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中,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和工作習慣進行整理和優(yōu)化。總結應該集中在我們的成長和進步上,不要過于苛求完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變革,總結已經(jīng)成為人們成長和進步的必備工具。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一
利用暑假,我閱讀了一遍《中華上下五千年》。
通過這些精彩的小故事,我不僅能了解歷史,感受歷史,并且還能用心來思考歷史,領悟歷史,從而更加了解中華,熱愛中華!
2讀書筆記之中華上下五千年
從傳說中,盤古用板斧開天辟地后,用自己的身軀,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豐富了美麗世界的一切.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向科技的尖端發(fā)展,為大家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這樣大的變化,相差的時間一定很長.的確,這整整有五千年!這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如果一每一個人按一百歲計算的話,那一個人和他的子子孫孫加起來,會有五十個.在這五千年里,點綴著一個又一個著名的人物,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故事,一本又一本的名著,一個又一個的計策.而一位作者,卻把許許多多的故事,寫的那么生動,有趣,嚴肅.但還是那么短,把這么長的`時間,縮短到了兩本并不太大,太厚的書里.于是,一部巨作中華上下五千年誕生了.他記載了五千年中所有發(fā)生的事情.通過這位五千歲的不會說話的老人口中,可以知道在五千年的滄桑中,到底發(fā)生了多少事,存在了多少位能人,多少位壞人和多少為英雄.讓我們知道了哪些人值得讓我們敬仰,哪些人讓我們羞恥.還可以讓我們在談心的過程當中,多一個話題.對了,經(jīng)常讀此書,也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還可以繒長人們的寫作技能,再寫作的過程當中,還可以用上此書中一些名人所說的名言,豐富你的作文.最重要的一點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每一個故事里,都有一個道理,只要你按照道理努力改善自己的話,就能像炎帝,唐堯......作一個好人.這么好的一本書,我們能不讀,不看嗎?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他一定會記載著祖國這條東方巨龍,慢慢地騰飛到九重天上,成為永垂不朽的神話.
3讀書筆記----------品《中華上下五千年》有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圖文并茂,通過那栩栩如生的的語句,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以及那些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這本書將中國5000年的歷史分為九個部分,其中最令我喜歡的是“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先說一說三國,這個時代的諸葛孔明可謂是大名鼎鼎,可以說是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呀!他幫助劉備,屢屢立功,而八卦陣和草船借箭,讓我們知道了他那神機妙算以及他對劉備的忠心耿耿。如今我們不能不敬佩他這個“天之驕子”。而他的優(yōu)點,無不通過戰(zhàn)爭,玩美的體現(xiàn)出來。
而立一個令我們敬佩的人物非劉玄德莫屬了。他是為愛戴臣民,體察民苦,珍惜人才的人物!在長坂坡逃亡之戰(zhàn)中,他為了保護漢室子民,與曹操拼死一戰(zhàn),雖被打得落花流水,卻雖敗猶榮。為漢室挽回了尊嚴!而三顧茅廬更充分體現(xiàn)出他對才子的珍惜。
秦朝,泱泱大國,伴隨秦國的壯大,秦始皇的殘暴不仁,都遠遠超過了“殺功臣,吃人肉”的呂后,秦始皇在阿房宮里尋歡作樂,都是天理難容的行為。而修筑那宏偉的萬里長城,即使工程上的奇跡,更是殘暴的象征,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在那巍峨壯麗的長城竣工之后,慘無人道地將所有勞工全體活埋,而他的暴-政和大興土木,換來的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傾覆。
4《中華上下五千年》讀書筆記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xiàn)一個個叱咤風云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編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jù)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xiàn)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但本書不僅僅局限于歷史,而是廣泛涉及哲學、軍事、藝術、教育等領域,使本書從一般的歷史性介紹上升到對中華文化各個層面的廣泛介紹。
5《中華上下五千年》讀書筆記
利用暑假,我閱讀了一遍《中華上下五千年》。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二
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教學評價,并非現(xiàn)在才有任何時期那些求進步的歷史老師,在教學上除著眼教學目標外,普遍關注學習活動的指導,當然他們也通過良好的教學發(fā)展自己開發(fā)學生能量的記憶,然而,歷史教學可以明確區(qū)分新舊教學法時打出的口號便是以學生為中心。那時甚至提出沒有學就談不上教的主張,遺憾的是主流的歷史教學則太習慣于教歷史等于講歷史的觀念,而且講歷史又被狹義地理解為教教材,于是在教學現(xiàn)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還是不能替換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觀。
今天我們看教學法教的本質直書為互動,包括教師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文本與社會的互動,正因為是單向的接受式的教學容易讓學生失去主題感和創(chuàng)造力,并在學習中始終被動,所以要用毒針主動式的教學改變它,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觀探索互動的師生共同承擔的評價角色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教師更為珍視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尊重學生的學習感受,有助于教師自覺地鼓勵學生嘗試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成熟的教師會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質量,諸如我教的內容學生真的懂了嗎?學生能夠思考這樣的問題嗎?他們準備好學習新知識了嗎?這類問題既基于教師的經(jīng)驗,改善教學,也同時對激發(fā)教學創(chuàng)意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作用,其中還蘊含了教學評價。我們說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教學,并不是僅僅著眼活動本身,做什么活動和怎樣做活動,而是要特別關注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實,無論教學還是評價,重點都在這里,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主要依賴教材所提供的內容范圍和學習順序,以及源自教師的講述或由教師提供的事實性知識進行教學和評價,今天雖然不能完全排斥傳統(tǒng)教學的合理部分,但是絕不能把學生的理解只限定在教科書或教師所講的內容,最直白的說這樣做不能確定歷史教學求真的本意,亦無法保證歷史教學人文性的發(fā)揮,若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圍繞學的動機強調江陰有連續(xù)性的激勵作用,也利用交警找活潑的學的環(huán)境,以此鼓勵學生自主性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歷史教學現(xiàn)場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并對學生發(fā)展產(chǎn)生真實影響。
將教學評價嵌入課堂教學應該成為歷史教學的常態(tài),問題是做不好極易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削弱歷史的敘事性是歷史學習在各種活動中變得瑣碎,而是讓眼下的評價充斥課題,即便是上述比較成功的事業(yè),也只能是在學習興趣考試成績有長足的進步,而在學生歷史意識和能力,發(fā)展方面,仍沒有確鑿的實證研究說明它是有效的。因此,目前的歷史教學界還是信奉一節(jié)好課是講出來的道理,至于一般的課就只有講課本知識了,乃至不考不教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誠然,以考試結果論質量,以講解考試重點為指針,以訓練書面考試能力為目標不符合教,學,評三位一體的歷史教學原則,歷史教學是否也到了非轉變頻加飯是不可的時候了呢?抑或是需要確立更為平衡的評價系統(tǒng)呢?筆者以為然,盡管困難重重,但并非做不到,更何況我們的一線教師已經(jīng)開辟了通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道路,作為改善歷史教學的方向,它是觀念層面的前提,更當是行為層面的前提。
歷史知識作為公共知識在體現(xiàn)國家意志民族,認同等基本價值的同時,還應當包括認識自我探究多種觀念分析各種爭論或觀點等豐富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必要使教學評價既包括對學生的.定量描述,也包括對學生的定性描述,最后還包括對學生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歷史教學評價包容給予學生獨立思考,而產(chǎn)生的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需要達成如下教學要求。
1,營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
一位歷史教師談及自身發(fā)展時,牢記著這樣一句話,你在這節(jié)課中想告訴學生些什么呢?正是因為這句話讓他懂得了為何而教,為何而教在理論上是對歷史教學本質的追問,旨在揭示學生將學到什么?而從教學形式上看便是積極的營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只要教師相信學生具有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觀點和價值判斷的能力,才能促使學生承擔其在學習過程中作為主體者的角色,實踐證明,課堂環(huán)境越是自由開放,學生就越是樂意釋放自己的學習能量,與傳統(tǒng)的教學不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的教學不再是線性的編碼,一問到底,一講到底,而是能夠按照時代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變化,追究具體學習主題的意義,并關注學生看問題的整體視角。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還需要教師給學生懸念的期待,或許這樣的課堂不如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看起來有序和有效率,但是只要教師有能力讓學生理解和組織好學習問題,而且自己扮演好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者,學習問題的咨詢者,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合作者學習心理的支持者,以及彈性的學習資源的支持者的角色,課堂教學就會更有效果。
2,充分考慮學校教育的復雜性。
學校課程是人類經(jīng)驗凝結的結果并非學生人生經(jīng)歷的產(chǎn)物,即便是歷史這樣的人文學科,無論它包含著多么豐富多么復雜的人生指引功能也不具有知識終點的作用,任何學習階段對學生的經(jīng)歷而言都是暫時的需要,歷史學科不過是用一些比較成熟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學生探討歷史方面的問題罷了,隨著學生的經(jīng)驗,逐步豐富,他們對歷史的認識也會發(fā)生變化,在傳統(tǒng)教育中學校和教師的作用較大,這與傳統(tǒng)的社會環(huán)境相對單純有關,現(xiàn)代社會則不同,學生的生活世界遠比學校所呈現(xiàn)的真實世界豐富得多,源自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會導致他們喜歡或不喜歡學校,喜歡或不喜歡學科,同樣,學習伙伴和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施加的影響往往比教師的作用還要大,所以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就成了教師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力圖合情合理的把學生的經(jīng)驗與所學知識關聯(lián)起來,幫助他們選擇適宜的方法,確認是不是我該知道多少,而是知道怎樣知道的道理,促使課堂也具有社會交流的功能。
上述要求符合學習維度理論,即學習包含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和內部心智獲得與加工過程,前者要求使用適宜學生表現(xiàn)的材料和設計方案,后者依賴啟動學習動機以及定向個人學習水平來實現(xiàn)真實的活動對話和合作。
3,適應數(shù)字化時代的要求。在數(shù)字化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由知識視界生活世界心靈世界和虛擬世界省城學習結構,單一的一只是世界主宰學習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歷史教學豐富的人文內涵是比通過數(shù)字技術表現(xiàn)得更為生動具體,學生借助數(shù)字技術理解歷史探究歷史的多種可能性,既是現(xiàn)實也是趨勢。
可以肯定的說,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更是藝術字畫時代學生的學習要求。諸如自由的做事喜歡自己定制富有個性化,更強調公開公平公正,并愿意承擔監(jiān)督員的角色,習慣性地把娛樂融入到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注重寫作要求速度,并主動地嘗試各種創(chuàng)新,教師不僅要激勵學生集中精力去完成應做的事情,而且要有能力幫助學生把握學習節(jié)奏熟練快速瀏覽研究達成最佳學習效果的方法等。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三
讀了《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我的讀后感是: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有文字的時代,可以把發(fā)生的事情一件件記錄的清清楚楚。
沒有文字的時代怎么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張開嘴巴把歷史講給后代聽。人們把這種傳遞方式叫做“口頭歷史”。但是“口頭歷史”不能完全相信,講故事的人總是會添醬油,黑說成白,五根指頭說成六根指頭,信不信就由你啦!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開天辟地的盤古,據(jù)說,盤古的身體有九里長,盤古以自己的軀體改天換地,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巨人。盤古天天死死地撐著天和地,不讓它們重新合攏,可以這么說,盤古為整個宇宙做得奉獻非常大。
大禹去世后,他的兒子夏啟登臺,拉開了——“家天下”的揭幕式。
禹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部落大首領,也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卻總是平平常常的死去。常言道,國一日不可無君。大禹的兒子夏啟登上臺后,就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撲朔迷離的王朝。
夏啟是一個殘暴的暴君,整天在宮中吃喝玩樂,大臣們勸告他也不聽,弄得很多大臣都憤憤不平。
我們不能像夏啟這么殘暴,要做一個謙虛的人。
最后,通過閱讀《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的內容,深深感到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是悠久和曲折的。做為中國人的我將奮發(fā)圖強,努力學習,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四
趙匡喜歡統(tǒng)一天下,卻擔心部下會反叛,一杯酒就奪了眾將官的兵權。自以為從此子孫萬代,穩(wěn)坐江山,誰知道,他自毀長城,機關算盡,反而弄得自己的王朝風雨飄搖。宋朝虛弱了。官污吏胡搞,老百姓的日子真難煎熬。有頭腦的人要改革,守舊的人不愿意,新黨舊黨鬧得不可開交。鉆出幾個投機派,冒充新黨爬上了臺,丟了“羊頭”只把“狗肉”賣。世上的奸商,最數(shù)他們壞。“花石綱”、“生辰綱”,把老百姓逼上梁山,拿起刀槍,和昏君、官惡狠狠地干一場。遼國興起了,西夏興起了,金國興起了,打得宋朝統(tǒng)治者捂著腦袋嗷嗷叫。宋微宗、宋欽宗,兩個老少皇帝真稀松,見了金兵就怕,割地賠款樣樣都答應,只求保住自己的王位自己的姓名。誰知磕頭求饒不管用,被一根麻繩栓走,好夢一場空。南宋、金國和蒙古,打成了一團。南宋有的是精兵良將。岳飛大戰(zhàn)朱仙鎮(zhèn),韓世忠把敵人困在黃天蕩,都打了打勝仗。這樣的軍隊,誰能夠抵擋?可惜皇帝是軟骨頭,可恨奸臣一心一意只想投降。大漢奸秦檜,把精忠報國的岳元帥害死在風波亭上。金國本來很得意,誰知道背后出了一個蒙古和南宋兩面夾攻,把它弄得好苦。
我讀了這一章,我感受到了宋朝的懦弱,竟然選了一個膽小的`人做自己的皇帝,大臣也心術不正,想了許多的壞法子,別人來打中國,膽小的皇帝竟然把土地都分給人家,就為了性命和官位,這真是太不值了,秦檜還殺了岳元帥,這樣做有什么好,他們真是應該好好反省反省了。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五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一書,感觸很多。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要想在歷史課堂上實施有效教學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知識的入門,學生一旦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實施有效教學,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泵抗?jié)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fā)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jù)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jīng)過教師講解,既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如七上第8課《戰(zhàn)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zhàn)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zhàn)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xiàn)的。
講好《商鞅舌戰(zhàn)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的認識,也為以后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起到這個作用,我在講課時,讓學生看《商鞅舌戰(zhàn)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zhàn)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jīng)據(jù)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往了,達到了引發(fā)學生興趣的效果。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就會產(chǎn)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通過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fā)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痹诮虒W中,依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fā)起來?!奔ぐl(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jīng)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六
清朝于軍隊的管理至嚴。凡須用兵,由朝廷供兵供餉糧,戰(zhàn)役結束,將領功過賞罰完畢,便將軍隊交回政府。但當太平天國亂起時,朝廷的八旗、綠營兵已腐敗透頂,無兵可調;又兼以次第而來的賠款條約,也無餉糧可調,才由著曾國藩以湘兵起家,幾乎養(yǎng)為家私而朝廷竟調不動其一兵一卒,后攻克金陵,湘兵的威勢于斯盛矣。
可惜羅澤南早亡,曾國荃一介武夫,曾國藩又以骨肉之情,聽之任之,于軍隊紀律絲毫不加整束,于金陵城中無惡不作。每嘗讀到此類史事,總不禁嘆“殺中國人最多,實則是中國人自己”。
湘勇初創(chuàng)時,以金錢作餌,許以城破縱掠三日,以此來維系湘勇的士氣,從當時朝廷對他們不聞不問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的舉措,卻也因此將辛苦所募的樸實農民,馴成道德盡失的野獸,以紀律換戰(zhàn)斗力,只是短期內的紅利,長此以往,則必然導致湘軍戰(zhàn)斗力的喪失,走上與八旗與綠營相似的老路。
后世將湘軍捧得甚高,實在于捧曾國藩捧得甚高。1894年,湘軍在牛莊與日軍死戰(zhàn),全軍覆沒,至此湘軍告別歷史舞臺?;蛞詾槠渫鲇谌哲?,或以其亡于清廷,實則當年金陵城破之日,即是湘軍滅亡之始。只能以金錢攏絡,而不能以紀律整束,缺乏一以貫之的
信仰
,任何強盛的部隊,都只能于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湘軍如此,國-軍亦然。
太平天國作為一個勞苦大眾的`理想天堂,曾經(jīng)在中國掀起過滔天巨浪。因此曾國藩剿平天國,為頗多人詬罵。但站在任何一個政府的立場來說,凡遇有造反的,絕無乖乖就此下臺的道理,此事古今中外必然。發(fā)兵圍剿,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如果一個政府只懂“剿”而不諳于“撫”,那么這個政府的“剿”,不僅無法延續(xù)其統(tǒng)治,也必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何為“撫”呢?就是在平亂之后的總結。亂由何起?如何正本清源?政府有“剿”的權利,也有“改”的義務。以為一剿而天下太平,不知悔改如晚清者,雖然躲過了太平天國,卻逃不過辛亥革命,其歷史結局,就只有在國人輕視與仇視的目光中,黯然下臺了。
近日有雜志作了一期有關“曾氏家族”的專題,曾氏后人頗為興旺,名流也多。但未想歷史的曾國藩與曾國荃,卻曾殺過那么多人。中國人說“殺降不祥”,在曾氏身上,倒是異數(shù)。
以曾國藩自述,所謂“亂世用重法”,似乎“殺”,也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最起碼當初的另一杰出人物胡林翼,也有和曾氏相同的看法,世人稱作“三如”——
愛
才如命,殺人如麻,揮金如土。
還記得那期雜志上曾氏后人提到過曾國藩的一句家訓——
銀錢、田產(chǎn)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想來嗜殺的曾家兄弟,有如此興旺輝煌的家族后代,功夫全在這一句話上吧。
哪一對今日怒目相視的夫妻,會回憶婚禮宴上,情意綿綿、兩兩相望的男女?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七
“鐵杵磨針”主要寫了李白小的時候不愛學習,有一天,他看見河邊有個老太太在磨一根鐵棍,便過去問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說:“我準備把這根鐵棒磨成針?!崩畎子謫枺骸斑@跟鐵棒這么大,而針又這么小,能摸成嗎?”老太太告訴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崩畎茁牶蟠鬄楦袆?,牢記在心,最后成為有名的大詩人。
這個成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边@個簡單的道理幾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幾個呢?只要人人都有決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會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會又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八
在《從母親到外遇》這篇文章中,余光中把大陸比作母親,臺灣比作妻子,香港比作情人,歐洲比作外遇。余光中出生在南京,為了躲避戰(zhàn)亂。18年后,他與母親離開大陸,去了臺灣,一住就是37年。期間他也在香港和歐洲待過。其實,余光中待在祖國的時間是很短的,但是,他的根在祖國,因此,他把大陸比作母親,臺灣比作妻子不無道理。他這樣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后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作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我離開她時才21歲呢,再還鄉(xiāng)時已經(jīng)64了;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語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的會魂飛魄散,被西湖掏空?!奔词褂喙庵须x開了中國,在他鄉(xiāng)生活時間太長,他也無法真正融入他鄉(xiāng),因為他身上流淌著的是中國的血液,血液里流動的是龍族的氣息。
在《地圖》這一文中,我又清晰地感受到了文章跳躍的脈律。他說,去新大陸的行囊里,他沒有像肖邦那樣帶一把泥土,畢竟,那泥土屬于那島嶼,不屬于那片古老的大陸。他帶去的是一幅舊大陸的地圖。密歇根的雪夜,蓋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視那張殘缺的地圖,像凝視亡母的舊照片。那些,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從一個童軍變成一個高二的學生。
我沒有試過離開祖國,無法真正理解身在他國的余光中在每個夢囈的日子里是怎樣低聲呼喚中國的名字,但我能體會這種感覺。身在佛山,每當我翻看廣東地圖,我的目光也總會落在東海那個小鎮(zhèn)。我總會想起那兒的云淡風輕,那兒的淺海藍天,那兒的閩南細語,那兒的擂茶歡鼓……于是,我更能想象,離開了中國大陸的余光中,每每勾起他的思鄉(xiāng)情思時,眼眸里是泛著怎樣的淚花。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九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歷史故事。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zhàn)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歷史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的故事。
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可有人看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鉆過去。”韓信端詳了他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
看到這里,我有許多感受。在學校里我們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吵架甚至告到老師那里去,一連幾天悶悶不樂,心中像堵了個東西一樣,無法專心致志學習讀書,讀后感《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想想韓信的肚量,這樣做有意思嗎?韓信為什么不和污辱他的人拼個你死我活呢?不是說“士可殺不可辱”嗎?項羽就為了他的所謂的氣節(jié),兵敗垓下之后自刎于烏江了嘛!韓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為他心中有明確大志向。為了實現(xiàn)自己宏偉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為他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計較,而是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終成了漢軍總司令――大將軍,何況有時和你作對的人使你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堅定。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要胸懷寬廣,和同學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
讀了這本書后,我了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
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十
《林漢大中國歷史故事集》主要講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故事,《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謝金琳)。
《千金一笑》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故事。
庸君周幽王,只會找漂亮女人,對國家大事不予理會,他還把好言好語勸他的褒關到牢里。褒家把一個漂亮的鄉(xiāng)下小姑娘送給周幽王,褒姒就是這么來的,讀后感《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謝金琳)》。然后,為了討褒姒高興,一個專拍馬屁的人,讓人點亮烽火臺,大批官兵被周幽王耍了幾回后,不再信任他,而周幽王正為褒姒的冷笑而高興。過了幾天,西戎打了進來,烽火臺一個個燃起,士兵卻一個也沒到,以為又在開他們的玩笑。沒有援兵,京都被西戎們搶個精光,周幽王被殺,那個從沒真正笑過的褒姒,也被抓了去。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領導者,遲早會被消滅。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十一
一本由紀檢監(jiān)察干部、法學博士習驊寫就的《中國歷史的教訓》問世,初讀該書,給人一種讀故事的感覺,再讀,就有了震心的效果,這不就是一劑反腐肅貪教育活動的良藥嗎!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過去的,但也是現(xiàn)在的,更是未來的,歷史就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人們的心靈,讓其去思索,去漸悟,尋找到走下去的路,甚至可以讓其不再走彎路。
《中國歷史的教訓》這是第一本由紀檢監(jiān)察干部傾注心血、聯(lián)系反腐敗斗爭的實際而寫就的讀史感悟。以古道今,用“放大鏡”的手法,將古今中外不同類型的干部、公職人員形象匯聚在一起,來探究腐敗的根源,正反齊上,從而來反思當今中國的腐敗問題。
作者習驊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全書收錄了他創(chuàng)作于20xx年—20xx年,并發(fā)表在《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上的24篇“說古道今”的文章,以輕松的筆調通過眾多令人嗟嘆與沉思的人物故事,來講述歷史風云變幻中的不變正道。
“說古”,眾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像磚頭一樣厚實的、咬口的評說。但全書共兩個部分,24篇,不僅不長,還很有趣,好似連環(huán)畫,為我們畫出了千百年來中國官場吏治的千姿百態(tài),通俗易懂。作者習驊以特寫鏡頭、放大鏡來塑造形象。如:雍正、周秉德等人物,偉大得讓人拍案叫絕;而蔡孝乾、顧順章等人的卑劣,讓人唾棄,甚至有想沖上去打他們的沖動;慈禧、阿福、小王等的愚蠢,讓人頓足捶胸,又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整理思維,消除“腐敗非罪化”的錯誤價值觀。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xiàn),一次又一次地觸動心靈,洗禮心靈。
再從目錄“崇禎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費”、“慈禧收禮”等,就可以嗅到“腐”的味道,感受到作者犀利詼諧的筆鋒,化嚴肅為幽默,沒有說教,更沒有定“條例”,小故事大道理,讓人笑后就是思與悟,震撼心靈。
關鍵還在于《中國歷史的教訓》以史為鑒,立足中國,傳遞廉政正能量。習驊,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現(xiàn)在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工作,曾先后師從南京大學林仁棟教授、北京大學黃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蘇共問題。正因為他工作的特殊性,全書對腐敗的剖析,既具全局性又不乏細致性,就是一個引路人——憶古思今。雖數(shù)隔千年,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割不斷的。忘記歷史,就沒有未來。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她忠實地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啟示?!皻v史的教訓”就更具啟發(fā)性,教我們不要重蹈覆轍,不能在同一個坑里跌兩次。蘇共的消失,就是歷史給我們的最好教育。細細品讀《中國歷史的教訓》,想想那些“腐敗蛀蟲”的結局以及所導致的惡果,深思腐敗的“毒性”,匡正我們的價值觀,將那一幕幕由腐敗導致的“災難”牢記于心,筑牢拒腐防變之墻,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掃干凈“蛀蟲”,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需要廉,需要干凈,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只有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才能實現(xiàn)“中國夢”。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十二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普利策獎獲得者的傳世經(jīng)典,濃縮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獨特見解。
這是一本并不厚的書,但是卻花了我4小時的時間去苦讀。雖說是提綱挈領式的歷史筆記,但是如果事先對世界史,人類史,生物史,哲學史等不是很了解的話,讀起來也會一頭霧水。如果腦袋里裝有相應的發(fā)展脈絡,我相信這本高屋建瓴的書會讓我酣暢淋漓。很可惜我沒有。
學習歷史,讓我們明白文明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有興起,成長,衰亡。但文明的本質在于人類創(chuàng)造了生活本身,人類在延續(xù),文明也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我們的頭腦并沒有比古人更聰明,我們的社會并沒有比古時更有安詳,我們也并沒有比千年前更幸福。但毫無疑問,我們的頭腦比以前更加開放,物質比以前豐富,也使得社會情況變得更加復雜。
往大了說,我們的國家能在更加復雜的社會中穩(wěn)定前進,這其實就是在歷史的照耀下前行。往小了說,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微不足道,但聚合在一起,就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明,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我們免受戰(zhàn)爭,免受歧視,這都是歷史長河給予的恩賜。
歷史,不僅僅代表著政治,其固然包含了一個個政體的興亡,但是也蘊含了文明的興衰,也匯集了哲學、藝術、科學、道德、思想的多種洋流。歷史,包羅萬象,卷帙浩繁,我們需要由薄讀厚,再由厚讀薄,這可能需要用一生去完成。
歷史就是這么有趣,人性和規(guī)律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條件與工具。地球上,空間里,太陽下,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今后還會不停發(fā)生。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一
利用暑假,我閱讀了一遍《中華上下五千年》。
通過這些精彩的小故事,我不僅能了解歷史,感受歷史,并且還能用心來思考歷史,領悟歷史,從而更加了解中華,熱愛中華!
2讀書筆記之中華上下五千年
從傳說中,盤古用板斧開天辟地后,用自己的身軀,創(chuàng)造了世間萬物,豐富了美麗世界的一切.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向科技的尖端發(fā)展,為大家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這樣大的變化,相差的時間一定很長.的確,這整整有五千年!這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如果一每一個人按一百歲計算的話,那一個人和他的子子孫孫加起來,會有五十個.在這五千年里,點綴著一個又一個著名的人物,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故事,一本又一本的名著,一個又一個的計策.而一位作者,卻把許許多多的故事,寫的那么生動,有趣,嚴肅.但還是那么短,把這么長的`時間,縮短到了兩本并不太大,太厚的書里.于是,一部巨作中華上下五千年誕生了.他記載了五千年中所有發(fā)生的事情.通過這位五千歲的不會說話的老人口中,可以知道在五千年的滄桑中,到底發(fā)生了多少事,存在了多少位能人,多少位壞人和多少為英雄.讓我們知道了哪些人值得讓我們敬仰,哪些人讓我們羞恥.還可以讓我們在談心的過程當中,多一個話題.對了,經(jīng)常讀此書,也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還可以繒長人們的寫作技能,再寫作的過程當中,還可以用上此書中一些名人所說的名言,豐富你的作文.最重要的一點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的每一個故事里,都有一個道理,只要你按照道理努力改善自己的話,就能像炎帝,唐堯......作一個好人.這么好的一本書,我們能不讀,不看嗎?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他一定會記載著祖國這條東方巨龍,慢慢地騰飛到九重天上,成為永垂不朽的神話.
3讀書筆記----------品《中華上下五千年》有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圖文并茂,通過那栩栩如生的的語句,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以及那些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這本書將中國5000年的歷史分為九個部分,其中最令我喜歡的是“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先說一說三國,這個時代的諸葛孔明可謂是大名鼎鼎,可以說是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呀!他幫助劉備,屢屢立功,而八卦陣和草船借箭,讓我們知道了他那神機妙算以及他對劉備的忠心耿耿。如今我們不能不敬佩他這個“天之驕子”。而他的優(yōu)點,無不通過戰(zhàn)爭,玩美的體現(xiàn)出來。
而立一個令我們敬佩的人物非劉玄德莫屬了。他是為愛戴臣民,體察民苦,珍惜人才的人物!在長坂坡逃亡之戰(zhàn)中,他為了保護漢室子民,與曹操拼死一戰(zhàn),雖被打得落花流水,卻雖敗猶榮。為漢室挽回了尊嚴!而三顧茅廬更充分體現(xiàn)出他對才子的珍惜。
秦朝,泱泱大國,伴隨秦國的壯大,秦始皇的殘暴不仁,都遠遠超過了“殺功臣,吃人肉”的呂后,秦始皇在阿房宮里尋歡作樂,都是天理難容的行為。而修筑那宏偉的萬里長城,即使工程上的奇跡,更是殘暴的象征,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在那巍峨壯麗的長城竣工之后,慘無人道地將所有勞工全體活埋,而他的暴-政和大興土木,換來的是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傾覆。
4《中華上下五千年》讀書筆記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記載以來的歷史就有幾千年。在華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故事,出現(xiàn)一個個叱咤風云的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中華文化就是我們生命之源。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歷史讀物。在這套書中,編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jù)史籍材料,加以組織和剪裁,用通俗的現(xiàn)代語言寫出來,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上沒有虛構。但本書不僅僅局限于歷史,而是廣泛涉及哲學、軍事、藝術、教育等領域,使本書從一般的歷史性介紹上升到對中華文化各個層面的廣泛介紹。
5《中華上下五千年》讀書筆記
利用暑假,我閱讀了一遍《中華上下五千年》。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二
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教學評價,并非現(xiàn)在才有任何時期那些求進步的歷史老師,在教學上除著眼教學目標外,普遍關注學習活動的指導,當然他們也通過良好的教學發(fā)展自己開發(fā)學生能量的記憶,然而,歷史教學可以明確區(qū)分新舊教學法時打出的口號便是以學生為中心。那時甚至提出沒有學就談不上教的主張,遺憾的是主流的歷史教學則太習慣于教歷史等于講歷史的觀念,而且講歷史又被狹義地理解為教教材,于是在教學現(xiàn)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還是不能替換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觀。
今天我們看教學法教的本質直書為互動,包括教師之間的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文本與社會的互動,正因為是單向的接受式的教學容易讓學生失去主題感和創(chuàng)造力,并在學習中始終被動,所以要用毒針主動式的教學改變它,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觀探索互動的師生共同承擔的評價角色的教學評價。有助于教師更為珍視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尊重學生的學習感受,有助于教師自覺地鼓勵學生嘗試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成熟的教師會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質量,諸如我教的內容學生真的懂了嗎?學生能夠思考這樣的問題嗎?他們準備好學習新知識了嗎?這類問題既基于教師的經(jīng)驗,改善教學,也同時對激發(fā)教學創(chuàng)意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作用,其中還蘊含了教學評價。我們說以學生為中心的歷史教學,并不是僅僅著眼活動本身,做什么活動和怎樣做活動,而是要特別關注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實,無論教學還是評價,重點都在這里,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主要依賴教材所提供的內容范圍和學習順序,以及源自教師的講述或由教師提供的事實性知識進行教學和評價,今天雖然不能完全排斥傳統(tǒng)教學的合理部分,但是絕不能把學生的理解只限定在教科書或教師所講的內容,最直白的說這樣做不能確定歷史教學求真的本意,亦無法保證歷史教學人文性的發(fā)揮,若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圍繞學的動機強調江陰有連續(xù)性的激勵作用,也利用交警找活潑的學的環(huán)境,以此鼓勵學生自主性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歷史教學現(xiàn)場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并對學生發(fā)展產(chǎn)生真實影響。
將教學評價嵌入課堂教學應該成為歷史教學的常態(tài),問題是做不好極易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削弱歷史的敘事性是歷史學習在各種活動中變得瑣碎,而是讓眼下的評價充斥課題,即便是上述比較成功的事業(yè),也只能是在學習興趣考試成績有長足的進步,而在學生歷史意識和能力,發(fā)展方面,仍沒有確鑿的實證研究說明它是有效的。因此,目前的歷史教學界還是信奉一節(jié)好課是講出來的道理,至于一般的課就只有講課本知識了,乃至不考不教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誠然,以考試結果論質量,以講解考試重點為指針,以訓練書面考試能力為目標不符合教,學,評三位一體的歷史教學原則,歷史教學是否也到了非轉變頻加飯是不可的時候了呢?抑或是需要確立更為平衡的評價系統(tǒng)呢?筆者以為然,盡管困難重重,但并非做不到,更何況我們的一線教師已經(jīng)開辟了通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評價道路,作為改善歷史教學的方向,它是觀念層面的前提,更當是行為層面的前提。
歷史知識作為公共知識在體現(xiàn)國家意志民族,認同等基本價值的同時,還應當包括認識自我探究多種觀念分析各種爭論或觀點等豐富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必要使教學評價既包括對學生的.定量描述,也包括對學生的定性描述,最后還包括對學生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歷史教學評價包容給予學生獨立思考,而產(chǎn)生的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需要達成如下教學要求。
1,營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
一位歷史教師談及自身發(fā)展時,牢記著這樣一句話,你在這節(jié)課中想告訴學生些什么呢?正是因為這句話讓他懂得了為何而教,為何而教在理論上是對歷史教學本質的追問,旨在揭示學生將學到什么?而從教學形式上看便是積極的營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只要教師相信學生具有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觀點和價值判斷的能力,才能促使學生承擔其在學習過程中作為主體者的角色,實踐證明,課堂環(huán)境越是自由開放,學生就越是樂意釋放自己的學習能量,與傳統(tǒng)的教學不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的教學不再是線性的編碼,一問到底,一講到底,而是能夠按照時代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變化,追究具體學習主題的意義,并關注學生看問題的整體視角。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還需要教師給學生懸念的期待,或許這樣的課堂不如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看起來有序和有效率,但是只要教師有能力讓學生理解和組織好學習問題,而且自己扮演好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者,學習問題的咨詢者,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合作者學習心理的支持者,以及彈性的學習資源的支持者的角色,課堂教學就會更有效果。
2,充分考慮學校教育的復雜性。
學校課程是人類經(jīng)驗凝結的結果并非學生人生經(jīng)歷的產(chǎn)物,即便是歷史這樣的人文學科,無論它包含著多么豐富多么復雜的人生指引功能也不具有知識終點的作用,任何學習階段對學生的經(jīng)歷而言都是暫時的需要,歷史學科不過是用一些比較成熟的知識和方法,幫助學生探討歷史方面的問題罷了,隨著學生的經(jīng)驗,逐步豐富,他們對歷史的認識也會發(fā)生變化,在傳統(tǒng)教育中學校和教師的作用較大,這與傳統(tǒng)的社會環(huán)境相對單純有關,現(xiàn)代社會則不同,學生的生活世界遠比學校所呈現(xiàn)的真實世界豐富得多,源自各種社會背景的影響,會導致他們喜歡或不喜歡學校,喜歡或不喜歡學科,同樣,學習伙伴和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施加的影響往往比教師的作用還要大,所以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就成了教師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力圖合情合理的把學生的經(jīng)驗與所學知識關聯(lián)起來,幫助他們選擇適宜的方法,確認是不是我該知道多少,而是知道怎樣知道的道理,促使課堂也具有社會交流的功能。
上述要求符合學習維度理論,即學習包含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和內部心智獲得與加工過程,前者要求使用適宜學生表現(xiàn)的材料和設計方案,后者依賴啟動學習動機以及定向個人學習水平來實現(xiàn)真實的活動對話和合作。
3,適應數(shù)字化時代的要求。在數(shù)字化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由知識視界生活世界心靈世界和虛擬世界省城學習結構,單一的一只是世界主宰學習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歷史教學豐富的人文內涵是比通過數(shù)字技術表現(xiàn)得更為生動具體,學生借助數(shù)字技術理解歷史探究歷史的多種可能性,既是現(xiàn)實也是趨勢。
可以肯定的說,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更是藝術字畫時代學生的學習要求。諸如自由的做事喜歡自己定制富有個性化,更強調公開公平公正,并愿意承擔監(jiān)督員的角色,習慣性地把娛樂融入到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注重寫作要求速度,并主動地嘗試各種創(chuàng)新,教師不僅要激勵學生集中精力去完成應做的事情,而且要有能力幫助學生把握學習節(jié)奏熟練快速瀏覽研究達成最佳學習效果的方法等。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三
讀了《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我的讀后感是: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有文字的時代,可以把發(fā)生的事情一件件記錄的清清楚楚。
沒有文字的時代怎么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張開嘴巴把歷史講給后代聽。人們把這種傳遞方式叫做“口頭歷史”。但是“口頭歷史”不能完全相信,講故事的人總是會添醬油,黑說成白,五根指頭說成六根指頭,信不信就由你啦!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了開天辟地的盤古,據(jù)說,盤古的身體有九里長,盤古以自己的軀體改天換地,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巨人。盤古天天死死地撐著天和地,不讓它們重新合攏,可以這么說,盤古為整個宇宙做得奉獻非常大。
大禹去世后,他的兒子夏啟登臺,拉開了——“家天下”的揭幕式。
禹是一個轟轟烈烈的部落大首領,也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平平常常的人,卻總是平平常常的死去。常言道,國一日不可無君。大禹的兒子夏啟登上臺后,就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撲朔迷離的王朝。
夏啟是一個殘暴的暴君,整天在宮中吃喝玩樂,大臣們勸告他也不聽,弄得很多大臣都憤憤不平。
我們不能像夏啟這么殘暴,要做一個謙虛的人。
最后,通過閱讀《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這本書的內容,深深感到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是悠久和曲折的。做為中國人的我將奮發(fā)圖強,努力學習,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四
趙匡喜歡統(tǒng)一天下,卻擔心部下會反叛,一杯酒就奪了眾將官的兵權。自以為從此子孫萬代,穩(wěn)坐江山,誰知道,他自毀長城,機關算盡,反而弄得自己的王朝風雨飄搖。宋朝虛弱了。官污吏胡搞,老百姓的日子真難煎熬。有頭腦的人要改革,守舊的人不愿意,新黨舊黨鬧得不可開交。鉆出幾個投機派,冒充新黨爬上了臺,丟了“羊頭”只把“狗肉”賣。世上的奸商,最數(shù)他們壞。“花石綱”、“生辰綱”,把老百姓逼上梁山,拿起刀槍,和昏君、官惡狠狠地干一場。遼國興起了,西夏興起了,金國興起了,打得宋朝統(tǒng)治者捂著腦袋嗷嗷叫。宋微宗、宋欽宗,兩個老少皇帝真稀松,見了金兵就怕,割地賠款樣樣都答應,只求保住自己的王位自己的姓名。誰知磕頭求饒不管用,被一根麻繩栓走,好夢一場空。南宋、金國和蒙古,打成了一團。南宋有的是精兵良將。岳飛大戰(zhàn)朱仙鎮(zhèn),韓世忠把敵人困在黃天蕩,都打了打勝仗。這樣的軍隊,誰能夠抵擋?可惜皇帝是軟骨頭,可恨奸臣一心一意只想投降。大漢奸秦檜,把精忠報國的岳元帥害死在風波亭上。金國本來很得意,誰知道背后出了一個蒙古和南宋兩面夾攻,把它弄得好苦。
我讀了這一章,我感受到了宋朝的懦弱,竟然選了一個膽小的`人做自己的皇帝,大臣也心術不正,想了許多的壞法子,別人來打中國,膽小的皇帝竟然把土地都分給人家,就為了性命和官位,這真是太不值了,秦檜還殺了岳元帥,這樣做有什么好,他們真是應該好好反省反省了。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五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北師大出版社出版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一書,感觸很多。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要想在歷史課堂上實施有效教學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知識的入門,學生一旦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實施有效教學,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泵抗?jié)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jié)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開講導語,用別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新編歷史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插圖多,直觀性強,形象生動。講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引發(fā)學生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學中,由于插圖很多,限于課時,教師不可能每圖都講,只能根據(jù)教材要求和講課需要選擇講解。有些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的插圖如果沒有向學生講解,就會使學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經(jīng)過教師講解,既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如七上第8課《戰(zhàn)國七雄》中的《商鞅舌戰(zhàn)圖》。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戰(zhàn)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xiàn)的。
講好《商鞅舌戰(zhàn)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才華,又可讓學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即“秦國的封建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的認識,也為以后理解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打下基礎。為起到這個作用,我在講課時,讓學生看《商鞅舌戰(zhàn)圖》的同時向學生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zhàn)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辨論。你看他手拿竹簡,引經(jīng)據(jù)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響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說:“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在講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全被吸引往了,達到了引發(fā)學生興趣的效果。
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后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后,就會產(chǎn)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又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通過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設疑解難,把學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這樣既激發(fā)了興趣,又掌握了知識。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痹诮虒W中,依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震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fā)起來?!奔ぐl(fā)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還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jīng)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六
清朝于軍隊的管理至嚴。凡須用兵,由朝廷供兵供餉糧,戰(zhàn)役結束,將領功過賞罰完畢,便將軍隊交回政府。但當太平天國亂起時,朝廷的八旗、綠營兵已腐敗透頂,無兵可調;又兼以次第而來的賠款條約,也無餉糧可調,才由著曾國藩以湘兵起家,幾乎養(yǎng)為家私而朝廷竟調不動其一兵一卒,后攻克金陵,湘兵的威勢于斯盛矣。
可惜羅澤南早亡,曾國荃一介武夫,曾國藩又以骨肉之情,聽之任之,于軍隊紀律絲毫不加整束,于金陵城中無惡不作。每嘗讀到此類史事,總不禁嘆“殺中國人最多,實則是中國人自己”。
湘勇初創(chuàng)時,以金錢作餌,許以城破縱掠三日,以此來維系湘勇的士氣,從當時朝廷對他們不聞不問的情況,也是無可奈何的舉措,卻也因此將辛苦所募的樸實農民,馴成道德盡失的野獸,以紀律換戰(zhàn)斗力,只是短期內的紅利,長此以往,則必然導致湘軍戰(zhàn)斗力的喪失,走上與八旗與綠營相似的老路。
后世將湘軍捧得甚高,實在于捧曾國藩捧得甚高。1894年,湘軍在牛莊與日軍死戰(zhàn),全軍覆沒,至此湘軍告別歷史舞臺?;蛞詾槠渫鲇谌哲?,或以其亡于清廷,實則當年金陵城破之日,即是湘軍滅亡之始。只能以金錢攏絡,而不能以紀律整束,缺乏一以貫之的
信仰
,任何強盛的部隊,都只能于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湘軍如此,國-軍亦然。
太平天國作為一個勞苦大眾的`理想天堂,曾經(jīng)在中國掀起過滔天巨浪。因此曾國藩剿平天國,為頗多人詬罵。但站在任何一個政府的立場來說,凡遇有造反的,絕無乖乖就此下臺的道理,此事古今中外必然。發(fā)兵圍剿,也就順理成章了。
但如果一個政府只懂“剿”而不諳于“撫”,那么這個政府的“剿”,不僅無法延續(xù)其統(tǒng)治,也必將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何為“撫”呢?就是在平亂之后的總結。亂由何起?如何正本清源?政府有“剿”的權利,也有“改”的義務。以為一剿而天下太平,不知悔改如晚清者,雖然躲過了太平天國,卻逃不過辛亥革命,其歷史結局,就只有在國人輕視與仇視的目光中,黯然下臺了。
近日有雜志作了一期有關“曾氏家族”的專題,曾氏后人頗為興旺,名流也多。但未想歷史的曾國藩與曾國荃,卻曾殺過那么多人。中國人說“殺降不祥”,在曾氏身上,倒是異數(shù)。
以曾國藩自述,所謂“亂世用重法”,似乎“殺”,也實在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最起碼當初的另一杰出人物胡林翼,也有和曾氏相同的看法,世人稱作“三如”——
愛
才如命,殺人如麻,揮金如土。
還記得那期雜志上曾氏后人提到過曾國藩的一句家訓——
銀錢、田產(chǎn)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想來嗜殺的曾家兄弟,有如此興旺輝煌的家族后代,功夫全在這一句話上吧。
哪一對今日怒目相視的夫妻,會回憶婚禮宴上,情意綿綿、兩兩相望的男女?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七
“鐵杵磨針”主要寫了李白小的時候不愛學習,有一天,他看見河邊有個老太太在磨一根鐵棍,便過去問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說:“我準備把這根鐵棒磨成針?!崩畎子謫枺骸斑@跟鐵棒這么大,而針又這么小,能摸成嗎?”老太太告訴李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崩畎茁牶蟠鬄楦袆?,牢記在心,最后成為有名的大詩人。
這個成語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功夫,多么難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边@個簡單的道理幾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幾個呢?只要人人都有決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會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會又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八
在《從母親到外遇》這篇文章中,余光中把大陸比作母親,臺灣比作妻子,香港比作情人,歐洲比作外遇。余光中出生在南京,為了躲避戰(zhàn)亂。18年后,他與母親離開大陸,去了臺灣,一住就是37年。期間他也在香港和歐洲待過。其實,余光中待在祖國的時間是很短的,但是,他的根在祖國,因此,他把大陸比作母親,臺灣比作妻子不無道理。他這樣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一片后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作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我離開她時才21歲呢,再還鄉(xiāng)時已經(jīng)64了;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語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的會魂飛魄散,被西湖掏空?!奔词褂喙庵须x開了中國,在他鄉(xiāng)生活時間太長,他也無法真正融入他鄉(xiāng),因為他身上流淌著的是中國的血液,血液里流動的是龍族的氣息。
在《地圖》這一文中,我又清晰地感受到了文章跳躍的脈律。他說,去新大陸的行囊里,他沒有像肖邦那樣帶一把泥土,畢竟,那泥土屬于那島嶼,不屬于那片古老的大陸。他帶去的是一幅舊大陸的地圖。密歇根的雪夜,蓋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常展視那張殘缺的地圖,像凝視亡母的舊照片。那些,在嘉陵江上,在那里,他從一個童軍變成一個高二的學生。
我沒有試過離開祖國,無法真正理解身在他國的余光中在每個夢囈的日子里是怎樣低聲呼喚中國的名字,但我能體會這種感覺。身在佛山,每當我翻看廣東地圖,我的目光也總會落在東海那個小鎮(zhèn)。我總會想起那兒的云淡風輕,那兒的淺海藍天,那兒的閩南細語,那兒的擂茶歡鼓……于是,我更能想象,離開了中國大陸的余光中,每每勾起他的思鄉(xiāng)情思時,眼眸里是泛著怎樣的淚花。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九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我國的歷史故事。本書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zhàn)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歷史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的故事。
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可有人看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鉆過去。”韓信端詳了他一會兒,就趴下去,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
看到這里,我有許多感受。在學校里我們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吵架甚至告到老師那里去,一連幾天悶悶不樂,心中像堵了個東西一樣,無法專心致志學習讀書,讀后感《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想想韓信的肚量,這樣做有意思嗎?韓信為什么不和污辱他的人拼個你死我活呢?不是說“士可殺不可辱”嗎?項羽就為了他的所謂的氣節(jié),兵敗垓下之后自刎于烏江了嘛!韓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為他心中有明確大志向。為了實現(xiàn)自己宏偉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為他知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計較,而是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終成了漢軍總司令――大將軍,何況有時和你作對的人使你前進的步子邁得更堅定。因此,我們不應該為了一點小事就停下自己前進的步伐。要胸懷寬廣,和同學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
讀了這本書后,我了解了中國的一些歷史和典故,豐富了我的知識;同時我也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我在寫作方面有所長進。
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推薦大家也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十
《林漢大中國歷史故事集》主要講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故事,《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謝金琳)。
《千金一笑》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故事。
庸君周幽王,只會找漂亮女人,對國家大事不予理會,他還把好言好語勸他的褒關到牢里。褒家把一個漂亮的鄉(xiāng)下小姑娘送給周幽王,褒姒就是這么來的,讀后感《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讀后感(謝金琳)》。然后,為了討褒姒高興,一個專拍馬屁的人,讓人點亮烽火臺,大批官兵被周幽王耍了幾回后,不再信任他,而周幽王正為褒姒的冷笑而高興。過了幾天,西戎打了進來,烽火臺一個個燃起,士兵卻一個也沒到,以為又在開他們的玩笑。沒有援兵,京都被西戎們搶個精光,周幽王被殺,那個從沒真正笑過的褒姒,也被抓了去。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領導者,遲早會被消滅。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十一
一本由紀檢監(jiān)察干部、法學博士習驊寫就的《中國歷史的教訓》問世,初讀該書,給人一種讀故事的感覺,再讀,就有了震心的效果,這不就是一劑反腐肅貪教育活動的良藥嗎!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過去的,但也是現(xiàn)在的,更是未來的,歷史就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人們的心靈,讓其去思索,去漸悟,尋找到走下去的路,甚至可以讓其不再走彎路。
《中國歷史的教訓》這是第一本由紀檢監(jiān)察干部傾注心血、聯(lián)系反腐敗斗爭的實際而寫就的讀史感悟。以古道今,用“放大鏡”的手法,將古今中外不同類型的干部、公職人員形象匯聚在一起,來探究腐敗的根源,正反齊上,從而來反思當今中國的腐敗問題。
作者習驊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全書收錄了他創(chuàng)作于20xx年—20xx年,并發(fā)表在《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上的24篇“說古道今”的文章,以輕松的筆調通過眾多令人嗟嘆與沉思的人物故事,來講述歷史風云變幻中的不變正道。
“說古”,眾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像磚頭一樣厚實的、咬口的評說。但全書共兩個部分,24篇,不僅不長,還很有趣,好似連環(huán)畫,為我們畫出了千百年來中國官場吏治的千姿百態(tài),通俗易懂。作者習驊以特寫鏡頭、放大鏡來塑造形象。如:雍正、周秉德等人物,偉大得讓人拍案叫絕;而蔡孝乾、顧順章等人的卑劣,讓人唾棄,甚至有想沖上去打他們的沖動;慈禧、阿福、小王等的愚蠢,讓人頓足捶胸,又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整理思維,消除“腐敗非罪化”的錯誤價值觀。人物形象生動、活靈活現(xiàn),一次又一次地觸動心靈,洗禮心靈。
再從目錄“崇禎本可不上吊”、“皇帝的伙食費”、“慈禧收禮”等,就可以嗅到“腐”的味道,感受到作者犀利詼諧的筆鋒,化嚴肅為幽默,沒有說教,更沒有定“條例”,小故事大道理,讓人笑后就是思與悟,震撼心靈。
關鍵還在于《中國歷史的教訓》以史為鑒,立足中國,傳遞廉政正能量。習驊,在反腐第一線工作多年,現(xiàn)在中央紀委派駐機構工作,曾先后師從南京大學林仁棟教授、北京大學黃宗良教授,研究廉政立法和蘇共問題。正因為他工作的特殊性,全書對腐敗的剖析,既具全局性又不乏細致性,就是一個引路人——憶古思今。雖數(shù)隔千年,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割不斷的。忘記歷史,就沒有未來。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她忠實地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提供啟示?!皻v史的教訓”就更具啟發(fā)性,教我們不要重蹈覆轍,不能在同一個坑里跌兩次。蘇共的消失,就是歷史給我們的最好教育。細細品讀《中國歷史的教訓》,想想那些“腐敗蛀蟲”的結局以及所導致的惡果,深思腐敗的“毒性”,匡正我們的價值觀,將那一幕幕由腐敗導致的“災難”牢記于心,筑牢拒腐防變之墻,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掃干凈“蛀蟲”,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需要廉,需要干凈,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只有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才能實現(xiàn)“中國夢”。
歷史論文讀書筆記篇十二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也是美國普利策獎獲得者的傳世經(jīng)典,濃縮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獨特見解。
這是一本并不厚的書,但是卻花了我4小時的時間去苦讀。雖說是提綱挈領式的歷史筆記,但是如果事先對世界史,人類史,生物史,哲學史等不是很了解的話,讀起來也會一頭霧水。如果腦袋里裝有相應的發(fā)展脈絡,我相信這本高屋建瓴的書會讓我酣暢淋漓。很可惜我沒有。
學習歷史,讓我們明白文明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有興起,成長,衰亡。但文明的本質在于人類創(chuàng)造了生活本身,人類在延續(xù),文明也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我們的頭腦并沒有比古人更聰明,我們的社會并沒有比古時更有安詳,我們也并沒有比千年前更幸福。但毫無疑問,我們的頭腦比以前更加開放,物質比以前豐富,也使得社會情況變得更加復雜。
往大了說,我們的國家能在更加復雜的社會中穩(wěn)定前進,這其實就是在歷史的照耀下前行。往小了說,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微不足道,但聚合在一起,就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明,體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我們免受戰(zhàn)爭,免受歧視,這都是歷史長河給予的恩賜。
歷史,不僅僅代表著政治,其固然包含了一個個政體的興亡,但是也蘊含了文明的興衰,也匯集了哲學、藝術、科學、道德、思想的多種洋流。歷史,包羅萬象,卷帙浩繁,我們需要由薄讀厚,再由厚讀薄,這可能需要用一生去完成。
歷史就是這么有趣,人性和規(guī)律并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條件與工具。地球上,空間里,太陽下,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今后還會不停發(f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