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一
一、成功之處
1、教學內容處理恰當。
理清結構,構建網絡,清晰掌握,點撥方法,我將課本內容整理成“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王安石變法的內容”、“結果及原因”、“變法的評價”四目知識。這樣處理有兩個好處。第一,優(yōu)化了課堂知識結構,使教學內容一目了然,條理分明。第二,在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基準,但又不完全脫離書本實際;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為首要教學內容,又恰當地補充了某些書本沒有而相對重要的知識。
2、教學理念把握適中。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教師應把課堂話語權還給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性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得十分明顯。從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到內容,再到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的探討,都是由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或獨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這堂課中,扮演的似乎引導者、點撥者,將某些重點、難點進行解析和概括,引導學生學習,循循善誘,將學生引入學海佳境。課堂上的很多結論,都是學生探索的結果,思維的結晶。事實證明,學生完全可以主宰課堂;他們,做得比老師想象的還要好,還要出色。
3、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合理。
教學過程中,我以“基礎檢測”、“重點概括”、“分組討論”“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規(guī)律總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中心,輔以“圖說歷史”、“漫畫歷史”、“人文歷史”等趣味題材,將教學任務順暢地完成了。在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既有輕松愉快的“圖說歷史”、“漫畫歷史”,又有嚴謹深刻的“重點概括”、“難點解析”;既有“我看歷史”的辨證史觀教育,又有“人文歷史”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教學方式多樣又不失于“靈活”,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嚴謹性和趣味性,展現了歷史教師應有的風貌。
4、教學設計巧妙,自有獨到之處。
對于背景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學生搶答的方式進行,對于內容環(huán)節(jié)采取一組選擇題的方式處理;而結果及原因選取一組漫畫、材料的方式引導學生形象直觀的歸納總結,對于一些重點知識采取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對于與現實結合部分采取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現王安石變法內容中與現實結合的知識,古為今用。
5、“人文歷史”彰顯出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歷史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知道過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歷史學,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以榜樣的力量,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王安石勇敢、堅強、不屈不饒的精神和大無畏的改革精神無疑能起到榜樣的力量;通過“人文歷史”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不敢肯定學生都會以王安石為榜樣,在學習、生活中時刻仿效之,但我能肯定,他們一定能學到王安石身上的某些優(yōu)秀品格。誠如斯,足矣!
二、有待完善之處
1、具體細節(jié)沒有精雕細刻:
比如:在學生討論環(huán)節(jié)個別學生參與的不是很充分、展示環(huán)節(jié)在下面的學生時間利用的不是很充分,出現了部分學生無所適從的現象。再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的處理能彰顯教師的智慧和理念,這些需要我多多的進一步研究,以便今后完善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
2、沒有真實再現完整課堂
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高效課堂的過關課,多少帶有一點參賽的色彩這節(jié)課是觀摩課,學生課下準備的比較充分,所以在展示環(huán)節(jié)做得非常好,漏洞較少。接下來的時間是探索常規(guī)、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該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
3、教學規(guī)范還應再加強。
時間規(guī)范:由于時間關系,“規(guī)律總結”學生思維展示的不到位,只得下次課再和學生共同完善。語言規(guī)范:教學語言不夠精練,應力求做到精練、準確、規(guī)范,具有更大的指導、示范作用。
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疑難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激勵、啟發(fā)和推動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不斷錘煉自己踐行新課程理念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技術,不斷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藝術。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學習重點:
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2. 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及影響。
學習難點:
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自主學習】
一、從“無為”到“有為”
1.無為而治:
(1)背景:秦末戰(zhàn)火頻繁, 破壞嚴重。
(2)目的:恢復和平 。
(3)表現:采取無為的政策。
(4)影響:漢朝逐漸恢復和增強,國力日盛。
2.積極有為:
(1)背景:西漢強盛后,仍面臨一系列社會危機。
(2)目的:加強 ,適應 的發(fā)展形勢。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新儒學的特點:董仲舒把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學的內容:
(1)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 ”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為加強君權,宣揚“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學說。
(3)提出“ ”。
3.作用:
(1)對扭轉 的局勢十分有利。
(2)被 采納,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措施:
(1)漢武帝起用很多 參與國家大政。
(2) 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 所壟斷。
(3)興辦 ,打破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
(4)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使儒學在 開始處于獨尊地位。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為中國的主流。
【問題探究】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
互動與展示:
1.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西漢初期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又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根據這些史實,請你談談對道家思想的認識。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極、保守的一面,也為西漢初期“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實行提供了理論依據,并促進了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 穩(wěn)定。同時,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順其自然的進步思想,這對今天創(chuàng)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的統(tǒng)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 他學派的思想?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統(tǒng)的時代需要。但其他學派中也有一些對其統(tǒng)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農抑商等,因此也會被采納。
3.有人認 為,若沒有漢武帝,儒學就不會確立其統(tǒng)治地位,你認為正確嗎?說明理由。
不正確。
理由:(1)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終確立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說明漢武帝在儒學走上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2)但從根本上講,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是當時政治、經濟上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經過改造的儒家學說與這一需要相適應,因此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精講與點撥:
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其關鍵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學體系的思想主張主要有哪些?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張:①“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③“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 智、信(“三綱五?!保?BR> (2)目的:使統(tǒng)治者采納儒家思想,讓儒學在社 會和國家中獲得獨尊地位。
2. 自漢武帝以后,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為什么能夠確立?又有什么影響?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適應了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漢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學思想,采取各種措施尊儒,大力推動儒學發(fā)展。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三
一、課前準備
(一)授課內容的選擇
本次主要授課內容為選修部分,具體課程是第四專題第二課,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在講授本課時,需要學生牢記掌握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在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基礎來學習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內容較多,并且不容易理解,在四十分鐘時間里講完并掌握并不容易,需要教師有重點有主次的進行講解,將知識進行精簡,抓住重點和難點。
(二)備課相關準備
1、提綱的準備:設計提綱的目的是讓學生沿著提綱的提示去尋找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方向性,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另外還附加了課堂訓練的題目,還有歷史故事(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王安石,開闊學生的視野),給學生7分鐘時間完成提綱空白處,但在設計的時候時間把握不到位,對內容難易程度把握不夠;
2、課件的選擇:多次閱讀教材及課程標準,教師先從整體上對本課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路,根據思路來調整ppt,每一張ppt要精簡,我從網上尋找所需要的材料素材,但存在的問題是素材難以取舍。
3、備學情: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弱,但對王安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備學情的過程中過高的估計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及掌握的基礎知識,在出提綱的存在量有點大,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另外剛返校,狀態(tài)不是很佳,對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了解不充分。
4、備教法: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比較難理解,容易混淆,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容易犯困,我結合實際,采用積極提問、小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但存在不能放手交給學生,問題設計違背學生實際情況。
二、授課期間
(一)導入反思
1、導入采用的是溫家寶引用的“三不足”來展開,另外將王安石變法的背景進行溫習,存在的問題用時較長,要提問的內容問提前做好預設,提問誰?以什么方式提問都需要提前想好,時間要控制在3分鐘左右;
2、導入的素材選擇不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個別學生專注度不夠高。
(二)授課反思
1、語言不夠精煉
第一、在授課過程中語言不精煉,口頭禪較多;第二、每一句話的用詞未經過深思熟慮;第三、語言重復。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用詞,選擇最合適的語言,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節(jié)省時間,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
2、板書不夠清晰
第一、板書布置提前設計好,但到實際授課時忘記板書或者板書的時機把握不到位;第二、黑板版面設計不夠清晰;第三、粉筆字不美觀。一方面,在以后的教學過程尤其注意板書設計,將板書與課件有機的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勤加訓練,練成美觀、和諧的字體。
3、學生關注度不夠
第一、對于年輕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一味的在講課,忽視學生;第二、學生的習慣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很多學生抱有僥幸心理,自我放松。對于教師來說,要加強自我專業(yè)知識的提升,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關注學生,遇到違紀學生或者不認真聽講學生進行提醒,不能放任不管;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
4、知識點銜接不夠
知識前后一定的`聯系性,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更容易掌握知識。我在講解知識的時候,忽視知識的聯系性,過渡的方式不恰當。這需要教師選擇恰當的語言來順利過渡。
5、重難點不突出
本課講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其作用,主要圍繞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及取士之法。重點是富國之法,在掌握基本內容的前提下總結出它的作用。但在授課過程中重點沒有突出,學生容易混淆知識點,思路不夠清晰,還需要進一步梳理。改進措施:第一、明確課標要求;第二、充分了解學情;第三、重難點采用合理處理方式;第四、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理解。
6、時間把握不到位
在授課過程中,導入時間過長,導致檢測時間不夠。整節(jié)課形成前松后緊的狀態(tài),學生討論時間不充分,回答問題也比較倉促。改進措施:第一、精簡語言;把握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時間,保證時間分配與課程難易程度相適宜;第二、提前磨課,尋找空教室自我測試;第三、在上課過程中注意時間,把時間利用化,在最短的時間能夠得出的授課效果。
7、歷史核心素養(yǎng)體現不明顯
歷史核心素養(yǎng)強調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佐證、歷史解釋及家國情懷。在本次授課中,由于講授內容難以體現歷史核心素養(yǎng),我弱化歷史核心素養(yǎng),更多的是知識的講解。
綜上所述,在本次公開課授課中我收獲很多,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用心教學,為成為一名能站穩(wěn)講臺、書寫美觀板書、關注學生學習、讓學生認可的合格教師而努力。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四
一、說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共有三個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時間、及發(fā)展概況。
3、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4、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第二、德育目標
1、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的中國人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主張民主和科學。反映了他們?yōu)檎衽d中華,向西方學習的新探索。
2、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想西方學習,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能力目標
高二歷史新文化運動說課稿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前后時期的變化,正確認識其性質和影響,使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提高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陳獨秀等重要歷史人物,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說教材分析
全節(jié)共三大史實: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影響。本節(jié)貫穿一個主題:新文化運動。本節(jié)重點是突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發(fā)展概況。難點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運動背后深刻而有價值的東西。因此:
三、說怎樣突破難點、重點
根據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發(fā)展概況。
2、教學難點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及其影響。
3、教學方法:我采用講述法、比較法、分析評價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教學做到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4、突破重點:
(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只有通過其內容的教學,才能深刻理解其實質,才能使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斗爭精神和貢獻。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把握本節(jié)內容的關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2)新文化運動的新發(fā)展是重點。它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構成新文化運動前、后期一個整體。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fā)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不斷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認識,繼而突破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這個重點。
5、突破難點: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有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對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難以理解。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盡管成立了中華民國,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并沒有改變,仍然處在封建軍閥統(tǒng)治下,在思想領域中,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徹底,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xù)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思想上是黑暗時期。在經濟上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袁世凱上臺后,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
(2)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難點。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共同分析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的認識。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偏向,讓學生分析對東西文化的正確認識是什么。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在此處可幫組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采用聯系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四、說學生情況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生基礎差,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人教版的歷史教材敘述簡明、史實可靠、解釋準確、知識性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針對性。
五、說活動與探究
這節(jié)課要抓住“向西方學習”這一主題,突出強調“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教學中要強調歷史與現實結合,例如:在評價“孔家店”這個口號時,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發(fā)現學生的亮點,充分運用“師—生—師”互動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1、新課的導入:介紹近代前期先進的仁人志士學習西方的情況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即新文化運動,然后對新文化運動做一個總括性的介紹。
2、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長期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的論戰(zhàn)”、“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zhàn)”。思考辛亥革命后,為什么會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從中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
3、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講述法。
4、在講本節(jié)的重點?!靶挛幕\動的內容是”時,沿著兩條線展開,一條是思想戰(zhàn)線,一條是文學戰(zhàn)線。兩條戰(zhàn)線交織進行。對于運動的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系起來分析、認識。對于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分析它的影響,明確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六、說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jié)充分運用“師—生—師”的互動模式,進行歷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其主要目標是:探索歷史學科的規(guī)律、特點,按照國家關于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總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飛速發(fā)展形勢下的歷史教育、教學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人文綜合素質。
(二)說現代教學手段
為了學生便于掌握、記憶,通過課件出示圖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發(fā)展及其影響。使紛繁復雜的知識點一目了然。
七、說上課心德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適應教改的優(yōu)質課。教師不但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力、文化素養(yǎng),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制作多謀體歷史課件。如果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會不適應現代教學。另外,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使我清醒認識到: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以適應時代、教改的需要;同時,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歷史教學只有為現實服務才具有生命力。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北宋中期的財政危機及原因
2、了解北宋中期的階級矛盾與邊疆危機
3、了解慶歷新政的內容及結果
過程與方法
1、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問題
2、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并問題及其影響
3、探究慶歷新政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負面影響
2、認識北宋“和議”政策的兩面性作用
3、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的情懷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表現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3)慶歷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失敗的原因
2.難點: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表現
教學過程
對前面學過的《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進行回顧,再以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拿悦鋵?。
首先,利用《五代十國形勢圖》和《北宋統(tǒng)一示意圖》對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南方地區(qū)作一個介紹,使學生對北宋初期的狀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特別指出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這一途徑上臺建立北宋的。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圍繞“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由來、表現及其解決途徑和結果”這一中心問題認真閱讀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財政困難(板書)
表現:“三冗”(冗兵、冗官、冗費)弊政(板書)
(教師先讓學生分別分析冗官、冗兵、冗費的原因和后果,再補充說明。)
1、冗兵
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養(yǎng)兵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編練禁軍,后來為緩和階級矛盾,采取“養(yǎng)兵”政策,政府在發(fā)生饑荒的地方“募兵”,這些措施導致北宋兵員劇增,到宋仁宗時,軍隊人數已達120多萬。同時,由于兵員素質低下,操練不勤,戰(zhàn)斗力削弱,形成“積弱”局面。
北宋實行“守內虛外”的軍事政策,結果形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戰(zhàn)斗力不強
2、冗官
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統(tǒng)治者用“分化事權”(即一職多官)的辦法,防止文武官員專權,結果導致官僚機構日益膨脹,另一方面科舉制的改革,導致官吏人數激增。同時,大官僚的子孫、親屬、門客還可以以“恩蔭”受官。
3、冗費
冗費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導致官俸、軍費開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銀絹(“歲幣”),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形成“積貧”的局面。
二、內憂外患
1、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財政危機)(板書)
同學們都知道,在漢唐時期,土地兼并的現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較嚴重,而北宋不一樣,一開始土地兼并的現象就十分嚴重,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北宋統(tǒng)治者實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來)、“不抑兼并”(指在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土地兼并不加干預)的土地政策,縱容地主階級兼并農民的土地。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現象就十分嚴重,到了北宋中期,更達到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嚴重地步。變相增加苛捐雜稅,階級矛盾尖銳
2、農民的反抗斗爭(政治危機)(板書)
(以往的農民起義主要發(fā)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兩漢和唐朝,而北宋則在一開始,階級對立就十分突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指出:漢唐是在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之后建立起來的王朝,統(tǒng)治者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著手調整統(tǒng)治政策,使當時的階級矛盾有所緩和。)而北宋是在兵變的基礎上建立的,統(tǒng)治者為吸取五代頻繁軍事政變的教訓,只注意調整和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而作為封建社會經濟基礎的小農經濟沒有得到較大的恢復和發(fā)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發(fā)展,階級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銳,農民和士兵的起義,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強如一火”,而且從以前北宋政府統(tǒng)治力量較薄弱的邊遠地區(qū)發(fā)展到統(tǒng)治較強大的腹心地區(qū),嚴重威脅著北宋的封建統(tǒng)治。
3、遼、西夏的威脅(邊患危機)(板書)
北宋實行“守內虛外”、被動防御的軍事政策,在遼夏貴族集團的掠奪和訛詐面前顯得卑躬屈膝,軟弱無力,始終受到遼和西夏的威脅和進攻,面臨嚴重的邊患危機。
表現:
(1)宋遼戰(zhàn)爭(教師結合《遼、北宋、西夏形勢示意圖》講述。)宋遼戰(zhàn)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宋對遼的兩次進攻,目的是把契丹勢力驅逐出長城。(“奪取幽云十六州”,因為,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在這之前,契丹政權就已從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時間要比遼國晚。因此說明,宋對遼的用兵是為了奪取幽云等州。)這兩次戰(zhàn)爭的結果是宋軍遭到失?。坏诙A段是遼軍南下,不斷威脅北宋,但最終未能打敗北宋,雙方議和,形成對峙局面。
(2)澶淵之盟(1005年)
a、背景:澶淵之戰(zhàn)(1004年)
(利用《遼、北宋、西夏形勢示意圖》,特別指出“澶州距離東京很近”,對宋的都城威脅很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舉南侵,到達澶州城下,逼近東京。(在宰相寇準力諫之下,真宗駕幸澶州,使宋軍士氣大振。宋、遼雙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來軍事形勢于宋有利,宋軍堅守遼背后之城鎮(zhèn),又在澶州城下射死遼軍統(tǒng)帥蕭撻覽。遼恐腹背受敵,乃密奉書請和。)宋軍雖然打了勝仗,卻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b、內容
宋納銀絹:規(guī)定宋每歲向遼輸納銀十萬兩作為軍餉,絹________,叫“歲幣”;(議定疆界:雙方約以白溝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為界;約為兄弟:雙方約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宋真宗稱遼蕭太后為叔母。)因該盟約在澶州簽訂,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為澶淵之盟。
c、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對澶淵之盟進行評價,根據“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何者為主流的觀點在課堂上展開辯論。8分鐘后,教師對雙方的觀點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消極作用: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勢均力敵,都無力戰(zhàn)勝對方,在宋朝做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簽訂的和約。這個和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困難。積極作用:維持了宋遼邊境長期的和平,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保證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3)夏宋戰(zhàn)爭和議和
從1040年起,西夏連續(xù)對宋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進攻。戰(zhàn)爭的結果是宋朝連續(xù)失敗。(西夏雖然屢打勝仗,但人馬死亡較多,財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閉了沿邊榷場,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無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開展互市貿易。同時,遼在遼、夏邊境修筑城堡,調集軍隊。于是,元昊請和。)夏、宋議和,宋每歲給夏“歲幣”。我國西北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了。
(最后,安排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探究,得出結論,從而進一步實現教學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思考:
①如何認識宋遼、宋夏之間的戰(zhàn)爭?如何認識宋遼、宋夏之間的議和?宋對遼、西夏的戰(zhàn)爭不斷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宋遼、宋夏之間的“戰(zhàn)”與“和”的關系怎樣?
②遼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相同之處?它們與唐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聯系?
③契丹、黨項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發(fā)展對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開發(fā)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以下是與上面討論主題有關的一些觀點,但不是以上問題的“全部答案”或“固定答案”,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盡量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加以肯定。)
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內部之爭,但戰(zhàn)爭仍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宋遼、宋夏的關系,雖然有戰(zhàn)有和,但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是民族關系的主流,是推動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歷的少數民族在征服中原漢族統(tǒng)治者的過程中,都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內容,遼和西夏也不例外,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過“蕃漢分治”的制度,即對本民族和漢人實行不同的統(tǒng)治制度。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都有著重要作用。中國歷的各個民族長期融合,互相學習,他們的發(fā)展對我國邊疆地區(qū)特別是北部和西北部的開發(fā)做出了重大貢獻。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由來及表現后,教師歸納指出: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內外交困,錯綜復雜。面對這種岌岌可危的局面,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無不焦慮和憤慨。他們?yōu)橥炀任>侄娂姾粲醺锍渍?,振興朝政,以從根本上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并先后開展了以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為代表的改革運動。)
三、慶歷新政(板書)
首先教師用課件顯示范仲淹圖像和生平簡介
1、實施:時間:1043年-1045年
2、主要內容(中心問題):整頓吏治
3、結果:慶歷新政力圖用政治改革扭轉朝廷積貧積弱的狀況,以整頓吏治為改革的中心,這勢必觸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改革不到一年就失敗了。盡管新政很快地失敗了,但我們不必以成敗論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的`氣概,敢于限制官僚貴族特權的精神,永遠值得贊揚。揭開了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序幕。
慶歷新政失敗了,北宋社會的種種頑疾,不僅沒有被治愈,反而越來越重。士大夫們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繼續(xù)奮進,提出了改革時弊的各種理論、設想和方案。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四、措施
(一)富民(理財措施):
1、均輸法。
(1)原因:為了供應皇族和中央的消費物資,在各地設置了發(fā)運使,總管購買物資,運往首都。但發(fā)運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機囤積居奇,控制市場。
(2)內容:
(3)影響:
2、市易法。
(1)內容:政府設立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wěn)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內容: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借谷物給農民,收獲以后償還,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募役(免役)法。
(1)內容: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2)作用: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5、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6、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二)強兵(軍事措施):
1、將兵法。
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qū),將禁軍進行精簡裁并,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加強了軍隊訓練和戰(zhàn)斗力,充實了邊防力量。
2、保甲法。
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為一保。保丁在農閑時練兵,平時種田,維持社會秩序,戰(zhàn)時編入軍隊作戰(zhàn)。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遼和西夏的進攻,同時減少了軍費開支。
3、保馬法
(1)原因:
(2)內容:
(3)作用:
4、軍器監(jiān)
(1)原因;軍器生產和管理非常混亂,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2)內容
(3)作用;武器生產量增加,質量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舉改革
內容(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冀浟x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有利于培養(yǎng)大量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
2、改革學校制度
改革太學,重新編篡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主要有
(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資鼓勵。使學校變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最后,要求學生分析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內容上的主要不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指出:慶歷新政為解決內憂外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點放在政治方面;王安石變法為解決財政困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經濟方面。)
(四)變法最終結果失敗
①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強烈反對。
②宋神宗在變法的后期決心動搖及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③在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④指導思想上偏重于理財,違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
⑤新法實行顯得過于急
根本原因:沒有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反而從根本上認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
五、變法的評價
⑴性質:是一場地主階級為挽救統(tǒng)治危機而實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變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階級挽救統(tǒng)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⑶積極影響:
①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了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六、變法啟示:
(1)從改革的原因來看: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2)從改革的目的和結果來看: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從改革的過程來看:改革會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阻力、充滿艱險,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膽識,行動要堅決徹底,還要注意用人。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一
一、成功之處
1、教學內容處理恰當。
理清結構,構建網絡,清晰掌握,點撥方法,我將課本內容整理成“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王安石變法的內容”、“結果及原因”、“變法的評價”四目知識。這樣處理有兩個好處。第一,優(yōu)化了課堂知識結構,使教學內容一目了然,條理分明。第二,在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基準,但又不完全脫離書本實際;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為首要教學內容,又恰當地補充了某些書本沒有而相對重要的知識。
2、教學理念把握適中。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張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教師應把課堂話語權還給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性作用。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得十分明顯。從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到內容,再到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的探討,都是由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或獨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這堂課中,扮演的似乎引導者、點撥者,將某些重點、難點進行解析和概括,引導學生學習,循循善誘,將學生引入學海佳境。課堂上的很多結論,都是學生探索的結果,思維的結晶。事實證明,學生完全可以主宰課堂;他們,做得比老師想象的還要好,還要出色。
3、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湊合理。
教學過程中,我以“基礎檢測”、“重點概括”、“分組討論”“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規(guī)律總結”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中心,輔以“圖說歷史”、“漫畫歷史”、“人文歷史”等趣味題材,將教學任務順暢地完成了。在這些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既有輕松愉快的“圖說歷史”、“漫畫歷史”,又有嚴謹深刻的“重點概括”、“難點解析”;既有“我看歷史”的辨證史觀教育,又有“人文歷史”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教學方式多樣又不失于“靈活”,體現了歷史學科的嚴謹性和趣味性,展現了歷史教師應有的風貌。
4、教學設計巧妙,自有獨到之處。
對于背景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學生搶答的方式進行,對于內容環(huán)節(jié)采取一組選擇題的方式處理;而結果及原因選取一組漫畫、材料的方式引導學生形象直觀的歸納總結,對于一些重點知識采取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對于與現實結合部分采取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現王安石變法內容中與現實結合的知識,古為今用。
5、“人文歷史”彰顯出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歷史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知道過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歷史學,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以榜樣的力量,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王安石勇敢、堅強、不屈不饒的精神和大無畏的改革精神無疑能起到榜樣的力量;通過“人文歷史”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不敢肯定學生都會以王安石為榜樣,在學習、生活中時刻仿效之,但我能肯定,他們一定能學到王安石身上的某些優(yōu)秀品格。誠如斯,足矣!
二、有待完善之處
1、具體細節(jié)沒有精雕細刻:
比如:在學生討論環(huán)節(jié)個別學生參與的不是很充分、展示環(huán)節(jié)在下面的學生時間利用的不是很充分,出現了部分學生無所適從的現象。再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的處理能彰顯教師的智慧和理念,這些需要我多多的進一步研究,以便今后完善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
2、沒有真實再現完整課堂
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高效課堂的過關課,多少帶有一點參賽的色彩這節(jié)課是觀摩課,學生課下準備的比較充分,所以在展示環(huán)節(jié)做得非常好,漏洞較少。接下來的時間是探索常規(guī)、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應該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積極思維。
3、教學規(guī)范還應再加強。
時間規(guī)范:由于時間關系,“規(guī)律總結”學生思維展示的不到位,只得下次課再和學生共同完善。語言規(guī)范:教學語言不夠精練,應力求做到精練、準確、規(guī)范,具有更大的指導、示范作用。
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疑難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激勵、啟發(fā)和推動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不斷錘煉自己踐行新課程理念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技術,不斷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藝術。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二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學習重點:
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2. 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及影響。
學習難點:
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自主學習】
一、從“無為”到“有為”
1.無為而治:
(1)背景:秦末戰(zhàn)火頻繁, 破壞嚴重。
(2)目的:恢復和平 。
(3)表現:采取無為的政策。
(4)影響:漢朝逐漸恢復和增強,國力日盛。
2.積極有為:
(1)背景:西漢強盛后,仍面臨一系列社會危機。
(2)目的:加強 ,適應 的發(fā)展形勢。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新儒學的特點:董仲舒把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學的內容:
(1)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 ”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為加強君權,宣揚“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學說。
(3)提出“ ”。
3.作用:
(1)對扭轉 的局勢十分有利。
(2)被 采納,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
三、儒學成為正統(tǒng)
1.措施:
(1)漢武帝起用很多 參與國家大政。
(2) 成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教育為 所壟斷。
(3)興辦 ,打破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
(4)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使儒學在 開始處于獨尊地位。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為中國的主流。
【問題探究】
學生活動 教學設計
互動與展示:
1.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希望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西漢初期為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tǒng)治者又提倡“無為而治”的思想。根據這些史實,請你談談對道家思想的認識。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極、保守的一面,也為西漢初期“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實行提供了理論依據,并促進了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的 穩(wěn)定。同時,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順其自然的進步思想,這對今天創(chuàng)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的統(tǒng)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 他學派的思想?
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統(tǒng)的時代需要。但其他學派中也有一些對其統(tǒng)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農抑商等,因此也會被采納。
3.有人認 為,若沒有漢武帝,儒學就不會確立其統(tǒng)治地位,你認為正確嗎?說明理由。
不正確。
理由:(1)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終確立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說明漢武帝在儒學走上獨尊地位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2)但從根本上講,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是當時政治、經濟上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經過改造的儒家學說與這一需要相適應,因此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精講與點撥:
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其關鍵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學體系的思想主張主要有哪些?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張:①“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③“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 智、信(“三綱五?!保?BR> (2)目的:使統(tǒng)治者采納儒家思想,讓儒學在社 會和國家中獲得獨尊地位。
2. 自漢武帝以后,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為什么能夠確立?又有什么影響?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主張迎合了時代的需要,適應了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漢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學思想,采取各種措施尊儒,大力推動儒學發(fā)展。
(2)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三
一、課前準備
(一)授課內容的選擇
本次主要授課內容為選修部分,具體課程是第四專題第二課,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在講授本課時,需要學生牢記掌握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在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基礎來學習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內容較多,并且不容易理解,在四十分鐘時間里講完并掌握并不容易,需要教師有重點有主次的進行講解,將知識進行精簡,抓住重點和難點。
(二)備課相關準備
1、提綱的準備:設計提綱的目的是讓學生沿著提綱的提示去尋找答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方向性,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另外還附加了課堂訓練的題目,還有歷史故事(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王安石,開闊學生的視野),給學生7分鐘時間完成提綱空白處,但在設計的時候時間把握不到位,對內容難易程度把握不夠;
2、課件的選擇:多次閱讀教材及課程標準,教師先從整體上對本課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路,根據思路來調整ppt,每一張ppt要精簡,我從網上尋找所需要的材料素材,但存在的問題是素材難以取舍。
3、備學情: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弱,但對王安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備學情的過程中過高的估計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及掌握的基礎知識,在出提綱的存在量有點大,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另外剛返校,狀態(tài)不是很佳,對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了解不充分。
4、備教法:王安石變法的內容比較難理解,容易混淆,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容易犯困,我結合實際,采用積極提問、小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但存在不能放手交給學生,問題設計違背學生實際情況。
二、授課期間
(一)導入反思
1、導入采用的是溫家寶引用的“三不足”來展開,另外將王安石變法的背景進行溫習,存在的問題用時較長,要提問的內容問提前做好預設,提問誰?以什么方式提問都需要提前想好,時間要控制在3分鐘左右;
2、導入的素材選擇不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個別學生專注度不夠高。
(二)授課反思
1、語言不夠精煉
第一、在授課過程中語言不精煉,口頭禪較多;第二、每一句話的用詞未經過深思熟慮;第三、語言重復。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用詞,選擇最合適的語言,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節(jié)省時間,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
2、板書不夠清晰
第一、板書布置提前設計好,但到實際授課時忘記板書或者板書的時機把握不到位;第二、黑板版面設計不夠清晰;第三、粉筆字不美觀。一方面,在以后的教學過程尤其注意板書設計,將板書與課件有機的結合起來;另一方面要勤加訓練,練成美觀、和諧的字體。
3、學生關注度不夠
第一、對于年輕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一味的在講課,忽視學生;第二、學生的習慣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很多學生抱有僥幸心理,自我放松。對于教師來說,要加強自我專業(yè)知識的提升,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關注學生,遇到違紀學生或者不認真聽講學生進行提醒,不能放任不管;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
4、知識點銜接不夠
知識前后一定的`聯系性,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更容易掌握知識。我在講解知識的時候,忽視知識的聯系性,過渡的方式不恰當。這需要教師選擇恰當的語言來順利過渡。
5、重難點不突出
本課講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其作用,主要圍繞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及取士之法。重點是富國之法,在掌握基本內容的前提下總結出它的作用。但在授課過程中重點沒有突出,學生容易混淆知識點,思路不夠清晰,還需要進一步梳理。改進措施:第一、明確課標要求;第二、充分了解學情;第三、重難點采用合理處理方式;第四、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理解。
6、時間把握不到位
在授課過程中,導入時間過長,導致檢測時間不夠。整節(jié)課形成前松后緊的狀態(tài),學生討論時間不充分,回答問題也比較倉促。改進措施:第一、精簡語言;把握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時間,保證時間分配與課程難易程度相適宜;第二、提前磨課,尋找空教室自我測試;第三、在上課過程中注意時間,把時間利用化,在最短的時間能夠得出的授課效果。
7、歷史核心素養(yǎng)體現不明顯
歷史核心素養(yǎng)強調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佐證、歷史解釋及家國情懷。在本次授課中,由于講授內容難以體現歷史核心素養(yǎng),我弱化歷史核心素養(yǎng),更多的是知識的講解。
綜上所述,在本次公開課授課中我收獲很多,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用心教學,為成為一名能站穩(wěn)講臺、書寫美觀板書、關注學生學習、讓學生認可的合格教師而努力。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四
一、說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共有三個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文化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時間、及發(fā)展概況。
3、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4、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第二、德育目標
1、新文化運動中,先進的中國人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主張民主和科學。反映了他們?yōu)檎衽d中華,向西方學習的新探索。
2、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李大釗、魯迅想西方學習,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能力目標
高二歷史新文化運動說課稿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前后時期的變化,正確認識其性質和影響,使學生正確認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提高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運用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陳獨秀等重要歷史人物,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說教材分析
全節(jié)共三大史實: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影響。本節(jié)貫穿一個主題:新文化運動。本節(jié)重點是突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發(fā)展概況。難點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運動背后深刻而有價值的東西。因此:
三、說怎樣突破難點、重點
根據教材分析:
1、教學重點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發(fā)展概況。
2、教學難點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及其影響。
3、教學方法:我采用講述法、比較法、分析評價法、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教學做到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4、突破重點:
(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只有通過其內容的教學,才能深刻理解其實質,才能使學生認識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的斗爭精神和貢獻。這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把握本節(jié)內容的關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2)新文化運動的新發(fā)展是重點。它與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構成新文化運動前、后期一個整體。后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fā)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不斷加深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認識,繼而突破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這個重點。
5、突破難點: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難點。新文化運動興起有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對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難以理解。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盡管成立了中華民國,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并沒有改變,仍然處在封建軍閥統(tǒng)治下,在思想領域中,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徹底,辛亥革命后北洋軍閥繼續(xù)用封建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思想上是黑暗時期。在經濟上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袁世凱上臺后,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
(2)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難點。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共同分析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的認識。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絕對肯定和絕對否定的偏向,讓學生分析對東西文化的正確認識是什么。在對新文化運動進行評價時,找準切入點,幫助學生既看到新文化運動巨大的歷史功績,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師應強調它的積極性是主要的,占主導地位。在此處可幫組學生整理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采用聯系講解法,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中國思想界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
四、說學生情況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生基礎差,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人教版的歷史教材敘述簡明、史實可靠、解釋準確、知識性強,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針對性。
五、說活動與探究
這節(jié)課要抓住“向西方學習”這一主題,突出強調“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教學中要強調歷史與現實結合,例如:在評價“孔家店”這個口號時,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發(fā)現學生的亮點,充分運用“師—生—師”互動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
1、新課的導入:介紹近代前期先進的仁人志士學習西方的情況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向西方學習的潮流,即新文化運動,然后對新文化運動做一個總括性的介紹。
2、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長期物質、思想準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的論戰(zhàn)”、“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zhàn)”。思考辛亥革命后,為什么會出現袁世凱復辟帝制?從中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必要性。
3、在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出示有關人物的投影片,幫助學生整理相關知識,對于新文化運動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講述法。
4、在講本節(jié)的重點?!靶挛幕\動的內容是”時,沿著兩條線展開,一條是思想戰(zhàn)線,一條是文學戰(zhàn)線。兩條戰(zhàn)線交織進行。對于運動的主要內容,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其和意義,使之充實化、具體形象化,即與教材內容和補充資料對照,聯系起來分析、認識。對于運動前后期內容的變化,教師應適當強調。分析它的影響,明確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六、說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一)說設計思路
本節(jié)充分運用“師—生—師”的互動模式,進行歷史課開放式課堂教學,其主要目標是:探索歷史學科的規(guī)律、特點,按照國家關于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總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飛速發(fā)展形勢下的歷史教育、教學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努力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人文綜合素質。
(二)說現代教學手段
為了學生便于掌握、記憶,通過課件出示圖表,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新發(fā)展及其影響。使紛繁復雜的知識點一目了然。
七、說上課心德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適應教改的優(yōu)質課。教師不但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能力、文化素養(yǎng),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同時要依靠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制作多謀體歷史課件。如果不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將會不適應現代教學。另外,對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
通過上課、說課活動使我清醒認識到: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會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效果,以適應時代、教改的需要;同時,也讓我深刻的認識到歷史教學只有為現實服務才具有生命力。
人教版高二歷史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北宋中期的財政危機及原因
2、了解北宋中期的階級矛盾與邊疆危機
3、了解慶歷新政的內容及結果
過程與方法
1、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問題
2、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并問題及其影響
3、探究慶歷新政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負面影響
2、認識北宋“和議”政策的兩面性作用
3、體現范仲淹“先天下之憂”的情懷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
(1)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表現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3)慶歷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失敗的原因
2.難點: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表現
教學過程
對前面學過的《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進行回顧,再以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钡拿悦鋵?。
首先,利用《五代十國形勢圖》和《北宋統(tǒng)一示意圖》對北宋的建立和統(tǒng)一南方地區(qū)作一個介紹,使學生對北宋初期的狀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特別指出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這一途徑上臺建立北宋的。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圍繞“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由來、表現及其解決途徑和結果”這一中心問題認真閱讀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財政困難(板書)
表現:“三冗”(冗兵、冗官、冗費)弊政(板書)
(教師先讓學生分別分析冗官、冗兵、冗費的原因和后果,再補充說明。)
1、冗兵
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養(yǎng)兵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編練禁軍,后來為緩和階級矛盾,采取“養(yǎng)兵”政策,政府在發(fā)生饑荒的地方“募兵”,這些措施導致北宋兵員劇增,到宋仁宗時,軍隊人數已達120多萬。同時,由于兵員素質低下,操練不勤,戰(zhàn)斗力削弱,形成“積弱”局面。
北宋實行“守內虛外”的軍事政策,結果形成“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戰(zhàn)斗力不強
2、冗官
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統(tǒng)治者用“分化事權”(即一職多官)的辦法,防止文武官員專權,結果導致官僚機構日益膨脹,另一方面科舉制的改革,導致官吏人數激增。同時,大官僚的子孫、親屬、門客還可以以“恩蔭”受官。
3、冗費
冗費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導致官俸、軍費開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銀絹(“歲幣”),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形成“積貧”的局面。
二、內憂外患
1、土地兼并現象嚴重(財政危機)(板書)
同學們都知道,在漢唐時期,土地兼并的現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較嚴重,而北宋不一樣,一開始土地兼并的現象就十分嚴重,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北宋統(tǒng)治者實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來)、“不抑兼并”(指在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土地兼并不加干預)的土地政策,縱容地主階級兼并農民的土地。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現象就十分嚴重,到了北宋中期,更達到了“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嚴重地步。變相增加苛捐雜稅,階級矛盾尖銳
2、農民的反抗斗爭(政治危機)(板書)
(以往的農民起義主要發(fā)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兩漢和唐朝,而北宋則在一開始,階級對立就十分突出,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指出:漢唐是在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之后建立起來的王朝,統(tǒng)治者注意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著手調整統(tǒng)治政策,使當時的階級矛盾有所緩和。)而北宋是在兵變的基礎上建立的,統(tǒng)治者為吸取五代頻繁軍事政變的教訓,只注意調整和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而作為封建社會經濟基礎的小農經濟沒有得到較大的恢復和發(fā)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發(fā)展,階級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銳,農民和士兵的起義,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強如一火”,而且從以前北宋政府統(tǒng)治力量較薄弱的邊遠地區(qū)發(fā)展到統(tǒng)治較強大的腹心地區(qū),嚴重威脅著北宋的封建統(tǒng)治。
3、遼、西夏的威脅(邊患危機)(板書)
北宋實行“守內虛外”、被動防御的軍事政策,在遼夏貴族集團的掠奪和訛詐面前顯得卑躬屈膝,軟弱無力,始終受到遼和西夏的威脅和進攻,面臨嚴重的邊患危機。
表現:
(1)宋遼戰(zhàn)爭(教師結合《遼、北宋、西夏形勢示意圖》講述。)宋遼戰(zhàn)爭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宋對遼的兩次進攻,目的是把契丹勢力驅逐出長城。(“奪取幽云十六州”,因為,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在這之前,契丹政權就已從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時間要比遼國晚。因此說明,宋對遼的用兵是為了奪取幽云等州。)這兩次戰(zhàn)爭的結果是宋軍遭到失?。坏诙A段是遼軍南下,不斷威脅北宋,但最終未能打敗北宋,雙方議和,形成對峙局面。
(2)澶淵之盟(1005年)
a、背景:澶淵之戰(zhàn)(1004年)
(利用《遼、北宋、西夏形勢示意圖》,特別指出“澶州距離東京很近”,對宋的都城威脅很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舉南侵,到達澶州城下,逼近東京。(在宰相寇準力諫之下,真宗駕幸澶州,使宋軍士氣大振。宋、遼雙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來軍事形勢于宋有利,宋軍堅守遼背后之城鎮(zhèn),又在澶州城下射死遼軍統(tǒng)帥蕭撻覽。遼恐腹背受敵,乃密奉書請和。)宋軍雖然打了勝仗,卻訂立了屈辱的澶淵之盟。
b、內容
宋納銀絹:規(guī)定宋每歲向遼輸納銀十萬兩作為軍餉,絹________,叫“歲幣”;(議定疆界:雙方約以白溝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為界;約為兄弟:雙方約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宋真宗稱遼蕭太后為叔母。)因該盟約在澶州簽訂,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為澶淵之盟。
c、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對澶淵之盟進行評價,根據“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何者為主流的觀點在課堂上展開辯論。8分鐘后,教師對雙方的觀點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消極作用: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勢均力敵,都無力戰(zhàn)勝對方,在宋朝做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簽訂的和約。這個和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困難。積極作用:維持了宋遼邊境長期的和平,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保證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3)夏宋戰(zhàn)爭和議和
從1040年起,西夏連續(xù)對宋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進攻。戰(zhàn)爭的結果是宋朝連續(xù)失敗。(西夏雖然屢打勝仗,但人馬死亡較多,財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閉了沿邊榷場,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無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開展互市貿易。同時,遼在遼、夏邊境修筑城堡,調集軍隊。于是,元昊請和。)夏、宋議和,宋每歲給夏“歲幣”。我國西北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了。
(最后,安排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探究,得出結論,從而進一步實現教學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思考:
①如何認識宋遼、宋夏之間的戰(zhàn)爭?如何認識宋遼、宋夏之間的議和?宋對遼、西夏的戰(zhàn)爭不斷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宋遼、宋夏之間的“戰(zhàn)”與“和”的關系怎樣?
②遼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相同之處?它們與唐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聯系?
③契丹、黨項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少數民族,他們的發(fā)展對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開發(fā)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以下是與上面討論主題有關的一些觀點,但不是以上問題的“全部答案”或“固定答案”,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盡量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加以肯定。)
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內部之爭,但戰(zhàn)爭仍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宋遼、宋夏的關系,雖然有戰(zhàn)有和,但和平相處、友好往來是民族關系的主流,是推動這一時期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歷的少數民族在征服中原漢族統(tǒng)治者的過程中,都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內容,遼和西夏也不例外,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過“蕃漢分治”的制度,即對本民族和漢人實行不同的統(tǒng)治制度。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都有著重要作用。中國歷的各個民族長期融合,互相學習,他們的發(fā)展對我國邊疆地區(qū)特別是北部和西北部的開發(fā)做出了重大貢獻。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由來及表現后,教師歸納指出: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內外交困,錯綜復雜。面對這種岌岌可危的局面,憂國憂民的有識之士,無不焦慮和憤慨。他們?yōu)橥炀任>侄娂姾粲醺锍渍?,振興朝政,以從根本上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并先后開展了以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為代表的改革運動。)
三、慶歷新政(板書)
首先教師用課件顯示范仲淹圖像和生平簡介
1、實施:時間:1043年-1045年
2、主要內容(中心問題):整頓吏治
3、結果:慶歷新政力圖用政治改革扭轉朝廷積貧積弱的狀況,以整頓吏治為改革的中心,這勢必觸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阻撓,改革不到一年就失敗了。盡管新政很快地失敗了,但我們不必以成敗論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的`氣概,敢于限制官僚貴族特權的精神,永遠值得贊揚。揭開了北宋王安石變法的序幕。
慶歷新政失敗了,北宋社會的種種頑疾,不僅沒有被治愈,反而越來越重。士大夫們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們繼續(xù)奮進,提出了改革時弊的各種理論、設想和方案。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
四、措施
(一)富民(理財措施):
1、均輸法。
(1)原因:為了供應皇族和中央的消費物資,在各地設置了發(fā)運使,總管購買物資,運往首都。但發(fā)運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機囤積居奇,控制市場。
(2)內容:
(3)影響:
2、市易法。
(1)內容:政府設立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wěn)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國家收入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內容: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借谷物給農民,收獲以后償還,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募役(免役)法。
(1)內容: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錢。
(2)作用: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5、農田水利法。
政府鼓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6、方田均稅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二)強兵(軍事措施):
1、將兵法。
把禁軍固定在一定轄區(qū),將禁軍進行精簡裁并,由固定的將官加以訓練。加強了軍隊訓練和戰(zhàn)斗力,充實了邊防力量。
2、保甲法。
政府把農村住戶組織起來,十家編為一保。保丁在農閑時練兵,平時種田,維持社會秩序,戰(zhàn)時編入軍隊作戰(zhàn)。既可以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遼和西夏的進攻,同時減少了軍費開支。
3、保馬法
(1)原因:
(2)內容:
(3)作用:
4、軍器監(jiān)
(1)原因;軍器生產和管理非常混亂,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
(2)內容
(3)作用;武器生產量增加,質量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舉改革
內容(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死記硬背的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冀浟x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有利于培養(yǎng)大量從事實際事務的有用人才。)
2、改革學校制度
改革太學,重新編篡教科書,內容為儒家經典,主要有
(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資鼓勵。使學校變成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的地方。)
(最后,要求學生分析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內容上的主要不同點。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指出:慶歷新政為解決內憂外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點放在政治方面;王安石變法為解決財政困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經濟方面。)
(四)變法最終結果失敗
①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強烈反對。
②宋神宗在變法的后期決心動搖及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③在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④指導思想上偏重于理財,違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
⑤新法實行顯得過于急
根本原因:沒有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反而從根本上認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剝削制度.
五、變法的評價
⑴性質:是一場地主階級為挽救統(tǒng)治危機而實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變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階級挽救統(tǒng)治危機的改革運動,沒有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⑶積極影響:
①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了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六、變法啟示:
(1)從改革的原因來看: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2)從改革的目的和結果來看: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從改革的過程來看:改革會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阻力、充滿艱險,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氣和膽識,行動要堅決徹底,還要注意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