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16篇)

字號:

    教案不僅僅是一份教學記錄,更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而付出的心血。編寫教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下是一些經(jīng)典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fā)。
    文言文教案篇一
    2.通過對比“口頭語言:吃飯了嗎?”與“書面語言:飯否?”引發(fā)興趣。
    1.自讀課文,讀準句讀。
    2.提出預習中的問題。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1.小組選一篇有感情朗讀。
    2.解釋每句話的含義。
    1.這位老師叫什么名字?弈,秋。
    2.介紹“孟子”,解釋重點字:惟、繳、俱、弗、若、非然(搶答闖關(guān),會的同學自主站起來回答)。
    3.抓住“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領(lǐng)悟道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理解。
    1.試著背誦課文。
    2.小組互相檢查。
    在本節(jié)課中,我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用搶答的'方式解釋重點字。孩子們意興盎然,積極搶答,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記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釋。
    文言文教案篇二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jù)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fā)誦讀興趣。領(lǐng)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nèi)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jié)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jīng)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BR>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jié)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nèi)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成果。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yōu)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刻柪錈??太陽遠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zhàn)權(quán)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qū)W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文言文教案篇三
    5課時。
    1、而。
    一、第二人稱代詞,可譯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茲。
    二、連詞。表并列、承接、轉(zhuǎn)折等關(guān)系。
    1、蟹六跪而二鰲表并列。
    2、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飾。
    4、敢怒而不敢言表轉(zhuǎn)折。
    5、學而時習之表遞進。
    6、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先移兵擊之。表假設。
    7、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語氣助詞。
    1、與“已”連用,表示一種限制語氣。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2、與“既、俄、已”連用,表示較短的一段時間。
    既而兒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二、句尾語氣詞,表反問或感嘆。
    1、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嗎”或“呢”。
    其孰能譏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啊”、“呀”。
    例: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三、句中語氣詞。
    知不可乎驟得。
    四、介詞。用法相當于“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王變乎色,曰:……。
    3、其。
    一、代詞。
    二、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祈請或命令等語氣。
    1、表反問。
    其孰能譏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2、表揣測。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選擇。
    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還也。
    5、表期許、強調(diào)。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三、連詞,表假設,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低下)。
    四、形容詞詞頭。
    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4、且。
    一連詞,表遞進,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況且”。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二、副詞。
    1、暫且,姑且。
    茍且偷生。
    2、將近。
    不出,火且盡。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據(jù)。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6、為。
    一、動詞。(wei)。
    二、介詞。(wei)。
    1、表示對象。譯作:“給”、“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勺g為“因為”。
    為國捐軀。
    3、表目的,可譯為“為了”。
    為之一振。
    各為其主。
    4、表被動。(wei)。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何過?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三、句末語氣詞,表反問、感嘆。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7、焉。
    一、形容詞詞尾,作詞綴。
    硿硿焉。
    盤盤焉,囷囷焉。
    二、兼詞。相當于“于何”、“于此”。可譯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如樂作焉。
    三、代詞。
    1、那。
    微波入焉。
    2、疑問代詞?!昂巍?。
    焉用亡鄭以陪鄰?
    四、語氣詞。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語氣詞。表判斷,表肯定或否定語氣。
    蓮,花之君子也。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二、句末語氣詞。與“何”等詞相應,表疑問語氣。
    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三、句中語氣詞。表示語氣的停頓,常用在單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復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9、以。
    一、介詞。
    1、表示動作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借。譯作:“拿”、“用”、“憑”、“依照”。
    敢以煩執(zhí)事。
    以亂易整,不武。
    請以劍舞。
    以衾擁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則殺之。
    2、引出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把”、“跟”、“與”。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舉以予人。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2、表示原因。譯作:“因為”、“由于”。?!笆且浴边B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4、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譯作:“用(憑)……資格(身份)”或“用(憑)……名義”。
    生以鄉(xiāng)人謁余。
    5、表示時間。譯作“在”、“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連詞。連接前后兩個詞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關(guān)系。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日削月割,以趨于王。
    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闕秦以利晉。
    10、因。
    一、介詞。
    1、依靠,憑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著,趁機。
    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
    3、沿襲。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4、因為。
    因小失大、因禍得福。
    5、由,經(jīng)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二、副詞。于是,就。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
    11、于。
    介詞:
    1、引進動作的處所或環(huán)境??勺g作:“在”、“到”、“從”、“在……方面”。
    例:a、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藍。
    d、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2、引進動作的對象。譯作:“給”、“跟”、“向”、“對”、“對于”。
    例:趙嘗五戰(zhàn)于秦。
    恥學于師。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引進比較的對象。譯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師不必賢于弟子。
    4、表被動。有時與“見”連用。
    受制于人。
    吾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5、引進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坝凇焙蟮馁e語是表時間的詞。譯作:“到”。
    例:積于今六十歲矣。
    6、“于是”連用。有兩種解釋:
    其一,“于+是”,譯作:“在這……”、“從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嘆焉。
    其二,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于是懷石,遂投汨羅以死。
    12、與。
    一、動詞。參與()。
    二、連詞。和。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三、介詞。和、跟、同。
    1、跟,同。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
    2、給,替。
    與人傭耕。
    四、句末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寫作“歟”。
    豈非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第五課時。
    13、則。
    一、名詞?!皽蕜t”、“規(guī)則”。
    以身作則。
    二、副詞,表判斷,相當于“是”。
    此則寡人之罪也。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三、連詞。用在對比句中,表示對比,可譯為“就”。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四、連詞。表示復句關(guān)系。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煴砑僭O。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表轉(zhuǎn)折。
    臨視,則蟲集冠上。表承接。
    14、之。
    一、動詞??勺g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輟耕之壟上。
    二、結(jié)構(gòu)助詞。
    1、“的”
    古之學者必有師。
    2、賓語前置的標志。
    夫晉,何厭之有?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5、補足音節(jié)。
    填然鼓之。
    三、代詞。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稱代詞,“他”。
    吾從而師之。
    3、指示代詞,“這”。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15、者。
    代詞。
    1、指人、物、事、時間、地點等,可譯為“……的人”、“……的東西”、“……的情況”、“……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2、用在數(shù)詞后面,可譯為“個”、“樣”、“種”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時間詞的后面,表示“……的時候”。
    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4、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語的后面,復指前面被修飾的中心詞。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文言文教案篇四
    文言文翻譯常犯以下錯誤:
    主要表現(xiàn)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
    1.譯錯詞義。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guī)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xiàn)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有的同學把“沛公軍霸上”(《鴻門宴》)這一句,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這里的“軍”字已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作“駐軍”講。
    2.混淆虛實。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虛詞的用法,導致錯譯虛詞。例如把“特與嬰兒戲耳”,錯譯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顯然,譯者把虛詞“特”、“耳”譯錯了——“特”是副詞,在此作“不過”講,不能譯為“特地”;“耳”是語氣詞,表限止語氣,可譯為“而已”、“罷了”,不能誤作實詞,錯譯為“耳朵”;這里“特”、“耳”連用,構(gòu)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譯為“不過是……罷了”。因此,“特與嬰兒戲耳”,應譯為“(我)不過是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BR>    1.省略成分不增補。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須補出卻沒有補譯出來。例如“觸草木,盡死”(《捕蛇者說》),這兩個分句的主語分別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補出“觸草木”的主語“蛇”,而漏補“盡死”的'主語“草木”,就會漏譯成“蛇觸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補全,那么譯為“蛇觸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這才對。
    2.該譯詞語被“遺忘”。原文中本該譯出的詞語,保留未譯。例如有同學把“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這一句,譯成“假如我不干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這里就漏譯了“病”字。如果把這個“病”字譯出,原文后一分句譯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這樣處理,譯文就完整、準確了。
    1.照搬注釋不變通?!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因為其注釋是“指豬、牛、羊等”,有的同學就把這一句譯成“豬牛羊、珠玉、絲綢,我從來不敢虛報數(shù)目,一定做到誠實可信”。
    2.倒裝句式不調(diào)整。有同學把“求人可使報秦者”((廉頗藺相如列傳))這一句,譯成“尋找一個人可以派他去回復秦國的”。忽視了原句定語后置的特點,未調(diào)整原句的語序就硬譯。
    翻譯游離原文,任意發(fā)揮,譯而無據(jù)。有同學把“秦人開關(guān)延敵”(《過秦論》),譯成“秦國人大擺空城計,打開關(guān)門想引誘敵軍進城”。這里的所謂“大擺空城計”等,就游離原文太遠了。翻譯一定要緊貼原文。
    文言文教案篇五
    總體設想:構(gòu)建高起點、高效率的復習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復習、歸納、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目標:1、了解文言文閱讀的考查重點。
    2、討論歸納理解文意和解答題目的方法。
    3、運用一定的解題方法完成閱讀題,提高閱讀解答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解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究,以例尋法,運用方法,提高自主復習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堂講義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準備。
    發(fā)放一份復習講義,列出本課復習中涉及的課外文言文選段,要求學生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閱讀熟悉選文材料的大意,劃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確重點,導入新課。
    文言文閱讀是語文中考試卷的必考題型,分數(shù)比重大,歷年來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兩年閱讀文章選自課外,讓許多同學望而卻步,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文言文閱讀的.一些方法和規(guī)律。
    三、明確選文特征。
    文言文閱讀的選文都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選取課外的淺顯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識的遷移能力,一是篇幅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顧命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寄膸追N題型?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1、詞語解釋。2、句子的翻譯。3、文意的理解和內(nèi)容的分析評價。除此以外劃分文句的朗讀節(jié)奏,設置情境遷移拓展也有可能進入09中考試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題的前提是讀懂讀通選文內(nèi)容,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沒有一些解讀文言文的方法?(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1、抓住標題,窺探全文。2、結(jié)合注釋,大致讀懂。3、聯(lián)系課內(nèi),揣摩推測。4、瀏覽題目,幫助解讀。)
    就以上四點舉08泰州中考試卷文言文閱讀選段《錢若水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導。
    師小結(jié):理解文意應著眼于全篇大意,不強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曉。
    六、探究如何解答題目。
    1) 詞語解釋的解答。
    學生思考解答,說明答題依據(jù)。教師引導歸納:課內(nèi)尋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譯的解答。
    舉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閱讀《錢若水為同州推官》翻譯題:(1)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shù)日不決。 (2)其人趨詣若水廳事,若水閉門拒之。
    a、學生試譯。
    b、從學生的翻譯不足之處中引導歸納:重點詞語 特別關(guān)照
    c、補充文言句子翻譯五法(詳見講義)。
    d、出示翻譯句子的簡易口訣:句不離段,詞不離句。難解句子,前后聯(lián)系。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查全句。領(lǐng)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盡量直譯。(教師作簡潔說明指導,學生齊讀。)
    3)內(nèi)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舉《沈約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譯)回答。
    舉08徐州卷《張溥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二:抓住關(guān)鍵詞句,組織語言回答。
    七、實戰(zhàn)演練。
    學生運用本課所學方法,完成選文《太宗止盜》的閱讀理解題。當堂交流。
    八、課堂總結(jié)
    文言閱讀雖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課外文章的解讀,功在課內(nèi),同學們要多讀
    多背課內(nèi)文章, 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文言文教案篇六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這個故事體現(xiàn)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jù)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同時告訴我們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
    (1)字、詞:
    弈:下棋。通國:全國。誨:教導。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鴻鵠:天鵝。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為:因為。其:他的,指后一個人。
    文中幾個“之”的意思
    辯斗:辯論,爭論。以:認為。去:離。
    日中:正午。及:到。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湯:把手伸向熱水里。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決:判斷。孰:誰。汝:你。
    (2)句子: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譯)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孰為汝多知乎?
    (譯)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3)譯文:
    《學弈》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導兩個學生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學生雖然也在聽弈秋講課,心里卻一直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來。雖然他倆在一塊兒學習,但是后一個學生不如前一個學得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兩小兒辯日》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么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么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BR>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些,而中午時要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孔子也不能判斷是怎么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文言文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能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出以公心的意思。體會祁黃羊的品質(zhì)。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認真體會,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體會祁黃羊公私分明、處事公正、一心為國的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簡介祁黃羊,了解時代背景。
    二、初讀指導
    1、了解本文主要寫了祁黃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層次,結(jié)合學習生字詞。
    第一段(12):祁黃羊因病辭職。
    第二段:(311):祁黃羊兩度薦賢。
    第三段:(12):祁黃羊舉薦受稱贊。
    3、分段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學習第一段,知道祁黃羊辭職的原因。
    四、學寫生字
    五、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課后流利地讀課文。
    3、查找有關(guān)祁黃羊的故事、資料。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詞串
    祁黃羊
    中軍尉
    辭職
    舉薦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驚訝
    出以公心
    外舉不避仇
    內(nèi)舉不避親
    2、選擇以上詞語概括課文內(nèi)容。
    3、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祁黃羊是個怎樣的人?
    板書: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
    過渡:今天,我們就繼續(xù)學習課文。這個故事,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認真讀讀文中祁黃羊和晉悼公的對話,我們要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感受人物的內(nèi)心、人物的品質(zhì)。
    二、學習外舉不避仇
    氣、語調(diào)來說話,再體會一下人物的內(nèi)心。
    生自讀
    指名讀,其他同學聽,評議,他們讀得像不像,從他們的朗讀中,能不能聽出人物的內(nèi)心。
    生分角色讀。
    分組讀。
    三、學習內(nèi)舉不避親
    生自讀,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鄭重)(驚訝)
    四、角色說話
    過渡:這就是讀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學們,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祁黃羊這個時候,就在他辭職的幾天里,一下子成了晉國人議論的對象,不止是悼公,整個晉國的人都感覺非常驚訝。如果你是晉國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員,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朋好友,你會說些什么?來試試。
    學生練說。
    師:下面讓我們聽聽春秋時期,人們對祁黃羊的不同聲音。
    五、再次體會意外之感
    師:人們對祁黃羊的舉薦眾說紛蕓,褒貶不一,他居然會舉薦自己的殺父仇人,難怪悼公會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說:解狐不是殺你父親的仇人嗎?你怎么會舉薦他呢?
    生齊讀
    師:而在舉薦祁午后,又讓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驚訝: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舉薦他,難道不怕別人說你偏心眼兒?
    生齊讀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師:當他的兒子聽到時,他兒子暗下決心。你能聽到他心底的聲音嗎?
    七、祁黃羊的心聲
    師:祁黃羊是正直無私的,他是怎么樣表達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讀讀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讓我推薦能替代我的人,事關(guān)國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此重任,我壓根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
    生讀。
    師:從這一段你看出,祁黃羊有一顆怎么樣的心?
    師: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沒去想
    (只是想,壓根兒沒去想)
    生:是國家的安危,是國家的興亡。
    師:這就叫――
    (出以公心)
    (板書)
    師: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這里的公指的是國家的利益)
    八、學最后一段
    師:是的,他總把國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動了,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師:對這一句話,有沒有自己的理解?(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
    指名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還可以叫什么?
    (出以公心)
    師:是什么意思?(心里裝著國家的安危,不裝著自己的恩怨。)
    師: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讓悼公非常感動。幾個月后,祁午接替了父親,走馬上任,軍隊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時,他心里不斷發(fā)出這樣的聲音:
    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祁黃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
    生讀。
    九、小結(jié):
    指名說。
    回去把這些感人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讓更多的人記住像祁黃羊一樣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受到感動。
    文言文教案篇八
    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說理中的作用。
    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jié)的愛國精神。
    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說理中的作用。
    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jié)的愛國精神。
    1、時代背景介紹:齊景公在晉國訪問時的狂妄態(tài)度,引起了晉國的不滿,于是派出軍隊攻打齊國幾乎兵臨城下。通過這次教訓,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于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為使者訪問了楚國。
    此時楚國由楚靈王執(zhí)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齊國的使節(jié)“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個怎樣的陰謀?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陰謀的?
    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2、自讀課文,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
    3、互助翻譯,疏通課文
    1、楚王要“辱”誰?(真的是為了辱晏子嗎?)
    “齊之習辭者”vs“習辭者”
    2、楚王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準備?
    與左右大臣合謀
    安排演員
    選擇時機: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時有沒有破綻呢?
    4、“王視左右曰”,此時的楚王可能有怎樣的語氣神情?
    對比 淮南為橘vs淮北為枳
    類比
    對比 在齊不盜vs入楚則盜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時是一種怎樣的笑?
    6、從全文來看,體現(xiàn)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晏子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8、分角色朗讀
    1、通過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2、復習文言文知識
    文言文教案篇九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jù)課后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fā)誦讀興趣。領(lǐng)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nèi)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jié)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jīng)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BR>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jié)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nèi)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成果。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yōu)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jù)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zhàn)權(quán)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nèi)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qū)W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文言文教案篇十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鑒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了解關(guān)于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稱“ 韓昌黎 ”。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 古文運動 ”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三、 出示自讀指導(一)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四、強調(diào)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 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 久矣!
    五、出示自讀指導(二)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后,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六、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讀指導(三)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八、出示自讀指導(四)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后,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九、出示自讀指導(五)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后,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yè)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后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并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文言文教案篇十一
    1. 自讀課文,讀準句讀。
    2. 提出預習中的問題。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1. 小組選一篇有感情朗讀。
    2. 解釋每句話的含義。
    1. 這位老師叫什么名字?弈,秋。
    2. 介紹“孟子”,解釋重點字:惟、繳、俱、弗、若、非然(搶答闖關(guān),會的同學自主站起來回答)
    3. 抓住“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領(lǐng)悟道理:學習應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理解。
    1. 試著背誦課文。
    2 .小組互相檢查。
    在本節(jié)課中,我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用搶答的方式解釋重點字。孩子們意興盎然,積極搶答,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記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釋。
    文言文教案篇十二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yǎng)想像力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3.對于周邦彥,學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1.合作學習,把握詞的內(nèi)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1課時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思鄉(xiāng),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fā)達的古代,一旦離鄉(xiāng),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guān)山重重,鄉(xiāng)書誰人傳遞?于是,遠在他鄉(xiāng)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繼柳永之后“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xiāng)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的(板書課題)
    請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解自由朗讀五分鐘,盡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a、 注意句內(nèi)節(jié)拍,聯(lián)末韻腳;
    b、 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然后請學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荷搖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jīng)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
    1、全詞體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xiāng)之愁
    明確:第3幅 風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xiāng)在錢塘)
    這3幅圖畫分別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沉悶 歡快 欣喜
    2、根據(jù)朗讀指導,學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蘇 上片:寫景 (風荷)
    幕 見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鄉(xiāng))
    文言文教案篇十三
    1、調(diào)動多種朗讀手段,了解《蒹葭》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通過對關(guān)鍵詞句的閱讀體驗,了解《蒹葭》的表現(xiàn)手法,初步掌握《詩經(jīng)》的賞析方法。
    3、通過學習《蒹葭》,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shù)魅力。
    說明:
    《蒹葭》作為《詩經(jīng)》名篇對于高中學生作詩歌鑒賞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進行閱讀鑒賞之前教師要對《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有一定的介紹,在這基礎上,通過充分誦讀,對關(guān)鍵字詞的反復咀嚼,應該可以幫助學生把握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詩經(jīng)》的賞析方法。同時,調(diào)動畫面、音樂等多種因素可營造和諧美妙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情感的融入詩歌的意境中。
    1、重點:了解《蒹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現(xiàn)手法,初步掌握《詩經(jīng)》的賞析方法。
    2、難點: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shù)魅力。
    說明:
    “詩無達詁”,所以對本詩的主題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diào)學生對具體語言個性化的體驗,教師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對于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shù)魅力學生較難把握,因此教師點撥和學生自己平時的閱讀體驗相結(jié)合來化解難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資料準備: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畫面。
    提問:你所知道的描繪秋景的詩句。交流自己所積累的描繪秋景的詩句。從歌曲、畫面和古詩句中感受秋的氛圍,為課文的研習做好情感的鋪墊。
    3、概括詩歌主題。朗讀后學生找出描寫蒹葭、白露、伊人的關(guān)鍵詞。如蒹葭:蒼蒼—萋萋—采采(色彩)。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形態(tài))。
    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情景,初步感知詩歌主題。朗讀為學生把握詩歌思想內(nèi)容打下基礎,并在找關(guān)鍵詞和描繪詩中情景的過程中把握本詩思想內(nèi)容——。一說,愛情詩;一說,明志詩;一說,人生哲理詩。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詩無達詁”,我們可以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見”之情,“執(zhí)著追求”之意,“堅貞不渝”之志是不變的。
    表現(xiàn)手法根據(jù)課前對《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的了解和積累,分析《蒹葭》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提示:從“興”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讀詩歌,找出起興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鑒賞,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補充,進一步體會《蒹葭》的意境。這部分的研習是本詩學習的難點,憑個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補充讓學生較全面掌握本詩的表現(xiàn)手法并了解到學習中互助協(xié)作的重要性。
    賞析詩歌立足于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賞析。
    立足于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賞析學生自選角度對《蒹葭》進行賞析,小組討論,推選一部分進行全班交流。
    布置作業(yè)放歌曲《在水一方》,師生共同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邊欣賞音樂,邊回顧以前學過的相關(guān)詩歌,感受《詩經(jīng)》的藝術(shù)魅力。通過探討《蒹葭》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進一步感受《蒹葭》的藝術(shù)魅力。
    本詩是先秦的詩歌,對于第一次接觸《詩經(jīng)》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可以以朗讀為突破口,初讀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再讀以感受詩歌的畫面美;精讀以感受賦興手法的韻味美。由讀到品,帶領(lǐng)學生走近《詩經(jīng)》、賞析《詩經(jīng)》進而學會研讀《詩經(jīng)》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基本掌握了研習和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請于課后自主研習和賞析《采薇》,并完成研習報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賞析文。
    一、吟誦全詩,疏通詞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的情景。
    二、詩人通過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賦、比、興手法在本詩中的具體運用:
    四、《采薇》與《蒹葭》兩詩在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異同點?
    五、請用500字寫一篇《采薇》的賞析文。
    文言文教案篇十四
    1.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講述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篇古文同樣以簡短的文段從論證的角度提出“教學相長”的論點,旨在讓學生明白不僅生活中可以習得道理獲得感悟,同樣學習也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
    2.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生初步了解聞文言常識,積累古文字詞釋義,對古文的閱讀和學習產(chǎn)生興趣。本文作為論述文,學生需要了解論點、論據(jù)和論述過程。本文的學習將對第六單元的說明文,邏輯順序的理解做初步解惑。
    1.學生處于好動思維活躍階段但往往在學習上針對問題的思考方向會產(chǎn)生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時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答題方向,鼓勵學生結(jié)合課文注釋、導學案,先行預習課文的文句,再通過熟記詞句意義和熟讀背誦激發(fā)學生興趣。
    2.對于簡易文言文,實詞的釋義不可小看,應該以學生初步接觸的視角來耐心講解,多結(jié)合古意,有趣味地講述補充相關(guān)課外知識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并布置簡單的實詞解釋,簡易文言文給學生練習。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禮記》的相關(guān)知識和名篇,并能熟練翻譯文段詞句,把握文章論述的遞進過程和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勤查詞典,了解“道”“善”等詞的不同意義,熟讀課文,劃分句子節(jié)奏,通過字詞句檢查默寫掌握文言知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結(jié)合自身學習情況,借鑒哲人學習之道,理解教與學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和實踐的重要性,養(yǎng)成互相交流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看茂盛的紫藤蘿我們明白了生命無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懸崖我們學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聽蟬鳴,看貝殼細紋,都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媽媽告訴我們山那邊是海,你們相信嗎,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見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們能否通過課文的學習有所收獲。
    1、本文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篇?!抖Y記》又稱《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是對經(jīng)的'解說,《禮記》即對“禮”解釋,名篇有《大學》《中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guān)于教育教學論著,是第一篇系統(tǒng)的教育學論文。
    2、字詞理解。
    雖: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悍词∽约?。
    善:好處教學相長:jiaoxuexiangzhang。
    自強:自我勉勵兌:通“說”yue。
    學學半:xiaoxueban其:表推測,“大概”
    3、全文釋義。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意思。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jié)。
    類比引入: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強論證,增強說服力的效果。
    《雖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論點:教學相長。層層推進論述,使文段結(jié)構(gòu)嚴謹。
    1、句子節(jié)奏劃分。
    雖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談談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獲。
    板書設計。
    雖有嘉肴《學記》。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jié)。
    看茂盛的紫藤蘿我們明白了生命無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懸崖我們學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聽蟬鳴,看貝殼細紋,都讓我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媽媽告訴我們山那邊是海,你們相信嗎,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見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我們能否通過課文的學習有所收獲。(學生打開課本,教師板書“雖有嘉肴”)。
    下面我將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能否來介紹下本文的出處,及相關(guān)信息。先請一位學生來回答。(學生回答完,教師完善補充,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加分)。
    1、本文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篇。《禮記》又稱《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是對經(jīng)的解說,《禮記》即對“禮”解釋,名篇有《大學》《中庸》。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關(guān)于教育教學論著,是第一篇系統(tǒng)的教育學論文。
    2、對古文的學習,首先要能讀準音,理解義。同學們自由朗讀文段,結(jié)合課文注釋,嘗試理解課文含義。等下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做點評。(老師補充糾正相關(guān)生字詞的讀音,并注意節(jié)奏的劃分。)。
    經(jīng)過糾錯,我想大家基本上知道了怎樣讀本文了,所以請大家齊讀課文。接下來請大家回答下列字詞的解釋。
    3、字詞理解(學生以作練習的形式回答)。
    雖: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悍词∽约骸?BR>    善:好處。
    自強:自我勉勵兌:通“說”yue。
    其:表推測,“大概”
    4、經(jīng)過剛剛的字詞理解,看出大家預習工作做的充足,理解能力比較強。那么請第一組同學集體翻譯課文第一句。其他組仔細聽。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第一組同學翻譯正確)。
    第二三句:“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BR>    最后部分:“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兌命》說:“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贝蟾耪f的就是這個意思。(每組都翻譯得非常準確)。
    全文釋義。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所以學習以后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后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后就能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渡袝鴥睹氛f:“教育別人,能收到一半的學習效果。”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學至道不知其善類比引入實踐出真知。
    學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強逐層論證教學相長。
    學學半引用作結(jié)。
    1、提問:本文寫作目的何在?你認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一學生回答:“教學相長”
    另一學生回答:“學學半”
    (兩位同學給出了不同答案,大家贊同哪位同學的,請說明理由。)。
    學生回答:學學半,為《兌命》中的話,非作者的觀點,“是故”所以的意思,表明所要說明的觀點。學學半,引用別處話,起到加強論證的作用,非主旨句。
    2、討論,文中第一句和論點關(guān)系不大,能否刪去?
    學生回答:是以食用嘉肴,才知其旨,類別,學習至道才知其善。這句是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后文的論證。
    結(jié)論:
    類比引入:為論點的提出做鋪墊,使讀者較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強論證,增強說服力的效果。
    《雖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論點:教學相長。層層推進論述,使文段結(jié)構(gòu)嚴謹。
    1、句子節(jié)奏劃分(學生集體回答)。
    雖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秲睹吩唬?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談談本課的學習,你的收獲。
    學生回答: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知道了行動比想象重要;教也可以增長知識,同學間要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是否知道一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樣來自《學記》,所以,同學們要互幫互助,多交流互相學習。
    1、由于本篇課文較為簡單,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的閱讀興趣,所以需要通過設置問題來保持住學生的成就感。這點我在朗讀和字詞解釋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大家朗讀時聲音響亮,集體翻譯時也比較有積極性。
    2、在論證過程的解釋上,大家初次學習,所以表現(xiàn)得不夠好,今后應該通過現(xiàn)代文和舉例來引導大家對論述文的理解。
    文言文教案篇十五
    1.通過本單元的復習,讓學生熟練掌握議論文閱讀的方法。
    2.通過復習,學生的文言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
    3.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掌握議論文的閱讀方法。
    時間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同學們,孔子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下半句是……’學生答:‘不亦樂乎!’好,今天,我這位陌生的朋友很高興來到這里,和大家一起來復習語文第二單元的內(nèi)容。大家有沒有信心上好這節(jié)課?”“有!”好,下面大家打開課文目錄,看看這個單元的課文屬于什么文體?(議論文)。
    1.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闡明自己見解和主張的文體。
    2.議論文有哪三要素?板書:論點、論據(jù)、論證。
    3.什么是論點?論點就是作者對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4.請大家打開第二單元的課文,找一找各篇課文的中心論點。第九課《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中心論點是第一自然段的“人的高貴卻在于他有靈魂生活”。第八課《多一些寬容》的中心論點是“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要豁達大度,善于容納與自己志趣、風格不同的人”。
    5.看了這幾篇課文,你們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中心論點都在課文的哪里提出來的?(開頭)一般情況下,作者在議論文的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也有的課文在的結(jié)尾歸納出論點;有的中心論點偶爾也出現(xiàn)在的中間部分??荚嚨臅r候,題目叫我們找出一篇的中心論點,我們先在開頭找,找不到就到結(jié)尾找,結(jié)尾找不到就到中間部分去找。
    7.什么是論據(jù)?(論據(jù)就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依據(jù)。)。
    8.論據(jù)包括哪兩種?(包括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事實論據(jù)主要指事例、史實數(shù)字等;道理論據(jù)包括經(jīng)典著作、名人名言及科學原理。)。
    9.在第二單元的課文中找出它們的各種論據(jù)。第九課的論據(jù):第八課的論據(jù):第六課的論據(jù):
    10.什么是論證?論證是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與方法,是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紐帶。)。
    12.在課文中找出各種論證方法。第六課:第七課:第八課:第九課:
    13.議論方式有兩種:立論和駁論。
    14.議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jié)論)。
    15.議論文的語言特色。富有概括性,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用詞鮮明、生動、嚴密。
    16.議論文中的事例和記敘文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17.小結(jié)。
    18.議論文閱讀練習。
    1.復習重點實詞與虛詞。名:出名。斯:這。馨:指品德高尚。鴻儒:大儒,博學的人。白?。浩矫?。這里指沒有學問的人。絲竹古今意義的區(qū)別。
    3.這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描寫陋室環(huán)境的句子。(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5.表現(xiàn)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6.作者寫這篇的目的是什么?表現(xiàn)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懷。
    7.你們覺得劉禹錫是否是十全十美的人?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8.小結(jié)。
    9.課堂作業(yè)。
    文言文教案篇十六
    1.閱讀,就是要對給定的材料進行整體閱讀,初步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與層次。重視對全文通讀,明確基本信息。記敘性的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議論性的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jù)及論證方法等。對于一篇文言文,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讀懂,可在運用“跳讀”法時,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這些重要的信息,有時是有一定標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總結(jié)句、作者評論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據(jù)題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帶著問題,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題干中“田單兵不厭詐手段”即規(guī)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詐”更是關(guān)鍵,答題如不能以“詐”引導思考的方向,肯定會失誤。
    3.辨別,就是要辨明信息的邊界。信息的邊界規(guī)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題目,“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陳述的對象是燕王不是田單,雖然能間接表現(xiàn)田單行反間計的“效果”,但不屬于“兵不厭詐”的實施手段。
    4.判斷,就是判斷正誤,選出準確的答案。命題者在設置題目時,往往用“張冠李戴”“顛倒因果”“無中生有”等辦法迷惑人,解題時要認真分析辨別。
    1.人物。既是傳記文章,必有人物,所記誰人?哪一個朝代?還涉及多少人?
    2.職官。史書中的人物,多是官員,所任何職?朝中官還是地方官?幾度升黜?
    3.事件。傳記文章,肯定是記載傳中人的若干事跡,或孝義,或勤學,或清廉,或愛民,或抗上等,邊看邊要弄清楚,文中寫了什么事,寫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選的紀傳文,傳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篩選”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品格,因此,閱讀時,這方面應特別注意。