)。
師:“意萬重”是什么意思?
生:想說的話很多,可又不知從何說起。
師:是呀,離開家這么多年了,年邁的父母、無依的妻兒,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魂牽夢繞想見到的。此刻,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
(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誰來說一下張籍的肺腑之言?
生1:他會寫,父親,母親,你們身體還好吧?我不在家,不能照顧你們,是孩兒不孝,你們必須要保重?。?BR> 師:多淳樸的語言,卻是游子一份濃濃的牽掛。誰還有?
生2:爸爸媽媽,你們身體好嗎?我雖然不能回家,但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們。快到中秋了,我們卻不能團圓,我讓人給你們帶些銀子,去買一些月餅,就當兒子的一片孝心吧。
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還有嗎?
生3:父親,母親,你們好。很久沒回家了,我很想你們。今年的中秋節(jié)我回不去了,可明年,我必須早早趕回去,和家人早日團圓。還有寫給妻子的,夫人,你辛苦了,我不在家,是你照顧父親母親,真的很感謝你。
生:不夠。
師:是呀,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3.理解“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BR> 師:信寫好了,張籍寄信時,情緒又如何呢?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課件出示詩句)。
生:恐。
師:誰能解釋“恐”?
生:擔心。
師:擔心什么?
生1:想說的話沒寫完。
生2:是不是漏掉什么了。
師:所以他就——。
生:又把信打開了。
師:我們一齊來讀——。
生:(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開封”是什么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開,又合上又打開……。
師:詩人把信打開幾次?
生1:兩次。
生2:就應是好幾次。
師:張籍第一次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第二次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第三次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呀你已經(jīng)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4.品悟詩情。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著老師一齊品味古詩,感受張籍的思鄉(xiāng)情懷。
(師配樂范讀,生閉目感受。)。
師:請同學們睜開雙眼,如果你感受到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就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
(三個同學相繼配樂朗讀)。
師:大家一齊來朗讀,把這濃濃的思鄉(xiāng)情傳遞給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和他們日思夜想的家人吧。
(生齊讀。)。
(全班齊聲背誦)。
四、誦讀提升,深化情感。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張籍此刻的情緒,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點擊課件呈現(xiàn)《歸信吟》。生讀詩)。
師:魂已去,空一身?。〈丝膛惆閺埣闹挥小?。
生1:只有他自己。
生2:只有空蕩蕩的街道。
生3:只有洛陽城里的秋風。
師:同學們,懷有這思鄉(xiāng)情緒的又何止張籍和孟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遠家離鄉(xiāng)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信里,融進詩里。課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有關思鄉(xiāng)的古詩,誰來展示一下你的收集。
(生交流思鄉(xiāng)的古詩,進一步感受鄉(xiāng)愁。)。
師:老師那里也有幾句思鄉(xiāng)詩句。
(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
師:同學們,故鄉(xiāng)的山水總讓游子們魂牽夢繞,故鄉(xiāng)的親人更讓游子們牽腸掛肚。也許此刻你們還不能完全體會,但是你們終有長大的一天,去闖蕩天涯,去打拼自己的事業(yè),那時候,你們必須會懂得這種無法割舍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向往。讓我們再次深情吟誦這首思鄉(xiāng)的傳世名作——《秋思》!
(師生同誦)。
師:這節(jié)課就上到那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秋思。
唐張籍。
見秋風意萬重。
作家書————思鄉(xiāng)情(敘事抒情)。
說不盡又開封。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xiāng)的詩詞。
教學重點:
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幻燈片。
2、學生準備:搜集表現(xiàn)思想之情的古詩詞,并多讀幾遍。
設計理念:
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jīng)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后讀情,讓思鄉(xiāng)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于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一、詩句導入,引起對風的興趣。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初步感知,了解詩意。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盡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jié)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三)了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匯報。
三、探究詩詞,體會詩情。
(一)探究“見”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
3、秋風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么人呢?
4、創(chuàng)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著,望著,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xiāng)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里,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xiāng)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chuàng)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xiāng)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ㄈ齻€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xiāng)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么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回歸全詩,整體朗讀。
四、回應前文,探究寫法。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xiāng)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喚起想象。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當作練筆。
3.搜集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詩詞、歌曲,在班級展示。(選做)。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五
1、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fā)了一種什么感情嗎?
(思鄉(xiāng)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秋思”怎么講?作者思什么?
1、觀察詩中插圖,想象圖中畫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3、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4、再讀全詩,結合注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5、班級交流: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么?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讀完此詩,你被什么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搜集、積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六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yōu)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1、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板書:秋思。齊讀。
3、釋題:說說你對“秋思”的理解,再帶著你體會到的感情讀題。
4、質疑:對了這一詩題,你又有什么想要問的嗎?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評讀。
3、反復朗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互動交流。
1、默讀,思考:你從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2、互動交流:(見秋風;意萬重;復恐、不盡;又開封)。
3、帶著自己的體會,感情朗讀。
4、指名讀。
1、回憶詩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斷,反復朗讀。
2、背誦古詩。
3、師總結:《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1、搜集其他寫“秋天”、“思鄉(xiāng)”的詩詞、佳句。
2、給家人寫一封信,傳達你對家人的濃濃親情。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七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jié)奏感把握不強,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jié)發(fā)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chǎn)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xiàn)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xiāng)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fā)詩人思鄉(xiāng)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xiàn)詩人抒發(fā)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們知道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并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jié)奏、重音?!窘涣鼽c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jù)詩句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xiàn)出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游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凄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游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lián)語作連綴,只是分別并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xiàn),使人聯(lián)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后兩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跋﹃枴比缪?,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疤煅摹倍值闹赋?,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凈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桫f歸巢襯托了游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xiāng)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xiàn)“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八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yōu)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板書:秋思。齊讀。
3、釋題:說說你對“秋思”的理解,再帶著你體會到的感情讀題。
4、質疑:對了這一詩題,你又有什么想要問的嗎?
二、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評讀。
3、反復朗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互動交流。
三、品讀,感悟情感。
1、默讀,思考:你從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2、互動交流:(見秋風;意萬重;復恐、不盡;又開封)。
3、帶著自己的體會,感情朗讀。
4、指名讀。
四、回讀,總結、積累。
1、回憶詩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斷,反復朗讀。
2、背誦古詩。
3、師總結:《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寫“秋天”、“思鄉(xiāng)”的詩詞、佳句。
2、給家人寫一封信,傳達你對家人的濃濃親情。
秋思教學設計篇一
1、學習生詞,能有感情地吟誦詩句。
2、通過借助注釋、反復誦讀、查閱資料等方法,感知詩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理解詩句意思,背誦詩句。
2、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中,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制作《秋思》的多媒體課件。
2、搜集拓展的古詩:《歸信吟》、《天凈沙·秋思》、《秋風引》。
一、導入新課,誦讀入境。
1、以學過的思鄉(xiāng)詩句引出新課。板題,讀題。
2、理解課題。
二、初讀詩句,讀懂詩意。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讀古詩,要求讀順。
3、三讀古詩,要求讀出詩的節(jié)奏。
4、引導學生回顧讀懂詩意的方法,借助注釋,讀懂詩意。
三、展開想象,讀通詩心。
(一)品析“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BR> 1、抓住“見秋風”,通過移情體驗,穿插詩人簡介,理解詩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萬重”,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BR> 1、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又開封”這一行動細節(jié)。
2、從《歸信吟》一詩中更深層次地體會“又開封”包含的深切思鄉(xiāng)情。
四、整體感受,領悟詩情。
1、配樂讀,讀出詩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對張籍《秋思》的評價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3、創(chuàng)設情境,背誦詩句。
五、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1、以《天凈沙·秋思》、《秋風引》豐富學生的積累,激發(fā)探究思鄉(xiāng)詩句的興趣。
2、總結升華。
六、作業(yè)(任選一題)。
1、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把它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搜集思鄉(xiāng)的詩詞。
秋思教學設計篇二
師:同學們學過歷史,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嗎?(《詩經(jīng)》)。
師:請參照注釋大致了解詩歌的內容。(正音,釋義:君子:曷:棲:塒:)。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師: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農(nóng)村晚景圖,畫中充滿恬靜的氣氛)。
師: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妻子對丈夫的無限思念之情)。
師:此詩寫法上的一個特點是什么?(情景交融)。
師:如果我們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為所有盼望在外親人歸來的家人,如果我們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們沒想到啊,家人的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過去了,那個游子啊,他還在外面流浪。不信,請看這首曲——《天凈沙·秋思》。(投影《天凈沙·秋思》)。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注意節(jié)奏、重音、情感。)。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聽老師輕聲讀,將曲中描繪的所有的景象組成一幅畫。
師:聽完老師的朗讀,你看到了什么?(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
師:你認為畫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羈旅之情或思鄉(xiāng)之情)。
師: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學生研讀賞析。)。
師:我們現(xiàn)在讀到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達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過“斷腸人”的經(jīng)歷或者你看過、聽過其他“斷腸人”的故事嗎?(用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或間接經(jīng)驗強化這種感情。)。
(明確:由于曲中沒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現(xiàn),于是,那位“斷腸人”便可以看作是一個不定代詞,指代“你”、“我”、“他”都行。讀過這此曲的人常常會沉浸于作者描寫的情境之中,有時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無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喚起的并不是讀者的同情心和共鳴,而是對漂泊的切身感受。雖然我們未必都是浪跡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誰又不是一個流浪者呢?)。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毒佑谝邸放c《天凈沙·秋思》為了表達“思”之情,各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現(xiàn)某種“情”,你將選擇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師: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聲。這里,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一下此曲的作者?(簡介馬致遠,元曲以及前人對此曲的評價)。
師:今天,我們學了兩首詩(曲),一個望歸,一個思回。讓我們在音樂的伴隨下再來深情地再現(xiàn)離我們遙遠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樂,學生讀詩、曲)。
師:幾千年來,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說那海水又苦又咸,誰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滿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腳印啊,血跡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來吧(音頻:費翔《故鄉(xiāng)的云》)。
秋思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語言,感悟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
2、通過與《天凈沙·秋》的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3、完成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借助品讀、想象,領會小令凄婉蕭瑟的意境與悲秋思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難點: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通過兩首小令描寫的景物上的異同等方面的比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學技術與學習資源應用。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教學設施。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激發(fā)興趣。
1、課前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
2、詩句接龍:回顧學過的關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詩句。
1、欣賞歌曲。
2、自由發(fā)言。
以游戲的方式,從學生學過的詩句入手,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
1、作者馬致遠簡介。
2、播放課文視頻。
3、范讀課文。
1、認真聆聽,自由朗讀課文。
2、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全班齊讀。
讀課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有助于把握文本。
研讀課文。
深入理解。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令內容:
1、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2、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你品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縱觀這首小令,請你用簡潔的語言來給這幅圖畫擬一個恰當?shù)拿Q。
4、作者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詞句體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情感?
5、介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閱讀課文,思考品味,交流讀后感受。
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作者描繪的景色。
通過秋景的描寫,表現(xiàn)羈旅游子的悲秋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斷腸人在天涯”表現(xiàn)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以及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思鄉(xiāng)悲秋之情。
引導學生抓住小令中的關鍵詞,細細品味,領悟意境,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比較閱讀。
賞析領悟。
1、出示表格。
2、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對兩首小令進行比較。
3、課堂小結。
4、播放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
1、全班齊背《天凈沙·秋》。
2、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各組選派組員交流發(fā)言。
4、背誦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合作的能力。通過與《天凈沙·秋》的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xiāng)之情。
作業(yè)布置。
基礎題:朗讀背誦。
提高題:把小令改寫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拓展題:閱讀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xiāng)愁》,體會詩的意境。
學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業(yè)。
分層作業(yè)的布置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作業(yè)的多元化設計意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
訓練與評價(見附頁)。
附:學生學習工具紙。
1.《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凈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凈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與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
3.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xiàn)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fā)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xiàn)“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xiāng)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fā)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并無思鄉(xiāng)之情。
6.比較《天凈沙·秋》與《天凈沙·秋思》的異同,填寫下表。
《天凈沙·秋》白樸。
作者描寫的景物。
畫面呈現(xiàn)的色彩。
給畫面配一名稱。
作者表達的情感。
兩首曲的相同點。
秋思教學設計篇四
在反復誦讀中培養(yǎng)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1課時。
課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我們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瑰寶之一。在華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們聽到了遠古傳來的關關雎鳩在水一方唱響,我們聽到了那三百首唐詩和宋詞的余韻至今傳唱,我們聽到了梧桐深院漢宮之秋的旋律蕩漾耳畔。這是中國的詩歌華夏的精華,這是聞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詩宋詞元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帶給我們的一首小令《天凈沙秋思》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教師對學生進行抽讀檢測。
3.讓我們節(jié)奏分明的齊讀一遍,一詞一頓,一句三頓。
1.聽老師讀,然后說說這首曲子帶給我們什么感覺?
凄婉、哀傷、悲涼。
2.要讀出“凄婉、哀傷、悲涼”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樣的語調呢?
引導學生用“舒緩、低沉”的語調來讀出這種凝重、哀傷的感情。
3.讀著讀著,這秋的悲涼就滲透出來了,可是這全篇曲子中除標題并無一字為秋,無
一字為悲,我們又是從哪里讀到的呢?誰來說說看?
枯藤老樹。
4.這樣的景有什么特點?
5.它容易勾起我們怎樣的情?
枯藤老樹: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它營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氣氛容易讓我們的心變得憂郁,沉重。
6.還有哪些景物也給我們帶來了類似的感受?
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小橋、流水、人家(共10種意象)
7.引導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動我們心弦的十種意象。(孩子們,讓我們閉上雙眼,用心去想象這些撥動詩人心弦的十種意象,有枯藤、有老樹、昏鴉,有小橋、有流水還有人家,古道上,吹著西風,一匹瘦馬夕陽漸漸西沉入山,一個又一個的鏡頭的交疊,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8.這是一副怎樣的圖畫?
秋日黃昏圖,深秋夕照圖
9.引導學生逐句品析上述10種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別帶給我們什么感受。
枯藤老樹昏鴉
樹老藤枯而顯蕭條無生氣,勾起人哀傷心緒,鴉歸巢加重思鄉(xiāng)愁緒。
小橋流水人家
小橋、流水、人家表現(xiàn)出的是靜雅、安適、溫暖的境界。
這句的基調是否與全曲的悲愁基調不和諧呢?這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這樣的景和作者的處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襯托(反襯)。通過“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氣盎然而又恬美、安適的景象,襯托出游子還在“古道西風“中騎著瘦馬飄零無歸的悲涼。人貴直,文貴曲。樂景寫愁使愁更愁,使情更傷!
古道西風瘦馬。
瘦馬古道行走增加孤獨悲涼之感;西風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陽西下。
夕陽西下倍添回鄉(xiāng)無望之感傷。
10.我現(xiàn)在想問問我們的同學,全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11.深情的誦讀最后兩句。
12.再次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背誦詩文,要求,讀出每一個詞的重音。
請學生談談為何要這樣處理重音。
13.老師總結:
季有春、秋,而選其秋;藤有榮、枯,而選其枯;樹有老、幼,而選其老;時有晨、昏,而選其昏;鳥有鴉、鵲,而選其鴉;馬有肥、瘦,而選其瘦;風有東、西,而選其西;道有新、古,而選其古;陽有朝、夕,而選其夕。全篇既無“秋”字,也無“思”字。但在靜水深流的外表下我們卻能深深體會到了作者傳遞出來的強大輻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場。這都歸功于詩人苦心孤詣精選出來的10個典型的意象。無需濃墨重彩的大肆渲染,無需動詞介詞的連接,只需讓這些意象疊加出一個一個的鏡頭,我們便能觸景生情,感同身受。
1.對比閱讀白樸《天凈沙秋》
相同點:同為昏,同有鴉,同取老樹村落
不同點:馬詩暗淡,凄涼白詩色彩絢爛清新
2.在情感的抒發(fā)上是否一致?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也曾想要積極地求取功名,但它未得賞識,可以說,他一生窮困潦倒,幾乎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寫下《天凈沙秋思》。
白樸簡介:
白樸,出身于金的一個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薦他為官,他對當時的朝廷充滿著厭惡的情緒。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從此寄情于山水之間。
總結:景隨情生,情隨情起。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化讀,繪秋景
1.這些景物都是我們在秋天里常見的景物,可是它們在詩人的眼中,卻這般不同。請根據(jù)我們剛才所說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詩畫般的語言,把這個蕭瑟的深秋夕照圖勾勒出來吧。(100字左右)
2.選取10種意象來表達你的憂傷(喜悅)心情,按照《天凈沙》的曲調填寫一首小令參考場景:在操場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鄉(xiāng)間小路上,公園里。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深深眷戀。
孩子們,也許現(xiàn)在的大家對故鄉(xiāng)還沒有特別的感悟,但有一天,你們背上了行囊,走向了遠方,尋找屬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這世間多么繁華,都比不上家人歡聚時刻的熱鬧;無論走過的旅途有多么美麗,你,最喜愛的還是那條歸家的小路。所以,孩子們,請珍視我們現(xiàn)在的點點滴滴。因為,若干年后,在那個秋風拂過瞬間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這些往事都將成為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傷痛與甜蜜。
秋思教學設計篇五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3、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盡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jié)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三)了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匯報。
(一)探究“見”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薄?BR> 3、秋風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么人呢?
4、創(chuàng)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著,望著,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xiāng)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里,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xiāng)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chuàng)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xiāng)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三個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xiāng)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么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回歸全詩,整體朗讀。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xiāng)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秋思教學設計篇六
這首古詩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本教學設計,在學習方式上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達成上,力求通過讀、思、議,營造出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氛圍,使學者、教者、作者融為一體。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學生吸納、積淀豐富的文化素養(yǎng)。
1、會正確讀寫生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秋思》,默寫《秋思》。
3、通過應用課后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背誦積累。
3、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1、教師準備:制作課件,反復朗讀并背誦古詩,深層次地體會情感,透徹地理解詩意。
2、學生準備:初讀古詩,搜集諸如作者等方面的資料。
1、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fā)了一種什么感情嗎?
(思鄉(xiāng)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1、誰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教師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綠色也沒有了。秋風蕭蕭,落葉紛紛,使人平添了無數(shù)惆悵。身在異鄉(xiāng)的游子常常會生出思鄉(xiāng)的情思。
2、誰能告訴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1、出示課件,進行配樂情景范讀,根據(jù)范讀的情況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著重號。
秋思
〔宋〕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
2、學生試著讀一讀。(試讀2~3遍,也可以互相讀,互相聽)
3、指名讀,要求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來。
1、熟讀成誦。
可采用互讀和小范圍齊讀的方式,豐富閱讀的形式,提高閱讀的效率。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秋思》。
(1)學生獨自邊讀、邊批、邊查、邊悟,試說每句詩的意思。
(2)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獨自理解上的收獲或疑惑。
(3)全班性交流。
3、教師對學生交流中的難點、疑點進行點撥。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交流詩意。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秋天來了,身處洛陽城,只見秋風乍起,倍感孤獨寂寞,決定提筆給家鄉(xiāng)的親人寫封信,將自己的千愁萬緒告訴家鄉(xiāng)的親人。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書信寫好了,但又擔心由于匆忙該說的話沒有說完,就在送信人即將出發(fā)的時候,又打開了已封好的家書。
(3)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么?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圍繞詩中所表達出的強烈的思念之情進行讀、議,豐富學生的想象,深層次地體會詩的內在情感,努力使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1)你是怎樣理解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2)讀完此詩,你被什么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老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感受,并適度進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讀。
1、把這首詩背給自己的父母聽,順便把你的理解、感悟與父母進行交流。
2、試著獨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樣的?
秋思
〔唐〕張籍
秋思教學設計篇七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xiāng)的詩詞。
重點: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難點: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設計理念:
“思鄉(xiāng)”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思鄉(xiāng)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xiāng)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借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于年齡和生活經(jīng)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xiāng)情卻很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為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透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xiāng)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忙學生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到達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jīng)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后讀情,讓思鄉(xiāng)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于幫忙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著“秋”字,你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畫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悅,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此刻讓我們透過古詩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寫秋的詩句: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海上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生讀。
問:這些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幅景象?(生答)。
蕭瑟的秋風,枯敗的草木,飄飛的落葉……構成的一幅秋景圖給你怎樣的感覺?
這蕭條肅殺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這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游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jié)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們此刻說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說說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品味秋韻,感秋愁。
是什么讓張籍產(chǎn)生了思鄉(xiāng)的情懷?(見秋風)。
秋風是見得著的嗎?
那么詩人見到了什么?(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里,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著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呀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樣的思緒呀?(指名說說)。
這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呀!讓我們走進另一位詩人馬致遠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別樣的愁緒。
出示馬致遠的《秋思》,師讀生想畫面。
蕭條的秋景,瘦弱的老馬,浪跡天涯孤獨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請你用朗讀把這一份別樣的憂愁表達出來吧!(自由讀,指名讀,)。
離愁漸遠漸無窮,逢秋向晚腸寸斷,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齊讀馬致遠的《秋思》)。
2、讀寫結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此時此刻,應對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張籍應對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來問問詩人。
看著學生,問:秋風乍起,你——生答:欲作家書意萬重。(2—3人)。
你想要家書中說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筆,把你想說的話在家書中盡情傾述吧!
指名說說家書的資料。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說那也想問,想說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一封家書承載了游子幾多思念幾多牽掛,這實在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3、說不盡,又開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必須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么?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為什么?(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讀,你讀懂了什么?此刻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么?
情境導讀:
這悠悠的思鄉(xiāng)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那悠悠的思鄉(xiāng)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這說不盡的是什么?輕輕一開開出的又是什么?
這首詩,抓住寫信寄信這么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游子濃濃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四、想像畫面,拓展升華。
1、《秋思》寥寥數(shù)字,卻字字飽含一個游子對家鄉(xiāng)對親人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品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畫面,去體味那份游子情懷。
師生合作讀,然后說畫面。
2、讀著古詩你心中產(chǎn)生的什么疑問?
又一年過去了,秋風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誦起——生讀全詩。
思鄉(xiāng)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自古以來有多少游子抒發(fā)過對家鄉(xiāng)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薛道衡)。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
家在夢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盧綸)。
江南幾度梅花發(fā),人在天涯鬢已斑。(劉著)。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
生讀積累。
五、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它古詩。
2、繼續(xù)積累其他表達思鄉(xiāng)情懷的詩句,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3、發(fā)揮想象,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教學反思:
課堂上動靜結合,書聲瑯瑯,淡淡的思鄉(xiāng)情隨著朗誦讀聲在教室里飄散彌漫。讀寫結合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在理解“欲作家書意萬重?!睍r讓學生提筆寫家書,很自然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融為一體,幫忙學生更好地感悟了詩人的情感。詩人資料的使用也恰到好處,在學生體會了詩人思鄉(xiāng)情感的基礎上,拓展詩人的生平資料,使本詩的情感由個人情感上升至愛國愛民的情感高度,把詩人高大形像在學生的心中,提高了本課的情感格調。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本課亦如此。本課拓展學習了馬致遠的《秋思》,本意是用意境相似此詩來幫忙學生理解張繼的《秋思》,但是馬致遠的《秋思》難度過大,并沒有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以詩解詩,以詩悟詩,在選取詩的時候要注意用以輔助的詩的難度不能太大。
秋思教學設計篇八
語文教師身具傳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光榮使命。時代發(fā)展,古詩詞雖被視為文化瑰寶,卻漸被塵封,今天的學生對詩之意、詩之境、詩之美鮮有所感。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裉煳覀冞€可以說“不如授人以漁場?!币驗?,身入寶山,豈可空手而歸?因此,《秋思》教學設計力求引領學生走向、走近、走進詩歌這一獨特的文化中,入詩境,知詩意,品詩味,悟詩情,從而使本課教學收獲實效。
1、以“讀”為主線,通過讀通讀順、讀出節(jié)奏、讀懂詩意、讀出感情四個層次的朗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走進文本,理解作者的思鄉(xiāng)情。
2、以“思”為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句意蘊,體會作者情感。
3、以“思鄉(xiāng)”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張籍的思鄉(xiāng)情,古人的思鄉(xiāng)情,今人的思鄉(xiāng)情。
以“讀”為主線,讀出層次,讀出效果。
以“思”為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句背后蘊藏的作者感情。
多媒體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xiāng)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xiāng)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齊讀)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所以思要讀得長一些。(生再讀一遍詩題)。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師: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jié)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師:我看同學們都會讀了,現(xiàn)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愿意當一個最勇敢的孩子。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還有誰也想來試一試。生讀。
真棒!老師聽出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
(講解字音)同學們讀得真好,老師也想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么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師:讀得真好,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吧,我讀題,你們讀詩句。(學生讀)。
師:對,就是這樣讀,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同學們,靜靜讀讀,邊讀邊看插圖,能不能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生:這首詩寫了作者在洛陽城里看見了秋風,就想給家人寫封信,他想要寫的東西太多了,把信交給捎信人的時候,又把信拆開添上幾句話。
師:說得真好,誰再來說一說。
師:是呀,這首詩主要敘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誰能用三個字概括?
生:寄家書。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生:秋風。
師:哪句詩告訴我們。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點擊課件出示詩句)。
師:你來讀一讀。(生讀)。
師:秋風無影無蹤,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從這句詩中,你能想像到詩人在秋風蕭瑟的洛陽城里見到一副怎樣的景象?
生:他看到洛陽城飄飛的落葉……。
師:那么,當時的洛陽城是怎么樣的呢?請看資料:
在唐代,洛陽商業(yè)非常繁榮,盛況空前。由于洛陽交通便利,是唐朝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又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外國商人經(jīng)廣州、揚州,抵達洛陽,然后去長安。被稱為唐朝的第二大首都——東都。
師:從這段資料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當時的洛陽城很繁華……。
師:然而這一切繁華的景象,詩人卻視而不見,見到的,只有冷冷的秋風,南歸的大雁,飄零的樹葉。此情此景,詩人不禁吟道———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秋在我們的眼中是喜悅的,為什么在張籍的眼中是如此的凄涼呢?請大家讀下面的文字。
出示資料:張籍祖籍吳郡(現(xiàn)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開始四處游歷做官,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外郎、國子司業(yè)等職,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候,客居洛陽為官,又是一年秋風至,望著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
師:你從這段文字中明白了什么?
生:他在外地做官,遠離家鄉(xiāng)。
師:洛陽到蘇州有870多公里,在當時,交通不便,這算是遙遠的路程了。
生:他10歲離家,游歷做官也許很多年沒有回家了。
生:家鄉(xiāng)的親人,家鄉(xiāng)的景色,家鄉(xiāng)的一切……。
師:但這些他現(xiàn)在見得到嗎?
生:見不到。
師:秋風瑟瑟,詩人難以回鄉(xiāng),不免引起了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在那個年代,只能寫封信回家,寫給親人的信就叫——生:家書。
師:而這一封家書,要到達親人的手上,少則幾個月、半年,有的甚至要幾年,因此,古人特別看重這一封家書,詩圣杜甫就曾經(jīng)這樣寫道(出示句子)——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生:家書的重要,比萬兩黃金還貴重。
師:正是因為家書的意義非凡,詩人才會——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意萬重就是——。
生:想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師:是呀,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心里,同學們,假如你就是張籍,此時你會想起家鄉(xiāng)的什么人,什么地方,會說些什么呢?拿起筆,寫一寫(課件出示:1、芳草凄凄的古道旁,白發(fā)蒼蒼的父母,在翹首遠望……2、楊柳依依的斷橋邊,淚眼汪汪的幼子,在踮腳遠眺……3、夜深人靜的小院里,形單影孤的妻子,在望月嗟嘆……)。
1、我想對年邁的父母說……。
2、我想對勞累的妻子說……。
3、我想對幼小的兒女說……。
4、我想對我的兄弟姐妹說……。
5、我想起了家門口的小樹林……。
6、我想起了小時候讀書的屋子……。
7、我想……。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信總算寫完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課件出示詩句)。
同學們張籍寄信時,他心情如何?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擔心什么?當捎信的人馬上就要出發(fā)的時候,他是怎么做的?
師:可臨行為什么又開封?“開封”是什么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開,又合上又打開……。
師:詩人把信打開幾次?
生:一次,兩次,三次……。
師:把你的理解帶進你的讀中(讀后兩句)。
師:一個小小的開字,一個平常而又細微的動作,卻飽含了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我們從這平淡之處可見作者構思的艱辛,這也是本詩的獨特之處。
四、配樂誦讀,深化情感。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游子濃濃的鄉(xiāng)愁呢!請讀《秋思》。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
那他還帶走了什么?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魂去也,空一身哪!現(xiàn)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里的秋風。于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讀詩;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張籍身在洛陽,心在故鄉(xiāng)。這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請讀《秋思》。秋風乍起,思鄉(xiāng)涌起,寫不完的思念,說不盡的鄉(xiāng)愁,此刻,你是否把張籍那悠長而又濃郁的秋思學深深地記在心中呢?背《秋思》。
五、拓展升華,總結全詩。
師:同學們這思鄉(xiāng)懷親又何止張籍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xiāng)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里。
(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唐.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唐.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清.袁枚。
師:多么動人的詩篇,多么真摯的感情,他們表現(xiàn)了一個共同的心聲——思鄉(xiāng)情。同學們,當你們長大后,當你們遠離家鄉(xiāng)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之時,你們會覺得故鄉(xiāng)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溫馨、最不能割舍、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秋思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3、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其寫法的特色。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引起對風的興趣。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初步感知,了解詩意。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盡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jié)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三)了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匯報。
三、探究詩詞,體會詩情。
(一)探究“見”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
3、秋風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么人呢?
4、創(chuàng)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著,望著,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xiāng)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里,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xiāng)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chuàng)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xiāng)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ㄈ齻€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xiāng)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么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回歸全詩,整體朗讀。
四、回應前文,探究寫法。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xiāng)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喚起想象。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
師:同學們在宋代王安石眼中鄉(xiāng)愁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鄉(xiāng)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張籍寫的《秋思》(板書課題)。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師: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jié)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生:自由讀詩。
師:我看同學們都會讀了,現(xiàn)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愿意來當一個最勇敢的孩子。
生:讀詩。
師: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還有誰也想來試一試。生讀。
真棒!老師聽出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jié)奏。(課件出示古詩)。
(講解字音)生再讀。
師:很好。來咱們全班一齊讀《秋思》。起。
師:這首詩同學們都讀得字正腔圓了。老師也想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么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師:老師讀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準備起。
現(xiàn)在老師想調換一下,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后半句,敢嗎?好準備起。
師:真不錯??蓡螁螘x還不夠,還要理解詩意?,F(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書中的插圖、注釋,也可以借助工具書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讀詩意。
師:誰能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讀懂了詞語的意思。
生:2.我知道這是詩的意思。
師:真厲害知道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見秋風刮起就想家了。
師: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鄉(xiāng)情呢?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點擊課件出示詩句)。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那作者看見的是什么?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師: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見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師:站在凄涼的秋風中,作者想——家。
生:交流張籍資料。(課件出示)。
生:寫家書。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你能從詩中找出句子嗎?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板書:意萬重)(課件出示詩句)。
師:意萬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換個詞嗎?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領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信寫好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課件出示詩句)。
同學們張籍寄信時,他心情如何?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擔心什么?
師:可臨行為什么又開封?“開封”是什么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開,又合上又打開……。
師:詩人把信打開幾次?
生:一次,兩次,三次……。
師:第一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第二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第三次張籍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呀張籍你已經(jīng)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游子濃濃的鄉(xiāng)愁呢!請讀《秋思》。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
那他還帶走了什么?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張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稓w信吟》(點擊課件呈現(xiàn))讀詩。
生交流思鄉(xiāng)的古詩,進一步感受鄉(xiāng)愁。
師:我看同學們手中還有很多思鄉(xiāng)的古詩,課后咱們班來辦個思鄉(xiāng)的古詩大會好嗎?
師:老師這里也有思鄉(xiāng)詩句。(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唐。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唐。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清。袁枚。
師:這思鄉(xiāng)懷親從唐至清源源流傳,他流呀流,流進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心中,請看課件出示:余光中《鄉(xiāng)愁》)(音樂響起)。
師:同學們,張籍的鄉(xiāng)愁是思念家中的親人,那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
(比較鄉(xiāng)愁,提升愛國情懷)。
師:同學們家鄉(xiāng)的山水總讓游子們魂牽夢繞,家鄉(xiāng)的親人更讓游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舍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向往。
《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游子們的心,讓我們再一次吟詠這首傳世之作吧!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于古人創(chuàng)造詩詞,無愧于詩詞有別于其它文體,無愧于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和學生一起在讀中感悟詩情。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只有28個字,我們不能把詩拆得支離破碎,使它失去了整體的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jié)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二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再師生配合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xiāng)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引領學生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煉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耙馊f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風是無形的,看不見但作者卻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xiāng)愁生于秋風里”、“鄉(xiāng)思寄寓家書中”、“鄉(xiāng)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詩的重點。當學生感受到張翰能棄官而回,而詩人卻只能通過寫家書來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于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讓學生交流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了解后,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么?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耙娗镲L”“意萬重”是聯(lián)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xiàn)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chuàng)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fā)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指導學生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凄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這瑟瑟的秋思,絞碎了詩人思鄉(xiāng)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jié)課采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詩人的濃濃的鄉(xiāng)愁后,當捎信人帶走了信時,我及時挑疑:這帶走的僅僅是一封信嗎?它還帶走了什么?學生馬上反應出帶走還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鄉(xiāng)情、作者對家人的祝福……我及時把學生引入孟郊的《歸信吟》:書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讓學生再一次走進了張籍的心中。接著我還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鄉(xiāng)古詩,進一步感受鄉(xiāng)愁,最后把學生帶進來現(xiàn)代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在凄婉的音樂背景下,聽教師范讀,學生自己讀,把鄉(xiāng)愁提升到愛國情愁中。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時間的掌握,詩中的挖掘都還欠火候,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一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jié)奏感把握不強,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jié)發(fā)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chǎn)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xiàn)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xiāng)之情。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fā)詩人思鄉(xiāng)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xiàn)詩人抒發(fā)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們知道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并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jié)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jù)詩句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窘涣鼽c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xiàn)出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游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凄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游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lián)語作連綴,只是分別并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xiàn),使人聯(lián)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窘涣鼽c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后兩句為抒情?!皵嗄c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跋﹃枴比缪梢韵胍娝赵诶蠘浠桫f,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凈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游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xiāng)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xiàn)“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二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礎知識,培養(yǎng)對古典詩詞曲的興趣。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把握詩歌大意,在讀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語言,體會其情味,感悟曲中創(chuàng)設的意境,領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揣摩古詩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3、通過對比閱讀,拓展延伸,體驗鑒賞詩詞的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yǎng)。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體會小令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在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通過朗讀、品味,把握詩歌大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鑒賞表現(xiàn)秋景的意象,體會曲中的意境,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生平資料、古箏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元曲及作者白樸的相關資料。
采用品味、誦讀、交流、研討的教學方法。
一、交流導入,理解課題。
1、學生用一至兩個詞語表達對秋天的印象。
2、溫故知新,學生重溫與秋有關的古詩詞。
3、導入新課,解題,簡介元曲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疏言,感悟詩意。
1、學生自由讀讀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個字的讀音,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讀通,讀順。
2、指名學生朗讀、齊讀,教師相機評價指導讀出曲的節(jié)奏、韻味。
3、借助注釋或查閱工具書,同桌合作學習理解詩歌大意。
4、發(fā)揮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大意。
教師隨機提問:對“殘霞、輕煙、寒鴉、飛鴻影下”等詞的理解。
這首曲寫的是秋天什么時候的景色?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5。有感情地朗讀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圖景用朗誦表達出來。
三、細讀悟象,把握詩境。
1、找一找作者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2、朗讀第一句中的景物。
(1)這些景物讓你感到這是一個怎樣的秋天?
(暗淡、蕭瑟、冷清)。
(特別注意:孤、落、殘、輕、老、寒六個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鴉”這些景物容易讓我們產(chǎn)生哪些情感?為什么?)。
(3)請同學們把這種凄涼、冷清、孤寂的情感讀出來,聲音要輕、緩。
(4)引入一組寫秋的古詩詞,進一步感受“悲秋”。
3、朗讀最后兩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這些景物又讓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秋天?(燦爛的、明朗的、絢麗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讀展示出最后兩句一個多彩絢麗的世界,聲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選擇“青山??黃花”寫來寫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青山綠水:充滿生機;白草紅葉黃花:色彩艷麗、多變。這些景物不僅美麗,而且象征著生命鮮活明亮。表達作者積極、樂觀、對生活充滿希望)。
4、此曲描繪的秋景圖由兩部分構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對比)。
5、兩者是如何連接起來的?“一點飛鴻影下。”
(1)鴻雁有什么特點?(一點:說明遠,高;影下:說明速度快。)從大雁的這些特點你體會到了什么?(充滿活力)。
(2)讀出作者看到飛鴻打破凄涼、冷清、孤寂后的驚喜,讀出飛鴻速度之疾。
6、小結,引讀。
(1)小結: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構成,前二句呈現(xiàn)出一片蕭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圖,鮮明活躍起來。最后,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結束,增添了五彩繽紛的亮麗色澤。
四、研讀悟意,體察詩蘊。
作者將秋日傍晚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我們還要考慮到作者寫這首散曲時的背景和作者生平這個因素。(滲透“了解背景,知人論詩”的學習詩詞方法)。
(1)學生閱讀白樸的生平資料。
(2)本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抒發(fā)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達樂觀積極地對待人生)。
五、誦讀頓悟,表達詩情。
朗讀全曲,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讀出味道,更要讀出情感。
指名讀、教師范讀、齊讀。(滲透吟誦的技法“平長仄短,依字行腔”讀出詩文的聲韻之美。
六、拓讀積累,賞析延情。
(一)總結欣賞古詩詞的方法。
(反復朗讀,了解詩意;品味語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體會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論詩。
(二)出示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對比閱讀。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第九冊第二組教材中的一首詩。唐朝詩人張籍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段——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十分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xiāng)之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能讓學生在短短28字中感受到思鄉(xiāng)懷人詩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學習祖國語言文化的精髓。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能夠做到當堂背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資料,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3、透過適當?shù)幕仡櫯c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深入主題,理解資料,透過多層次地朗讀,探索詩的內涵,感悟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作者的表達手法。
表達方法的歸納與應用。
從分析情感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思鄉(xiāng)詩的寫法,學習思鄉(xiāng)詩的鑒賞方法。
聯(lián)系實際,體會古詩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分析:
學生已步入小學高年級階段,透過四年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感悟詩的內涵和情境方面有些淺顯。又由于年齡的原因,學生對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不了解,都會造成和詩人情感上的隔閡,這些也將成為學生學習的障礙。因此,品讀過程中創(chuàng)設良好情境,交代作者及寫作背景,是很必要的。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生:明月。(齊答)。
師:借一種景物來表達一種思想感情,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就應是——。
生:借景抒情。
師:《泊船瓜洲》表達的是思鄉(xiāng)情,所以它是古詩中的一種——思鄉(xiāng)詩。好,我們這天再來學習一首思鄉(xiāng)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
(板書課題)。
二.反復誦讀,切入主題。
師:請大家齊讀題目——。
生:秋思。
師:誰能解釋詩題的意思?
生1:秋天里的思念。
生2:在秋天思念家鄉(xiāng)。
師:“思”是思念家鄉(xiāng),“秋”是秋天,秋季或秋景。誰能把題目的意思再說一下。
生:作者在秋天的景色中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
生:明白。(齊答)。
(生自由讀課文《秋思》。)。
(課件出示《秋思》這首詩。)。
師:好,誰來讀一讀?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讀準了。
生:(朗讀)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意萬重”里的“重”是多音字,他念得很準確。來,我們讀一讀,洛陽城里見秋風,預備起。
(生齊讀)。
師:再來一遍,預備起。
(生齊讀)。
師:很好!誰再來讀一讀《秋思》?請同學們注意聽,他在讀詩句的時候是怎樣停頓的。
(生朗讀)。
師: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位同學在哪個地方停頓了一下?
生1:他在“洛陽城里”后面停頓了。
生2:他在“見”后面停頓了一下。
生3:在每一句第二個、第四個、第五個字后面都有停頓。
師:總結的真好(出示有停頓符號的古詩),我們一齊來讀一遍。
(生齊讀)。
師:很好,大家在讀古詩時,不但要讀準確,有節(jié)奏感,還要讀出詩的韻味。你們試著讀一讀,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
(生自由讀《秋思》。)。
師:同學們,詩讀到這兒為止。那大家看看,詩人是借什么來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呢?
生1:(猶豫)是洛陽城。
生2:不對,是秋風!
師:哦,作者是因為“見秋風”,而表達了“思鄉(xiāng)情”。
(板書‘見秋風’‘思鄉(xiāng)情’)。
師:請大家再默讀古詩,看看作者到底把自己的全部思念都寄托在什么之上?
(生默讀)。
生:我覺得作者是因為看到了秋風才引起了思鄉(xiāng)之情,并不是把思鄉(xiāng)之情寄托在秋風上。
師:那他寄托在哪里了?
生1:寄托在信里。
生2:寄托在家書里。
(師板書“作家書”)。
師:把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都寄托在家書之中。作者寫家書,這是寫景還是講述一件——。
生:事。
師:用事來抒發(fā)感情,就不是借景抒情,而是——。
生:借事抒情。
師:我們也能夠稱為——敘事抒情。(板書)。
三、深化體會,品悟詩情。
1.理解“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剛才有同學說,作者是因為看到了秋風才勾起了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原句是——。
生:洛陽城里見秋風。
師:嗯,“見秋風”,那老師就有疑問了,秋風無形,他怎樣能看得見呢?
生:我想是風吹落了樹上的黃葉,被作者看見了。
師:深秋已至,黃葉紛飛。落葉尚且要歸根,人卻——。
生:不能回家。
師:對。作者還看見了什么?
生1:還看見風吹翻了野草。
生2:風吹動了屋檐下的燈籠。
生3:風吹動了作者頭上的頭巾。
生4:還吹動了他的長袍。
生:右邊穿藍長袍的。
師:大家仔細看圖,猜猜詩人有多大年紀了?
生:就應五六十歲了。
師:是啊,他須發(fā)花白,背已經(jīng)駝了。明白詩人在外漂泊了多少年嗎?
(生搖頭)。
2.理解“欲作家書意萬重”
(課件出示張籍資料。)。
生1:他必須很孤獨。
生2:很孤單。
生3:就像王維一樣,“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彼芗拍?。
生4:心里空蕩蕩的,因為不能回家。
生5:肯定很難受。
師:這么多的愁苦,他最想向誰傾訴?
生:家人。(齊答)。
師:不能直接對面傾訴,就只好選取——。
生:寫信。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請從詩中找出原句。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板書:意萬重)(課件出示詩句)。
師:“意萬重”是什么意思?
生:想說的話很多,可又不知從何說起。
師:是呀,離開家這么多年了,年邁的父母、無依的妻兒,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魂牽夢繞想見到的。此刻,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
(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誰來說一下張籍的肺腑之言?
生1:他會寫,父親,母親,你們身體還好吧?我不在家,不能照顧你們,是孩兒不孝,你們必須要保重?。?BR> 師:多淳樸的語言,卻是游子一份濃濃的牽掛。誰還有?
生2:爸爸媽媽,你們身體好嗎?我雖然不能回家,但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們。快到中秋了,我們卻不能團圓,我讓人給你們帶些銀子,去買一些月餅,就當兒子的一片孝心吧。
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還有嗎?
生3:父親,母親,你們好。很久沒回家了,我很想你們。今年的中秋節(jié)我回不去了,可明年,我必須早早趕回去,和家人早日團圓。還有寫給妻子的,夫人,你辛苦了,我不在家,是你照顧父親母親,真的很感謝你。
生:不夠。
師:是呀,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
生:欲作家書意萬重。
3.理解“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BR> 師:信寫好了,張籍寄信時,情緒又如何呢?你能從詩中找出這個字嗎?
(課件出示詩句)。
生:恐。
師:誰能解釋“恐”?
生:擔心。
師:擔心什么?
生1:想說的話沒寫完。
生2:是不是漏掉什么了。
師:所以他就——。
生:又把信打開了。
師:我們一齊來讀——。
生:(齊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師:“開封”是什么意思?“又開封”呢?
生:“開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開。
“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開,又合上又打開……。
師:詩人把信打開幾次?
生1:兩次。
生2:就應是好幾次。
師:張籍第一次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第二次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第三次把信打開,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說不盡。
張籍呀你已經(jīng)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
——生: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4.品悟詩情。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著老師一齊品味古詩,感受張籍的思鄉(xiāng)情懷。
(師配樂范讀,生閉目感受。)。
師:請同學們睜開雙眼,如果你感受到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就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
(三個同學相繼配樂朗讀)。
師:大家一齊來朗讀,把這濃濃的思鄉(xiāng)情傳遞給所有在外漂泊的游子和他們日思夜想的家人吧。
(生齊讀。)。
(全班齊聲背誦)。
四、誦讀提升,深化情感。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張籍此刻的情緒,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點擊課件呈現(xiàn)《歸信吟》。生讀詩)。
師:魂已去,空一身?。〈丝膛惆閺埣闹挥小?。
生1:只有他自己。
生2:只有空蕩蕩的街道。
生3:只有洛陽城里的秋風。
師:同學們,懷有這思鄉(xiāng)情緒的又何止張籍和孟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遠家離鄉(xiāng)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信里,融進詩里。課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有關思鄉(xiāng)的古詩,誰來展示一下你的收集。
(生交流思鄉(xiāng)的古詩,進一步感受鄉(xiāng)愁。)。
師:老師那里也有幾句思鄉(xiāng)詩句。
(課件出示)師生配合讀。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張九齡。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xiāng)?!?袁枚。
師:同學們,故鄉(xiāng)的山水總讓游子們魂牽夢繞,故鄉(xiāng)的親人更讓游子們牽腸掛肚。也許此刻你們還不能完全體會,但是你們終有長大的一天,去闖蕩天涯,去打拼自己的事業(yè),那時候,你們必須會懂得這種無法割舍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向往。讓我們再次深情吟誦這首思鄉(xiāng)的傳世名作——《秋思》!
(師生同誦)。
師:這節(jié)課就上到那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秋思。
唐張籍。
見秋風意萬重。
作家書————思鄉(xiāng)情(敘事抒情)。
說不盡又開封。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四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xiāng)的詩詞。
教學重點:
借助注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復朗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幻燈片。
2、學生準備:搜集表現(xiàn)思想之情的古詩詞,并多讀幾遍。
設計理念:
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jīng)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后讀情,讓思鄉(xiāng)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于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一、詩句導入,引起對風的興趣。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初步感知,了解詩意。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盡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jié)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三)了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匯報。
三、探究詩詞,體會詩情。
(一)探究“見”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
3、秋風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么人呢?
4、創(chuàng)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著,望著,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xiāng)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里,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里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莼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xiāng)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chuàng)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xiāng)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ㄈ齻€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xiāng)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么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回歸全詩,整體朗讀。
四、回應前文,探究寫法。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xiāng)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喚起想象。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當作練筆。
3.搜集表達思鄉(xiāng)情感的詩詞、歌曲,在班級展示。(選做)。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五
1、播放歌曲《故鄉(xiāng)的云》。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fā)了一種什么感情嗎?
(思鄉(xiāng)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秋思”怎么講?作者思什么?
1、觀察詩中插圖,想象圖中畫的是什么意思。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3、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4、再讀全詩,結合注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5、班級交流: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蘊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么?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讀完此詩,你被什么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搜集、積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六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yōu)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1、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板書:秋思。齊讀。
3、釋題:說說你對“秋思”的理解,再帶著你體會到的感情讀題。
4、質疑:對了這一詩題,你又有什么想要問的嗎?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評讀。
3、反復朗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互動交流。
1、默讀,思考:你從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2、互動交流:(見秋風;意萬重;復恐、不盡;又開封)。
3、帶著自己的體會,感情朗讀。
4、指名讀。
1、回憶詩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斷,反復朗讀。
2、背誦古詩。
3、師總結:《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1、搜集其他寫“秋天”、“思鄉(xiāng)”的詩詞、佳句。
2、給家人寫一封信,傳達你對家人的濃濃親情。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七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jié)奏感把握不強,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通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jié)發(fā)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chǎn)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為聞名,這首詩通過寫景,表現(xiàn)出了游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xiāng)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fā)詩人思鄉(xiāng)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xiàn)詩人抒發(fā)感情的詩句。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通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通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并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么,你們知道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游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凈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為“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鏈接。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凈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并采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jié)奏、重音?!窘涣鼽c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jù)詩句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xiāng)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凄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xiàn)出一派蕭瑟凄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游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游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向往,也反襯出游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凄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里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游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lián)語作連綴,只是分別并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xiàn),使人聯(lián)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后兩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游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跋﹃枴比缪?,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疤煅摹倍值闹赋?,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凄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fā)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并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天凈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桫f歸巢襯托了游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游子思鄉(xiāng)的那種孤寂凄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xiàn)“思”,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凄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秋思教學設計篇十八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注釋、課后練習、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yōu)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通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板書:秋思。齊讀。
3、釋題:說說你對“秋思”的理解,再帶著你體會到的感情讀題。
4、質疑:對了這一詩題,你又有什么想要問的嗎?
二、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評讀。
3、反復朗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互動交流。
三、品讀,感悟情感。
1、默讀,思考:你從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作者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2、互動交流:(見秋風;意萬重;復恐、不盡;又開封)。
3、帶著自己的體會,感情朗讀。
4、指名讀。
四、回讀,總結、積累。
1、回憶詩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斷,反復朗讀。
2、背誦古詩。
3、師總結:《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做客他鄉(xiāng)的旅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其他寫“秋天”、“思鄉(xiāng)”的詩詞、佳句。
2、給家人寫一封信,傳達你對家人的濃濃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