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師讀后感評語(三篇)

字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教師讀后感評語篇一
    關于兒童,連弗洛伊德這樣的大師所言也未必正確,我們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過,作者的這一觀點,我倒是深表贊同。本來嘛,小孩子如同一張白紙一樣來到人世,對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腳等都是兒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兒童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因為經(jīng)驗欠缺,必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大人看起來淘氣的行為。如果真的愛孩子,又了解了這一點,給予兒童更多的自由,讓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完善,豈不是能塑造孩子!
    記得曾經(jīng)有位姐姐帶著自己正上幼兒園的女兒來玩,小女孩活潑可愛,新奇地望著周圍的一切。年輕的媽媽告訴女兒:“這位阿姨是老師!”“老師……”聽到這兩個字,小女孩頓時害怕地躲到了媽媽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卻笑不出來:小女孩的老師到底對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師?
    這件事也許是個案,但確實讓我在一段時間之內(nèi)對中國的幼兒教育產(chǎn)生了擔憂?!稅酆妥杂伞肪陀幸粋€老師粗暴對待學生的案例:某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著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當時看到這一幕的蒙氏老師想:這回老師沒話說了吧!接著,令人驚愕的一幕發(fā)生了,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
    怎么著都是孩子的錯!可想而知,經(jīng)常被這么指責的孩子必然會膽怯、不自信、內(nèi)向、對別人也不會寬容到哪兒去,并且對什么都沒信心,也不敢去挑戰(zhàn)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創(chuàng)造力了!
    其實,何止是兒童,在充滿指責、冷漠、抱怨的環(huán)境里,任何人都不會感覺到快樂,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圍的環(huán)境充滿了愛、自由與溫情,人與人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會快樂、有效率的多?
    當我們理解了這一點,是不是就會更加以寬容的心態(tài)來面對這個紛亂的世界呢?
    教師讀后感評語篇二
    《有效教師》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著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散發(fā)著教師智慧的光芒。讀后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并獲得了許多感悟。
    一、在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對于教師來說,愛是不可須臾成缺的,只有以摯愛奠基,才會傾盡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獻給所熱愛的事業(yè)。魏書生認為:“埋怨環(huán)境不好,常常是我們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不好教,常常是我們的方法太少。”眾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訴我們,不管處于什么樣的處境,只要你有奮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會自覺地去改變自己把外在的壓力轉化成巨大的動力,不斷地學習,集百家之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碧招兄@句話,標示了有效教師的師德境界。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苯逃绕湫枰獰崆椋枰獝?,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師。我們要在無私的愛中不斷認識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前警醒自我
    有效教師都有一顆不泯的童心,他們總是保持著真誠、熱情、樂觀和積極,他們十分樂意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游戲,一同歡笑,一同煩惱,錢夢龍老師說:教師只有始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斯霞老師直到七八十歲高齡還在與學生親密接觸,譚迪敖老師整天與學生一起沉浸于小發(fā)明之中,多年如一日,樂此不疲。
    《有效教師》給予的啟示便是教師要以平穩(wěn)的情緒和愉快的身心投入工作。善于營造和諧的愉悅的教育氣氛,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激發(fā)他們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與發(fā)展。
    三、在學習與反思中發(fā)展自我
    陶行知說過:“教師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敝挥袑W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可見要成為有效教師對于學習與反思至關重要,要把學習和反思作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jīng)驗而不對經(jīng)驗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學經(jīng)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jīng)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彼o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經(jīng)驗+反思。它清楚地說明了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反思。反思不僅僅是頭腦內(nèi)部的想一想,他是一個不斷實踐、學習、研究的過程。學會不斷自我反思是發(fā)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為營造新課堂氛圍的重要目標。作為教師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于交流勾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以誠相對,相互扶持,集體的智慧永遠大于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同行相輕”。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過,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痹诤献鹘涣髦胁粩嗵岣咦晕?。
    教師讀后感評語篇三
    “當給兒童自由時……”這是本書自序的第一句話,通覽全書,回頭再看這句話有很多感想。
    本書以愛和自由為全書的立足點,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的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guī)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并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作者相信這樣孩子就可以全面發(fā)展,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種事例詮釋了“愛和自由”對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時,也簡要地提到了約束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傮w來講,作者比較審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實踐著兒童教育,并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
    作者所謂的“愛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主角還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對象。作者要求成人盡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科學的愛,給他們盡可能充分的自由。但無論加上什么樣的修飾詞,這種施予和授予的關系沒有變,孩子是被動的,是從屬地位的。這意味著,成人有權力決定給什么樣的愛,給什么樣的自由。給什么,怎樣給,取決于成人認為怎樣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這種施舍的“愛和自由”是功利主義的,并且會因社會的壓力而不斷修正、變化,最終就是妥協(xié)和放棄。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談到了愛,自由,但是,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礎和本質。“尊嚴和獨立”:生命的尊嚴和個體的獨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張這種尊嚴和獨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賦予人類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極力想說明,如果你認識不到,不尊重這種天賦人權,你就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愛、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給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權利,是從“尊嚴和獨立”生發(fā)出來的。如果不認識到這點,所謂的“愛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偽善的,也是善變的。
    僅僅“愛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嚴和獨立”地發(fā)展,他需要責任,需要平等。不背負責任,很難談到尊嚴;沒有平等,獨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嚴和獨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環(huán)境中成長,很難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當然需要愛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擔負各自的責任。這樣,人格才能健康發(fā)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們珍視孩子的尊嚴,那我們就該成為維護尊嚴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