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通用18篇)

字號:

    方案的制定需要考慮相關的因素和條件,以保證最終的效果和目標的達成。編寫一個完美的方案需要我們具備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的思考和研究,以下是一些相應的范例供大家參考。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一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我根據音樂欣賞教學應該遵循藝術本身的規(guī)律,從聽覺入手,從情感入手,充分重視審美體驗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學中重點強調了“聽覺”的培養(yǎng),以“聽”為主,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自由想象、聯想并用各種方式表現對音樂的感受、理解。下面將教學的思路作一簡述:
    一、導入:
    課間播放“金蛇狂舞”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背景中自由走進教室,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無形中對音樂有所感受,為教學埋下伏筆。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反映,自然地引出再聽音樂片斷,并讓學生通過聽辨、思考、討論,讓他們給樂曲命名,給一首從未接觸過的作品命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初聽全曲的積極性,他們會全神貫注地去聽,去想象,去創(chuàng)編。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起了學習興趣。
    二、簡介作品:
    通過教師簡明、生動的講解,使學生對作品相關的常識、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曲式結構等有簡單了解。
    三、簡單的分析作品:
    利用多媒體課件,采用分段聽賞的方法,使學生對每個樂段有所感受與體驗。首先讓學生聽引子部分。聽后師提出問題:引子部分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醞釀了什么情緒?通過學生的描述,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接著讓學生聽a段部分,聽后師提出問題:引子過后是什么樂器把引子與第一樂段連接起來的?力度上有什么變化?有何作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對力度的聽辨力與聯想力,通過哼唱加深記憶,進一步感受了音樂的歡快情緒。最后讓學生聽賞b段部分,師提出問題:a樂段和b樂段哪個樂段最熱鬧?用什么樂器來烘托熱烈歡騰的氣氛的?你能說說這段樂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嗎?你能說出樂曲中堂鼓的節(jié)奏嗎?通過讓學生小組探索討論,讓學生自己畫圖形譜從而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通過用筷子模仿堂鼓演奏,加深音樂記憶,感受“對答響應”與“螺絲結頂”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樂曲中的運用和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與音樂理解能力與表現能力。
    四、復聽全曲:
    在對作品有所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聽全曲,然后讓學生用手中的圖形按音響的順序在課桌上排列起來,并讓學生小組互相把聽到的音樂描述下來,從而檢測學生對音樂結構的分辨力,這樣既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又掌握了全曲的結構。
    五、用筷子為樂曲伴奏:
    在學生中找出一名小指揮中,到講臺上指揮,要求學生在聽到引子部分時隨意做律動,在聽到a段部分時用筷子互相敲擊,在聽到b段部分時用筷子模仿堂鼓的敲法為樂曲伴奏。
    六、課堂小結:
    以往的小結通常都是由教師進行的,本節(jié)課由學生來進行小結,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同時也檢測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培養(yǎng)了學生的音樂思維。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二
    為了搭建展示學生才藝特長的平臺和陽光精神面貌,營造積極向上、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讓學生親近藝術,展現朝氣的少年的.健康形象,同時立足舞臺向更多的音樂愛好者發(fā)出邀請,使更多的學生與音樂交上朋友,特舉辦此次音樂會。
    “賀新年音樂會
    多媒體教室
    四年級全體同學及任課老師
    12月31日下午(如有特殊情況另行通知)
    1、選好主持人(兩男兩女,每班選一對組持人)。
    2、每個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必須準備好節(jié)目,而且要保證有一定的質量。歌唱類可以是聯唱、小組唱、大合唱、表演唱、器樂伴奏唱、歌伴舞等,舞蹈,相聲,小品等。老師也會準備一個節(jié)目。
    3、提前一周上報節(jié)目,主持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寫好節(jié)目串詞并提前預演。
    4、布置音樂會會場,每個班從賣廢紙的班費中拿出一部分錢買點零食,但要注意不要破壞教室衛(wèi)生。
    5、微機老師準備好音響設備
    6、評出優(yōu)秀演員,優(yōu)秀節(jié)目,并且頒發(fā)獎品以示鼓勵。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三
    一.通過聆聽《星光圓舞曲》、《會跳舞的洋娃娃》、《號手和鼓手》,感受分辨鋼琴、小提琴及不同樂器的音色、節(jié)拍。初步感受、分辨音樂的不同情緒。感覺音樂中描繪的“小音樂家”形象。
    二.學習用甜美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布娃娃彈琴》、《法國號》,用動作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
    三.能結合自己生活中的經驗探索感知音的長短。
    演唱《布娃娃彈琴》、《法國號》,用動作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
    教學時數:三課時。
    一.表演《法國號》。
    用模唱法學習歌曲產《法國號》。
    演唱時聲音干凈而富有彈性?!拔税桶汀钡谝粋€字“嗡”要唱得強,似號聲,“巴”要唱得輕巧,“誰在唱歌”要唱得連貫,用連、斷的對比表現這首歌。
    邊唱邊用手半握拳狀在桌子上擊出強弱。第一拍用空心拳擊桌面為強,第二、三拍用手指點擊桌面為弱。
    學生自編動作表演歌曲。
    二.聆聽《號手與鼓手》。
    完整初聽樂曲,聽到喇叭舉手表示。
    復聽樂曲徒手做打鼓和吹喇叭的動作。
    分組表演。
    三.表演《布娃娃彈琴》。
    用聽唱法學習《布娃娃彈琴》。聽錄音初步感受歌曲。
    聽教師范唱,學生們跟著老師的歌聲擊拍。
    4小節(jié)一句跟著老師的琴聲學唱歌曲。歌中兩處“321與232”一字多音要唱準確,“叮叮咚”要唱得輕快。
    注意學生歌唱的速度,稍慢但不要拖拉,使得歌曲演唱達到優(yōu)美抒情的效果。
    可選擇碰鐘敲擊每小節(jié)的第一拍為歌曲伴奏。
    四.聆聽《會跳舞的洋娃娃》。
    完整聆聽樂曲,感受樂曲的情緒。
    樂曲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音樂中的洋娃娃怎樣跳舞,請你用動作表現出來。
    復吸樂曲,一部分同學隨著音樂做動作。用手半握拳敲擊節(jié)拍。一部分學生可隨著音樂用手指按圖譜劃動,感受樂曲的快慢。
    五.聆聽《星光圓舞曲》。
    初聽樂曲,感受樂曲的情緒。感受鋼琴的音色。
    說出樂器的名稱,邊聽音樂邊用手指敲擊節(jié)拍。
    隨著音樂用動作表示出三拍子的感受。
    音的長短是本課的知識點。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感覺理解音的長短。
    用比較的方法說也瀑布流水與房檐滴水哪個長,哪個短。
    用打擊樂敲擊,就出哪個聲音長,哪個聲音短。
    將學生分成小組,對課本上的思考題進行討論,并且用筆在紙上畫出長短線條。
    七.編創(chuàng)與活動:走走跳跳。
    走走跳跳是一個聽辨強弱的游戲。
    學生圍成一個圓圈,教師手持鼓站在圓圈中,教師敲鼓,學生走和跳,鼓聲強跳,鼓聲弱走。
    教師擊鼓的速度可慢些,強弱要分明,教師可四音為一組,如強____弱____便于學生反映在動作上。
    還可以讓學生隨教師的擊鼓聲轉方向,鼓聲強時順時針走,弱時逆時針走。
    教師可發(fā)動學生獻計獻策,怎樣活動更有趣。讓學生動腦到編創(chuàng)活動中。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四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們的田野》,使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思想內容,感受音樂諸表現手段為塑造音樂形象作用,激發(fā)學生體會一首樂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產生變化,其情緒也隨著產生變化的效果。
    2、通過以上的演唱和欣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激發(fā)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錄音機、磁帶、小黑板、圖畫。
    一、播放音樂,學生擊拍進入教室。
    二、組織教學(略)。
    三、基本練習。
    1、發(fā)聲練習(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穩(wěn)的呼吸,優(yōu)美的音色發(fā)音,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任何停頓,后半拍起唱為難點,發(fā)音時先弱后強。發(fā)音時,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圓潤、響亮些。
    2、視唱練習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師展示板書后,用教鞭指譜視唱,并指出本練習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時出現連音線,使第二小節(jié)和第四小節(jié)的“5”時值增長,唱成二拍半。
    視唱時,先放慢速度,讓學生充分體會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點,然后再加快速度視唱。
    四、復習歌曲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麗、壯觀、富饒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獲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選一等獎。要求學生以寬廣、優(yōu)美的聲音演唱。
    (一)復習曲譜
    1、分析曲譜,指出容易唱錯的地方,
    如:第一樂句65|3。5|132|錯唱成65|3。5|132|20|
    第二樂句35|66。6|53|2―|20xx|錯唱成35|66。6|53|2―|
    第三樂句32|17|615|錯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錯唱成12|33。3|25|1―|
    2、教師用鋼琴彈奏曲譜1、5段、學生隨琴聲出拍認真默唱1、5段曲譜。
    (二)復習歌詞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好風光的歌曲,歌詞寫到:美麗的田野,碧綠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魚,成群的野鴨,從遠寫到近,從靜寫到動,從地面寫到天空,優(yōu)美動聽的曲譜和生動形象的歌詞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麗壯觀的山水彩畫描繪出祖國山河的無比美麗,江山如此多驕。
    1、分析歌詞,探討如何唱好本歌
    提問、討論:同學們,請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動、優(yōu)美,那我們應該如何演唱好《我們的田野》這首歌呢(主要從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緒等方面入手。)2、教師播放錄音1、5段、學生認真細聽、(利用空白磁帶先錄好1、5)
    3、教師指揮,學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六、欣賞
    啟發(fā)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的內容是鋼琴獨奏曲,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味的鋼琴獨奏曲,樂曲的名稱叫做《牧童短笛》。板書:《牧童短笛》。
    (一)介紹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賀綠汀,他是我國的音樂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聽”完全曲,“聽”后回答下列問題:
    1、《牧童短笛》,由幾個樂段組成?它們的情緒怎樣?(分成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速度徐緩,旋律悠揚;
    第二樂段速度歡快,旋律流暢;
    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
    (三)分段分析,分段講解,分段欣賞全曲
    第一樂段。1=g,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在這一樂段里,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再播放錄音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于想象豐富、發(fā)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如:有的學生認為兩個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戲,而是從牛背上下來,兩個人在打水仗)。這一樂段要聽后再分析。
    第三樂段
    (四)欣賞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賞全曲后,教師應讓學生完整無缺地把全曲“聽”一遍,以便學生加深對全曲(整體)的印象,這一遍,教師不能在中間作任何插話,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
    (五)討論、談體會
    七、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yè):
    養(yǎng)成安靜聆聽音樂的好習慣,積極參與體驗樂曲帶給人們的不同的情緒。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五
    二、新課導入:
    三、學唱歌曲
    1、教師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請學生談談對歌曲的感受。如:在歌曲中聽到了什么?聽了以后有什么感覺。
    3、再次感受音樂,老師彈琴,請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動作和最能表現快樂情緒的動作來跟音樂律動。
    4、師帶讀歌詞
    5、讀歌詞游戲:師讀歌詞,請學生在間奏處的地方有節(jié)奏的用拍手或跺腳的方式來為歌曲伴奏。
    6、學唱第一段,跟琴默唱――輕聲跟琴唱
    7、跟老師的伴奏,完整的演唱第一段。
    8、用同樣的方法學習2―4段
    9、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四、律動表演
    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表演,老師也可以啟發(fā)學生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分組創(chuàng)編動作。
    五、小結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六
    提高音樂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墾區(qū)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整體提升我區(qū)中小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加強校際間音樂教研活動的交流,使教研活動更具影響力和廣泛性,,為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搭建平臺。
    加大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的落實力度;開展“觀課、議課”“有效課堂”等開放式教研活動。以提高我區(qū)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為工作的出發(fā)點;以教師所面對的具體問題為研究主題,提升教師的學習意識、研究意識,幫組教師走專業(yè)自主發(fā)展的道路,從而帶動學科的整體發(fā)展。
    1、教研活動中心組(由常務理事、兼職教研員,名師,教學能手,學科骨干組成)負責研究確定主題教研活動的內容、形式,發(fā)言人等相關內容。
    2、教研活動要突出《主題性、主體性、研究性》教研特色。
    3、每次教研活動要突出一個主題,由活動承辦單位的音樂教師承擔。
    講座培訓、研討課、評析、討論、座談和交流等。
    承擔主題教研活動的單位,要完成主題教研活動報告書,報告書包括以下內容:
    1、活動的思路框架(主題、主辦單位、活動的目的意義、活動的內容、活動的呈現形式、活動具體分工安排)
    2、活動的策劃設計(人員分工、主要素材、主要環(huán)節(jié))
    3、活動流程及展示(主要活動過程、精彩片斷記錄、評議和發(fā)言、爭議的問題、最后的共識和結論)
    4、活動的評議反饋(活動的收獲、困惑、評議)
    5、活動的總結反思(活動的規(guī)模、效果、優(yōu)點和不足、反思活動目的意義的落實和理念的差異)附錄(活動資料、教案、表格及調查、活動數碼照片、案6、例分析)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七
    能用自然流暢的聲音、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金鈴鐺》。
    用自然流暢的聲音、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金鈴鐺》。
    隨音樂模仿摘果子的動作,進行律動表演,體驗摘果子的快樂。
    鋼琴、錄音機、掛圖。
    1、學唱歌曲《金鈴鐺》。
    (1)欣賞秋天:采用音像、掛圖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觀察秋天的自然景色:變紅的楓葉,漫天飛舞的黃葉,碩果累累的果樹,一望無邊的金黃色稻田和麥田,創(chuàng)設一種秋天豐收的情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說說秋天:從欣賞豐收的果園圖人手:果園里,樹上掛滿了蘋果、梨子,人們在快樂地采摘果實,汽車司機滿臉笑容地駕駛著載滿果實的汽車。讓學生說說果園里的自然景象,模仿風吹雪花梨像金鈴鐺一樣哐啷響,模仿司機駕駛裝滿果子的汽車的.模樣。通過說秋天和模仿動作,使學生在生動、快樂的感受和想像過程中,形象地記住歌詞。
    (3)聽歌曲:可播放錄音,也可由老師范唱。讓學生邊欣賞豐收圖景邊聽賞歌曲,從聽覺、視覺兩方面感受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激發(fā)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和沖動。
    (4)唱歌曲:可讓學生先學唱歌詞,再學唱曲子。這首歌的旋律流暢,只要跟著音樂或琴聲模唱幾遍,學生就能很快地將歌詞唱出來,然后老師再教唱幾遍曲子,學生就能唱準曲子的音高了。
    (5)跳秋天:老師應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以便學生能忘我地自編動作,邊唱歌邊表演,盡情表現秋天的快樂。
    2、做律動《摘果子》。
    (1)出示果園掛圖:果園里的蘋果又紅又大,把果樹壓彎了腰,小朋友們在愉快地采摘果子,以激發(fā)學生模仿或摘果子律動的欲望。
    (2)學生邊聽音樂,邊模仿摘果子的動作。
    (3)教師指導學生創(chuàng)編一套動作?!墩印酚兴膫€樂句,可每一樂句安排一個摘果子的動作,其動作可以是學生一手挎籃,一手分別向上、向前、向左、向右四個方面做伸手摘果子的律動。這一套動作適合全體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表演。
    (4)學生表演摘果子的律動。人數多的班級,學生可以坐在座位上,邊聽音樂,邊向不同方向做摘果子的律動。人數少的班級,可以離開座位,在教室的空地上,分成小組進行表演。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對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摘果子、倒果子、裝果子等動作,要及時表揚,并讓他們當眾表演,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3、聽賞(豐收之歌》。
    (1)初聽全曲。是用錄音,讓學生靜心聽賞歌曲,感受優(yōu)美的旋律,想像秋天美好的豐收景象。
    (2)復聽全曲??山Y合秋天的畫面欣賞全曲,也可以隨著歌聲輕輕哼唱。
    (3)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教材上呈現了打擊樂器鈴鼓、碰鈴、雙響筒的圖片和相應的節(jié)奏型,學生可以邊聽歌曲邊用這些固定節(jié)奏型伴奏,也可以自創(chuàng)節(jié)奏型為歌曲伴奏。
    (4)自編舞蹈動作歡慶豐收。學生可扮演農村各種人物的模樣,邊聽歌曲邊表演,表現“人人都高興,到處歌舞歡”的豐收景象。
    (5)畫秋天、寫秋天。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隨著歌聲,選用合適的顏色畫出秋天的景色,或用文字寫下對秋天的美好記憶和想像。
    學生能隨音樂模仿摘果子的動作,進行律動表演,體驗摘果子的快樂。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八
    1、復習演唱《我們的田野》。
    2、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們的田野》,使學生感受樂曲的情緒和思想內容,感受音樂諸表現手段為塑造音樂形象作用,激發(fā)學生體會一首樂曲(或歌曲)如果其速度、力度等產生變化,其情緒也隨著產生變化的效果。
    2、通過以上的演唱和欣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激發(fā)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和所描繪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錄音機、磁帶、小黑板、圖畫。
    1、發(fā)聲練習(小黑板)。
    1=f2/4。
    05|13|65|54|3。5|21|1—‖。
    要求以平穩(wěn)的呼吸,優(yōu)美的音色發(fā)音,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任何停頓,后半拍起唱為難點,發(fā)音時先弱后強。發(fā)音時,上腭自然地抬高些,使高音容易唱得圓潤、響亮些。
    2、視唱練習。
    1=c2/4。
    0134|5—|567i|5—|5654|31|2265|1—‖。
    教師展示板書后,用教鞭指譜視唱,并指出本練習也是后半拍起唱的,同時出現連音線,使第二小節(jié)和第四小節(jié)的“5”時值增長,唱成二拍半。
    視唱時,先放慢速度,讓學生充分體會一下后半拍起唱的特點,然后再加快速度視唱。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麗、壯觀、富饒的歌曲,歌曲曾在一九八0年獲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選一等獎。要求學生以寬廣、優(yōu)美的聲音演唱。
    (一)復習曲譜。
    第三樂句32|17|615|錯唱成32|1。7|615|。
    最后12|33。3|333|25|1—|錯唱成12|33。3|25|1—|。
    2、教師用鋼琴彈奏曲譜1、5段、學生隨琴聲出拍認真默唱1、5段曲譜。
    (二)復習歌詞。
    《我們的.田野》是一首描寫田野美好風光的歌曲,歌詞寫到:美麗的田野,碧綠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魚,成群的野鴨,從遠寫到近,從靜寫到動,從地面寫到天空,優(yōu)美動聽的曲譜和生動形象的歌詞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麗壯觀的山水彩畫描繪出祖國山河的無比美麗,江山如此多驕。
    1、分析歌詞,探討如何唱好本歌。
    提問、討論:同學們,請大家想一下,既然歌曲如此生動、優(yōu)美,那我們應該如何演唱好《我們的田野》這首歌呢(主要從力度、速度、呼吸、咬字,情緒等方面入手。)2、教師播放錄音1、5段、學生認真細聽、(利用空白磁帶先錄好1、5)。
    3、教師指揮,學生有表情地演唱全曲。
    啟發(fā)談話:
    同學們,今天我們欣賞的內容是鋼琴獨奏曲,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味的鋼琴獨奏曲,樂曲的名稱叫做《牧童短笛》。板書:《牧童短笛》。
    (一)介紹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現的內容?!赌镣痰选返淖髡呓匈R綠汀,他是我國的音樂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聽”完全曲,“聽”后回答下列問題:
    1、《牧童短笛》,由幾個樂段組成?它們的情緒怎樣?(分成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速度徐緩,旋律悠揚;
    第二樂段速度歡快,旋律流暢;
    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完全再現。
    (三)分段分析,分段講解,分段欣賞全曲。
    第一樂段。1=g,4/4拍,這一樂段用對位手法寫成,在這一樂段里,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理解樂曲所表現的內容;樂曲的兩個聲部此起彼落,正如兩個小牧童在牛背上對歌。
    再播放錄音第一樂段。
    第二樂段。
    這一樂段由上面的c調轉到g調,由4/4拍轉到2/4拍,速度明顯加快,通過聽、講、想、討論,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對于想象豐富、發(fā)言大膽的同學要鼓勵、表揚,(如:有的學生認為兩個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戲,而是從牛背上下來,兩個人在打水仗)。這一樂段要聽后再分析。
    第三樂段。
    (四)欣賞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賞全曲后,教師應讓學生完整無缺地把全曲“聽”一遍,以便學生加深對全曲(整體)的印象,這一遍,教師不能在中間作任何插話,以免打斷學生的思路。
    (五)討論、談體會。
    養(yǎng)成安靜聆聽音樂的好習慣,積極參與體驗樂曲帶給人們的不同的情緒。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九
    2、游戲跳格子。
    3、聽辨音的高低。
    4、選用內容:學習用豎笛演奏歌曲。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欣賞歌曲《小白菜》,體驗感受樂曲中音樂作品旋律線條級進下行,每句落音依次下跌,形成帶有哭泣性質的音調,深刻地表現了一個舊時農村中失去親娘而受人虐待、孤苦無依的女孩悲涼凄苦的心情。
    三、組織學生參與《跳格子》游戲,鞏固四分休止符,訓練思維的敏捷。
    四、引導學生用豎笛演奏歌曲《小白菜》增強學生學習音樂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器樂的演奏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guī)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chuàng),無規(guī)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jié)拍或節(jié)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豎笛小練習。(結合學唱歌曲演奏6、1、2、3、5、6六音進行練習)。
    4、復習《唱給媽媽的搖籃曲》指明學生演唱(其余學生評價)邊聽音樂邊唱邊表演。
    二、欣賞歌曲《魯冰花》、《小白菜》。
    1、談話:老師今天又帶來兩首歌曲《魯冰花》、《小白菜》,請小朋友們聽后說說這兩首歌曲講述的內容好似什么?(放錄音后師生交流)。
    這兩首歌曲的歌名都是兩個主任翁的名字,一個叫《魯冰花》,一個叫《小白菜》,這兩首歌曲都是對媽媽的思念,但背景不一樣,誰能分析一下?請大家再聽一邊。
    2、復聽這兩首歌曲。(師生分析討論兩首歌曲的不同背景。)。
    這兩首歌曲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生:自由回答后,幻燈出示圖片,讓學生選擇。
    3、設問:這兩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不同?(師生討論演唱形式與這兩首歌曲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4、再次復聽,在輕聲跟錄音哼唱。
    三、游戲:跳格子。
    1、導入:接下來我們來做個游戲《跳格子》,看哪個小朋友跳得最棒。
    2、講游戲規(guī)則(教師邊講邊示范)。
    3、方法:可以任意一個方向切入跳格子。
    a、教師執(zhí)棒,學生跳格子試一次。
    b、學生執(zhí)棒,分組比賽,看哪一組最準確。
    c、依次輪流,從不同方向進行跳格子。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
    聲部間的均衡。
    分聲部學唱歌曲。
    一、學唱歌曲。
    1.教師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為導入:
    (1)設問: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個國家的歌曲?歌曲描寫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師歸納:美國歌曲《鈴兒響叮當》,因是人們在冬季滑雪橇時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漸演變?yōu)槭フQ節(jié)等節(jié)日歌曲。它深受廣大人民喜愛,長期被當作美國民歌。
    2.聆聽歌曲范唱。
    提示:這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曲,大家對第一聲部的曲調都很熟悉,但第二聲部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現就不豐滿,因此大家要仔細聽第二聲部。這歌曲的學唱,采用自由報名參加某一聲部的學唱。想多學一點,音準有把握的同學希望你們報名低聲部,望大家考慮后回答。
    3.學唱曲調。
    (1)分聲部。自由坐成二個聲部的座位,教師盡量尊重學生的選擇,適當做思想工作進行調整,要注意聲部人數的平衡。
    (2)教師重點輔導第二聲部。
    (3)先學習副歌部分的8小節(jié)。從讀譜上,在五年級是沒有困難的。主要是三度、四度的.二聲部音準與和諧,尤其是低聲部,所以在學唱中教師多幫助低聲部,鼓勵他們的自信心。分聲部唱都沒問題,合成時,往往低聲部把握不住,教師這時要給予支持,因此,多合成,多聽,感受是惟一的辦法。當這8小節(jié)成功時,他們就樹立了信心,就有成功的喜悅,這是本歌學習的關健處。
    (4)學習主歌部分。
    主歌的開始8小節(jié)沒問題,是同聲部,只要把弱起拍唱準。問題在后8小節(jié)的低聲部。其中要唱清楚,不能混同一樣。因此在學唱主歌部分時,宜將后8小節(jié)單獨訓練,教師要多幫助低聲部唱熟練,在后8小節(jié)合成有把握后,再唱主歌部分的16小節(jié)。
    (5)全曲合成并以歡快的情緒、稍快的速度來演唱。
    二、表演歌曲。
    1、在熟練唱好二聲部合唱曲調的基礎上填入歌詞: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晰而歡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選用打擊樂器編創(chuàng)節(jié)奏譜,為歌曲伴奏烘托氣氛??梢苑纸M設計,全班分為四個組,每兩組分別設計主歌與副歌的伴奏,進行比較選擇,取長補短。
    4、把歌曲的開始8小節(jié)副歌曲調改編成3/4拍。教師可以提示一小節(jié)的改編,
    如:多種節(jié)奏型的變化,讓學生去發(fā)揮。
    當學生改編完后,教師要給予表揚,讓學生自己試唱后,集體評價選出1—2改編比較好的曲調,全班進行試唱,并讓學生說說對不同節(jié)拍產生不同情緒的感受。
    5、完整地表演歌曲。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一
    1、通過學唱電影《劉三姐》插曲《唱山歌》,感受壯族民歌風格特點。
    2、簡單了解電影《劉三姐》的故事梗概。
    3、了解壯族的風俗歌會“歌圩”。
    4、教育學生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
    教學重、難點:
    1、用優(yōu)美、委婉的歌聲演唱歌曲《唱山歌》,感受壯族民歌風格特點。
    2、歌中一字多音唱詞的準確、優(yōu)美、委婉。
    光盤、歌片、錄音機、卡片(節(jié)奏火車、歌圩)、視唱卡片。
    一、組織教學:教師放《小螺號》音樂,師生律動表演進教室,相互問好。
    二、創(chuàng)設情境,了解故事,激發(fā)情趣。
    生:對。
    生:劉三姐。
    2、師:很好,劉三姐被稱為廣西壯族傳說中的歌仙,美麗、聰明、活潑、可愛,她用歌聲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的心聲,所以人們十分喜愛她,也愛唱她的歌。那么她到底有多聰明,老師給你們放一段《劉三姐》的電影片斷你們就知道了。
    3、(大屏幕)放劉三姐帶領姐妹與男青年對歌的場面。
    師:請同學們注意片中主要采用的演唱形式?
    什么水面翻筋斗?鴨子水面翻筋斗,
    什么水面起高樓?大船水面起高樓,
    什么水面撐陽傘?荷葉水面撐陽傘,
    什么水面共白頭?鴛鴦水面共白頭。
    什么結果抱娘頸?木瓜結果抱娘頸,
    什么結果一條心?香蕉結果一條心,
    什么結果包梳子?柚子結果包梳子,
    什么結果披魚鱗?菠蘿結果披魚鱗。
    什么有嘴不講話?菩薩有嘴不講話,
    什么無嘴鬧喳喳?銅鑼無嘴鬧喳喳,
    什么有腳不走路?財主有腳不走路,
    什么無腳走天下?銅錢無腳走天下。
    師: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劉三姐……。
    生:聰明,有智慧。
    生:對唱。
    師:很好,什么是對唱?
    生:對唱就是一問一答的演唱形式。(師表揚)。
    4、師:廣西壯族被稱為歌海,他們不分男女老幼,隨口就唱,唱的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情,他們用山歌作為感情交流的工具,愛歌就象愛自己的生命一樣。
    但是,當時有個惡霸地主不讓老百姓唱歌,劉三姐就提出了對歌比賽,帶領眾鄉(xiāng)親用歌聲同財主進行了斗爭。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一個片斷,大家一起觀賞。
    5、(大屏幕)放劉三姐帶領眾鄉(xiāng)親用歌聲同財主進行斗爭的片斷。
    什么生來頭戴冠?中了狀元頭戴冠,
    大紅錦袍身上穿。大紅錦袍身上穿。
    什么生來肚皮大?莫公享福肚皮大,
    手腳不分背朝天。見了皇上背朝天。
    丫鬟:老爺,頭戴冠是大公雞,肚皮大是老母豬呀!
    6、師:同學們都笑了,這段對歌的情緒怎樣?
    生:風趣、幽默的,機智地罵了財主。
    生:滑稽的。
    師:很好,這是財主花了重金請來三位秀才與三姐對歌的場面,他們是秀才嗎?
    生:不是,是蠢才。
    師:這要從故事的開頭說起:
    生:不能。
    師:是的,莫懷仁不甘心失敗,又令爪牙把三姐搶到家里進行威逼利誘,三姐毫不屈服。老漁夫之子阿牛夜闖莫府,救出三姐。阿牛和三姐在生活中萌生了真摯的感情,他們用山歌表達了內心的情感,遷居到新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
    師:故事講完了,老師要問你們,劉三姐是哪個民族的?
    生:廣西壯族的。
    師:很好。
    三、學唱歌曲:
    1、導入:
    師:在這部影片中,還有一首動聽的歌曲,你們想不想唱一唱?
    生:想。
    2、聽錄音范唱:(出示歌片,放錄音范唱)。
    師:我們一起聽錄音范唱,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緒?
    生:(聽錄音)。
    師:誰來說說歌曲的速度和情緒?
    生:中速、優(yōu)美地、婉轉地。
    生:委婉動聽地。
    生:甜美柔和地。
    師:你們說的都非常正確,這首歌曲由我國作曲家雷振邦,根據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的,《劉三姐》影片一上映,這首歌象插上了翅膀,立即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人們喜歡劉三姐,更喜歡她唱的這首歌。
    3、再聽,輕聲隨唱:
    生:(聽后回答)以前一首歌中只有一個拍號,而這首歌中有兩種拍號。師:你觀察得非常仔細,(結合歌曲講解)在這首歌曲中,四二拍與四三拍交替出現,叫作“變換拍子”。
    生:(齊說)變換拍子。
    師:感覺哪兒挺難唱的、非常有特點的?
    生:老師,這首歌中的“哎”特別長。
    師:很好,這首歌的特點就是一字多音,旋律起伏,這也是難點之處。
    4、難點解決:(1、2、3、4、依次出示)。
    師:下面老師帶領同學們乘上節(jié)奏火車進入“節(jié)奏城”,把這些難點一一解決了。
    1)師:這首歌中只有一小節(jié)3/4拍,按2/4的劃拍方法,注意突出強拍。
    生:(略)。
    師:唱時注意附點的韻味。
    生:(視唱)。
    生:旋律一樣,節(jié)奏變化。
    師:很好,大家劃拍唱一唱。
    生:(略,并把歌曲的第一樂句完整唱一遍)。
    師:這一旋律在影片中多次出現,這首歌曲算是一首主題歌。
    3)師:歌中還有一處易混淆,(出示卡片)老師也把它提煉出來了。生:(劃拍視唱)。
    師:結束處的“彎又多”前面加上“羅”在歌曲中是弱起,我們來視唱一下。
    生:(略)。
    5、隨錄音完整演唱歌曲:(放錄音)。
    師:現在我們隨錄音來演唱這首歌曲,注意氣息的控制。
    生:隨錄音演唱歌曲。
    6、視唱曲譜:
    1)劃拍視唱。注意變換拍子略突出強拍。
    2)隨教師的伴奏視唱。(一人指譜)。
    7、唱詞,歌曲處理:
    1)教師彈琴,學生演唱。
    生:明白了。
    8、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師:現在你們把自己當成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再來演唱一遍歌曲。
    生:(隨老師優(yōu)美的鋼琴伴奏演唱歌曲)。
    9、設計演唱形式:
    師:唱得非常好,但老師聽了,感覺還不解渴,我們剛才的演唱形式是……。
    生:齊唱。
    師:我們能否變換一下演唱方法?小組討論一下,設計成什么形式。
    生:討論并演唱:
    1)男女生接力唱,最后一個“羅灣又多”齊唱。
    2)領唱與齊唱。
    3)創(chuàng)設情境,領唱在江面,齊唱在岸邊。
    師:(鼓掌)你們的演唱,仿佛把老師帶到了山清水秀的廣西桂林——劉三姐的故鄉(xiāng)。
    四、知識拓展。
    壯族風俗歌會“歌圩”簡介:
    師: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有許多民族音樂活動,(出示卡片)最的是傳統(tǒng)的風俗歌會“歌圩”。大家齊讀……。
    生:(齊讀)壯族風俗歌會“歌圩”。
    生:想。
    師:下面老師請幾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家邊聽,邊觀看老師給大家搜集的圖片——壯鄉(xiāng)風情(大屏幕)。
    生1: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云南文山壯族自治州等地。壯族地區(qū)有“歌?!敝Q,男女老幼都用唱山歌來表達情意?!案枸住笔菈炎鍤v史悠久的風俗歌會。
    3: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巖”,意為“出野外玩?!?。由于這種活動互相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稱之為“墩圩”。
    生4: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fā)展,并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擇佳偶,別有風情。生5: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后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生6: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繡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師: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介紹到這里,同學們可回去搜集相關資料,下課再交流。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電影《劉三姐》的故事梗概,學唱了優(yōu)美的歌曲……。
    生:《唱山歌》。
    師:還簡單了解了壯族風俗歌會……。
    生:“歌圩”。
    師: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民歌很多。我們今天只是學習了壯族民歌海洋中的幾滴水,希望同學們今后更多地了解我們的民歌,學唱我們的民歌,讓它代代相傳下去!最后,我們以優(yōu)美的歌聲演唱《唱山歌》結束本課。
    生:隨教師鋼琴伴奏有感情地演唱(領唱與齊唱)。五、板書設計:中速、優(yōu)美地、婉轉地、委婉動聽地、甜美柔和地。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二
    1、了解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代表作品。
    2、欣賞兩首管弦樂曲《朝景》、《奧塞之死》。
    1、邊聽樂曲,邊想象樂曲描繪了什么景象,體會“這首樂曲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2、教師揭示題目——《朝景》,介紹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
    3、教師介紹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代表作品。
    4、播放主題音樂,讓學生視唱主題旋律。
    5、復聽樂曲,當學生聽到主題出現時,用舉手的方式表示,聽后說出樂曲的哪些部分聽到了主題旋律,劃分樂曲的三個部分。
    6、找一找樂曲三個部分中演奏主題的主要樂器(小提琴、中提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
    1、聽樂曲,初步感受樂曲的情緒。
    2、教師介紹此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帶領學生視唱第一部分的主題,感受音樂的凄涼和哀痛。
    3、副廳樂曲,感受主題在樂曲的什么地方出現,想想前后主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欣賞完樂曲,學生討論并回答:
    (1)作曲家選擇了什么樂器組的樂器演奏全曲?
    (2)樂曲的三個部分有什么不同?其中第二部分時如何表現出與第1部分的不同的?
    (3)第一部分主題再現時,力度發(fā)生什么變化?
    1、學唱歌曲《歌聲與微笑》。
    2、欣賞歌曲《愛星滿天》。
    1、使學生了解學習本單元的意義,歌頌愛心,培育愛心。
    2、能自主學唱歌曲并設計歌曲的演唱情緒,力度等;合唱時聲部和諧、聲音優(yōu)美。
    3、能注意歌曲中段落的劃分,并通過歌聲表達出來。
    導入。
    1987年的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來了兩位客人,一位是善良的家庭女主人,一位是身患白血病的小保姆,姑娘在女主人和鄰里的關懷、幫助下戰(zhàn)勝了病魔,他們共同述說著這一動人的故事,隨即《愛的奉獻》歌聲響起,感動了在場的觀眾和所有的電視觀眾,歌曲中的"只要你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早已唱遍了了全國。
    這一單元的名稱是"愛滿人間",我們必須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哪怕是做一件小事能使別人得到幫助,我們也應該堅持去做,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一單元的目的之一。
    這一單元的四首歌曲都是有關愛心的,有的表現朋友之間的愛,也有表現全人類的愛,本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唱《歌聲與微笑》。
    2、學唱歌曲。
    (1)聽一遍范唱錄音。
    (2)這首歌同學們早就聽會了,但今天我們首先來討論一下歌曲的歌詞表現的是什么內容呢?(師生共同討論)。
    第一部分實際上只有兩句歌詞:"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歌聲與微笑架起了友誼的橋梁。第二部分是引申,描繪了"友誼花開遍地香"的情景。這首歌雖然短小,意義卻真不小。
    (3)隨教師的琴聲學唱第一部的歌譜(因為此歌大多學生已經會唱,所以可以先學唱歌譜),隨后全體學生共同學唱歌唱部分的第二聲部歌譜,應特別注意"3-#5"處#5的音準。
    (4)學唱第一樂段的歌詞,因學生已經會唱,所以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對聲音的`要求上,注意低音不要壓著唱,四拍的長音要唱夠時值。
    (5)學唱第二樂段的歌詞,重點放在第二聲部(特別是最后兩小節(jié))。
    (6)二聲部合唱,是男女聲各有一半唱第一聲部,另一半唱第二聲部。
    3、欣賞歌曲。
    (1)初聽《愛星滿天》的錄音。
    (2)師生共同討論歌詞的含義,重點是"世界就是美麗的天空""我們就是美麗的天空,顆顆愛星像滿天的星星"。
    (3)復聽。
    (4)劃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內相同或相似的樂句。
    (5)再次欣賞,鼓勵學生輕聲地跟著錄音哼唱。
    4、小結。
    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本學期第一單元的學習,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單元,我們要牢記這句歌詞"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按照教科書的要求,要背唱《歌聲與微笑》這首歌曲(也能背唱第二聲部),請同學們在課外多加練習,同時考慮為這首歌曲創(chuàng)編集體舞的動作。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三
    1、熟悉樂曲旋律、結構與節(jié)奏,掌握小兔“跳、蹦”兩個基本動作。
    2、大膽探索創(chuàng)編木偶小兔的動作,并能合著音樂節(jié)奏運動。
    3、享受游戲情景營造的快樂,發(fā)展空間協(xié)調能力和結伴交往游戲的能力。
    4、嘗試運用圖形對小兔頭飾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裝飾與表現。
    1、需裝飾的兔子頭飾及裝飾材料,糨糊、棉簽、抹布等若干。(用旅行背包裝好)。
    2、錄音機,兔子舞音樂,節(jié)奏鮮明的勁舞音樂。
    3、事先請一老師扮演兔姐姐。
    4、活動室布置成大森林。
    1、在《郊游》音樂中師幼出場幼兒隨意坐下欣賞音樂,感受快樂情緒。(幼兒自由做動作,如拍手、拍腿等)。
    2、探索創(chuàng)編兔子的動作。
    師講故事,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編的興趣師:“讓我們都變成小兔,起來跳舞吧?!薄靶⌒⊥米幼冏冏儭庇變鹤龀鐾米拥脑煨?。
    幼兒創(chuàng)編兔子的舞蹈動作,全體幼兒表演兔子舞。
    師:“我們都已經變成了小兔子,讓我們跟著音樂跳起兔子舞吧!”老師請到的小兔就是領頭人,請他到中間表演小兔的動作,其余小兔模仿他的動作?!?BR>    以“領頭人”的方式,幼兒隨音樂舞蹈一次。
    3、用“兔姐姐”教學的方式,學習小兔跳、蹦兩個基本動作。
    師:“剛才x小兔的動作特別有節(jié)奏,有精神?!庇變焊鴮W?!皒小兔跳舞時笑的特別甜?!庇變焊鴮W。
    兔姐姐用跳、蹦基本動作出場。師:“你好,兔姐姐!”兔姐姐:“你好!小兔子們?!睅煟骸巴媒憬?,你去哪里呀?”
    兔姐姐:“我要去參加兔子音樂會啊,你們看我正在練習?!睅煟骸疤袅?!你能不能帶我們一起去呀?”
    兔姐姐(做思考狀):“行是行,可是你們學會兔子跳了嗎?”請幼兒上來學兔子跳。學習第一個基本動作:兔跳。
    兔姐姐:對了,兔子跳是用腳尖輕輕地跳,低低地跳,想我這樣。還要有節(jié)奏,瞧這樣。“示范:“前后前前前;1234?!保ㄌ氖峙氖峙氖峙氖郑┯變鹤杂删毩?。學習第二個基本動作:兔子蹦。
    蹦嚓?!保ㄌ咄炔n踢腿并攏)。
    如果你們學會了這個動作,就可以去參加兔子音樂會了。再見!”(兔姐姐下)。
    師帶幼兒伴樂自由練習。
    4、引導幼兒大膽運用圖形對小兔頭飾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裝飾。
    幼兒用圖形對小兔頭飾進行裝飾5、進一步熟練韻律動作,享受游戲情景的快樂。
    師戴上頭飾:“現在,讓我這個兔子姐姐帶你們去參加兔子音樂會吧。不過天黑了,森林里可能會迷路,小兔千萬不要掉隊!”
    眾幼兒用基本動作組合成韻律動作前行。
    師:終于來到目的地了,瞧,熊熊的篝火都已燃起來了,讓我們到大草地上找個位置,等待音樂會的開始吧?!?BR>    錄音機傳來有魔力的聲音:“哈哈,親愛的兔子朋友們,兔子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在今天的舞會中,我們將選出跳的最棒的木偶兔子,作為我們的小舞星,并為他戴上最美麗的花環(huán)。好!讓我們隨著音樂盡情地跳起來、動起來、扭起來吧!”
    勁舞音樂響起,眾幼兒表演創(chuàng)編的木偶兔子的各種舞蹈動作。有魔力的音樂再次響起,幼兒邀請客人老師共舞。
    師:孩子們,時候不早了,我們該回家了。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四
    一、歌曲《巴塘連北京》《迷人的火塘》。
    二、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本課用兩個課時。
    教學內容:歌曲《巴塘連北京》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
    1、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初步了解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
    2、培養(yǎng)學生了解少數民族音樂,熱愛少數民族音樂;
    重點、難點: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區(qū)分;
    二、到底是什么喜訊從北京傳出來呢?大家都是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祖國的心臟,在1976年又一個重大喜訊從那里傳出來,人們聽到了這個喜訊之后是怎樣的一個心情呢?從音樂里我們可以聽出,下面完整的欣賞一遍樂曲。
    三、用手指來告訴每個段落的進入。
    四、樂曲中哪段最有力,哪段最抒情?
    五、跟著哼唱這兩段旋律;
    六、這里還有一首和北京相關的歌曲《巴塘連北京》,一起來學唱;
    1、認真聆聽歌曲范唱;
    2、一起用2/4拍來指揮;
    3、老師范唱中間比較難掌握的節(jié)奏;
    4、學會歌曲之后加進幾個藏族舞蹈的簡單動作,邊唱邊跳;
    課堂小結:學生邊唱邊跳的能力有限,以后還要多進行這樣的訓練。
    學唱歌曲《迷人的火塘》欣賞《阿佤人民唱新歌》。
    一、簡單了解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以及他們的音樂風格。
    二、了解歌曲中切分節(jié)奏的變化。
    重點、難點:歌曲中切分節(jié)奏的變化。
    一、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少數民族的國家,同學能說出多少個少數民族?
    二、今天我們要學唱的這首歌曲你能從歌詞里聽出是哪個少數民族嗎?x。
    三、聆聽歌曲范唱;
    四、你知道火塘在侗族同胞那里象征著什么嗎?侗族同胞在喜慶節(jié)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圍坐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發(fā)他們對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著歡樂的時光。這就是侗家的風俗。
    1、老師范唱。
    3、唱歌詞,老師可以在學生唱好了第一聲部的時候,加入第二聲部的演唱。
    4、帶領學生唱第二聲部,尤其注意第二聲部進入時的節(jié)奏,休止兩拍,把能唱第二聲部放在一組,剩下的同學唱第一聲部,老師也帶唱第二聲部。
    5、今天我們除了了解侗族的`歌曲之外,還要去另外一個少數民族那里看看,聽聽。
    7、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熱情、歡快)。
    8、歌曲最后的江三木啰是佤族的語言,表示歡樂、友好的意思;
    課后反思:同學們對少數民族了解甚少,還要擴大這方面的知識容量。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五
    《中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fā)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fā)展。對學生教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心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fā)展”。貫徹新課標精神,以現行音樂課程標準為主體,結合我校個性化課程實施計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眼于音樂教學評價的活動性、開放性,激發(fā)小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通過音樂學習活動,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音樂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積極推動音樂個性化課程的建設與發(fā)展。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
    2.有音樂審美能力,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3.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
    (三)知識與技能。
    1.音樂基礎知識。
    3.音樂創(chuàng)作與歷史背景。
    (一)低年級評價內容。
    1、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能夠配合歌曲、樂曲用身體做動作。
    2、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照節(jié)奏和曲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
    (二)中年級評價內容。
    1、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
    2、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jié)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三)高年級評價內容。
    1、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積極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
    2、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
    1、由“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部分組成。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反映學生在平時音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終結性評價反映的是一個學期的最終成效。
    2.評價采取“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采用定性述評的方式,用較為全面、準確的語言加以簡要描述;終結性評價主要由教師采用定量測評的方式,對每個學生的音樂學習的能力及等級用簡便的等級方式進行評價。
    (一)低年級評價標準(100分)。
    1、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25分)。
    2、能在唱歌實踐中掌握和運用正確的演唱姿勢。(25分)。
    3、能夠配合歌曲、樂曲用身體做動作。(25分)。
    4、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照節(jié)奏和曲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25分)。
    (二)中年級評價標準(100分)。
    1、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25分)。
    2、能在唱歌實踐中掌握和運用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25分)。
    3、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25分)。
    4、能夠用準確的節(jié)奏和音調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25分)。
    (三)高年級評價標準(100分)。
    1、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演唱過程流利(25分)。
    2、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25分)。
    3、演唱歌曲時能夠擁有準確的節(jié)奏和音調(25分)。
    4、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25分)。
    總共分為四個等級,90分以上為“優(yōu)秀”,80分以上為“良好”,60分以上為“合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
    1、將本學期應會唱的歌曲名稱做成簽條,由學生抽取其中一首演唱。
    2、學生可自行選擇演唱形式,獨唱、齊唱、合唱皆可。
    3、考核前給學生十分鐘自由練習和準備。
    4、按照學號依次進行考核。
    5、學校組織教師對所有學生進行評價。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六
    1、能感受到歌曲《涼山之最》歡快熱烈的情緒,初步了解涼山彝族的相關風俗文化與歌曲的關系。
    2、能用明亮的聲音自信地演唱《涼山之最》。
    3、能嘗試創(chuàng)編簡單的舞蹈動作表演《涼山之最》,能與同伴愉快合作,進行歌表演。
    《涼山之最》。
    學唱歌曲并進行歌表演。
    課件、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特色和風土人情。今天老師就帶領同學們走進四川,去大涼山的彝家看一看。
    2、明確目標。
    請大家欣賞一段視頻和圖畫,看完后說說彝族是個什么樣的民族,有什么特點。(播放課件“大涼山彝族風光”)。
    3、效果預期。
    比較一下,那里的景色、建筑、服飾與我們漢族有什么不同。
    二、民主導學。
    1、任務呈現。
    (1)聽一聽。
    聆聽歌曲《涼山之最》,讓學生說說感受,教師及時補充。
    歌曲歡快而有熱情,具有非常濃郁的民族舞蹈風味,一聽音樂身體就想跟著律動起來。
    (2)動一動。
    教師示范舞蹈(播放歌曲伴奏,教師隨音樂展示“達體舞”基本舞步)。
    彝族“達體”為“跺地”之意?!斑_體舞”就是從彝族傳統(tǒng)歌舞藝術百花園中提煉、規(guī)范、編創(chuàng)而成的一種集體舞或廣場舞。
    學生學習基本舞步。
    “達體舞”基本舞步:雙腳分左右走恒拍,雙手劃圈,在樂句結束處撩腳,多人舞蹈可以手牽手。
    師生一起隨樂走基本舞步。(播放歌曲伴奏,師生共同隨樂舞蹈)。
    2、自主學習。
    (1)說一說。
    學生說一說。
    解說涼山的三個之“最”——最美麗的“加師瓦拉”(披氈)、看的.“日麻杏兒布”(帽子)、聽的“土什火合”(口弦),結合實際分別介紹和補充。
    (2)畫一畫。
    師:跳完大涼山熱情洋溢的達體舞,接下來讓我們隨著音樂跟老師一起來畫一畫音樂旋律線,看一看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點,聽一聽這首歌曲由幾個樂句組成。
    學生隨樂哼唱畫旋律線(感受旋律特點和歌曲結構)。
    (3)唱一唱。
    師:大涼山彝家人真了不起,有這么多民族稀世珍寶,接下來我們就用歌聲來贊一贊能歌善舞、熱情善良的彝族人。
    (教師彈琴,引導學生用“l(fā)u”模唱。)。
    a、教師領唱,學生合。師:剛才我們這樣的演唱形式叫什么?(領唱)。
    b、男女生各唱一句。師:這次又是什么演唱形式?(對唱)。
    c、大家一起唱。師:這種演唱形式是?(齊唱)。
    d、邊跳邊唱。師:這次是?(表演唱)。
    3、展示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唱出強弱和舞蹈的感覺。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設計表演方案。
    師:能歌善舞的彝族人邀請我們去參加他們的篝火晚會呢,你們能根據歌曲創(chuàng)編一個節(jié)目嗎?可以從演唱人數、演唱形式以及歌詞等方面想一想各段的表演動作設計。
    (1)議一議。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確定表演設計方案,從演唱人數、演唱形式以及歌詞等方面進行各段的表演動作的創(chuàng)編。
    (2)排一排。
    學生根據本組討論的方案,分組進行簡單的排練。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表演人數和角色扮演及若干道具的準備。
    2、結果反饋——演一演。
    分組表演,各組首先介紹自己的表演方案。然后根據各組的表演情況從聲音、表演人數、舞蹈動作、表演方式和表情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以提高學生的表演興趣。
    3、反思交流。
    師: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共同走進涼山彝族,領略了彝族獨特的風情,感受了彝族火熱的音樂、舞蹈,希望同學們喜歡上彝族,并在課后多了解彝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音樂。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七
    1、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敢于表現自我,并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2、用優(yōu)美、和諧的聲音表現歌曲《美麗的黃昏》意境。
    3、通過三部輪唱的學習和實踐,讓學生感受、體驗美妙的和聲效果,喚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1、二部輪唱。
    2、音準、音色的控制及音樂情緒的表現。
    教具:電子琴、課件、圖片、教學光盤等。
    一、組織教學:播放本課學習音樂《美麗的.黃昏》。注意歌曲節(jié)奏的快慢和情緒的變化學生仔細聆聽音樂。調動學生注意力,有目的的去聽音樂。
    二、創(chuàng)設情境。
    1、老師在黑板上用紅色粉筆畫出一個太陽,問:這是什么?再看,老師用綠色粉筆在太陽下面畫上山,問:你覺得太陽要下山了呢?還是剛剛升起來呢?讓學生說,最后定不下來。
    2、那么,就讓音樂來告訴我們,老師慢慢彈奏mi、re、do然后引導學生得出,太陽慢慢下山了,美麗的黃昏來到了。黃昏的景色真迷人,讓我們一起來唱唱太陽下山的音樂。學生回答問題。由問題入新課題,不會讓學生感到太突然。
    三、教授新課。
    1、學習二部輪唱《美麗的黃昏》教師:有一個旅游團到歐洲某國家城市參觀旅游,到了傍晚,導游告訴游客,這里的黃昏景色特別美,請他們去欣賞,由于人較多,路面較窄,需要分兩組去觀看,一組走在前面,另一組走在后面。二聲部輪唱練習。學生分二個小組練習,第一個小組走在前面形成一個外圈大圓,第二個小組走在后面在大圓圈里形成一個內圈圓,學生一邊走著欣賞黃昏景色一邊演唱歌曲。
    2、學習三部輪唱《美麗的黃昏》。教師:第二天又來了一個旅游團,一行10人,到了傍晚,活動安排去欣賞黃昏景色,由于景色太美了,第一天去觀賞的人還想再去,因此就分成三組去觀賞。
    (1)三部輪唱練習。學習分三個小組練習,第一個小組走在前面形成一個外圈大圓,第二個小組走在后面在外圈大圓內形成一個內圈圓,第三個小組走在最后在第二個圓圈內組成第三個內圈小圓,學生一邊走著欣賞黃昏景色一邊演唱歌曲。
    (2)教師總結。教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音樂活動,練習了哪兩種演唱形式?教師:通過二部輪唱和三部輪唱的練習,我們用自己的聲音感受體驗了美妙的和聲帶來的和諧美。學生們按照老師的指示去進行分組,然后進行演唱。師的指示去進行分組,然后進行演唱。學生回答。讓學生積極參加音樂實踐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與人合作的良好態(tài)度,在歌曲意境中提高審美情趣,豐富審美情感。
    四、拓展教學。
    1、摸一摸,猜一猜:碰鐘。
    2、玩聲音游戲;聲音遠——你就坐著;聲音近——你就站起;聲音回旋耳邊——你就舉手。
    3、指名用碰鈴_——節(jié)奏為同學演唱伴奏。
    4、出現鈴鼓,進行打擊樂合作:先出現碰鈴,當輪唱時加入鈴鼓節(jié)奏___。學生按照老師的指示去做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體會聲音的變化,更容易讓學生牢牢記住。
    五、小結。
    添加:課后試著輪唱《好寶寶睡著了》,想想:這樣的歌用輪唱合適么?
    小學音樂課活動方案篇十八
    一、歌曲《巴塘連北京》《迷人的火塘》。
    二、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本課用兩個課時。
    教學內容:歌曲《巴塘連北京》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
    1、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初步了解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
    2、培養(yǎng)學生了解少數民族音樂,熱愛少數民族音樂;。
    重點、難點: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區(qū)分;。
    二、到底是什么喜訊從北京傳出來呢?大家都是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祖國的心臟,在1976年又一個重大喜訊從那里傳出來,人們聽到了這個喜訊之后是怎樣的一個心情呢?從音樂里我們可以聽出,下面完整的欣賞一遍樂曲。
    三、用手指來告訴每個段落的進入。
    四、樂曲中哪段最有力,哪段最抒情?
    五、跟著哼唱這兩段旋律;。
    六、這里還有一首和北京相關的歌曲《巴塘連北京》,一起來學唱;。
    1、認真聆聽歌曲范唱;。
    2、一起用2/4拍來指揮;。
    3、老師范唱中間比較難掌握的節(jié)奏;。
    4、學會歌曲之后加進幾個藏族舞蹈的簡單動作,邊唱邊跳;。
    課堂小結:學生邊唱邊跳的能力有限,以后還要多進行這樣的訓練。
    學唱歌曲《迷人的火塘》欣賞《阿佤人民唱新歌》。
    一、簡單了解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以及他們的音樂風格。
    二、了解歌曲中切分節(jié)奏的變化。
    重點、難點:歌曲中切分節(jié)奏的變化。
    一、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少數民族的國家,同學能說出多少個少數民族?
    二、今天我們要學唱的這首歌曲你能從歌詞里聽出是哪個少數民族嗎?x。
    三、聆聽歌曲范唱;。
    四、你知道火塘在侗族同胞那里象征著什么嗎?侗族同胞在喜慶節(jié)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圍坐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發(fā)他們對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著歡樂的時光。這就是侗家的風俗。
    1、老師范唱。
    3、唱歌詞,老師可以在學生唱好了第一聲部的時候,加入第二聲部的演唱。
    4、帶領學生唱第二聲部,尤其注意第二聲部進入時的節(jié)奏,休止兩拍,把能唱第二聲部放在一組,剩下的同學唱第一聲部,老師也帶唱第二聲部。
    5、今天我們除了了解侗族的歌曲之外,還要去另外一個少數民族那里看看,聽聽。
    7、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熱情、歡快)。
    8、歌曲最后的江三木啰是佤族的語言,表示歡樂、友好的意思;。
    課后反思:同學們對少數民族了解甚少,還要擴大這方面的知識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